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漫游国际-6

作者:漫游国际 字数:30608 更新:2023-10-09 10:51:30

战争初期,驻守加拿大的英军指挥官的军事经验绝对远胜于独立之后第一次上战场的美军指挥官。1812年夏,美国人计划兵分三路进攻加拿大:东路由亨利.迪尔本(Henry Dearborn)将军率领,取道尚普兰湖直插蒙特利尔,中路由斯蒂芬.范.伦斯勒(Stephen Van Rensselaer)将军率领沿尼亚加纳河发功攻击,西路由威廉.赫尔(William Hull)负责通过底特律进攻上加拿大。  美国人很直接,也许就象他们说的那样,正是上加拿大的英国人与印第安人相互勾结,给美国向西扩展造成了阻碍,因此上加拿大应当首先受到惩罚。尽管可以通过攻占蒙特利尔和魁北克来切断圣劳伦斯大动脉,让英军无法自救,美国决策层还是先要惩罚那些支持土著印第安人抵抗美国人向西定居的上加拿大人,因此,一开始所有的进攻线路都是瞄准了上加拿大。  却说赫尔将军带领2200人马于7月12日度过底特律河占领了三明治堡(Sandwich)。一进入加拿大领土,赫尔将军发布了一道布告,命令所有英国人投降,否则“将面对战争的恐怖和灾难”。他还威胁一旦在印第安人中发现有英军人员活动,将立刻抓捕就地解决。本来对美国人这次入侵的意图还处在观望态度的印第安人如梦初醒,原来美国人是冲着自己来的,还连累了英国人。赫尔将军的命令立刻坚定了印第安人坚决跟英军走的决心。  上加拿大人虽然人穷志短,但驻上加拿大殖民地的英国高级战将伊萨克.巴洛克(Issac Brock)绝不是吃素的,他决定对赫尔将军的入侵主动发起反击,坚决抗击侵略者。巴洛克将军知道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只要采取大胆的行动,先行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就能够稳住加拿大人的军心,让印第安人觉得英国的强大,赢得土著印第安人的支援,共同并肩战斗。面对巴洛克领导的2000多人众志成城般的防守部队,赫尔将军果然心生怯意,担心自己的军事力量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战而胜,于是勉强和加拿大军队在外围打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此时,英国水军在埃利湖上刚好击败了美军战船,赫尔将军更是畏手畏脚不敢出战。  老西北区的印第安人在肖尼部落头领特库姆赛(Tecumseh)的领导下已经组成印第安人联盟,和英国人结成了战争同盟。当英军战舰同美国军队在埃利湖上展开水战的同时,特库姆赛带领印第安战士配合英军行动,偷取了美军将领赫尔将军的个人行李和医药物品。赫尔将军连在底特律交给他本人的作战计划都弄丢了。7月17日,巴洛克将军下令一支由士兵、毛皮交易商人和土著印第安战士组成的人马占领麦基诺岛(Mackinac Island)的定居地,摆上几门大炮瞄准麦基诺堡。在这种形势下,麦基诺堡连一枪都没放就乖乖投降了。  麦基诺堡投降以后,这一带的英国毛皮交易得到安全保障,英国军队也能够同密西西比地区的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取得联系,激发了上湖区相当一部分土著印第安人起来同美国人战斗。赫尔将军获悉麦基诺堡投降,知道沿底特律边界的印第安人将随之起来反抗,攻击美国军队,便于8月8日率众撤退,下令驻守迪尔本堡的美军放弃阵地,确保底特律的安全,同时请求援军。  巴洛克将军带领1200人进军底特律堡,却先期假写一份书信,派出信使连夜赶路送往后方,故意让美军俘获。美军一看内容,信中巴洛克将军声称只需5000多印第安战士就能拿下底特律。赫尔将军很怕土著人对待白人的折磨和活剥人皮的残忍,也相信英军人数众多,于是在8月16日兵不血刃率领底特律军民投降。真是好事做到底,赫尔还下令迪尔本(今美国芝加哥市)军民全部撤出退到韦恩堡(Wayne)。  可是,当迪尔本军民刚刚走出两英里(三公里大概)的时候,即8月15日,遭到土著波特瓦通密人(Potowatomis)的伏击,造成了迪尔本惨案,城堡也随后焚毁。英军自此控制了埃利湖区和密歇根。  巴洛克将军立即转战到埃利湖东线一带,迎击东线美军将领伦斯勒的新一轮进攻。这时,下加拿大新任总督普雷沃斯特已经向伦斯勒发出了休战书,指望美军知悉英国政府取消“枢密令”后可能出现的和平,因此巴洛克将军从中线主动进攻美国领土的计划未能实行。  巴洛克的进军意图是主动出击,穿过尼亚加纳河,再次向美军发起进攻,在伦斯勒的援军到来之前打败伦斯勒一军,占领纽约州高地。可是普雷沃斯特否决了巴洛克将军的进军计划,下令采取更加保守的防御战略,巴洛克将军只好返回底特律。  普雷沃斯特者,时任下加拿大副总督,是上加拿大副总督巴洛克将军的上司。一方面,普雷沃斯特认为巴洛克将军的行动过于鲁莽,另一方面,普雷沃斯特希望英国政府取消“枢密令”会让美国人回心转意,主动停止战争。他不想在谈判进行中采取任何行动,不屑于通过军事行动增加谈判桌上的砝码。然而,事情总是一厢情愿事与愿违,美国政府拒绝了普雷沃斯特递来的橄榄枝,下令迪尔本将军“尽最大努力向前攻击”。  这时,巴洛克将军还在底特律堡,雪佛(Sheaffe)少将指挥尼亚加纳的守军。雪佛少将听命于普雷沃斯特的和谈战略,于8月20日同伦斯勒上校达成休战协议,甚至比普雷沃斯特的和平之路走的更远,主动限制英军部队的行动和军用物资的运输。巴洛克将军于8月22日来到尼亚加纳后看到的是一派和平景象,敌对两边亲如一家,尼亚加纳河已然成为双方共用水道,英美军队来来往往甚是热闹。然而,巴洛克注意到,美军的增援部队和物资供应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伦斯勒的军营,无奈将军只得听命,无法采取任何行动,唯一能做的就是冒险包围茂米河上的韦恩堡。到9月8日时,伦斯勒的军队已经焕然一新,休战协议正式变成废纸。  却说美军在赫尔战败东线迪尔本无所作为的情况下,伦斯勒率领的中路征讨军依然十分强劲。9月1日时还只有691名义务兵役,由于英方总督的妥协退让,伦斯勒等到了援军,势力徒然增强。除了伦斯勒上校麾下6000多人的常规部队、志愿军和民兵外,陆军准将亚历山大.斯密思(Alexander Smyth)将军的1700多常规部队也归伦斯勒指挥。只是斯密思这位商业律师出身的军官向来不听伦斯勒的命令,也不服从他的领导。斯密思将军带领军队来到前线后,自己率军驻扎在纽约州尼亚加纳河上游水牛城附近。《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0节作者: 漫游国际  伦斯勒上校制定了一个进攻计划,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从乐维斯顿(Lewiston)度过尼亚加纳河占据昆士顿高地,斯密思率军从尼亚加纳堡附近渡河从后面包抄进攻乔治堡(Fort George)。作战计划很不错,可惜斯密思那边毫无反应,10月初举行的战前军事会议不见斯密思将军的身影。伦斯勒再次去信催问,结果还是石沉大海。最后的通牒“尽一切可能前来中军指挥部”也是毫无音讯。伦斯勒这位野心勃勃的政客急于发动进攻,为了不贻误战机,暂且把斯密思不听指挥违背军令一事搁置不管,自己亲率大军独自从乐维斯顿出发,执意要在尼亚加纳河西岸的昆士顿高地建立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冬天一到,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呆在城堡里养精蓄锐,待来年春天正好不用突破尼亚加纳河水防线,直接向加拿大进攻。前些天,伦斯勒上校借休战谈判的时机在巴洛克将军的助手约翰.马克唐内尔(John Macdonell)护送下来过昆士顿这边,心里已经盘算停当,只等援军一到就可以抢先下手渡河。  10月9日,杰西.埃利奥特(Jesse Elliot)中将率领美军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在尼亚加纳河上游源头埃利堡附近向英国横帆双桅船发起攻击,截获两艘英军战船,其中一艘被火焚毁。巴洛克将军认为敌人是在调虎离山,佯攻海上舰队,实则从水牛城发动攻势,于是急忙赶往埃利堡。水牛城的斯密思将军并没有多大的直接威胁,巴洛克将军很快醒悟过来,又连夜赶回尼亚加纳指挥部。  而美军这边也得到错误情报,称巴洛克将军率军离去是要截击想偷袭底特律堡的美军,当时美军总指挥威廉.亨利.哈里森正指挥军队乘虚想夺回这个要塞城堡。伦斯勒时已身体有恙,也顾不得许多,于10月11日凌晨3点率先发起攻击。  前一日,伦斯勒已经向斯密思下令“无论如何都要赶到乐维斯顿做好进攻准备”。这次斯密思接到命令之后,立刻行动。可是斯密思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行军路线。当时天气十分恶劣,刮风下雨掺杂雪花冰雹,道路湿滑,辎重“车辆遗弃道边深陷泥中者望目皆是”。伦斯勒军也阻于如此不堪忍受的天气,只得停止行动,等待天气好转后再登岸。这时,美军中有一名领头船夫滑动船桨逃亡而去,并带走了几乎所有的船撸。等到船撸全部换上以后,第一次进攻已经被守军击退。伦斯勒上校不得不于10月13日发动第二次攻势。  正是:上校一心向前攻,将军拖后偏失律。要知进攻结果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10-01-10 11:39:45  第五十二回  伦斯勒抢渡尼亚加纳河,巴洛克战死昆士顿高地  却说斯密思将军接到通知,说进攻敌人的时间延后至10月11日上午10点,本来也没走出多远,这时二话不说,斯密思将军停止住前往乐维斯顿的步伐,立刻扭头带人返回纽约州水牛城附近的黑石营(Black Rock)。到达黑石营后,斯密思将军写信告诉伦斯勒上校,他的军队正在休整,将于14日再次向乐维斯顿开拔。这明显是在撤蛋,看来伦斯勒非得把斯密思送上军事法庭不可。  英军这边,巴洛克将军虽然知道美军11日的进攻被击退,但美军如此轻易放弃攻击说不定是在明修故道,巴洛克不能肯定美军的真正图谋。12日,乔治堡旅长托马斯.伊万(Thomas Evans)举着休战白旗穿过尼亚加纳河,要求同美军交换三天前埃利奥特俘获的英军俘虏。伊万是想借机观察伦斯勒的动静,不料美军派来一位自称是伦斯勒秘书图克(Toock)的人接见了他,告诉他伦斯勒正在生病,交换战俘的事只能“等到后天再安排”。其实,那位图克并不是伦斯勒的秘书,而很可能是伦斯勒私人军事参事约翰.拉维特(John Lovett)扮装而为。  伊万被敌军反复重复的这句话“等后天再安排”刺痛神经,也看到岸边草丛中隐藏着的敌军舰只。伊万推测敌人的进攻就在10月13日,但在回到英军这边时,他的亲眼所见和推测受到军事会议高官的嘲笑和挖苦。不过,巴洛克将军在会见了伊万后认为伊万说的有道理。当晚,巴洛克将军发出好几道命令要求部队集结。  13日巴洛克将军正在尼亚加纳总部,手下将士不多,陆军少将雪佛带着大队人马驻守在乔治堡。英军的其他防御部队分别驻守在昆士顿、奇帕瓦(Chippawa)和埃利堡。  且说昆士顿乃一小村落,仅有一座军营和二十多户散落的住家房屋,周围有一些花园和桃园。邻近处的草原和平地上也散布着许多农舍。该村位于尼亚加纳河的峡谷口,尼亚加纳河流经此处水流湍急,水面狭窄,约有200码宽。昆士顿村正南是昆士顿高地,高出300多英尺(100来米高),高地陡坡直入河水,地表植被茂密,大树小树灌木丛布满陡峭山坡,却十分便于向上攀爬。乐维斯顿位于河对岸美国一侧,在其南边也有一块高地,叫做乐维斯顿高地。和平时期,昆士顿和乐维斯顿两岸有定期船运服务。  英军驻守昆士顿的军队有詹姆斯.丹尼斯(James Dennis)队长率领的步兵第49兵团(以前由巴洛克指挥)、侧翼有乔治.西绍姆(George Chisholm)队长指挥的约克民兵第2兵团(约克志愿军),和步兵第41兵团的先遣部队,配有3磅口径的草蜢炮。约翰.威廉(John Williams)队长率领轻装连驻守在高地顶部的小屋里,在通往高地顶部的半途还有一处凸角堡,配有一门18磅口径的火炮和一蹲迫击炮。在昆士顿以北一英里处的乌鲁曼山岬(Vrooman’s Point)上有一座炮塔,上面有一蹲24磅口径的火炮和一门舰炮,散缪尔.哈特(Samuel Hatt)队长率领林肯第5民兵团主力驻守左右。再往北三英里处的布朗岗上还驻扎着喀麦隆(Cameron)和赫华德(Heward)为首的约克民兵武装。还有林肯第5兵团的其余地方部队虽然不在服役期间,但也能在短时间内集合调用。  而准备抢渡尼亚加纳河的美军有美国第6、第13和第23步兵团,美军炮兵部队担任先遣队。美方还有五个纽约民兵兵团和一个志愿军步枪营,共900多人的常规部队和2650多人的民兵武装。由于美军也是新近招兵买马,用伦斯勒的话说就是大多数正规军的“军纪和训练水平还不如民兵”武装,其军事实力大抵如此。在水面军事实力上,美军拥有战船12艘,每艘30人,两只大的平底船,能装载80多人,船上配置一处平台,装有野战炮和铁制车厢。美军将领在最后一刻还论资排辈,相互争吵,结果,第一次抢渡登岸行动分割成两部分:伦斯勒带领民兵先遣队首先抢渡,约翰.克里斯蒂(John Chrystie’s)中校掌管美军第13步兵团常规部队作为接续部队随后渡河。  10月13日凌晨4点,美军分乘十三条船开始过河登岸。但包括克里斯蒂在内的三条船被湍急的河水冲向下游,其中一条船奋力挣扎终于在下游登岸,另两只船不得不回到美军一边。从开始渡河起十分钟以后,剩下的十余条船在伦斯勒的带领下开始抢岸登陆。英军一名哨兵看到这一情景,没有开枪鸣警,反而偷偷跑向丹尼斯的指挥所。因此美军并不知情偷渡以被发现,暗中窃喜,加快速度向村里摸去。几分钟后,丹尼斯率部集中火力向仍然还在登岸的美军射击,伦斯勒刚刚跳下平底船,一脚踏上加拿大土地就被滑膛枪弾击中。伦斯勒极力稳住军心,挥军前进,不料再次身中五弾。伦斯勒命大活了下来,但由于失血过多,无法继续指挥战斗。美军第13步兵团的约翰.乌尔(John Wool)接过指挥权,浴血奋战,向前冲杀,终于在昆士顿赢得了一个立足点。  (待续)2010-01-11 11:33:08  (上接第五十二回)  与此同时,英军火炮向乐维斯顿的登陆地齐鸣,美军火力(乐维斯顿高地上一个叫做“灰堡”的土木工事上两门18磅口径火炮、登陆点附近两门6磅口径的野战炮和5.5英寸的迫击炮)也向昆士顿村落齐射。丹尼斯被迫率军后撤,借着村镇房屋为掩体继续向美军开火。  随着东边露出鱼肚白,英军火炮的准确度越来越精确。第二波美军登陆部队六只船开始强渡,其中三只船的船员刚刚进入射程以内就吓得掉过船头仓皇回撤。克里斯蒂中校的船也被船员开了回来,他竭力阻止也无济于事。这件事后来在美军内部发生了争论,劳伦斯上尉乘船本来紧随克里斯蒂的大船准备登陆,不料炮火太猛,都被船员强行驶回了东岸。劳伦斯上尉认为是克里斯蒂下令后撤才导致这次的懦夫行为。《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1节作者: 漫游国际  除了逃命而回的三只船外,另三艘美军登陆船中,有一艘被炮弹击沉;一艘载着约翰.芬维克(John Fenwick)中校的船飘向下游,被迫在800码开外的汉密尔顿湾(Hamilton Cove)登岸,船上美军很快就向赶来的英军投降。三名士兵藏在船里飘向美军一边得以逃回,芬维克中校也抢先跳入河中脱险,脸上被手枪子弹划过挂彩,其余部下全部投降英军。最后一只登陆船正好飘向了乌鲁曼山岬上炮塔的有效射程之内,无奈之下只好举手投降。  在乔治堡,巴洛克将军被来自昆士顿方向的炮火惊醒。巴洛克认为这是敌人在佯攻,因此只派出为数不多的先遣队向昆士顿方向赶去,自己却带着几名随从随后出发。黄昏时分,巴洛克已经赶到昆士顿,穿过村庄,受到熟知他的第49兵团将士的喝彩欢迎。为了得到更好视野观察敌情,巴洛克将军疾驰向凸角堡。  凸角堡里18磅的迫击炮和榴弹炮杀伤力很大,刚刚登船上岸的美军被炸得人仰马翻。四个半小时前已经登岸的美军被压制得不能动弹,只好龟缩在河岸一带躲避炮弹的轰炸。眼看美军过河登岸毫无进展,受伤统帅伦斯勒帐下一名炮兵部队中尉岗斯伍尔特(Gansvoort)献计说,美军登岸部队旁边有一片山坡,虽然陡峭,但林木茂密,便于攀爬,若美军爬上山坡,则是一片空地,可以居高临下,夺取昆士顿英军据点。伦斯勒然其说,立刻下令乌尔(Wool)和奥吉维(Ogilvie)上尉向上游派出先头部队,“沿陡坡上突出的岩石爬上山坡,然后排炮伺候”。  凸角堡几乎没有什么守军,巴洛克将军下令第49步兵轻装连下了高地增援昆士顿村的战斗。巴洛克将军刚到凸角堡的时候,恰巧乌尔的美军爬上山坡发起进攻。巴洛克无奈带着身边几名士兵和炮手逃进村庄,设法尽快找到枪炮对付来犯之敌。同时,巴洛克将军派人送信给乔治堡的雪佛少将,下令雪佛少将带领全部人马赶来昆士顿增援。这时巴洛克将军稍加整顿,未等援军到来,立刻带人向凸角堡反扑,重新夺取高地。  巴洛克将军指挥的部队现在是第49步兵团丹尼斯和威廉的两个连队以及两个民兵连。由于敌人火力很猛,突袭暂时停止。这时,巴洛克将军注意到后队拖在后面不向前进攻,不禁大声喊道“头一次看到49团的人居然向后退却!”巴洛克不愧为号召力极强的指挥员,他的指责声刚停,部队立刻又都振作集合起来,向前推进,另外喀麦隆和赫华德的两个民兵连也顶了上来。巴洛克看到民兵援军还在山脚下面远远没有跟上,他下令他的副官约翰.麦克唐奈尔(Macdonell)中校“押着民兵向前”,同时自己带人向右边包抄过去,准备和威廉的先头部队汇合,在右翼进攻。  巴洛克手握军刀指挥部队压上,不料一颗滑膛枪弾击中手腕,巴洛克将军带伤继续督战。巴洛克将军身材高大,指挥有力,身穿红色军外衣,金色肩章绶带格外醒目,他成为敌人攻击的醒目目标。五十五码开外,一名美军士兵躲在密集的火力后面,瞄准滑膛枪射向将军,将军应声中弹倒地。这一枪击中巴洛克将军的胸膛,这位唯一能够指挥全局的将军不幸牺牲。  第49步兵团的中尉麦克唐奈尔和威廉都是律师出身的指挥官,从军经历不长。两人率军向凸角堡发起第二次冲击。威廉率领49步兵团的一支人马从右边悬崖边上的灌木丛斜插过去,麦克唐奈尔带领大约七八十人(一半多是民兵武装)从左侧向凸角堡炮台包抄。而敌军乌尔的人马这时已经有援军赶来,正在前往高地的路上。麦克唐奈尔面对的美军兵力总数达到400多人。  尽管人数不占优势,而且是仰面进攻,威廉和麦克唐奈尔还是率领为数不多的反攻部队把敌人压缩到凸角堡所在位置的山岬里,局势似乎好转,炮台似乎唾手可得。可是美军仍然死死不放山岬地势,并且重新集结兵力,顽强抵抗。恰在这时,麦克唐奈尔的战马被一颗子弹击中,战马疼痛难忍,向后一退,原地转圈。中尉这时背后中弹,从马上掉落。麦克唐奈尔从战场上被人抬走,第二天一早因伤过重而牺牲。  在麦克唐奈尔中弹倒地的同时,战斗形势陡然转变。威廉中尉也头部受伤撤出战斗,丹尼斯大腿严重受伤,依然带队指挥战斗。这时,昆士顿守军已经无力反扑,美军源源不断渡河而来。英军带着巴洛克将军和麦克唐奈尔中尉的遗体撤离昆士顿,退守到以北一英里外乌鲁曼山岬附近的达尔汉姆农场。  根据有些老兵的讲述,以及大众的传说,巴洛克将军最后留下的话是“压上,勇敢的约克志愿军!”但从实际情况看,巴洛克将军中弹倒地的时候,周围并没有多少人,约克民兵应该不在左右,所以将军的最后遗言似乎不太真实。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可以到加拿大战争博物馆里去看,当时巴洛克将军受伤部位可以从他遗留下来的外衣上能看得出来,应该说巴洛克将军被敌军击中要害,当场死亡。巴洛克将军早先确实指挥过到达昆士顿的约克志愿军向前压上,也许就有了传说中的最后遗言。  正是:高地战役成忠节,千载行人为感衰。要知加拿大运势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10-01-13 14:36:05  第五十三回  雪佛反击入侵者投降,兵无战心迪尔本撤军  上午十点时分,美军所遇到的抵抗已经只剩下从乌鲁曼山岬上英军的24磅火炮远距离轰击了,时不时零星的炮弹从那边发射过来,打向美军正在渡河的船只。这时,美军又有几百人的新增援军跟进,6磅野战炮也运了过来。美军占领凸角堡后,扭转18磅迫击炮炮口向昆士顿打去,河边的交火已经停歇。有些美军士兵冲进昆士顿村庄,窜入一些房舍内,搜查洗劫忙得不可开交。英军撤离时已经来不及带走第一次抢渡被俘的美军俘虏,结果被美军发现救出。  克里斯蒂上校对攻入昆士顿的美军做了简短的部署以后,回到乐维斯顿召集援军和加强渡河的军务去了。中午一到,伦斯勒将军和克里斯蒂过河来到加拿大一侧。两位主将下令加强昆士顿防御,调整了部署,清点人数。这时,伦斯勒手下已经有差不多1000多人渡过了尼亚加纳河。  在美军攻下昆士顿之后稳住阵脚的同时,英军后援部队已经从乔治堡赶来。威廉.霍尔克罗夫特(William Holcroft)中尉率领着皇家炮兵连带着两门6磅口径大炮在第41步兵团的掩护下向昆士顿开来。民兵队长汉密尔顿(Hamilton)指挥炮兵连在几家村民的院子之间选择了一块平台支起了大炮。下午一点,英军开始炮轰美军渡船,给企图渡河的美军以沉重的打击。两艘美军船只被击沉,向对岸发射出去的榴弹一度让乐维斯顿这边掩护渡河的排炮哑火。  与此同时,300多名莫霍克人在中尉约翰.诺顿(John Norton)和约翰.布兰特(John Brant)的带领下爬到高地顶端,突然降临斯考特(Scott)的前哨地前面。可是,莫霍克人来不及动手就被密集的火力压制到树林里,但美军向来害怕土著印第安人,一看到印第安人也来到前沿阵地,美军内部恐慌情绪开始蔓延。随着印第安人尖利的叫声,明显就能听到从乐维斯顿那边传来等待渡河的民兵拒绝渡河的吆喝声。  雪佛将军带领援军于下午两点赶到昆士顿,一看阵势不利,马上下令更多增援部队前来助战。然后,雪佛将军带着自己的部队绕道3英里向高地包抄过去,选择了一处美军排炮够不着的地方隐蔽起来。不久,另一支增援部队800多人在理查德.巴洛克中尉的带领下从奇帕瓦赶来,与雪佛军合兵一处。  伦斯勒将军这时正打算要回乐维斯顿催促援军和军备物资,正好有一帮难民和流浪者想从加拿大一边回到乐维斯顿,伦斯勒将军的渡船被挤得满满当当,几次差点没把渡船弄翻。《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2节作者: 漫游国际  伦斯勒将军回到乐维斯顿军营一看,那里居然和河对岸另一洞天。过河军士冒着生命危险,好不容易占据了制高地,有了立足点。眼看英军后援部队就要到来,正盼望着后方部队全力以赴开过尼亚加纳河,扩大战果,占领尼亚加纳半岛。让伦斯勒没想到的是,前线将士浴血奋战,而后方大本营已经全然变了样子。整个乐维斯顿军营全无秩序,混乱不堪,战前的动员口号已经不再起作用了,根本没有人再愿意登船过水。  伦斯勒无奈之下,干脆让船夫开船过去接回加拿大那边的美军,就这样还是没一个人动身。伦斯勒失望至极,写信通知镇守昆士顿的陆军准将瓦德斯沃思(Wadsworth),要坚持、要战斗或要撤退由他自己决定,并答应如果决定撤退,还可以支援两只船去接应。在第二天做军事汇报时伦斯勒这样说道,“简直难以相信,就在我们完全赢得胜利的时候,未参战部队的士气就降到极点。我想尽办法督促部队过河,却都是徒劳无益。”  英国将领雪佛率军向前进攻之际,斯考特和瓦德斯沃思已经收到伦斯勒的通知。当时,昆士顿高地上的美军有125名常规步兵,14名炮手和296名民兵志愿军。美军将领开了个碰头会,一致决定放弃未完成的战场工事,撤退。斯考特退到高地顶端,丢起一些栅栏和柴草,想引开敌人注意力,方便美军撤离。他在阵地前沿架起6磅口径的火炮,右侧木屋周围辅以步枪手为撤退做掩护。  雪佛则不急不慌等着大部队的全部到来,做足了反功的准备工作之后,终于在下午四点发起攻击(距伦斯勒发起首次进攻十二小时之后)。  第41步兵轻装连和第35民兵连首先向美军开火,一些印第安人也开始向斯考特右侧的美军步枪手出击。一阵排枪过后,印第安人已经刺刀上膛,弄得美军步枪手莫名其妙,立刻后撤逃跑。雪佛将军下令发起总攻,所有英军一起向美军开火。密集的枪炮声立刻唤起了印第安人的一片吼叫声,美军一听,仿佛英军总攻的号角吹响。美军看到印第安人个个挥舞着战刀,心中越发恐慌,认为美军已陷重围,立刻阵脚大乱,兵败如山倒,后撤似退潮。  瓦德斯沃思遥指东岸乐维斯顿美军军营和那些不来过河增援的美军,怒目圆睁,切齿大骂,带着300多人撤退到悬崖峭壁上无路可走,最后投降。斯考特、托腾(Totten)和另一队美军摸爬滚打顺着陡峭的山坡来到河边,却没有任何船只来营救,眼看莫霍克印第安人已经疯狂地打死了两名军官,斯考特害怕被印第安人屠戮,赶紧举起白旗(其实是托腾的白色领带)向英军投降。即使这样,印第安人没来得及刹住,头两名投降的美军军官已经倒在印第安人的弯刀下。情绪大涨的印第安人从高地继续向河边美军人群中射击长达几分钟。  投降以后,斯考特才吃惊地发现,还有500多人的美军埋伏在高地周围,这时这一队人马也无济于事,一看前面的美军不见了踪影,他们也不得不投降。  昆士顿战役最终以美军攻占昆士顿的进攻部队全部投降而结束。伦斯勒率领的6000多人中,被打死打伤的有300多人,被俘虏了958人,包括准将瓦德斯沃思和上校斯考特、四名中校级将领和67名其他指挥官。英军还俘获了一门6磅口径大炮和新约克民兵团军旗。加拿大这边阵亡的人数是十四人,77人受伤,但主将巴洛克的阵亡一度给加拿大一方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雪佛将军立即叫停休战,邀请伦斯勒派外科医生过来治疗受伤的美军战俘,伦斯勒也是顺水推舟答应了和谈。这次战斗结束后,伦斯勒将军即刻卸任,亚历山大.斯密思接替他的职务。  斯密思此人前面多次提到,他不听伦斯勒指挥,也故意拖延不来参加抢渡进攻,他对伦斯勒的无视与傲慢严重打乱了美军进攻的计划。直到斯密思掌握了3000多人的兵力以后才加入了战斗。后来,斯密思装模作样地在埃利堡附近也渡河作战,但军心已经动摇。由于此前斯密思拒不发起攻击,叛变的谣传甚嚣尘上,斯密思无法再接任总指挥一职,单枪匹马悄悄溜回他在弗吉尼亚的老家去了。  且说1812年初冬季节,圣劳伦斯河冰冻刺骨,美军全部躲在过冬棚里,东线基本未动干戈。正当尼亚加纳烽烟四起,战斗正酣之际,在250英里之外相邻城市阿尔巴尼驻扎着这支实力强劲的亨利.迪尔本军。  迪尔本少将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战功赫赫,曾是杰佛逊总统的战事国务卿。此次受命指挥北方战局,迪尔本却与赫尔部有隙,一度对于尼亚加纳的争夺战冷眼旁观。迪尔本少将熬不过上面再三催促,这时只得率领他的第七步兵兵团,带着炮兵和骑兵,准备配合尼亚加纳的进攻开始向蒙特利尔进兵。  迪尔本少将调兵遣将声势浩大,却不愿亲自率军突前,只是命令下属部队先行起兵。在伦斯勒已经推进到昆士顿高地之时,迪尔本仍然在阿尔巴尼周边打转,全无向加拿大进兵之征兆。11月初,迪尔本率部才到普拉兹堡(Plattsburg),扬言将亲率大军长驱直入蒙特利尔,甚至已经带兵深入到奥德尔镇(Odelltown)。  可是他的部下众军来到加拿大边境后开始裹足不前,不愿越雷池半步。迪尔本派遣小股先锋队进入加拿大境内的拉考尔磨坊(Lacolle Mills),却遭到加拿大地方武装部队和印第安人的袭击,被迫撤回尚普兰村镇。这时,迪尔本率领的佛蒙特和纽约志愿军已经公开表明不愿过境作战,迪尔本只好悄悄地掉转马头挥军返回到普拉兹堡,将部队安置在过冬棚,自己一边找乐子玩去了。次年,迪尔本取得过几场小小的胜利之后,被人替换下台。  这场战役到底谁应该担负战败责任,美军一方一直争论不休。伦斯勒将军人气较高,本来应该赶走丹尼尔.汤普金(Daniel Tompkins)成为纽约州州长,但他后来进入了美国众议院。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 Armstrong)将军作为战时国务卿在他的《1812年战争备忘录》中盯住伦斯勒一顿责难,引起了伦斯勒的愤怒反击。伦斯勒把阿姆斯特朗比作本尼迪克特.阿诺德,直接责怪克里斯蒂中校胆小如鼠,说成“他的失败导致了全军的溃退”。  加拿大方面,巴洛克将军的战死无疑是英军遭受的最大打击。巴洛克将军以他的自信和主动出击激发了上加拿大殖民地英国军队、民兵武装、印第安人和当地居民的战斗豪情。其继任者雪佛将军因为赢得了最后胜利被授予男爵爵位,但雪佛将军还是无法在全军上下得到对巴洛克将军那样的崇敬。雪佛将军在巴洛克将军自我牺牲的基础上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但他在昆士顿战役胜利后没有进攻尼亚加纳堡,只是用大炮轰炸之后弃之而去,自然无法逃避人们的责难。随后的四月份,雪佛将军在约克战役中被美军集中优势兵力击败。那场战役,雪佛将军寡不敌众率军撤退,从战术讲应该没有错误,但他的行为让当地民兵武装、上加拿大议会和约克人民感到被抛弃的滋味,终于被上加拿大政府撤职。  上世纪,加拿大著名歌手斯坦.罗杰斯(Stan Rogers)的一首“高地战士麦克唐奈尔”使得巴洛克将军的助手约翰.麦克唐奈尔永驻于加拿大人民心中。昆士顿战役甚至出现在加拿大非官方国歌“永恒枫叶”的歌词中。  不过,小小的美国海军奇迹般地战胜了世界最强的水上舰队皇家海军,多少给尼亚加纳一线全面溃败的美军赢得了一些颜面。在新斯科舍沿海,伊萨克.赫尔(Issac Hull)将军指挥着装有44门火炮的驱逐舰“宪法号”摧毁了皇家海军的护卫舰“战士号”。在弗吉尼亚海岸一带,舰长雅克.琼斯指挥着18门火炮的“黄蜂号”击溃了英国海军布里格“欢乐号”。美国海军取得的节节胜利一扫美军在加拿大陆路战场上的阴霾。《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3节作者: 漫游国际  其实在美利坚合众国刚刚成立之初,独立成性的美国人就上演一场后院起火的好戏。新英格兰的一些州政府支持反战的“联邦党”人,针对同这个共为祖先的加拿大殖民地打仗事宜发布了几道明文公告。马萨诸塞州的众议院声明,只有为本州防御的任务才能招募兵员;康涅狄格州的州议会拒绝了华盛顿要求派兵的指令;新汗布什尔司法机构强烈谴责战争行为,威胁要脱离合众国。新一轮总统选举把麦迪逊推上了总统岗位,但联邦党人还是强调了新英格兰各州不支持这场战争的立场。这就是为什么前有斯密思后有迪尔本,他们率领的军队实际上都是招募的民兵,这些民兵不愿意跑出自己的边境替别人打仗,因此斯密思在抢渡尼亚加纳河时没有增援伦斯勒,而迪尔本的进军计划由于民兵不愿出境作战而搁浅。  正是:部属违命鸟兽散,将军何须征云黯。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10-01-15 13:23:34  第五十四回  西线英军遭重创,美军进攻约克镇  却说西线美军将领赫尔在底特律率众投降以后,被关押在蒙特利尔。鉴于将军如此好人做好事,加拿大人也不为难厚道人,不出旬日获得自由返回美国,受到美国军事法庭的审判而处以死刑。威廉.亨利.哈里森将军随即受命指挥西北战事,决心夺回底特律。  1813年1月22日,英军守将亨利.普罗科特(Henry Procter)上校联合印第安人首领特库姆赛在葡萄河(River Raisin,也称“瑞森河”)一带的法国镇(Frenchtown)击败了哈里森派遣而来的一支部队,俘获了不少敌军。与当年亨利福特同样的惨案继续上演,这次要归罪于普罗斯特没有严加保护战俘,结果战俘被土著印第安人袭击,杀死了大约六十多名美军地方武装肯德基民兵,制造了又一起骇人听闻的“葡萄河惨案”。哈里森一看形势不妙,放弃了夺回底特律的计划,但“记住葡萄河”成为了美国人此后用以鼓舞士气的战斗口号。  1813年5月,普罗科特和特库姆赛联手围攻梅格斯堡(Fort Meigs,今俄亥俄州佩里斯堡Perrysburg),普罗科特攻城,特库姆赛打援,两人配合得得心应手,多次击败美军援军。可是城堡始终没有攻克,印第安人有点不耐烦了,开始撤散,两位带兵将领不得不退回加拿大。两月之后,普罗科特和特库姆赛一左一右再次进攻梅格斯堡,还是没有拿下。为了提高印第安战士的士气,二人率军猛攻桑杜斯基河(Sandusky River)上的美军哨所,竟然被小小哨所的美军打得狼狈而逃,损失严重,英军因此退回休整,俄亥俄战场硝烟暂时停歇。  实际上英军自攻占底特律以后,由于中路尼亚加纳战事吃紧,无法投入更多兵力扩大战果,加上这一带人烟稀少,所产庄稼和牲畜不足以供养亨利.普罗科特的陆地守军和埃利湖上的英国海军,特别是由特库姆赛率领的大群印第安战士和家眷都聚集在阿莫斯特堡(Amherstburg),有效的粮草供应只能通过埃利湖来完成,因此,一旦美军来攻,英军是否守得住就完全取决于埃利湖上的英国海军了。如果英军失去对埃利湖的控制,美军就有可能选择北岸任何地点登陆,随时都能切断普罗科特的援军。  从1812年底开始,威廉.亨利.哈里森就开始组织美国西北战区武装,准备收复底特律。鉴于普罗科特率领的英军屡次主动上门挑战,哈里森咬紧牙关一边防御,一边紧锣密鼓地招募军队,伺机反扑。  战争开始到7月底,埃利湖还控制在英军手里,从安大略湖转移过来的英军海军将领巴克莱(Barclay)封锁了埃利湖,美军总指挥奥利佛.哈扎德.佩里带领的海军中队被压制在普雷斯克岛(Presque Isle)的港口里无法出来,港口外一道浅滩沙洲保住了美国海军舰只免遭英军摧毁,但美军大型船只要想突破巴克莱的封锁线来到埃利湖上作战却也十分困难。  可是到了7月28日这一天,湖面雷雨交加昼夜不停,巴克莱封锁沙洲的水军粮草供应不上,不得不暂时撤销封锁线。三天后,当巴克莱率军再次派军封锁沙洲时,佩里带领的美军舰队已经突破沙洲,显然已经做好了发动攻击的准备。巴克莱心想自己寡不敌众,于是带队撤离,自此佩里控制了埃利湖,英军向阿莫斯特堡的粮草后勤供应被切断。  装备精良的佩里中队马上针对阿莫斯特堡形成了反封锁,致使这座海港城堡很快陷入食品短缺的绝境。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求战,巴克莱无奈之下,不得不出城与佩里决战。9月10日发生的埃利湖水战,美军九艘战舰打败并擒获了六艘英国皇家海军舰艇,佩里取得了全胜,控制了埃利湖控制权。  而在陆路战线上,哈里森很快就收到了佩里用兴奋得哆嗦的手写下的通知:“我们遭遇了敌军,现在他们已经是我们的了”,知道只要埃利湖上英军水师丧失战斗力,普罗科特必将撤退。哈里森于是挥军压上,一千多骑兵沿着湖岸旋风般朝着底特律刮来。另有2500多步兵由佩里舰载开向阿莫斯特堡。  却说英军西线陆军指挥普罗科特早就打算撤回到安大略湖西端的伯灵顿高地(Burlington Heights)。特库姆赛听说后担心底特律以西的印第安部落从此没有军队保护,直接暴露在美军攻击之下,于是写信劝说普罗科特回心转意,普罗科特哪里肯听。  英国海军战败,阿莫斯特堡几乎难以自保,不仅因为城堡里食品严重短缺,而且根本就没有重炮防守,本来部署城防的大炮全部装到巴克莱的战舰上成了美国人的战利品。普罗科特于9月27日开始向泰晤士河(Thames River,安大略省境内)一带撤退,印第安盟友首领特库姆赛别无选择,只得带领印第安战士随军同行。  普罗科特精挑细选地找到了摩拉维亚镇(Moraviantown)这么一个易守难攻的绝佳防守要地。这里是泰晤士河流域最高的地方,即使敌军驾驭平底小舟也无法抵达,美军从侧翼包抄的可能性很小,驻守在这里是绝对安全的。从理论上讲,粮草供应可由伯灵顿高地通过陆路运输,尽管道路条件十分原始。可是,普罗科特带着队伍一到这里,就和他的妻子家眷连同一大帮女人和个人行李行进在队伍最前头,大部队交给副手奥古斯特.瓦尔伯顿(Augustus Warburton)停留在四英里开外,根本未做任何防守部署。  这次撤退简直就是放羊,沿途士兵开小差跑得只剩下一半人马,英军的士气越来越低,特库姆赛也越来越对普罗科特失去了信心。  10月2日,美军开始从三明治城出发倍道而行追击英军,两天之后散乱行走在泰晤士河岸的英军队伍已经被美军赶上了。特库姆赛率领印第安战士欲阻击美军前进的步伐,在半路设伏袭击长途奔袭的美军,但因实力悬殊,很快就被击退。专门为瓦尔伯顿运载枪炮和独粮的平底小船搁浅在河水岸边,远离大部队之后,结果被美军俘获。  当时美军主将威廉.亨利.哈里森带领至少3500多名步骑兵,其中1000多名起兵由上校理查德.蒙托.约翰逊(Richard Mentor Johnson)带领,还有一部分从葡萄河一带通过“记住葡萄河”口号激发起来的壮士。而普罗科特现在仅有大约800多人,大部分官兵不满于少将普罗科特的指挥,而作为副将的瓦尔伯顿少校则对普罗科特的任何指令无动于衷。特库姆赛带领大约500多名印第安战士,和英军并行前行。  10月5日天刚刚亮,英军正在埋锅造饭,普罗科特突然下令向后再撤两英里。原来普罗科特眼看美军轻骑直追而来,悔恨未听特库姆赛劝告一起设伏给敌人以重创的建议,结果本来人数不多的印第安战士不善于应用伏击战术策略,被美军集中火力打退。普罗科特才知道就这么一味地逃跑迟早要被美军追上斩尽杀绝,于是准备在泰晤士河一带再次设伏打退美军。这次普罗科特架起一门6磅火炮,想让美军品尝自己的厉害。可是他却忘了在大炮周围布置防御部队,甚至连阻挡美军突前直冲的路障和战壕也没有,等于让美军骑兵部队可以毫无障碍地直接杀到大炮跟前,而大炮周围不算稠密的树木反而很大程度上阻隔了英军火力。特库姆赛率领的印第安战士也参加了这次伏击战,他的队伍埋伏在英军右边的黑灰木沼泽里,准备从侧翼夹击美军。而特库姆赛本人来到英军伏兵面前,与英军大小将官一一握手,然后回到印第安队伍里等待美军钻进他们的设伏圈。《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4节作者: 漫游国际  美军主将哈里森将军追到跟前一看英军阵势,便已猜出英军的葫芦有多深浅。他下令詹姆斯.约翰逊(蒙托.约翰逊的弟弟)带领肯德基骑兵枪手向英军步军发起冲锋。印第安战士立即从侧翼攻击美军,无奈美军势头超猛,一次冲锋就突破了英军步军的防线,那门6磅火炮还没有来得及打出炮弹就被美军控制。饿着肚子疲惫不堪的英军将士毫无斗志,很快就垂头丧气地放弃阵地向后退却。几乎与此同时,普罗科特和250名亲随从战场上拔腿就跑,其余英军干脆也不跑了,就地投降。  特库姆赛和他的印第安战士还在沼泽地里继续同美军战斗。这时,理查德.蒙托.约翰逊带领20多骑骑兵偷偷脱离美军大部队,直插印第安人的阵地。特库姆赛和印第安战士掉转滑膛枪朝着约翰逊的骑兵一阵齐射,打死打伤15名美军,约翰逊本人也身中五弾。约翰逊的后继人马先是深陷沼泽,但幸亏沼泽不大,很快冲了出来。詹姆斯.约翰逊一看英军跑的跑降的降,也一同过来攻击印第安战士。就在美军冲出沼泽的瞬间,特库姆赛突然被人打死。英军正规军的溃败和头领特库姆赛的战死很快在印第安战士之间传开,树倒猢狲散,印第安战士的抵抗立刻土崩瓦解。  在这次英军的伏击战和美军的追击战中,英军共有12人被打死,35人受伤,被俘442人。印第安战士有33人抛尸沙场,还有几具印第安战士包括特库姆赛本人的尸体已被印第安人带走。特库姆赛可能是被上校约翰逊击毙的,不过没有证据。另一位独立战争时期的老兵威廉.怀特莱(William Whiteley)也声称打死了特库姆赛,因为他是主动请缨杀向印第安阵地的人。在冲向印第安战士之前,他还请求哈里森将军如果他战死沙场,就切下他的头皮送给他老婆。  泰晤士河战役之后,美军骑兵部队继续向前追击英军,并放火焚毁了摩拉维亚镇。这座居住着信奉基督教的芒西印第安人(Munsee)村镇本来与这次战争毫无关联,却遭到美军惨无人道的毁灭。美军乘胜追击了一阵,突然想起自己的服役期已到,于是返回底特律,按下不表。  美军这次取得胜利之后,重新控制了西北边区。特库姆赛死后,他所创立的印第安联盟从此一蹶不振,终于解体,势同散沙,与英军并肩作战的同盟关系不复存在,自此印第安盟友退出了这次战争的舞台。哈里森随后同底特律一带的几个印第安部落酋长或代表签订了停战协议之后,把队伍拉到了尼亚加纳一线,自己回到华盛顿,领受了英雄般的一切荣誉和实惠。事后,哈里森与美国战事国务卿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正好卸下了前线带兵打仗的责任,一心营造总统梦想,并最终当选成为美国第九任总统。理查德.蒙托.约翰森由于击毙印第安首领特库姆赛立了头功而当选为副总统。  英军主持西线战场的主将普罗科特带着他的246名亲随逃到格兰德河(Grand River)一带,后来投入到尼亚加纳战线围攻埃利堡,结果一次弹仓爆炸中,这些从西线撤退下来的幸存者大多被炸死,普罗科特所领的第41兵团就此报销。1814年,普罗科特在军事法庭上被控指挥不当、玩忽职守、撤退无序、不事军备,以及在摩拉维亚镇布防失效等罪名,判刑六个月,剥夺一切军功职衔。  不说美军在西线战场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单说安大略湖上英美水军的争夺战也是水涨船高。战争伊始,英军在安大略湖上一小股舰队就已经占据了很大优势。美军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在纽约州的萨克特港(Sackett’s Harbor)建立了海军基地,任命海军准将伊萨克.强西(Issac Chauncey)全权负责从纽约港抽调过来的海军船员和造船工人3000多人昼夜不息地打造战船和水军装备。强西不负厚望,仅仅在45天之内就监制成功了11艘战舰,很多艘小船和运输船。  美军终于在安大略湖上拥有了一支像样的水军。强西和迪尔本迫不及待地驾驶着刚刚建造好的战舰,满载着也是零时攒凑起来的海军部队,穿过安大略湖,目标直抵上加拿大首府所在地约克镇(今天的多伦多)。  原来在这次1812年爆发的美加战争期间,安大略湖成为了英美两军争夺的前线,是英军从魁北克向西部各军提供后勤供应的关键枢纽,谁控制了安大略湖,基本上就决定了上加拿大的命运。1812年,巴洛克将军就是通过安大略湖水上安全运输线路,把一批批小股部队快速运往受威胁的前哨战,各个击破美军进攻,取得了几场关键的胜利。  要想全面控制安大略湖,美军必须战胜安大略湖上隶属“海洋诸省”的皇家海军,攻占海军基地和船坞,摧毁港口里停靠的所有船只。英军早就着手在金士顿建造单桅战船,并在约克镇另建一处海军基地,来抗衡美军水师将领强西的舰队。可是“海洋诸省”的战舰尚无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和水手,不愿和强西直接面对面较量,正好冬天湖面封冻,双方军舰只得停靠在港口里无所作为。  而对于美军来说,强西打造的水上舰队已然就绪,若延误时日,英军援军一到,美军就丧失了控制安大略湖的绝佳机会。  1813年1月13日,新上任的美国战事国务卿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 Armstrong)认为形势开始有利,计划调遣7000人的兵力集中从陆路进攻金士顿港口,配合强西率领的舰队,在圣劳伦斯河冻冰解封英军大队援军到来之前抢先攻占金士顿,切断英军水路,使英军在西部前线的兵力得不到补充,置上加拿大的英军于腹背受敌的情形之下,然后进攻约克镇和乔治堡(尼亚加纳河口)。  阿姆斯特朗会同强西和亨利.迪尔本商议进攻计划。前线水陆主将强西和迪尔本都赞同进兵,但对攻击目标则持保留意见。阿姆斯特朗本意想直接进攻金士顿,干脆切断上下加拿大之间的联系,而强西和迪尔本则十分慎重,对攻击目标另有选择。  此时,英军统帅乔治.普雷沃斯特(George Prevost)也沿着封冻的圣劳伦斯河前来视察上加拿大战事。自英军主将巴洛克战死之后,雪佛负责上加拿大地区的所有军务事务,但随后因病魔缠身,无法主持军务活动,这让普雷沃斯特很不放心。普雷沃斯特身边只带了几支小小的增援部队,在行进到金士顿下游靠近美国纽约州一边的奥登斯堡(Ogdensburg)时,给驻守在城堡内的美军以重创,打伤两名美军将领,赶走美军,攻占了这座城堡,放火烧毁了美军停在城堡港口冰冻江面上的舰艇和帆船,带走了大炮和军用物资。  这一仗本来也是一种赌气行为。美军已经对英军在冰冻的河面上凿冰开路习以为常了,总是嘲笑英军如此进兵方式,援军到时,前线的将士早就成美军的刀下鬼了,看看时日尚早,于是不以为意继续纵酒狂欢。没想到英军这次不但进兵神速,而且对美军的这个小小城堡发起了攻击。美军猝不及防,勉强打了几炮,无奈英军迅速形成包围之势。美军见势不妙,马上撤出城堡,民兵就地化兵为民,英军自此控制了奥登斯堡周围地区直至战争结束而撤离。  普雷沃斯特攻克奥登斯堡的消息传来,强西和迪尔本立刻紧张起来。显然,普雷沃斯特带领的援军非同小可,正好这时美军的情报称驻守金士顿的英军常规部队就已经有6000多人。他们预料普雷沃斯特的到来就意味着美军刚刚建造的萨克特港将要受到攻击。  因此美军更加坚信攻击金士顿是不合时宜的,于是坚守萨克特港闭门不出。普雷沃斯特一路顺风顺雨来到上加拿大一看,雪佛身体状况已有好转,于是对城防重新调整了部署,面授机密于雪佛将军,然后只身返回了魁北克。  这时美军再次获得情报,说金士顿守军其实只有600多正规军和1400多名民兵。可是,上一次的情报已经深深刻印在强西和迪尔本的脑海里,他们宁愿相信金士顿有6000多守军的可能性,对第二次情报不以为意,即使泽布隆.皮克(Zebulon Pike)带领两个旅的援军自普拉兹堡,穿山越岭,冒着刺骨的寒风赶到,迪尔本还是觉得美军有效战斗力还远远没有达到7000人的作战要求。《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5节作者: 漫游国际  整个3月份,强西和迪尔本一直都在征询阿姆斯特朗的意见,实际上是不敢出战,故意消磨时间。最后两人提出建议,等到冰雪溶化,河道湖面通航以后,先期进攻防守力量相对薄弱的约克镇,其次攻占乔治堡。  约克镇虽然是上加拿大的首府,但其战略位置比金士顿要逊色多了。身在华盛顿的阿姆斯特朗不知前线情形到底如何,迫于迪尔本的一再坚持,于是放弃了攻打金士顿的计划。迪尔本的建议的确非常低级,如果按照迪尔本的作战计划,美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安大略湖西端两个无关紧要的城镇,却在自家的萨克特港没有重兵保护,美军水师的重要基地已然暴露在来自下加拿大英军援军的火力之下。  正是:不攻咽喉弃要道,大盘已输何徒劳。要知约克镇命运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10-01-17 03:11:49  第五十五回  约克议会大厦遭焚,中路蒙特利尔受攻  却说美军强西的舰队载着迪尔本和匹克的部队大约三四千人于4月26日登陆约克镇。约克镇的防守部队包括镇西一个城堡,旁边的“政府大楼炮台”装有两门12磅火炮,一英里之外是一处简陋的“镇西炮台”,配有两门老旧的18磅火炮。再往西就是“瑞耶堡”(Fort Rouille)和另一处被称为“半月炮台”的废弃城堡,但这两处防御工事基本没有用处。上加拿大副总督雪佛少将当时正在约克镇处理公务,手下只有四个连的正规军,能够短时间内招募到的民兵武装也就是第一和第三约克兵团的300来人,周围地区还有40到50名印第安人战士(主要是密斯桑加人和鄂吉布瓦人)可以调来抵抗美军的入侵。  27日一早,本杰明.福尔西(Benjiemin Forlsth)率领的第一波美国舰艇护送着美军第一步枪兵团在镇西4英里处登陆,强西的帆船发射葡萄弾进行掩护。雪佛少将不知道美军的登录地点,只有一些印第安人在詹姆斯.吉文斯(James Givins)的带领下奋起抵抗福尔斯的步枪兵,无奈遭到登陆美军的围攻,吉文斯死命阻击了一阵之后不得不撤退到森林里去了。雪佛赶紧下令格冷加里轻装连支援印第安人的抵抗,无奈该连走出镇外后中途迷了路。最后,这支部队辗转找着了北,来到顿达斯街(Dundas Street)以防止美军从侧面进攻。  匹克率领的另外三支美军步兵连随后登陆,遭到第八步兵团投弹连的刺刀迎击。投弹连本来人数占优,却被美军击退,损失惨重。匹克下令部队在两门6磅火炮的掩护下交替向前,终于打退了雪佛派来的另外两支“红衣兵”(英军正规军)的抵抗。  溃退英军乡勇聚集在镇西炮台周围重新集结,不料人群中一声巨响,车辆和人体碎片应声飞向了天空。原来火炮运送车可能由于什么事故而引起了爆炸,一下子炸死20多人,好不容易快要收拢的部队立刻又做鸟兽散。那边厢英军正规军被这隆隆炮声震得晕头转向,连忙躲进城堡以北的树林里,民兵乡勇也一并跟进,总算又形成了一支部队。与此同时,美军强西指挥的装有长炮筒的24或32磅大炮的帆船舰队一字排开,向城堡和政府大楼炮台开炮。英军虽然以大炮还击,但收效甚微。  这时,雪佛少将认为战斗已然结束,抵抗徒劳无益,干脆下令正规军撤退,将镇东顿河(River Dun)上的木桥放火烧断来阻绝美军追赶,而民兵和多名社会贤达人士茫然惆怅地留在大街上,就像田地里的麦捆一样,呆若木鸡不知所措。雪佛指令民兵若向美军投降,则应争取最好的投降条件,却已经来不及通知其他民兵高级官员和政府立法院的办公人员,只派出皇家纽芬兰军的人放火烧毁了船坞中正在建设中的帆船战舰,炸毁了炮台里所有的运炮车。  雪佛下令炸毁运炮车时,美军将领匹克和先头部队已经追至200码以内,英军的战旗还在城堡上空迎风飘扬。匹克一边追问战俘防守部队的数量,一边派人掀下英军战旗。不料又是一声巨响,战旗一倒爆炸声四起,却是英军临撤退前安排的克敌计策。匹克本人被炸起的石头和碎片击中要害,美军38人当场炸死,222人受伤。  英军在抵抗美军登陆和随后的战斗总共有62人死亡,76人受伤。民兵中有5人死亡5人受伤,印第安人中的伤亡从来没有官方记录。  第三约克民兵兵团在律师约翰.贝佛莱.罗宾逊(John Beverley Robinson)上尉的支持下,威廉.舍维特(William Chewett)和威廉.阿兰(William Allen)少校准备交涉投降条件。就在投降交涉期间,约克民兵兵团的人已经把船只和城堡毁坏,只给美国兵留下了残破不堪的一个烂摊子。美国人十分恼怒,却也同意了投降条件。美军第三炮兵团在等待迪尔本和强西批准投降条件期间,将投降民兵关押在一间木堡内,切断食品供应,拒绝对受伤的士兵提供及时治疗。福尔西的美军第一步枪兵团负责约克镇的警备任务,但已经有不少美军进入约克镇。  第二天早晨,由于迪尔本拒不离开“麦迪逊”巡洋舰,投降条款还是迟迟没有批准下来。教士约翰.斯特拉善(John Strachan)(此人当时除了是约克教区牧师之外别无官方职位)首先发难,强迫迪尔本到现场签署投降文件,当面指责强西延误签署投降文件是要纵容美军施行暴行,迪尔本不得已正式签署了投降书。美军此时才接管船坞,缴获了一艘需要大修的布里格船(即“格罗斯特大公”号)和二十门24磅舰炮,以及一些为埃利湖上英军水师供应的军用物资,而“巴洛克”号已经被毁得无法修补了。另一艘改装船“摄政王子”号在美军发现两天前早已经席卷全部军械驶向金士顿港而去。美军还强求上加拿大财政总督偿付几千英镑作为战争赔偿。  4月28日到30日之间,美军发起了多次抢劫活动,其中一些美军放火烧毁了议会大厦。据说是因为在议会大厦发现了活剥的人皮,但在民间传说中,美军所发现的只是上加拿大议长的假发而已。美军还肆意破坏了出版官方文件和新闻报纸的印刷局,捣毁了所有的出版资料。那些投降条款中不得假释的民兵房舍也被美军洗劫一空,与印第安人接壤的加拿大人房舍,包括詹姆斯.吉文斯在内,不管房主是否属于保护对象,统统被美军抢劫而去。关于美军纵火焚烧议会大厦纵容美军抢劫的行为,迪尔本否认曾经下令摧毁任何建筑,在他的函件中对于此类暴行予以最严厉的谴责,但对于逃避处罚的相关士兵表示不愿意而且无能为力加以干涉。强西后来归还了部分劫掠物品,包括从公共图书馆抢夺的书籍物什。雪佛少将后来谴责一些居民非法占有美军遗弃的政府所属农用工具或其他物资,要求人们退还给政府。  结果美军取得了约克战役的胜利,但被加拿大人诟病的是,美军对议会大厦和图书馆洗劫一空,然后付之一炬。美军一度攻占了约克镇,但对总扼安大略湖圣-劳伦斯水道之咽喉要地金斯顿无可奈何。  1813年5月27日,美军两栖部队不费吹灰之力从安大略湖直接攻击并占领了尼亚加纳河口的乔治堡,强西和迪尔本如意算盘得逞。英军全部仓皇出逃,美军也没有穷追不舍。结果英军又很快组织起来,向步步逼近的美军发起反击,6月5日,英美两军在安大略湖最西端的斯托尼克里克(Stoney Creek)展开了一场恶战。《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6节作者: 漫游国际  这个时候,在加拿大出现了一位印第安巾帼英雄。家住昆士顿村的印第安妇女劳拉.谢科德(Laura Secord)步行32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一整天,向英军报告了一个消息,说美军将再次沿尼亚加纳河发起进攻。原来1813年6月21日美军占领昆士顿村后,一队美军占领她家,从美军将领的谈话中,劳拉得知了美军进攻加拿大的计划。劳拉认为情报非常重要,于是不远几十公里的路程及时把消息报告了英军。当时劳拉女士是三十八岁,两个跟她一起出发的侄女都累得半路瘫倒,一个女子跑这样远的路去送信,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毅力。后来为纪念劳拉.谢科德女士,她当年在昆士顿住过的房子已被改建为英美1812年战争博物馆。  由于提前获得情报,又有当地卡纳威克印第安人助战,英军只用了一小支部队迫使前进中的美军在海狸大坝全部投降,美军对上加拿大西部地区形成的威胁就此逆转。  与此同时,英军在安大略湖上也形成反攻之势,直逼萨克特港。从魁北克前来上加拿大撤换雪佛的总督普雷沃斯特也率领部队赶到金士顿,另有新任大湖区海军总司令的詹姆斯.卢卡斯.姚(James Lucas Yeo)已经前往萨克特港挑战。此战双方互有伤亡,英军不能取得全胜,普雷沃斯特下令撤兵。加拿大官方记录中说这次撤退井然有序,纯属战略撤退,而美国军方则声称英军战败而逃,队形大乱。要不是普雷沃斯特跑的快,他就回不了金士顿。  由于英军向美军在安大略湖的军事基地萨克特港发起进攻,美军早期占领的乔治堡周围加拿大领土的布防势单力薄,最后全部退回尼亚加纳河美国一侧。美军在12月撤退之时,放火烧毁了那华克(Newark, 今天的“湖上尼亚加纳”)村庄,很多村民无处安家,在寒冷的冬天饥饿受冻而死。美军的行径激怒了英军,英军随后展开报复行动,收复了尼亚加纳堡,也依样画葫芦摧毁了美国的水牛城。  一进入1814年,英美在安大略湖上展开了造船大赛,到年底的时候,英军海军总司令姚已经建造了一艘“HMS圣劳伦斯”号战舰,装有112门大炮,威力已超美军任何一艘战舰。  自从加拿大总督普雷沃斯特顺道攻击并占领了圣劳伦斯河美国一侧的奥登斯堡以后,上下加拿大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魁北克到蒙特利尔的圣劳伦斯水道几乎被英军控制。1813年后期,美军经过内部激烈辩论,决定对防守薄弱的蒙特利尔发起军事行动。美军的进兵计划是,瓦德.汉普顿(Wade Hampton)少将率军由尚普兰湖北上,詹姆斯.威尔金森(James Wilkinson)将军率军从萨克特港乘船沿河而下,两军直指蒙特利尔会师。  正是:城破遭焚少将走,巾帼冒死传敌情。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10-01-19 11:55:14  第五十六回  陆军沙头盖溃败,水路行进中遇阻  可是,汉普顿少将素来与威尔金森不睦,不太支持相互掣肘的进攻计划,加上行军道路不畅,后勤供应不上,汉普顿军误期迟滞,在行进到沙头盖河时,遭到查尔斯.德.萨拉贝利(Charles de Salaberry)率领的加拿大本地一支骑兵团和印第安莫霍克人的严厉打击,战败而退。  且说9月19日,汉普顿率军从柏林顿(Burlington)走水路抵达普拉兹堡,又在战舰的护送下穿过尚普兰湖,向蒙特利尔进发。沿途探听得知加拿大地方武装布防严密,一连串哨所睛明眼亮,汉普顿不敢贸然深入敌境,况且左路友军威尔金森还未有做好进军准备,于是行进到蒙特利尔南岸的沙头盖时扎下了大营,等待威尔金森的消息。10月18日,看看随军用品即将耗尽,时时面临英军攻击,汉普顿万分焦急地等待着,忽闻阿姆斯特朗传信说威尔金森已经准备就绪,即可下令过河作战。这时,纽约民团1000多人不愿过境作战拒不过河,汉普顿只得率领剩下两个旅的兵力2600来人准备抢渡沙头盖河。  蒙特利尔在美军水陆两面夹攻的威胁下,瑞士出生的路易斯.瓦特维尔(Louis de Watteville)于17日受命阻击敌人。瓦特维尔立即召集了几支民团武装,布防在蒙特利尔城区,同时向魁北克紧急请求援军。  却说美军营地一有风吹草动,英军前哨战指挥萨拉贝利中校即刻了然于胸。原来萨拉贝利在这一带深得民心,消息来源十分广泛。他准确掌握了汉普顿的兵力和动向,而汉普顿则对英军的情况一无所知。萨拉贝利对此战信心十足,一看敌军有所行动,不等上司下令,自行决定先期设置路障迎击敌人。  10月25日,汉普顿派遣罗伯特.普迪(Robert Purdy)带领一旅之师1000多人穿过沙头盖河,绕过英军营地,破晓时分拿下浅滩形成包围之势,另一旅1000来人由乔治.伊扎德(George Izard)从正面进攻,与前军部队前后夹击。其余人等留下来保护辎重和大炮。  普迪出发之后,汉普顿收到来自阿姆斯特朗于10月16日签字的指令函,通知他阿姆斯特朗本人已经放弃对美军的全权指挥,交由威尔金森负责这次战事行动。要求汉普顿在圣劳伦斯河边修建万人使用的过冬棚。汉普顿对此指令的理解是年底不再进攻蒙特利尔了,因此整个军事行动毫无疑义。汉普顿恨不得马上就撤兵,无奈普迪已经率部出发了。  普迪所提一旅之师个个苦不堪言,他们在大雨滂泼的夜晚穿过沼泽地带,接着迷失方向。10月26日破晓,普迪总算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毫无经验的向导把他们领到了萨拉贝利防御部队的河对岸。中午时分,普迪遭遇了萨拉贝利派来保卫浅滩的先遣部队。队长大力(Daly)立刻率领第三民团武装向美军发起了进攻,其他部队也从河对岸与美军交火。英军大力队长和布鲁吉尔中尉虽然严重受伤,但美军的进攻已被打退。  普迪军行动许久,美军却无半点成功迹象,而伊扎德军向前直接与萨拉贝利的防御部队面对面碰撞在一起。当时的情景至今还流传在人们的街谈巷议中:一名美军军官骑马上前要求加拿大军人投降,但他忽略了拿杆休战旗,结果被萨拉贝利本人一枪射中面门而死。  伊扎德军开始按部就班地向路障发射排枪,但这种几乎象仪仗队一样的动作对于萨拉贝利有路障掩护的部队来说毫无用处。防御部队以精准的射击还以颜色。此时,在加拿大军队的右侧,国防军(Fencibles)轻装连受到猛烈攻击,逐渐向后退却。不知是萨拉贝利的命令还是自发行动,有几个连的后续部队一看前军后退,立马向敌人发起冲击,而且部分军人已经冲过美军,在美军后方吹起了冲锋号。接着成片的冲锋号四面而起,欢呼喊叫声和印第安人的吼叫声连成一片。原来正是萨拉贝利提前在树林里安排了号手,专等交火时吹响前进号角,欺骗敌人,使敌人惊慌失措。果然美军害怕被众多的英军包围,赶紧后撤3英里。这次美军进兵没有随队带上大炮,因此对加拿大军人设置的路障无可奈何,军队被阻于路障前面,直接受到英军的攻击,大败而退。  普迪首先退回到河床,希望乘着伊扎德与敌人周旋的时机,运送伤员过河。不料普迪正好再次撞到萨拉贝利的枪口上,被迫撤退至树林里。在森林里再次度过了一个阴暗潮湿的夜晚之后,美军徐徐撤退,萨拉贝利也不追击。  汉普顿收拢住众军,举行了一个战事委员会,会上一致同意再这样进攻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另外秋雨过后,道路泥泞不堪,而后勤供应将近枯竭。汉普顿下令撤退到四角地(Four Corners),派人把这边的形势通知威尔金森。《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7节作者: 漫游国际  威尔金森带领的8000人的美军也好不到那里去,由于冬天天气十分恶劣,也无法按计划到达蒙特利尔,沿途闻知汉普顿军溃退,而英军威廉.姆尔卡斯特(William Mulcaster)和约瑟夫.毛里森(Joseph Morrison)正率水军从金士顿港出发,全力追赶自己,看看离蒙特利尔还有150公里,若再不上岸,恐遭追军歼击于河中,于是就近选择北岸毛利斯堡(Morrisburg)附近登陆。11月11日,威尔金森的后军大约2500来人的兵力在克莱斯勒农场(Crysler’s Farm, 也见Chrysler’s Farm)进攻驻守毛利斯堡的800英军,但是英勇顽强的英军拼死抵抗,大败美军,威尔金森后军损失惨重而退。友军不至,自己又遭受重创,威尔金森迫不得已下令撤军,仓皇过河退回美国一侧。  此前,汉普顿派人送信前来联络共同进兵事宜,收到汉普顿派人送来的信时,威尔金森刚好抵达奥登斯堡上游奥格斯(Hoags)。威尔金森下令汉普顿前往圣劳伦斯沿岸的康华尔(Cornwall),带上两军足够的粮草和军需。汉普顿接到命令后觉得根本无法执行,于是干脆挥军撤退到普拉兹堡。这期间,威尔金森所部在克莱斯勒农场战败,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汉普顿身上,并为自己放弃攻击计划找到了借口。就这样,美军进攻蒙特利尔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今天已经看不到克莱斯勒农场这片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的场地了,1958年在修建圣劳伦斯河道时,克莱斯勒农场永久性地被河水淹没。1895年为纪念这场战斗而竖立的纪念碑目前也已经移至上加拿大村,在那里游人依稀能够回味当年战场上的硝烟与战斗场景。  正是:农场战地今不在,英勇抗敌永传颂。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10-01-20 15:05:28  第五十七回  奇帕瓦河阻击战,伦迪小路大鏖兵  且说欧洲战场在进入1814年时,法兰西帝国拿破仑的败局已然注定,英国很快就要抽调主力部队前来增援加拿大。美国战事国务卿约翰.阿姆斯特朗乘英军主力援军还未到达之前,急于要取得几场胜利作为停战筹码,于是任命雅克.布朗率领左路军进攻英军在安大略湖上的主要军事基地金士顿,同时指挥民团部队跨过尼亚加纳河牵制住湖西英军。  说来也怪,这位美国国务卿大局观非常了不起,却总是在具体作战指挥上弄巧成拙。他起草了一份从尼亚加纳发起主力攻击的命令作为备选方案,可能只是一个临时性计划,目的是故意给英军露出作战计划中的破绽,但严重误导了布朗少将,结果被布朗认为可以自行决定任选其一执行命令。但是,美军海军司令强西正在等待建造中的一批新战舰,一时还不完备,不能出港作战,因此布朗无法得到美军水上舰队的支援,在攻击金士顿或尼亚加纳河两者中,只好选择了跨过尼亚加纳河进军的计划。美军两路大军首先在普拉兹堡和水牛城分别扎下大营,拿出1791年法国革命军训练手册训练军队,加强备战。  7月初,布朗所部开始执行阿姆斯特朗的备选方案之一,大举进犯尼亚加纳。少将这么做也是没办法,海军司令强西不合作,直接进攻尼亚加纳河口的乔治堡就是空话。埃利湖上的美军舰队远在休伦湖准备夺取麦琪诺堡,也无暇护送布朗所部从尼亚加纳半岛南岸登陆作战。阿姆斯特朗指令布朗要攻占水牛城对面的埃利堡,依堡坚守,等待强西舰队。布朗依令而行,顺便还想扩大战果,把战线推进到埃利堡周边地区。  7月3日,美军三路大军进攻埃利堡,堡内英军很快投降。美军援军佩特.波特(Peter Porter)部与600多易诺魁战士也于4日赶到。美军的生力军得到补充,兵强马壮。这时,美军将领斯科特依仗人多势众,带领美军沿着尼亚加纳河向北挺进。英军沿河一带的守将托马斯.皮尔森(Thomas Pearson)中校来不及毁坏任何桥梁道路,闻风退却。  当天午后,斯科特军北上途中在奇帕瓦镇(Chippawa)克里克(Creek River)河滩遭遇英军的抵抗,双方你来我往轮番用大炮轰击,斯科特撤军退至几里开外的克里克大街,只叫军士准备第二天的庆功酒,却派另一支部队在上游偷偷摸过奇帕瓦河。  却说斯科特派出的军队刚刚过了奇帕瓦河,驻上加拿大英军右队迎面而来。为首主将菲尼斯.里亚尔(Phineas Riall)少将新来乍到,自持兵力优势,不把美军看在眼里,上去就想赶跑美军。原来里亚尔认为埃利堡还在英军手里,美军自然全力以赴集中兵力攻打城堡,这里突然窜出来的不过是美军民兵武装。里亚尔向来不太看好美国大兵,在他的眼里即使美军正规部队也是羸弱无比,何况送到手的是民兵。  5日一早,英军也有一队人马包括轻装连、民兵和印第安人抢在主将里亚尔之前越过奇帕瓦河,从树林里袭击斯科特的哨所,不料斯科特正在哨所旁边的农舍里吃早餐,眼看英军逼近,斯科特急忙从后门逃跑,差点吃了一顿最后的早餐。波特所部正在清理林中道路的先遣队和印第安盟友也遇到里亚尔的大军,不敢交锋即便撤退。  斯科特逃回了奇帕瓦镇大本营之后,即刻指挥大炮瞄准英军位置开炮,步军从克里克大街开始冲出。斯科特军的大炮命中率不错,一下子就摧毁了英军大炮的运炮车,结果英军大炮无法动弹而失去了作用。  同时,斯科特的援军已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一开始,里亚尔认为美军全是身穿灰白色服装的民兵,并不以为意,只须几炮就可以赶走敌人,没想到美军一点都不慌乱,而且步步紧逼杀气袭人。里亚尔这才清醒过来,嘴里发出他惯用的口语“天哪,他们竟然是正规军!”。  里亚尔率领的三个步兵团开始胆怯起来,聚拢成堆,秩序全无。里亚尔本来下令部队在崎岖不平的旷野里拉网式横向前进,这种队形有一个优点就是一旦开火,威力巨大。若要快速进兵,一般都采用纵向队形。横行拉网的英军大面积承受美军大炮的轰击,而里亚尔也没有利用横向行兵的唯一优势集中火力攻击美军,炮兵没有炮车,怕打出去的炮弹伤及自家兄弟而停止发炮。这时,美军炮手开始把园弾改成发射霰弹,霰弹威力巨大,英军损失严重。当双方先头部队距离100码左右的时候,斯科特的侧翼部队呈U字形两面包抄过来。战斗非常激烈,英军三面受敌,火力十分密集。里亚尔率领的英军被紧紧咬住,不得脱身。  前兵后炮厮杀得难解难分,排枪齐射一阵紧似一阵。25分钟之后,里亚尔穿着的红色夹克军衣被子弹穿过,前后都是弹孔,只是里亚尔本人很幸运,伤势不致于要命。眼看情势非常严重,再这样耗下去,英军将被美军围歼。里亚尔下令赶紧撤退,正好这时英军一支后军突前齐射,三门6磅大炮一齐打出了炮弹,在奇帕瓦以北战壕里也有两门6磅火炮开火,掩护里亚尔终于撤出了阵地。美军波特手下一些易诺魁人群追不舍,一直赶至奇帕瓦河,斯科特才下令美军停止追击。  奇帕瓦战役结束两天之后,布朗为了完成预期占领尼亚加纳一线的军事行动,率军穿过奇帕瓦河上游里亚尔部署的防线,迫使英军全部撤退到尼亚加纳河口的乔治堡。这时,美军海军司令强西仍然由于没有准备停当,不愿派遣舰队出击安大略湖。若没有湖上舰队的配合,美军从南边攻击乔治堡几乎徒劳无益。布朗军也没有后续增援部队和用来攻克坚城的大炮。再说,英军援军也闻风而来,赶到了尼亚加纳前线,兵力大增。美军将领布朗不愿冒险发起直接进攻。双方在乔治堡以南处于僵持状态,不时发动佯攻,或采用计谋调动对方入套。结果小打小闹终于升级,最后在伦迪小路展开了一场鏖战。  整个7月大部分时间,布朗军控制着乔治堡以南几里路之外的昆士顿,占据了前可以进攻后可以撤退的有利地形。可是昆士顿一带的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人在经过了昆士顿战役之后深知美军进兵特点,而且作战经验丰富,在当地组织起来开始打游击,不断骚扰美军。布朗军穷于应付,不堪骚扰,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一举歼灭,不得已后退到奇帕瓦河,以待粮草辎重到齐后,绕过乔治堡向西进攻。布朗前队刚好在奇帕瓦河岸安营扎寨完毕,里亚尔又带着刚到的援军从北席卷而来,前锋部队赶到了奇帕瓦以北4英里的伦迪小路(Lundy’s Lane)。《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8节作者: 漫游国际  却说25日一早,上加拿大副总督戈登.杜鲁门(Gordon Drummond)中将来到乔治堡主持尼亚加纳半岛的战局,下令约翰.杜克尔(John Tucker)在乔治堡渡河沿美国一侧从北向南进攻,迫使西岸的布朗军撤退。而美军布朗探知消息后没有上当,置对岸的英军不顾,却下令向北前进,直逼乔治堡,想让过河英军撤回乔治堡救援。显然,美军并不知道英军主力已经抢先占领了伦迪小路要道。  里亚尔探知美军大部队直扑乔治堡,于是一边分兵据守昆士顿,同时自己率领一班人马紧急回救乔治堡。坐镇乔治堡的杜鲁门中将阻止了英军后撤命令,反而从乔治堡亲率援军抵达伦迪小路。下午6时左右,美军出现在英军视线之内的时候,英军已经重新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美军的进犯。  伦迪小路是沿尼亚加纳河陆路运输线的分支小路,总扼英美两军之间的一块高地,地势高出周围地区,视野开阔,可以总揽全局。英军在高地最高处的水泥工事里布下了众多火炮。  布朗所部先头部队在温菲尔德.斯科特的率领下钻出森林,刚刚来到空旷的田野,迎面遭到部署在伦迪小路上英军大炮的猛烈轰击,被炸得人仰马翻。所幸另有一支美军绕过废弃的小道从西边进攻英军侧翼。里亚尔指挥少量英军用大炮轰击正欢之时,猝然间被侧翼进攻的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慌忙弃阵逃向河边大路,里亚尔本人受了轻伤。美军前追后赶,一直追赶到交叉路口,俘获了大批英军伤员和信使,其中就有胳臂受伤的里亚尔少将。美军欢呼雀跃庆祝胜利之时,里亚尔和大多数俘虏乘机逃脱。  伦迪小路上里亚尔的炮兵阵地丢失后,以北不远的高地上还有英军部署的大炮对着斯科特部狂轰滥炸。这时,经过布朗严格训练出来的美军开始体现了正规军的素养,虽然被强大的火力压制,但始终没有后退或溃散,仍然坚守着阵地牵制着英军。这样,美军派出的侧翼部队就轻易得手,夺取了英军部署在伦迪小路的炮阵。英军统帅杜鲁门的中军部队只得协同左翼军一道退却,身后也留下了几门大炮未能及时拉走。  夜幕降临之时,斯科特部已经被高地英军大炮轰炸得伤亡惨重,渐渐不支。这时布朗率领的援军从奇帕瓦河及时赶到,将带来的大炮对准英军还击。美军很善于使用侧翼夹击的战术。当英军正集中精力对付阵前的敌人时,右侧再次受到另一支美军的进攻,而且美军利用英军留下的大炮在几码之外就向英军开火。英军主力部队两面受敌,开始后撤。  这时,驻守昆士顿高地的英军也赶来投入战斗,但由于先前忽南忽北地长途跋涉,还没有在昆士顿歇口气,又赶到伦迪小路前线,本来军士已经疲累不堪,也不知道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一头撞进敌军怀里,即刻就被美军打得乱了阵脚,丢盔卸甲,狼狈而逃。  正当美军给缴获的大炮里填装自己的炮弹之时,杜鲁门获得喘息,收住阵脚,重新集结部队,向美军展开了反扑,想重新夺回丢失的大炮。杜鲁门也派出一支轻装连准备从侧翼配合进攻,可是直到杜鲁门与美军交火多时也不见轻装连的踪影。杜鲁门所领人马被美军短程步枪打退,双方互有伤亡。这时,英军的轻装连才来到战场,向美军左翼发起了进攻。布朗率领的美军以为又有一支英军增援部队赶到,赶紧撤退,损失了不少士兵。  杜鲁门虽然败走,但没有遭受太大损失,一看敌军败退,抽身就追。美军在撤退中得到了一些后续部队的支援,稳住阵脚,和杜鲁门的追兵相互远距离射击,双方都不敢贸然杀向阵前。此时天已漆黑,温菲尔德.斯科特带领着他的残兵败将斜刺里杀来,未曾会过布朗,就直接抢入阵地,杀向杜鲁门中军。正在同英军交火的布朗军不知道来者何方神圣,举枪就打。结果英军和美军的火力同时压向斯科特一军,斯科特军顿时大乱,还没有来得及照面友军,就被双方密集的火力打得晕头转向。第三者插足没有插进去,只好引兵撤退,投奔其他地方去了。英军本来也是两面受敌,很难持久战斗下去,也乘机一溜烟撤退了。  时近子午,英军的先遣队和左右军会合,声势壮大了不少。杜鲁门一心要乘天黑给美军以重创,于是竭尽手头所有兵力向美军发起第三次进攻,近距离用大炮轰击,但遭到了美军的顽强抵抗,双方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半夜时分,美军只剩700多人仍然在前线苦苦支撑,温菲尔德.斯科特和雅克.布朗双双受伤。布朗伤势较轻,经过战地医生的简单包扎仍旧上场指挥,而斯科特身受重伤,不得不抬出战场。这时,美军粮草弹药开始告急,战士严重缺水,尽管手下两员战将波特和炮兵营指挥辛德曼(Hindman)中校反对,布朗还是下令美军撤退,只留下利普莱(Ripley)的队伍断后掩护。利普莱一看炮兵营已经人去营空,也擅自撤军离去。  此时,英军的兵力虽然人数占优,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1400多名将士也只能眼看着美军匆匆离去。杜鲁门下令分兵守住河边大路,派出一支轻装连远远跟在美军后面,打探美军去向,其他部队则全部撤回不远的伦迪小路驻扎。  经过激烈战斗,美军炮兵营损失巨大。辛德曼(Hindman)找几匹战马驮运大炮也无处可找,不得不丢弃一门炮架破损的榴弹炮,6磅火炮早在战斗中丢失,马匹也跑到英军一方。美军不舍得缴获英军的6磅火炮,让士兵连拖带拉地运回去了。撤退途中,辛德曼收集到的战马越来越多,便派遣一对人马返回战场准备抢回另一门缴获的英军24磅大炮,不料被战场上巡视的英军等个正着,美军全部被俘。  美军不甘心丢失的几门大炮,7月26日一大早,布朗少将便迫不及待地下令利普莱(Ripley)天一亮就去把丢弃的英军大炮给搬回来,并调来了驻扎在奇帕瓦镇的一个旅前来增援。破晓时分,利普莱带领1200多美军去抢大炮,结果发现杜鲁门的2200多英军早就在战场上等待着,利普莱无奈没敢露脸就撤退回来了。  美军在向南撤退到埃利堡期间,首先着意摧毁了早期里亚尔少将沿着奇帕瓦河修建的几座城堡,然后烧断身后桥梁。美军撤退途中缺少运输车辆,只得又丢弃或毁坏部分装备和辎重,用仅有的车辆运送伤员。战后加拿大副总督杜鲁门中将声称美军仓皇撤军,狼狈逃窜。事实上,英军在掩埋了英国和加拿大阵亡将士,焚烧了美军尸体之后,也赶紧撤军回到昆士顿一带,等待援军的到来。  此战双方伤亡参半,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参加过欧洲半岛战争(拿破仑战争期间第比利斯半岛上发生在英国盟军和法国西班牙同盟之间的战争)的一位英军老兵在见证了伦迪小路之战中双方黑夜鏖战的场景后感到非常震惊。“很显然,这次战争的特点是,美军把攻击目标锁定在我们的大炮上,乘我们的炮手在装弹的时候搞突然袭击。敌军侧翼进攻异常凶猛,敌人的炮口就在我们战士的几码之外。”  这次战役让英军看到了美军常规部队较高的专业水准。美军取得的如此进步,温菲尔德.斯科特功不可没,他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法国革命军的标准训练美军。当然,在战场上也不是全部的美军都有如此显眼的表现。就像所有的战争一样,人们难免要对战争作一番评价。按照杜鲁门战后的报告,美军撤退是因为英军牢牢地控制了伦迪小路高地,占据了战争的有利地势。也有些资料上说,其实英军败退在前,只是在美军因后勤跟不上不得不弃阵而走之后,英军再次占领了战场而已。按照前面战斗的具体情节,这两种说法都应该是正确的。  加拿大国防部曾有人评价说,杜鲁门少将不善于打前哨战,动不动就把炮阵摆在阵前,因此英军的大炮很轻易地落入敌人之手。杜鲁门在反攻中也很少应用技战术,没有很好利用轻装连的优势,而是一味地直接向前进攻。美国人写的战争总结中说,如果杜鲁门集中兵力进攻美军薄弱的左翼部队,他有可能会取得胜利。《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9节作者: 漫游国际  鉴于在整个战争中达到的效果而言,美军在尼亚加纳战场伤亡重大,到了后来美军兵力明显不够,不得不撤回埃利堡,因此英军可以宣称取得了战略胜利。而杜鲁门率领的英军在美军撤退以后,并没有及时压上,美军终于安全到达埃利堡,还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在随后的埃利堡包围战中,英军也因为久攻不下,疾病蔓延后勤供应短缺,而导致兵败如山倒,死伤同样惨重,最后被迫放弃围攻,伦迪小路战役前功尽弃。  今天,伦迪小路曾经的战场已经开辟为安大略省尼亚加纳瀑布附近的住宅和商业区域,杜鲁门路以东伦迪小路上的部分战场保留为战争纪念馆和坟场。  正是:子夜杀气结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胜负从来常事论。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10-01-22 14:33:08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