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姻丈,博学多通,鉴古有识,所藏泉货、钵印,美尽东南,足与宣黄叶、方无隅称鼎峙焉。兹又究心邮学,加入本会为会员,并迭次惠书寄稿,殷殷不倦,更在《晶报》登记《邮乘》一篇,为本志张目。此为文谈邮之处女作;所造已渊懿若是,他日源源而来,金玉琳琅,定为本志生色不少;邮会得此通雅之士,《邮乘》得此生力之军,皆足为吾党庆者也。今觉识。”周会长对袁寒云如此看重,其为何许人也?又为何称其为“姻丈”? 袁寒云乃是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也。1890 年 7 月 16 日生于朝鲜汉城。袁克文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号寒云。寒云之名,是他有一次获得北宋画家王诜所作《蜀道寒云图》后,因喜其画而取。他在集邮界及后期作品中,基本上都署寒云。当时外界对寒云与抱存究竟是否一人,曾引起疑问,他作 6 句诗以代说明:“抱存今寒云,寒云昔抱存,都是小区区,别无第二人;回汤豆腐干,老牌又刷新。”措词幽默有趣。 关于袁寒云,张军在团结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民国奇才怪人秘录》书中,称其为“皇二太子、青帮大爷、词林骚客”,“荒唐公子、博雅才子”;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列有袁克文条目,其为近代诗词家、书法家,“书法由晚明人脱出,楷书为王铎变局,结字展促有姿,而气格闳恢,演为别调,负名一时。偶治印,亦有逸趣。” 袁寒云生前风流倜傥,名士气极重,曾以陈思王曹植自居。有民初四公子(之一)之称。擅长书法,酷嗜京剧。1919 年,上海新舞台举行赈灾义演,冯小隐编《红拂记》,袁寒云应邀饰李靖。是年冬,他应张謇之请赴南通,与小荣样合演《折柳》,与欧阳予倩合演《审头》及《佳期》。他曾与俞振飞合演《群英会》,袁饰蒋干,俞饰周瑜,观者无不击节。他的拿手好戏还有《卸甲封王》、《游园惊梦》、《长生殿》等。其塾师方地山,(1872—1936)系著名钱币学家。受其影响,少年时代袁寒云即喜好收藏。成年后,藏品丰富,蔚然成家,书画方面,有六朝人绘《鬼母揭钵图》、唐人写《洛神赋》、宋赵大年《风尘三侠图》等珍卷及宋刊苏轼、鱼玄机、韦苏州文集等近 200 册。古币方面,藏有古今中外 70 余国数百精品。 周今觉系清末两江总督周馥之长房长孙。周馥与袁世凯均是光绪朝廷重臣,两人交往甚密。周馥之女周瑞珠嫁给了袁世凯八子袁克轸(风镳),因此,周今觉与袁寒云有姻亲之谊。周虽年长袁 12 岁,按辈份,仍得称袁寒云为姻丈。 1916 年,6 月袁世凯死后,袁寒云移居天津河北地纬路 6 号。不久,他又携带分得的 24 万元遗产赴上海,购置霞飞路宝康里 270号及爱多亚路九如里口 1432 号房屋定居,流连沪上近 10 年。 袁寒云恋上集邮,与《晶报》有关。 《晶报》原是《神州日报》的副刊,该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907 年 4 月 2 日创刊,社址在上海四马路,创办人于右任,后由叶仲裕、汪允宗、钱芥尘、余大雄等人接办。1919 年 3 月 3 日,《神州日报》经理余大雄将该报副刊《晶报》独立发行,是中国最早的小报。该报聘袁寒云(克文)、张丹斧(延礼)为主笔;由刘襄亭、余大雄编辑。因是三日刊,三日为晶,故名《晶报》。 袁寒云任《晶报》主笔后,发表文章主要有《辛丙秘苑》,写袁府荣辱,系对外间私撰袁家秘事,颇多感慨而作。自 1920 年 10月起开始连载,至次年 3 月收笔。其文虽多处“讳亲饰过”,因是袁家人写袁家事,颇受读者欢迎。 袁寒云亦向周今觉索稿,周今觉最早的集邮文章《邮话》就是在《晶报》上发表的。从 1924 年 12 月 21 日起至 1925 年 2 月 6 日止,连载 10 篇,是周氏最初集邮时期的散文随笔。因周氏系上海名流豪绅,他也恋上集邮之道,《邮话》一出,颇引公众注目。 袁寒云对《邮话》甚感兴趣,曾写道:“昔今觉作《邮话》,癖邮者奉为圭臬;未几以自撰《邮乘》而辍笔,读者深致憾焉。斯时予尚无志于斯,而于《邮话》,亦每再三浏览而无倦,今予从今觉研邮学,遂命胥录《邮话》于册,益珍为枕中秘矣。予之于邮,实《邮话》有以启之也。” 受周今觉感染,袁寒云也爱上了邮票。随后,袁寒云也撰写集邮随笔《说邮》,长篇连载于《晶报》,从 1927 年 4 月 15 日起至 10 月 27 日,每周一篇,连载 50 篇,洋洋数万言。其文夹叙夹议,旁征博引,挥洒自如。除详述寻购珍邮得失喜忧外,对当时邮人、邮书、邮事多有记叙,尽为亲见亲历肺腑之言,集邮人或非集邮之人竞争相一阅《说邮》为快。 周今觉的《邮话》和袁寒云的《说邮》是二十年代在社会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发表的集邮家专著,对社会公众、对集邮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中国集邮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二十) 袁寒云加入中华邮票会,会长和会员们都感到欣喜,好似为邮会增添了光彩。其 1926 年 12 月 19 日会务报告就曾记载:“北方重要会员袁君寒云到沪,会众为热烈之欢迎。”这是其他会员不可得的礼遇。 周今觉会长在评价袁寒云时写道:“在新进集邮家中,袁寒云君之进步,实有一日千里之势。寒云集邮,不及一年,而沉鸷以赴,凌厉无前,其神嫥而志—;如佝偻丈人之承蜩,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不以易其蜩翼,精诚所致,神明相之,异宝奇珍,乃如流水之归附。在津门时,以奇廉之值,得中立全组。莅沪后,又购得勒本邮集,其大珍品,即小一元之旧票一枚加八卦印者。勒氏宝此,垂三十年。余曾恬之数次,卒以索价太奢而罢。加之余于旧票不十分注意,遂亦恝置之,乃率为寒云所得。殆缘法有前定舆。票背有损,而厥价为国币千元,或有议其昂者。余曰:此华邮有名珍品,新票价值,已非千元不办,矧此消印之孤品乎?海内恐无第二枚矣。凡大珍品不以破损减其值。余于香港八分改五分倒盖票中已论之甚详,此可为寒云庆得宝也。”(载《邮乘》三卷一号,1927 年 6 月 20 日出版) 上述评说,未免有过奖之处,但袁寒云果断地从外国人手中购下红印花加盖小字当一元旧票孤品,乃不失为明智之举,在中国集邮史中亦应留下一笔。 关于为何集邮,袁寒云自述:“予初集邮,专搜券之图有列邦之徽者,盖用为考藏金货之助,匪专事于邮也。今则已舍之不顾,而于集货之余,从事于国邮矣,按邮亦一代之制作也。予人之于邮券,必求其关于典制者,考而藏之。” 鉴于袁寒云开始集邮时,是专门收集各国徽志图案的邮票,数量达数千枚,用做考订各国货币图案的辅助资料,所以后来有人说他是我国最早的专题集邮者。可惜袁氏的“各国徽志专题邮集”未能流传后世。 关于集邮目的,袁寒云说:“人之集邮也为人,予之集邮也为己,何以言之?盖人之集邮,或待善价而求沽,或将争雄于坫坛,或矜奇炫异,或夸富斗豪。若予则仅求自善者存,赏心悦目,聊以自娱,不拘泥于其贵贱多寡也,斯趋舍不同,而境亦殊矣。”此种见解,或许比周今觉还高一着。袁寒云还看到,各种集邮目的是可以兼容的,而不是单一的。他接着写道:“子之言此,匪薄人而贤己也。盖为己者,独善其身也。为人者,兼善天下也。为己者逸,为人者劳。它日发扬国光,与列强兢胜必兼善者之是赖焉。” 关于袁寒云的集邮生涯,集邮家张赓伯有中肯的评价,他在《邮海沧桑录》文中写道:“早年集邮家中,周今觉先生外,集邮进步之猛,当推已故之袁寒云氏。寒云为项城次子,文名洋溢海内,爱古成癖,举凡金石、古泉、版本、甲骨、各国金币,无不爱好。性豪爽,博而不专,平生不知居积而挥金如土,故常处窘乡,怡如也。每喜一物倾囊无吝色,今日以千金购得之品,明日略有厌倦,则或以易值只数十金心好之物,不斤斤于价值之相当否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二语,可为氏集古之写照。氏集邮始于十五年冬。十六年鲁张(山东军阀张宗昌——笔者注)欲在沪办一机关报,慕氏名,嘱主其事,付以三万金。氏携款来沪,辟室一品香饭店,时邮兴正浓,邮商群集其门。袁有烟霞癖,而老邮商与同好者颇不乏人。氏性和易,莫不延作座上客,对榻吞云吐雾,交易之成,乃易于他人,成绩遂大有可观。办报之事,早已掷诸脑后矣。后由李辉堂之介,以四千金得布许邮集,又以千金向勒本处购得红印花小一元旧票,并以重金得民国四珍及配全中立票全套,遂一跃而成第一流之大集邮家。氏正式集邮,为时不足一载,经济来源渐竭,兴亦锐减。时某方又下通缉令捕袁,乃尽售所有,仓惶离沪(越三年病殁,年只四十)。其集售诸某西人,似为七千金,只及市值之半。其中小一元旧票为福州阮景光君所得,阮藏诸数年,又售诸海外。刘子惠君以钜金购得,重返故国。去年新光在大新公司举行之展览会中,刘君曾以之陈列。袁之集中,珍品虽多,但伪品亦不鲜。全套中立欠资票,得诸布许集者,据复祥君当年目睹,亦为伪品之一。袁氏并好收藏连票信封,出走时原不拟出售,因携带不便,乃以三百金质于某君,后未赎取,以质券赠于布许君。及赎出,为屈凤亭君所得。信封中之珍异品,有大龙票连封近十枚,及宋字五元实寄封、楷字三分倒盖、宋五分棕色欠资倒盖六连蒙古一次一元五连等正式用过封。后屈君将之出售,获利甚丰。徐慕邢、赵世暹两君得其大部分云。”(《国粹邮刊》第 10 期,1942 年 11 月 30 日出版) 袁寒云集邮仅两年,靠充裕财力,进展迅速,珍品累累,然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最后一无所有,此为公子王孙集邮家也! 1931年 3 月 22 日,袁寒云患猩红热病死于天津两宜里,年仅 41 岁。 袁寒云所撰集邮文稿除《说邮》50 篇,《双爰庵杂话》2 篇外,还有《寒云日记》。其日记计有 7 册,大部分记述宾朋饮宴及所嗜之图书、货币、集邮等事,其中丙寅、丁卯(1926 年、1927 年)两册日记有关集邮记述较多。张赓伯曾将集邮部分摘出,并加评注,刊于新光邮票会会刊第七卷第三期至第七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早期集邮活动史料。 袁寒云原配刘蚺,字梅真,二人友爱和好。但在父亲的纵容袒护下,袁寒云又娶妾琴韵楼、小桃红、唐志君、于佩文、亚仙等。袁寒云有四子三女。其长子袁家嘏(伯崇)娶方地山之女方根(初观)为妻,以两古钱订亲,传为泉坛佳话。其三子袁家骝(叔选)留学美国后定居美国,是著名科学家。其夫人吴健雄女士,为著名物理学家,被推选为全美物理学会主席。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二十一) 为什么集邮?集邮有什么意义?集邮的目的是什么?我国早期集邮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各人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在集邮团体内,每个成员的观点也不可能一致。而集邮团体中的骨干分子对上述问题的理论,对发展新成员影响甚大,它关系到集邮团体能否蓬勃发展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集邮团体的评价。 在中华邮票会成立初期,该会主要成员对集邮的看法,主要有 3 种:一是周今觉的“集邮高尚论和增值论”;二是袁寒云的“弧芳自赏自娱自乐论”;三是张景盂的。“集邮乐趣兴智怡情论”。三者皆言之有理,其中也有些共同之处。但各人侧重点不同,也就各自成章,自成体系了。 周今觉在 1926 年 7 月应邀,在上海开洛电台发表集邮演说时曾讲道:“集邮是王者娱乐消遣的勾当”,是“游艺之王,王之游艺”,也就是集邮是王者的嗜好。此说把集邮抬到如此“高尚”,使一般平民百姓望而却步。此说无意中道出,集邮人至少应是王孙贵族豪绅名流之辈,一般大众可望不可即,亦无力入伍矣。周今觉又说:“集邮乃投资储蓄的性质,若是票子买得合宜,五年一小长,十年一大长,有进无退的。”这就是说集邮是可以赚钱的。此说相当有吸引力;也有些人由此走上集邮之路。但事实是许多人集邮多年,花了不少钱 和精力,到头来并未赚到什么钱。怀着赚钱目的而集邮的人,当他的目的无法达到时,他就中途放弃集邮了。 袁寒云在 1927 年 4 月撰写的《说邮》文中曾说:“盖人之集邮,或待善价而求沽,或将争雄于坫坛,或矜奇炫异,或夸富斗豪,若予则仅求自善者存之,赏心悦目,聊以自娱,不拘泥于其贵贱多寡也。斯趋舍不同,而境亦殊矣”。袁寒云的“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论”博得了一些人的赞赏。此说重在集邮的动机,轻于目的。如何“自赏自乐”?有何意义?能达何目的?其意未尽,认同者亦不多矣! 张景盂是中华邮票会第 9 号会员,苏州邮商,该会成立时曾被推选为评议员。他在 1926 年冬撰写的《集邮之乐趣》一文中,对集邮的意义、性质、目的作了详细的阐述,不仅得到一般集邮者的好评,还得到公众的认可。 张景盂写道:“搜集邮票,最有趣味,因其富于美育性质,易动人好。故欧美人士,竞喜集之,以作遣兴消愁之助,兼收参证观摩之益”。 “集邮之趣,人初不知之,殊不知此事为最文雅最高尚之娱乐,断不可以儿戏视之。”。 “集邮之事,与文化、史学、艺术等均有密切的关系。故较乏好骨董者,更饶兴趣,且不必耗巨额之金钱,已可获得种种学问上之利益,不若古玩之定重价搜求,而徒供鉴赏而已也。” “集邮为普及之娱乐品,如文学家、法律家、医学家、科学家等,于神疲思倦之时,将所藏邮票流连把玩,即可以怡情悦性,解闷消愁。至劳动界人士,工作余暇,倘能偶一展示,亦可以乐此不倦。盖其图案色泽,各擅五花八门之妙,殊足引人入胜也;且集邮之举,无妨正业。吾人于公余之暇,藉此消遣,不啻与良朋友相对,其乐可胜道哉。” “或有喜在球场击球者,当百脉沸张汗珠透体之时,苟将邮票披览之,即可以心泰神舒,气安体适;”“集邮之风,苏俄最甚。元首卿相,贩夫走卒,凡稍具常识者,无不嗜之,固不特备娱乐而已,且有利益可获也。” “集邮固不必过事消费,如古董家之搜集中国古磁、东方毛织之类定须重价以求也。且邮票本为微细之物,携带极便,虽不若名画法书之可以装潢悬挂,然苟聚之成册,偶一展玩,则审其图案之精美,考其发行之原因,亦几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悦性怡情,斯乐决非庸俗所能知也。”“搜集邮票,又可增进史学知识,盖自十九世纪以降,各国大事,恒可于邮票图案上窥见一斑。不若古玩之仅供赏鉴,无甚学问上之利益也。苟吾人于邮票图案,每种详考其用意,而附记其事实,定能成一巨帙,为史乘别开生面之著述,并卷有益,其乐何如。” “总之搜集邮票,与搜集古钱,虽同嗜好,然一则仅有把玩鉴赏之乐,一则又可于知识界上获益不少,且如各处之风土山川,不能遍历游览。搜集邮票后,察其所绘之图案,藉此可当卧游。惟吾人于搜集之初,宜定其范围,苟过于奢求,易生欲望。凡事皆宜适可而止,自能乐在其中。否则贪多务得,宁非大悖集邮之本旨,尚何趣味之足云哉。” 张景盂的《集邮之乐趣》一稿,全文约 2500 字,以上仅摘其主要部分。张景盂对集邮的意义作了透彻全面的介绍,是一篇宣传集邮的佳作。但与周今觉的集邮演说各持一端,相差甚远。可是,张氏的文稿投给周今觉会长,周今觉还是决定发表,刊登在《邮乘》第二卷第四期(1926 年 12 月 30 日出版),并以“寄闲”之名,附上编后语:“景盂君此篇之旨趣,与周今觉君在开洛公司之演说,相反而实相成。盖景盂君为初步集邮者说法,今觉君则为已成之集邮家,更进一步而言之也。得今觉君之言,邮学之道乃尊;得景盂君之言,邮学之效乃广。吾愿一般人士,略节其饮博嬉游之贵,而从事于集邮,不必夸多斗富,而自然乐在其中。行见全国流行,寝成风俗,东亚邮运,有不日见昌大者,吾不信也。寄闲附识。” 由此可知,周今觉会长也已认识到普及集邮知识,宣传集邮意义对发展中国集邮的必要性。但是,中华邮票会的会刊,不论是《邮乘》、《邮学月刊》或是《邮典》,均很少刊登明白易懂、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的普及集邮的文章,而是大量登载研究古票的文稿,开口“大龙”、“万寿”,闭口“红印花”、“商埠票”。使初集邮者望而生畏,却步不前乃至改弦更张。就此而言,也是中华邮票会发展缓慢的症结之一。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二十二) 张景盂(1891-1945)比周今觉小 15 岁,却比周今觉阜 10 年开始集邮。周今觉 1923 年秋开始集邮时,张景盂经营的五洲邮票社已开业 8 年矣。该社在张景盂逝世后仍由子女继续营业至 1966 年,前后达 50 年。五洲邮票社是我国开办时间较早、营业时间最长的著名邮票商社。 张景盂,江苏吴县人(今苏州),出生于书香之家,终生以邮为业。在经营邮票买卖的同时,热心宣传集邮知识,提倡集邮普及,关心支持集邮团体活动,在中国集邮界深有影响,颇得集邮家好评。陈志川曾写道:“君弱冠喜交游,与朋辈书翰往返无虚日。坐是渐与邮票为缘,爱好之心日笃,每得书柬,辄小心翼翼,揭剥其邮票,贮积以供赏玩。但揭剥之品,无论如何小心,终难免于揭薄、缺角、破裂、折齿,初不知其足以损邮票之声价也。厥后读沪报,见征求交换邮票广告,跫然而喜。自是同志日多,邮识日广。中华民国四年冬(实为 1915 年 1 月 1 日,笔者注)即创设五洲邮票社于吴门,为早期国内邮商中经营有道而规模备具者之先锋。今日有盛名之集邮家,其集邮之始,发轫于五洲邮票社者,实繁有徒,然则君之有功于集邮界,不待言矣。君诗书传家,温文儒雅如秀士,而持筹握算,亦复兼长,盖奇人也。尝编《集邮须知》、《邮苑珍闻》、《标准中西地名对照表》等书,对初集邮者具有启发之功效”。(见《国粹邮刊》第 11 期,1942 年 12 月 15 日出版)。 署名“邮鸣”者写道:“回顾张景盂先生生平,对集邮之提倡,不遗余力,自民国甲寅创办五洲邮票社,对集邮之宣传遍达全球。手编之《集邮须知》……等书,更博得大众之佳评,集邮之风所以有今日之盛,亦当归功于先生极力提倡也。” 《国粹邮刊》第 39期,1945 年 10 月 10 日出版)。 张景盂对中华邮票会十分热心,积极参加会务活动,但周今觉会长却不以为然,没把张景盂放在眼里。1925 年 7 月 11 日,中华邮票会在上海成立时,与会者仅十来人。其中即有来自苏州的,正当而立之年的张景盂。据 1927 年编印的中华邮票会会员录载,名列前 10 名的会员如下: 1 号,空缺,但写明“此第一名暂时悬留,待将来有大功绩于本会者,即以此奉赠”。2 号陈复祥;3 号周今觉;4 号张承惠;5号李辉堂;6 号袁醴波;7 号谭蓉圃;8 号朱世杰;9 号张景盂;10 号柴冠群;1l号卢赋梅。以上 10 人,前 7 人在上海,后 3 人来自苏州,按地域说,中华邮票会是上海与苏州两地集邮者的联合团体;按集邮者身份讲,自署邮商者有李辉堂,张景盂、卢赋梅 3 人;朱世杰则自署集邮家兼邮商;其余 6 人则自署集邮家,所以中华邮票会也可说是集邮家与邮商的联合组织。 《会务报告》载:“7 月 11 日,在文监师路会所,开成立大会,是日适值阴雨,而会员仍复济济,且有自外埠来者多人。”此外埠来者即指张、柴、卢 3 人也。会上,3 人均被推选为评议。《会务报告》又载:“9 月 6 日为本会年会之期,是日风狂雨猛,而会员仍复冒雨而至,且有自苏州来者。”风狂雨猛之日由苏州赴上海参加聚会,张景盂等人对中华邮票会的热情可见一斑。 1925 年 10 月 1 日,会刊《邮乘》创刊,张景盂即在创刊号刊登中英文广告:“苏州、五洲邮票社广告,蔡汇河头三十八号,卖品目录,函索即寄,International Stamp Co.38 TSAI WAI HU TOW,Soochow.China.”同时该刊还发表了张景盂撰写的《各国航空邮票谈》,向集邮者介绍了中国、美国、挪威、乌拉圭、瑞典、希腊、法兰西、芬兰及爱沙尼亚等国发行的航空,邮票,其他各国之航空消息等。因该文较长,延至第二期才登完。此文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世界各国航空邮票的文章。 张景盂热心提倡集邮普及活动,经营大众集邮者喜欢的各国邮票,包括各种袋票、信销票等,乐于编写宣传集邮、介绍邮票知识的文章,并积极参加邮会活动,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周今觉会长热衷于搜集珍邮罕品和珍邮研究,并不把张景盂等人放在心上。 1926 年 1 月 3 日,中华邮票会召开的本年第一次常务会通过决议:“添设董事会,取消评议员名目,凡董事以常川居住本埠会员为限。”不及半年,周会长即把苏州张景盂等 3 人排除于邮会职员之外。周今觉不愿与苏州邮人合作共事,与他个人成见有关。周今觉在该年 3 月 1 日出版的《邮乘》第二卷第一号《编辑苦言》一文中写道:“亿本会初次选举职员时,外埠竟有少数会员不加谅解,为会长一席,尚发生小小暗潮。余尔时忍笑不禁,笑其以小人之心测君子,其见解等于乌鸫腐鼠之吓也。若其人早知为会长者其吃苦如此,其赔钱如彼,恐虽三跪九叩以请,亦必唾不顾而去也。一年之后,有能悯余之劳,代余之职,使余得卸肩以去者乎,馨香祷祝俟之矣。” 在选举会长时,张景盂等苏州邮人略有议论,周今觉竟耿耿于怀,其心胸狭隘可见一斑矣!张景盂撰写的《集邮之乐趣》在《邮乘》二卷四号刊出后,该刊再未刊出张景盂的其他文章。 苏州邮人对周会长的“忍笑不禁”并不在意。1926 年 5 月 8 日,卢赋梅赴中华邮票会,向会员分赠自编自印的《中国邮票汇编》,1927 年张景盂编撰的《集邮须知》以五洲邮票社名义出版。该书 32 开本白报纸印,50 余页,是我国早期集邮者的大众读物。该书对邮票的搜集方法,纪念邮票之历史,各种邮票图案之原由,各国币制变化,以及集邮史之遗闻趣事,初集邮者各项必要之知识等均有综合叙述。内容广泛且语多简赅,该书很受集邮者欢迎,曾多次再版。《集邮须知》作为我国第一本中文集邮入门参考书,曾对我国集邮者产生过广泛的启迪作用。 中华邮票会未能团结象张景盂一类热心普及集邮活动的邮商,并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二十三) 中国早期的集邮团体重视成员之间的邮票交换活动,把邮票交换列入集邮团体必备的、不可少的日常活动项目之一。认为会员之间的邮票交换活动不仅能互通有无,还能增进会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集邮团体的凝聚力。 早在 1912 年,外籍集邮者在上海成立的上海邮票会,就设有邮票交换部及交换部主任一人,负责会内的邮票交换事宜。 1922 年成立的中国人最早的集邮团体——神州邮票研究会也设有邮票交换部,并推举陈复祥为交换部主任,还制定了邮票交换办法。其具体交换办法以《交换邮票者注意》为标题,印刷在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特制的贴票簿上。其注意事项共计 10 则,原文如下: “一、凡委托交换之邮票,不论零张、整套,均须用此簿贴之; 二、此簿中所贴之邮票,祈用暗记记之,以免混乱; 三、票之实价,注于票之上端,如遇有特点者,望注于票下; 四、本部之设,原为辅助会员求应搜集便利起见,互相交换系抱以货易货之主义,第恐交换时双方出入难免有贵贱多寡参差之憾,故以金钱为交换之代价,此乃一时权宜之计,与普通贩卖营业者迥然不同,故有邮票委托交换者,定价务须从廉,以合本会宗旨; 五、每本内所贴之票价值至少须五元以上,每一邮票之价值至少一角,过于普通者请勿贴入; 六、簿内所印之虚线,系备寄出时按线折迭,邮票切勿贴于线上; 七、下列姓名、页数等项务望填明; 八、揭取邮票后,即于原处签名盖章为凭; 九、所取邮票若干,价值几何,请于簿后空白栏内详注,以便结算; 十、簿内邮票若非决要者不准移动。” 第七项所指项目为:委托者姓名、住址、簿内贴有邮票几页、共贴邮票若干张、总共价详几何、年月日等。另外还加盖“簿内之邮票不准在会外出售”字样。 1925 年 7 月 11 日成立中华邮票会时,未设交换部。至该年 12 月 6 日召开第四次常会,始有人提议创设邮票交换部,并推举李辉堂为交换部主任。为此,李辉堂认真制定了交换章程。不知何种原因,《中华邮票会交换章程》迟至 1927 年 2 月才由董事会审定通过。 该章程共计 21 条,分买方、卖方两部分。与神州邮票研究会的交换章程相比,已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其具体细则已定得相当详细。鉴于该章程是我国早期集邮团体活动的重要规则之一,笔者照录如下。 “中华邮票会交换章程 买方:(共计 14 则) 1.看票仅限于本会会员,经董事会之许可者; 2.会员欲看票者,须将详细姓名、住址、会员证号数,并保证人之姓名住址亲写函告交换部主任,请求看票。凡会员人会之介绍人,不负一切金钱之责任,故须由本会董事认可之会员或商号,另加保证,俾负一切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