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左宗棠-2

作者:徐志频 字数:9591 更新:2023-10-09 10:28:19

①两年之后,应湖南巡抚吴荣光之召主讲醴陵渌江书院。该书院有学生 60 人, 左宗棠对他们从严要求,每日查阅功课,对“旷废不事事及虚词掩著两次”的学生,将其“本课膏火除去,加与潜心攻苦之人”。他还于每月初一“会 订功课日记,为之引掖而督勉之,其有不率,则朴责而斥逐之”,使学生“俱知勉强学问”。②左宗棠在醴陵结识了时任两江总督,后来成为其亲家的陶澍。陶澍任两 江总督期间,在江苏巡抚林则徐、布政使贺长龄及魏源、包世臣等人的协助下,在吏治、河工、漕运、盐政、荒政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并以提 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受到世人的赞誉。一次,陶澍在前往江西阅兵的路上,转道醴陵回安化省墓,醴陵知县在为陶澍安排馆舍时,请左宗棠撰写楹联。 左宗棠出于对陶澍政绩卓著的敬慕之情,挥笔写道:春殿语从容,甘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看到这副楹联后,“激赏之”,急忙询问此联的作者,经知县引见,作为渌江书院主讲的举人左宗棠,终得与大 名鼎鼎的陶澍会面,陶对左“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②道光十八年(1838 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师参加会试。会试榜发,他 仍然未能取中。南返途中,他到南京拜访了两江总督陶澍。陶“即留住署中,② 癸巳科会试文“注”,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6 页。③ 《癸巳燕台杂感八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7 页。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②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六。① [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15 页。楹联中“印心石”指陶澍少时读书于安化石门潭之滨的石屋,潭心有石即“印心石”。道光十五年(1835 年),道光皇帝亲书“印心石屋” 四字赐与陶澍。② [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15 页。日使幕友、亲故与相谈论”。③陶还为其子陶桄(字少云)求婚于左的长女左 孝榆。表明陶澍对他这个会试落第而又具真才实学的举人非常器重。左宗棠也在三次会试失败之后,决计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诚如他所说:“比三次礼 部不第,遂绝意进取”。④他在家乡不仅“于农书探讨颇勤”,而且钞录了十数册的《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及各省通志,增长了地理学与军事学等 方面的知识。道光十九年(1839 年),左宗棠抵长沙,居次兄宗植家中。他俩常切磋 学问,“或谈国故,指列时事”。“每剧谈竟夕,争驳不已,家人乃温酒解之。酒后或仍辩难,或遂释然”。⑤左宗棠为克服“气质粗驳”的缺点,注意 从“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①这一年,陶谢逝于两江总督任所,遗七岁孤子陶桄,左宗棠受贺熙龄之托,并因与陶澍“有一日之雅故”, 遂在次年初前往安化小淹陶家,承担了为陶桄教书的义务,并在陶家教书八年中饱览了丰富的典籍。对此,陶谢之婿胡林翼曾做过如此评说:“左孝廉 品高学博,性至廉洁。在陶文毅公第中读本朝宪章最多,其识议亦绝异。其体察人情,通晓治体,当为近日楚材第一”。②③ 《清朝野史大观》,第 7 卷,第 90 页。④ 《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 页。⑤ 《〈慎盦诗文钞〉序》,《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58 页。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② [清]胡林翼:《启程晴峰制军》,《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四,页一四,光绪六年刻本。三、“海邦形势略能言”道光二十年(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左宗棠方 在陶家教书,战争的炮火牵动着他的心。还在道光十九年,左宗棠已开始留意唐、宋以来的史传、别录、说部以 及官私各书对“海国故事”的记载。因此,当英国挑起战争,英军犯浙江、陷定海、进逼天津海口等消息传到湖南后,左宗棠以朴素的爱国热忱,对战 况表示出关注之情,数次贻书贺熙龄讨论战守机宜。他指出:“洋事于屡次挫衄之余,忽又失利,愁愤何可言?”认为“军兴以来,大小十数战,彼族 尚知出奇制胜,多方误我,而我师不能致寇,每为寇所致”,实在令人痛心。于是,他提出的固守持久之谋为:“练渔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 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火药归营,修合兵勇”,数者实力行之,“以之制敌,即以之防 奸;以之固守,即以之为战”。①左宗棠的这些主张恰与林则徐在广东的备战御敌之举颇有相似之处。林 则徐注重加强广东海口的防御,添建炮台,购买和仿制外国船炮,对广东水陆各军进行整顿与充实,招募渔民疍户编练成水勇,并组织人力翻译外国书 报以了解敌情。因而取得了九龙之战、穿鼻洋之战、官涌之战、长沙湾之战、磨刀洋之战、关闸之战和矾石洋之战的胜利。然而,由于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绝大多数 昧于世界大势,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导发出昏愦的举动。当英军在广东受挫而掉转船头北上逼至大沽口时,昏庸的道光皇帝把英军来犯的原因归咎于 林则徐“措置失当”和“办理不善”,决定以罢免林则徐而派琦善赴广东同英军议和来换取英国退兵。身为乡曲布衣的左宗棠闻知后深有感触,他致函 贺熙龄说:“洋事卒支离至此,令人愤懑。彼族轻我甚矣,率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屡战而屡利,我屡却而屡受其侮。不识谋国者复 将何以待之?此草莽之臣所为日夕皇皇而不能自释者也。”②左宗棠对琦善在广东的所作所为表示出愤慨之情。他指出:“洋事为琦 善所误”,实为“奸谋误国,贻祸边疆”,其结果是“遂使西人俱有轻中国之心,将士无自固之志,东南海隅恐不能数十年无烽火之警”,琦善“其罪 不可仅与一时失律者比”。他主张:“皇上欲伸天讨,似宜驰使封剑”,将琦善“斩首军前,数其输国之罪,布告中外,庶有以壮三军之气而寒彼族之 胆,庙堂战胜之策,无逾此者”。同时,左宗棠对林则徐“恐未必即能复任”又表示叹息,认为“目前人望无如此公”,希冀朝廷能“若何殊恩,毅然图 旧”,重新起用林则徐,如此,“上足昭天子虚怀善任之明,下足固岭南千里之守”,才不致负天下人之望。左宗棠还认真读了林则徐“前后各疏”, 自以为“与宗棠策洋议论多有合者”。①又以“海邦形势略能言”②的诗句自勉,期待着战局能有所好转。但是,左宗棠的愿望与事态的发展是大相径庭的。林则徐不但未被起用, 却又加罪发送伊犁军台效力;琦善不仅没有被斩首军前,却因是满清贵族而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至一一。②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一,页一二至一三。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六至一七。② 《感事四首》,《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59 页。受到开恩释罪。道光皇帝似乎要挽回战败的面子,派出皇侄奕山、奕经分别 为“靖逆”将军和“扬威”将军分赴广东、浙江,结果奕山在广东竖旗投降,奕经在浙江靠梦幻同英军交仗而大败溃逃。道光皇帝甚至对奕山把自己求降 说成是英人乞求通商,把赔款说成是商欠的谎报信以为真,批答,“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朕谅汝等不得之苦衷,准令通商”。③奕经在浙 江溃败后,道光皇帝决定不再进行抵抗,一变忽战忽和的政策而转向对外妥协。因此,左宗棠的一腔热血只能付诸东流。可贵的是,他对清政府的腐败 给予了痛陈:“洋事日寝不佳,浙西复作败局。以一二庸臣一念比党阿顺之私,令天下事败坏至此。凡尔君子,未闻有以公是公非,诵言于殿陛间 者。仕风臣节如此,古今未有也”。①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中英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清政府 步入了丧权辱国的岐途。左宗棠对这一严酷事实发出了“远殊深怅”之慨,表示:“时事竟已至此,梦想所不到,古今所未有,虽有善者,亦无从措手 矣”。②于是,他产生了“买山而隐”的想法,试图通过“力耕读书,以自勉其所未至”。③③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2 册,第 1046 页,中华书局 1964 年版。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九。②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二六。③ 《答吴桐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页一七。四、自号“湘上农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左宗棠“举积年修脯”所得,买田 70 亩于 湘阴东乡柳家冲,并决定“明年移居湘上,此为有家之始”。④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左宗棠携带妻小由湘潭周宅移居湘阴东乡之 柳家冲,署其门曰柳庄。他“每自安化归来,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讲求者试行之。日巡行陇亩,自号‘湘上农人’”⑤,打算从此做一个“太平有道之民”。⑥左宗棠视“农事为人生第一要务”,注重农学,于道光二十五年(1835 年)撰写了《朴存阁农书》,“以诏农圃”。⑦他“自耕之田,略以古农法之便于今者行之,甚良。茶园所入,今岁差可了清国课,逐渐增加,于人 事不无裨益。倘更桑竹之利成,其可以存廉耻广惠爱者大矣”。①对此,左孝同记述称:“府君于柳庄艺茶、种树,期尽地利。湘阴产茶,实府君为之倡”。②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湖南在连年苦旱之后遇到大水灾,饥馑遍野。 左宗棠四出奔波办理赈务,劝富有人家捐赈。他认为“捐赈是古今通义”,他于“授徒之暇,亦曾办过,统计长沙、善化、湘阴、湘潭、宁乡各属所捐 银钱谷米,不下五十余万”。③他还“劝族里储谷以备荒”,并对络绎经过柳庄的饥民,罄其所藏,与周夫人“散米俵食,并丸药乞病者”。④第二年,左宗棠来到长沙,于朱文公祠开馆授徒,所带的学生如周开锡 等人“颇能刻苦立志,为有用之学”。⑤这一年,在长沙湘江舟中,左宗棠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了林则徐。 这次会面对左的一生都有着意义非凡的影响。林则徐早年于江苏为官时曾被两江总督陶澍所赏拔,他在遣戍伊犁释回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担任 云贵总督。其间,他视部下胡林翼为左右手。陶与林的同事关系及与左的亲家关系,胡与林的上下级关系和与陶的翁婿关系及与左的同窗好友关系,都 构成林与左会面的因缘。特别是左对林则徐伟人品质的一向倾慕和林从胡处得悉左对经世致用之学的追求,更促成了此次湘江之会。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冬,林则徐因病卸云贵总督职回福建原籍途中经过长沙,遣人至柳庄约请左宗棠相晤。左宗棠赶至长沙,在湘江见到了他所崇拜的林则徐。早在这 次会面的前一年,胡林翼已向林则徐推荐了被视为“楚材第一”、“究心地舆兵法”的左宗棠。由于左宗棠已为“陶婿预订读书之约,未能忽然”,无 法离湘赴滇去做幕宾,惟有“西望滇池,孤怀怅结”而已。他在复胡林翼的信中表述了对林则徐的倾慕之情:少穆宫保爱士之盛心,执事推荐之雅谊,非复寻常所有,天下士粗识道理者,类④ 《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 页。⑤ [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3 页。⑥ 《答张玉夫》,《左文襄公全集》书犊,卷一,页三三。⑦ 《与罗研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六。① 《上贺庶农先生》,《左文翼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三八。② [清]左孝同:《先考事略》,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23 页。③ 《答谭文卿》,《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九,页四三。④ 《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 页。⑤ 《请敕署福建藩司周开锡久于署任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 册,第 183—184 页。知敬慕宫保。仆久蛰狭乡,颇厌声闻,宫保固无从知仆。然自十数年来,闻诸师友所称述,暨观宫保与陶文毅往复书疏与文毅私所纪载数事,仆则实有以知公之深。海上用兵以后,行河、出关、入关诸役,仆之心如日在公左右也。忽而悲,忽而愤,忽而喜,尝自笑耳。迩来公行踪所至,而东南,而西北,而西南,计程且数万里,海波、沙碛、旌节、弓刀,客之能从公游者,知复几人。乌知心神依倚惘惘欲随者,尚有山林枯槁未著 客籍之一士哉?此刻,左宗棠与林则徐同乘一舟,心中激动不已,他视林则徐为“天人”,于“江中宴谈达曙,无所不及”。①林则徐对左宗棠则“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②“谈论竟夕,称为不凡之材”。③左宗棠对 他们的这次会面作了如下描绘:是晚乱流而西,维舟岳麓山下,同贤昆季侍公饮,抗谭今昔。江风吹浪,柁楼竟夕 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响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橘洲之畔,岳麓之滨,好一派“潇湘夜话”的美景!二人纵横古今,神驰南北,尤其是对东南海防和 西北塞防的探讨,为日后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创举和收复新疆的业绩铸下了思想基础。 一年后,林则徐便奉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途经广东普宁县病逝。左宗棠在悼林则徐的挽联中写道: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个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 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⑤左宗棠既对林则徐卫国御侮的历史功绩予以肯定,同时他又对其未能完 成清政府赋予的镇压天地会起义的使命而感到惋惜。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处理国内阶级矛盾时,必然是站在同人民起义对立的一面,无论是林 则徐还是左宗棠都不能例外。咸丰元年(1851 年),已经 39 岁的左宗棠依然在柳庄过着“湘上农人” 的生活。他在致友人贺仲肃的信中说:“兄东作甚忙,日与庸人缘陇亩。秧苗初茁,田水琮琤,时鸟变声,草新土润,别有一段乐意。”①他还作诗道:“柳庄一十二梅树,腊后春前花满枝。娱我岁寒赖有此,看君墨戏能复奇。 便新寮馆贮琼素,定与院落争妍姿。大雪湘江归卧晚,幽怀定许山妻知”。②左宗棠并不想作桃花源中的陶靖节,而是以卧龙岗上的“诸葛亮自期”。③ 恰在这一年,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人秀,广东花县人)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骤起广西,威胁到邻近的贵州、湖南。此时在贵州任知府的胡林翼 与左宗棠书信频繁,讨论战守机宜,左宗棠认为:“当剧寇纵横,防剿并急之时,则用团练,断宜参用碉堡”,“以步步为营之法,同时渐进,逼近贼 巢。”④此时,他已公开站出来为镇压太平天国出谋画策。咸丰二年(1852 年),已届不惑之年的左宗棠鉴于太平军冲出广西,攻① 《答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四九至五○。① 《与贺仲肃》,《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五二。② [清]胡林翼:《致左季高》,《胡文忠公遗集》,卷五五,页二二。③ [清]胡林翼:《启湖广总督程晴峰》,《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四,页一。④ 《唁林镜帆》,《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五三。① 《与贺仲肃》,《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② 《催杨紫卿画梅》,《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460 页。③ 左钦敏:《清丞相左宗棠列传》,《湘阴人物传》,第 25 页,1915 年刻本。④ 《答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二至四。入湖南,兵锋直指长沙的境况,慌忙从柳庄“徙居湘东白水洞,诛茅筑屋, 为自保计”。①此时,曾在道光年间被林则徐“应诏举贤良”而推荐为郡守的张亮基(字采臣,号石卿,江苏铜山人)担任湖南巡抚,经胡林翼的积极推 荐,左宗棠终于出山进入湘幕,开始了新的生涯。① 《张叔容墓碣》,《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49 页。第二章幕宾生涯一、出山入幕咸丰二年(1852 年),左宗棠在四十岁时进入湖南巡抚幕府,是为他正 式跻身于政治舞台的开始。左宗棠考取了举人,算得上是“正途”士子,但他却因未能取得“甲科 出身”的进士功名而不能沿循着“学而优则仕”的晋官之路顺利地走上仕途。同时,生长于“寒素”之家的左宗棠,既无钱而且更无意像当时社会上流行 的通过捐纳方式捐得官职。尽管左宗棠以“淡泊明志”,不是如同俗士那样热衷于入仕做官,但为了实现其以“儒术策治安”和“心忧天下”的抱负, 又非进入仕途不可。这样,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唯一途径便是靠自己的“孝廉方正”被举荐,因为举人的身份给予他被举荐成功的更大可能性,加上他不 凡的才华,也为他日后步入上层统治集团提供了条件。左宗棠正是走了由人幕进而跃登官位的仕进之路。左宗棠在人湘幕之前,多次放弃了被清朝大员起用做幕宾的机会。道光 二十八年(1848 年),他因在湖南安化教陶桄读书,而未能入云贵总督林则徐之幕府。咸丰元年(1851 年),清政府为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任命在籍的 前两江总督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人)为钦差大臣,李星沅曾邀左宗棠“参戎机”①,但李至广西不久便病死,左也满足于“湘上农人”的 生活,他的“出山之想,又因此抛却矣”。②这年年底,胡林翼又把他视为“楚材第一”的左宗棠推荐给湖广总督程矞采(字晴峰,江西新建人),由于“程 请不坚,左亦漠然不愿”,遂作罢论。尽管此时左宗棠还没有出山入幕,但他的出众才华已为政坛要员所赏识。导致他最终跻身湘幕的一个重要原因则 是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兵湖南。在异常激烈的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殊死搏斗中,左宗棠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站到了与农民起义为敌的一面。 自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 年 1 月 11 日)太平军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后,至咸丰二年五月(1852 年 6 月)的近一年半时间内,他们 在广西境内同清军对战。此后,太平军在洪秀全的带领下,经蓑衣渡之战,冲出广西,进入湖南。在湘南,太平军连克道州、郴州等重镇,清廷为之震 惊。太平军突入湖南,使湖广总督程裔采极为恐惧,他“自衡州疾还长沙”,①想躲到省城避祸,并函请尚在广西的钦差大臣赛尚阿督师湖南。赛尚阿却把 湖南军务推卸给程矞采。鉴于这种状况,咸丰皇帝一面严旨赛尚阿、程矞采同办湖南军务,一面改任广西、湖南、湖北三省巡抚,想以此来加强内线的 防御。这样,担任云南巡抚的张亮基于咸丰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为湖南巡抚。张亮基抚湘,也成为左宗棠出山入幕的重要机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接连攻克道州、郴州并沿途袭挠安仁、攸县、醴陵, 围困长沙,由湘南而湘中,三湘形势日蹙。左宗棠急忙由柳庄“举家避居”湘阴与长沙交界处的东山白水洞,且“亲故多从之”。②恰在此时,在贵州任 黎平知府的胡林翼已向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推荐了左宗棠。胡致函张说:“左① 樵:《纪左恪靖》,《晨报》,民国 24 年 4 月 5 日。② 《与贺仲肃》,《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一至二。① [清]李滨《中兴别记》,《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 2 辑上册,第 27 页,中华书局 1979 年版。② 《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56 页。子季高”,“才品超冠等伦”,“廉介刚方,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 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能时务”。③张接受了胡的推荐,在赴湖南上任的路上,三次派专人携带书信到山中请左出山入幕, 并表示对左是“思君如饥渴”。胡林翼又致函左宗棠说:“张中丞不世奇人,虚心延访,处宾师之位,运帷幄之谋,又何嫌焉。设楚地尽沦于贼,柳家庄、 梓木洞其独免乎?”④经张亮基遣人“备礼走请”,胡林翼积极敦促,以及与左宗棠同居山中的好友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兄弟等人的 劝说,加上左宗棠于道光二十九年在湘江与林则徐会面时听林亲口称赞张亮基是一个“开爽敏干”的官员,①他遂决定应张之聘,于咸丰二年八月十九日(1852 年 10 月 2 日)随张亮基抵长沙城外,八月二十四日(10 月 7 日),进入长沙城,成了湘抚的幕宾。此时,太平军攻打长沙之役正方兴未艾。太平军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率领下攻占湖南郴州后,西王萧朝贵 得悉“长沙城卑防疏”的情况,便向洪、杨建议由他率领“轻兵数千,倍道袭之,垂手可得”。②洪秀全、杨秀清同意由萧朝贵率偏师奔袭长沙,他们则 留驻郴州,牵制清军主力。咸丰二年七月初七日(1852 年 8 月 21 日),萧朝贵率数千太平军从郴州出发,七月二十七日(9 月 10 日)行抵长沙城东十 里扎营。第二天,向长沙城发动进攻,打响了长沙战役。此时正值湖南新旧巡抚交接之际,张亮基尚未抵长沙,城防由帮办军务罗统典负责。萧朝贵带 领太平军主攻长沙城南门时被清军炮火击中而负重伤。太平军一如继往,勇猛攻城,且使“城门倒破”,清军“万分危急”。③但不久清军主力调往长沙 和张亮基、左宗棠的到来,使清朝方面得以苟延残喘。也就在张、左进入长 沙城仅 4天之后,洪秀全、杨秀清统率太平军抵达长沙城南。双方鏖战更趋 激烈。左宗棠刚刚进入湘幕,张亮基便“一以兵事任之”。④左宗棠审度战场形 势,向张亮基“干以数策,立见施行”。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他认为太平军“背水面城”,而清军“援军既扼其东北”,太平军“已自趋绝地”。只有 西路的土墙头、龙回潭是太平军的粮食补给线和唯一的西进路线,因此,他主张“先以一军西渡,扼其他窜,可一鼓歼也”。②看来左宗棠是妄图将太平 军扼杀于长沙城南,其胃口不谓不小。但援湘清军多为乌合之众,且分隶十几个总兵和提督,指挥不一。张亮基先后命令总兵常存、马龙,以所部西渡, 而他们都“畏贼不战”。接着,张亮基又请内召进京途径长沙的赛尚阿遣提督向荣赴西路督战,向荣渡过湘江后,初是“迁延不进”,继则在牛头洲被 翼王石达开所率太平军击溃。此时,清廷新任命的钦差大臣徐广缙抵湘潭,③ [清]胡林翼《启张石卿中丞》,《胡文忠公遗集》,卷五四,页一六。④ [清]胡林翼,《致左季高》,《胡文忠公遗集》,卷五五,页八。①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四。② [清]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 3 册,第 291 页,神州国光社,1952版。③ 佚名:《粤匪犯湖南纪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 1 册,第 64 页,中华书局 1963 年版。④ [清]郭嵩焘:《养知书屋札记》,见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31 页。① 《与胡润之》,《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五,页三四。② [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31 页。张亮基派江忠源“躬赴湘潭”,并“再三咨请”徐率军至长沙,也遭拒绝。③ 左宗棠又向张亮基建议调徐的部将提督福兴疾出河西,扼龙回潭,福兴却按兵不动。于是,张亮基欲自督兵往龙回潭,左宗棠力赞之,因此刻太平军攻 长沙城甚急,城垣多次被太平军所用隧道爆破战术所“轰塌”,④张、左等人只得留在城中死守。但太平军进攻长沙 80 余日也未能克复,洪秀全决定从长 沙撤军,十月十九日(11 月 30 日)深夜,太平军主力从长沙经龙回潭转移,后转战于益阳、岳州等地,冲出湖南,进入湖北。太平军于长沙撤围 11 天后, 钦差大臣徐广缙才敢率兵抵达长沙。对此,左宗棠在致陶桄的信中说:“徐爵帅人甚朴实,用兵实非所长,贼已北窜,始悔不用河西合围之策”。① 左宗棠初次出山就显示出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识,足使清军将帅刮目相看,由于左宗棠防守湖南有“功”,清廷下旨将其以知县用,并加同知衔,他总算 是第一次捞到了官衔,步人仕途。接着,左宗棠协助张亮基在湖南一方面整饬吏治,另一方面镇压会党起 义。在左宗棠的谋划下,张亮基派江忠源仅用 12 天就把浏阳“征义堂”会党起义镇压下去。于是,左宗棠又被提升为“以直隶州选用”。太平军进军湖北后,于咸丰二年十二月初四日(1853 年 1 月 12 日)攻 克武昌。左宗棠闻讯后“不胜骇叹”,他说:“孤城被围二十余日,在外救援之师不能乘机疾进,在内防堵之师不能严密固守,致蠢兹小丑竟敢猖厥至 此,殊为可恨”。②他鉴于清朝正规军作战能力极低的状况,设想在湖南练就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