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大纵深战役理论-6

作者:图哈切夫斯基 字数:25430 更新:2023-10-09 10:49:07

步兵、坦克和炮兵之间复杂、细致的整个协同体系,在1936年野战条令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是红军部队战斗训练的最重要任务。  在所有情况下,坦克对前沿实施冲击都应该得到炮火支援,无论是主力行动还是实施侦察,都不准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实施这种冲击。(第188条)  ……  如果冲击的坦克被迫停止前进,不能保障步兵的继续推进,步兵应在炮兵的直接支援下继续进攻。为达此目的,所有炮兵应利用随伴步兵的通信班和营观察所,随时准备直接支援与其保持联络的步兵分队。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得到大量坦克支援的情况下,步兵与炮兵之间的联络都不能停顿哪怕一分钟。(第189条)  野战条令给予炮兵的决定性任务是:  1.炮火准备时节:压制炮兵;消灭被发现的反坦克兵器和压制它们可能的配置地域;摧毁(压制)观察所和某些工事,特别是未遭坦克打击的混凝土发射点;压制未受坦克冲击或坦克无法冲击地段的机枪;  2.远战坦克冲击时节:对这些坦克实施炮火护送,以瘫痪敌人反坦克火器或大大降低其射击效能;压制新发现的敌炮兵连。  3.步兵随支援步兵坦克冲击时节:通过压制敌反坦克兵器和机枪,保障步兵和坦克推进,以火力和向进攻战斗全纵深推进的方法护送步兵,直到完全击溃敌人。(第186条)  争夺翼侧的斗争  新野战条令非常重视迂回。部队应该经常学习这种战斗行动。野战条令强调,现代战斗中,尤其是现代防御中,将不会再有固定不变、似乎是静止的翼侧。翼侧通常是临时出现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因此,争夺翼侧,要实施快速行动和突然的闪电性突击。  条令要求每个指挥员和战士具有勇敢精神、主动性和迅速行动的技能。要利用敌人哪怕是瞬间出现的“临时”翼侧,闪电性地前出其退却道路。从敌炮兵阵地一侧,从敌退却道路一侧对其实施冲击,这就是野战条令的基本原则。  在敌战斗队形全纵深杀伤敌人  如果敌人两翼不暴露,不可能对其翼侧实施迂回,那就必须从正面实施大纵深突击,击溃其战斗队形。  我们要艺术地使用坦克,将其用于直接支援步兵和达到远战目的。  我们的技术兵器具有很大的远战性,使军队不仅有可能直接在战线上杀伤敌人,而且有可能突破敌配置阵地,在其战斗队形全纵深同时实施冲击。在使用原先的技术兵器作战时,只能破坏敌人配置前沿,在其战线轮廓留下凹陷。因此,敌人有可能及时调拢自己的预备队,消除被突破威胁。现代兵器则使军队能够组织那样的冲击,它能导致敌人在全纵深同时遭到杀伤,其预备队则可能在向受威胁地段开进时受阻。现在我们拥有诸如空降兵和坦克搭载兵那样的兵力。野战条令指出:  敌人应在其配置全纵深被牵制、合围和消灭。(第164条)  ……  远战坦克群的任务是向防御主力后方突进,击溃其预备队和司令部,消灭炮兵基本集团,切断敌人主力的退却道路。(第181条)  这样,按照新野战条令的要求,得到炮兵火力支援的远战坦克应突贯敌人正面,夺占其退却道路。1936年野战条令与1929年野战条令的基本区别就在于此。  在从正面击溃敌人之前,应先攻占其退却道路。很重要的是,还要投入乘装甲输送车的步兵搭载兵与远战坦克一起行动。但是,如果诸兵种合成军队指挥员无力派出步兵搭载兵,那么,仅靠坦克前出敌人防御纵深,也要毫无疑义地阻碍敌人实施预定的退却。此时,步兵应与直接支援坦克一起在全正面冲击敌人。当然,也不排除敌部分有生力量利用地褶、森林、灌木丛逃脱的可能性,但是,其大部分有生力量和兵器应该留在战场,即留在冲击者手中。  远战坦克群应突破敌人正面,切断其退却道路,击溃其司令部、后勤机关,破坏有线通信。但是远战坦克群有可能遇到重大障碍。它可能遭到大量反坦克炮的抗击。因此,如果不组织猛烈的炮火支援,那么坦克可能遭受巨大损失。  当敌人没有暴露翼侧时,如何保障远战坦克顺利穿越正面?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种炮兵射击,即移动拦阻射击和逐次集中射击。  拦阻射击的移动速度取决于坦克在该地形达到的平均速度和现有火炮的数量。如果让坦克前进过快,那么它们在战斗中得到的保护可能会很弱。而如果前进过慢,那么它们的性能又不能全部发挥。所以,这里要求进行正确的计算和对整个进攻进行良好的组织。  无论是在迂回敌翼侧时还是在突破其正面时,得到炮火支援的远战坦克都要迅猛前出到敌人退却道路上。  上面阐述了新野战条令关于在敌战斗队形全纵深同时杀伤敌人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我军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在法国军队新野战条令中也有反映。后者使用了两种坦克群的概念:“随伴坦克群”和“总机动坦克群”。  总机动坦克类似我军的远战坦克。这些坦克和我们的一样,在随伴坦克前面行进,得到猛烈炮火的支援。  现代坦克的威力日益增大,并力图在敌战斗队形全纵深消灭敌人,这点正越来越得到证实。  遭遇战斗  谈到遭遇战斗,新条令发展了1929年野战条令提出的要求。诸兵种合成军队指挥员应该利用各类侦察,首先是航空侦察,察明敌行军队形的编成。当然,这点他不是总能完全做到。但是,为了能够察明敌人主力在何处运动,哪怕只确定其行军队形的个别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  诸兵种合成军队指挥员掌握这些情况后,应该这样使用自己的航空兵、机械化部队、所有技术兵器和兵团:阻住敌人一些纵队,而以所掌握的所有兵力猛扑另一些纵队。要各个消灭敌人。为首次突击选择目标时,必须使敌人立即丧失其行军队形的稳定性,而不能完成预定计划。  拥有大量坦克,使军队有可能在遭遇战斗中对敌人实施更坚决的突击。坦克应对敌人前卫实施攻击,迅速将其消灭,并做好进攻主力的准备。  指挥员在确定主要突击方向时,应周密考虑地形特点,努力将敌人逐至对其不利的地域,以便随后较易于将其合围和彻底消灭。  防御战斗  在防御问题上,旧野战条令依据的情况是:敌人实施进攻时的主力是步兵和炮兵。现在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今天,各国军队都拥有强大的坦克力量,并且还在快速发展这种力量。因此,反坦克作战便成为组织防御时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问题。1936年野战条令指出,一切暂时的防御都应该首先是防坦克的。选择防御前沿也应服从这一条件。理想的选择是使防御前沿位于坦克难以通行的障碍物旁。在纵深必须广泛利用人工和天然障碍物建立防坦克地域。在这些防坦克地域要配置反坦克火炮和相当多的机枪,用以分割敌进攻的步兵与支援步兵的坦克之间的联系。  和1929年条令相比,1936年野战条令规定了组织防御前沿的不同方法。过去,条令建议选择前沿时沿整个正面(即与前沿平行)均衡派出战斗警戒。于是出现了某种刻板的公式。敌人可以知道,如果他们遇到了先遣部队,那么这就是不会进行特别抵抗而会退却的战斗警戒。敌人可以根据战斗警戒的配置,轻易地判断出前沿位置,而由于了解了前沿的轮廓,他们很容易组织炮火准备及坦克与步兵、炮兵的协同。  新野战条令提出了选择前沿的新方法,这种方法要迷惑敌人,不允许建立易被识破的一条线。前沿可在正斜面也可在反斜面通过。新野战条令要求不得沿整个正面均衡派出战斗警戒。在一些地段允许完全不派警戒,在另一些地段则建议建立假防御阵地,在这些阵地,战斗警戒应在炮兵和机枪火力支援下,对敌人进行强烈抵抗。每个指挥员都应采取一切措施,努力增大敌人寻找我前沿的困难。  规定隐蔽前沿、隐蔽防御纵深、隐蔽防坦克地域的任务,是1936年野战条令的新要求之一。现代反坦克兵器威力很大,如果敌人不能及时消灭这些兵器,那么他们的坦克将会遭到极大的损失。不过,如果反坦克武器被敌人发现,情景就自然会完全不同了。所以,组织防御的指挥员的艺术在于妥善配置自己的反坦克兵器,使它们避开敌人的火力,以便在敌坦克接近时,突然以自己的全部火力狠狠地打击这些坦克。指挥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掌握快速反坦克预备队,以便能够及时将它们派到出现敌坦克的方向。对于突人部队防御配置的敌人,应以得到坦克支援的突击集群实施反冲击,将其击溃。  后勤的组织  现代战斗有很多技术兵器参加,要消耗大量弹药、油料和其他种类的物资。因此,1936年野战条令十分重视后勤的组织问题:  现代战斗和技术兵器使后勤机构和对军队进行战斗补给的物资基地处于敌人打击的经常威胁之下。不断关注后勤的组织、后勤自卫和后勤防御,是战胜敌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任何情况下,后勤都应按照指挥员的要求充分保障对军队的战斗补给。(第17条)  在组织后勤的工作中,野战条令很重视汽车运输的使用。  保障措施  每个指挥员在一切条件下都应采取措施保障自己免遭敌人的突然袭击。因此,野战条令对警戒、侦察、防空、防化学和防坦克等所有战斗保障问题都很重视。1936年野战条令对组织观察哨网、报知网和通信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原则,这点在1929年野战条令中是没有的。显然,这起因于空军的发展。战斗保障勤务应该不间断地进行。  本文仅仅谈了战斗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新野战条令中一些基本战术原则。新条令除此之外还就江河地、夜间、冬季和各种特殊条件下的战斗组织做了指示。条令很重视用汽车运输军队的问题。条令对现代战斗中无线电通信和其他通信、工程兵和所有其他专业兵的任务,也做了广泛和操作性强的指示。新野战条令是极为重要的文件,它决定着红军战斗训练的进一步胜利,组织红军为提高自己的战斗力而顽强工作。  孔府藏书  发表时间: 2010-4-8 23:46:06  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  B.К.特里安达菲洛夫  译者按:本文系特里安达菲洛夫所著《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一书第二部主要章节,译自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65年版《苏联军事著作中的战略和战役法问题(1917—1940)》第291—345页。  作者弗拉基米尔•基里阿科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1894—1931),苏联著名军事理论家,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毕业于准尉学校(1915年),曾任上尉营长。1918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中由连长逐级升至旅长。1923年毕业于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同年至1931年历任工农红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军长兼政委、工农红军副参谋长。1931年7月12日乘飞机前往基辅军区为高级指挥人员集训班作大纵深作战问题报告,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特里安达菲洛夫著有多部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著作。其中主要有:《现代集团军战役的规模》(1926年)、《红军的彼列科普战役》(1928年)、《国内战争(1918—1921)》(1928年)、《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1929年)等。他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对红军的建设、未来战争和战役的特点、战役指挥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认为,未来战争,特别是在苏联遭到帝国主义进攻的条件下,必然是大量军队参加的斗争;现代战役是武装斗争复杂的物质技术过程,需要进行科学的技术计算;使用各种坦克群(坦克梯队)、强击航空兵和远战炮兵对全战术纵深实施突击,是组织和实施现代战斗的崭新形式,上述斗争手段协调使用是取得战斗胜利的主要条件。  《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于1929年出版,1932年再版。全书分两部。第一部探讨现代集团军的特点,第二部论述现代集团军的战役。特里安达菲洛夫在遇难前不久曾着手对第一版进行修改,但没有完成。该书编者在再版前言中指出,该书对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对集团军各级首长的训练和他们战役知识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下面选译了该书第二部的《战役》、《连续实施的战役》两章,每章各包含若干节。《战役》论述了突击集团军的编成及集团军向战场开进、交战的开始与实施、战役的持续时间和纵深、进攻正面的宽度、突击样式、宽正面进攻、防御战役、现代战役消耗等问题(未译“防御战役”)。《连续实施的战役》论述了出发地位、进攻集团军的推进速度、突击集团军在持久战役中的需求、连续战役的规模、突击集团的行动特点、指挥等问题。  作者在深入分析军事技术、经济状况及现代集团军人员和编制、装备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战争中战役的特点和规模,以及由于物质基础发生变化,这些战役未来的发展趋势。文中强调,大纵深和歼灭性的突击,是达成战争目的的最坚决的战略手段;在现代战役中,必须“大纵深楔入敌配置,紧随第一次突击实施第二次、第三次和随后多次突击,以使敌人被完全消灭”;正确解决战役法发展问题,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性,向各种条件“所能容许的最大纵深发展决定性的突击”,为此,必须振兴军事技术的落后领域,消除武装力量建设中的空白,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善压制兵器,把运输工具和技术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书中批评了否定大纵深突击,宣扬短距离突击的“战役机会主义”。  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全面论述战役的著作,《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图哈切夫斯基和其他军事领导人在论述大纵深战役问题时,都曾援引该书的观点(文中有一些当时使用后来很少见到的军语)。  战役  突击集团军  编组类似1914年德军经比利时向马恩河实施进攻的各右翼集团军,或类似1920年我向维斯瓦河进攻①期间红军各右翼集团军的那种“突击”集团军,即用于向主要突击方向进攻的集团军,应保障它能自始至终以自己的兵力实施一系列连续战役。它应当拥有使它无论在战役开始时,还是在战役实施过程中,都能够克服敌人任何抵抗的手段。步兵部队、补加压制兵器、航空兵、辅助军队——一切都要用于完成此种集团军面临的任务,并与这些任务相适应。计算集团军的编成,一定要保障在该战役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下与敌人作战取得战术胜利。  ①俄国国内战争期间,波兰在协约国支持下于1918年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1920年4月28日,波军再次向乌克兰发动进攻,向纵深推进200公里。红军决定以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西方面军和叶戈罗夫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实施反攻。5月26日西南方面军首先在乌克兰开战,7月4日西方面军在白俄罗斯发动进攻,相继将波军逐回波兰,并于8月中旬分别逼近华沙和利沃夫,奉命对华沙实施向心突击。实施主要突击的西方面军决心以主力第4、第15、第3、第16集团军(即文中所称“各右翼集团军”)从北面强渡维斯瓦河,攻占华沙。由于两方面军缺乏协同、兵力极度疲惫及波军占优势等原因,战役未能达成强渡维斯瓦河、攻占华沙的目的,红军被迫实行退却。随后两国在对苏俄有利的情况下签订了和约。——译者注  为了实施大纵深和追求坚决目的的战役,应该预见到作战过程中情况必然发生变化:敌人必然会得到加强,其正面密度必然会增大,在进攻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仓卒或预先构筑的阵地。突击集团军应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切手段,使其能够在预定战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下,毫无耽搁地组织不停顿的突击。在追求坚决目的的战役中,通常应该预见到会与敌军主力遭遇。敌人这些兵力可能从战役一开始就出现在进攻者面前,也可能在战役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变更部署出现在正面上,变更部署的方法是:铁路运输、行军和借助于汽车运输。  步兵部队应编进集团军,目的是使集团军在开始战斗时能够建立足够密集的进攻集团。  根据步兵师和步兵军的最大步战能力,步兵军在遭遇战役中和对敌人不很坚固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应不大于10公里;而对预有准备和密度足够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为4.5—6公里。在达到这一指标时,师和军的最大步战能力将被耗尽。  如果为了对敌人配置达成战役突破而应使冲击正面的宽度达到25—30公里,那么,仅突击集团军第一梯队就应有3—4个步兵军。  步兵在现代战斗特别是正面战斗中会遭受很大损失,因此须要经常换班休整。此外,在交战过程中,正面会呈被破坏,其长度会增大,密度会缩小。为了保持必要的正面密度,须要投入新锐兵力。这就要求第二和第三梯队拥有数量约为第一梯队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师。  这样,突击集团军步兵部队的总编成将达12—18个步兵师。为了保障对如此多的部队实施正常的指挥,集团军必须编有一些四师制的军(最好是第一梯队军)。  此后,应该计算所需的补加压制兵器。  按照我们的计算,遂行突击任务的三师制军在遭遇战役条件下,一般需要4个补加炮兵团,在对预有准备和密度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这种团的数量要达到6—7个。因此,每个第一梯队军通常需要加强4个补加炮兵团,此外,集团军还应掌握一定数量的补加压制兵器,这些兵器应使集团军能够在对预先构筑的防御实施冲击时,将各军或最重要的军的补加炮兵增至6—7个团。第二种方案的补加兵器宜为坦克部队。由于坦克部队仅在突破时需要(而不是在战役全过程中用于替换补加炮兵),所以换算标准可以是1个坦克营等于1个炮兵团。  这样,由4—5个步兵军编成的突击集团军需要补加炮兵4—5个炮兵师(16—20个炮兵团)和8—12个坦克营。  那样的集团军需要一系列辅助军队为其服务。因此,在集团军范围实施交战,应在距敌人两个行程前定下兵力部署的最后决心。在冲击号令中应规定侦察手段,以保障及时获取必要的敌情报告。集团军侦察航空兵的数量,应保障每天正常实施侦察,每昼夜至少出动三次(包括夜间飞行)。应该认为,一个突击集团军应得到至少两个侦察机大队的保障。  不能仅仅指望航空兵侦察。第一,它十分依赖大气条件。第二,飞行实践尚未证明它能够看到需要看到的一切。1918年,德国人发动三月进攻前在西线大规模集中军队,英军和法军的航空兵尽管几乎每天都正常出动①,却连如此大规模的军队集中都没有发现。最后,就算它在某处发现了敌人,也无法提供有关某一部队隶属关系及兵力部署等更详细的情报。因此,除航空兵侦察外,集团军司令员还应组织可靠的地面侦察。  ①德军虽然在未来战役地区集中了大量航空兵,但为了实施伪装,其航空兵直至战斗行动直前才开始飞行。这样,英法联军航空兵就有可能几乎每天都出动。(参见巴扎列夫斯基:《战局》,1918年版。)——作者注  集团军行动地带宽度大致为50—75—100公里。为了保障在如此宽的正面实施侦察,集团军必须编有一个、最好是两个得到航空兵、快速坦克和自行车部队加强的骑兵师。  突击集团军拥有如此强大的兵力,其防空要求除编有队属高射兵器外,还须编有至少4—5个歼击机大队②。此外,为了掩护后方最重要的目标(终点卸载站、机场、桥梁等),还须要有专门的高射兵器。应该认为,每个防卫点至少应有1—2个高射炮兵营。  ②一个歼击机大队能保障12公里正面。(参见梅热尼诺夫:《战争与战役中的空军》,第66页)突击集团军的进攻正面为50—75公里。应该认为,某些在森林地区开进的军依靠自己的高射炮兵就足够了。——作者注  在江河障碍众多的地区行动时,要求集团军编有若干舟桥部队,每个突击军至少编有一座重型桥。  为了对如此强大的兵力实施通信保障,要求编有为数众多的通信兵。  突击集团军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得到轰炸航空兵的加强(轻型和重型)。由于这一种类的航空兵通常要大量集中使用,所以其编成将相当大。该集团军所拥有的全部或大部分战斗航空兵可能使用在这里。在任何情况下,此种航空兵都不会少于2—3个航空兵旅,以便能够既对敌军又对其浅近后方实施连续攻击。  最后,突击集团军可能得到化学兵器的加强。化学炮弹平时不归属炮兵。它们由统帅部掌握,供应遂行突击任务的那些集团军。在战线稳定时,装备毒气弹和毒气施放器的化学连最终要分配下去。轰炸航空兵拥有的航空炸弹通常不限数量。个别大队将要适应自如喷洒毒剂的要求。  当然,上面列举的数字没有绝对性,这些数字当然也不可能在一切情况下都适用。集团军任务的性质、己方和敌方军队的素质、地形条件和其他情况,总会使这些数字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很清楚:不能根据“灵感”,不能根据某个首长的“奇想”来确定集团军所属兵团的编成。这一工作,特别是涉及压制兵器的部分,要求进行计算,而且可能要精确计算。我们只想在这里谈谈战役工作者在对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的战役进行计算时必须接触的计算方法。  那些没有足够的压制兵器和其他技术兵器的国家,在编组应该遂行突击任务的集团军时,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缺乏补加压制兵器,将迫使他们降低以压制兵器保障每公里正面的标准,迫使他们只以这些补加兵器保障突击集团军编成内最重要的几个军,或者依靠降低次要地段各军、师的标准,勉强集中炮兵兵器。在压制兵器不足的集团军中,现有坦克、补加炮兵或战斗航空兵将会被更加紧张地使用,其所属兵力将加紧作战,这些部队将比正常使用他们时更快被削弱。  由于这一切,进攻的步兵为进行战斗将处于十分艰苦的境地。他们要对尚未被完全打乱阵脚和遭到压制的防御实施冲击,他们要紧张地利用自己的火器去压制防御的敌人。高素质和训练有素的步兵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能取得胜利,特别是与来不及构筑工事或战斗力薄弱的敌人作战时更是这样。但是,损失自然要比拥有足够压制兵器的集团军大。不成功和受挫的冲击比例也高。在压制兵器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战役,将使有生力量遭到更大的牺牲和消耗。  向战场开进  集团军在其战役展开前进行的远距离行军(这种移动主要借助于铁路实施),现在虽然已经失去意义,但是,集团军在战役实施过程中仍不得不进行所属全部兵力的大规模移动。在遭遇战役条件下,不管所选择的战役展开地区距敌人多么近,由该地区到与敌人主力发生冲突的地区总还需要走几个行程,在战争初期更是如此。在向防御的敌人实施进攻时,可能在距敌防御阵地很近的地区实施战役展开,因此,对于初始战役而言,采取那些措施的必要性将消失。不过,对尔后战役而言,一切战役展开都要以行军方式实施,而且为了保持突击的不间断性,全部兵力都要实施。在现代条件下,由于军队编制日益庞大,来自空中的危险不断增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移动变得十分困难。  造成移动困难的原因是:甚至在集团军配属了大量补加炮兵和坦克兵器的情况下,在组织军队向战场开进时确定移动正面的宽度,仍然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为了移动方便、快速,为了便于宿营,为了更加合理和充分地使用现地器材,为了保持机动自由,应该尽可能以较宽的正面实施移动。移动的正面越宽,编组行军队形时各纵队就可越小,机动行军就越快,军队避开空中观察就越容易,宿营的麻烦就越少,就地取得的粮食特别是饲料就越多,因而后方的前送量就越小。宽正面移动能提供对敌人实施包围和迂回的更多机会。但是,企求很宽的正面,可能导致军队进攻力的全部丧失;贪图移动和宿营的方便,可能使军队变成不能遂行任何进攻任务的作战警备队。在编组重兵集团的行军队形时,应该找到移动正面宽度的极限,通过这一极限,可以不用浪费时间、不用进行多余的变更部署,就迅速确定该军队集团进攻能力容许的正面宽度。  上面已经计算过,为了在25—30公里的正面实施突破,需要有得到16—20个补加炮兵团和8—12个坦克营加强的大约3—4个步兵军。这种密度是对预先转入防御之敌实施进攻时所需要的。在正面稳定的情况下,将如此众多的军队调到作战地区不会造成特别的困难,因为可以在几天内分批、按梯队进行调遣。在遭遇冲突中,或在逐次展开的各战役间隙(此时要求集团军整个正面同时移动),组织如此众多的军队向战场开进,则要困难一些。  在遭遇战役中及向新的战役展开地区开进时节,无论是行军正面还是开战正面,都可能比以后步兵主力和加强了坦克的炮兵主力展开(为实施主要冲击)的正面宽得多。为给突击集团军更大的行动自由,其编成内最好不是3个或4个军(按补加压制兵器数计算),而是5个军。这样,集团军就可根据情况给1个或2个军布置辅助任务,命令其余得到全部炮兵和坦克加强的军实施主要冲击。  我们举一个集团军作为例子,该集团军辖5个得到上述补加炮兵和坦克加强的步兵军。在遭遇战役中,这样的集团军在不大于50公里的正面展开(每个军平均10公里),能够建立密度足够大的步兵进攻集团。在行军中,集团军在距敌人1—2个行程内,应保持一般不大于这一数字的移动正面。应该认为,在距敌人2个行程时,正面还可达75公里左右,因为在两天的普通行军中,仅靠缩小各军分界线就可将集团军的正面缩减至所要求的标准(50公里)。在远离敌人处,即距敌人3—4个以上行程处,集团军的移动正面可能更宽,达90—100公里。最后一个数字即便在远离敌人时也应视为极限。在如此宽的正面(90—100公里)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集团军行军、宿营的便利,同时也使司令员有可能在该地带内组织机动,以便在临开战前采取有利的部署。为了便于司令员对兵力的战斗部署定下最终决心,必须把补加炮兵和坦克的基本兵力留给他直接掌握。为达此目的,极为重要的是要在第二梯队保留一定数量能够根据情况实施机动的师。  在距敌人3—4个行程以上时,没有必要使军队在一条道路上拥挤。因此,这一时节应在集团军进攻地带利用一切适宜的道路进行移动。  在100公里宽的正面移动时,集团军行军队形的编组,即便在我国西部战区条件下也不会遇到特别的困难。如果打开大比例地图,就可在任何地区——普里皮亚季河以北或以南,国界以东或以西(特别是在涅曼河、罗夫诺、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克一线以西)每5—7公里正面找到一条道路,也就是说,在100公里正面上,可以给每个师至少提供一条独立的道路。诚然,这些道路多数由乡间土路组成,还要修筑桥梁。但是,在东欧战区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指望在比较艰难的条件下移动。也许,一些在特别不利的条件下移动的军,甚至在远离敌人时也只有两条道路可以使用,也就是说,一条道路上有两个师。  所有补加炮兵由于是骡马牵引,所以应该与各师同时移动。在司令员对兵力部署定下最后决心前,补加炮兵要分配到各军,每个军平均4—5个炮兵团,只在移动时如此。  当军沿三条道路移动时,三个师中的每一个师都带一个补加炮兵团,第四个团则编成独立梯队在最好的道路上跟进。  坦克成独立梯队开进。它们由铁路输送到终点卸载站,在2—3天后,再由那里用载重汽车或依靠自己行驶(快速坦克),以跃进方式随军队开进。通常不编进师和军的舟桥和工程部队,移动时编成独立梯队,但隶属各军军长。对军后勤实行平均分配,以便在军的各条道路上跟进。  在军沿三条道路开进时,每个纵队的长径达50公里(由警戒部队先头起算)。①在靠近敌人后,各军如被迫沿两条道路开进,则有两个师的编组不变,第三个师不带补加炮兵,编成特别梯队,沿两条道路在军后勤后跟进。原与该师一起开进的补加炮兵,编到师的其中一个纵队,与其他炮兵团一起在师后勤前移动。  ①带一个补加炮兵团的步兵师纵队的战斗部队长径,由警戒部队先头起算可达25公里。军属或师属第四个炮兵团的长径为3公里。师后勤约15公里。战斗部队和师后勤的长径共约38公里,全部军后勤的长径为35公里。分配到3个师时,应该认为每条道路上的长径也有12公里。总计50公里。纵队各部分之间的距离都计算在内。——作者注  在这种编组中,行军队形的长径在移动正面不变时可达65—70公里。自然,如果在一条道路上行进的军队有如此大的行军长径,那就根本谈不上他们同时开进的问题(无论昼间或夜间)。不同的梯队要在不同的昼夜时间移动。距敌人最近的部队(各先头师及与其一起开进或在其后跟进的补加炮兵)主要在夜间移动。师属和军属后勤主要在上午移动。第二梯队师则或者在下午移动,或者在夜间和各先头师同时移动。这样,50—70公里的行军队形长径并不意味着,上述长径的各个军队纵队会同时出现在行进道路上。这50—70公里只表示全军梯次配置的长径。同时移动的纵队,长径要小得多。  军的梯次配置长径为50—70公里,应该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军队后勤也恰恰希望保持这样的长径(2.5个行程)。尽管如此,要使这样多的军队移动避开空中观察仍然很困难。在一切情况下,都可通过有组织的措施(在昼夜不同时间行进、充分利用夜暗时间),使空中侦察无法察明这种移动的规模。但是,长径大的军队纵队无疑将成为敌轰炸航空兵的突击目标(如果他们有轰炸航空兵的话)。因此,要特别重视昼间移动的纵队及军队宿营地域的对空防御。军属高射兵器只够同时掩护正面和纵深各为10公里的地区。  如果由队属高射机枪和配备专用炮架的野战火炮承担(夜间行军后)军队宿营地域的对空防御,那么,高射兵器只够掩护师前送环节与军前送环节的接合部(辎重队昼间最大集结地域)。第二梯队各师及其后勤的移动,以及集团军后勤的移动,都要由补加高射兵器掩护。这些高射兵器的数量,每次都应取决于作战地区的特点、敌航空兵的积极性。通常要求再给最重要的和开阔的行进道路各派去一个高射炮兵营。  对于终点卸载站和分配站地域,要以半移动高射炮兵加以掩护。至于歼击航空兵,由于战役持续时间长,所以即便在一个集团军编有4个大队的情况下,其可能受领的任务,也只是在一定的时段,掩护某些没有其他兵器保障的纵队或纵队群通过的少量地区。  在大部分于昼间进行的直接展开时节,歼击航空兵应以全部力量掩护集团军的这一机动。  行军中的纵队编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两翼与友邻相接的态势中实施进攻的集团军,其各纵队先头通常要取齐。这将有助于它在全正面更迅速地接触敌人,利用兵力优势,主要依靠正面猛攻取得胜利。几乎只在个别军和师的范围、并且在交战开始时和进行中才有可能实施机动。在翼侧进攻的集团军,宜编成后梯阶纵队(每军错后6—8公里)。这样的队形能最有效地掩护自己的暴露翼侧和逐次包围参加作战的敌军部队的翼侧。  为了更深远和坚决地迂回敌人战役配置的翼侧,一定要在进攻的集团军外翼侧配置几个第二梯队军。  整个集团军一昼夜的行程约为15—20公里。某些纵队可达25—30公里。  我们列举的关于必须达到的正面密度和重兵集团向战场开进队形的资料,完全以现代装备和现代集团军的特点为依据和出发点。  凡是不想理解这些简单真理的集团军,凡是没有做好大兵团作战准备的集团军,都不能指望在未来战争中取得大的胜利。他们能做的事就是重复旧俄军队令人悲伤的经验。靠力量稀薄的正面和叉开的五指,不可能克服布满机枪和向大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只要进攻者面前出现敌人的新锐兵力,正面密度不够大的进攻战役就会受阻、受挫。  交战的开始与实施  司令员应该在各纵队前卫与敌人接触之前很久,就为进入交战进行最后的兵力部署。实际上,这一部署要在距敌人还有两个行程时就预先确定。司令员在此之前就应决定,需要在集团军哪一翼(或中央)使各军更集中、间隔更小,并且从此时起,应通过相应调整各军的出发时间,确定集团军的相应行军队形。司令员要决定:所属各军是将各纵队排成一线齐头并进呢,还是使行军队形向一翼成梯阶状或成楔状?从此时起,他应根据他是希望从正面实施冲击还是包围敌人翼侧,而最终确定如何使用各军。以后他将无法改变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很清楚,上述决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开战方式和集团军在交战中的兵力部署,因此,为了避免先人为主地定下决心,司令员应重视及时组织侦察。向前派出侦察的距离,应能保障在距敌人两个行程以外就获取有关敌人的情报。当然,现代航空兵的活动半径能够保障及时获取有关敌军大规模集结的情报。但是,关于敌人在集团军进攻路线上以多大兵力占领某些要点的较准确的情报,则只有地面侦察才能提供。为了及时获取情报,集团军骑兵应向前派出3—4个行程。①  ①我军《骑兵战斗条令》(1927年)第三章规定集团军骑兵的前出距离约100公里。——作者注  集团军司令员的开战决心要规定最后的兵力部署(主要突击方向和次要突击方向)、第一梯队师的数量、第二梯队师的部署、分配到各军的补加炮兵及关于坦克营前送地域的决心(如果此前尚未做这件事的话)。  必须保障即刻有足够数量的步兵和炮兵兵力进人交战。在主要突击方向,每2—3公里正面要有1个师;可能给实施辅助行动的师规定8—10公里地段。即使主要冲击正面只有25公里,也要有8个步兵师去完成这一任务。为了在20—25公里正面实施辅助行动,还需要2—3个师,也就是说,需要即刻将10—11个师投人交战。剩下的4—5个步兵师应该得到以下指示:向哪些地区移动,进行怎样的部署。各突击军通常要留下他们的第三和第四个师。遂行辅助任务的军要派出他们的第三个师前往主要冲击地区。在主要突击方向,必须保障在战斗第一日使投入战斗的火炮至少达到每公里正面30门的密度,这样,该方向的每个第一梯队师都应配属1个补加炮兵团。在辅助方向行动的师则只带自己的炮兵参战。最多只是其中个别师得到军属炮兵的加强。其余所有补加炮兵都要调到决定性的作战地区。集团军司令员尔后干预战役进程,只能借助于他手中掌握的补加炮兵、坦克、化学器材、第二梯队师及战斗航空兵参战方向的师。  在交战第二、第三日,敌人会在多个方向转入防御,并将出现筑城工事。在遭遇交战中不会遇到特别坚固的工事,但是,仅构筑了普通机枪巢一项,就会使防御坚固到必须投入新锐炮兵去对付的程度。要做好准备,毫不迟延地使各突击军正面始终达到每公里45—60门的火炮密度,并且一俟作战地区的正面出现稳定的迹象,即调集坦克分配给相应的军。  坦克的使用与地形密切相关,因此应将它们调到那些在适于其行动的地形作战的军。得到坦克加强的军则将部分随他们行进的补加炮兵转调给不能得到坦克支援的友邻。战役持续时间不少于5—7—10日(下文将要谈到)。坦克根据其性能可不间断工作两昼夜以内,此后要休整两日以进行机械检查。因此,如果不是只需要坦克参加突破,而是需要它们参加整个战役,那么,对坦克营进行分配和将它们调到正面时,应保障每隔两昼夜对第一梯队的坦克营进行换班。  至于炮兵,则司令员手中还留有8—10个炮兵团。只要正确分配炮兵,他一直可以使主要突击方向的炮兵密度达到上面提出的标准(每公里正面45—60门火炮)。在某些军(尤其是师)的正面,还可通过相应分配补加炮兵的途径构成更大的火力密度。  航空兵还在军队展开前,就应准备从距离战线25公里以内(军队航空兵①)和30—35公里以内(集团军航空兵)的新机场起飞。  ①苏军在20世纪30年代和卫国战争头几个月,曾在步兵军建立了军队航空兵(主要是侦察和通信飞机)分队。“军队航空兵”也可译为“军属航空兵”或“队属航空兵”。——译者注  关于战斗开始时节的侦察特点,上面已经谈过。开始战斗的军队的利益,要求对战场进行更周密和系统的侦察。因此,所有军队航空兵从交战开始到结束,都应在距作战正面15—25公里以内的纵深地区上空行动。当敌人在该地段拥有摩托化部队和战略骑兵时,军队航空兵(由数个侦察大队编成的军属特种补加队或配属军的独立侦察队)一定要经常在50—80公里纵深(即战略骑兵和摩托化部队一个行程的纵深)飞行。  交战开始之后头几日,应对深远战略预备队可能通过的所有道路——铁路连同其枢纽站和可能的终点卸载站、大型公路、原先已通过谍报手段或其他手段察明有预备队的地区,进行经常不断的观察。如果说部队指挥员的注意力将被全部吸引到直接在战场作战的敌军身上,那么,集团军和方面军首长则要把主要注意力转向敌人后方,以便及时发现敌人新锐兵力到达地区。这种侦察要求飞机经常不断地飞到战略侦察机的极限距离活动。  歼击航空兵在战斗开始后,要将自己的作战重心转到保障突击集团的展开特别是该集团炮兵的展开上。在突击集群进行移动时节,应该要求在相应地区上空掌握绝对制空权。在随后几日,歼击航空兵的行动要有所区别。航空兵无力长时间在宽正面始终掌握制空权。因此,它受领的任务将是掩护某些要点,或掩护被迫随着作战进程,在白昼时间成大纵队移动的兵团(新锐补加炮兵的展开;实施迂回行动各军的移动;坦克的转移和展开;军队后方的某些要点;己方航空兵的机场,等等)。  在战役最初几日,轰炸航空兵的基本力量要用于对付直接在正面发现的敌军及其浅近后方。战斗航空兵的任务是:准备消灭和协助消灭我军突击集团行动的这个首要目标。因此,战斗航空兵的袭击目标将首先是敌军纵队特别是炮兵部队纵队,在随后几日是其预备队和军队后勤。一旦发现新锐兵力(乘汽车或由铁路输送的大规模战略预备队)到达战役地区,战斗航空兵即应将行动重心转移到这些军队,即他们的卸载站、集合地域及他们经铁路或土路移动时的纵队。  如同上面所说,战役持续时间为5—7—10日。如果大气条件不妨碍,那么在整个战役期间,每日都要求航空兵紧张行动。因此,即便在得到各种航空兵足够保障的情况下,也应要求航空兵全体人员比飞行负荷指标规定更紧张地工作。  战役在整个正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会在这一地段,有时会在那一地段获得战果。仅仅由于这一原因,战线就将呈弯弯曲曲的形状。此外,每个部队在战斗中都会极力向旁边推进,以便包围或迂回敌人翼侧。这一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战斗中正面拉宽和正面初期密度缩小,导致突击集团分散。  德军两个右翼集团军在由马斯河向法国比利时边界开进时,正面只有60公里。这种正面的密度极大——平均2.5公里有1个步兵师。在边境交战过程中,这两个集团军的正面扩大到100公里,其密度是:第一个集团军每5—6公里有1个步兵师,第二个集团军则每4.5公里有1个步兵师。直到交战结束后两个集团军的正面拉平,其宽度才缩小到70—80公里。  集团军司令员应通过将第二梯队师投入交战和在战役过程中局部变更部署,使他将要结束战役的方向保持足够的兵力密度。  战役的持续时间和纵深  现代战役中,取得胜利的过程缓慢,要经过巨大的努力和进行反复的冲击才有可能。战役(特别是遭遇战役)要在开战后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其发展的顶点。确实,双方军队的梯次配置纵深都达70—75公里,仅仅将这些军队投入交战就需要2—3天以上。  根据军队的训练程度,展开加强一个补加炮兵团、沿一条道路开进的步兵师需要4—6小时时间①。即便在该师能够预先疏开成两个纵队的情况下,其展开也将持续2.5—3小时。  ①带补加炮兵的纵队长径为23—26公里。军队在素质高的情况下,展开速度为每小时5公里(每公里12分钟)。如军队训练差,这一速度要降至每小时3公里(每公里20分钟)。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除战斗部队的素养外,还有军队辎重队的训练水平。——作者注  如果战斗在行军10—12公里(2.5—3小时)后开始,那么主力的展开也要到临近正午才能结束。即便该师面前的敌人兵力居于劣势,也不可能在下午看到战斗结局。只有带大量炮兵向敌人暴露翼侧前出,才能迅速取得战果,但就是那样,过2—3小时后进攻者前面也会出现新的正面,那是敌人依靠从纵深调来的第二梯队和后续梯队军队及预备队建立的。  只有在敌人全部兵力耗尽、将所有预备队都投入战斗后才能达成最后结局。在遭遇战中,这是以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如果有的话)各师进入交战所需时间计算的。如果与敌人优势兵力发生战斗,而且这些兵力像进攻者一样编成突击集团推进,那么,仅仅将第二梯队师投入战斗就需要2—3日时间②。更深远的预备队到达战场的时间还要晚。总的说来,在与敌精兵发生冲突时,就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总体兵力和局部压制兵器占有足够的优势、能不断将其投入战斗、军队训练有素),也不可能早于4—5日出现结局。如果军队训练差,又不以特别的机动灵活性见长,那么,即便拥有足够的兵力优势,上述时间也可能要延长半倍到一倍。不言而喻,在兵力特别是炮兵不足情况下,出现结局的时间可能进一步延长。如果兵力在总体上不足,那么结局可能不会出现:战役将受挫。  ②由两个师编成的纵队在一条道路开进时长径为60—70公里。第二梯队师进至各先头部队作战线通常需要三日。加倍发挥人的力量也可使这种展开在两日内结束。——作者注  这样的战役持续时间,不仅适合于要把很多时间用于展开纵队的遭遇冲突,而且适合于所有战役,因为它是由现代战场的大纵深决定的。  类似集团军那样的兵团①的防御配置纵深最少达20—35公里。事实上,师防御地带纵深达4—6公里,军预备队配置在距战线约8—10公里处,而集团军预备队距各先头部队约20—35公里。如果防御者装备大量适于大规模运送军队的汽车,那么部分集团军预备队可能后移到80—100公里处。我们暂且不谈可以称为战略预备队而非战役预备队的那些更深远的预备队(这些预备队大部分通过铁路运输到达战场)。  ①在前面的注释中已经说明,在苏军军语中,集团军是军团。但在苏军早期著作中可能因为还没有完全统一军语,常将其说成兵团,如同把正确的“集团军战役布势”说成“集团军战斗队形”。这两种情况在本书中已多次出现。——译者注  在现代战役中,达到结局意味着克服敌人战术配置全纵深,紧接着投入在此时间内通过行军、乘汽车和经铁路调到开始战斗地域的那些部队。  总的说来,战斗纵深将达25—30公里①。仅克服直接在正面防守的敌军战役配置纵深就需5—6昼夜:根据战争经验,在正面进攻中,军队且战且进平均每昼夜不超过5—6公里②。只有特别有利的条件(敌人抵抗薄弱、战役态势有利、前出至敌人翼侧和后方、敌士气低落)才允许保持更快的速度。  ①克服敌人战术配置(8—10公里)需两昼夜(条件有利时需一昼夜),包括展开时间。在此时间内,距突破地点25—40公里的敌预备队将到达战斗地域。在有汽车的情况下,配置在100公里以内的预备队也可赶到。这些兵力将和退却的军队一起建立纵深又达6—8公里的新正面。和第一梯队的退却纵深(相当于炮兵射击距离——10—15公里)一起计算,“战场”总纵深达25—35公里。——作者注  ②这当然不是意味着所有军队每日都只能前进5—6公里。相反,大部分师甚至军为了赶到他们应该直接进入战斗的地方,常不得不一日前进30—40公里。我们不能忘记,现代集团军为移动而占领的地区纵深达60—70公里。这里指出的数字(每昼夜前进5—4公里)指的是正面进攻中整个战役的发展速度。——作者注  防御者在战斗开始同时就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遭到冲击的军队。如前所述,首先开到的将是浅近预备队。如果开始战斗的枢纽部处于重要方向(从战争及战役观点看),那么开到这里的还会有较深远的预备队甚至从其他正面(或地段)撤下来的军队。  战役的持续时间与防御者集结新锐兵力的数量和速度密切相关。如果预备队立即开到,并且有足够的数量,那么战役将进入新的阶段,变得旷日持久。  未来延长战役持续时间的一切前提现在都已存在。所有现代军队现在已经采取的增大机枪数量的做法,以及步兵武器进一步自动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步兵的抵抗力,使防御变得更加坚固和持久。我们不止一次指出的炮兵兵器的短缺,将一直对保障炮兵冲击产生有害的影响。压制兵器任何程度的短缺、炮兵对冲击军队的保障标准有任何程度的下降,都必然会使步兵克服防御者抵抗的时间延长。未来突破敌人防御配置过程之所以会极其复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至今没有很好解决步兵冲击时的随伴火炮问题。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防御手段增多、压制兵器不足、冲击时的步兵随伴火炮危机、铁路机动条件改善),必然使未来战役变得更加持久、更加困难。根据现在的坦克数量和东欧军队拥有的兵器(步兵火炮)情况,这些战役就其特点而言,更像1918年缓慢发展的行动,而不那么像1914年德军全面的强攻和机动作战或1920年红军的行动。由于当今防御兵器与总体上的、特别是在战斗中护送步兵的压制兵器的对比发生变化,徒劳冲击的次数、受挫进攻的次数、无战果却伴随着重大损失的战役的次数,甚至比旧沙皇军队在世界大战时期还多。只有增加压制兵器、投入大量坦克和使军队普遍摩托化之后,战役的发展速度才能提高到1914年的水平。  进攻正面的宽度  在现代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占领宽大正面、防御稳固的情况下,依靠在狭窄地段实施一系列突破不可能最后突破这些正面。  狭窄地段的突击,即便是对战役正面全纵深实施,也只触及敌人很小一部分兵力。未曾触及的既有配置在其余全部宽大正面的兵力,又有留在浅近后方和深远后方的为数众多的预备队。这些兵力不仅能够在进攻一方正在实施突破的军队周围建立新的正面,而且能够对这些军队实施反突击。  现在,由于铁路在战争中的作用显著提高,由于有可能在3—5日内向薄弱正面地段调遣拥有大量炮兵和专门机枪部队的10—15个师,实施大规模突破变得极为复杂。只有在下述情况下,突破才能成功:突破能够牵制占领该正面的大量兵力;选择突击方向时使实施突破的军队对敌人其余正面处于有利的战役态势;该方向将导致进攻者的突击集团前出到若干要道,从那里能够向未遭直接进攻的敌正面翼侧和后方发展突击。  为了使敌人丧失广泛机动预备队的可能,必须使首次突击打到占领该正面的敌二分之一以上、至少三分之一的兵力。为此,冲击的正面应该足够宽,以使敌人为消除冲击造成的突破口,需要再投入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兵力。自然,那样机动,那样变更防御兵力部署,需要很多时间,因此,敌人如不大大后撤整个正面,就不可能做到这些。  一个突击集团军只能在25—30公里地段实施坚决的冲击。这对400公里正面来说简直就是只扎了一针。那样的战役只能提出有限的局部目的。  要在上述宽度的正面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必须在不少于150—200公里的地段实施冲击,为此仅在第一梯队就需要展开50个师以上。  150—200公里正面上的突击,如果是在敌人展开主力的战区实施,立即就会打到至少15—20个步兵师(假设其主要战区有40—45个师以上)。  在正确选择首次突击方向的情况下,这些兵力的很大一部分会被击溃。敌人为了对进攻者未遇严重抵抗的数个突击集团军实施一定规模的反突击,还要调至少15—20个步兵师到战役地区,这里还不包括整顿首批20个步兵师所需的大量补充兵员。对于总共只有60—65个师的军队来说,这样大规模地变更部署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不可能依靠尚未使用的预备队去实施。这15—20个新锐步兵师要从其他地段撤下来。  突击样式  在正面如此宽的情况下,如果交战军队翼侧又有盟军保障或依托中立国家和大海,最初实施的初始战役就将永远离不开正面突击。  未来也应考虑到正面突击是不可避免的。正面宽度很大,又往往两边靠海,并由重兵把守。不实施正面突击,就不能前出到敌人翼侧,更不能前出到敌人后方。  在防御如现在这样坚固、稳定的情况下,纯粹的突破不能带来丰硕的战役成果。即便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即便拥有能够像重锤一样粉碎阻挡前进的一切的突击集团,也不能指望突破去重创敌人和消灭其大量兵力。在现代条件下,防御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主力从那样的突击下撤出,因此,正面进攻的战果不可能很大,在那样的战役中不能取得非同寻常的胜利。  但是,一系列大纵深连续实施的战役要求在第一次(初始)战役就对敌军造成重创,使进攻者能够放手进攻敌人的其他正面。因此,把针对被我们选为行动目标的敌军集团、从不同地域向交叉方向实施的各种突击组合起来,便具有重大意义,其目的是夹击、合围、俘虏、消灭这部分敌军。这种突击组合既可在轮廓弯曲的正面进行,也可在呈直线的正面进行。  由于现代集团军拥有如此大的战役配置纵深,对正面的迂回、包围纵深也应足够大,以免造成防御翼侧的单纯弯曲。防御的战役配置纵深至少可达20—35公里。预定大规模实施的迂回,不仅要直接席卷敌人的战术防御地带,而且要席卷其集团军预备队的整个正面,以捆住敌人配置在该正面的所有兵力。为此,迂回翼侧的纵深应达到35—50公里。实施如此规模的迂回,要派出几个(4—5个)得到足够骑兵和摩托化军队加强的军。  但是,即便在实施那么大纵深迂回的情况下,军队在与敌人冲突时也不能避免纯粹的正面战斗。因此,迂回军队的突击力应足够强大。炮兵、坦克的编成应能迅速克服敌人经过调整的正面的抵抗。在任何情况下,各军都应拥有与敌人预备队遭遇时保证击退其任何抵抗的炮兵兵器,即能够在每公里正面至少展开30门火炮,与此同时,每个迂回军还应编有2叫个坦克营。  宽正面进攻  在大规模方面军战役中,数个突击集团军编成拥有大量压制兵器的大密度集团实施进攻,一系列其他集团军则应同时实施辅助战役。由于兵器有限,后者不得不在密度较小的正面进攻,得到的炮兵保障标准也较低。应该认为,在辅助方向行动的各集团军通常没有足够的压制兵器(无论是炮兵还是坦克),因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建制兵器。尽管这些集团军的兵器有限,却常常受领任务,在比突击集团军地段更宽的地段进攻。  但是,如果因为这些原因而把这些集团军的进攻行动变成没有成功希望的简单“演示”,那就错了。应该记住,各突击集团军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能指望获得大的“战役丰收”:敌人在所有其余正面都被牢牢捆住;对整个正面的压迫大到敌人不仅无法从次要方向撤下预备队,而且无法从突击下不受惩罚地撤出、溜走。因此,在辅助方向组织进攻,也应使其在情况需要时能够取得积极的结果,为此,必须使实施这种进攻的兵力和部署能够确保在一定的情况下取得战果。  当然,在辅助方向的进攻,不可能得到主要方向的进攻所得到的那种兵力集团和压制兵器的保障。所以,在多数情况下,遂行这些辅助任务的集团军不能指望独立取得初期战果,特别是在敌人来得及建立绵亘的、密度足够大和足够坚固的正面时,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这些集团军的战果将取决于主要方向的战果。不过,从整个正面的战斗行动开始具有机动性之时起,在辅助方向行动的集团军也可能和应该取得独立的成果。当遇到弱敌及正面宽而不坚固时,辅助集团军也可从战役一开始就指望取得独立成果。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分配给辅助集团军的兵力都应使其能够在自己的各个地段建立进攻集团。  在实施主要冲击的突击集团军,每两公里正面要有一个步兵师,每公里要有60门火炮。但是在遂行辅助任务的集团军中,这些指标可大大降低。在这些辅助集团军中,各步兵师可能分配到与其最低限度的步战能力相适应的地段(约3—4公里);压制兵器数量,则可能降低到进攻工事构筑差、又没有人工障碍物的敌人所需达到的标准,即每公里主要冲击地段21—24门、最多30门火炮。  为了实施主要冲击,可视情况选择一个或数个地段。在确定这些地段的宽度时,可仅提出以下要求:军队不能遭到重机枪的交叉射击(在主要突击方向,提出的条件是不能遭到炮兵的交叉射击)。为此,冲击地段的宽度不能小于5—6公里。  那样的冲击是步兵军力所能及的。即便在军为实施主要冲击只能派出两个师的条件下,也能集中约120门火炮支援每个师,从而达到每公里正面20—24门火炮。靠削弱军的第三个师,还可略微增强这一炮兵密度,并组建第二梯队团。军的进攻总正面可达12公里,其中5—6公里为主要冲击地段,6—7公里配置牵制群(1—2个步兵团带1—2个炮兵营,不计团炮兵)。  由3—4个步兵军编成的集团军在60—80公里正面进攻时,可建立1—2个突击集群,它们并肩行动或保持一定的消极地段间隔。通常给每个军分配宽度为20—25公里的地段,给遂行突击任务的军分配的地段则为10—12公里。  为便于那样的集团军移动,可能提供宽度约100公里的地带。在此条件下,通常只有实施主要冲击的师才能一个师占用一条道路,其余各师则可沿两条、有些师可沿三条道路跟进。当然,如果有稠密的土路网,每个主要突击师也可占用两条道路。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军司令员也宜从次要方向各军编成中抽出1—2个师留在第二梯队。  孔府藏书  发表时间: 2010-4-8 23:46:31  现代战役消耗  自动武器的发展,炮兵速射性和远战性的提高,新兵器(化学武器、飞机)的出现,极大提高了战斗的持续时间,使其具有长久消耗体力和折磨神经的性质。进行现代战役,伴随着人力资源及各种战斗物资、供应品特别是弹药的大量消耗。  未来要预料到损失会进一步增大。在这方面,不能认为世界大战的运动战阶段对未来战役具有典型性。相反,未来战斗在自动武器的装备数量上、在进攻兵器与防御兵器的对比上、在使用航空兵和化学武器的规模上具有的特点,将使它们更像构成1918年西部战场各次战役的那些战斗。有一系列因素使进攻条件即便与世界大战的阵地战阶段相比也会更加艰苦。这些因素首先是航空兵在轰炸和机枪射击精度上取得的新成就,其次是化学武器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特别是出现了使用这些武器的全新样式——不受约束地喷洒毒剂,能够用飞机在较短时间内沾染大片地面,以毒剂在几分钟内杀伤一个个完整的纵队。  进行战斗和战役的条件比过去困难和复杂得多。战场范围增大到与现代飞机作战半径相同的限度,步兵的抵抗能力增强,航空兵的射击和投弹精度提高,进攻者前进道路上的新障碍物增多(出现了沾染地带)。这一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与所有这些相映照,压制兵器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防御兵器的发展。如果再考虑到化学防护器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落后于袭击兵器的发展,那么,认为1914年甚至1918年的经验对未来战役有借鉴意义是错误的。那样的战果,那样的目的,未来将要求付出更大的代价,付出更大的精力,损失更多的装备和人员。  在主要战区的正面,无论是步兵还是航空兵的密度都会很高,在主要战区实施的战役,无疑将伴随着比世界大战期间大得多的损失。应该认为,持续5—6日的战役对第一梯队师造成的人员损失,视冲突性质(遭遇战、对预先构筑工事之敌的进攻)由12%到20%不等。冲击的压制兵器(炮兵、坦克)保障率越低,损失率就越高。  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第一阶段,20%甚至30%的损失还不会使部队失去战斗力,而只是减少连队的“刺刀”。我们知道,就算各连人员从编制规定的每连200—250人减少到130—150人,他们在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以这么大甚至更小的编成也能作战。  现在所有军队的连编成都不超过150—180人。每连按此种编成装备9—12挺轻机枪和2挺重机枪。连里如有50—60人失去战斗力,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自动武器数量的减少,而由于自动武器是步兵编制的基础,所以还会使军队编制遭到严重破坏,并因此使战术遭到破坏。现在军队编制比1914—1916年的编制沉重,同时也比那时的脆弱。当时不算太勉强就能承受的损失率,现在可能使军队编制产生混乱,并使其失去战斗力。那时俄军没有轻自动武器,只有少量重机枪,很多部队能够很轻松地承受20—25%的损失,而德军步兵在1918年进攻中遭受20%损失,却使其大部分师混乱不堪。①  ①在此,人员失去战斗力的速度具有很大意义。同样的损失程度,在短促却很激烈的搏斗中可能会使部队陷入严重混乱,在人员失去战斗力的过程很长时,可能几乎不被察觉。——作者注  因此,在未来战役中,对人员损失的补充问题将比过去更加尖锐。  未来每个师还在战役开始时就直接掌握人员编制数的15—20%作为补充储备,亦即掌握由经过训练的后备人员组成的后备团,是正常和必须的。只有直接在军队(师或军)后方留置后备部队,才有可能补充第一梯队师的损失,而且补充的时间能够保障在尔后战役中使用这些师。  军队对物资供应品的需要量也明显增大。  一个步兵军一昼夜对粮秣的需要量为280吨,运送这些粮秣需22节敞车。当军加强一个补加炮兵师时,敞车的数量将增至30节。一个辖5个步兵军、加强4—5个炮兵师(16—20个炮兵团)和16—20个坦克营的突击集团军对铁路运输车辆的需要量为:4列用于前送粮秣的火车①,18列用于前送一个弹药战斗基数的火车②,至少1列用于前送坦克、航空兵和汽车用油的火车。这样,集团军在紧张战斗一日对铁路运输车辆的需要量为23列火车,这里还没有计算对卫生列车、前送工程器材和通信器材的需要,以及负责修复铁路的军事交通部队的需要和铁路本身的需要。方面军地区内的医疗后送可主要由临时卫生列车(回程空车)承担,但是要满足其他需要就只能再增加3—5列火车,即一个集团军每昼夜总共需要26—28列火车。  ①其中3列火车为各步兵军和补加炮兵、1列为集团军属部队和机关前送粮秣。——作者注  ②一列前送弹药的火车以30节车厢计算。——作者注  当然,并不是每日都要按时将这些物资送到前线。只有粮秣一项须要每日按同样的数量供应。对弹药、油料、卫生列车和修复铁路物资的需要,则根据战斗行动性质而不断变化。  我们上面说过,实施纵深为30—50公里的战役需要5—7日时间。战役第一日每个火炮单位所需弹药量为一个战斗基数略多。从战斗性质看,战役第二日与第一日差别很小,因此,可能会愚蠢地认为第二日的弹药需要量也是一个基数。在这两日中,敌军第一梯队及其浅近预备队的抵抗将被克服,从第三日起战斗将具有机动性。同时进行战斗的军队数量会急剧减少,会出现纵深较大的梯次配置。  因此,在随后几日,弹药的消耗量以军为例,起先可减至半个基数,随后可减至三分之一基数。按整数算,应该认为,在纵深为30—50公里的战役(5—7日战斗)中,每个军所需弹药不少于4个基数。  如果冲击的炮兵保障标准不高(低于正常标准),那么单炮的弹药数将会增多。这自然会增大火炮损坏的比例。  纵深只有30—50公里的战役基本上可以只依靠本部队的运输工具。只有个别军,主要是在翼侧作战的军,会有较长的交通线,要求组织集团军级的前送。但是由于所需数量有限,靠汽车运输就能解决其需求,即便在汽车运输较差的集团军也是如此。  当问题涉及对连续进行的战役实施供应时,当军队离开铁路时,当铁路修复段的通行能力受限时,当各军都要求进行集团军级前送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此情况下,组织前送将更加复杂。不过,我们将在下一章回头来研究这个问题。  连续实施的战役  出发地位  现代军队力所能及的最大规模的战役,要有大约50个师的兵力才能完成。这些兵力只够在120—150公里正面实施坚决的冲击。甚至在苏联波兰正面地段,这120—150公里也只等于苏波正面的六分之一,其余六分之五正面连同配置在那里的军队,都处于这一突击所及范围之外。即便是在配置敌人主力的正面实施的首次突击,也只能接触到12—15个以内的步兵师。在第一次战役进程中,还可能有3—5个师到达战斗地域。这样,一次战役在最有利条件下只能接触敌人15—20个师。在多数情况下,敌人被触及的兵力会少得多,因此敌人在第一次战役中被杀伤的程度,即该战役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程度,将十分有限。  如果给予军队的任务不是具有局部意义,而是要达到坚决的目的,如果打算通过当时采取的战斗行动取得那样的结果,并大量消灭敌人(这将对尔后战争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那就应该规定大纵深楔人敌人配置,紧随第一次突击实施第二次、第三次和随后多次突击,以使敌人被完全消灭。最理想的是在计划本国武装力量的行动时,要使其通过一系列进行到底的毁灭性突击,使敌人被完全消灭,彻底投降。  遗憾的是,现代军队实施一系列大纵深突击的能力有限。我们在上面已经列举了说明实施一次战役所需代价的数字。无论是在人员方面,还是在物质器材特别是维持长时间战斗行动所需的弹药方面,付出的代价都很大。对于百万大军,无论炮兵器材还是粮秣都要从后方前送,而正常的前送完全取决于铁路的状况,取决于铁路的修复速度,取决于修复路段的通行能力,取决于集团军装备的汽车数量①,取决于敌人退却后留下的土路状况。  ①上面已经指出,突击集团军基本上不能依靠骡马运输。对突击集团军而言,集团军级的前送应主要依靠汽车运输。——作者注  进行积极行动的军队所需的物资大部分是弹药。在紧张战斗日,弹药占全部前送物资的75%。由于并非全部战役日都是紧张战斗日,甚至在持续时间长的战役中,有几日很少发生战斗行动,所以军队有可能仅与敌人接触甚或不接触地进行移动,所以,总体上要为一个战役日前送的弹药数量,将少于为一个紧张战斗日规定的定额。这一数量取决于战斗的性质、频度和紧张性,取决于敌人为恢复正面平衡采取措施的速度,取决于敌人多快将后方开到的补充兵员、新锐部队和其他正面地段调来的新锐师投入战役地区。防御者恢复正面稳定性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这些兵力进入交战的速度,因此必须解决以下问题:敌人是不经重大战斗向深远纵深溃退,还是企图阻住进攻者的推进,不经大的退却而彻底改变战事进程。这样,要求为战役日前送弹药的规模,便主要取决于重兵在现代战区横向调动的条件。……  进攻军队的推进速度  ……当然,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对未来战争某一正面的推进速度进行某种具体的计算,因为这样做要具备有关未来战役情况的具体资料,而现在这些资料却不可能具备。不过,毫无疑问,也有一系列资料可以确定未来连续战役发展的一般特点。  与1920年相比,铁路交通条件已有改善,军队人数增多,战术防御的条件变好(防御兵器优于进攻兵器),这些都使未来战役地区的防御力量得到迅速增强成为可能。这意味着防御者能够经常试图阻住进攻者的推进,意味着某些战役之间的间歇时间可能变短,意味着与变更部署的敌人遭遇的时间可能比1914年在法国、1920年在波兰更早。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