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儿子,在位23年。景帝名叫刘启,是文帝的儿子,在位16年。文景统治的40年,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是西汉社会经济向上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局面的出现,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之后造成的。汉初以来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提出并且收到一定效果的。 西汉建立后,社会经济一片凋敝。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死者过半。那时,连皇帝都弄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子,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成了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当务之急。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刘邦以来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实际上就是稳定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文景两代,大力推行这一政策,因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文帝曾经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思是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理国家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它采取的办法,首先是减轻田租。有时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即免收田租。景帝时还把田租“三十税一”正式定为制度。人头税也有所减轻。汉代人头税称为算赋,15岁到56岁,每人每年交纳120钱。文帝时曾减为40钱,徭役也有所减轻。文帝时把原为一年服役一个月的办法,改为“三年而一事”。文帝对役使民力也比较慎重。有一次,他想盖一所露台,召工匠来估算,要花费黄金100斤,约合当时中等人家10家的家产。文帝觉得费用太重,就把这项营建计划取消了。文景时还一再下令,让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免“戍卒给输费苦。”这就是所谓的“轻徭薄赋”。 与此同时,还在刑罚方面有所减轻。文帝时,作了两点改变:一是废除连坐收孥法,即对犯罪人的全家老小不再一同治罪,对犯罪人的妻、子不再罚做奴婢,二是废除肉刑,即当黥者改为城旦春(男子修城,女子舂米),当劓(割去鼻子)者笞(杖打)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景帝时又减轻了笞刑。这就是所谓“刑罚大省”。 文景的政策,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发展还是起了积极的作用的。 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和武帝初,社会和国家都已比较富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第16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占据支配地位。当时,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恃”,它适应战后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仍相当激烈。 西汉初年,汉高祖继续实行秦代的挟书律,禁止私人收藏诗、书等,儒家学术活动几乎灭绝,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被统治者大力提倡。这些政策短期内适应了长期战争后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要求。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造就了文景时期的社会安定、政治开明、文化复兴的繁荣局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黄老学说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汉武帝时期,商人豪强大力兼并土地,匈奴不断骚扰边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了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神化皇权的观念以及仁义学说,恰好适应了这种要求。年轻气盛的汉武帝要大有作为,建立千秋帝业,也需要这种新的思想武器。 汉武帝继位后,首先举行的一件大事是召集天下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大儒董仲舒提出,诸子学说使国家不能保持—贯的政策,法令制度常常改变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建议政府只用讲儒学的人为官。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各地举荐来的非儒学的诸子百家一概罢斥,同时任用考试优秀的儒家学者。这样一来,只有学习儒家学术才有做官的机会。武帝又改组领导班子,起用了一大批好儒学的人,如用好儒术的田蚡做丞相等,以此来褒扬儒学,贬斥道家等诸子学说。 汉武帝的改革激怒了黄老学说的首要代表窦太后。窦太后大力打击儒家,并找借口把鼓吹儒学的人投入监狱。窦太后去世后,武帝重用儒生,把官府里非儒家的博士一律免职,排斥黄老刑名等百家学术于官学之外,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提倡的儒学,是在原来孔子仁义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神化皇权、鼓吹君权神授的思想,又接受法家君王独尊、增设刑法、任用酷吏的学说,成为一种儒家王道与法家霸道杂合的思想。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窦太后老病,汉武帝于是下令设立以学习《诗》《书》《礼》《易》《春秋》5部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五经博士”和太学,为儒家在京师开辟了一块活动繁衍的天地。窦太后死后,一代大儒董仲舒出场了,他提出只有儒家思想才是最正确最完备的学说,建议罢黜诸子百家之学,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儒学实行学术上、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了这个建议,进一步大力提倡儒学,把儒学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 汉武帝即位之初,从匈奴投降者的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山一带原来居住着月氏人,因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建立了大月氏国。不久,他们又被为了摆脱匈奴压迫而向西迁徙的河西地区乌孙人赶走,西迁中亚。因此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汉武帝就想联络大月氏对付匈奴。当时西去大月氏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下,行程充满着危险。于是汉武帝公开招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张骞以武帝宫中郎官的身份应诏,汉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还从应征者中挑选了一百多名随从,其中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堂邑父。 公元前139年,张骞手持汉节,带着一百多人离开长安。他们一行走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南),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尽管他们小心翼翼,还是被匈奴发现,将他们扣留。单于恶狠狠地问张骞:“月氏在我们匈奴的北面,汉朝怎么能越过我们往那里派使臣?”张骞他们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尽管如此,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有一天,张骞和堂邑父趁匈奴人不防备,骑上快马逃了出来,一直向西走了几十天,来到一个叫大宛的国家。第17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7) 大宛王早就听说有个富饶的汉朝,很想互通往来,见到汉朝的使者来到,非常高兴,还派向导带领张骞前往大月氏。可是,月氏已经在大夏建立了国家,已经失去了向匈奴报仇的愿望。 张骞他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也没能说服月氏王与汉朝联盟攻打匈奴,只好离开月氏回国。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虏,他们改走南道,打算经莎车、于阗,越过羌族地区,然后从祁连山进陇西回国。不料,当他们路过羌中地区时,又被匈奴俘虏。一年后,张骞他们乘匈奴发生内乱逃了出来。汉武帝见到十三年未见的张骞,非常高兴,拜他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还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汉武帝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是他们的商人从身毒(今印度)买来的。大夏在长安西边12000里。大夏人从身毒买到蜀地的东西,可见身毒离蜀地不远。我们要从蜀地出发,走西南那条道,经过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经过匈奴了。” 汉武帝认为张骞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派四路使者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四路使者都没有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但他们的行动对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公元前119年,张骞又带人向西出发了。同许多国家建立友好往来和外交关系。张骞他们动身回汉朝时,乌孙派遣使臣同他们一起来到汉朝,并带来几十匹乌孙良马。 公元前114年,张骞在长安病逝。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陆续回到长安,从此,汉朝同西北各国关系更加密切,汉朝和各国使节商团来往络绎不绝。对东西方社会经济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张骞开辟的西域这条路,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唐代以后,海运逐渐发达,西北地区民族政权兴衰变化急剧,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与安全保障逐渐降低而趋于衰落。在元代,由于驿路畅通,又曾繁荣一时。 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为了表示友好,汉朝也派使者回访匈奴,可是汉朝派去的使者常常被匈奴扣留,于是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想出兵打匈奴,正在这时,匈奴的使者来求和,还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带着副使张胜、常惠及士兵100多人,踏上了出使匈奴的路。 苏武他们来到匈奴,把扣留的使者交给单于,然后献上礼物。苏武正等着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长安交差,没想到,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以前有个汉朝使者叫卫律,投降了匈奴,单于很器重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个部下叫虞常,他见卫律投降匈奴很不满,老想杀了卫律,然后逃回汉朝。恰在这时候,苏武等人来到匈奴。虞常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好朋友,就偷偷地和张胜商量,准备把卫律杀死。 可是虞常不小心走露了消息,单于逮捕了虞常,让卫律审问他。张胜害怕了,就把虞常跟自己合计的经过告诉苏武。苏武吃了一惊,他说:“看来我要受到牵连了。我是汉朝堂堂使者,如果像犯人一样被匈奴审问,会给朝廷丢脸。”说罢,他拔出刀向脖子上抹去。张胜和常惠连忙夺下刀,才制止他自杀。 后来,单于天天派卫律去问候苏武,想逼他投降。卫律用尽办法也没有得逞。苏武指着卫律鼻子大骂:“你身为汉朝使者,背叛朝廷,像你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跟你见面?你仗着单于,随便杀人,还想挑拨汉朝和匈奴打仗,你真是太可恶了。我决不会投降的,你今天杀了我,将来总有一天汉朝派兵来攻打匈奴,杀死你这个叛贼!” 单于见苏武坚决不屈服,就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折磨苏武,叫他投降。这时候正好天下大雪,苏武就吃融化的雪和地窖里的破毡毛。 过了几天,单于见苏武居然还活着,就把他送到北海边上去放羊。单于给苏武一群公羊,对他说:“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小羊羔,你就可以回汉朝去!”第18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8) 苏武来到北海,没有被眼前的皑皑白雪吓倒,饿了以挖野菜、逮田鼠充饥。他仍不忘自己是汉朝使者,每天白天拿着使节放羊,晚上抱着使节睡觉。日子一长,使节只剩下光秃秃的杆了。 匈奴老单于死了,由于内乱,新单于没有力量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汉武帝已经死了,汉昭帝即位,于是派使者到匈奴,要单于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第二年,汉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单于手下,偷偷和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放羊的情况告诉使者。使者严厉地责备单于说:“你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里射下一只大雁,雁腿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他在北海放羊。” 单于听了,吓了一跳,他还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他连声向使者道歉,答应一定把苏武放回来。 苏武在匈奴受了19年折磨,出使时他才40岁,回来已是白头发、白胡须的老人了。 昭君出塞 昭君是公元前33年出塞的。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170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汉武帝即位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汉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了分裂,五个单于互相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叫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到长安朝见皇帝。汉宣帝用很隆重的仪式欢迎他,给他送去34000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想跟汉朝和好。没过几年,汉宣帝死了,即位的是汉元帝,这时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又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元帝派兵打败了郅支单于,把他杀了。呼韩邪单于的地位就更稳固了,为了表示与汉朝和好的诚意,公元前33年,他又一次来到长安,要求和亲。 以前,和亲都要挑选公主或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去,于是,派人到后官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皇上就认她做公主。”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皇宫,就没有自由,像关在笼中的鸟儿一般,都巴不得有一天能出宫。但是想到去遥远寒冷的匈奴,却又不乐意。 有一个宫女王嫱,也叫王昭君,为了自己的终身,就自愿到匈奴和亲。于是就把她的名字呈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选个好日子,让呼韩邪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见到妻子这样美丽,十分高兴。相反,汉元帝见到王昭君这样漂亮,十分后悔。他想把王昭君留下来,可是已经晚了。 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气,便命人把昭君的画像拿来,模样儿倒是相似,就是看起来不可爱,比昭君本人差多了。 汉代的宫女进宫,一般是见不到皇帝的,都是画工画了像,再让皇帝挑选。有一个画工叫毛延寿,喜欢收受贿赂,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送点礼给他,他就把容貌画得美一点。王昭君是个有骨气的女子,她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查清了真相,一气之下,就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匈奴的日子里处处尊重匈奴的习俗,精心服侍单于,爱护臣民,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经常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在王昭君生活的年代里,匈奴和汉朝和平相处,60余年没有发生战争。而“昭君出塞”的故事被人们流传下来,并被后世广为传唱。 王莽改制 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一个历时16年的新朝。代汉称帝而建立新朝的王莽,打出复古的旗号进行所谓“改制”,历史上称作“王莽改制”。第19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19) 公元元年前后,西汉已经由强盛而转向衰落,朝廷的赋税徭役日益繁重,土地大量兼并,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缓和阶级矛盾、实行改革的旗帜下,王莽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这个受人非议的改革家,由于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其政策加重了社会灾难,引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靠沽名钓誉发迹,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9年,王莽提出实行王田制度和奴婢私有政策。土地兼并和畜奴、买卖奴隶是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王莽下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归国家所有,所有的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田产过多的要捐出去;没有土地的,官府按规定分配;不执行命令的被流放到边境。但当时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贵族、官僚和豪强手中,他们群起反对,各级官吏也拒不执行命令。奴婢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下层阶级也没有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过了3年,迫于各界压力,王莽只好宣布废除这一法令。不久,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莞”制度,企图以此控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狂活动,并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五均”是由政府统治工商业的经营并管理物价。“六莞”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由国家管理。但王莽用来管理五均六莞的多是富商大贾,他们和地方官吏相互勾结,营私舞弊,盘剥百姓,损公肥私,结果改革收效甚微,反而助长了不良之风。 王莽多次变动币制。先是在公元7年,铸造错刀、契刀、大钱三种新币,与原来的汉五铢钱并行。后又废除错刀、契刀,下令收禁五铢钱,另铸一种小钱,与保留的大钱一起使用。最后,王莽又发行多种货币,分为金、银、龟、贝、钱、币等共六类28品,种类杂乱,换算繁琐,比值也极不合理。这样一来,货币便失去了价值尺度的职能。而且,每次变动,都是以劣顶优,币面值不变,实际价值大减。王莽借此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引起物价飞涨,币值狂跌,农民、工商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币质粗恶,使民间盗铸群起,因此而罚做奴婢的达10万人以上,仍然禁不胜禁。 王莽“改制”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掠夺。因而其结果必然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市场停顿,生产凋敝,整个社会经济遭受到极大破坏。 王莽在改革的同时,又大兴土木,并派官吏广征淑女,巧取豪夺,供其享乐。他大量派使节和军队到各少数民族宣扬新朝的政德,又挑起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调兵遣将,征发人力。沉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的骚扰、残无人道的刑罚使下层民众无法生存,终于爆发了震撼全国、推翻新朝的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异常严重,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或成为豪强地主的佃客,或成为转徙沟壑的流民,或沦为富贵之家的奴婢。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王莽篡汉之后,企图推行改革,缓解社会危机,然而由于其改革措施严重脱离实际,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和一部分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极大的苦难,反而激起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加之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妄兴兵戈,更是搞得民不聊生。无穷的人祸加剧了天灾的破坏力,从公元11年起,水旱蝗灾连年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终于酿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17年,新市有两个人,一个叫王匡,另一个叫王凤,他们带领几百个农民起义,抢了官仓的粮食,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后人就称他们为绿林军。 王莽派左将军公孙禄到新市去镇压绿林军。公孙禄说:“朝中大臣乱划田地,夺了他们的生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必定要起来造反。不如惩办贪官,给起义的农民土地和钱,让他们回去安心种田,国家就能安定了。”王莽一听,立即罢了公孙禄的官,另派人去剿灭绿林军。第20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0) 绿林军跟官兵拼杀起来,越杀越勇。官兵被打得四散逃跑,死伤好几千人。王匡、王凤趁此机会,攻进竟陵、安陆两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贫民,另一些搬到绿林山上。 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疫病,许多绿林好汉得病死去。绿林军只好分几路转移,一路占领了南阳,一路占领了南郡,一路占领了平林。绿林军不断壮大。 和绿林军同时起义的,还有樊崇领导的赤眉军。 公元18年,山东琅邪人樊崇在莒县发动了农民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不到一年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因为他们都把眉毛涂成红色,所以被称为“赤眉军”。 赤眉军纪律严明,很受老百姓喜欢和称赞。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去镇压赤眉军。在梁郡一带,赤眉军和王匡、廉丹的十几万大军展开激战。樊崇是个大力土,挥舞长枪向太师王匡扎去,王匡拉转马头就往回逃,大腿被扎了一枪,逃掉了。他的副手、更始将军廉丹被打死,十几万官兵全军覆没,赤眉军军威大振。 这时候,全国到处闹饥荒,大批关东人拥进关中,难民有几十万人。王莽只好下令开仓放粮。官吏们贪污腐化,层层克扣难民粮食,结果长安有成千上万的难民饿死了。当时除了绿林军和赤眉军,全国到处都活跃着起义军,他们彼此没有联络,没有形成团结的力量,而且,一些地主和汉朝宗室贵族也趁机混进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如刘玄加入了平林兵,刘缤、刘秀在南阳起兵,后加入绿林军。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行政体制,则仍置三公,事归台阁;减省地方官吏。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主要措施包括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遣散军队还乡务农;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等。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经济有明显的恢复,政治也相对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刘秀称帝后,虽然基本控制了中原要地,但是仍处于各种武装势力的包围之中。刘秀根据形势,采取了“先关东,后陇蜀”,先集中力量消灭对中原威胁最大的关东武装势力,再挥师西向的战略决策,并针对割据势力众多而分散的特点,采取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刘秀命大将盖延率军5万进击直接威胁洛阳的刘永集团。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全歼刘永部于垂惠,从而消灭了关东地区的最大割据势力,解除了对京师洛阳的最大威胁。汉军在短短的四年中,将关东地区各个割据势力全部铲除。 在从事关东统一战争的同时,刘秀也展开了镇压赤眉农民起义军的行动。早在绿林军攻占洛阳的时候,赤眉军的势力也进入了中原地区。其首领不满于更始政权所为,另立一帜,与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更始政权相抗衡。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刘玄被杀。更始政权灭亡。刘秀为一举扑灭赤眉军,决定凭借崤函险道,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对赤眉军实施截击。后刘秀亲率大军,与先期部署的侯进、耿弇部会合,拦截折向东南的赤眉军余部于宜阳,予以全歼,赤眉军首领樊崇等十余万人投降。至此,刘秀终于将延续十年之久的赤眉农民起义扼杀在血泊之中。 刘秀在镇压赤眉军,削平关东群雄之后,便西图陇、蜀,统一全国。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四月,刘秀正式发动伐陇之役。遣耿弇等7将分兵进攻陇坻,隗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挫败汉军攻势。于是刘秀暂时转攻为守,命大司马吴汉赴长安集结兵力,以资策应。同时争取河西窦融出兵相助,使隗嚣腹背受敌,并让马援煽动隗嚣部属及羌族酋长附汉。隗嚣见处境危急,遂向公孙述称臣,联蜀抗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秋,隗嚣得西蜀援兵后亲率3万大军进攻安定,另派一部进攻汧县,企图夺取关中,但分别为汉军冯异、祭遵部所击败。第21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1) 隗嚣的冒险出击,造成了后方空虚,给刘秀造成乘虚蹈隙、直捣陇西的机会。建武九年(公元33年)正月,隗嚣在忧愤交加中病死,部下立其次子隗纯为王。刘秀采纳来歙建议,再次发兵攻打陇西。到了次年十月,终于攻破落门,迫降隗纯。历时四年的陇西之战宣告结束。最后,刘秀平定巴蜀,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光武中兴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涉及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其影响深远。 东汉时期,除了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集团相互斗争外,还有一个以名士和太学生组成的士人集团,他们不满宦官掌权,主张改革朝政。公元165年,汉桓帝让陈蕃做了太尉,李膺做了司隶校尉,王畅做了尚书。这三个人都是读书做官、清正廉正、又不满宦官的人,因而深受太学生们的拥护。 李膺一当上司隶校尉,就有人向他告发野王县令张朔贪污、勒索、虐杀孕妇,无恶不作。张朔是大宦官张让的弟弟,他知道李膺的厉害,就逃匿到张让家里。李膺知道后,亲自带人到张让家去抓捕,张让为张朔说情,谁知李膺执法公正严明,下令斩了张朔。张让马上向汉桓帝哭诉,汉桓帝知道张朔确实有罪,也就没有为难李膺。 李膺的举动引起了宦官的仇视。第二年,有个和宦官交往密切的方士张成,他善于捕风捉影,故弄玄机。有一天,他从宦官侯览口里得知,朝廷要颁布大赦令。于是,他假装看了看风向,说皇上就要下诏书大赦天下了。 别人不信他的话,张成就跟人家打赌,并叫他的儿子去杀人。李膺把张成的儿子抓了起来。就在这时,大赦的诏书果然下来了。张成得意地对众人说:“你们看我占卜的灵不灵,诏书已经下来了,李膺不敢不把我儿子放出来。” 这话传到李膺耳朵里,气得李膺火冒三丈,他说:“张成预先知道大赦,还故意纵容儿子杀人,这是藐视王法,大赦不该赦到他身上。”于是就下令把张成的儿子杀了。 张成不肯罢休,他找到宦官侯览、张让,让他们替他儿子报仇。侯览他们想出一个坏主意,叫张成上书汉桓帝,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成朋党,诽谤朝廷,请桓帝惩办。他们还附上一份所谓党人的名单,跟他们作对的人全列在上面。 汉桓帝看了张成的控告,心里早就对那些批评朝廷的读书人不满,就命令太尉陈蕃逮捕党人。陈蕃一看名单,上面写的都是天下名流,不肯照办。汉桓帝火气更大了,通令各地,非把这些人抓到不可。 李膺、杜密、陈翔等名单上的二百多人全给逮捕了。有个名士叫陈寔,他也被列入党人里头,有人劝他逃走,他毫不畏惧地说:“我逃了,别人怎么办?我进了监狱,和他们在一起,也可以壮壮大伙的胆。”他自己来到京城,投案进了监狱。范滂也跟陈寔一样,挺着腰板自己走进监狱。 太尉陈蕃上奏章,为党人说情辩护,被汉桓帝革了职。被捕的党人在狱里,受到宦官的百般折磨。李膺想了一个办法,要治治这些宦官。于是招供出许多宦官的子弟,说他们也是党人。宦官们没有办法,只好对桓帝说:“现在天时不正常,应当大赦天下。”就这样,两百多名党人又全部被释放了。 这些党人虽然被释放,可汉桓帝却下令“禁锢”他们终身,罚他们不许留在京城,一辈子不得做官。历史上称之为“党锢之祸”。 公元167年,汉桓帝病死了,窦皇后和她的父亲窦武,立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子刘宏为皇帝,就是汉灵帝。汉灵帝年幼不懂事,窦太后临朝,窦武为大将军,这时,陈蕃、李膺、杜密他们又重新回来,参与朝政。 宦官们害怕陈蕃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拿着皇上的节杖,诬陷陈蕃联合窦武谋反,把两个人给杀了,接着逼窦太后交出玉玺,并把她禁闭在南宫。陈蕃和窦武的家人和亲戚都受到株连,李膺、杜密等一些人也被削职为民。 可是宦官仍不甘心,他们寻找机会继续陷害党人。没过多久,就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第22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2) 黄巾军起义 东汉时期,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对立非常严重。和帝、安帝以后,东汉统治集团日趋腐朽,轮流当政的宦官外戚竞相压榨农民。从这时起直到东汉末年,水旱虫蝗风雹连年不断,地震、牛疫也频繁发生。人祸加上天灾,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小农经济纷纷破产,农民到处流亡。 东汉末年,朝廷中宦官当道,许多有名望正直的大臣都被赶出京城。汉灵帝终日荒淫挥霍,宦官贪污腐败,国库里的钱很快被折腾光了。 没有钱怎么办?宦官们就给汉灵帝出了个主意,在西园开设了一个卖官的铺子,向社会公开拍卖官职。让有钱的人花钱买官职和爵位,他们规定:四百石的官职定价四百万钱,两千石的官职定价两千万,如果没有钱也可以先买官职,等上任后再加倍付款。这样一来,买官做的人,上任后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本来就连年灾荒,粮食歉收,老百姓被逼得更加走投无路了。 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农民纷纷起来造反。公元184年,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东汉王朝的统治陷入了摇摆不定的危机之中。 在巨鹿郡,有兄弟三人,大哥叫张角,懂得医道,早年在民间行医。他看到人们都希望安心生产,过太平的日子,就创立了太平道教,广收弟子,利用看病行医的机会,向人们宣传教义。他还常常免费给人治病,救治了不少病人,这样一来,张角就出名了。 大约过了10年,太平道传遍了全国各地,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张角把教徒分成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设一个首领,叫做渠帅,等待时机举行起义。 张角和他的弟弟张宝、张梁以及各方首领们商量,准备在公元184年3月5日发动起义,这一天是甲子日,张角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张角还叫弟子们在大街小巷、官府、寺庙,到处用白土写上“甲子”二字,作为起义的暗号。然而内部出了叛徒,张角弟子马元义的一个助手唐周,向朝廷告了密,马元义被朝廷抓起来杀了,同时被杀的有1000多人。 张角得到消息,立即通知各地提前起义。张角自封天公将军,封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起义军全部扎黄色头巾,所以叫“黄巾军”。 黄巾军每到一个地方,就放火烧官府,捕杀为非作歹的官吏,没收官府财物,开仓放粮,势力发展很快。 黄巾军声势浩大,作战英勇,接连打下了好些郡县,杀了许多贪官污吏。后采,朝廷调来各地的官兵,黄巾军由于组织指挥不力,缺乏战斗经验,连吃了几次败仗。 在黄巾军和朝廷军队相持时,张角生病死了。张梁因放松了警惕,被突然扑来的汉军袭击,张梁率领部下奋勇抵抗,最后战死。张宝势单力薄,也死在战场上。 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有目的的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其发动的广泛、计划的周密,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黄巾起义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鲜明对立,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大起义,发生在地主阶级的封建割据倾向迅速发展的时代,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武装,与官军联合起来,处处阻截和镇压农民军,迫使农民军不能大规模集中力量发动进攻。所以黄巾军虽然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取得过一些胜利,却不能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最终在敌人的分割包围中被各个击破,先后失败了。 虽然黄巾军主力被朝廷镇压下去,但是各地农民起义浪潮还没有平息,腐朽的东汉王朝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爆发于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仗。在这次战役中,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 公元200年,袁绍调集十万大军,由大将颜良率领,从邺城出发,进攻许昌,征伐曹操。袁军攻占了黎阳,渡过黄河,包围了白马。第23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3) 曹操采用了荀攸的意见,解了白马之围。袁绍得知白马战败,又失掉爱将,气得直跺脚,又派大将文丑去追击。文丑带领五六千骑兵快马追击,一路上,到处是曹军丢弃的马匹、武器。袁军以为是曹军仓皇逃命时丢弃的,于是纷纷下马抢夺。谁知他们中了曹操的计谋。曹操见此情景,一声令下,埋伏着的五百骑兵冲了出来。文丑和士兵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曹军打败了。 袁绍初战失利,但他自恃兵多,不顾沮授的劝阻,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官渡。曹军全力固守官渡,两军在这里对峙。 袁绍命令士兵沿曹营阵地堆土山、筑高台,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曹营死伤不少。曹操跟谋士们商议,设计了一种霹雳车,这种车只要扳动机关,就可以把大石头发射出去,打毁袁军高台。袁绍又想出一个办法,命令士兵挖地道企图偷袭曹营。曹军发现后,在军营前挖了一道壕沟,切断地道出口。袁绍的偷袭计划失败了。 两军相持了几个月。曹军粮食供应不上,士兵们也很疲劳,曹操有些支持不住了,准备退兵,但手下谋士劝他坚守。谋士许攸再次建议袁绍趁曹军兵乏粮缺的时候,派兵偷袭许都。袁绍不但不采纳许攸的建议,反而把许攸狠狠地责骂一顿。许攸一气之下,便投奔了曹操。 曹操在大营刚想脱下靴子睡觉,听说许攸来投奔他,赤着脚出去迎接,他高兴地说:“你这一来,我就有希望获胜了。” 曹操采用许攸的建议,立即召集谋士们商议,派曹洪等将军守好军营,自己率精锐骑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连夜向乌巢出发。沿路遇到袁军岗哨盘问,都说是袁绍派来增援乌巢的。袁军岗哨没有怀疑,便放他们过去了。曹军到达乌巢,放起一把火,霎时间,粮仓到处起火,浓烟滚滚。守备的袁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曹军杀得片甲不留,淳于琼也被曹军杀了。 袁绍听说曹操带兵偷袭乌巢,马上命令大将张郃去攻打曹营。张郃劝袁绍说,曹操既然派精兵偷袭乌巢,官渡守备也一定不会放松。袁绍不听。张郃和高览只好带兵出发,张郃在官渡腹背受敌,就投降了。曹军乘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袁绍和他的儿子仓皇逃过了黄河。 官渡之战,袁绍的主力已经被消灭,从此一蹶不振;曹军势力大增,乘胜追击,不久就统一了北方。 在这次战役中,袁绍虽然具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但是他骄傲轻敌,不能够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内部分裂,多次坐失战机,终于失去了优势,遭到惨败。 三国鼎立 黄巾起义后,各地割据势力迅速发展,东汉名存实亡。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领土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政权,他们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相互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战争的继续发展和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时,给了各地军阀和州郡长官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充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公元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之乱,带兵进京,废除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自任相国,独揽朝廷大权。这时在京师为官的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不愿与董卓为伍,遂逃亡地方,号召州郡共讨董卓。关东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满董卓专权,纷纷声讨,并推举袁绍为各地联军盟主。当联军进至洛阳以东时,董卓自知打不过联军,于是在公元190年,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就自动解散了。 在曹操与袁绍进行兼并战争时,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巩固江东势力。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屯兵新野,他兵力薄弱,地盘不稳固,然而有谋士诸葛亮和猛将关羽、张飞、赵云等辅助。公元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攻打荆州。那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已死,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投靠刘表的刘备不得不率领部下退守夏口。曹操顺江东而下追击刘备,直逼夏口,并威胁孙权。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在曹操强大兵力的威胁下,孙权采纳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定联刘抗曹。周瑜率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会战。第24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4)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回中原,南北相持的局面形成。曹操北归以后,向关中、陇西发展势力,把统一的范围扩及整个北方。刘备占据荆州的部分地区,并以它为根据地向西进兵取得益州。孙权继续巩固在江东的统治,并向岭南地区扩张。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在北方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在四川建立蜀国;公元229年孙权又在江东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三国鼎立期间,战争仍然不断,但三国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各自图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大大加强,这为以后的统一开辟了道路。 三分归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通过混战兼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司马懿是魏国最有才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足智多谋,通过对吴、蜀的战争,他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事大权。然而遭到曹爽的疑嫉,迁为太傅,剥夺了军权。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他发动政变,剪除曹氏势力,于是魏国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他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魏国在司马懿父子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司马昭为了取代曹魏,计谋先灭蜀,后灭吴,统一全国,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因此,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便调动大军灭蜀。 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三国纷争的局面结束,全国统一。 曹操当政时,为争取世家豪族的支持,曾征聘地方名士出来做官。曹操起用河内名门士族的司马懿,但未加以重用。到曹丕即位时,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曹丕死后,他与大将军曹真两人受命辅佐明帝。司马懿统帅劲师北伐西征,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并培植起自己的势力。曹氏的势力以曹真的儿子曹爽为代表,中央政权形成曹氏和司马氏两派政治势力,两派的党羽遍布朝野。明帝死后,司马懿和曹爽辅佐8岁的曹芳。曹爽将司马懿调任为皇帝的太傅,虽位高但无实权,就此谋夺司马氏的军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让出高官厚禄并称病在家,暗中却让儿子司马师夺取统领京师禁卫军的重要兵权。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听情况。司马懿将计就计,披头散发,卧床不起,并胡言乱语,曹爽中计。第二年,曹爽陪同皇帝出洛阳城到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乘机调集重兵控制洛阳,并发布诏书,逼迫曹爽交出兵权,并处死曹爽及其家族党羽,独揽朝政,这就是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氏父子又陆续镇压其他的军事叛乱,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国势日衰。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宠信宦官黄皓,政治腐败。公元263年,司马昭伐蜀,攻蜀大军分别由邓艾、钟会率领。 司马昭因灭蜀有功被封为晋王,不久病逝。其子司马炎继承父位,掌握了魏国大权。魏帝曹奂被迫宣布甘愿效法古代圣贤,让位给司马炎。司马炎再三推让后,代魏为晋。司马炎称帝14年后,才在群臣的催促下发兵灭吴。吴主孙皓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专横残暴,唯我独尊,朝政黑暗,人心涣散。公元279年,晋武帝兵分六路大举攻吴,并派王溶等率水陆大军从益州出发进攻建业。吴国在江河险要处,设置铁锁横拦江中,企图用铁链锁住长江,又做长几米的铁椎,暗置江中,以铁椎破坏西晋的兵船。王溶用大木筏开道先行,当木筏漂过时,便将铁椎拔除。晋军又在船前安装了十多丈长的浇了麻油的大火炬,用火烧断了吴军的铁链。孙皓见大势已去,自缚起来向晋军投降,至此全国统一于西晋。 在汉末长达84年的分裂时期,战争不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无穷无尽的苦难,比之西汉,人口大为减少,生产出现了大倒退。西晋统一以后,社会比较安定,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移吴、蜀稠密的人口于地广人稀的北方,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等,因此,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总之,西晋的统一,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25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5) 八王之乱 西晋第二个皇帝晋惠帝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从公元291年起,先后有8个诸侯王,为争夺中央权力而相互攻杀,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爆发于晋惠帝时,祸根却在晋武帝司马炎时就埋下了。 公元290年4月,晋武帝临死之前,下诏由汝南王司马亮与杨太后的父亲杨骏一起辅政。杨骏结党营私,排挤司马亮,引起皇后贾南风与晋宗室的不满。于是和楚王司马玮合谋除掉杨骏。 公元291年3月,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京,宣称接到晋惠帝的密诏,讨伐谋反的杨骏。杀死杨骏。 贾皇后为了稳定大局,任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瑾辅政,司马玮管理禁军。司马亮想独揽大权,司马玮想干涉朝政。贾皇后感觉到诸王不受控制,就想除掉他们。她叫晋惠帝下诏,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和卫瑾。然后又以司马玮伪造皇帝诏书,擅自杀害朝廷重臣的罪名,把司马玮逮捕,并将他杀死。从此,贾皇后掌握了西晋政权,并把太子废掉,派人把太子毒死。 赵王司马伦很有心计,等贾皇后毒死太子后,他突然起兵闯入宫中,把贾皇后抓了起来。后把贾皇后杀死,废掉了晋惠帝,自己当起了皇帝。 其他诸侯王对司马伦十分不满,谁都想来夺晋惠帝的宝座。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失败仓皇出逃,被追兵杀死。他们将晋惠帝接进都城,恢复了皇帝位。 齐王司马冏入京辅政,而成都王司马颖和河涧王司马顒却没得到好处。长沙王司马乂发兵讨伐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顒也联合发兵。齐王司马冏众叛亲离,被司马乂杀死。长沙王司马乂乘机入朝,执掌了朝政。 河涧王司马顒和成都王司马颖的野心还是没有得逞,随即联合发兵讨伐长沙王。正在这时,东海王司马越和禁军朱默合谋,在夜里捉住了司马乂,并把他交给河涧王的大将张方。 张方心狠手辣,占领洛阳后,把长沙王司马乂放在火上活活烤死了。成都王司马颖被任命为丞相,控制了朝政。 后东海王司马越不满司马颖独掌大权,就假借晋惠帝的名义,起兵讨伐司马颖,结果屡战屡败,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司马颖便把晋惠帝挟持到长安。 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再次起兵攻打司马颖。胜利后将晋惠帝毒死,另立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司马越独揽了朝政大权。 “八王之乱”是西晋士族实力恶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凶恶、险毒、残忍、腐朽等本性的一次集中暴露。本来西晋统一后,由于战乱减少,人民兵役、徭役负担相对减轻,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晋武帝太康年间社会上曾经呈现一些繁荣景象。“八王之乱”中,生产遭到新的破坏,人民又重新陷入苦难深渊。西晋王朝也在这场群兽狂斗、自相残杀中走向灭亡。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混乱时期。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当时,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前秦政权。公元357年,苻坚做了秦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使前秦国力迅速强盛,并基本统一了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地区。这样,就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苻坚大举入侵,使东晋朝野一片惊恐。朝廷派谢安之弟谢石任征讨大都督,谢安的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领8万军队前往淮河抗击秦军。大将胡彬带领5000水军,由淮河溯流而上,支援寿阳。可是胡彬还在半途中,就听说寿阳被前秦攻破了,只得退到硖石(今安徽寿县西北)。 苻融占领寿阳后,又派部将梁成带领5万人马攻下洛涧,切断胡彬水军的后路。晋军被围困,粮草将尽,处境十分危急,胡彬派士兵偷偷去给谢石送信。送信的士兵在偷越秦军阵地时,被秦军抓住了。这封告急信落到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人去向苻坚报告。第26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6) 苻坚听到这消息,高兴极了。他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8000名骑兵赶到寿阳。他跟苻融商量后,决定派一个使者到晋军营地劝降。 这个使者叫朱序,他原来是晋军将领,前秦攻打襄阳时,他拼死抵抗,后来被俘虏。苻坚佩服他的勇气,就收用了他。朱序虽在秦国当尚书,但心里还是向着晋朝。 朱序来到晋军大营,见到谢石、谢玄如同见到亲人一般高兴,他为晋军出主意道:“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大军攻打晋国,如果秦军全部到达,很难抵抗。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赶快发起进攻,先声夺人,把他们的锐气打下去,这样就可以击溃秦军了。” 经过再三考虑,谢石、谢玄采纳了朱序的建议。他们派北府军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他们个个勇猛顽强,杀得秦军落荒而逃。之后,刘牢之带领人马直奔硖石,援救胡彬的水军。谢石和谢玄水陆并进,一直到淝水东岸,把兵马驻扎在八公山边,与对岸驻扎在寿阳的秦军相对峙。 苻坚接到洛涧失守的消息,正闷闷不乐,又听说晋军到了对岸,他开始沉不住气了。他要苻融陪着登上寿阳城头瞭望,只见对岸晋军营帐密密麻麻,人马往来,尘埃腾起,不知有多少晋军。他有些害怕了,对苻融说:“晋军确实强大,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苻坚不敢轻举妄动,只命令秦兵严密防守。 两军对峙良久。谢玄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说:“你们的大军深入晋国阵地,现在却在淝水边摆下阵势,按兵不动,这样像在打仗吗?不如你稍稍把阵地向后撤一点,让我们渡过淝水,双方好好较量一下,一决胜负。” 苻坚看完信后,决定先命令军队后退,静观晋军过河,等到晋军渡至一半时,来个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 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退。谁知秦军越退越快,纷纷向后逃跑。这时朱序趁机在队伍中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军队顿时一片混乱,苻融想阻挡退兵,可是却被卷入滔滔的人流中。 秦兵拼命溃逃,互相踩踏、挤压,死伤者无数。晋军乘胜追击,更令秦兵胆寒。后来他们听到风声和野鹤的叫声,也以为是晋军追来,吓得不敢停下来,成语“风声鹤唳”就是这样来的。 淝水之战后,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少数民族贵族乘机纷纷建立许多割据政权,并互相混战。东晋王朝则满足于偏安的局面,不思进取,逐渐衰落。 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民族的阶级矛盾升为主要矛盾。各地起义频繁,北方边镇一带反抗逃亡频繁。北魏统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显贵的矛盾也十分尖锐。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深入的改革。孝文帝就承担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改革。 公元471年,4岁的拓跋宏受禅即位,就是魏孝文帝。太皇太后冯氏临朝听政,掌握着政权,历史上称她为“文明太后”。 冯太后病死,魏孝文帝亲自执掌朝政大权,经过慎重考虑,魏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洛阳是当时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离鲜卑族的祖居地远,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孝文帝知道直接提出迁都,肯定会遭到鲜卑贵族和守旧派的反对,所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提出要出兵南伐。 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100多万大军南下。到达洛阳后,天就开始下起雨来,道路泥泞不堪,孝文帝故意下令队伍继续前进。 文武大臣们纷纷劝阻道:“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要说行军打仗,连走路都很困难,陛下还是下令停止前进吧!” 孝文帝乘机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不是要被人耻笑?如果不同意南下攻齐,就迁都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大家见孝文帝突然提出迁都,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但又不愿意南下攻齐。这时南安王拓跋桢赶忙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那么我们就同意迁都洛阳。”第27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7) 孝文帝下令停止南下,全军高呼万岁。就这样,迁都洛阳的事便决定下来。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马上开始着手改革鲜卑的旧风俗。他下令官员和百姓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禁止说鲜卑语,朝廷命官不说汉语的,就要降职或撤职。孝文帝还下令将鲜卑复姓改为音近的汉姓,皇族原来姓拓跋,改为姓元,贵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共计一百十八个姓改取汉姓。皇族元氏等级最高,鲜卑八个大姓与北方汉人世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的贵族按门第互通婚姻。 孝文帝的这些改革,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改革初期,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强烈抵制和反对。他们煽动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趁孝文帝去嵩山出游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平城的守旧势力搞分裂。孝文帝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将元恂抓捕,并废太子为平民。有些大臣替元恂求情。孝文帝回答说:“古语说‘大义灭亲’。我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决不徇私情。” 孝文帝镇压了叛乱后,又将元恂赐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仅缓解了当时紧张的阶级矛盾,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有所缓和,更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北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早期道教 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道教初创阶段,主要在受苦受难的被压迫人民中间流行。汉中、巴郡一带,有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传授五斗米道。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有张角传播的太平道广为流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曾利用这种原始道教,在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各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魏晋以后,统治阶级为了防止农民反抗,在严禁民间道教活动的同时,从理论上和组织上,逐步对原始道教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是道教的主流,便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毒害和奴役人民,强化封建统治的工具。 把原始道教篡改蜕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御用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葛洪的《抱朴子》一书,被视为道教经典而受到尊奉。 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早年“修张鲁之术”。后来他迎合北魏统治阶级的需要,假托“太上老君”下界授予他“天师”之位,并赐给他道经20卷,要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以后,寇谦之便以“清正道教”为己任,公开打出“专以礼度为首”的旗号,摒除了民间道教要求平等的革命思想成分,完全按照封建伦理观念制定了一道教义。寇谦之鼓吹:“于君不可不忠”,“不忠的叛逆君主,谋害国家”。他还再三劝导人们“勿怨贫苦”,“戒勿以贫贱求富贵”,要群众安心受封建剥削压迫。他还袭用佛教轮回转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转生虫畜”,进行欺骗恫吓。寇谦之有在宣扬“修身练药,学长生之术”的同时,制定出一整套坛位礼拜,衣冠仪式,进一步把道教规范化了。 此外在南方的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奉命在建康广泛搜集整理道教典籍,撰写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三纲经书目录》。他也对五斗米道进行了改造,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仪式,编制了新的道教斋戒仪式。齐、梁时期的著名道士陶弘景,除了宣扬金丹修炼外,还以现实社会为模式,捏造了一个“先亦有等级千亿”的理论;然后又反过来,用神仙世界的等级差别,为世上不平等制度辩护。这便使道教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进一步直接契合起来了。 南北朝门阀专制时期,社会腐败黑暗,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利用宗教武器为剥削制度辩护,用来安抚、缓解人民的反抗。道教宣扬禳灾求福,服丹修炼,引导人们忍受现实社会的痛苦,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神仙境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此受到帝王贵族的赞助提倡。另外,道教兼采儒、老、释三家之说,把它们糅杂融合在一起,以汉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形式出现,有利于宣传推广,扩大影响。一些汉族统治者,当然愿意利用道教作为统治汉族人民的工具。以后的北魏皇帝,每逢他们即位,还要沿用这种仪式,以表示他们的统治顺天合法。第28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8) 金 寻 113 - - 母 114 - - 知识点 历史大事 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 历史大事 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 知识点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的原因 南梁末年,政治极为黑暗,统治阶级腐朽至极,梁武帝在位48年间,一贯纵容大族地主残酷剥削,百般聚敛。梁武帝的六弟萧宏一个人就有钱3亿余。老百姓被贵族、地主盘剥的“鸡肉略尽”、“骨髓俱罄”。以至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中、小起义时起时伏,严重削弱了南梁的统治力量,军队战斗力也被大大削弱。由于士卒身份低下,人心思逃,梁武帝“发召士兵,皆须锁械,不尔(不如此),便即逃散。”这样的军队怎样能打仗呢?特别是到了梁武帝晚年,他本人迷信佛法,几次带头出家当和尚,还在境内大修佛事,把政局搅得乌烟瘴气。统治阶级本身也腐化到了极点,那些士大夫,宽衣薄带,穿高底靴,走路要人搀,出门要坐轿,连骑马都不干,一个个高谈玄学,不务实际,根本没有应付危局的能力。 侯景之乱,实际上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南梁王朝原来被遮掩住的所有黑暗图景。 【 王安石变法 【 【 活字印刷的创立 【 侯景之乱 在南朝梁武帝末年,发生了一段历史闹剧,叫“侯景之乱”。 侯景是北魏怀朔镇人。侯景在没有攻下建康之前,曾立萧正德为帝;将建康攻陷后,他将与其狼狈为奸的同党一脚踢开,废萧正德,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五月二十七日,立梁太子萧纲为帝,是为梁简文帝。六月二十九日,侯景杀害萧正德,自己独揽大权,危害江南。 据说,侯景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侯景与高欢素来是朋友,于是率众兵投靠了高欢。高欢派他带十万大军,驻扎在黄河南岸,但高欢临死的时候,担心侯景靠不住,派人召他回京城。侯景对此十分不满,他拖延时间,不肯回京。直到高欢死了,他率领人马前去投降了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了解侯景的为人,对他也不信任,一边接受他的献地,一边召他到长安去,想解除他的兵权。侯景看出宇文泰的用心,又准备去投降南梁。 侯景派人去面见梁武帝,说自己与东魏、西魏都有仇,表示愿意投降南梁,并将他掌握的函谷关以东13个州都献给梁武帝。 梁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多数大臣认为不能接纳侯景。他们担心这将会引起南梁和北朝的矛盾。梁武帝不顾众多大臣的一再劝阻,接纳了侯景,并封他为河南王、大将军。 梁武帝为了接纳侯景,还派他的侄儿萧渊明带5万人马前去接应。谁知,在他们北上的路上,遭到东魏的进攻,全军覆没,萧渊明做了东魏的俘虏。 东魏高澄又派兵去攻打侯景。侯景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侯景狼狈逃窜,跑到南梁辖境内的寿阳。 东魏并不想和南梁翻脸,派使者前去求和,提出愿意送回萧渊明。侯景知道这个消息后,派人假冒东魏使者,伪造书信提出要用侯景交换萧渊明。梁武帝答应了。回信道:“你们把萧渊明送到,我们立刻交出侯景。” 侯景得到回信,非常气愤,他决定起兵反叛。公元548年,侯景在豫州城内召集将帅发兵攻打南梁。梁武帝得到消息后不以为然。 侯景率领兵马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建康。他们把梁武帝居住的内城——台城团团包围。面对侯景的疯狂进攻,台城里的军民奋力抵抗,双方相持了4个多月。他们盼着南梁各地的诸侯王军队快来救援,谁知那些诸侯王赶到建康城下,却按兵不动。公元549年叛军攻破台城,梁武帝被侯景俘虏,最后饿死在台城。 侯景先后立了两个傀儡皇帝,公元551年,他干脆自己登上皇位,当起皇帝来。他生性猜疑残忍,乱杀无辜,老百姓非常憎恨他,后来湘东王萧绎在江陵称帝,就是梁元帝,他派王僧辩等率军进攻建康,打败了侯景的军队,摧毁了他的伪政权,侯景在逃窜路上被部下杀死。第29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29) “侯景之乱”被平息后,南梁王朝已经元气大伤。这时有个叫陈霸先的悄然崛起,他先后杀死了梁元帝及王僧辩,让萧方智为帝。公元557年,陈霸先逼迫萧方智退位,自己做了皇帝,结束了南梁王朝,开始了陈朝的历史。 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开通的。隋朝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在政治上要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军事上在东北部涿郡建立据点,要把军需物资输送到北方;在经济上,隋朝在长安和洛阳等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如何解决南粮北运,转运江南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是隋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陆路运输,费用太大,加以运输工具简单,运量有限。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将横贯诸水联成贯通南北的运河,是当时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运河的开通,是发展的需要,当然,隋炀帝开运河还有他怀恋江都的繁华,向往江都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的个人动机。 隋文帝以节俭治国,他对自己的儿子要求很严,常用古代帝王穷奢极欲断送江山的例子警示他们。太子杨勇阳奉阴违,被隋文帝废了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本是个贪婪的家伙,他一直想取代哥哥的太子之位,所以在父亲面前刻意表现出忠厚善良,礼贤下士的样子,博得隋文帝及大臣们的好感。隋文帝下令立杨广为太子后,他的本来面目便暴露出来,他亲手杀了生病的隋文帝,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把都城迁到洛阳。公元605年,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开始了。工程规模庞大。隋炀帝下令从全国各地征运建宫殿的材料。木材石料都是到长江以南、五岭以北很远的地方去运,有时,为了一根巨形柱子就得上千人来拉。在城的西南,造了一座方圆二百里的大花园,叫“西苑”,专供隋炀帝游玩。西苑里亭台楼阁,四季如春,珍禽异兽,应有尽有。北半边还造了一个“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与南半边的五个湖相通。隋炀帝在西苑赏玩射猎,寻欢作乐。 接着,隋炀帝又命令征调河南、淮北等地的民工100多万人开挖运河。这条运河从洛阳西苑到淮河南岸的山阳,取名“通济渠”,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引黄河水入淮河。与此同时,又征发淮南10多万民夫从山阳到江都,疏通并加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挖的一条叫“邗沟”的运河。后来,隋炀帝又开通一条“永济渠”;从江都对面的京口到余杭开通一条“江南河”。最后把四条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全长1800公里的大运河。 隋炀帝生性好玩,他曾三次大规模巡游江都。 隋炀帝游遍了江南,又从陆地去北方巡游。为此,又征发了河北的百姓开凿太行山,打通巡游的通道。巡游北境时,征发100多万人修建长城。沉重的劳役和赋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而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又大量征集兵马100多万人,民工300多万,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这样一来,本来就灾难深重的百姓,则更加痛苦不堪了。 隋炀帝开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大量民工死在工地上,千百万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是,大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它成为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的联系,对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政变,杀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政权。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李渊在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帮助下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了强盛的大唐帝国。李渊建唐后立建成为太子,封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太子常留居长安,协助高祖处理军政。秦王统领大军,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威望日增,成为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连高祖自己都觉得能坐上皇位,是世民的功劳。李世民任尚书令,居宰相之职,在征王世充回朝后,因其功勋高绝,李渊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于王公之上,拥有无比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权力。第30节:历史上的那些事儿(30) 唐高祖的三个儿子中,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太子先接近李渊的嫔妃们,用尽一切手段对她们阿谀奉承。秦王攻克洛阳时,嫔妃们私下里曾向李世民要宝物并为亲属求官,李世民回绝了。于是便在李渊面前赞誉建成,诋毁世民。太子急欲扩大势力,就贿赂杨文干作外应,意欲铲除秦王。事情败露后,太子被囚禁,杨文干举兵反叛,被李世民平息。626年夏,建成夜召世民到东宫饮酒,悄悄在酒中放毒,致使秦王吐血数升。秦王府的人感到形势逼人,共劝世民除掉建成。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