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尉缭对战争的定义:“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尉缭对战争持谨慎而克制的态度,他认为如果必不得已需要发动战争,那也只是为了“诛暴乱,禁不义”,而且即便战争发动起来,也要追求最少伤害,理想状态是“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初看之下,尉缭对战争的定义似于儒家的颇有相似,其实两者形同而实异,儒家着眼于保护对方的人民和财产,追求的是一种“仁天下”的道德目标,而《尉缭子》却着眼于减少己方的阻力和损失,迅速实现战争目标。因为打击面越大,所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 尉缭在军队内部建设上也表现出不搞虚谈,一切围绕取胜转的作风。尉缭对军队纪律尤其重视,他也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尉缭所谈的“人和”不单纯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团结等,而是强调军士的遵纪守法和部队的军事素养。他认为“人和”做好了,可以胜过“天时”“地利”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并举武王伐纣中的战例进行说明。当时的兵书一般认为不背水列阵,不向坡列阵,可是武王伐纣的时候,周国联军却背水面坡列阵,反而将商纣王的军队杀得大败。对此,尉缭的解释是周军在“人和”的优势抵消了“地利”上的劣势。 〖马后屁:我们现在的历史爱好者谈起战争时,喜欢对双方将领的谋略进行品头论足。其实将领的水平只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方面,另一主要但不为人们重视的方面是军队的素质。因为讲起军队素质只能用近乎科学化的语言,远不如讲将领谋略来得精彩。同样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为什么在国共对战的时候,共产党一方总打胜仗呢?难道优秀毕业生都去了共产党那里,差等生都去了国民党那里?其实是国民党的军队素质不如共产党的罢了。八路军对日的平型关之战,八路军在人数上,地势上占尽优势,由于日军是押送物资的非精锐部队,在武器装备上的差别也不大,但最后八路军在几乎付出1比1的伤亡代价后才将日军全部吃掉,不能不归因于日军的高素质。凯撒在阿来西亚之战中竟然依靠罗马军队高人一等的素质打败了高卢部落数倍军队的里应外合。〗 尉缭可能是提出尊重士兵,拥军优属的第一人,当然目的仍然是为了调动军队的积极性。他说:“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营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乡里相劝,死丧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尉缭非常推崇吴起的爱兵作风,据他记载,吴起领兵作战时,住处与普通士卒一样,当手下人劝他到好的环境中休息时,他说:“我依靠士兵才能打胜仗,怎么能在物质条件和礼节上超过他们?” 戒杀与爱兵貌似是尉缭仁爱的一面,但尉缭为了军队的纪律也有残忍的一面。他说:“凡诛者所以明武也,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其实尉缭身上既没有仁爱也没有残忍,作为一个领兵者仁爱和残忍都是不足取的,理性才是应有的意志品质,为了胜利,可以爱也可以杀。吴起为士兵吸脓的一面,但也会杀卒立威。有一次吴起率军与秦军交战,进攻的命令还没有下达,魏军中就有一名武艺高强的士卒跃入敌阵,砍下两颗人头,完身而还,本以为会得到表彰,但吴起却下令将其斩首,旁人求情道:“此人勇猛,是个人才。”但吴起不为所动,道:“人才是人才,但违背我了我的命令。”最后那士卒只好拿出自己的人头。 军队的素养和政治关系密切,说到这就不得不承认秦国制度的优越性了。秦国以法家思想立国,一切以法律来指导民众的生活、协调国家的运作,一切以赢得战争为导向。秦国政府机构赏罚严明,而效率极高,说白了秦国社会就是一军营。以秦军这样的国家体制来适应尉缭的治军思想不会出现兼容性问题。尉缭也认为士兵作战的原动力来源于人类驱利避害的天性,只要用军事纪律来规范士兵的这种天性,必将无往而不利。尉缭说:“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号令明,法制审,故能使之前。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 尉缭的另一个革命性思想是摆脱了战争对于迷信的依赖。要知道在科学不发达的那个时代。人们不认为战争是一门科学或是一门艺术,而是天意冥冥之中的安排。作战之前人们总不忘祈祷上天,供奉牺牲、占卜问卦。尉缭大胆地从这种战争文化氛围中跳出来,他认为靠天靠地靠乌龟壳靠蓍草不如靠士兵和将领,他说:“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又云:“兵之所及,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缘山亦胜,入谷亦胜,方亦胜,圆亦胜。” 尉缭更进一步认为战争是一件非常专业的活计,将领是战争中的唯一主角,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制约,不但不受天地的限制,连君王的命令都不受,除了按照战争的客观规律行事之外,别无其他。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尉缭认为军事将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想想,是不是酷毙、帅呆了? 尉缭还对军队的建制和管理有一些具体的叙述,但由于是细节问题,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此不多做叙述。 尉缭名满天下,嬴政早有耳闻。是以尉缭一到咸阳就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在与嬴政的会谈中,尉缭一语就击中秦国的要害:此时的秦国虽然对六国有压倒性优势,六国领土大小只相当于秦国郡县的规模,但一旦六国联合,秦国也无可奈何。尉缭还为秦国目前的结症开了一剂药方:用黄金贿赂六国中的当权派,瓦解六国的斗志,不出三十万两黄金,就能使六国丧失战斗力。 尉缭的主张与他在书中传达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秦国能够多快好省地完成统一战争,与李斯当年的提议不谋而和。同样的一种策略从两个经历毫不相同的人的口说出,更加使嬴政相信此计的价值。嬴政对尉缭的尊重程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衣服饮食日常用品与嬴政完全相同,而且见王之时不用参拜。对于这一切尉缭泰然接受,丝毫没有感到受宠若惊。如果说嬴政是有冕之王,那么尉缭是无冕之王。尉缭作为一享誉天下的军事理论家,享受着嬴政所给予的一流待遇,对嬴政的评价却一点不客气,他在给嬴政相面之后,当众下了结论:“秦王高鼻梁,细长眼睛,两肩向前突出,声音如豺,象征着他强烈的进取心,然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心似虎狼,刻薄寡恩。这样的人在没成事的时候能够折节下人,一旦得志也能张口吃人。以我一介布衣,秦王见我而谦恭有礼,一旦他拥有天下,没人能逃脱他的掌心。因此还是离他原点的好。”说完,尉缭就要走人。 尉缭的评断切中嬴政的要害。尉缭是正确的,此时的秦王正是用人之际,以尉缭的威望即便不干任何实事,只要在秦国呆着就具有一种可怕的说服力。如果军事界的标杆立在秦国,那么六国将领心理上无形中会形成阴影,日后他们在与秦军接仗时心更虚,胆更怯。因此嬴政再三挽留,尉缭这才留了下来。当然尉缭也知道,说痛秦王嬴政心底的秘密想要安全离开秦国也是不可能的。秦王不是魏惠王,对于人才不能用之便杀之的道理比谁都懂。于是秦王嬴政拜尉缭缭为国尉,这是当年白起做过的位置,是秦国武官中的最高职位。随后秦王责成李斯配合尉缭一起实施间谍活动。 【4、韩非】 一个尉缭满足不了秦王对法家的胃口。自从秦王读了韩非的《五蠹》、《孤愤》之后,韩非的形象总是让秦王魂牵梦绕,秦王曾言:“如果寡人能与韩非交游,死而无憾!”秦王的风格一向是说得出,做得出。现代的粉丝想见偶像就得花钱卖门票,还得早早地等着,奋不顾身地挤,而秦王却可以将偶像请到自己的地盘,谁让秦强而韩弱呢。 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偶像之战,一支精锐的秦国部队去问候韩国的边境。大军压境,韩国的君臣照例是先哆嗦,哆嗦之后马上想到了割地,但此次秦国表示不要土地和城池,把韩非献出来即可。韩国君臣千恩万谢,不就是要韩非么?咱这里有一个,快把他找出来送给秦国。 自从告别恩师荀子以来,韩非在韩国的日子过得很抑郁。他身上流淌着王室的血脉,决定了他只能为韩国效劳,他与韩王安之间的关系又决定了他无法得到重用。国君的位置本来是属于韩非的,只是由于他的父亲不争气,本来占据正统的王位继承权却在一场宫廷斗争中将王位输给了弟弟,也就是现在韩王安的爷爷。韩王安从他的父亲那里得知排斥韩非的必要性,总是有意地将韩非排斥到核心决策圈,究其原因,无怪乎韩非的才干和正统地位所造成的威胁。朝廷不理韩非,但是韩非却以兴复韩国为己任,数次上书力陈得失,疾言改革,但韩王总是毫无反应,韩国的政治在“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韩非深知当途之士与法术之士不可同朝共事,但他无法改变这种现实。眼见韩王身边尽是浮夸谄媚之徒而力不能禁,韩非只能退而著述,文章憎达运,于是便有了洞见深远的《五蠹》、《孤愤》、《说难》、《扬权》等名篇。 韩非之于韩王安有之亦可,无之亦可。韩王安准备送人免灾,而咱们的韩大才子却依然痴心不改,还想着为国出力,入秦说服秦王放弃侵韩呢。 这是韩非第一次参与实际政治,在这之前他只是一名纯粹的政治学者,权力专家,在理论上精通权力运作的整个过程。可是实际政治会买韩非的帐么?让我们将镜头随着韩非见证他在秦国的种种表现。 韩非一到秦国就发挥他的特长,给秦国写了一封书信,也就是被后人称为《存韩》的那篇。在信中,韩非将韩国描绘成秦国的标准仆从国,出则为遮蔽,入则为枕席,为了秦国的利益竟干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韩非竭尽全力使秦王相信秦国的最大敌人是赵国。说了这些后,韩非得出的结论是秦国留着韩国有百利而无一害,不如领着韩国一起对对付赵国,待击败赵国之后,天下自然就是秦国的天下。 先不说韩非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逻辑正是张仪当年所奉行的“外连横而斗诸侯”理论的翻版,并没有什么新意,所不同者是文采斐然,行文流畅,能让读者获得审美上的享受。历史发展到今天,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早已经证明张仪的那套理论过时,取而代之是范雎的“远交近攻”理论。韩非的这封书信降低了自己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本来秦王想让韩非就如何加强君权,驾驭臣下等方面发表意见,没想到韩非却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大谈他并不精通的战争策略。 韩非受人以柄,自然就会有人来拆台。但整个秦国有能力拆韩非台的人实在找不出几个。不错,韩非的策略隐藏着危险,但危险的用心表面却包装着动听的语言与迷人的道理,在这样的文字面前,很多人都有种感觉:总觉得有点不对头,但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足见“辨足以饰非”的牛皮不是吹的,韩非之谓也! 俗话说“好汉也怕老街坊”。是说不管好汉日后如何包装,总是躲不过老街坊的眼睛,因为老街坊最了解好汉的底细。汉高祖英明绝伦的形象在老街坊的嘴里不过是“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当秦国所有大臣沉默的时候,李斯作出了反应。韩非、李斯两人有同窗之谊,当年俱在荀子那里受教。虽然李斯自叹不如韩非之才,但对老同学的行文套路却知道的不少。况且李斯自叹不如的是韩非在法学方面的造诣,而不在战争策略。李斯一眼就看出了韩非在《存韩》中玩弄的障眼法。 有人要说了,那道理明晰,文辞流畅的《存韩》怎么会有障眼法呢?先让我们做个脑筋急转弯。说:李张家与小王家的楼房正好相对,相距二十米。此时小张的手中只有手电筒、纸张、放大镜、手绢、直尺这几件物品,请问小张用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联系上小王?注意,此时小张手边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也上不了网。很多人在面对这个脑筋急转弯都会从手电筒、纸张、放大镜、手绢、直尺上做文章。其实答案是:小张打开窗口对准小王家大喊。这个急转弯的难处在于巧妙地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这也是韩非在《存韩》篇中使用的障眼法。君不见韩非开篇就先入为主的认定韩国一直是秦国忠贞不二的仆从国,然后用大量篇幅以此为前提推导出保存韩国对秦国的好处。这正是韩非的狡猾之处,淡化错误的前提,而加重正确的推理。一般读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文章的推理,而忽视了那个值得怀疑、一闪而过的前提假设。这也是韩非努力造成的,因为《存韩》的推理部分无懈可击。 李斯所做的便是直接质疑韩非的前提。李斯也给秦王上了一封书信,在信中李斯通过对以往秦韩关系的考察,认为韩国并不是秦国忠贞不二的仆从国,而是秦国的心腹之患,韩国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将秦国的祸水引向其他国家,韩国偶尔追随秦国也是为了避免灾难,贪图好处。既然前提被李斯扳倒,随后的结论就不攻自破了。最后李斯得出了与韩非截然相反的结论:存韩误国,擒韩必然。 李斯深知韩非在语言、逻辑、概念方面的行家,韩非马上就能再写一封书信进行再反击,如果这样没完没了的辩论下去,最后必然会成为文字上的绕圈,事情的真相反倒被掩埋。所以,李斯又向秦王提议用事实来证明韩非所言的虚假。实施具体行动正是李斯的长处。 于是李斯亲自来到韩国,通过韩王的手下人转达了秦王的问候,并向韩王提议秦韩两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赵国。果然不出李斯所料,韩王的表现与韩非的描述文不对实,此时的韩王正在与赵国密谋联合图秦,对秦国派来的高官刻意回避,为的是消除赵国的戒心。李斯数次求见都吃了闭门羹,最后只好上书一封,书中的内容正是李斯版的《存韩》。除了表达形式不同之外,所持观点与韩非的《存韩》一般不二,这封书信照样如泥牛入海。李斯只好满意地回到秦国。 李斯这一招绝对够狠,正是用韩非的手打了韩非的脸。至此,韩非在《存韩》中编织的美丽谎言彻底破灭了。韩非一厢情愿地在为国出力,但失去了韩王的支持,很快就在老同学的揭发下露出了马脚。这只是韩非犯得第一个错误,造成的结果是秦王对韩非的好感大打折扣。 李斯回秦的同时,以赵国为主,韩国、魏国、楚国为辅的合纵运动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秦王得到消息后,召集六十多位宾客、大臣商量对策。秦王道:“四国为一,将以图秦,秦国内政未稳,军民疲于沙场,为之奈何?”群臣无言以对。外客姚贾答道:“臣愿出使四国,为大王扰乱四国的攻秦计划。”秦王见有人为自己分忧,好不器重,一出手便是上百辆车,上千斤黄金,并送给姚贾一套自己的衣服、帽子、佩剑。姚贾穿着一身极品装备,拉着千两黄金上路了。姚贾到了关外,马上发挥他强项,四处挑拨离间,挥金洒银,四国的主战派人士在金子的腐蚀作用下都软下了脊梁,最后合纵抗秦之事不了了之。 姚贾得胜归来,受到秦王的热烈欢迎。秦王当众赐给姚贾千户封地,并拜为上卿。秦国的人才就是韩国的敌人,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韩非本能地想到了中伤姚贾。韩非的学说中有很多种小人模式,韩非很快就从中找到了适合姚贾的一款。 于是韩非对秦王道:“观当今天下形势,一秦独大,六国皆弱。韩、赵、楚、魏四国虽有心合纵抗秦,但皆已大伤元气,有其心而无气力。就算秦国不作反应,他们也不一定能打来。姚贾明乎于此,却代表着秦国的意志,携带着重金厚礼外出活动,名为瓦解敌人,实则自托于诸侯,以求两面讨好。况且姚贾的出身大有问题,他是魏国大梁城看门人的后代,由于有偷鸡摸狗的爱好为魏国所不容,后来在赵国谋得一官半职,但又因玩忽职守被赵国驱逐。大王与一个看门人的后代、偷鸡摸狗爱好者、玩忽职守的逐臣共商国是,岂不有辱秦国的尊严与诸位大臣的脸面。” 嬴政听完后,把姚贾找来,问道:“听说你拿着我的金子出去结交诸侯,有这档子事么?”姚贾道:“是啊!”嬴政脸色一变,愠怒道:“那你还有什么脸面来见寡人?”姚贾道:“一个人的信誉就是他的招牌。曾参孝敬母亲,使得天下母亲都愿意以曾参为子;伍子胥忠于君主,使得天下君主都愿意以伍子胥为臣;东瀛女子温顺可人,使得天下人都愿意以东瀛女子为妻。现在我姚贾对大王一片忠心,而大王却视而不见,我不结好四国,更待何为?假如我对大王不忠,四国君主又怎么敢任用我?如果大王听信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谗言,失去的将是一名忠于大王的大臣。” 嬴政继续问道:“听说你是看门人的后代,又曾在魏国为盗,还被赵国驱逐过?”姚贾道:“是的。但历史上不少名臣有不光彩的出身。周朝的开国头号功臣太公望曾经是齐国有名的怕老婆,在朝歌是个不入流的屠夫,到了子良又是个失败的小公务员,这样的一个生活中的loser,文王用之却推翻了商的统治;管仲曾经是一个不起眼的买卖人,在南阳忍辱偷生,到了鲁国又沦为阶下囚,桓公用之,却称霸天下,九合诸侯;百里悉曾经是虞国的流浪者,在奴隶市场上的价格是五张羊皮,秦穆公用之而独霸西戎。晋文公任用中山国的强盗,才有了城濮之战中的胜利。英名的君主任用人才向来是英雄不闻出处,不会因不显赫的身世,不光彩的早期经历而无视一个人的价值,所要考察的是能否为我所用。如果于国有用,大可不必去听那些自外界的毁谤;名声再好,如果无功于秦,也不应该得到赏赐。” 姚贾不是一个人在作战,在他的身后有秦国的两大政策在保驾护航。其一,姚贾用金子去轰炸四国诸侯,正是嬴政的授意,也是尉缭与李斯制定的对外政策中的一种。政策制定之初,不可能没有严密的论证,岂是韩非只言片语,莫须有的攻讦就能推翻了的?其二,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便形成了英雄不问出路,不唯德、不唯名、有才必用,有功必赏的用人政策,行之数代,深入人心而成传统。韩非攻击的不是姚贾一个人,而是连带了一群人。想想看,商鞅、张仪、范雎、哪个系出名门,哪个不是有过不如意的早期生活,可是就是这些人才促成秦国今天的强盛。韩非以一个名门的后代,誉满乾坤的公子,无功于秦的外客对姚贾所做的中伤,不但没有破坏姚贾的地位,反倒增加了嬴政对自己的反感。就这样,韩非又迈出了走向死亡的第二步。 这时李斯见韩非因中伤自己的战友而遭来嬴政的反感,也趁机落井下石。李斯与韩非本是同学,但李斯却非常不欢迎韩非成为他的同事。同学之于同事,好比知识之于权力,知识因分享而增值,权力因分享而贬值,所以世间多有真挚的同学关系,而绝少真挚的同事关系。同样一个李斯,他可以容忍甚至说欣赏在荀子门下的时候韩非学识比他丰富,见解比他深刻,但却无法容忍同在嬴政驾前韩非比他地位高、权力大。不是人心不古,而是形势比人强。 李斯私下对秦王道:“韩非是韩国王室贵族。现在秦国吞并诸侯已成定局,韩非的血统决定了他终究不会为秦国出力,这是人之常情。以韩非的学识和才干,如果不能为大王所用,久留于秦国而又平安返回,不知道有多少秦国情报会随之而去,必将成为秦国的遗患。韩非来秦有日,无功于秦却数次以文乱法,大王不如依法诛之。” 李斯的话虽然透着阴狠毒辣,但不无道理。秦王表示赞同,不能用之便杀之的命题再一次套在了韩非的头上。于是韩非被关进了秦国的死囚牢里。韩非想不到是他的同学把他送到这里来的。 韩非在死囚牢里,但毕竟还没有死。秦王决定杀韩非,但毕竟还没有杀。这些不确定因素让李斯担心。此时一些成功者的厚黑信条萦绕在李斯的大脑,比如说“夜长梦多,迟则生变”、“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等等。最后李斯想出了一计杀招。 秦国法律中名文规定的死刑有很多种,比如车裂、腰斩、弃市等。这些死刑要么过于残忍和痛苦,要么要损伤尸体,对仙骨飘飘的韩非的是种失敬。像韩非这样几百年不出的大才子,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他求学的一生,死也应该带点文化上的色彩,比如当时最流行的投江,即便条件不允许,最起码也得落得个全尸。如果知道必死,每个人都像死得不那么痛苦,不那么难堪一点,这是人之常情,韩非也不例外。李斯正是要从这点上做文章。 有一天,身陷囹圄的韩非从一名下人那里收到一瓶毒药,下人说,是主人李斯让他送来的,秦国死刑残酷,喝完毒药就能在无知无觉中死去。下人还说,区区一瓶毒药,聊表故人寸心,请公子笑纳。韩非听着下人说着动听的话语,看着眼前色香味俱全的毒药,颇有几分感动。好同学啊,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我送来了毒药。韩非阐释权力、解构权力,但并不是权力中人。权力对他一直以来都是静观的客体,从来都没有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所以才会知之而不能行之。而李斯则不同,他是与权力捆绑着一起出生的,生来就是从政的料子,连看老鼠吃屎都能看出权力意志。韩非深知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明白同利相嫉的道理,也深谙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是可以做手脚的。可是面对老同学送来的一瓶毒药就什么都忘了。 在韩非准备吃下毒药,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世界时,也失去了最后一次活命的机会,此时嬴政已经改变了想法,正派人去监牢释放韩非呢。嬴政一时偏信的李斯的话,但静下心来细想的时候却发现李斯也在玩弄用错误的前提进行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错误的结论的把戏。韩非是人才不假,但仅限于学术方面,对秦国并不构成威胁,况且韩非知道秦国再多的机密又能如何,他的朝廷并不信任他,因此嬴政没有必要杀一个无害于秦的偶像。 可是嬴政的使者去监牢释放韩非的时候,韩非已经倒在地上,睡了,永久地睡了,旁边放着老同学关照的毒药。嬴政好不沮丧,但也不怪得李斯,命令是自己下的,李斯为老同学减少痛苦也不能算错,只能心里默默地想着:别了,我的偶像,你的生命虽不在,但精神将永远地照耀着秦国。 其实,韩非本不应该就此放弃生命,他还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只是他在关键时候过于天真。后世的政治斗争中矫诏杀政敌成了常用手段,人们也因而有了防范意识,那就是不要相信任何来自第三方的死刑宣判,李斯的送毒药也算一种。韩非本可以对李斯说,我倒要看看秦王如何杀死偶像,如何对待人才。更或者他还可以装死骗过李斯。可是韩非却对李斯没有怀疑,就差说谢谢了。 这样,韩非迈出了死亡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至此,韩非的死亡三部曲已经演完。韩非丢掉卿卿性命,嬴政误失所爱,李斯却不动声色地做了超级大赢家。可是李斯不光彩的手段却遭来了现世报,赵高在杀死李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间人能够篡改信息的优势,李斯像狗一样被赵高训练成条件反射,死的很惨很窝囊。 第二十一章 秦王扫六合 【1、最后的抵抗】 秦王亲政后的头几年,并没有急于进行对外战争,而是将更多精力用在了准备工作上,对待来自六国的挑战,秦国也没有正面迎战,而是用外交手段或者秘密手段将其破坏掉。到了公元前234年,秦国做好的硬件、软件上的各种准备,便要开关出击了。秦王扫六合的收官之战开始了。 六国中唯一还有战斗力的是赵国,秦国不会忘记邯郸之战中,赵国人顽强地顶住了秦国的疯狂进攻,并且在盟友的帮助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秦国也不会忘记,最近一次合纵攻秦的主力是赵国,庞暖以一记怪异的右勾拳打到了秦国首都的门口才被遏制。秦国也不得不承认山东六国中最像自己的是赵国。 按照擒贼擒王的原则,秦军浩浩荡荡向赵国杀去。一开始秦军进展得非常顺利,接连攻克了赵国在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国在所得土地上迅速建立了燕门郡和云中郡。紧接着秦将桓齿又率领一支秦军马不停蹄地向赵国腹地推进,一连攻克了赵国的赵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和武城(今磁县西南),并在战斗中杀死了赵将扈辄,同时有十万赵军被斩首。这也是秦军最后一次在战争中大规模的斩首。 前线的失利在赵国朝廷造成了恐慌,赵国自从长平之战后元气一直没有恢复,此次损失的十万精锐机会是赵国的所有家当。通向邯郸的大门已经向秦军敞开,此时此刻赵王需要的是一名救火队员,想来想去想到了赵国的北疆还有一支强悍的边防军和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此人便是赵牧。 赵牧成名已久,不过仅限于北纬三十五以北,他的战功多是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取得的。 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的同时也是开发边疆,向草原要效益的过程。赵武灵王利用从匈奴人那里学来的骑射技术和中原人原本擅长的军事管理手段从胡人那里夺走不少水草丰盛的牧场,从此赵国的领土与胡人接壤很多。接壤多摩擦就多,赵国和匈奴在边境地带经常交战,赵国在边境布置了大量防军。虽然交战双方同样是胡服骑射,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赵国这面,胡服骑射的只是军队,占边塞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还是要在农田周围定居的,他们不可能像游牧民族一样随水草迁移,以捕猎为生。而在匈奴那一边,胡服骑射的是全体成员,骑马射箭是所有成员的基本功,就像赵国农业人口需要掌握耕种收割的本领一样,是以交战双方是在不同的平台上pk,赵军需要保护大量边塞的居民,而匈奴则没有军民之分,人人兼有两种职业,扬起马鞭则为民,抄起弓箭则为军,军即是民,民既是军。由于需要保护百姓,赵军在与匈奴的交战中总是胜少负多。匈奴骑兵所到之处被劫掠一空,没等赵军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扬场而去。赵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这种情况直至李牧主管边区防务之后才有所改善。 在于匈奴长期的交战过程中,李牧得到了锻炼,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大的应对方法,因军功被任命为燕门地区的最高军事军事长官和最高行政长官。赵国对国防比较重视,边区的税收不用上缴国家,由地方全权处理。李牧将税收中的绝大多数用做军费开支,诸如购置武器马匹,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待遇等。由于李牧爱兵如子,深得士兵的爱戴。 对付匈奴,李牧采取的是积极防御的策略。积极防御的关键在于意识先决,而巡逻兵就是李牧伸出去的触角。他们是最艰苦危险的兵种,也是待遇最高的兵种。李牧在匈奴的必经之地布置了大量的巡逻兵,一旦发现匈奴入寇,他们马上点起烽火。后方的军民见到烽火后,便按照的李牧事先为他们制定的规矩办事:将所有的粮食和财富抢回堡垒之中,剩下来所要做得就是呆在保垒之中向来犯的匈奴骑兵行注目礼,看他们如何在堡垒之外来回奔驰而一无所获,看他们如何气急败坏地向坚固的堡垒做徒劳的进攻,最后再看他们如何失望地原路返回,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果有的好战分子想要出去和匈奴兵较量较量那是不成的,军事长官李牧严禁擅自出战,不论胜负都要受到军令的重罚。是以赵军将士酒足饭饱之后的唯一消遣就是看匈奴骑兵来赵国边界一日游。军营毕竟是崇尚杀伐的单位,有仗不打必经说不过去,就算李牧真的菩萨心肠爱好和平,可他手下的将官还指望杀敌立功呢,可李牧却坚持他的政策好几年不动摇。虽然边区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可不但匈奴以为李牧是胆小鬼,连赵军将士也以为李牧是个胆小鬼,到最后赵孝成王也认为是李牧是胆小鬼。赵王数次通过书信或者使者责备李牧,并要李牧改变战略战术。李牧不为所动,匈奴来了依旧是坚清壁野,作壁上观。赵王很生气,派其他人代替李牧为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被罢免的将军需要回家养病。 李牧的继任者接手军权之后,改弦更张,大搞正面迎敌,结果赵军在匈奴骑兵袭扰下疲于奔命,聚集起来的时候匈奴不接战,分散开的时候又被匈奴个个击破。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一年以来,随着赵军阵亡人数的增加,边防形势的日益严峻,连当初最强硬的出击派都开始怀念李牧将军领导大家的日子了。人们的心中发出同一个声音:李牧将军,你快回来。 李牧也有心回到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但为了顺利实现这次回归,李牧不得不做点文章。于是他像对外声称的那样在家里养病,赵王见没有李牧的日子赵国的处境反倒不如以前了,于是强迫李牧带病参战。赵王再三催促,李牧再三拒绝,到最后,李牧见时机成熟,对赵王道:“要我领兵出战也行,前提条件是让我恢复以前的那套御敌方案。”赵王表示同意,李牧这才归队。 李牧的到来重新稳定了军心,于是大家在李牧的带领下又恢复了以前的做法。不同的是,赵军的待遇又提高了。于是边界的所谓战争又成了一场游戏。匈奴来了,赵军躲起来,匈奴一无所获后走了,赵军又恢复正常活动。数年之后,匈奴认定李牧是个缩头乌龟,进攻的时候更是肆无忌惮,气焰嚣张至极。李牧一点也不生气,可他手下的将士再也坐不住了,强烈要求出战。没想到这次李牧同意了将士们的要求,赵军顿时高呼万岁。优秀的将军是不会被逼上战场的,上面的君王不行,下面的将士不行,外面的敌人也不行,李牧之所以选择出战,是因为时候到了。 鉴于匈奴来无踪,去无影,难以捕捉的特点,要想根除边患,只能用一场彻底的胜利。为了实现这个高难度的任务,李牧早就拟定了一套作战方案,现在是实施的时候了。他选取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和五万名用悬赏打造出来的步兵敢死队员,另外还有控弦骑士十万。这是一只由战车、步兵、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也是李牧的全部家当。 匈奴人的特点是贪、狠。李牧对症下药,用的药方是: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于是当地居民连同他们的家畜全部被征调出来。那天的情形好像是开骡马大会,数不清的牛羊马不满了山野,中间还夹杂这许多百姓。匈奴闻风而动,先来的是小股骑兵,赵军刚一接触就佯装败退,任凭匈奴对牲畜和人民大肆劫掠。单于尝到甜头之后,觉得小股入侵不过瘾,无法一次性将所有牲畜和人民全部抢走,于是动员了所有部队,准备来一次大扫荡。 不下十万的匈奴骑兵,做好了洗劫的一切准备、带着对赵军的蔑视,风驰电掣般向百姓和牲畜冲去,不想在半路遇到了严阵以待的赵军。此次赵军的阵势绝不同与以往,不但出战人数创下新高,而且从来不露面的李牧也出现在阵中,看样子赵军这次是要动真格了。匈奴当时就有点蒙,他们满意为这是一次畅快淋漓的劫掠,所有的准备都是为此而做,万万没有想到要打硬仗,是以弓箭带得不过,而绳子、口袋带了不少。匈奴也只好硬着头接仗,可真正交起手来,他们才知道谁是使用骑兵的行家。匈奴人打仗只是依靠马的速度和箭的射程本能地冲杀,无章法可言。而赵军在李牧的指挥下,各兵种之间协调配合,进退有序,像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匈奴对李牧的阵法毫不适应,无以应对,很快就败下阵来,紧接着又从小败变成大败直至溃不成军。赵军乘胜追击,匈奴死伤无算,十万士卒殒命沙场,只有极少数逃跑。匈奴经此大挫,再无向赵国发动攻击的能力,李牧的名字成了匈奴的梦魇。赵国的北疆从此太平无事。这也是赵国在风雨飘摇的季节里的唯一安慰。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逝世,其子赵王迁继位。与秦国一代更比一代强形成鲜明对比是赵国一蟹不如一蟹。赵国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到赵惠文王的时候国力达到巅峰,而后国君一代不如一代,国力节节下滑。赵孝成王不如乃父英明,结果在长平之战中用人失误,铸成大错。不过后来赵孝成王又振作起来,赢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取得了对燕,对期,对魏的胜利,但国力已不复当初。赵孝成王之后是赵悼襄王。赵悼襄王迁是个没有见识、没有危机感的草包君主,他所能做的就是任人唯亲,掌政伊始就派与自己关系不错的乐乘代替脾气耿介的廉颇为将(总司令)。廉颇无端被免官,心中愤愤不平。他表达怨气的方式是带领自己的随从部队攻打来接他军权的乐乘,以证明在赵国谁才更又资格为将,结果乐乘被打跑,可廉颇也无法在赵国立足,只好投奔魏国。随着赵悼襄王的掌权,有一名政治新星冉冉升起,此人便是郭开。郭开不懂治国、也不懂外交,更不懂军事,但是他懂得如何专权敛财,懂得如何揣摩上意,他所说的话,所办的是很能投合赵悼襄王的心意,于是赵悼襄王便把许多事情交给他打理。秦国的特务机构发现了赵国的最高决策圈还有这么一名不可多得人才,便花费重金与郭开建立起良好的、秘密的关系。于是秦国的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郭开的腰包,各种危害赵国的花言巧语出现在赵王迁身边。后来秦国攻赵,赵王苦于没有良将,便想把在魏国的廉颇请回,但又不确定廉颇偌大的年岁是否还能指挥军队,便派使者去查看廉颇的身体状况。廉颇从赵国逃走之后,并没有与赵国决裂,仍怀为国出力的一腔赤诚,听说赵王派人来考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好不兴奋,当下使者面前表演起弓刀石、马步箭的全套沙场功夫,可是廉颇无论怎么表现都是白搭,使者已经被郭开收买,而郭开已经被秦国收买。于是在郭开的授意下,使者对赵王说了如下的话:“廉颇的身体看起来还马马虎虎,胃口挺好,就是肛门肌肉比较松弛,片刻功夫竟然去了三次茅房。”廉颇的眷眷报国心被使者的一句话断送掉了。后来廉颇又辗转去了楚国,却无当年之勇,战绩平平,风烛残年的廉颇经常回忆在赵为将期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赵王迁继位之后,也没有显示出任何振作之像,郭开仍然一如既往的受到重用,可见此人侍候君主的功夫甚是了得,也可见赵悼襄王、赵王迁父子俩一对草包。 书接前文,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他的另一个名字叫樊于期)大败赵军,斩首十万。秦又自北路进攻赵的后方,赵国形势万分危机。赵王迁急忙拉李牧当救火队员,率军南下反击秦军。结果秦赵两军在宜安(今河北蒿城县西南二十里)发生大战,李牧指挥赵军大破秦军,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以身免。桓齮不敢回国,只得逃往燕国。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秦国亡赵之心不死,来年又派兵攻赵。在赵国的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再次将秦军击溃,但此役赵军的损失也很大,国土也仅剩邯郸周边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在接下来的两年,老天似乎也在与赵国为难,先是北方的代地发生强烈地震,许多房屋被震倒,在地上还出现了一道宽一百三十步的大沟。赵人惊魂甫定之际,又出现旱灾,粮食产量锐减,许多人营养不良,国防事业也因此受到影响。于是迷信的人们编出歌谣: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果然公元前229年,秦国的大军就来了,这一次秦国做了充分的准备,派出了以王翦为主、杨端和、李信为辅的豪华阵容。王翦率领上党兵越太行山直下井隆(今河北井陉西),杨端和率领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李信率兵攻太原、云中。但李牧与司马尚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指挥赵军主秦军巧妙周璇,使秦军无法突破。但秦国的对外战争方式并非一种,当战场陷入僵局时,另一种看不见刀剑的战争却在无声无息地展开,扮演主角的是黄灿灿的金子。看在秦国金子的面上,郭开愿意做一切能让秦国满意事情,比如说搞掉李牧。这种事情郭开干得总是很漂亮,赵王迁很快就相信李牧前两次胜得干脆利落,而此次陷入僵局是蓄意谋反的征兆。不久李牧就被剥夺兵权,紧接着就以某须有的罪名处死,司马尚也被关押起来。 接替李牧、司马尚的赵怱、颜聚根本不是王翦的对手,战斗毫无悬念地结束,赵军全军覆没。赵国离亡国的日子不远了。 【2、荆柯刺秦王】 赵国自己解决掉了李牧,就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秦国前进的步伐了,不但是赵国,整个六国中也无人能阻止秦国。早在公元前230年,韩国第一个被消灭,攻破韩国的秦军将领值得一提,此人名腾,在秦的官职是内史(咸阳的最高长官,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史称内使腾。内史腾在做内史之前是韩国的一名边防将领,后来在秦国间谍的策反下投奔秦国,后来因功升至内史。秦王准备灭韩的时候,便派内史腾为将,因此他最熟悉韩国的情况,就着样韩国亡在了自己人手里。公元前228年,王剪率军向空虚的赵国发起了致命的攻击,一战就消灭了赵国的仅存的一点部队,杀死了赵将赵葱,并俘虏了赵国的末代国君迁。赵国就此亡国、秦国在邯郸附近设置邯郸郡。赵国的一名王室成员公子嘉带领残余势力远遁北方代地,重新组织了政府以对抗秦国,是为代国。 秦军继续向前推进,下一个目标轮到了燕国。秦军在燕国边界的易水河畔扎下大营。燕国陷入恐慌。燕国也不是没有对付秦国的想法,要说起来却是源于一段私人恩怨。燕太子丹现在是燕国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在早年时候曾在赵国为质。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小哥们,名叫赵政,赵政便是日后的嬴政,秦国的君主,秦帝国的始皇帝。相同的遭遇将不同国家的两个王子联系在一起,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后来两人因机遇不同,走上了不同的生活轨道,嬴政父子因得到吕不韦的投资,返回秦国准备继承王位,而太子丹因国家衰落,由赵国转入秦国,依旧是做质子。后来嬴政继承王位,太子丹本以为昔日的发小能照顾自己一下。尉缭对嬴政的评断是对的,嬴政在没成事的时候能够折节下人,一旦得志也能张口吃人。当上秦王的嬴政果真翻脸不认人,并不把儿时的玩伴当回事,人质就是人质,是用来扣押的,太子丹在秦国受到的礼遇与赵国不差多少。太子丹羞于被昔日的小伙伴颐指气使,心里很不平衡,就抽空从秦国逃回燕国。回到燕国之后,太子丹意欲报复嬴政的忘恩负义,但燕国弱小,根本不是秦国对手,太子丹为此事很伤脑筋。 后来秦国侵吞六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在秦国的兵锋之下或削或亡。太子丹感到燕国形势不妙,整日愁眉苦脸。太子丹的老师鞠武似乎看出了太子丹的心思,道:“秦国已经占据天下土地的三分之二,险关要塞尽入其手,人口数量庞大而士兵战斗力强,武器装备供应有余。如果秦国愿意,长城以南,燕水以北的土地将不在为燕国所有,大势如此,太子何必因个人的一点恩怨而惹秦国的不高兴,否则死亡与朽腐将会火速到来。”太子丹道:“事已至此,我们该怎么办呢?”鞠武表示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 不久之后,秦将樊於期在被李牧击败,来投奔燕国,太子丹将其接纳。鞠武认为不可,道:“秦王素有怨于燕,今燕国又接纳秦国通缉的逃将,是自取其祸,即便管仲、晏婴再世也无法有所作为。请太子赶紧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燕的借口,然后南联齐、楚,北结匈奴,形成抗秦统一战线。”太子道:“老师的策略过于迂阔而辽远,无法应对当下的紧急形势。况且樊将军有难来投奔燕国,是看得起燕国和我本人,我怎么忍心迫于强秦的压力而辜负他的深情厚望。让樊将军到匈奴乞生,还不如让我死呢!请老师更虑他计。”鞠武道:“太子因一人之情而陷一国于祸,是为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暴戾之秦不日将发兵攻燕。臣知一人,田光先生,其人大智大勇,太子可与其一起商讨应敌之策。”太子丹表示愿意与田光一起共谋国是,并请鞠武做介绍。鞠武向田光表达了太子丹的意思,田光二话不说,就去找太子丹。 听说田光造访,太子丹连忙迎将出去,神情甚是恭敬,只见太子丹双手合拱,身体呈90度弯曲,面朝着田光,身子后退着将田光迎入议事大厅。到了大厅之后,太子丹又用自己的袖子为田光擦拭椅子。田光也不推迟,大大方方地落座。大厅之中空荡没有他人,太子丹起身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势不两立,请先生发表一点看法。”田光道:“我听说啊,千里马胜壮之时才能一日千里,等到它衰老了,连架车犁地的驽马都能超过他。太子所听说的田光是盛年的田光,现在的田光精消神散,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虽然如此,太子所求,为臣义不容辞,臣的一个好朋友荆轲可为太子排忧解难。” 太子丹马上对荆轲来了兴趣,表示想结识一下荆轲。田光答应一声,转身就走。刚到门口,太子丹拉住田光的袖子,表情严肃地说道:“我与先生刚才所言事关燕国命运,先生一定要保守秘密。”田光答应了太子丹的要求,但脸上流露出一丝大有深意的笑容,仿佛是在说你把我田光看成什么人了,又似乎意味着田光很有办法让自己严守秘密似的。 田光见到荆轲,道:“燕国都知道咱俩关系不错。就在前不久太子丹听说了我年青的时候如何了得,可是现在我已经老了,不复当年之用。太子丹又向我讨教如何对付来自秦国的危险。我也不见外,就在太子面前举荐了你,希望你能与太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荆轲很痛快地说道:“那就按你说得办吧!”田光又道:“我向太子告辞的时候,太子丹非常郑重地告诉我要严守秘密,看来是怀疑我是否能严守秘密。想我田光纵横一生,到老了做点事情还受别人怀疑,真不知道一辈子所坚持的节操都哪里去了。”说道这里,田光想到自杀,接着道:“荆先生快去会见太子,说我死了,已经用最彻底的方式做到了信守诺言。”于是田光自杀,荆轲表情沉重,但方寸不乱,好像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场面一样。 其实田光的死大有深意,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他不得不死。首先,太子丹先是向田光问如何对付秦国,田光不在军界,也不懂政治,他一生的建树都在江湖界,太子丹的言外之意是让田光搞个人恐怖活动,也就是刺杀秦王。关于刺杀秦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有一点几乎是一样的:刺客必然会死。换句话说,太子丹是在向田光借命。而田光呢,以身体为借口谢绝了太子丹的请求,又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丹。表面上说是为了保证刺杀任务的顺利完成,实际上是让荆轲去死。虽然这些人表面上都重视气节、义气,但死生大事也,如果荆轲认为田光是在找替死鬼,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田光为表白心迹,自杀是唯一的出路。其次,田光自杀也是为了激励荆轲,那意思是说,荆轲啊,我推荐你是因为我信任你,我为你而死就像你为燕国而死一样,祝你好运。再次,才是田光表面上说的那一套,太子丹不知道江湖界的游戏规则,冒犯了田光的骄傲,田光也正好借自杀教训一下太子丹,但这一层因素份量不重。侠客也是人,是人就贪生怕死。 看来这荆轲很是个大人物,还没有正式与燕太子丹会面,就有重量级人物用生命来推荐他。是什么让荆轲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他不平凡的身世,还是他的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荆轲原籍卫国,祖籍齐国。早年也是一个时尚青年,那时候的时尚是读书和击剑,就像现在跳街舞,学外语一样。荆轲在这两方面都不错,据说他的剑术已经练到了例无虚发的境界,方圆几百里内无人不知。荆轲本想为国出力,但是卫国太小,又没有进取心。荆轲去国君那里面试了几次,都碰壁而返。后来卫国被秦国灭掉,荆轲便走出家门,开始闯荡江湖。有一次荆轲经过榆次,听说当地有一名著名的剑客叫盖聂,便上门讨教。两人在院中拉开架子,准备较量。虽然金庸小说中的打斗场面更引人入胜,可是古龙小说中的打斗恐怕更符合实际,现实江湖也有一种说法叫:“哼哈之间,胜负立判!”历史上,荆轲和盖聂之间的较量将按照古龙小说中的模式进行。较量之前,两人的信心、决心、意志、杀气指数、注意力、所占的方位、太阳光的角度、风向、风力,脚下的地质结构都都能影响决斗的结果。身体较量之前,照例先有一场精神力量的比拼。在这一点上,盖聂占了优势,只见他双眼中喷射出吃人的怒火,那无情的目光似乎要将荆轲刺穿,他的面部肌肉僵化成花岗岩,而他的身体已经调整到最佳的战斗姿势。荆轲被来自盖聂的强大气场压的几乎喘不过气来。根据以往的经验,荆轲判断此次如果出手,凶多吉少。为了留住自己例无虚发的金字招牌,荆轲选择了放弃,据他的估计,盖聂与他远日无怨、今日无仇,必不会追来,结果如荆轲所料,他安全地逃出了盖聂的有效杀伤范围。 周围的看官非常失望,本以为会有一场好戏,结果却不了了之。于是就有好事者建议把荆轲找来重新较量,盖聂道:“我与人论剑的时候,喜欢先用目光逼视对方,以考验对方的心理是否坚强,要走的想留也留不下。”荆轲果然一溜烟地跑出榆次。后来荆轲在邯郸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一次与鲁句践赌博地过程中,荆轲怀疑对方抽老千,不料鲁句践秉承燕赵儿女的慨然血性,勃然而起,愤然作色而怒斥荆轲。没想到大名鼎鼎的荆大侠表现得很有雅量,并没有拔剑决斗,而是选择了悄然离去,脸上挂满了不屑,那意思仿佛是要告诉世人荆某人不屑于与你这样得赌徒计较。 荆轲到了燕国之后,交了个朋友叫高渐离。高渐离也和荆轲一样是文武全才,是说他既善于杀猪,又善于击筑(筑是一种乐器,类似与琴,有弦,用竹击打可发出悦耳的声音)。两人经常在大街上喝酒,酒兴大发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放歌,他们自顾其乐,毫不在意行人的目光。这样的节目时不时都上演,遂成为蓟都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奇人必有奇志,别看荆轲喜欢与三教九流为伍,他同时也结交了不少诸侯中的重要人物。田光知道荆轲非等闲之辈,便主动与他交往,两人关系很是不错。 荆轲在会见太子丹之前大抵就是这个样子。话说荆轲见到了太子丹,传达了田光的死讯。太子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过了一段时间才悠悠说道:“我让田先生保密,是为了成就大事。哪曾想先生为了明示不泄密,竟然自杀,这哪是我的初衷啊!”太子稳住心神,向端坐在一旁,脸上毫无表情的荆轲深施一礼,道:“田先生使我与您相识,是老天哀怜燕国而不忍心抛弃。秦国贪婪无比,不占尽天下之地,不征服海内之人不会停止。现在秦国已经俘虏韩王,吞并韩地,又南伐楚,北侵赵,赵国抵挡不住,必然折节臣服,赵国臣服之后,燕国就成了秦国的打击目标。燕国小弱,兵力不足,举全国之兵也无法抗秦。其余诸侯或服或恐,不敢再提合纵,外交存国的路线也走不通。我私下考虑了很久,如果找到一名勇士,让他出使于秦,声言燕国将向秦国割让出重大利益,秦王贪心,必然会关心利益的具体内容。如果能利用这个近身的机会,挟持秦国,逼使秦国全部返还前期侵夺诸侯的土地,就像先前曹沫挟持齐桓公那样,那么这将是一件流芳百世的壮举。即便做不到这一点,直接将秦王杀死也行。秦国的大将领兵在外,一旦国中有乱,群龙无首,必然会陷入分崩离析,此时诸侯再行合纵,必然能击破秦军,光复旧地。以上是我的全部设想,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执行人,请荆卿考虑一下。” 荆轲纹丝不动,过了好久,才道:“此等国家大事,恕臣驽钝,不敢承担。”太子丹又是鞠躬,又是作揖,坚持了好久,荆轲才改变口气,同意了太子丹的请求。这标志着一项由国家至此的恐怖活动正式启动。刺杀本来是一项个人行为,一旦与国家势力结合起来,便成了除军队之外打击敌人的最佳选择。这种恐怖活动因其投资小,收益大,数千年来香火不断,时至今日蔚为大观,再经过现代化手段的推动,隧成为一种有主义,有组织,成体系的军事、准军事活动,威力之强能让整个地球为之胆战心惊。以荆轲刺秦王的策划论,太子丹的两种方案都过于理想化了,不是说不可能,而是出现的概率远不如他设想的那样大。如果成功最可能的结果是秦国灭燕暂时受阻,待秦国立起新王,燕国受到的报复将变本加厉。 计定之后,意味着荆轲从一名江湖浪子上升为燕国的国宝,身份变了,身价也便了,所受到的礼遇也马上从平地升到天堂。荆轲摇身一变成了最高级别的公务员——上卿,太子丹每天都要到荆轲的住所问候。食物也变了,燕国的祖先吃什么,荆轲就吃什么。每天都有大量千奇百怪的玩意送来,供荆轲开心解闷,豪车骏马美女更是不在话下。 然而过了许久,荆轲也没有动静。后来,王翦破赵,将军队开到了燕国的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之下,来催促荆轲,道:“秦军旦夕之间就要度过易水,到那时即便我想长期侍奉先生,恐怕也做不到了。”荆轲道:“我也正想与太子商量此时。如果无法取信于秦,去了也是百去。现在燕国最能打动秦国的两件事物莫过于樊将军的脑袋和督亢的土地。樊将军叛离秦国,秦国为了得到他的脑袋,开出了千斤黄金,万家之邑的高价,而督亢之地是燕国最肥沃的地区。如果拿出这两件东西,不由得秦国不动心。只有取得秦国的好感和信任,我才能找到下手的机会。”荆轲说起来大言不惭,要谁谁的脑袋,可是太子丹却不能简单地砍掉樊于期的脑袋交给荆轲,其实太子丹也不是不想,为了保存燕国他不惜将荆轲趋往死地,也不惜破费重金,再多一个秦国逃将又有何妨?只是他所在处的位置和长久以来努力留给世人的印象使他不能过于露骨的表达。在世人的眼中,太子丹是礼贤下士的官方人物,要礼贤下士就不能厚此而薄彼,从这方面讲,荆轲与樊于期是一样,太子丹不能主动让樊于期献身。太子丹对荆轲道:“樊将军有难,看得起我才来投奔于我,我怎么能忍心伤害他呢,足下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 看来要得到樊于期的脑袋,还需走其它途径。荆轲久历江湖,深通人性,他知道太子丹对樊于期非真不忍心,而是不便亲自下手,其实心里希望别人代劳。荆轲只好私下亲自去找樊于期要脑袋。见了樊于期,荆轲道:“秦国与樊将军可谓苦大仇深,将军的父母与宗族都被杀死。现在秦国又出千斤黄金,万家封邑悬赏将军,不知将军何去何从?”樊于期顿时痛哭流涕,道:“想起此事,我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如何是好?”荆轲道:“我有一法,可解燕国之忧,可报将军之仇。”樊于期急切地道:“什么办法,先生快讲。”荆轲道:“我计划带着将军的头去见秦王,秦王必然会很乐意接见我,一旦近身,我抽准机会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用匕首刺入他的胸部。将军之仇可得报,燕国亦可免受刀兵之患。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樊于期撸起袖子,扯开衣襟,露出右肩,愤慨地道:“亲人宗室的惨死痛煞我的心肝,我时时刻刻在受着痛苦地煎熬,这些天来我过着生不如死、暗无天日的生活。先生一席话对我是种解脱。希望我的头能给先生带来好运——。”话还没有说完,樊于期已经拔出剑在脖子上划出一道口子,鲜血带着热气从血管中喷薄而出,灿烂如花,绽放出生命的华彩。樊于期的身体咕咚一声跌倒在地,一个不走运的秦国将军用生命为即将上演的一幕悲剧拉开了序幕。 太子丹听说樊于期自刎之后,伏尸痛哭,声色及哀,周围的人无不动容。可是人死不能复生,脑袋不用不白用,太子丹也只好命人将樊于期的脑袋砍下,用匣子装殓起来。 太子丹又派人出重金四处寻求锋利的匕首,最后在赵国找到了“徐夫人”牌匕首。徐夫人相当于现在的王麻子和张小泉。太子丹购得“徐夫人”牌匕首旗舰版一把,花去黄金一百两,用毒药喂了之后,在活人身上做试验。试验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只要碰破一点皮,试验者马上就会死于非命。太子丹又为荆轲寻觅了一位副手叫秦舞阳。此人曾经是个少年重犯,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杀人,走到大街上别人都不敢睁眼看,是由于他的眼中有一股恶狠狠的杀气。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好了刺杀秦王的一切准备,就等着荆轲上路,可是荆轲却迟迟不动身。太子丹便怀疑荆轲想返水,于是催促道:“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荆卿是不是还有其他事情,不如让秦舞阳先行一步?”荆轲道:“荆某用不着太子催赶?如果去了回不来,便是孬种!我将要提一把匕首进入生死莫测的秦国,难道多留片刻等个和我一起去的朋友还不行么?如果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我现在就走!”说完,荆轲起身就走。 送行仪式在易水河边进行。太子丹带大批随从和宾客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出现赶来。众人一起祭拜了土地、道路神。击筑声响起,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也来了,荆轲和弦而歌之,唱得是最悲怆的曲调,众人听罢无不潸然泪下,突然曲调陡变,由低沉变为高亢,一股雄浑慷慨的声音发自荆轲的声带,与易水相击,犹如天籁之音,其辞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击筑唱歌是荆轲的平生所好,曾经给他带来无数的欢乐,伴随他度过无数光阴,但没有哪次能与此次相比,因为这也许就是他最后的绝唱。短短十四字倾注了荆轲的全部感情,此情、此景、使命、前途、退路,都是一辈子无法碰到第二次的,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荆轲的歌声中,众人血潮翻滚,体内荷尔蒙急剧上升,眼睛圆睁,脖子上的青筋突突直蹦,恨不得与荆轲同去。突然,筑声停止,歌声也随之停止,而荆轲也已经上路,头也不回。 虽然秦舞阳的战绩要好于荆轲,可是要刺杀秦王却必须由荆轲领衔,也许刺杀秦王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创造刺杀的条件,捕捉刺杀的机会。这就要求刺杀者必须了解秦国的政治运作,具备一定的社交技巧,还得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方面都是荆轲的强项。 荆轲到了秦国,先是给秦王驾前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送以重礼。蒙嘉便在秦王面前为荆轲进言道:“燕王害怕大王的威风,不敢以兵相抗,愿举国为秦国的臣属,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纳税进贡。燕王唯一的乞求是能够继续奉守祖先的宗庙,除此之外,别无他愿。燕王因恐惧不敢空手而来,便遣荆轲带了了樊於期的之头,还将要进献督亢之地。临行之前,燕王拜送于庭,叮嘱荆轲一定要亲自向大王表明燕国的心意,并表示愿听从大王的安排。”秦王听后非常高兴,准备以最隆重的排场接见荆轲。 那一天,在秦国最高级的议事大厅里,秦王摆出了象征着秦国力量的所有排场。荆轲和秦舞阳被搜身查过之后,在引导官的带领下穿过一道道大门,爬过一层层台阶,最后来到了宫廷建筑群的最高位,也是秦国权力成的最高位。表情严肃凝重的秦王端坐在大殿的中央,文武官员立于两旁,雅雀无声,大殿四周的执戟卫士虎视眈眈、怒目而视。草莽出身的秦舞阳哪里见过这等阵势,他对暴力的理解最多不过于街头的斗殴、黑社会团伙之间的火并、仇人之间的对决,或者是杀死一个手无寸铁的百姓。国家暴力的样子超出于他的想象,因此在侍卫的怒目注视下,不由得大惊失色,两股站站,几欲先走。还是荆轲见过大世面,回头笑着看了看秦舞阳,道:“来自北方的粗人没有见识过大王的威仪,未免有些惶恐。希望大王不要与他为难,给他个完成任务的机会。”秦王的眼神从秦舞阳身上一扫而过,停留在了荆轲身上,对于小人物秦王从不愿浪费半点时间。秦王道:“把秦舞阳手中的地图给我拿来!”荆轲双手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置于秦王面前的案几上。由于蒙嘉事先已经告诉秦王,荆轲送来的是燕国最肥沃的土地,因此秦王也非常想见识一下这块土地,便把身子靠近案几。这时,荆轲和秦王共同面对地图,距离非常近。荆轲将卷着的地图慢慢展开,为了转移秦王的注意力,边展地图嘴里还念念有词,这里是什么山、那里是什么水,这块土地有多大,粮食年产量是多少,就在地图将要完全展开的时候,荆轲的解说嘎然而止,手里却突然多了一把匕首——原来地图的中间卷着一把匕首,正是那把喂了毒药的“赵夫人”旗舰版。 荆轲左手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持匕首向秦王的胸口刺去。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荆轲的预料,不知是荆轲的动作太慢还是秦王的反应太快,只见秦王身子一转,刺啦一声,袖子被扯下来,而人却离开荆轲两步开外。秦王想拔出佩剑与荆轲搏斗,不想佩剑太长,加之着急,连拔数次也没有拔出来。荆轲一击不中,当时大脑就有点空白,在他的刺杀预案中并没有一击不中后该如何应对。过了片刻,见秦王干拔拔出去剑,荆轲才想起继续追杀。秦王只得四处逃窜。殿中有不少屏风和铜柱,两人开始了一场紧张激烈的障碍赛。事出突然,群臣被眼前的景象吓得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况且秦国法律又规定:诸大臣不许携带任何管制武器上殿面君,而那些全副武装的侍卫又在殿外,远水不解近渴。是以殿中虽然人多,但大都只能做观众。秦国群臣一时不知所措做了观众还有可原谅,无法理解的是荆轲带来的刺杀助理秦舞阳却在成了观众中的一员,他本应该上前帮助荆轲对秦王进行围追堵截。原来咱们这位十三岁能杀人,人不敢忤视的秦舞阳大侠此时被吓破了胆,正在那里呆若木鸡地傻看着呢。 荆轲的助手帮不上忙,而秦王却从啦啦队那里获得了帮助。突然,一个药匣子飞向荆轲面部,荆轲急忙闪身躲开。这一下为秦王赢得了宝贵的几秒种时间,可是那剑也实在太长了,秦王还是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它顺利拔出,又有拉拉队员喊道:“王负剑”,意思就是说,从背后将剑拔出来。秦王如梦方醒,左手将剑柄转向后面,然后右手一把抓住剑柄,将宝剑拉出。大殿上划出一道闪光,标志着荆轲的优势将荡然无存。秦王转身会斗荆轲,仗着手中长剑,一剑便砍废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继续追击,但他还没有忘记手中的匕首是喂过毒的,见血封喉,于是便使出全身力气向秦王身上掷去。这最后一击会像小李飞刀那样例无虚发么?答案是否定的。匕首只是击中了一根铜柱,砰的一声,火星四射,但荆轲手中已经空空如也。秦王再次逼来,瞬间在荆轲身上扎了八个窟窿。荆轲不能支持,身子顺着铜柱慢慢滑落,最后靠着无力地铜柱坐在了地上,身上的杀气荡然无存。荆轲的脸上写满了视死如归,竟而笑了起来。然而这笑中蕴涵的失意要多于豪气。突然笑容迅速消失,怒容爬上了脸,荆轲道:“事情没有成功,是由于我想要挟持于你以报太子。”这时,带刃侍卫赶来,众人齐动手,荆轲顿时成为肉酱,紧接着就是秦舞阳。这个可怜的配角在整场戏只做了一个害怕的动作,没有一句台词就成了肉酱。 秦王沉思良久才恢复常态,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诸位拉拉队员因表现不同受到了不同档次的奖赏。秦王的私人医生夏无且受到了最高奖赏,关键时刻砸向荆轲的那个药匣子就是出自他手。 惊心动魄的秦王刺秦王大戏以荆轲的完败而告终。作为一名职业刺客,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一比一的情况下却输给了业余击剑爱好者秦王,这是荆轲的悲哀,也是燕国的悲哀,名扬天下的荆大侠到死也没有取得过一次实质性的胜利。最后的一丝悬念证明幸运与秦王同在,剩下的五国可以寿终正寝了。 【3、四海归一】 荆轲刺杀秦王不成,却为燕国引来了疯狂的报复。公元前227年,王翦、辛胜领军攻打燕国。燕、代两个日薄西山的小国结成联军以自保,尽管凭借易水天险,可还是没有挡住秦军的攻击,在易水河边落得个大败。第二年秦军乘胜追击,一口气攻陷了燕国的首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率领残余势力迁都到了辽东郡。秦国以勇猛和速度著称的李信率军穷追不舍,燕国的断后部队被李信接连击破,燕王喜正在着急之时,代王嘉给支了个招,内容是通过信过来的,其文曰:“组织策划刺杀秦王的罪魁祸首是太子丹,秦国之所以追杀燕国是为了得到太子丹。大王如果将太子丹的人头送给秦王,兵难必解。”太子丹,当然是燕王喜的儿子,也是燕国未来的接班人,但为了保存燕国,燕王喜还是听信了代王嘉的馊主意,决定杀死太子丹,可问题是太子丹手握重兵,也并不好下手,正在这时候秦军帮了燕王喜的忙。太子丹军被李信军击败,太子丹手下的军队大多散亡,太子丹本人也只得在辽东的水泽中四处逃窜。燕王喜听说之后,派了一彪人马找到了太子丹,然后一刀砍下他的人头。太子丹的脑袋献到了李信手中,李信禀报秦王,秦王下令同意燕王的请和。太子丹的脑袋虽然能有效地缓解秦王的怒气,但秦王允许燕国苟延残喘,并不是发善心,而是处于战略的统盘考虑,此时的燕国远遁辽东,已经对秦国的整体战略构不成任何影响,不如将军队调回,进攻周边的诸侯。 果然,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贲去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王贲是王翦的儿子。此时的大梁已经几乎成了孤城,但这座城市却有着悠久而光荣的抗敌史。齐军、秦军无数次攻到城下却再也进展不得。魏国得感谢当年魏惠王当年营建大梁时的苦心。大梁城不但城大墙高深,周围还有纵横交错的水网,既是补给大动脉,也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攻势,是以数百年来这动静平衡,刚柔相济的防御体系很让每一支攻打过大梁的军队头疼。但是,时至今日,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秦国后来汲取屡攻不下的教训,将目标转向夺取大梁周边地区,常抓不懈才使得大梁成了孤城,那些护卫大梁的水网已经全部掌握在了秦国的手中。 “水火无情”是说水火这类物资既会是你的恩人,也会是你的仇人,而且转变起来常常在一刹那间完成。秦军对大梁周围的水网进行了改造工作,一时间黄河、大沟里的水径直向大梁扑来,滔天大水将大梁团团围住。饶是如此,大梁城在水中浸泡三月有余才告倒塌,魏王假只好驾着小船向秦军投降,魏国就此灭亡。秦军继续向东,占领了魏国的全部土地。 同在这一年,秦国又准备向江南的楚国发动了攻击。在准备阶段,秦王就领军人物的问题与相关人员展开探讨,攻燕之战,少壮军官李信的出彩表现让秦王眼前一亮,他的速度和勇猛在与太子丹军交锋过程中尽显无余,秦王深以为贤能。秦王问李信道:“寡人准备攻打楚国,以将军的估计,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道:“超不过二十万。”随后,秦王又问了王翦同样的问题,王翦的回答是:“必须六十万才行。”秦王道:“王将军老了,太胆怯了!还是李将军勇猛啊!他说得才对。”于是秦王命李信、蒙武为主副将,率领二十万秦军出兵楚国。按照不成文的做法,意见得不到采纳的将军一般会称病归养,王翦因而告病会老家频阳休养。 秦军兵分两路,李信攻平与,蒙武攻寝,都取得了胜利,随后李信指向楚国的都城鄢郢。楚国人很怀旧,迁都到江南的寿春之后,将寿春改名为鄢郢。可是秦国偏偏也很怀旧,他们在攻破一个鄢郢之后,非常不介意再攻破另一个鄢郢。李信攻破鄢郢之后,却有点发蒙,楚国的有生力量并没有被彻底消灭,而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片广阔的水乡,河流如如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由于没有宽阔的陆路可走,秦军势必会被弯弯曲曲的水路和逼逼仄仄的小道分割,李信身后的十多万秦军诚然不少,但要有效控制偌大的水网仍不够用,会像水一样被棉花吸收干净。这时李信才发觉王翦提出的六十万军队似乎有些道理。为了不至于孤军深入,李信准备回师与蒙恬相会于城父。没想到楚国人前番失败其实是在诱敌深入,他们在楚国的纵深地带正在酝酿一次凌厉的攻势。既见李信回师,楚将项燕率领一支楚军以急行军的速度在后面紧追不舍,凭借对地势的了解和良好的隐蔽工作,楚军瞒过了秦军的耳目。连续追击三天三夜后,楚军追上了秦军,秦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杀得七零八落,死尸遍地,两道屏障被突破,7名军官阵亡,其余秦军逃出楚国。 李信的失败,惹恼了秦王,不但秦军丢了脸,而且秦王本人在王翦那里也丢了脸。李信,蒙恬并非无能之辈,如此看来王翦要求60万军队必有他的道理。秦王顾不得脸面问题,独自骑马径自造访王翦。看来真是急了。王翦因自己的军事主张不被采用只好在家“养病”,但他知道总有一天秦王还会还找上门来。对王翦来说,率领60万秦军踏平楚国并非难事,难的是一旦和土地辽阔的楚国对仗必定旷日持久,秦王能不能一如既往地给予信任。有多少优秀的将领因君王的猜疑而功败垂成,甚至无辜被杀?乐毅,廉颇,李牧,信陵君……等等,太多了。 王翦在病床上想了很久,突然他想起一个人来——战神白起。秦国皆称后白起时代最像白起的是王翦,白起无辜被杀,王翦可不想步他后尘。同样是因为正确的军事主张不被采用,同样是躺在床上装病,同样是被君王再次征召,白起的命运提供了许多启示。 见到王翦,秦王开门见山道:“寡人不听将军之言,结果让李信辱没军威,现在楚国日益逼近,将军虽然有病,也不要抛下寡人不管啊!”按照将军复出的游戏规则,王翦道:“老臣病情严重,不能为国效力,请大王另择良将。”按照游戏规则,此时秦王应该抬高价码,比方说许愿、封官之类,但秦王并不喜欢按常理出牌,直捷了当地道:“就这么定了,将军不要再说了。”王翦只好自己开出条件:“如果大王一定要用老臣,必须让我带够六十万人。”秦王道:“就按将军说的办。” 一切准备就绪,临行那天,秦王亲自送行到灞上。望着60万人欢马叫、盔明甲亮、杀气腾腾的军队,秦王眼中似有无限深意,王翦心领神会。这60万大军几乎是秦国的倾国之兵、承担着秦国的国运,秦王的历史使命正是建立在这些“可爱的人”身上,如今他们全部将被一人带走,秦王如何能不有所深,有所想。 君主最担心的是为将军在外,不受君命的限制便有所图谋。王翦知道此时他必须向秦王表明他是一个可以驾驭的人,是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将军。不如此灭楚的战争便无法胜利,甚至自己的地位都有危险。于是王翦张口向秦王索要大量的田宅和土地,秦王不禁点疑惑地问道:“将军为秦国打仗,怎么担忧起没有财产来了?”王翦装作可怜样道:“给大王当将军,立下战功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封候,所以我还是趁着大王用得着我得时候多讨要点物质财产来得实惠。” 王翦的表演博得秦王大笑,秦王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当面向国君讨要物质待遇虽然不怎么高风亮节,但秦王却看到了一个精通业务,没有政治野心的优秀将领。田宅土地对秦王算不了了什么,其实对王翦也算不了什么,但王翦必须大口的要,秦王自然也会大把的给,在这场把戏中,王翦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秦王读懂了王翦的心意。 楚国听说王翦帅军来战,受胜利的鼓舞,并没有像上次一样依托地形打防御战,而是发动倾国之军主动来与王翦会战,显然是要“拒敌于国门之外”。 楚军来了,秦军挂起免战牌坚守不出。在王翦的率领下,众将士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改善生活上,整天好吃好喝不断,沐浴更衣成了家常便饭,王翦更是深入一线与普通士卒同吃同喝。在无数次大小宴中,王翦与士兵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样的日子过了足有半年,直到有一天王翦突然问手下人:“士卒都在干什么?”手下人答道:“都自玩投石头比谁远的游戏。”王翦道:“可以出击了。” 不久前,楚军由于长期悬兵于外,粮草供给困难,而秦军又不出战,已经撤军,秦军尾随而至,就像上次楚军追击秦军一样。楚军已经习惯了秦军做缩头乌龟,根本没有想到秦军能追来,所以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秦军经过长期的养精蓄锐,全军上下已经调整到战斗的最佳状态,不动则以,一动则雷霆万钧,很快就追上了楚军,随后就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一路杀至蕲南(徐州),连楚军的统帅项燕也做了刀下之鬼。消灭楚国的有生力量后,王翦又花了一年多时间俘虏了楚国的某代君主负刍,平定了楚国的其余土地。随后,王翦又继续向南,征服了南越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 秦国的行政机器紧跟在军事机器之后。公元前225年,秦国在新取得的燕地上设立了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第二年在燕国旧地上设立了上谷郡、广阳郡,在魏国旧地上设立了泗水郡;同年攻占了齐国薛地,也就是孟尝君的老家,设立薛地。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后,又设立了九江郡,长沙郡。公元前222年,英雄王翦的好汉儿子王翦又率郡攻打燕国的远在辽东的残余势力,经过一系列战役俘虏了燕王喜,燕国至此彻底灭亡。旋即又进攻代国,代王嘉同样做了俘虏。秦国随之设立了辽东郡和代郡。 到这时,东方六国就只剩下齐国了?齐国这时在干什么呢? 在做梦!齐国自从齐襄王死后就开始做一个大梦。在梦中齐国君臣幻想着齐国和秦国携起手来共同统治着偌大的中国。秦国的胜利就是齐国的胜利,齐国的安宁就是秦国的安宁,两国人民的友谊将源远流长,直至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秦国为了能让齐国做梦,也是不惜血本。感谢李斯,感谢尉僚,齐国上上下下都受到来自秦国的黄金。以至于朝堂的大臣和往来的宾客都口口相传齐秦的友谊。 后来韩国灭亡、魏国灭亡、赵国灭亡、楚国灭亡,燕代也灭亡,周边国家的相继灭亡并灭有敲醒梦中的齐国。最后秦国钳形攻势已经形成,齐国的迷梦也正该破灭了。 君王太后恐怕是齐国朝廷唯一的男性,她对齐国的外交政策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位高强女性的履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想当初就是她在民间发现了落难的齐襄王,在没有争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就以身相许,后来在她的协助了齐襄王登上了王位。她的父亲以女儿私定终身感到羞耻不愿见她,但君王后照例以女儿之礼恭事父亲。 有一次,秦始皇想要羞辱齐国,派人给齐国送来一套九连环,说:“齐国人都很聪明,但能解开这个九连环么?”九连环在周围大臣手中传阅了一圈,没有人能解开。君王后拿起大椎将九连环砸碎,并告诉秦国使者:“回去告诉你家秦王,九连环已经被齐国解开。”这可以算作中国古代的“戈尔迪乌姆之结”。 在这位精明强悍的君王后的影响下,齐国奉行立足于自我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一方面与秦国保持着谨慎的和平关系,一方面也与其余五国保持着诚信的交往,加之秦国推行远交近攻政策,齐国也不忘战备工作,所以四十余年齐国未尝遭受秦国的刀兵。 然而君王后毕竟是女性,免不了见识短浅,她只能够保证齐国短期的安全,而看不出齐国的命运终究与另外五国连在一起,所以当在五国遭受秦国攻击的时候,齐国一直在座山观虎斗。在《六国论》中,苏洵曾高度赞扬齐国没有以地事秦因而最后灭亡,其实并不是齐国有骨气,只是托了地缘政治的福,谁让齐国离秦国最远呢? 君王后一死,齐国便彻底沉沦了,上台主政的是亲秦派的相国后胜,这个人受到秦国的黄金最多,便一门心思的想着为老东家办事,整日向齐王建灌输消除战备,入朝秦国的思想。可怜的齐国竟听不到一个不同音!后来齐王建还真计划入朝秦国,只是在临行之时被雍门司马前阻拦,才决定采取抵抗政策。 齐国四十余年没有经历过战争,那些老兵宿将几乎都已经死去,新招募的兵士更本没有经历过战阵,怎么能是秦国历经百战的虎狼之师的对手。更可笑的还有齐国的战略,秦国主力部队灭燕之后仍驻扎在齐国北部,而齐王却想当然的把大军全部布置在齐国西部与秦国的边界线,很显然齐国的右肋完全暴露在秦国的兵锋之下。 即便在此危机存亡关头,齐国的即墨大夫还在吹牛,说什么“齐地方四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人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岂特保其国家而已哉”,简直是天方夜谭!齐国哪里还有这么多的部队,即便有这么多的成年男子,动员训练耗时费力,秦国不会给齐国时间,这一切都是40余年不抵抗政策惹得祸。 公元前221年。王贲帅军从齐国右侧的空档长驱直入临淄,齐王建毫无还手之力,唯一能做的是再次入朝秦国,他幻想着秦王答应他的五百里自留地。秦国君主具有忽悠人的光荣传统,曾经把答应楚国的六百里变成六里,这次为什么不能把答应齐王的五百里变成五里,果然秦王只给了齐王建共,处之间很小的一块地,这里连人都没有,只有遍野的松,柏,习惯于养尊处优生活的齐王连最基本的求生技能都没有,最后竟被活活饿死在那里。齐国人民为表对亡国君主的思念之情,创作了一首民歌。歌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意思是:松树啊,柏树啊,在建共、处之间住得是哪里的客人? 松涛阵阵,青山不语,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 至此,秦国的统一战争全部完成。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国的第一次转型从破坏阶段进入到了建设阶段。作为直接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头号人物秦王嬴政将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改造华夏文明。未来十几年,秦王嬴政,确切说应该叫秦始皇,将是这片土地上唯一的超级偶像。 后记 按照惯例,后记中应该会有许多感谢的话。这个节目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依这个程式,我也应该说感谢天涯,感谢煮酒,感谢各位斑竹,感谢战斗在顶贴,灌水、拍砖一线的各位网友。但铁手的风格向来是言之有物,空话、套话、程式性的话语向来是我所厌恶的。同样的感谢我准备将它的意义升华。我要说,如果不是正好在这个环境下,世界上将没有《铿锵战国》这个帖子,更不会有这样一本书。我这样说毫不为过。以写作任务的繁重,写作时间的没有保障,还有我自由散漫的毛病,我是绝对无法在孤立的情况下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作。但是自从来到这里,一切就不一样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没想到就得到了网友的关注,我继续写,更多的网友加进来,讨论多了,意见也多了,压力也大了,我的信心和责任感也在不断增长,最后写作成了习惯,成了一天中最快乐的一件事情,真的,每次写完一段文字,我都会从内心感到欣慰。 这个帖子从开始到结束历史一年多,战线拉得长的最大缺点是前后风格的不统一,此帖也未能免,甚至不是做一些表面功夫就能弥平,否则就会伤筋动骨。最后我还是决定就让它这样吧。我用一年多时间写完了战国两百年,在这两百年里华夏大地风云变幻,民族命运在艰难中行进;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的处境和心境也经历着剧烈的震荡。真的,朋友们,我不是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以一颗稳定的心境写作,我还没有这种福气。就让作品的缺陷作为记录我心境的标记吧。 研究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说过:“Life is not easy for any of us.we must work,and above all,we must believe in ourselves,we must believe that each one of us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well,and that,when we discover what this something is,we must work hard at it until we succeed.”翻译过来就是:生活对每人而言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劳作。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才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一些事情,而一旦发现这些事情是什么,就必须全力以赴直至取得成功。借这段话与天涯煮酒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