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与余分任撰述,而经费则余一人任之,惟发轫之始,稿件无多,月计不足,则姑先试办两月刊,Bi-Monthly以为尝试。” 关于《邮乘》各专栏文稿体例:要求,周会长写道:“社论:根据本社宗旨,提倡宗风,发抒心得,或作专门之讨论,或示初学之涂程,白话文言,随时择用,期于信达,不尚铺张。” “专著:长篇伟著,按期分载,要皆发前人所未发,无取乎陈陈相因,将来合订成册,即为单行之专书。“记载;或拾旧闻于故简,或传消息于海西,新古兼收,译著并用,要期翔实,无取浮夸。”“邮界珍闻;吉光片羽,悉足宝藏,木屑竹头,亦堪致用,凡长篇皆入记载,短著则入此栏。”“珍品披露;同人所藏珍品,择其尤者,分期登载,附以钢版摄影,期于图说相互发明,其有以珍品照像见贶者,本报亦可选登,惟该品之源流必须叙述详明,并注明系何人所藏,以期征实。”“通讯,本社愿与海内外专家通讯讨论,嘤鸣相求,庶收广益集思之效,故特设此栏,为质疑问难之地,有无聊之问答,通例之书函,无关宏旨者,则慨不登载。”“杂俎:或关于邮界之艺文,或涉新刊之绍介,或谐文小说,或悬赏问题,凡属余兴一类,皆入杂俎之栏”。“会务报告:月会年会记事议案,会员之进退,会则之变更,随时报告。” 《邮乘》还设有广告栏,第一期就刊出了苏州蔡汇河头 38 号五洲邮票社和苏州葑门苍龙巷卢义思邮票公司的广告,另外,创刊号还刊出了中华邮票会封缄纸图样和说明,并同时用中、英文刊出中华邮票会会则十款。 《邮乘》一问世,便受到了中外集邮界的好评,日本邮乐会会长木村梅次郎、邮便切手协会会长三井高阳、松木邮朋会会长捤原元继,日本著名集邮家寺本义雄、大柴峰吉等联名来函表示祝贺,并联合出资,在《邮乘》广告栏刊登告白,祝贺《邮乘》创刊。 日本邮乐杂志第 11 卷第 12 号报道:“本会第 578 号会员周今觉氏日前创中华邮票会于上海,近日又发行机关报杂志名曰邮乘,顷见其创刊号一册,非常完美之杂志也……记载翔实异常,体例大致与邮乐相似,吾甚愿此邻邦有力之邮会与其杂志前边进步无疆也。” 日本邮便切手杂志第三卷第七号载:“近以其发行之会报邮乘寄示,其体裁实堂堂正正之至,开卷见其口绘之精美,先使人眼目一惊……不出现则已,一出现则使人不可思议。” 法国香槟公司月报(第 273 号)评述:“吾将介绍于吾读者,以一专门研究远东与中国之邮票杂志名邮乘者,此一小本杂志为上海中华邮票会印行,其所载一部分之中华帝国邮票史,实一谨严精确之著作。吾人但有赞美而已。关于趣味与邮识方面,亦使吾人意想不到如此国中乃有如此著作出现也。”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六) 中华邮票会成立不到半年,即发生了英文书记张承惠辞职的事,1925 年 12 月 6 日中华邮票会第四次常会会务报告载:“张承惠君以职务太忙,辞去本会英文书记一席,公举叶颂蕃君担任。” 张承惠究竟为何要辞职呢? 张承惠英文名Z.W.Chang,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学院工程系,1917 年入上海黄浦江浚浦局为工程员。少年时代即开始集邮,先时搜集广泛,各国邮票兼收并蓄,后专攻国邮。擅长英文写作,与英、美各大邮商均有通讯来往,藏品丰富。张承惠热心邮会活动,是我国最早的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2 年该会成立,32 岁的张承惠被推举为英文书记。神州邮票研究会停止活动后,张承惠主编《邮票月刊》 (STAMP VOICE),由上海中华邮票公司发行,该刊为 32 开本,每期约]0 页,中英文合编,英文多于中文,非卖品,1923 年 1 月至 6 月共出 6 期。中华邮票会成立,张承惠是骨干积极分子。而当时张承惠辞职,外界不知何故,从现有邮史资料看,除确是职务太忙外,还与周今觉个人成见有关。 周今觉对中华邮票会可说是全身心投入,且拥有充实的时间和资财,而张承惠服务于公共机关,公务缠身,对邮会当然不可能投入太多。周君之意,作为英文书记,邮文译稿事不容辞,而张君以工作为重,集邮乃公余活动,二人意见不合,张君不得不告辞。 《邮乘》创办之初,并无设英文栏之打算。周今觉在《编辑苦言》文中写道:“初时,同人发起会刊本意……不拟加入英文译著,故其事轻而易举。”但后来,周君又感到:“既而以中文读者不多,非兼载西文,不足以风行遐迩,发展会务。”于是在 1925 年 9 月6 日举行的中华邮票会首次年会上决定:“本会此后进行方针,拟专向外埠、外国宣传,而不拘于本埠,庶声名可以洋溢海外,与外国杂志有交换之价值,此英文译著一栏,所以不能不特别注重也。”随后,周君又写道:“英文一栏,亦最为重要,盖有中文而无英文,则仅仅流通于内地,而无国际价值,徒费精神。于会务发展,毫无影响,此杂志亦可不必发刊矣。” 周会长对英文译著是如此重视,但他本人的英文写作水平却非常有限。周君自述:“余虽略通英文,能读西籍,而于英作文一道,尚属门外汉,由英译中则有余,由中译英则不足。”周君撰写的大量邮学文章要翻译成英文发表,心有余而力不足,必托他人代劳。译稿之事也就首先落到英文书记张承惠手中。张君因职务繁忙而无暇译稿,周君心里颇为不悦,在首次年会上,就曾谈到:“又英文译稿,因张君承惠事忙不能兼顾,故现方延他友协助……以致本会报未能如期出版,殊负公众企望之殷。” 周今觉对张承惠的不满,在周著《编辑苦言》一文中有较详细记述。周君在文中谈到,在中华邮票会成立前的一次中外邮界联欢会上, 有某君 (指张君,笔者注)于席上慷慨发言,谓君能著一书,将华邮源流详晰剖解,如德国柯尔Kohl之作者,余必为君细意译成英文本。余闻而大喜曰,君苟如是热心者,余必竭余力为之。”当时周今觉对张承惠抱有很大期望。 但后来的情况变化使周今觉感到失望。周写道:“迨至本会成立之日,议及会报译著材料,余重申前请,某君乃忽变其口吻曰,兹事体大,一年之中,偶尔为之尚可,若率以为常,则精力日力皆未有逮。” “余闻而默然,知此事不妙,预计此君至多不过代译一二次,必籍故推托,然初不料其第一次即拒而不纳也。” 周今觉冒着酷暑,著述《华邮图鉴》,第一部分稿成,委张君翻译成英文,然而事不能如愿。“比第一期图鉴稿成,直寄某君许,卑词陈乞,乃一星期后,原封退还,不著一字,且曰,时布远行。须两月后归来,若俟归后属稿,仍非三阅月不克竣事,而此三阅月中,未必不再有远行之役,必欲我从事迻译事,请以半年为期,设不能待,另请高明,且正言责余曰,凡此等事,宜委托清闲无职务之人为之。意若甚不耐也者。” 至此,周今觉对张承惠大为不满,满腹牢骚,“某君职务之忙,余岂不知,然其职务非最近发生者也,当其在联欢会席上慷慨发言之时,固已负有职务在身者矣。讵空谈时其职务可以不生问题,一经实行,则职务即可为推诿之其耶,”.周今觉与张承惠关系恶化至此,张君不得辞去英文书记一职矣!现所见 1928 年、1929 年《中华邮票会会员录》均不见张承惠之名,其第 4 号空缺,上海集邮界多人认为此第 4 号即张承惠也。至 1932 年张承惠再次入会时,已名列 244 号。周、张二君的不合,不能不说是中华邮票会的一个损失。周今觉认为《邮乘》要为中外邮人认可,非要有英文栏不可,“余则坚持无英文宁可不出版。”于是周君托余明德友翻译。余君游学欧美,精通英文,慨然答应相助。但余明德不通邮学,译稿甚为吃力。后来经人介绍,乃请金陵大学华言科教授,美国人梅赞文(S. MJ.ills)翻译,梅氏系集邮家兼邮商,主要收集中国邮票和航空邮票,入中华邮票会为 72 号会员。张承惠确是公务繁忙,由于他工作勤奋,1927 年张承惠由工程员升为帮办工程师,1933 年提升为水利科科长,这在洋人把持的浚浦局是中国人的最高职位。集邮家张承惠以事业为重,始终把集邮作为业余爱好,妥善处理工作与集邮的关系,至今还值得后人借鉴。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七) 周今觉先生是先参加外籍集邮者在华集邮团体——上海邮票会,后组织中国人自己的集邮团体——中华邮票会的,周会长对上海邮票会吸收会员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只要有共同志趣,即可入会的做法颇为欣赏,他认为,集邮活动应是没有国界的国际性活动,中国人可以收集研究世界各国邮票,世界各国集邮家也可集研究中国邮票。中外集邮家携手切磋研究中国邮票,比中国人关门闭户研究华邮更有意义,更能促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华邮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何况当时中国人的集邮活动还处在起步阶段,而欧美国家的集邮活动已相当普及了,外国集邮者的许多经验值得中国集邮者借鉴。 为了提高华邮和中华邮票会的国际地位,周会长除了撰写文章,在报刊上大力宣传外,他还积极吸收外籍集邮家加入中华邮票会。1925 年 11 月 15 日,中华邮票会为联络外国集邮家起见,特地在上海一枝香餐馆举行中外邮界联合聚餐会,邀请上海邮票会全体外籍董事及著名集邮家参加。是日,两会集邮家出席者 30 余人,欢聚一堂,共话集邮,盛况一时。周今觉先生作为聚餐会临时主席,在会上发表长篇演说,并由余明德先生译成英语。在说到两会关系时。周会长讲道:“上海邮票会出世已十二年了,而中华邮票会出世才只五六个月,今日请客,好比小孩子请大人—样。但是本会会员中,也有一二十年老资格的,又两边会员,也有互相为会员的。即如布许、李辉堂两君,皆上海邮票会里中坚分子,却也入本会为会员。又如鄙人在本会忝居会长,陈复祥君为本会书记,又为最初发起本会之一人,但我两人却也在上海邮票会为会员,况且两会的宗旨,都是注重中国和远东邮票,有同一的目的,有联合携手之必要。我将他们比作一对同胞兄弟,一个年长,一个年幼。年长的老大哥见识高些,力量大些,当然要提携这个小兄弟。但是将来各人的前程,都是很远大的,现在不过是尚在家庭时代罢了。我加入上海邮票会差不多一年了,看见会中董事和会员办事,都有一种团结的精神,进取的气象,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游戏娱乐之举,却当他一桩正正经经的事体去做,这是欧美人成功的原素。我希望我们会员,拿他做个榜样。我更希望上海邮票会诸君时常指导我们,帮助我们,引我们到那光荣发达的路上去。这不仅是我中华邮票会一会之幸,实在是中国全国邮界之幸。” 周会长还谈到了自己的集邮缘起、创办中华邮票会的原因和决心。他建议民国政府设立邮政博物馆,并愿担任馆长。还讲到了周氏邮集的规模和近年国际邮市的华邮行情。周会长兴致勃勃而坦诚的长篇演说受到了与会人士的赞赏。上海邮票会会长布许代表外籍集邮家致答词,特意指出:“两会互相提携,则东方邮界将大放光彩。”会上,有外籍集邮家提议,上海邮票会外籍董事全体加入中华邮票会,以表示两会精诚合作,周会长当即表示热烈欢迎。在举杯畅饮,觥筹交错,饭饱酒足之后,周会长向来宾各赠《邮乘》一册,中华邮票会封缄纸一组,并出示两册邮集诸位欣赏,其一为《中国商埠邮票集》,二为中国t897 年发行的《日本版蟠龙邮票集》,内有试印、试制、试色样票多种,来宾赞曰:“此虽一小册,而罕贵特甚,恐世闻只能有一不能有二矣。”此后,陆续有外籍集邮家、邮商加入中华邮票会。至 1929 年 9 月,已有外籍会员 48 人,当时中华邮票会共有会员 164 号(其中有缺号),外籍会员约占三分之一。外籍会员中,英国籍最多,有 18 人,美国籍次之,12 人;法国和德国各 3 人,荷兰、瑞士、挪威、西班牙、希腊各 1 人。英籍会员较著名的有:27 号,邓南(H.E.Denny),在上海工部局工程处任职,并任上海邮票会书记。32 号,狄夫斯(w.C. Divers),后任上海邮票会会长。62 号,芮朋(P.D.Raeburn),又译作勒本、雷奔,著名中国海关邮票绘图员费拉尔(R.A.De Villard)之妹婿,许多早期珍贵华邮经其手售与中国集邮家。73 号斐立浦 (Charles.J. Phillips)和 78 号赛飞(Alexauder. J.seb)都是英国著名邮商。98 号葛思福(Earl of Gosford),伯爵,上海英美咽草公司董事。127 号施开甲 (R.E. Seatchard)。在上海工部局工务段任职,以收集中国商埠邮票闻名。 美籍会员中著名集邮家有:26 号任乐德博士(L.S.Ruland,1889—1953),曾在南京、上海执教,1936 年回国后发起创建美国中华集邮会,为该会 1 号会员、首任会长。46 号薛多尔(Theodore Siddall)'',上海著名邮商之一,1925 年曾编印英文版华邮目录,为中国最早之邮票年鉴。 号施塔(James Start,63 1870—1948)。世界著名华邮集邮家,其华邮藏品多次在国际邮展获奖。 号梅赞文(S.72J.Mills)。金陵大学华语科教授,以收集中国及航空邮票著称。 号麦克福(F. Metcalf),87 P. 福州福建协和大学教授。 号鲍克(H. B102 F.owker),又译作包克尔,以研究福州对剖票封闻名。132 号袁勤克拉音(Eugene Kilsson,1979—1944 年。生于匈牙利,国际著名邮商兼拍卖商,美国集邮会中国组组长。140 号菲纳根(Edwin H Flnegan,1882—1947),世界著名中国邮票收藏家。日本籍会员著名者有:37 号,林勇(1,Hayashi),日本著名邮商,43 号三井高阳(Jakahalu Mitsui),日本邮便切手协会会长。法国籍著名会员为:24 号布许(E. Busch),上海邮票会会长,宝昌洋行建筑师,集邮活动家。149 号为西班牙国籍的绵嘉义(Juan Menearlnl,1860—1939),曾在中国海关任职多年,著有《1905 年邮政事务报告》(英文版),后集邮界译为《华邮纪要》,该书对研究中国早期邮票有一定影响。158 号会员是希腊籍邮商巴巴泊罗(S.A. Pappadopulo),多年任上海邮票会拍卖部主任。如此众多的外籍著名集邮家、邮商加入中华邮票会,是中国集邮团体发展史空前未有的盛况。由此,中华邮票会在国际邮坛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邮票和中国集邮家在世界邮坛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中国集邮步入国际邮坛由此打下基础,并迈出了第一步。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八) 中华邮票会于 1926 年 1 月 3 日在上海文监师路会所召开该年度第一次常会。会议做出三项决定:一是修改会章,将出版部与会务分离,各自为独立机关,以免牵掣为累,二是添设董事会,取消评议员名目,凡董事以常居住本埠之会员为限,并可选举外国人二名;三是开会地点改在银行俱乐部楼上。 关于第三项,也就说中华邮票会的会所将由文监师路 1256 号陈复祥寓所迁至西摩路 141 号银行俱乐部,当年 3 月 1 日出版的《邮乘》第二卷第一期,刊出了会址迁移通告和新会址银行俱乐部大楼的照片。至于为何搬迁会所,说来还有一段波折。 陈复祥寓所系其父陈兰庭建于民国初年,为一正二厢的二层小楼,虽不富丽堂皇,却也相当宽敞。陈氏系苏州人,陈兰庭曾在苏州阊门外开设铁路饭店,还经营上海至南京铁路上的餐车,收入充裕,后在上海建宅,其住宅门上还写有“陈兰记”字样。其文监师路英文名Boone Road,又称为蓬路,现名塘沽路。陈复祥自上海华童学校毕业后,一边在华商证券交易所服务,一边在家中开办中华邮票公司,早在 1923 年 1 月,陈复祥就与张承惠合编《邮票月刊》,以上海中华邮票公司名义发行。其时周今觉尚未涉足集邮。 在文监师路及其附近住着不少中外著名集邮家和邮商,所以当时有人称文监师路为邮家路。如希腊籍邮商巴巴泊罗住文监师路 124 号;英藉集邮家勒本住 118 号,还有英籍集邮家德镒一住昆山路;美藉邮商薛多尔住花园弄,上海邮商元老李辉堂住北河南路桃源坊,都与文监师路紧接相连。就此,周今觉曾说过:“余以为文监师路实为邮家荟萃之所”……邮星之聚,盛极一时,此路可改名为邮家路矣。” 年青的陈复祥热心集邮,待人诚恳。陈氏寓所行地利、人和,是当年较理想的集邮聚会处,比较合适的会所,其迁移的动机乃是周会长之意,究其原因,可谓多种因素也。 当年的陈复祥仅 24 岁,而周今觉已 48 岁,虽复祥集邮在先,且深有研究,但在周氏眼中,复祥乃是平民青年也。周今觉自认为是一个上海滩上有一定权势的豪绅,老往一个平民家里跑,总觉得不方便,有失面子。再说陈复祥家中尚有父母长辈,家有家规,外人来往总有一定规矩,且家具用品有限,几十人聚会岂能容纳,从长远看,也应该有一个更理想会所。关于会所问题,周会长在《一年之回顾》文中曾写道:“又谈到会所一层,也经过了不少的波折。起初是借用某君的住宅。某君起初很是热心,但是有老亲在堂,家庭之间,不能十分自由,以致弄得会所不成会所。夏无电扇冬无火炉,甚至门口贴一张中华邮票会招牌也不许可,你想这种会所还能够持久吗?” 为发展会务,周今觉决定将会所搬到自己家中,即西摩路 141 号鹪寄庐。该庐在上海银行俱乐部楼内。为方便会员聚会,周会长又以银行俱乐部会员资格,商定了借用银行俱乐部楼上作为中华邮票会开会场所的协约。有了新会所之后,周今觉感到很高兴。2 月 7日,中华邮票会首次在银行俱乐部召开会议(第二次常会),对此次常会,周会长曾写道:“曾记得第一次在银行俱乐部开会时,本埠西人会员,都啧啧的赞不绝口,大约房屋的华美,在上海的各俱乐部中,要算首屈一指了。上海邮票会看见我们有这样的好会所,他们也眼热起来,将会所搬到喀利饭店里去,要同我们竞争,但是比较之下,还是我们的占优势。” 在新会址中华邮票会首次举行邮票拍卖,取得很好的成绩。在第二次常会上,华文书记陈复祥提出因咯血请求辞职,会长批准了陈复祥的辞呈,至此,不到一年,中华邮票会连失张承惠、陈复祥两位干将。会上,经推选,张棣村继任华文书记。又出版部既已独立,即会计须各自为政。原周会长兼任会计,现会长要负出版部全责,自不能兼顾。于是常会公推张棣村兼任会计。 陈复祥虽辞去华文书记一职,但后来他又被选为董事,负责拍卖事宜,积极协助周会长管理会务。据 1 月 3 日召开的第一次常会修改后的中华邮票会会章第七款规定:“每年年会时邮会员投票选出董事七人(七人中得加入外国会员二人为董事)。由董事中互选会长一名,其各项职员则由会长就董事中支配,兹将各职员名目列下:会计主任一名、交换部主任一名,华文书记一名、拍卖部主任一名、英文书记一名、书报部主任一名,每一董事担任一项,但遇特别情形时,每一董事亦可兼任两项职务。交换、拍卖两部章程另订之。” 中华邮票会第一次年会于 1926 年 9 月 26 日召开,年会按会章选举了 6 名董事,但选举外国人担任董事的议案没有通过。首届董事全是常住上海的中国人,各董事职责分工如下: 周今觉任会长兼出版部主任;张棣村任华文书记兼会计;叶颂蕃任英文书记,陈复祥任拍卖部主任;李辉堂任交换部主任;袁醴波任藏书部主任。 这是中华邮票会第二次组成的职员班子,与第一次班子比较:总人数少了 4 人,其核心人物不变,会长还是周今觉。其落选者为原英文书记张承惠,评议员卢赋梅、柴冠群、张景盂。后三人是因外埠会员而落选。新班子除周会长,其余 4 人均是原神州邮票研究会骨干,张棣村原是神州会会长,叶颂蕃是副会长兼中文书记,陈复祥原也是拍卖部主任;李辉堂原是审察员,袁醴波也是神州会会员。新班子更加精干了,在周会长的带领下,其后果然有不凡的业绩,为中国集邮争得了荣誉。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九) 中华邮票会与上海邮票会关系密切,常联手举办集邮活动。为提高公众对集邮的兴趣,1925 年 11 月 15 日两会举行中外邮界联欢会后,上海邮票会致函中华邮票会会长周今觉,提议举办一次竞赛性的邮票展览。周会长欣然同意,积极响应,并拟定了举办邮票大杯赛的具体办法,还提出愿意承担购买奖品的费用以及各种筹办费、广告费等。周会长的方案获得上海邮票会全体董事的赞同。 邮票大杯赛拟定分三期举行,第一次定于 1926 年 1 月 6 日专赛中国邮票;第二次定于 1 月 20 日专赛各国在华客邮;第三次定于2 月 3 日,专赛除华邮外其余各国(地区)邮票,如香港、暹罗、上海、日本、高丽等国家或地区发行的邮票。每人参展贴片最多 10 页,须套入透明纸袋装进玻璃镜框展出,然后由评判员分别给予评分。其评分标准按价值、趣味、排列、说明四项分别评判高低。价值是指“就该票之罕异难得,与其价值昂贵而言。”趣味是指“其物不必定为高贵之品,而能使观众于邮票本身之外,感受一种特别兴味,或历史之沿革,或政局之变更,或战争之纪念,或美术之表示,或掌故之攸关。”排列是指展品的编排合理,美观对称;说明是指文字注释正确,明白简练。也就是说竞赛评判标准是“价值之罕贵,趣味之新奇,排列之合宜,诠解之明晰”,不能仅以票品价昂贵定高低。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第一奖一名,奖给大银杯一具,约值一百余元;第二奖奖品 约值五六十元;第三奖奖品约值三十元,此外还有各会员附赠邮票品物等多种作为奖品。 凡中华、上海邮票会会员以及非会员均可参加。要求参展者应在 1925 年 12 月底前致信忆定盘路(Eden Burgh Road,现江苏路)54号,向上海邮票会书记邓南(H.E. Denny) 申报,报名时需署真名,并写明参加何类竞赛,报名表应密封,待评审结束开奖时拆封,以防评判员偏袒。展出地点设在博物院路博物院演说堂。要求参赛人数达十人以上方可按时举行。两会还商议决定“此次竞赛,纯为荣誉关系,大杯之上将镂刻得奖者姓氏,以志胜利。凡我邮界同人,盍兴乎来一夺锦标为快乎。再评给分数之法,凡仅赛一类者,其分数为十足,兼赛两类者,合其两次分数而打一八折,全赛三类者。合其三次分数而打一七折。此种办法,所以防人以多取胜,而使专精者向隅也。” 上海邮票会董事会又议定:“於三种奖之外更添一特别奖,由上海邮票会出资,另购银杯一具,就三次赛品中,择其最罕贵者之一枚,给予此奖。又议决报名之期延长至赛会前一日,如赛远东者至 2 月 2 日尚可报名,广招徕也。” 两会还决定:三次竞赛展出之日,任人参观,不售门票。聘请周今觉先生和施开甲先生为邮展竞赛评判员。 由上海邮票会和中华邮票会联合举办的大杯赛邮票竞赛展览如期于 1 月 6 日、1 月 20 日、2 月 3 日在博物院路博物院举行。“与赛者甚盛”,“人人咸乐道其有趣”,邮展取得圆满成功。 经评审员周今觉、施开甲评判:巴巴多罗夫人(Mrs.Pappadopulo)展出的香港邮票获第一奖;布许(E Busch)参展的华邮与中法客邮获第二奖;施密司(L. Smith)展出的暹罗邮票获第三奖。A 布许还获得特别贵票奖。当时具有获得特别贵票奖资格的有四人:勒本(P.Raeburn)的红印花小字当一元旧票;美林(J. Merian)的香港 1879 年发行的 16 分暂作 10 分覆盖票并销印ST邮戳;袁醴波的万寿日本版短距二分银暂作二分洋新票;布许的中德客邮第一次 3pf48 度角斜盖票旧票。此四枚邮票就罕贵而论,各有特点,都是不易获得的珍品,两评判员议决不下,后交董事会复议,认为“贵票奖不单指一枚贵票而言,须合其人之全体贵票价值而言。於是布许以最多数贵票价值得标矣!” 除上述四大奖外,还有不少佳票落选,令参展者遗憾,于是经董事会议决定:另设第四、第五两种小奖,以各会员附赠之物品作为奖品,以资鼓励。第四奖评给袁醴波展出的中国邮票集,第五奖评给朱士杰展出的刷色与光齿邮票专集。四奖奖品为小银杯一个,五奖奖品为小银烟盒一个,另外还附赠牙柄邮票镜,裁纸刀各一把。 此次竞赛邮展,周今觉因被聘为评审员而回避参展,未能与外籍集邮家争高低,以致四大奖均为外籍集邮家所得,使中国集邮家甚感遗憾。然袁醴波敢与布许争高低,虽得第四奖,可甚称可贵,为中国集邮争得了荣誉。 袁醴波(1889—1936),浙江慈溪人,早年供职于上海德和洋行,民国初年开始集邮,初时范围稍广,后专心致力华邮,进展很快。袁氏性情和易,气度雍容,好沉默、寡言笑,每发言往往羞涩如处子,以故与人无忤,而人亦乐与之交。当时华邮较廉,袁氏仅花二三千元,便购得一部相当完备的中国邮票专集。而当时脍炙人口,号称海内孤品,与布许争罕贵票奖的万寿日本版短距二分新票,乃袁氏以五角之价从邮肆购得。 上海四川路有一家兆余钱庄,为丹徒人张子堂所设。张氏除经营钱业外,兼作邮票买卖。一日张氏收进国邮一批,颐客无意整批购藏,乃拆零分售。恰袁氏路过,见“短距二分票”,知为罕见珍品,而不动声色,故意另揭一寻常之大字加盖票一并询价,张氏仅索价一元,袁氏随即付资而购之。“厥后周今觉君见而喜之,欲以宫门倒盖(一次宫门二元票中心倒印),帆船暂作二分倒盖各一枚易之,袁不允,后又出价千金,终未如愿。”1930 年袁醴波因病辞职。1932 年为支付医疗费用,仍变卖邮集。其“短距二分”珍品以 1300 元售给集邮家谭蓉圃。又过五六年,谭氏卒,其遗集被其义子席卷而去,此后。此华邮珍品从此不知下落何处。中国集邮团体兴衰史(十)1926 年 2 月,由上海邮票会和中华邮票会联合举办的邮票大杯赛圆满结束。获奖者捧杯满意而归,而作为大集邮家的周今觉和施开甲,因被聘为评判员,回避参展,未能展示珍邮罕品,心中未免有些遗憾,特别是周今觉会长,所藏累累华邮珍品,没能在展厅公诸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