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五霸,吴王夫差一向被认为是第四霸。但是,与前面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和晋悼公对照,夫差完全不具备霸主的条件。国家在他手中灭亡,这是最大的败笔。黄池盟会是夫差的称霸宣言,可惜的是,那时候首都正被越国包围。从黄池回国,不是凯旋,而是逃跑。一个更大的区别是,前面的四个人并不仅仅靠武力来征服诸侯,更多的靠的是信用,他们都具备超凡的个人魅力。因此,诸侯对他们是心悦诚服,而吴王夫差完全靠武力欺压诸侯。所以,夫差不是春秋霸主,顶多是春秋强主。——伯嚭越国灭了吴国,吴国的臣民们都成了越国的臣民。现在,有两个人要特别处理。一男一女,男的是伯嚭,女的是西施。说起来,一个算内奸,一个算特务,都是对越国有功的人。西施是从姑苏山上下来的。基本上,夫差后宫的女人剩得不多了,剩下的也都瘦得不像样子,唯有西施的气色不错,依然那么风华绝代的样子,显示是跟夫差吃小灶的。处置俘虏都由范蠡来完成,一般的士兵和大臣都被释放回家,做良民去了。西施这样国家级的人物,范蠡不敢自己处置,所以请示了越王勾践。“那什么,先送回会稽,请夫人看管,等我回去再说。”越王勾践就这么打发了西施,并没有说怎样处置。就这样,西施暂时放下。伯嚭不是从姑苏山下来的,他就没有上山,而是随着难民跑回了自己的封地。等到夫差自杀之后,伯嚭自动出现了。“恭喜大王贺喜大王,罪臣伯嚭请求处置。”伯嚭来找越王勾践来了,实际上是来投靠新的主人。大家都很讨厌他,只有一个人勉强和他了个招呼,这人是文种,两人的交往比较多。看见伯嚭,勾践倒有点尴尬。这个人是个佞臣,贪污受贿什么都干,而且背叛自己的君主和国家;可是话说回来,他又是勾践和越国的救命恩人,没有他帮助,越国早就没了。勾践不知道该说什么,愣愣地发呆。“伯嚭,你这个小人,这个时候,还有脸出来见我们大王?”范蠡没客气,开口斥责他。伯嚭看了范蠡一眼,并不恼火,满脸堆笑地说:“此言差矣,对越国的功劳,只怕我也不比你小啊。”勾践这个时候说话了:“太宰,说起来呢,你是我们的恩人。可是,换句话说,你就是吴国的祸端。那么,你说你来想要什么?我怎么敢用你呢?”勾践的意思,你走了就算了,别在这里呆着了。“大王,大家都以为吴国是我祸害的,其实不然。我不过是吴王的一个谋臣,决断都在吴王那里。当初在会稽我劝吴王与大王您讲和,那是为了您好,也是为了吴国好,难道那时候我就想吴国亡国?吴国之所以亡国,那是吴王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的结果,与我有什么关系?越国不灭吴国,楚国也会灭吴国。再则说了,大王您有今天,那也是我伯嚭的功劳吗?当然不是,那是大王高瞻远瞩,坚忍不拔的结果。在座的各位跟我一样,都不过是为大王作了些微薄的工作。换了别人,就算是当初我同样为他出力,他能够有今天吗?说我害了吴国,那是在抬举我,我有这么大能力吗?说来说去,大王有今天,是大王的英明;吴王有今天,是吴王的无能。在座各位如果把吴国灭亡的责任推给我,实际上就是在把越国强盛的功劳归到自己头上。大王如此英明,过去能为大王效力,我深感荣幸之至;如果今后还能为大王效劳,那是我的福分。如果大王鄙视我嫌弃我,我也无怨无悔。”伯嚭的一番话,说得满座鸦雀无声。有道理吗?没有道理吗?的确,吴国的灭亡,与伯嚭有多大关系呢?“太宰,你说得太有道理了。人要懂得感恩,我宣布,从今天起,你就是越国的太宰。除了原有封邑保留之外,另有封赏。 ”勾践宣布,他很欣赏伯嚭刚才说的那段话。伯嚭,还是太宰,越国的太宰。关于伯嚭,史上记载矛盾颇多。《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灭吴,诛太宰嚭。《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史记》伍子胥列传:越王勾践遂灭吴,杀王夫差;而诛太宰嚭,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吴越春秋》:越王谓太宰嚭曰:“子为臣不忠无信,亡国灭君。”乃诛嚭并妻子。上面这些记载都说伯嚭被杀,真是这样吗?谎言一大堆。来看看真相。《国语》:对伯嚭的下落没有记载。《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大宰嚭就是伯嚭。越灭吴在哀公二十二年,两年之后,鲁哀公到越国访问,想要通过越国的帮助铲除三桓。在越国,越王勾践的太子适郢非常喜欢鲁哀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客居越国的鲁国人公孙有山于是给季孙通风报信,季孙就派人给伯嚭送了很多贿赂,请他帮忙阻止了这件事。这段纪录明确地说明以下事实:首先,越国灭亡吴国两年后,伯嚭依然是太宰,当然不是吴国的,而是越国的;其次,伯嚭的风格还没有变,还是喜欢受贿;第三,伯嚭很受勾践信任,所以他才能替季孙把事情办成。这段记载出于《左传》,而且事关鲁国,所以可信度毋庸置疑。所以,伯嚭不仅没有死,还过得很滋润。对于伯嚭,也许不用太过苛责。如果你的祖上三代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你也会换一条路走走。从这个角度说,伯嚭是善于反思的,反思也是成功的。那么,为什么包括司马迁在内都要篡改这段历史呢?因为需要。因为什么需要?因为历史的需要。历史,常常被历史篡改。——称霸灭了吴国,越国声名大振。按照早就确定的计划,越军北上,沿着当年吴军北上的路线挺进中原。中原震恐,因为吴军的实力大家见过,如今越军比吴军还要强横,谁能抵挡?越军挺进到了宋国的彭城,不过,他们不是来打宋国的。“要称霸,就要显示武力;显示武力,是为了不动用武力。”这是范蠡告诉勾践的,他们都对称霸感兴趣。早在一年前,范蠡就已经派人去了鲁国,越国人和吴国人一样,认定鲁国的地位最适合作为召集人,与鲁国修好是称霸的条件之一。鲁国人当然愿意当这个召集人。所以,当越军北上的时候,鲁国的使节已经出发,召集全世界诸侯到彭城参加盟会。诸侯们去了吗?谁敢不去?于是,彭城大会,晋国、楚国、齐国、宋国、郑国等国家全部参加。盟会上没有任何争议,大家一致推举越王勾践为盟主。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同样邀请王室代表出席,宣布向周朝王室进贡,自称越公而不是越王。周元王任命勾践为伯,赐了一块祭祀用的肉。现在,从法理上、实力上,越王勾践都是盟主。越王勾践,春秋第五霸,名正言顺的春秋第五霸。这一年,是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 473 年)所以,春秋五霸应该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悼公、越王勾践。当上了盟主,勾践决定给小弟们发红包了。淮上的那块地原本是楚国和吴国争夺了许多年的,后来一直在吴国控制之下,现在,越王勾践无条件给了楚国人。吴国还从宋国手里抢了不少地盘,勾践全部还给了宋国。此外,为了对鲁国的组织工作表示感谢,泗水以东的一百多里地都给了鲁国。“哇,越大哥好慷慨。”得到了好处的国家这么说,没得到的也这样说。勾践真的这么慷慨吗?真这么慷慨。为什么这么慷慨?这是有原因的。越国的地盘本来就没有吴国大,现在地盘骤然扩大,管理上怕顾不过来,送出去几块地,什么也不影响,这是第一;第二,用这几块地拉拢几个邻国,对于还不稳定的新的越国来说,是合算的;第三,把原先吴国的地盘肢解掉,可以有效防范吴国人的造反。这个主意,当然还是范蠡给出的。——范蠡越国大军浩浩荡荡,回到了越国。越国人民举国沸腾,这下算是发了战争财了。二十年前被抢走的现在都抢回来了,还有多。回到越国的第二天,还没有来得及论功行赏,就有人来报,说是计然突然得了神经病,时哭时笑,整天胡言乱语。“怎么刚刚灭了吴国,计先生就疯了?真是命中无福啊。”勾践有些奇怪,派人去看了,说是确实疯了,谁都不认识了。没办法,勾践下令给了计然儿子一块地,给计然养老。那计然为什么疯了呢?范蠡最清楚,典型的装疯。早年计然曾经对范蠡说过勾践不能共富贵,范蠡始终有些怀疑。不过两件事让范蠡相信了计然的判断,一件是勾践竟然尝了夫差的粪,这说明勾践做事已经没有心理底线,他什么都做得出来;另一件是勾践任命伯嚭为越国太宰,这等于告诉大家他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也就告诉了大家他现在不需要什么样的人。范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早在彭城的时候,范蠡就想走,可是想起来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回来作,这才跟着越军回来了。什么事?风流韵事。为色忘命,即便范蠡这样的人,也是如此。范蠡早就看上了西施,早到什么时候?《吴地书》中说:嘉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也就是说,在西施培训的三年期间,范蠡已经跟西施上了床,还生了一个孩子,孩子还很聪明。这样说来,吴王夫差娶的竟然是个孩子他妈。这个说法太玄,不足信。但是不管怎样,范蠡是看上了西施。并且,就在西施培训的三年时间里,已经利用职权之便,与西施有了一腿。灭了吴国,勾践把西施送回了自己的后宫,交给夫人看管。夫人不太高兴,毕竟西施风情万种,对自己是个威胁,怎么办?找个借口杀了她?有说法,夫人把西施沉到了西湖。不过,这个说法不采用。范蠡自然知道西施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在越军北上之前就派人回来,找到了夫人,请他把西施留下来给自己处置。勾践夫人当年在吴国跟范蠡也是一个屋子睡了三年,感情没得说,既然范蠡这样说了,知道范蠡有想法有办法,于是好好养着西施。现在,范蠡回来了。范蠡有什么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夫人,你把西施偷运出宫,交给我,然后就没事了。”范蠡去见夫人,出了这么个主意。夫人一听,这叫什么主意啊?最傻的主意啊,没一点技术含量啊。“那,大王问起来怎么说?”夫人问。“就说西施是亡国的祸水,留着不吉祥,所以给沉到湖里去了。”“就这么简单?大王怪罪怎么办?”“不会,大王不是好色的人。否则的话,根本就不会送回来了。”于是,当天晚上,西施被送出了后宫,范蠡接回家中。范蠡说得没错,过了很长时间,勾践才想起来问一问西施的事情,夫人照着范蠡教的话说了,勾践点点头,觉得夫人做得挺好。范蠡得到了西施,盼这一天盼了十多年了,终于得偿心愿。如果说在认识西施之前是帮助勾践打吴国的话,那么在认识西施之后,范蠡就纯粹是为了自己打吴国了,因为唯有拿下吴国,才能得到美人。美人已在手,下一步怎么办?一个字:走。范蠡走,明走不暗走。“大王,我听说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当初大王受辱,而我没有去死,就是为了今天灭掉吴国。如今大功告成了,我也没脸在大王身边呆下去了。 ”范蠡去找勾践,直言要走。“别介,是不是听到什么人说你坏话了?谁要是敢说你坏话,我就杀他全家。范先生,你一定要留下来,我把国家一半的税赋都分给你。如果你不留下来,我就杀了你,还杀你全家。”勾践有些吃惊,之后极力挽留,最后那两句话,半认真半开玩笑。“我知道大王的意思了,您可以按照你的命令执行,我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范蠡笑了,也是半认真半开玩笑的样子。几天之后,范蠡失踪了,全家不知去向。《越绝书》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范蠡后来运用计然七策,到处发财,先后改名鸱夷子皮、陶朱公和范伯,在齐国、楚国都是富甲一方。要权有权,霸主越国的头号权臣;要钱有钱,最富的齐国的头号财主;要美女有美女,中国第一美女西施。不贪污,不受贿,不拍马屁,不留恋权贵。范蠡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富裕的一生,也是快乐的一生。范蠡的一生,一个字:值。丢了范蠡,越王勾践悲痛欲绝。于是,命令工匠用上等的金属制成范蠡的像,每天礼拜。命令大夫们每十天也要礼拜一次。同时,把会稽山四周三百里土地划为范蠡的封地,发誓说: “后代子孙,有敢侵占范蠡这块封土的,让他在越国不得善终,天地神灵,四方的官长都可以为我的话作证。”——文种灭吴的三大功臣中,计然回家养老,范蠡人间蒸发,就只剩下了文种一个人。三人当中,勾践最信赖的是范蠡,最佩服的是计然,最不放心的是文种。文种这人的性格跟伍子胥有些类似,说话不太讲究场合,也不太讲究策略,因此勾践总觉得他居功自傲。范蠡人间蒸发之后,勾践心情非常糟糕,看见文种更不高兴。“怎么走的不是文种,是范蠡呢?”勾践有的时候这样自言自语。实际上,范蠡在走之前曾经让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信上这样写:“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两个成语,出于这里。看了这封信,文种也就明白了计然是在装疯,范蠡为什么要走。不过,文种舍不得,辛辛苦苦打拚来的地位和财产,怎么能说做就走呢?可是,文种很快发现勾践对自己的态度越来越差,而且越来越不信任。终于有一天,文种决定先请个病假,看看形势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病假很容易就请到了,但是,没等文种想明白下一步,越王勾践就派人来了。文种的面前是一把宝剑,这把剑的名字叫做属镂。文种很熟悉这把剑,因为这是吴王阖闾的剑。吴王阖闾死后,这把剑就成了吴王夫差的剑。勾践灭吴之后,这把剑就成了勾践的剑。这把剑,就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现在,越王勾践派人把这把剑送到了文种这里,同时也让使者带了几句话:“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阴阳怪气的语气,配上阴阳怪气的话。勾践的话什么意思?你教给我对付吴国的七条计策,只用了三条就成功了。剩下的四条啊,你去教给我爹试试吧。勾践的爹在哪里?地下。文种自杀了。三大功臣都已经烟消云散,勾践实际上就已经无力称霸了。所以,在勾践随后的时光里,越国没有再发生对外战争。不过,勾践还是做了一件事情,一件有些奇怪的事情。勾践对于越国的地理位置不太满意,他希望越国是一个中原国家,而不是一个蛮夷国家。于是,勾践决定迁都。勾践迁都的原则是;越往北越好。越国最北的地方在琅琊(今山东胶南市),原本这里是莒国的地盘,后来被吴国从海上侵占,越国灭吴国之后,就继承了下来。基本上,算是一块飞地。勾践不管这些,反正莒国随时可灭掉。于是,勾践出动战船三百艘,从海上抵达琅琊,在这里建造都城。勾践之后,越国的都城就在琅琊了。第二〇〇章 越亡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史记&·;伍子胥列传》吴越春秋的历史,就是一部复仇史。仇恨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就像上面太史公所说的“怨毒之于人甚矣哉”。从巫臣到伍子胥到伯嚭,再到夫差、勾践和白公胜,仇恨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报仇则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在这个报仇的过程中,忍受屈辱成为一种历练,伍子胥过昭关,沿街乞讨;勾践养马尝粪,卧薪尝胆,都成为千古传奇,所以太史公说 “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但是,仇恨往往令人失去理智,失去判断,失去更远大的目标。吴国,在几个仇恨者的帮助下迅速崛起,但是崛起的只是军事,这为他们穷兵黩武创造了条件,也就为他们的灭亡创造了条件。迅速崛起,快速灭亡,吴国经历的是一个“快餐式”强国过程,之后灰飞烟灭。那么,越国呢?在仇恨中强大起来的越国呢?越国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越国灭亡关于越国的灭亡,历来也是一个迷局。按《史记》,越国亡于楚威王和齐威王年间,可是,楚威王和齐威王不在同一年代,所以,这个说法自相矛盾。如果越国亡于楚威王年间,应该是在楚威王七年(前 333 年),这距离勾践称霸已经一百四十年。一百四十年间,当时第一大国越国竟然无声无息地度过,实在不可思议。何况,在《史记》楚世家中,根本没有记载楚国灭越国这段历史,而如此大事竟然没有记载,也实在是匪夷所思。根据《史记》,楚简王元年(前 430 年),楚国灭莒。莒国距离楚国很远,要灭莒必须要跨越越国,并且,越国首都琅琊在莒国以北,越国本土在莒国以南,越国可以容忍中间夹着一个莒国,但是绝对不会容忍中间夹着一个楚国。所以,楚越之战应该在楚简王元年,楚国战胜越国,顺手灭掉了莒国,之后攻占越国首都琅琊。也正是因为越国在几十年间迅速灭亡,所以历史上的记载很少。年代背景交待完毕,看看越国怎样灭亡。越王勾践称霸之后,迁都琅琊。此时,各诸侯国都是乱作一团,忙于内部权争,国际争端相对较少。而勾践也无心讨伐,因此就在海边颐养天年。勾践死后,越国首都依然在琅琊。也不知道传了几辈,到了无疆为越王,决定重新称霸。越国大军集结在淮水一带,准备北上讨伐齐国。此时的齐国国君是齐宣公,眼看着无缘无故被讨伐,急忙派人前往越国,忽悠越国人。“大王,没事讨伐我们干什么啊?有什么意义啊?得楚国者得天下啊,您要是不打楚国,既不能称王,也不能称霸啊。”齐国特使没怀好意,想把战火引到楚国人那边去。“我们不是不想打楚国啊,可是现在楚军兵力集中,不好打啊。我们原本想让你们各国牵制楚国兵力,我们好打楚国。可是现在齐国和秦国支持晋国的魏家和韩家内战,没办法,我们只好先讨伐你们,解决你们的问题。 ”看来,越王无疆也不是没有考虑这个问题。齐国使者一看,还得继续深入地忽悠才行。“大王,越国之强,天下无双啊,难道您还等着我们跟您一同出兵,南北夹击,才敢跟楚国人交手?那我告诉你,韩家和魏家那是绝对不敢出兵攻打楚国的,因为他们地盘太小,一旦战败,可能就无家可归了。”齐国特使用激将法。“那当然不会,我们并不期望你们攻打楚国啊,你们做做样子,吸引他们的一部分兵力就行了。”越王无疆开始上套了。“那不就对了?楚国人现在兵分九路,围攻晋国,威胁齐鲁,兵力分散在三千七百里,这还不够?大王非要等到晋国和楚国打起来再出兵的话,猴年马月了。这当口,楚军主力都在北方,越军可以从南边进攻,拿下仇、庞、长沙和泽陵,那都是楚国产粮食和出木材的地方,多实惠?再说了,楚惠王刚死,国家还不安定,多好的时机?要称王称霸啊,赶紧打楚国去吧。 ”齐国使者一通忽悠,忽悠得越王无疆频频点头。就这样,越王决定趁火打劫,不攻打齐国,攻打楚国去了。越国东征,楚国急忙调集三军迎战。几十年不打仗,越军的战斗力早已经不行了,而楚军时不时打个小仗,面对北方诸强,战备始终没有放松。因此,两军交战,胜负立判,越军溃败,越王无疆被活捉。随后,楚军乘胜进攻,北边顺道拿下莒国,进占越国首都琅琊,南面占领了原先吴国的地盘,并且将越国的北部平原占领。越国王族逃入山中海边,分散为多个国家,有的称王,有的称君,楚国无意扫荡他们,而他们也已经无法对楚国构成威胁。越国就这样灭亡了,不过越国残余一直到秦朝统一中国还存在。越国,从勾践称霸到被楚国所灭,只延续了四十二年。——曹国灭亡越国的灭亡,根本原因源于不自量力。当初越王勾践能够称霸,得益于勾践的卧薪尝胆的决心,更重要的得益于计然范蠡文种的全力扶佐,而这两个条件无疆都不具备。在春秋结束之前,实际上还有一个国家因为不自量力而自寻死路,这个国家就是曹国。有一年,曹国一个大夫做梦,梦见一帮人在曹国的祖庙里商量怎么灭了曹国,正商量呢,曹国的始祖振铎从牌位里出来了。“各位老大,给点面子,等公孙强出现了再说吧。”振铎恳求大家再给自己子孙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就同意了振铎的请求。这个大夫梦醒过来之后,出了一头的汗。一大早,大夫就去让家里人到处去找梦里所说的公孙强,可是没找到。到临死,这个大夫告诉自己的儿子:“一旦听说我们国家由公孙强执政了,赶紧离开曹国。”到鲁哀公七年(前 488 年),曹国国君叫曹伯阳,他喜欢打鸟,结果在曹国边境上遇上了一个打鸟的高手,一问名字,公孙强。曹伯阳没做过那个梦,自然不知道这公孙强是国家的凶兆。两人切磋打鸟的技术,很有共同语言。说起治理国家,公孙强一套一套的,说得曹伯阳很佩服他。“你就是我的管仲啊。”曹伯阳高兴,等于也在表扬自己就是齐桓公。公孙强被曹伯阳作为超级人才提拔为司城,执掌国政。公孙强喜欢谈论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告诉曹伯阳要立志称霸。同时,公孙强还有著作,讲述怎样从一个小国成为霸主。曹伯阳非常高兴,想想看,曹国这么多年以来在世界上只能装孙子,要是能称霸,不是爽大了。“咱们攻打齐国还是攻打晋国?”曹伯阳被公孙强忽悠得血脉贲张,跃跃欲试。“别介,那是第二步了,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啊。咱们啊,先把宋国给吞并了。”公孙强还挺稳重,不过呢,宋国也比曹国大十倍。于是,曹伯扬和公孙强率领曹国军队讨伐宋国。宋国虽然打不过郑国,但是什么时候也不会怕曹国啊。结果,宋国军队一个反冲锋,把曹国人打回了老窝,之后进攻曹国。宋国打曹国,郑国不愿意了,郑国人想:“宋国是我们的死敌,他们再占领了曹国,岂不是对我们不利?”于是,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军急忙从曹国撤军了。到这个时候,曹伯扬和公孙强就应该看到自己的斤两了。可是,这两位不认为是郑国人救了自己,而认为这是老天爷在帮助自己。于是,曹国又来攻打宋国。第二年春天,宋国人实在太恼火了,再次出兵。又是一个反冲锋,曹国人又回到了老窝。宋国人包围了曹国首都。攻打了几天,宋灵公担心郑国人又要来攻打宋国,于是下令撤军。大军拔营撤退,大夫子肥殿后。子肥子肥,长得比较肥,城上的曹军就在城头上辱骂子肥,什么脏话都骂出来了,还脱裤子给他看屁股。子肥气得满脸通红,蹲地上不走了。宋国大军走出一段路了,有人给宋灵公报告,说是子肥没跟上来。于是,宋灵公亲自带着人回来找,看见子肥正蹲在那儿生气呢。“子肥,怎么回事?”“他们骂我。”子肥指指城头上的曹国人。“骂什么?”“什么都骂,连我娘都骂,我娘又没有得罪他们,呜呜呜呜。”子肥哭了。城头上,曹国人看见子肥在下面哭,哈哈大笑,然后骂得更带劲了。“太不文明了,打仗就打仗,干什么骂人?还骂人老娘。狗日的,非灭了你们不可。”宋灵公也很生气,命令大军立即返回,攻城。曹国人猝不及防,他们知道宋国人一向是最讲信用最讲仁义的,撤军了就不会回来,即便攻城,也要等你准备好了再攻,所以,曹国人看见宋国人走了,都下城喝酒去了,谁还想到宋国人又回来了。这一次,宋灵公气急了,也不管你准备好防守没有,开始进攻。本来就宋军人多,曹军人少,曹军还走了很多,而宋军对于曹国人骂人都很气愤。所以,战斗很快结束。曹国就这样被灭了,曹伯阳和公孙强双双被宋国人杀死。所以,骂人不是个好习惯。——陈国灭亡趁火打劫也不是个好习惯。历史上,吴国三次在楚王的丧期攻打楚国,结果每次都战败;而越国无疆在楚王的丧期攻打楚国,结果闹得是国破身亡。也是在春秋末期,一个国家也是因为趁火打劫而灭亡。这个国家,就是陈国。陈国在被楚平王恢复之后,对楚国也算是感恩戴德。到吴王阖闾讨伐楚国,占领了郢都,曾经命令陈国背叛楚国,可是那时候陈国立场坚定,不怕威胁,站在了楚国一边。此后,吴国多次讨伐陈国,倒也没有把陈国怎么样。本来站队一直很坚定,也很正确。可是终于到了一天,就因为动了一点贪念,前功尽弃了。白公胜作乱的那一年,陈愍公觉得现在楚国很差劲,已经不可怕了。既然已经不可怕了,为什么不趁火打劫一下呢?于是,陈国趁着楚国内乱,竟然入侵楚国,抢了楚国的麦子。等到楚国平定了叛乱,开始回头算账的时候,第一个就想起陈国来了。“趁火打劫?奶奶的,抢他们的麦子。”楚惠王的要求不高,派子西的儿子公孙朝率领楚军去抢陈国的麦子。本来呢,陈国如果认了不要麦子了,楚国人割了麦子也就回去了。可是陈国人不干,出兵跟楚国人对抗。结果一仗下来,陈军主力就泡了汤。公孙朝一看,既然这样,一不做二不休,别只抢粮食了。于是,楚国大军一口气灭了陈国。这一年,是鲁哀公十七年(前 478 年),也就是春秋结束的前两年。一个不自量力,一个趁火打劫,曹国和陈国这两个小国就算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那么,是不是安分守业,老老实实就能得以善终呢?弱小就要挨打,弱小就要被灭。这才是真理。诠释这个道理的是蔡国人。蔡国人自从被吴国迁到了下蔡,彻底明白自己不过是大国的下酒菜。从那之后,蔡国人老老实实做人,再也没有过非分之想。可是这样就能逃脱被灭的命运吗?陈国被灭三十三年之后,楚国人终于还是来了。就这样,蔡国灭亡了。——这就是春秋周敬王四十三年,鲁哀公十八年,齐平公四年,晋定公三十五年,秦悼公十四年,楚惠王十二年,宋景公四十年,卫庄公四年,蔡成侯十四年,郑声公二十四年,燕简公十六年,吴王夫差十九年,越王勾践二十年。这一年,就是春秋的最后一年。从周元王元年(前 770 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 477 年),春秋历时二百九十三年。近三百年来,你方唱罢我登台,各路诸侯各显其能。春秋五霸,历来所说不一,除了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之外,其余人选各执己见,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以及郑庄公、楚成王争夺剩下的两个席位。不过,综合打分之后,晋悼公作为黑马胜出,越王勾践则昂首入选。这样,《说春秋》的春秋五霸就是: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熊侣,晋悼公姬周,越王勾践。整个春秋,最震撼的故事排名前三的是重耳流亡、伍子胥报仇和勾践灭吴。仇恨的力量太大太毁灭,毁灭了对手,也可能毁灭自己。春秋第一能人当属管仲,第二名则是范蠡,范蠡的故事没有完,第六部仍有继续。第三名有得一争,在子产、祭足和狐偃之间争夺。三百年来,霸主陵替,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将霸主地位维持到下一个君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齐国得益于管仲的改革开放,国家富裕百姓富足,但是人民安于享乐,于是齐桓公之后就再也无力称霸;晋国民风彪悍人才辈出,可是晋文公之后,权争激烈;晋悼公之后,全面腐败。内阁制是晋国强盛和人才辈出的法宝,但是也是权力斗争泛滥的温床,晋国权力斗争的残酷令人叹为观止,权力斗争的技巧成为随后几千年的范本。楚国原本拥有一个强势的中央集权,可是,地盘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同样让这个疆域第一大的国家成为一盘散沙,在国际斗争和国内叛乱中不堪一击。至于吴越两国,因仇恨而强大,因残忍而无敌,这注定了东南之地不过是春秋历史的匆匆过客,只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现在,除了吴越已经交待之外,来看看春秋最后一年的国际格局。晋国:貌似强大,实际上政出多门,无暇外顾。智赵韩魏四卿忙于化公为私,假公济私,瓜分这个国家,也就是正在搞 MPO(管理层收购),化国有为私有。这个国家人才众多,不过都不为国家效力,而是效力于四大家族。其中,智家实力最强。事实证明,晋国的内阁制太过超前。楚国:貌似强大,貌似楚王集权,实际上楚王早已经没有了威权。在楚国,政令基本上出不了郢都,各地方各自为政。王子王孙等既得利益阶层人数太多,而人才根本没有上升的通道,令尹司马等等都是王族。人才要么被压制,要么投奔敌国。吴越的崛起,都是楚国人才的贡献。楚国十天被吴国所灭,楚昭王逃难无人保护,处处遇险,十分悲惨;白公胜三百人就能政变,而诺大的郢都无人出面。事实证明,楚国的王权制有些落伍。对于晋国和楚国来说,尽管疆域广阔,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治理,国家大未必就是好事。这里也提出一个问题:大国怎样治理?齐国:有财力没军力,人民富足但是国家不强。此外,陈家虎视眈眈,也在积极筹划 MPO。秦国:地处偏僻,多年来变化不大,国君集权维持得较好。宋国、郑国、卫国:大国的衰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了,但是这样的好日子还能过多久呢?他们也不知道。诸侯混战,人民凋零。世界失去王道,进而失去霸道。那么,这个世界该走向何方,国家怎样求存,人民如何求生?春秋末期,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于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爆发近在眼前。老子、孔子、墨子,他们在思考拯救自己和拯救世界。子产、晏子、叔向,他们在寻找在夹缝中生存的办法。于是,圣贤迭出,进而百家争鸣。春秋,中华文明开始奠基。霸主陵替,于是群雄并起。英雄陌路,于是思想者登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五部已经连载完毕,近日开始第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