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日不落之梦

作者:李景全、田士一 字数:89127 更新:2023-10-09 10:25:50

日不落之梦  作者:李景全、田士一  楔子 教皇敕令划分世界 西葡殖民竞相逞雄  朋友,你了解第一次划分世界是在什么时间、运用什么方式吗?又是谁具有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呢?说起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第一次划分世界是在欧洲还没有发现印度新航道、哥伦布也没有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公元1455年,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在他还没有搞清我们这个世界是方的还是圆的,世界究竟有多么大,有多少已发现和未发现土地的时候,就妄自尊大地运用所谓天主授予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给葡萄牙颁发了海上霸主的特权令。后来,随着新航道的开辟和视野一天天扩大,教皇不得一而再、再而三的颁布敕令,反复划界,给后人留下了天主不知道世界的笑柄。教皇的划界,助长了西方的殖民主义。一大批殖民主义冒险家随着新航道的开辟,竞相将殖民触角伸向非洲、亚洲、美洲,留下了一幅幅惨不忍赌的血与火的画图。  欧洲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开辟  早在15、16世纪,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从中亚由陆路沿里海、黑海到小亚;一条是先由海道至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还有一条是先由海道到红海,然后再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当时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在红海以东是掌握在阿拉伯商人的手中,在地中海则为意大利的城市所垄断。后来由于土耳其的扩张和金帐汗国的崩溃,商路受到阻隔。经济日益发展的西欧各国,为了获取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迫切希望开辟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线。  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人。15世纪初,葡萄牙人已达非洲西北海岸,1415年侵占休达城后,他们几乎每年都从圣芬生湾沿非洲海岸向南探航。为了培训航海人才,扩大对外交往,被誉为“航海家”的葡萄牙亲王亨利开办了航海学校,从而推动了探航活动。1419年至1445年,葡萄牙先后占领了马德拉群岛、阿速尔群岛、佛得角群岛。在葡萄牙国王的要求下,罗马教皇于1455年颁布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特权令,其中写道:“凡属业已征服或将被征服的地方,均应让与并归属国王阿丰索、王储及其继承者,自博哈多尔角至几内亚全部海岸以及整个东方,今后将永归国王阿丰索及其继承者享有主权。”教皇的特权令,不仅把海洋,而且把已经侵占和将要侵占的一切地方都给予了葡萄牙。  沉湎于“最高霸主”美妙梦境的葡萄牙更加想往将要侵占的一切地方,因而积极探索由非洲至印度的航路。瓦斯科·达·伽玛从当时东西方商品交换的信息中分析判断,在非洲南端确实存在一条联结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道,如果从几内亚湾一直南下,肯定能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于是便筹组一支由4艘船、170个远征队员组成的远航船队绕过非洲,向印度洋探险。这是一支全副武装的船队,携带有加农炮20尊,弩箭若干副,军官披甲带剑,士兵穿皮制上装,围铁护胸,手执刀斧长矛等短兵器,随时准备战斗。葡萄牙国王曼诺尔授权伽玛,到了东方,拥有作为大使、商人和士兵的自由,随机应变,需要以什么身份出现,就充当什么人,并携有正式国书及各种礼品。国王指示伽玛,此行的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义”和“取得东方财富”。远航队还携有刻着葡萄牙国王标记的4根石柱子,以便在所到之处树立起来,作为发现和领有该地的物证。同时,这支远航队还载着铜料、珊瑚、水银和毛织品等商品,用以换取香料。  伽玛于1497年7月8日扬帆南下,11月22日驶过好望角,进泊圣·布拉斯湾。这个被称为勇敢、顽固、威严的家伙,骄傲易怒,在爱国的幌子下暴跳如雷,无论给予他多大的深恩厚泽,也填不满他贪婪的欲壑。当他一踏上东非的土地,立即就露出了海盗本性,用弩箭刺杀一个黑人。要远征队员围上铁护胸,手执长矛、投枪和弩箭上岸去。吓跑黑人后,他还下令开炮,加以追击。伽玛接着便在这里树起一个十字架和一根石柱,表示对这个地方的占领。1498年8月2日,伽玛远征队进泊莫桑比克,首次进入东非的开化地带。伽玛不忘此行“宣传基督教义”的目的,在一个小岛上做起弥撒来。伽玛船上的当地领航员把他们的信仰传播出去,从而陵莫桑比克人改变了友好的态度。恼羞成怒的伽玛便命令他的航队开到城镇附近,猛烈轰击8个小时之久,然后又抓了4个当地人,抢得一批棉布、黄油等物资而去,并把烧得滚开的油浇到他们身上。伽玛一路抢劫,施展骗术,并由阿拉伯人领航,到达了印度西南卡利库特。这时,他摇身一变成为葡萄牙王的使节,受到热烈欢迎。当地派出六人大轿来抬伽玛,仪仗队敲着鼓,吹着喇叭和风笛,放着火绳枪,浩浩荡荡地把伽玛一行接进市区。据远征队员自己说:“他们对我们的尊敬,超过西班牙人对他们的国王。”  然而,伽玛却扣留人质,在沿海小邦挑拨离间,炮轰港口,从而激起卡利库特人的愤怒。他们对掳走臣民的伽玛采取武装行动,派出一支船队进行追击,并包围了伽玛远征队。伽玛凭借重炮的强大火力才勉强逃脱了一场灾难。伽玛这次远征,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还运回大量香料、丝绸、宝石、象牙等物品,获纯利竟达远航费用的60倍。伽玛因此也被国王授予“印度洋元帅”和维迪圭拉伯爵的封号,赐予年金1000克罗塞多和每年进口价值200克罗塞多货物的特权,成为葡萄牙王国最为富有的大亨。  伽玛对印度航路的“发现”,为葡萄牙贪婪的掠夺者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灿烂远景。葡萄牙国王喜出望外,自己给自己加上“根据上帝的恩宠,既统治葡萄牙和阿尔加尔维,又统治海洋这边和非洲那边的国王,还是对几内亚、埃塞俄比亚、阿拉伯、波斯和印度进行航海、通商和征服的领主”这样一个非驴非马的称号。第二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第六便正式沼准了这个封号。从此,葡萄牙人便积极向这些地区进行殖民渗透,占领了大片大片的殖民地。  新大陆的发现和西班牙的咱屋扩张克利斯托弗·哥伦布号称是第一个航抵美洲的欧洲人。他因“发现”美洲而大大地出了名,被称为“伟大的地理发现家”。实际上美洲的印第安人在美洲生活了千年万载,是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发现的。如果谈“发现”,那也数不上哥伦布。据历史学家考证,最先到美洲的就有阿拉伯人、中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古罗马人、土耳其人等13种说法之多。但哥伦布的“发现”毕竟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之为新航道的又一开辟者。  据载,哥伦布出身于意大利纺织工人的家庭,少年时就参加航海活动,到过地中海东部、英国、几内亚等地。哥伦布尤其爱读《马可·波罗行记》,十分想往东方的财富。他相信地圆说,认为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到达盛产各种香料和宝石的国家”。哥伦布根据这个论断制定了向西航行抵达印度的计划,并向葡萄牙国王请求资助。不料,葡萄牙国王却认为他是一个幻想多于实际、喋喋不休而又胡吹牛皮的家伙,不肯为他解囊。几个月之后,哥伦布终于债台高筑,不得不溜到西班牙去求助于西班牙国王。  在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和王后伊萨拜拉对哥伦布的牛皮将信将疑,一时拿不定主意。哥伦布整整等了四年,终于不耐烦了,决计到法国再去碰碰运气。不料就在他愤而出走的路上,被西班牙国王的信使追了回来,国王和王后下决心支持哥伦布的远征,并和他签了五条协议:第一,任命哥伦布为他所“发现”或取得的所有一切岛屿和大陆的元帅,哥伦布和他的继承人永远享有这个职衔及其相应的一切权利和特权。第二,任命哥伦布为这些岛屿和大陆的总督和省长,他可以对每个下属官职提出三个候选人,以便费迪南和伊萨拜拉选任其一。第三,哥伦布将保有这些领地范围内所出产的、交换的和开采出来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十分之一,完全免税。第四,凡涉及这些财物或出产品的任何诉讼,由哥伦布或他的代表以元帅的身分掌握审判权。第五,哥伦布有权向开到这些“新领土”去的任何船只投入资本总额的六分之一,取得利润的六分之一。同月的另一份协议上,西班牙国王再次庄严肯定给予哥伦布以元帅、总督、省长的职衔及其相应的一切权利。  哥伦市以约150万马拉维迪斯筹组了三艘船和90名队员,备足了武器、给养等各项物资,于1492年8月3日扬帆出海。经过70天的航行,在多数队员疲惫绝望,濒于瓦解哗变的情况下,终于在10月12日的晨曦中望见了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这个“发现”使哥伦布欣喜若狂,涕泪满襟。为了郑重其事,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元帅服装,驾驶全副武装的划子靠上岸去。他自己高举皇家王旗,叫两个武装到牙齿的船长分别扛着绣有西班牙王冠,代表费迪南的下字符号和代表伊萨拜拉的y字符号的绿十字旗紧紧跟上。到了岸上,哥伦布率领全体队员含泪长跪,亲吻海滩的砂石以感恩上帝,接着就举行庄严的占领仪式,将小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然后,他又向南航行,继续到达几个小岛后,又来到了古巴和海地小他在海地设立栅寨,留下一部分人在岛上驻守,并于1493年8月历15日回航到西班牙。  哥伦布的新发现,轰动了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像迎接国君一样把哥伦布接到王宫里,立即赐予哥伦布以贵族“唐”的称号,重申1492年4月两次协议中答应给予他的一切:封他为“海洋元帅”和他所发现的一切岛屿大陆的总督、省长,拥有这些头衔所应有的一切军事、行政、司法等各种权力,并敦促他立即再次前往“印度”。  哥伦布第二次率领1200多个殖民强盗,抱着收取黄金的目的踏上征途,人人都迫切地要求快快发财。在他们途经多米尼加、瓜德罗普、维尔京和波多黎各等岛的时候,一路砍杀掳掠,其灭绝人性的强盗行径令人发指:  在牙买加,哥伦布对不热情的印第安人,先命令施放弩箭以穿透他们的身躯,继而又放出恶狗去狂咬一番。结果证明,“对付印第安人,一条狗足足抵得上10个(西班牙)人”。这个发明为西班牙殖民者创造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恶毒方法,就是唆使这种凶狠的畜牲去追踪、撕咬印第安人。这种畜牲凭它那特别灵敏的嗅觉,能够追踪逃入深山任何角落的印第安人,凶狠地把印第安人撕成碎片。  在海地的瓜蒂瓜那,哥伦布一支远征队发动对泰诺人的攻击,大事砍杀破坏,并捕捉了1500人。哥伦布挑选了“精壮男女”500人送回西班牙出卖为奴。然后宣告,任何西班牙人愿意收留多少就收留多少,结果又挑出600人,分别为西班牙人私有。从而,哥伦布就开创了捕捉印第安人为奴的先例。  在委内瑞拉,哥伦布第三次出航来到帕里亚湾,发现印第安人脖子上和胳臂上缠绕着一串又一串的珍珠。哥伦市认为,他终于发现世界上最大的宝库了。这个南美盛产珍珠的“珍珠海岸”,后来就成了灭绝长于潜入深海的巴哈马群岛泰诺人的活地狱。他们强迫泰诺人潜海捞珠,活活累死在深水海里。  海地的征服,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继哥伦布之后,西班牙的科尔特斯、毕萨罗等殖民强盗征服和灭亡了墨西哥和印加帝国。他们施展伪善友好和残酪层杀的两手策略,充分利用帝国各级统治集团中的内奸、叛徒、分裂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达到了利用墨西哥帝国的印第安人去征服印第安人的墨西哥的罪恶目的。他们又用同样的办法,灭亡了印加这个古老的帝国,实现了对这块庞大领土的殖民统治。  被征服前的墨西哥人定居和游动的地区,北起哥伦比亚,南至哥斯达黎加。他们主要活动地区在墨西哥高原及其邻近地带,面积约有69000平方英里。据描写,墨西哥盆地是一幅湖光山色而又绚丽多姿的仙境。雪峰脚下,渠道纵横,遍地玉米黄熟,果香扑鼻。辽阔的湖面上,横着一道长达10英里的防泛大坝和三条连结湖上岛屿和湖外陆地的堤道。这些工程都用巨石筑成,最宽的地段,可容12名骑兵并肩前进,两旁古树参天,奇花似锦。至于整个盆地,则人烟稠密,仅沿湖周围,就有数千家至万家的村镇50多个。湖面上,独木舟往来穿梭,有人估计,其数多至2 只。尤其罕见的是所谓。“浮动花园”,它是由植物根系固结成块,上覆腐殖质的园圃,厚三四英尺,长数千英尺,其上花卉与菜蔬并茂,随风飘动,蔚为壮观。这么富饶美丽的地方,西班牙殖民强盗按捺不住征服和占领的野心。为此,西班牙组织了三次远征队。率领第三次远征队的科尔特斯是一个阴险狡猾、惨无人道的刽子手。远征队扬帆出海时,打着科尔特斯特制的旗子。旗上用金线刺绣一个十字架,十字架四周的文字是,“伙计们,让我们用虔诚的信仰,追随这个神圣的标志,跟着它,我们就能征服。”但是好客的墨西哥人也是骁勇善战的民族,当他们识破西班牙人的豺狼面目后,便同西班牙殖民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据西班牙人记载,他们“在城堡上英勇战斗,通过城墙的孔洞和缺口掷出投枪、射出了箭,伤了将近20个西班牙人。大炮的轰鸣,烟硝与火焰使他们慌乱倒地,但是他们宁愿战死,也不放弃城墙和掩体,而是勇敢地迎接敌人的打击。”“他们像疯狗一样向我们冲来,把我们团团围住,箭、投枪和石弹像雨点一般地向我们飞来,头一个回合就杀伤了我们七十多个人。在交手的搏斗中,他们的长矛使我们受到了巨大的损伤。一个士兵耳部中箭,立刻倒毙了,而他们还在向我们射箭,杀伤我们。我们的炮手随心所欲地向他们密集的大编队轰击,杀伤很多,但是他们还是不顾伤亡,以致我们没法把他们赶走。”在特拉靳卡拉,当地土著出动十万人,最少也有三万人从四面八方把西班牙殖民者团团围住,“其人数之多,只要每人撒一把土就把我们的眼睛蒙住了”,“谁要离开队列追击印第安酋长或战士,立刻就受了伤,或者遇到更大的危险”。通过两次决斗,已把西班牙强盗拖到崩溃的边缘。墨西哥人的反抗,使西班牙企图用武力征服的想法碰了壁。  阴险毒辣的科尔特斯总结了教训,采用了和平攻势,利用矛盾,交结盟友,并交替使用屠杀手段。据载,科尔特斯以伪装友好的手法囚禁了乔鲁拉部落的酋长,又诡称需要背运夫,在广场聚集3000余个乔鲁拉人。科尔特斯把广场周围各门都把守起来,然后放出信号,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乔鲁拉人像麋鹿一样挤在广场中心,可怕的弹雨倾泻到他们身上,由于这些半裸的土人没有任何护身的东西,所以西班牙人就像收割成熟的玉米那样把他们砍倒。科尔特斯还把重炮对准胡同,待被杀死的亲属闻讯赶来,便点火开炮,把他们一扫而光。据揭露,侥幸活着的印第安人,两三天后从尸体堆里一爬出来,西班牙人立即就把他们砍成碎片。不仅如此,科尔特斯还指挥骑兵攻击手无寸铁的市民,“西班牙人把凡有抵抗的房屋和阁楼都放上火,把居民赶出来。他们鲜血直流,不踩在尸体上就没法下脚”。“在两小时内,就杀了600人,或者还要多些”。  科尔特斯利用墨西哥帝国的内部矛盾和帝国皇帝的“当神宣告反对我们时,抵抗有什么用呢?,的投降主义政策,汉用五个人便在帝国首都皇帝的大批随从中俘获了皇帝,又借皇帝的声威,聚敛财富,瓦解反抗力量。科尔特斯在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上自供说:“我以为首要的事情是(这个国家的)统治人物应该纳入我们掌握之中,不让他随意自由行动,叫他绝不可能改变归顺陛下的意志:尤其是因为我们西班牙人多少有些急躁倔强,如果他和我们对抗为敌,他是有足够的力量对我们造成很大的损害的。其次,一旦我们把他掌握在手,那么,所有他的藩属都会很快地效忠于陛下。”科尔特斯施展用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去征服印第安人的墨西哥的手法,终于把千年古国墨西哥埋葬在人民群众的血泊之中,匍匐在西班牙殖民强盗的脚下。  印加帝国的灭亡,重复了墨西哥帝国的故事。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与西班牙的菲律宾殖民帝国  斐尔南多·麦哲伦是葡萄牙的贵族。他怀着和哥伦布同样的信念,认为如果绕过南美洲,进入“南海”,便可以直通东方,到达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葡萄牙国王不肯采纳他的计划,于是他偷越国境,溜进西班牙,归化为西班牙人,向西班牙国王查理第一提出远征香科群岛的计划。西班牙国王曾从哥伦布远航得到莫大好处,便依前例,给予麦哲伦以资助。麦哲伦筹组了五只远征船和268名正式队员,便开始“环球航行”。  这支远征队,由于内有船长反叛的阴谋,外有葡萄牙船队的追击,使航程险象环生,众叛亲离。麦哲伦终于进入南美南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条海峡,在和风暴苦斗了39天之后进入太平洋。三个多月太平洋航行,充满了失望、饥饿和死亡。在航程最艰难的时候,队员饿得吃牛皮、锯未,一只老鼠已卖到半个特卡高价,有19个队员因上下牙齿肿得吃不下任何东西而死亡,有25个因饥饿和疾病躺倒起不来,那些没有病倒而勉强能蹒跚走动的,则必须抓住帆索船骨行动,还有些则只能靠膝盖和双手爬行。在大多数船员绝望之际,他们发现了关岛。就在那种狼狈处境中,麦哲伦还下令队员全副武装,加农炮装药待发。首次与关岛居民相见时,便施展了残酷的屠杀手段,从而充分暴露了殖民者的凶恶嘴脸。  麦哲伦在关岛附近的候蒙洪岛上稍事休整,便向西南偏西航行,进入棉花佬的海域。麦哲伦从当地酋长饰有丝质坠,发现接近中国的信号,确信已完成了环球航行,并从赠送的生姜和金条礼品中,认为他已经到了“黄金半岛”了。为了取得整个“黄金半岛”,麦哲伦通过吹牛、炫耀、伪善和威胁等手段,同这里的国王举行歃血典礼,成为结盟兄弟。他为了表明对这个地方的占有,便爬到一座山顶上竖起一个十字架,十字架上还摆一顶镶花的木制西班牙王冠,用以证明这一片岛屿都成了西班牙的神圣领土,取名日圣拉沙勒斯群岛。麦哲伦至死也没闹清楚,十字架一竖,他为西班牙所占领的岛屿计达6000多个。  麦哲伦颇乐于在所到之处竖立十字架、用以证明该处已或为西班牙王的神圣领土。根据麦哲伦和查理第一签订的合同,麦哲伦对这些领土,是具有充当最高行政长官的世袭权的。继他在圣胡安港口附近一座山的最高峰上竖起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之后,又在圣拉沙勒斯岛、宿务岛上竖起了十字架。麦哲伦为了杀一儆百,树立西班牙的权威,借以支持他树立起来的傀儡,摆出了中世纪的骑士风度,声称他讨伐“叛逆”是不需要任何人帮助的,只用他自己的力量就足够了,并让当地人从旁观战。而当这个目空上切的骑士对反叛他的酋长发动攻击时,即道到了酋长部落的围攻。据西班牙人描写,“他们狂叫着向我们冲来。毛瑟枪和鸳箭从远处(船上)发射了半个小时,全无效果。因为射击只能穿透薄木盾牌和护身衣(而不能伤人)。他们向我们射击这么多的箭,向总领队掷过这么多的投枪(有些是铁尖的),除去用火烤硬的尖棍而外还有石头土块,使我们难以防身。我们的人前去放火烧那二三十座房子,有两个就在房屋旁边被杀。他们向我们冲来的人如此之多,终于用毒箭射伤了总领队的右腿。我们战斗了一个多小时,一个印第安人(目但人)用竹投抢击中了总领队的脸。他的手臂也被竹枪所伤,以致拔剑只能抽出一半来。他们之中,一个人用弯刀砍伤了他的左腿,这就使他俯面栽倒到地上去。他们立刻就用铁的和竹的投枪,用弯刀向他冲去,直到把他杀死。”麦哲伦就这样被马菜人砍为肉酱。而他的同伴则途经摩鹿加群岛中的帝多利岛,满载香料,经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了西班牙。这次航行证明了地圆说,实现了震动世界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运回满船香料,兴奋了殖民主义者的神经。西班牙国王查理第一听到报告后,立刻兴致勃勃地在西班牙国上的西北角拉科鲁尼阿港口创设一个“香料贸易局”,同时布告全国,授予前往“西方岛屿”即菲律宾群岛的最初五支远征队33种特权,以资鼓励,从此揭开了西班牙大肆侵占菲律宾群岛的序幕,又一场血与火的斗争强加到菲律宾及中国南部人民的头上。  对麦哲伦环球航行到达香料群岛一事,葡萄牙国玉向西班牙提出了抗议,说是麦哲伦远征队所到的香料群岛位于托尔德锡拉斯分界线的葡萄牙一边,西班牙人进入该岛,就是侵犯了葡萄牙的神圣主权。于是西、葡两国的地理学家、航海家和远征队员们围着地球仪和航海图各执一词,都把香料群岛说成是分界线自己一边的地方,互不相让。  要理清这条瓜蔓还得追溯到本文前面提到的教皇敕令。教皇第一次敕令之后,富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西班牙便向葡萄牙的霸权提出了挑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萄牙人认为,西班牙人破坏了过去罗马教皇所批准的由葡萄牙掌握保哈多尔角以东一切土地的权利,更何况葡萄牙人比他们先到达印度的海岸。于是葡萄牙准备以军事远征来夺取哥伦布所发现的土地。当西班牙请求教皇解决这个争端时,罗马教皇从传播天主教信仰和扩大教会影响出发,许可西班牙占领哥伦布发现的全部土地,西班牙有权掌握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约600公里)沿大西洋之线往西的全部土地。为了调节葡萄牙和西班牙争夺新土地的纠纷,1494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实行仲裁,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同意在佛得角以西370里格处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葡萄牙,线西划归西班牙。麦哲伦向西航行到达菲律宾、摩鹿加群岛之后,尖锐地提出了分割地球的那一刀,究竟应该切到地球这一边的那条线上?  在菲律宾,西、葡两家用刀剑争夺香料群岛的所有权;在欧洲,这两家则用纸笔来解决这个问题,两国于1529年4月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这个条约是葡萄牙趁着西班牙对法兰西作战急需用钱,以35万特卡的代价,把分界线划在香料群岛以东297里格半的地方。这样,不仅香料群岛成了葡萄牙的领土,就连菲律宾群岛也都划入葡萄牙一边去了。葡萄牙买进了本来不需要买进的整个香料群岛,而西班牙则卖掉了根本不想卖掉的整个菲律宾群岛,这是当时谁都说不清的问题。后来,葡萄牙拼命守住香料群岛,而对于不产香料的菲律宾群岛,则听任西班牙去占领。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后,便大动干戈,远征香料群岛。  在哥伦布第一次“发现”美洲大陆之后仅仅50年的时间,西班牙殖民者就完全占领了南起合恩角、北至今日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一大片土地,并在那里建立了200处移民区,确立了他们的殖民统治。从16世纪起,西班牙还在欧、非、亚以及葡属美洲殖民区等地,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1502~1504年,西班牙占领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国。1512年又吞并了其北部的那瓦尔王国。1516年,西班牙国王继承了西班牙本上及其领地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美洲的殖民地,以及奥地利和所谓的“勃民第遗产”,包括尼德兰、卢森堡和佛朗士一康泰。同时,还占领了美洲大片土地、北非的突尼斯、欧兰以及其他一些地方。1559年以后西班牙夺取了意大利的米兰,攻陷菲律宾马尼拉等大部地区,以及葡萄牙的里斯本和葡属全部殖民地。到16世纪80年代,西班牙的版图便包括了欧洲的大部分,美洲、非洲的一部分以及亚洲的菲律宾等地,建立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空前庞大的殖民帝国,一个“太阳从不落”的世界君主国。  然而,教皇敕令的分界线,西、葡两国的划界条约,只有在西班牙、葡萄牙掌握海上霸权时才是有效的。随着西、葡两国海上力量的削弱,后起的荷兰、法国、英国不断派遣殖民探险队进入西班牙、葡萄牙的禁区。西班牙公使向法国提出抗议,法国国王干脆地说:“阳光照到别人身上,也暇到我的身上,如果亚当的遗嘱有剥夺我参与分割世界的权利这样一条,我们很愿意拜读拜读。”而荷兰在西、葡两国争夺香料群岛的时候,用刀剑夺得了这个群岛。一场大规模的殖民角逐在国际舞台上开场了,从欧洲列强在本土削弱对方的战争,到世界各地殖民地的争夺,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腹的活剧。  ------------------  第二回 屈尊认可荷兰独立 “海上车夫”扬威海上  在世界各国的编年史中,再没有比荷兰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更混乱的了。在这块哈布斯堡王朝的土地上,开始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统治,查理在确认自己建立世界帝国的幻想破灭之后,把这块土地分封给了他的儿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79年,尼德兰北方6省成立了乌德勒支同盟(联省共和国的政治基础),并于1581年召开三级会议废除了腓力二世的统治。接下来,联省共和国便竭力从国外引进国王,从而使历史更加混乱:1582年邀请法国的安茹公爵来统治这个国家,可是,他依靠法国雇佣军掀起反动暴乱,并想把法兰德斯和不拉奔并入法国,结果暴乱被人民力量制服了。随后西班牙派来亚历山大·法尔奈塞作国王总督,他利用优势的兵力和各城市行动的不一致;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结果是西班牙人侵占了尼德兰的南部。保守的商人寡头邀请奥伦治亲王担任执政职务,不幸又于1584年夏被刺杀了。联合省的三级会议向法国邀请派出国王被拒绝后,英国派出伊丽莎白的亲信列斯特伯爵承担起联合省实际统治者的责任,但他却执行英国政府的指示,力求把共和国变为英国的附属国,并帮助英国商人夺取荷兰传统的国外市场,同西班牙人举行卖国谈判,还发动军事暴乱,夺取尼德兰,失败后,不得不离开共和国。以后,荷兰上层的商人寡头才不再寻觅外国君主,并采取独立的政策。联省共和国在1581年成立之后近30年,1609年才被公认,从此,荷兰共和国正式出现在世界史的典籍之中。  西班牙的“血腥诏令”  在15世纪,欧洲版图上有一个大国,它的名字叫勃艮第公国。这个国家像一条宽广的带子把德国和法国分开,从欧洲的南部延伸到北部,这条带子的最北部就是尼德兰。“尼德兰”一词意为低地,指莱茵河、缪司河、些耳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相当于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的一部分。富饶的尼德兰,当年曾是西班牙帝国大厦的坚固基石。西班牙国王在尼德兰推行专制政策,任意破坏各省区和城市的特权,勒索大量捐税。西班牙国库每年总收入约500万佛罗林,其中半数来自尼德兰。  西班牙在尼德兰任命总督,设立财政院和枢密院,加强财政的搜刮和司法的控制。同时,还在尼德兰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新教徒。国玉查理五世决心在他的世袭领地内严厉取缔宗教改革运动,力图把尼德兰宗教自由思想的任何企图连根拔除。查理五世深信:只有维持天主教的不可分割的统治,才能保卫他的政府的权威,并清除国内的任何民主运动。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颁布所谓“诏令”(就是条例),来反对异端。1550年他终于颁布了把国家交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宫手里的诏令,被人民称为“血腥诏令”。  “血腥诏令”明令禁止任何人刊印、抄写、持有、保藏、出售、购买、散发所谓异端创始人、伪传教师的文集;禁止任何人破坏或用别的方式侮辱教会承认的圣殿内的圣母像;禁止任何人容许在自己家里聚谈或违法的集会,以及参与那种传播邪说,劝人再受洗礼,商议反对神圣教会和安宁的阴谋的会议;禁止一切俗人公开或秘密地就圣经内容进行讨论和争辩,特别是对疑惑不解的问题,等等。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血淋淋地宣称:凡是破坏上述规定中任何一项的人,将作为叛徒、破坏社会治安和国家秩序者论罪处罚。破坏社会治安者,男人——杀头;女人——如果不坚持自己的错误,活埋,但如果坚持,则受火刑。在以上两种情况下,他们的财产都应没入国库。这项“血腥诏令”还扩大镇压范围,规定任何人以隐匿所、食品、衣服、金钱及以任何普通方式帮助那些被揭发的异端犯或异端嫌疑犯,将同样受到处罚;异端嫌疑犯再度受嫌疑,哪怕没有证据也要作为重犯异端论处,并应处以死刑和没收财产,而已对于这项处罚,不得期望任何减轻或宽大,……。  西班牙脓力二世在帝国分割后得到尼德兰。他一开始就决定在尼德兰建立西班牙专制制度的官僚体系,以便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宗教上完全加以统辖。腓力采取了一系列侵害尼德兰最切身的经济利益的措施:宣布国家破产,从而使许多银行家遭到巨大损失;宣称殖民地贸易是西班牙的专利,从而把尼德兰商人排挤在殖民地贸易之外;坚持以英国为敌,从而使对英贸易萎靡不振,致使许多手工业工场倒闭,成千上万人失业,使尼德兰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此外,腓力还在尼德兰增加西班牙军队;把实权集中在国务会议(咨询会议)这个狭小机关的手中(会议成员是忠实于西班牙政府的奴仆);赋予主教以惩办异教徒的宗教裁判全权。特别令人发指的是,要无条件地执行惩办异教徒的法律,即完全确认了1550年的“血腥诏令”,并要求严格施行,加强对新教徒的迫害,从而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1559年,腓力二世将尼德兰的总督权委托给他异母的姐姐,同时把各省执政的职位交给当地显贵,特别将荷兰、泽兰、乌德勒支三省事务委托给威廉·德·奥伦治(奥伦治是古时欧洲的都市公国名)。对法战争已经结束,但驻扎在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仍没有撤走,这是腓力打算一旦发生暴乱就动用的力量,从而引起人们的不安。在人民群众的抗议和封建领主的要求下,这支军队终于被召了回去。尼德兰封建领主要求撤消宗教裁判所和召开三级会议。  尼德兰北方革命的胜利西班牙的专制统治激起了佛兰德尔、不拉奔、荷兰、弗里斯兰等省数以千计群众的反抗,安特卫普、瓦仑西恩等工业中心先后发生了多次暴动。1565年由奥兰治亲王威廉、厄格蒙特伯爵、荷恩大将等组成的“贵族同盟”向总督递交请愿书,要求废除“血腥诏令”,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同时也表示了对腓力二世的效忠。腓力二世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从而触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风暴。1566年8月,佛兰德尔的一些工业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破坏圣像运动,起义席卷不拉奔、荷兰、西兰、弗里斯兰等十二个省区,数万名群众捣毁教堂和寺院,焚毁债券和地契,没收教会财产,迫使腓力二世作出让步。腓力二世大耍两面派手法,一面暂时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赦免贵族同盟的成员,一面派遣阿尔发公爵率军18000人到达尼德兰镇压起义运动,逮捕并处死了厄格蒙特伯爵、荷恩大将、凡·斯特拉连市长和起义者8000人。这个扬言宁留一个贫穷的尼德兰给上帝,不留一个富裕的尼德兰给魔鬼的刽子手,对尼德兰推行掠夺政策,迫使许多贵族、商人和手工业者逃往国外。  不久,大批工人、手工业者、农民和一部分资产阶级分子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和“海上乞丐”游击队,他们攻占西兰岛上的布里尔,打退阿尔发军队的进攻,到1572年夏,几乎整个荷兰和西兰两省都从西班牙占领下解放出来。然而,阿尔发加紧了对起义者的镇压。据阿尔发给腓力二世关于围攻哈连姆的报告中透露:“……城市的保卫者进行得像真正军士一样,……这是从来未有的最激烈的战争,……这些叛变者的人数却在增加——这是真正的怪事。”哈连姆城在遭受连续围攻之后被迫投降。阿尔发违背了宽大对待哈连姆保卫者的诺言,城市投降后有2300名法国的、华伦的和英国的士兵被处决,城里6个著名的市民被斩首,并对居民课以10万爱古的军费。阿尔发占领井残暴地洗劫了哈连姆后,又认为对哈连姆城处理得太轻并责备自己过分宽大了,这是因为他没有见到被“饶命”的市民有任何“感戴”的表示。他决定进行“补偿”,把阿克马尔城的居民全都杀死。他在给腓力二世的信中恶狠狠地说:“如果我攻下阿克马尔,我决定不留一个人的活命。刀要向每个人的脖子上砍。因为哈连姆的例子没好处,残酷的例子就可能使别的城醒悟过来。”但是,阿克马尔城英勇抵抗西班牙军队的袭击,并打开堤防,用海水淹没城的周围,西班牙军队闻讯后被迫解围。  北方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南方各省人民的反抗运动。1576年9月至历77年秋,布鲁塞尔、根特、伊普尔、安特卫普、佛兰德尔及不拉奔等城市爆发了起义,同时,农民运动席卷佛兰德尔、不拉奔、上伊塞尔、德伦特、格罗宁根等省。在城乡起义者和西班牙军队的殊死搏斗中,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成立了“乌德勒支同盟”,这个同盟团结了尼德兰北部七省使之成为一个政治联盟。《乌德勒支联盟》宣布,革尔登公领和直特劳伯领内的居民,荷兰、西兰、乌德勒支以及弗里斯兰(在廷姆斯和班维斯河之间)的居民,认为更为紧密地互相结成联盟,是非常适当而急需的。他们并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甚至以生命和财产来协助支持并巩固这个同盟,他们庄严宣告:愿意在任何情况下脱离神圣罗马帝国。乌德勒支联盟表明了北方诸省的资产阶级为了抵抗天主教制度和那些承认西班牙王政权的派系,决心捍卫自己的宗教和政治独立地位,1581年,北方三级会议正式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成立联省共和国,威廉任执政,从而建立了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  西班牙拒不认可联省共和国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维护了荷兰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但对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来说却是失去了一个剥削对象,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荷兰是个商业王国,对外贸易,尤其是殖民地贸易极为发达,这就决定了荷兰的独立,必将与哈布斯堡王朝发生商业竞争。荷兰曾经通过暗中分裂汉萨同盟和利用丹麦、瑞典、挪威驱赶德国人的机会,夺取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当西班牙与丹麦密谋要封闭松德海峡时,荷兰海军派出50艘军舰为荷兰商船护航。荷兰还用其强大的海上力量在美洲、西非劫掠西班牙、葡萄牙的商船,驱赶其商人,仅据1602~1615年13年的统计,荷兰人掳获西、葡船只就达545艘。在30年战争期间,荷兰西印度公司更是大打出手,派出成百上千的武装商人,协同荷兰舰队骚扰西班牙海军,抓获西班牙的财宝船,劫掠商船,根本无视西班牙对外国商人的限制,侵吞其巴西殖民地,荷兰把战争与竞争合二为一,不断扩大海外权益。  联省共和国获得英、法等国的支援。奥兰治的威廉曾经说,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没有一个王子像阿伦松公爵对我们这样有好感的了。而英国则赤裸裸地想染指荷兰,在关于由英国占领荷兰与西兰的计划中,女工不想放弃像荷兰和西兰或可能掌握住的尼德兰某一部分这样有利的事。如果她不做这事,法国国王就要占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直接给腓力二世写信:弗里星根的居民每天向我提出要交出自己的城市,如果这是为了西班牙的利益并得到同意的话,我就接受这些建议,我将要占领该城市并把它交给阿尔发。联省共和国在英、法等国家中寻求支援,使西班牙处于孤立地位。西班牙对联省共和国采取拒不承认的政策,处心积虑地想扑灭它。新任总督法内塞在南方运用分化手段,向革命力量猖狂反扑,攻占伊普尔、根特、布鲁日、布鲁塞尔、安特卫普等城市、恢复了在南方的统治;同时派人刺杀威廉,于是法内塞转向北方进攻,荷兰的三级会议推举了威廉的儿子——摩里斯任荷兰和西兰的执政。摩里斯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不仅解放了原由西班牙人侵占的地方,并且还使北不拉奔、法兰德斯等许多地区并入北部诸省。同时,充分利用共和国海上力量的优势,在海运线及殖民地内进行积极的军事行动,使西班牙遭受了一系列沉重的打击。而此时,西班牙由于“无敌舰队”的覆灭和对法国雨格诺战争干涉的失败,已无力扑灭尼德兰革命。在拖延了29年之后,1609年西班牙腓力三世终于和联省共和国缔结了十二年的休战协定。西班牙第一次承认了联省共和国为“自由的地方、会议和省份,他们对它们不得有任何要求”。这表示西班牙从此开始向整个欧洲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虽然这个时候还犹抱琵琶半掩面,只限于在停战时期承认,但它标志着尼德兰北方革命的胜利完成,以及在国际上实际承认了这个在革命和解放战争的火焰中诞生的新国家。它的深远意义还不止于此,尼德兰完成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已昭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就要到来了。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联省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独立战争的胜利,冲破了西班牙统治的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西班牙的统治下,联省的工业生产萎缩,财政收入减少。以制呢业为例,1532~1547年,莱顿每年生产16000匹呢绒,1562年产量减到7200匹,1573年减到1000匹,到17世纪初莱顿的行会制呢业一共只有7台织机开工,已经濒于破产和倒闭。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生产很快繁荣起来。同样还是莱顿的纺织工场,在其适应了市场的新要求后,仅在17世纪初叶便年产7~12万匹呢绒。与此同时鹿特丹出现了生产长毛绒、丝绸和半麻织物的分散和集中的工场,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使这个多城市之国,呈现出勃勃生机。  联省共和国的建立,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形成为欧洲的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联省共和国的前身是尼德兰,尼德兰的经济中心是安特卫普。这个座落在些耳德河口的城市,不仅是最大的贸易港,而且是广泛国际贸易的真正中心。据一个历史家的比喻说,当时安特卫普是全欧洲的大门,汪洋大海般的商品源源不绝地从那里流过,它有着宽广的海港,每天停泊着200至250只船舶。罗多维科·圭察尔第尼《尼德兰志》一书中这样描写道“……城市(安特卫普)主要依靠着贸易而生存,而它的繁荣和出名是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外国人的。”“外国人在安特卫普所享有的自由,比在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境内所享有的都多,而且在尼德兰各地到处都是一样。”“如果你要看看并学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特性的话,你倒无需出外旅行,在这城内就可以办到,由于城内有着外国人,可经常知道全世界的一切新闻。”联省共和国的成立,使位于北方的荷兰、西兰两省的工商业迅速崛起,其中尤以毛织业、麻织业、造船业极负盛名,航海业和渔业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16世纪,阿姆斯特丹、密丝尔堡,符利辛根等城市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集中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北方诸省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工商业、航运业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都有新的发展。来登的呢绒业,哈勒姆的麻布业,乌特勒支的丝织业,得尔夫特的瓷器业,都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以造船业为例,这些城市的造船厂建造各种类型的船舶,从内河小船到远洋大船都有。造船厂不仅接受消费者的定货,而且还供应市场的销售。汉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几十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而且船只造价比造船技术先进的英国还要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菏兰成为欧洲的造船中心。资本主义初期,世界各国间的贸易交往主要靠海上交通。船只犹如陆上运输的马车,谁拥有海上的马车,谁便掌握了东西方贸易和称霸海洋的主动权。荷兰当时拥有15000艘船只的商船队,占欧洲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这些商船队在世界各大海洋中游弋,几乎垄断了各国的贸易。这个国家的商人和水手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扩大它的活动领域。在对外贸易方面,荷兰人发挥其海运业的长处,把波兰的麦子、瑞典的金属品,甚至大炮都纳入贸易范围。在丹麦和西班牙商议封闭松德海峡,扼断尼德兰贸易往来的生命线时,荷兰海军的50艘军舰替300只商船护航,然后一直驻在松德海峡,直到获得最终认可通航权,以及降低关税之后才撤走。以波罗的海沿岸为对象的贸易为例,1578~1600年,经过松德海峡的尼德兰船舶每年平均2500~300O艘,占经过海峡船只总数的45%一矾%。1618年,荷兰人从波罗的海沿岸运出粮食107070拉斯特(1个尼德兰拉斯特=1976.36公斤),呢绒26699匹,腌青鱼和其他商品5000多拉斯特。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港内经常停泊着2000艘以上的商船,而且是世界金融信贷业务的中心:荷兰资产阶级以其雄厚的资本,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各国商人所贩运的货物要在这里规定价格,各国贸易公司的股东要在这里开价,给欧洲各君主国政府的借款也要在这里分配。到17世纪中叶,他们几乎把欧洲南方各国与北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获取了欧洲高度的商业利润并夺得了商业的霸权。  商业的霸权是以炮舰为后盾的,是同海外殖民掠夺分不开的,当时位居欧洲一流强国的荷兰以其雄厚的资金建立了庞大的海军舰队,其海军总数几乎超过英、法两国海军总和的1倍。荷兰仗侍强大的海军舰队和遍布世界各大洋的商船队,成为“海上马车夫”称霸海洋,迅速取代西班牙海上强国的地位。荷兰为了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去年取暴利,专门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这种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自己的商船队和军队,以及政府给予的对殖民地的无限全权。凭着这一切,荷兰殖民者便向香料群岛、向印度伸出了触角,与此同时,西印度公司占领了葡萄牙属地巴西的大部分。荷兰在北美的东海岸立足后,在各国的领地当中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在非洲西海岸也建立了一系列的要塞,并在非洲南海岸建立了海角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自然财富和残醋地剥削当地居民,成为资产阶级收入的主要来源。更令人发指的是荷兰殖民者为了确保其海洋霸权,加紧占领殖民地,他们用屠杀、瘟疫、欺诈等各种残暴卑劣的手段剿灭和驱赶黑人,侵占他们的土地,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和种族歧视政策。马克思辛辣地指出:“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  ------------------  第三回 列强争相寻求黄金 荷兰仗势问鼎世界  提起欧洲列强的“黄金梦”,这要追溯到曾经到过中国和东方许多国家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于1254年出生在意大利古老的商业城市威尼斯,1271年他随其父亲和叔父来到中国,在中国旅居了17年之后回到威尼斯。他的见闻被一个热心人记录下来写成了《马可·波罗行记》。这本书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情况,其中以大量的篇幅,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特别是他在游记中荒诞地描述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金多无量,而不知何用……此岛君主,宫上有一伟大奇迹,请为君等言之。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为精金为之,与我辈礼拜堂用铅者相同。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亦饶有宝石珍珠,珠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马可·波罗描述的神话,大大刺激了欧洲野心家的胃口。哥伦布早就按捺不住人他曾经在写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信上说:“黄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要什么有什么。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为此,哥伦布冒险远航,在其发现新大陆后,极尽吹牛撒谎之能事,编造在海地有许多大河,“绝大多数都有黄金”。尺要西班牙王给他以很少的援助,黄金就“需要多少有多少”。于是乎,欧洲财迷们纷纷扬帆远航,到新大陆去寻找黄金。据史料记载,伽马远征队为探寻商路170人出航,返回葡萄牙只有55人:麦哲伦远征队280人出航,返回西班牙只剩下35人,连其头子麦哲伦也被土著居民砍为肉酱……如此高昂的代价,禁不住被黄金梦迷住的殖民者,继新航道开辟后,它们在寻找黄金的同时,开始了对殖民地的占领和争夺。  葡萄牙捷足先登  教皇敕令把印度、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按照与西班牙所分的界线划给了葡萄牙。葡萄牙国王给自己加了一个封号,叫做“根据上帝的恩宠,即统治海洋这边和非洲那边的国王,还是对几内亚、埃塞俄比亚、阿拉伯、波斯和印度进行航海、通商和征服的领主。”为了取得这些地方,葡萄牙国王派出了庞大的远征队开进了印度洋。  葡萄牙人到达印度的达布尔时,便通知那里的统治者说,葡萄牙国王是海洋的主人。并规定,凡未得到葡萄牙所发执照者,一概不得开船。他们在安佳迪夫岛附近海面截获了一艘客船,载有去麦加朝圣的香客400多人。葡萄牙人强迫每一个人都交出财物,并经搜索,确信再无余财之后,便命令放火烧船。香客苦苦哀求,妇女把儿童举成一片,并许诺使葡萄牙人免费取得香料,装满他们所有的船只。但丧心病狂、的葡萄牙人仍不肯放过他们,最后,葡萄牙人发炮轰击,使该船葬入海底。到达卡里库特市之后,葡萄牙人开炮轰击该市,直到大火快要烧到自己船队才停止。然后,葡萄牙人虏获了满载的24只商船,并把上面800个俘虏砍去手臂,割去耳朵和鼻子,敲下牙齿捣进喉咙,把他们一层又一层地堆放在小划子上,放上芦席和干树叶,点上火,扯好帆,让划子随风飘到岸边去……。血腥的杀戮和疯狂的报复,使葡萄牙国王控制了远航印度洋的航道和令人垂涎的香料贸易。据统计,葡萄牙平均每年从香料贸易上取得净收入达百万克罗塞多。可是,只靠在一二个据点留驻很少的巡逻队,年年派出远征队去装运香料,也垄断不了全部的香料贸易,葡萄牙人决定扩大行动规模,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掌握全部香料贸易。  为此,葡萄牙国王任命了所谓“印度总督”,授予他在好望角以东进行统治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可以自由宣战、请和、缔结条约和管理商务,诸凡葡萄牙旗帜所到之处,他的命令就是法律。国王还要求葡萄牙人在东非、红海、波斯湾和印度夺得地盘,建造碉堡,特别是在亚丁、霍尔木兹和马六甲建立据点。按照葡萄牙人的计划,侵占亚丁以控制红海的人口,侵占霍尔木兹以控制波斯湾的入口,侵占果阿作为东方殖民帝国的首都,侵占马六甲以拦截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通道。同时在东非、阿拉伯、印度东西两岸、锡兰、印度支那半岛、马莱半岛以及东南亚的群岛上建立次级据点,形成一长串基地锁链,独霸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计划,葡萄牙人露出了强盗本性,开始了血腥的征讨。  在霍尔木兹,葡萄牙人发现港内停有200多艘船只,便立即以占领城市、毁灭船只相要挟,要求当地人向葡萄牙王纳贡称臣。当地人谴责了葡萄牙人沿岸毁灭村镇,杀戮人民的罪行,但仍愿和平相处。葡萄牙人不耐烦继续交涉,便下令开炮猛轰霍尔木兹,从上午7点一直轰击到下午3点,同时又击毁和捕获港内船只,终于迫使当地人签订了屈辱的条约。  在果阿,葡萄牙将船队驶人曼达维河,俘获港内各国商船24只,追使果阿城内的显赫人物跪献了城门钥匙。在其围攻期间,葡萄牙人为了进行惩罚,把城内最富有的摩尔人抓起来当人质,把最漂亮的妇女分给了他的士兵,留下少数儿童准备带回葡萄牙去当奴隶,把其余的摩尔人,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光,然后退出果阿。葡萄牙人很快再次进袭果阿,经过猛烈炮击后,使当地守军死伤2000人,终于占领了果阿。葡萄牙人命令士兵,爱抢什么就抢什么,结果,仅缴送给葡萄牙王的五分之一报效就达2万镑。与此同时,葡萄牙人还进行全面的大搜捕,把所有的摩尔人,男的女的和小孩统统砍死,一个也不饶命,“不留下这种人的一颗种子”  在马六甲,葡萄牙人强调“马六甲是一个总汇所在地”,“征服马六甲的结果就使摩尔人所统治的印度全部都落到我们的掌握之中了”。为此,连续实施了两次攻击。在第二次攻击中,葡萄牙人对马六甲全城连续不断地狂轰10个昼夜,使马六甲陷入一场大火之中。占领之后,葡萄牙人利用王官和历代帝王坟墓的石头建造了两座炮台。凭借这两座炮台,葡萄牙殖民主义海盗把马六甲经营成东方殖民帝国最大最坚固的战略据点之一。  就这样,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以霍尔木兹、果阿为战略根据地,以印度洋的东非和印度沿岸的一串商站、居留地和碉堡为次级据点,横行西部印度洋的整个海面,封闭红海和波斯湾的人口。他们侵占马六甲以后,把魔爪伸向了暹罗、苏门答腊、香料群岛、中国广东的屯门,孟加拉,日本的长崎等,从而使这个帝国东西横跨140个经度,从里斯本出发,需历70个纬度才到达好望角。从好望角到波斯湾的航程1000英里,从波斯湾经科摩林角、孟加拉湾、马六甲、爪哇到德那第又15000英里。为了统治如此辽阔的庞大帝国,葡萄牙海盗从索法拉到德拉第沿途建立50多个商站、居留地、碉堡和根据地。  西班牙人无孔不入  上回文中讲到西班牙已在美洲等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据估算,西班牙人单是从美洲运人欧洲的黄金就达250万公斤、白银1 万公斤。然而,殖民主义者的欲壑是填不满的。当葡萄牙积极向亚洲渗入的时候,西班牙人也以墨西哥为基地,横渡太平洋,占领了那个已经卖掉的根本不想卖的整个菲律宾群岛。西班牙人认定,“至于分界线,十分清楚,香料群岛从马六甲到这儿,包括婆罗洲、全部中国沿海、琉球、日本群岛、新几内亚,全部都是西班牙王界线以内的,而葡萄牙人越过他们的界限达500多里格。  为了排斥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渗入菲律宾群岛,葡萄牙人曾经伪装为西班牙人,先以友好的态度骗得宿务等岛居民的信任,然后突然展开掳掠烧杀,借以制造岛民对西班牙人的仇恨。葡萄牙人一次就在宿务杀了500多人,掳走600多人卖为奴隶。葡萄牙人的诡计奏效了,当西班牙远征队来到宿务岛时,遇到了宿务人猛烈的自卫还击。西班牙人施展花言巧语,在尚未被葡萄牙人离间的岛上骗取信任,从而探知宿务是一个拥有丰富供应和优良港口的大岛,决心占领宿务,作为征服菲律宾的基地。在宿务国王不为所骗,坚决斗争的情况下,西班牙人凶相毕露,开始炮轰村落,追杀岛民,每4个人占据一座房子,把剩下的全部烧光。4天后,他们便树栅立寨,建造炮垒、教堂、军营等建筑物,又挖了一口水井,建起征服菲律宾岛的第一个据点。接着便交替使用杀戮与和平两手,对各岛屿进行了掳掠和征服。西班牙强占马尼拉之后,逐步地把这个美丽的吕宋港口建设成东方殖民帝国的政治、军事、宗教、经济中心,逐步地把侵略魔爪伸向菲津宾各岛,也伸向了远东各国。  占领马尼拉后,西班牙无日不在备战,处心积虑地谋划侵略中国,向那个梦寐以求的黄金国靠近。在西欧殖民主义者的心目中,香料群岛乃财富之岛、黄金之岛,各国亡命之徒为争夺香料群岛相互砍杀了几百年。而在西班牙看来,具有5000牢文明历史的中国才是真正的宝库,它比墨西哥和印加帝国更为富有。然而,正如西班牙人自己所描绘的“中国人是高度文明的。他们拥有我们所有的一切武器。他们的大炮比我们铸的还要好。据说该地国王是这样一个大君主:他的军队有30万人,其中骑兵20万人。该国土地如此肥沃,物产如此丰富,据说是世界最好的国家。”并吹牛说,征服中国本来是不花力气、不费钱财、不伤人员就能办到的事情。西班牙窥伺中国大陆不成,经过侦察,发现了台湾的基隆距中国大陆不超过20里格,位于吕宋尖端西北方向36里格,是中国到马尼拉和日本到马尼拉两条航线的必经之处;没有设防,是一个深水大港,可容大舰队;进口狭窄,以300人筑寨据守,炮火便可抵挡任何进攻。“为了本群岛(菲律宾群岛)的安全,占领这个港口是非常必要的”。西班牙殖民者趁虚而入占领了这个港口,改称基隆为桑蒂辛马·特立尼达,把靠岸的海湾称为圣地亚哥,在一个小岛上建起寨堡,取名日圣·萨尔瓦多。  特别令人发指的是,西班牙殖民者竟在菲律宾对华侨进行过4次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西班牙殖民者不能征服中国,但在菲律宾却被中国人在经济上征服了。华侨对菲律宾的发展,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西班牙人在菲律宾从生活必需品到武器军火,几乎全部出自中国人之手。在欧洲,西班牙人从美洲掳夺的金银,促使“价格革命”,使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物价直线上升,而精美的中国纺织品则经过马尼拉销到美洲殖民地,销到西欧,严重地冲击了西班牙的传统市场,出现了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的现象。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时代,流出白银就等于流出鲜血。西班牙国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颁发了几十道命令,企图扭转这个局面。但从马尼拉向西属美洲贩卖中国丝绸的利润,最高可达百分之一千。大利所在,人争趋之。特别严重的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依赖华侨的供应,等于完全控制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命运,直接危及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为了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西班牙殖民者千方百计地实行种族蹂躏政策,无比残酷地剥削华侨,进而精心筹划和实施了对菲律宾华侨的大屠杀。  据记载,1603年西班牙殖民者对菲律宾华侨的大屠杀,《明史》记载为25000人,福建巡抚估计为3万人,西班牙殖民者估计为23000人)而华侨损失的财产则难以估计,据事后拍卖,拨为军用者36000多比索,缴人“皇家金库”者3万多比索。大屠杀后,致使马尼拉没有理发师,没有裁缝,没有鞋匠,没有厨师,没有农民和牧民;“没有粮食吃,没有鞋子穿,即使出极高的价钱也买不到”。西班牙殖民者也供认说:“华侨是所有行业的从业人手,是以合理的工作从事劳动的优秀劳动者,没有华侨,马尼拉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1639年的第二次大屠杀,致使吕宋岛华侨基本上绝灭了,全菲遇难华侨共达22000一24000人。“有几条河里的水被尸体污染得不能食用达6个月之久,(马尼拉)周围许多里格以内,河里的鱼是吃人肉长肥了的,所以人们连鱼也不能吃”。1662年的第三次大屠杀,据推测被杀害的华侨不下25000人。一个西方历史学家说:“西班牙人的原来意图是要杀尽每一个中国人的。但后来考虑到缺乏商贩和手艺人的不便,便放弃了这个意图。实际上是出于有此必要,而却以(西班牙王)的名义慈悲地宣称赦免一切放下武器的人。”1762年,西班牙人对华侨实行第4次大屠杀,遇难华侨近2 人。西班牙殖民者发布命令“杀掉所能找到的一切中国人”,宣告所有华侨都是西班牙的叛徒,在什么地方发现,就在什么地方绞死。于是西班牙殖民者四处搜捕,形式一个“骇人听闻的屠杀高潮”。它们残酷地把10~15个人的辫子联结在一起,再系上石头,投入海河,活活淹死。殖民者的强盗行径勾画出吃人魔王的丑恶嘴脸。  荷兰人积极渗入非洲、南亚地区  16世纪时期,南洋的香料运到欧洲都是以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为集散地的。荷兰商人一般是到里斯本向葡商购买香料,然后转运到欧洲北部各地去贩卖。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并吞以后,荷兰人再到里斯本做生意,便遭遇到种种刁难。有的时候荷兰商船被西班牙政府没收,货物充公;有的时候西班牙政府颁市禁令,不许荷兰人前来经商,荷兰人只好偷偷摸摸的改名字,换旗号混进去。为打通到香料群岛的航道,荷兰人多次派遣人员刺探前往印度的情报,绘制航海地图,并于1595年4月派出有4只船组成的远航队,配备上大炮,向香料群岛进发。  16世纪末,爪哇岛上有两个大国:回教国马打蓝,包括中爪哇和东爪哇,下辖井里议、马都拉等附庸;万丹国,它的势力除爪哇岛外,一直达到苏岛南部的楠榜:苏岛上的国家有亚齐、巨港等,马来半岛南部是柔佛国,中部和北部是马来王国。其中亚齐是苏岛上最大的国家,国势强盛,商业发达,海湾商舶云集,进出口业兴旺。葡萄牙人屡次欲与亚齐人通商,结果都失败了,亚齐人非但不许葡萄牙商人的势力侵入亚齐,甚至曾经好几次率师远征,欲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马六甲,结果未能如愿。亚齐人在商业上的活动范围非常广阔,北方直达日本,西方远至阿拉伯,亚齐人的足迹遍及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地。  万丹港乃葡萄牙商人贩卖香料的重要中心,每年输出350万磅胡椒。当荷兰人抵达万丹时,便受到葡萄牙人的极力排斥,并利用荷兰人态度傲慢,经商不得要领的弱点,唆使万丹国人抓起其头领,课以重罚并驱逐出境,使其获利甚微。然而,航路已经开通,第二次远航队仅用半年时间便重来万丹,利用万丹国与葡萄牙的矛盾,支持万丹打退葡萄牙人,使荷兰船队满载而归,获得高额利润,从而刺激了荷兰商人到印尼贩卖香料的牟利心。从1595年至1601年,荷兰先后组织了15次远航队,经营香料的新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各处林立。为了消除内部倾轧和共同对付葡萄牙人的竞争,荷兰政府号召“为了要发展对印尼群岛的贸易,荷兰政府及备小公司,必须联合起来组织一个大公司,这样才能击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荷兰国会通过这个建议,并于1602年将各公司联合起来组织成为一个大公司,命名为“联合东印度公司”。  国会特许东印度公司以通商独占权,即从非洲南端好望角起,向东直至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止,在如此辽阔的区域内,除了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其他公司一概不许在此贸易。独占权暂定21年,必要时可以延长12次。此外,东印度公司又得到许多大权,它可以代表国会和外国缔结条约,它又可以征募军队,建筑炮台,发行纸币,任命地区长官及司法官等。这样,公司就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实行“贸易即战争”的政策,率领着海军和陆军到印尼群岛来了。  东印度公司的唯一目的是寻求利润,为了要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实行独占,而要实行独占,便又有占领土地、管理政治的必要。这是东印度公司开始设立时孕育着的因素,也是后来东印度公司必然要走的路线。  东印度公司为了独占香料群岛的贸易权,先是和土王订立公约,将香料归它专卖。此路不通,便诉诸武力。1605年,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安位,建立了荷属第一个根据地。  为了集中力量驱逐葡、西、英的势力,以期达到掌握通商独占权的目的,荷兰于1609年创设总督制,将各商馆统归一人指挥。总督有权管理各地商馆的炮垒、办事处、船只、职员及士兵。  葡萄牙人是荷兰人的劲敌,荷兰人为扩大独占权,就不断用武力扫荡葡萄牙人的势力。1636年荷兰驱逐葡萄牙人在锡兰岛的势力,攫取了贩卖肉桂的独占权。16州年荷兰又进攻葡萄牙人的据点马六甲,从而宣告葡萄牙人在印尼势力的垮台。1656年,荷军又进攻葡萄牙人在锡兰的基地,占据哥伦布,再次获得贩卖肉桂的独占权。1661年,荷、葡两国媾和,葡人在印度沿岸的财产,尽归荷兰所有。1658年,荷兰人打败巨港苏丹,获得输出胡椒的独占权。1660年,荷兰又在苏岛的西部巴东建立商馆,准备经营金矿。荷兰人击败了葡、西、英的势力,镇压了当地领主及人民的反抗,终于夺得了商业独占权。  荷兰人继续向东南亚和美洲地区扩张荷兰殖民者在香料群岛连连得手之后,便将其触角向东南亚等地区延伸,极力扩张其势力范围。1622年,荷兰舰队进袭澳门的葡萄牙人受挫,退据澎湖,接着又强占安平,把安平建成了由六座碉堡组成的军事据点,岸边的炮火架有六尊加农炮。荷兰舰队拦截中菲之间的商船,迫使中国商人经由澳门的葡萄牙人转手向马尼拉销售生丝,这就意味着荷兰人的行动旨在毁灭马尼拉。中国领土台湾岛的基隆是一个可以容纳500艘船只的理想港口,周围地势十分险要,是一个建造要塞的理想场所,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八尺门岸边300多英尺的一个小山顶筑起一个炮台,把基隆港口置于它的炮火控制之下,这样就可以使中国、日本商人集中到基隆来,还可以截断日本通向印度支那、暹罗、柬埔寨的航路,成为这个海域的主人。1641年8月26H,荷兰殖民主义强盗的“台湾省督”特劳尼乌斯向基隆的西班牙守军提出哀的美敦书,要求交出要塞。同年9月,荷军发动攻击,未能取胜。1642年5月,荷军再攻基隆,经过了5昼夜的连续炮击,终于迫使西班牙强盗举手投降。于是基隆又被荷兰殖民者所窃据。同年,荷兰殖民者又迫使西班牙殖民者撤出基隆淡水,接着进一步拦截开向马尼拉的中国商船,以致一个时期内,中国商船几乎绝迹于马尼拉。  1621年荷兰殖民者又创办与东印度公司同样的西印度公司,荷兰政府把在非洲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所有贸易和殖民的全权交给了这个新的机构,并授予在西半球各处同样的权力。对北美人来说,荷兰西印度公司工作最重要的结果无疑是把曼哈顿岛和哈得孙河下游的殖民地化,但是荷兰把巴西当作他们殖民的重要目标。  1624年,荷兰舰队夺取了葡萄牙人防卫薄弱的巴伊亚。这个消息大大震动了葡萄牙的国王,他派出了一支强有力的葡萄牙——西班牙联合舰队,一年以后收复了巴伊亚,赶走了荷兰舰队。1630年荷兰占领了巴西累西腓附近的一个市镇奥林达。累腓西城内的葡萄牙人固守,荷兰人为占领该城战斗了好几年,久攻不克。1635年,一支荷兰援军到达,城内的葡萄牙人被迫投降,荷兰“西印度公司”终于占领了累西腓。累西腓是巴西居留地中一个最有战略意义的地方,荷兰利用它作为征服其余地方的基地。荷兰进攻巴西东北部的沿海地区连连得手,很快地把荷兰控制的区域迅速扩张展亚马孙河。  荷兰在其占领区内大力加强对当地人民的剥削,其残酷程度不亚于葡萄牙和西班牙。荷兰总督下令“对所有耕地进行登记。同时要求全体居民,将那些不能保证收成的种植园分出一半交给(西印度)公司”。这不仅是针对印第安人和黑人的,而且也触犯了一些葡萄牙移民的利益,因而1644年,马腊尼昂的葡萄牙移民将荷兰驻军从这一地区驱逐出去。次年,累西腓富有的葡萄牙种植园主费尔南德斯·维埃拉率领移民,在一支印第安人和一支黑人武装的配合下,向荷兰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包围了累西腓。他们事先与葡萄牙人取得联系,葡萄牙人给了有力的支援,并连续于1648年、1649年取得两次战役的胜利。但荷兰也不断地从海上得到支援,不愿轻易退出巴西。  1652年~1654年,荷兰与英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发生了以荷兰失败为结局的第一次英荷战争。战争期间,荷兰穷于对付英国,调离了它驻在巴西的舰队,巴西起义军乘机发动了攻势,夺取了除累西腓以外的整个荷占区。同年,葡萄牙派遣一支庞大船队到巴西,1654年1月,累西腓的荷兰殖民军宣布投降,整个巴西又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  第四回 纷纷成立印度公司 互相争夺牟取暴利  翻开世界地图,你准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美洲东部的群岛竟被称之为印度群岛。美洲东部的群岛与太平洋西部的印度相隔万里之遥,两处茫茫不相见,为什么要称之为印度群岛呢?细细查究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哥伦布的“功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地圆说还没有为人类所证实。哥伦布是相信地圆说的航海家,他综合前人的航行经验,认为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到达盛产各种香料和宝石的国家,并以此制订出向西航行到达印度的计划。当时印度的概念包括整个远东,中国座落在印度大陆上,日本是印度洋的一个岛。当哥伦布经过长达70天的航行,多数队员疲惫绝望,濒于瓦解哗变之际,他们从晨曦中望见了一个小岛,并举行了庄严的占领仪式,把那个小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此后他又到达古巴、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和巴拿马附近。哥伦布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所以称当地的居民为印第安人,这个历史上的大错误就一直沿袭下来。当欧洲列强企图占据这些地方而殖民时,都以当地的名称来为其殖民贸易公司命名,故都称作印度公司。然而这两地相隔实在是太远了,且风马牛不相及,为了区分,把设在远东的公司命名为东印度公司。把设在美洲的公司,命名为西印度公司。欧洲列强通过这些印度公司,把罪恶的殖民触角伸向远东、美洲乃至整个世界。  英国第一个成立即度公司英国在16世纪,特别是在英王伊丽莎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毛纺织业由初期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步过渡到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东部和西南部的诺福克郡的诺里季,林肯郡的波士顿和埃克塞特成了制呢业的中心,英国的呢绒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占居首要地位。与此同时,采矿业、造船业也发展很快,出现一批采煤中心和造船中心。各生产中心输出频繁,国内市场大为发展,伦敦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在对外贸易方面,过去威尼斯和汉萨同盟的外国商人操纵着英国对北方国家和北欧诸国的贸易,到了16世纪全部对外贸易都已由本国商人经营。商人从国王那里获得特许,组织贸易公司,专营海外某一地区的贸易。1554年,莫斯科公司成立、专营范围由俄国扩展到中亚和波斯。继之而起的,有1579年成立的伊士特兰公司,经营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有1581年成立的勃凡特公司,经营地中海沿岸的贸易;有1588年成立的几内亚公司,专门由非洲输出黄金和向美洲贩运黑奴。英国爵士追克率领海军奉命阻止西班牙船队,当它们向英格兰或爱尔兰前进时,尽量加以截击,并阻止登陆。追克率领船队在卡地兹,击沉和焚毁西班牙船只犯艘,并裹挟走了4艘补给的船只;在卡斯卡斯湾使西班牙损失船只24艘,货物总值172000“达卡”;追克还在海上迫上了西班牙国王本人的一艘东印度船只“圣菲立普”号,截获货物价值114000镑。特别重要的是截获许多记载有关东印度贸易的秘密文件,这些文件促使伦敦的商人在后来组成了东印度公司。  英国在都锋王朝统治时期(1485~1603年)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保卫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英国的主要敌人——西班牙进行斗争。西班牙拥有最富饶的殖民地,商业上也是英国最危险的敌手。所以,战胜西班牙是英国资产阶级繁荣的必要条件。  英国人对西班牙无故舰队的胜利,激起了一种在各个领域中大胆进取的精神,鼓励一些船长从事东方海域的贸易航行,并已到达了印度,被称为走向英国商业繁荣的第一个重要措施,是1600年女王伊丽莎白向东印度公司颁发的一张特许状,授予它以15年东方贸易的专利权。  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一个考察团团长兰开斯特上尉与亚齐(苏门答腊岛)的苏丹签订了贸易合同。他回来的时候,带来了苏丹呈交伊丽莎白的信和少量的胡椒,考察团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兰开斯特在途中遇到并抢劫了装运有900吨香料的一只葡萄牙货船,这船贵重的货物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次考察获得成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役在伦敦,由股东全体大会选举出来任期一年的董事长1名和24名董事组成。  为了分享香料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初期的航向主要指向苏门答腊、爪哇和摩鹿加群岛。1608年英国试图在印度建立商馆。由于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东印度公司主要利用经济的手段渗人印度。17世纪期间,东印度公司对大莫卧儿帝国主要采取派遣使节团、送礼、贿赂和帮助的手段,取得了在印度建立商站和经商的权利,以后又取得降低的、统一的关税,最后就完全免税,只是一年一反的要向莫卧儿王朝财库纳贡。英国人为了攫取当地商人的相当高的代价和贿赂,便赋予伊斯兰教商人和印度教商人以在英国旗帜下不支付国内关税进行自主贸易的权利,从而使当地商人集团和高利赁集团争相投进了东印度公司的怀抱内。这些商人集团和高利贷集团后来成为英国奴役印度的帮凶。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免赊各种捐税,在英国商站周围建立起广泛的土著中介人的集团。英国商人便通过他们来剥削广大的小手工业者群众。公司以租用村落来建立商站的简单形式获得最初的土地,然后以漂亮的借口把商站变成堡垒。  1603年,印度莫卧儿皇帝准许英国在苏拉特居留。英国冲破了葡萄牙的阻挠,在苏拉特建立了永久性的商站。随后,英国人在亚格拉、艾哈迈达巴德、布罗奇布罗达建立商馆。1668年英国又获得了孟买。就这样,英国人逐渐掌握了红海诸口岸和波斯贸易的控制权,孟买也成为英国人在西海岸的主要殖民地。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积极将触角向东南沿海和东北部伸展,不久就建立了设防的商馆——圣乔治堡,并使之成为科罗曼德尔海岸英国殖民地的总部,管辖着东北部所有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等殖民地。鉴于莫卧儿王朝的孱弱招致的内忧外患,英国在印度逐渐推行“运用手里的武力来经营一般的商业”。“建立这样一种行政权和军权的体制,并设法取得这样大量的税收以支持这二者……将作为未来任何时候在印度的一个广大、巩固和安全的英国领地的基础”的政策。英国在其武力封锁了孟买和西海岸莫恩儿王朝港口时受挫后,同意归还俘获莫卧儿船只,赔偿15万卢布之后,获得重新从事贸易的执照。1686年,英国和莫卧儿帝国发生战争。莫卧儿帝国击败了英国人的进攻,粉碎了英国海军夺去吉大港的企图,从而进人情和时期。在莫卧儿皇帝和地方政府的允许下建立商馆,并在王公的默许下行使某种特权。根据英国的法律和特许状,东印度公司在其殖民地区,拥有统治该地英国居民的权力;对印度居民则作一个柴明达尔(地方土邦主和部落领袖)行使权力。  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夺  荷兰人于1602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荷兰转口贸易的发展是和殖民掠夺直接相联系约,东印度公司是个商业联合组织,它从荷兰政府获得了某些行政权力。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它从荷兰政府获得了好望角以东的通商垄断权,并在其殖民领地把奴隶占有制和封建生产关系强迫固定井保持下来,广泛地利用政权机关凶暴地榨取波征服居民的各种产品。荷兰公司使用一切手段坚决掠夺殖民领地,不让半点出口产物落到竞争者手中。为此它规定印度尼西亚群岛中各岛的一切海上交通,只准荷兰船或获得菏兰许可(纳过税的)的当地船只往来。对没有许可证而擅自来到邦达群岛上的帆船船员,一部分给带上镣铐,一部分活活打死。  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权力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信念出发,在印度尼西亚竭力图谋攫取经营重要货物的垄断权,排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和丹麦人,强迫印度尼西亚各岛的土王尊重它的垄断地位。为了便于监督丁香的生产,荷兰东印度公司强令印度尼西亚人在安汶岛上扩大种植丁香的面积,而把安汶岛以外的所有丁香树一律砍倒。班达人未经荷兰人的许可将肉豆蔻卖给了爪哇人、马来人和其他非荷兰人的欧洲人。荷兰东印度公司把班达岛的15000多名居民几乎杀光,其中有800人被掳往巴达维亚作奴隶,残酷的待遇,繁重的劳动和非人的生活,仅仅6个月内就有176人不幸死去。  荷兰东印度公司还把班达岛上的土地分给荷兰的退伍军人。其他被征服的各岛上,土地也被分配(或卖给)公司职员占有,但公司职员必须承担起把全部产品按严格规定的价格借赁给公司的义务。企图把产品卖给他人者将受到严厉惩处。这种“私人土地”(荷语称一块土地为“北勒克”,拥有这种土地的人称为。“北勒克所有者”),由固定在该土地上的居民或奴隶耕种,因而对奴隶的需要量很大,侵略时俘获的战俘数目不够,于是组织起了专门掠夺邻近岛屿居民的行业,当其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就从非洲等地购买大量的奴隶。但是这些“北勒克所有者”并不把产品卖给东印度公司,而是悄悄地卖给其他欧洲人,从中牟取巨额利润。  更有甚者,荷兰东印度公司还迫使印度尼西亚农民毁掉其休养生息的作物,去种植世界市场需求量很大的咖啡,并把全部力量投到咖啡树的培植上面;当咖啡的价格在欧洲市场上跌落的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强迫居民把他们千辛万苦养殖起来的咖啡树通通砍掉,当欧洲市场上的价格又上涨时,他们便又强迫印度尼西亚人种植咖啡树。荷兰人依靠血腥的恐怖手段进行统治,只要印度尼西亚人民有一点反抗的表示,荷兰人就将他们一整岛一整岛的杀光。荷兰人就是用这种极端残忍的手段垄断了香料贸易,在几乎聚集欧洲各国商人的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中,以惊人的高价出售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香料。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成为欧洲和东方各国垄断贸易的商品供应者。  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不仅成为对欧洲和东方各国垄断贸易的商品供应者,而且把当地封建主变成自己掠夺印尼农民的代理人,这些封建主也以征税的方法,向农民搜括供出口用的产品。荷兰人在地方封建主所管辖地区内,从最初是签订一批商约来保证荷兰人贸易自由和各种商业特权,随着东印度公司实力的增强,贸易自由就变为只能与荷兰人贸易的义务。自从实行了强迫借贷制度,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的东方诸国遭受不断的掠夺,使他们的生产力受到了破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荷兰人仅给封建主保留了司法权和行政权,其他权利都落人他们的手中,荷兰东印度公司变成了真正拥有领土的国家。  攫取殖民地和榨取殖民地人民的血汗,使荷兰东印度公司暴富起来。东印度公司的股息愈益增加,平均每年股息高上18%,据估算从1602年圭1782年,东印度公司总共交给股东利息232200万盾,等于股本的36倍。贸易的发展使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也日益增多。开始的时候,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吨位只有800吨,后来增加到1000~1200吨。从荷兰开往印度尼西亚的船只(往返平均约需6个多月),1602~1625年间平均每年10艘,1626~1670年间平均每年22艘,1671~1750年间平均每年29艘,1751~1780年间平均每年26艘。以规模为例,1659年,东印度公司拥有商船51艘,其中荷载1000吨以上的有17艘,一个世纪以后,它拥有1000吨以上的货船已达50余艘。  法国姗姗来迟,也成立了商业公司  法国人很早就表示希望从事东方贸易,但他们在欧洲列强中,却是同其他欧洲公司在东方从事商业竞争的最后一个国家。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为重振王权,节约开支,减轻财政负担,减低赋税,招诱流散人口,加之物价稳定,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城市也随之复兴和扩大了。在此基础上,亨利四世采取奖励工商业政策,实行保护关税,禁止羊毛、蚕丝等原料出口,资肋对外贸易商人,法国又重新获得在内战时期失去的地中海东岸、西亚和比利牛斯半岛的商业地位。法国于1664年在印度成立商业公司的同时,还在加拿大成立诺曼底商人公司,在北美圣罗伦斯河下游建立了魁北克城,将殖民的触角伸向了亚洲、非洲和美洲。  亨利四世被刺后,路易十三继任,但由于年幼,红衣大主教黎世留出任首相,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统治者。黎世留实行重裔主义的经济政策,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增殖财富,借以巩固专制制度。在法国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对外进行殖民。地贸易和殖民掠夺中,黎世留政府保护新成立的贸易公司,鼓励航海和殖民。法国人在其政府的鼓励下,移人加拿大的人日益增多,有的还占领了西印度群岛中的一部分小岛,并开始侵占非洲的塞内加尔和马达加斯加。  但由于法国东印度公司是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公司的活动受国王任命的行政长官监督,公司的董事不是由商人充当,而是由宫廷宠臣和显贵充当,就是在公司的流动资金中,也是来自国王赏赐的要比商人认购的股金多得多。这些制度因素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性质和组织,法国东印度公司在财政方面完全依赖政府,因而受到官僚监督和国王官员琐碎监督的束缚,它的殖民企业得不到国家的充分支援,经常感到资金不足。  法国东印度公司问机向东南亚扩张。东南亚的缅甸、柬埔寨和安南等大陆君主国家很少关心欧洲的贸易。十六世纪时这些国家雇佣葡萄牙的亡命冒险之徒当兵,这些雇佣兵企图在下缅甸和柬埔寨篡夺政权,从而引起这些国家的排外情绪。到了17世纪,由于葡萄牙人的海盗行径和荷兰人企图垄断逞罗的对外贸易,使仇外情绪更为增强。荷兰和英国的殖民者先后侵入逼罗。16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阿瑜陀那和北大年设立高馆。1618年,英、荷之间在暹罗发生争夺殖民利益的战争。殖民者不仅通过国王掠夺财富,还以武力干涉逞罗内政。到了17世纪中叶,荷兰驱逐了葡萄牙在暹罗的势力后,又嫉妒英国在暹罗的势力。当荷兰向国王拍那莱要求垄断暹罗对外贸易道拒绝后,遂派军队封锁湄南河口,迫使暹罗签订承认荷兰垄断兽皮出口贸易、荷侨案件只能由东印度公司审理等条款的不平等条约。为了对付荷兰人,暹罗国王错误地要求法国人帮助。1687年,法国以援助逞罗为借口、派兵1400人来暹,法国军官乘机窃取暹罗军队的指挥权,法国的传教士力劝国王拍那莱改奉天主教,以便操纵暹罗内政。法国窥伺这个国家的勃勃野心,包括企图在曼谷和墨克驻扎法军,激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对,结果导致反法起义,大杀天主教徒,并驱逐欧洲殖民者出境,法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纵观印度公司的殖民扩张,可以看出,虽然垄断贸易加快了母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破坏了公司本身存在的基础。由于东印度公司不允许别的商人直接参予殖民地的市场,从而引起了众多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坚决要求废除或者限制这种殖民地市场的垄断贸易;另一方面,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或印尼所使用的原始积累方法,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把持这些垄断贸易公司的一小撮富翁(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东总数不过2000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东总数不过500人)的贪得无厌,也使垄断公司濒临破产。法国于1769年丧失了印度领地,法国东印度公司宣告结束,其1725一1769年的亏损高达17000万法朗。荷兰东印度公司到1791年的亏损为9600万盾。英国东印度公司一贯利用提出夸大的报告书的办法来掩盖自己的财政惨况,到18世纪下半叶终于被迫向政府请求借债来弥补亏损。18世纪末,各垄断贸易公司已经到了垂死的阶段,它们的结束己提到历史的日程上来了。  ------------------  第五回 荷英争夺香料群岛 印尼分裂任人宰割  闻名于世的“香料群岛”实际上就是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部分岛屿。香料,使这些昔日默默无闻的海岛闻名于世;香料,使欧洲的野心家趋之若笃;香料,也从此引起终年不熄的战火,使当地居民饱受兵焚之灾,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荷兰殖民者凭其“海上马车夫”的威势,在东方建立了一连串的商馆和要塞,从好望角和红海的入口处起,经过波斯湾、印度的马拉巴尔及科罗曼德海岸、孟加拉、暹罗、东京、马六甲,一直延长到日本。几乎与荷兰同时,英国、法国也将其触角伸入这一地区。同样命名为“东印度公司”的诸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极力冲破对方的垄断,创造条件,以便在尽可能低廉的价格下获得当地的货物;同时处心积虑地占领土地和奴役当地人民,建立殖民领地。印度尼西亚人民广泛开展了反对东印度公司的斗争,各国东印度公司也激烈争夺,相互间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明争暗斗。  征服马打蓝王国  巴达维亚是荷兰人在印尼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荷兰在它同英、法东印度公司角逐的同时,集中力量来分化瓦解印度尼西亚的王国,竭尽一切可能来削弱它们,并准备条件去征服它们,用荷兰殖民者自供的话说:“唯一正确的政策,就是唆使一个王国去反对另一个王国……不让万丹变得太弱,不让马打蓝变得太强。”  马打蓝王国在17世纪中叶统一了爪哇岛的中部及东部。马打蓝王国的国王,号称苏丹·阿贡。荷兰人对于苏丹·阿贡的态度、容貌曾作如下的描绘:举止文雅,脸孔浑圆,两眼巨大,环顾四周,恍若狮子,光芒四射。马打蓝素有斗争的传统,史书载,如果敲击街头巷角的大锣,在半日之内就有20万人带着武器从首都的乡村及其附近地区前来集会。苏丹·阿贡设法把马打蓝与过去的时代联系起来,把旧的和新的(伊斯兰教)融成一片,其目的是想把爪哇统一起来,把荷兰人驱逐出去,并把荷兰作为马扫蓝的最大的敌人。开始的时候,苏丹·阿贡还没有能力来马上对付荷兰东印度公司,因此他准许荷兰人用石头建筑坚固的堡垒和免税输出大米。当荷兰人劫掠了数艘印度尼西亚的帆船后,苏丹·阿贡便下令惩罚他们,夺取了东印度公司的办事处,有17个荷兰人被押赴马打蓝。荷兰殖民者则摧毁印度尼西亚的城市和一部分地区作为报复,待荷兰殖民者侵占雅加达之后,苏丹·阿贡愈益憎恨东印度公司并认识到占领万丹的必要。  富有斗争精神的马打蓝人民,不断掀起反荷斗争。马打蓝利用供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米粮的依赖关系,于1628年提出让印度公司派兵帮助他进攻万丹,要万丹遣使向马打蓝王国称臣纳贡,在遭到拒绝之后,于8月的一个晚上突然用舰船进攻荷兰的堡垒,同时,马打蓝的陆军把与堡垒通航的河道堵塞起来、包围堡垒、断绝水源,令其投降缴械。荷兰殖民者死守孤城,竭力抵抗,直到雨季开始才解了围。翌年,马打蓝军队又来进攻,并储备足够的粮食,以备久战。荷兰殖民者焚毁马打蓝的米仓,击沉运粮的船只,遂使马打蓝又一次的撤退。  荷兰殖民者总结经验,对马打蓝王国采用笼络分化的政策,针对苏丹·阿贡久想派遣代表到麦加,以此加强中央对港口的威望,便于获得“哈里发”的称号,从而更早地达到统一的愿望,便派船只护送马打蓝的使节到麦加朝圣,同时,恩威并施,又插手王权继承问题,扶植傀儡,挑动内部斗争,从中渔利。1646年,东印度公司和马打蓝国王阿莽古辣第一订了一个条约,规定公司准许爪哇商人除了马鲁古外可在各地经商;马打蓝准许东印度公司每年派一个使者前来联络,从而使荷兰的势力逐渐侵入内地。以后,荷兰又要求订立与马打蓝划分界线的新约(以芝太龙河为公司与马打蓝之界线,南部勃良安的界线尚未划定)。这个辱国失土的条约,引起马打蓝人民的反抗,在杜鲁懦左约的领导下,马都拉人民的起义爆发了。起义军进攻爪哇,解放许多地方,直接威胁了国王的统治。为了保住王位,阿莽古辣第一派人向东印度公司乞援。东印度公司坐山观虎斗,待起义军攻陷北叮哇、东爪哇和中爪哇之后,提出仗可以由荷兰兵去打,但是战费要由马打蓝负责,同时要割几块地方给公司,还要将几种商业利益让给公司的条件。国王为了保住王位,什么丧权失土的条件都满口答应。然而,荷兰的军队受到起义军的严重打击,起义军攻人马打蓝首都。  老国玉求救不成,一命呜呼之后,他的儿子阿莽古辣二世亲自向荷兰殖民者哀求出兵。荷兰趁机追使其签订一个屈辱条约。条约规定:公司承认阿莽古辣第二为马打蓝合法的国王;允许公司在马打蓝境内自由经商,不受限制,并得在南旺建造船坞,修理船舶;公司货物输入马打蓝境内时,享受免税的待遇,公司的辖区扩展至加拉横及勃良安的一部分,西方的界限沿南安由之河流直至印度洋;将三宝拢及附近地。区割让给公司;将爪哇沿海地区抵押给公司,直至马打蓝偿清战费为止。  这个条约缔结之后很久,东印度公司才正式出兵,终于打败了起义军,将皇冠加在阿莽古辣二世头上。待起义军发动第二次战争后,荷兰人经过很长时间的战斗,才把起义军的首领捕获,交给国王处死。荷兰因此也就攫取条约所规定:的权益。  阿莽吉辣二世死后,马打蓝内部又发生了王位继承战争。荷兰殖民者趁机插手,迫使王成觊觎者签订条约,然后出兵将其扶上宝座,因而又获得了“东印度公司的辖区向南北扩展,南至芝拉扎,北达芝洛沙里;割让井里汉、勃良安及马拉都之漂水边墨加珊给东印度公司;再给公司以新的利益;公司得在马打蓝首都驻扎重兵,保护国王之安全”等重、要特权。在其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王位继承战争中,荷兰殖民者故伎重演,挑动分裂,从中渔利,终于把马打蓝分裂为梭罗和日惹两个王国,使之沦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国,瓦解了显赫一时的庞大的马打蓝王国。  确立对万丹王国的控制  万丹是位于爪哇岛西部的王国。自从葡萄牙人侵占马六甲之后,许多商人从马六甲退往万丹,因而苏门答腊西部沿岸海运变得重要起来。前来万丹进行贸易的有胡荣辣、波斯、中国、土耳其、庇古(缅甸南部)、羯绫伽等商人,万丹因此而繁荣起来。17世纪中叶,万丹便成为一个相当强盛的王国。1651年苏丹·阿根即位。苏丹·阿根的意志是非常坚定的,他图谋恢复万丹的广大领土,把荷兰人逐出巴达维亚。但是他的儿子苏丹·哈只则准备同东印度公司媾和,并得到该公司的援助。东印度公司强迫苏丹·哈只驱逐在万丹的其他外国人(英国人、丹麦人、法国人和葡萄牙人),不准他们再在万丹居住。1684年,苏丹·哈只和东印空公司签订协定,苏丹·哈只放弃万丹对井里汶的一切要求,协定再一次规定,不准万丹在马鲁古进行贸易。只有东印度公司才有权在万丹和在苏门答腊的属领购买胡椒和输入布帛,芝沙丹尼河和由此引申到南方的界线为万舟和东印度公司辖区的分界线。荷兰人就这样在井里位和万丹建立了它的根据地。不久,勃良安也隶属东印空公司,向东印度公司缴纳贡赋并听从命令。  荷兰东印度公司还左右了万丹的王位继承,从中斡旋,牟取酬谢。舍努·阿利飞英于1733年为万丹之苏丹。他的姜是阿拉伯人,以前住在椰城的时候与东印度公司高级人员过从甚密,自从做了皇后之后,日益培植私人的势力,后来甚至胁迫苏丹废太子古斯第,改立她的女婿(同时又是苏丹的外甥)为苏丹的继承人。这事得到东印度公司在幕后的协助,所以到了1749年苏丹的精神有点不健全时,皇后即以此为藉口,逼苏丹退位,由她摄政,并请求东印度公司将古斯第放逐到锡兰;随把老苏丹送到安汶去,不久老苏丹便死掉了。  东印度公司这样卖力地帮助皇后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使万丹沦为公司的保护国,这条件皇后当然接受。可是万丹的人民却表示反对,他们不承认皇后的女婿为苏丹、他们要打倒摄政皇后。万丹人民在居阿依·打巴领导之下,于1750年举起义旗,向文登附近的巫那拉山地集中,进攻皇后的军队。东印度公司连忙派军队去营救,结果被起义军歼灭了。后来又派炮兵去应战,亦被击溃。这时万丹人民军的力量很强大,荷兰在万丹的堡垒只剩下两个,其他的都被攻陷了,同时人民军在万丹南部组织了政府。  东印度公司在军事上着着失败后,企图收买民心,下令叫皇后和她的女婿下台,并把他们软禁于椰城港口之外小岛上,以平民愤;同时抬出舍努·阿利飞英的弟弟来做摄政苏丹,但遭到人民反对。那时人民欲拥立拉都·巴古斯·布肮为苏丹)公司不答应,于是战争复起。人民军沿着红溪,直捣公司的基地郧城。那时荷军被牵制在马打蓝,在椰城的兵力薄弱,因此被苏丹人民军包围了许久,待中爪哇的荷军协调一部分回来后,方才解围,然后又将拉都·巴古斯·布肮在万丹的军队击败。  1752年东印度公司和他一手扶植起来的苏丹(阿利飞英的弟弟)订立了一个条约,将万丹沦为公司的属国,苏岛的楠榜归万丹所有。后来公司又把放逐于锡兰的太子古斯第弄回来,叫摄政退位,由古斯第正式就任苏丹,以前摄政和公司订立的屈辱条约,古斯第承认继续有效。同时荷军将在万丹的堡垒,大大地加以强化,用以监视苏丹,令其切实遵守条约,每年向公司称臣纳贡。  居阿依·打巴领导的万丹起义军,并没有忘记打回老家去。有一次他突然出现于粪他海峡的查零英,威胁楠榜,但结果没有成功,而向东撤退。他在茂物和荷军打了一仗以后,把荷兰人在新棠赖夜及剪王建立的拓植区摧毁,此后他又与荷军在万隆大战,没有取得很大战果。最后他转移阵地到中爪哇与马打蓝军队结合,继续进行抗荷斗争。  荷兰征服印度尼西亚其他王国  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王国,也因马六甲落入葡萄牙人之手后日益兴盛起来。亚齐苏丹玛尔混·玛科达·阿蓝执政时期,管辖着苏门答腊西岸直到英德拉甫拉。苏门答腊西岸最重要的港口是勃里阿曼,这是胡椒的集散地。起初英德拉甫拉出产的胡椒运到此地贩卖,后来其他地区的胡椒也运来销售,由此再运往亚齐。亚齐苏丹继续以前亚齐和葡萄牙及柔佛的斗争,企图控制马六甲海峡和胡椒产区。他拒绝了英国和荷兰关于准许他们在苏问答腊西岸购买胡椒的请求,征服了阿鲁等地和柔佛的首都巴都·沙哇尔,并把它彻底地摧毁了,在苏门答腊东岸东部建立了势力。亚齐苏丹政权的强化,使它变成享有无限权力的统治者和住在该国沿海地区臣民的生命财产的管理人。  荷兰对印度尼西亚的征服,使印度尼西亚东部许多王国削弱了,急剧地改变了印度尼西亚内部势力的对比,荷瓦等王国趁机强盛起来。面临望加锡海峡的荷瓦王国变成了香料走私贸易的中心。尽管荷兰人为了垄断香料贸易,对荷瓦实行军事远征,但在很长时间内并未能割断荷瓦和出产香料各岛的联系。荷兰殖民者便利用荷瓦苏丹王国周围部落和酋长的矛盾、荷瓦的内部矛盾以及爪哇岛上和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的内部斗争,千方百计地煽凤点火,时而对斗争的这一方,村而对斗争的另一方给予“援助”,从而增强自己在印度尼西亚的地位,井把自己的竞争者赶出去。荷兰利用这个策略,组成了反对荷瓦的同盟,并在强大的荷兰海军的支持之下,经过长期包围,夺取了荷瓦的首都,迫使荷瓦苏丹于1667年11月签订了《邦海条约》。  根据这个不平等的条约,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取得了垄断荷瓦贸易并完全排挤其他欧洲人的权利;苏丹放弃了与摩鹿加群岛之间的独立自主的商业往来,放弃了对松巴洼、佛罗理士和其他岛屿的觊觎,并且承认公司居于自己主权之上;公司免交一切关税和捐税;拥有鹿特丹要塞的王国部分土地转归公司直接领有。荷瓦领土上其他一切工事都须拆毁;苏丹还应许交付赔款25万荷元和数以千计的奴隶。这个条约削弱了荷瓦的实力,荷兰趁机把公司的权力扩大到松巴洼、西里伯以及群岛其他地区。  惨无人道的“红溪之役”  荷兰殖民者巩固了它在爪哇的地位后,便对印度尼西亚日益增多的华侨害怕起来。他们认为富有的华侨是竞争者,而贫穷的华侨则又是对自己有害的分子。早在18世纪20年代,荷兰当局就已经把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贫穷失业的华侨流放到锡兰岛和开普殖民地去,只有从公司得到特别许可证的华侨才被允许住在爪哇。1740年7月25日,东印度公司议决,凡属可疑的华侨,不管有无居留准字,统统抓起来先关在监牢里,然后再行审查。此令一下,马上引起了极大的骚动,官吏以发给居留准字大索贿赂,许多有资产的华侨,无缘无故地被关在监牢里,须出一大笔钱才能赎出。假如有的华侨无钱疏通官吏,则被遣送锡兰岛。上荷兰人的肉桂园中做苦工。后来事情愈闹愈恶化,那些被送到锡兰做苦工的华侨,并非真的运到锡兰,而是船一离开海口,就被扔进海里喂大鱼。  荷兰总督还以华侨准备攻击已达维亚为借口,组织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对华侨的屠杀。被唆使反对华侨的暴民,在荷兰士兵的参与下,劫掠和屠杀华侨达一星期之久,虽老幼亦不得免。巴达维亚一地,原有华侨4000人,在巴达维亚以外的荷兰领地上,则有华侨6000人。这次屠杀,华侨住家被劫掠和焚毁的就有600多处,被杀害的华侨数以千计。总督还下令将狱中华侨全部处死。另据印度尼西亚史书记载:总督下令搜查巴达维亚城内中国人的住宅。这次搜查演变成屠杀、抢劫和四处放火焚烧,甚至在医院里的中国人也惨遭杀戮,这种情况大约继续了十天之久,一万多尸首横陈街道。东印度公司对此袖手旁观,不加制止,总督甚至亲自下令把被捕的中国人一概杀死,同时将医院里的中国人拖出来,让暴徒打死。此外,他还出布告:凡在城外杀一中国人的给赏银2“杜卡特”(每一杜卡特等于荷印市三盾一角五分)。当首都已无可再抢再杀的华侨时,殖民当局就力图把这一个星期的流血事件描述为当地居民的自发行动,假仁假义地对那些愿意回到巴达维亚的华侨宣告大赦。一些逃亡的华侨回来被迁到个别的华侨住宅区去,而许多幸存的华侨则看穿荷兰殖民者的虎狼之心,他们组织起来,和爪哇人民团结一致,举行人民起义。起义者以血洗血,以牙还牙,将南旺地区和其他一些城市中的荷兰人全部杀死,并且包围了三宝垅,加达梭拉的荷兰人也陷入危险状态中,分布在该地的荷兰驻军被缴械,荷兰的军官则被杀死了。起义军还攻占了首都,赶走了苏苏胡南巴古·布窝诺二世。  被赶走的巴古·布窝诺二世决心不惜任何条件来取得荷兰人的帮助。荷兰殖民者也动员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正规战的荷兰军队开始进攻首都加达梭拉。起义运动的规模不小,但由于缺乏组织性,没有杰出的领袖,华侨与爪哇人之间有了嫌隙,在关键时刻形不成拳头,终于被荷兰军队接连打败,并占领了首都。1743年巴古·布窝诺同荷兰殖民者签订了条约,强调巴古·布窝诺的得国纯粹是由于公司的“仁慈与援助”,为了报答“恩人”,苏苏胡南放弃了他在马都拉的全部权利,并且把马打蓝北部沿海地区全部割给公司。在这些地区和其他被东印度公司占领的地区,所有一切进口税都由东印度公司征收。此外还增加了应向东印度公司缴纳的物品。苏苏胡南还要负担首都荷兰兵营的费用。东印度公司有权铸造货币。  荷兰在印度尼西亚暂时得手,但它在远东却遇到中国人民的猛烈反抗。荷兰海军泛滥远东海面,。在其窃据中国的台南和安平后,筑寨屯军,把这个美丽的海港变成大盗的窟穴。在陆上,四出掳掠残害中国人民;在海面,拦截中国商人对日本、菲律宾和南洋贸易的商船,杀人越货,一直闹了几十年。1660年,中国人民的抗敌英雄郑成功率领百万战士收复台湾。郑军拥有大小船只15000艘,其中许多大船,每艘配有大炮40尊。郑军战士10万人携发射40—50磅炮弹的加农炮百尊,还有更多的野战炮于同年4年1日在安平登陆。起初,荷兰强盗十分轻视郑军,嘲笑他们是“扇扇子的人”。郑军三板船吃水远比荷船为浅,炮手技术熟练。荷兰殖民者液出300人前去阻挡,统统被郑军砍去了脑袋,侥幸游泳逃脱者只有一二个人。郑军向敌方嘉坎炮台发动进攻,三天后,迫使敌人60名举手投降,并在其港内烧毁荷兰殖民者船3艘,夺取1艘。就这样,一步又一步地把敌人紧紧包围起来。郑军对荷兰殖民者日夜不停地进行轰击,摧毁了敌人的所有碉堡,进到可以当面交谈的距离。他们的加农炮把荷兰的行政首长也打死了,最后终于迫使敌人投降。  荷兰、英国争夺印度尼西亚  正当印度尼西亚群岛人民同荷兰殖民者展开殊死搏斗时期,欧洲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国在其经济、军事实力大大膨胀的基础上,积极染揩殖民事业,同荷兰、法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殖民角逐。英国推行殖民政策,荷兰是它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英国反对荷兰的斗争几乎没有停歇。在十七世纪下半期三次英荷战争中,荷兰在殖民地方面的霸权被摧毁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荷兰便已沦为第二流的殖民强国。到了18世纪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虽然在印度尼西亚尚有一定实力,可是它在英国竞争者的攻击下,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已经是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英国继在世界各地频频得手的同时,正一步一步地侵入印度尼西亚。  染指印度尼西亚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雅加达的办事处日益扩大,在昆被委任为总督后,东印度公司办事处周围筑成了坚固的堡垒。同一时期,英国人获准加强在芝里翁河西岸的办事处。昆筹划进攻并摧毁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办事处,当英国获得一队英国船只的增援以后,昆被迫逃亡马鲁古。由于拉纳莽卡拉和威查那·克拉玛不愿英国人在雅加达势力太强,荷兰的堡垒未被英国夺取。后来昆率几只船回到了雅加达。就在荷兰人侵占并破坏了雅加达城(爪哇岛),并在原址建立起贸易和行政中心——已达维亚。当年,英国和荷兰缔结了共同反对葡萄牙人并规定摩鹿加群岛香料贸易份额(英国占1/3,荷兰占2/3)的协定。这个协定是在当时英国和荷兰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作出的,英国人不得不寻求荷兰人的支持,而荷兰人在能够左右局势时,根本不重视自己承担的义务。1623年的一天,在安汶荷兰兵营抓到一个探听消息的日本人,这个日本人是在美国商馆做工的,审问之下,知道英国人有谋攻荷兰堡垒的计划。于是荷兰兵便把英国人抓来,严刑拷问之后,英国人承认确有其事。于是10个英国人,10个日本人和1个葡萄牙人被判处死刑。事情发生后,英国政府提出抗议,说是屈打成招,结果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赔偿一笔抚恤金了事。  安汶案件发生后,英、荷东印度公司明争暗斗时有发生。英国人在巽他海峡建立一块殖民地,用以和荷兰巴达维亚对抗,后来因卫生条件太坏,几个月内死了300个英国人,同对又受到荷兰人多方面的破坏,终于撤除,迁到万丹设馆经营。当1627年荷兰再度启用昆为总督时,英国人对他恨之入骨,怒愤填鹰地说,英国最高的绞首台,对于荷兰昆都不够高,英、荷的矛盾尖锐到一触即发的程度。  爪哇岛的万丹,曾是英国人得以维持商馆的最后一个地区。英国印度公司支持万丹扩张领土失败后,英国人便被逐出爪哇,定居在苏门答腊西岸的萌菇莲。但是,只要荷兰在印度尼西亚保持垄断地位,英国的商馆就不能给英国人带什么特殊的利益。英国商站在印度尼西亚开始以高于荷兰公司的价格收购产品,从而引起了封建统治者和部落酋长的兴趣。英国甚至在荷兰东印度公司职员中打开缺口,使其暗中把抢来的或廉价买来的产品卖给英国,致使荷兰东印度公司走私极为盛行。1722年的一天,在巴达维亚有26个公司职员因参与秘密贸易而被斩首。10年以后,总督和公司的“总经理”也为了走私而遭到处罚。走私使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收入锐减,18世纪末年,安汶入不敷出达10万荷元,班达群岛入不敷出达6.5万荷市,波罗州、西里伯和苏门答腊的商馆也不会有什么收入。为了把主要收入寄托在爪哇岛上,荷兰便处心积虑地夺取马打蓝和万丹的土地来扩大自己的领地,同时把这些王国降为公司的臣属,以此来保证公司在反对英国竞争的斗争中获得胜利。然而,荷兰人在爪哇的胜利并不能遏制公司的衰落,第四次英荷战争因荷兰支持北美英国殖民地争取独立而爆发了。  鉴于荷兰海上贸易的发展对英国资产阶级垄断造成障碍,1780年英国又向荷兰宣战。英国对美国作战的同时,还必须派遣舰队和兵力到北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印度洋去抵御法国、荷兰、西班牙的袭击。在印度尼西亚,由于自私自利的荷兰官员在英国人允许保护他们的私人财产和商品之后,甚至不打算保卫巴东,英国舰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荷兰在印度东海岸的据点、苏门答腊巴东要塞和商馆,仅英国在苏问答腊西海岸所得到的战利品,价值就达50多万个佛洛林。荷兰人虽然在法国海军帮助下得以保有锡兰岛,但英国舰队实际上已控制了欧洲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上通道。  荷兰的窘境,加剧了印度尼西亚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印度尼西亚各独立和半独立的王国,力图利用东印度公司的困难,反对荷兰的贸易垄断。廖内群岛统治者不但把苏门答腊以东的群岛上的荷兰人赶走,而且和马来半岛上的雪兰莪和柔佛两国的苏丹联盟,封锁了荷属马六甲。荷兰军队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廖内群岛统治者的起义镇压下去,但东印度公司的债务却从2500万盾增长到5500万盾。荷兰被迫和英国谈判,784年签订的巴黎条约,牺牲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利益。  欧洲战场上法国向荷兰的进军,使荷兰总督威廉逃亡英国。威廉从英国对荷兰殖民地当局发出对英国军队勿作抵抗,并且不经战争就把尼德兰殖民地交出来的训令,使英国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南非洲、印度、锡兰和印度尼西亚许多地点的尼德兰人的殖民地。巴达维亚被封锁起来了。1811年8月上旬,100多艘船组成的英国舰队出现于印度尼西亚海岸,12000名陆战队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便占领了荷兰殖民地的首都巴达维亚。三宝拢的爪哇士兵起义后,杀死荷兰军官而四处逃散,檀德耳斯总督杨申斯被迫签了降书。至此,印度尼西亚的荷兰属地都成了英国的战利品。但荷兰人并不死心,力求利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在印度尼西亚复辟。荷兰与英国、美国在印度尼西亚的归属问题上的斗争此长彼消,给印度尼西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第六回 “秘密求婚”拒而不纳 劳师远征接连受挫  朋友,你听说过英国查理王储乔装打扮,秘密求婚的故事吗?这是一首很有讽刺意味的插曲。1623年2月下旬的一天,格雷夫森德渡口来了一行人,为首的两个十分平常的装束和高雅的风度,颇为显眼的络腮胡子引起了船夫的怀疑。尤其是当他们竟拿出一小包金市要求船夫帮助他们渡海时,船夫断定这伙人是角斗士,企图越海前往欧洲去参加角斗,当即把情况报告了政府。当地政府立即派出一支稽查队跟踪追迹。他们是谁?原来他们是大名鼎鼎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宠臣乔治·维利尔斯,即第一白金汉公爵和工子查理。他们微服出行的目的地是西班牙,其任务是通过王室联姻,劝说西班牙政府改变它在30年战争中的外交政策。然而,查理王子的求婚受到了冷遇。当他们垂头丧气地从西班牙回来后,英国举国欢腾了。在伦敦,教堂的钟敲响了,广场上上也燃起了火把,人群欢呼雀跃,到处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王室和人民群众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体现了在如何对侍宿敌西班牙问题上,王室和人民群众的尖锐对立。  英国女王伊丽莎自的强硬态度  早在16世纪许多国君的外交中,通婚曾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控制英国,西班牙国王处心积虑地策划同英国女工联姻。当玛利亚还在6岁的时候,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便曾同她议过婚。后来,这桩亲事没有做成。查理五世便让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娶这个比他大10岁的玛利亚,这项建议被玛利亚欢欢喜喜地接受了。面对西班牙这个商业上的敌人,但又不能反抗女工的意愿,英国下议院曾极其恭敬地央求女王不要忘记她臣民的利益,不要到外国为自己挑选丈夫,但都无补于事。玛丽亚已决定把她的手伸向腓力二世,并把她的心也交给这个西班牙国王。但是,英国草拟的婚约却规定,腓力二世必须尊重英国的法律,不得使英国卷入西班牙同法国的战争,并且在女王死后即丧失治理英国的权利。这样,腓力虽然有了女王的骄傲的称号,但实际上不过是“女王的丈夫”而已。不料,玛丽亚的早死,完全打破了西班牙控制英国,实现世界帝国计划的美梦。  面对强大的西班牙和法国,英国都锋王朝的对外政策是力求保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不使任何一方成为强大无敌的国家。在历史上,英国曾一度援助西班牙与法国作战。但是当西班牙成了意大利的主人,哈布斯堡王朝家族在欧洲国家政治中占了压倒优势的时候,英国便又转而反对西班牙。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英国王位,她的国策得到大部分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从而使英国专制制度的力量达到了顶峰。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不愿放弃他的世界帝国的计划,为了再次控制英国,1558年,腓力二世依照哈布斯堡的习惯,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以此来扩充他的皇室政权和影响。伊丽莎白对于腓力二世的求婚,实际上是加以拒绝,但在表面上却一再拖延,不作明确的答复,使他未感到绝望而心存幻想,以致当时西班牙驻英大使惊呼道:“这个女人真是为十万妖魔所纠缠着。”  在列强的殖民角逐中,英国也开始了在各殖民地寻找黄金和白银,有利的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的来源,寻找建立侈民地和英国大量流浪汉和乞丐移居的土地。但是,英国对外扩张受到了拥有美洲和部分亚洲移民地的西班牙殖民帝国的阻碍。在海外贸易方面,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日趋尖锐。当时,西班牙控制海上霸权,英国鉴于本国海上力量比较薄弱,还不敢与西班牙正面冲突。但女王嗜利多谋,利用一些被称为“海狼”的冒险家,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拦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甚至到其北美殖民地上袭击港口、走私和贩卖奴隶,给西班牙殖民帝国造成巨大损失。尼德兰革命爆发发后,英国为了削弱西班牙的势力,积极援助尼德兰,并促成了联省共和国的成立。为此,西班牙国玉腓力二世极其仇视伊丽莎白,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反对英国在爱尔兰统治的斗争,把自己的间谍(主要是耶稣会徒)秘密派到那里,准备侵入爱尔兰的领土。  英国同西班牙矛盾激化过程中,罗马教皇也掺和进来。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颁布敕令,解除伊丽莎白这个不合法的女王的政权,并把她作为一个异端者革除教会,免除她的臣民对她宣誓效忠并禁止服从她,号召天主教徒去同英格兰战争。西班牙开始准备侵入英格兰,装备了一支主要由重型军舰组成的“无敌舰队”,气势汹汹地开往英吉利海峡,结果在英国和荷兰舰队的打击下,遭到彻底覆没。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摧毁了西班牙的海上威力,海上霸权开始转归荷兰和英国之手。在伊丽莎白在位未年,英国军舰又一次挫败了西班牙舰队,从而为英国实现殖民掠夺,占领印度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伊丽莎白的逝世,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逆转。  詹姆士一位的和亲政策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的英国,基本上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对外贸易发展,君主专制政治也达到了峰巅,开创了一个后人所称道的,“伊丽莎白时代”。这个以文治武功显赫于欧洲的女王,在垂暮之年却选择了她的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继位,从而决定了英国王室从都锋王朝向斯图亚特王朝的改换。  詹姆士戴上了英格兰的王冠,史称詹姆士一世,身兼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国王。这个信奉“王权神授,君主至上”的国王,崇尚国玉受命于上帝,不受人世法律制约的君权无限论,强调“国王高于法律,王室高于法庭”。詹姆士一世为了强化王权,便压制抗击和限制封建专制王权的国会,取消了国会的立法权力,否定了国会对王权的任何限制,从而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对外政策方面,詹姆士也一反伊丽莎白奉行的坚决同西班牙斗争、消弱西班牙殖民势力、同荷兰友好结盟的政策,反而力求同西班牙情和并结盟。就在这时候,英国发生了一起“火药密谋”案件。  詹姆士一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詹姆士即仇之前曾许诺,要减轻对天主教的征课,只要安分守己,就停止惩罚。这个玩弄权术的老手,一候王冠戴上之后,权衡英国国教是王权的支柱,而天主教势孤力单的现状,便毫不迟疑地背弃诺言,变本加厉地迫害天主教徒和掠夺它们的财产。在天主教徒罗伯特·凯茨比串连策划下,五个天主教徒决定在下一次国会开幕、国王和议员一起聚会的时候,用火药把他们全部炸死,以取消所有反天主教的法令。他们很快找致了合适的场所,搞到大量的火药、木材和易燃物品,挖掘坑道。后来又趁机将36桶火药搬进国会大厦下面的地窖中。不料密谋败露,密谋者遭到了王军的追捕。这场具有反对斯图亚特专制统治的“火药密谋”失败了,国会通过了针对谋杀和“叛逆”者的法令,趁机从富裕的天主教徒那里榨取了巨额罚款,大大增加了收入。  詹姆士一世于“火药密谋”的当年与西班牙缔结了和约,和约中没有涉及英国在西班牙的印度和西印度领地的商业利益问题。为了讨西班牙的欢心,詹姆士把“火药密谋”的几名参与者赦免了,对天主教徒和耶稣会士在英国的加强活动坐视不顾,彻底放弃英国资本集团争夺殖民地的斗争。针对当时西班牙虽然海上优势开始衰落,仍然不失为富庶的殖民大帝国的现实,詹姆士违背新兴资产阶级的意愿,采取了对西班牙和好的政策,想通过王于查理和西班牙公主的联姻,结成两国联盟,于是,便发生了本回前面所描写的那出闹剧。  这出闹剧更为深刻的背景是德意志境内的新旧教两大诸侯之间的斗争。天主教国家的西班牙支持德国皇帝为首的旧教联盟,派出军队协同作战,严重威胁了新教领袖、詹姆士一世女婿的领地。从维护英国王朝利益和资产阶级在德意志的市场出发,英国应支持新教诸侯向西班牙开战。可是詹姆士却无视国内上下的意见,专横地决定与西班牙谈判,并加快王室联姻的步伐,以促进西班牙政府帮助他的女婿保全领地。谈判持续了几年,西班牙看穿了英国国王的心思,詹姆上越是急于求成,西班牙人越是踯躅不前。最后,詹姆士接受了白金汉公爵的建议,由他陪同王子匿名出访,直接向公主求婚,迫使西班牙达成协议。  话说乔装求婚的王子和公爵经过11天的奔波到达了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直接来到英国驻西班牙大使迪格比的宫邸。查理王子的突如其来,令大使吃了一惊,连忙把王子和公爵安顿下来。第二天,他们便按照计划,来到西班牙的王官,秘密渴见了国王,说明了来意,从而揭开了这场闹剧的序幕。  查理王子的行动,使西班牙陷入进退维谷的被动地位:王室联姻屡经谈判,一拖再拖,已经到了非揭锅不可的时候:但从西班牙本身的利益看,西班牙王族是德意志境内的旧教诸侯、奥地利哈布斯堡的后裔,又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主要支柱。如果同新教的英国联姻,既开罪于德国境内的亲属,又将违背罗马教皇的旨意。西班牙对历史上伊丽莎白的伎俩记忆犹新,于是,便对英国继续施展以拖延为主的两面手段,  一方面,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接见白金汉公爵后,立即回访了查理工子户把他安顿在一栋精致的住宅里,给他一串金钥匙,让他自由出入所有的套房。同时,国王又在金碧辉煌的王宫内以君主加冕的隆重仪式接见了查理王子,精心安排了赏心悦目的豪华宴席,举行令人陶醉的宫廷舞会,邀请参加盛况空前的喜庆祝典,使其沉浸在无休止的欢乐之中。腓力四世还满足了查理王子会见公主的请求,专门安排一次王室成员的盛大郊游,让公主乘坐御车,手臂挽有天蓝色的飘带,给查莲王子以识别和亲睹公主艳美风采的机会,做出一副逼真的招亲喜庆气氛。  另一方面,则举行迟缓、暧昧和冗长的谈判。西班牙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国王狂热地追求取得天主教的胜利和无情地消灭异教徒。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成为专制制度骇人听闻的武器,实际上已变成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西班牙国王企图领导欧洲天主教的反动势力,幻想依靠西班牙的士兵和宗教裁判所的力量,把欧洲所有国家都放在他的政权控制之下,并且消灭这些国家的异教徒一包括法国的雨格诺教徒、尼德兰的喀尔文教徒或再浸礼教徒、德国的新教徒和英国的国教派。而英国王权的支柱是国教派,改革后的英国国教摆脱了教皇的最高权力,从属于英国国王,英国国教变成了国王忠顺的奴仆。由国王任命或经他批准的神职人员,实际上变成了他的官吏。国王的任命是从教会讲坛上宣有的,教会讲坛也对违背国王意志的人进行猛烈的威胁和诅咒。正因为如此,西班牙王室大臣在一批神学家的协助下,向查理王子提出了一个个苛刻的要求,从宗教上百般刁难。  为了达到和亲的目的,查理王子和白金汉公爵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他们不仅保证了对英国的天主教徒实施宗教宽容,并决意改变对罗马教会的敌视态度、与天主教信仰祖天主教会保持一致。詹姆士一世甚至发来指令,准许公主及其侍从来到英国之后,履行他们自己的宗教礼仪,答应未来王后的孩子,可以接受天主教教育。尽管作出如此让步,然而,英国迫切期待的西班牙对外政策的转变仍然没有丝毫迹象。查理王子的婚事也不明不白地晾在那儿没有结果。  与此同时,欧洲战场廖战正酣。早在1618年5月23日,德意志发生了“掷出窗外”事件。捷克封建主中的新教派把皇帝委派的总督从布拉格城堡的窗户扔了出去。这个事件成为捷克起义的信号,并具有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性质,从而成为30年战争的起点和主要原因之一。天主教同盟立即出兵25000人,并供给皇帝大量金钱;西班牙也出兵进攻巴拉丁,并在布拉格附近击败捷克和巴拉丁的联军,迫使新教同盟首领巴拉丁选侯排特烈逃往荷兰,巴拉丁被西班牙占领后,选侯爵位转归巴伐利亚公爵,捷克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约有四分之三的捷克封建土地被没收,转入德国人之手,征服者还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由于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直接威胁了德国和荷兰的安全,法国不能容忍哈布斯堡势力的加强,荷兰也同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关心自己的女婿巴拉丁选侯眯特烈的命运,同时也垂挺北德意志领土上的丹麦和瑞典,于是,这场战争便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一个反哈布斯堡的联盟正在形成,而英国王子这时还滞留在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  这真是一场外交谈判上的马拉松,整整拖了7个月的时间,看样子还可能长期拖下去,查理王子和由金汉公爵再也等待不下去了,他们强烈要求西班牙政府出面干预旧教联盟的首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这个要求被西班牙驳了回来,明确表示:“西班牙国王从来不为反对德意志帝国君侯而作战,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武装力量,用以反对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查理王子终于无可奈何地说:“如果你们坚持这样,那一切就到此结束”。当公爵和王子乘车离开马德里,一艘英国船只把他们载运回国,从而宣告了詹姆士同西班牙靖和政策的破产,指望西班牙的嫁妆来补充国库的计划也同样落空了。  白金汉公爵的出使失利和查理王储的求婚未成,清楚地表明了西班牙不愿用刀剑来支持詹姆士一世恢复他女婿的领地。在欧洲强烈。的角逐中,詹姆士若不用刀剑,也无法帮助他女婿收复失地。非常明显,英国除了直接参与30年战争,只有向旧教联盟宣战一条路了。白金汉公爵和查理王子极力敦促英国对西班牙开战。当时策划的有两个方案,一是打一场象歼灭“无敌舰队”那样的海战,进一步击溃这个海上的宿敌;二是与荷兰、丹麦等新教国家联盟,海陆并进,讨伐西班牙。为了争取法国的支持,英国王储便谋求同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妹妹联姻。查理一世继承王位后,留任国务大臣的白金汉公爵为了讨好国王,无视英国人民的宗教情绪,耗用已尽于枯竭的国库资金,精心地安排新国王和法国公主的婚礼。据描写,1625年的6月,白金汉公爵带着一列长长的车队从伦敦出行,车厢内装载着数不尽的异常昂贵的服饰,乘坐着五六百名盛装的随从,蹄声得得,尘土飞扬,笑语盈野。随风飘散,这列堂而皇之的壮观车队,显示着王室的豪华。这就是英国查理一世迎娶法国公主的迎亲队伍。  英国挺而定险的对外远征  外观上的奢侈掩盖不了内部的空虚:老国王留下的债务、宫廷的巨大糜费,王后的奢侈挥霍,对外战争的耗费,已使国库告罄。为了转移视线,白金汉公爵策划了对西班牙的战争。  白金汉公爵虽然大权在握,左右着朝政,但国会仍然控制着财政拨款和征收新税的权利。国会议员坚决要求打破外交事务中的王室垄断,不愿意让白金汉公爵把钱丢入海中,反对对西班牙的战争。目光短浅的国王顽固坚持他父亲的专制主义,继续崇尚“王权至尚”,对国会的冒犯不能容忍,悍然宣布解散国会。但没有国会,许多事情又难以开展。要使国会服从王室,必须使英国在外交上和军事上居于优势,摆脱国会的财政牵制。为此,白金汉公爵决定在加速同欧陆国家谈判结盟的同时,攻占西班牙的一个海港,截掠其从拉美殖民地这回的金银和船只。  为了组织这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远征,国王用大印向伦敦的富商借贷一大笔钱,同时还出售了一些王室珠宝。原有的船只不敷使用,国王便下令征用商船,并连同船员一起强征服役。为了组成浩大的远征军,还从农村破产者和城市贫民中拉来一大批人,终于组成了1 人的远征军,编制为3支舰队,分乘80多只船舰,从普利茅斯港扬帆起程,出英吉利海峡,经比斯开湾,向西班牙海岸驶去。  那是一个多风暴的季节。大西洋上风高浪急,波祷汹桶,习惯于陆地生活的士兵们饱受颠簸之苦。爱德华·塞西尔为这次远征的领队,这个陆战中的将才,不是海战中称职的统帅,命运似乎决定了他们的失败。  到达西班牙南端海岸后,塞西尔下令一支舰队进袭加的斯港口的一个要塞。未经多长时间的战斗,英军便攻占了要塞。塞西尔弃船登陆,率领队伍漫无目标地一边搜索,一边推进。长距离的行军之后,士兵们饥肠辘辘。就在这时,士兵们发现了大量葡萄酒,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混乱场面: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官兵都停下来开怀畅炊,直喝得酪叮大醉,横七竖八地躺倒在地上,突然,一支西班牙的小部队出现了,醉意朦胧的英国士兵还在梦乡之际,西班牙部队便割掉了他们的耳朵,挖掉了他们的眼珠。塞西尔闻讯赶来,一切都已经晚了。这支原来既没有战斗热情,又缺乏作战情报的远征军,遭到如此打击,士气更加涣散了。西班牙人趁机调整了部署,加强了防卫,追使英军退回海上。  进军的失利使塞西尔决心孤注一掷:准备拦截和抢掠从殖民地回来的西班牙船队。可是,正当他摆开阵势,企图逞威海上时,西班牙装载金银的船只已经获得消息,早已绕道进入加的斯港,致使塞西尔一无所得。进击失利、军心不稳,疾病又开始蔓延,塞西尔不得不下令返航。  正当塞西尔舰队还在加的斯港口游弋时,法国提出倡议,英国、荷兰、丹麦结成一个反对哈布斯堡联盟。英国、荷兰怂恿丹麦对德意志宣战,井答应给丹麦国王每月3万英镑的资助。白金汉公爵手头拮据,急需大量钱财资助联盟,期待着塞西尔的胜利归来。不料,宰西尔率领七零八落的舰队,损兵折将地回到英国。远征加的斯的失败,给查理一世和白金汉公爵一次很大的打击,使英国虚弱的王室更加虚弱了。  并不甘心失败的白金汉公爵,为了挽回王室的颓势,提高他个人的地位,极力支持国王撇开国会去敛钱的策略,亲自执行国王的强制性的借款措施,并使英国卷入与法国的战争。1627年6月,白金汉亲自率领远征队,援救被围的雨格诺派新教徒。这次战争,劳师五个月时间,以英军丧命200O人,而敌人无一伤亡的可耻失败而告终。  至此,白金汉所主持的英国对外政策遭到了一连串的失败:进军荷兰的失利,远征加的斯的败北,对法战争的伤亡,特别是连年战争造成的财政危机,引起了英国对白金汉普遍的愤慨,白金汉处于舆论攻击的中心。一个国会议员公开说:“我们的荣誉毁了,我们的舰只沉了,我们的士兵死了,这一切不是因为敌人,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在于那些我们所委任的人。”“因为他的缘故,我们遭受了全部“真正信仰”,并号召全苏格兰的居民,参加“反对天主教与倾向天主教的英国国教”的这动,竭尽一切手段来“恢复基督福音的纯洁和自由”。  英国立即以国王和国教会名义筹集款项,指令贵族组织队伍,集结侍命。苏格兰的誓约者也厉兵株马,他们与法国宫廷秘密联系,从大陆国家购买军火,召集苏格兰士兵和物色誓约统帅,决心为自由和权利而坚持斗争。苏格兰的3万桔兵与英国23000人马在战场上相遇了。苏格兰军队有全国大多数人作后盾,有宗教热情的支撑和为自由权利而战的明确目的。英格兰的军队,虽然拥有稍占优势的王军骑兵,但却是一支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知为何要打仗的乌合之众。查理一世认为,自己御驾亲征,苏格兰人肯定会望风而逃,马上投降。不料王威失灵,两军刚一接触,王军转身就逃,一哄而散,迫使他不得不同苏格兰军队谈判,并签订了有利于苏格兰独立的协议。  在专制君主的词汇里,和平协议不过是武力镇压的跳板。查理一世念念不忘“苏格兰的危险”,积极策划对苏格兰的鞭挞,并把他们的军队从边境上赶回自己的腹地去。苏格兰军队主动进攻,2 名步兵和2500名骑兵,高擎着绣有“为了基督和《圣约》的荣誉”的金字军旗,在优秀将领的指挥下,越过边境向英格兰军队发动凌厉攻势,迭克重镇。查理一世的军队全线崩溃,骑兵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逃窜。苏格兰军队占领纽卡斯尔后,向国王提出和谈建议,其中要求巨额赔款并就此事召开英格兰国会,同时准备向约克城进军。国王眼看大势已去,别无选择,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同意在问题解决以前,让苏格兰军队占领灾难;在他身上,我们找到了祸根之所在;去掉他,是必然的解放之策。”“白金汉公爵是我们全部灾难的根源,是公敌。”国王袒护宠臣,公然威胁,要么下院服从国王的意志,要么就把英国议会取消。议会与王室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拒绝给政府拨款,并制订了保障臣民的人身、财产和自由不可侵犯的“权利请愿书”。  然而,白金汉公爵有恃无恐,一直在筹划一场更大规模的支援法国新教徒的远征,期望着由他亲自率领一支22000吨舰队杨威海上,以此来扭转人们对他的僧恶态度,为未来的政治前途打开出路。当他获得了国会的拨款,以其从未有过的信心、热忱和活力,亲自督导,加速准备。其远征的积极支持者,包括社会名流、海陆军将校和来自法国的绅士,敦促士兵迅速上船,舰队立即出航。然而,就在英国紧锣密鼓的出征准备中,白金汉公爵被暗杀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机的成熟  国王失掉了白金汉以后,虽然倒在床上放声大哭一阵子。然而,他依然一意孤行,继续执行他的内外政策。为了在国内能行动自由,查理一世匆匆与西班牙和法国缔结和约。在国内则实行宗教恐怖政策,强化专制制度,狂征暴敛,并企图在苏格兰推行英国国教的祈祷仪式。苏格兰虽然从1603年起和英格兰共戴一个王朝而合并,但在内政和宗教事务上仍保留有完全的自主。推行英国国教的祈祷仪式,导致了苏格兰的全面起义。这是一场保卫苏格兰国家政治独立的斗争,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起义一开始便签订了一项《民族圣约》,约中所有签字的苏格兰人都宣誓“毕尽一切人力物力”来保护喀尔文教的英格兰北部一些地区,支付苏格兰军队在占领期间每天850英镑的费用。  苏格兰军队兵临城下和屈辱的协定,大大降低了王室的威望。国库的空虚和战争的消耗,使国王既无力支付自己军队的军饷,更无力偿付苏格兰的赔款。建立在封建专制基础上的斯图亚特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英国国王企图安顿内部,保持欧洲均势,腾出更多的力量对外殖民扩张的招数一一破产。英国王室统治的根基动摇了,革命的烽火已经燃烧起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终于爆发了。  ------------------  第七回 爱尔兰起义获独立 英帝国远征动杀机  在很久很久以前,北大西洋海面的群岛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三个王国。在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无嗣去世前,还钦定了苏格兰的国王詹姆士一世接替王位。然而,当英国革命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之后,资产阶级便在以往镇压爱尔兰人民起义的基础上,发动了侵占爱尔兰的第一次殖民地战争。这次战争就其灭绝人道和残酷来说,超过了爱尔兰全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中的一切灾难。紧接着,英吉利共和国又发动了对苏格兰的战争,经过血腥的镇压,终于扑灭了苏格兰人的抵抗。英国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之后,便利用胜利来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的同盟者新贵族在土地问题上表现出了特殊的自私,克伦威尔在其征服爱尔兰之后,将掠夺来的大片土地分给他的将士,从而导致了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和冲突。英国政权也经历了护国政府、斯图亚特王朝君主制的复辟。1688年,英国发生了政变,这个政变后来被资产阶级历史学家颂扬为“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然而,政变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意味着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责族真正取得了政权,它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利用国家政权,剥夺英国农民和爱尔兰农民的土地,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推行侵略殖民政策。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不但影响了欧洲和美洲大陆后来的历史,也决定了它的邻国——当时彻底并入英国国家体系和英国资本主义体系的爱尔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的命运。后来,英国国名的全称就叫“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了。  爱尔兰人民的超义  早在12世纪后半期,英国人就组织了对爱尔兰多次的掠夺性进军和血腥的远征,企图在这里建立英国的统治秩序,但大都没有成功,影响汉限于该岛东部为数不多的沿海城市,而居住于狭长地带后面的爱尔兰人,仍旧过着氏族生活,从事畜牧业和少量农业。他们保存了自己的语言、法律和习惯,并且很快地同化了定居在这里的大部分英国移民。为了阻止英国人继续与爱尔兰人接近,英国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手段:凡英国人与爱尔兰人通婚,则被宣布为叛国行为而处以死刑;凡英国人穿着爱尔兰衣服或者使用爱尔兰的语言,则全部没收其土地。  英国为了完全征服爱尔兰,完全消灭爱尔兰的氏族制度、法律和习惯等秩序,必须剥夺爱尔兰人的土地,破坏爱尔兰人的语言、信仰和古老的文化。在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以其近代殖民分子的顽固性和残忍性,发动了对爱尔兰人的战争,一郡接一郡地摧残爱尔兰人的抵抗,采取烧光村落。赶走牲畜等惨无人道的手段。据目击者记载:“……他们(爱尔兰人)四肢着地的从森林的各个角落爬出来,因为腿再也支撑不住他们的躯体了。他们骨瘦如柴,说话象幽灵。他们靠吃动物的尸体,甚至靠吃从墓穴里刨出的死尸维持生命。”  英国为了战胜爱尔兰人,竟然采取背信弃义的伎俩:本来答应爱尔兰人,一旦放下武器就将得到宽恕,但尔后却不分男女老幼,成村地加以屠杀;强迫爱尔兰人互相殴打,准其在系死几个同族人之后获得自由;捕获爱尔兰人作为“白奴”大批运往英国殖民地,并力图肃清爱尔兰土地上的爱尔兰人。为了没收爱尔兰人的土地,英国人采取移民的手段,把当地居民从平原赶到荒山活活饿死。对坚持自己权利的业主大肆逮捕和严刑拷打,直至他们放弃自己的土地权利为止。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英国统治者污辱爱尔兰人,直呼他们为狗,并且按照对待“爱尔兰狗”的方式解决一切问题。即使英国人杀死爱尔兰人,也仅被处以为数不多的罚金。据史书记载,伊丽莎白时代有50多万英亩耕地被没收;詹姆士统治时期,又有38.5万英亩土地被认为是国王的。当时不管是谁,只要答应报效2万镑,就可以从詹姆士那里得到一个大种植场。  英国斯特拉福伯爵在任爱尔兰总督期间,提出“彻底”政策,进行独裁统治,包括宗教上的强制、破坏爱尔兰古老的传统体制,推行殖民化等措施。斯特拉福的横征暴敛及其它专横的政策,终于成为爱尔兰起义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在英国王的殖民统治下,不堪忍受的爱尔兰人民,乘英国发生革命的机会,于1641年发动了反英起义。爱尔兰人打出的旗号是,‘为上帝、为国王、为爱尔兰民族”。1643年9月,英格兰和苏格兰结盟订约,共同抗击国工。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本想马上派兵去镇压爱尔兰起义。但是,国内炽热的阶级斗争使他们一时腾不出手来。英国国内的独立派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宣布成立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便成为独立派独掌大权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共和国。英国宣布废除君主制之后,英国保王党复辟势力便与爱尔兰人联合起来,企图以爱尔兰为基地,扑灭英国革命。1649年2月,英国议会决定派遣1 名军队去远征爱尔兰,并预定克伦威尔担任司令。英国资产阶级规定远征爱尔兰的目的是:镇压起义并粉碎英国保王党人的复辟阴谋。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远征爱尔兰还有其不可告人的动机:掠夺爱尔兰的财产及土地,并借此机会,把平等派的士兵调出国外,从而瓦解平等派运动。  1646年4月,克伦威尔下令调一部分军队参加远证,但遭到平等派士兵的严词拒绝,因此,远征一事暂时搁置下来。共和政治是平等派的要求。平等派针对共和国成立后,军官们成了新的显贵,选举权并未扩大,沉重的捐税有增无减等冷酷的现实,发表了《揭发英格兰的新枷锁》的小册子,批评军官们的背叛,要求恢复由选举产生的、有士兵鼓动员参加的全军委员会,解散新设立的国务会议等要求,号召人民行动起来,推翻篡夺政权的新旧显贵们的统治。平等派的抨击和要求,是对独立共和国的严重挑战,也是对军队高级将领的致命威胁。克伦威尔恶狠狠地说:“我告诉你们,对付这些人,除了把他们砸个粉碎以外,没有其他办法。让我对你们说实话吧,如果你不制服他们,他们就要制服你……从而使你们这么多年来孜孜以求、费尽心力、处心积虑所放的工作全部落空!”克伦威尔下令把平等派的首领逮捕起来,关押在伦敦的塔狱里。关押制服不了他们,要求释放平等派首领的万人签名请愿书和全部由妇女签名的第二份请愿书送了上来、紧接着骚动和抗议也出现了。克伦威尔抓住平等派起义的口实,亲自率领两个骑兵团和三个步兵团共约4000人镇压了这次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汤姆逊在英勇抵抗中牺牲了。  英吉利共和国是在人民运动——平等派运动的强有力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平等派运动的存在是共和国的有力支柱。然而,平等派的纲领只强调政治民主,忽视了广大贫民的经济要求,因而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克伦威尔逮捕了平等派的首领后,平等派便失去了有力的领导,群龙无首,很快被消灭了。平等派的失败,给英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仅为此后的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铺平了道路,也使英国政府清洗了军队中的民主派分子,集中大批兵力开始了对爱尔兰的远征。  英国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  爱尔兰爆发了民族大起义后,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恐慌。早在1642年1月16日,英国长期国会就通过借债法案,以250万英亩的爱尔兰土地为担保,发行土地抵押券100万英镑,作为镇压爱尔兰起义的军费。1649平春,英格兰共和国政府决定远征爱尔兰。伦敦商业区的资产阶级和金融大亨们,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这次远征,他们怀着殖民掠夺的野心,集资筹款,4月,给政府贷款12万镑,7月又贷给15万镑。8月13日,克伦威尔率领由30艘军舰、运输舰和商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载着12000名士兵、大炮、弹药和粮食,扬帆渡海,直驶爱尔兰,在都柏林附近登陆后,立即引兵北上,开始了对爱尔兰人民的镇压。  爱尔兰起义是一次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后来,随着英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大批保王党人和其他反动分子渗入爱尔兰的起义队伍,使起义的性质逐渐复杂化。欧洲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和西班牙等,企图利用爱尔兰人民的力量来削弱英国的革命和新教势力;英国的保王党分子则希望以爱尔兰起义来扼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爱尔兰的保王党人和长老派分子,追随苏格兰国会之后,拥护查理一世之子为英国国王,并集结力量,伺机向革命进行反扑,为了维护共和政权和打击国际势力的影响,克沦威尔受命率领军队镇压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  奥里维尔·克伦威尔出生于英国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时期。青年时期的克伦威尔看到资产阶级和贵族向封建君权和神权挑战的趋势,坚定了只有用强有力的手段才能改变世道的信念,转而习武,苦练马术,潜心钻研统帅经验和作战艺术。1640年,克伦威尔以郡议员的身份来到伦敦,据描述,“他衣着简朴,穿一身粗呢衣服,一望可知是蹩脚的乡村裁缝缝制的,领子粗劣而不大整洁……他身材相当高大,佩剑紧系腰间。面部红肿,声调尖历难听,但他的演说却充满了热情……”克伦威尔虽然不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既不喜欢摘引圣经,也不喜欢宪法辩论中有关法律概念的咬文嚼字,但他一手创造并指挥的“铁骑兵”和“模范新军”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为消灭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军队,从而为促进这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个野心勃勃的统帅,又是一个嗜血成性、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担当讨伐爱尔兰人民起义的总司令,率兵屠杀爱尔兰人,充分暴露出他的豺狼本性。他进军爱尔兰时,在攻打德罗厄达要塞的声明中凶相毕露:  “我命令前往进攻他们(指爱尔兰暴动者)的我军把他们斩尽杀绝……我亲自指挥这些行动,下令在城内遇有携带武器者,不得宽恕。我估计,那天晚上我们士兵杀死敌人约2000名。一部分叛军官兵过桥逃往城的另一边去了……曾向他们建议投降,可是他们拒绝,我就下令焚烧圣彼得教堂的钟楼(他们藏在那里)……  “第二天,又建议藏在另外两座楼塔上的人投降,其中一个楼塔上有120~140人,也拒绝了;我们知道,只有饥饿才能迫使他们投降,便派出可靠的守卫。不让他们逃跑,直到饥饿把他们逼下塔为止。从一个楼塔里……射出一排子弹,打伤了我们几个人,当他们投降时,我们就把他们军官的头颅砸碎,每10个士兵枪毙一个,剩下的人一律流放到巴贝多斯岛。  “我相信,这是上帝对这些野蛮,人公正的裁判……”  克伦威尔亲临前线指挥,命令守军投降,受到爱尔兰人的拒绝。于是,他就命令大炮轰击,将城墙打开两个缺口,英军攻进城区后,克伦威尔命令英军将爱尔兰人全部杀掉。据记载,攻下德罗厄达城后,英军杀死爱尔兰的守军和居民多达3352人。  德罗厄达战役后,克伦威尔挥兵南下,袭取另一个沿海城市韦克斯福德。克伦威尔的军队仅在大街和广场上就杀死2000人。到这年的年底,韦克斯福德、罗斯等城投降,爱尔兰的东部和东南部相继被英军占领。但是,当克伦威尔向爱尔兰内地推进时,却遇到极大的困难。爱尔兰人利用山地和沼泽等有利的自然条件,广泛地开展游击战,给英军以沉重的打击。1650年5月,英军包围了克隆美尔要塞。镇守要塞的1200名守军成功地击退了数量上超过他们的英国军队的进攻。爱尔兰人诱敌深入,伺机出击,全歼英军2500余人。这是克伦威尔军事生涯中遭到的最大惨败。  克伦威尔为了征服爱尔兰,打败爱尔兰人的顽强抵抗,使用了一切卑鄙的手段:大量毁坏庄稼,造成严重的饥荒;不断使用离间的手法,制造对方的内部矛盾;以贿赂和许诺,涣散爱尔兰人的斗志。他还利用宗教信仰的不同,为镇压行动披上宗教外衣,竟说什么他们屠杀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是执行“正义和上帝的裁判”,“托上帝的福,我们到这里维护英国自由的光辉和荣誉来了”。如今爱尔兰人就亲眼看到这种“自由”的面貌了:国家被劫掠一空,变得荒无人烟。“往往走上几十英里也碰不到生物——没有人,没有牲畜,没有飞鸟”。  残酷地处理爱尔兰法寨英国政府决心扑灭爱尔兰人的抵抗。由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关系极度恶化,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刻,克伦威尔奉召回国。继任的将领爱尔顿和弗利特伍德按克伦威尔的既定方针行事,继续向爱尔兰人进攻。英军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在1652年5月迫使爱尔兰最后一个要塞向英军投降,从而结束了远征爱尔兰的战斗。  1652年8月12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处理爱尔兰的法案。这个法案集中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了英国殖民者对爱尔兰的残酷掠夺:  “……  “5.凡爱尔兰人手持武器或采取其他任何敌对行动反对英吉利共和国国会者,在国会的全权代表或总司令公布本法令28天内,仍不放下武器,且不服从本国会及现已建成之共和国最高政权者,其生命财产不在赦免之列。  “6.一切其他人等(上列任何一条未提及者)曾在爱尔兰反对英国国会的战争中担任指挥职务者……根据英吉利共和国国会的旨意,应将其驱逐出境,其财产应予没收并以下列方式分配:各人财产的三分之二被剥夺,并没收归共和国使用和管理,其余三分之一的财产,则交给上述人等之妻子儿女保有和享用,但议会为更有效安抚爱尔兰设想,得另在爱尔兰拨给面积与价值相当的土地。  “……  “8.凡天主教徒,从1641年10月1日至1650年3月1日期间任何时候居住在爱尔兰,而不曾一贯对英吉利共和国利益表示好感者(如此等人不属上述任何条例之内),应剥夺其在爱尔兰财产的三分之一,归英吉利共和国所有,……其余三分之二财产则归此等人其后嗣或让受人享用,但国会为更有效安抚爱尔兰设想,得在爱尔兰另拨给面积和阶值相当的土地;凡在上述期间居住于爱尔兰的其他人等,不曾为国会方面服役,或虽有机会,但不曾以别的方式对英国国会利益表示好感者,应没收财产的五分之一,收归英吉利共和国使用。  “……。”  在征服爱尔兰之后,英国侵略者便开始有系统地没收爱尔兰起义者的大量土地。这些没收来的土地有一半分给军队,其中大部分落到军官手中,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土地为士兵所得。这样便使昔日革命的军队蜕化了,变成了殖民者的军队,变成了被抢劫和暴行所腐蚀的效忠于走运将军的军认;另一半土地被送给伦敦大商人,作为偿债之引。这样军队的上层分子与伦敦资产阶级一道攫取了被没收的土地,成了英国新的大地主阶层,这个阶层构成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的支柱。克伦威尔本人也在爱尔兰取得1000英亩的土地。这些英国的新地主们把英国古老的封建土地关系全部搬到爱尔兰,对爱尔兰佃农进行了残酷地封建剥削。  英国的侵略和掠夺,给爱尔兰人民带来了浩劫。爱尔兰人在1641~1652年由于战争而丧命者达50多万人,居民死去三分之一;成千上万的爱尔兰人“自愿地”离开了祖国,被雇佣到波兰、法国和西班牙去当兵;奸商们把爱尔兰人当成活商品加以“猎捕”。成千上万的爱尔兰男人、妇女和儿童被运往美洲的英国殖民地。经过兵燹战祸侥幸地活下来的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据当时人的记载,“……贫民遍于全国各地,有些人常常吃马肉及草类,有些人饿死在大道上;时常有失掉亲人或为亲人所遗弃的穷孩子受到命运的专横摆布;其中有些孩子还成为狼和其它野兽及肉食鸟的掳获品。”  英国远征爱尔兰,也对英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许多军官及伦敦大商人成了爱尔兰的大封建地主,他们时时刻刻受到爱尔兰起义的威胁,为了确保他们在爱尔兰的权益,镇压人民群众,因而为英国建立军事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参加远征爱尔兰的士兵,受到分配土地的腐蚀,从而丧失了以往的革命精神;克伦威尔本人也变成了爱尔兰的大封建主,远征爱尔兰的胜利,助长了他当独裁者的野心。1653年,克伦威尔便在军官们及伦敦大商人的拥戴下,用武力解敞国会,成立了本质上属于半君主制的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自己就任护国主,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把全国几乎变成了一座大军营。  ------------------  第八回 精心炮制航海条例 英荷之间首次争雄  在英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护国主克伦威尔统治时期。克沦威尔这个一心“以国王为己任”的军事统帅,曾经被国王这个权力至尊、光彩夺目、有着历史魅力的称号诱惑过。所谓护国主,只不过是不称作国王的国王而已。在威斯敏斯特宫为克伦威尔担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护国主一职举行庄严的“登极”仪式时,克伦威尔决意在自己的穿戴上给人留下印象——他要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国人之前。黑天鹅绒的礼服代替了将军的军装,便鞋长袜替换了带马刺的骑靴,行军斗篷让位给了黑色罩衣。他乘坐着髹漆一新的马车,经过由五个困步兵和三个团队骑兵组成的夹道军列,前面走着市长、市议员、法官和两名掌玺大臣,后面跟着参事院的成员和军队,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在宣誓效忠宪法之后,护国主克伦威尔庄严地接受了象征国家权力的国玺、国剑;他的帽子饰上了金带。克伦威尔说这样把民政权和军事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他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陆、海军司令,他主管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在国务会议同意下宣战、媾和,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换句话说,过去国王没有得到的权力,现在都无条件地赋予了名伦威尔,他实际上成了国家全能的统治者。  可有谁能想象到,正当克伦威尔“黄袍”加身,志得意满之际,英国和荷兰仍然处于战争状态。这场战争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工商业,以每月耗费120万英镑的速度,耗尽了尚不算空虚的国库。两国的停战谈判进行得很艰苦。护国主“登极”48天后,荷兰终于同意签订和约。在听到和平终于到来之后,护国主长舒了一口气,仰天赞叹到:“真得感谢上帝啊!”  英国的工业发展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毛纺织业对羊毛需求量的增加,使英国出现了一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了17世纪,随着工业人口的增加,对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给圈地运动以新的刺激。在17世纪最初的30年内,小麦价格上涨两倍,地主为追逐厚利,纷纷在中部、东部和东南部进行圈地。圈地者广泛推行排干沼泽地带的工程,并在大面积土地上实行土壤改良。他们剥夺农民的土地和强占农村中的公用地,或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或雇工经营。就这样,农村中的大片公用地在暴力侵占下变为私产,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  圈地运动在英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三个结果:一是实现了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农民)与生产手段(土地)分离的过程,农民减少过程使农民家庭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工广提供了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工业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二是圈地也使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由地主对于农民的封建剥削过渡到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资本主义剥削。进行圈地的地主,无论是亲自经营资本主义农场,还是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他们都与资本主义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逐渐的资产阶级化了。三是经过圈地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农场,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产量竟比封建农业经济提高了三四倍。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的对外贸易也兴隆起来。英国的海盗活动为英国商品铺平了通往新大陆的道路,海盗船只的炮火为商人的商站和货栈廓清了基地。外国人报怨“英国人仗着自己的船坚炮利和厚颜无耻远窜各地,几乎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为所欲为,攫取全部贸易和它的各种好处。”“英商指南”中指出:英国把羊毛、未经修剪的呢绒和啤酒输往巴德兰和北德各城市,并从那里输入夏布、铜制品和服饰品;把蜂蜡、脂油、黄油、干酪、小麦、黑麦、大豆、面包干、蜡烛、皮革、绒布运到法国,并从那里运出夏布、花边、葡萄酒、檀香、树胶;把粗毛织品、皮革、小麦、黄油、干酪运到西班牙,并从那里运出葡萄酒、橙子、柠檬、胡桃和铁;把小麦、黄油、干酪、细毛织品、铝、锡、皮革、牛犊运往里斯本,并从那里运出植物油,肥皂、香料、细棉布;把纽芬兰鱼、沙丁鱼、鲜鱼、铝、布匹送到加那利群岛和马德拉群岛,并从那里获得糖和各种丝;把布匹和服饰品运到西印度群岛和巴西,并从那里把黄金、白银、珍珠和各种木材运到英国;把英国特产的超细毛织品、皮革、干鱼和熏鱼,加过工的锡送到近东,并从那里获得各种丝、棉花、各种植物油、豆蔻、桂皮、明矾和磷;把粗毛织品、劣等酒、食盐、伏特加运往波罗的海沿岸,并从那里运出亚麻、大麻、云母、柏油、脂油、蜂蜡和各种毛皮。从“英商指南”所载英国通商地区一张不完备的清单,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国商业公司把它的触角伸到了伊朗和北美,从瑞典到印度和锡兰的广阔地区。  殖民贸易给各国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从而引起了西欧列强之间殊死搏斗。英国是一个后起的殖民帝国,它的殖民贸易不仅要突破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设置的重重障碍,而且还面临着严重威胁英国商业利益、在欧洲首屈一指的商业强国荷兰的竞争。16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缔结了一项协定。该协定明确规定,荷兰公司有权输出东方香料的三分之二,英国公司只能输出三分之一。这项协定充分体现了当时英、荷力量的对比。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实力逐渐雄厚的英国资产阶级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向印度和美洲渗透和扩张。1609年、1610年、1619年,英国先后在苏拉特、冈比亚、马德拉斯建立了自己的商站。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国内政治局势紧张,促进了英国的海外移民,仅在1605—16274的短短20多年时间内,英国就先后在巴巴多斯、弗吉尼亚、新英格兰和圭亚那建立了殖民地。1640年,英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7世纪初的一倍。英国在对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中意识到,只有打击荷兰海上霸主地位,英国才能获得充分的贸易自由,使英国人变成世界上最富裕的民族。  荷、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自从荷兰在国际舞台上出现时起,就日益显露出荷兰与英国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与英国商人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和在各殖民地的争夺,有时尖锐到双方都处于战争边缘的程度。英国克伦威尔所建立的护国政府,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对外消除外国竞争者,使资产阶级的英国变成称霸世界的海上商业强国。实现这个目标,前进道路上横亘着当时头号的商业强国荷兰。荷兰当时拥有数目多得多的商船队,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的商业港口,以致英国海盗雷利惊叹地说,荷兰“拥有的船只,象其余所有基督教国家所拥有的全部船只一样多”,仅是从事捕鱼和运鱼的船只就有6400艘之多。  令英国更不能容忍的是,荷兰到处排挤英国商人。荷兰在俄国和波罗的海各国市场上,在北美殖民地和东亚各国,在地中海上和西非沿岸地区,荷兰人仗恃资本雄厚,基本上垄断了各国的贸易。例如,在波罗的海,针对这里造船业比较发达,荷兰商人运来造船业所需要的木材、松香、柏油、大麻等等主要材料、完全控制了这方面的贸易。1649年,荷兰与丹麦签订条约,荷兰用每年付款的办法,获得了这些货船免税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英国大使抗议无效,遂使这一地区贸易优势落在荷兰手中。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荷兰凭藉其海上优势,在英国水域肆意捕捞鱼虾等水产品,而且还把这些水产品拿到英国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厚利。这些情况早已引起英国资产阶级的愤怒。  为了改变这种局势,打破荷兰的垄断和封锁,英国决心实施规模巨大的海军建设计划。1652年秋,英国决定建造价值30万英镑的30艘新型巡洋舰,准备同荷兰在海上一决雌雄。在诉诸武力之前,英国力图通过和平途径吃掉荷兰的商业,进而吃掉荷兰的殖民帝国。为此,克伦威尔耍出了惯用的外交计谋,策划同荷兰缔结攻守同盟,进而合并两个共和国。  英国决定对荷兰采取最坚决的政策,大造舆论:或者是两个海上强国结成坚固的同盟,几乎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否则便作殊死的斗争,迫使荷兰承认英国在海上和海上贸易方面的霸权。为此,英国在外交上露出两副面孔,开始以最友好的宣言,继之则是公开的破裂。  1651年2月,英国议会派出两位特命全权大使出使荷兰,陪同全权大使出访的还有40名绅士和大约200名仆从组成的随员。荷兰闻讯,三级会议代表团随带27辆马车非常隆重地接待他们,洋溢着非常友好的气氛。在三级会议隆重的接见仪式上,荷兰共和国的七名代表向英国大使申明愿与英格兰共和国修好,准备不仅恢复并保持英国和他们之间一向存在的牢不可破的良好关系,而且还要同共和国缔结互惠条约。英国大使在听完荷兰共和国代表的话后回答说,他们还有更远大的建议。英国大使建议:“英国和联省之间过去时期存在过的友谊和良好关系,不仅应予恢复并维护,使之不遭破坏。而且,这个民族和联省还应该结成更紧密、更真挚的同盟,也就是说,为了双方的幸福,它们之间应该有更重大、更强烈的相互利益。”  什么是“更重大、更强烈的相互利益”?荷兰人犹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向英国人打听,英国人究竟向他们要求什么?英国大使故意不把这层窗户纸捅破,避而不做正面回答,绕着弯子说,应该由联省自己向英格兰共和国提出明确的建议。英国人的本意是相当明显的,那就是建议荷兰同英国合并,也就是说,建议它自愿地从属于英国;如果拒绝,就同它破裂。这便是英国人准备给予荷兰人的友好拥抱的隐秘会议。  英国政府一厢情愿的建议,特别是“英国人令人难忍的脾气和他们对我们幸福生活的无限仇恨”,引起了荷兰人的气愤。荷兰三级会议对英国的建议保持缄默。  英国政府没有得到答复,又命令英国大使提出一个更象最后通牒的友好建议。这项包含七点内容的建议明确指出: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在国际条约和国际同盟中,英格兰共各和与联省共和国应该象一个统一的国家一样采取行动;在某些场合下,甚至在内政问题上,三级会议应服从英国议会的决定。英国政府惟恐对方误解,又让大使作一番口头补充,说如果这些建议被接受,“还有更重要的、将对两个共和国的幸福具有更重大后果的条文要提出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在双方争相表示友好的时候,两个共和国之间的真实关系却日益紧张起来:英国人抢劫荷兰船只,荷兰舰队则在名将特隆普指挥下游戈于英国海岸附近,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英国建议把两个共和国联合在一起,企图从这种合并中捞到巨大的好处。这个建议遭到荷兰三级会议的拒绝。反应迅速作出,克伦威尔于1651年8月5日将。《航海条例》提交议会通过,并且非常匆忙地于同年加以颁布。  《航海条例》是17世纪重商主义的典型产物,它向荷兰人表明了英国不久前提议结盟的真实意义。条例明确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亚洲、非洲和美洲,或该三洲的任何部分,或属于该三洲的岛屿,或该三洲通用地图或图片所载明或记述的岛屿,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产、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由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或本共和国所属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属于本共和国人民的船舶仅指其业主或合法所有人确系本共和国人民,或住在本共和国的人,并无假冒等情,其船长及船员大多数又为本共和国人民;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载运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连同其全部船具、枪炮和附属构件)并应一并没收;……  根据这个条例,只有由英国人指挥的和全体船员的四分之三以上为英籍海员和英国船只装运的外国商品,始准输入英国;而且在这些条件下,商品也只能从它的产地输入英国,因此,主要从事中间贸易的荷兰便被排除同英国的贸易之外。  同年,英国政府又宣布,在欧洲以外地方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欧洲的货物须用英国商船、或者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人英国港口和英属殖民地;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排斥荷兰中转贸易的同时,扣押违反该条例的荷兰船只,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第一实英荷战争  英国《航海条例》的颁布,激化了两国间的矛盾,英国人不断抢劫荷兰船只,荷兰舰队也迸入英国海岸附近游弋。随着矛盾的激化,英国和荷兰未经宣战便展开了军事行动,第一次英荷战争终于爆发了。  战争是荷兰于1652年7月28日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了回击英国国会针对荷兰垄断海上贸易的《航海条例》。英荷之间在普利茅斯、纽波特和波特兰等海域展开了激烈的海上交锋,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殊死搏斗。  当时,这是一系列规模很大的海战,每次海战,双月都没入了200多艘战船,2~3万人的大批水兵和6000~8000门大炮。荷兰水兵具有高度的战斗素质,以马丁、特隆普为首的荷兰海军将领具有很高的海军统帅艺术。但这个时期的英国已经拥有比荷兰数量更多、装备更好的舰队。英国海军将领贝莱克对荷兰海岸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双方都打得很出色。由于英国在国内战争时期所创造的军事组织和军事技术装备的优越,而荷兰海军将领们的助手不够得力,武器装备上较差,遂使荷兰海军在1653年6~7月的决战中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  第一次英荷战争,双方还在地中海、印度洋以及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各海峡相继展开。装备了先进的火炮、同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的英国舰队,到处打击荷兰海军舰队,在击溃其主力舰队后,对荷兰海岸实施封锁,从而构成对荷兰的威胁。  这次战争对荷兰的经济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荷兰商船,往往成了英国舰队的掳获品,荷兰的渔船队也遭受到重大的损失。1653年,英国海军封锁荷兰海岸时,暴露了荷兰经济最薄弱的一面——过度地依赖对外贸易。封锁几乎给荷兰造成一种灾难,终于迫使荷兰于1654年4月15日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荷兰承认了《航海条例》,并保证赔偿从1611年起给英国东印度公司造成的损失。这次和约,标志荷兰将海上霸权让位于英国的开端。  荷兰人的对手,是一手拿着宝剑,另一手拿着祈祷书的克伦威尔。英荷战争还在进行之中,克伦威尔便充分施展外交才干,分别同当时对英国来说还不太危险的强国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克伦威尔在派遣英国外交家魏特劳克出使瑞典时说。“这对共和国非常重要:除克里斯提娜女王外,在整个基督教世界,还没有一个我们可以指望的用友谊的联系与之联结起来的国君和国家,……您现在的使命是一种最好的手段,可以安排我们同荷兰人和丹麦人的关系,安排我国的贸易工作”。当时,瑞典的贵族怀着愤怒的心情注视英国的事变,认为议会不过是“鞋匠和成衣匠的合伙公司”。魏特劳克付出很大力量来消除瑞典贵族的成见,终于同瑞典签订了和平同盟条约。在同丹麦签订的条约中,英国取得按荷兰人享受之条件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同葡萄牙签订的商约,是葡萄牙经济上隶属英国的开端。克伦威尔一面同葡萄牙签订条约,使在葡萄牙进行贸易的商人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另一方面将在新交易所行凶械斗的葡萄牙使节的兄弟交付法庭审判,并判处这个葡萄牙贵族以死刑,在众目环视之下切下头颅。他的哥哥为了不看到这个可怕的场面,带着刚刚签订的条约离开了英国。  随着英国同瑞典、丹麦缔结了有利的商约,波罗的海的门户终于对英国敞开了。英国谋求同葡萄牙缔结的商约,给了英国一些单方面的好处,是英国对葡萄牙取得优势的开端。这样,葡萄牙的全部海外领地都对英国商业开放了,英国商人摆脱了宗教裁判所的干涉。  英国权衡了同法国和西班牙的关系,认为法国是强国,同法国斗争潜藏着意外的危险,而西班牙处于日益没落的地位,是一个富饶而又容易到手的战利品。西班牙不许英国同它的殖民地贸易,还使英国商人,也就是西班牙人眼中的异教徒,受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克伦威尔要求西班牙开放西印度群岛的航行自由,并制止宗教裁判所的迫害活动。在西班牙看来,“这等于要挖掉我们国君的两只眼睛”。同西班牙的一场战争不可避免了,用克伦威尔的话说:“我们同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我们发动这次战争乃是出于必要。西班牙是我国最大的敌人,是天然的敌人,仿佛是上帝亲自指定给我们的一详,因为它是教皇党的化身。没有办法让西班牙使我们满意,岂没有办法让它给我们安宁。我们汉仅要求西班牙允许我们为商人在口袋里装一本圣经和照自己的方式向上帝祈祷,但从西班牙人那里却根本不能指望得到信仰的自由。”英国积极策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同时,海军乘胜前进,在肃清了英吉利海峡的海盗之后,继续扫荡西班牙和地中海上的海盗。强大的英国舰队在北英、印度等殖民地巡亡,有力地配合了殖民地的扩张活动,成为建立大英殖民帝国的后盾。  ------------------  第九回 再颁条例英国逞威 商业上国荷兰败北  十五六世纪,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都凭藉海上强大舰队,建立了横跨大西洋、太平洋、乃至印度洋,包括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部分领土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曾吹嘘,在它们的殖民领土上,太阳从不下落。曾几何时,气焰万丈,不可一世的葡萄牙、西班牙日暮穷途,气息奄奄。继西班牙、葡萄牙之后,是谁又在做日不落殖民帝国之梦呢?大量事实证明,那就是英国了。英国在其共和国时期便通过授予殖民地以商业优惠权,极力巩固与殖民地的联系,使殖民地为英国服务,并通过《航海条例》强调,不仅对英国本国,而且对英国全部殖民地的贸易,应当全部用英国船只来进行,并迫使各殖民地承认“航海条例”。  第一次英荷战争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英国的胃口。英区认为,一笔勾销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的界线,彻底改变当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世界的时刻业已到来。英国认为,西班牙的西印度领地是容易接近和大有希望的掠夺目标,它们应该成为大不列颠殖民帝国“大厦”的基石。为此,英国在与荷兰战争结束的当年,便派出一支由38艘舰船组成的远征军去西印度夺取圣多明各。与此同时,英国在欧洲酝酿建立一个由英、荷、瑞典、丹麦4个新教国家的持久同盟,用以反对罗马教皇和欧洲的天主教国家。英国向荷兰提出关于缔结同盟的建议和两国政治上合并的计划,遭到荷兰断然拒绝之后,英国又提出英荷两国在欧洲和非洲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亚洲和东方是荷兰的独占范围,而美洲的(巴西除外)则是英国范围的分割世界的建议。从此,英国便膨胀了它建立庞大殖民帝国的野心。  护国政府的殖民扩张政策  第一次英荷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时,英国就决定利用这种局势,夺取荷兰的殖民地来扩大自己的殖民地。当时确定首先夺取荷兰在北美洲的殖民地——斩尼德兰。但是,当英国的舰队开到美洲时,同荷兰的战争已经结束,英国舰队夺取新尼德兰不成,便攻占了法国的殖民地阿卡第亚。鉴于西班牙实力衰弱,早已垂涎于秘鲁的银矿山、金矿床和西印度群岛富饶的种檀园的英国,要求西班牙承认英国人有权在西班牙辽阔的美洲领地自由贸易。英国远征西班牙的殖民属地圣多明各失败后,攻占了防御极差的牙买加。  远征圣多明各还有其政治上的图谋:对西班牙作战,就要同西班牙的敌人——法国结盟,结盟必然迫使住在法国的前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离开法国,前往马德里去避难并寻求援助,这样,查理二世就会声望扫地,从而减少拥护复辟的人数。此举可谓一石两鸟,不仅可以开拓英国的殖民地,而且可以巩固共和国的政治地位。不料,西班牙对这个事件的反映出人意外,从伦敦召回了自己的大使,并对英国宣战。1655年秋天,西班牙查封了停泊在西班牙港口的英国船只和货物。为了报复,英国海军对西班牙发动了海盗战争,攻击公海上和西班牙港湾中的西班牙船只,追捕从西印度运送贵金属到加的斯的西班牙的“白银船队”。  英国终于在国外赢得了声誉。克伦威尔大统帅的声威曾迫使路易十四也向他献媚讨好,英法两国签订了一项同盟条约。根据条约,为了感谢在反对西班牙的战争中所提供的军事援助,法国将敦刻尔克港口让给了克伦威尔。此后,英国对西班牙的胜利,使敦刻尔克及其外港马尔基克成了英国的领地。克伦威尔把这两个港口称作是“大陆的门户”、钳制信奉同一宗教邻国荷兰的“笼头”。瑞典女王也赞誉克伦威尔“立下军人曾经立下的最伟大的功勋”。但是英国无意满足瑞典力图把波罗的海变成它的内湖的如意算盘,而刻意充当瑞典和丹麦的中间人,以此获取英国在波罗的海沿岸贸易的最佳条件。英国并不满足这些条件,竟要求瑞典把不来梅割让给它作为进攻基地,藉以统率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联盟,从这里开始向哈布斯堡王朝进军。  连绵不断的战争,耗费了英国国库的大量财富。每年陆军耗费140万镑,海军耗费100万镑以上,预算赤字经常高达50万镑。第一次英荷战争,英国花费了250万英镑。到1654年,国家的全部准备金已经耗尽,没收来的全部土地也已经卖光、与此同时,国债也增长到了巨大的规模,1655年便已达到了781000英镑。到了护国政府垮台之后,英国政府欠下了250万镑的债务。除此之外,还有查理二世40—50年代所欠下的私人债务约300万镑。英国斯图亚特复辟后所建立的政府,面临重大的财政困难。  第二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经济矛盾。早在英国护国政府时期,两国关系就屡次尖锐化。荷兰外交机关多年来力求同英国缔结它所计划的使《航海条例》的效力化为乌有的条约,可是毫无结果。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复辟并没有缓和英荷之间的竞争。对荷兰的军事冒险能使英国获得经济上和政治上利益。所以,查理二世继续执行侵略的政策,争夺和扩大殖民领地,摆脱经济窘境。英国政府为了加强控制和掠夺,于1660年再次颁布了《航海条例》,增订了一些重要的条款,直接限制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上的独立自主。补充条例规定:殖民地不论输出和输入商品,都必须用英国船只装载;并且有许多指定物品,心须先输送到英国和英属领地,首先满足英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其多余的产品,在付了转口税之后,再转销欧洲各地。《航海条例》又具体规定了殖民地的许多“列举品”(即指定的物品),如烟草、糖、原棉、靛青、染木等,只能运往英国和英属领地。英国统治阶级的目的是:独占海上运输业,独占殖民地市场,并使英国本土成为殖民地物产的集散地,这样就可以垄断殖民地的商品价格,增加税收,大量销售英国工业品,以获取巨利,扩大资本积累。  英国政府继两次《航海条例》之后,1663年,又颁布了《主要产物法令》。法令严格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英国企图以此控制整个欧洲对英属殖民地的贸易,获取垄断性的利润。这是英国统治者采取重商主义政策的进一步措施。欧洲各国商人针对英国这种措施,以提高物价夹弥补他们必须将商品先送往英国缴付转口关税的损失。这一笺转口关税,最后还是转嫁到美洲殖民地人民的身上。  英国政府的两次《航海条例》和《主要产物法令》,严重地损害了荷兰人的利益。荷兰资产阶级和商人忍受不了这种限制的歧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时而激烈,时而平缓。殖民地频繁的冲突导致了最后的决裂,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了。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一1667年)是由于英国占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而引起的,正式宣战的时间是在1665年初,但是战争早在1664年英国人攻击荷兰在非洲西海岸的要塞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次英荷战争时期,按照条约,法国有援助荷兰人的义务,于是,法国在1666年1月对英宣战。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确定了建国的目标——战争、荣誉和领土,为此,法国重组了海军。1661年初建海军时,法国只有舰船加艘,很快便增加到196艘。同时,法国还改革了旧有的港口和兵工厂,使土仑、罗齐福德、布里斯特、李费哈里和敦刻尔克等港口都实现了现代化。  荷法并肩作战,但是英王查理二世却不想树敌大多,便积极谋求同法国的联盟。早在1662年,英国把大陆上的据点卖给了法国,从而使查理国王获得了200万镑。在战争中,法国同双方都有一定的联系,既不愿意荷兰被击溃,也不愿英国遭受重大损失。英国国王同法国进行秘密谈判,两国达成了秘密谅解:英国不反对法国侵入尼德兰,法国则以撤回对荷兰人的援助作为酬报。两国签订协议之后,法军随即越过了尼德兰的边界,占领了边界城市。  荷兰人在第一次英荷战争后,认识了制海权在海上贸易的作用,便大大加强了海军,改善了海军组织。荷兰海军在德·路特的统率下,打败了英国人,甚至冲入泰晤士河,威胁伦敦。法国侵入尼德兰和荷兰人进攻泰晤士河,迫使荷兰和英国不得不于1667年7月31日签订《布雷达条约》。按照这个条约,英国保留了新阿姆斯特丹,而荷兰取得了南美洲的苏里南并保留了夺自英国的普洛兰岛(摩鹿加群岛),《航海条例》的条件也稍稍放宽了。  第二次英荷战争是英国和荷兰两国关系史上的转折点。英国人退出了印度尼西亚,荷兰人退出了北美大陆,这在实际上意味着两国在殖民角逐中划分了势力范围。  《布雷达条约》之后,西班牙与葡萄牙签订了和约,并承认了葡萄牙的独立,英国、荷兰和瑞典成立了对付法国的同盟。法国审时空势,同欧洲国家签订了放弃法兰齐、柯门特、康布莱、圣阿穆尔和艾里等地方的和约。法国所以同意这个和约,是因为它和英国订有秘密协定,一旦查理国王死后,这些领土还是应该归还法国。  路易十四对西属尼德兰还是不想放过。他想方设法破坏英国。荷兰和瑞典的三国同盟。为了稳定他的左翼,法国决定同英国进行秘密谈判,利用荷兰和英国之间的商业竞争继续存在、英国国内的财政困难,答应查理二世,如果英国脱离三国同盟就送给他补助金,从而诱使英国变为法国对荷兰斗争的同盟者。法国与英国终于在1670年6月缔结了一个秘密的《多维尔条约》,根据这个条约,英国对法援助使法一次获得15万镑的补助,并在战争继续期间每年获得22.5万镑。英国除了提供军事援助外,还应当同法国缔结商约。条约中同时还规定了双方在英国恢复天主教所应当采取的一些措施。《多维尔条约》,使英国同意支援法国向荷兰人作战,左翼稳固了之后,法国又出兵占领洛林并与巴伐里亚选侯缔结了一个条约,维持两国的友谊,从而又稳固了右翼。与此同时,法国又用大量金钱收买瑞典,终于瓦解了三国同盟。  第三次英荷战争  荷兰是法国在欧洲建立霸权的障碍之一,法国要想称霸欧洲,必须打败荷兰。同路易十四有秘密义务的英国查理二世把英国拖入了战争,法国许诺,打败荷兰后,将荷兰的瓦尔海伦岛和布里尔城、卡赞德城并入英国、这样,些耳德河就对英国贸易开放了,荷兰海岸也将处在英国海军的控制之下。于是英军突然袭击了荷兰海军,从而拉开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序幕。  1672年春,英国和法国联合对荷兰作战,荷兰虽然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但仍顽强抵抗。英国的参战,不象《多维尔条约》规定的那样活跃和积极,英国议会和伦敦商业区这时则认为,法国是比荷兰更危险的敌人,因而议会拒绝通过对荷兰作战的补助金。瓜分荷兰的计划注定不能实现。荷兰为了抵御陆上法国大军的进攻,决堤放水,海水淹没了一部分国土,给法军的进攻设置了不可克服的障碍。在海上,荷兰海军留下一支小舰队牵制法国人,而对更强大的英国海军进行主要的打击,保障了荷兰海岸的安全。  荷兰的海军乃是一支劲旅。战争开始前夕,荷兰海军近百艘军舰和50多艘火攻船驶往英国海岸附近,寻找战机歼灭法、英两国的舰队。荷兰和英国为争夺大西洋的霸权进行了多次战斗,在被称为索尔贝的海战中,荷兰的海军集中进攻英国国王的弟兄约克公爵乘坐的旗舰,迫使约克公爵换乘军舰,从此不再在荷兰海军面前出现。  当时,法国也有30艘军舰参战,但起的作用并不大。1673年,荷兰舰队又同法、英舰队连续进行三次海战,双方势均力敌,战斗始终胜负难分。威廉在一支西班牙部队的协助下、竟占领了波恩城,迫使法军分段撤退了。海战的失利,对法国实力增强的恐惧及英国官廷密谋的揭露,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不满。议会在拒绝批准对荷兰作战补助金的同时,猛烈抨击支持法国对荷作战,终于追使英国国王于1674年2月同荷兰签订了单独的《威斯敏斯特和约》。这个和约规定了1667年的布雷达条约继续有效,荷兰同意给英国80万克伦,把英国在欧洲以外所夺取的荷兰领地都交给英国;英国则保证不帮助荷兰的敌人。但是,议会认为未一项条件还不够,坚持积极地帮助荷兰来同法国斗争。英国议会不同意向法国宣战,要求遣散军队,否则不同意给国王以补助金。  英荷战争是在海上进行的。海战对海军的技术装备和海军学术的发展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战争进程中,已经制汀了舰队的体制:舰队下辖分舰队,分舰队又辖有若干纵队;确定了战列舰、巡洋舰等军舰为新的舰种。海战的战术也有很大的变化:战争初期实际上还没有战斗队形,战斗只不过是单舰格斗(炮击和接舷战),到了战争后期,双方都已广泛地使同一路纵队,舰只成一路纵队进行炮战,这已成为海战的主要方法,从而促进了海军炮兵日臻完善和不断发展。在英荷战争过程中,海军战略也有所变化,其基本内容就是夺取制海权。  尽管荷兰海军取得一定的胜利,但是,荷兰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落伍了。《航海条例》的限制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加速了荷兰的衰落。以阿姆斯特丹为例,这个昔日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荷兰大资产阶级的集中点,世界性的裔港,交易所的业务、商业及金融信贷业务的中心,当荷兰拥有商业霸权和占有广大殖民地的时候,它是能够保持一定优势的。但这个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很不巩固的。随着其他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荷兰中介贸易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其他欧洲国家,首先是英国和法国,已经系统地实行保护本国工业的政策,荷兰则相反,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商业利润,却让廉价的外国商品充斥国内市场,因而扼杀了本国的工业。由于荷兰执行这种政策,到17世纪末,荷兰已经丧失了工业优势,随后连自己在商业中的垄断地位也让给了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英国。连年不断的战争,加速了荷兰经济衰落的到来。荷兰的工业生产日趋下降,来定呢绒,17世纪中叶年产12万匹,到18世纪末仅为3万匹;造船数量,18世纪也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17世纪中叶,每年出海的渔船是1500一2000艘,18世纪中叶不过是200艘。18世纪,荷兰资产阶级在贸易中丧失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逐渐变得仰赖其他国家,首先是依靠英国借给的资金。  荷兰的失败和尼姆维根和约  17世纪后半叶,英法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了。法国极力想通过限制外货的进口来发展本国的工业。英国议会则通过决议,减少英国对法国的出口,如果法国不降低英国商品的关税,就禁止法国货的进口。英国实行了这种威胁手段,禁止从法国进口葡萄酒、醋、麻布、呢绒、丝、盐和纸,因为这些商品的进口“耗费了王国的财库”。但这些措施又绝对不意味着英国同法国决裂,国工仍然背着议会同法国进行秘密谈判。法国宫廷得知英国议会坚持使英国站在荷兰方面,干涉继续进行的法荷战争,因而需要拖延议会的开会时间,两国遂于1676年达成协议:查理二世必须把议会的例会拖延到1678年夏,而法国必须每年付给英国国王10万英镑。  此时的英国极力想作欧洲的霸主,在荷兰的威势已经趋向衰落的情况下,阻碍英国称霸的国家显然是法国而不是荷兰。如果荷兰丧失了独立,莱茵河三角洲就要落入法国的手中,法国在大陆上的威势必将大大加强。法国夺取了安特卫普,就意味着大大增加对英国的军事威胁。所以,议会继续坚持对法作战:与此同时,荷兰执政也支持议会的努力;英国国王动摇了。但法国及时给了国王保持友好中立的新补助金,致使英国没有参加大陆上的战争,第三次英荷战争至此已经转为法荷战争。  法国在它和英国联合时期,从来没有打败过荷兰舰队。1676年1月,当荷兰舰队驰援西西里时,海上名将吕泰尔将荷兰23艘大型战艘和20艘西班牙军舰会合在一起时,法国舰队第一次战胜了荷、西联军。在阿古斯特第二次海战中,结束了吕泰尔光辉的一生。法国舰队不失时机第三次向西、荷两支舰队进攻,击沉、焚毁并俘获敌舰多艘,从而打垮了名噪一时的荷兰舰队。1678年,法国、英国同荷兰、西班牙缔结了尼姆维根和约。  尼姆维根和约使法国获得了一个强大的地位。根据这个和约,法国获得了西属尼德兰的大部分、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英国坐收渔人之利:战争中法国人耗费了许多血肉和财富,而在不知不觉中,却使英国人在殖民事业和海洋上变成它的劲敌。作为分赃,英国也分得了新阿姆斯特丹和新泽西,使它的南北二美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此外,英国还获得了圣海仑拉,后来成为东印度商业舰队的基地。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在1674年与荷兰签订了公约之后,由于欧陆战争的延续,使荷兰的海运贸易大部分为英国所接替了。当尼姆根和约签订之际,英国已经变成世界上商业和海军力量的强国了。正因为如此,英国本上安全确有保障,加上握有世界海洋上的制海权,开始把它的殖民触角伸向其他国家的殖民地。  英国资产阶级在荷兰的势力趋向衰落之际,一方面积极继承和接管荷兰在海外的殖民领地,不断地扩大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则遏制法国的扩张,不让法国在海外土地上增强势力。但这时的英国政府由于受到法国的经济补助,不愿意同法国决裂,不仅没有帮助本国资产阶级夺取殖民地,相反地却把已经属于英国的阿卡第亚还给了法国。英国资产阶级冲破阻挠,在英荷战争期间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北卡罗来纳和南卡罗来纳、哈得孙湾附近地区和宾夕法尼亚等北美地区。与此同时,英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巧妙地利用战争,把荷兰这个竞争者排除出去。  ------------------  第十回 “情妇战争”弯弓待发 “天然疆界”恢弘壮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翻开历史卷宗,各种轶闻纷呈: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竟然为了一个情妇,同哈布斯堡皇帝重开战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历史上留下极不光彩的一笔。这位颇有声望的国王怎么会为了情妇去打仗呢?原来这里还有深刻的历史和宗教方面的原因。法国经过了百年战争之后,留下了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亨利四世和他的大臣竭尽全力使法国人和解,重建国家,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恢复了和平,并恢复了国王在王国的权威和专制主义的原则。然而,这一切都使法国的宿敌哈布斯堡王朝不安,虎视眈眈地盯着法国。在法国发生了新教王公们索取公爵领地的冲突后,哈布斯堡皇帝进行干预。天主教王公全部参另了神圣联盟。就在这个时候,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却爱上了孔代亲王的妻子、年轻的夏尔洛特·德·蒙莫朗西,而这时她到她丈夫避难的西属尼德兰去了。为了国王的情妇也要打一仗吗?但在事实上,战争一触即发,任何借口都会引起火药库的爆炸。国王已确定1610年5月16日出征,情况迫在眉睫。法国国王正在募集军队,欧洲的新教徒认为这场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争吵纯属私人纠纷,因而不支持法国国王。新教同盟的王公们只肯为夺取公爵的领地而打仗,而对西班牙、对国王的情妇们毫无兴趣。“国王的好色淫乱”也使巴黎人民愤愤不满,他们扬言要拒绝纳税。正当法国人为这件事沸沸扬扬,众说纷红的时候,国王亨利被刺,从而阻止了一场战争。  法国同西班牙的历史宿怨  早在查理一世登上西班牙王、位,又被选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后,查理一世对外侵略的野心就直接威胁着法国的独立。法国国王和哈布斯堡王朝严重对立,连续爆发极为残酷的战争。法国国王在一次战败中被俘,被迫答应放弃争夺米兰和答应把争执中的勃良第土地还给哈布斯堡王朝以后才获得了自由。但是,法国国王并不打算履行他的诺言。不久,他便加入了反对德国皇帝的联盟,和土耳其苏丹订立同盟,并从那里得到了所谓治外法权。法国商人由此在对土耳其进行贸易时得到了重要的特权。后来,法国又和西班牙交战,西班牙的军队侵入法国,一度离巴黎只有两天的路程。查理国上死后,法国还同他的继任者腓力二世继续进行战争。后来由于财力消耗殆尽,双方才缔结和约,结束了在意大利的战争。根据双方缔约的条款,法国拔除了英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个据点加来,使其永远成为法国的港口,法国还在西洛林得到三个重要城堡——麦茨、土尔、凡尔登及其近郊,但是法国必须从萨伏依撤军。法国侵略意大利计划的破产,使西班牙不但在南方,而且在米兰都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后来,法国宗教改革,形成了天主教与雨格诺(来自德文,意思是参加同盟的人)两大派系。两派贵族都利用战争来掠夺市民和农民。他们进行战争的特点都是向国外求援,并为此直接出卖祖国的切身利益,从而使法国的国内战争都带有国际背景,西班牙、英国等国努力趁机渗入法国。雨格诺教派答应把加来和去那尼给英国女王,换取英国对他们的保护。雨格诺教徒向法国国王指出,为了王权的利益,必须打垮西班牙在欧洲的强大势力,应当支持佛兰德尔的起义者,与英国和德国新教诸侯结成联盟。雨格请教派起兵支援起义者,但被西班牙人击溃了。这件事使天主教徒下定决心要除掉雨格请教徒,策划利用雨格诺贵族在他们的领袖纳瓦拉王亨利和国王的妹妹马加丽特结婚的日子云集首都的机会,大规模地屠杀这时已在南方强大起来的雨格诺派的领袖和优秀代表,致使法国发生了“巴托罗缪之夜”事件。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节日)夜间,天主教徒在王室的允诺下,对雨格诺教派下了毒手,3000名雨格诺教徒被杀害,尸体被扔进了塞纳河。与此同时,在其他城市如奥尔良、卢昂、波尔多等城市,也发生了同样血腥的暴行。雨格诺派的若干知名领袖惨遭杀害。但是,“巴托罗缪之夜”并没有完全消灭雨格诺教派的力量,他们很快集结起来,同天主教开始了新的战争,在法国南部等地区成立了城市和贵族共和国,实际脱离了北部国家王权,使法国分为南北两部分。不久,北部也和王权脱离。王权彻底崩溃了,从此,法因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亨利四位置建法国王朝  1589年8月,雨格诺首领瓦拉王亨利四世即了王位,他本是王室的旁系,终于成了波旁王朝的奠基人,但是,北部法国不承认他是国王。西班牙利用这个有利的混乱局面,从南尼德兰开始了对法国的武装干涉,并在联盟的同意下,将军队开进了巴黎。联盟引狼入室,从而失尽了威信。亨利在重新统一王国的事业中,一贯毫不犹豫地跳上马背,冲进酣战的人群,显示出英雄本色。这是一位头戴羽盔,全身披挂,颇有大丈夫气概的国王,一位风流的国王。亨利四世虽然信奉新教,为了笼络天主教徒,他签署了一项声明,答应尊重国家所实行的天主教礼仪,不干涉天主教的宗教活动。为此,他还同意接受天主教的“教诲”,改信天主教。亨利四世终于使巴黎不战而向他敞开了大门,使他迈出了只有去首都才能寻求政治解决办法,谁掌握巴黎,谁就能掌握法国的第一步。  天主教徒归顺了之后,亨利四世便亲自解决外国军队问题。法国人对外国军队驻扎法国国土已经受够了。亨利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西班牙。他瓦解了天主教联盟,并采取措施促进归顺。他给天主教大领主们以年俸和兵权,给城市以各种豁免权和保证,从而使天主教大领主们都承认了王权。在巩固王权的基础上,亨利亲率大军,大败西班牙前兵劲旅,一举夺回勃艮第,追使西班牙签订了和约。亨利没有依靠外国援军,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王国,从而巩固了国王的权力。  平定了内忧外患,亨利四世奉行重商主义原则,并坚决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主要是对工业保护关税政策,使法国经济不受意大利北部、荷兰和英国工业品输入的影响,并成立了贸易公司,从而使法国贸易取得了很大成就。法国商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又取得了内乱时期失去的有利贸易地位。他们在殖民扩张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绩,1604年,一批诺曼底商人在加拿大为法国殖民统治打下了基础。  法国的天然疆界  为了对付西班牙的反法政策,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和新教国家英国、荷兰以及德国的新教诸侯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法国人认为“你想给你的国家定一条良好的国界,那你就要先给自己的欲望定出一个恰如其分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法国不能被局限在“它现时所在的狭小国界之内”。从而,法国提出了著名的“天然疆界”论。天然疆界的主要内容是:在南方,法国有一条天然疆界,这便是比利牛斯山脉。要使法国重享它昔日的光荣,就等于要收回“曾经属于它的邻近领土”,即收回萨瓦、法兰斯孔太、洛林、海诺特、阿尔土瓦和尼德兰。  法国向往着称霸文明世界,称霸于一切基督教民族,按照亨利四世的宏伟规划:把哈布斯堡王室降低到比利牛斯半岛一地国君的地位,把土耳其和靴靼人赶到亚洲去,重建拜占庭帝国,然后再重画欧洲政治地图。到那时,欧洲将分为6个世袭君主国家、五个选举的君主国家和五个共和国。在这一切国家之上,设置一个专门的议政府,负责维护普遍和平并审理国与国之间、国君与臣民之间的一切纠纷。基督教国家的这个特种共和国的首脑是教皇,其首相则为法国代表。法国的这个方案,企图削弱法国的敌人,加强法国的藩属国家,以一圈中立国将法国圈起来,这些中立国在法律上受法国保护,而实际上则由法国控制。  亨利四世还在欧洲广泛实践“政治均势”原则,即建立在领土和经济上的统一以及由此相关联的语言和文化的统一基础之上,那未一国在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上,便力求保证本国的完整,使之不为其他国家染指。这个“政治均势”原则,促使人们设法维持欧洲各国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力量对比,制造抵消任何一个迅速壮大的强国的力量,而在最强大的国家进行掠夺的时候,便去资助最弱小的国家,以便恢复原先的“均势”。  亨利四世对外推行“天然疆界”和“政治均势”政策,旨在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基于这种考虑,法国既要同英国友好,又要对抗英国谋取霸权地位的企图。所以,亨利四世对于曾经把他当作新教徒和西班牙的敌人,从而帮助他取得法国王位的英国人采取友好的姿态,但同时又秘密抵制英国航海家和商人的计划,抵制英国外交官在意大利和东方的阴谋。同样,为了削弱哈布斯堡王室,亨利四世帮助西班牙与荷兰缔结和约,促使尼德兰北方七省脱离西班牙而独立。在东方的土耳其,已完全恢复宗教战争时期已经动摇的法国势力,除英国之外,一切想同土耳其贸易的国家,它所派到土耳其去的船只,必须悬挂法国国旗。亨利同苏丹的友好,是企图借用土耳其的步兵入侵恐吓哈布斯堡王室,用土耳其的海军进攻恐吓西班牙的国王,从而使法国获得安全。  亨利四世竭力防止内乱再起和保持对外和平,奉行谨慎的内外政策。同时,他的对外政策是现实主义的,不忘扩大法国的疆土。1600年的巴黎条约使他收复了萨瓦公爵占领的法国领土,其中包括布雷斯。I601年签订的里昂条约又使法国得到比热、伏尔罗梅以及热克斯地方。亨利支持萨伏依公爵、威尼斯、荷兰共和国、德国的新教诸侯反对哈布斯堡王朝,但同时又尽量避免与西班牙国王和德国皇帝在形式上的决裂,以保持有利于法国的“政治均势”。但在他执政后期,亨利公开准备战争,企图组织强大的欧洲联盟来反对哈布斯堡王朝。正当法国紧锣密鼓地准备所谓“情妇战争”紧要关头,一个天主教的狂热信徒刺死了亨利四世,使法国又陷入了一场内乱之中。  红衣主教黎世留当政  法国的政局在动乱中,迪普菜西·德·黎世留掌了权。黎世留出身于不太富裕的地方贵族家庭,外祖父是巴黎的一个律师,他最初本打算任军职,但是环境使他当上了波亚迭的一个最穷最小教区的主教。他的军事知识对他以后的事业起了很大作用。此外,这个人还具有其他非凡的学识和极强的功名心。他在1614年作为僧侣界代表进入三级会议,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炙手可热的首相。  据描写,这个既具有文人的学识,又兼有士兵的勇气和进取心的首相,决心在法国建立一个使欧洲肃然起敬的绝对君主制。为此,他召开显贵大会,进行以捐税、预算、国王债务的赎买为内容的国务改革,取消或者削弱王公显贵们的年俸,用节省下来的钱建立现代化的行政机构,建立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国务改革受到显贵们的阻滞,并策划暗杀黎世留的阴谋,黎世留为了使贵族树立他们是国家的首要仆人,要服从国家,顺从国家的观念,杀一儆百,将阴谋者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  英国惧怕黎世留以强大的舰队称霸海洋,会严重地损害共和国的殖民利益,便积极支持法国国内的叛乱分子。黎世留粉碎了罗昂的阴谋暴动,把英国人从他们登陆的雷岛赶了出去,并包围了雨格诺教徒所在的城市。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肢解了这个城市,并收复了其他叛乱的城市。国王签署了“阿莱斯恩典敕令”,从而结束了宗教战争。按照敕令,新教徒不再拥有军队,并拆除了一切工事,国王恩赐他们礼拜自由,同时在所有的新教省份恢复天主教。  继续推行“天然疆界”政策  红衣主教对外和对内同报有宏图,他认为法国负有海洋使命。他建立了法国海军,分为两个舰队:中东舰队和西方舰队。他协助成立了头一批殖民商业公司,尽力排挤这时已在海上贸易和殖民地贸易占居首位的荷兰。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他的重商主义政策,毕竟使法国资产阶级组织了贸易公司,帮助法国殖民者定居在塞内加尔、加勒比海、圭亚那和马达加斯加,扩大了在加拿大的殖民地。为了法国的利益,黎世留还竭力运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俄国开辟原料和销售市场。  黎世留首相对外政策基本上还是亨利四世“现实主义”政策,寻求法国的“天然疆界”,推行削弱哈布斯堡王室的外交原则,谋求以莱茵河为法国的东部边疆。在一本标题为《洛林公爵领地和巴尔并入法国的最可靠手段为何》的小册子中写道:“对位于莱茵河以西之领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无任何权利。因为500年来,这条河流一直是法国的疆界。皇帝的权利是建立在篡夺的基础之上的”。黎世留的宣传,就是要将法国强盛并取得军事成就时期所占领的一切地方划人法国的版图。  黎世留为了对付奥地利家族,实现法国的天然疆界,脑抢先下手,插手意大利,支持法国公爵去继承罗马的领地,以此来反对罗马帝国皇帝和西班牙国王。为此,法国二次出兵远征,占领了意大利的一些要塞,并成功地利用教皇来反对皇帝,使皇帝承认了法国公爵继承罗马领地的权利,从而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17世纪初,西班牙面临的国际局势非常复杂,从尼德兰领土中分离出来的联省共和国,继续为自己的独立同西班牙进行战争。虽然英国停止援助荷兰人,但西班牙军队仍然吃败仗,迫使西班牙政府和荷兰缔结了12年的停战协定,从而承认了荷兰为交战的一方。  “无敌舰队”覆灭后,英国轮船经常袭击西班牙及其在美洲殖民地的海岸。西班牙试图同英国签订和约,但均因要求过高而失败。西班牙并没有放弃征服英国的妄想,1601年曾派出一支由50艘军舰的海军进攻英国海岸,占领该岛的沿海据点,不料舰队被暴风吹散,丧失了战斗力。英国在詹姆士任国王后,新国王推行了对西班牙的和好政策。  西班牙同法国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法国国上亨利四世准备组织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但亨利四世被刺后,新国王对西班牙态度非常和好,甚至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通婚。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西班牙仍然奉行哈布斯堡王朝的侵略政策,按捺不住它的世界帝国的野心,参加了30年战争。欧洲其他一些不愿让哈布斯堡王朝在政治上称霸的国家,都起来反对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  法国首相黎世留成功地建立了法国和意大利国家的联盟来反对西班牙,并积极地援助荷兰和德国的新教诸侯,并于1635年公开和西班牙作战。法国利用西班牙军队分散在西欧各地的弱点,开始沿着整个比利牛斯半岛边境、法兰德斯、意大利实施各个攻击,在占领卢西里昂后,渗入西班牙北部各省。西班牙同荷兰的军事冲突重新爆发后,西班牙便同法、荷两国在遥远的各个不同的战场上进行战争、  欧洲30年战争是裴迪南二世梦寐以求的,是一个统一在他的绝对的、毫无限制的权力之下的德意志的最后一次尝试。如果德意志被征服,法国身边就会成长起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是黎世留所不能允许的。黎世留支持新教诸侯去反对天主教,井同丹麦国王谈判。慑于哈布斯堡王室在德意志北部以及在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势力,丹麦国王心甘情愿地接受着英国和荷兰的津贴,并发起同帝国的战争,丹麦败北后,黎世留运用全部外交权术去促使瑞典把力量投入反对哈布斯堡王室的战争。1631年,黎世留与瑞典缔结同盟,瑞典和法国相约负责“恢复德意志的自由”,亦即发动诸侯反对德意志皇帝。法国答应每年为瑞典王提供100万利维尔补助金,为此,瑞典王答应派3万步兵和600骑兵到德意志从事反对皇帝的活动。这样,瑞典就纯粹地变成了法国的雇佣军,在法国和瑞典的干预下,德意志政治上分裂了。法国也是30年战争的热烈支持者,直接插手干预德意志的事务,为了所谓德意志的“自由”,法国经常不断地破坏西德意志,把德意志拖人长期战争,最后葬送了德意志的政治统一,迫使德意志签订了《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是法国黎世留对外政策的胜利,这个和约的作用在于葬送神圣罗马帝国,并长期地确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这个和约的第71条至80条规定:首先,关于梅斯、土耳和凡尔登主教区和上述各城市和它们的主教管区,特别是美因威克的主教管区,过去属于皇帝的主要领地、主权和所有其他权利,今后都属于法兰西君主,永不改变地为他所有;  第二,皇帝和帝国将放弃皮格奈罗的直接爵位权利和主权,以及所有属于他的,或以后可能属于他的或神圣罗马帝因的一切,并转交给最信仰基督的国王和他的继位者;  第三,皇帝代表本人井代表整个最尊贵的奥地利王室以及帝国,将迄今属于他的,或属于帝国的,或奥地利家族的,在布里萨克城、在上下阿尔萨西亚、松高的伯爵领地和在阿尔萨西亚的10座城市,以及所有农村的省一级统治机构的一切权利、财产、领地、财物和管辖权或属于上属市长职位的其他权利,都移交给最信仰基督的国王的法兰西王国;  第四,在皇帝和整个帝国的同意下,最信仰基督的国王及其继位者有权在菲利普斯堡永久驻军,皇帝、帝国和因斯普鲁戈的大公费迪南德·查理先生各自解除上述贵族领地和地方的社团、行政长官、官员和臣民对奥地利王室的义务和誓言,规定他们今后应臣属、服从和效忠于法兰西国王的权力,而他们从现在起,永远放弃在这些地方所享受的权利和要求。至此,法国的“天然疆界”变成了现实,和约还确认了荷兰的独立地位,承认瑞士脱离帝国而独立。法国和瑞典被承认为和约条款的保证人。  ------------------  第十一回 “太阳国王”称霸欧洲 决堤淹城败中取胜  朋友,你看过电影《铁面人》吗?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似乎和法国大名鼎鼎的“太阳国王”有些瓜葛,以致子不少史学家竟对路易十四的国王身份怀疑起来。据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权威著述,在路易十四未成年期间,摄政的首相马扎然去世几个月后,一个身材高子常人,年轻、漂亮、高雅的不知名的囚犯被极端秘密地押送到一座城堡。这个囚犯一路上戴着面罩,面罩的护颈装有钢制弹簧,使他能戴着面罩吃饭而不感到丝毫不便,看押人员奉命,如果他取下面罩,就杀死他。令人倍感惊奇的是,这个囚犯无疑是个重要人物,但其人入狱时,欧洲并没有什么重要人物失踪。刚入狱时,典狱长亲自把精美的饭菜摆在他的桌子上,然后把他关在里面,退了出来。一天,这个囚犯用餐刀在一只银碟子上刻了几个字,然后把碟子从窗口扔出去,碟子落在停泊在城楼脚下河边的一只船上。船主是个渔夫,他把碟子拣了起来,拿去还给典狱长。典狱长十分惊讶地询问渔夫,“你看过碟子上的字吗?你拣起碟子后有谁看过没有”?渔夫回答说:“我不识字,我刚刚拣到,没有别人看见”。这个渔夫被扣留起来,直到典狱长了解到渔夫从来没有读过书,碟子也没有被别人看见过之后,才把他放了。典狱长对他说:“去吧!你不识字,是你走大运”。知道这个秘密的大臣临终前,他的女婿、法国元帅跪着肯求他告诉铁面人是谁?这个大臣回答说,这是国家机密,他曾经宣誓永远不泄漏。那么,这个身材优美、皮肤略带棕色的囚犯究竟是谁呢?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君主,在其鼎盛时期就开始有了取得不久前德国皇帝所想取得的地位——“全欧”;主的野心。他在自己的政治演说中强调,他的政权源出比鄂图帝国更古更大的强国,即查理大帝帝国。他曾提出自己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候选人。他命令在一个纪念碑上把易北河寓意地画为自己领土的东部边境。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满足了封建责族的欲壑,当时宫中佞幸献媚的人,称法国达到了“太阳国王”的“盛世”。几乎同时期的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用他那如椽大笔,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世界学术名著《路易十四时代》。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对路易十四赞赏备致,尽管路易十四去世时,给法国留下一个经济崩溃,民穷财尽的烂摊子,他还是给路易十四及那个时代冠之以伟大的字眼。本回书对路易十四不作全面评述,而是着重从国际风云角度看看这个太阳国王如何称霸欧洲,处心积虑地展拓他的天然疆界吧!  儿皇帝与铁圃人之谜  说来也许人们不相信,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阳王”,继位时还是一个不到5岁的儿皇帝。待他成年之后,又有神秘的铁面人之说,更使这段历史扑朔迷离。据史书记载,路易十四的父亲死于1643年,老国王在去世前,口述了一项声明,指定王后安娜、国王的弟弟孔代以及黎世留手下全部人员成立政务会议,路易十四继承王位。井指定他的母亲安娜为摄政。这个声明不合玉后的口味,更不合血统亲王的口味。王后安娜在老国王死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通过巴黎高等法院作出决定,废弃老国王的遗愿。于是,王后进行无限期的摄政,王弟任王国总监。王后任命马扎然为首相。这一任命却使前任首相的后继者、意大利人红衣主教马扎然成为实际统治者。马扎然采取断然措施,限制显贵们分割国家财富的野心,节制玉后恩赐的慷慨,粉碎大领主们策划的罢兔马扎然的阴谋。然而,法国同西班牙还在继续作战,要消除战患,必须扩大战果才能签订和约。  最激烈的战斗在佛兰德尔境内进行,法国一度和其同盟者荷兰瓜分了这个地区,但这个地区根本没有被征服。西班牙的26000人军队对该地大肆蹂躏,它们准备深入法国境内,兵临巴黎城下。由于法国新国王幼弱,法军数量又居于劣势,其统帅竟是一个21岁的青年,这些都使西班牙人希望倍增。指挥法军的青年王侯审时度势,指挥若定,机灵敏捷,亲自率领骑兵向当时所向无敌的西班牙步兵发起进攻。这支步兵强大和密集程度都与受到高度评价的古代重甲长枪军不相上下。这支步兵还以后者所没有的灵巧队形展开,使位于它正中的18门大炮得以进行齐射。青年王侯包围了这支步兵,并向它发起三次进攻,终于冲垮了西班牙步兵密集的队形,煞住了它嚣张的气焰。法国军队刚刚获胜,立即制止了屠杀,遂使西班牙军队的官兵纷纷扑倒在青年王侯的膝下,寻求庇护,以免死于胜利的法国士兵的狂怒之下。青年王侯这一仗便使大孔代之名蜚声于世,欧洲人过去尊重西班牙军队,现在改而尊敬法国军队,一百年以来,法国军队从来没有打过这样著名的胜仗。  西班牙军队的失败,追使帝国谋求同法国的谈判,但双方仍想在战场上一见高低,致使谈判拖延了很长时间。孔代亲王在弗里堡战斗中,西班牙军队抢先占领了该堡、城下驻守部队比孔代亲王率领的军队还多,但他率军发起三次猛烈进攻。据说,他把元帅权杖投掷到敌军防御工事中,为了拾取权杖,他手执利剑,指挥团队向敌阵进攻,从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孔代亲王还率军在西班牙军队睽睽目光之下包围敦刻尔克,并第一次使这个要塞落入法国手中。在德意志军队包围了阿图瓦的朗斯之际,孔代亲王受命向德军发起进攻,俘虏其主帅,打得这支德意志和西班牙联牢土崩瓦解,使其丢失军旗百余面,大炮38门,5000人被俘,3000人被杀,其余官兵如鸟鲁散。至此,法国和瑞典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法国军队越过了莱茵河,占领了整个巴伐利亚,并向哈布斯堡王朝的维也纳进军,瑞典人也进入了布拉格。哈布斯堡王朝四面受敌,被迫让步,在1648年10月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将梅斯、土尔、凡尔登三个主教区划归法国,使法国的边境得到了保护;同时法国还得到了通往意大利的门户——阿尔卑斯山的皮涅罗尔要塞等地,终于经过战争赢得了和平。  不幸,法国陷入绵延不断的内战之中。  在逆境中,路易十四被抚育成人。这个被称作没有王国的年轻国王,经常缺少生活必须品,被迫从一个省到另一个省的转移。当年轻的国王回到巴黎并控制了局势后,孔代亲王外逃,成为西班牙的雇佣军官,统帅西班牙的军队,越过边境,进逼巴黎。路易十四执行积极的对外政策,先后同德意志、英国结盟。法国军队终于在邓斯获胜,西班牙被迫停战。两国在北达索瓦河的小岛上签署的比利牛斯和约,满足了法国的要求: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国王的女儿为妻、法国得到了南部的鲁西永和塞尔达尼、北部的阿图瓦、列日公国的菲利浦维尔和马里安堡、卢森堡的蒙梅迪和蒂翁维尔等大片领土;同时,洛林的查理四世仍然保留着他的公爵领地,但要拆除要塞;巴尔公爵领地归属法国。由于历史上连续发生的偶然事件,路易十四还继承了许多省份,没有领土的年轻国王终于有了领土。  路易十四亲政  铁面人的传说毕竟是文字虚构。在远离朝政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路易十四决心肩负国政的重担。此时的国王已经22岁了,竟没有一个朝廷大臣间过他何时想听取他们的汇报?当其首相临终之际,希望成为首挨大臣的才想起了国王:“我们今后有事找谁”?路易十四用坚韧不拔的语气镇定地回答:“找我”。路易十四亲政了。他亲自规定每个大臣的职责范围,责成他们定期汇报,不得略漏。他一心想亲自治理国家,因而没有任命首相。路易十四亲自挑选亲信,主持朝政,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捐税制度,从而使法国经济出现了繁荣。  与此同时,法国积极谋求在欧洲的大国地位。一次,法国大使同西班牙大使在瑞典驻伦敦大使馆门口,为了谁先走的问题发生争执。由于这个西班牙人比法国大使更富有,随员更多,因而把伦敦的地皮拉了过去,杀死了法国大使四轮马车的马,殴伤并驱散了大使的随从人员,扬长而去。路易十四获悉这一侮辱后,立即召回法国驻西班牙大使,并下令把西班牙驻法大使驱逐出境,中断了还在佛兰德尔进行的法、西两国边境谈判,并派人告知他的岳父西班牙国王,如果他不承认法国王权的优越地位,如果他不郑重赔礼道歉,弥补这一侮辱事件以满足法国的要求,战端就要重起。西班牙国王不愿为了大使的居先权而把自己的国家再次投入战争的深渊,只得遣使当着各国驻沫公使的面向法国宣布:“西班牙大使今后将不再和法国大使竞争”。这件事显示了法国在欧洲的优越地位。另一件显示法国地位的事件是法国大使的仆从执械袭击了罗马教皇的卫队。事情的起因,是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兄弟暗中唆使一支武装包围了法国大使馆,并开枪射击大使夫人的四轮马车,一名青年侍从中弹身死,另外几名仆从受伤,迫使法国大使从罗马出走。鉴于罗马教皇敷衍拖延,迟迟不予赔偿,路易十四便调集大军进入意大利,扬言要包围罗马。终于迫使教皇赔礼道歉,接受高等法院的传讯,井没收一块领地,将教皇的亲兄弟流放出罗马。法国还迫使教皇在罗马城内修建一座金字塔,塔上载有关于这次侮辱行为和道歉的文字。  路易十四在维护法国尊严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扩大自己的权势。他利用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挥霍无度,从英国购得敦刻尔克和马迪克两个城市,接着便调集上万人从陆海两面加强敦刻尔克的防务,法国人在城市与城堡之间挖掘了上个可停泊战舰30艘的船坞,英国人刚出售了这座城市,便对这座城市惧伯起来。此后,法国还用强力占有了马尔萨斯要塞。  多年来,大西洋一直被英、荷两国霸占着。英、荷两国通晓建造并利用船舶进行贸易和作战的技术,具有相当的优势。法国在黎世留首相统治时期,曾以海上强国自居,一度可以从停泊在各个港口内的60艘园体军舰中抽调近30艘投到海上,其中仅仅一艘军舰就装备大炮70门。然而到了马扎然统治时期,法国却从荷兰人手中购买了数量很少的那点军舰,而且海军官兵、造船工厂、造船设施全都缺乏。当英国人和荷兰人以将近300艘巨型战舰盖满大西洋时,法国还只拥有15艘到16艘末等军舰。路易十四决心建设一支强大的舰队和一支现代化军队,以便拥有强大的手段震慑欧洲和全世界。很快,在世界海洋上便出现了276艘挂着百合花旗的战舰,法国海军的兵员由海员注册处提供,西海岸的敦刻尔克、瑟堡、罗什福、布雷斯特,地中海岸的土伦,都是这支庞大舰队的停泊港。船氏们从国王那里领取“特许状”进行巡戈,抢劫西班牙国王或荷兰公匍的载满黄金珠宝的货船。  与此同时,法国还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创立了享有国王赋予垄断权的几家大公司: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北方公司(波罗的海)、中东公司。政府通过这些公司与在世界各地开辟的殖民地建立了联系:加拿大、阿卡地、纽芬兰、密西西比河流域、路易斯安娜、安的列斯群岛和圭亚那,非洲的塞内加尔、波旁岛、马达加斯加,印度的本地治里、昌德纳戈尔。虽然这第一批殖民地由于经营无方而大多失败了,但它们无疑促进了商业贸易,而这种贸易是在国王建立的强大海军的保护下进行的。  征服佛兰德尔  路易十四在恢复了国内秩序,财政状况良好,又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的情况下,便开始了他称霸欧洲的尝试:第一个打击对象便是西班牙。据1657年的比利牛斯和约,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公主为妻,这是因为对方答应给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嫁妆。但是西班牙君主国被百年战争搞得民生调敝,无力支付这笔债务。路易十四声称,西班牙的佛兰德尔、布拉邦特和弗朗什——孔泰等省份,应该归他妻子所有。他无视他的妻子曾经宣布放弃这些权利,而让神学家论证他的这些权利无可争议,借口就是法国王后应得的嫁妆50万埃居分文未付。路易十四本应理所当然地保护他的妻弟,可他却同德国皇帝在查理孩提时代便缔结了一项瓜分西班牙的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法国拥有佛兰德尔,德国一候查理死后,便将西班牙置于德国皇帝的统治之下。这个条约的主要条款秘而不宣,德国皇帝还要求至少做到:不让任何宫廷了解这一条约的内容,不按照惯例制成副本,应当保存的唯一的一份条约收藏在一只小金属箱内,一把钥匙由德国皇帝保存,另一把存放在法国国王处。按照这个条约,法国皇帝便听任西班牙受人掠夺。  于是,路易十四便向佛兰德尔进军。这个一如既往,仗势多于讲理的国王,亲自率领35000人马,另一支8000人的部队被派往敦刻尔克,第三支部队4000人派往卢森堡。当时法国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的措施已付诸实施,在国王率军出兵的时候,强大的王军已达72000人,边界上建设了一套设计新颖而又壮观的边界工事体系:修筑了33个新堡垒,改造了200个旧堡垒,并把各类仓库、兵站设置在边境沿线上。这些措施保证了无论国王要包围什么地方,无论他下令军队向哪里进攻,各类救援物资早已齐备,军队的宿营地点早已标好,行军路线早已确定。年轻的国王亲临部队,更加鼓舞了将士的士气。而在西班牙的佛兰德尔边境,几乎既无防御工事,又无守备部队。所以,当路易十四在边境上一出现,边境城市纷纷落入法国手中。据描写,路易十四进入夏勒鲁瓦如同进入巴黎一样,阿特、图内尔、菲尔纳等城市相继陷落。路易十四走进杜埃城下的战壕中,这个城市便于次日投降了。里尔是这些地方最繁荣的城市,有守军6000人,是唯一设防坚固的城市,但也于围城9天后投降。这次!找役,胜利是那么轻而易举,作战好象是宫廷旅行,元帅在战斗中用银制餐具侍膳,士兵在战斗中能吃到炖肉和甜食,甚至国王和将军、大臣都骑马前往参加军队的聚会。  法军攻城掠地这样迅速,致使布鲁塞尔全城人心惶惶,市民们把家俱、衣物搬往安特卫普。据史学家推测,当时,如果法国国王有足够的部队,还可能扩大占领一大批准备向他开门投降的要塞。  接着,路易十四秘密地策划了对弗朗什一孔泰的征服,20万大军从20条不同的道路前来集中,同日在弗朗什一孔泰会合。这是一个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的省份。在这块长40里、宽20里,被称为“弗朗什”(法文原意为“沃上”)的地方,果然名不虚传。西班牙历代国王与其说是这个省份的主人,毋宁说是它的保护者。这个地方虽然隶属于佛兰德尔政府,但很少依靠它。法国对这个邻接的省份早已垂涎三尺,路易十四的秘密谋算,促成了这次无人料到的行动,20万大军集结在寓这个省的省城只有几里之遥的贝桑松,紧紧地包围了这个城市,另一支法军则奔袭萨兰。次日,贝桑松和萨兰投降,路易十四乘胜前进,挥师包围了多尔要塞。守城的400名士兵和市民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在围城4天后被占领。结果不到三周时间,整个弗朗什一孔泰便向法国投降。至此,法国以所向披靡的连续攻势,先后夺取了佛兰德尔和弗朗什一孔泰。  法国的凌厉攻势,惊醒了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欧洲。德意志帝国开始多方活动,征募军队;瑞士也为自由不寒而僳起来:一向与法国人友好的荷兰人也胆战心惊了。西班牙丧城失土,转向荷兰人求援。德国皇帝受法德两国密约的约束,暗中怂恿英国、瑞典以及荷兰等国联合起来。为了保持欧洲的均势和遏制路易十四的野心,英国、荷兰、瑞典仅用五天时间便签署了条约。在欧洲四面八方掀起的风暴面前,路易十四迫干形势,只得亲自提出缔结和约。根据签署的《亚深和约》,法国归还了弗朗什一孔泰,保留了佛兰德尔和埃诺要塞。荷兰人宁愿法国国王归还佛兰德尔,从而脱离这样一个可怕的邻邦。但是各国都觉得法国国王舍弃弗朗什一孔泰是表现了足够的克制。亚探条约为德国打开了荷兰的大门。路易十四早就对荷兰这样的菜尔小国竟敢遏制他的胜利前进,并牟取在国王之间进行仲裁十分愤慨。荷兰的举动被视为法国的奇耻大辱,但慑于欧洲的众怒,不得不忍气吞声,从那时起,路易十四就反复思考如何进行报复。所以,当法国对这个国家作出让步之时,就已打算消灭这个国家了。  法国策动征服荷兰的战争  路易十四虽然在一段时期内被迫止戈息武、保持和平,但他的骨头里仍一如既往,继续整顿、加强、美饰王国。法国港内船舶遍布,水手云集,已能容纳武装起来的巨型船舰60艘。在国王旗帜的保护下,移民从各个港口出发,前往美洲、东印度群岛和非洲海岸。同时,他在处心积虑地策划征服荷兰的庞大计划。路易十四看出了荷兰这个小共和国虽然称霸海洋,但在陆上却弱小无比,它与西班牙、英国结成联盟,与法国和平相处,躺在条约和规模巨大的贸易之上未免过分高枕无忧了。从荷兰开刀,首先必须使英国与荷兰分寓,荷兰一旦得不到英国的支持,似乎会不可避免地遭到毁灭。路易十四想起了荷兰舰队曾一度在海上逞雄,封锁了英国的泰晤士河口,并焚毁了英国船只,英国这一奇耻大辱,只要稍加挑唆,便能离间英国和荷兰的关系;路易十四还考虑到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的英国君主急需钱财,可以用金钱来左右他的态度。深思熟虑之后,路易十四便派出全权代表会见英王查理,于是两国宫廷缔结了瓜分荷兰的密约。  然而,进攻荷兰,却没有一个能提得出诉诸于战争的借口。在黑云压城,势若垒卵之际,荷兰国内又分为两派,互相争斗的内江削弱了自身的力量。法国收买了巴伐利亚的主教,加入反对荷兰的行列。瑞典在荷兰受到威胁之际,马上弃之不顾,连忙向法国纳贡买好,以恢复和法国过去的联系。惊恐万状的荷兰三级会议致函路易十四,低声下气地询问国王:进行大规模战备是否针对荷兰这个多年的忠实盟友?他们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他要求什么赔偿?路易十四傲慢地说,他的尊严怎样要求,他就怎样使用自己的军队,而关于他对军队的使用,他并无义务向任何人报告!  法国人的宣战,终于挖空心思地找到一个理由:荷兰人铸造了一枚侮辱路易十四的奖章。本回前面叙述了馅媚的佞人,曾经称路易十四为“太阳之王”,那时候,法国人喜爱象征性的图象,简直风靡一时,人们把一个太阳徽奉送给路易十四,徽章上有“高于一切”的字样。法国抓住荷兰三级会议曾下令铸造一枚奖章,并在这个奖章上表达了这个共和国所已完成的全部光辉业绩:“法律得到加强;宗教得到纯净,国民们得到救援,受到保护,并团结一致,海上自由之仇已报;欧洲已经安抚。”法国捏造了另一枚不曾有过的奖章,据说是把荷兰人的像和太阳铸在一起,并用“太阳一见了我就停了下来”作说明。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为了平息路易十四的愤怒,荷兰三级会议下令毁掉那枚奖章的钢印模型。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英国国王也责难荷兰三级会议,说它的舰队在一艘英国军舰面前没有降旗,并且还例举出一幅画上有一些被缴获和烧毁的船只,上面有一个胜利者用以影射英国的画。英国大臣书面列举他们的国王对荷兰的不满,特别举出荷兰方面具有侮辱性的图画。据载,是有这么一幅画,但被收藏在一间从来无人进入的房间里,不知怎么被英国国王知道了,竟被作为制造战争的借口。  路易十四为了征服这个小国家,使用的正规部队和金钱之多,使任何侵略过世界某一部分的征服者都为之逊色,仅战备就消耗了当时的5000万法朗。法国的30艘装有50门大炮的军舰同英国的100艘舰船的舰队会合在一起,陆上还拥有30多万人的正规部队和一支强大的炮兵。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兰只有当时组成的25000人的士兵和刚刚根据百姓的心愿而选出的青年陆军统帅——22岁的威廉·奥伦治亲王。据描写,这位亲王具有荷兰人冷静的外表,内心壮志满怀,热烈追求荣誉。这种热烈的感情,虽然在言谈中从来没有流露,却始终在他指挥作战时迸发出来。他生性冷静严肃,他的特点是勤奋积极,目光敏锐,他从不失望沮丧。这就使他看来那衰弱疲惫的身躯得以承担他的体力难以负荷的事业。这个英勇而不自炫,凌云壮志而又喜好治国征战,天性顽强而又临危不惊的传奇式人物,是一个几乎在各方面都和路易十四截然相反的将才。  战争以法国同时包围莱菌贝格、奥尔苏瓦,韦塞尔、比里克4座城市开始,几乎一受包围就被攻克。在大兵压境的险恶环境中,莱茵河和伊塞尔河沿岸的各个要塞纷纷投降,有几个总督只要远远看见一两个法国骑兵连经过,就把城门钥匙拱手相送,连首都阿姆斯特丹也在等待奴役和毁灭时刻的到来。有个法国军官竟大言不惭地说:“你如果愿意给我50名骑兵,我可以占领两三个要塞”。据说,如果当时法军再稍作努力,阿姆斯特丹就会落入法国国玉手中。这个首都一旦被攻克,不但荷兰共和国灭亡了,荷兰民族也将不复存在,甚至这个国家的土地也会很快消失。荷兰三级会议决定向法国国王求和,并提升威廉亲王为荷兰执政。  4名代表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来到法国国王的营帐,哀求宽大为怀的对待。这些代表没有受到路易十四那种把温和的礼仪同执政的严肃掺混在一起的法国式礼节的接待,在侮辱嘲笑中,荷兰代表被迫往返多次,最后,法国国王教人向他们宣示了他的旨意:要求荷兰三级会议把莱茵河彼岸的伊梅根和荷兰国内的一些城市和堡垒统统割让给他;付给他两千万盾,法国人主宰荷兰国内的所有通街大道,在水陆交通上自由往来,而不必付任何关税;在各地重建天主教;荷兰每年派遣特别使团,向他贡送金质勋章一枚,勋章上刻有荷兰人的自由得自路易十四等字样。除了满足法国的上述要求外,荷兰人还必须把他们给予英国国王和德意志各诸侯的种种优惠也给予法国,等等。这些所谓和平条件,意味着荷兰接受奴役,令人无法容忍。战胜者的骄横使战败者因绝望而产生勇气,荷兰人决心手执武器战斗到最后一息。  此时的奥伦治亲王已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荷兰的官员们还有那种在无法挽救的困境中,断然作出破釜沉舟的决定的魄力。他们下令凿穿拦海大堤,使阿姆斯特丹的四周不计其数的郊区房舍、邻近城市尽皆一片汪洋,阿姆斯特丹周围有军舰护卫,水深足以舶近城边。  奥伦治亲王此时显露出他的将才。他一面把法国人进入荷兰可能经过的其他通道全部用水淹没,一面进行迅速而秘密地谈判,把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皇帝、西班牙枢密院、佛兰德尔总督从情懒麻木之中唤醒过来,他甚至促使英国转向和平,欧洲各国开始秘密勾结反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孤立无援,只得撤出荷兰。后来,由于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公然支援荷兰,战争又将扩大与延长,路易十四感到实现全部目的已不可能,便于1678年接受了奈梅根和约。  这场战争的结果,荷兰没有失去一寸领土,甚至还使法国降低了关税。法国向西班牙索取了弗朗什一孔泰、佛兰德尔和埃诺的大部分土地。法国国王的威势在这场战争中达到了顶峰,他即位以来所向无敌,被围之城攻无不克,各方面都胜过联合起来的敌人,最后成为欧洲事务的裁决者、平定者和绥抚者。不久以后,巴黎市政府庄严地授予他伟人称号。  然而、法国的霸权仅仅限于在欧洲大陆上。在海上,荷兰和英国的海军力量还很强大,印度洋上也只能看到荷兰的国旗。在殖民角逐中,法国也远远地落在英国的后面。一次,法国大使对波斯国王说,路易十四几乎征服了整个荷兰。这位波斯君主说:“这怎么可能呢?在霍尔木兹港里,荷兰的船只和法国的船只始终是10与1之比啊!”  ------------------  第十二回 继王位列强动干戈 法兰西签约痛割地  中国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大都是自命为真龙天子的皇帝在他驾崩之前,指定一个龙子龙孙继承王位。多子多祸的皇帝老儿驾崩前后,争夺皇权的斗争日渐其炽,演出多少烛光斧影,千古之谜的闹剧。无独有偶,这种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统论在欧洲诸王国也颇有市场。诸王国采取联姻的方式,加强各王国的政治、经济联系,遇到哪位国王死后无嗣,还可指定其女儿、外孙等王族姻亲来承继王位。前回书中讲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前,宫廷为其承继人问题颇费踌躇。他们为女王物色了好几个人选,当女工听说提到一个不是由门当户对的联姻而生养的王室成员时,女工被激怒人“我坐着的是王位,我不要一个贱人的儿子,我要一个国王。”并指定把王位让给了她的侄孙苏格兰国王。在欧洲,为了继承王位,王室的姻亲大打出手、发动战争的事情不可胜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代国王查理二世没有后裔,这个国王的遗产除了西班牙本国外,还包括米兰公国、那不勒斯、撒丁和西西里、加那利群岛、古巴、圣多明各(海地岛)、佛罗里达、墨西哥连同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中美和南美(巴西除外)、菲律宾群岛、加罗林群岛和其他各小领地。这个国王一死,王朝就断绝了香火,因而在其生前就引起了各大国之间关于瓜分当时欧洲史上空前未有的最大的西班牙遗产的谈判。查理国王死后,由于“西班牙王室婚姻”而产生的王朝争执,很快便成为波及整个欧洲的战争。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话说詹姆斯二世承继了英国的王位。詹姆斯二世是一个顽固的天主教徒。若詹姆斯不久其位后,继承人必为1677年与詹姆斯女儿结婚的阿南基的威廉。从政策上看,首先应稳定詹姆斯的地位。詹姆斯即位不久,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即撤消了南提斯敕令,并对法国的雨格诺派进行迫害。詹姆斯二世竭力推行恢复天主教会的计划,大批释放被监禁的天主教徒,起用天主教徒担任军官,在宫廷中公开举行天主教祈祷仪式,调遣大军驻扎伦敦城外,专制统治变本加厉。1687年4月,国王发布“信仰自由”宣言,废除反天主教和非国教的法律,并逮捕不服从命令的主教。英国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都面临天主教会恢复势力的威胁,因此,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詹姆斯年老无子,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担心推翻詹姆斯政权会引起新的人民革命运动,决定等他死后迎立威廉。1688年国会在詹姆斯得子有嗣,等待无望的情况下,决定推翻他。詹姆斯逃往法国后,威廉邀请各选区选派代表,组成代表会议。会议宣布詹姆斯“自行退位”,立威廉和玛丽为国王和女王。这次资产阶级新贵族发动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同年,国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国会,无权废止法律,保证议会的言论自由;规定在征收捐税、招募军队以及对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必须由国会决定。国会通过“容忍法”,恢复天主教以外各教派的信仰自由,但仍然保留1673年的“宣誓法”。国会通过的“戒严法”则规定国王根据这个法律可保持一定数量的军队,但时间以6个月为限。经过“光荣革命”,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使英法两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殖民地争夺战。当时,法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可怕的海军。当路易十四侵入巴拉亭时,所有的日尔曼君主都开始联合起来对付他,为了巩固这个抵抗力,英王威廉三世在1689年组成了一个包括英国、联合省共和国和西班牙帝国在内的大同盟,以使对法国的战争处于双方平等的地位。1690年6月,联合舰队被法国舰队击败,法国军队8万人虎视眈眈地等候越过海峡,侵入英格兰,以扶助詹姆斯复位。当时,英国只有极少数的部队,形势十分危急。但到了1692年5月,法国舰队又为英荷联合舰队所击败,从而粉碎了法国的图谋。  打败法国舰队的胜利,使威廉集中全部注意力进行尼德兰的战争。然而,威廉于1692年丧失了拉穆尔,并在斯但基尔克和尼尔温登连续遭到失败。由于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胜利,法国才干1697年9月同英国签汀了里斯维克和约。根据和约,法国交出战争中已经征服的地方,承认威廉三世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国王,并承认詹姆斯二世的次女安妮公主为其王位的继承人。至此,大同盟终于解散,法国以必要的代价保持了它的欧洲最强国家的地位。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瓜葛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愿意同英国缔结这个和约的关键是西班牙王位承继权。法国预料西班牙查理二世会早死,所以想保存实力以便乘机提出对西班牙王位的承继姜求。  一旦西班牙查理二世死了以后,一共有三个可以要求承继的人。除了安爵公爵菲力普(路易四世的孙子)以外,还有奥地利大公查理士(李颇德皇帝之子)、约瑟夫菲迪南(巴伐里亚的选侯之子),也即为李颇德之女马利亚安托尼亚之子。路易与李颇德均为菲力普三世之孙,也都会与他们的表妹,菲力普四世之女结婚。  承继人家族系列表如下:(见下页)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会同意把整个西班牙帝国都给予奥地利王室,李颇德也不会同意把它全部都给法国,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等到查理二世死后,让约瑟夫菲迪南承继,这样,西班牙帝国仍能独立而又不并入法奥两国。但是这个解决方案又不符合英国的愿望,这是因为从威廉与安妮的朝代起,到乔治五世的朝代止,只有当商业上的平衡和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被破坏时,才会迫使英国参加大陆上的战争。而当时,西班牙由于他们自己的工商业毫无发展的能力,英荷两国的商船被允许冒充西籍船只来担负西班牙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一旦西班牙帝国并入法国人的手中,不仅这个利润颇丰的贸易会丧失,而且他们的船只将不能利用地中海;同时,在尼德兰境内,英国和联合省共和国也都要受到法国的威胁。  路易和李颇德在没有补偿的条件之下,是不愿同意由约瑟夫菲迪南承继西班牙王位的。为了克服这些阻力,1698年10月,法国、英国和荷兰订立了一个折衷的第一次瓜分条约。按照这个条约,西班牙帝国的大部分都给予约瑟夫菲迪南,米兰给予查理士大公爵,法国则分到纳普尔斯和西西里。这个条约虽然大致上有利于奥地利亚,但是李颇德却拒绝放弃其儿子整个继承西班牙遗产的权利,西班牙也激烈地反对任何形式的瓜分。  1699年2月,约瑟夫菲迪南突然死了,从而使瓜分西班牙的局势发生了一个大变化。路易和威廉开始草拟第二个瓜分条约,这一次决定是查理士大公爵应为西班牙和印度群岛的国王兼尼德兰的统治者;法国接管纳普尔斯和西西里,洛林公爵把洛林让给法国(实际上早已经是法国的领土),为了补偿起见,就把米兰给与它。但是这个条约也受到李颇德的拒绝。把纳普尔斯和西西里给予法国,结果将使地中海对英国的船只闭门不纳,极大的影响英国的对外贸易,因而也遭到英国商人的强烈反对。西班牙人依然反对瓜分的计划,他们觉得路易能使西班牙帝国获得较多的保护,便决定宁愿把西班牙的王冕献给菲立普,而不献给查理士。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危机终于爆发了。1700年11月1日,查理士二世溘然长逝,他留下的遗嘱是把他的整个帝国都给予菲力普·安爵公爵,但是,假使路易不愿以腓力普的名义接受,则这个帝国即给予查理士大公爵。这时,路易十四审时度势,考虑到如果拒绝接受,法国就会回到查理士二世的旧有情况,使法国受到完全的包围。路易立即决定派菲立普前往马德里,接受这个遗嘱,并于次年4月以称号腓力五世在马德里加冕。  接受承继西班牙王位的遗嘱后,路易以保护他们为借口,于1701年2月派兵侵入了西属尼德兰,占领了米兰、荷兰边界要塞。同时严令禁止英国商人为牟求商业繁荣而从事对美洲的贸易,这些行为直接违犯了欧洲国家的利益,从而导致了反法大同盟的复活小1701年9月,奥地利亚和荷兰在海格签订了条约人条约规定在原有形式上,同盟承认腓力五世统治西班牙和印度群岛,其条件则为法国与西班牙两个国家永远保持独立,决不合并;此外,奥地利亚则分得米兰、纳普尔斯、西西里和尼德兰;他们要求腓力五世应保证同盟国仍享受在查理士二世时代所有的商业特权,并同其他的日尔曼诸侯签订条约,由英国和联合省供给军费用来召募军队。  路易国王决心激怒英国。英国废王詹姆斯二世逝世之后,法国不顾里斯维克条约的限制,承认他的儿子为英王詹姆斯三世;同时,进一步禁止英国货物输入法国。面对法国的挑衅,加上前不久法国禁止英国商人从事对美洲的贸易,英国马上采取了报复行动。英国早在两年之前便解散了大多数的陆军,下议院马上投票通过大量军费,用以招募4万名英国水兵和4万名陆军,其中18000人为英国人,其余为外国人。英国政府供给军晌,筹集武器,积极地准备战争。1701年8月,威廉三世任命马尔巴勒第一公爵约翰,邱吉尔为驻联合省大使兼联军总司令。马尔巴勒自1667年开始从军,经过许许多多陆海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他非常有价值。由于他是一个有见识的人,熟识步兵从长矛兵、火枪兵、火石枪兵、榴弹兵到都使用火石枪和接合式刺刀的变化,制订了以攻势为主的战略战术,即用持久性的步兵攻击,先把敌军钉住,然后再用骑兵的冲力来将其击破。  英国和联合省联军将领马尔巴勒,在当时是一个比威廉三世国玉更具国王身份,更足智多谋、精明强干,更具有名将的指挥才能的统帅。他被描写为高于那个时代所有的将领,临战英勇、镇定、安详,有一种指挥犟队所必须的第一天赋的“冷静的头脑”。这个能通过英国人对他的需要,通过他的妻子对英国女王所具有的权威,操纵着女王,通过他的姻亲,引导国会,操纵宫廷、议会、军事和行政;同时,他还是一名活跃的外交家,说服荷兰耗尽国力去压抑法国,同友邻协调一致,使用半个欧洲的力量来反对法国,使法国无法长期抵抗这支联合力量。  但是,当英国向法国宣战时,马尔巴勒面临着严重的态势:法国与西班牙形成了统一阵线,同盟国则分裂成为两个集团,一为英国与荷兰;另一为奥地利亚。位于奥地利亚以西的巴伐里亚虽然宣布保守中立,但其态度很可怀疑;位于巴伐里亚与法国之间的巴登,则决定站在奥地利亚一边。奥地利亚东边的匈牙利正为叛乱所苦,南面则为意大利境内的西班牙人,形势十分严峻。当时法国与俄国缔结有大同盟关系,法国借此便利占领波河上游,可以增援米兰的西班牙人。从全局看,法国占有内线的便利,可以分别向联合省或奥地利亚出击,西班牙可以直接支援法国,或是以意大利为基地向奥国作战。  马巴尔勒的战略任务是,以荷兰为作战基地,在北面击败法军,阻止联合省遭到法军的蹂躏;在南面要击败西班牙,防止奥地利亚为法酋联军所压倒。南面一线,由于葡萄牙已经与法、西两国缔结了同盟,遂使西班牙的地位大为增强。由于英荷两国海军已经不能再利用葡萄牙港口,所以无论是在伊比利亚半岛或是意大利境内,要想攻击西班牙,必须先在地中海内或附近获得一个海军基地。  为了适应这种战略情况,马尔巴勒针对巴登的路易挡住了黑林的隘路,而法国元帅率领的9万法军切断了荷兰与奥国之间的交通线,英国军队决定向法国军队实施攻击。同时命令一支英荷联军攻占卡地兹,为舰队建立一个基地,并进一步获得地中海的控制权,切断西班牙与意大利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从南面威胁法国。  1702年,战役从意大利境内开始,在马尔巴勒的指挥下,法国人被逐出马斯河和下莱茵河的流域。同年8月,英国的海军出现在卡地兹的面前,攻打港口不克,返航时攻击维果得手,使法军受到很大的损失。  在著名的布仑汉战役中,马尔巴勒指挥的英军以其近5000人阵亡,8000人受伤的代价,全歼了参战的法军,使法军近12000人阵亡,14000人被俘,全部大炮、大量军旗、国旗、帐幕、装备、1名将宫和1200名优秀军官听任胜利者的随意摆帝。法军惨遭失败后,常胜之师6万人中,只能重新集合2万人。所有这些都使这一战役闻名于世,法国逃兵四散,100法里土地不到一个月就丧失殆尽,落入英国手中(为此,英国女王和议会在马尔巴勒的主要领地上修建一座宏伟的宫殿,宫里的图画和挂毯都描绘这一战役的情景。国会两院和全国城镇齐声感谢,举国上下万众欢腾,这是马尔巴勒获得最大奖赏之一——此乃题外之话)。历史事实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布仑汉会战还使路易十四的伟大计划为之粉碎,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的轴线,从而决定了欧洲的命运。  布仑汉会战也为英国在国外赢得了伟大的声誉,它一举击破了法国陆军的常胜威名。1704年以后,虽然战争继续拖延8年之久,路易十四所寻求的只是光荣的和平而已。1706年法军也被迫退出意大利,1709年,法军又被英军赶出尼德兰。在海上战斗中,法军也处于不利地位。战争很快转入法国境内,法国陷入严重危急之中。  就在危急时刻,欧洲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1709年俄国军队大破瑞典军队。英国害怕俄国强大会破坏欧洲均势,因而在反法战争中消极起来,背着他的盟友首先向法国伸出了和平之手。从1711年:月起,英国政府的秘密代表便来到了法国,建议签订没有荷兰人参加的单独和约。接着,便进一步举行谈判,其秘密程度竟连英国正式外交官员都不获知悉。171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约瑟夫去世,无子嗣,于是,查理大公即皇帝位,为查理六世。这样一来,如果反法盟军击败法国,神圣罗马皇帝必然要继承西班牙王位,欧洲均势面临破坏的危险。英国为了保持欧洲均势,下决心结束这一旷日持久的战争。  乌德勒支和约  布仑汉战役之后,联盟也发生了分歧:荷兰担心英国的海上势力进一步壮大;有些联盟国家害怕奥地利亚哈布斯堡王室一旦领有西班牙,又要恢复昔日查理五世帝国在欧洲的霸权;荷兰参战的目的只在于免除来自法国的威胁和订立商约,不愿这场战争继续下去。在反法同盟各国离心离德的情况下,1712年2月,交战双方各国在乌德勒支召开了一次和会,经过了长期谈判,终于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1713年10月1日)与《拉斯塔特和约》(1714年3月7日),从而结束了战争。  《乌德勒支和约》规定:“法兰西国王应当承认大不列颠王国的王位继承限制法”;“照得此次和平正将扑灭的灾难战火所以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确立欧洲的安全与自由计,应该废除同一君主统治的法兰西与西班牙两王国的联合;由于神意的协助,终获协议,今由大不列颠神圣女王陛下笃诚建议,并得法兰西国王与西班牙国王的同意,采取最有效的形式,互相辞受王位,并以最严肃的态度履行之,以期祸患永远消灭”。  和约对法国作出一系列的、明确的规定,苛求“法兰西国王负责拆除敦刻尔克城的防务,填塞海港,拆毁护港堤防水闸”;“法兰西国王应该将哈得孙海湾和海峡以及位于该海湾和海峡之间的陆地、领海、海岸、河流与城堡等全部主权永远归还大不列颠王国及女王管领,凡法兰西臣民于该地区内所领的一地一海,均得归还,概莫能外”;“法兰西国王应遵照公平合理的法则负责赔偿哈得孙海湾英吉利贸易公司于和平时期被法兰西故意侵占与掠夺而受损害的殖民地船只、人员和物资,此项赔偿应该按照双方指派的代表所作的估价执行”;“本条约批准书交换之日,法兰西国王应向大木列颠女王递交庄严的保证书,申明圣·克利朵佛岛今后应该属于不列颠臣民的主权”;“纽芬兰岛及其附岛今后完全归属不列颠的主权,为此,伯拉辛沙城堡与上述海岛内法兰西所领的一切城堡、均应于本条约批准书交换后7个月内由法兰西国王让与大不列颠女王委派接管该岛的代表,并应尽速履行。法兰西国王,他的储君和后嗣以至于法兰西的任何臣民,今后均不得对上述海岛及其附岛,或该岛及其附岛上的任何地区要求任何权利……”  按照乌德勒支和约,英国在和约中获益最大,确保了海上和殖民地的优势。它从西班牙得到直布罗陀、梅诺尔卡岛上的要塞;从法国得到北美的一些殖民地;法国还向英国保证;拆毁敦刻尔克的工事,驱逐已被推翻的英国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二世的后裔。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