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遭偷袭受创的“驭远”,立刻在黑夜里打开它的炮门,向四外猛烈射击,不远处的“澄庆”舰很快也开始了射击。在他们看来,杆雷艇偷袭只是法国军舰大举入侵的前奏,漆黑的夜幕里肯定隐藏着来袭的法舰。令人异常痛惜的是,法国杆雷艇全身而退,只剩下港里“澄庆”和“驭远”在不辨敌我自相残杀……美术作品:石浦之夜的混战。创作:海军史研究会顾伟欣。第二天清晨,法国人惊讶地发现,石浦港里“澄庆”舰已经完全沉没,中杆雷重创的“驭远”坐沉在港中。事后,“驭远”管带金荣、“澄庆”管带蒋超英被判将舰上火炮打捞后,革职发往军台。二舰的现场指挥帮办营务处丁华荣,因为在军舰沉没后前往镇海,参加了镇海保卫战,而免于处罚。(9)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19日,上海打捞工程局第三工程队,在浙江象山县石浦镇天妃宫西侧水域,打捞到一条沉船,经确认就是“驭远”舰。“(舰体)有的甚至已被炸到船底转圆处的近尾部,有的还炸至龙骨右舷(下风边),旁尚存2-3公尺。炉子已拿掉,元宝座尚在;主机间仅存底座;地轴弄已炸碎,地轴尚在;车叶两瓣已炸掉。”(10)巩金瓯“海安”级军舰创造了当时中国自制大型军舰的记录,甚至体量规模超过后来很多进口军舰。四射的荣耀光芒尚未展露太久,朝野即有人对这艘军舰的价值提出质疑。包括李鸿章、沈葆桢在内的很多洋务大臣,认为江南制造局建造大型军舰应该到此为止,理由主要集中在军舰的定位问题上。当时南洋的蒸汽化军舰,主要的任务是长江和海口的巡防、运输、通信,但是“海安”级军舰吃水过深,根本不能胜任。这种船型稍旧的大军舰,即无法出海与西方列强的新锐主力舰一决胜负,又不能退入长江内河,自由机动,遂行守口任务。而且,建造一艘这种军舰的经费,可以造出三四艘小型军舰,对蒸汽军舰数量十分单薄的长江口海防而言,显得极不经济划算。经过一番商议,清政府最终批准自“海安”之后,江南制造局不再建造大型军舰,专造小船。19世纪60年代末,设计思想前卫的伦道尔式炮艇开始登上世界海军舞台。这种体格小巧,但主炮威力惊人的廉价军舰,在当时的中国被认为是一种性价比异常出色的利器。看着福建船政与北洋海防首开先河,江南制造局对当时被称作蚊子船的迷你军舰发生了浓厚兴趣,遂着手自造。从决定自造蚊子船一开始,江南制造局的方案就显得与众不同,各种公文报告中显示,即将要投入建造的是一艘小型铁甲舰。当时中国朝野内外,正在涌动着购买铁甲舰的议论,蚊子船成为举国热议的话题。在大型铁甲舰一时无力购得的情况下,江南制造局提出创制小型铁甲蚊子船的设想,无疑是迎合海防需要装甲舰的潮流,同时也是在不允许造大型军舰的情况下,用这种特殊的舰船,向外展露自己的能力和雄心。根据记载,为了掌握蚊子船的相关技术信息,江南制造局专门从国外设法购买了一件蚊子船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为了获取建造带装甲军舰的经验,还聘请了数名熟悉装甲舰船建造的外国技师,至江南制造局现场指导。(11)1874年夏季,江南制造局厂区内,第六号军舰“驭远”的舾装工作正在船坞里如火如荼地进行。有心人会发现,黄埔江边的厂区中,突然多出了一座神秘的临时厂房。消息再灵通一些的人士就会告诉他的朋友,那间临时厂房是专门为建造小铁甲船搭建的。中国造船工业史上的第一艘装甲军舰,就在全封闭的保密生产环境中,开始了它的建造。上海各界、中国各界,乃至世界上很多海军国家,都在关注着江南制造局的神秘车间里,将会诞生出怎样一艘军舰。1875年4月29日,新到任不久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查看各处工程事宜,专门到江南制造局,验看建造中的小铁甲舰。(12)最终,江南制造局小铁甲舰的庐山真容,在当年的9月1日大白天下。1875年9月1日,星期三。从小铁甲舰建造车间通向黄浦江的一段河滩,已经改造成下水滑道,滑道的主要材料是一根根圆木。为了让军舰下水顺畅,依据国际通行的做法,圆木滑道上还预先涂积好了厚厚的牛油。厂区内官员工匠以及前来参观的人群,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铁甲舰车间的大门。然而谁也未能想到,一场暴风骤雨突然降临。围观的人们被冲散,四处避雨,下水滑道上的牛油则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为了不错过下水吉日吉时,江南制造局不顾恶劣天气,坚持继续进行下水仪式。车间门缓缓打开,小铁甲船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暴雨的洗礼下顺着滑道滑向黄浦江,军舰在失去了润滑物的滑道上是否能够下水,令很多在场技术人员为之担心。万幸的是,虽然过程显得滞涩了些,小铁甲舰还是顺顺当当地向黄浦江滑去。不过众人不愿意见到的事情在最后终于发生,滑行到即将进入江水的地段,军舰停滞静止了下来,纹丝不动,“船至将近水处,竟停搁不下。”(13)小铁甲舰下水不顺,似乎预示着江南制造局的军舰建造事业将要遭遇波折。令人懊丧的9月1日过后,江南制造局决定就近另择吉日重新举行下水仪式。当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一天,9月15日,江南制造局内再度做好了下水仪式的准备工作。为防万一,这次的下水准备显得格外慎重。江岸旁,制造局特别安排了一艘自行建造的小火轮在那里守护,一旦从滑道下滑不成,就由这艘船帮助拖带下水。另外,小铁甲舰取的是蚊子船船型,干舷低矮,担心下水过程中,激起的江水会灌进船内,小铁甲舰外表的所有门窗都做了密封处理。万目注视下,当天中午12时40分,将小铁甲舰固定在原来停滞不动位置的木撑一根根撤除,新添在滑道上的牛油显然大有效果,军舰“从牛油架上一溜而入中流”。这艘下水大费周折的新军舰,后来被命名为“金瓯”。(14)金瓯,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器,黄金打造,遍镶珠宝,形似酒杯。后来引申为江山社稷的象征,以金瓯完整无缺象征江山牢固。将带有装甲防护,结构坚强的铁甲舰,定名“金瓯”,无疑再合适不过,这其中也可见时人对其寄予的厚望。“金瓯”舰在当时世界,属于设计大为超前的概念型军舰,以罕见的装甲蚊子船形式,引得列强高度关注,被认为其设计“灿烂可观”。也正因为此,在很多近代大型中国军舰的资料难以查考的情况下,现代却还能轻松地从西方获得“金瓯”舰的图纸。而当时世界权威的布雷赛海军年鉴中,为数不多的中国军舰线图里,“金瓯”得以入选,与大型铁甲舰“定远”相伴在列,成为线图选入布雷赛海军年鉴的唯一一艘中国造军舰。这艘造价62586.93两的小铁甲舰,舰体全为金属结构,水线带还有厚度为2.75英寸的装甲防护。在建造“金瓯”之前,江南制造局为长江内河巡缉,曾建造过2艘铁质轮船,虽然仅仅是普通的小型火轮船,并不属于军舰,但为“金瓯”的创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金瓯”舰排水量只有195吨(另有200吨的记载),舰长32米,宽6米,吃水2.1米,采用2台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340马力(一说200马力),航速10节,是江南制造局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小型军舰。(15)除了曾参考过英国蚊子船的设计这一点外,“金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形象,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蚊子船都迥然不同。通常情况下,蚊子船露天布置在舰首的大口径主炮,被江南制造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改成了封闭的炮房形式,而且炮房还带有2.38英寸厚的装甲。炮房内,安装一门克虏伯170mm后膛炮,炮架下方采用类似地井炮的设计,可以用液压机构将火炮下降到炮台下方舱室进行弹药装填,装填完毕后再上举回炮房内。此外,“金瓯”上还有一项异常大胆的设计,中国的工程人员,竟然在蚊子船上引入了撞角,“船首刀形,以利冲击”(16)。用如此的小军舰担负撞击任务,似乎颇受北洋撞击巡洋舰的影响。建成后的金瓯,旋即编入南洋海防。非常可惜的是,这艘设计上可圈可点的军舰,没有出现后续的姊妹舰,而是颇有些大材小用地投入长江内河巡防,中法、中日战争中都没有能在战场上一试身手。以铁甲船名义问世的“金瓯”,因为体格小巧,在众多拿着大型铁甲舰来对其衡量的官员眼中,显得过于渺小,认为除了证明中国能够建造防护军舰外,并无多少价值。试想,这种造价远低于进口蚊子船的国产利器如果得以大量建造,分布北洋、南洋等各处海口,担任守口任务,腾出主力舰的手脚,将会发挥多么大的实用价值。“金瓯”号侧视图。绘制:海军史研究会刘烜赫。瞬间归于落寞的“金瓯”,主要在吴淞、江阴等长江下游地区驻防。1891年,长江沿岸教案迭发,湖广总督张之洞因为内地缺乏军舰,难以及时弹压暴动,保护侨民,遂上奏清廷,商量借用南洋军舰。南洋最先拨出蚊子船“飞霆”和炮舰“测海”后,仍不敷用,1892年初,两江总督刘坤一告知张之洞,可以将“金瓯”舰也借给湖广使用。但是“金瓯”当时舰况已不乐观,由张之洞派专员查看军舰后,再决定是否选用。张之洞派出的都司胡文达到达两江时发现,“金瓯”实际已经被收存在江南制造局内。经查看,虽然舰体已经老旧,但是大小尺寸以及吃水都很适合内河使用。于是经刘坤一饬令江南制造局赶紧大修,调赴湖北。(17)清末编练长江、巡洋舰队时,“金瓯”没有入列,推测编制已经改作了长江沿岸省份的水警船,最终在民国初期被拆解。后来民国军阀混战时代,吴佩孚的长江舰队中曾出现过一艘名为“金瓯”的小轮船,但是与江南制造局的“金瓯”并没有关系。尾 声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爆发,随之而来,西北发生回民起义以及阿古柏叛乱,各处的军事行动,对军火需求极为迫切。身为当时中国国内主要军火制造工厂的江南制造局,逐渐将生产重点向枪炮、弹药等军械方面倾斜。自“金瓯”成功后,江南制造局的造船活动停止了下来。李鸿章竭力为之呼吁转圜,奏称“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提议多造“金瓯”式样的装甲蚊子船,“彼见我战守之具既多,外侮自可不作,此不战屈人之上计,即一旦龃牾,彼亦阴怀疑惧而不敢遽发。”但江南制造局经费有限,无法兼顾,清政府又不愿就此追加投人,被迫领命将造船经费分出一半增补给军械制造,剩余的造船经费则主要留用与维持修船业务,及至最后,则完全将造船经费用于军械生产。从1875年“金瓯”下水后算起,江南制造局的船厂整整沉默了10年,直到1885年9月,才又由江南制造局下水了一艘新的军舰。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期间,决策定造的“保民”号巡洋舰,成了江南制造局在清末时代的绝唱。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江南制造局被命彻底停造轮船,只承接修船业务。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史上的一大造船机构,在创造了“惠吉”、“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驭远”、“金瓯”、“保民”八舰后,黯然神伤地暂时告别了原本属于她的舞台。(18)【注释】(1)《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第3-4页。(2)《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九日,第3页。(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页。(4)《申报》,同治十一年五月廿九日,第1-2页。(5)《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89页。(6)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0页。(7)《走向世界·甲午以前日本游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90页。(8)《走向世界·甲午以前日本游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90页。(9)《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10)《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页。(11)《中西见闻录》1872年7月记“又拟造铁甲船,先将其小式于西地购来,并延西国夙谙铁甲船之工匠到厂,不日兴工”,转见《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89页。(12)《刘忠诚公遗集》,(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版,第1409页。(13)《申报》,1875年9月1日报道。(14)《申报》,1875年9月15日报道。(15)《江南制造局记》,文宝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卷三,第55页。(16)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17)《张之洞全集》7,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78-5679页。(18)《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附 录近代国造舰船线图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国内的福建船政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筚路蓝缕,苦心营建了一批国造舰船。这些军舰的舰种多属于巡洋舰、炮舰,其中一部分在中法马江之战中损失,后期建造的部分在进口舰船林立的清末海军中,长期充当的只是配角。因为这一原因,这批国造军舰在国内较少受到注意,加之建造了他们的两座中国造船企业在近代饱经变乱,原始的技术档案轶失不可考,更使了解这些军舰的形象成为极困难的工作。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在自己祖国都并不为人熟悉的老船,在国外竟有痴迷的关注者。2005年,波兰海军史学者Kazimierz Zygadlo向中国海军史研究会提供了由美国学者Dean Stehman考证绘制的福建船政造部分军舰的线图。以此为基础,在综合了国内学者对国造军舰新的研究收获,以及新发现的照片、图像资料的基础上,海军史研究会刘烜赫先生绘制了本书书后这套全新的国造军舰线图。福建船政“万年清”炮舰福建船政“湄云”炮舰福建船政“伏波”炮舰福建船政“扬武”巡洋舰福建船政“镜清”巡洋舰福建船政“通济”练习舰(上)、“福安”运输舰(下)福建船政“建威”鱼雷炮舰江南制造局“金瓯”铁甲蚊子船近代国造军舰性能参数一览表福建船政(1)江南制造局〔1〕本表所列“操江”的武备数据为新造时的状态。〔1〕“金瓯”舰在西方另有Tien Sing的译名,实际属于错译。近代国造舰船大事记 1865-18951865年9月20日 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上奏,申请自行筹资购买上海的美商旗记铁厂,更名江南制造总局,得到清政府允准。同年,容闳奉曾国藩命从美国购买的机器运抵上海,并入江南制造局。1866年6月25日 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申请在福建设厂造船。7月14日 左宗棠的奏折得到同治帝批准。8月19日 福州马尾中岐乡靠近马江边的一块土地被选定为福建船政基址。11月19日 沈葆桢被清廷任命为船政大臣。12月11日 左宗棠全面汇报福建船政兴办计划。12月16日 左宗棠离开福州,准备西征。12月23日 福建船政开工建设。船政附设的求事堂艺局对外正式招生。1867年5月10日 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上奏清廷,请求将江海关洋税解京四成中留用两成,其中一成用于制造各项军械,另外一成供江南制造局制造轮船用。7月15日 日意格、德克碑在法国采购的首批造船和建厂材料当天装船运往中国。7月18日 沈葆桢正式就任福建船政大臣。10月6日 日意格带领首批洋员抵达马尾。12月30日 船政首座船台落成。同年夏,江南制造局迁至上海高昌庙。1868年1月18日 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仪式,船政第一号轮船开工建造。7月27日 江南制造局第一号轮船在高昌庙下水,曾国藩为其命名“恬吉”,取意“四海波恬,厂务安吉”,后为避新君光绪皇帝载湉的名讳,改名“惠吉”。9月28日 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登“恬吉”轮船监督航试。1869年2月7日 船政第一号轮船船身完工。2月8日 船政第二号轮船开工建造。3月22日 时任两江总督马新贻上奏,请将留用于江南制造局的二成洋税全部用于造船。5、6月间 江南制造局第二号轮船下水,命名“操江”。6月10日 船政第一号轮船下水,船政大臣沈葆桢为其命名“万年清”。6月21日 船政第二号轮船骨架铺设完毕,船壳板封钉已过三分之一。9月18日 “万年清”在马江中进行首次航试。9月25日-26日 船政大臣沈葆桢登“万年清”,监督出海航试,测试成功。10月5日 江南制造局第三号轮船下水,命名“测海”。10月25日 “万年清”驶抵天津,接受清政府派员检视。12月6日 船政第二号轮船下水,定名“湄云”。船政第三号轮船开工建造。1870年1月10日-11日 船政大臣沈葆桢登船政二号轮船“湄云”,监督出海航试,获得成功。1月12日 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南京验看江南制造局第三号轮船“测海”。5月30日 船政第三号轮船下水,定名“福星”。6月12日 船政第四号轮船开工建造,起名“伏波”。6月15日 为船政学堂培养人才起见,“福星”舰被改为练习舰。10月 江南制造局第四号轮船“威靖”下水。船政“湄云”舰调拨浙江使用。11月26日 船政第五号轮船开工建造,起名“安澜”。12月22日 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为第四号轮船“伏波”举行下水仪式。同年秋,船政拉拔特式拖船坞安装完工。船政购得普鲁士商船,改为风帆训练舰,命名“建威”。1871年3月29日 船政第六号轮船开工建造,定名“镇海”。4月1日 船政第四号轮船“伏波”竣工。6月18日 船政第五号轮船“安澜”下水。7月12日 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主持仪式,船政第七号轮船“扬武”开工。8月中旬 船政第八号轮船“飞云”开工建造。“安澜”完成动力设备安装,宣告竣工。11月28日 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主持仪式,船政第六号轮船“镇海”下水。12月1日 船政第九号轮船“靖远”开工建造。同年,江南制造局二号轮船“操江”舰调往北洋听用。1872年3月22日 两广总督瑞麟奏调船政“伏波”舰赴广东听用。4月16日 “伏波”舰被调广东,编入广东水师。4月23日 船政第七号轮船“扬武”下水。5月6日 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调船政“安澜”舰赴山东听用。5月17日 清廷批准“安澜”调往山东。5月24日 江南制造局第五号轮船“镇安”下水。6月3日 船政第八号轮船“飞云”下水。6月24日 船政第十号轮船“振威”开工建造。8月21日 船政第九号轮船“靖远”下水。10月23日 船政第十一号轮船“济安”、十二号轮船“永保”开工建造。12月11日 船政第十号轮船“振威”下水。同年,船政第六号轮船“镇海”竣工,经北洋大臣李鸿章调往北洋听用。1873年1月2日 船政第十一号轮船“济安”下水。1月13日 沈葆桢重任船政大臣,下令将十二号轮船“永保”改为运输舰。2月28日 船政第十三号轮船开工建造。3月26日 船政第九号轮船“靖远”出海航试。7月3日 船政第十四号轮船开工建造。8月10日 船政第十二号轮船“永保”下水。8月16日 船政第十五号轮船开工建造。10月19日 “永保”通过航试,测得航速10节。11月8日 船政第十三号轮船“海镜”下水。12月23日 江南制造局第六号轮船“驭远”下水。同年,船政第十四号轮船“琛航”下水。1874年2月1日 江南制造局第五号轮船“镇安”由时任两江总督李宗羲更名为“海安”,编入南洋水师。5月16日 船政第十五号轮船“大雅”下水。6月14日 为应对日本侵台举动,船政大臣沈葆桢奉旨率“扬武”、“安澜”、“飞云”三舰开往台湾交涉。9月26日 “大雅”舰在台湾台南安平港遭遇风暴沉没。“安澜”舰在台南旗后遇风暴沉没。12月5日 船政提调吴仲翔举行仪式,船政第十六号轮船“元凯”开工。1875年6月4日 船政第十六号轮船“元凯”下水。第十七号轮船开工。7月21日 船政提调吴仲翔举行仪式,船政第十八号轮船“登瀛洲”开工。7月30日 “元凯”舰竣工。9月1日 江南制造局第七号轮船“金瓯”举行下水仪式,因故未能成功。9月12日 经浙江巡抚商调,“元凯”舰当天从马尾开往宁波听用。9月15日 “金瓯”舰下水。11月9日 丁日昌接任船政大臣。11月18日 “扬武”舰抵达日本访问。12月8日 船政铁胁车间开工建造,船政大臣丁日昌主持兴工仪式。1876年2月5日 船政“扬武”舰访问日本。3月28日 时任船政大臣丁日昌举行仪式,船政第十七号轮船下水,命名“艺新”。5月23日 吴赞诚接任船政大臣。6月23日 船政第十八号轮船“登瀛洲”下水。7月10日 船政第十九号轮船开工,新任船政大臣吴赞诚命名为“泰安”。9月2日 船政第一艘铁胁军舰“威远”开工建造。10月15日 应南洋调用,“登瀛洲”从马尾出发开往上海加入南洋水师。11月27日 船政第十九号轮船“泰安”下水。同年,“海安”舰访问日本。“泰安”舰被北洋海防调用。1877年3月31日 第一批留英海军学生乘坐船政“济安”舰开往香港,转乘商船赴英国。5月15日 船政“威远”舰下水。7月2日 “福星”舰在台湾苏澳港遭台风遇险,被吹上海滩搁浅。7月29日 船政第二号铁胁军舰“超武”开工。9月14日 船政大臣吴赞诚登“威远”舰,监督出海航试,获得成功。1878年6月6日 上年在台湾遇险的“福星”舰由船政“威远”舰拖带出险。6月19日 船政第二号铁胁军舰“超武”下水。7月12日 船政大臣吴赞诚举行仪式,船政第三号铁胁军舰“康济”开工。同年四、五月间,江南制造局第一号轮船“惠吉”裁废,船体交由江南制造局处理。同年八、九月间,江南制造局第五号轮船“海安”裁废。1879年1月16日 根据浙江省调用,船政“超武”舰当天从马尾开往宁波听用。7月20日 船政提调吴仲翔主持“康济”舰下水仪式。7月25日 船政第四号铁胁军舰“澄庆”开工。1880年4月4日 “康济”开抵上海,拨交轮船招商局使用。10月22日 船政大臣黎兆棠举行仪式,“澄庆”舰下水。12月29日 船政大臣黎兆棠登“澄庆”舰,监督出海航试。同年,“澄庆”调拨给南洋水师使用。1881年4月,船政“威远”舰应北洋海防商调开赴北洋听用。同年,船政“靖远”舰调往南洋水师听用1883年5月17日,由船政大臣张梦元主持开工仪式,船政第五号铁胁军舰“横海”开工。1884年8月23日 中法马江海战爆发,船政军舰“扬武”、“福星”、“振威”、“飞云”、“济安”、“琛航”、“永保”、“福胜”、“建胜”等战沉。12月18日 “横海”舰下水。同年,“康济”被调拨北洋海防使用。1885年2月14日 “驭远”舰在浙江石浦港遭法国杆雷艇偷袭受伤,混战中与“澄庆”舰同时沉没。9月 江南制造局“保民”舰下水。11月24日 船政第六号铁胁军舰开工建造。同年,马江之战中沉没的“琛航”、“飞云”舰打捞出水修复。1886年3月17日 “横海”舰在澎湖吉贝目屿附近触礁,经施救无效损毁。12月7日 船政大臣裴荫森主持仪式,“龙威”舰开工建造。1887年1月19日 清晨6时10分,“万年清”在上海吴淞口外锚泊时遭英国商船“尼泊尔”撞击,15分钟后沉没。3月21日 上海大英按察使司衙门判决,“万年清”沉没案责任全在英国商船,由其赔付全部损失。8月6日 船政第六号铁胁轮船下水,经领用该舰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命名为“广甲”。1888年1月29日 船政“龙威”舰下水。1889年5月15日 船政大臣裴荫森监督“龙威”舰航试,发生机器故障。9月28日 “龙威”舰再度航试,获得成功。1890年5月28日 该年“龙威”由北洋大臣李鸿章更名“平远”,当天随同北返的北洋海军南下过冬舰只一起前往北洋,就此编入北洋海军。1891年12月18日 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告知湖广总督张之洞,南洋水师“测海”军舰留用于湖北。同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节省经费,将南洋水师“威靖”舰改为运输舰。1892年同年,应湖广总督张之洞所请,两江总督刘坤一将“金瓯”舰从南洋水师调赴湖广听用。1893年4月18日 船政第三十四号轮船开工建造,取名“建靖”。1894年7月25日 “操江”舰运送军饷和文件途中,在朝鲜南阳湾外丰岛海域遭日本军舰偷袭被俘。9月17日 “平远”、“广甲”、“广丙”参加中日黄海海战。战斗中途“广甲”随“济远”逃离战场,在大连湾外三山岛附近触礁,后经施救无效被迫炸毁。1895年2月17日 刘公岛失守,北洋海军覆灭。“平远”、“广丙”被日军俘虏。3月7日 日军攻占营口,在旱船坞中过冻的“湄云”被俘。4月12日 船政“建靖”舰下水,旋被时任直隶总督王文韶调用往北洋,更名“通济”。6月5日 “湄云”舰被编入日本海军,送往日军占领下的旅顺维修。7月7日 “湄云”舰因舰况太差被日军废弃,改为灯塔船。1896年7月28日 福州将军裕禄兼任船政大臣。1897年3月24日 船政新雇的法国洋员一行5人抵达马尾,以工程师杜业尔(Charles Doyere)为正监督。1898年4月7日 船政大臣裕禄举行仪式,船政鱼雷炮舰“建威”开工。7月11日 裕禄调任军机大臣,原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接任船政大臣。8月,船政建造的拖船“吉云”下水,用于青洲船坞。9月17日 “吉云”成功进行了航试。1899年1月29日 由增祺主持,船政“建威”舰下水。3月3日 船政第二艘鱼雷炮舰开工。8月10日1900年3月 善联接任船政大臣。3月3日 船政第二艘鱼雷炮舰下水,定名“建安”。5月12日 闽浙总督许应骙暂管船政。1901年6月4日 福州将军景星兼管船政。8月28日 沈葆桢的长孙沈翊清担任船政提调,具体主持造船事务。1902年6月26日 因天气过热,停泊在南京下关江边的“开济”舰火药舱突然爆炸,不幸沉没。同年,船政试制鱼雷艇“建翼”,其后不详。1903年6月27日 魏瀚被任命会办船政事务。1904年“建威”、“建安”工程完毕,6、7月间开赴江宁编入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