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丝织品遗存至今的实物,建国前后均有发现,其中内容丰富,参考价值较大的要算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00多件基本完整的丝织品。其中有匹端单幅的丝织物46段,成件衣服58件,如同一座 丝绸之库 ,给我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丝织工艺资料。出土的织染品按照丝织的品种来说,有绢、纱、罗、绮、锦缎几类。从织造方法来说,有平纹、斜纹和罗纹(纹经)。可以说,概括了汉代的主要丝织工艺。 汉代的锦是一种 经丝彩色显光 的丝织品,通称为 经锦 ,这种织造图案的特点是同一图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马王堆出土的锦有绀地绛红纹锦、几何纹锦、香色地红茱萸纹锦、隐花波纹锦、孔雀纹锦等等。 在这些织锦中,发现一种特殊织造的锦,被称为绒圈锦(起毛锦),是以往尚未发现过的精细丝织品。这是由三枚经线提花和起绒圈的经线四重组织,织出的花纹有层次,有绒圈,绒圈大小交替,纹样具有立体效果,外观极为华丽,这需要相当复杂的提花装置和起绒装置。 汉代纹绮是由一色经线上起花,在素地上显出花纹。罗是在 纠经 的织机上织出,特别是显花的纹罗,织造更为复杂。在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有菱纹锦、对鸟菱纹锦、朱罗、纹罗绣花丝绵袍、绣罗香囊等绮罗制品。纱是一种平纹丝织品,由单经单纬交织,形成方孔的表面,显得非常轻薄。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素纱縠衣。这件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的縠衣,只重49克,不到一两重。真可谓古人所云的 轻薄如空 、 举之若无 ,为世界纺织工艺所罕见。绢和缣都是平织的,但缣比绢更为精细。绢的经线和纬线的密度大致是相等的,而缣是经线密于纬线。汉代 织成锦 在制作上和一般锦绫不同、通经继纬与唐宋时期的缂丝相像。近年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出土的汉代 织成山石树木锦 残片,即通经断纬,是珍贵的汉代织成锦实物。另外,在新疆楼兰、民丰、吐鲁番等地也曾发现过大批汉代丝织物,有 龙纹 、 云气纹 、 菱纹 、 鸟兽葡萄纹 等花纹锦、绮,还有许多文字纹,如韩仁绣、万世如意、延年宜寿、大宜子孙等。其图案设计的用色,可多至四、五色,甚至可以有三、四种颜色不受经条的限制而遍地出现。举世闻名的 韩仁锦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织品。 2。印染工艺汉代的印染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关于丝织色彩,在文献上记载得较为具体的是史游所著的《急就篇》,结合湖南长沙马王堆、新疆民丰汉墓出土汉代丝绣遗物来看,可知当时至少已能染出朱红、深红、绛紫、墨绿、黄、蓝、灰、香色(浅橙)、浅驼(灰褐)、宝蓝等30余种色泽。染色除先染线后织以外,还有在丝织及麻棉制品上印染花纹的技术,称为 染缬.染缬的印花法,是采用小块木刻凸板套印和镂空板漏印二法。染色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而以植物染料为主。汉代的印染方法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多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绣品,色彩十分富丽,据粗略统计,现存色相有浸染色相29种,涂染色相7种,其中以绛紫、烟色、青色、墨绿、蓝黑、朱红等色染得最为深透均匀。 反映汉代印染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这是凸版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产物。前者是先用印版印出地纹,然后用朱红、银灰、深灰、白、黑五种颜色,印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纹样,有花冠、花穗、花叶、蓓蕾、枝蔓,线条婉转,交叉自然,由此形成卷草网状图案。后者是3套版印花:第一套印出龟背纹的骨架网格,第二套印出主花,第三套印出金色小点。其花纹是由均匀细密的曲线和一些圆点组成,曲线为银灰色及银白色,小点为金色及朱红色,线划光洁纤巧,套印较准确,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多套版印染工艺品。以上两件作品是我国印染史上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印染代表作。 另外1959年至1960年间,新疆民丰东汉合葬墓中出土的的两件蓝白印花布也极有特点。其中一件的正中印菱形网状图案,四边围绕宽窄不同的直线纹,但在花布的一边加上由圆圈组成的带状图案。另一件在大部分印有斜方纹的尽头处,印一半身人像,后有背光,袒身着缨络,手捧长形器物,神态庄严有生气,制作的相当精细,从图案的染色效果看,可能是腊染作品,是一件珍贵的印染实物。 3。刺绣工艺刺绣工艺是汉代较为普遍流行的手工艺之一,与锦缎并列,被称为锦绣。 其针法有多种,如平针、辫绣、钉线绣等等,一般是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法,目前苏州刺绣称这针法为锁绣。汉代刺绣的纹样与丝织的花纹相似,但其在艺术表现上更自由一些,针脚整洁,多运用简练的 线 ,而不是 面 来表现形象。各地出土的汉代刺绣实物比较多,其中以新疆地区和湖南马王堆汉墓所出数量最多,也最重要。新疆地区出土的毛织物绣片用辫绣及钉线绣方法交替绣成线描勾勒的效果,不用块团,极富于立体感;在丝绸上面,则多用平针绣表现出生动的龙凤和花草纹,较织锦花纹更为生动活泼,绣艺纯熟达到极高程度。马王堆出土大量汉代刺绣的品种有乘云绣、信期绣、长寿绣、茱萸纹绣、云纹绣、棋格绣等六种绣法,花纹不同,绣法各异。其中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是汉绣中的精品。信期绣针法精巧,十分精美;长寿绣用茱萸纹组成装饰性很强的优美图案,虚实相间,线条比较粗放;乘云绣在飘动的卷云中点缀神兽,色彩对比很强,花纹较大,线条也比较粗放。 还有一件铺绒绣,以平针用绒线绣出棋格纹,是一种别致的作品,也是目前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平针绣品。在绢、绮、罗地上绣花,以锁绣法并用绛红、朱红、土黄、宝蓝等各式丝线,绣出成朱的卷草、浪花的漩涡和豆萸的菜叶,针法细腻流畅,艺术性比锦更高。 4。麻毛棉织工艺汉代的布主要是麻葛制品。布产地的知名度当首属四川。《盐铁论?本议篇》: 齐陶之缣,蜀汉之布。 《居延汉简》也有 广汉八緵布 的记载。汉代的布是以经纬的多少命名的,称为 緵 或 升.一緵等于麻缕八十根,布宽为二尺二寸。此外,浙江生产的越布也很有名。如《后汉书?独引陆绩传》记载:会稽产越布,陆绩 常喜着越布单衣,光武帝见而好之,自是遂敕令会稽常献越布.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精细麻布,约合21- 23升苎麻布,像这样精细的麻布需要当时一个女工花费1- 2年的时 间才能织成。 当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能生产一些麻布,如云南的哀牢人生产一种称为 阑干细布 的苎麻织物。同时西南、西北等地少数民族已能生产棉布,并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名品。利用一种灌木型棉花,俗称木棉作原料,制成棉织品,如海南岛的 广幅布 ,云南哀牢山区的白叠花布,均为木棉织品。西汉中期,西北新疆地区传入非洲棉。在新疆罗布淖尔的楼兰遗址中,发现过棉布残片,新疆民丰汉墓中也发现过东汉时代的两片蓝白花棉布残布。 汉代的毛织也很发达,主要生产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由于毛织作法不同,有多种名称,如罽、褐、毯、毡等。罽是精细的毛织物,用提花机织出花纹的称为花罽. 1959年,在新疆民丰汉墓中出土了两块东汉时代的人兽葡萄纹罽、龟甲四瓣花纹罽,前者典雅清秀,完全是新疆风格;后者用纬起花法织制成龟甲纹,中间嵌以红色四瓣小花,是内地汉族人所喜爱的图案花纹。褐是粗毛织物。新疆民丰也曾出土东汉蓝色斜褐一件。毯是用马蹄形打结法织造的毛织物。新疆民丰出土的东汉毛毯残片,色彩鲜艳,花纹清晰,表现了相当高的织毯工艺水平。毡是无纺毛织物。毡有素毡和花毡两类。花毡的装饰有用各种染色羊毛铺压成花纹。在新疆许多地方都出土了汉代毡片,表现了当时新疆制毡业的普遍。制毡技术传入中原后,很快和刺绣相结合,使得毛毡制品更加绚丽多彩,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七)汉代漆器工艺 漆器工艺在战国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到汉代进入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无论从生产上还是从艺术上都称得上是一个高峰时期。在贵族生活用品中,华丽轻巧的漆器代替了过去的青铜器,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汉代的漆器生产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设官管理漆器生产的就有八郡:广汉郡、蜀郡、河内郡、河南郡、颍川郡、南阳郡、济南郡、泰山郡等。此时,盛产漆器的楚地似已衰落,而四川的蜀郡、广汉郡则已成为漆器生产的主要中心,产量很大,制作精美。远在朝鲜平壤(汉时的乐浪郡)出土的漆器,从漆器铭文上表明它们或是广汉郡或是蜀郡的皇家工场的出品。从朝鲜平壤出土的汉代漆器铭文上,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器之成,要经过很多不同的工序、工种及监造人,至少要经过素工(制胎)、髹工(制漆)、上工(涂漆)、铜扣黄涂工(鎏金)、画工(彩绘)、沮工(雕工?)、清工(清理磨光)、造工(管理全部过程的工匠)、供工(供应原料)等九道工序,并且还有一些护工卒史、长、丞、掾、令史、佐、啬夫等工官来审查和监护。从漆器铭文反映的制作年代看,从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个(公元61年)的前后100年间,当是汉代漆器生产的发达时期。 汉代漆器的出土地点很多,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尤以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漆器最富代表性,总共出土漆器500余件,其制作之精美,品种之齐全,代表了汉代漆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汉代漆器的制胎有木胎、竹胎、夹纻三种,主要是木胎。木胎作法有三种:旋削法,用于鼎、壶及大型器物;剜凿法,用于勺、匜等不规则器物;卷制法,将木料制成薄板,卷制成形,如奁、厄等圆形器物,胎体较轻。在马王堆汉墓漆器中有竹胎漆勺,造型优美。其中有些奁盒是夹纻胎和木胎相结合,盒本身是夹纻胎,盒底部是木胎,夹纻胎是先用泥或纸浆制成模,再在模上裱糊布帛,干后脱去泥模。 汉代漆器的造型比战国更为丰富,以前的漆器多为小件器皿,此时增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壶、漆钫。漆器的器种有耳环、漆盘、漆盒、漆奁、漆匜、漆厄、漆案、漆几等。具体说来,每种漆器的造型也是多种多样,如漆盒,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马蹄形,还有双菱形盒。安徽天长汉墓还出土了鸭嘴形盒,盖和器身作鸭形,设计别致新颖。就漆器的设计制作而言,既出于实用,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积,又注意到图案纹样的变化多样性,富于装饰性。例如,多子盒是在一个大的圆盒中容纳多种不同的小盒。像马王堆出土的 双层九子奁 ,奁内放置九件不同形状的小盒,在圆形漆盒的空间作巧妙的排列,既节省位置,又美观协调。又像 龙纹漆几 ,几面下放置长短两种几足,可根据高低两用的使用目的放置长足或短足。这些设计都别出心裁,设计精妙。 汉代漆器的装饰手法似以新绘为主。如马王堆漆器上彩绘的技巧很高,画法生动潇洒,奔放有力,线条干净利索,用笔刚柔结合,非常华美。同时继续沿用战国新起的针刻装饰并加以发展。马王堆汉墓遣策上称用细针在漆面上刻出花纹的针刻为 锥画.此外还发现汉代使用堆漆的方法,即挤压漆液使成装饰花纹高出画面,形成浮雕效果。最引人注目的是扣器及镶嵌、金箔贴花等技法在漆器装饰上的大量使用。汉代是扣器最发达的时代。汉代的扣器有金扣、银扣、铜扣,有的漆器几乎不用任何装饰花纹,而只是采用铜扣。漆器的黑色和金属光泽相映衬,显得格外典雅华丽。金箔贴花是西汉中期新起的一种装饰加工方法,用金银薄片,镂成为各种装饰花纹的贴片,黑漆地衬以金箔贴花,显得异常华美。镶嵌技术很精巧,用银薄片刻成柿蒂纹,镶嵌琉璃、水晶等。这种金银贴花和金银镶嵌,是唐代 金银平脱 的前身。有的用玳瑁装饰,乐浪发现的玳瑁小盒是用玳瑁片镶嵌在漆器上,运用玳瑁的自然斑纹,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这也是后来 罗钿 技法的最早应用。 (八)汉代陶瓷工艺 汉代的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各类陶瓷已取代了一部分铜器和漆器的地位。陶器和瓷器的品种有灰陶、红陶、彩绘陶、釉陶、青瓷等,其中彩绘陶、釉陶、青瓷在汉代陶瓷工艺中最富有特色。 顾名思义,彩绘陶就是在陶器上加以彩绘,盛行于战国,到西汉仅用于墓葬中的随葬明器,但图案构成和色彩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因而彩绘陶的制作达到了极盛,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汉墓中都出土有大量的彩绘陶,仅洛阳烧沟一处,新中国成立以来,即出土汉代彩绘陶780多种。彩绘陶的纹饰大体上和同时期的漆器,纺织品上图案有着相同的地方,多以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样组合起,有规律地组成带状,富有生活气息。 在色彩配置上,有极高的装饰意趣,运用颜色的方法很多,一般以红与黄、黑与白互为主宾,混合使用。这四种颜色本来都是最强烈的对比色,所以彩绘陶器的色彩感十分强烈而鲜明。常见的彩绘陶造型有壶、盒、盆、碗、炉、奁等各种生活器皿,而以壶为最常见。河南洛阳出土的 老虎双凤彩绘陶壶 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釉陶是指涂有黄绿色低温铅釉的一种陶器,因而又称铅釉陶,大约在西汉初,陕西关中地区首先烧制釉陶成功。西汉中期以后,这种釉陶的制作普遍盛行起来。它的主要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下烧成,铜使釉料呈现出美丽的翠绿色,铁呈黄褐色和棕红色。铅釉陶因火度较低,烧成温度为800℃左右,不宜实用,和彩绘陶一样,也是用以随葬的明器。北方地区釉陶的釉作浓黄色或浓绿色,在宝鸡一带还发现一些同时施用黄、褐、绿三色釉的器物,色调配合十分新颖。这种复色釉的原理为后代的 唐三彩 奠定了基础。北方地区盛行铅釉陶,南方地区则盛行薄釉硬陶,其烧制时火度高,釉质较硬,釉作浅黄色或淡绿色,多数是薄釉,近似于洒上的,很接近瓷器,它是青瓷发展过渡的产物。其代表作品有咸阳石桥乡任家嘴及兴平陈阡村西汉墓出土的浮雕云山鸟鲁纹绿釉陶樽,河南济源织城四涧沟西汉墓出土的棕红釉熊戏座陶灯盏、骑马俑及绿釉执盾俑,西安东汉墓出土绿釉陶水榭及河南灵宝汉墓出土绿釉陶六博俑等。 商周时代已经萌芽的原始瓷于秦汉初期在越国故地复兴。汉代的早期瓷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东汉的中后期已经进入了完成阶段。这种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建国后,在浙江的上虞、余姚、宁波、永嘉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东汉窑址,其研究成果表明,东汉中晚期,在制瓷的科学技术上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浙江窑场普遍采用依山坡地形而筑的长大的龙窑,提高窑温到1300℃左右,同时也选用了高岭土一类的制瓷原料,氧化铁含量较高,能在较低的火度中烧出具有强度、硬度较高的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成就。当时早期青瓷的品种有壶、钟、罐、碗、盏、盘、瓿等,还有少量的砚、唾壶、五联罐、耳杯等。早期青瓷普遍存在上釉不匀的毛病,只有弦纹、波纹等简朴的装饰,在艺术上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南方除浙江、江苏外,广东、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地也都有青瓷的发现。在北方,河南信阳擂鼓台,洛阳中州路浇沟等汉墓中也发现有早期青瓷,但未发现窑址。 (九)汉代玉雕工艺 汉代玉雕技艺精湛,水平杰出。汉代的治玉技术基本上是继承战国时代的技艺而有很大的提高。汉代以前的玉雕大多以造型为主,汉时则发展了透雕、刻线、浮雕、粟纹等多种装饰加工方法。根据器形和用途,仅代的玉器可分作下列几类:一为礼品,有璧、圭等。在秦以前作为礼器的璜、琥,已作为饰物之用了。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玉璧有25件,玉圭3件,均属此类。天津博物馆所藏的白玉双螭谷纹璧,璧身满布粟纹,璧的上半镂雕动物卷草,精巧玲珑。 二为葬玉,用为明器。有玉琀,作蝉形,放在死者口中。另外还有玉豚,用玉豚殉葬的习俗从两汉一直延续到隋代。最为费工费料的是用来包裹帝王后妃的及显贵们尸体的金(或银、铜)缕玉衣,是用玉片根据死者的体型大小,爵位高低,分别用金丝或银丝、铜丝连缀而成,其用意是希望尸体不朽以利成仙。最著名最完整的首推1968年在河北满城陵山刘胜夫妇墓出土的两件 金缕玉衣(又称 玉匣 )。刘胜玉衣长1。88米,共用玉2498片,其妻窦绾的玉衣长1。72米,用玉2160片,薄玉片为长方形,四角穿孔,用纯金丝连缀成头至脚的玉石衣裳,穿缀粘贴十分牢固,结合紧凑,连为一气,十分美观,真可谓金玉联合的大型工艺三为日用品、装饰品,有玉灯、玉钫、玉佩、玉鸠杖首、玉杯、王刚卯、玉镯、玉带钩、玉剑饰等。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刚卯和玉剑饰。刚卯是一种随身佩带的长方形玉,常刻以咒语,兼有驱疫避邪之意。玉剑饰在战国时已经产生,这时更为流行,其上多雕螭纹。如在广州象岗山南越王赵昧墓中的玉剑具上,雕饰有螭虎纹,通过高低起伏,回环倚侧的形式处理,产生忽隐忽现,变幻无穷的艺术效果,十分耐人寻味。 四为浮雕和圆雕的美术品,主要是供贵族赏玩的玉器。西汉玉雕的杰出代表作是1966年在陕西咸阳北郊出土的羽人骑天马玉雕。其质料为洁白润泽的羊脂玉,以圆雕形式雕琢而成。玉马昂首扬尾,作奔跃状,上骑一人,束巾短衣,双手紧拉鬃毛。玉马下有云状托板相连。马的姿态富有动感,而云状托板,又增加了画面的安定感。该处还出土了玉辟邪、玉熊等作品,造型都极古朴精美。东汉玉雕的杰作当推陕西宝鸡北郊东汉墓出土的玉辟邪,高18。5厘米,造型格外威武雄奇,那昂首嘶鸣的姿态仿佛有震天撼地的力量,不愧为一件杰出的珍品。此外,北京丰台和山东即墨出土的玉舞人的那飘拂的双袖和优美的舞姿,也反映了汉代玉雕的高度艺术水平。 十、结语 秦汉时期艺术的表现手法虽各有不同,但却具有共同的风格,那雄阔浑朴却不失华美精致,厚重写实却无板滞陈腐之态,而有着生动活泼的意态和神秘奇伟的幻想。毋庸讳言,秦汉艺术仍然处在草创阶段,某些形式和手法尚难能适应丰富的社会内容的表达,不免带有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的特点,但其所包含的底蕴却无比丰厚,特别是那种雄壮奔放的气势、生动活泼的情态、神奇幻想的境界、运动迅捷的韵律和冲涌旺盛的激情,反而因其手法的简练和稚拙而越显得优越和高明,以至于令后代艺术难以企及。 秦汉时期的艺术上承春秋战国,下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它在纵向上对先秦艺术进行了成功的汲取与精炼,在横向上对四邻艺术进行了合理的吸收与融汇,从而形成壮阔豪放,自由率真的艺术特色。一言以蔽之,秦汉时期的艺术为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