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艮打算再考剑桥,要重新申请和再次到剑桥面试。我不担心他如何准备申请材料和面试,我相信他的能力。我有点担心的是他的心里准备,面对逆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剑桥可能还考不上,即使考上了,竞争也会很激烈。正如他们校长对高尔公爵说的,"人生的道路上不总是香糖和蛋糕",人生叵测,总会遇到诸多不顺。我希望张艮在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要作更多的准备。 第十四章:走进剑桥-仍在途中(2) 张艮上温切斯特公学后,我一直担心优越的学习条件会让他远离现实生活。一旦离学校,对严酷的现实生活将会不适应,所以希望他像许多高中学生那样,在假期去打工,接触真正的社会。张艮的计算机知识不错,可以去一些小公司干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事情,不但挣的钱多一些,而且也增加一点计算机知识。但是我希望他最好接触一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干一些最艰难的工作。其实,他早就有考虑,也希望经历一些更艰难的事情,已经物色好了两个工作,准备在假期试一下。 在英国,学生在假期可以找到的艰苦工作很有限,在超级市场干活,可能算是其中之一。张艮打算在我们家附近的一个大超级市场找一份儿临时工。他不打算去柜台收款,也不打算去上货,他打算在超级市场外面收集顾客用过的推车。不管刮风下雨,我们经常看见有人在超级市场外面把顾客用过的推车收集在一起,然后用一根长绳子把很多推车串在一起,推到超级市场门口供顾客再使用。我们觉得这个工作不错,不但在体力方面可以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可以体会一下"下层社会"的工作,值得在假期干一下。 张艮打算干的另一个工作是做电话销售员。在英国,很多公司通过打电话推销产品,挨家挨户打电话,说服对方买东西。这种销售方式在英国的声誉很糟,大多数人接到这种电话时根本不于理睬,有些人接到这种电话时也很不友好。要在电话中说服对方买东西,什么样的态度都会遇到,所以干这种工作的心里压力很大。我们觉得这个工作也不错,也值得在假期干一下。这种心理方面的磨炼可能比体力方面的锻炼更重要。 他打算去超级市场干活的事没有办成。他有一个同学,在假期也想去超级市场干活,作柜台收款员。结果超级市场认为高中生的学历太高,在那儿工作不会安心,所以拒绝了那个同学的申请。张艮申请到超级市场外面收集推车也同样被拒绝。幸运的是,经过努力,张艮总算找到一个地方作电话销售员,卖一种建筑在后花园的玻璃房子。这种房子不是用于种花,人可以在里面看书、喝茶、晒太阳。卖这种房子在英国的声誉特别糟糕,他每天要打数以百计的电话,只有很少的机会能够与对方谈生意,更少的机会可以把生意谈成。 那个工作对他帮助很大,他不但学会了怎样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与人交谈,怎样说服对方。最重要的是,他能够承受失败,不是一次失败,而是很多次失败,在很多次失败后还要有勇气再尝试。 自从他打算再考剑桥后,我们一直在考虑,高中毕业后这一年他干什么。英国有些高中毕业生考取大学后,过一年才去上学,在这一年里或周游世界或去工作,他们认为上大学前这一年的经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有一个周末,我与张艮在我们家的草坪上除杂草,我问他高中毕业后这一年打算干什么。原来,他正在向IBM申请,准备去那儿找一份工作。IBM这个世界上最大计算机公司在英国有许多机构,离我们家不远,IBM有一个在英国最大的研究院。他初中时在那儿实习过两周,觉得很有意思,准备去那个研究院工作一年。 IBM那个研究院规模很大,有数千专业人员,但是每年招收的研究人员却不多,研究人员也多数有博士学位。作为一个大的研究结构,每年他们招收一些大学在读学生和个别的高中毕业生工作一年。我们不知道他有多大的可能性能够去IBM,但是他很自信,他认为只要IBM的研究院招人,他的希望就很大。所以他积极准备他的简历和准备IBM的考试。二零零四年,IBM在英国的所有机构共招收了三百多名在读的大学生,从一百多名申请的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了二十一名高中毕业生。那个研究院招收了三名高中毕业生,张艮是其中之一。 (三) 十月初大学开学时,张艮坚决放弃了进大学的机会,准备再考剑桥。 十月十五日,他再次报名,报考剑桥大学物理系。张艮有点拿不定主意的是再报考圣约翰学院,还是另外一个学院。剑桥大学招生虽然主要考察学生的成绩,但是面试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面试的印象对是否录取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十四章:走进剑桥-仍在途中(3) 如果他再报考圣约翰学院,面试的老师很可能是同样的人。让他们接受他们拒绝过的学生,他们必须有充分的理由。理由可能有两个:一个理由是他们以前的拒绝是错误的;另一个理由是张艮以前的成绩不够好或面试不够好,但是现在已经合格。即使是后一种情况,也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因为剑桥录取学生,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要通过面试发现学生的潜力。如果他们现在录取了张艮,说明他们以前没有发现他的潜力,所以招生老师最容易的决定,还是不录取。 如果报考另一个学院,就没有这些问题,面试的老师只会根据他们现在面试的情况,决定是否录取他。最后张艮决定报考丘吉尔学院。丘吉尔学院是一个比较新的学院,比圣约翰学院要小一些,一年招收一百三十多个本科生,但是丘吉尔学院是一个择重理工科的学院。 十二月又到了,张艮又要去剑桥大学面试。这次不是从温切斯特公学出发,与同学们一起去,而是一个人去。面试的前一天,IBM的上司和同事都希望他面试成功。 在丘吉尔学院面试时,老师果然知道他去年考过剑桥大学,所以没有问他的基本情况,只有一次物理方面的面试。老师在面试前还开玩笑,说他几个月不上学,大脑会不会生锈,会不会把物理和数学都忘记了。 这一次面试与上次面试没有什么差别,照样是问一些基础方面的问题和一些比较深的问题。其实,张艮很喜欢面试,特别是剑桥大学的面试。老师并不期望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而是期望学生会用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答案不重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这与温切斯特公学教学的方法是相同的,所以每次面试后,他觉得不算难。 虽然张艮很自信,认为他的条件已经很充分,面试也不错,剑桥应该录取他。但是随着发榜日期的临近,我的心情还是越来越紧张,总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圣诞节与新年我们连续放假,想到元旦节的早晨,我们就会收到丘吉尔学院的信,如果这次情况更糟糕,材料都不放入第二批就被丘吉尔学院直接拒绝,我真不知道张艮是否能经受得了。 二零零四年的最后一天,我还没起床,我太太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手上拿着一封信,不等她说话,我知道是好消息。她激动得几乎有点不成声地说,张艮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录取了。信很简单,第一句是祝贺,第二句是张艮已被无条件录取。因为他已经考完所有的课程,所以他的录取是最终录取,而不是预录取。后来,我们得知,二零零五年有14343人报考剑桥,3378名被录取,其中在英国录取了2815名,在英国以外录取了563名。 二零零四年,张艮收到剑桥大学的两封信。二零零四年的第一天,圣约翰学院来信说,他的材料放入了第二批,结果也没有录取;那一天,张艮几乎没有说话,大概是他有生以来最难过,也是最失望的一天。二零零四年的最后一天,丘吉尔学院来信说,他被无条件录取了;那一天,张艮似乎也没有说话,大概是他有生以来最高兴,也是最自信的一天。一年的时间,靠汗水、智慧和信念,他在剑桥大学得到了属于他的一方天地,作为父母我们为他骄傲和自豪。我十一年的梦终于成了现实。 (四) 张艮在温切斯特公学时,大概两周回家一次,所以从十六岁起,他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在IBM那一年,他每天早上搭IBM的班车上班,下午搭IBM的班车回家,所以我们与他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在英国,孩子上大学就意味着长大成人,再过九个月他就要去剑桥,所以今后在家的时间会更少。我感到已经没有什么新的知识教他,但是我想与讨论一些如何做事和怎样为人的感受。那段时间,或是茶余饭后,或是在花园劳动,我们与他讨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有一次,回忆起他在温切斯特公学的同学时,张艮说,他与托尼与欧文很接近不仅因为他们的学业好,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并且他们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我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境遇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人生会有许多波折和失败,并且失败的痛苦要比成功的欢乐更多。 第十四章:走进剑桥-仍在途中(4) 张艮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觉得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重要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失败与成功,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有经历痛苦就感受不到欢乐。他说米尔顿(Milton)说过:"感觉是自己的,你会觉得天堂是地狱,也会觉得地狱是天堂-Themindisitsownplace,andinitselfcanmakeaheavenofhell,ahellofheaven."因为有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怕失败,他才敢于考温切斯特公学的奖学金和两次报考剑桥。 张艮告诉我们,他在IBM有一个好朋友,叫保罗。保罗与张艮的情况类似,考取了伊顿公学的奖学金,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考入了哈佛大学学哲学。保罗是一个善于计划的人,并且极有哲理,他说"人的一生是由细节组成的,有时候,细节就是生命的全部",所以他把今后五年的事情都计划好了。张艮要在IBM工作十二个月,而他只打算在IBM工作九个月,另外三个月他还有其他安排。 原来,去哈佛大学前,他要旅游三个月,还要去中国,其实是去中国考察。他觉得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近年的热点问题,了解中国的情况对他今后四年在哈佛学哲学会有帮助,特别是大学毕业后对选择职业会有帮助。 张艮觉得他可以在大学毕业前去中国,同样可以了解中国的情况,而且是更新的情况。但是保罗认为情况是变化的,四年后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将会不一样,即使去同一个地方,每一次的感受也会不一样,正如柏拉图(Plato)所说:"你不能淌入一条相同的河两次,因为流过的河水永远不同。-Youcannotsteptwiceintothesameriver;forfreshwatersareeverflowinginuponyou"。他打算在大学期间还要再去中国旅游。 我对张艮说,"保罗办事如此周密,又富有哲理,一定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将来会是一个大人物"。张艮说,我只说对了一半。保罗会干一番大事,但不一定是大人物,因为保罗的哲学是:"干实事,不图虚名-doingsomething,notbeingsomething"。保罗的"干实事,不图虚名"与西汉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公元前179-104)的"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是何等相似。看来古今中外,许多哲理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人,奉行不同的哲理而已。 保罗在中国时,一直与张艮保持联系。他途经中亚,从新疆入境,而后去了西安、北京、最后由上海离境,去了哈佛。作为学生,保罗在中国旅游时条件并不好,沿途乘坐火车,有时还是硬座,旅馆也是最差的,但是他觉得在中国旅游很有意思。在西安时,他的中文还不过关,当时正值七、八月的盛夏,很想喝一杯冰镇啤酒,却不知哪儿有卖的和怎么用中文说。后来,他灵机一动,用手机送给张艮一个短信,要张艮教他认和读这几个字。 后来张艮也去了中国,八、九两个月在重庆一个药物研究公司工作了六周,用他在IBM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给那个公司设计了一套软件。虽然他们一直保持联系,但是在中国时他们没有见到面,后来张艮也从上海离境,去了剑桥。 张艮在IBM工作的那个部门有二百多名专业人员,为计算机软件行业作咨询。其中有这个行业最著名的专家,有刚工作不久的毕业生,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张艮是地位最低的一个,他是唯一的一个高中毕业生。其实,IBM没有期望高中毕业生能够干什么实质性的工作,雇用几个高中毕业生,只是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了解IBM;另一方面,也体现出IBM对教育事业的关注。 他们部门给张艮安排的工作是接替另外一个人的未完项目,预计十个月完成,结果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参加项目可以接触和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跟踪最新的技术,所以张艮又参与了两个项目,其中有一个是其他部门的项目。他说,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竞争很激烈,几天不接触计算机,就有落后的感觉。 我说,中文有句话大概最能说明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一天不学,自己知道;两天不学,对手知道;三天不学,大家知道"。他说,英文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评论家知道;三天不练,听众知道-"IfIstoppracticeforoneday,Iknow.IfIstopfortwodays,thecriticsknow.IfIstopforthreedays,theaudienceknows." 第十四章:走进剑桥-仍在途中(5) 虽然张艮在IBM参加的都是一些小项目,但是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工作很满意。他离开IBM那天,他们小组的同事在一起午餐,算是给他饯行,大家凑钱给他买了一张记念卡和二十英镑的购书卷。他们部门的头特地把他送出IBM的大门,临别时送给他了三卷一套的大学物理教科书。原来他们部门的头也是学物理的,也毕业于剑桥。他希望张亘在剑桥努力学习,无论在剑桥读书期间或大学毕业后,都欢迎他再回IBM工作。 想到张艮快上大学了,要独立生活,我希望他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即使有些人干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也要学会包容,要宽恕人;不计前嫌是与人相处的哲学。张艮开玩笑对我说,在这个时候,他会记住上帝的教诲:"主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Father,forgivethem,fortheyknownotwhattheydo"。 我感到张艮比两年前要成熟多了,温切斯特教育给他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我问他,"你要去剑桥学物理,是学科学,为什么对哲学那么感兴趣"。他说,"学科学是学习已经知道的事情和探索未知的世界。其实不知道的事情比已知的事情要多,不确定的事情比确定的事情要多。虽然哲学不传授科学知识,但是引导人们如何对待那些未知的和不确定的事情,了解哲学是必要的"。 我意识到,我想告诉他的,大概他都知道,有些比我更清楚。我已经没有更多的可以教他,倒是他可以教我一些新的知识。他知道他在干什么,正在按自己的愿望选择人生的道路。 (五) 十月的英国仍是夏时制,南方还是一片秋色。二零零五年的十月一日是一个周末,也是一个晴天,很早天就亮了,昨晚下过雨,空气特别清新。 我们一家起得特别早,吃完早饭,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匆匆出发。虽然昨晚睡得很晚,但没有通常晚睡早起的那种疲惫,反而精神特别好,因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周末出游,是送张艮去剑桥读大学。这是我们期待了十一年的那一天,也是张艮走向剑桥大学的漫漫长路的最后一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特地给张艮在家门口照了一张相。 我们家在英国最南边,剑桥大学在我们家的东北方向,大约二百三十公里。我驾车经一号,二十五号和十一号高速公路,不到三个小时,我们就到了剑桥大学。 我驾车的路线是十一年前我们第一次参观剑桥时,我们乘坐的大客车驶过的路线。十一年过去了,高速公路两旁的景色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然而人却变了。张艮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长成为十八——九岁的大小伙子。那时,他到英国不久,不会讲英语,在曼思桥小学上学。曼思桥小学是英国数以万计的小学中一个极为普通的学校,教育质量约低于平均水平。 十一年前,我们参观剑桥时,剑桥给张艮留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而剑桥大学在科学和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却让我感慨万千。在剑桥,我萌发了张艮到剑桥读书的愿望,但是想到从曼思桥小学到剑桥大学的漫漫长路,我满腹困惑,感到步履艰难。离开剑桥时,望着车窗外正在消失的一座座书院,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想,这是我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参观剑桥,如同很多游客那样,那些书院对我和对张艮将永远是陌生的。 今天,张艮像所有剑桥大学的新生一样,带着一个梦幻般的理想,要到剑桥大学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和证明自己的能力。今天,我像所有剑桥大学新生的家长一样,要把孩子送进剑桥大学的一座书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剑桥大学这个"摇篮"中长大。不过,我还有一个额外的愿望,张艮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我一定要重游剑桥,那一定是一个初夏的周末,天气一定要好。我要再去看一看剑河和剑河上的那些桥。我想,我的感受与第一次参观时会大不一样。 在丘吉尔学院门前,我给张艮又照了一张相。进入了这个校门,他就走完了通往剑桥大学的路,同时又开始了新的道路。丘吉尔学院是剑桥大学比较大的学院之一,也是理科学生最多的学院之一,一九六零年为纪念丘吉尔而创办,迄今为止,丘吉尔学院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第十四章:走进剑桥-仍在途中(6) 二战时丘吉尔为英国首相,被认为是英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丘吉尔也曾为军人、记者、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丘吉尔年轻时就读哈罗公学,因学习不好,经常被惩罚。后来,他的学业也不顺利,考了三次才进入英国皇家军事学院。他的入学考试成绩几乎是一百零二个考生中最差的,但是毕业时他的成绩是第八名。可以说年轻的丘吉尔很不顺利。然而,挫折没有让他低头,可能正是那些挫折使丘吉尔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剑桥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它的理科多次被评为世界第一。剑桥大学的物理系更是其佼佼者。世界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出自于剑桥大学物理系,包括牛顿、麦克斯韦(第一个预测了电磁波)、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核物理的奠基者)、克里克和沃森(基因密码的发现者)。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学校,这样的系学习绝非易事,竞争将是激烈的。 无论是在温切斯特公学,还是在剑桥大学,最难得的不仅仅是那儿有第一流的老师,最先进的实验室,最好的环境,同等重要的是那儿有最优秀的学生。同许多优秀的人在一起,可以学到不仅仅是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会如何为人。同优秀的人在一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会有很大的压力。 张艮留在了丘吉尔学院,我们要离开剑桥大学了。像所有送子女进大学的家长那样,千叮咛万嘱咐:要努力学习,珍惜上大学的机会;要注意营养,锻炼身体;要经常给家里打电话…… 在丘吉尔学院,我看见大量的资料介绍剑桥大学八百周年的大庆。再过三年,二零零九年,是剑桥大学创建八百周年。剑桥大学计划在建校八百周年时,能够得到捐助十亿英镑,保证剑桥大学在世界科学和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剑桥的街上,我看见一对年轻一点的亚洲人夫妻,也许是一对中国夫妻,带着他们的儿子在参观剑桥。那个男孩有七——八岁,与十一年前的张艮年龄相仿。他的父亲大概也是一个读书人,带着一副眼镜,站在国王学院大门前,在给孩子讲什么,大概也有我十一年前的困惑和希望。 此时此刻,我想明年的十月初,又有许多家长要送孩子到剑桥大学来。有许多家长同我一样,驾车把孩子从英国各地送到剑桥,也有许多在世界各地的家长要把孩子送到机场。每个家长都会有与我类似的感受,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剑桥大学这个"摇篮"中长大;每个学生都会有与张艮艮类似的梦想,要到剑桥大学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大概十年后,百年后,依然如此。总是有人要到剑桥来的,包括一些中国人。 (六) 回家的路上,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十多年来,我希望张艮能到剑桥大学读书,同时希望他不要死读书,要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张艮从国内到英国后,我一直希望他成为一个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体,有很强的竞争性,实质上是一个高级工匠。 当张艮接受了温切斯特公学教育,选择要成为一个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高级工匠时,我是如履薄冰,不知英国社会是否会接纳他。他虽然打算学理科,却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人文科学方面,结交了一些学文科的朋友。特别是他第一次考剑桥大学失败后,他仍然不改初衷,不但要再报考剑桥,而且要继续学习英国文学。我当时认为他有点"不务正业",最起码是"不切实际";不知道他是"自信",还是"自负"。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他对英国社会的了解比我们多,也比我们深。张艮在温切斯特公学的教育和两次报考剑桥才成功的事实,是我对英国教育认识的一个转折。精英教育是存在的,社会需要它。虽然在英国人们忌讳谈论精英教育和社会等级,但是他们的敏感恰好说明了精英教育和社会等级存在的严酷事实。我相信,经历了温切斯特公学和剑桥大学的教育,张艮会走自己的路。 回家的路上,我也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第十四章:走进剑桥-仍在途中(7) 英国大学生毕业时分为四个档次:优、良、中、及格。剑桥大学每年全校统考,确定档次。每年的成绩最后确定毕业时的档次。可以预料,竞争会很激烈。离开剑桥大学时,我曾对张艮说,为了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你自己,进大学前你没有死读书。"走自己的路"使你进了剑桥大学。进了剑桥大学我希望他仍然不要死读书,同样要走自己的路。毕业时取得优、良成绩是重要的,但是学到知识,成为自己,珍惜在剑桥大学的学生生活更重要。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次马拉松式的长跑。进入剑桥大学只是马拉松的开始,前面的路程还很长。其实,失败也没有什么,人生随时要准备迎接失败。只要执著追求,每次失败,离目标只会更近,而不是更远。 张艮留在了剑桥,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在与张艮告别的那一瞬间,我仿佛悟出了一个道理:家长应该让孩子尽早独立思考,让他们走自己的路;世界上不存在一条让每个人成功的路,不管你自己如何成功,你的孩子不会沿你的路成功的;社会在发展,每个人成功的路最终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很多家长总是希望给孩子准备好一切,给他们创造比别人更好的条件。我看见许多家长,为了孩子一时的"优势",或亲自动手或请人帮忙,为了取得好成绩为孩子完成大作业,为了报考大学有优势帮孩子完成考大学的申请表。作为家长,期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是可以理解的。张艮在温切斯特公学第一次物理实验课成绩是"C"时,我曾要求老师让他重写报告,重新评价成绩。老师的断然拒绝,当时让我难以理解,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老师是正确的。培养孩子的能力比帮他们取得好成绩要重要得多。靠家长帮助取得的好成绩是拔苗助长,那种"优势"是暂时的;今天靠家长得到的"优势",明天孩子独立生活后一定是他们的"劣势"。 离剑桥越来越远了,我的思路回到了很早以前。比较我们自己读书的过程和张艮受教育的经历,我意识到,家境优越孩子的成功比家境贫寒的孩子要艰难得多。我同许多同龄人一样,为了改变自己的逆境,有过十年寒窗,奋斗的动力源于改变不利的现状。张艮来到英国后,我一直想用同样的逻辑来说明奋斗的道理。然而,张艮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不用十年寒窗也不难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我的困惑是,为什么有些家境优越的孩子能够比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更加努力。温切斯特公学的学生,包括许多家庭非常富有的孩子,为什么能够十年寒窗,在那儿勤奋读书。 此时,我似乎明白了,他们奋斗的目的不只是从社会索取,他们更看重对社会的贡献,他们总是想给社会留一点什么;他们不仅要求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特有的文化印记。我再一次想起张艮的同学欧文的志向,他计划在剑桥大学毕业后,十年领救济金,住贫民区,但是一定要写出一个惊人之作的剧本。正是这种执著地追求才有三代人的成功。温切斯特公学六百多年成功办教育的经历,让他们对教育的理念坚信不疑。 张艮小的时候,我总想多教他一些书本知识和生活常识,对他的教育我从来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乐趣。他到英国后,对英国社会的了解渐渐地多了,后来甚至比我们了解得更多,有些事情我们也要问他。 他小的时候,崇拜我,相信我讲的一切,那时我教他,给他尽可能多的知识。他大一点后,接受知识的速度比我快得多,所以我没有教他多少知识,而是让他掌握更多更好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虽然他尊重我的经历,但是我希望他看到我的不足,希望他尽快超过我,比我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我知道,有一天,我会没有能力学新的知识,到那时只有他教我了,并且这一天已经临近。我意识到,教育子女的三部曲快结束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本身的经历、感悟、准则和境遇会刻印在子女的记忆中。有人说养育子女好比书法艺术,墨汁蘸纸,一旦落下败笔,任你怎么补救也留有痕迹。如果为人父母的过程是在遗憾中完成的,那么这份缺憾将是永恒的。如果家长总是指导孩子,等家长悟透一切,修炼到家的时候,孩子说不定自己也做了父母,正混沌却又自以为是地重复着父母的老路。 第十四章:走进剑桥-仍在途中(8) 幡然醒悟之日,也是张艮离家之时。我希望张艮能尽快走他自己的路,不要让教育子女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后记 张艮在英国受教育的经历也是我对教育认识过程的经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总是用自身的经历、感悟和准则引导他的成长。后来我逐渐意识到,现在的孩子有优越的环境,不用十年寒窗也可以生存,"奋斗改变自己的逆境"对许多中产阶级的子女是没有说服力的。 张艮从公立学校考取奖学金,进入温切斯特公学后,我体会到了英国不同阶层的人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我目睹了许多家境优越,甚至非常富有的孩子在那儿勤奋读书。随着对温切斯特公学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了解,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家庭能够经久不衰,而为什么有些家庭富不过三代。与他们的接触,我对英国的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对英国的中产阶级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对精英教育有更深的感受。 精英教育不是训练高级工匠,而是培养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是在塑造一种精雕细琢的人文品质。这样的学生通常很有能力,有很强的竞争性,但是这种能力和竞争性不是精英教育的目的,而是成功教育的副产品。我终于明白了,那有些家境优越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十年寒窗,因为他们奋斗的目的不只是从社会索取,他们更看重对社会的贡献,总是想给社会留下什么;他们不仅要求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特有的文化印记。 张艮从国内到英国后,我一直希望他成为一个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体,有很强的竞争性,实质上是一个高级工匠。当张艮接受了温切斯特公学教育,选择要成为一个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高级工匠时,我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英国社会是否能够接纳他。直到张艮几经波折考上剑桥大学后,我才确信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每年有数千人考入剑桥大学,考上一个好大学不算什么。我接受这种教育理念,不是因为张艮进了剑桥,而是独立自我的意识让他得到了他追求的东西。从那时起,我就有这个愿望,想给国内的读者,特别是今天国内的中产阶级,介绍我对英式教育的感受,引进英国中产阶级的观念,提供精英教育的信息。 在饭后茶余作为一种消遣,读者从本书中可以对英国的文化和教育有一点了解,特别是对英国的中产阶级有一些了解。然而,这不是一本专门介绍英式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书,书中发生的事情和观点只是张艮个人的经历和我的感受,难免偏颇,希望读者谅解。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读者不难体会到英式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理念,以及英国中产阶级的观念。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亲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陈宗集先生和王宁遂教授阅读和修订了初稿,在此表示感谢。作者的哥哥,张竹博士,与本书作者有类似的经历和共同的感受,他的女儿也考入了牛津大学;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他的支持和帮助,他对初稿的修改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本书的内容。作者特别感激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卞宁坚先生,他的悉心指导和不厌其烦的讨论才使本书得以与读者见面。 张兴,2006年三月 于英国罕布什尔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