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1节作者: 漫游国际 虽然条约规定要把约克福特(York Fort)归还给英国,把阿尔巴尼归还给法国,但双方都继续占领着已经到手的土地,加拿大和阿卡迪亚其他地方的领土归属也不过改变了一点点,但是《里斯维克条约》更像是一个休战协议,而不是和平协议。实际上,英法帝国在北美大陆的战斗才刚刚打响。正是:相互残杀无休止,英法争霸移战场。要知英法北美对决,且看下回分解。2009-11-29 02:41:17 第三十一回 国王威廉战争欧洲爆发,英法北美对决箭在弦上 却说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同他那放荡奢侈的哥哥查尔斯二世不同,这位在法国从军打仗戎马半生的新国王不仅自己信奉罗马天主教,而且是一位非常传统节俭的人,和法国的关系非常亲密。 当时英国大多数人对新教已经情有独钟。英国人本来已经臣服于这位新国王的统治和容忍于这种宗教信仰上的差别,可是偏偏国王利用权力强迫这个国家的人民全部信仰天主教。 自从1685年詹姆斯继任以来,这种在宗教上的争议不断扩大,社会因此动荡不安。先是侄子蒙马斯公爵(Duke of Monmouth)招兵买马在英格兰南部起兵造反,后有阿盖尔公爵(Duke of Argyll)在苏格兰也因世仇的原因公然反叛。詹姆斯二世的侄子也是女婿的荷兰威廉.奥兰治(William Orange)亲王不但没有阻止他们的反叛,反而加入了反叛者的行列,为反叛者提供活动场所、战舰和军队。蒙马斯公爵和阿盖尔公爵最后合兵一处,借着威廉亲王的势力从荷兰杀向英格兰。本来已经在国内因信奉天主教而变得形单只影的詹姆斯国王一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自己只剩一个光杆司令,于是单枪匹马地逃往法国,来到法国避难。国王詹姆斯的女儿和她的丈夫奥兰治亲王共同成为英国君主,即威廉和玛丽。这一次的宗教运动在历史上叫做“英国光荣革命”。 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天主教徒,对詹姆斯的遭遇充满同情。另外,鉴于同病相怜的原因,法国国王非常痛恨英国老百姓把自己认为不合适的君主赶下台的权利,坚决反对英国新教教徒扶持威廉.奥兰治成为新任英国君主,决心为约克公爵(Duke of York,即詹姆斯二世)讨回公道,于是派遣军队越过英吉利海峡兴师问罪,欲扶詹姆斯上台,结果闹得两国开战。 这次战争的辐射波及了北美大陆,英国现任国王威廉不同意殖民地保持中立立场的提议,要求英属北美殖民地要与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同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人一决高下。于是北美殖民地的人就把这场战争称为“国王威廉战争”。 英国殖民地长期以来关注着法国人对他们北方相邻殖民地的一举一动,而法国人铁了心要独吞圣劳伦斯流域,想把领土扩大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两个殖民地又相互嫉妒渔业和毛皮交易的收益。 这一切现成利益在北美也是严重掺杂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色彩。除了马里兰殖民地,所有英国殖民地几乎全部信仰新教,即使在马里兰殖民地,信仰新教的人也占大多数。而新法兰西殖民地的人清一色都是天主教徒。这两个派别的基督教还没有学会如何在一起和谐生活,连邻近相处都很难做到。 起初,詹姆斯二世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上屁股还没有坐稳,却不仅撤销了一些殖民地的契约,派遣残暴的安得罗(Andros)来统治新英格兰,而且叫信奉天主教的纽约州总督唐根(Dongan)给易诺魁人施加压力,要求易诺魁人允许英国人在易诺魁人当中传教耶稣教义,把天主教引进殖民地。正是这一次,法国天主教死敌喀尔文教会的阿尔巴尼商人雅克.莱斯勒(Jacob Leisler)囚禁了纽约州总督,召集了第一次殖民地大会。 这些事情把英国殖民地人民刺激得不轻,他们盼望着发生某种冲突来清洗宗教信仰上的异己分子。同时,法国殖民者也同样做好了与英国殖民者战斗的准备。实际上,国王威廉战争在大西洋彼岸已经完全变了味道。在今天美国领土上,这是殖民地人民多次并且延续了七十多年的激烈抗议的开始,甚至还可以说,这也是七年战争的前奏,他们打打和和,一直延续了七十多年。或者也可以说是北美领土之争中被和平时期间隔了的七十年战争的开始。 这场战争起始于新法兰西总督芳提纳克挑唆印第安人袭击英国殖民地的定居点等一系列活动。 首先,在新汗布什尔殖民地一个五十多人居住的多弗镇遭到印第安人的摧毁性袭击。过程是这样的:那是在1689年7月的一个夜晚,有两名印第安妇女来到老镇长瓦尔德龙家里,请求镇长提供个住的地方收留一晚。老镇长出于可怜之心就答应了。结果到了晚上,俩人起来放进来了一大队印第安人马,对全镇进行了突然袭击。老镇长被折磨致死,全镇夷为平地。大约有一半的镇上居住民被杀,剩下的也被抓起来卖成了奴隶。此后一个月,缅因州的沛马奎(Pemaquid)镇也遭到了相同的命运。1690年2月,芳提纳克派遣了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组成的一对人马来到了莫霍克部落的斯科内克塔迪(Schenectady)。可是天公不作美,竟然一连三十来天的暴风雪,这帮人深一脚浅一脚踏着厚厚的积雪去完成消灭敌人的任务。只要意志坚定,这样的严酷天气对进攻防守双方都是有利有弊的。中国这方面经典的战例如“李朔雪夜下蔡州”根这里所讲的情况如出一辙。一队人马终于在一个子夜时分摸爬滚打地钻进了死一样寂静的村庄。几个小时以后,多弗镇和沛马奎镇的惨剧拷贝到斯科内克塔迪镇。这次他们屠杀了六十多人,其余全部抓获,仅有几人逃亡到阿尔巴尼。同样的惨剧也在卡斯科(Casco)镇和鲑鱼瀑布镇(Salmon Falls)上演。 战争情绪已经在各殖民地酝酿起来。在莱斯勒召集的大会上,英国殖民地的代表们一致同意派遣一支陆军部队通过尚普兰湖直插蒙特利尔,一支海军部队沿海岸线北上直捣魁北克。打仗是要花钱的,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军饷等都已经在这次大会上达成了共识:康涅狄格州和纽约州负责西线进攻蒙特利尔的军费,马萨诸塞州担负海军费用,缅因州的威廉.菲普斯指挥海军部队。威廉.菲普斯刚刚率军攻陷了今天新斯科舍省的皇家港,就马不停蹄地率领海军向魁北克进发。这支海军部队有三十多条战船两千多名战士。 但是芳提纳克却十分警惕,八十多岁的人了,仍然两眼炯炯有神,始终保持着戒备状态。芳提纳克在西线打退了入侵蒙特利尔的英军之后,接着又连夜赶到魁北克,结果发现没他什么事了。 菲普斯虽然有过占领皇家港的战绩,却是个软弱将军。他率领舰队兵临魁北克城下,发现魁北克城墙坚固,占据天险,根本无法进攻。就这样,英国殖民地联合舰队连一次像样的进攻都没有就撤退到波士顿。 活该马萨诸塞殖民地倒霉,两支军队都无功而返,而这个殖民地的债务却窜起老高,不得不通过发行四万英镑的信用证或纸币来举债度日。菲普斯被遣回英国寻求英国国王的帮助,顺便再续上已经被安得罗撕毁了的殖民地契约。国王威廉在国内的压力也很大,根本无暇照顾这些海外殖民地,就叫他们自谋生路。另外,国王不再续签契约,却给菲普斯一个新的契约,让菲普斯首任马萨诸塞州总督一职。 战争一直延续了七年,却没有像样的一场战斗,充其量就是些走过场似的行军活动和边境线上的屠杀无辜。成百上千的人在这些残暴屠戮中死去,缅因州的约克镇、新汗布什尔州的达尔汉姆镇以及马萨诸塞州的格洛顿镇(Groton)几乎都变成了坟场。 到1697年,英法两国在荷兰海牙附近的里斯维克村签署了和平条约,残酷的战争暂时结束。条约规定,已经和马萨诸塞州合并的阿卡迪亚殖民地仍旧归属法国。这个条约只起了一个缓冲作用,英法两国并没有真的学会如何相互仁爱,争执中的问题根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2节作者: 漫游国际 威廉和玛丽死后,大不列颠王国的皇冠戴到了玛丽的妹妹安妮王后的头上。流亡在外的詹姆斯于1701年去世,其子詹姆斯.普雷唐德(Pretender,外号“伪装者”)被法国国王宣称为英格兰国王。 本来这件事情就足以引起另一场战争,可偏偏祸不单行,另外一件事情成就了英法之间的战争还得继续下去。法国国王路易把他的孙子飞利浦.安茹(Philip of Anjon)扶上了西班牙国王的宝座,一下子就把法国国王在欧洲的势力提升到新的高度。而对于英国来说,很是一件非常不妙的事。接着就发生了西班牙王位争夺战,不过在这里讲述的加拿大历史上都冠以“安妮王后战争”(1702年)。正是:你挣我夺皆为利,火中栗子莫强取。要知战争如何爆发,且看下回分解。2009-12-02 00:09:54 第三十二回 摆平土著英法开战,阿卡易手河湾丢魂 芳提纳克死了,是在1698年12月一个白雪花花的圣诞前夜。英法两国在欧洲本土的一系列明枪暗箭暂时偃旗息鼓,北美殖民地的相互骚扰也都收敛了声势。 芳提纳克的离开人世标志着芳提纳克时代的结束,从马后炮的角度看,也预示着新法兰西和法国人在北美盛极一时的时代行将消逝。说他高压政策也好,专横统治也好,在两任总督的这段时间,法国人在北美建立的新法兰西殖民地总算顶住了直接威胁其生存的两个最大敌人:易诺魁人和英国人。新法兰西殖民地将永远不再会有如此好斗强硬丰富多彩的领导人了。 他的继任者虽然极尽能事设法拷贝这位“战斗总督”的做派,无奈复制了模式,达不到效果。也只有芳提纳克总督的积极进取和他的雄心壮志才为新法兰西留下了后人们足以传承的精神食粮。但从现实来看,进取心和雄心如果没有配套的战略战术来具体实施,只能徒加无益,也很容易就会走上绝路。 虽然芳提纳克为了新法兰西耗尽心血,至死战斗在工作岗位上,但他所做的一切充其量就是一介武夫的热血沸腾。他长时期的总督生涯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新法兰西殖民地的消亡,但极大地加速了法国人在这个殖民地占统治地位的终结。原因是,芳提纳克背弃了柯尔贝尔想要建立一个紧凑而严密的新法兰西社会结构的政策,把法国人在北美的利益直接转向了追逐毛皮交易利润,向西扩展毛皮资源,结果耗尽了这个殖民地所有的经血。 1701年7月,芳提纳克的勇于斗争、善于迂回和对印第安人的萝卜加大棒政策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多达三十九个印第安部落的一千多人齐聚蒙特利尔,大和平貌似要实现了。最后,《蒙特利尔大和平》条约终于签署,大家约定易诺魁人在未来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任何战争中都要保持中立,并与西部其他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维持和平状态。与其说是法国人摆平了易诺魁人,还不如说是伊诺魁人更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 原来从1697年开始,易诺魁人开始逐渐改变他们以往毫不妥协的敌对态度。由于各种战争冲突和传染疾病的爆发,易诺魁人的人数骤减,他们的生存已经成了问题。同时,卖给法国人的毛皮货价格一落千丈,他们的商业活动已经无法开展下去了。掌握毛皮资源的其他印第安人宁愿把毛皮货卖给出价更高的英国人而不再愿意卖给法国人,易诺魁人用战争手段赢得的中间商地位已经毫无价值,易诺魁人终于消停了。 好战的易诺魁人问题解决了,那么对于大家都有利的和平已经水到渠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签订和平条约就像赶时髦一样在印第安部落中时兴起来,有的是在法国人和土著居民之间,有的是在印第安人部落之间,和平条约的产量确实很大。可是,任何和平条约也不过是彼此暂时得到休整的机会而已,只要更大的利益出现,和平条约还不和废纸一样。所以别看北美大陆上这些人忙碌着签订了那么多条约,可是能够保持长期效果的并不多。 其实,在《蒙特利尔大和平》条约签署之前,实现和平的步伐已经早就迈开了。1700年,在易诺魁境内的阿农塔盖(Anontague)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同年9月,与易诺魁人五个部落的和平条约预备会议在蒙特利尔举行。总共有十三个印第安人部落在条约上签了字。第一次协定规定,一次更大规模的会议将于1701年夏天在蒙特利尔举行,届时将邀请大湖区所有部落参加。与会法国人都是经过印第安人挑选出来并广为接受的特使、牧师和士兵一干人等,新法兰西政府不满印第安人的做事风格,但也不得不把这次外交使命交给土著一般认识的这些人。在等待大会即将召开的同时,各方面的紧急磋商也在进行中。而易诺魁联盟应当保持中立的条款一直到1701年的5月才最终敲定。 不管怎么说,一旦新英格兰和新法兰西之间将来可能发生战争时,这个协议对于新法兰西来说就非常有利,首次至少在书面上让新法兰西对新英格兰邻居保持了优势。 正在这个时候,老家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四正痴迷于法国在他手下创造出更加金光耀眼的辉煌,他扶持自己的孙子坐上了西班牙王座。 国王路易十四扶持西班牙国王的举动立即在欧洲引起了一片恐慌,欧洲国家担心的是法国会和西班牙统一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英国、荷兰和奥地利自动组成了一个大联盟,拉开了因西班牙王位之争而引起的战争序幕。 这件事情反馈在北美,就是法国人要为北美西班牙人提供保护。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佛罗里达向北连接着密西西比河口的大片种植园,纽约殖民地的英国人在纽约和密西西比之间选择了一块地修建了一个叫“新奥尔良”的城市。法王路易下令“停止对密西西比河口新奥尔良的建设”。密西西比河下游河谷地带出产的毛皮货质地不好,新法兰西的人还真没有在这一带定居过。现在既然西班牙成了法国的受保护对象,于是国王的一纸命令下达到英国人的地盘上。随着法国在欧洲一家独大野心膨胀,芳提纳克的扩张主义政策已经版本升级了,达到了帝国主义水准。 现在芳提纳克的政策是要把新法兰西的版图扩大到包含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定居的领土。这样,新法兰西要控制整个北美大陆的雄心壮志终于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随后半个世纪的英法北美对决。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新法兰西消失了,不过在它消失之前,还要经历规模不等的三次战争。毫无疑问,英国人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毫无悬念地占领了法兰西帝国的这块前哨地,此乃后话。 在北美,还没有马尔伯勒们(Marlboroughs)为“安妮王后之战”(加拿大历史上对相关战斗的称谓)而战。 当英国军团在布莱尼姆(Blenheim, 德国巴伐利亚村庄)、拉米丽斯(Ramillies)和马尔普拉凯(Malplaquet)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北美的战场上,法国人和印第安人同伙则对英国人的定居地发动了一系列袭击。 首次攻击发生在1703年,在史书上没有留下什么记载。而次年在马萨诸塞州的迪尔菲尔德(Deerfield)发生的袭击事件可谓惨无人道,这段辛酸血泪史在小说《梅西.卡特赎身记》中以梅西.卡特的经历详细描述了当时发生的悲惨故事。《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3节作者: 漫游国际 1704年2月29日的黄昏时分,赫太尔.鲁维尔(Hertel de Rouville)带领着一伙法国人和土著印第安人偷袭了处于马萨诸塞州边远山区的英国人定居地迪尔菲尔德(Deerfield)小镇。偷袭队伍里有27名法国人和法国士兵,其余200多人的印第安人分别来自阿本纳吉部落、卡尼恩科哈卡部落(Kanienkehaka)及怀安多特部落(Wyandot),还有少数几名波窟塔克人(Pocumtuck)。他们把整个小镇夷为平地,当场打死了56名英国人,其中男性22名,女性9人和25名儿童。袭击者还抓走了全镇剩余的109名英国幸存者,强迫这些男女老少在严寒冷酷的冬季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历经一个多月艰难到达魁北克,途中有21人不堪辛劳而死去。这些幸存者当中,有60多人最终获得自由身或者设法逃到新英格兰,但大多数活下来的人选择呆在魁北克和土著社区。小说主人公尤尼斯.威廉姆斯(Eunice Williams)本来是迪尔菲尔德牧师的女儿,在迪尔菲尔德大屠杀中与父母和另外四个兄弟姐妹被抓六周后带到魁北克的尚布里堡(Fort Chambly),才六个礼拜的小妹妹和还是婴儿期的小弟弟被屠杀在迪尔菲尔德的废墟中,母亲也在被带走第二天过冰冷的绿色河(Green River)河水时被印第安人杀死。尤尼斯被带到蒙特利尔附近莫霍克人的卡纳威克(如今蒙特利尔南岸印第安保护区),被一名刚刚失去女儿的印第安妇女收养,从此学说莫霍克语和印第安习俗,向那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人讲解罗马天主教。许多年后,英法关系缓和,父亲终于逃离火海,找到了她的蛛丝马迹,通过暗中联络得知,尤尼斯那时已为人妻,育有儿女,莫霍克人绝不让“孩子们的母亲”离开,最终未能团聚。 新英格兰殖民者没有直接打击法国人的目标,而是对印第安阿本纳吉人(Abenakis)和阿卡迪亚人(Acadians)采取了报复行动。1705年,新英格兰人派出使节告诉法国人说,英国政府将要让那些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殖民地人付出代价。这就等于告诉法国人说我本来不想打你,可老板不干,你说怎么办?这应该是表达了一个征询新法兰西人意见的信号。要不咱们做个样子给他们看?魁北克的那帮人可没有英国殖民者那样含蓄,直接给予了一个挑战性的答复,我们不怕,你愿打就打。但新英格兰人还是在一年以后放弃了敌对计划。 北美战场上的气氛就这样不阴不阳。法国人给他们的印第安兄弟也下了一个通知,说总督瓦德利尔(Vaudreuil)不再给捞取的战利品支付奖励,只对抓获的英国人买单。看来这个时候的殖民地法国人仗着勃勃野心还是比较阴险的。英国殖民者与印第安人阿本纳吉人和阿卡迪亚人之间的战斗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而新法兰西殖民者没有再对纽约等一些近邻英国殖民地发动攻击,设法在易诺魁人和西部印第安部落之间保持不公的平衡,免得激怒易诺魁人撕毁刚刚签订的中立条约。而易诺魁人也顶住了英国人的压力,一直到战争后期始终在法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冲突中保持着中立立场。就这样,纽约州的英国殖民者和新法兰西的法国殖民者没有再重复以前相互屠杀的一幕。 由于法国人的两个印第安伙伴不停地攻击新英格兰的定居地,英国人也会偶然发现夹杂在这些印第安战士中的法国人,大不列颠英国决定对新法兰西实行一次打击行动。 1710年,皇家海军舰队载着新英格兰军队攻占了今天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皇家港,并把这个地方改名为皇家安纳波利斯(Annapolis Royal)。这次轻而易举的胜利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1711年,也就是拿下新斯科舍的第二年,在浩文登.瓦尔科尔(Hovenden Walker)的指挥下,八十四艘战舰满载着七千四百名士兵向魁北克城挺进。与此同时,有六百名易诺魁战士向蒙特利尔进发。这次魁北克人很幸运,圣劳伦斯河上的风暴帮了一个大忙,直接夺取了英国海军七百多人的生命,挽救了魁北克于倒悬。此后双方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斗,直至1713年最后达成了《乌特勒克条约》(Treaty of Utrecht)。 现在简单回顾一下这次战斗的戏剧性经过。却说英国人的陆战部队虽然以易诺魁人为主力,但指挥者却是佛朗西斯.尼考尔森(Francis Nicholson)。1711年4月3日,新升任的海军少将瓦尔科尔作为总指挥受命偷袭并占领新法兰西。7月30日,九艘战舰、两艘炮击船和六十多艘运输船和后勤船队从波士顿出发,8月18号抵达了圣劳伦斯河口,这时突然从西北而来的狂风大起,瓦尔科尔慌忙四处寻找港湾暂时躲避。20日,风向改变成东南风,似乎天公刻意要成人之美,瓦尔科尔起锚向西缓行。舰队已然驶离安迪科斯迪岛西端,忽见天色昏暗,大雾弥漫,整个江面和两岸被浓雾笼罩,舰队船只相互不能看见。22日,东南风再起,浓雾时散时聚,但仍然无法停靠江岸。此时,导航也迷迷糊糊不知所向,勉强告诉询问的少将,带领舰队向南边缓行移动。 命令下达时,瓦尔科尔本来知道自己的位置处于江心航线,实际上经过迷雾中航行,已经向北偏移了大约七里格(21英里),在激流中很难控制方向,结果他带着舰队向西北方向驶去。总算有了点东风,舰队渐渐靠近“北岸”,实际上是南北向蛋岛(Egg Island)附近。当船长大呼小叫地报告看见了陆地,大概是正对着陆地驶来,瓦尔科尔认定他们驶近南岸,下令舰队就地休息,然后待机起航。几分钟后,海军少将从床上被人叫起,穿着内衣踩着拖鞋急忙跑到甲板上,看到的却是四面礁石。此时,整个舰队正向“北岸”航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向北面的岸边航行,先头舰只已经冲进礁石群里。 瓦尔科尔大脑一阵短路,连忙醒过神来急转航向,从岸边驶向中心航道。偏巧又是祸不单行,突然之间狂风又起,直接吹向岸边。如果此风吹个不停,也许很多舰只还有生还的希望。没想到就这样在疾风中搏斗到第二天上午,狂风遽然停息。大多数舰只已被旋风吹得七扭八歪,船锚也掉落了,在水中打转无法停靠。大家各自逃命,纷乱地寻找浅滩而去。 总共有七艘运输船和储备船失踪,1390名海军战士中740多人,包括35名随队女性人员,和大约150名船员要么被淹死在水中要么死于登岸时发生各种事故。瓦尔科尔在邻近蛋岛的海域游弋了两天,尽最大可能寻找失踪的属下。最后在战事会议的决策下,放弃了袭取魁北克的计划。 《乌特勒克条约》不是一个单独的协议,而是一系列双边条约的总称,于1713年3月和4月间在荷兰乌特勒克(Utrecht)签署。该条约结束了涉及欧洲许多国家的西班牙王位争夺战,连同他们在北美的势力范围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新法兰西殖民地之间的冲突。当时卷入这场战争的主要国家有法国、西班牙、大不列颠英国、萨沃伊(Savoy,当时荷兰人在意大利建立的国家)和荷兰共和国等。条约一方以法国路易十四和西班牙飞利浦五世为代表,另一方以大不列颠英国的安妮王后、萨沃伊公爵和荷兰共和国为代表签署了一系列双边条约。条约承认野心勃勃的法国路易十四发动的战争归于失败,维持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权力平衡。 《乌特勒克条约》确认了英国人对哈德逊湾和纽芬兰领土主权的声明,和对易诺魁部落联盟的君主统治权。该条约把阿卡迪亚大部分领土划给了英国人。只有布雷顿角和圣.让岛(Isle St. Jean,即今天的爱德华王子岛)作为英国人占领纽芬兰和新斯科舍两地的让步继续让法国人控制,说是一种妥协,还不如说事已到此别无他法。条约还规定,大约两千五百多名阿卡迪亚定居者有一年时间自行选择迁走他地或者继续留在原处。如果这些人原地不动,将会得到“大不列颠法律所允许信奉罗马天主教”的保证。这句话实际上是当时写文件的人故意弄得极其含混不清,因为同期的大不列颠刑法典把罗马天主教规定为从属于前国王的宗教,很多基本的政治权利却从法典中取消。不过,加拿大的英属殖民地并没有执行这些法律。1713年之后,阿卡迪亚人被允许接受来自魁北克的传教士活动,条件是这些传教士不参与政治斗争。这就是加拿大这块地方所谓“安妮王后之战”的最终结局。 后来,阿卡迪亚人被迫要向英国王室发誓效忠,不愿意效忠的阿卡迪亚人计划全体迁到圣.让岛去。这可是新斯科舍的主要居民,丢失这么多居民,英国人控制的新斯科舍殖民地无异于一个空壳。面对这种情况,七年战争爆发前的几任英国总督都没有认真执行这项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卡迪亚人宁愿放弃他们的法国国籍,而不愿意去岛上当农民。生活似乎进入正常轨道,英国占领新斯科舍的唯一标志就是有英国人派来的总督和少许军队驻扎在皇家安纳波利斯港和凯索镇。 《乌特勒克条约》签订以后,纽芬兰和哈德逊湾地区完全地、稳固地和合法地置于英国统治之下。虽然两国之间也发生过一些不大不小的战斗,法国人攻占了英军在圣.约翰的军事基地,而英国人也为摧毁了法国人的渔场而感到满意。就在这样所谓的和平时代,整个纽芬兰地区,包括法国人定居地普拉森提亚(Placentia)成为了英国领土,法国人在这两快地方只剩下捕鱼的权利。《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4节作者: 漫游国际 如果用欧洲的标准来看,法国人在北美大陆上丢失的领土是非常大的,但从北美情势来看,这还只是丢失了一些外围领土。除了阿卡迪亚之外,其他割让出去的领土基本上是无人居住区,对于法国的重要性也不过是经济上和战略意义上的。即使如此,法国在大西洋渔业领域还是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哈德逊湾地区丢失的毛皮货还可以通过向西扩展得到补偿。但是要命的是,根本利益的冲突并没有消失,法国人拥有了圣劳伦斯河谷地带和密西西比盆地极大地限制了大西洋沿岸英国殖民地的发展。只是这些英属殖民地的人口相当少,还不足以给阿巴拉契亚以西的法国人构成挑战罢了。 正是:不是将军不用命,功垂成败天注定。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09-12-04 03:27:55 第三十三回 三十年河东和平发展,三十年河西继续探险 和平,只有和平的时代才是人类最宝贵的时光,其他时间里无论领土之争、权力之争甚至利益之争都是以战争和灾难的形势呈现给普通老百姓,虽然大多数都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有时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在当局者看来如此,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刀光剑影权谋突变血流成河荒无人烟的景象总是把人类进步的车轮扭曲得支离破碎,不成规矩。但没有冲突,人类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也就没有那么多英雄人物和精彩历史可供后人们玩味无穷。可谓时势造英雄,乱世出人物。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无论出于正义抑或现实需要,只要有争斗的地方,遭殃的毕竟都是平民百姓。在社会动荡、经济崩溃、血腥暴力、相互仇杀、疾病流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等无穷灾难的洗礼过后,凯歌今日几人还的英雄人物毕竟是极少数的。只有深受动乱年代的创伤,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量就得到全面发挥出来。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类的野蛮本性暂时收敛,经济的发展就会占主导地位。 北美大陆上英国人和法国人之间的战斗终于借光宗主国的和平休战而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三十年。这是一个既安静又热闹的历史时期,法国和英国殖民地相安无大事地向前发展着。 先来回顾一下这个时期北美东部各殖民地的社会状况:英国人按说在北美的殖民地是脚踏实地,完全按照新英格兰的标准来发展殖民地,各项社会功能齐全,但十几个殖民地发展了一百多年,所有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加起来不过现在国内一个小县城的人口,也就150万来人,与以前的50万人相比已经强多了,显然这时的英国沿海殖民地人口已经比法国殖民地的人口多出了好多倍。工农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结构达到了多样化程度,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程度。 而法国殖民地的人口也基本上在1713年的基础上番了三番,达到了18000人。法国人的人口增长属于自然增长,非大量的移民填充的数字。不过,法国人所在加拿大地区的经济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任何变化,要说有变化,也就是法国人在印第安同盟的帮助下,在西部印第安人部落中找到了更大的毛皮交易资源和市场。 这时,皇家岛上(布雷顿角岛)著名的路易斯堡(Louisbourg)成了加拿大这块地方上毛皮交易生命线的重中之重。1719年,皇家港沦陷后法国人开始进行一系列部署调整,把路易斯堡建设成了一个坚固的要塞城堡,一旦战争出现,这个要塞就成了直接威胁英国殖民地的军事战略要点。 另外,这段时期的新法兰西已经无法投入巨大的资金维护毛皮交易三角模式运作,不得不又回到依靠单一型经济的老路上来。此前二十五年的战争过程中,新法兰西的农业生产得以复苏并良性发展起来,但经济命脉一直依靠着毛皮交易,当然主要以海狸皮货的交易为主。 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关系也总是问题不断。易诺魁人仍然做梦都想着要把西部印第安人部落纳入他们的运行轨道。而英国人的商品质量上乘,价格却是法国货的一半到四分之一。易诺魁人拿这些因素与法国人讨价还价,法国人竟然哑口无言。任何蒙蔽都是一时性的,易诺魁人或许开始不知交易行情,但不等于永远不知。喜欢搞些垄断交易的法国人越来越觉得自己购得的毛皮货太少了。为了更多的毛皮资源,1716年法国人开始向西开疆拓土,同当地印第安人福克斯(Fox)部落发生摩擦,法国人依靠先进的武器取得了胜利,以极快的速度掠夺这块新鲜的毛皮资源开发地,毛皮交易经济出现了转机。 而事实上,法国人越向西部开发毛皮资源,他们的初衷与蒙特利尔的经济战略位置背离得越远。法国人从俄亥俄地区和密西西比河上游地区开发了毛皮货源市场,可学会了做生意的印第安人也找到了一条比蒙特利尔更加便捷的途径,就是走新奥尔良这条路。而本来人口就不太多的法国人为了追逐毛皮带来的利润,却都跑到密西西比河谷一带定居。并非法国人唯利是图目光短浅,而是毛皮货的丰厚利润磁力无限。那些王公贵族海盗渔民浪迹盲流无不被巨大的利润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所吸引,尤其是年轻人根本无法抵抗这样的诱惑。 为了控制住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毛皮交易,禁止印第安人大范围无休止的与英国人私下交易,法国政府再次加强了以前采用过的执照颁发制度。私营商人可以收购毛皮货,但只能卖给持有垄断交易权的商人;禁止在殖民地出售外国货;所有的房屋建筑,甚至女修道院,都要接受检查,发现走私行为一律严惩不贷。法国人对于无照商贩采取了罚款、控制和没收等措施,还提高了毛皮货价格。似乎效果不错,收成增加了不少。就这样,法国人严格控制了毛皮交易市场,直至后来英国人占领了新法兰西之前,新法兰西的这一套官方垄断的毛皮交易经济一直没有发生变化。1726年,送到魁北克的生皮货数量比以往年平均收货量番了一番。 为了截流西部部落的毛皮货南向英国殖民地流动,总督瓦德利尔于1720年在尼亚加纳和多伦多修建了检查站。英属纽约殖民地对此提出了抗议,认为这些检查站处在易诺魁人境内,因此是对《乌特勒克条约》的公然违背行径。新法兰西总督瓦德利尔装聋作哑,继续加强尼亚加纳检查站工事。纽约殖民地毫无办法,只好也找个借口在安大略湖南岸的奥斯威戈修建军事基地。就这样,新法兰西和纽约殖民地之间的军事竞赛和较量就开始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后来的七年战争爆发,直至新法兰西帝国的覆亡。 看来和平是不能长久的了,只是下次战争的爆发还为时尚早。在这难得的相对和平时期,法国人尽管范了战略性错误,但他们为加拿大历史又谱写了向远西地区开发领土的新篇章。 因为通往东方的捷径之路还没有找到,为了实现这个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十分华丽的梦想,1721年法国政府派遣耶稣教会传教士夏诺瓦(Charlevoix)向西进发,但这个时候,法国人正同西部印第安部落福克斯人打仗,夏洛瓦的西行之路不通,无功而返。 加拿大历史上的“福克斯战争”就是发生在法国人向西扩展毛皮交易资源的过程中同西部印第安人福克斯部落之间的战争。法国人总共与福克斯人打过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在1712年至1716年期间,法国人想通过炫耀自己的武力让福克斯人自觉地把毛皮货交出来,可是福克斯人宁愿继续过着他们的原始生活,也不愿意用自己身上的毛皮甚至到野外猎杀更多的动物来换取法国人的奢侈品,过上与时俱进的生活。福克斯人的实力显然比法国人逊色多了,但这个倔强的印第安部落就是不想给法国人低头,在自己的地盘上根本就不让法国人沾边。法国人没办法,只好诉诸武力强行攻打,擒获了福克斯部落头领佩毛萨(Pemaussa)。第一次战争过后,本来就不大的福克斯部落就从原有的3500人打剩1500人,有2000多福克斯战士被法国人消灭了。《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5节作者: 漫游国际 法国人还真的无法征服福克斯人,福克斯部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谷定居地的骚扰活动,而且还袭击与法国人关系良好的伊利尼维克部落(Illiniwek),在密歇根湖一带堵截法国毛皮交易商。因此法国人在同福克斯人的战争中采取了比较野蛮的战略战术,通过大量打死打伤福克斯人来清理西进道路上的绊脚石,结果造成福克斯人伤亡很大,人口锐减,最后仅剩区区500人的福克斯部落只好撤离家园,全体部落成员从此过上了逃亡流浪的生活。法国人对福克斯部落的屠杀行为也极大地损坏了与其他友好印第安部落的关系,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在北美大陆上的灭亡。 夏诺瓦遇到的应该是第二次福克斯战争。在相互仇杀的环境下,夏诺瓦的西行受阻,法国人到西部开发毛皮交易市场的计划暂时搁浅了。 1730年,拉佛朗德雷(Pierre Gaultier de la Verendrye)和蒙特利尔商人组成的一家公司重新启动西部开发项目。听西部印第安人说,在温尼僻湖向西行程大约只有十天就可以到达西部海洋。他们听取了印第安人的述说,准备向西延伸他们的探险活动,如果选择再靠北一点的路线会绕过福克斯人的地盘。 这时,无论合作伙伴还是法国政府都财政十分困难,拉佛朗德雷无法筹措到适当的资金资助西行探险,但他还是于1734年顶着困难,绕开福克斯部落的地盘,沿雨湖(Rainy Lake)、森林湖和红河(Red River)一带修建了一连串城堡,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渐打开了新的局面。1738年,拉佛朗德雷到达了温尼僻湖,并探查了米索里(Missouri)河的上游地区。 后一年,拉佛朗德雷的其中一个儿子探查了萨斯卡彻温河的交叉处。拉佛朗德雷没有受到因探险而欠的四万里尔巨额债务的影响,于1742年和1743年派两个儿子继续向西探索,到达过今天美国境内达科塔州的黑岗岩(Black Hills)。在拉佛朗德雷的指挥下,沿北线和更西边地带修建的那些城堡为法国毛皮交易商开辟了大片土地,可是他的这一系列探险活动和他开辟的地盘并没有得到法国政府的认可。 1744年,因为法国国王不相信拉佛朗德雷说的沿着萨斯卡彻温河进一步向西探险会找到通向西部海洋的河流,他从总指挥的职位上退了下来。1746年拉佛朗德雷虽然东山再起担任西行探险队的总指挥,但身心交瘁的他再也无法向西迈出步伐,就在次年计划组队进一步探险萨斯卡彻温河向西挺进时,天不遂人愿,拉佛朗德雷于1749年12月5日在蒙特利尔谢世。真是命运不济,就在他死前不久,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还给他颁发了“圣路易军团”的荣誉。 拉佛朗德雷一死,法国人向加拿大西部探险的活动随之也就结束了,没有人再愿意像他那样父子上阵,结果落得债台高筑,客死他乡。由于在探险这件事情上,向来都存在着假冒伪劣者,利用通讯落后的有利形势,夸夸其谈大吹大擂者不乏其人,拿上国王的奖赏后销声匿迹者大有人在。国王吃亏上当的次数多了,也就对探险家的回报谨慎起来。因此一开始拉佛朗德雷所做的真正努力并没有得到国王的关心,国王也不相信拉佛朗德雷真实的建功立业行动,弄得拉佛朗德雷貌似丰富的探险业绩只留下了埃德蒙顿附近的容基耶尔城堡,但他所做的一切为未来毛皮交易的发展开辟了加拿大广大西部地区,甚至向哈德逊湾公司在这个地区的生意发起了挑战。 真相总是无法掩盖得住,拉佛朗德雷的探险事迹并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有真凭实据的,法国人不久就会为拉佛朗德雷再次为新法兰西开创如此大面积领土而感到骄傲。可是社会就是这样考验人的,当你做出了一定成绩的时候,回报并不是立马可以兑现的,甚至很多时候都不要指望有任何回报。拉佛朗德雷的探险历程只是在他本人死后,几个儿子穷困潦倒之时,终于得到国王的承认,借此法国很快就宣称拥有这片草原地区。就在拉佛朗德雷西部探险的同时,东部的圣劳伦斯殖民地也正在经济和社会结构上取得了喜人的发展。 1737年,从蒙特利尔到魁北克的单轨客运线已经建成,把全长170英里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仅仅几天就能完成的愉快旅途。这个时期,蒙特利尔的城市规模已经比魁北克的大多了,但是作为殖民地的首都,魁北克却更体现出欧洲城市的风貌,壮丽的教堂和世俗的建筑在上城区重新修建的高墙后面拔地而起。 还记得那个与新法兰西总督抢班夺权的主教拉瓦勒吗?这位主教早已在1688年退休,但一直住在魁北克直到1708年亡故。拉瓦勒的继任者愚蠢的圣瓦列尔(Saint-Vallier)不但与拉瓦勒争吵不休,也与很多牧师唇枪舌剑,批评非专业人员的不是,甚至连总督也不放过,完全到了睚眦必争的地步。好在这人于1728年就死了,他的三位继任者中,第一位就根本没来加拿大,第二位也只是呆了两年,第三位到达魁北克一个月后死亡。直至1741年,新法兰西才有了一位有起色的主教,即庞特布里昂(Pontbriand),但他不幸成为了法国国王给新法兰西殖民地任命的最后一位主教。 自芳提纳克时代以来,教堂在新法兰西殖民地政治生涯中所起的作用被政府的高卢主义政策压制到最小程度,但在确立道德规范、人们心灵空虚的时候,教堂发挥的作用则日益扩大,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堂在这个时期显得非常重要,极大地推动了殖民地人民的文化和教育发展。截至到1722年,大约规划出来的学校教区有八十四个,耶稣教会和赫格莱修道院及蒙特利尔半独立的苏尔比斯会成员中有六十多位牧师专门为教区工作。另外还有九十多位宗教人士也工作在教学领域。对于法裔加拿大文化的传承起同样重要作用的是,教区牧师绝大多数都是加拿大出生的人,他们的情感和知识都是以本地人为基础的。只是教堂的上层人物和高级官员却是来自法国,虽然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愿意呆在殖民地的唯一目的就是凑足任期经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教堂几乎扮演着教育部门的角色,加上教堂牧师的本土化特点,殖民地的社会文化开始凸现加拿大特征。和英国殖民地的社会一样,十八世纪这段时期的加拿大社会与宗主国法国形成了明显不同的社会特征。 正是:西扩北进频探险,祸起东隅帝国倾。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09-12-04 12:34:39 其实,法国和福克斯的战争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就这两派在争斗,其中牵涉的印第安人部落大概有八九个之多,特别是渥太华人、伊利诺斯人、米诺米尼人以及鄂吉布瓦人都和福克斯人梁子结的比较深,一心想帮助法国人消灭福克斯人。要细说起来,就又说不完了。 而索克族本来是福克斯部落的难兄难弟,从历史渊源来讲,最初两个部落都是从大西洋沿岸通过圣劳伦斯河来到密歇根这片地方的。到了福克斯战争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印第安部落都在帮助法国人攻打福克斯部落,甚至包括邻居兄弟索克部落。只是索克部落总是在福克斯部落走投无路的时候伸出援手,就算违背了和其他部落及法国人达成的和约条件,索克部落也曾两次在部落会战中挽救过福克斯人的生命,因此,福克斯人在无处可归的情况下,依然投奔了当时还是敌方的索克部落。 问题是法国人当时真的要对福克斯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当然法国的官方文件确实没有这样的政策,但到1732时,国王同意过消灭福克斯人的建议),弄得印第安人都人心惶惶,连最铁的印第安盟友渥太华人都说“我们不想再吃掉福克斯人了”,曾经连福克斯人逃亡时借个道都不同意的伊利诺斯人感叹道,“谁人将会是下一个被灭的对象?”。战争最后,几乎所有的参战印第安部落都对福克斯人产生了同情。 最后战争结束,各部落和法国人达成了和平协议。福克斯人到索克部落避难,但仍然有各自的传统和头领。这两个部落的历史渊源非常相近,就 连后来的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很难区分。又过了一个世纪多,两个部落终于分离,散布在堪萨斯平原上生活。2009-12-06 01:17:42 第三十四回 新法兰西末日来临,阿卡迪亚法裔被逐《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6节作者: 漫游国际 许多年来,北美大陆上好战的印第安人本来就不省心,为了满足自身落后的打猎生活,相互争夺捕猎范围打得不可开交。自从有了欧洲人的足迹,这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歇过。尽管欧洲人把他们相对文明的生活带到了北美蛮荒之地,可他们不是掠夺土地就是相互争夺地盘,战事如此频繁,哪有功夫搭理社会发展这档子事。也就是新英格兰的那几个哥兄弟殖民地盘踞在海岸边就地坐大外,以法国人为主的加拿大地盘纯粹就是一个毛皮贩子的乐园。探险遇到印第安人不让过要打仗,人家不卖毛皮袍子也要打服了买,抢夺毛皮资源要打仗,争夺毛皮地盘更要打仗,同一国家内部分赃不均要打仗,不同国家外争利益也要打仗,攻城略地要打仗,招安纳降之前还得打仗。再说,那个时期也是欧洲战乱不堪的年代,只要欧洲打起来,北美的殖民地就得掐在一起。用历史学家的话说,就是“国王一发怒,北美就发狂”。反正北美这片不幸的土地和它同样不幸的印第安人一直处于战火连绵风暴汹涌的状态。 过去的三十年应该是北美大陆幸运的一段时间。真实千载难逢和平时光,该谈爱情的窈窕淑女如意郎君,该生育孩子的儿女成堆;家家牛羊成群,户户鸡犬相闻;开荒垦地五谷丰登,城郭市井欣欣向荣;遍地都是大生产运动,处处难得好一片风情。好不容易才有了相对宁静的三十年和平时期,给北美经济、文化和开发探险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无论北美殖民地的欧洲人还是土著印第安人,也都安安稳稳地过了把和平日子的隐,把北美的社会发展推进到更加近代的历史阶段。 可是好景不长,1744年当法国因为奥地利皇位继承问题向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宣战以后,北美大陆上三十年的和平发展结束了。 路易斯堡,这座“北美的直布罗陀”城堡,早就成为了英国殖民地的眼中钉,首要的打击目标。1745 年,在威廉.派珀雷尔(William Pepperell)的率领下,一支从马萨诸塞、新汗布什尔、康涅狄格、罗德兰、新泽西、纽约和宾夕法尼亚等新英格兰殖民地抽调而来的由 90 多艘船只和 4000 人组成的英军登陆凯索镇,向路易斯堡发起了攻击。 其实一开始,由于天气严寒,海面冰冻,新英格兰军队层次不齐,缺乏组织纪律性,英军耽误了好些时日才从波士顿出发。等到四月冰雪融化之时,派伯雷尔率领的英军才开始从凯索启程,向远在8公里之外的路易斯堡进攻。而路易斯堡城内的法军由于军饷发不下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反叛情绪高涨。巴黎政府早就知道英军要对路易斯堡下手,但做出的决定却不是增派援军。法军守军人数又少,全部军队龟缩在城堡里,根本对英军的登陆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阻截。尽管在岛上炮台外围成功打退了英军,给新英格兰军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随后英军在城堡灯塔处竖起了炮台,最终还是攻陷了岛上炮台。从5月1日起,在皇家海军的帮助下,新英格兰军围困和轰炸路易斯堡长达六周后终于攻克了这座要塞,使大西洋沿岸的这些英国殖民地欢欣鼓舞如释重负。 路易斯堡的陷落让魁北克完全暴露在英国殖民地的眼皮底下,新法兰西总督博阿努瓦(Beauharnois)所做的只能是对纽约和马萨诸塞殖民地的一些邻近村落发动了攻击,一方面希望能从英国人那里找到足够的平衡,另一方面让英国人在心里上也受点创伤,这样的话,他们可能不会再对新法兰西的都城魁北克发功攻击。 此后两年,北美大陆上的这两大殖民地阵营都借用印第安人的力量相互打击对方,但都没有发生过较大规模的起决定作用的战斗,也没有任何一方真正地投入到北美大陆上的你争我夺,因为殖民地的人觉得如果把精力投入到欧洲宗主国之间的战争,些许收益会更大一些。 1748年欧洲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结束,英法达成了《埃克斯拉沙培勒条约》(Treaty of Aix-la Chapelle)及时结束了这场战争,北美战场也归于平静。但奇怪的是和平条款明显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令英国殖民地的人感到恶心的是,该条约似乎成了拳击场上的裁判,把厮打在一起的双方拉开,让他们重新摆好架势再开战一样,居然把路易斯堡归还了法国。对双方都十分敏感的俄亥俄地区或阿卡迪亚有争议的边界问题则没有任何明确的界定。 当初英国人向法国人宣战就是因为路易斯堡越来越成为英属殖民地人的心病,英国人十分担心路易斯堡的军事力量会严重威胁到纽芬兰大鱼场作业的英国渔民。这种担心就像狂热病或宗教狂热发作一样,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传言,强调路易斯堡如何如何地坚固,如何的强大。普遍存在的对法战争情绪蔓延到整个英国殖民地。 英国人依稀记得1744年的夏天,一小股法国军队从路易斯堡出发,驶向凯索附近英国渔场并对草地岛(Grassy Island)上的英国城堡发起攻击,并最终夷为平地之后,新英格兰人的恐慌情绪达到了极点,这其实就是为什么英国人要向法国人宣战的原因。而如今到手的城堡又还给法国,真是煮熟的鸭子要飞走,新英国人实在不知道老英格兰的那帮家伙是怎么签订这样一个破条约的,这事暂且不提。 却说阿卡迪亚保持中立态度的问题虽然是个问题,以前的和平时期倒也没有什么,如今却变得非常严重了。 阿卡迪亚人本来是法国定居者以及被称为梅迪斯人的后代,居住在北美东部地区的阿卡迪亚地区,由今天加拿大海洋诸省的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和爱德华王子岛、加斯佩、魁北克组成,甚至有一部分阿卡迪亚人居住在美国的缅因州。 阿卡迪亚人现在是夹缝中求生存,法国和英国的当地代表都给他们实行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威胁和哄骗兼而用之,但13000多阿卡迪亚人中绝大多数不愿意为任何一方扛枪打仗。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响应了修道院院长娄托(La Loutre)的邀请,在英国殖民地起义。 面对这样一个“第五纵队”出现的局面,英国政府决定在新斯科舍建立一个以可靠居民为主的殖民地,并在这里修建海军基地,来和新法兰西的路易斯堡相抗衡。就这样,1749年英国人在哈利法克斯(Halifax,今天新斯科舍省的省会城市)修建起了一座城市,作为皇家海军基地。约有2700多名外国人新教教徒也来到这里定居。这些外国人算是早期除英法两国外最早的移民了,他们大多数是讲德语的人,有些人定居在卢嫩堡(Lunenburg)。 总算输入了一些新鲜血液,可老的问题如何解决?1750年,新斯科舍总督康沃利斯(Cornwallis)要求阿卡迪亚人向英国王室宣誓效忠。当时约有1500人立即选择离开,来到法属领土,特别是到了圣.让岛,而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推脱的办法没有立刻表态。不过这些推迟表态的阿卡迪亚人倒也没有闹什么事,与英国人相安无事。这时,有4200名英国人来到新斯科舍定居,英国政府因此受到鼓舞,也就没有过分追究表态的问题。 可是法国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在阿卡迪亚人和法国人的同盟印第安人中间搞阴谋活动。在传教士间谍的唆使下,娄托开始针对英国人蓄意寻衅报复。副总督劳伦斯(Lawrence)于是下令所有阿卡迪亚人必须要发誓效忠于英国国王,否则只有离开新斯科舍殖民地。正在这时,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总督雪莉(Shirley)于1755年7月攻克了法国人在阿卡迪亚唯一的保障博塞留堡(Fort Beausejour)和圣约翰堡(Fort St. John)。 现在阿卡迪亚的命运已经非常明显了,阿卡迪亚人要么接受向英王宣誓效忠为英国战斗,要么离开。没想到阿卡迪亚人拒绝发誓,同年随后一段时间内,英国人开始抓捕阿卡迪亚人,要把他们送到更靠南方的殖民地。很多阿卡迪亚人为了避免被驱逐出境,有的逃到森林里,有的逃到了魁北克或者圣.让岛。随着圣.让岛和皇家岛(布雷顿角)的沦陷,很多阿卡迪亚人还是被驱逐出境。截至到1762年,15500名阿卡迪亚人中就有百分之七十多的人被迫离开了家园。《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7节作者: 漫游国际 这些难民的遭遇引起了他们抵达的所在地美国殖民者的同情,但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却对这些无辜的人表示出了冷漠无情。这样大规模的驱逐境外人群的行径在欧洲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无论如何,法国人认可了阿卡迪亚人从属于英国政府,表现出完全取悦于英国政府的嘴脸。由于驱逐阿卡迪亚人有功,劳伦斯被举荐为新斯科舍总督一职。劳伦斯总督邀请了上千新英格兰人来填补阿卡迪亚人走后留下的无人农场。1758年,新斯科舍成立了一个立法议会,从此,新斯科舍完全成为英国在北美的一个殖民地。 正是:扫清障碍冤聚头,不是霸王就是寇。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09-12-08 12:21:44 第三十五回 七年战争北美爆发,临海要塞首当其冲 在阿卡迪亚副总督劳伦斯着力驱逐阿卡迪亚人的同时,“七年战争”的第一枪打响了,不是发生在欧洲,而是在俄亥俄谷地。 很多时候,关于“七年战争”都有不同的版本。北美洲版的七年战争应该是1754年到1761年之间发生在北美英国殖民地和法国殖民地之间的冲突。而欧洲的七年战争则因奥地利王位争夺战而以1756年法军在地中海包围英军米诺卡(Minorca)上演。 在北美大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已经突破阿巴拉契亚地带向西定居,直接向法国宣称主权的俄亥俄-密西西比盆地发起挑战。接下来的战斗已经不单是欧洲本土国家间发生对抗的冲击波,而是北美大陆英法所属殖民地因各自的利益直接引起的。 早在1753年,为了阻止英国人的西进,新法兰西新任总督杜凯纳.门纳维勒侯爵(Marquis Duquesne de Menneville)也采用了以前拉佛朗德雷的战略部署,在沿埃利湖到俄亥俄一线修建起了一连串要塞城堡。弗吉尼亚政府对此提出抗议,指控法国人入侵英国领地,并以此为藉由也在俄亥俄谷地修建了自己的碉堡。 1754年5月,弗吉尼亚军事长官乔治.华盛顿向一支比较小的新法兰西军事武装发动了突然袭击,打死了几名法军战士。这次流血冲突引发了北美大陆上不宣而战的“七年战争”,战争最后扩散到了全球三个大洲。 虽然官方未曾正式宣战,但到1755年的时候,北美英法两国之间早已经弩拔弓张。为了试探新法兰西在英国强大的海军面前有多大的运气,结果发现法军在海上的实力不过如此,英国海军在纽芬兰附近很轻易地俘获了两艘法国补给船。在陆路,英国人此时还没有展现他们的实力。布拉多克将军(General Braddock)在向战略要地杜肯斯纳堡(Fort Duquensne,即今天美国的匹兹堡)的进军遭到了灾难性的伏击。在沿黎塞留-尚普兰一线的军事行动虽然不是很关键的,但印第安人却给英军以极其血腥的袭击,连远在佐治亚殖民地的英军目标和定居地村镇都未能幸免,结果使英军在接下来的冬季处于防守态势。 最后,战争终于在1756年以官方宣战的方式正式开打。一开始,无论在欧洲还是在北美,战争朝着有利于法国和印第安盟友的方向发展。给新法兰西新任命的陆军元帅蒙特卡姆(Marquis de Montcalm)攻克了安大略湖南岸的奥斯威戈堡,控制住了新法兰西的内湖通道。1757年,蒙特卡姆推进到尚普兰湖一线,袭取了乔治湖畔的威廉亨利堡(Fort William Henry),据说英军损失惨重。但由于缺乏后勤补给和后续部队,蒙特卡姆没有再向南前进,进攻新英格兰腹地的计划搁浅。 到1757年底的时候,法军的前景似乎是光明的,但从经济上来看,新法兰西的窘境则是极其严重。通货膨胀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怜的收成和食品的短缺,加上监督官比戈特(Intendant Bigot)及其同伙的贪污受贿囤积居奇,使得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严重,居民和士兵的日常营养减少到只能以马肉和两盎司面包度日的地步。 在1758年期间,因为有强大海军为后盾,战争慢慢朝着有利于英军的方向发展。大不列颠的伟大“战争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受命于危难之际统领英军,计划分三路出发,终结新法兰西对北美十四个殖民地构成的威胁。 海路战线以圣劳伦斯湾为主战场,目标是路易斯堡,只有拿下路易斯堡,才能打开通往魁北克的水道。陆路南线以黎塞留河-尚普兰湖为主战场,目标是蒙特利尔,首先需要攻克圣弗雷德里克堡(Fort St. Frederic)。西线是要进攻俄亥俄峡谷防御体系的中轴站杜肯斯纳堡。 却说英国三路大军进犯新法兰西。为首陆军总指挥是著名的詹姆斯.沃尔夫将军。此人在英国战争史上功勋卓著,1740年欧洲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曾率领步兵十二军团参加了德汀根战役(Battle of Dettingen),得到坎伯兰公爵(Duke of Cumberland)的赏识,随后任命为步兵四十二军团的统帅。 在1745年镇压“詹姆士党起义”(Jacobite Rising)中,沃尔夫居然没有听从坎伯兰的命令,拒绝射杀受伤的苏格兰高地的敌人,在皇家苏格兰燧发枪手团(Royal Highland Fusiliers)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该团随后归属沃尔夫指挥,成为他日后屡立战功的金戈铁马。 1748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沃尔夫征战德国,亮相劳菲尔德战役(Battle of Lauffeld),此战失利,沃尔夫受伤后回到英国,二十二岁就成为陆军中校,率领二十兵团驻守苏格兰。 七年战争刚开始,沃尔夫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引起了当时英国战争首相威廉.皮特的注意,被任命为海军准将,率领英军海军陆战队进攻长久以来威胁英国海军的路易斯堡。沃尔夫准将旗开得胜,其后被皮特首相指认沃尔夫准将为进攻新法兰西的全军总指挥。 且说1758年6月1日子午时分,布雷顿角岛屿上的法军瞭望台注意到事情好像有点不对劲。几周以来,岛上一直是大雾弥漫,这个时候突然浓雾散去,洋面上能见度出奇地好,一切都显得清晰可见。破晓出露光亮,就看到一大队军舰在路易斯堡六英里开外的嘎巴罗斯湾(Gabarous Bay)一字排开。糟糕的是,这些舰艇上的旗帜竟然是红十字白旗,皇家海军的军旗。 城坚炮厉的路易斯堡和魁北克是法国人在北美仅剩的两座主要堡垒。英国首相决定对这两座城堡发功攻击,拿下路易斯堡成为了英军首先攻打的目标。1758年英军派遣39艘军舰、155艘运输船,近3万人的部队和船员向路易斯堡发起最后的决战。驻守路易斯堡的法国海军拥有10艘军舰和将近7千多人的军队和船员。这次战争在北美历史上算得上是美国内战之前发生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对决,也是北美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之一。 英军总指挥是杰弗里.阿莫斯特(Jeffery Amherst),海军总指挥为海军中将爱德华.波斯卡文(Edward Boscawen),陆战总指挥是新近提拔上来的詹姆斯.沃尔夫(James Wolfe)准将。身单力薄的沃尔夫准将身患多种疾病,但丝毫不乏战争勇气,在全军上下享有极高的声誉。 英军指挥部预计攻打路易斯堡的战斗将是一场攻坚战。路易斯堡总督舍维尔.德鲁克(Chevier de Drucour)身经百战,擅长防守,身边有3100多名正规军、1000多名加拿大民兵和500多印第安战士。路易斯堡城墙上布满了277门大炮,更不用说岛上重型炮台以及新近装置在海中灯塔上的新式排炮。路易斯堡的港口里还停靠着将近10多艘战舰,战列舰和护卫舰满载着500多门大炮和3000多海军战士。德鲁克将这些大炮全部瞄准了可能登陆的各个地点。城堡战壕里堆积着沙袋,从高峻的石崖上俯瞰着海滩。 再说,路易斯堡的防守部队戒备森严,随时都准备着痛击任何来犯之敌。但是这次由于几周的大雾天气把阿莫斯特的舰队悄悄地送到了城堡下的隐蔽地带。法军哨兵每天只看到的是灰茫茫的一片,浓雾中什么也没有发觉。终于在6月8日的破晓时分,大雾散去雄兵出,阿莫斯特下令进攻。《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8节作者: 漫游国际 慢慢地英军战舰将全部舷炮对准了城堡和岸边敌方炮阵,运输船上的战士沿着绳梯依次而下,钻入了等待一边的帆船舰艇中。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将快速登陆,扫清沿岸的一切障碍,给炮兵部队清理出登岸场地。 战舰一齐开火,帆船舰艇往来移动。排炮射出的弾束越过海水,在稠密的船只群中开花。战士们无不被隆隆炮声震耳欲聋,气势之磅礴慑人心魄,弥漫的硝烟刺激得眼睛无法睁开。 这时,1200多名法军士兵从战壕里眼瞅着沃尔夫率领将士离船登岸,缓缓逼近。各个屏住呼吸,等到敌军进入射程,立马一齐开火。但见船只开花,水柱冲天,大船散裂,小舰倾覆,船上军士纷纷跳入海中,身后背包拖带着应有什物一齐掉落。 正是:战火纷飞海面上,两军对垒城堡下。要知城堡命运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09-12-10 13:15:56 第三十六回 英军攻克路易斯堡,法军坚守魁北克城 却说沃尔夫看着几个星期所做的准备毁于一旦,正要下令撤退时,他看到守军工事左翼有三只船已经进入了石湾。凭借着他敏锐的战争嗅觉,沃尔夫马上意识到他需要的开口就在这里,于是及时率领船队鱼贯而入。回顾洋面,舰艇船只东倒西歪,横插斜竖,偶有空隙就有无数尸体漂浮其上,很多靠岸登陆的船只也是完全被炸成碎片,散落海滩;这时,英军所有的武器弹药全部被激起的海水浪花淋湿而无法可用。本来要把带来的所有炮弹全部倾泻给法国守军,即使不能把路易斯堡夷为平地,也要让法军不敢出头,现在好了,经过这一小阵相互轰炸,英军在海面上的武器威力完全失效,大炮攻坚战降级成为肉搏战,好在已经找到缺口,直接可以登录作战,因此这时的英军已经刺刀全部上膛,利剑齐唰出鞘。近岸法军守备队完全被沃尔夫军的顽强斗志所折服,纷纷四散逃逸。沃尔夫率领的轻装连、突击队、弗雷泽高地步兵团,以及第一、第十五、第十七和第二十二炮兵兵团很快就追到路易斯堡的城门口。 英军攻占滩头以后,法军就放弃了石湾周围的防御工事,退入城堡内,身后留下了大量的重型武器没有撤走,从24磅大口径的大炮到小口径排炮各种大炮遗弃在工事里,甚至还有一些迫击炮。沃尔夫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对路易斯堡的包围。包围圈合拢之前,路易斯堡总督德鲁克又放弃了城外炮台和灯塔处的外围防御堡垒。沃尔夫随机占领这些地方,用英军重型大炮布置其中,包括42磅口径的重炮。没有多长时间,在大炮火力的摧残下,岛上炮台、港口和东边城墙已经摇摇欲坠。 沃尔夫接到命令,要求派出大队特遣部队攻取灯塔角。灯塔角和岛上炮台是进入港口的门户。7月12日凌晨2点,陆军少校斯科特(Scott)带领500多人的轻型步兵精锐和突击队在树林中清理出一条道路,直接穿过茂密的森林进攻灯塔炮台。将近凌晨5点,沃尔夫将军带领四个投弹连和1200多人的特遣队也紧随其后,原来敌人在撤退前已经摧毁了大炮。这些地方控制在手里以后,沃尔夫直接从海上调来大炮,并于19日晚向岛上炮台发起轰击,直到25日,岛上炮台的炮声渐渐归于安静。 驻守路易斯堡的法国军队里本来也有一支水军,由于大雾天气全体战船收拢在路易斯堡东边的演练湖里。城外战斗打响后,法军水师部队还没有接到任何行动指令,一颗偶然的冷炮居然使整个法国水军变成了漂浮的火球。城上城下炮火连天,一颗炮弹落到了赛莱布(船名)的甲板上,点燃了存放在那里的火药桶。赛莱布舰上的火药桶发生爆炸,火焰四射,引燃相邻船只上的军火,船船相扣,竟然点燃了法国水军的所有舰只,唯有普鲁菪(Prudent)和比昂菲桑(Bienfaisant)两艘战舰幸免。 7月24日子午时分,阿莫斯特派遣25只海军陆战队的战舰进入港口,战舰一分为二,各自向法军水军仅剩的两艘战舰驶去,枪打炮轰,很快就把法国水军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架起排炮,从东面轰击路易斯堡。自此,路易斯堡已经三面受敌,英军从三个方向架起大炮一顿猛轰。 才轰击了一个整晚,城内的法军就受不了了,德鲁克决定向英军投降,问问投降的话,需要什么条件。阿莫斯特答复是,法军常规部队可以无性命之忧,但不能有任何特殊待遇;加拿大军人或印第安人麻,没什么投降条件,只要成为战俘,那就和威廉.亨利堡的战俘一样对待。德鲁克拒绝了这样的答复。可是,市民不干了,坚持要求总督德鲁克投降以免生灵涂炭,没办法,德鲁克只好答应投降。在英军准备受降进入城内的同时,加拿大军人和印第安人乘上小小独木船从城墙排水孔偷偷出逃。路易斯堡投降后,法军军人被作为战俘送往英格兰,服役五年后才获得自由身。市民大多被遣送回法国。 “和威廉.亨利堡的战俘待遇一样”是指即使投降了也免不了遭受屠戮。原来1758年法军在蒙特卡姆的指挥下,攻占了西部英属殖民地位于纽约乔治湖岸的威廉.亨利堡时,本来答应的投降条件还算宽大,可是投降以后,法军盟友印第安人开始袭击英军和殖民地军人。当时印第安人期望通过协助法国人打败英军后,以掠夺、俘获和剽窃的方式得到战争回报,英军体面地一投降,印第安人的这些好处就没有了,因此失望之余,印第安人把怒火发泄到已经投降的敌方军人身上,杀死了很多人,抢夺了英军军人的所有东西。 这件事后来英国人因为各种目的大加渲染,就成了所谓的“威廉.亨利堡惨案”。在同时期的各种报道中,说一下子杀死了1500多英军俘虏。但据现代一些历史学家研究,被杀人数应该在70至180人之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蒙特卡姆曾经试图阻止这样的屠杀,但除了还是需要武力阻止外别无他法。最后由法国军人把剩下的英军战俘护送到了爱德华堡(Fort Edward)。 战争就是这样残酷无情,本来一场非常沉重的屠杀事件,对于统治者或者掌握普通士兵生杀大权的高层人物来说还可以把它再发挥一下,发掘出可以利用的更高价值。因此,真相就被掩盖了,历史也被扭曲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就有事可干了。死者长已矣,干脆为未来再做点贡献,于是关于这次屠杀和相关的报道就开始升级升华,因为接下来马上就是决定今后北美大势的七年战争,如果自己的军人动不动就来个体面投降,这仗还怎么打下去,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如何才能一统江湖。 回头再来总结一下路易斯堡攻坚战,有些详细的数据可供参考。战役从头到尾,英军炮击次数达14630次,留下3390枚炮壳;滑膛枪或步枪开火次数达75万人次,英军总共消耗了1493桶炸药。英军投放如此巨大的武器威力,终于实现了攻占路易斯堡的目标,但也造成了非常可怕的损失和伤亡。具体伤亡数字统计起来有点难度,英军战后清点出来的情况是:法军打死打伤的高达1000多人,英军172人战死,352人受伤,共计524人。 据说英军于1758年再次攻克路易斯堡两年之后,英军工程师在路易斯堡城墙上装置了炸药,把巨大的城墙炸成了碎片。此后两百多年来,这些城堡遗迹默默无闻地见证着路易斯堡在北美历史上所起的紊流作用。 路易斯堡战役结束后,事情还没完。有关沃尔夫的一项重大分兵出击的命令随之而到,要他起航驶向加斯佩河(River Gaspe),另一道命令是给蒙克顿(Monckton)的,整个战役期间,蒙克顿率军镇守哈利法克斯城。他的目标是开向富迪湾,然后沿圣约翰河北上,任务是沿途扫清一切法军的据点。《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9节作者: 漫游国际 9月,英国海军载着沃尔夫和他的部队,沿着今天的新布伦瑞克北部海岸线北上,然后绕过加斯佩半岛,步步扎营徐徐而进。沿途对圣劳伦斯湾以西的法国人社区进行彻底扫荡。沃尔夫将军接到的命令是要采取烧光政策,以便在以后往西深入圣劳伦斯河谷一带时,这些经过扫荡的法国地盘就无力提供任何援助。沃尔夫在战场上杀人如麻,可是毕竟是受人尊敬的将军,一个杀人如麻的人要赢得敌我双方都尊敬是不容易的,沃尔夫将军恰到好处地执行了命令。 英军攻占路易斯堡,摧毁了新斯科舍、新布伦瑞克和爱德华王子岛上所有法军据点,把孤立无援的魁北克命运也封锁起来。 1758年7月,在路易斯堡被围长达两个月最后终于陷落之后,西线法军防守部队从杜肯斯纳堡撤退,撤退前自行将这个战略要冲摧毁,这样,新法兰西的心脏完全暴露,并与路易斯安那和老法国隔绝。只要拿下卡狄龙(Carillon,即以前提到的提康德罗加),英军就会取得总体胜利。但这次英军却失败了,使得通往蒙特利尔的主要线路关闭了。 原来,卡狄龙堡位于尚普兰湖和乔治湖之间的一小块地上,正好在英国殖民地纽约州和法国殖民地加拿大之间的边境线上,是法国人从蒙特利尔南下进入纽约等州和英军从阿尔巴尼北上到达哈德逊湾的必经要道。1758年7月8日,在卡狄龙堡外的一块高地上,蒙特卡姆和舍瓦列.莱维斯(Chevalier de Levis)率领法军以少胜多给詹姆斯.阿贝克罗比(James Abercrombie)带领的英军以重创,迫使英军四散逃跑。 这场战役也叫提康德罗加战役,在北美历史上也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斗,当时不仅英军丧失了一条从黎塞留河-尚普兰湖一线直接攻取加拿大的进军路线,而且经常被一些军事史学家用来作为技战术失败的经典战例。 当时英军统帅阿贝克罗比自信能够速战速决,军事上忽视了几个可变因素,比如从侧翼进攻法军刚刚修建起来的防护墙、等待大炮的到来、或者干脆来个围城打援,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取得比实际情况要好得多的效果。可是,阿贝克罗比没有这样做,反而相信一名年轻工程兵的瞥脚报告,置其他工程兵的忠告于不顾,没有充分利用大炮优势,贸然作出直接正面进攻法军战壕的决定。而法军统帅蒙特卡姆尽管意志坚强,仅凭一腔热血带领为数不多的士兵在顽强抵抗,但也在仓促间布下了愚蠢的防御策略,把主力部队全部布置在城堡前面一块高地上临时修筑的工事战壕里。只要碰上一名正常的战将,法军定然成为齑粉。可是英军硬是要光着膀子冲过法军多重战壕,结果英军“就像被割草一样纷纷倒地”,调来的大炮正好从水路而来,迎着法军城堡上的炮口,法军只用了几炮,运送英军大炮的船只就逃跑了。英军统帅阿贝克罗比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命令再次进攻,可怜英军2000多名男儿战死疆场,当然法军也有1000多人阵亡。阿贝克罗比眼看着自己的部下“倒下的速度如此之快”,只好带着恐慌而散乱的英军“可耻地撤退了”。 不过,在西线,英军取得了几场大捷,首先拿下了奥斯威戈,接着横扫处于圣劳伦斯河上游的芳提纳克堡,从西线进攻新法兰西的线路几乎已经畅通无阻。 这时的蒙特卡姆已经得到英军三路进犯新法兰西的消息,撤回了魁北克,正准备防守这个新法兰西的都城。 现在的情形已经很明显了,只有大批军队和物资才能挽救新法兰西,可是等到1759年来自法国的消息说,法国已经无法派遣足够的援军,再说英军已经控制了水道,简直没有可能通过水道运送援军。情况确实如此,从大西洋运来的援军不走水道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你们新法兰西自己解决问题吧。而且,蒙特卡姆还得到口信,要求他无论如何也要夺回一些立足点,作为将来谈判桌上的筹码。 1759年5月底,在詹姆斯.沃尔夫的指挥下,英军总共四十九艘战舰满载着一万一千将士已经抵达魁北克大门。英军用迫击炮在大河对岸莱维角(Pointe Levis)连续轰炸了几个月,把魁北克城大部分地区夷为碎片。沃尔夫将军渴望展开一场激战解决问题,而蒙特卡姆机智地避免与之接战。英军于7月底急于登陆蒙莫朗西(Montmorency),结果损失了500多名士兵的生命,不过沃尔夫将军还是率军摧毁了魁北克城下游的一些定居地点,给当地居民来个下马威,然后继续围攻魁北克城。 为了给法国人心理造成恐惧压力,沃尔夫曾经给魁北克城里下了一道通牒,曰: “皇天后土,天地明诏,加拿大所属领土及人民,翘首以听,我们的国王兹来此审视法国人何故如此傲慢无礼拒不纳降,为了英国殖民地所遭受的欺辱而复仇,特此削夺法国人在北美的一切权利。”云云, “有鉴于此,特奉国王命令,率虎狼之师,以践誓言。我王仁慈,念怜国民,欲息兵安民,以事建设,凡乡村农民,宗教人士,妇孺孩童,皆非战之敌,特赦予以保护。望加拿大人民不参与政权争斗,胜似再造之福。士兵将官放下武器以迎王师者,视同良民。今东海西岭,万里以内,扼要诸军,皆已魔剑以待。英军即兴,掣庭扫穴,期可指日待焉。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神人共逐之! 沃尔夫”。 另一方面,沃尔夫也写信给英国首相阿姆斯特(即皮特):“如果,无论水上倾覆,遭遇抵抗,身患疾病或被敌人屠戮,或者发生任何不测,我们不能拿下魁北克的话,我建议纵火烧城,无论上城下城,所有庄稼,房舍,牲畜,全部焚毁。押送加拿大人回欧洲,在我身后将留下饥荒和绝望,但我们首先要教会这些卑劣的法国人如何用绅士的方式战斗。” 8月结束时,英军似乎无法攻克魁北克城,冬季的到来意味着必须先要撤军。 面对坚不可摧的魁北克城,几次进攻归于失败,沃尔夫将军夜不能寐日不思食,终于在8月底的一个星光明亮的晚上思得一计:以佯动麻痹敌人,在法军意料不到的地方奇袭登陆,切断魁北克的陆上补给线,最后迫使法军在该城以西的亚伯拉罕平原进行决战。 从9月7日起,1500名英军分乘军舰和30艘平底船,开始在魁北克城下的水面上前后交叉,往复移动,并时不时向法军营地开火,城上法军也疲于来回应付,甚是忙乱。同时,英军将领桑德斯(Saunders)上将指挥舰队又向魁北克下游以北一带也发动佯攻,岸上法军闻风而动。而沃尔夫将军这时已经率领4000人马,人衔枚,马勒口,来到距魁北克城两英里的弗伦湾(Foulon,今沃尔夫湾),作为强行登陆地点。此乃沃尔夫将军的奇谋之处,完全出乎法国人的意料。 这一带全是险峻山崖,非全副武装的部队所无法攀登者。9月10日,沃尔夫将军发现了一处陡峭而几无防备的小径,从弗伦湾(Anse Au Foulon)直达上面的亚伯拉罕平原。有一名法军士兵本来开小差逃出了法军军营,看到敌人已经蜂拥而上登上河岸,赶紧向蒙特卡姆报告,却被驻守这一带的军官认为是士兵发疯了,打法走了事,继续睡觉。 正是:战场小卒决胜负,将军元帅齐夭折。要知战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2009-12-11 11:56:00 发一段互动百科上对“最后的莫西干人”剧情介绍:《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30节作者: 漫游国际 1757年,英法两国为争夺美洲殖民地而不停交战。在哈德逊河以西地区的诸多土著中,有一支叫摩根族的,战争使之仅剩了老战士千家谷父子和他的白人养子豪克依三个人。一次,英军少校德勤在护送上校之女歌娜姐妹去威廉亨利堡途中,被实是奸细的休伦族向导马瓜诱骗,遭到法军民团的伏击。危急之中,三个摩根人解救了他们,并护送他们去威谦亨利堡上校蒙路的营中。 途中,他们看到了被法军屠戮的民宅, 从豪克依口中,歌娜也理解了她们与土著在文化习惯上的诸多差异,并为他们对自由的维护精神而感动。当他们来到威廉亨利堡时,却发现法军正在围攻英军。原来蒙路上校早已向韦将军发出求援信,不想落入马瓜手中而战况告急。于是,他只能迅速再向爱依堡的韦将军发信求援。在蒙路营中,歌娜拒绝了德勒的再次求爱,却渐渐与正直、勇猛的豪克依产生了爱意。 一次,因豪克依协助英军民团中的积逃跑而被抓,蒙路上校决定按军规吊死豪克依。歌娜十分不满,为这些土著的自由而激烈辩护。由于鞭长莫急,求援无望的蒙路只能率军向法军投降。法国将领文锦将军想以和平的方式逐出英军,而马瓜却因过去的宿仇而发誓要亲手杀死蒙路。于是,在英军的撤退途中,马瓜带领休伦族人再次围攻英军并杀死了蒙路上校。情急之中,豪克依挣脱索链救出了歌娜姐妹俩。三个摩根人与歌娜姐妹和德勒少校在被敌人追捕中躲入一山洞。最终,马瓜他们还是赶到那里。无奈中,三个摩根人跃入水瀑,而歌娜姐妹和德勒落入敌手。 豪克依等来到休伦族营地,豪克依冒死徒手入营,请求放人并揭露了马瓜的野心。可酋长最后还是决定要烧死歌娜,而其妹爱莉则被马瓜带走。关键时刻,德勒自求烧死以替换歌娜。在解救爱莉的途中,马瓜杀死了千家谷的亲子雍加,而不屈的爱莉跳崖而死。最终,马瓜死于千家谷刀下。而千家谷也成了最后一个摩根人。2009-12-11 12:20:00 十九世纪早期美国著名作家库伯的《最后的莫西干人》把这个本来默默无名的部落宣扬的非常轰动,但也无意而又严重地误导了读者,人们因此认为莫西干人从此绝迹。今天居住在威斯康辛的斯托克布里奇印第安人,就是莫西干人的后代,差不多有1500多人。 小说和历史是有区别的,电影就更加艺术化了。当然,著名的马克.吐温也曾坦言自己购买过库伯的书看过,但认为库伯只是一位擅长爱情小说的作家。 小说或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当然依托于北美七年战争期间的一段历史,正好在第三十六回里有所提及。昨天看了这部电影,确实效果非常震撼,无论音乐、取景、场面和动作设计都体现了好莱坞大片的风格,可是搞不懂为什么最后的英雄人物“鹰眼”(豪克伊)为什么不放过自己的印第安兄弟,休伦人和莫西干人怎么又接下了如此深的仇恨? 莫西干人应该是东部阿尔衮金印第安人在美国的一支部落,最早居住在哈德逊河谷一带(即阿尔巴尼附近,电影里面翻译成阿巴尼),1780年后,很多莫西干人迁至马萨诸塞州的斯托克布里奇(Stockbridge),后来剩下的后代也在1820年到1830年期间迁移到西北地区的威斯康辛。很显然,1758年所谓“最后的莫西干人”并非真的是最后的。莫西干人部落的名称按印第安语发音本来是“Muhhekunneuw”或者“大河子民”。现在叫做莫西干人的一部分则是指莫西干人的狼族一支。2009-12-12 11:10:28 第三十七回 魁北克投降坠落将星,莱维斯用命终成画饼 英军在魁北克城以东靠北一带发动进攻,蒙卡尔姆仰仗坚固城墙,在城里部署的防守力量并不多,主力部队全部移向东北线,都部署在圣查尔斯河(St. Charles)与蒙莫朗西河(Montmorency)一带的工事中,下令将士凿沉旧船,堆积在圣查尔斯河口,把河口一带封锁起来。 9月12日晚,英军开始按照沃尔夫将军的计划行事。桑德斯上将大规模佯攻一阵猛过一阵,开动所有火炮轰击早已炸为废墟的下城和魁北克下游一带的工事,明目张胆地用小艇装载着海军陆战队员和水手,貌似新一轮登陆行动已然开始。德蒙卡尔姆见状,立即集中主力部队迎了上去。与此同时,沃尔夫带领一支步兵队伍在护卫舰和炮艇的掩护下,乘着平底船借潮水之力悄然向上游驶去,却越走越远,似乎将要在远离魁北克城的上游地带开辟滩头阵地。好在当晚星稀月明,能见度较好,岸上驻守法军紧盯不放,也在岸上向西移动。 霎时,圣劳伦斯河的河水退潮,英军船队掉转船头,紧挨着北岸顺风顺水,恰似离玄之箭,向下游疾驶而去。法军在岸上不明就里,生怕跟丢了,转瞬却不见英军船只,只好四处探查,寻找英军下落。快到黎明时分,满载着精心挑选的二十四名英国战士身穿法军战服,冒充法军巡逻队骗过法国哨所,几分钟后,他们已经绕过弗伦湾以西的地角,到达了预定的登陆地。沃尔夫将军第一个跳上了滩头。英国战士攀岩走壁登上了一片开阔高地,同来不及发出警报的法军守兵展开了白刃战。 说时迟那时快,沃尔夫命令后续部队迅速离船登陆,接替后面的船只和大队人马过河登岸。不久天色大亮,英军已有1200人从小路倍道而行,很快增援先期登岸的战友。英军炮兵队也连拖带拉背负肩挑地把两门炮拖上了山坡,攻占了法军的一座炮台。这次奇袭大获全胜,9月13日黎明时分英军占据了城西的一块高地,法军看见万分惊讶,犹如神兵天降。 蒙卡尔姆此时仍在城东,指挥防御桑德斯的佯攻部队,直到六七点钟时,他才知道敌人已经从后面包抄登陆。 蒙特卡姆低估了英军的力量,本来他可以依仗魁北克城墙严阵以待西面登陆的英军,到时候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可是蒙特卡姆很快放弃他坚固的防御工事,带领三千五百名正规军和民兵打开城门准备赶走英军。法军冲向英军控制的高地,不料被事先埋伏好的英军士兵一顿密集的齐射,随后一阵刺刀阵的冲杀,法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仅仅过了十五分钟就不得不退回城内。 当时,法军阵容整齐,坚定地踏着鼓声前进,而英军阵地上则偃旗息鼓,悄然肃穆地等待着。不一会儿,一门英军的火炮开始打响,瞄准法军一阵速射,穿白色军服的法军纵队一时出现人仰马翻的场景。不料法军纪律严明,遭到如此打击仍然队形不乱,继续前进,在离英军180米的时候,法军就迫不及待地发射了第一次排枪,无奈效果不尽人意,明显没有达到目的。 法军重新装弹的时刻,沃尔夫意外地被火炮的流弹击伤手臂,在接受了简单包扎后,他重新上马指挥。三军将士无不振奋,个个倍受鼓舞。第一次排枪后,法军喊杀声震耳欲聋,继续向英军进攻,而英军却丝毫不为所动,列阵铜墙铁壁,任凭敌人冲杀,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