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1.韩服的起源与演变衣食住行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气候和文化源流等方面的作用下,精神气质、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人文景象、劳作与生活习惯等综合因素的外在体现。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朝鲜人的民族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同时,又因朝鲜民族的历史演进和创新发展而逐渐形成鲜明的本土化特征,闪耀出绚丽多姿的东方民族文化之光。素雅优美的韩服仅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的服饰凝聚着该民族的生存发展历史和宗教信仰,也体现着该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地域人文。朝鲜人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韩服。韩服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进,在保持朝鲜民族固有传统的主流基础上,还兼蓄着外来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元素,逐渐形成了既具人类服饰共性,更具本民族传统个性,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装样式及其审美特征。一、韩服的起源与演变追根溯源,韩服的雏形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朝鲜半岛就已出现。那时的朝鲜人基本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其服饰的原始结构呈上下分离式的二重结构形态。平时,无论男女皆穿长上衣和裤裙,只有在需要讲究礼节和排场的时候才加穿长袍。当时的百济和新罗等国在服饰上大体类似,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在衣服大小、宽度、色彩以及冠帽的装饰上或多或少有所差异。到了统一新罗时期,全国的服饰样式开始统一,中国的服饰在那里广为流行,与韩服并存于官场与民间,当时,官员的制服和礼服均采用中国的唐装。就款式而言,韩服与唐装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的衣领为直领,而后者则为团领,其他大体雷同。进入高丽王朝时期,韩服又受到元朝服装的深刻影响,直到高丽成为元的驸马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其上流社会的服装和发式仍在时兴元朝的样式风格。韩服的时尚经历了多次变革,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款式是在李氏朝鲜时代才基本定型的。朝鲜服饰美丽大方而又独特,独特在性别、身份、地位的象征与展示上。就整体样式而言,韩服大同小异,但具体在花纹、衣料、饰物等细节方面却有较多的差异和较为严格的限制。不同身份的人须穿戴符合自己阶级款式的服装,以表示身份、地位、学识的高低,以及性别、个性、婚姻状况和家庭辈分。有意思的是,韩服的款式一年四季都一样,仅以布料的不同来体现季节的变化。更有意思的是,在国家典礼上,君主、王妃及官员们外面穿着仿明官服,而里头穿的则是韩服。到了朝鲜时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实学的发展和自主意识潮流的兴起,韩服在款式上越来越趋于本土化,更加表现出自然和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点。在布料上,开始采用天然的棉织品或麻织品为主要材料;在颜色上,以自然界中的植物为染料,衣服色彩显现了淡雅柔和的韵味;在结构上,妇女的上衣逐渐变得越来越短,袖子显得更加狭瘦。就视觉效果而言,不仅裙子的色彩比原来更加丰富,而且在形状上更加美观,更能体现出东方女性那自然优美的曲线。到了当代,朝鲜半岛在服饰文化上呈现了民族传统服装与新式流行服装相生并存竞相媲美的多元景观。尽管西服相当流行,但传统韩服仍以艳丽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和高雅的品位而继续赢得广大朝鲜人的喜爱。钟爱和承袭民族服饰尤以老年人群为甚,相当多的老年男子至今还保持着身穿长袍、头戴斗笠的民族习性。到了节日、婚嫁等喜庆日子,朝鲜人无论男女老幼还是会身着韩服,沿袭着民族礼仪。仅从这一点来看,朝鲜人具有相当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强烈的文化捍卫意识。第四部分 2.传统韩服的结构样式二、传统韩服的结构样式从大的类别来划分,韩服分为男装、女装和童装三个类别。男性的基本服装以上衣和裤子为主体,此外还加穿周衣等袍类,还有各种冠帽,以此构成整套的衣着,很是讲究。上衣,由袄和坎肩组成。袄以白色居多,宽松且短,对襟,有敞开的领子,领上敷有宽约2厘米的白领衬,以便随时拆洗。袄的右襟在里,左襟在外,通常要用两个长飘带在右前胸系上半蝴蝶结形的活扣。坎肩用来套在袄外,其颜色和花纹相当丰富。男裤,最鲜明的特点是裤腰和裤腿肥,裤裆大。裤腰由左向右掩,再系以裤带;裤脚由里向外绾,再系以腿带;为了方便起见,走远路或劳动时还要在膝部以下绑上护腿。从袍子的种类看,传统的长袍类服装主要有道袍、周衣、深衣、大莎衣、鹤莎衣等等。道袍,有两扇前襟、两扇后襟,各自都敞开着,一直垂到脚面上,看起来与僧服很相似,这是古时候上层人物们穿用的长袍。到了后来,道袍被改为只有前襟敞开,穿着时须用两条衣带系于胸前,由此演变成如今民间常穿的那种外袍。周衣,是一种长外衣,特点是袖较宽,前开襟,配用两条衣带系住左右两襟。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周衣分有单、夹、棉三种。大概是由于周衣的样式比较古老,如今只有一些老年人才穿。男帽,很有讲究,也极具特色,主要分为宕巾、笠、冠三种类型。宕巾是用马尾编成的一种帽子,帽子的顶部前低后高,呈梯形,现在戴的人已经很少了。笠是男人戴的一种宽檐帽子,当中以黑笠最为流行,其外形为圆筒状,帽沿很宽,可用来遮阳挡雨,制笠的材料一般为芦苇、竹篾、松箩、绸缎、棉布、纸和马鬃等。冠亦称纱帽,用人的头发或黑色的马鬃编织而成,以方形、扇形和复翼形居多。男人特别是老年男子有着戴冠的习俗,且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朝鲜人服饰文化一道靓丽的景观。女性的基本服装由上衣和长裙构成,出于礼节的需要,有时也加穿周衣。追溯到封建社会,朝鲜半岛的贵族妇女在参加典礼时还穿有阔衣、唐衣、圆衫等礼仪服装,饰物也相当讲究,有花冠、簇冠、发簪、金铎等等。女上衣,一般为紧身的短袄,与男袄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袄襟较短,领子稍呈圆形,襟和下摆略成弧形,线条相当柔和,颜色多种多样。女袄大都在袖口、领子、袄带以及下摆等处镶边,还在上面装饰一层不同颜色的布料,叫做三回妆袄。女袄的前襟通常配有两条长长的飘带,上边打有蝴蝶结。女装的下身是一件高腰曳地长裙。这种长裙以宽大的裙幅裹着身体,呈上窄下宽状,并略微隆起。为了衬托裙子的立体感,须配有衬裙衬裤,衬裙衬裤的种类也非常之多,因人而宜。女外衣除了短长裙之外,还有圆衫、花衣、罗衫等几种,非常华丽,但如今民间已经很少有人穿,我们只能在舞台上和影视剧里才能偶尔见到。说起朝鲜民族女性喜穿长裙的缘由,有人认为,在久远的传统社会里,人们非常注重女性那种娴熟的美,因此,传统女性出门时通常要穿上长长的外衣,用以遮挡外人特别是男人们的视线。韩国历史上的闵妃,即明成皇后。韩服的特征还表现在女装的佩饰上,这些配饰美丽而丰富,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坠、香囊和三作,头饰当属假发、簪、辫绳和钗。假发在朝鲜民族女性的传统配饰中具有特别地位,是历史上贵族妇女或艺妓中流行的高贵配饰,这种编成大辫盘在头上的假发越大越显高贵。说来有趣,史上曾有为显身价将假发盘得过大,竟使纤细的脖子不堪重压而殒命的惨事。当今,尽管这种假发已经失传,但成年女子穿韩服时仍保留着梳发髻、插簪子等饰配的习俗。勾鞋,是朝鲜民族妇女特有的一种胶鞋。其形状弯如小船,鞋尖稍高于鞋帮,向脚背方向略成勾状。勾鞋是朝韩妇女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在仍然广为流行。童装,基本上与大人相同,只是面料柔软,颜色多样,充满天真活泼气息。童装中最好看的要数彩袖袄,袖子用红、黄、蓝、绿等横条色布或绸缎做成,宛如美丽的彩虹,蕴涵富贵吉祥之义。这种彩袖袄穿着的时段较长,男孩可穿到一两周岁,女孩可穿到十岁左右。小女孩穿上彩袖袄,配上短红裙,显得活泼大方,十分惹人喜爱。第四部分 3.白衣民族与韩服之美三、白衣民族与韩服之美白色也叫素色,就是未经加工的颜色。素色最能突出自然之美,给人以高洁雅素、耐人寻味的视觉印象。朝鲜人一向喜爱白色,并爱及与之类似的翡翠色、灰色、土红色等高亮度颜色。为什么韩服的主要颜色是白色,朝鲜人为什么喜爱白衣呢?最普遍的说法是,古代朝鲜人特别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神的子孙,于是便把代表太阳之色的白色神圣化,象征光明和永久,所以就逐渐并广泛地形成了喜穿白衣的民俗;还有一说,是因明宗乙丑年(1565年)之后,朝鲜半岛战端频起,国葬不断,而一有国葬就要求百姓必穿白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服饰习惯;也有人认为,是因古时候的朝鲜人生活极为贫困,缺乏染料,只能以棉花的原色来织布成衣。几种说法各有道理,终无定论。朝鲜人喜爱的另一种服饰特色是以原色布块排列而成的袖子。因为,不同原色拼列后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正好符合朝鲜民族所喜欢的鲜艳明亮的形象,而这种偏好又很自然地反映在民族礼服上。新娘的传统婚纱,要么绿衣红裳,要么黄衣蓝裳,或是黄衣红裳,都是对比色。就连日常的服装,也是男性通常爱穿白色长袍,配上乌纱帽,女性则爱穿深蓝色的裙子和玉色的上衣,色彩对比十分鲜明。由此可见朝鲜人的配色观念很别致,技巧也相当老道,而且十分注重通过颜色显露穿戴者的人格特征。韩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平面剪裁,以此来突出衣架立体性,同时使得线条与形态简洁而不紧身,不拘于体形差异。这种宽松的服装款式非常适合他们的暖炕生活和日常劳作,并赋予穿者以威严和优美之神韵。这种简洁宽松之美来自流动的线条。无论是长袍还是裙子,都能随着穿者的动作或外力摇晃,突显柔软之美,从而增添活力和魅力。是什么衣料在衬托韩服这种柔软美呢?主要是纤细的明绸、甲纱、薄纱之类。此外,在缝制手法上也很讲究。道袍、长裙、上衣都采用单层裁缝方式,使人看起来没有粗重笨拙的感觉。肯定地讲,保持自然的线条是韩服美的主要因素,其曲线之美酣畅地表现在整体轮廓及上衣的每一个部位上,更体现在随身舞动之时。历史上长期压抑悲苦的朝鲜人似乎在自己的服饰里注入了一种飞翔的意志。朝鲜时代的著名歌人和政治家郑澈在时调里这样形容韩服:一件上衣衫,洗了又洗,晾在阳光下,展开长长的衣袖,那欲飞的双肩,把人带入遐想的蓝天……第四部分 4.饮食习惯如同服饰一样,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是地域人文、民族智慧和传统风俗的体现,也是地理气候、地产资源的对应产物。或许是朝鲜半岛大陆架地域和海洋气候兼而有之,加上中华饮食的影响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遗风,再加上本民族特有的聪慧与勤勉,造就了朝鲜民族饮食文化的多元多彩与独特。一、饮食习惯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饮食习惯,而朝鲜人的饮食习惯的确独具特色。这种鲜明的特点体现在副食方面,大概可用腌、生、烤、辣四个字来概括。腌用盐或酱来腌制泡菜。在以勤劳智慧而著称于世的朝鲜民族妇女的手中,几乎所有蔬菜都可以腌吃,如腌白菜、腌萝卜、腌桔梗、腌黄瓜、腌小青椒、腌紫苏叶、腌沙参等。经过科学配方精心腌制的菜,味不很咸,辣而微酸。朝鲜半岛海产品资源丰富,人们把鱼类、贝壳类也用盐和辣酱腌了吃。朝鲜人较为常吃的鱼贝类腌制品有腌明太鱼、腌鱿鱼、腌虾等。自古以来,朝鲜人每顿饭几乎都少不了腌菜。生朝鲜半岛温泉和矿泉较多,水质好,男女老幼不仅习惯于喝生水,也喜欢生吃蔬菜,什么白菜、菠菜、洋葱、萝卜呀,大都用来生吃。不仅如此,就连平鱼、马哈鱼、鳗鱼、海参和贝类也生吃,尤其喜欢生吃牛肉。生吃的讲究很多,调料也很丰富,用大酱、辣酱或酱油还有香油、辣椒油、盐等制成混合调料蘸着吃,味道特别鲜美。烤鸡、鸭、鱼、肉都可用来烤着吃,特别是烤牛肉更是朝鲜人的拿手好菜。烤之前,将牛肉按部位切好,有的需先用调料腌好了再烤,有的则可直接烤,烤好后用生菜包着吃。辣朝鲜人爱吃辣的大概全世界人都知道。无论是主食还是副食里,辣椒酱、辣椒丝、大蒜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调料,真可谓无辣不成席。朝鲜人就餐时,大都习惯用短腿餐桌,放在地炕上,宾主盘腿而坐。就餐礼节比较严格,如有长辈同席,年轻人要跪坐自己的脚底上。摆餐时,几乎是同时端上摆满一桌。过去,朝鲜人盛饭用碗不用勺,现在的很多家庭都用食品盘用餐。由于朝鲜人喜欢吃泡汤饭,所以吃饭时用羹匙,吃菜时才用筷子。饭后一般不吃甜食,喝碗凉水或锅巴汤。朝鲜人的热情好客世人皆知,家酿米酒四季不断,各种鱼酱和干鲜食品常备不懈。虽说朝鲜人的饮食不像中国饮食那么丰富繁杂,没有那么多的菜系,但是特色比较鲜明,始终保持自然风味,比较清淡,油水较少。正因为朝鲜人的饮食高蛋白、多蔬菜、不油腻、讲究营养搭配,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才逐渐被公认为健康饮食。第四部分 5.特色风味(1)二、特色风味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朝鲜人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独特风味的饮食文化,主副食都有独到之处。从主食来看,有米饭、糕饼、面条等类别。米饭类有大米饭、五谷饭、豆饭、野菜饭、药饭、蔬菜饭、盖浇饭(拌饭、盖饭)、炒饭、汤饭、紫菜包饭和营养饭等;糕点类有打糕、蒸糕、发糕、松饼等;面条类有冷面、热汤面和各式方便面。在副食方面更是丰富多彩。朝鲜人爱吃的菜肴有泡菜、烤肉、狗肉、生鱼片、灌肠、酱汤、饺子汤、海带汤、参鸡汤等等,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料理有以下几种。泡菜朝鲜人的泡菜世界闻名,是其民族饮食文化最重要的象征。朝鲜半岛冬季较长而且三面环海,能在入冬后安全食用蔬菜已成为生存的需要。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发明了腌制蔬菜的方法,并用大量的鱼类和贝类帮助发酵,补充冬天所需的蛋白质和钙。到了18世纪,白菜栽培技术普及到半岛,大白菜泡菜成为朝鲜人顿顿不可缺少的主菜。在朝鲜半岛,传统家庭的主妇都要把制作泡菜的手艺精心传给下一代的女性,当成一种神圣的家庭传统和文化来传承,还把互赠泡菜、交流制作经验作为社会交际与邻里和睦的重要沟通方式。泡菜的种类繁多,每个家庭都会按自己的口味来选择和配比材料。泡菜的主材料通常是白菜和萝卜,而副材料则五花八门,通常有荠菜、水芹、松藻、大蒜、生姜,还有梨子、栗子、生蚝、虾酱、辣椒粉、辣椒丝和盐。制作程序相当讲究,先将白菜洗净,在淡盐水中浸泡几分钟,捞出来叠放在缸内腌制一天。在此期间,将萝卜切丝添加一定比例的副料一起做成泡菜馅。白菜腌好拿出后沥水,竖着对切两半,从里到外每个叶片均匀涂抹泡菜陷,然后层层码好放入翁缸里,在清凉的环境下贮存,过三周就可以吃了。朝鲜人的泡菜不仅好吃,还极富医疗价值。近年来科学界陆续证明,这种泡菜对预防癌症有卓越功效,而且泡菜的辣椒素和丰富的纤维质有助于防止肥胖。烤牛肉朝鲜人的祖先原是东夷血统的游牧民族,他们爱吃的炙是一种先加调料后烤的串烤牛肉,就是今天朝鲜人烤肉的原形。高丽王朝时,由于蒙古人食肉习惯的影响,烤肉开始成为朝鲜人的一种名吃。发展到现在,烤肉不仅用料讲究,炉具也有了很大改进。基本的烤制方法是将鲜嫩的牛里脊肉或肋间肉割成薄片,加酱油、葱丝、大蒜泥、生姜末、白糖、梨汁、香油等作料后,放在炭火烤架上面烤。烤完的牛肉用生菜叶包着吃,招待宾客时,还附加烫好的洋松茸、芦荀、皮豆等炒菜。石锅拌饭相传,古时候有一种说法,说是新年不能吃过夜饭,所以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人们要将当天剩下的饭菜全部做成拌饭吃完。由此,做拌饭成为朝鲜人的一个传统。拌饭的做法是,先在石锅内涂抹一层麻油,将米饭放入石锅,用饭匙轻压,再在米饭上摆好肉丝、松蘑、紫菜、桔梗,以及豆芽、蕨菜、辣椒酱等,再搁上一个半熟的煎鸡蛋,然后用慢火烘烤焖制。吃的时候将这些菜和饭一起搅拌着吃,既享受美味,还会听到吱吱的声音,更有一种美妙的感觉。在朝鲜半岛,全州拌饭最有名气。第四部分 6.特色风味(2)冷面朝鲜人最喜欢的主食之一。制作方法,先将荞麦粉和淀粉加水拌匀,压成面条,开饭的时候将面条煮熟捞出,用冷水冲凉,盛在碗里,加上牛肉片、泡菜、梨片、鸡蛋、黄瓜丝以及酱油、醋、辣椒粉等作料,再浇上牛肉汤或鸡汤。这种吃法清凉解暑,味道鲜美,特别是平壤的冷面,条细质韧、酸甜可口、远近驰名。朝鲜人做冷面历史很长,传播也很广,早在17世纪上半期,朝鲜的和尚天珍即把冷面的制法传到了日本等国。打糕朝鲜人喜食打糕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每逢年节、老人寿诞、小孩生日、结婚庆典等喜庆日子,打糕是必不可少的食品。打糕不仅用来自己食用,还是招待客人的上乘食品,更是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打糕一般用糯米制作,方法是先把米放到水里浸泡三四个小时后,捞出来洒少量盐水,放到锅里蒸熟,再将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打碎饭粒形成面团为止。食用时将打糕切成小块,用捣碎的熟小豆或炒熟的大豆面作佐料,拌着佐料吃。打糕,关键是打,打时多为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槽边,互相交替捶打,或由新婚夫妻二人,丈夫捶打,妻子在下面翻动糕团使之捶打均匀,两人借着劳动增加感情,很有诗情画意。参鸡汤朝鲜人美食中的参鸡汤不仅本民族喜欢,中国人也非常喜爱。熬制参鸡汤,一般选用6周龄的雏鸡,将鸡杀死褪净后,在鸡肚里放入糯米﹑蒜﹑大枣和水参后,用针缝好后放在石锅里炖,然后放上盐和胡椒调好味后食用。从医学的角度讲,浸入参汤的鸡肉是低脂肪、高蛋白食品,适于不喜吃肉的成年人食用,能有效防止肥胖和预防疾病。夏天炎热,人体流汗以后需要进补,为此,朝鲜人历来将参鸡汤作为夏季保养佳品。神仙炉也叫韩式火锅,在古代朝鲜称为“悦口子汤”,意思是口感极佳的汤。神仙炉器具的正中用于燃烧木炭,设有一个排烟用的烟囱,烟囱周围有放置食物原料的空间。神仙炉的原料繁多,有鸡肉、牛肉、牛杂、胡萝卜、豆腐、鱼、水芹菜、鸡蛋、木耳、松茸,以及香菇、桃仁、杏仁、松子等20余种。这些材料通常是蘸面粉或用鸡蛋煎好后放入火锅中煮,边煮边吃。在朝鲜王朝时期,神仙炉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只有宫廷贵族才能食用这道料理。中国也盛行火锅,但使用的原料不如神仙炉的多,而且准备工作也比较简单。九折坂韩定食也叫韩式套餐,“定食”即全席的意思,由汤和10种以上菜肴、5种以上泡菜、肉、鱼等构成。韩定食承袭了朝鲜时代的宫廷料理,各式小菜摆满桌面,除了泡菜外,不加辣椒粉是其与普通韩式饮食的重要区别。主菜的烹调方式较多,有蒸、烤、烫、拌等,材料、调味、配色花样百出,菜色丰富无比,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和强烈的食欲。韩定食有不同的食谱和档次,“神仙炉”和“九折坂”套餐最为经典。九折坂是一种菜肴,装在呈八角形的漆木食盒中,这种食盒正好有九个格子,中间有一个小八角框架,通常放薄面饼,周围八个格子内分别放入经切细丝烹制的肉类、海鲜和蔬菜等,食用时,多种小菜用饼包着吃,味道清淡可口。精美的漆器食盒中装着色泽鲜艳的食品,将饭桌点缀得更加华丽,令就餐者心旷神怡。第四部分 7.茶酒文化(1)先说茶文化。朝鲜人喜欢饮茶始于统一新罗时期。当时,中国茶传入朝鲜半岛,被看作是有助于修行的饮料。伴随着佛教文化的日趋鼎盛,高丽王朝时代开始形成茶道,介绍饮茶文化。到了朝鲜时代,中国的儒教思想在朝鲜半岛占据支配地位,佛教开始衰退,饮茶习俗也因之而消减,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当作茶,这便是朝鲜人“传统茶”的前身。与中国茶不同的是,朝鲜人的“传统茶”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多种材料,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通常加入蜂蜜或糖,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常见的五谷茶有大麦茶、玉米茶等,药草茶则有五味子茶、百合茶、葛根茶、艾草茶等,水果茶包括大枣茶、核桃茶、青梅茶、柿子茶等。朝鲜人家庭最常喝的是大麦茶。时至今日,中国茶在韩国只剩下绿茶了。朝鲜人的茶道源于中国,有其特定的宗旨,就是“和、敬、俭、真”。所谓“和”,是指要有善良的心地;“敬”,是指彼此间要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是说心意、心地要真诚,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茶道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茶礼。朝鲜人的传统茶礼种类繁多,其形式与日本茶道相似,基本是对茶的冲泡和品饮,而五行茶礼则大大突破了传统模式,以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成为最高层次的仪式茶礼。五行茶礼的核心是祭扫中国“茶圣”炎帝神农氏,茶礼中的五行均为东方哲学。在朝鲜古代历史上,茶叶被作为“功德祭”和“祈雨祭”中必备的祭品,而五行茶礼则是高丽茶祭的最高仪式,祭坛的设置相当壮观肃穆。在洁白的帐篷下,并挑着8只绘有鲜艳花卉的屏风,正当中张挂着用繁体汉字书写的“茶圣炎帝神农氏神位”的条幅,下面的长桌上铺着白布,桌前置放三只小圆台,中间那只圆台放着一只青瓷茶碗。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演进,五行茶礼也不断进化,已经成为韩国国家级的进茶仪式。在韩国国家级茶礼仪式上,入场顺序严谨有序。入场式开始,先由主祭人进行题为“天、地、人、和”合一的茶礼诗朗诵,四名旗官身着灰、黄、黑、白短装,分别举着红、蓝、白、黄色绘有图案的旗帜进场,站立于场内四角。随后,二名身着蓝、紫两色宫廷服饰的执事人、高举着圣火(太阳火)的两名男士、两名手持宝剑的武士依次入场。执事人入场并互相致礼后分立于两旁,武士入场要作剑术表演。接着分别是两名中年女子持红蓝两色蜡烛进场献烛、图4-12五行茶礼演示两名女子献香、两名梳长辫着淡黄上装红色长裙的少女手捧着青瓷花瓶进场,另有两名献花女将两大把艳丽的鲜花插入青瓷瓶。而后,由十名妇女组成的“五行茶礼行者”队伍进场,她们身着白色短上衣,穿红、黄、蓝、白、黑各色长裙,头发梳理成各式发型均盘于头上,成两列坐于两边,用置于茶盘中的茶壶、茶盅、茶碗等茶具表演沏茶,沏茶毕全体分两行站立,分别手捧青、赤、白、黑、黄各色的茶碗向炎帝神农氏神位献茶。献茶时,由五行献礼祭坛的祭主,一名身着华贵套装的女子宣读祭文,祭奠神位毕,即由十名五行茶礼行者向各位来宾进茶并献茶食。最后由祭主宣布“高丽五行茶礼”祭礼毕,这时四方旗官退场,整个茶祭结束。在日常生活中,民间的茶礼通常按名茶类型区分,主要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叶茶法的程序大体如下:第四部分 8.茶酒文化(2)迎宾:有宾客光临,主人要到大门口去恭迎,并以“欢迎光临”等语句迎宾引路。宾客们要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进。进入茶室,主人要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然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温茶具:沏茶前,先将茶巾收拾和折叠好,置于茶具的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入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沏茶:主人将壶盖打开,用茶匙捞出茶叶置于壶中,再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季节不同,投茶法也不同。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通常一杯茶投一匙茶叶。品茗:茶沏好后,主人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面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口中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谢谢”后,宾主即可一起举杯品饮。在品茗的同时,可品尝各式糕饼、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近年来,朝鲜人兴起了“复兴茶文化”的运动,许多学者、僧人热衷于研究茶礼历史,一些茶文化组织和茶礼流派应运而生,传统茶礼得以复兴并迅速发展,且日趋专业化。传统文化与茶礼所倡导的团结、和谐的精神越来越得到朝鲜人的尊崇和弘扬,成为现代人文的一道风景。再说酒文化。朝鲜人特别是男人们喜爱喝酒是出了名的。酒源于上古时期,由中国传入,早在三国时期,朝鲜半岛的酿酒业就已相当发达。最早的酒是浊酒和清酒,将糯米、大米、小麦、大麦或玉米等捣碎,制成酒曲晾干,再配以一定比例的水放入缸中,置于室内发酵。几天后,形成了上下两层,下层带渣滓而浑浊的即为浊酒,上层略呈黄色清亮透明的,经过过滤便成为清酒。李朝以后,人们又把清酒称为药酒。烧酒,是经过蒸馏制造出来的,由中国唐朝时传入,高丽时期流行全国,是朝鲜人最喜欢喝的民俗酒,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饮品。朝鲜人喝的酒度数都很低,韩国盛行的“真露”牌烧酒相当于茅台在中国的地位,其酒精度数也只有22度。在朝鲜人的民俗中有不少关于酒的说道。比如,在农历正月十五的清晨喝一口清酒可以明耳,可在一年当中听到好消息,因此叫明耳酒或聪耳酒。还有一种时令酒,是在正月的头三个亥日酿成,称为“三亥酒”,因成酒正值柳絮缤纷的三月,故又称柳絮酒或春酒。目前,在朝鲜半岛流行的传统民俗酒当中,文杯酒、杜鹃酒、法酒、安东烧酒,以及梨姜酒、小菊酒、红酒、五梅奇酒等比较知名。朝鲜人讲究酒道。古时一到阴历十月,儒生们都会择吉日,守礼数,设宴款待大家,通过这种“乡饮酒礼”来传授酒席上的礼节知识。那时,晚辈只有得到长辈的允许才能和他们一起喝酒,但到了可以喝酒的年龄,和成人仪式一样,长辈们也会教给他们“酒道”。如今,尽管朝鲜人的“酒道”已不再那么繁琐刻板了,但还有一些“酒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比如,酒席上要先给长辈摆上酒杯,长辈递过酒杯来,晚辈一定要双手来接;喝酒时要请年纪大或职位高的人先喝;在长辈面前喝酒,要把脸稍向左边转过去再喝。朝鲜人说“干杯”,是表示心里高兴愿意相互分享愉快,碰一碰杯烘托酒宴气氛,不是中国人碰杯就得喝干了的意思。朝鲜人不习惯续酒,一定要一杯都喝完之后再添酒,而且不喜欢“自满”。朝鲜人酒席上还有一种重要的酒礼,就是相互换杯子,发端于祭祀上喝一口祭祀酒之后要把酒杯重新呈给长辈的风俗。朝鲜人把自己的酒杯呈给长辈是在表达一种尊重,现在已拓展到平辈之间,把自己的酒杯递给同伴或初次见面的人是在表达人情和亲近感。第四部分 9.别有特色的地炕朝鲜人睡地炕与中国东北人睡火炕相同。几乎相同的气候条件和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使得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的人们在生存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多相同相近之处。火炕和地炕同属一类,都是用火来取暖,战胜严寒,是人类挑战自然谋求生存的智慧结晶。炕的发明与利用与气候有关,与房屋结构有关,也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一、传统的朝鲜人民居草房和瓦房是朝鲜人传统住宅的两大种类,曾是家境贫富和地位尊卑的区别与象征。草房,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是一般农民居住的场所。所以叫草房,是因为房子的顶上用厚厚的稻草、麦秸或芦草苫盖。草房的房顶起脊成坡,夏可防晒遮雨,冬可保暖防寒,墙体多是土的。朝鲜人信风水,盖房子喜欢后靠山、前近水,房屋大都坐北朝南。房基打得比地面高,以便通风、防潮、搭火炕和修廊台。朝鲜民族自古乐于互助,一家盖房,全屯子帮工,成为村里的一件大事。传统瓦房,过去是富裕和官宦人家的住宅,如今在朝鲜半岛的农村已经相当普及。瓦房的设计实际上是朝鲜宫廷和庙宇建筑的缩影,特点是起脊或者有飞檐的屋顶。屋顶一般用的是拱形的青瓦。瓦房的墙一般是半石半木,因朝鲜人喜欢白色,故多用白石灰粉刷。朝鲜人的民居屋檐长,廊台宽。在宽大的屋檐下,可以吊苞米、辣椒、酱块和干鱼,也可以在廊台上摆放怕湿怕晒的物品,通常用来晾刚收获的农作物。农村差不多每家都有自己的庭院,有的还分前后院,前院可以做农活,后院可以修酱缸、栽果树,非常实用。仅从位置和布局来分,朝鲜人的住房大体有以下四类:单排房由里间、外间、厨房组成。每个房间的门都向外开,各门之间还有相通的小门,里间和外间的正面有前廊(亦称退房)。里间和外间的屋地为一长方形火炕,中间用拉门或间壁隔开,如间壁时则有小拉门可以出入。单排房前院有篱笆院墙,正面有大门,院的一侧有小棚子或小仓房。双排房由正房和门房组成,门房在前,正房在后,中间两侧以篱笆连接,构成庭院。正房由里间、外间、前廊和厨房组成;门房中间有门洞,右侧有客房,左侧有另间客房与畜舍。门房的右侧客房门向正房开;左侧另间客房的门向着门洞方向开。庭院有正门和侧门,来客从正门出入。直角房由正房和厢房连接而成直角形。正房与厢房相接处有一宽敞厨房。房屋由正房、厨房、里间(有的里间又分为上里间和下里间)、外间和前廊组成;厢房分上客房、下客房和小走廊。每个房间都有向外开的门,相邻房间还有小门(拉门)相通。以篱笆围成庭院,门洞多在正面,也有侧开的。四合房也叫井字房。由直角房、上厢房、门房构成。厢房有两间库房,有的也住人。门房有两上房间和简易厨房,还有门洞和畜舍。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朝鲜人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朝鲜半岛,传统的民居越来越少,只有一些边远农村才能看到草房;而在城市,只有在未开发或刻意保护的区域才可以看到瓦房旧居,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现代化高层公寓,即我们俗称的板楼。第四部分 10.难舍的暖炕情结火炕取暖是朝鲜人传统住宅的一大特色。住房的整面屋地就是一座火炕,灶口烧火,火苗和烟气经过炕洞将炕烘热,温暖全屋,暖而不燥,是一种具有安全、卫生、节能、保健等多种优势特点的建筑方式。地炕最要紧的是好烧,朝鲜人搭建暖炕的技术相当独特。火炕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烧柴禾的炕灶、送烟和热气的炕道以及排烟的烟囱。传统炕灶主要烧劈柴、树枝或秸杆。炕灶根据结构分为直烧式炕灶和锅台式灶(俗称锅台连灶)。直烧式炕灶一般建在房屋最窄的一面墙外头的墙基处,唯一功能是取暖。锅台式炕灶兼具做饭和取暖两种用途,锅台上架锅,下面是灶,烧火做饭的热量进入炕道把炕烘热,它的大小取决于饭锅的数量和大小,一般家庭只需两三只锅,就砌有两三个灶眼。直烧式炕灶和锅台式炕灶一般用泥土和石头垒砌,炕灶内烧火的地方称为灶膛,灶膛和火炕相连。排烟的烟囱有两种,一种是与房屋的墙壁连为一体的,称为连体烟囱;另一种是与房屋分离单独垒砌的,叫做独立烟囱,其烟道较长,多埋在地下。垒砌烟囱的主要材料一般是木头、石头、黏土、砖等。朝鲜人自古以来就对在暖炕上生活情有独钟,生活习惯好多都与地炕相关。由于屋里地面就是火炕,朝鲜人进门就脱鞋上炕。地炕冬暖夏凉,有利于健康。炕面上铺用桐油纸或草席,没有床,朝鲜人都是席地坐卧。妇女们特别爱干净,地面经常擦得一尘不染,整个屋子显得很宽敞明亮。就是在现代化的高层公寓里依然保持着地炕,所不同的是采用了用现代化的地热设施,炕面上照样糊油纸,使朝鲜人暖炕生活的传统习惯得到了保留。第四部分 11.妇女的专利——顶运妇女顶运、男子背架是朝鲜人在一代接一代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锤炼的一种独具本民族风格的劳作方式,是民族精神和气质的鲜明体现。特别是女子顶运充分展示着朝鲜民族妇女勤劳坚韧和聪慧贤良的气质风貌,体现出伟大女性那种自立自强和奋勇抗争精神。历史运行到21世纪的今天,朝鲜人练就的头顶肩背不挑担的特殊能力及其所展示的民族精神至今仍传统不丢,随处可见。一、妇女的专利——顶运靠脖颈和头部的支撑力量来承受被顶物体的重量,这是朝鲜族劳动妇女特有的一种搬运方法。头顶物体时,须在头上垫一个用草绳或葛藤编织成的垫圈,也有临时用一块手帕代替的,以分散物体的压力,减少头部因承受面过于集中而引起的疲劳。顶运的物体多半是水罐、竹篮、筐子、瓦盆、木盆等各种容器和大小包袱及柴禾。体力好的妇女能用头顶四五十斤的重物。在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和地方,妇女用头顶陶制的坛子去河边取水,一般不用手扶,全靠颈部、头部和身子之间的灵活配合,做到坛不掉,水不洒,体现了朝鲜族妇女的敏捷和平衡能力。需要搬运的东西较多时,她们不仅头顶重物,同时还两手各拎一个包,实在是很不简单。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财主趁村里男人们都到外地打工只剩下妇女之机,扬言要欺侮脖子软的妇女。妇女们听了以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表示脖子不软的对付办法。一天,全村妇女去河边汲水时,都把水罐顶在头上运回。财主见了很害怕,再也不敢痴心妄想了。从此以后,顶运不仅成了朝鲜族妇女机智勇敢、忠贞不屈的象征,也成了一种运输东西的习惯。这就是女子顶运由来的传说。在朝鲜半岛,顶运是妇女的“专利”,男人则只是用肩背,可见朝鲜人“男女有别”的观念很深。如今,顶运已不仅仅是一种运输的方法,也成为民间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每逢节日、喜庆,妇女们往往要开展顶水罐比赛,很有意思。第四部分 12.男人的独创——背架二、男人的独创——背架朝鲜人搬运东西不用扁担挑,女人用头顶,男人则用肩膀背,就连运水也靠背。背水用木头(不用竹)制的特殊扁担。扁担的中间固定在一个木架上,两头有挂桶的钩子。木架上有两根背带,背水时套在肩膀上。这样,扁担并不压在肩上,而在木架上。有重东西时,朝鲜人不用扁担挑,而是用木制的背架背。背架由两根背带(套在肩上)、横木架(供放东西)、支脚(累时可放下休息)、架棍(站起时可作为支撑)和背垫(保护肩后后背的皮肤)组成。背架是男人专用的运载工具,女子几乎不用。朝鲜人不仅不用扁担挑东西,而且两人抬东西时也不将抬扛放在肩上,而是用手抬。这一习惯一直在延续着。三、背孩子的习惯朝鲜民族的妇女干活或出门时,大都把婴儿背在背上。有一种专用的背带,呈梯形,上面窄的一面有两条长长的带子,前面通常还有个口袋。这种背带分长短两款,短的适于天热时用,长的天冷时用最好。使用时,用背带把小孩的双腿分别放在大人腰部的两侧,先把背带横绕在小孩大腿与大人的腰上,再交叉盘在小孩的背上和大人的胸前,只要束牢就可以了。冬天为了御寒,须在小孩身上加盖毯子或被子。背孩子的长处是大人可以走动,双手可以拿东西,做事情比较方便,而缺点是小孩腿骨比较软,天长日久腿骨会变形,日后成为罗圈腿。现在,背带已有很大的改进,不再是长条形,而是座椅形,使用起来既方便,也符合人体学原理。更加令人可喜的是,如今在朝鲜半岛时常会看到青年男子用背袋背孩子上街。看来,朝鲜人男女平等的趋势正在发展。第五部分 1.可以寻根的家族(1)踏着文明演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脚步,闪烁着朝鲜民族勤劳与智慧的光芒,朝鲜人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丰富着世界民族之林的多彩人文景观。可以寻根的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家族意识和乡土观念强烈浓重,是朝鲜人的一大特点,也是朝鲜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朝鲜人通过姓氏和宗代关系编织着细密而发达的亲戚网络,维系着宗族的延续拓展,进而促进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一、姓氏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朝鲜人的名字一般都借用汉字,也有的用音读的朝鲜文字书写姓名。姓氏多为单姓,如金、李、朴、崔等,复姓较少,如司空、诸葛、独孤、鲜于、皇甫、南宫等。朝鲜人的人姓名第一个字是姓,第二和第三是名。其中有一个字表示宗代,这个字一般附在男人的名字中,每一代都不同,可任意放在第二个字或第三个字的位置上。最早,朝鲜人的姓氏有496个,这是李朝末期《增补文献备考》的记载,但到了近、现代以来,朝鲜民族的姓氏大为减少。仅从韩国来看,1987年人口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姓氏300个,其中以金、李、朴三姓最多。其中,金姓占总人口的217%,李姓占148%,朴姓占85%。在全国总人口当中,金、李、朴三大姓占45%左右,其后依次为崔、郑、姜、赵、尹、张、林7个姓,这10个姓共占全国总人口的645%。如果从姓氏人口的数量来统计,超过100万以上的姓有5个姓,不满1000人的姓有117个,不足100人的姓有44个,还有6个姓仅各有1人,他们是楼、邸、冈田、小峰、长谷、初。那些人数过少的姓多为国际婚姻的结果,冈田、长谷等来自日本,丕、艾、栾、苗、谭等来自中国,舆则来自越南,大都因跨国联婚而到朝鲜半岛落户。朝鲜人妇女婚后不改姓,如某女自称李太太,表明她娘家姓李,这跟中国不一样。中国人称李太太、李夫人,是因她丈夫姓李。二、本朝鲜人的“本”相当于中国人的籍贯,是指自家姓氏的始祖源于何地。同姓不一定同本,如姓金的,虽都姓金,但本不同,有广州金氏、安东金氏、义城金氏、庆州金氏;姓李的有光山李氏、延安李氏、韩山李氏等。同一本的同姓人即为同一宗氏。有的姓氏只有一个本,有的姓氏有许多本。本最多的当属金姓和李姓,分别有285个和241个本,其他如朴、崔、郑等大姓的本也都超过100个。朝鲜人的本绝大多数在朝鲜半岛内,但也有一些本在中国。如延安李氏的本在中国陕西,苏州贾氏的本在中国江苏,曲阜孔氏的本在中国山东,辽阳慈氏的本在中国辽宁。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人移居朝鲜所致。按照朝鲜人的习俗,同姓同本的人都是一个祖宗,同属一个血统,因此不能通婚。同姓异本或异姓同本通婚不受限制。第五部分 2.可以寻根的家族(2)三、族谱朝鲜人编修族谱的意识很强,族谱历史悠久,凡属一个家族血统的,都可以通过家谱来寻根问祖,确立自己的辈分。已发现的最早族谱是李朝太宗五年撰立的《水原白氏世谱》,至今已沿袭了600多年。族谱是本家族的珍贵史料,记录的主要内容有:本家族始祖的起源,本血统中各派系的出处,世代人的官职,本族男子娶何地何氏女子为妻,女子嫁与何地何氏男子为妻,等等。朝鲜人非常重视族谱,每隔几十年必须修订一次,各个家庭都妥善保存族谱,即使远走海外也要世代相传,保存和修编族谱已在全民族形成了一种风尚和传统。族谱也是修志立传、教育后人的宝贵教材。朝鲜人的好多重要志书和名人传记都从民间族谱中获取一手资料。朝鲜人十分注重家庭教养,民族的文明程度较高,在子女很小的时候就会进行家族身世的教育,认为说不清自己的支系是没有教养的。在朝鲜半岛,较大的姓氏一般都建有宗亲会和宗家。宗亲会是某个姓氏的统一协会,宗家则属于该姓氏的某一分支或旁支。这一民间组织在促进宗亲联络、协调家族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寸数“寸数”,是朝鲜人确定亲属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即以“寸”为单位来计算距离,以距离来确定亲戚之间的亲疏远近。“寸数”的标准合理,计算严格。夫妻作为一个结合体,无远近之分,故夫妻间的“寸数”为零。父子之间关系最近,是为一寸。亲兄弟姐妹之间情同手足,相近相亲,帮为二寸。叔伯子侄之间是三寸,堂兄弟之间为四寸。舅舅是母系亲属外家人,称为“外三寸”,表兄弟之间亦称为“外四寸”。表亲有姑表、姨表之分,分别称为“姑亲四寸”(指父系表亲)和“姨亲四寸”(指母系表亲)。同一曾祖父的远房堂兄弟之间称六寸。在“寸数”中,凡单数为叔伯子侄关系,双数为兄弟姐妹关系。这些作为一种特殊的体系和机制在民间发挥着很好的作用。过去,朝鲜人六寸以内不分家,同中国人“不出五服是一家”一个道理。在朝鲜人看来,八寸以外虽不是至亲关系,但仍有宗亲关系,即为共同祭祀五代以上祖宗的宗亲。想必朝鲜民族的和睦亲善与这样广泛的宗亲网络有一定的关系。第二节第五部分 3.能歌善舞的民族(1)朝鲜人喜爱唱歌,从呱呱坠地后母亲的“摇篮曲”到寿终正寝时亲朋的“挽歌”,可谓由歌而始,又随歌而终。唱歌是朝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是感受与生俱来的旋律,表述自己、沟通感情、快乐人生的重要方式。朝鲜人爱跳舞,每逢各种庆典或亲朋聚会,音乐一起,男女老幼即兴起而舞蹈,场景十分欢快热烈。朝鲜人的能歌善舞举世公认,就连声乐的理念和方法也独树一帜。包括歌、舞在内的朝鲜民族音乐艺术突出节奏的效果,朝鲜人称为“长短”,歌唱时顺应自然呼吸的规律,随着节奏的快慢变化而改变、调整或延续音符。其音乐的原理是通过调节呼吸产生“气”,引起血脉变化从而发出和控制身体动作,称为“身心一元音乐”。从类别来看,朝鲜民族音乐可分为“雅乐”和“民俗乐”两种。雅乐源自历代封建王朝在宫廷举行祭祀、宴会等各种仪式时由专业乐队演奏的音乐,通称“正乐”或“宫廷乐”。民俗乐主要包括杂歌、民谣、农乐等,主要特点是配上舞蹈,舞蹈特别注重舞者肩膀、胳膊的韵律,以民俗舞和宫廷舞为中心,以扇子、花冠、鼓等为道具,多姿多彩,别具一格。主要民族乐器是玄琴、伽耶琴、杖鼓、笛等。一、民俗音乐民谣朝鲜人的民谣是本民族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群众性和民族气质,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众多的民谣中,流传至今且男女老幼普遍传唱的有《道拉吉》、《阿里郎》等优秀作品。《道拉吉》借朝鲜人喜欢吃的桔梗为题,抒发了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是多年以来劳作场面、喜庆场合、各类演出时的常用曲目,伴之以轻松愉快的舞蹈动作,更显优美欢畅。《阿里郎》表达了年轻妇女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之情,曲调凄凉动听,歌词通俗优美,令朝鲜人自哇哇学语时哼起,直唱到寿终正寝为止。其曲调和歌词各地有所不同,如一首《阿里郎》歌词为:“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几时把郎君哟,归还给我?郎君远去,到高山背后,真叫我思念他,日夜忧愁。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郎君他去远方,何时回还?想走到目的地,千难万难,挑荆棘,爬高山,脚底磨穿。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几时能见你,盼了又盼。别离痛苦哟,几时才完?到几时才能够,重新相见?”打铃古代抒情民歌,涵盖的形式很广,泛指所有歌咏生活体验和劳动感受的民歌。“打铃”的由来,一种认为是源自供奉亡人牌位的祭仪,一种认为是由封建社会的流浪艺人边打铃边唱而得名。“打铃”的旋律与节奏活跃动情,屈伸有致,非常适合独唱。“打铃”的名目繁多,最为著名的有《鸟打铃》、《兔子打铃》、《纺车打铃》等。农乐农村举行各种活动时所演奏的音乐的总称,乐器以打击乐为主,有钹、锣、长鼓、唢呐等。由于表演农乐的目的不同,农乐队曾被分别称为神祀僧牌、乞粒牌、神祀牌和相助农乐牌。盘索里朝鲜人说唱音乐中的主要艺种,饱含民族文化的精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朝鲜民族传统表演艺术中最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表演时,芦席屏风,一人击鼓,一人执扇,以唱为主,夹叙夹议,演员技艺精湛,听者击节喝彩。长篇传统段子内容多为警世劝善,演出时间少则三五个小时,长的七八个小时。这种史诗说唱起源于17世纪的朝鲜西南部,1964年被确定为韩国的“国家无形的文化财产”。因其腔调特殊,音色粗浊老到,歌手要经历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颤音”技艺,一人表演多种人物和复杂情节的大型作品有《春香传》、《沈青传》等。这种艺术形式很像中国的大鼓、评弹等说唱艺术。第五部分 4.能歌善舞的民族(2)散调独奏家在各种节奏的伴奏下演奏各种乐章的器乐独奏曲,是俗乐器乐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样式。与盘索里一起称作俗乐的双璧。全曲3~6章,节奏由慢到快。著名的有伽倻琴散调、玄鹤琴散调等。二、民俗舞蹈据史料记载,朝鲜民族传统舞蹈最早始于史前时代的宗教仪式。当时各部落在神坛祭典时常伴有集体歌舞,随时代的变迁,这样的歌舞逐渐演变成固定的形式。到了朝鲜时代(1392~1910年),舞蹈以初、中期的宫廷舞蹈、后期的民俗舞蹈为中心得到发展。宫廷舞蹈指的是宫宴时所跳的舞蹈,内容以赞扬王室尊威居多,较具代表性的是剑舞、鹤舞和处容舞,舞者的服饰以华丽、艺术为特征。民俗舞蹈指的是直接表现老百姓的生活、感情和抗争的大众性风情舞蹈,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发达而在民间普及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假面舞、农乐舞、僧舞、巫俗舞、闲良舞、驱邪舞等。到了1930~1960年间,以长鼓舞、扇子舞为代表的现代民俗舞蹈在民间创作产生。此外,佛教仪式上的铜钹舞、法鼓舞、蝴蝶舞等及孔庙祭典、宗庙祭典上的舞蹈相继产生并流行开来。朝鲜民族舞蹈以即兴性动作为主,以幅度大、自由度高、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统一、潇洒、欢快以及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为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假面舞(剧)曾在朝鲜时代风靡一时,达到民俗剧的巅峰,现已成为朝鲜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假面剧顾名思义,是带着面具跳舞的舞剧。表演的主体是老百姓,以面具掩饰自己扮成两班、巫女、妻子、小妾或仆人,发泄心中的郁愤,讽刺某些讨厌的现实。这样的表演不需要职业演员,也没有舞台与观众相隔,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敢作敢为,共欢同乐和泄愤,与别国的假面剧大不一样。正因它是代表老百姓心情,反映批判意识的游戏,所以一直深得民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参与。假面剧分布很广,类别较多,主要有安东河回别神巫术假面剧、江陵别神巫术假面剧、首尔与京畿一带的松坡册台假面剧,以及扬州别山台假面剧,凤山、康翎等地的黄海道海西假面剧、在洛东西两边地区的野游和五广大等等。假面的制作大有学问,河回别神巫术假面剧的假面是由荫干的桤木制作而成,特征是颚部分离,先制整体假面,然后分开颚部,再用绳索将之与脸部连接,以提高灵活性。不同的角度和动作使河回假面的表情栩栩如生,千变万化。两班假面的上眼皮和颧骨较为深陷,随着上下动作,自由地演出各种表情。仆人假面的口形左右倒置,随着左右动作,表现生气或高兴的表情。这种假面的灵活和多样本身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农乐舞农村歌舞的统称,是逢年过节、喜庆丰收时必有的表演形式,通常由舞蹈、歌唱、伴奏三部分组成,间插杂技表演。表演时,身强力壮的男子高举写有“农者立国之大本”,插有野鸡毛的大旗走在前面,独舞的男子头戴象帽,上有一能摆动的小圆球,上系数米长的白绸带,通过头部运动使白绸带上下左右摆动,飞速旋转变幻各种美妙线形;群舞的男子们身穿白衣,肩挂彩虹布条,头戴大纸花球,手持小金(小锣)、大锣、唢呐、钹、大鼓、小鼓、长鼓等,边跳边打,时而大声呼叫;独舞的女子在中间,手持扇子翩翩起舞,而群舞的人们围在四周边唱边跳,动作由慢而快;伴奏音乐由12段乐曲组成,欢快热烈,风趣活泼。僧舞据说僧舞源于公元10世纪的一个故事。一位色艺双全的妓女为引诱和尚,头戴伲帽,身着尼服,到和尚庙去边鼓边歌,边唱边跳,以其如花似玉的美貌和优美绝伦的舞姿把和尚弄得神魂颠倒,当把衣服脱光时,和尚终于禁不住诱惑,屈服于石榴裙下。僧舞就是依据这一主题情节,由打扮成和尚的舞者左手持木鱼,右手持木槌,随着旋律变化而时快时慢地动作,表现一些和尚无力抵御色利诱惑而最终破戒还俗的荒诞情景,非常有趣。圆舞一种深受妇女喜爱的朝鲜民族歌舞,主歌是《强羌水越来》(亦称《江江水月来》),主题源于民间传说。该舞表现了这样的情景:妇女们为抗击海上进犯之敌而一群群地聚集在海边,一面监视来犯的敌人,一面为自己的水军助威而跳起欢快刚健的群舞,一人站在中间引唱,众人围成圆圈边唱边舞,歌词内容是“严防敌人,提高警惕”。这种歌舞尤以沿海地区最为盛行,其他地方的妇女也在节日夜晚尤其是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尽情欢跳至夜深。第五部分 5.能歌善舞的民族(3)场院舞多在端午节下午举行于农家场院的一种民间舞会。场院舞虽系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却有一定的演出程序。开头部分,由大锣、小锣、大鼓、长鼓等打击乐器进行演奏,舞者手持手绢表演舞蹈;中间部分,在乐队的伴奏下,由青少年们集体表演刀舞;最后部分,是箫笛等器乐独奏,群众也可跳舞,但不能干扰歌舞队的表演。场院舞气氛热烈场面壮观,举村欢聚直至夜深。长鼓舞又称杖鼓舞,源于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是最具特色的朝鲜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因舞台上即兴对唱的影响产生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并广泛流传。长鼓为两面鼓,两端鼓面高低不同,舞者两手同时击打出不同节奏和音高的鼓点。到了现代,长鼓舞已有两种击打法,一是女子用鼓鞭(一尺许细长的竹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此时鼓锤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进行技巧表演;二是只用鼓鞭不用鼓槌,随乐起舞。扇舞持花扇表演的女性舞蹈。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单扇舞、双扇舞两种形式。它具有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曲线性的律动和自由自在的表演,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可将手中的扇具组合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造型,美丽而壮观。巫舞基本和原始的舞蹈形式,对整个朝鲜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种类上分,巫舞有“神游舞”、“请神舞”、“送神舞”、“娱神舞”、“逐鬼舞”等类别,从表演形式上分,又分“降神舞”、“世袭舞”两大类的多种形式,如纸钱舞、神剑舞、花舞、扇舞、铃舞等,各具特色。三、民族乐器早先朝鲜民族的民间乐器曾多达40多种,多有失传,流传至今的只有伽耶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扙鼓”,流行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朝鲜族地区。长鼓长约70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鼓的两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用于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鼓鞭)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用于乐队伴奏时,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用于歌舞表演中,将鼓挂在身前。伽耶琴弹拔乐器,居于朝鲜民族乐器首席位置,形状近似汉族民乐器中的古筝,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150厘米,宽25厘米,中间厚5厘米,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共13根弦,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琴头装有弦枕。琴码用来支撑琴弦,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耶琴极富表现力,最能表达朝鲜民族柔和的情感,伽耶琴弹唱深受欢迎。短箫朝鲜语称“单扫”,是朝鲜民族独有的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传统短箫形制如汉族洞箫,长约35厘米,短而细,上端开一吹孔,管身开五个按音孔,只能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改革后的短箫增加两个按音孔,有的加键,并在吹孔与按音孔间加镶铜插口,可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音色柔和高亮,更具表现力。第五部分 6.丰富多彩的节庆(1)朝鲜人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中国相同,只是叫法和过法多少有点区别,此外还有几个节日是中国没有的。一年主要的民俗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般按阴历计算。每逢传统节日,朝鲜人都尽情欢庆,民俗风情和礼仪传统充分显示出来。元日正月初一,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能歌善舞的朝鲜人春节活动丰富多彩。除夕之夜,全家守岁通宵达旦,鸡鸣破晓之时,每个家庭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待到天亮以后,各家族按长幼顺序拜年。年轻人不仅要向家里的长辈依辈序磕头拜年,还要到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年饭,早上吃打糕和各种美味佳肴,男人喝特制的屠苏酒,午间和晚上一般是大米面饼汤。在农村,白天全屯举行拔河、石战等比赛,妇女们跳跳板,小孩子则放风筝。到了晚上更是热闹,男女老少通宵达旦地玩“掷柶”、猜谜语等游戏,古老的伽耶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此外,朝鲜人过春节还有好多有趣的习俗,比如挂“福笊篱”、烧头发、忌“夜光鬼”等。大年初一早上买来福笊篱,放入麦芽、火柴、钱币等挂在墙上,说是谁买的多,谁的福就多。晚上,把上年梳掉的头发收集起来一起烧掉,意思是辞旧迎新,还要把一家人的鞋子全放在里屋,防止被夜光鬼穿走而遭殃。除夕之夜家家要送鬼,事先扎好一个草人,里面装上一些钱,午夜过后,把草人送到街巷路口,以示送魔鬼,迎吉星。元日后的第一个丑日不能让牲口干活,还要好草好料地盛在畚箕里喂养,意思是让它们在新的一年好好出力。上元节正月十五,相当于中国的元宵节,是朝鲜人传统的岁时节,家家燃灯以庆。这一天要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由于药饭原料较贵且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这一天,人们要吃用紫菜或白菜叶裹住的食品,表示裹住好运,还要吃栗子、核桃、松子,说是这天吃了这些东西不生疮。上元节这天,农村小青年们相互见面后都要抢先说出“先暑”,表示把中暑卖给对方,自己不能中暑,这叫“卖暑”。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有许多游戏,通常有火炬战、车战、拔河等。火炬战,即赛火,看谁的火炬最亮,燃的时间最长。车战,是比谁的车结实。所有娱乐活动全村人都来参加,围观者敲鼓助威,热闹异常,取胜者唱歌、跳舞,欢庆胜利。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先请老人们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踏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祈福禳灾。寒食、清明寒食指冬至后的第105天,约在清明当天或后一天,人们通常把寒食和清明合起来过。清晨,人们要举行祭祖仪式,然后全家带上水果、肉食和米饼去扫墓,把墓地打扫干净,在墓顶铺上新的草皮,在墓的周围铺上草皮并植上树。寒食节这天要吃冷食,不生火,源于中国春秋时代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是晋国深受人民爱戴的一位忠臣,对晋文公有“割股啖君”之恩义,却在晋文公成就霸业后不肯受禄,退隐山林,为了逼他出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结果他抱树而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定该日禁火寒食。清明时节天气转暖春耕开始,古时举行用麻绳搓木取火分送君臣和各官衙的宫中仪式,敦促官吏们抓紧开始春耕生产。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天中节,源于中国古代为安慰屈原的冤魂而举行的仪式,是朝鲜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说这一天的太阳最亮,早在新罗时代就被定为全国性的民俗节日。这一天,女人们要用菖蒲水洗头,然后到河边“迎水”,还把菖蒲根削成发簪插在头上,并在两端刻上“寿福”二字,染上红胭脂,以求辟邪。这天,人们要吃艾糕和百种草,喝菖蒲水,把益母草熬成汁饮。端午节是朝鲜人荡秋千和摔跤竞赛的日子,场面相当壮观。一些地方还有端午祭的习俗,地方官担任祭官,在舞乐声中,女巫们跳起大神,念动咒语,男巫们跳起假面具舞,数百群众在祭坛前列队祈祷,观众往往多达数万人。第五部分 7.丰富多彩的节庆(2)流头节“流头”是通常所说“东流头沐浴”的略句,该节日始于新罗时代。流头是人们在六月十五这一天寻找流向东方的溪水洗头沐浴,以求洁净,还要行流头祭,设流头宴,吃流头面。流头祭就是要备好米糕、冷面、香瓜、水果等食品到寺庙祭祀。“流头宴”是指带上酒肉佳肴到风景秀丽之地饮酒作诗。这天特意吃些水丹、干丹和冷面等,叫做流头面,象征延年长寿,有的还将新做的米糕扔到田间地头,向流头爷(田地爷)祈求丰收。百中日农历七月十五,或称百种日、百众日、中元日。农民劳动了一个春夏,到这天正是农闲。不论男女,都准备好节日的酒食和菜肴,共聚一处,边饮边谈,载歌载舞,同时还举行摔跤、手搏等比赛活动。百中日在古代纯系农闲季节的民间游艺活动,但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后,这天又成为佛教徒斋拜的日子,亦称盂兰盆会,百中日遂成了具有双重节庆的内容,更加热闹。秋夕八月十五,即中秋节,是个欢庆五谷丰登、月下联欢的日子,朝鲜人极为重视该节日。全家人欢聚一堂,扫墓、聚餐、休息、娱乐,感谢祖先和大自然带来新的丰收。这天,要吃特制的松饼,就是用豆沙、蜂蜜或栗子做馅,用刚收割的大米面做成饼,放在松树叶子上蒸熟后吃,味道非常美。白天,举行大型传统体育和娱乐活动,晚上,人们换上新装一起赏月,妇女们则在月光下手拉手围成圈,边唱边跳“江江水月来”,一人领唱众人相随,气势刚劲,给人以欢乐和力量。据说这一歌舞起源于16世纪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之时,当时朝鲜名将李顺尧让妇女们晚上围着篝火成群跳舞,造成大部队守卫海边之势,以迷惑敌人。从那时起,妇女们经常在中秋节时跳起这曲舞蹈表达爱国之情。重阳九月九日,九为阳数,两个阳数重叠而得此节日名,起源于三国时期。据史书记载,这一天,新罗举行国宴,君臣共饮。李朝时举行“耆老宴”,百官和文人登山赏菊,吟诗作画,民间以菊花煎和花茶相送。开天节十月三日,朝鲜人独有的节日。相传公元前2333年阴历十月三日,朝鲜人的始祖檀君建立了最初的民族国家古朝鲜,此日举行了祭天仪式。三日象征吉日,十月含喜庆丰收之义,人们将三日与十月组合起来,意味着秋收后的良辰吉月行祭开国始祖檀君,感谢祖先带来丰收。韩国还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成为全国性的纪念日。冬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亚岁,朝鲜人有这天喝赤豆粥的习惯。据传,不喝冬至的赤豆粥就容易衰老,而喝了则可防止疾病、延年益寿。朝鲜人的传统民俗节日延续至今,但朝鲜和韩国在节庆上也另有差异。朝鲜多为革命节日,都以阳历计算,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4·15”太阳节,即金日成的生日,这一天所有群众都要去主席像前献花,游行庆祝,各场所都要举行盛大的演出活动;第二个节日便是“2·16”金正日将军的生日,然后依次为“5·1”劳动节、元旦、“9·9”建军节和“10·10”建党日。韩国则多为民俗节日或祭祖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极受重视;还盛行浴佛节,在阴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生日,佛教信徒们在寺庙中举行特别仪式并举行灯会,提灯游行;元旦、浴佛节、光复日(公历8月15日)、中秋节、圣诞节等都是韩国法定假日。第五部分 8.有趣的体育游艺(1)朝鲜人自古热爱劳动,喜欢运动,性格乐天,在劳动之余和休闲的时候,他们会进行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和趣味游戏。在孩提时,可以捉迷藏、跳绳、踢毽子、打陀螺和放风筝,到了再大一些,男子可以摔跤、打车战、射箭,女子玩跳板、荡秋千,成年男子还喜欢下象棋和围棋。秋季农活基本结束,天高气爽,各种娱乐游戏活动更多,称为“百戏”。这些游戏活动有些是传统的民俗活动,有些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生活习俗的一部分,大都反映祈求幸福和丰收或增进团结合作的意思。在朝鲜人的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游艺活动有如下几种:打秋千朝鲜民族女子最喜爱的传统游戏之一,来源于中国。《宋史·高丽传》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高丽遣郭元来宋朝称:高丽“端午有秋千之戏”。《高丽史·崔忠献传》、李朝《成宗实录》等也都记录了高丽、朝鲜朝代的女子进行秋千比赛的盛况。秋千活动一般在端午前后进行。在特制的高达十米的秋千架上系一条U字形的秋千绳,并在秋千架前方的一定高度上横拉一条挂有一串小金铃的彩索,以踢金铃次数最多者为优胜。这种游戏显示朝鲜女子愉快爽朗、豁达、矫健、灵秀的风貌。跳跷跷板两个人分别站在架设在一个矮架之上的长条木板的两端,一方先踏跳板的一端,这一端朝下落时的冲力将对方弹向空中,再落到木板上,使原来踏跳板的人又弹起,如此一起一落,反复交替,也可以由几个人一起来玩。相传古代一位聪明的妻子为了看到监狱高墙内的丈夫,发明了这种能够腾空而起的游戏,流传至今。拔河拔河比赛多在节日举行,一般以村为单位,参加人数少则几十,多至数百,甚至上千人。拔河用的草绳有主干绳和分支绳之分,依据参加人数决定草绳的长短粗细,数百人参加比赛用的主干绳长300至400米,直径为50~60厘米,每1~2米处拴一分支绳,多的有100多根分支绳。比赛多在岁首(阴历正月初一)后的正月十二和十三举行。正月十二,先进行两村儿童的拔河比赛,规模较小。正月十三日,进行两村成年男人比赛。比赛前,两村村民各自聚集在一起,农乐队打头阵,比赛者抬着拔河绳,群众随在后面,陆续进入比赛场地。在总裁判的指挥下,将双方的主干绳牢固地连在一起。比赛开始后,双方的总指挥、分指挥的指挥声、比赛者的呐喊声、群众的助威声和农乐队的吹奏声交织在一起,如同山呼海啸,震天动地。经过激烈较量,决出胜负,获胜一方扛走败方的全部拔河绳,回去举行庆祝活动。车战多在阴历正月举行,以村为单位比赛。车战有两种:一种是单轮车比赛,双方各制造一坚固的木质单轮车,由力士向前猛进,与对方的单轮车猛烈相撞,把对方的单轮车撞出很远即为获胜;另一种是双方各木制“A”字形梯架一个,前有木脚,架上拉绳,放在车上。比赛时,双方指挥人站在架上,手拉绳站稳,数十人抬车前进,力图将对方的车撞翻,另有数十人冲向对方的车,力图将其推倒,将指挥员拉下车。双方村民鸣锣敲鼓,呐喊助威,十分热烈。将对方的指挥拉下者为胜,获胜的村民上街游行,欢庆胜利。跆拳道朝鲜人的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三国时期。“跆”的意思为脚的蹬、踢;“拳”意指用拳击和防御;“道”既为练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跆拳道的特点是:礼始礼终、恭敬谦虚;以腿为主,拳脚并用;强调气势,发声助威;以刚制刚,以硬抗硬。跆拳道是项激烈的竞技运动。男子跆拳道每3分钟间隔休息1分钟,比赛分3回合。女子跆拳道每2分钟间隔休息1分钟,比赛也分3回合。比赛得分在+1—+3间,警告一次扣05分,负分每次扣1分。3个回合后,总分多者获胜。如今,跆拳道在朝鲜半岛南部异常盛行。韩国跆拳道协会拥有350万名会员。跆拳道现已成为国际风行的一种运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作为韩国“国技”的跆拳道为提升韩国国际形象和扩大国际影响贡献巨大。第五部分 9.有趣的体育游艺(2)摔跤男子最喜欢的民间竞技比赛,古时称“角抵”、“角力”或“角戏”。据高句丽古墓角抵冢壁画描绘,朝鲜民族的祖先早在公元4世纪以前就已喜爱上这种游戏了。到了高丽朝和李朝朝代,摔跤继续在民间普及,并逐渐盛行于宫廷里,有些国王通过摔跤比赛直接从民间选拔武艺高强的人并委以重任。这种娱乐平时在河边的沙地或田野的草坪上进行,正式比赛在平整的运动场里进行。比赛场地呈圆形,直径为8米,上面铺一层沙子,场地中央部分的沙层厚50厘米。比赛时双方蹲着身子略往前倾,右膝着地,左膝弯曲,各用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带。裁判员的哨声一响,双方同时起身用力,一方身体除脚掌以外的任何部位先着地被判负。夺取冠军者会得到一定奖励,有些地方以黄牛为奖品。掷柶朝鲜民族最普遍的民俗游戏之一,男女老幼都可以玩。将栗枝条或胡枝条劈成两半,做成四枚柶子,再在纸或木板上画个棋盘,另备四个棋子,棋子按掷柶的分数走,哪一方的棋子先走到终点就算获胜。分数有豚、狗、羯、牛、马等五个等级,马的分数最高。据说这种游戏产生于三国以前,最初的目的是发展猪狗羊牛马五种家畜。花图从日本传入的游戏,共有48张牌,分12组,象征12个月。松树象征一月,梅花象征二月,樱花象征三月,黑楸象征四月,兰草象征五月,牡丹象征六月,红楸象征七月,明月象征八月,菊花象征九月,丹枫象征十月,梧桐象征十一月,雨水象征十二月。花图中有20分、10分、5分三种分值不同的图样,按月对画得分。原来是一种单纯的游戏,后来有不少人用它作为赌博的工具。象棋在中国宋朝以前传入,棋子和棋盘与中国象棋相同,由32枚棋子组成,包括汉、楚双方各16枚,双方各有2车、2炮、2象、2士、5兵(卒)、1帅(将)。棋子的摆法与中国象棋大同小异,但棋子的走法有些不同,尤其是“象”的走法有明显区别。韩国象棋里的“象”可以过河,走“用”字形,成为攻击力很强的进攻手;“帅”与“士”的走法则比较灵活,象征君臣之间的差别相对缩小。另外,与中国象棋相比,在行兵布阵和胜负观上,实用主义和求和意识更浓厚。投壶可以锻炼人的准确度,老少皆宜。古时用酒壶,投壶用箭,现在多用类似花瓶样的器具,投入仿照箭的长短和形状做成的木棍。投壶者拿着十枝“箭”,站在3米开外的地方往壶内投掷,投入多者为赢家。朝鲜人传统民间游艺还有很多,比如绩麻(纺线时的娱乐活动)、览胜棋、握槊等棋类游戏,斗笺、供基、拼字等纸牌游戏,以及投石、花游、斗牛等,游戏活动十分丰富,参与面相当广泛,体现出民族的生机活力和团结的氛围。第六部分 1.伴随一生的仪礼(1)朝鲜人十分珍重人生,注重人生礼仪。无论在家庭在社会,人们都自觉地维护和遵守那些约定俗成的礼仪程序和方式,体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好。从个人的角度看,礼仪成为朝鲜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成为朝鲜人民族精神和社会文明的具体展示,成为美化社会生活、优化社会交往、净化社会风气,以及打造民族形象、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