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国秦腔史-2

作者:杨志烈 何桑 字数:21888 更新:2023-10-09 10:25:16

此剧为秦腔各班社常演剧目,为小生、小旦、武旦为主的唱、做、打并重戏。其中有折戏《借伞》、《盗仙草》、《金山寺》、《断桥》、《合钵》、《祭塔》常单独演出。《断桥》等折戏曾为秦腔旦角演员的开门戏,以演此剧成名者甚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为梁箴、润儿、二宝儿、出山红、何振中、李正敏、杨荫中、王明华、杨正俗、张正碧、韩启民演出代表戏。陈雨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饰白云仙,唱《断桥》一回,采用新创之[滚板腔],“柔口”发声,依情生腔,形成了陈派唱腔的艺术特色,传于后世。李正敏饰白云仙,首唱《断桥》,一鸣惊人,成李氏三部曲(《白蛇传》、《玉堂春》、《五典坡》)之一,创用剁字句的“断点头”唱法,形成“敏腔”特点,加强重点唱句,为人所重,誉为秦腔正宗,远播西北各地。四十年代杨荫中饰白云仙,行腔采用遏低翻高八度的阿宫腔唱法,亦为新奇,流行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袁多寿1954年改编本,由西北戏曲研究院一队首演,导演李正敏、邴少霞,配曲姚伶、荆生彦。李正敏、李应贞、霍慧君饰白云仙,马蓝鱼饰青儿,蔡志成饰许仙,胡玉发饰法海。1958年至1959年陕西演出团携此戏两次赴京演出,并远走江南十三省,获得盛誉。与此同时,西安易俗社、咸阳大众剧团等各地剧团也普遍演出,涌现出陈妙华、宁秀云、萧若兰、郭明霞、崔惠芳、马友仙、张咏华、孙利群等一批新秀,驰名秦中。同州梆子、西府秦腔亦有此剧目。新润子、杜周保、碎吉娃、张海娃、启运儿、朱林逢演出均有名。今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大荔冯炳怀收藏清代同州梆子同名抄本,民国年间大荔三友书局木刻同州梆子《雷峰塔》本。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白蛇传》本戏及《盗灵芝草》、《断桥亭》折子戏,民国年间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石印《雷峰塔》上下两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名改编本,1954年长安书店出版杨鹤斋改编《白蛇传》本。1958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书录《雷峰塔》本。  《侧美案》,秦腔传统剧目。又名《秦香莲抱琵琶》、《三官堂》。事见《秦香莲》鼓词、《陈世美宝卷》又名《雪梅宝卷》及《琵琶记》弹词。宋代陈世美上京应试得中状元,招为东床驸马。前妻秦香莲奉养公婆养老送终后,携子女上京寻夫,陈世美不认妻子儿女,赶出府门,并暗差韩琦于土地庙中将其杀害。韩问明情由,不忍伤害香莲母子,遂放其逃走,自刎庙中。香莲愤而拦路状告于包拯。包拯良言相劝世美,世美拒不相认。包公问罪,刑以铜铡。  此剧为青衣、正生、大净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折戏《杀庙》、《三对面》常单独演出,广泛流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王绍猷改编本名《铡美案》,将陈世美相认秦香莲的结局,改为包公秉公执法斩除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大得人心,各地流行演出,竟成一时之盛。为五喜儿、梁箴、赵杰民、齐娃子、田德年、周辅国、张建民、张寿全、王彦武、余巧云、郭明霞的演出代表戏。张寿全、田德年饰包丞,尤善“嗷音”和“将音”,唱腔有绕梁三日之美。赵杰民扮秦香莲,以咬牙吐字行腔,韵味别具,闻名三秦。1954年王绍猷再次整理改编,西北戏曲研究院首演。导演封至模。田德年饰包拯,刘易平饰陈世美,杨金凤饰秦香莲。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获剧本改编、演出及导演三项一等奖。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亦有此剧目。今存民国年间西安同兴书局木刻《铡陈世美》本,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王绍猷《铡美案》改编本,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绍猷《侧美案》改编本,长安书店出版《杀庙》折戏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魏青山口述抄录本。  秦腔传统剧目。连台本戏,共两本。又名《五家坡》、《彩楼配》、《大登殿》。事见古代民间传说及明无名氏《宝钏》曲词,无名氏《彩楼配》传奇,《龙风金钗传》弹词。叙后唐时,相国王允之三女王宝钏游园,见门外起火,近看之,系乞儿薛平贵。因知平贵有王相,欲嫁之,遂告其抛彩事,望其来日接彩。是年二月二日,王宝钏抛彩择婿,薛平贵得彩,王允嫌贫逐之。王宝钏怒,与父三击掌,断父女之情,赶奔寒窑,与薛平贵成亲。适西凉国反唐,王允、魏虎奏本,命魏虎带薛平贵征讨,欲害之。魏虎战败被困,平贵救之。魏不记其功,反陷平贵于敌阵。西凉国代战公主慕平贵英勇,招为驸马。王宝钏苦守寒窑一十八载,托鸿雁捎书,寻找平贵。薛平贵得宝钏血书,回至五家坡,夫妻团聚。次日,王宝钏登殿算粮,魏虎不予,王允劝其改嫁。王宝钏邀来平贵,王允使高士纪杀之。高刺薛平贵于马下,见龙护其身,乃降平贵。代战公主又领西凉兵马打入长安,薛平贵登基,王宝钏遂为皇后。  《五典坡》,此剧为秦腔各班社的常演剧目,青衣应工戏。生、旦、净、丑齐全,唱做工并重。尤以王宝钏的大段苦音乱弹而有名。明末清初名《烈女传》,计有《花园降香》、《彩楼配》、《三击掌》、《降妖马》、《别窑》、《西征》、《母女会》(即《探窑》)、《鸿雁捎书》等,人称前八折。以薛平贵阵亡西凉,王宝钏苦守寒窑,含笑饿死而终。后经文人修改,续编后五回,即《赶关》、《赶坡》、《算粮》、《收将》、《大登殿》等,向称后五本。将薛干贵改为征西未亡,被擒西凉,招作驸马,引兵灭唐称帝,与王宝钏团圆。清代末年,擅演此剧的青衣达三十多人,计有声震渭北的高陵娃龙得子,号称秦腔青衣第一的隋鞑子,被称为西秦青衣泰斗的王喜儿,素以唱工驰名的船户娃,善用咬牙行腔的咬牙旦赵杰民,最擅唱工的兴业儿,艺盖陕西的长命儿,以苦腔取胜的齐娃子,唱腔如泣如诉的二宝儿,声调绝佳的出山红,金声玉调的三斗金,调高音亮的季海儿,声长羽商的安鸿印,调擅悲婉凄凉的四海儿等。民国年间又成为杨金声、李正敏、何振中、孙玉华的演出成名作。杨金声善哭,演唱“老娘不必泪纷纷”一段,有催人泪下之功。李正敏所唱腔调为李氏改良之新调,时称“敏腔”,三十年代被上海百代公司灌片,流传甚广。西北各地秦腔多“敏腔”之唱法。建国后有袁允中改编本,删去后五回情节,基本恢复《烈女传》的前八折演出面貌,一般只演到《探窑》为止。本戏多不常演,只演《三击掌》、《别窑》、《探窑》、《赶坡》等折戏。王玉琴、余巧云、郭明霞演出最佳,风靡一时。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同州梆子亦有此剧目。碎吉娃、张海娃演出均有名。今存清末同州清义堂木刻同州梆子同名本;民国年间西安同兴书局木刻《别寒窑》折戏本和李正敏《探寒窑》演唱本;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李正敏《五典坡》演唱本和《三击掌》折戏本;民国年间西安恒丰印书馆石印《五典坡》本;民国三十四年(1945)西安纯益成书局木刻《五典坡》本;1954年长安书店出版袁允中《五典坡》改编本和杨希文整理《别窑》、《探窑》折戏本,1958年陕西省文化局《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集书录《五典坡》本。  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典坡》一剧虽精彩、耐唱,但在新时代,思想上存在着诸多不足。2001年,编剧陈正庆、田井制在尊重、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创作了改编传统剧《王宝钏》,力图塑造出一个新的王宝钏形象。改编本,取缔了原剧中的宿命论,夫荣妻贵,一夫多妻等不健康部分。在传统场次的框架之内,着力使王宝钏这位敢于冲破世俗、追求婚姻自重、忠贞爱情,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秦川烈女更准确、更丰满、更具平民性。该剧由我院青年团创排,“五朵金花”任小蕾、张蓓、李君梅、李娟、李梅领衔主演。  《周仁回府》,秦腔传统剧目。又名《鸳鸯泪》。事见明佚名《忠义烈》传奇(又名《忠烈记》),清朱*(左:白字、右:鹤去鸟字)、朱佐朝合作《朝阳凤》传奇,佚名小说《海公大红袍全传》、《海公小红袍全传》及废闲主人《大红袍》弹词。  严嵩的干儿子严年垂涎于杜文学之妻,遂诬告将杜文学流放岭南。杜文学临行前将其妻跪托义弟周仁。杜文学门客封承东告密,严年赐官周仁令献其嫂,可救其兄。周仁与妻暗中计议,以其妻扮作其嫂,献与严年,并连夜携嫂出逃。妻至严府,杀严贼不成,自戕身亡。后杜文学冤雪释归,见周仁怒责。杜文学之妻出面痛说原委,真相始明。  此剧为秦腔八大本之一,系须生、正旦(后改小生、正旦)唱做工并重戏。其中有《悔路》、《夜逃》、《哭墓》等折戏可单独演出,广为流行。李云亭、刘立杰、耿善民、雒秉华、高希中、任哲中、刘建中、李爱琴、李小锋演出成名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耿善民以“冷过场”的形式扮演周仁,唱腔苍凉,神态冷峻,红极一时。民国三十二年(1943)王绍猷改编本名《周仁回府》(亦称《新忠义侠》),由陕西易俗社首演,雒秉华饰周仁,以擅唱大段哭音乱弹而名扬西安。同年任哲中得范紫东指点,将传统的周仁,由须生行改为小生行扮演,增施“耍帽翅”,“甩发”等特技,改进咬字和发声,辅以抽泣性虚字润腔,唱大段哭音乱弹,如流水呜咽,娓娓动听,名噪一时。李爱琴则一改“冷过场”形式,增强了周仁唱做的俏皮、轻巧和生活情趣,亦为一绝。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亦有此剧目。今存民国年间西安德华书局木刻《周仁回府》改编本及《悔路》、《回府》折戏本,民国三十八年西安同兴书局木刻《周仁回府》改编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抄本。  此外,改编整理的传统剧目还有《赵氏孤儿》、《窦娥冤》、《玉虎坠》、《游西湖》等。    五 以刘毓中、苏育民为旗帜的演出阵容苏育民,男,秦腔小生兼须生。乳名三意,号勇三。原籍陕西商县,1917年生于西安市。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三子。他出身秦腔世家,自幼跟随其兄苏哲民学艺,十二岁登台,十四岁即离开学校,随三意社跟班学艺,期满后,演出《花亭相会》、《五郎出家》等戏,就受到好评。他与长兄**、仲兄新民均继其父之艺业,并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改长庆社为三意社。三意社以辅、佐、盛、兴为班序,培养了如严辅中、周辅国、杨辅敏、王辅生、田佐民、杨佐熙、徐盛华、康盛富和苏兴业等四期学生。加之其侄女苏蕊娥演红古城,扮相俊秀,声腔甜脆,表演细腻,这就奠定了苏家班社的基础。苏育民与其长兄**既主演又掌班,且得名剧作家李逸僧、袁允中、封至模、袁多寿,名教练姚鼎铭、李天堂和名艺人晋福长、金元宝、田玉堂、车云亭、赵振华、权巧玲、杨金声、王文鹏、乔新贤、何韵琴、李夕岚等的入社合作,使三意社虽然历经坎坷危途,但均顺利渡过。新中国成立后,又培养出了萧玉玲、刘养民、韩彩玲、周毓华、姚峰等诸多新秀,使三意社名噪秦腔剧坛。民国二十六年,他出任三意社社长,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达二十余年,主理社务,兼任演员。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扮《打柴劝弟》之陈勋,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赴朝鲜作慰问志愿军演出。1958年参加拍摄秦腔电影艺术片《火焰驹》,饰李彦荣。1960年西安市将易俗社、尚友、三意社合并,成立西安市秦腔剧院,他被任命为副院长。苏育民的戏文武兼备,小生、须生皆很精彩。他嗓音清亮纯厚,唱腔高亢优美,丹田音与后脑音和谐配合,神满气足,共鸣性较强;吐字考究,刚柔并济,又善用“二音子”行腔,悠扬委婉,悦耳动听;道白时真假嗓音结合,抑扬顿挫,字字清晰,韵味十足;表演朴素洒脱,塑造人物神形兼备,尤其是继承了其长兄**的贫生戏,窘而不俗,厄而不媚,最为观众称道,在秦腔剧种的生角行里独树一帜。他能戏颇多,如《折桂斧》(《打柴劝弟》)、《激友》、《穷人计》、《渔家乐》、《坐窑》等,精湛独到。他嗓音清亮宽厚,演唱高昂优雅,吐字考究凝练,道白采用真假嗓结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唱腔韵味十足,并善用“二音子”拖腔,悠扬动听,表演朴实自然,塑造的人物形象,神形兼备,性格各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苏派”。他戏路宽广,文武不挡。“苏派”的代表剧目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娄昭君》、《闯新府》、《伐子都》、《卧薪尝胆》及须生老生戏《赵氏孤儿》、《将相和》、《苏武牧羊》、《鱼腹山》、《杀庙》、《义责王魁》等。苏育民性格沉默寡言,面冷行缓,仪态严肃,天资不佳,个头矮小,幼年被称为“瞎瞎骨头跛夹腿”。但他善于扬长补短,以勤补拙,铸就了一身艺才。特别注重练 “私功”(即加大练功量)。在《打柴劝弟》中他饰演的陈勋,曾醉倒万千秦腔戏迷。然而,局外人很少知道,他为了练好“陈勋担柴”的那副担子功,曾练断了几根扁担,双肩磨得鲜血淋淋,直到临终前,肩上仍然留着担担子磨成的趼子。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刻苦练习,终于得到了回报,《打柴劝弟》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后,苏育民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获全国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他表演娴熟乖巧,运用自如,干净利落。他的嗓子清脆甘甜,唱腔悦耳自然,有金声玉振之美。育民忠厚老实,生活俭朴,乐以助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月薪高达四百九十五元,但从不存钱,一部分供养大嫂和侄儿,一部分补贴二哥和亲戚,一部周济社内剧作家,留给他夫妇的并不多。他每天照例是两顿粘面(陕西方言,即干面条),一杯茅台。他不爱吃大莱,也从不下饭馆。三年困难期间,烟酒卖高价,他特地多买些,放在办公室里供大伙饮用,每月支出一大笔钱。对学生能谆谆教诲,不留绝招,愿倾才施教。晚年在一些戏中常甘为青年演员当配角,以至无名无姓的群众脚色。苏育民为“苏家戏”的开创者,民国年间与“何家戏”(何振中、旦角)、“敏家戏”(李正敏、旦脚)齐名。第六章 文革至当下新时期的秦腔的发展第五节 新时期涌现出的优秀演员与剧目一 优秀演员   薛志秀,1940年出生,陕西户县人。1953年考入陕西咸阳人民剧团学艺,同年又转入眉县人民剧团学艺。师承著名老艺人王集荣,工小生和须生。1959年薛志秀调入了兰州市秦剧团,从此长期活跃在了甘肃省戏曲舞台上。她曾先后参加了《三滴血》、《恩仇记》、《火焰驹》、《玉枝矶》等传统戏和《红灯记》、《会计姑娘》等现代戏的演出。《辕门斩子》和《葫芦峪》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她的拿手戏。前者以苍劲流畅、层次分明悦耳动听的唱腔、潇洒而很有男子气度的表演,出色地刻画了杨延景严于治军的人物形象。后者则通过繁重的唱白和难度较大的表演,成功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薛志秀从艺50年,主演剧目甚多。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功力极佳,自成一派。她行腔稳健悦耳、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十足。嗓音苍劲、刚毅、潇洒。善于处理大段唱腔中的感情起伏,层次分明,声情并茂、丝丝入扣、令人回味,具有男子气度、独具一格。素有“活“葛”“真“景”之美誉。其代表作《辕门斩子》、《葫芦峪》、《四进士》、《五典坡》、《玉枝矶》、《诸葛亮吊孝》等剧目,久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最负盛名,是一位深受广大戏迷热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马桂英,女,出生于1943年3月,陕西长安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五一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电视台特邀演员。1957年8月考入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现西安市五一剧团)学习秦腔表演艺术,得到了严春苓、徐元民、李景华、刘毓中、焦晓春、任哲中、张小楼、乔新贤、刘化鹏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  从艺近50年时间里,先后塑造了《生死牌》中的黄伯贤、《孙安动本》中的孙安、《朱元璋斩婿》中的朱元璋、《五典坡》中的薛平贵、《游龟山》中的田云山、《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海瑞告状》中的海瑞、《斩秦英》中的唐王、《放饭》中的朱春登、《悔路》中的周仁、《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小包公》中的宋贞宗或王彦龄、《港口驿》中的海瑞、《三打桃三春》中的赵匡胤、《走雪》中的曹福、《春江月》中的刘子章、《玉蝉泪》中的曹观澜、《巾帼破阵》中的八贤王赵德芳、《血手印》中的王春或林母、《关公斩子》中的关平、《文成公主》中的唐王、《四进士》中的毛朋、《桃花春》中的刘德明、《雁门关》中的杨四郎、《追鱼记》中的金宠、《双孪记》中的姬九州、《玉虎坠》中的冯彦、《荀灌娘》中的荀松、《二进宫》中的杨侍郎、《激友》中的熊贾、《大回荆州》中的诸葛亮、《红花曲》中的王大妈、《女书记》中的大队长、《三喜临门》中的丁母、《三世仇》中的虎儿娘、《龙江颂》中的盼水妈、《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奇袭白虎团》中的金参谋长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马桂英的戏路宽,在她演出过的剧目中有古典戏,也有现代戏;在现代戏中扮演过中老年妇女,也扮演过年轻小伙;在古典戏中扮演过须生、红生,也扮演过小生、老旦。她的唱腔激扬,吐字清晰,表演规矩,洒脱传神。  1992年参加西北五省区“太“杯”民族戏曲邀请赛,在《生死牌》中扮演黄伯贤获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十“演员”;先后被授予“五“演员”、“先“个人”等称号。主演过的部分剧目或全剧、或折子戏、或唱段被中国唱片社、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等或出版发行、或向全省播放,颇受欢迎。  除参加团里的演出外,马桂英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1989年的《亚运会义演》、1992年的《92之夏三秦戏曲名流扶贫赈灾义演》以及文化三下乡等活动,所以秦腔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社会活动马桂英一叫就到,不摆架子。”  马桂英因其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等大型辞书典籍。  李爱琴,女,秦腔旦角,后改生角。女,汉族,艺名六龄童,出生于西安市。李爱琴因登台年龄小,且嗓子好,吐字清,演戏投入,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童”。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1956年以《戚继光斩子》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59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年,她入选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到北京以及沪、粤、鄂、滇、川等省市巡回演出,在演出团受益于秦腔名家的具体指导,其间又先后得到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艺术水平有新的飞跃。  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除擅长演小生戏以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在现代戏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形象。她主演的小生戏有《周仁回府》、《张渔煮海》、《三滴血》、《春香传》、《红楼梦》、《血手印》等;须生戏有《孙安动本》、《生死牌》、《三关点帅》等;正旦戏有《秦香莲》、《本娘教子》、《三堂会审》;现代戏有《三世仇》、《枣林湾》、《芦荡大种》、《龙江颂》、《母子情》等等。她在表演艺术上能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并不断进取,刻意求新,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气质。她的表演,不论表情、唱腔、做派、幅度都与老的演法有许多不同。声情并茂的唱腔、深情多变的眼神、节奏明快、线条丰富而又玲珑剔透的身段,都揉进了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韵味,达到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她鲜名的艺术个性,受到广大观众的称道。特别是在《周仁回府》一剧,她在充分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再创造,升华了前人的智慧和光泽。她连演两千六百余场,久演常新,人称“活周仁”。她所扮演的周仁这一人物形象,达到了当今秦腔艺术界的最高水平。  爱琴还善于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如《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三曹父子》中的曹植,都有鲜明的个性,决无千人一面之嫌。在现代戏《三世仇》中扮演的虎儿妈,其唱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几乎响遍西北五省区。1983年她率先进行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组成西北文艺界第一个演出承包队,为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良好成绩,被邀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文艺表“团体体制改革座谈会,介绍和交流了经验。1986年12月,作为西安戏剧家代表团成员,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增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鉴于李爱琴在艺术上的成就,1990年被评为西安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她所演的《周仁回府》中《悔路》一折,受到京城戏剧界的高度评价,学术评论组的专家们说:“《悔路》上个独角戏,演员对周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她以多侧面、多层次的手法刻画和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态”,“是一人满台戏”,“演员有独到之处,与叶盛兰的《周仁回府》可以并驾齐驱”。刘茹惠,女,西安市秦腔一团(原尚友社)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书画院名誉院长。曾任陕西省青联副主席、政协委员、碑林区人大代表。  刘茹惠1940年出生于西安,10岁时(1950年)经人引荐进西安尚友“学艺,工小生,先后在《别窑》《藏舟》《劈山救母》等戏中扮演角色。1960年扮演《辕门斩子》中以须生应工的“延景,在舞台上初“才华。1960年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获青年演员奖,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主演贫生戏《打柴得宝》获青年演员奖,1980年在北京怀仁堂演出《胭脂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0年被香港黄河出版社列为推向世界的“陕西著名作家、艺术家”的人选之一,1992年赴日考察,1993年参加西北五省区戏曲会演获“特别荣誉奖”,同年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十佳”演员之一,1999年又被评为“百佳”演员之一,并且名列前茅。  刘茹惠戏路宽,是舞台上的多面手,可以胜任各行当的角色,除演出《辕门斩子》《打柴得宝》取得较大成功外,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梁山伯、《西厢记》中扮演张君瑞、《英烈传》中扮演民族英雄郑成功、《秦王求贤》中扮演秦王、《庵堂认母》中扮演徐“宰、《胭脂》中扮演吴南岱、《李离伏剑》中扮演曹母、《屈原》中扮演公子子兰、《走雪》中扮演“玉莲、《虎口缘》中扮演贾莲香、《沙家“》中扮演阿庆嫂、《红色娘子军》中扮“吴清华、《平原作战》中扮演小英子等。  此外,比较有名的演员还有:任哲中,其所演之周仁,可谓前无古人,后绝来者。行腔酣畅淋漓而不失细腻,痛心处其音撕心裂肺,令闻者几欲肠断,秦音之慷慨壮烈、激荡跌宕于此尽览无余。刘易平,此老唱过皮影,戏味十足,行腔疾缓顿挫别出韵致,再加上其音醇厚圆润而敛放自如、刚柔并济,当今通行《辕门斩子》的唱腔就是此老所创,可谓承前启后、化古出新。焦晓春,此老婆婆身不压众、貌难惊人,一句“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却让人魂系七星灯、神游五丈原,颤巍巍方寸几步髯须乱,活生生一代贤相命难全。还有什么说头,就那分苍凉衰意,便足以让人心生凄楚,潸然落泪。刘隶华,听《斩秦英》为期代表性剧目,其唱腔刚劲高亢却婉转遒丽,低时珠滑玉盘,高时云入碧霄,然承接行云流水、毫无斧凿之痕。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叶孤城一招天外飞仙,便足名驰天下。苏蕊娥,嗓音更为甜美清纯,令人如饮清泉、沐春风、听啼鸟、闻天籁。“痴娇娇红颜多薄命!“一时星殒花落去,放眼不见后来人!非不见也,后来人欲为之却不可为,只得闻而羡叹、望之却步。虽有张宁一脉相承,而失其天然矣!窦凤琴,《斩秦英》有“听必刘隶华,观必窦“琴”之说。在声腔细节处理上略逊于刘,但窦氏唱做并重,刻画人物贴切自然。更有《斩窦娥》一出,其情致姿态细致入微,为女之怜、为媳之孝、辞婆之伤、蒙冤之悲,观之如身临其境,不由悲从中来。其展眉凝眸之处,风姿绝世。李买刚,他的《打金枝》,刚健清亮,起而复落,初听有拨云见月般之喜。即使演最酷最帅的黑头包公,也无声嘶力竭之弊。但做大净之壮声,窃以为不如去演赵匡胤、关云长等红脸好汉,或郭子仪那样脸半花不花的老英雄,最适其阳刚雄健之气。张兰秦,大净能豪放兼婉约兼收者,张氏兰秦当为翘楚。《三对面》中,“叫王朝看过俸银三百“,再叫香莲近前听”及“包文正心中似火烧,“香莲大堂口怨声高,又是哭来又是叫……”,这是我初次看到感情如此真实细腻的包公,这个角色感人多因其慷慨正义,铁面铜声,但此处别开生面,当得“花脸王”三字。马“仙,他的唱腔高昂挺拔、透亮饱满而穿透力极强,其经典唱词“包相爷与我讲一遍…“”让人不禁神游物外,有卓然于云霄之外之感;其音调高能翱翔,低能迂缓,《窦娥冤》将其特点尽显无遗。柳萍,1967年9月生于宁夏隆德县,这是一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国家级贫困县。1978年,11岁的她考入宁夏固原地区戏剧训练班,专攻秦腔小旦,兼工花旦和刀马旦。虽然在同学中不是很出色,但柳萍很用功。毕业后,她去西安拜师学艺继续深造。在那里,柳萍勤学苦练了一部折子戏《打神告庙》。柳萍说,这是奠定她艺术生命基础的一部戏,其中几乎包含了秦腔中唱念做打的所有技巧。练习了一年后,柳萍凭借《打神告庙》获得了宁夏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的一等奖,那时候柳萍才18岁。这个意外的收获让她自信了许多,从此,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秦腔事业,不断地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1991年,柳萍调入银川市秦腔剧团。她先后担纲主演了优秀传统及新编历史剧《玉堂春》中的苏三、《火焰驹》中的芸香、《御河桥》中的公主、《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妃、《穆桂英休夫》及《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武松杀嫂》中的潘金莲、《长亭别》中的林娘子、《庵堂认母》中的王志贞、《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等角色,她塑造的舞台形象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第六节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对秦腔的贡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革命战争年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眉户戏曲艺术形式创作演出了《大家欢喜》、《血泪仇》、《穷人恨》等优秀剧目,赢得了边区军民的热爱和欢迎。见过后,民众剧团扩建为西北戏曲研究院,后又改建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成为院下设的一个演出团体,也是陕西省振兴秦腔实验剧团之一。它负担着研究、改革、创新秦腔艺术,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加强剧团的实验和示范演出的任务。目前,该团拥有一批在秦腔艺术上有一定影响的中老年演员和优秀青年演员以及一大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  1959年秦腔团曾参加陕西省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了秦腔传统剧《游西湖》、《赵氏孤儿》等剧目,并参加全国13个省、区巡回演出;1985年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汇演,演出了新编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荣获11项大奖;1990年,赴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活动;1992年东渡日本,在14个大、中城市演出了《千古一帝》,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2000年演出的历史故事剧《太尉杨震》,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活得“优秀剧目奖”等“项奖励。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代表剧目包括:《凤鸣岐山》、《太尉杨震》、《血泪仇》、《千古一帝》、 《赵氏孤儿》、 《窦娥冤》、《游西湖》 、《海瑞驯虎》、《回荆州》、《忠保国》 、 《下河东》、《周仁回府》、《铡美案》 、 《辕门斩子》、《谢瑶环》、《五典坡》(后本)、《游龟山》等。《凤鸣岐山》,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酷虐忌刻。西伯候姬昌推行德政,众望所归。纣王以凤鸣歧山、诸侯结盟为由,拘押姬昌于酉里七年之久。周国奉献珍宝美女,纣王迫使姬昌饮下世子伯邑考肉羹,才允许放归。其间,姜尚两次献策搭救,方使姬昌安然回国。姬昌回周后,励精图治、招贤纳士,终于在渭河番溪找到了经邦济世的姜尚,并亲自为其拉车。从此,君臣同心协力,共谋兴周翦商之大计,奠定了西周辉煌璀璨的德治伟业。本剧由刘富民、黄权中、王军武、张平共同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雷涛、赵阳武等领衔主演。曾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陕西,是一座艺术的圣殿。秦汉雄风,盛唐神韵,凝结成大秦之腔苍凉豪迈的咏叹;辽阔的三秦大地上,活跃着一支深受西北群众喜爱的艺术队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秦腔团的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建国初本院实验剧团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重新组建后的院一团、二团。1965年,一、二团合并组建成秦腔剧团,之后又经过了多次调整、重组。史雷、王群定、李文宇、姚伶、李正敏均担任过该团团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的历任团长为王伯芳、高友、王群定、任国保、毋致、寇治德、黄权中。1997年,院同州梆子团整体合并入秦腔团。现任领导班子为:团长赵扬武,副团长李书、吴根邦、徐松林、王新仓,艺术指导徐靖安。在各个历史时期,秦腔团始终高举"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旗帜,艺术地运用戏曲形式,形象地反映重大社会题材,关注社会变革、民族进步,参与社会大众精神构建的过程,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建团以来,共计创作、改编、移植、演出了250余部(折)秦腔剧目,其中《血泪仇》、《穷人恨》、《赵氏孤儿》、《安安送米》、《游西湖》、《窦娥冤》、《洪湖赤卫队》、《祝福》、《周仁回府》、《屈原》、《千古一帝》、《太尉杨震》、《凤鸣岐山》等一大批优秀剧目气势磅礴、质朴自然、清新雅致、严谨缜密,脍炙人口,久演不衰。延安时期创作的秦腔现代戏《血泪仇》,在当时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发挥了唤起民众、鼓舞民众的独特作用。此剧不仅开创了戏曲现代戏的先河,而且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至今依然为秦腔团的保留剧目。1958年,秦腔团参加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誉称三大秦班),七进怀仁堂,演出了《赵氏孤儿》、《游西湖》、《白蛇传》、《窦娥冤》等剧目,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李先念、薄一波、贺龙、彭真、罗瑞卿、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亲切接见和鼓励。文化界领导、专家田汉、曹禺、马少波等纷纷发表评论文章,誉其为"老树红花",给予高度评价和赞美。接着该团又赴江南13省(市)地区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备受欢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秦腔团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探索、创新,出人、出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1985年,新编历史剧《千古一帝》赴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荣获演出一等奖及11项单项奖,被列为1985年陕西十大新闻之一。1987年该剧由西影拍摄成戏曲艺术片;1992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大阪等14个城市进行商演,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990年,赴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活动,得到首都观众、专家的一致好评。饰演秦王嬴政的青年演员李东桥,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新编同州梆子剧《关西夫子》(同州梆子团演出),获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剧目奖"。2000年,新编秦腔历史故事剧《太尉杨震》,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及8个单项奖。2002年,《窦娥冤》、《黄鹤楼》、《放饭》、《杀庙》、《断桥》等剧目赴台演出,在宝岛台湾受到热烈追捧。新编历史古代剧《凤鸣岐山》,相继荣获第三届陕西省艺术节演出"优秀剧目奖"及3个单项奖、陕西省庆祝建国55周年暨纪念振兴秦腔20周年展演活动"优秀剧目奖"及7个单项奖、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奖项。 作为陕西地方戏曲队伍中的大团,秦腔团坚持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己任,长年活跃在三秦大地上,奔波在送戏下乡的第一线,把精彩的演出带到厂矿、农村、部队的基层群众之中。西北地区许多爱好戏曲的普通群众,提起一些秦腔团演员的名字十分熟悉,对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数家珍。 秦腔团名家辈出,群英荟萃。历代的表演艺术家李正敏、田德年、刘易平、闫更平、任哲中、闫振俗、杨金凤、李应真、马兰鱼、李继祖、胡正友、段林菊、贠宗翰、马友仙、郝彩凤、蔡志成、杨凤兰、崔惠芳、高登云、卫保善、白江波等,导演艺术家史雷、李文宇、韩盛岫、裴世亭、任国保、王群定、寇治德等,舞美设计师蔡鹤汀、蔡鹤洲、张博等,戏曲音乐家、理论家及指挥家王依群、姚伶、赵北海、肖炳、赵季平、葛瑞民、吕自强、吴复兴、戚渝生,演奏家荆生彦、荆永福、王震、王东生、程新宇、杨满元、田英才、马凌元、翟志忠、栗安印、杨君民等,堪称秦腔各门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彪炳秦腔史册,成为秦腔团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腔团现有演职人员110人,艺术阵容强大、整齐,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许多艺术人才在观众中享有盛誉:曾任副团长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李东桥,现已荣升为院艺术总监。现拥有国家一级演员三名:王新仓(被誉为"三秦剧坛俊小生")、徐松林(著名丑角)、耿建华(著名须生);国家二级演职人员有:演员赵扬武、雷涛、段桂珍、武红霞、康建海、赵改琴、熊东林、李兆钫、张景诗、茹曼、魏青艳;导演吴根邦、杨珺;作曲刘克忠、李书;演奏员李书、侯建军、冉飞、段岗、彭戈旗、程连良,以及一大批各门类优秀青年艺术人才。这些活跃在当今秦腔舞台上的年轻一代,显示着秦腔团强大的艺术实力,也标志着秦腔事业代继传承的生生不息。由于秦腔是陕西的第一大剧种,秦腔团遂当之无愧地成为陕西文化艺术建设重要的生力军。不遗余力地推动秦腔发展,是秦腔团责无旁贷的使命。多年来,秦腔团一直致力于秦腔音乐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秦腔团所创演剧目中的音乐唱腔,阳刚壮美,写意抒情。既有慷慨激昂、粗犷豪放的气魄,又有轻松明快、缠绵悱恻的特点,具有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令观众津津乐道,百听不厌。其中许多唱段已成经典,被戏迷群众广为传唱。在陕西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之路上,秦腔团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创造了难以磨灭的业绩。在多元文化纷纷攘攘、戏曲显现低迷的今天,如何持续往日的辉煌,保持秦腔旺盛的生命力,是秦腔团的管理者们殚精竭虑思考的课题。新一任的秦腔团领导班子决心在院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业务建设为中心,遵循"研究、改革、实验、创新"的方针,努力繁荣创作和演出,壮建戏曲人才队伍,培植戏曲观众,逐步扩大和占领文化市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青年实验团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下设的一个演出团,成立于1987年。它是以1980年入院、1987年毕业的院演员训练班学员为主体,并吸纳了部分省艺校优秀毕业生及外省市优秀青年演员组建的年轻集体。历任团长为:杨满元、陈彦、周福田;现任领导班子为:团长郝卫;党支部书记李小锋;副团长李娟、赵丹红、侯东;艺术指导孙存蝶、徐小强、任小蕾、王化武。从诞生之日起,青年实验团就以“精品创作、研究改革、创新实验和示范演出”为工作指导思想,承担起演出秦腔、眉户、碗碗腔、关中道情等陕西地方戏曲的重任。经过二十年披沙拣金的磨合和历练,形成了磅礴大气、规范严谨、细腻雅致的舞台艺术风格,保留下了《西湖遗恨》、《杨七娘》、《周仁回府》、《屠夫状元》、《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西部风景》、《王宝钏》、《雀台歌女》、《赵氏孤儿》《赵五娘》、卷席筒》等2 0多部大型剧目及《鬼怨·杀生》、《打柴劝弟》、《隔门贤》、《杀嫂》、《桃园借水》、《打镇台》、《借扇》、《拾黄金》、《白逼宫》等3 0余出精品折子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受到西北地区群众的广泛欢迎。青年实验团现有成员89人,平均年龄35岁,正当演艺事业的最好年华。艺术阵容强大且整齐,许多艺术人才在观众中享有盛誉。曾任团长的国家一级编剧陈彦现已走上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的领导岗位;长期担任青年团副团长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上海“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李梅现已成长为院艺术总监;另有5位演员被省上有关部门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现有国家一级演职人员6名:李娟(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秦腔“四大名旦”之一、被誉为“西北第一靠”)、李小锋(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被誉为“三秦俊小生”)、孙存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被誉为“丑角慧星”)、任小蕾(中国戏曲红梅大赛“红梅大奖”获得者)、徐小强(国家一级导演)、丁良生;国家二级演职人员有:演员张蓓、陈魁、冯艳丽、郝卫、穆小鹏、曹普超、张波、刘照亮、王小平、王化武、官小良;作曲谭建春;演奏员罗新昌、邓增琦、张宗让、王化莉、姚泓、毋兰;舞美技师王群海、张兆瑞。此外,还有被评为秦腔“四小名旦”之首的优秀青年演员李君梅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演职人员。作为陕西戏曲的生力军,青年实验团一直朝气蓬勃地活跃在三秦大地上。他们二十年如一日,坚持送戏下基层,为西北地区的农村、厂矿、学校、部队演出了大量符合群众精神需求的优秀剧目。所到之处,备受欢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培育了地方戏曲的演出市场,壮大了戏迷群体。由于青年实验团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曾多次代表陕西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辽宁、贵州等省(市)巡回演出,每每乘兴而去,载誉而归。并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屡次出访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芬兰、伊朗、日本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1995年青年实验团应邀赴荷兰参加荷兰国家大剧院建院十周年纪念活动,演出《西湖遗恨》,其精彩的音乐唱腔、高超的吹火技巧和优美的舞台造型,征服了异国观众和各国的艺术家,被誉为“东方的爱神维娜斯”。1999年该团《杨七娘》剧组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国际艺术节时,被组织者和新闻媒体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璀灿明珠”,演员表演的“靠旗”、“出手”绝技和精彩的武打场面引起了观众长久而热烈的掌声。在中国第一、二、三、六届艺术节、中国第六届戏剧节、首届、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和全国许多大型调演活动中,青年实验团荣获多项大奖及单项奖。1999年元月首演的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良品质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进步奖”金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至今演出已达400余场。参加了由陕西、浙江、上海、江苏四省(市)政府主办的 “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在杭州、上海、南京巡回演出;1999年9月和2006 年7月,两次被文化部、中宣部选调进京参加庆祝建国50周年优秀剧(节)目献礼演出 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5周年现代戏展演”;并被山西、陕西、江苏、青海、宁夏等省的多个剧种、多家剧团移植排演,共计演出1000余场。《迟开的玫瑰》已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为全国观众所瞩目。2006年 11月,《迟开的玫瑰》荣膺“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为陕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2007年2月7日,在中宣部召开的“2006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座谈会”上,十一部影、视、剧优秀剧目受到表彰,《迟》剧是入选的唯一一部戏曲作品;2007 年2月10日 ,**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人民剧院隆重举行《迟》剧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表彰大会,并奖励剧组100万元人民币。从成立至今,青年实验团坚持致力于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创新,力求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戏剧作品,奉献给社会。他们一心一意搞事业,全力以赴求发展,为中国的戏曲事业以及陕西戏曲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以优秀的艺术作品、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严谨的舞台作风,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优异成果的同时,青年实验团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青睐和爱戴,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第七节 秦腔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展望一 新时期秦腔存在的问题剧本创作的利用率不高,剧本质量不佳。每年新创作的秦腔剧本约有50部,可搬上舞台的很少,而得以在舞台演出的作品往往是在艺术节、调演、汇演等活动中获奖后,就很少再次演出,似乎得奖成了戏剧演出的终极目标,从而造成了年年有新戏,年年无戏看的怪象。 其实这一现象并不是什么棘手的难题,毕竟秦腔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大剧种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传统剧目有10000之多,流传至今的也有3000多部,编剧人员应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和艺术资源,利用新视角、新手段赋予其新生命,编创出好作品。秦腔的音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演员所演唱的秦腔,像秦腔又不像秦腔,似歌剧又不似歌剧,是歌曲又不是歌曲,被观众戏称为“四不象”、“秦“”。戏曲音“的唱腔程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可变性必须要建立在传统性与继承性的基础上,根植在秦腔固有的肥田沃土中,从西北地方音乐中汲取营养,从旋律、节奏、润腔上下功夫,千万不要将不同属性的音乐进行简单的堆砌与套用。  奢华的舞台美术是戏曲现代化过程出现的新现象,这种倾向在秦腔剧团也有所反映。大制作与豪华布景今年来已经遭到很多戏曲理论家的怀疑,且不说这种舞台美术是不是真的可以提高戏曲的艺术水平,至少这种做法给剧团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近年来,剧团无论贫富,新上一本(折)戏,都要在舞美上大做文章,现代声光电技术的运用多到泛滥的程度,布景、道具横铺杂陈。其实中国戏曲从本质上是一种写意性很强的艺术,它往往需要依靠演出的身段功法去表现复杂的场景,而过于豪华的布景道具只能压缩演员的表演空间,这不利于戏曲朝着符合其自身审美规定性的方向发展。曾经就出现过一个导演在一出雪天的戏中使用了大量人工雪,可是演员却不乐意了,他说“天上飘着雪,再“上灯光和音乐效果,舞台上还要我做什么。”可以说,这一语道破了戏曲表演的天机,正“梅兰芳所说,人们进剧院看戏,看重的是演员的表演,是演员的功法与技艺,而不是冷冰冰的布景与道具。有专家认为在戏曲舞台上,应该突出空的空间,这好像不好理解,但说的在直白一点,就是场上应该预留出更多的空场子,任演员在其间展现他的技艺与才能。“门帘台帐”、“一桌二椅”式的舞台美术体制显然已不合时宜,但戏曲艺术讲究的是虚实相生,《走雪》中“主仆二人一路“险象环生,台上虽没有实物布置,可通过各种程式表演,观众也如身临其境。舞台美术的过度写实,往往事与愿违,极大地妨碍甚至削弱了表演手段的正常施展,丢掉了中国戏曲空灵写意的精神,滋生了演员的惰性,造成了所谓大手笔、大制作剧目因条件限制不能下乡演出的困境。  青年演员还需要进一步磨练。时下的秦腔舞台青年演员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他们一个个头顶“桂冠”,扮相俊美,嗓音宏亮,基本功扎实,模仿能力很强,但演出的戏却总是好看不耐看,给观众造成强“感官冲击的同时,却不能产生心灵的震颤。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通讯、传媒、交通等十分便利,这为青少年造就了很好的学艺条件,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使一大批青年演员快速成长。同时,当今社会又物欲横流,人们心态普遍浮躁,追名逐利,这又严重限制了青年演员的健康成长。演像一个人物容易,可要演活一个人物难上加难,需要演员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而艺术修养恰恰又是当今青年秦腔演员的一大弱项。秦腔新秀王战峰的《缇萦救父.函谷关》不可谓不精彩,可他错误地将这出戏。戏武唱,一开场几组大幅度、高难度的技巧表演,尤其是高度腾空二劈叉,耗尽了气力,从而严重影响了他的强项--唱功的发挥,不由人扼腕叹息。当今的秦腔舞台:手帕飞转,水袖翻舞,稍子旋花,翎子摇弋,帽翅闪摆……武将被人打得丢魂落魄,还要旋上一圈旋子;文弱书生饥寒交迫,却能漂亮地翻上几个跟头……技巧绝活大有泛滥之势。 〔解析〕所有的技巧绝活,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利用得恰当适时,不仅可以烘托气氛,满台生辉,而且能营造情景,深化主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不合时宜的堆砌程式、卖弄绝活,只能破坏剧情,将高雅的戏曲艺术蜕变为杂耍把式,纵使赚得一些廉价的掌声,也脱不了哗众取宠的嫌疑。  不仅是好的演员难得,其他方面的秦腔人才也越来越少。振兴秦腔20余年,秦腔人才(包括编剧、表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管理等)理应层出不穷,现实情况却让人担忧。这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一些专业人才放弃戏曲舞台,进入利润更为丰厚的领域工作。此外,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一些剧团合并使得原本很优秀的演员得不到上场的机会,甚至有的演员被勒令退休,而他们正处于艺术的巅峰状态,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戏曲评论人才也十分有限,正常的戏曲评论对戏曲事业的不断发展、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时下见诸媒体的秦腔评论越来越少,即使有,也是应景客套之词。不可否认,现在的戏曲评论者往往是懂戏却囊中羞涩,甚至根本难以承担高昂的票价,不得已只能接受赠票,这怎么可能再期盼他们写出什么带有批评性质的文字呢。还有一些评论者干脆就是剧团诚邀的鼓吹手,不仅要极尽溢美之词,甚至还必须为自己的赞美之词找到充足的证据,而对于问题只能是避而不谈、视而不见了。  对于秦腔而言,最为要命的问题还在于剧团数量的锐减。秦腔流传几百年,在西北大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喜爱秦腔,盼望秦腔,可令人心寒的是,原来遍地开花的秦腔剧团在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口号声中,或悄然消失,或名存实亡,或苟延残喘,能正常演出的剧团越来越少。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原有的国办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秦腔剧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政府部门有钱搞政绩工程,搞贪污腐化,却以经费紧张为由将剧团完全甩给了市场,撒手不管;另一方面,剧团管理人员思想僵化,缺乏挑战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剧团生存状况越来越差,剧团的数量从而越来越少。 上世纪九十年代,甘肃省有县级以上秦剧团60多个,而今能正常演出的还不到一半。号称千年古都、西部文化中心的西安市也连四个秦剧团都容忍不下,采取极不负责任的办法将四团合而为一。二 新时期秦腔生存与发展的曙光1、地方剧团艺术魅力重现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各地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地方剧团,普通百姓接触到的戏曲演出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地方剧团带来的。随着戏曲剧团经营体制的改革以及近年来戏曲市场的不景气,很多地方剧团被迫解散或陷入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一批批优秀的戏曲工作者离开了舞台,往更来钱的行业转向。但在西北,大大小小的剧团依旧十分活跃,不仅是陕西省内有许多维持经营的剧团,在甘肃甚至青海的广大西北土地上,处处可见秦腔的观演活动。以陕西周至县为例,这块土地向来是秦腔名家辈出的地方,几乎各省、市、地方剧团都有周至演员。而周至县剧团更可谓是我省首屈一指的团体,在群众中的影响,甚至比易俗社、戏曲研究院还要大。  市面上周至剧团的戏曲碟不少,诸如《忠保国》、《飞犬奇案》、《苏护进妲妃》、《黄飞虎反五关》、《黄河阵》、《劈山救母》等等。该团不管是重排旧剧还是自编新剧,都十分注重细节,以精巧的情节和精湛的技艺征服观众。今年,周至县剧团更是把大戏带到了北京,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进京演出的县级剧团。周至县剧团的成功还在于它有一批压箱底的保留剧目,某些剧目在周至县剧团演来,就是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忠保国》本来是最传统不过的戏了,可以说是个剧团就能演。可是周至县的,让人百看不厌。《叮本》一折近一个小时,场面宏大,气氛缓和时戏味不淡,剧情紧张时表演不火,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不觉枯燥。《飞犬奇案》是该团自排自演的历史剧,现实意义深刻,感人至深。周至剧团不像省上的艺术团体,常常要应付各种政治任务,可以一心一意为群众排戏演戏,可以常年累月深入到乡村市井,为百姓送戏送乐,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收入。  周至县剧团推陈出新,不但繁荣了戏剧市场,更是培养了侯红琴、李淑芳、刘随社、张武宏、柳水涛、何粉丽、高广杰、齐晓春、晁花兰等驰名西北的演员,我想她(他)们的成功不是靠各种选拨赛、政治性汇演而获取的,完全是靠真正的表演实力。2、 关于秦腔继承与创新  现在秦腔戏迷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力挺戏曲改革,支持省戏曲研究院的戏;一派支持继承传统,看重老艺术家的戏。这两派争论的相当激烈,各执一词,分析的也有理有据。改革后的新颖与传统的程式这两者没有矛盾,他们存在是互利互惠的关系。  首先说新剧目的创新,新作品无论从舞美效果还是音乐结构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正是舞美、音乐新颖才让支持传统的戏迷抓住了“把柄”,说什么是“剧,是话剧,没有了戏曲程式,音乐也不像秦腔音乐,简直就是四不像。但是应该认识到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问题的症结在于新剧目的舞美效果只能在都市大剧场实现,在乡下简陋的舞台上是实现不了的,这在客观上就造成新剧目不能广泛流传。还有一点就是新剧目的音乐设计。现在的音乐设计基本上都请全国有名的作曲家,这些作曲家可能设计过好几个剧种的音乐,可以说没有精通某一剧种的音乐结构,设计出的音乐夹杂了太多的技巧,这对专业戏曲演员来说没有难度,他们毕竟都是懂声乐的,但对于普通戏迷来说就有难度了,这就造成新创作的剧目没有传唱唱段的尴尬局面。  第二要谈传统剧目的继承,应该承认流传下来的都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华,我们绝不能抛弃,要很好的继承发扬。但是继承觉不等于一尘不变,要是21世纪的人听20世纪60年代的唱段估计能接受的人不多,现在有那么多的音乐变现形式,我们要很好的利用起来,老戏新演,复排、精排传统剧目。在继承的时候不要忘记借鉴戏曲改革中好的经验。例如可以利用光电效应丰富舞美,可以利用数字多媒体丰富剧情。 最后谈谈演出市场,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考虑,在都市剧场多上演新创作剧目,适当的提高票价,因为都市人有经济实力,也需要高层次的演出丰富精神生活;在下乡演出时多演出传统剧目,尽可能多地送戏下乡。3、 新梅花昭示秦腔的美好远景2009年在杭州举办的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上,又有四名秦腔演员摘得戏曲梅花奖表演奖桂冠,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剧团,不同地域环境,昭示这各级秦腔剧团在广大的西北土地甚至更大范围内有着长青不朽的艺术魅力。(历届秦腔演员梅花奖得主见表一)表一 历届秦腔演员梅花奖得主第3届 李东桥 秦腔《千古一帝》第5届 戴春荣 秦腔《卓文君》 第13届 李 梅 眉户《留下真情》第14届 窦凤琴 折子戏《斩秦英》、《打路》、《卷席筒》第16届 雷通霞 折子戏《失子惊疯》、《探窑》、《谢瑶环》第17届 候红琴 秦腔《火焰驹》第18届 谭建勋 秦腔《飞将军李广》第18届 孙存蝶 秦腔《柳书传奇》第18届 李 娟 秦腔《杨七娘》第19届 柳 萍 折子戏《武松杀嫂》《月下来迟》《打神告庙》第21届 李小锋 折子戏《白逼宫》《打柴劝弟》《盘肠战》第21届 齐爱云 秦腔《郑英娇》第21届 边 肖 折子戏秦腔《白逼宫》陇剧《坐楼杀惜》《苏武归汉》第23届 任小蕾 秦腔《雀台歌女》第23届 王新仓 折子戏《悔路》《逼侄赴科》《拷寇》第23届 张小琴 折子戏《斩窦娥》、《杀狗劝妻》、《劈棺惊梦》兰州戏曲剧院第23届 张哓琴 折子戏《赵五娘吃糠》《月下来迟》《李逵探母》青铜峡文工团第24届 张 蓓 折子戏《虞姬泪》《杀狗》《鬼怨。杀生》第24届 惠敏莉 秦腔《柳河湾的新娘》  第24届 屈巧哲 折子戏《赵五娘吃糠》《背女》《赶坡》第24届 李小雄 折子戏《杀庙》《寇准背靴》《太庙请罪》张蓓(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主工小花旦、刀马旦,扮相靓丽、嗓音甜美。从艺20多年来,先后在《悟空借扇》、《屠夫状元》、《十五贯》、《王宝钏》、《白蛇传》、《杨七娘》、《迟开的玫瑰》等剧目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曾在省内外荣获多项大奖,并被省上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2009年4月,张蓓携秦腔传统折子戏《杀狗劝妻》、《鬼怨·杀生》和新创剧目《虞姬泪》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献演,三场折子戏让戏迷体会到了秦腔艺术的细腻婉转。张蓓饰演的虞姬,性格中有柔情也有刚毅,剧终定格的虞姬自刎一幕更是让人荡气回肠。而《杀狗劝妻》则是一出具有喜剧风格的动作戏、技巧戏,最终张蓓凭借出色的演技惊艳全场,获得第二十四届梅花奖。李小雄(银川市秦腔剧团),1985年7月,年仅16岁的李小雄考入甘肃省定西地区戏曲学校学习戏曲表演艺术,主攻文武须生行表演。2007年5月,他进入银川市秦腔剧团。2009年4月14日,戏剧梅花奖决赛北方片区比赛在河南平顶山开赛,李小雄带着参赛曲目——秦腔折子戏《杀庙》、《寇准背靴》、《太庙请罪》角逐梅花奖。在银川市秦腔剧团的配合与支持下,他凭借扎实的唱功和精湛的表演技艺,从5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摘取了第二十四届梅花奖。李小雄曾先后在《斩姚期》、《野猪林》、《铡美案》《金沙滩》、《八件衣》、《黑叮本》、《闯宫抱斗》等数十个传统及现代剧目中担任主演。多年来,他的舞台基本功、高难技巧、唱功做功及艺术刻画功力日臻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具备了形神兼备的素质。惠敏莉(西安秦腔剧院),惠敏莉现任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副社长,是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获得者。主工小旦、花旦,她扮相俊丽,唱腔韵味纯正。曾主演《三滴血》《火焰驹》《貂蝉》《盗虎符》《蝴蝶杯》《霍去病》《青山情》《新断桥》《西施泣别》等30余本戏、折子戏。此次,惠敏莉以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为参赛剧目。她表演的关中女人柳叶缠绵中满含苍凉,哀怨中充盈刚毅,将一个为民族大义忍辱负重、国难当头时紧守爱情的陕西新娘表演得十分到位,最终受到专家评委和观众的肯定,摘取了第二十四届梅花奖。屈巧哲(青海省西宁市戏剧团),屈巧哲是青海省西宁市戏剧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1980年从艺以来,先后在《五典坡》、《白蛇传》、《铡美案》、《窦娥冤》、《祝福》、《湟水情》、《母亲》等50多部优秀传统和新编历史剧以及现代剧中塑造了不同性格特征的主要人物,是享誉西北、德艺双馨且深受广大观众爱戴的实力派演员。2009年4月,屈巧哲带着自己领衔主演的三出秦腔折子戏《赶坡》、《背女》、《赵五娘吃糠》,角逐第二十四届梅花奖,最终如愿以偿。  在这些“新梅花”的光彩映照之下,相信古老的秦腔艺术一定能焕发它的魅力,永久兴盛下去。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