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历史上的和珅-2

作者:纪连海 字数:13278 更新:2023-10-09 10:29:39

蒙古语、藏语这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于满洲人的统治更重要,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汉语还要重要很多。满洲人毕竟是少数民族,他要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人,他就不能单纯依靠武力,他就必须要和蒙古族人、藏族人等众多的少数民族结成同盟才能够比较有效的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蒙不分家”一话的由来!大清朝的统治者非常明白蒙古语、藏语的重要性,号召所有的满洲人学习蒙古语、学习藏语。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认真领会大清朝历代皇帝的心思呀!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倾听历代皇帝的话语呀!没有什么人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甭说他们满洲人不能够认真领会、认真倾听,汉族人自己也不能够从另外一种角度认真领会、认真倾听:一是学起来真是有一些难度,二是我不学不一样当官嘛!汉人不学蒙古语、藏语都一样当官!汉人就学“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九本书就能一样当官,更甭说我一个满洲人了,学习这些蒙古语、藏语干什么?我再差,也不应该差过他们汉人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你别看和 年纪小,可他的心眼儿比别的人多,他的学问比别的人大。他太清楚了,太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了。他考虑问题可完全是从大人、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的呀!从这一点来说,和 已经具备了一般汉族人和满洲人所不具备的知识。您看,和 他不但与一般的满洲人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与一般的汉族人不同。第三是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乾隆的诗作文章和乾隆的字体不在咸安宫官学的授课内容之列。这是和 给自己加的两门功课。和 知道,这是与皇帝打交道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了解乾隆皇帝。和 心想:这是我将来万一要遇到当今的乾隆皇帝,万一要能攀谈两句的时候,我和 得有的说,我得让皇帝说,全天下,只有我对皇上最为了解,谁也不能比我更了解乾隆皇帝!您即使把刘墉、纪晓岚这两位老先生叫过来,我敢说,他们也不能跟我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和 要是碰见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肯定喜欢他、肯定重用他!但问题在于,他哪儿碰见乾隆皇帝去呀?皇上是那么好碰上的?但是和 准备好了,已经准备好了和皇帝接触,现在差的就是机会了。就这一点来说,和 这个人,他实在是太工于心计了,他已经到了比乾隆的所有儿子—包括嘉庆—都了解乾隆的地步了。您说,将来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如果即位,会怎么对待和 呀—最起码的嫉妒心应该是有的呀。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的知识促使和 迅速地成为当时社会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为以后他的迅速升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珅学到的能力和 在咸安宫官学里面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为人处世的必备能力对于和 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主要包括下面两项内容:第一是涵养。涵养,是我们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正是因为涵养的重要,我们才把这项列为第一位。正是因为在这里读书的富家子弟们都倚仗着祖上的富有和权力,所以他们一个个都是异常的骄横跋扈,为所欲为。他们,一个个的谁也不爱理谁,更别说与和 这样的“穷学生”说句话了—谁爱搭理和 啊。和 呢?他虽然从心底里面就看不起这些富家子弟们,但和 又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些富裕家庭中的一员。您甭说和 了,搁我们谁不是这样想啊!于是,和 在与这些富家子弟们相处的时候,他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涵养。对无端地欺侮和挑衅,他总是视而不见,并且,喜怒也渐渐地不形于色了—和 的脸上,始终保持着温和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他温和的表情下面究竟在想些什么。第二是洞察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关于这点,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洞察力;二是谄媚讨好的手段。关于洞察力,也就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 一有机会,就细心地观察老师们的举止言行,努力地发掘他们内心的秘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老师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才高八斗,可骨子里却一样委琐、狭隘:他们之间也是互相瞧不起,对下是幸灾乐祸,对上是曲意逢迎、溜须拍马。金钱和权力在这里同样是畅通无阻的保证。关于谄媚讨好的手段,有的读者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了问题了:和 他学习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洞察力是对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学会谄媚讨好的手段呢?其实,这应该与和 在上学期间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有关。他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可是他的学问和能力又一时不被人所知,并且一时间他自己又没有什么好的改变自己地位的好办法,于是他只能选择学习谄媚讨好的手段,企图利用这种不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短时期内迅速改变自己地位的目的—虽然此种手段并不高明,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也应该是情有可原的。有的读者又会思考下面一个问题,和 学到的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都是和 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么?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绝对不是和 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还有一句俗话说得也很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也就是说,师傅教会你的,只能是最为基本的知识本身,至于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等能力方面,师傅是不会去教和 这些内容的;和 学到的这些,可不是他在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师傅教的,而是和 自己感悟的结果。据我分析,正是在这段学习的关键时期内,和 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认识到,必须迅速地改变自己家庭的状况,成为一个既有权又有钱、人人都羡慕的人—这就是和 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至于为什么,要追求如此之多的财富,应该与和 幼年家庭的不幸遭遇有关吧。而这也恰恰为和 迅速地成为一个贪官,直到他最终被杀埋下了伏笔。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和 的知识和才能使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很有才能的朝廷重要官吏—也就是国家栋梁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再加上和 对于乾隆皇帝的了解,如果他认识了乾隆皇帝,就很容易取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很容易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清朝第一官员。现在,和 差的就是认识乾隆皇帝的机遇了。第三章 伯乐:谁“发现”了和珅?发现和珅的“伯乐”和 在上学的时候的情况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英廉。英廉是什么人呢?根据《清史稿》上的记载,英廉原来姓冯。他在当时是一个特别大的官儿,在朝廷里面,非常有本事。英廉担任的官职是什么呢?是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他的其中一个官职是刑部尚书。尚书是一个什么官儿呢?大清朝的中央机构,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首脑有尚书和侍郎,都是复职,满汉各一。刑部“掌天下刑罚之政令”,又与大理寺、都察院一起负责全国各衙门狱案判决的审核。刑部尚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三个机关的最高领导人,他一个人身兼三任。这个是他的一个官职。他还有另外一个官职是直隶总督。直隶总督相当于什么官儿呢?清朝在省级地方行政机关设立总督和巡抚进行节制。巡抚每省一员,总督则一般辖两个省,也有个别的辖三个省或者一个省的。一般而言,巡抚的品级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者为正二品;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加尚书者为从一品。总督、巡抚同为封疆大吏,掌握着一方的军政监察大权。总督奉旨后还可以兼管河道、漕运、监课、关税等事务。一般而言,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重民事。直隶总督,兼任巡抚之官衔,驻守保定,其权力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省和直辖市的党政军一把手。英廉为什么会注意到和 这个人呢?前面我们说到,英廉的职权很大。曾经担任大清朝的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可惜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也许是老天爷太嫉恨英廉非凡的才能了,英廉的儿子和儿媳妇的寿命都很短。他们在为英廉生了一个孙女儿之后不久就先后早早的死掉了—他们死在了他们的父亲英廉的前边。这就导致了英廉他们家的人口特别的稀少,只有英廉和他的孙女儿—也就是说,英廉的后代只有一个人,他的孙女儿。英廉,他总要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一个好的人家不是?英廉,因为他是刑部尚书,所以他就经常要在北京城里转悠,就要经常去紫禁城里找乾隆皇帝汇报情况,所以就经常能够见到乾隆皇帝,也就经常能够在路过西华门附近的时候看到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尤其重要的是,因为他只有一个孙女儿,所以他就特别地注意咸安宫官学里面的学生。他在想,我的这个唯一的孙女儿将来嫁给谁呢?不但要嫁给一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还一定要比我还要有学问、比我还要有本事。因此,英廉经常会为自己孙女儿的前途担忧,也就经常会有目的地到咸安宫官学里面去转悠。转来转去他就看出来了,和 是一个好苗子。将来我那唯一的孙女儿就应该嫁给和 这样的人。为什么呢?英廉他是怎么样考虑的呢?他看中了和 的什么优点呢?英廉看中的就是和 的老成、持重;看重的就是和 的聪明、机智;看重的就是和 工作能力够强,而且喜怒不形于色。这些优秀的品质是经过了英廉的认真了解的。深通官场的英廉非常的清楚,和 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丰富的知识,还有高强的能力,而且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业。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认定以下一个基本观点:英廉可以说是发现和 这一“人才”的“伯乐”。当然,他肯定还看中了和 本人的相貌英俊潇洒—毕竟,和 是一个号称“满洲第一俊男”的相貌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呀。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和 早年父母双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因此他肯定非常渴望有一个家庭,他肯定非常渴望有一个温暖安乐的家庭;而英廉的家庭,又是人口如此的稀少,这个家庭更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类似于倒插门女婿的接班人—而和 ,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此后,英廉等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和 18岁了,能结婚了,英廉赶紧就把自己的孙女儿嫁给了和 。和 ,你这一回可跑不了了,就给我当孙女婿得了,你可千万别上别人家去。和 这么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孩子,还居然得到人家的疼,得到人家的爱,这一点对于日后和 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你一个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人,人家那么高的地位,把他孙女儿嫁给你了,你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人家啊?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和 会尽力去真心的照顾他的妻子,照顾英廉的孙女儿。和 照顾他的妻子、英廉的孙女儿,照顾得特别好,他们日后的夫妻感情也很好。关于这一点,就连所有认为和 是一个天下第一大贪官而对和 本人恨之入骨的野史的作者们,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和 的夫妻感情很好。这个时候,和 的真实写照就是:我一定要在她面前证明我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要什么我都能给你—即使人家不要,我也能给你弄得到。当和 18岁的时候,也就是1767年,英廉预备了丰厚的嫁资,亲自主持操办了和 与自己孙女儿的婚事。诸位可别小瞧了这次婚礼。结婚之前,和 是个无名的书生;结婚之后,和 是个上流社会的新宠—一个中国版的于连?索黑尔诞生了。正史上没有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过去结了婚的女人没有名字,和 的妻子的娘家姓冯,所以我们就只能称和 的妻子为冯氏。冯氏是发现和 是“人才”的“伯乐”刑部尚书英廉的孙女,她是和 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有的读者一看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一般而言,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像和 这样的满清第一大官,最起码也应该用上虽然家里三妻四妾、但仍然每天寻花问柳、生活糜烂一类的词汇才对。和 的妻子冯氏居然是和 的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不会是作者说错话了吧?作者还真的没有说错话。和 这个人,他在颠覆着我们传统的观念。虽然,他是满清第一大官,可是在家里面,他真的是对妻子很忠诚的。虽然,他也有几个小妾,但是第一,这些小妾都是经过他的妻子同意的,有的还是他的妻子亲自给他说的;第二,在他身边的这几个女人中,他的妻子从来都是他心目中最为重要的女人,是谁都不能代替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要从头说起。可是,正史中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史书的作者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和 的妻子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英雄事迹,正史中就没有刻意为和 的妻子树碑立传的想法。一般的史书的作者是不会为一个女人树碑立传的。作为女人,能够被写到史书里面,一般只能有以下三种可能:一是这位女子是皇帝的女儿。《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女儿,当然跟着沾光被写进了史书里面。和 的妻子不符合这一条要求。二是这位女子嫁给了皇帝或者皇帝的子孙了。《二十四史》都是为皇帝树碑立传的,作为皇帝的妻妾或皇子皇孙的妻妾,当然也可以跟着沾光被写进了史书里面。和 的妻子也不符合这一条要求。三是这位女子是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大的可能就是她是贞节烈女之类—丈夫很早就死了,但是自己却一直坚持守了几十年的寡呀等等。什么是中国古代女子的标准“三从四德”呢?所谓的“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尤其是这个“夫死从子”,指的是丈夫死后,妻子不但不能改嫁,而且要永远服从自己儿子的领导。这样的女人就可以被写到史书里面的《列女传》里。“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品德要好;“妇言”,言行举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对公婆、小姑、丈夫、子女都要好;“妇容”,容貌要漂亮但不能妖冶;“妇功”,每天的生活要围绕着锅台、碾台、炕台转,尤其是手工活要好,饭菜做得要可口。“三从四德”标准的最终确立实际上是在宋朝完成的。当时的满洲人实际上还不能够接受,大清朝的统治者只是提倡这些,而且只是对汉族人提倡这些,并没有在这方面对于满洲妇女提出要求。过去,考察一个妇女最为基本的标准是“三从四德”中的“夫死从子”,也就是要守寡几十年如一日,才能被写进正史中的《列女传》中。和 虽然死得早,但是和 的妻子死得比和 还早。所以,和 的妻子更不符合这一条要求。您想啊,和 的妻子不符合上面这几条要求,因此也就不会被刻意写进正史中去。既然正史中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冯氏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一些野史中了解一些和 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史料。野史上关于和珅妻子的记载很奇怪的是,现在我们能够找得到的关于和 与他的妻子冯氏的关系的所有史料中,都不约而同地记载着和 很珍惜与他的妻子冯氏的感情。在这些感情的描写中,最为精彩的应该说是1798年,他的妻子冯氏病故前后的一段了。自从和 的小儿子夭折后(详细内容参见第十二章),冯氏便一病不起,和 忧急万分。嘉庆三年(也就是1798年),冯氏病情日渐严重。和 便在七夕这天安排了一个盛大的祈祷活动。在他的指挥下,豪华的和府中搭起了彩棚,青案供着“牛郎”、“织女”两个天上星君的牌位,和 和病中的冯氏一起诚心祈祷。但是,他们的祈祷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冯氏依然咳嗽不止,还常伴有血丝。和 仍然不死心,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华民族传统的鬼节这一天,和 又用出他用惯的贿赂大法,开始贿赂鬼神。冯氏居然熬过了鬼节。中秋节到了,团圆的日子,和府上下的丰绅殷德、公主等人齐齐到病房向冯氏跪拜,冯氏由于节日的冲喜,也是有说有笑,脸上甚至泛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晕。和 一看难得夫人精神如此好,便大赏奴仆,让他们吃上平时难得吃到的肉食。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冯氏病故。和 悲痛欲绝,做《悼亡诗》六首。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片段。其一: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扬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凄凉寿椿楼,证得涅果。其二:夫妻辅车倚,唇亡则齿寒。春来一齿落,便知非吉端。哀哉亡子逝,可怜形影单。记得去春时,携手凭栏杆。其三: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今春花依旧,寂寞无人看。折取三两枝,供作灵前观。如何风雨妒,也紫同摧残。和 的这几首诗写得质朴无华,直指人心,落地有声,欲哭无泪,将他悲痛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和珅敬重冯氏的原因和 安葬完冯氏后,冯氏所居的寿椿楼中的一切都按原样摆设,永远不让人居住。和 和丰绅殷德时常前去凭吊、怀念。我在开始接触这些材料的时候,也与读者您感到一样的好奇,一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一个大贪官,他最为起码的生活应该是花天酒地、三妻四妾、烟花柳巷才对呀,怎么能够如此珍惜与自己的妻子的这份感情呢?在那样的时代,别说和 这样的贪官,就是在清官中间,能像和 一样如此珍惜夫妻感情的人也是少而又少的。逐渐的,我理解了,和 如此珍惜与妻子冯氏的这段感情了。一是冯氏的娘家于他有恩。和 非常清楚地知道,毕竟发现他是个“人才”的“伯乐”是妻子冯氏的爷爷英廉—那个时候的和 还是一文不名;和 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发现”了自己、培养了自己;和 非常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一文不名的时候,冯氏的爷爷英廉把他唯一的孙女儿冯氏下嫁给了自己;和 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有日后的辉煌,从某种角度说,完全是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包括婚姻、家庭、财富和幸福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拜冯氏的爷爷英廉所赐。正是因为和 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非常精通,所以他才更加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知恩图报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最为基本的道德水准要求。自己必须要对得起冯氏的爷爷英廉和冯氏;否则的话,他会被所有的中国人耻笑的;那样的话,自己所有的事业、所有的前途都将化为灰烬。二是冯氏在这么多年里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 幼年父母早亡,在家里,他缺乏关爱;在外面,他尝尽了人间的一切酸甜苦辣。是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是妻子冯氏的到来,才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摆脱了“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尴尬局面;是妻子冯氏给他生养的儿子,才使他充分享受到了“天伦之乐”的幸福。不但如此,妻子冯氏的更加伟大之处还在于,她不但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的身体康健,而且妻子冯氏还主动替他纳妾。三是和从冯氏身上看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生活在官场之中的和 学会了在外边尔虞我诈。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 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尔虞我诈已经成为和 的某种习惯。他知道,一个官场中的人,你不具备这些,你就不能生存!你就不能维持自己的好生活!那样自己就对不起“发现”自己的冯氏的爷爷英廉和给了自己幸福快乐生活的妻子冯氏。但是所有的这些尔虞我诈,并不是和 自己主动想要的东西。在外面,伪装自己是迫不得已的;在家里,自己应该坦坦荡荡!而只有在冯氏面前,自己才能够坦坦荡荡!正因为上述这些,和 才非常敬重自己的妻子冯氏!和珅的小妾和 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精明能干,在当时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记述:和 “容貌端重,长于语言,谈吐隽快纯熟”。又说和 “为人狡黠,善于逢迎。”这种人服侍皇上,皇上满意;服侍女人,女人也会喜欢的。而且当时和 少年得志,虽年方而立可已经飞黄腾达了,所以,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说,和 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钻石王老五”。因此和 也就很受女子的欢迎。因此,除了妻子冯氏之外,和 还在冯氏的劝告下,先后纳了好几个小妾。和 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风度翩翩,精明能干,纳几个小妾是不成问题的。奇怪的是正史中虽然没有什么关于和 妻子冯氏的记载;但关于和 的小妾,正史中倒是有些记载。《清史稿》中就曾经记载过两次。其中的一次是在《清史稿?卷319?和 传》中曾经记载的和 临死之前嘉庆皇帝宣布的和 二十大罪状。其中的第四大罪状是:“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从这段材料中我们至少能够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和 不但有妻子,而且还有小妾;第二,和 不但有小妾,而且还有个小妾是曾经在宫里呆过、后来又被乾隆皇帝遣散出来的女子。第三,这个出宫女子在和 所有的妻妾当中的位置仅次于和 的妻子冯氏,位居第二。其中的第二次是在《清史稿?卷322?谢振定传》中记载。关于这段内容,我们将在第十章中再来揭示,此处从略。在野史中,和 的小妾有名有姓。不仅如此,和 对自己的小妾百般宠爱,为了小妾的一笑,甚至不惜日抛千金。为了讨小妾的喜欢,和 动用皇室土地,建了一座小楼,名曰:“迷楼”。“迷楼”装修得金碧辉煌,极尽奢华之能事。后来,和 就整日与小妾在此楼鬼混。后来和 扶摇直上,更注重生活的享受,他童仆成群,姬妾众多。清人陈悼在《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和 “后方姬妾无数”。虽然如此,和 仍不满足,甚至打起了乾隆后宫佳丽的主意,乾隆在南巡时,沿途各地进贡不少美女佳人,和 也看中了其中一个从江宁府进贡的女子名叫黑玫瑰,可被乾隆捷足先登。不过和 还是有办法。由于乾隆年事已高,每年春季都会遣散一批宫女,和 略施小计,吩咐太监总管借机把黑玫瑰也遣散出宫,黑玫瑰也顺理成章地从皇宫转移到和 的别墅淑春园,两人共赴巫山云雨。不过和 也为他的风流付出了代价。后来这也成了和 的一大罪状,在嘉庆的上谕中有一条:“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看来,在野史中,这个出宫女子就是黑玫瑰。和 讨好小妾很有一套,很有生活情趣。古时有千金难买一笑的说法,和 为了讨小妾的欢心,也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把讨好主子乾隆的手段都用上了。比如说其中一个爱妾爱吃荔枝,生性吝啬的和 为了讨好小妾,不惜叫下属用快马把荔枝从广东运到京城来。依稀有唐时明皇讨好杨贵妃之遗风。几个小妾在和 的蓄意讨好之下,对他更加依赖了,因此在和 被嘉庆赐死之后,好几个小妾都为他自杀殉身了。嘉庆五年正月十八日,在和 吊死的当天,豆蔻得知消息,赋七律二章挽之:其一:“谁道今皇恩遇殊,法宽难为罪臣舒。坠楼空有偕亡志,望阙难陈替死书。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妾何如。可怜最是黄昏后,梦里相逢醒也无。”其二:“掩面登车涕泪淆,便知残叶下秋山。笼中鹦鹉归秦塞,马上琵琶出汉关。自古桃花怜命薄,者番萍梗恨缘艰。伤心一派芦沟水,直向东流竟不还。”?豆蔻随后纵身跃楼身亡。卿怜也于正月二十日午刻,自缢身亡。死前,她做诗十首:其一:“晓立惊落玉搔头,宛在湖边十二楼。魂定暗伤楼外景,湖边无水不自流。”其二:“香稻入唇惊吐早,海珍到鼎厌尝时。蛾眉屈指年多少,到处沧桑知不知。”其三:“缓歌慢舞画难图,月下楼台冷绣襦。终夜相公看不足,朝天懒去倩人扶。”其四:“莲开并蒂岂前因,虚掷莺梭廿九春。回首可怜歌舞池,两番俱是个中人。”其五:“最不分明月夜魂,何曾芳草怨王孙。梁间燕子来还去,害杀儿家是戟门。”其六:“白云深处老亲存,十五年前笑语温。梦里轻盘无边近,一声欤乃到吴门。”其七:“村姬欢笑不知贫,长袖轻裙带翠颦。三十六年秦女恨,卿怜犹是浅尝人。”其八:“冷夜痴儿掩泪题,他年应变杜鹃啼。啼时休向漳河畔,铜爵春深燕子栖。”其九:“钦封冠盖列星辰,幽时传闻近贵臣。今日门前何寂寂,方知人语世难真。”其十:“一朝能悔郎君才,强项雄心愧夜台。流水落花春去也,伊周事业空徘徊。”从上面和 的两个小妾的诀别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和 与他的这些小妾们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非常好的,以至于都好到了他的小妾们都已经可以为他去陪葬的地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 对于他的这些小妾是用了一定的感情投资的;和 与他的小妾们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可不仅仅是金钱关系呀!第二:和 的小妾们个个都是很有才学的。最起码来说,她们不仅仅限于粗通文墨,而应该是对于诗、书、画是基本精通的。也可以说是和 本人对于小妾的选择标准是很严格的,和 本人对于小妾的选择是很有水平的。第四章 崛起:连升三级的秘诀和珅科举考试失败和 是乾隆皇帝的宠臣,那和 是何时开始接触乾隆的呢?他给乾隆留下的第一印象又是怎么样的呢?和 在他19岁的那一年,也就是他与冯氏结婚以后的第二年,承袭了先祖的三等轻车都尉的职务。也就是在这同一年,他还参加了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清代科举最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已举行了,但不经常,考试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入关后,首次科举考试是在顺治二年。清朝科举考试有三个目的。一是为选官取士。清朝土地辽阔,需要大批官僚来管理政事,帮助维持统治。从科举及第的考生中选取官员是唐代以来选拔官员的正途。这种做法有助于克服选拔中的长官意志,扩大选官基础。二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这个目的清初尤其明显。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出于这个目的,康熙、乾隆二帝各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还搞了一次制科考试—博学鸿词科考试。第三是有助于加强思想统治。通过考四书五经,默写《圣谕广训》,就可以有效地达到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目的。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制。与明朝一样,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考试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相同—都是考四书五经,考试的级别、步骤、授予的资格以及授予官职和明代也基本一样。科举考试分童试和正式考试。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乡、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考试。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下面介绍这些考试。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由五人联保,另有本县一名廪生作保人。县试考四场或五场。前两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第三场考诗赋,四、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是通过县试后才有资格参加的考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多在四月。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保结廪生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是院试。院试由学正主持。学正又名提督学院,故名。院试考两场。第一场为正试,考八股文两篇,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复试,考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录取后获得生员资格,生员俗称秀才,送入府县学官,准备参加正式考试。乡试是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因是八月考试,又称秋闱。生员、监生、荫生、贡生、官生以及经科考合格的都可参加。考试分三场:初九为头场,十二为第二场,十五为第三场。举子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七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正式考试第二级。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时间是二、三月,所以又叫春闱。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参加。为防止假冒举人参加,顺治十四年后,举人在会试前要复试。会试有礼部主持,大总裁(主考官)为内阁学士或六部尚书。副总裁为六部侍郎、江南贡院的考棚郎或内阁学士。考试场次和内容与乡试同。会试取中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是最高级考试,由皇帝主持,考策问。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举子作答。内阁拟题,皇帝选定。答题用字千字以上。旧历四月二十一日举行。考试三天后读卷官送前十名呈献皇帝。皇帝确定名次,并召见这十人,叫小传胪。余下取中的也由皇帝确定名次。内阁中书填写金榜。二十五日殿试名次揭晓,以舞刀射箭为晋身之阶的晚清武童在太和殿举行名典礼,这叫大传胪。大金榜张贴在长安街宫墙上。二十六日举行恩荣宴。考中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殿试后中式者除前三名外还要在保和殿举行朝考。由皇帝命题,由钦定大臣阅卷,分别等次。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其他新进士由掌院学士带领引见,由皇帝派遣任官。有的选为庶吉士,散馆后再授予官职。一般的授予六部主事、国子监博士或县令。举人通过大挑也可作官。大挑开始于乾隆十七年。会试后,六年搞一次,由朝廷挑选形貌好和应对灵敏的做知县或学官。上面说的是正常进行的科举考试。除此以外,清代还有制科、翻译科和武科考试。制科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制度,始于两汉,清代制科始于康熙。清朝的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还有经学科和临时的召试。博学鸿词科在康熙十八年(1679)举行了一次,试题是“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一首。参试者143人,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授翰林官。乾隆元年(1736)举行第二次制科考试,钦命第一场题为“五六天体之中合赋,以敬授民时圣人所先为韵”。诗题为“赋得山鸡舞镜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韵”,文题是“黄钟为万事根本论”。第二场题经、史、制、策各一。参加者176人,取中一等5人,授编修;二等10人,授庶吉士。二年补试续到者,取中一等1人,二等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济特科考试。试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制钱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复试首题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次题“桓宽言外国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186人参加考试,经过复试,仅有10多人考取。经济特科是应贵州学政严修于二十四年所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拟订章程后才举行的。大金榜孝廉方正科所举,重在考查德行。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康熙孝廉方正科还没形成定制,乾隆后才成常例。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孝廉方正科考试多是虚应故事。经学科考试仅在乾隆十六年搞过一次,进士、诸生和退了休的都可参加,但他们的经学必须渊博纯正,道德高尚修明,由大学士、九卿、督抚荐举。录取了4人:吴鼎、梁锡 、陈祖范、顾高。前2人授为国子司业,后2人年事高,不能供职,进士题名碑授予国子监司业衔。临时的召试是皇帝巡幸,迎銮献册的进士、举人、生员,办了一些规定手续后,由学政会同地方督抚考试录取。翻译科据商衍鎏先生考证本之于金女真进士科。翻译科之设是为维护满蒙语言文字。翻译科考试只限于八旗子弟,考试不定期。根据《清史稿?选举三》,关外皇太极时期开始了翻译考试,入关后顺治八年、康熙初年、雍正元年有乡试,乾隆朝次数多些,嘉庆、道光两朝仍然有乡、会试。考试要求屡变。例如,雍正元年,乡试只考一场,考试题目或奏章一道,或从四书、五经出一题。后来是从《性理精义》、《小学》中限三百字命题。乾隆三年规定在翻译题外作满文一篇。“武科,自世祖初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年会试,入文科制。……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师,中式者为武进士。凡乡、会试俱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殿试简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乃试策文。临轩传唱状元、榜眼、探花之名,一如文科。”下面对一般科举考试必考的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作一解释。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必用。它是明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考试文体。格式死板,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要说明题意,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起讲是议论开始,入手是引入正题的话,起股是总论,出题是点出题目的散句,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说完意犹未尽的话,收结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因而称八股文。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八股文多取四书语命题,例如顺治二年,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因为以四书语命题,因此八股文又叫四书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论述,“代圣贤立言”。以书中一句话命题叫小题,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以整篇为题就是大题。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顺治二年每篇不得超过550字,康熙二十年限650字,乾隆四十三年限700字。还有一个试帖诗,它是乾隆二十二年后乡试、会试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韵诗。内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例如路慎庄的试帖诗: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共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寒衣新浣出,密线旧缝成。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阴。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深闺今日寄,绝塞几人征。露布频闻捷,铙歌报太平。清朝科举制度源自明朝的科举制度,但也有不同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地方。第一是有民族歧视,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汉)。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汉人25,旗人35,汉人全是进士,旗人只有4个。第二是考官不仅要有官位和出身,从雍正四年开始还要经过考试。第三是为避免各省录取名额太悬殊,康熙五十一年开始把录取的名额分到各省。第四是为了避免代考现象,实行复试制度。乡试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复试,会试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第五是讲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作文上。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说的“文徒空言,不适于用”。试帖诗纯粹是对仗、用韵,会用谀词。另一表现是重书法。书法不好,内容好也得不了高等。著名学者龚自珍朝考,文思浩荡,洒洒千余言,最后却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屈没了人才。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处罚也重,但始终不能根绝。这足以说明清朝士风的败坏和科举考试走到了末路。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