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读史做女人-2

作者:君子心 字数:24900 更新:2023-10-09 10:41:02

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其实,这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甚至有野心的女人。完美的薛宝钗也是有缝隙的。贾府里她做人做得最好,才德兼工,连黛玉都喜欢上了她——某种程度上,这是为做统治贾府的宝二奶奶做准备——而她没有错,她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个完美的楷模,而做楷模的目的是站在一个至高的地位上,实现自我的价值和能力。太有思想的女人自我意识都是很强的,而一个人只要独立,就必须去寻找适合的方式去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她们不会满足浮世荣华,也不会满足于男人的附庸与玩物,她们需要更高的东西来满足,宝钗是管理贾府的权力,班婕妤则是政治抱负。历史上这样的女人很多,武则天、孝庄、慈禧……可惜与这些成功者不同的是,作为失败者,她们用错了方法和手段。她们错误地以为,只要成了楷模,世界会给她们想要的一切——这是个笑话。那样一个时代,男权是至上的,皇权更是不可动摇,要想实现自我,只有一条途径——男人。正所谓武则天之于李治,孝庄之于多尔衮,慈禧之于咸丰——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女人,都对权力中心的那个男人有莫大的操纵力量。在严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这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成为什么楷模。3.必然的失宠在汉成帝时代,最容易施展抱负的是赵氏姐妹,因为她们对成帝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惜她们没那档次。她们的满足仅仅限于驾驭后宫,荣华富贵,歌舞享乐,说到自我价值、政治抱负,可不是一个歌妓所能理解的档次。但是她们无意中却用对了手段,为了取悦成帝,无所不用其极,掌上舞,温柔乡,甚至春药——这都是拘泥于礼法的班婕妤闻所未闻的。一个权力至高峰的皇帝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女人呢?不少人这样遐想,如果班婕妤遇到的不是荒淫无道的汉成帝,而是有道明君李世民、朱元璋……班婕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长孙皇后?答案是不会。因为班婕妤不具备政治谋略——我们看一下成帝的政治处境。当时王太后权倾一时,外戚专政,把持朝政的主导权不在皇帝,而是王太后的儿孙。失去权力的成帝对外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只好放纵情欲,在声色犬马里释放自己的郁闷。这样一位皇帝,要贤惠的班婕妤何用?可惜有才华的班婕妤没有看透这一点,如果她稍微有些政治头脑,想做自己理想里的贤内助,自当帮助皇帝夺回权力。可她没有,她只是以身修德,劝诫皇上把心思放在政事上,成为所谓的有道明君——成帝不是不想做,是做不了。所以,班婕妤尽管才华横溢、美丽端庄、贤淑明理,却一不能帮成帝夺回皇权,二不能陪成帝纵情享乐。失宠,是必然的结果。也就因此,赵氏姐妹成功地夺取了那个男人的宠爱,而楷模般的婕妤只能孤寂一生。令人叹息的是,这位一直成为楷模的女子却有不同于宝钗的一点。宝钗无情。大观园抽签玩,成为牡丹花的宝钗,判词是“道是无情也动人”。这个女人理性得近乎无情,对宝玉、对母亲、对长辈、对姐妹,理性得失去人性,这是很多人不喜欢宝钗的原因。因为她不是性情中人。但班婕妤对这个男人,是动了真情的。才女命薄,也多情。成帝也许并不明白,这辈子真正爱他的,就是这一个让他敬也让他畏的楷模——她被成帝抛弃在太后的长信宫里,对这个无情的男人依然恋恋不舍,回忆往昔恩爱,写下著名的《团扇诗》,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一只乌鸦,能天天看见那个男人的身影。成帝驾崩,自请守墓,日夜对着那个男人的坟墓,寂寞地焚香。五年,从日出的朝阳到日落的余晖,往昔恩怨如烟去,一代才女寂寞而终。留下的,是没有实现的抱负、没有表白的深情、没有胜利的争斗、没有恩爱的惘然、没有唱完的诗篇……八.解忧公主:一个人的战争(1[人物小传]:刘解忧,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一生嫁给了三个乌孙王,直到年过七十岁,上书汉帝,得归故土。[君子心语]:解忧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汉朝谋求最大的利益,但这是四面楚歌下的孤军奋战,因为乌孙国跟匈奴的关系不是凭借她一个小小的公主所能拆分的,她最后失败了,可是她精神不死,每为某些神圣献身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不是吗?1.没有眼泪的和亲和亲,在历史上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词语。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和亲的媒介,就是帝王家的公主们。这样,就产生了无数血和泪的故事。金尊玉贵的她们,要离开温暖的家乡远嫁塞外蛮荒之地,要忍受极大的委屈遵从胡人的风俗——生于帝王之家,命中注定,要成为政治的工具与牺牲品。可历史就是历史,王朝更迭,民族战争,哪里能顾及到一个女人的眼泪?但也有勇者,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历史赋予她的使命。这里不仅指的是众所周知的王昭君,还有更优秀的一个女人,她叫刘解忧。从血缘关系上考究,刘解忧是汉武帝的远房侄女,是楚王刘戊之孙。而楚王刘戊就是“八王之乱”之一,因此平乱之后,这个家族不可阻止地衰落下去,没有人敢再去亲近叛臣后代——尽管是刘氏血脉,天朝贵胄。但是皇帝并没有忘记他们,痛击匈奴需要联合周边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乌孙国。自然需要和亲,和亲需要王室子孙,这个谁也不愿意抗起的责任就落在衰落的刘戊家族上。解忧注定是牺牲品。先前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已经不堪生活折磨,病死乌孙。汉帝为了联合乌孙,还是让解忧远嫁到乌孙国,是皇命,也是责任。天朝上国的娇女却要去蛮荒之地,嫁给一个从来不认识的外族人——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也是流着眼泪的。但解忧没有眼泪,史载她“欣然从命”。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那个堂姐刚刚死在那里,也不是不知道乌孙国是怎样的落后与荒蛮,更不是不知道自己去意味着什么,可是她“欣然从命”。那是一种抗争。作为皇室子孙,一出生却受人歧视,成长于渐渐衰落的家族里,幼年的不幸给了她异于常人的勇气和力量。和亲,是一个重担,也是一次机会。她将为汉家王朝的安定贡献力量,她将成为边疆和平的使者:因为她,多少战争可以避免,多少战士可以不再流血;因为她,戊家子孙从此可以抬头做人。只能没有眼泪。2.一个人的战争按照当时西域游牧民族的风俗,父死子尚——只要继位的不是你儿子,你就必须嫁给继子或者继孙——这在中原算是禽兽行为,却是胡人的风俗制度。一个深受中原儒家礼教熏陶的千金贵族女子,一旦和亲,就意味着必须嫁很多次,而且是嫁给自己的继子——这种伦理的羞辱不是一个正常人所能承担起的。大部分和亲的公主们都抑郁而死,她们有的是水土不服,有的是想念中原,更多的是不能忍受这种风俗的屈辱。细君公主在“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时上书武帝,结果武帝回复“从其国俗”,结果细君嫁给继孙,五年以后就抑郁而亡;连主动出塞的昭君在要嫁给继子之前,都写信给皇帝,想回去,想抗命——她们不是不知道制度不可违,只是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屈辱,她们受不了。八.解忧公主:一个人的战争(2解忧在出嫁之前,一定早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但是皇命难违,她不嫁也得嫁。但是她并没有哭哭啼啼消沉下去,欣然从命的背后,有一种更大的意义支撑着她——国家利益。一个女人要是能超脱个人天地里的日常琐屑、情爱恩仇而走出去看天下风云,总是大气而令人激赏的——这位自幼长在深闺的封建贵族小姐非常清楚自己的肩头是什么,她走出了自我。乌孙王军须靡的左夫人,是匈奴公主,解忧嫁给军须靡,为右夫人。解忧一开始就面临着非常尖锐的斗争:乌孙是汉朝与匈奴同时拉拢的对象,乌孙王身边的两位夫人——出身匈奴的左夫人与汉朝右夫人之间的斗争,也将不再是情爱冲突,而是国家利益的争夺。那个时候解忧18岁。而并不占优势。虽然汉朝是天朝上国,势力雄厚,但是鞭长莫及。乌孙国与匈奴却同属游牧民族,从风俗习惯、制度礼仪、文化风貌都极其相似,朝廷内很多乌孙贵族甚至是匈奴族的亲戚或者后代,可谓“打着骨头连着筋”。解忧是右夫人,乌孙国左为上。所以从一开始,对心怀雄心壮志报效国家的解忧来说,就是一个人孤军奋战。3.异族扎根《后宫》里,过气的舒太妃教育要重新入宫争斗的女主角:“女人得到一个男人的心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有权力”。18岁的解忧已经明白了这一点。乌孙,是今天伊犁哈萨克族的祖源之一,居住在伊列河(今名伊犁河)流域到玛纳斯河一带。西汉时它是西域最强大的部落,12万户,63万人。以畜牧为业,善养良马。已使用铁器,冶金、制陶、制革、毛织也有一定水平。乌孙的南面与天山以南的城郭诸国相邻,西边是大宛,西北是康居,东接车师。在由东到北的漫长边缘上,被强邻匈奴盘踞着。乌孙国的国家制度还是原始的奴隶制。因此,从精致的天朝上国到愚昧蛮荒的部落民族,从华丽的汉代宫殿到草原里的牙帐,从精密细致的鸡肉黍米到腥气的羊肉马奶酒,从层层的曲裾深衣到简单的独龙毯,从字正腔圆的汉语到乌孙语,从汉朝公主到军须靡的右夫人,解忧迅速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她明白,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乌孙人。她做得很成功,尽管是一个属于外来文化的异族公主,却用自己的聪颖智慧以及汉朝的新文化,得到了乌孙人的喜爱。但她没有孩子,在第一个丈夫军须靡死的时候,只有匈奴公主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泥靡。因为泥靡还小,王位落到了堂兄弟“肥王”翁归靡身上。但是大家相约,翁归靡之后,继位的还是泥靡——这为解忧的不幸埋下了伏笔。按照风俗,解忧与匈奴公主又嫁给了肥王,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幸运的婚姻。可能性情相投,解忧跟第二任丈夫感情非常好。她为肥王生了五个孩子,开始协助国王参与政治、经济、军事的决策——以先进的汉族文化去管理落后的乌孙国,自然会起到好的作用,乌孙国迅速强大起来。连解忧的侍女冯嫽也嫁给了乌孙国贵族将军。可是这样的局面却招来了匈奴的嫉妒,失宠的匈奴公主回娘家诉苦,再加上汉朝天子更替,势力开始衰落,匈奴要教训一下这个开始不听话的邻居。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为维持其对西域的统治,发兵威胁乌孙。单于恶狠狠地要挟,“去持公主来!”要乌孙王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他们以巴里坤草原为基地,屯田车师(吐鲁番盆地和车师等地),进攻乌孙,以控制、稳定北疆地区,隔断乌孙与汉朝的联系,并以车师为桥头堡,向南疆发展。八.解忧公主:一个人的战争(3乌孙王翁归靡与解忧分析了形势,上书汉王朝“匈奴与车师共侵乌孙,唯天子出兵幸救之”。可惜当时昭帝突然驾崩,国内正处于动荡时期,主子都没找到,哪里会理会西域的这些乱事?一等就是两年。乌孙与匈奴同俗,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国内支持献出解忧的声音非常大,而且为了异族的女人让战士流血,在有些人眼里,也是不值得的。翁归靡没有献出自己的老婆(历史上这样做的男人可谓少之又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少数民族男人讲义气),当然,也反过来证明了解忧这几年在乌孙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但是,大军当前,敌强我弱,必须苦苦支撑。解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汉,可是在危难之时,大汉却置之不理了。4.无望的努力自古在民间长大的帝王,一般都相当敬业称职,可能是了解了人间疾苦,眼界历练跟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孩子们不同。宣帝因为祖父戾太子巫蛊事,襁褓之间差点给人灭口,后来被好心人收养,自小在街巷长大,“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因此昭帝驾崩后他做了皇帝,汉朝出现中兴的局面。但是经过几次朝代更替的折腾,乌孙那边可辛苦坏了。匈奴趁乱反击,屡次侵扰威逼乌孙。解忧几次上书都石沉大海,挣扎了几年,终于等到宣帝腾出手来收拾匈奴。汉兵大发15万骑兵,五将军分道并出。遣校尉常惠使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己统领翕侯以下5万骑兵从西方入,至右谷蠡王庭,擒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千长、骑将以下4万级,马、牛、羊、驴、橐驼70余万头。匈奴几十年一蹶不振,解忧算是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如果解忧这个时候恰好死了,那真是功德圆满了。她有宠爱她的丈夫,有拥戴她的国民,有相对安定的天下,有足够宽广的政治舞台……可惜她没死,老公死了。这对她来说是个悲剧。这个爱她的男人离开了,按照第一任丈夫军须靡的遗命,王位要传给匈奴公主的儿子泥靡,而泥靡已经长大了。泥靡人称“狂王”。他变成狂王是可以理解的,从小生活在汉族公主的压抑下,看着因为失宠而受冷落的匈奴母亲,不被人喜欢也不招人待见——心理变态也很正常。翁须靡在世的时候,曾经要立跟解忧生的大儿子元贵靡为太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立成,查阅史书也语焉不详。至于泥靡为什么突然继承了王位,史书也没直说,只是侧面写乌孙国又向汉朝求婚,皇帝要把解忧弟弟的女儿嫁过去,本来啥都准备好了,半路上听说翁须靡死了,继位的不是元贵靡,中途又回去了。解忧的好日子到头了。听说国王死了,乌孙的贵族们遵从从前的约定,立军须靡的儿子泥靡为王。狂王又娶了解忧,生下一个儿子叫鸱靡。狂王跟解忧感情非常不好,又残忍暴虐,渐渐地失去了人心。解忧在那里已经待了几十年了,立自己的儿子继王位都做不到,而乌孙贵族们遵从前约,立泥靡为王,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信号。它解释了解忧一生的悲剧。5.解忧不死当年解忧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时,她以为她是能改变什么的。这个走出自我的女人,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我以我血荐轩辕”。她确实努力了,也尽力了,但是却是无力回天。在关键时刻,事情结果总是证明着这场努力的虚妄。王位争夺时,贵族们一致要匈奴公主的后代继承王位,她失败了。不得以又嫁给了继承王位的泥靡。想通过夫人的地位继续保持在乌孙国的影响,保持大汉天下的稳定,保持汉族的血统——甚至为这个自己非常讨厌的男人生了个儿子。但是泥靡倒行逆施,国人共愤。她终于受不了了,于是背水一战。公主向汉使诉说乌孙国百姓被狂王所祸害,人心向背,诛杀狂王容易。于是立下“鸿门宴”,主狂王赴宴,酒会完了后,让将士用剑击打狂王。剑落下只伤到狂王,狂王骑马逃离。狂王的儿子带领部队将公主和汉使围在赤谷城。几个月后,都护郑吉带领众多国家的部队来救城,围困这才解除。解忧摆了一席“鸿门宴”,但是命运似乎一直在嘲弄这个一直很努力的女人——泥靡只是伤而未死,国内支持站在匈奴那边的贵族们出兵还击,围困了数月,汉朝出兵才解围。不仅如此,汉朝还派了愚不可及的人来协调这件事情,这个人叫张翁。汉朝派他出面的本意,是想暗中保护公主。但表面文章不能不做,所以把两个起事的官员拉到长安砍头,派张翁去审问公主,副使去治泥靡的伤。张翁真的给公主用刑,还拽着公主的头发痛骂,副使敬业地把泥靡的伤治好了(这两人难道是匈奴血统?人蠢到这个地步也不太容易)。解忧算是倒霉到底了,设计篡位,没成功,自己娘家来调停,派来的人却是两个傻子。但是这个女人像仙人掌一样顽强,她悄悄给汉朝天子上书。皇帝一看,这还了得,马上把张翁拉回长安砍头,副使阉了做太监。国内匈奴势力强大,解忧就是再厉害,但人心不平难撑大局。匈奴后裔的乌孙贵族们叫嚣着要报仇,没奈何,只有分裂。解忧的大儿子元贵靡统治大一点的地方,匈奴后裔乌就屠统治小一点的地方,内乱自此始。几年以后,大儿子死了,解忧的孙子继承王位,人们纷纷归向了对面的小乌孙国——匈奴在乌孙的势力太强大了,解忧彻底失败了。她18岁嫁到这个民族,努力了60年,为了把这个异族的土地变成汉朝的一部分,嫁人、生子、参政、夺权——什么都做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她累了。她想回家。回到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她付出一切的地方。于是,公主上书汉天子,请求归乡。回来两年以后,解忧死。希腊神话里说,西绪弗斯因为得罪了天神宙斯,被罚推石上山——这对一个天神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个石头永远会在终点落下来,西绪弗斯要一次又一次推上去——面临着无数次甚至最终的失败,解忧一直挣扎着,最后乌孙国分裂战乱,离汉朝越来越远——但是她尽过力了,努力过了——所以,解忧不死。《读史做女人》第三部分九.郭圣通:那个情商120的对手[人物小传]:郭圣通,东汉光武帝皇后。出身望族,家族势力为刘秀夺取江山提供了很多帮助。后来因事被废。[君子心语]:郭圣通不错,可惜阴丽华太过高明,遇到如此会巧妙处理两性关系的对手,非常可怕。JM们如果遇到情感困扰,学学阴丽华吧。有些爱,其实可以很巧妙。1.优秀遇王者她本来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可惜遇到了一个女人,如果说她很优秀,那么那个女人,就是王者。对一名篮球明星来说,跟乔丹生于同一时代是不幸的;对一名拳击手来讲,碰上盛年的泰森是他倒霉;周瑜若不是碰上诸葛亮,也会是潇洒自如的一代名将。但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是你不够好,是你运气不好。她本身已经足够完美——出身高贵,气质高雅,年轻漂亮,美丽温柔,才艺兼通。父亲郭昌,让田宅财产数百万给自己异母弟,国人都称义士。母亲虽是王家女,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在更始二年春,刘秀攻打王郎,到真定的时候,两人成亲。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刘秀不仅是一代明君,而且还是个帅哥(“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性情又温和仁厚,对她又好。因此戎马生涯里,她生死相随,为刘秀生长子刘疆。自此似乎一切都春风得意,可是那个人出现了。她的名字叫阴丽华。其实本来郭圣通没把她放在眼里。她是郡主,而这个女人只是民间的一个小小的地主女儿;她年轻美貌,这个女人却已经21岁了(在古代人看来已经够老);更重要的,她有了儿子,那个女人还什么都没有。事实证明她错了,大大的错了,阴丽华才是女性里真正的王者。几千年之后还传颂着她的盛德,“娶妻当娶阴丽华”。她不知道,在自己遇到那个男人之前,阴丽华已经赢得了那个男人的心。在从军早期,因为屡立战功,刘氏兄弟遭到了当时的起义军领袖刘玄猜忌。先是杀了哥哥刘演,刘秀也只能表面强颜欢笑,而阴丽华就在他身边,一直辅助他,照顾他,安慰他,并且,还为他指明了一条出路。刘秀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招抚流亡,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诸郡的爱戴和拥护,而以此作基础,成就一代帝业。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怎会新婚燕尔就能承受自身难保的恐惧与战兢?并且一直抚慰那个男人,还推开他放他走出去成就帝业,什么样的心胸和心机能做到如此地步?——从一开始,这场斗争就注定不在一个量级。2.量级差别郭圣通当时还是自信的。因为饱读诗书,她知道人性是最不可靠的东西,最实际的还是权力与利益。当刘秀的军队来到真定(定县)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真定王刘扬和号称10万之众的大军。俗话说,灭敌一万,自损八千。如果硬打,刘秀即使能够以智取胜,也势必损伤严重。但好在刘扬对刘秀的才干非常钦佩,愿意主动归附。只是有个条件,要跟刘秀联姻。刘秀为了避免流血与战乱,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作为刘扬的外甥女,她给刘秀带来的是刘扬兄弟三人的10万大军。正是创业用人之际,刘秀需要的不是阴丽华而是年轻美貌、气质高贵、又与刘秀戎马相从的她。她有这个自信,所以见到阴丽华,出于礼貌与教养,她叫声“姐姐”,只是微笑从容里,伴随着一份把握十足的傲慢。九.郭圣通:那个情商120的对手刘秀洛阳称帝,册立皇后,她如愿以偿地坐在那里,看着那个女人向她称臣跪拜。看看身边的丈夫,因为距离那样近,她突然发觉了丈夫眼里的不安。她这辈子,就毁在这个不安上。那是一种内疚到痛苦的表情。当我们谈到爱情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误以为,对方这样好那样好,所以“应该如此”。这是一种爱情世俗化的想法,就像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爱情不是社会、生活、世俗所能纠葛的,作为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它超越了一切。刘秀是爱阴丽华的,虽然她比阴丽华外在好得多,虽然她比阴丽华给他带来更多利益。但是,爱情,就是这样纯粹。郭圣通不知道,即使失去那10万大军,刘秀也愿意册封阴丽华为皇后。而她之所以坐在那个位置上,是这个女人让给她的。这是致命的。如果说在两个人同时封为贵人的时候,刘秀还在郭圣通与阴丽华之间犹豫——尽管阴丽华是他的发妻,但面对温柔美丽深情的郭圣通,他还是喜欢的。但就是这样一次“让位”,让刘秀彻底倒向了阴丽华。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那个时候刘秀刚刚建立帝业,天下未平,百废待兴。郭氏一族论名望、论声誉、论实力都是刘秀不可缺少的臂膀,这些阴丽华比谁都清楚——她既然能在新婚就劝丈夫远离创业,自然清楚刘秀当时更需要什么。她对刘秀说:“我没有儿子,郭氏又患难相随,应该册立郭氏为皇后。”阴丽华在刘秀刚起义的时候嫁给他,后来因事分别三年。三年以后刘秀已经成就帝业,并且,娶了年轻美貌家世雄厚的郭圣通,还生了个儿子。幸亏刘秀不忘旧情,把她接过来要册封皇后。她知道,正因为她知道,她推辞了,她推辞的时候并没有说:“刘秀,你现在还不成气候,要借助郭氏的名望势力,所以应该册封郭氏为后”——没有,她知道怎样不伤一个男人的自尊。她说,我没有儿子——你应让郭圣通生个儿子。她说,郭氏患难相随——你应把爱的空间留给新人。对于现在无权无力的阴丽华来说,她非常清楚自己更适合什么。她不要名分,她要更珍贵的一种东西,并且暗示刘秀怎样去做。这个女人是真正的王者。3.情商120刘秀册封了郭圣通,他知道阴丽华为了他让出了什么。这种付出让他感到愧疚和痛苦,于是他给予她除了名分以外的所有一切。只要出征,刘秀总带着阴丽华。当初郭氏相从是因为阴丽华不在身边。他让阴丽华生了五个儿子。当初让郭氏生儿子是因为没有阴丽华,他给她最珍贵的东西,因为她懂得为他牺牲。她为他让出了后位,他则给了她所有的爱。相比起来,郭圣通在爱情上就傻了很多。虽然这位郡主饱读诗书,但是情商显然不高,阴丽华让正位,她大大方方接受了——拥有了后位,却失去了一个男人的心。刘秀的性格,相比起历代帝王,要温和宽厚很多,且心地善良。大多开国君王,为了巩固江山一般都大杀功臣,东汉初年就很少见。本性的温柔让他更喜欢善良的女人。阴丽华七岁就死了父亲,数十年,只要提起就泪流满面。刘秀见了,自然怜惜这么慈孝的女人。郭圣通呢,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从刘秀的诏书里隐约能找到影子——“皇后经常心怀怨恨,违背妇德,不能抚养其他人的儿子,教诲他们成长。后宫里面的婢女们见了她,好像鸽子见了鹰。既没有后妃之德,却有吕后、霍后的风格。怎么可以托孤呢?现在派司徒撤去她的后位。阴贵人是乡里好人家的女儿,嫁给我的时候,我还是平民。现在告诉祖宗,把她封为天下之母。换皇后并非好事,也不是国家的福气,不要上书庆祝了。”九.郭圣通:那个情商120的对手郭圣通从一个名门淑女,变成陈阿娇+吕后。当初未必不贤良淑德,只是那次让位,获得了名分却输掉了爱情。刘秀把感情都放在了阴氏身上,让她日日夜夜,寂寞相对,空拥有一个皇后之位,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刘秀常常夸耀阴氏的儿子刘庄类己,甚至布告天下说明皇后之位是阴丽华推让出去的。郭圣通受不了了。那个女人得到了刘秀的心,那个女人的儿子得到了刘秀的喜欢——而她是尊贵的皇后,那个女人不过是地主的女儿——她曾经以为自己拥有了尊位就会得到他的爱,谁知道恰恰相反,她开始歇斯底里地反抗。一个变成怨妇的女人是可怕的。她的怨气无法冲着阴丽华,但是可以冲着宫里的下人,冲着宫里的儿女们发——如果说她怨恨满腹,刘秀还可以忍受,那么她恶待非自己所出的儿女,则犯了刘秀的大忌。吕后的故事太可怕了,刘秀无论如何不能让自己心爱的阴丽华变成第二个戚夫人——况当时江山已稳,刘扬谋反也得到平复,他不用再怕什么。光武十七年,废皇后郭氏。郭圣通彻底失败了,但是她没有像所有的废后一样被打入冷宫,她的兄弟封爵,她也被封为“沛太后”,很风光地回娘家了。也许这个时候,她才明白那个女人的可怕。阴丽华赢得的不仅仅是刘秀的心,也赢得了宫内所有人的心,并且,她善待了失败者,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信。郭圣通这个时候才明白,自己的对手绝不是一个地主的女儿,而是个聪明得可怕的王者。后来,自己的儿子刘疆让出太子之位,7年以后,她抑郁而亡。或许有人会说,这是阴丽华的善良征服了刘秀,也征服了所有人。可是,错了,宫廷斗争里的获胜者,绝对不是可以凭善良立足的。我们回头看,“后七岁失父,虽已数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帝见,常叹息”。一个7岁的小孩死了父亲,小时候的印象已经模糊得记不起来的时候,数十年后,每次提起,会不会泪流满面?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心爱的男人违背了爱情的誓言(尽管不是有意),另外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还生了个儿子,你会不会不仅不恨她,还把正位送给她?这个男人与阴丽华日夜相对,让郭氏心生怨恨,如果阴丽华真的天性仁厚,是不是应该试图缓解一下两个人的关系?这是个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人。她用自己的牺牲赢得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并且用自己的智慧获得了最高的权力。并且,她懂得适可而止。即使在刘秀死后,她也继续善待郭氏和郭氏的儿女们,并且切切嘱咐自己的儿子孙子要善待他们的后人。中元三年,阴丽华的孙子章帝北巡路过真定时,特地按照阴丽华的叮嘱和郭氏家族聚会,赏赐万斛粟米和50万钱——这才是真正的王者。郭圣通不错,只可惜遇到的是情商120的阴丽华,所以注定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女人做情敌,自杀吧。十.邓绥:女性觉醒的斗士(1)[人物小传]:邓绥,东汉和帝皇后。和帝死,先后迎立殇帝、安帝。临朝执政近二十年,建光元年(121年)死,同年,安帝诛灭邓氏。[君子心语]:在一个对女性处处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刚柔并济的女子,用智慧上位,最后在最高权力舞台上施展自我价值与抱负,而她的没落,是所有政治女人的悲剧。1.觉醒与自保通常不甘于女性角色有两种途径:一是变成男人;二是做最好的女人。她选择了后者。她叫邓绥,世家女,父亲邓训是邓禹第六子,为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阴丽华的堂姐。她6岁就能读史书,12岁就明白《诗》、《论语》,哥哥们读书有不懂的还要问她。连母亲都感觉她太过怪异:“你好好一个女孩儿家,不学女工想考博士啊?”于是她白天学女工,晚上读书。由于没见过读书不要命的主儿,家里人都称她“诸生”。可能读书多了,见识也更加高超,连邓训每次回家都找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商量事情——我们从这些小小细节里看出这是个自我意识觉醒异常的孩子。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这样写到:“社会根据男人制定的法典宣判女人是低人一等的,所以她只有摧毁男性的优越地位才能够消除这种劣等性。于是她去攻击使她不健全的、对她进行支配的男人,她和他大唱对台戏,拒绝接受他的价值观。但她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自卫。使她注定低人一等的原因,既不是固定不变的本质,也不是错误的选择。它们是硬加在她身上的。一切压迫都会引起战争,这一点毋庸置疑。被看做次要者的生存者,不能不要求重树她的主权地位。”简而言之,女性的地位和身份以及角色是后天强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这种理论可以解释邓绥身上的奇异之处。她不喜女工——这是那个时代女性角色的一种最基础的认同方式。她喜欢读书——在那个封建时代,这是男人们需要掌握的技能。她参与政事(跟父亲商讨)——这不是一个女儿应做的事情。从成长时期,她就在有意识地反抗自己的女性定位。只是这种反抗并不着痕迹,虽然只是个孩子,但是她很巧妙而到位地避开了封建时代的雷区。5岁时,年迈的祖母亲自给她剪发,因年高眼花,剪刀误伤到前额,血顿时就淌下来。她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忍痛不言,直到剪发完毕。旁人见她额上流血,惊问她为何忍耐不说。邓绥回答说:“不是不知痛,实在因为太夫人喜欢我才给我剪发,如果喊痛,反而伤了老人初衷,所以只好忍受!”13岁,父亲去世,她日夜啼哭,思念父亲,3年不吃盐菜,以致姿容憔悴得别人都认不出。邓绥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做了抗争,但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在雷区面前她又小心翼翼地做了维护——她异常孝顺,孝顺得让众人容忍了她的怪异——那个时候,邓绥13岁。2.埋没与自保如果说自幼长成、饱读诗书、参与政事是她反抗角色的第一步,那么入宫为妃则是她服从角色的一种妥协。那个时候没有人启蒙她要觉醒、要反抗、要当娜拉,她只能按照命运和家族的指令进入一个新的环境。13岁的时候跟着诸贵族少女一起入选,只因父亲去世,在家里守丧耽误了3年——这多余的3年让她意外受了很多罪,因为失去了一个机会——成为皇后。十.邓绥:女性觉醒的斗士(2)那时候同时入选的有阴丽华的兄长阴识的曾孙女阴某。这位少女同样聪慧,善书艺,有殊宠,很快立为贵人,几年以后被册封为皇后。那个时候邓绥刚脱孝服入宫,她来晚了。虽然晚了,但是却以倾国之色压倒众人——“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后汉书?皇后纪》)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是那种又高又漂亮的修长美女,于是很快就获得了和帝的宠爱。可以想象,如果她跟阴氏同时入宫,那么皇后就是她而非阴氏了。但是命运不济,因为守孝耽误了3年,这就让她不得不具备更强的身手,意味着必须具备比阴氏更高明的手段。她首先要做的是自保。入宫不到一年即封为贵人(东汉的后宫级别是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出身高贵,倾国之色,宠冠六宫。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她很明白。《后汉书》记载:“后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后汉书?皇后纪》)做事情非常小心谨慎,对下人非常仁厚宽容,非常殷勤地侍奉阴后,跟她一起走从来都不肯跟她并列。如果说班婕妤是个读书读傻了的女人,她则是读书读活了——饱读诗书是为我所用。这里的尽心与小心不是像班婕妤一样追求一个楷模,而是建立在深刻了解汉和帝喜好性情的基础上,因此“帝深嘉爱焉”。因此你可以看到她的心机。一、偶然患小疾,和帝很是关怀,常令邓氏家属前来探望、照顾,并且破例允许他们自由往来,不限时日。她却屡次劝谏和帝说:“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和帝赞叹说:“别人以得见亲属为荣,今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真是难得啊!再说,你的亲戚我何必要提防呢!”由此和帝对她越加宠幸,甚至超过了正宫的阴后。父亲去世,能三年不吃菜,但是自己生病,岂有不愿家里人探望之理?所谓推辞,一来博帝宠,二来少惹是非。二、每次宴会,其他嫔妃都精心打扮,艳丽非常,只有她穿着素服也没有什么修饰,只要跟阴后在一起,从来不敢抢她的话头,也不敢穿和她一样颜色的衣服,于是和帝感叹:“修德之劳,乃如是乎!”在家族里亦是千金小姐,在宫里这样压抑自己以示谦虚贤德、不同凡响。三、邓绥见和帝对自己宠爱有加,对阴皇后却日益冷淡,心中很不安宁。每当和帝想在嘉德宫留宿,她总推说身体不适,劝和帝去长秋宫。因为和帝子嗣稀薄,所以广选才人进宫来侍奉皇帝。如果你真心爱一个男人,你会不会这么大方地把他推给别的女人?我们很难说此时的邓绥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获取权力施展抱负,甚至反抗那个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相反,我们是看到了她事事服从这个角色的表现,她那个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得那么长远。人随着环境的改变会渐渐把自我意识埋没于心底,很多时候也只是利用一些手段自保而已,但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3.被动转主动永元十三年,和帝身患痢疾,卧床不起,到五月中,病势加重。史书这样记载:“帝尝寝病危甚,阴后密言:‘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阴后秘密对手下人说:“如果我掌握了权势,会灭邓氏的族!”《后汉书?皇后纪》)十.邓绥:女性觉醒的斗士(3)阴后这句话改变了邓绥的命运。皇帝这个职业虽然很有前途,但却是个苦差事,所以长寿的不多。东汉的皇帝寿命更短,超过30岁的都很少见。皇后们又偏偏都长寿,因此皇帝一死,皇后就是真正的皇权掌握者。阴后这话可不是吓唬人玩的,她来真的——有吕后比着呢。邓绥听到这句话,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如果说从前是恭谨小心以求自保,现在则已退无可退,要么死,要么反击。“后闻,乃对左右流涕言曰:‘我竭诚尽心以事皇后,竟不为所祐,而当获罪于天。妇人虽无从死之义,然周公身请武王之命,越姬心誓必死之分,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即欲饮药,宫人赵玉者固禁之,因诈言属有使来,上疾已愈。后信以为然,乃止。”(《后汉书?皇后纪》)我们注意这样两个细节:一、皇帝病重,阴后想利用后事报复邓绥,是“密言”,既然是“密言”,怎么会传到邓绥耳朵里呢?这证明在皇后身边,有邓绥的眼线。二、邓绥听到这句话,要自杀,并且被劝住,她的话是这样说的,“上报帝恩,中解宗族,下不有人豕之讥”。——这场戏是表演给皇帝看的,并且暗中提醒他真的百年之后,他心爱的邓贵人难免落到戚夫人的下场。短短“人豕”两个字,犯了汉朝历代皇帝的大忌。吕后的作为实在太过可怕,我们仔细阅读汉代史书就可以发现,在处理后宫事务上,无论是武帝杀勾弋夫人,还是光武废郭后,都在竭力避免这种遗祸——对刘家的男人来说,不能保护自己的心爱的女人却让她落到那种地步,是一种羞辱。邓绥运气不错,这场戏没白演,和帝病好了,了解了所有的一切,也埋下了废黜的种子。这个时候的邓绥,心态已经改变了,她从一个顺从以自保的角色,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权力追求者。也许那个时候的她未必想施展什么政治抱负,只是明白了,问题已不是她恭谨小心可以解决的,只有掌握最高的权力才能自保——她开始反击。4.绝地反击永元十四年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因为阴后的外祖母邓朱经常入宫,有人告发她们挟巫蛊道。巫蛊,即用以加害仇敌的巫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及八十一回,赵姨娘买通女巫马道婆剪纸人和做木偶人陷害凤姐与贾宝玉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诅咒术在汉代十分盛行,同时也是非常可怕的罪行。西汉武帝晚年,奸佞江充诈称武帝得病是由于巫蛊作祟,以预先埋设的偶人诬害太子,结果造成太子及其家属全部遇难,连累而死者,前后共计数万人。做了几十年皇后的卫子夫也因此自杀——汉代后宫历代嫔妃的罪行莫过于此。《后汉书》很有意思,说“有言后与朱共挟巫蛊道”。“有言”这个词,即是有人说,“有人告发”,如果是事实,“有言”就没必要了。再看后来的处理:“事发觉,帝遂使中常侍张慎与尚书陈褒于掖庭狱杂考案之。硃及二子奉、毅与后弟轶、辅、敞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诅,大逆无道。奉、毅、辅考死狱中。帝使司徒鲁恭持节赐后策,上玺绶,迁于桐宫,以忧死。”(《后汉书?皇后纪》)如果是证据确凿,自然不会“考死狱中”,这是一笔糊涂账,也许阴氏暗地里诅咒过情敌,但是她未必有这个胆子真干。作为知书达理的世家女,这点法律常识应该懂,只不过敌人是邓绥,既然连密言都能外泄,那么让她内心的那点阴暗想法变成犯罪事实就不足为奇了。十.邓绥:女性觉醒的斗士(4)最大的敌人倒台了,邓绥开始登上权力舞台。但是她上位得非常聪明——“十四年夏,阴后以巫蛊事废,后请救不能得,帝便属意焉。后愈称疾笃,深自闭绝。”(《后汉书?皇后纪》)她知道皇后之位空出来以后,和帝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她,但是她称病谢绝,直到“会有司奏建长秋宫,帝曰:‘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唯邓贵人德冠后庭,乃可当之。’至冬,立为皇后。辞让者三,然后即位”。辞让再三,说自己德薄不配,连四国进献的贺礼都免了,甚至和帝要升她娘家的官都不肯,“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再三谦让是避嫌疑,免贺礼升爵是求世誉,邓绥在和帝死后还释放了阴后的家人,“还其资财五百余万”。所有一切都是###的手段,她的高明就在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说从前的邓绥是以顺从女性的角色来自保,那么入宫给了她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宫廷斗争的环境里面她成长了,也成熟了,同时内心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种觉醒不再是家族小女儿的游戏之谈,而是纵横天下。纵横天下元兴元年,和帝崩,长子平原王有病,而诸皇子都夭折了,前后十数,后来生的都悄悄养于人间。殇帝生始百日那天,邓绥迎立为帝。她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以皇太后的身份诏告天下。诏书里,自称“朕”——“皇帝幼冲,承统鸿业,朕且权佐助听政,兢兢寅畏,不知所济。深唯至治之本,道化在前,刑罚在后。将稽中和,广施庆惠,与吏民更始。其大赦天下。自建武以来诸犯禁锢,诏书虽解,有司持重,多不奉行,其皆复为平民。”(《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邓绥幼年便排斥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定位,终于在大权在握时显露了出来。称她为反抗女性角色的斗士并不过分——她要做很多男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东汉中期,政事已经渐渐衰落下去,但是邓绥的执政却让这个政权维持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她虽不能与后代盛世相比,但是她尽了一个贤明的执政者的力量。虽然重用娘家人,但是她对邓氏宗亲极为严厉,亲属犯罪,无所假贷。从节俭做起,禁绝地方的贡物,每年只供纸墨而已。接连下诏大赦天下,又削减宫内日常的费用,自己朝晚只一肉一饭。郡国进贡的东西全部减半,卖掉上林苑所养的鹰犬。后宫多余的侍女,以及宗戚因获罪而沦落为官婢的一律出宫婚嫁。对内精简冗员,减去宫内老弱无用之吏500余众。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日夜操劳,躬自处置,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因此汉政权得以渡过难关。元兴二年夏,京师大旱,不见一点雨。邓绥亲自去洛阳了解旱情,审查冤狱。有个死囚因屈打成招,见到邓绥,畏惧官吏不敢喊冤。邓绥便详细问他所犯之罪,于是为他昭了雪,并立刻将洛阳令下狱抵罪,严惩执法不实之徒。结果,她的车驾还未回到皇宫,天上就下起了大雨,百姓们说这是邓太后的贤仁感动了上苍。这个时候的邓绥,是最快乐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定位让她感到束缚、感到压抑,但是机缘巧合,命运却给了她一次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不是皇帝,却大权在握,她可以纵横天下。但是这个时候邓绥也是恐惧的,她知道自己站在了一个男权社会的中心。自己是一个女人,做得再好,在别人眼里终究是个女人,不是所谓“正道”,还比不上无道昏君。正是因为四面是敌,她死都不愿放手。小皇帝死后,她不肯立和帝的长子。为了一直控制大权,她拥立十几岁的清河王刘安为安帝。安帝长大了,本来该继位了,但是她一点没有放权还政的意思。她害怕,也不肯。司空周章多次上书,要求邓后将政权交还安帝,她置之不理。于是周章便联络亲信,想通过谋变的方式让她把权力交出来,事情败露后,周章畏罪自杀。自此,她提高了警惕,臣下的奏疏中,凡有提到要她归政者,便严加惩处。郎中杜根,看不出行情,依然上书请邓绥归政。她大怒,令人将杜根装在大布袋里,用杖活活打死,然后弃尸城外,还不许他的家人收尸,结果尸体在荒郊野外,被狗吃了;平原郡吏成翊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奏请太后归政,被坐罪系狱;越骑校尉邓康,屡劝太后隐退深宫,邓绥不从,将邓康罢免官职。邓绥不肯交出权力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本来荣华已极,贵不可言。只不过自幼年开始,她便对封建社会的女性的定位产生了一种反抗,她一生都在反抗着这种定位,自我意识过度觉醒的她决定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她得到了,焉能轻易放弃?但她最终还是失败了。她死了,政权归于安帝,宗族被灭——这是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突围的代价。但也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虽然她一直反抗女性的定位,但她的老师班昭写出了后代女性三从四德的道德典范性作品——《女诫》。十一.班昭之《女诫》:女性箴[人物小传]: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字惠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寿)妻,早寡。汉和帝时召入宫,为皇后贵人师,号曰曹大家。有《女诫》七篇,集三卷。[君子心语]:笔者刻意没有详细描述班昭的人生经历,只是想通过《女诫》入手,解读这样一位饱读诗书的老人的智慧箴言,对于历经沧桑一颗心灵来说,她希望生于那个时代的后代女儿们,能真正地获得幸福——她做到了。我想。1.《女诫》之戒这是被现代人一直痛骂的书籍,连鲁迅都称之为“丑陋的封建思想”,大才子李敖认为是“集了压迫女人思想的大成”——“在古代,有一件怪事:男人离不开女人,可是男人又看不起女人;更怪的是,不但男人看不起女人,连女人也看不起她们自己。”他指的就是班昭。从某种程度上,班昭的《女诫》确实是看不起女人。《女诫》分为“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7篇,共约1700字。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恪尽本分。在“夫妇”篇中,班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是“御”与“事”,即丈夫统治妻子,妻子侍奉丈夫。“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一个和谐的夫妻关系,就是,丈夫是家庭中的统治者,妻子则是家庭中的臣民。在“敬慎”篇中,班昭说:“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这里班昭论述了妻子对丈夫应持的“敬顺之道”。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即妇女应怯弱、柔顺。在“妇行”篇中,班昭提出了女性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为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沫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工。”在“专心”篇中,班昭说:“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在“曲从”篇中,班昭说:“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这是在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必须曲意顺从。在“叔妹”篇中,班昭说:“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其斯之谓也。”这里说的是妻子与丈夫的兄弟姐妹相处之道。她告诉妻子们,要识大体、明大义,即使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十一.班昭之《女诫》:女性箴这种所谓的“自我奴化教育”,也活该班昭挨骂,它成为封建历代女性的教科书,现代的女权主义者一般看了要吐血。但是,我们注意到:一、班昭是邓太后的老师,邓太后后来的很多政治决策大多出于班昭的建议。那么就《女诫》表面的“卑弱”而言,跟邓太后的作为岂非正好相反?二、班昭出身大家,诗书兼通,才华横溢,做此书时已经50多岁,女儿肯定出嫁了,要教育也来不及了,她本身就不太符合我们现在理解的《女诫》里的规范。那么,这样一个集教育家、文学家与思想家一身的女人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不管后代怎样利用《女诫》,直觉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早慧而自省的女人,绝对不在所谓“封建礼教”内止步。2.谶 纬小时候学诗,老师告诉我们,诗词里面以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的意境为最高。当时茫茫地读什么“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知道这些连作者也不清晰的诗怎能比得上李白、杜甫的作品,等年纪大了,经历了一些事情,懂得了一些沧桑的时候,才知道它们讲的是真正的人生。因为语言的隔膜,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古人是那样的面目可憎或者单调无味,不是“之乎者也”,就是“封建礼教”——其实不然,如果你仔细深入地去看古人,能发现他们活生生的甚至恣肆汪洋的生命。东汉时期政治动荡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人在这种环境里岌岌可危,需要在思想上寻找出路,所以就把董仲舒儒学里面的“天人合一”发挥到了极致。这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生活在非常不安定的环境里,那么他是不是就比较倾向于借助外太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孔夫子的学说里偶然也提过“外太空”,只不过老头子很是狡猾,说“人都不知道,你问鬼神干嘛”。但是汉朝统治者需要借助这个。众所周知,开国皇帝刘邦也就是个地痞无赖,刘秀成分好点,是个比较正派的农夫——如何解释他们取得天下,就只能借助老天爷吓唬人了,因此,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思潮——谶纬。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相信服从“天道”。老天爷自己有自己的安排打算,并且通过很神秘的方法暗示出来,你按照这样的方式做就没错,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思瞎闯一气,准倒霉。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就靠这个发家,他以符瑞图谶的名号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照我们现在看来,有点荒唐,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算一卦看看吉凶,就像香港有些过度迷信的阿婆,拿着农历看“西方吉,不宜动土”一样,这在东汉人眼里,是正儿八经的事情,甚至儒家经典也要用它来解释,自然思想也不例外。十一.班昭之《女诫》:女性箴之所以长篇大论在班昭里面说“谶纬”,倒不是离题,因为《女诫》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天道不可违”。3.祭 奠但是不要想错了,以为《女诫》是建立在“谶纬”的基础上。班昭的爹班彪是当代大儒,自己也是儒学大师,在孔夫子的教诲下,那点知识分子的理性还有,自然不会信些“怪力乱神”之事。但是受东汉显学“谶纬”思想的影响,班昭的儒学更倾向于“天人合一”的“天道”。这个“天道”说起来挺玄的,看蔡志忠《庄子》的漫画,说“道”无处不在又处处在,快被忽悠晕乎了。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环境、规律,但是某种程度上,这种环境和规律,班昭更倾向于老天爷的安排。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诫》里面关于“天道”的指示——“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等。班昭为什么一再提“天道”呢?那个时代的女性们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天道”(环境)呢?东汉政权旁落,章帝庸懦宽恕,即位4年后,便任由皇后窦氏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总揽大权,同时发生了废黜太子、诬陷宋贵人致其自杀、陷害并毒死梁贵人、加罪马氏等事件,从此揭开了东汉外戚相互挤压、争权夺利的序幕。从西汉开始便淫风盛行,政府积极倡导早婚,不但宫廷争做表率,如昭帝即位只有8岁,便有6岁的上官皇后;平帝9岁即位,安定皇后也是9岁;而且还以法令鼓励早婚,汉惠帝六年便有“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收五算”,使得早婚迅速成为社会习俗。早婚弊多利少,一方面缩短了人的寿命,以致东汉十四帝,除被弑者外,活上40岁的只有两人;另一方面,早婚使身心未成熟的少男少女们很早知道了男女之事,助长了淫风。试看《汉书》所载汉诸王的荒淫,便足令人咋舌:燕王刘定私通父妾并使生下一子,又强夺弟妻为妾,又奸污了她的三个女儿;赵太子丹与亲姐及宫女淫乱;江都王建在其父死后未葬时,就奸淫了其父爱妾,又与己妹淫乱,甚至还强使宫女与羚羊及狗性交,观之以为乐;齐王终古也曾令其所宠之奴与妾八子及诸近身侍婢奸淫,或让他(她)们裸体与犬马交配,自己在一旁观看取乐。诸王如此,寡居后的公主们也不落后:汉武帝姐馆陶公主宠幸董偃;女鄂邑盖公主私通丁外人,等等。东汉紧接西汉,宫中淫风当然不会自然断绝。东汉帝王多早夭折,便是早婚和淫逸的结果。班昭出生于光武帝建武年间,班昭5岁丧父,慈母离世,大哥班固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要完成《汉书》时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二哥就是“投笔从戎”的班超,书生不干了去当兵,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30年之久,年老了想回来,和帝不让,还是班昭上书乞请才回了家,结果不到一年就死了。班昭自己14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后来被和帝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历经6代君王的兴衰更替——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和安帝,看过马皇后的贤德,窦太后的狠辣与邓太后的成功,面对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她在想什么?何况邓太后权倾天下,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与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她真的认为女人就“卑弱”吗?就低人一等,该“自我奴化”?十一.班昭之《女诫》:女性箴不是的。像她那样饱读诗书的大家,教育女儿们“卑弱”、“恭谨”,自然不是折腾着孩子们玩。《女诫》不是压迫女性的封建毒草,而是一部在彼时彼境女性该如何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箴言。《女诫》前言这样说:“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载矣”,那个时候她五六十岁了。荣华与屈辱、生存与死亡、生命的短暂与欲望的无止境,她看过了,也看透了,一个经历了无限沧桑的老人,面对着政权的动荡与道德的沦丧,面对着生命的短暂与脆弱,面对着无数女性祭奠起来的血腥,她想告诉后人,应该怎样做。4.一流爱情专家“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她没有说女人就应该怎样,而是说事实上女人一生下就处在卑弱的地位,社会对女人有各种各样的要求。那么处在这种环境里,女人应该怎么办?卑弱、执勤、祭祀。只要能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博得好名声,就可以避免侮辱加身——处在弱势地位的环境里,需要谨慎小心才能保身,这正是邓太后执政前的立身策略,也是博得帝王和众人的欢心掌握权力的必然途径。因此,显示自己的卑弱并不是女人自我的定位,而是一种处在弱势的无奈策略。“夫妇第二。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班昭相信,老天爷是这样安排夫妻两人的地位的(天道),男人生来要征服女人(御妇),女人生来要侍奉男人(事夫),男女各安其位,才能摆正人伦。这跟《圣经》里的教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以弗所书》第五章第二十二节:“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第二十三节:“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第二十四节:“妻子要凡事顺服丈夫。”其实年纪越大,经历越多,越发了解了《圣经》里的教导与班昭的“夫妇之道”。在社会上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贤淑的女人,但是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一定躲藏着一个破碎的家庭,女强人没有幸福的,只有成功的。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按照从前的绅士传统,公共汽车上男士要给女士让座,结果女权主义说了,凭什么给我们让座?是不是瞧不起我们?以后就没有男人给女士让座了。男女天生有差别的,不是不平等,而是差异,承认差异是最好的平等。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男人是扩张性的、征服性的一种动物,女人是内敛性、被动性的一种生物,他们本性的差异决定他们结合的位置是不同的。在两性关系里,男性感到征服才会满足,女性感到被征服才会感到爱。谁不在那个位置上,都会发生混乱,任何混乱都能颠覆一场婚姻。各安其位,这不仅是《圣经》里的教导,也是班昭所感受到的“天道”,不仅如此,这位婚姻爱情专家还详细讲解了应该如何“安其位”。“敬慎第三。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夫妇之间要刚柔并济,女人的本性就是柔美。是不是所有女人必须温柔才行,当然不是,班昭这里并不是要求女人的性格,而是在要求两性之间时,女性应该展现自己最本质的性别特征——温柔。这种温柔不是展现给所有人看的。在两性关系里,骄纵跋扈是大忌。十一.班昭之《女诫》:女性箴她又继续分析——“房室周旋,遂生媟黩。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两个人相处,要宽容恭顺,这里并不是要求女人做奴仆,而是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夫妻之间不是辩论场,没有道理更多情理,所以彼此要兼互爱之心便万事俱休。如果互相之间恶意辱骂伤害则很难长久。更何况在那个年代,女性如果不安本分,可能就被老公揍,而且揍了也活该。按照班昭说法,这是何苦呢?5.女性教科书有人说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一个家庭,在宗法时代尤其如此。那时候不计划生育,一般一个家里面四五个孩子没问题。父母跟孩子住在一起,七大姑八大舅的一大堆,新来的媳妇自然就是被欺负的对象。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古来婆媳关系就难处,人家辛辛苦苦养大一个儿子,让你平白无故占了去,自然有些失落和不平衡。所以班昭教妇人怎么跟公婆与姑舅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是做媳妇的必修课。“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舅姑之心,岂当可失哉?物有以恩自离者,亦有以义自破者也。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简而言之,就是顺从公婆姑舅的意思,别跟他们发生冲突。现在的女孩子们大多都是父母手里的宝贝,嫁出去以后自然还要做“宝贝”,结果人家那是一家人,于是婆媳战争开始——里面最为难的只有儿子,一边至亲,一边至爱,两边受气,这种日子没人会忍受太长久。所以班昭告诫说,聪明的女人应该赢得婆家的赞扬和理解,做好公关工作。如果真的爱他,别难为他。这种女性教科书如果到此为止,班昭的名声会更好些,可惜增加了两篇惹人非议的片段。女人的德行有四,一是不必才明绝异。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根源,其实不然,班昭这里主要是告诫女性不要做异端,毕竟在这个传统的社会里,裸奔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二是不必辩口利辞。这里不是要求你说话结巴,而是要求你不要做长舌妇,东家长李家短。古时候女人闲着没事最爱这么做,在班昭看来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的表现。她说“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女人说话要三思而后言,不要口出恶语。这是符合《圣经》的教导的,说出来的话要让人悦人悦己。三是不必颜色美丽。有人说了,追求美是女人天生的权利,班昭这不是压抑女性吗?当然不是。6.美丽与无识“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班昭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很深的女性修身的道理:追求美是正确的,但是无限度地追求美,以至于当做人生目标,就会走入虚荣的误区。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很容易见到这种女人,很漂亮,但是漂亮就是她的人生目标,或者说让许多人追求她,就是她的人生目的。她被自己的虚荣给迷惑住了,她除了虚荣以外一无所有,并且因为漂亮经常受人夸奖的缘故,养成了骄纵可怕的占有欲和心理惯性。这种女人无论多漂亮,她的心灵也是丑陋的。或者,我们可以见到很多漂亮女孩因为漂亮的缘故,不愿意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什么,漂亮是她的目的,也是她获取世俗的手段。十一.班昭之《女诫》:女性箴总以为,真正的女人应该是美丽的,而不是漂亮的。漂亮是一种生物学概念,而美丽,是真正的人类才专有的形容词。美丽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特有的女性美感,它是精神特质与整洁的外表相融合的产物。班昭告诉女人们,一个女人,整洁的外表要与内在的气质相结合,而不是一心一意追求外在的漂亮而忽视内在的修养。同样的,一般心智成熟的男人也无法容忍这样的女人,像李夫人说的“以色侍人,色不长久”。漂亮也就喜欢一阵,过阵子就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只有心灵的丰富、心胸的开阔、智慧的修养与外在的结合,才能让女人具有永恒不变的魅力。不是每个女人都漂亮的,但是每个女人都可以做到美丽,而且希望每个女人都应该是美丽的。除了修饰妇容以外,班昭还要求妇工。很有意思的是,她说“不必工巧过人”、“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女人不必有过人的能力,只要做好纺织、做好饭、侍候好宾客就可以了。这里面其实包含了班昭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困惑——如果我不读书。她见过的那些能力过人的女人,都没有好下场,包括她自己。这里不是说她横死,而是由于读书太多,自我意识觉醒,太过早慧的心灵在这个压抑女性的封建时代与社会痛苦缠绕,她或许常常后悔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如果当年只是“专心纺绩”,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也许会幸福得多。7.毒草与教诲《女诫》被批为封建毒草是有原因的,下面一段可能就是最大的根由。“专心第五。《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有人这么批评,“在这里,班昭这老寡妇畸形的、病态的、阴暗的心里暴露无遗。班昭守寡几十年,一定深谙守寡之苦,守寡之难,为了使天下所有的寡妇都像她一样去遭这份守寡之罪,为了使天下所有寡妇都能守得住寡,她竟然用“天则罚之”来恫吓她们,其恶毒之心无异于蝎蛇……”文章的作者可能主要看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这句,甚是愤慨,心想为什么男人能娶好几个,女人就不能再嫁呢。其实仔细读,我们就可以发现,班昭引用的是《礼》上的道理,在《礼》上规定男人可以再娶,女人却不能再嫁。这是一个现实情况,不是班昭的要求,当时的社会形态就是要求女人不能再嫁,男人可以再娶,那么面临着这种不平等的现实,女人该怎么做呢?两个字“专心”。专心不是让女人对男人专心,而是怎样做到让男人对女人“专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嫁”的羞辱。我们看看班昭教给我们的“驯夫术”。“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也,固莫若专心正色。礼义居洁,耳无涂听,目无邪视,出无冶容,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此则谓专心正色矣。”让男人对自己专心,并不是要像赵飞燕那样迎合男人的各种欲望(佞媚苟亲),引诱男人走邪路,而是要影响自己的老公,让他“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走上正确的人生道理,自身的心智因为婚姻和爱情而有所成长。从某种本质上,男人都是孩子,在他们的天性里,有很多顽童的嗜好和乐趣。可惜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过重,因此他们坚强又脆弱、成熟又幼稚、可爱又可怕、刚猛而柔韧不足。上帝创造了女人,就是要弥补男人的缺憾,引导男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句话这样说:如果男人因为你而变得扭曲而更加幼稚,那证明你做女人做得很糟糕;如果因为你本身而心智成长、成熟,证明你做女人做得很成功。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大学。十二.蔡文姬:总有人知道你的[人物小传]: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君子心语]:所谓红颜知己,就是要你相信,在这个世界,总有一个人,会知道你的好。1.乱世危卵蔡文姬,一个受过知识熏陶的女人,在遭受了耻辱后还能活着,她的心中经历过怎样的惊涛骇浪呢?当文姬走进丞相府,站在曹操等众人面前的时候,“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后汉书?列女传》)。本来不该是这个样子的。她是汉末大儒、史学家与文坛领袖蔡邕的女儿,是有着家学渊源的千金大小姐,诗书礼仪她不懂吗?礼教名节她不明白吗?但是现在,披着头赤着脚,站在一群男人面前,一步一步磕头,这是为什么?她没有退路了。宁做太平犬,勿为乱世人。她不幸遇到了乱世。对别人或许是个机遇,对她,则是一种糟蹋。那是个可怕的乱世,朝廷腐败,官逼民反,终于酿成黄巾起义。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害,西凉领军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蔡邕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大学者,“少有文名,博学善辞章,并精通音律”(《后汉书?蔡邕列传》)。承继祖上遗风,无意仕宦,浮云富贵,只是闭门读书,挥笔著述,兴之所至则弹琴赋诗聊以自娱。就是因为这样的才名,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洛阳的蔡邕,非要让蔡邕出来做官。蔡邕称病不肯,他就威胁灭族。没办法,蔡邕又重新走入仕途。蔡邕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最后获封高阳侯。  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她还是幸福的。幼年早慧,6岁的时候她就能听出父亲弹断哪根琴弦,加之饱读诗书,才貌双全,求亲者络绎不绝。蔡文姬后来嫁于世家子河东卫仲道,夫妻感情很好,但一年以后丈夫死了,于是回到娘家。这个时候的蔡文姬还只是一般女人的不幸。贵族女子守寡很正常,如果不发生意外,也许她就是《红楼梦》里第二个李纨。可惜她的命运因为一个人改变了,他就是司徒王允。这个人我们应该不陌生,在貂蝉出场时他还是个正面人物。可惜他杀了董卓以后又杀了蔡邕。董卓给蔡邕连升三级,对于董卓的死,蔡邕叹口气也是情理之中。可惜王允心胸不够宽广,认为蔡邕怀念董卓的私恩,忘了作臣子的大节,诛杀了董卓,蔡邕反而伤痛,这难道不是董卓的同党吗?所以王允把蔡邕给治罪了,并且还怕蔡邕在历史上给他胡扯,把他弄死在狱里。蔡邕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家族获罪,大厦倾倒。蔡文姬真正的不幸开始了。2.生命之下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跟许多妇女一样被掳到南匈奴。她千金之躯,被一群蛮子拖上了马,当做战利品。那一颗饱读诗书、敏感多思的心灵,处在风俗迥异的残酷环境里,会想什么呢?“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胡笳十八拍》)十二.蔡文姬:总有人知道你的她遭到毒打加詈骂,而且还有身为女人遭受的可怕的侮辱。但她没死。让人好奇的便是这里。这位贵族才女经历加此凌辱居然活下来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