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

作者:佚名 字数:27612 更新:2023-10-09 10:40:01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70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贞观之治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将自己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唐高祖退位,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正月,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虚心听取臣下意见,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治较为清明,民族团结和睦,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称唐太宗在位时的清明统治为“贞观之治”。  为巩固国家统一,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权机构上,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因此中央官制中的相权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中央政令的疏误。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太宗重视官员的培养与选拔,大力发展与健全科举制;注重官员的质量,精简政府机构,并制定宽简的《唐律》,废除苛法酷刑,实行严格的死刑复核制度,严以执法,宽仁慎刑。《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很多国家产生过影响。唐太宗又改革府兵制度,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唐太宗特别重视人才和善于用人。为求贤纳才,他增设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还要求大臣们注意选拔人才,做到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因此不拘关系的亲疏和资格深浅,广招贤才。他任用原东宫旧属魏征、韦挺等人,不记旧怨;又任用出身寒微的人,如提拔农民出身的士兵薛仁贵为将军。唐太宗用人能够舍短取长,知人善任。大臣房玄龄不善于理狱而长于谋略,杜如晦短于处理琐事而长于临机决断,太宗使他们各得其所,人称“房谋杜断”。贞观时期君臣的纳谏和直谏是历史上少见的良好政治风气。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大臣们大多能直言极谏。魏征就以犯颜直谏而名垂青史。他向太宗进谏二百多件事情,常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太宗曾准备征发不满18岁的中男当兵,敕令已下,魏征就是不肯签署。太宗大怒,魏征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认为太宗不讲信用,不按制度规定的年龄征兵。太宗被说服,还赐他一个金瓮。魏征病逝后,太宗痛感失去了一面知得失的镜子。第31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1)  唐太宗在中外外交上,也采取了比较积极和友好、开放的态度。随着国内民族和睦、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中国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地区)等70多个亚非国家都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许多国家的使臣、商贾、学者、僧侣等,不断前来唐朝访问。京都长安从而成为了一座国际性大都会,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  武则天改唐为周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的女儿,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性巧慧,多权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号称“媚娘”。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死去,武则天与所有嫔妃一起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高宗李治即位两三年后重召武则天入宫,晋封为“昭仪”。655年,高宗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32岁的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开始参与朝政,权势日重,为了排斥、打击政敌,她先后以各种罪名将韩瑗、来济、长孙无忌等人远贬流放,并发展自己的势力,处处牵制高宗。恰值有人告武后召道士入宫施行巫术,高宗大怒,宰相上官仪乘机劝高宗废武后。武则天知道后又诬陷上官仪。至此,武则天的皇后地位稳固下来,与高宗一起被称作二圣。  684年,高宗病死,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不久,她又废中宗,立幼子李旦为睿宗,自己主持政事。武则天废中宗禁睿宗,引起了忠于唐室的大臣们的反对。徐敬业率先起兵讨伐武则天,许多人也相继起兵。武则天很快镇压了这些叛乱,为她称帝扫清了障碍。  690年,67岁的武则天正式登上皇位,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掌理朝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唐帝国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重视发展农业,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又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对符合她意愿的建议她乐于采纳。  在抗击外来入侵,维护边境安宁,改善邻国关系方面,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了坚决的抵抗和反击。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武则天的这种大规模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武则天最大的贡献在于改革官制,削弱三省六部制的相权,加强御史台的监督作用;同时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的官僚,使更多的寒族参与政治。她完善了科举制,为表示对选拔人才的重视,她亲自过问,开创了殿试的先例,并且开设武举,由此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文臣武将,如狄仁杰、张柬之、薛仁贵等。  但武则天任用酷吏、制造冤狱并广开告密之风,形成政治上的恐怖。她生活奢侈,支持佛教,大修宫殿、佛寺,并宠信张易之等小人,朝政日益败坏。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同年,82岁的武则天病死,她生前曾留下“袱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的遗言,并令人在陵前高高竖起一座无字碑。  安史之乱  唐朝从高宗以来,边疆一直有重兵屯戍。到玄宗统治前期,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又在边境的若干重要地区增设军镇。军镇管辖几个州,主将叫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管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他们是和宰相地位相近的重臣,宰相往往出任节度使,节度使有功也往往入朝做宰相。这就是所谓“出将入相”。天宝初年,边境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而唐中央禁军不过12万。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趋腐化。自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终日沉湎于《霓裳羽衣曲》的歌舞声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干尽了罪恶勾当。第32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2)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很得玄宗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大军南下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唐肃宗即位后,为了收拾残局,重振大唐,他聘用隐士李泌为他出谋划策。唐肃宗听从李泌的建议,礼贤下士,使许多散失的大臣前来依附。唐肃宗又调郭子仪领着5万人马赶到武灵,很快组成了一支平定叛乱的队伍。  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任命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准备讨伐叛军。  郭子仪率领兵马从洛交(今陕西富县)攻河东。攻占河东、潼关后,又去攻打长安,虽然没有成功,但有效地抗击了叛军的进攻,为朝廷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  9月间,广平王李豫收复了长安。3天后,郭子仪率军攻克了华阳、弘农二郡,又与回纥兵两面夹击洛阳城。叛军大败。收复洛阳后,肃宗迁回长安。不久,太上皇玄宗也从蜀中回到长安。  公元758年,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率领20万兵马讨伐安庆绪。郭子仪连续打败叛军,安庆绪退到邺城固守。郭子仪与其他军队包围邺城,安庆绪陷入困境,急忙向史思明求救,并答应将大燕帝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率领范阳13万兵马,前去援救安庆绪。  唐军因为指挥不力,未能攻下邺城。史思明因为分赃不均,就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将范阳定为燕京。之后,他派儿子史朝义留守范阳,自己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连续攻占了汴州、郑州和洛阳。  史思明生性多疑,残忍好杀。史朝义性情谦虚,爱惜兵士,所以很受将士们的爱戴和拥护。拥护史朝义的将士们杀死了史思明,立史朝义为皇帝。由于叛军内部互相残杀,从而严重削弱了叛军的势力。  两京收复后,郭子仪返回长安,肃宗非常高兴,他说:“大唐的天下能够保住,全是你的功劳啊!”当时大臣鱼朝恩嫉妒郭子仪,怕他功高望重,对自己不利,于是陷害郭子仪。肃宗听信谗言,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  肃宗去世了,代宗李豫即位。代宗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在陕西会合各路人马和回纥援军,联合讨伐史朝义。史朝义在唐回联军的紧逼下,走投无路,只得向北面的契丹逃窜。后来,史朝义在树林中上吊自杀了。  至此,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使唐朝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统一局面被破坏,从而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一说牛李专指牛僧孺、李宗闵,而李德裕无党)。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四十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是从唐宪宗即位时开始的。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对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於陵、韦贯之评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就在宪宗面前陈诉,说翰林学士裴垍、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宪宗闻听,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获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的幕僚。事后很多人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于是宪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启用被贬职的裴垍出任宰相。这样,两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牛李党争”的形成时期。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第33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3)  政治主张不同,是“牛李党争”的一大特点。过了几年,李吉甫死了,他的儿子李德裕当上了翰林学士。李德裕从小熟读经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却不肯参加科举考试。他和他父亲一样看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认为科举考试不一定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这时,李宗闵也入朝做了官。穆宗即位后,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唐文宗即位后,李德裕在四朝元老、宰相裴度的推举下做了宰相。李宗闵这时也依靠宦官的支持,抢先做了宰相。李宗闵又向文宗推荐牛僧孺,把当时担任鄂州刺史的牛僧孺提升为宰相。牛、李二人大权在握,他们恨裴度举荐李德裕,便排挤他,使他丢了相位,被贬为兴元节度使。李德裕也被调往西川任节度使。  公元832年,李德裕因功绩显著再次任兵部尚书,后又被贬为镇海节度使。  唐文宗和郑注、李训策划的杀宦官的计划失败后,文宗不久因病去世,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又当上了宰相。公元843年,他平定了刘稹的叛乱。刘稹是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的侄儿,刘从谏病死后,他要求袭任节度使,朝廷没有答应,便发生了反叛。李德裕平叛后,上奏唐武宗,说刘从谏在牛僧孺、李宗闵为宰相时,曾来朝廷,牛李二人不仅不将他留下,反而给他宰相头衔,让他回去,这是放虎归山,所以刘稹反叛,责任在牛李二人。武宗听了大怒,把牛李两人都贬到外地去了。  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逝,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做了皇帝,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对朋党之争非常反感,武宗时期的大臣一律被贬职。宣宗听政的第二天,就把李德裕贬了官。一年后,又把他贬为潮州司户,后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后死于任上,牛僧孺任太子少保,公元848年就病死了。李宗闵在武宗时被贬到封州,宣宗任命他为郴州司马,他还没离开封州就死了。  朋党之争,是继南衙北司之争后的另一场统治阶级内耗的争斗,而且旷日持久,朝野震惊,破坏了正常的议政、施政程序,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加之,各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内连阉宦,外结藩镇,使三股势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们只知互相倾轧,置国家的前途于不顾。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结束后,平叛将领仆固怀恩想保留安史余部,借以拥兵自重,就奏请让叛将留守河北。因政府无力收回兵权,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样,北方大部分被降将所占据。唐朝政府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曾把边地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在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于是中原地区出现了不少军镇,这些军事权力机构成了即所谓的藩镇。  安史余部及其党羽归降唐朝后,仍拥有重兵。唐政府采取妥协政策,封他们为节度使。唐代宗任命安史降将李怀仙、张忠志、田承嗣、薛嵩分别为幽州、成德、魏博、相卫节度使,这就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第一批藩镇势力。节度使职位往往是父子相传、兄弟相继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府的任免调遣,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为争夺地盘常常互相攻战。他们不接受朝廷的命令,军队不听政府调动,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并自行委派官吏。不久,魏博镇兼并了相卫镇,形成了卢龙、成德、魏博这三大藩镇,又叫“河朔三镇”,割据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它们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发源地和最大势力区。内地节度使也效法河朔,实行武装割据。全国各地有几十个藩镇据地自守。持续1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唐德宗初年曾决定削藩,革除旧弊。公元781年,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李惟岳要求继任父职,德宗断然拒绝。李惟岳便联合其他藩镇叛乱。唐朝政府采取以藩镇打藩镇的策略,李惟岳等藩镇叛军先后兵败被杀。但参加平叛战争的节度使借口朝廷封赏不公,又联合起来反唐,这就是“四王之乱”。与此同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联合四王反叛朝廷。唐政府抽调泾原节度使率军平叛,镇兵途经长安,因未得到厚赏便发生兵变,攻入长安,劫掠府库,德宗被迫逃往奉天。叛兵拥立朱滔之兄朱泚为大秦皇帝,李希烈也自称楚帝,一时出现“四王二帝”的局面。5年后,德宗才陆续平定这些叛乱。第34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4)  宪宗即位后,任用名相贤臣,经济有所好转,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宪宗改变德宗四面出击的削藩策略,他采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取基础薄弱的地方,派兵平定了占据成都、镇海的节度使,然后集中全力讨伐强大的淮西节度使。名相裴度亲临前线督战,名将李愬率军雪夜攻占蔡州,淮西节度使束手就擒。削平淮西割据势力,对其他藩镇也起到震慑作用,许多节度使纷纷归顺唐朝,但藩镇根源未除。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又发生叛乱。此后,藩镇之间连年混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在黄巢起义发生后,唐朝廷已经完全没有能力控制局面了。藩镇割据越演越烈,藩镇之间互相攻战,混战连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侵吞兼并,获胜的藩镇逐步演变成为了各种分裂割据政权,形成了后来五代十国政治格局的雏形。  陈桥兵变  五代以来前赴后继的各地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封建割据统治。到了五代的后周统治时期,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元955年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由于经济的恢复工作取得一些成果,使北方的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为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周世宗雄心勃勃,准备统一中国。谁知突然病逝,由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皇帝年幼无知。这样,后周的大权就落在了赵匡胤的手中。  赵匡胤是涿郡人,从小爱好练武,胆识过人。后来投奔郭威部下,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追随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很赏识赵匡胤,就提拔他成为禁卫军的统帅,掌握后周的军事大权。  主少国疑,人心思变。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等人,就秘密策划,准备篡夺皇位。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开封城皇宫内大摆筵席,文武百官正在向周恭帝祝贺新年。忽然边关来人报告,说辽国和北汉联合,出兵入侵,形势紧急。  后周宰相范质、王溥很吃惊,未加核实,便连忙命令赵匡胤率兵前去抵抗。赵匡胤领旨后,立即征调京城兵马。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一部分人马先行。初三,赵匡胤率领大队人马离开京城。当部队行至汴京东北的陈桥驿后,在那里安营扎寨。当天晚上,将士们在一起议论朝政。有人说:“当今小皇帝年幼无知,我们在外拼死杀敌,有谁能知道我们的辛苦呢?不如先立点检为帝,然后再北征也不迟!”将士们连声拥护,就推举一名将军去见赵匡义和赵普,转达大伙的意见。这时又有一大批将领闯进来,大声说:“我们都已经商量好了,一定要请点检做天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军营中突然发出呼喊声,将士们拥到赵匡胤的驿馆前,大声喊道:“诸将无主,我们愿意立点检做天子!”  赵匡胤酒醉方醒,刚走出营帐,将士们一拥而上,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跪拜在地高呼“万岁”。他们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转汴京。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驿黄袍加身”。  赵匡胤假意推却,然后对将士们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既然如此,那就得听我的命令,你们能做到吗?”  众将士齐声回答:“愿意听从皇上的命令。”  赵匡胤于是下令道:“对幼主、太后及朝中大臣,不能伤害;对朝廷府库和老百姓的住宅,不得抢掠。凡是听从命令的,有重赏;违抗命令的,立斩!”  赵匡胤带领大军回转汴京。将士们回到京城,纪律严明,丝毫没有骚扰老百姓。早已等候着的石守信、王审琦,打开宫门,迎接赵匡胤入宫。  赵匡胤把都城建在汴京,国号改为宋,历史上称为北宋,他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赵匡胤还没有完成南北统一的事业,于公元976年病死。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续统一事业。一直到公元979年,除了我国边疆地区还有契丹贵族建立的辽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外,中原地区和南方基本上统一起来了,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第35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5)  杯酒释兵权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宋朝一建立,赵匡胤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史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宋太祖首先废除了掌管精锐部队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这一要害军职从此不再设置。公元961年春天,趁慕容延钊和韩令坤返京之机,赵匡胤罢免了他们的禁军职务,将他们改任为节度使,从而迈开了皇帝掌握禁军的第一步。第二步,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的兵权,这使他颇费心思。他们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不仅战功累累,而且又都是赵匡胤的好友和结义兄弟,因此赵匡胤不想效法刘邦大杀功臣的方式,而是采取喝酒谈心的形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宋太祖设宴款待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禁军将帅。酒兴正浓时,赵匡胤屏退左右侍从,以秘密、亲切的语气对石守信等低声诉苦:“我能当上天子,全靠你们出了大力,但做天子也太艰难了,我整天睡不着,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呢。”石守信等人连忙问太祖还有什么难处。宋太祖说:“你们难道不明白,谁不想做皇帝?我这皇位能坐稳吗?”石守信等人听了,惊恐不安地向太祖发誓表忠心:“陛下做皇帝是天命,谁还敢有异心呢?太祖接着说:“你们忠心耿耿确实不会有异心,但是,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会为了荣华富贵,将黄袍加在你身上,拥立你做皇帝?你即使不想做皇帝,到那时也身不由己了。”  石守信等人一听,知道太祖已在猜忌他们,十分害怕,哭着恳请太祖给他们指一条生路。宋太祖见将领们已被慑服,就缓缓地说出了早就想好的办法:人生在世无非是贪图荣华富贵,为子孙聚钱敛财,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买良田置美宅,留给子孙后代;并且多买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享尽人间清福。太祖还表示,要与他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无所猜忌,上下相交。石守信等人知道自己再不能掌军权,只得俯首听命。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纷纷上书称病,要求解除军职,交出兵权。宋太祖立即批准他们的请求,罢免了他们的禁军职务,调任地方节度使,只留下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但他已经没有实权了。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制造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王朝又陷入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澶渊之盟  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辽河和滦河上游的少数民族。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火纷飞。  公元1004年,辽国发兵二十万南下,辽圣宗和萧太后御驾亲征,一直打到靠近黄河的澶州,直逼北宋京城汴京。  宋太宗已经去世,他的儿子赵恒即位,就是宋真宗。宗真宗接到告急文书,连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有些大臣主张迁都逃跑,宰相寇准却力主共同抵抗。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19岁时,考中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官。他性情刚直,办事果断,因此也得罪不了少人。  宋真宗即位后,任命毕士安为宰相,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准。宋真宗听说寇准好强任性,就不想用。毕士安说:“如今辽国不断侵犯,国家危急,正需要像寇准这样一心为皇上分忧的人。第36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6)  寇准怒斥了主张迁都的人。然后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下,决定亲征。这年11月,北宋军队从东京出发,来到韦城。  守卫澶州的将士,听说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大振,欢声雷动。喊声惊动了辽军,就派几千名骑兵来到澶州城下。寇准下令开城迎敌,很快把进犯的敌军杀得丢盔弃甲,仓皇逃命。  过了几天,辽军大将萧挞览带着几个士兵视察地形,被宋军发现,将他乱箭射死。萧太后见损失了一员大将,大吃一惊,就派密使送信来议和。  寇准不仅反对议和,还主张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一些主张议和的人,就在背后说寇准的坏话,说他想利用军队,图谋篡权。在这种情况下,寇准有口难辩,他长叹道:“一片忠心却遭人非议,我还能说什么呢?”于是,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为了停战议和,宋真宗打算每年给辽国一些银子和绢帛。他对派去议和的大臣曹利用说:“如果迫不得已,他们就是每年要100万,也可以答应。”  寇准听了宋真宗的话,心里很难受,他追上正要动身去辽营议和的曹利用,说:“虽然皇上同意给100万,但是,你答应的数目决不能超过30万。否则,就杀了你的头!”  曹利用不敢违抗寇准的命令,到了辽营,与萧太后讨价还价,终于答应每年向辽国进贡20万匹绢帛,10万两银,总计30万。  公元1005年1月,宋辽双方在澶州正式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得以安然从险境中脱身,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副产品。不过,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却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大片地区得以发展生产,而且双方还通过“榷场”进行经济交流和商业活动,因而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提高是十分有利的。  活字印刷的创立  北宋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里,记述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出身的毕升首次发明了先进的活字印刷术。毕升生活在当时雕版印刷业中心之一的杭州。他曾经先试验过用木头做活字,但发现木活字因受木纹疏密的影响,沾水以后就会膨胀,以致版面高低不平。木活字加蜡和松香等固着剂后,更会粘连,不易取下来。因此他又改用胶泥来做活字。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分制字、排版、印刷和回收活字等四道工序。首先,用胶泥刻成如铜钱般常见字,像“之”、“也”之类的常用字,就刻了几十个,以便遇到重复时应用。平时用木格储藏活字,按照古代音韵的次序排列,并贴有标签。第二是在敷有松脂、蜡和纸灰等固着剂的带框铁板上排版,排成一页书版之后,用火烘烧,待固着剂稍稍熔化时,即用平板按压版面,使之平整。通常要准备两块铁板,一版在印刷时,另一版就已排好字,如此交替使用,使印刷的速度加快。最后一道工序是回收泥活字。当印完一页后,再用火把固着剂烤化,用手轻轻拂动,泥活字就会自行从铁板上脱落,然后按韵放回原来的木格保存。这种印刷法的特点是:泥活字可以重复应用,少数冷僻字可以临时刻好烧成,印书的数量又多又快。  毕升创造的活字原物和印成的书籍虽然未能流传下来,但是他的这套活字印刷方法却对后代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曾经根据他的经验,先后制成过陶活字、木活字、锡活字,直至铅活字。元朝时期除有汉文木活字外,还在甘肃敦煌千佛洞内发现过维吾尔族的木活字。至于利用金属材料来制造活字,宋元之际也已开始。元初王祯就提到当时有锡活字。明朝又由锡活字发展到铜活字和铅活字。  毕升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世界印刷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朝鲜在12世纪时就铸成了铜活字,15世纪初更铸成铁活字。日本又从朝鲜间接传入活字印刷术,时间大约是在14世纪。我国的活字印刷术又经由今新疆传到波斯和埃及,再传入欧洲。目前所知的欧洲最早的活字版制造者是德国人谷滕堡,他于公元1444~1448年之间,首创用铅、锡、锑的合金制成了欧洲拼音字母的活字。他的创造虽然比毕升整整晚了400年,但是对世界印刷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也是有着很大功绩的。第37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7)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为加剧,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世宦之家,博学强记,能文善赋,早年就负有盛名,22岁中进士,出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在于土地兼并,发展生产是解决国家危机的根本之道。公元1058年,王安石应召赴京做官,他上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这封奏书受到官僚士大夫的称赞,但暮年的仁宗已无心变革现状了。英宗在位仅4年,变革更是力不从心。神宗做皇子时,对王安石就十分器重。他即位不久,王安石就被调为翰林学士,不到3年,便由参知政事进位为宰相。公元1069年,中央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创立新法的机构,并相继制定出一系列新法。变法开始了。  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和重点。主要措施有:①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促进国家物资的合理使用和运转,限制商人操纵物价,减轻人民负担。②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借钱物给农民,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二分,以限制高利贷者,增加政府收入。③募役法。把原来按户等轮流当差服役,改由政府出钱募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由差役改为雇役,是我国役法史上划时代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市易法。在京师开封及各大城市设立“市易务”,控制市场,平抑物价,目的在于要国家垄断商业贸易,防止富商大贾操纵物价。⑤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等级核定税额,防止偷税漏税。  经济方面的改革是为富国,军事方面的改革是为了强兵。主要措施有:将兵法,置将练兵与统军,改变将不知兵的旧制;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以民兵制代替募兵制,以减除冗兵,增强国防力量。此外还整编军队、改进武器装备等。  除以上几方面的措施外,王安石变法还实行了改革科举制、整顿学校等措施。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15年。在这15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虽然如此,王安石的变法总归多少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定了北宋的统治。封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当时朝廷内外的仓库所积存的钱粟“无不充衍”。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打击了大官僚贵族、大商人对人民的疯狂掠夺。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无一例外的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祐初期全被废除。  靖康之变  12世纪最初的25年,是宋徽宗统治的年代。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和昏君。他以蔡京为宰相,同蔡京、高俅等人结成反动的统治集团,使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宣和元年(公元119年)和宣和二年,先后爆发了宋江、方腊领导的两次大的农民起义。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这两次农民起义,渡过农民革命带来的一场统治危机,但是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却使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命运。  早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宋徽宗就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朝,了解辽朝的政治形势。童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遇到了燕人马植,向童贯献策取燕,深受童贯赏识,被童贯改名为李良嗣,带回开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陈说辽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败,女真对辽恨之入骨,如能从登莱过海,与女真族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宋徽宗对此非常高兴,又赐李良嗣姓赵,开始了谋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动。  11世纪时,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强盛起来,女真完颜部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当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每年要向辽进贡纳献。后来,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辽国逐渐衰落下去。宋徽宗与大臣蔡京、童贯密谋决定联金灭辽,趁机收复燕云。于是,他多次派使者从海路到达金国,商议联合攻辽。两国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南北夹攻辽国,灭辽后北宋收回燕云,并把原来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国。金军攻入长城,占领了辽国许多军事要地,而北宋根本没有认真备战,宋军连战连败。金太祖阿骨打攻占燕京后,责备宋方不出兵夹攻并背弃前约,不愿把燕云给北宋。几经交涉后,金国要求宋拿出30万匹绢、20万两银和燕京代税钱100万贯才能赎回燕京及六州。金兵撤退时,把燕京城内的财物、人口洗劫一空,北宋得到的只是7座空城。昏聩的宋徽宗还自以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并刻石记功。第38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8)  金人看到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决定大举攻宋。宋徽宗惊惶失措,国难当头,他赶快把皇位传给儿子赵桓,公元1126年初,金军围困开封,钦宗赵桓被迫任命李纲负责东京防务。李纲亲临督战,数次打退金军,这时北宋各路勤王的军队也陆续开到京师,抗金形势好转。但钦宗惟恐得罪金人,就罢免了李纲,向金割地赔款求和,钦宗的做法激起了东京军民的强烈义愤,以陈东为首的数百名太学生上书请愿。在军民的压力下,钦宗被迫恢复李纲的职务。金军见东京一时无法攻下,就撤兵北返。  金军撤走后,钦宗以为天下太平了,就将李纲等主战派撤职,遣散各路勤王军。徽宗也返回东京,仍然过着奢侈腐朽的生活。公元1126年秋,金军再度南下,包围东京,钦宗根本不做任何战争准备,一心想以割地、赔款、求和保住自己的帝位。懦弱昏庸的钦宗一味退让求和,命令各路援军退回原地,不准军民私造武器抗金,甚至将抗金百姓斩首示众。钦宗又亲自到金营求和,向金递交降表,被扣留。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扣留在金营,二月六日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日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北宋从此灭亡,这就是所谓的“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当时宋朝嫡亲宗室中只有在河北组织兵马的康王赵构和哲宗的废后孟氏幸免于难。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这个重建的小朝廷,后来被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赵构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同乃父乃兄一样惧怕与金朝打仗。但是,面对金朝的入侵,虽然南宋最高统治者奉行屈膝投降的政策,但是广大人民纷纷奋起抗击金军的残暴掠夺,从公元1134年起,宋金战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金兵战争初期的军事优势逐渐消失,金朝内部在对宋战争的策略方面,产生了重要分歧。  但金朝的内讧,不但没有使宋高宗振作崛起,反而让他认为,多年盼望的议和之事又有了希望。  于是,他重新起用秦桧为宰相,专决议和之事。面对宋高宗的昏庸,南宋朝廷内部,许多人反对与金朝讲和,掀起了一场抗战派与投降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就是抗战派的代表人物。  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岳飞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据说,岳飞出生时,岳家屋顶上有一只大鸟高鸣。岳飞的父亲岳和便给儿子取名“飞”,字“鹏举”,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展翅高飞,鹏程万里。  岳飞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青年。后来,岳飞因在一次作战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就到开封投靠了宗泽。宗泽命岳飞与金兵交战。几天后,岳飞眼看自家军队粮尽援绝。他急中生智,挑了300名精兵埋伏起来。到了半夜,他命令每个士兵各拿两把柴草,统统点燃。敌人远望,以为是宋朝的援兵到了,惊慌逃窜。岳飞趁敌军大乱,立即领兵出击,大胜而归。  宗泽见岳飞确实智勇过人,提拔他做了东京留守司统制。然而,此时的东京留守杜充,却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大敌压境,他竟然投降了金兵。岳飞于是联络各路义军,坚持抗金。因为岳飞是统帅,所以人们又把这支军队叫做“岳家军”。  岳飞不但跟将士们住在一起,还替患病的将士们调理汤药,凡有赏赐,全都分给士兵。岳家军的一条纪律就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由于岳飞战绩显著,宋高宗很快将岳飞提拔为节度使。正当岳家军所向披靡之际,宋高宗却下达了不许直捣中原的命令。岳飞向宋高宗面陈收复之策,宋高宗不仅不置可否,反而对岳飞产生了怀疑。岳飞一气之下愤然辞去帅职,且不等宋高宗批复,就到庐山守母丧去了。第39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9)  公元1139年,宋高宗与秦桧沆瀣一气,同金朝订立和约,向金朝称臣纳贡。宋高宗因庆贺议和,而给诸将加官晋爵,岳飞力辞不受。  然而,事情正如岳飞所料,议和不久,金朝就撕毁了和约,又向南宋发动了大举的进攻。宋高宗一时慌了手脚,急忙下诏令岳飞出兵抗金。但金兵对淮南的威胁稍一解除,宋高宗又马上改变了主意,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为了向金人表明议和的决心,竟然撤消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金朝见状也表示愿意与南宋议和。  此时,秦桧又在宋高宗面前造谣说岳飞“心存异志,图谋不轨,收买人心,要自立朝廷”。宋高宗信以为真,就不顾一切地把岳飞父子定为死罪,并在公元1142年的除夕之夜,将他们秘密杀害在风波亭。  岳飞死后,有人把他的遗骨偷偷地埋葬起来。直到宋高宗死后,岳飞的冤案才得以昭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们把岳飞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西湖边,又为他修筑了岳王庙。还在岳飞墓前,用生铁浇铸了秦桧等奸臣的跪像,把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向岳飞、向世世代代的人民伏罪。  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12世纪时,他们散居于蒙古高原一带,分为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或以打猎为生,或以放牧为生,或从事农业经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内部开始贫富分化,出现了部落贵族和牧民、奴隶等阶级与阶层。大约到了12世纪后半叶,各部落之间为掠夺财富,开始进行无休止的战争,并逐渐结成势力强大的部落联盟,弱小的部落及其联盟不断被消灭或吞并,蒙古各部的统一就在这种残酷的战争中悄悄地进行着。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孛儿只斤部落乞颜族首领也速该的长子。他幼年时,父亲去世,部落中衰,与母亲及其弟兄们一道,过着艰难的生活,时常受外族的攻掠和侵扰。家族的不幸与生活的坎坷,磨炼了成吉思汗铁一般的性格和机敏的头脑,他决心恢复和重建乞颜部的辉煌,迅速成长为一个能征惯战的贵族青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铁木真首先找到了父亲生前的好友——当时十分强大的克烈部首领王罕,求得他的支持,又与札达剌部落首领扎木合联合,先后打败塔塔儿、蔑儿乞等部。接着,又与王罕合并击败扎木合。在战争中,铁木真的势力日益壮大,他被部众推戴为汗,并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侍卫军,被击败的蒙古部落都投奔到他的麾下。  蒙古国建立后,实行千户分封制,并且颁布了法典,创立了蒙古的文字,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安内的同时,蒙古开始了一系列对外扩张的战争,从1205到1209年,成吉思汗先后发动了3次对西夏的进攻。1211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军攻金,战争进行了7年后改由木华黎负责,成吉思汗则带兵西进,消灭了西辽、花剌子模,将领土扩展到中亚细亚和南俄罗斯草原。1226年,65岁的成吉思汗亲自带兵进攻西夏。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营中。同月,西夏灭亡。  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承汗位,率军继续讨伐金朝。1234年,金朝灭亡。蒙古转而将进攻矛头直指南宋。1260年,忽必烈继任大汗,采用汉法,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率领军队进入了攻宋的第三阶段。他采用降将刘整的建议,将军事进攻的重点定为襄阳和樊城。1273年,襄、樊陷落,南宋朝野大惊。元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很快攻陷建康,占领临安府。1279年,南宋灭亡。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正式建立了元朝。第二年,将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比起汉唐时期领土更为广阔。元朝建立后,设行省,将西藏、云南和澎湖纳入管辖范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和制度。忽必烈为巩固元的统治,十分注意吸收中原文化,其国号“元”就取自《易经》“乾元”之义。任用儒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佛教、道教,但为了保持民族特权,维持蒙古祖制,他对其他民族又实行了民族压迫政策,将民族分为四等。第40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0)  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声誉远播于欧亚非三洲。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改变了辽宋夏金时各少数民族偏安一隅的状况,原有的地域观念减弱,一统观念加强,元朝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元朝实现全国的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统治集团,是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新兴统治力量。他们战胜南宋腐朽没落的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完成了统一的历史任务。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元朝统治的百年,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对促进各民族交往有重要作用,它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分裂状态,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  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教导。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20岁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应试。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兵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13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4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二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挺进江西。在雩都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第41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1)  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行省制度的形成  元朝的行政机构是同中央集权制相适应的。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的设置基本上继承了秦汉的制度,但都有一些改革和发展。元代的行省制度就是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  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政权的行政机构很不完善,还属于“草创之初,未暇为经久之规”。忽必烈即位后,采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建议,考求前代的典章制度,行政机构开始按照汉族封建国家机器的规格,逐步完善起来。  元朝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主要由总政务的中书省、掌兵权的枢密院和管监察的御史台所组成。中书省始建于太宗窝阔台时,宪宗蒙哥时废。忽必烈即位后,根据刘秉忠等人的建议重建,设有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并以太子为中书令,作为中书省的首脑。蒙古人尚右,故右丞相、右丞分别高于左丞相、左丞。中书令至参知政事都称为丞相。中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主要由院使、知院、同知等掌管。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此外,还有大司农掌管农桑水利,翰林兼国史院掌制诰文书、修国史,集贤院掌管学校、征集人才,宣政院掌宗教、吐蕃事务,宣徽院掌诸王供应,太史院掌天文、历法,操作院掌工艺,通政院掌驿传。这些都是中央的专门机构。  元朝把我国各地划为若干行省,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的名称,金朝就开始使用了。元朝的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中书省的权力是很大的,它统辖路、府、州、县的政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事等等。行省的最高长官一般是平章政事。另设有右左丞、参知政事等。这样,就做到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份天下之治”,中央和地方政体合一,行政机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所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因此10个行省中就有4个行省涉及到边远地区。例如岭北行省的治所设在和林,称和宁路,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外,北边一直到北冰洋;东北地区主要由辽阳行省管辖,设开元路,管辖黑龙江中游,设水达打路,管辖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又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方设征东元帅府,管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元朝又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所以,行省制度使这些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方的管辖无异于内地。  为了加强行省与行省之间、行省与中央之间的联系,加强国内的交通,元朝政府在全国普遍设立了驿站,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10里、15里或20里设以急递铺。因此,中央的文书或地方的公文,可以很快传递。驿站制度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指挥。  元代以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省规模。  红巾军起义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财政破产,军备废弛。大批蒙古贵族、官僚通过受赐、占夺等方式转变为大土地所有者,如权臣伯颜一次所受赐田即达5000顷之多。汉族地主也大肆兼并土地。官府则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广大农民在沉重的封建负担下日益丧失土地,破产流亡。而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无计为生。元政府还推行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妄图以此镇压以汉族为主体的反元斗争,伯颜甚至扬言要杀绝张、王、刘、李、赵5姓汉人,这些倒行逆施,更激起统治危机,终于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红巾军起义。第42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2)  这次起义的导火索是修治黄河事件。当时,黄河屡屡泛滥,给沿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的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些灾民中普遍流行着一个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朝政府征发对梁、大名等13路农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任意克扣民工“食钱”,致使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便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韩山童的祖父,原来就是北方白莲教的一个领袖人物。到了韩山童时,白莲教在教义宣传、群众基础、政治斗争目标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宣称:“明王出世”即“弥勒佛下生”。“明王”、“弥勒”是当时人民幻想中的救世主,只要明王出世、弥勒下生,人民就可以翻身。这一通俗、简明的号召,有力地吸引了当时陷于贫困绝境的农民。  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颍州颍上县的白鹿庄聚集了3000多教徒,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誓起义。但立即遭到元地方政权的镇压,刘福通冲出包围后,重新组织起义力量,一举占领了颍州。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  为了解除红巾军的威胁,元朝政府赶忙下令免除南人、北人的界限,改变一切歧视汉人的政策,利用仇视红巾军的汉族地主势力来镇压红巾军。他们还采用赏爵利诱的办法,赐给方国珍、张士诚龙衣、御酒和官号,使之与红巾军为敌,替元朝统治者卖力。反动势力的联合战线逐渐强大起来,与此同时,南方红巾军内部又因矛盾而互相仇杀,势力大大削弱,在此情况下,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主力逐渐开始处于不利的形势。  随着敌人的势力的逐渐强大,红巾军日益陷入元军包围之中,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汴梁城破,刘福通保护韩林儿突围出走,后被投降元朝的张士诚围攻,刘福通壮烈牺牲,中原地区的红巾军政权结束了,波澜壮阔的红巾军大起义至此也接近尾声。  正是在红巾军起义的辉煌战果的基础上,朱元璋的南方起义军才能够异军突起,迅速灭亡元朝政权,建立起新的汉族统一政权——大明王朝。  靖难之变  朱元璋在位时,为了使朱氏王朝长治久安,决定分封诸王。他先后把众多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地。出于“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悍外患”的考虑,在长城沿线分封9国,谓子塞王,如燕王棣、晋王纲、宁王权等,授以兵权,命他们镇守北方,抵御蒙古。另一部分则驻扎内地,负责监督地方官吏。诸王中,以燕王、宁王、晋王势力最大。他们拥有“清君侧”的权力,这种做法导致藩王权势过重,反而构成对皇位的威胁,埋下了隐患。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朱标嫡子朱允炆继为皇太孙。而朱元璋平时喜爱第四子朱棣,对于懦弱寡断的朱允炆,太祖忧虑他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一日,太祖有意考皇孙智力,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想了一下答:“雨打羊毛一片腥。”这看似对仗可以,却太平凡了,毫无远大抱负,太祖皇帝气得脸色大变。恰在此时,朱棣侍立身旁,随即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这自然有气势,太祖无比欣慰。当然,燕王虎视眈眈,觊觎皇权威仪,早已垂涎三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史称明惠帝,年号建文。太祖尚未驾崩前,曾召大臣议立燕王为帝,但刘三吾等都反对,说:“孙承嫡统,古今通礼。若立燕王,那么燕王之兄秦王、晋王将如何处置?决不可违背祖规。”  因此,朱允炆当了皇帝后,首先感到几位边塞藩王因屡番建功,手里握有重兵,尤其是驻北京的燕王朱棣兵力雄厚,对皇位威胁最大,务必实行削藩减少实力。他命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策划。齐、黄认为燕王蓄谋已久,觊觎皇位,仓猝削他,一时难图。不如先削其手足,再向燕王开刀。建文帝同意此举,先用一年剥夺了周、齐、湘、岷、代五个藩王的实权。削藩至燕王时,就引起内战。第43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3)  一般说的“靖难、靖国”,都是指国家安危而发兵平乱。当建文帝向燕王开刀时,燕王却装疯到处逛荡,使惠帝造成错觉。后燕王府长史葛诚告密,张信因与燕王有旧交之情,冒死劝慰,燕王方出兵南下,以“清君侧”为名,直攻南京。建文帝派出耿炳文、盛庸等将军率军30万讨伐,亦连连被打败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燕王朱棣的大军先后攻下盱眙、灵璧等地。他陈兵江北时,惠帝朱允炆派出朱棣的姐姐庆成郡主前往割地议和,燕王不予理睬。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尤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成祖,名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明成祖的帝位是夺来的。明太祖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北方有蒙古贵族的重兵,不可掉以轻心。明太祖把这样的北方重镇,交给了只有11岁的朱棣,说明对他未来的期待。他20岁时,被派往藩地北平就职。他39岁时,明太祖病故,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面对叔叔辈的诸多藩王,心存恐惧。他采取了削藩的措施。此时,朱棣的3个哥哥已相继去世,他成了长子。对这个侄子皇帝,他本有不臣之心,现在又要削藩,刀就要砍到脖子上,他便起兵造反了。经4年苦战,终于夺得了帝位。年号永乐。明成祖,又称永乐皇帝。  明成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迁都北京。即位之初,定鼎金陵。随着元朝残余势力退至漠北,长江岸边的金陵,就显得离重要的北部边陲,过于遥远。为此,1403年,礼部尚书建议,把北平改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但他深知,迁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必须审慎行事。  他首先为北平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他千方百计地提升北京的经济地位。他知道,北京虽然地理位置极端重要,而且是元朝的大都,但是它在经济上却远不及江南,不及金陵。因此,他首先想方设法使北京繁荣起来。于是,他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规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内减免赋税。一些军士,也被放归北京乡里种田。战乱之后,形成大量流民。他下令把流民组织起来,到北京一带去种田。甚至,他又下令释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种田。他还实行了一些优待政策,如向他们免费提供牛具、种子。同时又迁往北京大批工匠,给这些民户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如诏免税粮,赈济优厚等。这样就在北京市内形成了工商业。由于这样多年的苦心经营,北京也就逐渐发达繁荣起来。因而,北京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规模,可以和金陵相媲美了。  1406年,明成祖下令次年6月正式营建北京宫殿。特派大臣到各有关行省采集巨木,又命大臣陈珪,主持北京宫殿及北京城市的整个设计营建工程。此后,正式启动的营建工程,就一直进行,从未中断过。1420年,北京的宫殿终于建成了。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经过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宿愿,完成了迁都盛举。从此,北京就成为明清两朝的都城,一直延续至今。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原名森,福建泉州人,其父郑芝龙原是海盗,后在明唐王政府为官,母亲是日本人。他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与东林党复社人士钱谦益等结交甚深,颇受隆武帝赏识,赐其姓朱,名成功,号称“国姓爷”。  后来他的父亲降清,郑成功表示“父教子忠,不闻以贰”,继续抗清。他以厦门和金门为据点,先后攻克福州、台州,在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抗清活动。顺治时曾4次招降,都被他严词拒绝。1659年,他联合浙江的张煌言等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与李定国率领的反清起义军相呼应,占领了多个地方,使清廷大受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击败,退守厦门、金门,这时收复台湾才被提上日程。第44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将触角伸向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被明逐出澎湖后,又占领了台湾南部,并建立了许多据点,如台湾城和赤嵌城,并蚕食了大量土地。1642年,荷兰打败了西班牙独霸台湾,在台湾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人民苦不堪言,不断起来反抗。爱国人士何斌献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建议他收复台湾。郑成功自幼目睹荷兰侵略者掠夺烧杀台湾人民,本来就对荷兰殖民者十分憎恨,加上现在北伐受挫,急需找到稳固的根据地与清政府抗衡,于是便于1661年从厦门来到金门,准备收复台湾。  1661年农历三月,郑成功亲率大军2.5万多人、舰船数百艘,来到台湾西南部的禾寮港。此地地势险要,荷兰殖民者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炮台。郑成功在敌人的严密防守下,强行登陆。上岸后,郑成功军受到台湾人民的热情欢迎,在他们的支持下,大败荷军,将其压迫在赤嵌城和台湾城两个据点内。郑成功对殖民者提出严重警告,责令他们投降。但荷兰殖民者以10万银子的犒赏作为交换条件,请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严词拒绝。农历五月,郑成功的军队攻下了赤嵌城,迅速控制了台湾全境。  荷兰殖民者退守台湾城后,倚仗粮草充裕,意欲固守城池,等待外援。荷兰舰队也多次从海上进攻郑成功。郑成功一方面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围城达9个月之久,另一方面率领英勇水师,在台湾人民的配合下,同荷兰侵略者展开了激烈海战,给他们以毁灭性的打击。1661年农历十二月荷军投降,荷军统帅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带领残兵狼狈从台湾退走,台湾光复。  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郑成功病逝。他的儿子郑经率领军队,继续驻守台湾,进行抗清活动。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设置台湾府。  郑成功在台湾经济建设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促进台湾经济繁荣。他把“台湾”出产的白鹿皮、糖等贩运到日本、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换回刀剑盔甲和生活日用品,解决了台湾的军政开支。据清初到过台湾的郁永和说:“凡中国物货,海外皆仰资郑氏。于是通洋之利,惟郑氏独操之,财用益饶。”  郑成功把荷兰殖民主义者从我国神圣领土台湾赶出去,使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同时对台湾的农业生产,海外贸易,繁荣经济,以及提高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都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郑成功是一位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纪念的民族英雄。  清军入关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写过一首题为《圆圆曲》的长诗。“圆圆”是吴三桂的爱妾陈氏的名字。诗的开头几句说:“鼎湖当日弃人间(崇祯皇帝死去了),破敌收京下玉关(吴三桂骑兵收复了北京)。痛哭六军俱缟素(军队都戴孝痛哭,为什么呢),冲冠一怒为红颜(原来是为了一个女人而大怒起兵的啊)。”这对吴三桂所标榜的报君父之仇当然是有力的讽刺,但历史的真相却远不是如此简单。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明朝首都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土崩瓦解了。然而,在胜利面前,农民军的上层人物,经不起物质引诱,加上农民小生产者本身的弱点,内部矛盾很快就暴露了出来,因此,当满汉封建主反动势力结合起来,共同向农民军反攻时,受腐蚀而严重削弱的农民军已变得虚弱,终遭失败,这种结局决不是偶然的。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长期居住在今松花江南北以及黑龙江一带。早在11世纪时,女真族的完颜部就曾建立过政权。元时一部分女真人迁入中原,另一部分仍留在东北。明初女真形成建州、海西、野人三部,生产渐渐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努尔哈赤做建州女真首领时,因戍边从征有功,被明封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是明初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的后代,姓爱新觉罗,是辽东总兵李成梁养子,受汉文化影响很深。  明对女真实行“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政策。万历年间,女真各部间相互争夺十分激烈,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历经40年奋斗,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脱明独立,称汗建国,建元天命,史称后金。随着后金的崛起,明朝渐感威胁,就采取措施进行限制。努尔哈赤一心图谋大业,开始与明抗衡。第45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5)  萨尔浒战役之后,明廷改任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构筑辽河防线,防备森严,与后金相持了很久,后因阉党陷害被革职,辽东边备开始松弛。努尔哈赤乘机率兵攻克辽阳、沈阳,占领70多个城池,并随着战线的南移,于1621年迁都沈阳。1626年努尔哈赤在一次战争中受伤死去,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继续发动侵明的战争。  对明作战的同时,皇太极统一了黑龙江流域的女真各部,绥服蒙古,并且征服了朝鲜,完成对明的新月形包围战略。皇太极在定鼎北京前,先后5次率兵突入长城,进入中原地带,大肆掠劫,因人民的反抗未能驻足内地。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皇帝,定族名为“满族”,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清朝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国家机器基本确立。  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他们本来都是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战,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便封他们为王,给予高官厚禄。派吴三桂驻防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精忠驻防福建,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  “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尚可喜、耿精忠的势力也很大。“三藩”凭借手中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他们的权势日重,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一直想撤掉“三藩”,又怕弄不好,局面不可收拾,只好等待时机再作打算。  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帝,说自己老了,想告老还乡,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尚可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认为这正是削弱三藩实力的好时机,就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不允许他儿子继承爵位,还命令撤销靖南府。  康熙帝这一举动,使吴三桂与耿精忠大为震动。他们为了试探朝廷的态度,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帝看过奏章,立即召集大臣商议,许多大臣不主张撤藩,怕引起叛乱,有的大臣坚决同意撤藩,意见不能统一。康熙帝说:“三藩早有谋反之意,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不如先发制人,免得拖久了,后患无穷。”  于是,下诏将三藩撤掉,派官员前往滇、粤、闽三省料理搬迁事宜。吴三桂没有想到康熙帝真的同意撤藩,决定起兵造反。公元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分兵两路进攻湖南和川陕。  三藩叛乱,朝廷内一片混乱。那些不主张撤藩的大臣,极力叫嚷要向三藩求和。康熙帝撤藩的决心坚定,他一面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孤立吴三桂;一面调动八旗军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吴三桂听说耿精忠与尚可喜都被清朝廷降服,十分恼怒。他孤立无援,军队内部人心涣散。康熙帝令八旗军奋勇作战,双方在西北、西南、华南相持了五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78岁,他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建元昭武,国号大周,企图用这种办法鼓舞士气。可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清军进攻越来越猛烈,吴军节节败退。  吴三桂自知大势已去,心中一急,突然中风昏厥,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吴三桂死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91;继位,改元洪代。吴世?#91;护送吴三桂的棺柩,从湖南撤离,退回云南昆明,仍然与清朝廷对抗。清军大举进攻昆明,吴世?#91;自杀了。  从此,历时9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以后,清朝把“三藩”藩兵改编,归入上三旗,对各地汉族军阀,严加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指清前期,从康熙到乾隆中叶大约百余年间的安定、富庶的景象。  清朝初年,由于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各地多是“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实行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第46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6)  康熙、乾隆时对边疆各地积极用兵,平定了边地,巩固了疆域。清朝的疆域北至恰克图,南至海南岛、西洋群岛,西至葱岭,东到外兴安岭、库页岛,已是一个幅员辽阔、国势强大的统一国家,这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清前期的“康乾盛世”,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繁荣发展。  农业方面,康熙在1669年下令停止清初实行的圈地政策,宣称满汉军民一律平等对待。将土地还给农民,让他们将一些空闲已久的荒田垦辟出来。规定大户不许欺凌佃户,调和缓解雇工和雇主的关系。减免地租,并且免除杂派和“三饷”。康熙时宣布以1711年的丁银额为准,“永不加赋”。雍正时又进一步采取了“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措施,这是对明朝一条鞭法的发展。这一系列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封建秩序逐渐稳定,农业生产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这首先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上,据资料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时全国耕地面积达607多万顷,雍正时增至890万顷。由于官田和地主隐瞒土地,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土地亦无法计算,所以这只是保守的估计。  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大,人口也大大增加。明代人口的数字最高为6000多万,顺治时人口为1900多万,康熙时为6000多万,至乾隆时已激增至14000多万。  清朝前期在兴修水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治理黄河水患、修浚永定河工程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清代粮食的产量很高,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增多了,作为商品流通的粮食越来越多,商品经济在农业中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为清的昌盛奠定了基础。  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清的税制改革使手工业者和商人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松弛,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清统治者对民间手工业的限制相对放宽,这对工商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以缫丝织布闻名的江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家庭手工业更加发达,各种手工作坊纷纷出现。苏杭的丝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四川的煮盐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制糖、制茶、制烟业也比先前发达。云南铜矿的大量开采出现在雍乾时期。清代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明代,生产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产量和品种更加丰富。  商品的发展又促成了全国各地商业的繁荣,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和贸易港口。北京是全国贸易的中心,瓷器、陶器、绸缎、布匹、铜、酒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商品。清对外贸易也比以前有所发展了,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王朝史上最后一次辉煌。由于清朝采取的是一种消极保守的防御性政策,经济虽然恢复发展,但盛世背后埋藏了诸多隐患,从乾隆后期开始,炽盛局面就不复重来了。  林则徐虎门销烟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以中英贸易为例,1827年以前,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棉毛织品和金属制品,由中国输往英国的则以茶叶为主,其次是生丝、土布、陶瓷等。由于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的商品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所以,英国的纺织品在中国不能畅销。而英国却必须购买中国著名的茶叶等。这样,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资产阶级出于其掠夺本性,竟用鸦片来冲击中国的贸易市场,获取一本万利的不义之财。  早在乾隆末年,鸦片就从英国输入中国。到了嘉庆的儿子道光即位时,鸦片在中国已经泛滥成灾,中国的白银滚滚地向外国流去。  道光皇帝为了确保白银不再外流,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禁烟。大臣林则徐是坚决禁烟的代表,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如果让鸦片继续蔓延,则“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帝觉得林则徐讲的很有道理,就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让他到广东禁烟。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第47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47)  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都是主张禁烟的。他们对林则徐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在两个人的帮助下,林则徐很快查清了鸦片走私、烟馆开设等一系列情况,然后贴出了禁烟通告:  (1)勒令外国鸦片贩子,在三天之内,务必将鸦片全部缴出。  (2)要求外国商人写出保证书,声明今后来华的外国商船,永远不再夹带鸦片。如果带来,一经查出,立即没收充公。经营鸦片者要处以死刑。  (3)向中外宣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外国鸦片贩子惊慌失措。到了第三天,他们见林则徐决心坚定,就交出1000多箱鸦片,企图蒙混过关。但林则徐早就打听清楚,停在零丁洋上的20多艘船上,还有2万多箱鸦片,他坚决命令他们交出来。并果断派兵包围了商馆,鸦片贩子只得乖乖地缴出2万多箱鸦片,其中有美国烟贩的1500余箱。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怒气冲冲地从澳门赶到广州,向林则徐抗议,还怂恿烟贩们不要缴鸦片。为了打击义律,林则徐命令将外国商船全部查封。义律和鸦片贩子被关在商馆里,连饭也吃不到。义律一看不能来硬的,就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命令英商缴出鸦片,声明所有的损失由英政府赔偿。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