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9年6月3日,在海滩高处,挖了长宽各15丈的两个大池子,池底铺上石板,池前开一个涵洞通向大海,准备将鸦片渣沫排进大海。池后挖了一道水沟,以把水引进池中。在池子周围,立着高高的栅栏,防止有人偷取鸦片。林则徐登上虎门山腰用竹子搭成的礼台,下令销烟。一共用了23天,才把鸦片销毁干净。 林则徐主持下的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壮举,向海水冲刷烟膏那样,洗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强加给中华民族的耻辱,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间,中国军民抗击英国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的战争。 当时,林则徐在广州严阵以待,英军无机可乘,转而进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率兵击退。英军只好继续北上,进犯浙江,攻陷了防守薄弱的定海,接着北上天津,威胁北京。英军向清政府提出了赔款、割地、自由贸易等多项无理要求,声称如不满足,就要把战争进行下去。 定海失陷,让清政府大为震动。主张向英帝国主义势力妥协的主和派穆彰阿、琦善趁机在道光皇帝面前挑拨离间。恐慌的道光帝急忙派琦善与英军议和,并以“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英军因此退回南方。 琦善到达广州后,为了表示谈判的诚意,他撤除了珠江口的防务,为英军的侵略大开方便之门。由于琦善不敢答应割让香港岛,公元1841年1月20日,英军突然进攻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以身殉国。英军单方面宣布《穿鼻草约》成立,又强占了香港岛。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恢复广州商道,赔偿600万烟费。 大角、沙角的失守让道光帝十分生气,认为定海还没有交还,英军又无事挑衅。1月27日道光皇帝就下诏对英军宣战,将琦善革职问罚,让奕山接替他的职务,率兵前往广州。 英军听到消息,抢先向虎门炮台进攻,62岁的关天培亲自上阵,率军抵抗。由于敌众我寡,在广州的琦善又不发救兵,虎门失陷。 奕山在达广州后,与英军作战,吃了败仗,被迫求和。5月27日,奕山与英军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英国政府对此还不满足,8月,英军扩大战争,向厦门进犯。9月,北犯定海。接着,镇海、宁波相继失守,两江总督裕谦投水自尽。 浙江三城失陷,大大震动了清朝政府。为了挽回败局,保住江南富庶之地,道光帝下令重新迎战,并派奕经率兵赶赴浙江前线。 公元1842年3月,奕经反攻宁波、镇海、宁海,被早有准备的英军打得大败。道光帝又派耆英、伊里布向英军求和。然而英军为了谋取更多利益,拒绝求和。6月,英军进攻吴淞口,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守军5000人顽强抵抗。但任后援的两江总督牛鉴却不战而逃,陈化成孤立无援,战死在炮台。随后上海、宝山相继陷落。7月,镇江失守。8月初,英军进犯南京。清军一败涂地。第48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8) 耆英、伊里布奉道光帝的旨意,急忙赶到南京,向英军议和,答应了英军的全部要求,不敢提出任何异议。8月29日,屈辱的《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即结束。 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鸦片战争的实践表明,落后的封建军队已不能战胜初步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近代史时期。 从此,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乘机向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索取特权,并与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略者畅通无阻。 南京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战败求和而告终。在英国侵略者的强迫下,1842年8月29日,清廷派耆英和伊里布等赶到南京,在停泊于南京下关的英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定了《南京条约》。1843年7月和8月又先后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对《南京条约》的补充。通过这一系列条约,英国从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主要包括: (1)割让香港岛。香港从此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对华侵略的重要基地。英国早就想在中国沿海占领一处岛屿作为他们的根据地,早在马嘎尔尼使华时就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被拒绝。在这次发动侵华战争前,英国的大鸦片贩子就曾向外交大臣建议占领香港。《穿鼻草约》签定后不久,英国实际上就已霸占了香港,《南京条约》的签定不过给他们侵略行为一个正式的名份。 (2)中国付给英国巨额赔款。中国赔偿鸦片烟价600万银元、商费300万银元、兵费1200万银元,共2100万银元,这还不包括广州的赎城费600万以及英国侵略者四处抢掠勒索的银两。这笔巨款,大约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要求分4年偿清,未付清前,英军继续占领舟山群岛和厦门鼓浪屿。 (3)《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为通商口岸,英国在此可以派驻领事等。英人可以自由通商,并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这为以后西方殖民者在华建立租界立下口实。从此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 (4)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居住五口的英商缴纳进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中国若想增减海关税率,必须预先征得英国的同意,后来的条约又将中国海关税率大幅度压低,减少到5%到6%左右。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大大削弱了中国对民族经济的保护,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5)领事裁判权。《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中国人若与英国人打官司,如何定英国人的罪,须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再发给领事官照办,中国官员无权据中国的法律进行判决。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6)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如果中国以后有什么新的好处或方便给其他国家,也必须准英国“一体均沾”,“以示平允”。这一条被后来的侵略者广泛利用,只要一国与中国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其他国家都可分享其中特权,各国在侵华过程中结成了伙伴关系,已对中国造成了极严重的伤害。 《南京条约》签定之后,美国和法国接踵而至,强迫清政府与之分别签定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不仅攫取了英在《南京条约》中的一切特权,还获得了更多的特权。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封建社会制度也逐渐解体,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49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9) 太平天国运动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8月在英国军舰“汉华丽”(又译作“臬华丽或康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为支付鸦片战争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重旧税,农民无以为生,由此引发了一场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自幼博览群书,聪明好学。长大后渐明事理,对腐朽的清王朝深表痛恨。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落第,忧愤大病一场。他恍恍惚惚觉得自己上了天,历代圣贤为他剖腹换心,一位披黑袍的金发老人赐给他一把宝剑和一颗金玺,封他为“太平天王大道君全”,叫他斩尽妖魔,建立地上天国。 1843年,他组织创立了“拜上帝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众多信徒在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起义军头裹红布,留起长发,众志成城,顽强英勇,所向披靡。起义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着日益腐朽的清王朝。洪秀全又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1853年3月初,太平军占领了重镇南京,洪秀全将南京改称“天京”,把它当作太平天国的京城。不久,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到1856年的上半年,太平天国已经控制了江西、安徽、湖北和江苏的大部分地区,并先后击溃了清朝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但就在这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几位领导人为了争权夺势,竟不惜动用武力,刀枪相见。这场大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由强到弱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运动由此一步步走向了衰败。 这时,杨秀清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的实力增强了。他错误地认为建立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向洪秀全“逼封万岁”。 事后,洪秀全心怀极大不满,采取措施置杨秀清于死地,以防后患。很快,韦昌辉深夜到达天京,把杨秀清及其全家通通杀死。翼王石达开闻讯后,愤怒斥责韦昌辉心狠手辣,滥杀无辜。韦昌辉听后很恼火,又要派人去杀石达开。石达开吓得赶紧连夜逃走。直到11月,洪秀全为形势所逼,不得不下令杀了韦昌辉和秦日纲,好歹才平息了这场可悲的变乱。 韦昌辉被杀后,洪秀全召石达开回京辅政。不久,洪秀全对石达开又生猜忌,1857年6月,石达开一气之下,带领10多万太平军的精锐部队擅自离开天京,向四川进军。 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兵攻占了苏州后,便向上海大举进军。外国侵略者鉴于太平天国反对他们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毒害中国人民,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利益,就与清政府相互勾结,大力镇压太平军。 太平天国后期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势力发展到十几个省,斗争长达14年之久,但最终还是败在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同英、美等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下,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但是,太平天国毕竟给外国侵略者和清朝军队以沉重打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清朝灭亡的进程。太平天国提出的口号和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和内心的呼声。 辛酉政变 1861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宫廷政变,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权力的角逐,是清朝中央政府内部肃顺集团和奕■、慈禧集团矛盾的总爆发。 咸丰帝在位时,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咸丰帝与其弟恭亲王奕■因皇位继承问题而彼此不和,奕■被罢斥后肃顺逐渐受到皇帝的重用。肃顺虽然办事干练,极有成效,但性格骄狂、锋芒太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看不起满朝亲贵,唯独对恭亲王奕■不敢掉以轻心。奕■地位显赫,精明强干,对肃顺是个极大的威胁,两人之间矛盾重重。※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第50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0) 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携妃后子臣逃往热河,留下奕■在北京负责与联军议和。通过签订《北京条约》以及处理一系列善后事项,奕■渐渐笼络了留守北京的王公大臣,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并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博得了外国人的好感。英法撤军后,奕■等一再奏请皇上回京,肃顺等人却极力阻扰。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年仅6岁的皇子载淳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咸丰遗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总摄朝政,辅佐幼帝。咸丰帝将奕■摒于辅政大臣的行列之外,加深了奕■与肃顺的矛盾。 幼帝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原因生载淳而被封为懿贵妃,载淳继位后被尊为慈禧太后。时年26岁的慈禧有着极强的权势欲,很想个人把持朝政大权。咸丰在位时,那拉氏曾帮咸丰帝批阅奏折,这给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按照清朝家法,太后可以垂询国事,此所谓“听政”。慈禧利用此规矩,在先帝驾崩后就向东宫慈安太后提出应废除“顾命体制”,而改为垂帘听政之制。慈安太后宽厚和平,不懂朝政,一切听慈禧的安排。贸然提出垂帘主张,必然会招致大臣的反对和清议的不满,慈禧于是开始拉拢恭亲王奕■共商计策,两人一拍即合。 1861年10月,皇室护送咸丰灵柩回京,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先到北京。11月2日,慈禧发动政变,以幼帝之命发布上谕,解除载垣、端华、肃顺的职务,并处以死刑。同时宣布两太后垂帘听政,命奕■为议政王,入军机处,改年号为“同治”。虽然垂帘听政的是两个皇太后,但实际上实权只掌握在慈禧一人之手。由于得到多数文武大臣的支持,又采取了不事诛连的明智政策,所以政局没有发生重大动荡。这次政变因发生在辛酉年,因此被称为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成功后,奕■授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其他有功之臣莫不加官进爵,至于慈禧,“垂帘听政”,从此跃上权力的塔尖,控制清政府最高权力达40年之久。 中法战争 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侵略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这一奇耻大辱,使许多官僚士大夫深受刺激,于是一股向西方学习、改弦更张、谋求富强的社会思潮应运而兴,洋务运动便由此应运而生。 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太平天国、捻军、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1861年是洋务运动兴起的第一年。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1862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西方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51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1) 在兴办近代工业的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必须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1864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改革科举制度,在他的坚持下,清廷陆续开办了外文、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并于1872年开始向海外派出留学生。 洋务运动是一批开明的封建官僚士大夫倡导发动的,以向西方学习、谋求富国强兵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的早期近代化运动。然而,它又是由封建官僚倡导的一场停留在经济层面上的改革运动,这种改革不仅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干扰,也受到了清廷中央权力的制约。清廷中央始终没有把洋务政策上升为国策。同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洋务派一些决策人物思想上崇洋媚外和外交上的妥协求和,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依靠封建官僚士大夫实行的改革,是不可能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 戊戌变法 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侵略越南,并以越南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这次战争,是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正义的民族战争。 法军侵越战争爆发于19世纪下半叶,法国金融资本迅速发展,促使其加紧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法军大举入侵越南。1873年法军又侵占河内等地,越南国王请求被迫流寓越南保胜的中国广西天地会起义军别支黑旗军帮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统领刘永福率部大败法军于河内近郊,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河内。1882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后占领河内、南定等地。刘永福又一次应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于河内近郊纸桥再败法军,击毙北圻法军司令李威利等数十人。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 其后,法国加快侵华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并要求与其签订不平等的商务协定及国境条约。遭拒绝后,法军即于同年12月中旬向应邀扎于北圻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军被迫应战,战争爆发。 法军与清军对峙于越南北圻战争爆发前,清政府虽应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强了原驻北圻的广西清军兵力,又命云南方面派兵出境,并派人联络黑旗军援越抗法。1883年12月14日,由河内出发的法军6000余人在海军少将孤拔率领下,分水陆两路,向红河中游战略要地山西发动进攻。驻守该城的黑旗军和清军奋起还击,鏖战3日,终以孤立无援、伤亡过重而西撤兴化。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约不足十日,法军即迫不及待地要求进据谅山、保胜等地。6月下旬,向谅山推进的法军一部炮击驻守观音桥的中国军队,挑起“观音桥事件”。清军被迫还击,将法军击退。法国政府随即以此为借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军,并赔款2.5亿法郎;与此同时,电令孤拔率舰驶入中国东南沿海,准备直接进攻中国本土。在法国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全部驻越清军,一面以署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代表,与法使巴德诺于上海举行谈判。 23日下午,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泊于港内的中国福建海军。福建海军仓促应战,福建海军马尾惨败,战争扩大至中国东南沿海,朝野震惊。在主战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对法宣战。 10月初,法国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湾北部的基隆、沪尾,守将刘铭传撤出基隆之兵,使法军轻易占领基隆;但进犯沪尾的法军受挫,败回海上。1885年1月,为打破法舰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南洋海军派出军舰援台。2月底3月初,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督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入侵之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第52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2) 中法战争中,双方逐次增加兵力,法军总兵力最多时约2万余人,武器装备先进,特别在水面舰船方面居明显优势;清军参战兵力则达10余万人,但主要以陆军为主,武器拙劣,冷兵器仍占相当比重。中国军队取得了数次作战的胜利,特别是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发动此次战争的茹费理内阁被迫于3月31日辞职。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发展大好形势,反而采纳李鸿章等人“乘胜即收”的主张,于4月4日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随即强令前敌将领限期停战撤兵。 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战后,清政府鉴于中法战争中海军失败的教训,成立海军衙门,大力加速海军建设,于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舰队,军事实力有所加强。 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公元1894年至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赴朝鲜。此时,日本以保护本国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出兵侵占朝鲜。7月下旬,日本军舰不宣而战,袭击了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高升”号,中国士兵700多人殉难。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中日战争爆发。 8月初,日军进攻平壤。叶志超既不派兵侦察敌情,又没有部署战局,而是把平壤以南的地区弃置不顾,在城内外防守。9月16日,日军四路同时向清军发起猛攻。清军将领拼死奋战,然而,叶志超见形势危机,在城头竖起白旗。当天晚上,他率领部下放弃平壤,向鸭绿江方向逃走。 9月16日,清政府派北洋舰队护送陆军增援朝鲜。17日返回途中,在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黄海之战后,李鸿章吓坏了,他命令北洋海军舰队躲避在威海港内,不准出海迎战,从而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10月下旬,日本侵略军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领土,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城镇。第二年1月,日本又从国内调集军队,进攻威海卫。面对日军的攻势,负责山东防务的巡抚李秉衡,防备不足,威海卫南北两岸的炮台被日军占领。这时,停泊在威海港内的北洋舰队也处在被日军南北夹攻的困境中。在这样危急的形势下,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和右翼总兵刘步蟾,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开始了艰苦的刘公岛防御战。 李鸿章不但不允许出击,还斥责道:“你们好好地呆在威海卫,如果敢违命出战,就治你们的罪!”就这样,使北洋舰队陷入日军的围困之中。丁汝昌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率领官兵炸毁被日军占领的炮台多处,先后击退日军的多次正面进攻。 日本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见正面强攻没有效果。2月4日晚上,日军一艘鱼雷艇趁着夜色黑暗,将威海南口拦坝切断一个缺口,进港偷袭北洋军舰。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被鱼雷击中。第二天晚上,日军又偷袭了“来远”、“威远”号军舰。 北洋舰队连续遭受日军袭军,损失几艘军舰,力量大大削弱。伊东佑亨见时机成熟,便向威海卫守军和北洋舰队发起总攻。 2月7日,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2月10日,“定远”号军舰上的弹药全部用光了。刘步蟾为了不让军舰落入日军手里,忍痛炸沉“定远”号,然后自杀身亡。 11日,丁汝昌派去求援的水手回来报告,说李秉衡由烟台撤往莱州,陆军援兵已无指望。丁汝昌召集各舰管带和外国顾问开会,提出拼死突围。但遭到外国顾问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炳等人的反对。他又下令炸毁“镇远”号等军舰,以免落入日军手里,也遭到他们的拒绝。牛昶炳不但不执行丁汝昌的军令,还勾结外国顾问,威逼丁汝昌向日军投降。 丁汝昌见局面到了这种地步,悲痛万分。他不愿意屈辱投降,苟且偷生,便服毒自杀了。第53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3) 第二天,丧心病狂的民族败类牛昶炳和美国顾问浩威,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投降,将残余的10艘舰艇、大批武器拱手送给日军。 至此,李鸿章耗费巨资,苦心经营16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由于允许外国资本在华自由开办工厂,清政府不得不放松了对商办企业的限制,一部分商人官僚纷纷投资于新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成长起来,要求参与政权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并渴望通过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这样,资 产阶级改良运动迅速形成高潮,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场要求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康有为。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熏陶,1888年他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皇帝,他的奏折因顽固派的压制而未能送交皇上。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引导学生关心天下大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他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宣传自己破旧立新的改革思想。康有为又多次上书光绪帝,其中第二次上书(即“公车上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思想也随之传播。康有为领导维新派创办了强学会等多个团体和《万国公报》等多种刊物,并与封建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维新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康有为第五次赴京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自救的强烈主张。这份上书亦被阻,1898年初,光绪帝知道了上书内容,想召见康有为,但被恭亲王奕■所阻,光绪只好指派翁同龢、李鸿章等五大臣接见康有为。后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光绪帝一心想改变国事贫弱的局面,于是决心接纳维新主张。 1898年5月,恭亲王奕■病死,康有为即刻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请变法,光绪帝于6月11日颁布由翁同龢草拟的《定国是诏》,变法运动正式开始。光绪任命康有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一职,准予专折奏事,赏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品卿衔,擢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变法期间,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诏令。这些措施虽然是没有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但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文化的传播。 随着变法运动的高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与维新派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变法诏书下达后的第四天,慈禧就强迫光绪连下三道命令提拔后党,并在内廷布满亲信监视光绪和维新派的活动。8月24日传出光绪帝将于10月与太后一起到天津阅兵的消息。此后京城风传届时西太后会废掉光绪。光绪觉察到局势严重,密诏康有为等设法营救。康有为等秘密求救于袁世凯,被袁世凯出卖。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大批维新志士被逮捕治罪,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六人在菜市口英勇就义。从6月11日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历时103天,所以戊戌变法亦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救亡的积极意义。它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义和团运动 公元1898年,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戊戌变法运动悲壮地失败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继续加深。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风恶浪面前,广大下层民众出自朴素的爱国情感,掀起了一场反帝排外的风潮,这就是义和团运动。第54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4) 公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并强行把山东划为它的势力范围。这时,外国传教士也纷纷进入山东各地,修建大小教堂1000多个。许多地主豪绅,倚仗教会势力,不顾百姓死活,大肆搜刮财物,激起民众义愤,义和拳就在这种情况下兴起了。 山东各地的义和拳,多次与外国教会发生冲突,引起官府恐慌。山东巡抚张汶海上书朝廷,要求采取安抚、收编政策,把义和拳收编,朝廷没有理睬。后来任用毓贤为山东巡抚,毓贤曾任曹州知府时,一年内屠杀大刀会2000多人。然而,面对义和拳强大的势力,毓贤也没有办法。这时,慈禧太后要各省办理保甲团练。毓贤贴出告示,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这样一来,义和团迅速发展起来,他们打出“扶清灭洋”或“保清灭洋”的旗帜。 外国列强十分恐慌,他们派兵烧毁村庄、滥杀百姓,企图镇压义和团。还要求清政府下令取缔义和团。清政府迫于压力,调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一上任,立即发布了《禁示义和拳匪告示》,规定:凡是练拳,或赞成义和拳的,一律杀头。并对山东地区的义和团进行围剿,消灭了10多支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不仅没有被镇压下去,反而势力越来越强大。公元1900年春天,北京城也有了义和团。义和团头扎红巾,公元1900年6月,义和团总数有20多万人。 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西方列强见清政府镇压无效后,英、德、美、法等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清朝廷限期剿除义和团,于是慈禧太后一面要清军暂时不要剿灭义和团,怕惹起事端;一面又秘密地把董福祥的武卫后军调进北京,命令曹福祥把北京城里的义和团全杀光。 6月10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自13~18日义和团在廊坊、杨村痛击联军(摘自《中国近代史词典》)。 6月17日,八国联军正式挑起大举入侵中国的战争,他们首先攻占了大沽口炮台,大沽口失守后,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天津保卫战,在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地等处与联军展开浴血奋战。7月14日,天津失陷。 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仓皇向西安逃跑,途中她命令李鸿章向联军乞和。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疯狂地烧、杀、抢、掠,世界著名的圆明园被他们抢劫一空并焚毁,无辜的群众被大规模屠杀。西方列强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帝国主义列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实际本息折合为九亿八千多万两),在北京设立使馆区,拆毁大沽炮台,外国军队进驻北京等。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的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运动是一次自发的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它虽然存有笼统排外和宗教迷信等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中国的民气,打乱了列强各国瓜分中国的计划,其历史功绩不容否定。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次年初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开始开展反清武装斗争。随后,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用书刊大力宣传爱国和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1905年8月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就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划清革命与改良的思想界限,民主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夺取思想阵地的领导权,为推翻清朝做舆论准备。与此同时,革命派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这些起义都相继失败了,但它有力地冲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鼓舞了更多的志士仁人投身于反清斗争。第55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5) 1904年,武汉成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成立了日知会、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革命党人在武汉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大批青年学生、群众加入革命队伍。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中进行宣传,把反革命武装变为革命武装。1911年9月,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联席会议,成立起义临时总指挥部,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并制定了起义计划,预定在中秋节起义。 起义前夕,孙武在汉口俄租界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受伤,革命机关遭到破坏,革命的旗帜、文告及党人名册全被搜走,起义计划暴露。起义总指挥部及其他机关也被破坏,起义领导人大批被捕或逃亡。革命党人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见事态紧急,决定自行秘密联络,发动武装起义。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和广大士兵在熊秉坤率领下,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胜利后,由于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均不在武汉,革命党人便推举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湖北军政府成立后,宣布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大清年号。同时,号召各地发动起义,共同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制。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封建主义的压力下,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解职,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临时政府北迁,辛亥革命失败。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政治新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致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11年到1913年全国共成立了实业团体72个,几乎遍及各个省区,民族工商业的从业人数迅速增加。成立于1914年的中华全国工商会联合会,到1918年拥有会员16.2万多人;华侨商会的会员也有2.1万多人。 袁世凯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公开下令祭天祀孔、尊孔读经。在社会上,孔教会等各种组织纷纷出现,他们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公开宣扬鬼神迷信。为了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中国思想文化界发动了一场旨在救国救民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参加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后,他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猛烈地抨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被称为“思想界的明星”。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它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宣传民主和科学。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鲜明地提出了“人权”和“科学”的口号。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提倡科学就是提倡自然科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反对蒙昧主义和封建迷信。陈独秀抨击君主专制的腐败,指出中国必须抛弃延续数千年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 其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他们针对尊孔复古逆流,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儒家学说,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陈独秀认为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是阻碍中国人民觉醒的最大敌人。倡导者们还以进化论阐明,孔子学说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它与民权、平等的民主共和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与此同时,他们大力提倡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强调个性解放。第56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56) 第三,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开展了一场文学革命。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口号,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革。白话文写作由此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 这次新文化运动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运动倡导者思想的局限,给运动带来严重的缺点。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它沉重地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思想文化,破除了传统的封建教条对人民的束缚,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初步介绍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中国迅速接受十月革命影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做了物质思想准备。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紧,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事件。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协约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1919年初,英、美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曾正式对德、奥宣战,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等七项要求和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但是会议在英、美、法等国操纵下,根本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并在和约中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当时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当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受挫的消息传来,全国各界群众纷纷以通电、集会等形式抗议列强的强权行为,痛斥祸国殃民的卖国贼。10万多山东人民在济南举行国民大会,这成为五四运动的序幕和先声。5月1日和2日,国内报纸披露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 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等13所学校学生3000多人,按照预定计划向天安门广场聚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全面爆发。学生们群情激昂,手持各种旗帜、标语,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一致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当游行队伍行至东交民巷西口时,被外国巡捕阻拦,学生们义愤填膺,直奔赵家楼。曹汝霖闻声躲藏,学生放火烧了他的住宅,痛打了正在曹宅的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派大批军警前去镇压,逮捕了32名学生。5日,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呼吁社会各界起来反抗。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迫于全国压力,北京政府于7日释放被捕学生。学生爱国运动的迅猛发展,使中外反动派极为恐慌。6月3日,北京政府出动大批军警,疯狂镇压学生,逮捕近千人。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爱国热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学生纷纷罢课、集会、游行和开展抵制日货等活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革命洪流。“六三”大逮捕引起了全国各界的极大震惊和愤怒。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迅速扩展,从而在全国形成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全国反帝爱国斗争的不断高涨,尤其是工人阶级大罢工,给北洋军阀以沉重的打击,北洋政府罢免了曹、章、陆三人,并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五四运动胜利了。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