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和珅:二号人物-3

作者:纪连海 字数:12507 更新:2023-10-09 10:50:53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可是,正史中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史书的作者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和珅的妻子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英雄事迹,正史中就没有刻意为和珅的妻子树碑立传的想法。一般的史书的作者是不会为一个女人树碑立传的。作为女人,能够被写到史书里面,一般只能有以下三种可能:一是这位女子是皇帝的女儿。“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女儿,当然跟着沾光被写进了史书里面。和珅的妻子不符合这一条要求。二是这位女子嫁给了皇帝或者皇帝的子孙。“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妻妾或皇子皇孙的妻妾,当然也可以跟着沾光被写进史书里面。和珅的妻子也不符合这一条要求。三是这位女子是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大的可能就是她是贞节烈女之类——丈夫很早就死了,但是自己却一直坚持守了几十年的寡。什么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标准“三从四德”呢?所谓的“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尤其是这个“夫死从子”,指的是丈夫死后,妻子不但不能改嫁,而且要永远服从自己儿子的领导。这样的女人就可以被写到史书里面的《列女传》里。“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品德要好;“妇言”,言行举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对公婆、小姑、丈夫、子女都要好;“妇容”,容貌要漂亮但不能妖冶;“妇功”,每天的生活要围绕着锅台、碾台、炕台转,尤其是手工活儿要好,饭菜做得要可口。“三从四德”标准的最终确立实际上是在宋朝完成的。当时的满洲人实际上还不能够接受,大清朝的统治者只是提倡这些,而且只是对汉族人提倡这些,并没有在这方面对于满洲妇女提出要求。过去,考察一个妇女最为基本的标准是“三从四德”中的“夫死从子”,也就是要守寡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被写进正史中的《列女传》中。和珅虽然死得早,但是和珅的妻子死得比和珅还早。所以,和珅的妻子更不符合这一条要求。您想啊,和珅的妻子不符合上面这几条要求,因此也就不会被刻意写进正史中去。既然正史中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史料。很奇怪的是,现在我们能够找得到的关于和珅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和珅很珍惜与他的妻子冯氏的感情。在这些感情的描写中,最为精彩的应该说是嘉庆三年(1798年),他的妻子冯氏病故前后的一段了。自从和珅的小儿子夭折后(嘉庆元年),冯氏便一病不起,和珅忧急万分。嘉庆三年(1798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和珅便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牛郎”、“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和珅和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但是,他们的祈祷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冯氏依然咳嗽不止,还常伴有血丝。和珅仍然不死心,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鬼节这一天,和珅又用出他用惯的贿赂大法,开始贿赂鬼神。冯氏居然真的就熬过了鬼节。中秋节到了,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由于节日的冲喜,也是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晕。和珅一看,难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冯氏病故。和珅悲痛欲绝,作《悼亡诗》六首。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其一: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扬此一抔土,泉址会相随。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槃果。其二: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其三: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和珅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落地有声,欲哭无泪,将他悲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我们由此可以重温一下和珅夫妻间那深厚的感情。在她面前,没有尔虞我诈野史记载,冯氏的葬礼十分隆重,当时的王公大臣无不前往吊唁。和珅安葬完冯氏后,冯氏所居的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珅和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我在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也与读者您感到一样的好奇,一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一个大贪官,他的生活最起码应该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烟花柳巷才对呀,怎么能够如此珍惜与自己的妻子的这份感情呢?在那样的时代,别说和珅这样的贪官,就是在清官中间,能像和珅一样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逐渐地,我理解为什么和珅如此珍惜与妻子冯氏的这段感情了。一是冯氏的娘家于他有恩。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毕竟发现他是个“人才”的“伯乐”是妻子冯氏的爷爷英廉——那个时候的和珅还是一文不名。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发现”了自己、培养了自己;和珅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把他唯一的孙女儿冯氏下嫁给了自己;和珅更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日后的辉煌,从某种角度说,完全是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包括婚姻、家庭、财富和幸福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正是因为和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非常精通,所以他才更加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自己必须要对得起冯氏的爷爷英廉和冯氏;否则的话,他会被所有的中国人耻笑的;那样的话,自己所有的事业、所有的前途都将化为灰烬。二是冯氏在这么多年里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珅幼年父母早亡,在家里,他缺乏关爱;在外面,他尝尽了人间的一切酸甜苦辣。是妻子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是妻子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摆脱了“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尴尬局面;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不但如此,妻子冯氏的更加伟大之处还在于,她不但时时刻刻关心着和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主动替他纳妾。三是和珅从冯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生活在官场之中的和珅学会了在外边尔虞我诈。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珅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成为和珅的某种习惯。他知道,一个官场中的人,你不具备这些,你就不能生存!你就不能维持自己的好生活!那样自己就对不起“发现”自己的冯氏的爷爷英廉和给了自己幸福快乐生活的妻子冯氏。但是所有的这些尔虞我诈,并不是和珅自己主动想要的东西。在外面,伪装自己是迫不得已的;在家里,自己应该坦坦荡荡!而只有在冯氏面前,自己才能够坦坦荡荡!正因为上述这些,和珅才非常敬重自己的妻子冯氏。才子不乏风流事和珅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精明能干,在当时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述,和珅“容貌端重,长于语言,谈吐隽快纯熟”;又说和珅“为人狡黠,善于逢迎”。这种人服侍皇上,皇上满意;服侍女人,女人也会喜欢的。而且当时和珅少年得志,虽年方而立,可已经飞黄腾达了,所以,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说,和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钻石王老五”。因此和珅也就很受女子的欢迎。因此,除了妻子冯氏之外,和珅还在冯氏的劝告下,先后纳了好几个小妾。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冯氏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和珅纳妾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整个社会的大风气使然。那个时代,有权人、有钱人都纳妾——其实,直至今日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由于政府法律管理还比较严格,再加上强大的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在这个“微博”盛行的时代更是如此——这些企图纳妾的人,或由地上转移到地下,或是结了离、离了再结,反正是喜新不厌旧的传统一直没变而已。在今天这个时代,与这些喜新不厌旧的男人们相比,那些喜新厌旧的男人其实似乎更应该受到谴责。既然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所有的有权人、有钱人的妻子都限制不了丈夫纳妾的问题,聪明绝顶的和珅的妻子冯氏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主动找些还能与自己合得来的女子陪自己做个伴呢。二是和珅的家庭状况使然。我们从一直保存到今天的和珅的画像和几乎所有的野史笔记的记载中都可以看出,和珅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精明能干,纳几个小妾本身是不成问题的。更别说和珅当时的社会地位已经达到了让很多人仰视的地步了。当然,上述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冯氏只是给和珅生育了丰绅殷德这一个儿子!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一个问题:古语说得好,“不肖有三,无后为大”。这冯氏虽然给和珅生育了丰绅殷德这么一个儿子,但在那个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极端落后、人均寿命只30来岁、男子只要过了40岁就可以对人自称“老夫”、女子只要过了40岁就会被人称为“老奶奶”的时代,谁能够保证丰绅殷德不会夭亡!如若丰绅殷德夭亡,和珅岂不是又没了后代吗?如若这种情况真的出现了的话,冯氏岂不是和珅家族和英廉家族的双重罪人?所以,为了自身,也为了和珅,我们都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冯氏为什么会积极地劝说和珅纳妾!当然,话说到这里,我们还要为读者朋友们解读一个常识:作为一个当时人所共知的达官显贵,和珅当然有条件接触到很多所谓的宫廷御医,难道他们的水平也很低下吗?这回,您真的说对了。现如今,一说到医药界,那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西医药界必说自己的专业水准之高,中医药界必说自己的历史之悠久。其实,广告就是广告,当不得历史的。我们仅以此前的康熙年间为例。康熙皇帝一生,共有20个女儿。康熙皇帝的这20个女儿,出生一年之内就死了的有5个;不超过5岁就死了的还有5个。以上共计10个,占半数之多。出生一年之内就死了的这5个孩子,我们都算他们是1岁死亡,那么康熙皇帝的这20个女儿的死亡年龄之和是382岁——人均寿命是19.1岁!可见当时的医学水平之低!康熙皇帝尚且如此,还敢说和珅的孩子不会轻易死亡?话说到这里,您应该能够充分理解和珅的妻子冯氏内心的担心了吧?好啦。回过头来,继续说和珅的小妾。奇怪的是正史中虽然没有什么关于和珅妻子冯氏的记载,但关于和珅的小妾,正史中倒是颇有些记载——《清史稿》中就曾经记载过两次。其中的一次是在《清史稿.卷三一九.和珅传》中曾经记载的和珅临死之前嘉庆皇帝宣布的和珅二十大罪状。其中的第四大罪状是:“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从这段材料中我们至少能够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和珅不但有妻子,而且还有小妾;第二,和珅不但有小妾,而且还有个小妾是曾经在宫里待过、后来又被乾隆皇帝遣散出来的女子;第三,这个出宫女子在和珅所有的妻妾当中的位置仅次于和珅的妻子冯氏,位居第二。我们综合正史和野史上的记载,可以知道,和珅共有一妻八妾。和珅的妻子冯氏,我们前面已经有所介绍,我们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和珅的这八位小妾——当然,野史中,和珅的小妾肯定是有名有姓的啦。第一位:长二姑。作为和珅的小妾,长二姑是电视连续剧《梦断紫禁城》中长二姑的原型。进入和珅家后,她一直与冯氏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府中都称之为二夫人。说起来,和珅的这位二夫人,在和珅众多的小妾中,算得上是最受和珅夫妻信任的一个。由于长二姑善于理财,故而和珅夫妇命她负责全家的财务账目。也就是说,长二姑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整个和珅家族的财务总监。不仅如此,透过诸多与之相关的野史笔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长二姑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女子,和珅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时总喜欢与她商量商量,因而长二姑在和珅家族中属于有权有势的一位。长二姑的父亲原来是个在正蓝旗牧地上的放马人,家境贫寒,因此,当长二姑11岁时就被送到刑部曹司员家做奴婢。在曹司员家中,她不仅学会了管家理财,而且还学会了吟诗作赋,连琴棋书画也略通一二。几年之后,当长二姑出落成一位漂亮的大姑娘时,被曹司员纳为小妾。不久,曹司员听说刑部秋审处出了空缺,为了把这个肥缺弄到手,他就慷慨地把长二姑送给了和珅。和珅一看长二姑年轻貌美,就欣然接受了。进入和珅家的长二姑很快就得到了和珅的宠爱,成了和珅的左膀右臂。第二位:吴卿怜。吴卿怜原本是一位名动江南的苏州才女,后来成为原任甘肃布政使、后任浙江巡抚的王亶望的爱妾。由于能诗善画,言语乖巧,体态轻盈,有怜怜盈盈状,令人心醉神迷,吴卿怜很受王亶望宠爱。王亶望特地在杭州西湖边上修建了饰以宝玉的楼阁供其居住,称为迷楼。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冒领赈灾钱粮大案发生,王亶望和时任陕甘总督的勒尔谨等二十余人被处死,家庭财产被抄没,他的爱妾吴卿怜即被侍郎蒋锡所得。后来蒋锡为巴结和珅,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她献给了和珅。吴卿怜到了和珅府中以后,和珅家的内部事务大都由她和长二姑主持,外面的一切账目报到府中,则由吴卿怜一人主持整理。她把这些账目处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和珅家里家务以及理财的不可缺少的左右手。第三位:豆蔻。豆蔻原本是一位扬州美女,是扬州盐商汪如龙精心训教的“进献美女”之一,比起和珅家里的其他女人来,更加多才多艺。和珅当年随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时,汪如龙在进献美女给皇上的同时,也把豆蔻作为贡品进献给了和珅。好色成性的和珅看到豆蔻容貌秀丽、风姿绰约,很是喜爱。于是,和珅便在乾隆面前极力保举汪如龙做了两淮盐政。第四位:纳兰。纳兰名为和珅的干女儿,实为和珅的情妇。纳兰的父亲就是满洲正白旗人苏凌阿(曾任东阁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和珅倒台后被罢黜)。纳兰十三四岁时,苏凌阿在江西上饶做道台。他日夜想到京城做大官,为了巴结上和珅,就叫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纳兰拜和珅做了干爹。这纳兰与和珅结合之后,自己与家人都得到了说不尽的好处,享受到了数不清的荣华。她父亲苏凌阿从江西调到了京城,先做了吏部侍郎,后来竟然坐上了相位。和珅对纳兰爱不释手,本想把她娶过府来,但一时改不了口,又怕人背后说三道四,于是就一直以干女儿相待。第五位:黑玫瑰。黑玫瑰本是和珅陪乾隆皇上下江南时,扬州盐商汪如龙选送进贡给乾隆皇帝的一位美女。她那黑缎子似的皮肤莹洁闪闪,那身材丰满结实,风韵独具,令和珅神魂颠倒了许多年。后来到了乾隆皇帝晚年,后宫每年春季都会遣散一批宫女出宫,和珅买通太监总管,借机把黑玫瑰遣出宫,黑玫瑰也顺理成章地从皇宫转移到和珅的别墅淑春园,两人随即共赴巫山云雨。不久,和珅又把她接进府中做了小妾。后来,嘉庆皇帝在罗列和珅二十条罪状中的第四条“纳出宫女子为次妻”,指的正是此女。第六、第七两位:小莺和紫嫣。与黑玫瑰一样,小莺和紫嫣也是乾隆皇上下江南时由地方官员进贡的美女。当时和珅扈从乾隆皇帝南巡江宁,来到秦淮河畔观风问俗,两江总督和江宁织造安排江宁的名妓集于船艇,好不热闹。当晚,江宁织造又献上小莺和紫嫣两名江南佳丽,一个倾国倾城,一个国色天香。这不仅让和珅垂涎三尺,更让他勃然大怒。两江总督和江宁织造不得不送上十几万两银子才算了事。但是,这两位美女也像扬州的黑玫瑰一样,让和珅朝思暮想了好多年。直到后来这两位美女被遣送出宫,才被和珅收进府中做了小妾。第八位:玛丽。别以为和珅身边没有西洋女子,玛丽就是一位金发碧眼、凸胸翘臀、别具风骚的西洋美女。她与豆蔻二人在和珅妻妾中是最为漂亮的美女,平时与吴卿怜、豆蔻和黑玫瑰同住在家庙后院。野史上还说,和珅对自己的小妾百般宠爱,为了小妾的一笑,甚至不惜日抛千金。后来和珅扶摇直上,更注重生活的享受,他童仆成群,姬妾众多。清人陈悼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就记载说:和珅“后方姬妾无数”。野史上还说,和珅讨好小妾很有一套,很有生活情趣。古时有千金难买一笑的说法,和珅为了讨小妾的欢心,也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把讨好主子乾隆的手段都用上了。比如说,其中一个爱妾爱吃荔枝,生性吝啬的和珅为了讨好小妾,不惜叫下属用快马把荔枝从广东运到京城来,依稀有唐时明皇讨好杨贵妃之遗风。几个小妾在和珅的蓄意讨好之下,对他更加依赖了,因此在和珅被嘉庆赐死之后,好几个小妾都为他自杀殉身了。嘉庆五年正月十八日,在和珅吊死的当天,豆蔻得知消息,赋七律二章挽之:其一:谁道今皇恩遇殊,法宽难为罪臣舒。坠楼空有偕亡志,望阙难陈替死书。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妄何如。可怜最是黄昏后,梦里相逢醒也无。其二:掩面登车涕泪淆,便知残叶下秋山。笼中鹦鹉归秦塞,马上琵琶出汉关。自古桃花怜命薄,者番萍梗恨缘艰。伤心一派芦沟水,直向东流竟不还。豆蔻随后纵身跃楼身亡。卿怜也于正月二十日午刻,自缢身亡。死前,她作诗十首:其一:晓立惊落玉搔头,宛在湖边十二楼。魂定暗伤楼外景,湖边无水不自流。其二:香稻入唇惊吐早,海珍到鼎厌尝时。蛾眉屈指年多少,到处沧桑知不知。其三:缓歌慢舞画难图,月下楼台冷绣襦。终夜相公看不足,朝天懒去倩人扶。其四:莲开并蒂岂前因,虚掷莺梭廿九春。回首可怜歌舞池,两番俱是个中人。其五:最不分明月夜魂,何曾芳草怨王孙。梁间燕子来还去,害杀儿家是戟门。其六:白云深处老亲存,十五年前笑语温。梦里轻盘无边近,一声欤乃到吴门。其七:村姬欢笑不知贫,长袖轻裙带翠颦。三十六年秦女恨,卿怜犹是浅尝人。其八:冷夜痴儿掩泪题,他年应变杜鹃啼。啼时休向漳河畔,铜爵春深燕子栖。其九:钦封冠盖列星辰,幽时传闻近贵臣。今日门前何寂寂,方知人语世难真。其十:一朝能悔郎君才,强项雄心愧夜台。流水落花春去也,伊周事业空徘徊。从上面和珅的两个小妾的诀别诗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和珅与他的这些小妾们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以至于好到了他的小妾们都已经可以为他去陪葬的地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对于他的这些小妾是用了一定的感情投资的;和珅与他的小妾们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可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关系!第二,和珅的小妾们个个都是很有才学的。最起码来说,她们不仅限于粗通文墨,而应该是对于诗、书、画是基本精通的。也可以说是和珅本人对于小妾的选择标准是很严格的,和珅本人对于小妾的选择是很有水平的。当然,这也说明了和珅的眼光。第四章 一把手才叫“官”历史似乎正是为了印证和珅的与众不同是正确的,所以才给予了与众不同的和珅以很多迅速崛起的机会;历史似乎也正是为了再次印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道理,所以才给予了学问渊博的和珅以很多展示才能的舞台。科举不是唯一的出路上一章中,我们讲到了,因为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的大力提携,在咸安宫官学上学的和珅与英廉的孙女儿结了婚。不管是怎么说,此时此刻的和珅,也算是名利双收了:既娶了人家漂亮的女孩子做老婆,又可以通过当着高官的爷丈找到与乾隆皇帝接触的绝好机会。现在的问题在于:虽然我们都知道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那和珅是何时开始接触乾隆皇帝的呢?和珅给乾隆皇帝留下的第一印象又是怎么样的呢?和珅在他19岁的那一年,也就是他与冯氏结婚以后的第二年,承袭了先祖的三等轻车都尉的职务。想想吧,此时此刻的和珅,身边不光有美人陪伴,还有大量的金钱——英廉这个爷丈厉害吧?想一想,如若没有英廉这个爷丈的大力帮忙,先祖的三等轻车都尉的职务,能那么轻而易举地落到和珅的肩上吗?大清国库里那么多的金银财宝,能那么轻而易举地落到和珅的手里吗?好啦,我们言归正传。也就是在承袭了先祖的三等轻车都尉职务的同一年,和珅还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清代的科举考试,最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已举行了,但不经常,考试的方式方法也比较简单。清军入关后,首次举办科举考试是在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的科举考试有三个目的。一是为选官取士。清朝土地辽阔,需要大批官僚来管理政事,帮助维持统治。从科举及第的考生中选取官员是唐代以来选拔官员的正途。这种做法有助于克服选拔中的长官意志,扩大选官基础。二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这个目的清初尤其明显。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出于这个目的,康熙、乾隆二帝各自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还搞了一次制科考试——博学鸿词科考试(唐开元年间始设,“鸿”本作“宏”,因避乾隆讳,改为“博学鸿词”)。三是有助于加强思想统治。通过对“四书五经”的考查和对《圣谕广训》的默写,就可以有效地达到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目的。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制。与明朝一样,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考试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相同,都是考“四书五经”,考试的级别、步骤、授予的资格以及授予官职和明代也基本一样。科举考试分童试和正式考试。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乡、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考试。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下面介绍这些考试。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由五人联保,另有本县一名廪生做保人。县试考四场或五场,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第三场考诗赋;第四、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是通过县试后才有资格参加的考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多在四月。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保结廪生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是院试。院试由学正主持,学正又名提督学院,故名。院试考两场,第一场为正试,考八股文两篇,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复试,考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录取后获得生员资格,生员俗称秀才,送入府县学官,准备参加正式考试。乡试是正式考试的第一级。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在省城举行。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官生以及经科考试合格者都可以参加。因是八月考试,又称“秋闱”。考试分三场:初九为头场,十二为第二场,十五为第三场。举子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七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乡试发的榜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被称为“举人”(元代以前举人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明代以后举人才成为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头名举人称“解元”。读书人只有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才可以被称为“举人老爷”。会试是正式考试第二级。每三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次。时间是每年三月,所以又叫“春闱”。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参加。为防止假冒举人参加,顺治十四年后,举人在会试前要复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大总裁(主考官)为内阁学士或六部尚书。副总裁为六部侍郎、江南贡院的考棚郎或内阁学士。考试场次和内容与乡试同。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发榜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名),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策问。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举子作答。内阁拟题,皇帝选定。答题用字千字以上。旧历每年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殿试考试三天后,读卷官送前十名呈献皇帝。皇帝确定名次,并召见这十人,叫小传胪。余下取中的也由皇帝确定名次。内阁中书填写金榜。四月二十五日殿试名次揭晓,以舞刀射箭为晋身之阶的晚清武童在太和殿举行名典礼,这叫大传胪。大金榜张贴在长安街宫墙上。四月二十六日举行恩荣宴。殿试后中试者除前三名外还要在保和殿举行朝考。由皇帝命题,由钦定大臣阅卷,分别等次。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其他新进士由掌院学士带领引见,由皇帝派遣任官。有的选为庶吉士,散馆后再授予官职。一般的授予六部主事、国子监博士或县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考试都需要有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说的严格的资格审查。资格审查的标准就是“身、言、书、判”四个字。“身”,就是身体、相貌,要仪表堂堂,五官端正,这样你既不会惊了圣驾,将来为官的时候,惊堂木一拍也会有官威,这是“身”。“言”指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晰,逻辑严谨,这样你在当官的时候,你断案子,才能让人听得清楚你说的话,这是“言”。“书”是你的笔迹,字体。字体要漂亮,各朝不一样,有的朝代就兴大楷,有的朝代就兴中楷,但是乾隆朝就兴小楷,给你一个很小的毛笔,写小楷的毛笔,写一些字,这个字写好了,然后一看,字迹端正,上级能看得懂,下级能看得懂,这是“书”。第四个标准就是“判”。“判”考查的是生员的思维敏捷程度,你想报名考试,前面先有个智力测验,给你出一个难题,让你断一个案。你这个案子断出来了,合格了进去,不合格出去,这是“判”。凡是通过了“身、言、书、判”这四个条件的人,才可以参加考试。当然,举人通过“大挑”也可做官。大挑开始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会试后,六年搞一次,由朝廷挑选形貌好和应对灵敏的做知县或学官。大挑比较简单,就是相貌,没别的条件,就一个相貌,好看就行。好看和难看的标准是什么呢?就“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同田贯日”是第一组,“身甲气由”是第二组。所谓“同田贯日”,“同”,长方脸,您看您这长方脸挺好看,进去吧;“田”,方脸,正方脸也可以进去;“贯”,脑袋特大,但是个子很高,这个人也可以进去;“日”,长得不高不胖,不矮不瘦,正合适,可以进去参加考试。进去之后,只要考官选中您了,您就可以当官了。如果很不小心,这四个字您没有一个合适的,那后面那四个字,您符合一条就出去,您就不用进去了。“身甲气由”,“身”指的是五官不正,叫“身”。这个“身”跟那个“身”不一样,这个“身”是五官不正叫“身”。“甲”,这个知道吧,头大身子小,这叫“甲”,这个不能进去。“气”,一肩膀高一肩膀低,现在咱们有很多小学生背着书包很沉,造成一肩膀高一肩膀低,这个一肩膀高一肩膀低的人,就不能进去。“由”,头小身子大,撑不起来那个小脑袋,没法当官。符合后面这四个字就对不起了,您就出去了,就不能当官了。这个事您想,我考上举人了,没考上进士,连续三年都没考上,我可以通过我的相貌当官。上面说的是正常进行的科举考试。除此以外,清代还有制科、翻译科和武科考试。制科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制度,始于两汉,清代制科始于康熙。清朝的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还有经学科和临时的召试。博学鸿词科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行了一次,试题是“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一首。参试者143人,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授翰林官。乾隆元年(1736年)举行第二次制科考试,钦命第一场题为“五六天体之中合赋,以敬授民时圣人所先为韵”。诗题为“赋得山鸡舞镜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韵”,文题是“黄钟为万事根本论”。第二场题经、史、制、策各一。参加者176人,取中一等5人,授编修;二等10人,授庶吉士。二年补试续到者,取中一等1人,二等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行过一次经济特科考试。试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制钱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复试首题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次题“桓宽言外国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186人参加考试,经过复试,仅有十多人考取。经济特科是应贵州学政严修于二十四年所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拟订章程后才举行的。大金榜孝廉方正科所举,重在考查德行。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康熙孝廉方正科还没形成定制,乾隆后才成常例。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孝廉方正科考试多是虚应故事。经学科考试仅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搞过一次,进士、诸生和退了休的都可参加,但他们的经学必须渊博纯正,道德高尚修明,由大学士、九卿、督抚荐举。录取了4人:吴鼎、梁锡玛、陈祖范、顾高。前两人授为国子司业,后两人年事高,不能供职,进士题名碑授予国子监司业衔。临时的召试是皇帝巡幸,迎銮献册的进士、举人、生员办了一些规定手续后,由学政会同地方督抚考试录取。翻译科据商衍鎏先生考证本之于金女真进士科。翻译科的设置,是为了维护满、蒙两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地位。翻译科的考试只限于八旗子弟,而且考试是不定期举行的。我们根据《清史稿.选举三》的记载可以知道,早在关外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翻译考试,清军入关后的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初年、雍正元年(1723年)有乡试,乾隆朝次数多些,嘉庆、道光两朝仍然有乡试、会试。考试的要求也屡有变化。例如,雍正元年,乡试只考一场,考试题目或奏章一道,或从“四书五经”出一题。后来又改为从《性理精义》、《小学》中限三百字命题。乾隆三年(1738年)则规定在翻译题外作满文一篇。武科考试有如下记载:“自世祖初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年会试,入文科制……中试者为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师,中式者为武进士。凡乡、会试俱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殿试简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乃试策文。临轩传唱状元、榜眼、探花之名,一如文科。”下面对一般科举考试必考的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作一解释。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必用。它是明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考试文体。格式死板,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要说明题意,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起讲是议论开始,入手是引入正题的话,起股是总论,出题是点出题目的散句,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说完意犹未尽的话,收结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因而被称为八股文。其实,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八股文多取四书语命题,例如顺治二年(1645年),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因为以四书语命题,因此八股文又叫四书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论述,“代圣贤立言”。以书中一句话命题叫小题,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以整篇为题就是大题。当然,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比如,顺治二年(1645年)就规定,每篇八股文不得超过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限制为每篇八股文650字以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则规定每篇八股文700字以内。此外,还有一篇试帖诗,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乡试、会试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韵诗。内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例如路慎庄(字子端,号小洲,道光十六年翰林)的试帖诗: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共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