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史记?项羽本纪》。 ② 《史记?项羽本纪》。 ① 《史记?项羽本纪》。 ② 《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在西进途中,一路收编陈胜、项梁的散卒扩充队伍,在栗县(今河南夏邑县)编并了刚武侯(史籍失其姓名,只载爵号)所率的四千人的反秦起义军。秦二世三年二月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又与彭越军千余人合并。在此期间,刘邦与秦军作战多失利。攻昌邑不下后,刘邦为避免攻坚,乘隙西进,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时,采纳高阳监门郦食其的建议,袭取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获大量军资。此时刘邦军已扩大到2万余人。 三月,刘邦军攻开封不克,但在白马(今河南滑县)和曲遇(今河南中牟县东)东大破秦将杨熊,接着又进攻洛阳,未能攻下。于是刘邦改变了由函谷关西进的作战部署,转军向南迂回,由武关进入关中。六月,刘邦在南阳郡大破南阳郡守吕齮. 吕齮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刘邦欲绕过宛城继续西进,谋士张良劝道: 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 ①刘邦深以为然,乃乘夜绕道回师,黎明时将宛城团团围住,吕齮大惊,欲自尽,被部下劝止,于是向刘邦提出: 约降封守.刘邦应允,封吕齮为郡守、殷侯,仍守宛城。从此,刘邦一路均用此法,沿途秦朝守臣纷纷投降,刘邦军长驱直入,八月,攻克关中的东南门户武关,进入秦境。 此时,章邯已率秦军主力投降项羽,秦王朝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宦官赵高杀秦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王,去皇帝号。九月,子婴与其二子共同诛杀赵高,灭其三族,并派兵加强峣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守备,阻击刘邦军。 峣关是由武关北入咸阳的最后一道屏障,前据峣岭,背靠蒉山,地势险要。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没有立即强行攻关,而是一面设下疑兵,惊扰秦军;一面使人利诱守将,松懈秦军斗志,然后乘其不备,突然率军绕过峣关,越蒉山,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大败秦军,迫使峣关守军归降。至此,咸阳以东,秦军再无应战之兵。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10万大军抵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进逼咸阳,秦王子婴 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 ,①率朝中官吏出降。刘邦遂入咸阳,秦王朝灭亡。 ① 《史记?高祖本纪》。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楚汉战争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残暴的秦王朝统治后,以项羽、刘邦为首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政治集团。双方为了争夺封建统治的最高权力,展开了历时4年多的楚汉战争。 (一)项羽分封与刘邦东还 秦王朝灭亡后,刘邦进入秦都咸阳。他采纳了张良、樊哙的建议,将秦王朝的府库珍宝全部封存起来,并废除秦的苛政,制定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的 约法三章 ①,同时,令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②,安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生活秩序。然后退兵屯驻灞上。 项羽在河北消灭秦军主力后,闻知刘邦已入关中,立即挥师西进,攻破刘邦军据守的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此时,项羽拥兵40万,刘邦军仅10万人,项羽在谋士范增等建议下,欲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 刘邦闻讯后,亲至鸿门赴宴,卑言示和,使优柔寡断的项羽始终不能下决心杀掉刘邦。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并在城内大肆烧杀,掠取财物、妇女,引起关中百姓的强烈不满。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梁、楚9郡(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遵楚怀王为义帝。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分封了18个诸侯王。将最具威胁的刘邦封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巴蜀(今四川)、汉中(约在今陕西秦岭以南及湖北西部),称汉中王。将关中之地一划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号称 三秦 ,扼守要地,以防备刘邦东下。 在分封中,项羽厚封亲信,对非亲信者或将大封小、或迁徙远地、或不授封号,引起一些割据势力的不满。五月,未得封王的田荣首先在齐地起兵反楚。他赶走了齐王田都,杀胶东王田市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自立为齐王,并拉拢同样未得封王的彭越,授之以将军印信,使其击杀济北王田安。于是田荣并有了 三齐 之地(即项羽将原齐国所划分成的齐、济北、胶东3国)。陈余自巨鹿之围后,与张耳关系破裂,未随项羽入关,不得封王。张耳被封常山王。陈余联合田荣,赶走张耳,复迎立赵王歇,赵王歇立陈余为代王,兼赵相。原燕王韩广被改封辽东王,他不愿赴任,被新任燕王臧荼攻杀,其属地也被臧荼并有。田荣等人的反叛,破坏了项羽划定的格局,严重动摇了项羽的威信,他感到对自己的威胁甚大,亲自率兵北上镇压田荣等人。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十月,项羽使人杀害了义帝。 刘邦先行入关,按当初楚怀王与众将的约定理当为关中王,却被封为汉中王,他极为不满,本想以武力与项羽拼一死战,终为部下劝止。项羽只许他率3万兵赴任。刘邦西去途中,下令烧毁栈道,一方面阻止诸侯军的偷袭,另一方面向项羽佯示无东还之意。刘邦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后,立即积极整军备战,扩充实力,网罗人才,准备东归。七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汉军,伺机东进。 ① 《史记?高祖本纪》。 ② 《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公元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清江东南)人,汉初杰出的军事家。他深知兵法之道,常能以创造性的战略战术致胜,为后世兵家所推崇。韩信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不能为官,又不懂生财之道,常寄人篱下,过着乞食的生活,被许多人看不起。他曾受人胯下之辱而不与计较。项梁渡淮河时,韩信投奔了楚军。项梁死后,他又成为项羽部下,为郎中。他曾数次进言献策,但官卑言轻,均未被项羽采纳。韩信感到不得志,便离楚投汉,起先也未受到重用,后与汉丞相萧何相识。萧何对他的军事才能颇为赏识,但萧何向刘邦几次推荐韩信,都被刘邦拒绝。韩信见此极为失望,感到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便不辞而别。萧何听说,来不及向刘邦打招呼,急忙去追赶,终于劝说韩信返回。刘邦见西进途中部下将士逃亡数十人,萧何不追,偏偏追赶曾受胯下之辱,毫无志气的韩信,甚为惊怪。萧何对刘邦说: 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韩)信;必欲争天下,非(韩)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①张良也极力推荐韩信,刘邦这才下决心重用韩信,择吉日,亲自斋戒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向刘邦分析形势说: 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主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章)邯、(司马)欣,(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①刘邦大喜,自认得韩信过晚。 汉高祖元年八月,刘邦乘项羽忙于与田荣交战,无暇西顾之机,命韩信领兵东进,留萧何留守巴蜀,为前方筹集粮草器械,补充兵源。韩信出奇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奇袭关中。章邯仓促应战,先败于陈仓,再败于好峙(今陕西乾县东),在壤乡(今陕西武功东南)又被汉军击破与司马欣、董翳的联军,不得不退守雍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军又分兵攻取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北地(郡治在今甘肃镇原东北)、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南),迫降司马欣、董翳,斩去章邯的左右膀。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汉军终于攻破废丘城,章邯自杀。至此,三秦之战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刘邦实现了预期战略目的,占据了 形胜甲于天下 的关中之地,为继续东进奠定了基础。 ①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彭城大战及成皋相峙 刘邦进军关中,定三秦时,项羽正率主力攻齐,知悉关中的情况后,项羽在回师击汉还是继续攻齐问题上举棋不定。就在项羽犹豫不决时,刘邦让张良致信项羽,表示: 汉王失职(未得关中王之位),欲得关中,如约(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即止,不敢东。 ①以麻痹项羽,并将田荣、彭越反楚书信送给项羽,声称: 齐俗与赵并灭楚 ②。项羽果然上当,不再疑虑刘邦,继续全力攻齐,仅命郑昌为韩王,领少量兵力防备刘邦东进。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一月,楚军在城阳(今山东鄄城东南)大破齐军,田荣败退到平原(今山东平原南),被当地人杀死。项羽另立田假为齐王,继续进军北海(今山东东北部)。楚军沿途 烧夷齐城廓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民相聚而叛之。 ③四月,田荣弟田横收编数万残兵,立田荣子田广为王,占据城阳一带,在齐地百姓的支持下,与楚对抗。楚军接连失利,陷入困境。 此时,刘邦已夺取了三秦绝大部分地区。十月,刘邦率军由函谷关出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东进,河南王申阳投降,继而又迫降韩王郑昌。三月,刘邦将关中军务全部交给韩信,自领大军由临晋(今陕西大荔东)东渡黄河,魏王豹未作抵抗即归附刘邦,并协同汉军攻下河内地区,殷王司马卬也归降刘邦。接着,刘邦又南渡黄河,到达洛阳新城,在这里,他接受了董公的建议,为义帝发丧,号召诸侯共击项羽,为义帝报仇。四月,刘邦率5个诸侯的联军共56万人,直扑彭城。在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彭越率3万人归汉,刘邦命他略定梁地。联军沿途未经战斗,乘虚占领了彭城。刘邦入彭城,满足于已得胜利,尽收项羽宫中货宝美妇,整日饮酒高会,疏于戒备。 项羽闻彭城失陷,大惊,命诸将继续攻齐,自率3万精锐骑兵急驰还救彭城。楚军由鲁南(今山东西南部)出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进至萧(今江苏萧县西北),首先击溃汉军一部。接着又绕道至彭城西、南两面,切断了联军归路。拂晓时,楚军由西向东猛袭联军侧背,联军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至中午,联军大败。楚军将联军压缩于谷水、泗水(今江苏徐州西),斩杀十余万人,接着南追溃敌至灵壁(今安徽淮北市北)以东的睢水之上,又歼灭十余万,睢水为之下流。联军被楚军紧围3重,刘邦无法逃脱。突然大风猛袭而来,一时间飞沙走石,乱军中,刘邦率十余骑终于突围而逃,奔至荥阳。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其父及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在这一战中,充分表现了他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飞兵千里,以少胜多,几乎全歼刘邦军。但是,项羽没有乘胜穷追刘邦,使刘邦又一次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汉高祖二年五月,败退至荥阳的刘邦在得到萧何、韩信的增援后,迅速恢复了元气,与跚跚来迟的楚军战于京、索(均在今河南荥阳东南)之间。 为了对付楚军强大、骇人的骑兵部队,刘邦还大力加强和扩充自己的骑兵,终于在荥阳之东击破楚军骑兵,扼阻了楚兵西进的势头,稳定了战局。从此,楚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对峙于荥阳、成皋一线。为了持久防御,汉军修筑甬道,直通敖仓,取那里的积粟补给前线。 ① 《史记?项羽本纪》。 ② 《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被刘邦阻于荥阳、成皋一线后,为了加强西进关中的力量,遣使南下九江,联络九江王英布。英布(?~公元前195年)是灭秦战争中骁勇善战的名将,屡建战功,颇受项羽的信任和倚重,秦亡后被封为九江王。田荣叛楚,项羽击齐,征调九江兵,英布称病不往,仅遣部将率数千人从征。刘邦下彭城,英布又称病坐视不救。项羽多次派人责问英布,并召他来见,英布极为惶恐,不敢往见。当时,项羽所封诸王中仅英布一人未叛楚,项羽重其将材,且需要英布的军事援助,故而未发兵攻九江。楚使至九江后急催英布发兵。谁知刘邦探得项羽、英布之间出现裂痕,便派谋士随何先楚使一步游说英布。随何抓住英布的心理,成功地说服英布,并迫使他杀楚使归汉。 这样使项羽侧背出现了新的威胁,项羽不得不分兵,派龙且、项声率领,进攻九江。经过数月苦战,英布战败,九江地尽失,英布领数千残兵退走成皋归汉。英布的叛楚归汉,不仅解除了汉南方的威胁,而且削弱了楚军的力量,分散了楚军的兵力,减轻了汉军荥阳、成皋一线的正面压力,也使项羽失去了最后一位盟友,对刘邦最终战胜项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初,楚军强攻荥阳,并数次切断汉军的运粮甬道,使汉军的补给发生很大困难,军心不稳。刘邦听从部下陈平的建议,巧施反间计,离间项羽与部下的关系,结果项羽中计,跟随他多年的最重要的谋士范增因受猜疑,含愤离去,在回彭城的途中病死,使项羽遭受了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四月,楚军加紧攻势,汉军越来越难以坚守,刘邦乃使部将纪信假扮自己出东门诈降,他乘楚军疏于防备之机,从西门突围而走,同时命韩王信等人坚守荥阳。项羽发觉刘邦走脱,引兵追至成皋,刘邦弃城,逃往关中,成皋为项羽所得。 刘邦回到关中,重新征集兵力,本打算再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荥阳地区,后采纳袁生的建议,出武关,调动项羽南下,减轻荥阳、成皋一线汉军的压力。项羽果然率主力南下寻战。刘邦在宛、叶一带坚壁不出,使楚军求战不得,同时命彭越在项羽后方大肆骚扰。彭越在楚军后方积极活动,打败了项羽派去镇压的军队,绝断楚军粮道,甚至兵逼彭城。项羽被迫回兵东击彭越。刘邦则乘机挥师北上,击败留守成皋的楚将终公,收复成皋。 项羽击败彭越,未及歼灭,得知成皋已失,急引兵西返,攻克荥阳,俘韩王信,进而乘胜攻下成皋。汉军退守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楚军兵力已疲,无法攻破汉军防线,只得停止西进,与汉军对峙于成皋、巩县之间。 刘邦败出成皋后,北渡黄河,至修武(今河南获嘉东)韩信军营中,收其兵权,将其所部大部分兵力调去增援巩县汉军,同时令韩信去东方攻打齐国,又派军数万增援彭越。八月,彭越在得到支援后,连下外黄、睢阳(今河南商丘)等17城,截断了楚军成皋与彭城之间的联系和军粮供应。项羽不得不再次返身东攻彭越。九月,项羽留曹咎坚守成皋,自领主力东回,并迅速击败彭越,收复了17城,但仍未能将彭越消灭。 十月,刘邦再度乘虚反攻成皋,用计激怒曹咎出战,当楚军半渡■水时,汉军发动猛攻,楚军大败,曹咎自刎而死,汉军夺回成皋。项羽闻讯,急忙引兵回救,汉军依旧凭险据守,拒不出战。双方在广武(荥阳西北)对峙数月,楚军因后方继续受到彭越的袭击,军粮供应不上,项羽欲与刘邦速决战,但使尽计谋,刘邦始终坚守不出,同时不断地征集军粮,补充兵力。八月,楚军粮尽,此时,韩信已破齐,将进攻楚地,楚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项羽决定与刘邦议和,双方约定:以鸿沟(古运河,故道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随后项羽归还刘邦父及妻,令楚军撤去成皋之围,回师东归。 (三)韩信平定北方之战 刘邦在彭城大败后,魏王豹叛汉附楚。由于魏踞河东,西进可威胁关中,南下可切断荥阳与关中的联系,并与楚军造成前后夹击荥阳之势,对刘邦威胁最大。刘邦首先派郦食其游说魏王豹归降不成,便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攻魏,解除侧背威胁。魏王豹将主力调集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以阻止汉军从临晋方面的黄河渡口过河,而其他战略要地均未设重兵防守。针对魏军的部署,韩信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灵活战术。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韩信派一部分汉军推进到与蒲坂隔河相望的临晋黄河西岸,大张旗鼓地征集船只,摆出准备强渡黄河的架势,迷惑魏军。自己则亲率主力秘密向北移动,从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利用木罂缶(一种口小腹大的木桶)渡过黄河,而后直取魏军背后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切断了蒲坂魏军与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的联系。魏军仓猝回兵迎战,在安邑西南被汉军全歼,魏王豹被生擒。这样,汉据有了魏地,解除了后顾之忧,形势对汉有利。 韩信破魏后,向刘邦建议: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①刘邦应允,并派张耳为副将,协助韩信。九月,韩信、张耳率军首先攻破代国,在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 俘虏代相夏说,收其精兵补充荥阳汉军,接着,乘胜东进。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进逼赵地。赵王歇与代王兼赵相陈余得知韩信来攻,屯重兵于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南),号称20万,严阵以待汉军的到来。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信由代攻赵必经此口。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建议: 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鹵,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麾下。 ①但陈余不同意,他是儒生,不知兵,认为 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②,韩信兵少力疲,不足惧,若不主动进攻汉军,恐为诸侯耻笑,遂将全部兵马布于关前,等候韩信军。 韩信军虽号称数万人,但刘邦已将其精兵调去荥阳,所部实际上仅万余人。他侦知赵军的动向后,便放心大胆地进入 井陉之道 ,进至关前,乘夜先派2千轻骑,各持红旗1面,隐伏在赵军大营附近,正面则以1万精兵背绵蔓水(今河北井陉西)列阵。拂晓,韩信自领一军诱敌。赵军见汉军阵势,讥笑韩信不会用兵,倾巢而出直扑汉军。韩信佯败,入背水阵中,汉军无路可退,只得拼死抵抗。这时,预伏的2千汉军乘虚进占赵军大营,拔去赵军旗帜,换插汉军红旗。赵军久攻汉军背水阵不下,准备返军回营,却见本营尽为汉旗,以为将帅已被擒,顿时大乱,纷纷溃逃,汉军乘势两面夹攻,大破赵军,斩陈余,擒赵王歇,李左车也被俘。 ① 《汉书?韩信传》。 ②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井陉口之战后,韩信顺利地攻下赵地,准备进一步击燕,他向李左车讨求破燕之策。李左车献计: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①韩信依计而行,遣使赴燕, 燕从风而靡 ②。这样,韩信顺利攻下燕地。 韩信破赵降燕后,项羽几次派兵北渡黄河攻赵,都被韩信、张耳击退。 同时韩信屡派赵兵赴荥阳、成皋一线增援刘邦。六月,刘邦自成皋败逃到至修武,入韩信、张耳军营,夺其兵权,将主力调走,同时,命张耳留守赵地,派韩信 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③。此时,齐王田广在彭城之战后与项羽媾和,依附于楚。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举兵攻齐。齐王田广得悉,调集重兵于历下(今山东济南市南),准备迎敌。正当此时,刘邦听从郦食其的建议,派郦食其出使齐国,游说田广叛楚附汉。田广在郦食其的威胁利诱下同意归汉,撤去了历下的守备。韩信将至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时,得知此信,本欲驻兵不前,谋士蒯通进言: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④韩信以为然,继续进兵攻齐。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军乘齐军无备袭破历下,进而乘胜攻下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田广将郦食其烹死,败退至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遣使向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领兵20万救齐。 龙且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勇将,颇负盛名。不久前他刚刚击破九江王英布,正得意非凡,完全未将韩信放在眼里,他在高密与田广会合后,便急于与韩信决战。 十一月,龙且军与韩信军夹潍水(今山东潍河)对阵。韩信利用龙且轻视自己并急于决战的心理,秘密派兵乘夜至潍水上游堵塞水流,天明后主动引兵渡河进攻龙且军,龙且立即挥军迎战。韩信佯败,退过潍水,龙且不知是计,率军渡河追击。韩信急令决堤放水,大水骤至,将龙且军冲成两段,大部兵马被截在对岸。韩信立即挥军返身急袭,全歼随龙且过河的楚军,龙且战死。接着,韩信率兵渡河,追击敌残军,在城阳将田广擒获。项羽派来的20万楚军被韩信全歼。 韩信平定齐地后,刘邦用张良、陈平计,封韩信为齐王。项羽见形势对己不利,派人游说韩信反汉。蒯通也力劝韩信自立为王,与楚、汉鼎足而立。 韩信认为刘邦待他甚厚,终不忍背离,谢绝了蒯通的劝告,拒绝了项羽。 韩信平定北方4国,消灭龙且所率的楚军主力之一部,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①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 《史记?淮阴侯列传》。 (四)垓下决战 项羽与刘邦订立和约后,立即率军东归。刘邦也打算西撤,但张良、陈平一致反对,说: 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 养虎自遗患' 也。 ①于是刘邦决定毁约追击楚军,并约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引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韩信、彭越均未赶来。楚军返身发动突然进攻,汉军不支,退入壁垒固守。但项羽未能乘胜扩大战果,进一步围歼汉军,而与之对峙于固陵,这样就使刘邦得以喘息待援。为使韩信、彭越安心助汉击楚,打败项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封彭越为梁王,并明确了2人的封地。韩信、彭越2人果然率部前来会师。十月下旬,韩信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 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10万人。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4路大军会师垓下。韩信军30万,分3路首先与楚军接战,韩信居中路,进攻失利,向后退却,同时命左右两翼投入战斗,楚军受挫,韩信又返身冲杀,3路合击,楚军大败,项羽被迫入壁而守。韩信遂指挥各路大军将楚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但汉军一时也难以彻底打败楚军。 为了尽快取胜,张良用计,让汉军夜夜高唱楚歌,瓦解楚兵斗志。项羽夜闻 四面皆楚歌 ②,以为楚地已尽为汉所得,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800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乃遣5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28骑。 项羽指挥这28骑,将汉军骑兵杀得人仰马翻,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 杀汉军数百人 ①,自己 身亦被十余创 ②,最后自刎而死,年仅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西汉政权。 ① 《史记?项羽本纪》。 ② 《史记?项羽本纪》。 ① 《史记?项羽本纪》。 ② 《史记?项羽本纪》。 (五)项羽、刘邦在战争中的得失 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得失,以及其他因素外,就军事角度而言,双方在作战指导上,即战略指导思想以及战役指挥诸方面的得失,也导致了汉胜楚败的结局。现分析如下:先说项羽。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但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缺乏深谋远虑,因而导致他在战役指挥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误,丧失了一个又一个致胜的良机。 本来灭秦后,项羽一直把刘邦作为头号敌手,甚至打算在鸿门宴上杀掉他,最后虽未杀刘邦,但也将他分封到地处边远的巴蜀、汉中地区,并以 三秦 扼阻其东进的道路。但是后来当项羽面对田荣叛齐与刘邦东进的局面时,在攻齐还是击汉问题上竟然轻信刘邦的谎言,采取了 先齐后汉 的错误方针,甚至在刘邦已基本占据关中之地,并继续向东发展,楚军将陷于两面受敌的被动境地时,仍然坚守此方针不改,最后终于坐视刘邦的势力不断扩大,甚至攻陷了自己的首都彭城;彭城大战后,项羽夺回了战争主动权,在战略上重占优势,但是他不从战略全局着眼,只顾专与刘邦主力在正面战场撕杀,不注意巩固后方,结果始终未能摆脱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被刘邦牵着鼻子东奔西跑,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结果将战争主动权逐渐让出,最后落得主动媾和,进行战略后撤的结局;鸿沟媾和,楚军已处战略劣势,但项羽居然轻信一纸空文的约束力,不作任何戒备即领兵急速后撤,从而给刘邦乘胜追击创造了难得的战机;退守垓下,不返江东,是项羽战略上的最后失策。当时尽管项羽在中原争霸的失败已成定局,但从固陵后撤时他尚有十余万的精兵强将,如果他能早下决心,迅速将人马带回江东,以江东的人力物力,加上长江天险的阻隔,与汉对抗,甚至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项羽引兵至垓下便驻兵不前,企图以士气严重受损之兵与三面围来的优势追兵决战,岂有不败之理。 纵观楚汉战争中项羽用兵,多为走一步看一步,缺乏全盘考虑,没有长远的战略策划,加之他又不愿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以致处处被动,终至全军覆没,自刎身亡。 反观刘邦的战略指导思想始终运用正确。 秦亡以后,刘邦能认清汉弱楚强的客观形势,在鸿门宴上及项羽分封时,采取忍让待机的策略,不作以卵击石之举,以图东山再起。待田荣等起兵反楚,项羽北上击齐时,刘邦又能抓住战机,迅速挥军东进,顺利夺取关中,并乘虚攻占楚都彭城;彭城兵败后,刘邦及时变进攻为防御,以持久战对项羽的速决战,在正面战争积极防御的同时,还开辟了北方、南方、敌后3个战场,极力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终于使强弱易势,为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待项羽智穷力竭,形势发生根本变化时,刘邦又能迅速集中优势兵力,转入追击,最后终于全歼楚军于垓下。 在战役指挥上楚汉双方均有许多成功之处。如项羽破田荣于齐,大败刘邦于彭城,击败英布于九江,破荥阳、下成皋,两败彭越,固陵反击等,甚至垓下突围后,在东城以区区28骑,打得数千汉军溃不成军,不能近身,临死前还徒步杀伤汉军数百,这些均显示出项羽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叱咤风云、雄冠诸军的英雄气概。但是这些局部性的胜利,对战争全局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刘邦在战役指挥上,如成皋相峙,两次调动项羽回军东顾,一次调动楚军南下,使楚军疲于奔命,自己则变被动为主动;指挥韩信、彭越,争取英布开辟北方、敌后、南方3个战场,分散楚军兵力,缓解正面压力;乘项羽回军,两次失而复得成皋;最后指挥几路大军,聚歼楚军于垓下等等,也均为成功之例。 楚汉双方在战役指挥上也各有失败之举,如。项羽失败之举,如:刘邦东进,只派曾任吴县令的郑昌,以少数兵马西拒汉军,导致刘邦长驱直入,郑昌也被俘;彭城大捷后,没有穷追刘邦,使其得以喘息,在荥阳、成皋一线扼阻了楚军的西进;楚军兵到荧阳、成皋后,未采纳范增急攻2城的建议,最后虽下2城,但已在战略上丧失了两三个月的宝贵时间;固陵之战取胜后,没有乘胜扩大战果,全力猛攻固守待援的刘邦军,而是与其相峙,坐等几路大军来攻,从而丧失这最后一次可以致胜的机会;垓下被围,中张良 四面楚歌 之计,弃全军10万人于不顾,仅引800骑突围而逃,为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光彩的结局。刘邦失败之举,如:下彭城后,为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在楚军主力丝毫未损的情况下,毫无道理地只知饮酒高会,而疏于戒备,结果56万大军被楚3万骑兵横扫,惨败而逃,众诸侯也背离而去,战略上由主动变为了被动。不过由于刘邦有众多谋士、良将的扶助,他本人又能采纳部下的正确建议,及时纠正失误,终于取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五、西汉初期巩固政权的战争 (一)刘邦削平异姓诸侯王的战争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争取抗楚力量,策略性地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他们是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衡山王(后改为长沙王)吴芮。西汉建立后,这些异姓诸侯王据有了关东的广大区域,大体相当于战国东方6国故地,而且他们手中都握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仅韩信一军就比中央政府的军队强大得多①。因此,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对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刘邦在当上皇帝不久即着手削去异姓诸侯王。 在异姓诸侯王中,刘邦最惧怕的就是曾在楚汉战争中为其立下极大功劳的韩信。垓下之战胜利后,刘邦立即夺去韩信对全军的统帅权,不久改封他为楚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计,假往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游猎,乘韩信在途中拜见之机,将其逮捕,贬为淮阴侯,使长居长安,留在身边。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赵相陈豨反叛,刘邦亲领大军征讨。第二年春,韩信与陈豨秘密勾结之事泄露,留守长安的吕后与丞相萧何设计,捕杀韩信,夷其三族。是年夏,刘邦令梁王彭越随征陈豨. 但彭越称病不往,受到刘邦的指责。彭越部将扈辄乘机策动彭越反,彭越未从,但被刘邦获知。刘邦将彭越逮捕,废为庶人,发配蜀地,后听从吕后的劝告,杀彭越,夷其宗族。这样7个异姓王中最有实力的3个王中的2个,无需操戈就被刘邦除灭了。刘邦对于其他异姓诸侯王的削平,则通过了数年战争。 1。韩王信反汉与白登之围韩王信是战国赵襄王之孙,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他曾随入汉中,以后跟随刘邦征战。项羽死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春,被正式封为韩王,定都颖川(今河南禹县)。第二年春,刘邦 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 ①的缘故,改其封地为太原以北地区,徙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以御匈奴。后韩王信以晋阳距边塞过远,难以及时有效地抵御匈奴入侵为由,上书刘邦,将首都迁至马邑(今山西朔县)。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秋,匈奴冒顿单于举大兵包围马邑。情急之中,韩王信数次遣使向匈奴求和。汉军救兵在途中闻此信,怀疑其有贰心,便遣使责备他。韩王信恐惧,遂投降了匈奴,与匈奴合兵进攻太原。 ① 《史记?陈丞相世家》。 ① 《史记?韩信列传》。 ① 《史记?高祖本纪》。 是年冬,刘邦亲领汉军来攻韩王信。在铜鞮(今山西沁县)击败韩军,斩其将王喜。韩王信逃往匈奴地。其部将曼丘臣、王黄立战国赵国后代赵利为赵王,收编韩王信的败兵继续反汉。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领万余骑兵与王黄军联合屯驻广武以南至晋阳之间,企图阻止汉军北进,结果被汉军杀败,接着又败于离石(今山西离石)。随后汉军在楼烦再次大败匈奴军。汉军虽连战连胜,但时值冬季,天寒地冻,雨雪交加, 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①,兵士极为劳苦。后刘邦侦知冒顿单于在代谷(今河北怀来),便急于要与之决战。冒顿单于乘机用计引诱汉军,他将精兵全部隐蔽起来,仅留一些羸弱之卒在左右。刘邦以为匈奴兵少,不顾谋臣娄敬的劝阻,尽起32万大军,多为步兵,向北推进。刘邦率骑兵先入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此时步兵尚未全部到达。当刘邦登上平城东北的白登山时,突然被匈奴40万精锐骑兵团团包围。一连7日,汉军内外不得相救,无力破围。后来,刘邦用陈平计,乘大雾遣使出围,携重礼往见冒顿单于的阏氏(皇后),请求议和。阏氏对冒顿单于说: 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 ②。此时,冒顿单于正因与王黄、赵利约期共同击汉军,2人兵迟迟不来而怀疑他们有诈,怕他们与汉军有谋,于是便下令撤去包围圈的一角,放汉军入平城。此时,汉军救兵也到,匈奴军遂引去。刘邦也令樊哙率兵20万驻守代地,自引兵回长安。 此后,韩王信多次领匈奴兵侵扰汉边。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春,韩王信又领匈奴骑兵入代地。汉使柴将军击之。双方战于参合(今山西高阳县境),韩王信拒绝投降,战败被杀。汉军终于消除此患。 2。平灭赵相陈豨之战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赵相贯高因谋弑刘邦,被夷三族,赵王张敖也被废。刘邦立其戚夫人之子如意为赵王,任宠臣陈豨为赵相国,如意年幼不能赴国,由陈豨到任治国,后又命陈豨为代相,统一指挥边兵,守卫赵、代地。陈豨爱养宾客,外出时, 宾客随之者千余乘 ①。赵相周昌见此,便提醒刘邦:陈豨 宾客盛甚,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 ②。后刘邦派人调查陈豨宾客 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 ③,结果许多事情都牵连到陈豨身上。陈豨极为恐慌,阴与王黄、曼丘臣勾通。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八月,陈豨联合王黄等起兵反汉,自立为代王,攻略赵、代地,连下常山郡20城,邯郸以北尽为叛军所占。九月,汉军分2路平叛。刘邦亲领一军,抢在叛军前头,及时地进占邯郸,挡住叛军南下的通道。为了安抚守将,刘邦赦常山郡守、郡尉无罪,仍任原职,并封赵地壮士4人为千户,任为将军,以激励赵人为朝廷作战。陈豨手下多为商人出身,刘邦便以重金收买,力图瓦解叛军。 是年冬,陈豨部将侯敞进攻襄国(今河北邢台),汉将樊哙迎敌,大破其军,侯敞被杀。接着,灌婴又破王黄军于曲逆(今河北定县东南)。陈豨派往进攻聊城的张春,也被汉将郭荣击败。叛军向北退却。此时,太尉周勃与张良统领的另一路汉军也经晋阳,略定了太原及代地,大败韩王信军。十二月,刘邦挥军猛攻东垣,激战月余乃下。守兵凡辱骂过刘邦者尽被屠杀,未骂者也全被黥面。随后,汉两路大军会合,继续追击叛军。次年春,在参合斩韩王信。王黄、曼丘臣的部下受汉重金诱获,生擒2人降汉。陈豨叛军基本被消灭殆尽。十月,樊哙在灵丘(今山西灵丘)消灭了陈豨的残军,陈豨被杀。 至此,陈豨之叛终于被平灭。 平叛后,刘邦分赵地,常山以北属代,山以南为赵地,立子刘恒为代王,都中都(一说晋阳)。 ② 《史记?韩信列传》。 ①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③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3。平定淮南王英布之战 英布(?~公元前195年),楚地六县(今安徽六安)人,秦时因犯罪被处黥刑(脸上刺字),发往骊山修墓,故又称黥布。后他交通数人,乘隙逃跑, 亡之江中为群盗 ①。陈胜、吴广起义后,英布也想起而响应,但苦于人少势单,后闻知番阳(今江西鄱阳)县令吴芮为人豪爽,喜交宾客,乃只身前往,劝其起兵反秦。吴芮见英布虽为刑徒之身,但言谈有识,精通武艺,对他格外器重,留为门下,并将女儿嫁给英布为妻。2人聚兵数千,投入反秦斗争,英布取得了一些胜利。项梁起兵后,英布率军归属其部,后又跟随项羽,征战四方。英布作战勇猛,常为项羽先锋,打败秦军,为灭秦战争的胜利立下功勋。但他和项羽一样,十分残暴,多次屠城,坑杀秦20万降卒即由其主持。他还曾为项羽袭杀义帝。秦亡后,项羽封其为九江王。楚汉战争中,他因助楚不力,受到项羽指责,后降汉,共击项羽。西汉建立,刘邦正式封其为淮南王,都六,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等4郡。 由于英布英勇善战,强悍彪猛,诸军都很惧怕他的军队。在7王之中,他是除韩信、彭越外,令刘邦最为不安的第三个异姓王。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韩信被杀,英布甚为惊恐。不久,彭越又被诛。吕后将其制成肉酱, 徧赐诸侯 ①,英布更是心惊肉跳,暗暗下令集合兵马,密切注视旁郡汉军动向,预防不测。就在此时,其部下中太夫贲赫因被怀疑与英布爱姬关系暧昧,逃往长安,上告英布谋反。相国萧何认为英布不一定会反叛,建议派人查访一下。英布自贲赫逃走后一直很紧张,现见汉使来,更加慌恐,后见汉使已发现了一些谋反的迹象,遂诛杀贲赫全家,起兵反汉。他鼓动部将,声称刘邦已老,不会亲征,韩信、彭越也已死,其余将领并不足虑,获取天下易如反掌。 消息传到长安,刘邦心中很不安,他召集众将问策,众将都声称应发兵平叛,但又提不出具体部署。汝阴侯滕公门下有一宾客,称薛公,曾任过楚令尹,颇有 筹■之计 ②,他向刘邦指出:英布胸无大志,不会有深谋远虑,因此,他必然会 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 ③,只在江淮活动,而不会威胁汉朝腹地。刘邦这才心中有数,准备发兵平叛。 此时,刘邦年迈有疾,本欲让太子率军前往。但吕后怕太子不能担当此任,丢掉太子位,力劝刘邦亲征。刘邦也知太子 固不足遣 ④,便于七月,亲领大军东击英布。 英布起兵后,果然如薛公所言,不向北发展,不取齐鲁燕赵魏韩之地。 使刘邦得以从容布兵,调动2路大军夹击英布。 英布先向东进攻荆王刘贾,攻占其都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刘贾大败,退走富陵(今安徽泗县东南),被英布军追及斩杀。英布尽收其军,随后渡过淮河,进袭楚王刘交。刘交不知兵,却拒绝部下建议,分军为3,布于徐、僮之间(今安徽泗县、宿县一带),以图相互救助。结果,其1路为英布所败,其余2路不战自溃。英布击败刘交后,又返军而西,在蕲西与刘邦大军相遇。英布军威严整,兵精将强,布阵犹如项羽行兵,刘邦甚为忌恨,两军大战。 ① 《史记?黥布列传》。 ② 《史记?黥布列传》。 ③ 《史记?黥布列传》。 ④ 《史记?留侯世家》。 此时,齐相国曹参与齐王刘肥所率第二路大军也已赶到,2路夹攻,英布抵敌不住,向淮河败退,汉军紧追不舍。渡过淮河,英布整军再战,仍不利,连战连败,军心已乱,最后,英布仅率百余人逃往江南。 长沙成王吴臣是吴芮之子,见英布逃来,便使人欺骗英布,假称欲与英布一同逃亡越地。英布因与之有姻亲关系,乃信以为真,十月随他走至番阳,夜宿民田舍,毫无戒备,被杀。至此,英布的反叛被彻底平定。刘邦终于将最具威胁的3个异姓王全部清除了。 战后刘邦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封贲赫为期思侯,随征诸将也多有封赐。 4。平定燕王卢绾之战汉高祖刘邦原分封臧荼为燕王。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冬,臧荼反汉,被擒。随后,刘邦又封卢绾为燕王。 卢绾(公元前247或256年~前193年)是刘邦最亲密的大臣。他与刘邦同里,两家关系甚好,2人几乎同时出生,一起长大一同就学,平日里形影不离。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卢绾也相随起义。秦亡后,刘邦赴汉中任汉王,卢绾为将军,常随左右,后又升为太尉, 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何)曹(参)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①。 西汉建立后,刘邦欲封卢绾为王,但群臣颇有怨言,便作罢。到臧荼之叛被平定,刘邦又下诏,令诸将相列侯择取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深知刘邦心思,便推举了卢绾。汉高祖五年八月,卢绾被封为燕王。此后,卢绾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诸王得幸莫如燕王 ②。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陈豨反代地。卢绾奉命从东北击叛军。在多路汉军的合击下,陈豨不支,派王黄向匈奴求救。卢绾也派张胜为使赴匈奴,通报陈豨兵败之事,告戒匈奴不要妄动。在那里,张胜遇到了逃亡至此的前燕王臧荼之子臧衍。臧衍对张胜说: 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陈)豨等,(陈)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既有汉急,可以安国 ③。张胜以为然,遂改变使命,请匈奴帮助陈豨攻袭燕军。卢绾闻讯,以为张胜勾通匈奴反叛,上书刘邦,请族灭张胜家。张胜返回,向卢绾申明缘由,卢绾醒悟,急忙上书另指他人谋反,为张胜开脱。此后,卢绾与匈奴不断私通,并秘密派人到陈豨军中,支持他与汉军长期对垒。 十二年,陈豨兵败被杀,其部下交待了卢绾与陈豨私通的内幕。刘邦不太相信,召卢绾入朝。卢绾称病不往。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赴燕亲迎,并在卢绾部下中进行调查。卢绾更加恐慌,不敢见汉使,他对亲信近人说: 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王)耳。往年春,汉族淮阴(侯),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皇)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①。乃称病不肯入朝。其左右也纷纷藏匿,躲避汉使。但以前的事仍有泄漏,审食其如实上报,同时,又有自匈奴归降者也称张胜逃在匈奴,是卢绾派驻那里的燕使,刘邦才信卢绾真反。 ① 《史记?卢绾列传》。 ② 《史记?卢绾列传》。 ③ 《史记?卢绾列传》。 ① 《史记?卢绾列传》。 七月,刘邦派周勃将兵击燕。周勃采取军事镇压与招降并用的策略,传令凡燕六百石以上官吏,不随卢绾反者均爵加一级,能脱离卢绾者也一律免罪。 周勃首先攻取了蓟(今北京东南),俘获燕高级官吏多人。随后大败燕军于上兰,再败之于沮阳(今河北怀来), 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 ②。卢绾率宫人、家属及数千残骑退至长城下,举棋不定。至四月,刘邦病死,卢绾遂投靠匈奴,匈奴封其为东卢王,不久卢绾死在他乡。 这样,刘邦分封的异姓诸王,除长沙王吴芮的封国因国小势弱,地处僻远,且处于汉与南越之间,可起缓冲作用而被保留外,其余终于全部被剪除。 (二)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战争 汉高祖刘邦在削平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因其尚无直接控制全国的力量,加之他主观认为秦王朝速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为藩王的缘故,所以他在平灭异姓王的同时,在他们的旧地陆续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子弟为王,用以藩屏汉室,并与群臣共誓, 非刘姓不王.刘邦一共分封了9个同姓王,各王国封地犬牙相制。同时西汉政府规定,各同姓王由中央派太傅辅助;王国的丞相也由中央任命,统领众官;王国发兵须有皇帝虎符。如此,刘邦认为每个王国都无法独树旗帜,对抗朝廷,自己的统治很牢固了。但实际上,由于同姓王国封地相当大,全国共54个郡,各王国共据有39郡,中央仅直辖15个郡,大体相当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国土,其中还包括公主、列侯的汤沐邑、食邑等,而且诸王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自置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可以自铸货币、自征租赋、自建军队等等,对中央处于半独立状态,因而极易造成分裂势力,当王国势力发展起来后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刘邦死后,吕后曾对同姓王大开杀戒。文帝时,同姓王的势力开始得到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割据状态。吴王刘濞(公元前215年~前154年)甚至20余年不入朝,中央与同姓王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提出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主张,即将各王国划分成几个小王国,减弱其势力,也使其不易产生邪心,便于中央控制,但未被采纳。以后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又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即位后,继续重用晁错。晁错力主 削藩 ,当时吴王刘濞的反迹已很明显,晁错向景帝提出: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①。于是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用晁错策,首先削去了赵王之常山郡(一说河间郡),楚王之东海郡,胶西王6个县,并将及吴王。于是吴王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6国,发动了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吴楚七国之乱。 ② 《汉书?周勃传》。 ① 《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兄刘仲之子。刘邦平英布时,刘濞年20岁,有气力,以骑将之职随军作战。平灭英布后,因荆王刘贾被杀,无嗣,刘邦诸子尚小,吴、会稽轻悍 ①,须以成年王统御,于是封刘濞为吴王,领吴、会稽、豫章3郡53城(县),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北)。刘邦曾告诫吴王说: 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②吴王连连称是。 吴地境内豫章郡有铜山,沿海地区可煮海水为盐,铜盐之利颇丰,国用富饶,吴王利用这些优越的经济条件迅速扩充自己的势力。文帝时,吴太子入朝,因对皇太子(后来的景帝)不恭,被杀。 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 ③,积蓄力量,蓄谋夺取帝位。 景帝削藩,决定削去吴之豫章、会稽2郡。吴王闻此讯, 恐削地无己,因以此发谋,欲举事 ④,但又耽心自己势孤力小,便去拉拢 好气,喜兵,诸齐(封在齐地的诸王)皆惮畏 ⑤的胶西王,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胶西王遂同意响应。随后吴王又遣使游说齐、淄川、胶东、济南、济北、赵等国参加,经过一番准备,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以 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动员了境内14岁至62岁的男子,得20万大军,首先起兵,同时通知闽越、东越出兵相助。胶西等国也先后起兵反对朝廷。 吴王起兵后,其大将军田禄伯建议道: 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 ⑥。但吴太子坚决反对,称: 王以反为名,此兵(兵权)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它利害,徒自损耳 ①。于是吴王拒绝了田禄伯分兵迂回入关攻汉的建议。吴青年将领桓将军又提出: 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黄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攻取)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②。但这一避短用长,直袭洛阳的正确建议,也被吴王否决。 吴王继续按照原定的作战计划,率军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军,并力攻梁,企图解除西进的后顾之忧,然后再进荥阳。梁王是景帝的同母弟,梁地也是吴楚西攻长安的必经之路。吴楚全力向梁进攻的同时,还派出精锐分队潜赴殽(今函谷关南殽山)、渑(今河南渑池)之间,伏击出关汉军。 吴军渡淮河之前,刘濞还派周丘只身一人持汉节,夜赴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以利害威胁下邳降吴,得兵3万,随后继续向北攻城略地,至城阳时,周丘已拥兵10万。叛军攻势甚猛,震动汉廷上下。 吴楚7国兵起,原认为非削藩不可的汉景帝顿时不知所措,一时没了主意。为求诸王罢兵,他听信谗言,杀死晁错,又答应恢复藩王封地。然而叛军毫不理睬,继续攻汉。谒者仆射邓公从前线回朝,对景帝说: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晁)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③。景帝这才省悟,下决心武力平叛,他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位将军东击吴楚,这一支是汉军主力。同时另派曲周侯郦寄攻取赵地,将军栾布赴齐,并以窦婴为大将军,屯驻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随时策应各路汉军。 ① 《史记?吴王濞列传》。 ② 《史记?吴王濞列传》。 ③ 《史记?吴王濞列传》。 ④ 《史记?吴王濞列传》。 ⑤ 《史记?吴王濞列传》。 ⑥ 《汉书?吴王刘濞传》。 ① 《汉书?吴王刘濞传》。 ② 《汉书?吴王刘濞传》。 ③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汉军主帅周亚夫(?~公元前143年)是汉初名将周勃之子,熟知兵法韬略,文帝时即以治军严明而闻名。当时,匈奴入侵,威胁长安。文帝任周亚夫等3人为将军,分驻霸上(今陕西西安东)、棘门(今陕西咸阳东北)、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渭河北岸),保卫长安。为激励将士,文帝亲往各营慰劳,在霸上、棘门2军营中,文帝一行未受任何阻挡,将军以下各官骑马迎送,恭恭敬敬。当至细柳周亚夫军营时,营门紧闭,将士全副武装,刀出鞘,弓满弦,戒备森严。文帝前导官被阻于营门外,不得入,前导官称: 天子将到.守门将回答: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文帝至营门,也不得入,于是文帝令侍从持节诏告周亚夫: 吾欲入劳军.周亚夫才传令开门,请文帝车驾入营。守门将又吩咐: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文帝忙令侍从车骑勒缰慢行。周亚夫全身披挂,手持兵器行军礼,说: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文帝肃然起敬,起身答礼。文帝出营,群臣皆惊,深为周亚夫耽心。但文帝感慨道: 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一路连连称赞,后拜周亚夫为中尉。文帝临终前,告诫太子(景帝):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景帝即位,拜周亚夫为车骑将军。①七国反,景帝即以周亚夫将兵平叛。出兵前,周亚夫对景帝分析说: 楚兵剽轻(勇猛轻捷),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让梁国与之相拼),绝其粮道,乃可制 ②。景帝十分赞同。周亚夫原计划从长安出发,击函谷关,走殽、渑,至洛阳。当行至霸上时,当地人赵涉献策: 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 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殽、渑阸狭(险道)之间。且兵事上神秘,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①。周亚夫立即改变进军路线,按赵涉的建议,到达洛阳,派兵迅速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武库和荥阳的敖仓,堵住了叛军西进的门户,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周亚夫进至洛阳后,立即派兵剿灭了殽、渑间的吴楚伏军,勾通了长安到洛阳的交通补给线,保障了侧背的安全,随后率军抵淮阳。原周勃部下邓都尉建议道: 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今江苏淮阴西,泗水入淮之口),塞吴饷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罢极,破吴必矣 ②。这个计策与周亚夫不谋而合。于是,周亚夫在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南筑垒坚守,同时派出轻兵断绝吴军粮道。大将军窦婴也已进占荥阳,与各路军相互策应。汉军完全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① 参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②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① 《汉书?周亚夫传》。 ② 《史记?吴王濞列传》。 此时吴楚军仍在梁地搏杀,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战,大败梁军,梁军被歼数万,此后连战连捷,迫使梁军退守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吴楚军日夜攻打睢阳,梁王几乎不支,数次遣使向周亚夫求救,甚至上告景帝,让景帝施加压力,但周亚夫坚持不发一兵一卒往救,迫使梁王拼全力与吴楚军决战,终于挫败叛军攻势。吴楚军久攻睢阳不下,转而西向,但仍无法突破梁军的防守。周亚夫见吴楚军消耗甚大,攻势已弱,遂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东),直接威胁吴楚军的退路。吴王急忙调转兵力进攻下邑,寻求汉军主力决战,但周亚夫仍坚壁不出,使吴楚军寻战不得,无计可施。此时吴楚军兵疲粮尽,军心已乱,士兵成批逃亡,吴王不得不下令撤军。 周亚夫见时机已到,挥军追击,吴楚军一触即溃,无法抵敌。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被迫自杀。吴王刘濞丢掉大军,率数千残兵乘夜逃过长江,投奔东越,企图作最后的挣扎。周亚夫出千金悬赏刘濞,同时派人向东越王晓以利害。东越王见刘濞败局已定,遂以劳军为名,诱骗刘濞出营杀之。吴楚起兵反汉,历时3个月,至此完全失败。 当吴楚军进攻梁地之际,胶西、胶东、济南、淄川和赵诸王,也按照与吴王刘濞的协议同时举兵。齐王刘将闾原本也要参与叛乱,但临时背约,据城自守。济北王则因城坏尚未修复,且受其郎中令的监视,不得出兵。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胶西王统领本国及胶东、济南、淄川4国军队,改变了原定进攻洛阳与吴楚军会师长安的计划,首先围攻齐国,将齐王包围在临淄,但围攻3个月未能攻下。正当兵疲意沮之时,栾布等率汉军进至齐地,大败叛军,4王或自杀,或被杀,齐王刘将闾也因图谋反叛而被迫自杀。齐地叛军也被平灭了。 郦寄率汉军第三路进攻赵王刘遂。刘遂与匈奴勾结,起兵后立足观望,企图待吴楚破梁后再西攻长安。郦寄军来,赵军退保邯郸。汉军围攻邯郸,7个月不克。此时吴楚早已败亡,匈奴不敢发兵救赵。栾布平齐地后,回师助郦寄攻赵,引水灌邯郸,破城,刘遂自杀。至此,汉景帝平七王叛乱的战争全部结束。 吴王刘濞经过几十年的准备发动的这场叛乱,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他为了自己的野心,不惜将人民推向割据战乱的痛苦深渊,必然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失道寡助,这是七国叛乱失败的基本原因。在战略上,七国采取分进合击,从南、东、北3方包围关中的策略,但由于吴楚兵阻梁地,齐地诸王久困齐国,赵王拥兵观望,使这一战略意图终成泡影。而且这一战略意图,忽视了迅速抢占雄据中原,西进关中的门户——洛阳、荥阳,无视这里的武库、敖仓和它们重要的地理位置,顿兵坚城之下,使汉军从容部署,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难怪周亚夫称: 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 ①。 汉军方面,虽然采取军事行动较晚,但由于及时占据了洛阳、荥阳,在战略上夺回了战争主动权,取得了十分有利的主动地位。主帅周亚夫不仅能够广泛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而且能够坚持正确的战略意图,不与气势正盛的吴楚军争锋,利用梁国吸引和消耗叛军的有生力量,待其由盛而衰,兵疲师劳之时,一举歼灭,为此不惜得罪梁王和景帝。 周亚夫得胜回朝,景帝对他十分器重,后升任丞相,但不久为景帝废太子之事,逐渐被疏远。梁王每次入朝,也都与太后说周亚夫的坏话。后来,又因周亚夫反对封皇后兄王信,以及降汉的匈奴王唯徐卢等5人为侯,使景帝极为不满,找借口免去了周亚夫的相职。不久,景帝又借其子盗买官府葬器之案,将周亚夫下狱。周亚夫绝食5日,吐血而亡。 ① 《史记?吴王濞列传》。 六、西汉的军事制度 (一)封建军事统御体系的初步完备 汉承秦制,皇帝仍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军队的征集、调动,将领的任免、升黜等均由皇帝亲自下令。 三公 中的太尉为中央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仍无实际统兵权,且时置时废,其属官也较少,有时甚至并入丞相府。武帝以后改太尉为大司马,为无印加授的加官,更加徒有虚名,其职权转移到大将军手中。 九卿 中的军事长官仍名为郎中令、卫尉及中尉,统御中央直辖军。其中,郎中令负责统领皇帝禁卫诸郎,并掌顾问参议及传达招待之官。因 领诸郎而为之长 ,故名。武帝时改称光禄勋。其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等。大夫 掌论议①,有太中大夫、中大夫和谏大夫,多至数十人。武帝时中大夫改称光禄大夫。郎 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②,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多至千人。谒者掌宾赞受事 ③,以谒者仆射为长,多至70人。卫尉负责统领守卫宫殿的南军。景帝初更名卫尉为中大夫令,不久复旧称。属官有公车司马令, 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书及阙下凡所征召者皆总领之 ①;卫士令,负责管理卫士;旅贲令,主卫士之骁勇者,以备非常。中尉负责统领警卫京师的北军。属官有中垒令、武库令、都船令等。武帝时更名中尉为执金吾,不再直接统领北军,而派监军御史控制北军。 并设八校尉分统北军,其中中垒校尉主管北军日常事务;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步 兵;越骑校尉掌三越骑兵;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骑兵;胡骑校尉掌池阳骑兵;射声校尉掌射声士(即弓弩兵),虎贲校尉掌轻车。八校尉多为皇帝亲信。新莽时改执金吾称奋武。 另外,西汉皇帝左右有一些被称为 将军 的侍卫武官,最高级为大将军,其他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等,均为皇帝亲信,但不是经常全置。平时将军侍卫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参议政务,战时则由皇帝选派,领兵出征,但事毕即罢兵还朝。 汉武帝时确立内外朝制度,从此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朝廷变为 外朝 ,仅办理日常的具体政务和执行已经决策的命令。由皇帝的近侍,如将军、常侍、给事中、尚书等组成的 内朝 ,则成为决策军政大事的统治中枢。内朝官的领袖是大将军。但为了确保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权,西汉大将军之位亦时置时废,其实际地位的高下也因人而异。武帝以大司马为大将军所兼官号拜授数次征伐有功的卫青,使其位居 三公 之上。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预闻政事,地位高于 三公.但一般情况,大将军基本上与 三公 地位相当。 汉时还有许多列将军及杂号将军,如有以征伐的地名、对象而定名号的将军,象贰师(大宛城名)将军、匈河(匈奴境内水名)将军、祁连(匈奴境内山名)将军、蒲类(匈奴境内泽名)将军、因杆(匈奴境内地名)将军等;有以所担负的特别职务而定名号的,象上将军、偏将军、游击将军等;有以其所统兵种而定名号的,象水军的将军有楼船将军、戈船将军,下濑将军等。杂号将军有虎牙将军、强弩将军等。这些将军大多也是临时设置,战事毕即归还朝廷,并不专兵。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②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③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 将军之下的军官称将,或称别将,有具体的职责,如重将,统领辎重兵;城将,统领筑城工兵;厩将,负责战马的管理;弩将,负责弓弩的制造及保养。别将以下是属于中级武官的校尉、都尉,他们与将军一样,平时居朝中,战时受命出征。 西汉地方仍沿袭秦郡县制。郡的长官初称郡守,景帝后改称太守,其职掌以政务为主,兼管军事,故亦称郡将,地位与将军相当。其郡府列曹中,兵曹负责掌管兵丁的征集和输送等,另外兵马掾、监军掾等均为主兵事之官。 郡还有专司军事、负责领兵的郡尉,景帝以后改称都尉,其随郡将而称副将。 太守有缺,则由都尉暂代。都尉有自己的官属,属吏有功曹、主薄、侯官、障尉、塞尉等。为加强边境防卫力量,武帝以后边郡一般设二、三个都尉,分部治事。太守、都尉均由中央直接任命。 县的行政长官县令(万户以上县)或县长(万户以下县)也兼辖一县军事。一县的治安、警备、交通邮驿及更卒派遣等则由县尉主要负责,其对县令(长)有一定的独立性,自设府衙办公,可直接与郡府联系。县尉的设置大县2人,小县1人,但京畿之县多达4人。 县以下的乡、亭各以游徼、亭长负责基层军务。 西汉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并立王国侯国。受封为王、为侯的都是刘氏宗亲和功臣赫将。各王国名义上受中央节制,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相对独立性,诸王拥有军权和财政权。各王国的丞相均由中央直接任命,执掌王国的军政大权,对诸王有监督作用,地位高于太守,景帝后改称相(或称国相)。 王国的最高军事长官为中尉, 中尉掌武职 ①,负责统领王国军队,维持境内治安。诸王侍卫军则由郎中令统领,警卫王宫内部,并常与中尉一同参预军务。王宫外的警卫部队及宫门的把守由卫尉负责。这些军将均由诸王自行任命,故王国的军队较郡县军队有更大的独立性。吴楚七国之乱后,经景帝、武帝的削藩措施,诸王不再享有军权,辖境也大为缩小,与诸郡地位相当,诸王属下的重要官吏,包括中尉、郎中令、卫尉等军事长官也均须由中央直接任命,军队由中央直接控制。各侯国相当于县一级,亦各设令、长,直属郡太守。武帝时侯国令、长改称相,主持军政,由中央直接派遣,且不对列侯称臣,其属吏与县相同。 汉武帝以后,西汉政府对边疆内附的少数民族实行属国制,其最高长官为属国都尉,统掌军政事务。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西汉政府还派去持节领护 ,以加强控制,如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亦称领乌桓校尉、或乌桓校尉)、西域都护等,这些官吏往往都是武将,其地位相当于内地郡太守。 ①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西汉基本承袭了秦代虎符发兵的制度,地方各级将领,包括郡守、诸侯王,没有皇帝的虎符均不得发兵。遇有战事,由皇帝命将置帅,调兵征讨。 若边郡遇紧急军情,地方官吏可以发兵应急,但事后也须立即上报备案。西汉除沿用秦之铜虎符外,还始创了一种竹制虎符,称竹使符,用法与铜虎符略同,上刻编号,半付郡守,半留中央,两半合榫,编号相符,才能生效。 二者区别在于,铜虎符多用于重大军事行动的兵力动员及征集,竹使符则主要用于一般的军队调动。实际上西汉时期并未严格执行虎符发兵制度。西汉初,制度草创,尚不严密,在虎符之外,还参用羽檄等征集、调发军队。檄,即写在单片木简上的皇帝命令或军情通报,在紧急情况下用以传达指示,或征召军队、调派将帅,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则在檄上或传檄人身上插上鸟羽,即称羽檄。文帝时各项制度逐渐健全,多用铜虎符、竹使符调兵遣将。 武帝以后常用节调动军队。节用兽毛编结而成、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初为红色,后改在红节上附黄旄。西汉末,政局混乱,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军队调发多用玺书,即加盖皇帝信玺的诏书(皇帝六玺,发兵用信玺),甚至用一般诏书。 王莽篡汉后,托古改制,在兵制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中央的七公六卿均挂上将军称号分别出镇各地要城。同时设置12五威将,持节分镇天下。12五威将分别称为:五威将军、虎贲将军、厌难将军、震狄将军、振武将军、平狄将军、相威将军、镇远将军、诛貉将军、讨秽将军、奋武将军、定胡将军。每一五威将之下各置左、右、前、后、中5帅,共60帅,另外还设司命军正和军监,以监督军纪。地方行政机构除基本沿袭西汉制度外,又在诸郡之上,设州牧、部监等官,督察郡县军政。沿边各郡则分派郎中令、绣衣执法等55人分别镇守。因此新莽军制极为混乱,一郡的军事不仅由郡长官(太守改称大尹、卒正、连帅、大夫等)、郡尉(改称太尉、属令、属长、属正等)负责,州牧、部监实行督察,而且出镇各地的七公六卿、五威将帅,甚至郎中令、绣衣执法也都分管,他们之间的统属关系重迭混乱,极不明确,导致各级将领只顾 务自揽权 ,发展自己的势力。军队庞大不堪,却毫无战斗力。新莽后期,为镇压各地起义,赐州牧皆兼大将军,郡长官皆兼偏将军、裨将军,县长官(县令、长改称县宰)皆兼校尉,州郡长官有权调动本地军队,此举不仅使军事指挥体制更加混乱,而且导致各地拥兵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的纷纷出现。 (二)军种与兵种的变化 西汉的军队分中央直辖军和郡国兵2部分。 中央直辖军是西汉军队的核心部分,最为精锐,兵力最多时曾达6万5千人,分为皇帝侍从郎卫①、南军、北军3部分。 皇帝侍从郎卫属禁军,负责把守宫殿门户及警卫殿内廊署,兼充仪仗,由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统御,无一定的员额,常多至千人。入选为郎者或为2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弟、或由文学、技艺进用、或因捐纳资财而入充。 为郎者享有较高的俸禄,又因与皇帝接近,升迁调任他官的机会较多,所以是西汉仕途的主要来源,西汉前期文武大臣多由郎出身。 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对匈奴作战的需要,选拔陇西、天水、安定、上郡、北地、西河6郡所谓家世清白之良家的强壮勇武、精通武技并善骑射的子弟,增设建章营骑和期门。建章营骑因选6郡良家子弟宿卫建章宫而得名。后更名羽林骑,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分为左、右两骑,长官为羽林中郎将。其兵员额不定,随时有所增减。期门因武帝喜微服私行,特约定卫士在某门下等候扈从而得名,多时达千人。平帝时更名虎贲郎,言其甚猛,如虎之奔。长官为虎贲中郎将。武帝时还在羽林中附设羽林孤儿,由从军战死的将士子弟组成,不定编。孤儿幼时收养军中,教以五兵(矛、戟、弓、剑、戈),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长成后,编成部队,执行与羽林、期门相似的任务。 ① 一说郎卫属于南军。 羽林郎、期门郎和羽林孤儿统有郎中令领导,具有世袭兵性质,父死子代,不采取更代办法,其地位、待遇与郎相同,优秀者也可以转为他官,西汉中后期名将,多由此出身。 南军也属皇帝禁军,由卫尉统御,因其屯驻于长安城南的皇宫而得名。 指挥所设于宫墙内,卫士们沿宫墙内分若干屯驻扎, 负责宫门禁卫及宫内的巡察。西汉前期南军卫士多达2万人,武帝时缩减至1万余人。其卫士均以京畿三辅地区以外的内地郡国中的正卒担任,役期1年,每年定期轮换,卫士的往返路费、服役期间的生活费用统由朝廷发给。西汉政府对南军卫士的迎送颇为重视,不仅卫士到京要由丞相亲自迎劳,而且岁终罢遣举行会餐时,皇帝还要亲临慰勉。南军卫士在执行任务时,与郎卫有协同关系,但互不隶属,各自独立。 北军是守卫京师的常驻部队,由中尉统领,因其营垒多在长安城北部而得名。兵员较多,武器、装备精良,战斗力超过南军。平时负责京师长安及三辅地区的警卫,每月3次徼行宫外,与南军相为表里,战时往往部分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北军的士兵征调自三辅地区(即京师附近的3个政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正卒,番期为1年。这是西汉皇帝亲自掌握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武帝时,北军得到进一步扩充,除北军原有兵力外,增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7部兵,每部1000人左右,各以校尉统领。新增7部兵,除长水、胡骑多为降汉的匈奴兵外,其余多为汉人,仍以募自三辅地区居多,他们终身为伍,不轮番服役,具有世兵性质。武帝时还增设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屯兵,负责守卫京城12个城门,也归北军统辖①,其士兵来源与南军相同,征调自内地诸郡国。北军中还有一支装备华丽精强,被称为缇骑的骑兵部队,主要执行京城巡察的任务。新莽时,北军有精兵数万。 南北军除文帝即位时曾以原代国(文帝即位前为代王)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一指挥南北军,和后来周亚夫以车骑将军身份统一指挥过南北军外,在多数情况下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甚至互相牵制。宋人山斋易氏曾论议道: 汉之兵制莫详于京师南北军之屯,虽东西两京沿革不常,然皆居重驭轻,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制之善者也。盖是时兵农未分,南北两军实调诸民。 犹古者井田之遗意。窃疑南军以卫宫城,而乃调之于郡国;北军以护京师,而乃调之于三辅,抑何远近轻重之不伦耶?尝考之司马子长作《三王世家》载公户满意之言曰:' 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郡国去京师为甚远,民情无所适莫可,缓急为可恃,故以之卫宫城,而谓之南军;三辅距京师为甚迩,民精有闾里、墓坟、族属之爱,而利害必不相弃,故以之护京城,而谓之北军,其防微杜渐之意深矣。 ② ① 一说不属北军。 ② 《文献通考?兵考二》。 西汉的地方部队——郡国兵,分别由各郡郡守(后改称太守)、郡尉及诸王国的中尉(后改称都尉)统领,主要屯驻于各郡郡治、国都及都尉治所,各县也驻有少量部队。士兵均为本郡、国的适龄男子,服役期为1年。郡国兵平时接受军事训练,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受征调出征。每年八、九月举行 都试 (也称 秋射 ),太守、都尉等都到场检阅,士兵经 课殿最 (对士兵的考核,上等称 最 ,下等称 殿 ),划分等级。一年服役期满,士兵回乡,成为国家的预备兵,遇战事,还要随时应征入伍。郡国兵的征调、发兵等权力统归中央朝廷。但在西汉初,由于诸王权力较重,王国兵对于中央朝廷具有相对独立性。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王国兵的相对独立性大大减弱,到武帝时,经过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才真正统一了全国军事上的指挥权,有效地掌握了郡国兵。 西汉郡国兵的训练、培养,多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西汉军队和秦军一样,仍分为轻车(车兵)、骑士(骑兵)、材官(步兵)、楼船(水军)4个兵种。一般说来,车兵主要由平原诸郡国训练;骑兵以西北、北方诸边郡及三辅地区最为精锐;步兵多出自西南山区及各平原地区;水兵主要出自东南沿海及水乡泽国地区。 在西汉军队的诸兵种中轻车和骑士的变化最大。骑兵在楚汉战争时已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楚汉双方都曾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但是在西汉前期,骑兵和车兵基本上还是配合作战,车兵在汉军中仍然占有相当的地位。如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汉 发车千乘,骑十万 ①御敌。 可见此时汉军中车兵与骑兵并重。武帝即位后,随着与匈奴的频繁交战,在战争中汉军车兵与匈奴骑兵相比,越发显现出其笨拙、迟缓、被动的弱点,于是汉军骑兵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可以单独完成战役任务的独立兵种。在汉军对匈奴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最大规模的3次战役中,汉军每次都出动了数万骑兵,行程千里,奔袭匈奴,尤其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的漠北战役,汉军出动10万以上的骑兵,进行了离本土最远的一次骑兵会战,打败了匈奴。在这些战役中车兵、步兵基本不再充当战争的主角,而多用于后勤运输。 汉军骑兵有重骑兵与轻骑兵之分。重骑兵所乘的马匹体型高大,骑士披甲,持长矛类武器,冲击力强,多用于冲锋陷阵;轻骑兵所乘的马匹体型较小,骑士不带甲,持弓弩等武器,机动灵活,速度快,适于长途奔袭。 汉军骑兵装备较秦军也有了较大改善,出现了适于马上斩劈的环柄长铁刀,其他兵器还有矛、剑,弓弩、盾牌等。但西汉时,马鞍、马蹬仍未出现,多少影响了骑兵战斗力。 西汉车兵虽然自武帝以后在战争中逐渐淘汰,但各地仍训练车兵。平时用作仪仗,如匈奴浑邪王率众归附,武帝曾发车2万乘迎接,以壮声色;战时用于后勤运输,输送辎重和运送伤病员,军队宿营用其构成军垒。甚至在平原地区作战,仍有使用。 西汉步兵与秦军比,变化不如车兵、骑兵大。但是,随着冶铸技术和锻造工艺水平的提高,汉军所持的兵器的质量、数量均有很大发展。西汉初,铜、铁兵器并用,中期以后,铁兵器大大增加,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同时钢制兵器也增多起来。 ① 《史记?匈奴列传》。 西汉的水军较秦军有了较大的发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水军体系,建造了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船舰。西汉水军有楼船、戈船、下濑等战舰。楼船船体高大,船上置楼,可以射远;戈船配备戈类长兵器,用于与敌船近战;下濑较轻便,可以在水流湍急或有碛石的河流中航行。西汉水军庞大,仅江淮以南楼船就有十多万人。一次战役能出动战舰2千余艘,士兵20万人,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军平灭南越赵氏割据政权,就以水军为主。此外,西汉还建有既能水战,又能陆战的楼船材官。 (三)郡县征兵制的完备和募兵制的出现 西汉的兵役制度基本上因袭秦制,实行郡县征兵制,凡适龄男子均须服兵役。但内容更加丰富。 西汉初规定,始役年龄为17岁,止役年龄为60岁。景帝时始役年龄放宽至20岁,昭帝时又放宽至23岁,止役年龄则降为56岁,以后基本沿袭不改。 西汉时,适龄男子都要为正卒2年:其一年在本郡充材官骑士或楼船,即郡国兵;另一年或赴京师为南军卫士,或赴边境戍边,为戍卒(又称 外徭 ),有不愿戍边者可出钱,由官府雇人代役,称 过更 或 更赋.兵役期满的男子,转为预备兵役,回乡务农,如遇征战,要随时听调出征。 同时,还要为 更卒 ,即每年在本郡县服劳役1月,到期更换,也称 卒更.劳役范围包括修路架桥、治河凿渠、建城筑垒、漕运转输等等,均为无偿劳动。有不愿服此役者也可纳钱代役,称 践更.西汉的免役制度,除规定男子56岁即可免役外,还有 复身 和 复家 制度。 复身 即免除本人的兵役劳役,西汉规定:凡县、乡之三老,高祖刘邦的元从亲随将士,孝悌力田者,身有残疾、疾病者,博士弟子或精通一经者,以及向国家绢纳车马、奴婢、粮草及钱资买得高级爵位者,均可 复其身. 复家 即免除全家的兵役和劳役,规定:皇族、贵族、功臣之家及其子孙之家,高祖刘邦故乡丰沛的居民,曾从刘邦入蜀的二千石吏,爵位在五大夫以上的军吏(汉初有爵即复其家,后改),因战乱逃离家园还归者,家有90以上高龄老人的民户,正在生育或居丧的民户,为国家牧养马匹的牧户,徙边屯垦的民户,均可短时期或永久性地 复其家.西汉除实行郡县征兵制外,还采用 谪发 及征调内附的少数民族之兵的办法,以补充正卒的不足。 谪发 ,即征发刑徒罪犯为兵,起于秦代。秦有 七科谪 ,谪发官吏有罪者、亡命者、赘婿、贾人、曾有市籍者、父母曾有市籍者以及大父母(祖父母)曾有市籍者等7类人为兵。此7类人中,仅前2类是刑徒罪犯,后5类人属社会低下者,视同罪犯。秦始皇在征百越、击匈奴、戍五岭时,都曾大量谪发刑徒、奴隶及商贾等。秦二世正是以几十万修骊山陵的刑徒应急,才打败了攻入关中的陈胜部将周市,使秦王朝得以短暂的苟且。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这一做法。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除 征诸侯兵 ①外,还 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 ① 《汉书?高帝纪》。 ②,最后击败英布。武帝时,随着对外战争的频繁以及对内镇压各种势力的需要,愈加广泛地采取这种谪发罪徒补兵及七科谪的形式,且规模越来越大。 如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骑 ③出击匈奴,其中就有大量的刑徒罪犯从征;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 ④,被派去前往镇压的汉军中也有大量的 罪人 ⑤;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朝鲜王攻杀辽东都尉,乃募天下死罪击朝鲜 ⑥;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 益州、昆明反,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拔胡将军郭昌将以击之 ①;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前101年),曾发 恶少年数万人 ②并 赦囚徒扞寇盗 ③,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大宛夺取 善马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 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 ④出击匈奴等等。武帝以后诸帝也经常以罪徒充军,如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 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额侯韩增、大鸿胪广明将三辅、太常徒,皆免刑击之 ⑤;又如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 西羌反,发三辅、中都官徒弛刑 ⑥等击之。尽管西汉时曾大量、频繁地实行 谪发 ,征调罪徒补兵,但并未形成制度,只是一种为了迅速组军和弥补正卒不足的权宜之计。这种作法,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兵源,同时也减轻了普通百姓的兵役负担。由于被谪发的罪徒、奴隶有望在战后获得自由,那些商贾、恶少也大都是些任侠好武、重利轻生的亡命之徒,故在战争中往往勇猛剽悍,常打胜仗,这也是西汉统治者谪发罪徒、恶少充军征伐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汉为补充正卒之不足,还经常征调少数民族之兵。如文帝时,用晁错的建议,以内附的胡、义渠、蛮夷之兵抗击匈奴的搔扰。武帝以后,更是经常地使用少数民族之兵,甚至在北军中也召募了一些匈奴兵,其他被经常征调的少数民族之兵有羌胡、南越、夫余、西南夷及西域诸族等,新莽时还曾征调乌桓、丁零、高句丽之兵。西汉时,因功封侯的少数民族将领不下20余人。但由于这种征调并无一定之规,一味滥征,使各少数民族苦不堪言,终至激起各族人民的长期反抗。 ② 《汉书?高帝纪》。 ③ 《汉书?武帝纪》。 ④ 《汉书?武帝纪》。 ⑤ 《汉书?武帝纪》。 ⑥ 《汉书?武帝纪》。 ① 《汉书?武帝纪》。 ② 《汉书?武帝纪》。 ③ 《汉书?武帝纪》。 ④ 《汉书?武帝纪》。 ⑤ 《汉书?昭帝纪》。 ⑥ 《汉书?宣帝纪》。 西汉的兵役制度,到汉武帝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连年用兵,造成大批小农破产流亡,而富室、豪强又多以纳钱免役,致使兵源日益缺乏,征兵困难,这样原来的郡县征兵制趋于废弛,募兵制代之而起,逐渐盛行起来。 而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也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转变为游民,从而为募兵制的实行提供了兵源。武帝时,北军八校尉所属的士卒,大多系召募的汉族、匈奴族之兵,此为西汉募兵制之始。自此以后,募兵作为组军的主要手段而被经常地使用,并形成制度。西汉一般由中央朝廷颁布诏令,通过地方兵役征集机构召募。为了提高军队素质,增强战斗力,西汉时还对应募者实行 选募 ,选取体格健壮、有勇力才智、战斗技能强的应募者,组成精锐的常备军,其名称各异,如 闻命奔走 ①,以应急难之 精勇 ,称 奔命 ;健壮习射者,称 伉健 ;勇猛无敌,不畏死者,称 勇敢士 ,其余还有壮士、锐士、猛士、先登等称。选募之兵战斗力极强,如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之 飞将军 李广之孙李陵,率5千所募的勇士、奇才、剑客组成的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对数万匈奴骑兵的围追堵截,勇敢接战,转战千里,杀伤匈奴万余人,使匈奴 救死扶伤不暇 ②,最终因援兵不继才失败,可见选募之兵战斗力之强。昭、宣帝时,募兵更为频繁,规模也更大,如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西南夷二十四邑反, 常兵不足以讨之 ③,便 募吏民及发犍为、蜀郡奔命击益州,大破之 ①;宣帝时曾募兵御西羌。后来元帝时也曾发募士万人出击西羌。 募兵制与郡县征兵制比较,能够很快招募到大量兵卒,弥补了战时迅速扩编军队所造成的兵源紧缺和战斗骨干的匮乏,同时增强了军队素质,提高了战斗力。但由于募兵制下,兵卒的一切费用由封建国家支付,因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四)屯田制的实行与西北防务 西汉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匈奴,所以西北边防的稳固直接关系到西汉政权的安危与稳定。西汉初期以后虽然对匈奴采取忍让妥协的 和亲 政策,但并不能阻止匈奴铁骑的南下侵扰,且使其愈益骄横。文帝时,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力、军力的增强,根据晁错的建议,西汉政府开始采取比较积极的防御措施,即实行募民实边的政策,招募内地流亡人口赴边塞垦殖,以加强边疆的防卫力量。但因河套地区尚未收复,边地有限,效果不大。 武帝时,一方面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剧烈和频繁的对外战争,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田的流民,另一方面随着对匈奴用兵的不断胜利,边土大大扩展,屯军日益增多,边兵戍卒的粮草由内地郡县供应,长途辗转,不仅消耗大,而且时间久,常使边兵戍卒面临断炊的威胁。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同时也为了在西北边境地区建立永久性的防御体系,原先的募民实边措施便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系统化的屯田制度。 ① 《汉书?昭帝纪》注引应邵语。 ② 《汉书?李广传》。 ③ 《汉书?昭帝纪》注引应邵语。 ① 《汉书?昭帝纪》。 ① 《汉书?武帝纪》。 ② 《汉书?西域传》。 西汉屯田有民屯、军屯两类。 民屯以内地徙边贫民进行垦殖生产。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军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之后, 募民徙朔方(今内蒙伊克昭盟) 十万口 ①;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得匈奴河西地区后,置酒泉郡, 移民实之 ②;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又 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 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④。据史载,移民最多的一次,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 ⑤。可见当时移民实边的规模是相当大的。这些移民由政府派官吏护送至边郡,并为他们建造屋室,假与公田,贷与耕牛、农具及其他产业,初到时衣食也由政府供给,使他们成为国家的佃农,经济自立后,向国家交纳租税。民屯垦民一般按伍、里、连、邑等编制组织,农事时耕作,农暇时进行军事训练,随时与驻边戍卒配合迎击匈奴。 军屯用戍边的戍卒和驻防西域诸国的吏卒进行生产。军屯始于元狩四年(一说始于元鼎初年),其时 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地接匈奴以北 ⑥。史载规模最大的一次军屯是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张掖、酒泉置郡后, 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⑦。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攻破大宛后,垦区远及今新疆西部地区,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尉犁一带)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①。昭帝以后,由于战线进一步向外推进,西域屯田续有发展。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 冬,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 ②。又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应鄯善国王尉屠耆之请,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其国伊循城③。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侍郎郑吉与校尉司马憙率领免刑罪人及屯田卒士1500人屯田渠犁。破车师后,郑吉又遣吏卒300人赴其地屯田 以实之 ④。当时,在东起罗布泊北,南到伊循(今新疆若羌东北),北到车师(今新疆吐鲁番、吉木萨尔一带),西到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乃至赤谷(原苏联伊什提克)的广大西域地区都有汉之军屯,以此保持西域与汉的联系,切断匈奴的右臂,生产的粮食则供给驻军及往来使者。军屯士卒内部分工较细,有田卒、河渠卒、鄣卒、守谷卒等名目,士卒每人垦田约20亩左右(合14市亩弱),屯田所用耕牛、农具及食用粮食等也均由国家供给,垦殖所获则全部上交国家。从事军屯的除士卒外,还有大量的刑徒和地位略高一些的免刑罪人(称弛刑士)。士卒的 家属也参加屯垦,他们一般按民屯办法对待。 为了管理屯田,西汉政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屯田官系统。中央由大司农统管;边郡置农都尉,属大司农,也受边郡郡守 节制;边郡郡都尉也有兼主屯田的,其职衔上加 将兵护屯田 或 将屯 等字样。以下有护田校尉、守农令、候农令、部农长丞、劝农掾、农亭长、代田长、水长、仓长、仓佐、仓曹吏、别田令史、事田 等职。西域轮台、渠犁等地屯田事务归驻此的屯田校尉执掌,起初独立行使职权,宣帝后为西域都护属官。 ③ 《汉书?武帝纪》。 ④ 《汉书?武帝纪》。 ⑤ 《汉书?食货志》。 ⑥ 《史记?匈奴列传》。 ⑦ 《汉书?食货志》。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汉书?昭帝纪》。 ③ 《资治通鉴?汉纪十五?昭帝元凤四年》。 ④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宣帝地节三年》。 西汉除在西北部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屯田外,为对羌族用兵,在西部也有较大规模的屯田。如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在金城郡的临羌(今青海湟源东南)东至浩亹(今甘肃永登西南大通河东岸)之间,以1万余屯卒垦羌人故田及公田2干余顷①;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冯奉世在陇西一带亦曾屯田,以御西羌②。 通过实行大规模屯田,西汉大大加强了西北边防的防卫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兵戍卒的军粮供应问题,有时甚至还将屯田所积的粮食调往内地济荒,而且内地汉民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由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也促进了西北边疆经济的开发,甚至连匈奴也曾学习汉的办法一度在西域屯田。 西汉除通过移民屯田加强西北边防外,还大规模修缮和新筑长城,自敦煌郡起接连秦长城,个别地段还修复了战国长城,全长11500余里,城墙高约1丈,宽约3尺,成为保障西北平安的坚固屏障。为了及时发现敌情,在长城沿线的重要关口和便于瞭望的高地都建有烽火台,有的建于长城之上,有的建于长城边,有的建于数里之外,每个烽火台驻有少量戍卒,遇有敌情,即将所积薪苇点燃报警。在长城内侧,筑有大量边城,屯驻戍卒,还建有为数众多的、被称之为 鄣 的小城堡,作为边城的哨所,内驻边城派出的鄣尉及少量戍卒,也有烽火设备。除此之外,还构筑了大量的隧、壁、坞等防卫设施。为了便于运兵西北,西汉政府还下大力开辟了自关中至西北边疆的道路,并建立了相应的驿传通讯系统。从而使西北边防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五)武器装备的制造与管理 西汉规定所有的武器装备都必须由官府制造和保管。中央由九卿之一的少府主管,其下考工室令、左弋令和若卢令是具体负责兵器制造与保管的官吏。考工室令,武帝时更名为考工令,负责管理官营作坊,制造弓弩刀剑甲胄等兵器及其他器械;左弋令,又作佐弋令,也兼管监造部分弓弩,居延汉简有 左弋弩力六百廿 ①语,可知边兵所用弓弩也有由左弋令监制的,武帝时更名为佽飞令,有九丞两尉 ②;若卢令负责保管部分制成的武器装备。 执金吾(中尉)的属官武库令则是专职负责武器装备贮藏、保管的官吏,制成的兵器大部分交由其所属中央武库保管。另外洛阳武库也是西汉最重要的兵器库之一,其主管官吏武库令,虽隶属河南太守,但任职者均为皇帝精选的亲信之人。 西汉地方各郡,主要是边郡,也都设有兵器仓库,如上郡、渔阳、北地、酒泉等③,长官也称武库令,简称库令,属郡太守。《汉书?成帝纪》建始元年注: 如淳曰:' 《汉官》北边郡库,官之兵器所藏,故置令。'另外,西汉政府在重要产铁地区都设有铁官,属大司农,其职责之一是负责冶铸兵器。据《汉书?地理志》,武帝以后各地设铁官49个。而在不产铁的郡则设小铁官,属所在县,负责销毁旧器,改铸新器。 ① 《汉书?赵充国传》。 ② 《汉书?冯奉世传》。 ① 《居延汉简释文》第 373页。 ② 《汉书?百官公卿表》。 ③ 参见《封泥考略?一》及《居延汉简释文》。 西汉规定中央武库的兵器主要用于装备中央直辖部队,边防部队及远征军;地方所产兵器,除用于装备本郡国部队外,均藏入本地武库,并随时听中央调用。各武库对武器的贮藏与保管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没有皇帝的诏令,任何人不得擅自领用。为保证汉军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西汉政府还明令严禁携带兵器或铁器出境。 (六)军马牧养制度的完善 西汉时期,随着骑兵的迅速发展,其军马牧养制度也趋于充实和完备,超过了秦代。 西汉初年,由于历经了秦王朝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弊,马匹稀少。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①。有的地方匹马竟贵至百金。为此,西汉政府 创加厩律 ②,鼓励民间大力养马。吕后时还明令禁止母马流往境外。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薄弱,马的增长缓慢。文帝时,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匈奴袭边的加剧,国家对军马的需求更加紧迫,于是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西汉政府根据晁错的建议,颁行 马复令 , 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③,用养军马1 匹,免3人徭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这项措施大大调动了民间养马的积极性,景帝时继续实行。 到武帝初年,民间养马遍及城市大街小巷,千家万户,乡村田间道路更是到处充斥着来往的马群。 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为了加快抗击匈奴的准备,西汉政府开始大规模牧养官马,在原秦之边郡牧马苑的基础上 益造苑马以广用 ①,设牧苑 三十六所,分布西边北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②。同时在京师建大厩、未央、承华、騊駼、骑马、路軨等 六厩 ,每厩养马多至万匹。至此,西汉的养马业初具规模。为了防止好马外流,保证官马的数量和质量,景帝曾严令 禁马高5尺9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 ③。汉武帝时,不仅军马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养马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从而保证了强大的骑兵部队的建立和对匈奴作战的不断胜利。 西汉的马政,与秦代一样,由九卿中的太仆统管,不同之处在于,西汉太仆是朝廷的心腹近臣之一。其下直辖 天子六厩 及其他京师官厩,如家马、骏马、龙马、闲驹、橐家等。各马厩或设厩令、或设监长,如大厩、未央、家马、骏马路駖、骑马等厩均设厩令以为总管;闲驹、橐泉、騊駼、承华、龙马等则以监长为长。厩令、监长平级。厩令下又各设 五丞一尉 ,监长以监丞为副。西北边郡的36所牧马场也直隶太仆,分别由6位牧师苑令具体管理,每令之下设3丞为副手。中央还常遣护苑使者前往监护视察。武帝时设水衡都尉,掌管部分皇室财政, 天子六厩 亦转隶水衡都尉不再由太仆管辖。为了提高养马效能,武帝还时常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任命养马官吏,如 金日c输黄门养马,牵马又肥好,拜为马监 ④。西汉地方的马政,在郡县由马丞负责;在封国由仆及其属吏厩长、厩丞负责,平时饲养训练军马和为驿传提供快马,战时按中央的命令如数供给军马,若不能如数提供,有关官吏要受到处罚。另外,边防部队也设有马厩,牧养为数不少的军马。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唐律疏义》卷一。 ③ 《汉书?食货志》。 ① 《史记?平准书》。 ② 《汉旧仪补注》。 ③ 《汉书?景帝传》。 由于西汉王朝重视军马的牧养,不断完善马政建设,使军马牧养业得到很大发展。武帝时,厩马已扩充到40万匹。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霍去病远征漠北,一次动员战骑竟达24万匹,足见当时养马规模之大。但是,在连续对匈奴进攻的战争中,军马的消耗也颇为可观,尤其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击匈奴,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①。军马的大量损耗,使汉王朝从此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远征。 为了补充战争对马的损耗,武帝实行了应付战争需要的马政,其主要法令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采取 从民贳马 的措施,向民间征马以补不足。但民有怨恨,不愿交出马匹,武帝险些斩杀长安令②;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平牡马匹二十万 ,③将原来每匹雄马十——十五万钱,定为匹二十万钱,以鼓励民间多养雄马;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规定百姓可到北方边县畜牧,官府假与母马,三年归还,十母马还官府一驹④;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规定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上,都要将母马送到各亭集中喂养,亭内养有公马,以加快马的繁殖,生下的马驹,每年上交一次⑤;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又下令对民马进行登记造册,然后由国家征用,以补官马不足⑥。这些措施,保证了汉对匈奴的连亘百余年的打击。新莽时曾令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按秩别高低饲养军马,随时听用,并派使者到各地强征私马供骑兵之用。 ④ 《汉书?金日c传》。 ①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② 《汉书?汲黯传》。 ③ 《汉书?武帝纪》。 ④ 《汉书?食货志》。 ⑤ 《汉书?食货志》。 ⑥ 《汉书?武帝纪》。 七、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一)冒顿单于与匈奴的强大 秦始皇时,匈奴被秦将蒙恬击败,退出河套以南地,徙往漠北。此后,匈奴有十余年很少南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公元前174年)继位。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多所建树,使匈奴迅速强大起来。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当其为太子时,头曼单于欲立所宠阏氏(匈奴皇后)之子为太子,将冒顿派往月氏(西域游牧部落)为质,随即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恼怒,欲杀冒顿,冒顿闻讯,盗得好马,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见其勇壮,乃令其统领万骑。但冒顿因此对头曼单于不满,他将所部训练成绝对服从、忠于自己的部队,为政变谋位作准备。他制造了一种名 鸣镝 的响箭,规定: 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 ①。出猎时,他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斩。而后,他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进而,他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后来,他以鸣镝射头曼单于的宝马,左右无一人不射。冒顿知部下绝对忠于自己了。在一次随父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摘射头曼,左右皆随之放箭,射杀头曼。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异母弟,尽杀异己之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当时匈奴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一是东面的东胡,一是西面的月氏。 冒顿单于即位不久,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遣使索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为麻痹东胡,冒顿不顾群臣反对,将千里马送给东胡王。东胡王得寸进尺,又提出索要单于一阏氏。冒顿左右皆非常忿怒,请求出兵攻东胡,但冒顿仍满足了东胡王的要求。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不再将其放在眼里。冒顿单于则乘机稳固统治,扩充军备。当时,在匈奴与东胡之间有千里荒弃地,没有归属,东胡王欲占为己有,遣使通知冒顿单于,令匈奴不得进占。匈奴臣有人认为可以出让。冒顿大怒,称: 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 ①。杀主张让地者,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 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不久,冒顿单于又乘胜西攻月氏,迫其西徙。从而解除了两面威胁。随后,匈奴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向北则征服了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南兼并了楼烦(今山西东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辖地,重新占领了河套以南地。匈奴居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号称将 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②,拥有 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③,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冒顿单于在不断扩张领地的同时,曾多次带兵南下袭扰汉边。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用兵,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在马邑(今山西朔县) 迫降韩王信,次年又以40万大军将汉高祖刘邦包围在平城白登山。同年十二月,冒顿单于再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刘邦兄代王刘仲弃国而逃。此后,西汉被迫采取 和亲 政策, 奉公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①。此后,冒顿单于虽不再大规模入侵,但双方边境地区小规模的战斗始终未断。 ① 《汉书?匈奴传》。 ② 《汉书?匈奴传》。 ③ 《汉书?匈奴传》。 刘邦死后,吕后(公元前241年~前180年)执政。冒顿单于致信吕后,称: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 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②,提出愿与吕后结亲。吕后大怒,欲发兵击匈奴,被诸将劝止,复与匈奴 和亲.冒顿单于在不断对周边用兵,扩展领地的同时,还对匈奴的政治、经济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制定了必要的制度和法律,巩固和健全了匈奴奴隶制军事政权。其统治一直延续到汉文帝初期。 (二)汉文帝抗击匈奴入侵的战争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死。文帝即位,继续对匈奴和亲。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背弃 和亲 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杀略汉民,威胁长安。文帝急令丞相灌婴将车骑8万迎击匈奴,自率诸将诣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作为应援。匈奴右贤王见汉军大队来攻,遂退出塞外。双方虽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表明西汉王朝并不甘于 和亲 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其子稽粥即位,号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初即位,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派宦者燕人中行说为护送使者。中行说不愿去匈奴,被强令出使。中行说忿恨上路,到匈奴即投降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对他亲信倍至。中行说在匈奴千方百计破坏汉匈的 和亲 关系,鼓动老上单于伺机南下攻汉。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北地郡,进占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甘肃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烧回中宫(秦宫,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前锋直抵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文帝得报,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 发车千乘,骑十万 ①,屯驻长安附近,防卫京师;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击匈奴,苦战月余,老上单于方退出塞外,而汉军 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 ②。从此,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 ③。西汉王朝深以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 和亲.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仍以中行说为亲信,积极准备攻汉。 ① 《汉书?匈奴传》。 ② 《汉书?匈奴传》。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② 《史记?匈奴列传》。 ③ 《史记?匈奴列传》。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绝 和亲 之约,对汉发动战争。他以6万骑兵,分两路,每路3万骑,分别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杀略甚众。文帝急忙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又派将军张武屯兵北地,同时,置三将军,命河内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驻棘门,宗正刘礼驻霸上,保卫长安。此时,匈奴骑兵已进至代地句注边,边境烽火警报连连告急。汉军经数月调动,方抵边境地区。匈奴见汉军加强了守备,遂退出塞外。汉军也罢兵撤警。第二年,文帝死。 景帝时,继续执行高祖刘邦以来的 和亲 政策, 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①,注意改善与匈奴的关系。因此,匈奴对汉只有一些小规模的边境袭扰,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入侵。 (三)汉武帝中期反击匈奴的战争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死,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即位。西汉王朝经高祖刘邦、惠帝、吕后、文、景诸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力、军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建立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使汉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大大增强。同时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封建统治日趋巩固,反击匈奴的各项条件业已成熟。 汉武帝刘彻本人是一位雄才大略,极赋进取精神的封建帝王。他16岁登基,即位后广召贤良忠正之士,多方征询治国安邦之道。他利用前代皇帝奠定的雄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适时地改变了汉初对匈奴的 和亲 政策,开始采取大规模的军事反击行动,以彻底解除匈奴对中原地区的袭扰,巩固封建统治。 1。马邑之谋——大规模反击战的序幕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豪绅聂翁壹献计,建议乘匈奴与汉 和亲 ,疏于戒备之机,设计诱其入塞,以伏兵袭击,必能大获全胜。大行(官名。掌接待宾客)王恢十分赞同,力主依计而行。武帝心动,乃决定诱击匈奴军。 武帝命御史大夫韩安国(?~公元前127年)为护军将军,以卫尉李广(?~公元前119年)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诸将皆属护军将军。汉军伏兵30余万于马邑附近的山谷中,以待匈奴军。王恢、李息、李广别领军出代地准备攻取匈奴军后队辎重。 一切准备停当,聂翁壹入匈奴,见军臣单于,诈称: 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①。军臣单于信以为真,立即调动军队准备入塞,并遣使随聂翁壹赴马邑。聂翁壹入城,杀一死囚,悬其头于马邑城上。匈奴使望见,急忙回报军臣单于: 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 ②。军臣单于立即引十万余骑南下,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境内),进入汉境。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① 《史记?韩安国列传》。 ② 《史记?韩安国列传》。 汉军为不使匈奴疑心,故意令马邑民众将牛马羊等牲畜散放于野外。匈奴军行至距马邑百余里时,军臣单于发现牲畜遍野,却无放牧之人,顿起疑团,急令攻取汉军一个烽燧。当时雁门尉史传达军令至此,见匈奴军到,便退守此烽燧,结果被俘,在军臣单于的威胁下,他供出了汉军的计划。军臣单于大惊,急令撤兵。出塞后,军臣单于仍余悸未了,称: 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 ①,封尉史为 天王.汉军久等匈奴军不来,后知匈奴军已退,急忙撤伏追赶,直至塞下,匈奴已远去,乃罢兵。王恢等将兵3万,见匈奴不曾与汉伏兵接战即退,遂不敢攻取其辎重,眼睁睁地看着匈奴军退去。这样,汉军大发兵30余万,皆无功而还。 西汉朝野上下对此战十分不满。武帝对王恢怯战怕死,不敢出击匈奴军辎重的行为十分恼怒,他对劝他不要杀王恢的太后说: 首为马邑事者,(王) 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王恢闻此言,遂自杀。 马邑伏击战失败,汉与匈奴的 和亲 关系正式破裂。从此揭开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2。关市之战与雁门战役马邑之谋后,汉匈关系日趋恶化,匈奴不断地袭扰汉边。但双方边境的关市却并未中断,匈奴欲从互通贸易中获得他们喜爱的西汉财物,如丝绸织绵、美酒食物等。西汉王朝则想利用关市诱击匈奴军。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经过一番策划,命车骑将军卫青(?~公元前106年)、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各率万骑,分道出击上谷、云中、代郡、雁门等关市附近的匈奴军。 四将军中,公孙敖、公孙贺、李广都是与匈奴多次交战的汉军将领,有丰富的对匈奴作战经验。车骑将军卫青则是第一次领军出击匈奴。 卫青原来出身卑微。其母卫媪是平阳侯曹寿家的婢女,与人私通,生下卫青。卫青幼时给人牧羊,备受苦楚。成年后,被平阳公主(汉武帝胞姐) 看中,任为侍从骑奴。后由其友宫中骑郎公孙敖荐引,到建章宫供职。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武帝选入宫中,不久有孕,恩宠日增。武帝皇后无子,其母大长公主(汉武帝姑母)嫉恨卫子夫,无以泄愤,便将卫青抓起来,意欲处死。公孙敖闻讯,率数壮士将卫青夺下救走。 后来武帝知道了此事,便召卫青入见,任命他为建章宫监、侍中,跟随左右。 后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卫青亦升任太中大夫。 马邑伏击战失败后,武帝认识到要最终打败匈奴,解决边患,必须主动出击,寻敌决战,而一些老将由此战表现出战术思想保守、缺乏必胜信心,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他便提拔了一批青年有为,英勇敢战的年青将领,投入到对匈奴作战的第一线。卫青善骑射,才力绝人,又贵为外戚,深得武帝青睐。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予以重任。 此时卫青不过二十五、六岁。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② 《史记?韩安国列传》。 此次出击匈奴,卫青不负武帝信任,将兵出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一路追击匈奴军至龙城(匈奴祭天地祖宗之处称龙城,无定处。卫青所至龙城,在今内蒙古正镶白旗附近),斩杀敌700余人,得胜而还。 其余3路,李广领军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恃勇急进,遇匈奴军主力。匈奴诈败设伏,大败李广军,汉军几乎全军覆没,李广也负伤被擒。李广乃汉之名将,长期在边境任职,历任边郡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与匈奴多次交锋,曾以百骑吓退匈奴数千骑,在匈奴颇有威名,匈奴兵皆畏惧李广。李广带兵,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常身先士卒。匈奴单于也知其贤,曾下令: 得李广必生致之 ①。匈奴兵捉住李广,将其置于两马间的网床之上,送往单于处,李广假装伤重昏迷不醒。行十余里,李广瞥见近旁有一匈奴兵骑着一匹良马,便乘其不备,跃起夺其良马及弓箭,鞭马南驰。匈奴数百骑在后面紧紧追赶,李广取弓箭回射,匈奴兵不敢贴近,后遇李广残军,匈奴兵乃退,李广得脱。另一路,公孙敖出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也被匈奴军击败,损失7000余人,狼狈退回。公孙贺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未见一敌,驻扎数日,听说李广、公孙敖两路已败,失去呼应,遂引军退回。 此战,汉军4路出击,两路惨败,一路无功而回,仅卫青获得小胜,显示了将才,武帝封其为关内侯。李广、公孙敖则因损失过重,皆被下狱问罪,按律当斩,以财物赎罪免死,被削去官职,降为庶人。 经过这次战争,匈奴对汉边的袭扰更加猖狂,尤其对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的劫掠最为严重。为加强渔阳守备,武帝派韩安国为将军,领兵屯驻于此。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匈奴骑兵2万余再度大举南下,入侵汉东北边境的辽西和渔阳两郡,杀辽西太守,掠杀2千余人,大败渔阳太守军1千余人。韩安国出战,几乎全军覆没,被匈奴军团团围住,幸赖燕兵及时赶到,救下韩安国,匈奴退去。但匈奴军又乘胜西攻,入雁门,杀掠千人。 西汉整个北部边郡形势紧张,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奏朝廷。 在这危难之际,武帝重新起用李广,派他出任右北平(治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太守,稳住东北边郡的阵脚。同时命卫青将3万骑兵出雁门,迎击匈奴,另派李息出代郡,袭扰匈奴后路,策应卫青军。卫青与匈奴接战,身先士卒,跃马冲杀,所部吏卒见主将亲冒矢石,也勇气倍增,无不人人争先,奋勇杀敌,斩获匈奴数千,大败匈奴军。 这一战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以来,西汉取得的第一次较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增加了汉武帝继续主动进击匈奴的战略决心。此战也是卫青出击匈奴以来的第二次胜利,汉武帝对他更加信任。从此卫青担负起反击匈奴主将的重任。 经过前一阶段的交战,汉武帝进一步认识到,匈奴虽强大,但不是不可以打败,要制服匈奴,必须集中兵力,寻歼其主力。于是,根据匈奴的情况,汉武帝制定了如下的战略计划:第一步,收复河南地,夺回匈奴进袭汉边的前哨阵地,同时作为反击匈奴的基地;第二步,打败匈奴右贤王,巩固河南地;第三步,进击西域匈奴各部,打通西域;第四步,集中全力,深入漠北,歼灭匈奴主力。 ① 《汉书?李广传》。 为了迎接更大规模的战争,汉武帝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起,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施行 推恩令 ,令诸侯王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剖分各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对商人征收车船税,开河渠、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积蓄雄厚的财力。同时整修了通往边境的道路,输送大量兵力。随后开始实施战略计划。 3。汉军收复河南地之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左贤王率骑兵大举入袭上谷、渔阳2郡,杀掠吏民数千人。汉武帝为争取主动,采取避实击虚,胡骑东进,汉骑西出的作战方针,命令卫青、李息率4万骑兵,出云中,沿黄河北岸西进,对占据河南地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发动突袭,收复河南地。 河南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南接汉边,距西汉首都长安约千余里,一直是匈奴袭扰汉边的前哨阵地。在经济上它也有很大价值,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宜于农牧。盘踞在这里的楼烦王、白羊王,都不是匈奴单于的亲信,战斗力不强,因此,汉武帝将初次进击的矛头指向了这里。 卫青受命,立即引兵出击。他采取 迂回侧击 的战术,出云中后,远距离奔袭高阙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首先切断了楼烦王、白羊王与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沿黄河西岸,折而南下,从侧翼对楼烦王、白羊王部发动猛攻,歼敌数千,获牛羊百万头。楼烦王、白羊王仅率少数骑兵渡河逃走。汉军大胜,完全收复了河南地。捷报传至长安,汉武帝极为高兴,遣专使至卫青军中慰劳,并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赐食邑三千八百户,部下将校皆有封赏。 为了巩固河南地的防务,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派苏建督率十余万人兴建朔方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并重建秦将蒙恬所筑的旧长城,又从内地移民10万居于朔方郡,充实这里的防卫力量。 收复河南地之战是汉武帝对匈奴的第一次战略反击战。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解除了长期以来匈奴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威胁,使长安距西北部边境的距离增大至1600余里,加强了西汉对全国的统治,而且为下一步向匈奴纵深进行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使汉军有了一个可东可西,出击匈奴的重要基地。因此,收复河南地之战,实际上是汉武帝向匈奴发动一系列战略进攻的奠基之战。 4。漠南之战西汉收复河南地的第二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发兵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兵败降汉,汉武帝封其为涉安侯,不久死于汉。 伊稚斜单于即位后,对西汉边郡进行了更加频繁的袭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万骑侵入代郡,杀太守恭友,掠略千余人而去。 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掠千余人。第二年,匈奴兵分3路,每路3万骑,入代郡、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东北)、上郡,杀掠数千人。 匈奴右贤王对西汉收复河南地,筑朔方城,更是怨恨之极,数次进袭朔方,杀掠吏民甚众,企图夺回河南地。 为了确保朔方,给予匈奴进一步的打击,汉武帝决定实施第二步战略计划,发兵十余万,进攻盘踞漠南的匈奴右贤王。汉军兵分两路,以西路军为主攻方向,由卫青直接统领3万骑兵,出高阙北进,并指挥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统兵数万,出朔方,直接进攻右贤王的王庭。东路军由大行李息、将军张次公率领,统数万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匈奴左贤王,牵制其兵力,策应卫青军的进攻。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卫青率大军出塞,奔袭六、七百里,乘夜悄悄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右贤王自以为王庭距汉境遥远,汉军不可能奔袭至此, 因此未做任何防备,当夜右贤王还喝醉了酒。卫青乘机指挥汉军 发起突然进攻,匈奴立刻乱作一团,右贤王从梦中醒来,大惊失色,无法组织抵抗,急忙携爱妾,领数百精骑突围逃走。卫青急令轻骑校尉郭成等率军向北追击。郭成等追赶了数百里,见无法赶上,才返回。此战,汉军俘获右贤王部众男女15000余人,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大获全胜。李息、张次公统率的东路军也取得了胜利。 当汉军凯旋回至边塞时,汉武帝派出的使者手捧大将军印信赶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户,所有将领统归卫青指挥。其余各将也都被大加封赏。为了嘉奖卫青,汉武帝甚至封卫青3个尚在襁褓的儿子为侯,分别封为宜春侯(卫伉)、明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卫青推辞,汉武帝坚决不准。 匈奴右贤王失败后,伊稚斜单于极不甘心,同年秋天,他派出1万余骑兵袭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余人而去。为了寻歼匈奴主力,巩固边防,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指挥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等6将军,率十余万骑兵,出定襄北进,袭击伊稚斜单于本部。汉军由定襄出塞不久,遇匈奴军,歼敌数千余人,但未遇匈奴主力。卫青令各军回定襄、云中、雁门一带休整。四月,汉军第二次出定襄,北行数百里,遇大股匈奴军,双方发生激战。战斗中,伊稚斜单于的主力与左贤王的军队赶来增援,汉军奋勇拼杀,歼敌万余人,匈奴军败退。卫青的外甥、骠姚校尉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初次参加对匈奴作战,时年仅18岁。他见匈奴败退,率800精骑,追击数百里,斩获匈奴2000余人,杀伊稚斜单于大行父(与单于祖父同辈)藉若侯产,俘单于叔父罗姑及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汉武帝以其战功过人,封为冠军侯,赐食邑二千五百户。 这次战役,卫青命前将军赵信与右将军苏建率3000骑兵在大军右侧担任掩护,恰遇伊稚斜单于军主力,3000余汉骑与数万匈奴骑兵搏杀,激战日余,汉军不支,几乎全军覆没。赵信原本是匈奴降将,降汉后受封翕侯,他见匈奴军势众,发生动摇,领800残军投降匈奴。苏建单骑突围逃回。卫青不愿擅杀大将,遣人将苏建送押长安。汉武帝赦免苏建,将其贬为庶人。 赵信降匈奴后,向伊稚斜单于献策,将匈奴人畜军队转移到大漠以北,诱使汉军深入,乘其远来极疲时,再给予打击。伊稚斜单于见汉军日强,便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撤离漠南地区,向漠北远移,同时派军继续袭扰汉边。 第二年,匈奴万骑又入上谷,杀数百人。匈奴主力远遁漠北,虽暂时避开了汉军锋芒,但与其余各部间距加大,不利于集中兵力对抗汉军。相反却更加有利于汉军各个击破的战略。 漠南之战,以汉军歼灭右贤王,击败伊稚斜单于主力、迫其远遁漠北而胜利告终,使西汉王朝稳固了朔方郡的防卫,根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同时为下一步战略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这一战,汉军基本上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在两出定襄,寻歼伊稚斜单于主力的战役中,汉军改变了以前临战临时编组军队的作法,建立了中、左、右、前、后诸军,由大将军卫青统一指挥,并直接掌握强弩军,从而提高了诸军协同作战的能力。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军队编组最为严密的一次。但在实战中,由于通信联络不畅,未能协调好右侧防卫军,致3000余骑全军覆没。由于汉军两出定襄,失去了战役的突然性,虽共歼敌19000余骑,重创匈奴主力,但并未完全达到袭歼伊稚斜单于本部的预期目的。汉武帝以这次军功不多,赏主帅卫青千金,未再益封。 5。河西之战河西系指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亦称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地区原来是大月氏部族的领地,后冒顿单于打败大月氏,迫其西徙,这里为匈奴占有。匈奴单于命浑邪王统治酒泉及周围地区,休屠王统治武威及周围地区,控制西域各国,并南与羌人联合,从西面威胁西汉王朝。西汉王朝深为忧虑。早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了消灭匈奴在这里的势力,斩断其右臂,打通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张骞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他保留汉节,居匈奴十年左右,终于率众逃脱。历尽千辛万苦,张骞终于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以新居之处肥饶安全,又与西汉距离遥远,不肯东返打击匈奴,使汉武帝的希望落空。 河南、漠南几次战役后,匈奴右贤王与单于本部都遭到了沉重打击。单于主力远徙漠北后,在大漠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剩匈奴左贤王及河西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其中以左贤王部最为强大,但对西汉王朝威胁最大的则是河西匈奴军。于是汉武帝将下一个打击目标指向了河西走廊地区。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击河西匈奴军。汉军从陇西出塞,6天之内,过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令居(今甘肃永登西),越乌鞘岭,穿过匈奴5个部落王国,沿途消灭抵抗者,安抚降服者。然后继续西进,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亦称燕支山)1000余里,与河西匈奴军主力接战,杀其折兰王、卢胡王(一作卢侯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官,歼灭匈奴军8900多人,并且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浑邪王、休屠王战败逃走。 这一仗,汉军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几乎贯穿整个河西走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给河西匈奴军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采取正面平推式进攻,未能聚歼其主力,且使其易有所准备,汉军虽取胜,自己也损失了7000余人。 霍去病班师后,汉武帝下诏,益封二千户给霍去病,以表彰他首次独立出征建立的功勋。 为了彻底消灭河西匈奴军,当年夏天,汉武帝命令霍去病第二次率军出击河西地区,并派合骑侯公孙敖随同出征。 为了保证河西战役的胜利,牵制匈奴左贤王的兵力,避免其向河西方向增援,汉武帝还派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左贤王部,策应霍去病军。 霍去病与公孙敖分领数万骑兵分别由北地、陇西出塞,向西进击。原计划两军在塞外合军后一同西进,但公孙敖部途中迷失了方向,未能与霍去病军会合。霍去病没有等到公孙敖军,便独自率领所部精锐骑兵继续依原定作战计划,急速前进。霍去病吸取了第一次出击河西的教训,采取迂回包抄式进攻,先由今宁夏灵武渡过黄河,向北越过贺兰山,涉过浩瀚的巴丹吉林大沙漠,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西北),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进,经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从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匈奴军仓促应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俘虏5王及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汉军仅伤亡3千余人。浑邪王、休屠王率残军逃走。 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益封其食邑五千户,其手下部将也多因功封侯。 但是,西汉进攻匈奴左贤王部的军队却出师不利。该路军以李广为先锋,李广率4千余骑先头部队先行出发,张骞所率主力却未按照预定时间出击,致使李广军北进数百里后,被左贤王军4万骑团团围住。面对优势敌兵,李广沉着应战,先令其子李敢率数十骑贯穿敌阵,以示匈奴军易破,稳定住军心,然后将4千骑布成圆阵,外向应战,用弓矢与匈奴军对射。激战2日,汉军死伤过半,匈奴死伤与汉军相当。最后张骞终于率主力赶到,匈奴军见不能取胜,遂解围北去。 汉军回师后,张骞、公孙敖均以不能按期会合,叛处死罪,后以财物赎免,贬为庶人。李广则功过相当,未得封赏。 匈奴伊稚斜得知浑邪王、休屠王两战两败,丧失河西绝大部分地区,十分恼怒,要对他们严加惩处。2王惧怕,无路可投,便于当年秋派使者赴汉乞降。此时2王手中仍有4万余部众,号称1O万。汉武帝恐其中有诈,令霍去病率1万骑兵前去受降。 果然,汉军未到河西,休屠王突然变卦,拒绝降汉。浑邪王攻杀休屠王,收编其部众,但人心极不稳定。汉军渡过黄河后,排列成威严的队形前进。 浑邪王列阵迎候,其部下一些裨王见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企图逃走,匈奴阵中骚动起来,局势眼看将不可控。霍去病远远望见,当机立断,急率小部精骑驰入匈奴阵中,与浑邪王相见,将欲逃跑者8千余人尽行斩首,迫使匈奴军稳定下来,尔后先遣使送浑邪王赴长安见汉武帝,自引匈奴余众向西汉边境缓行。 汉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阳侯,将其部众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5郡之边。为了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郡,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这里戍边、生产。 为了表彰霍去病在这次受降中的功绩,汉武帝再次下令益封1700户给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及接受浑邪王投降的过程中,霍去病充分显示了其勇武、机智、果断的军事指挥才能,其声望、地位日增,与大将军卫青已不相上下。 河西之战是汉武帝继河南、漠南作战胜利后对匈奴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行动,也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最重大的3次战役之一。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为日后向漠北的匈奴单于主力发动进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