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汉朝那些事儿-4

作者:飘雪楼主 字数:20997 更新:2023-10-09 10:22:04

这便是刘邦的“约法三章”。其实他的话简单易懂,大家只要牢记话里的中心思想“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都要治罪”就行了。  对于受尽秦朝压迫的百姓来说,刘邦一进城就颁布的“约法三章”让他们大喜过望。他们纷纷从家里牵牛羊持美酒来慰问革命军士,刘邦推托说为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坚决不受。因这刘邦“作秀”的功夫一流,关中百姓无不对他称赞有加。  得民心者得天下,就这样,假惺惺的刘邦在一系列的“伪装”下,一到关中,就受到了百姓的拥戴。这为他日后和项羽争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刘邦得民心不同,此时的项羽却在得到了秦朝的强力大将章邯后,干了一件大失民心的大事来。2009-03-03 22:52:14  第十一章项羽归来  差点打破坑杀的纪录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秦始皇在求长生不老丹未果后,迁怒于所有的“儒生”,先后两次坑杀了数千名儒生。焚书坑儒事件惊动了世人,秦始皇的罪名从此又多了一项。  当然,集体坑杀活人并非秦始皇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秦国在攻打赵国获胜之后,秦将白起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坑杀了赵兵四十万。四十万,想想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何况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四十万人被坑杀时是何等的悲惨场面。视人的生命如草芥,视人的生命如蝼蚁,这对人性本身来说,可悲可怜又可叹。第22节  然而,项羽似乎也不甘落后,把目标瞄准了章邯投靠过来的二十多万秦军身上。  章邯当年东奔西荡,四处镇压革命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用事实证明他率领的是一支铁打的王牌之师。军中的士兵多半是长年在骊山服役的囚人,长期的压迫和超负荷的劳动,练就了他们的铮铮铁骨,磨炼了他们的坚韧毅力,从而造就了他们非凡的战斗力。第十一章项羽归来当他们从暗无天日的地底下释放出来时,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会在战场上拼到底。  比起痛不欲生的服役,打仗算是轻松活了。有衣穿有饭吃还有军饷发(父母妻儿至少可以有保障了),如果表现得好的话,还可以升官发财。于是,他们就像一群高速奔跑永远不知疲倦的魔鬼,每一战拼尽全力,每一战奋不顾身,每一战都舍我其谁,也因此每一战都战无不胜。  而他们的顶头上司章邯也没有亏待他们,把获胜的战利品毫无保留地都拿出来分给了他们。宁愿自己没有衣穿,也要先给士兵们穿;宁愿自己没有饭吃,也要先给士兵们吃。这是一个多么体恤士兵的将军啊,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将军啊。将军这么爱护士兵,那么士兵同样也敬重将军了。人就是这样,你给予了别人很多,也会收到很多回报。所以,章邯在士兵们的眼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包括皇帝。所以,章邯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归降项羽后,士兵们都选择了跟他不离不弃。  话题再回到项羽身上来,按理说项羽自己有军队大约二十万,再加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他的军队已有四十来万了,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敌的数据了。  项羽和刘邦的关中之争就像是龟兔赛跑一样,跑得快不一定最先到达终点。而相对来说跑得慢,却一直在跑的可能才是最终获胜者。巨鹿大胜后,项羽的前面已无大的阻碍了。然而他到了新安后,却突然停下来不跑了。原因很简单,手下人太多,四十多万人虽然声势浩大,但比起轻装上阵的刘邦来说,他的行军速度简直就像蜗牛爬步。  革命军和降军混在一起,鱼目混杂各怀心事,就是想跑快点儿也有些力不从心。当初就是怕出事,项羽才把革命军和降军交叉安排在一起。然而,越是怕出事事情反而越坏。革命军和降军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别,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是亲娘养的,一个后娘养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不同。  在项羽的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革命士兵跷起二郎腿,对一个降兵说,给老子来捶捶背揉揉肩,给老子洗脚。呼来唤去,就好比他们的佣人一样,降兵们自然不服了。长此以往,矛盾就此激化升级,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在军中传播:投降的秦军想造反。  项羽一听不干了:想造反,那还得了?他说完这句话,向身边的英布和蒲将军使了一个眼色。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杀气腾腾的眼神,二十多万降军一夜之间全部变成了僵尸。  第二天,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仅存的将领闻讯捶胸顿足泪如雨下。也许是受这件事的影响,章邯从此不复当年的神勇。司马欣和董翳也再也没干出与其能力相称的事情来。也许在二十多万秦军被坑杀的同时,他们三人的心也随之死了。2009-03-18 23:28:54  都是闭门羹惹的祸  令项羽始料未及的是,处理掉那二十来万累赘的秦军后,他们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因此而变快,相反变得更加裹足不前了。因为当时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还处于瞒报阶段,关中一带的人还很少有人知道。面对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天下百姓无不翘首以待,项军所到之处,闻风来投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坑杀了二十多万人,很快在路上又捡到二十来万人。  函谷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此时,函谷关上旌旗飘扬,不是大秦的旗帜,而是一面画着“牛头”的大旗。城头换大旗,这意味着什么?项羽这才知道原来是比他大14岁的结拜兄弟刘邦已先他一步到达了关中。  城门紧闭,他这支成功打败秦军主力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胜利之师,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象中的热烈欢迎一幕。  “开门!”项羽心中不快,拍了拍马独自到城门边一声怒吼。他的话音刚落,突听“嗖”的一声,一支长箭有气无力地落在他身前。  “沛公有令,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不得入内。”一名将军模样的人站在城上威严地说着,显然刚才那一箭就是他射给项羽示威的。  “可恶的刘邦,欺人太甚,给我拿下这座城再说。”项羽,一声令下,手下几十万士兵便如潮水般向城边涌去。城上的守军本来就只有区区几千人,因此,项羽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这座“万夫莫开”的城了。  进了城,项羽的余怒未消,今天的闭门羹令他怒气冲天,非要找到刘邦,把他碎尸万段才解恨。这时,负责四处收集情报的人派上用场了,他们给出了刘邦所在的准确位置,刘邦的大军并没有在咸阳,而是驻扎在灞上。  咸阳近在咫尺,灞上也近在咫尺。先去咸阳还是先去灞上,这让项羽为难了。  去咸阳是因为那是秦朝的老窝,那是他一直想“取而代之”的地方。去霸上就是去找刘邦算闭门羹的账。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在还没有搞清事态状况之前,项羽也不敢乱来,于是听从范增的建议,先在鸿门扎下大营站稳脚跟再说。  是夜,项羽和将领们激烈地讨论刘邦的真正目的何在。这个问题一出,众将领纷纷畅所欲言,场面热烈得像一锅粥。有的人说他是怕大王;有的人说他是想独得关中;有的人建议让楚怀王来做主;有的人建议先给刘邦一点颜色看看再说。  正当众将领说得唾沫横飞之际,门外的卫卒带了一个人进来了,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来的使者。使者带来了曹无伤的亲笔书信:“沛公已把秦王宫所有金银财宝占为己有,他下一步就是想当关中王啊。”  范增发话了:“刘邦原本是酒色之徒,但到了关中后,百姓送来的财物他不接,如花似玉的女人他不碰,看来他已怀有远大之志。这样的人留着后患无穷啊。”  “他想跟我争关中王?”本来就对闭门羹事件耿耿于怀的项羽终于发飙了,便叫使者转告曹无伤:明天攻打灞上,叫他做好内应的准备。  是夜,项羽手下的革命军磨刀霍霍,只待天一亮就杀向灞上。2009-04-17 08:54:26  项伯胳膊肘往外拐  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深夜派人来访项羽,定下了里应外合的绝妙之计。再加上当时项羽和刘邦的军事力量对比实在太悬殊(刘邦兵力十多万,项羽有四十多万),结果似乎毫无悬念了。然而,正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一个人,他的出现不经意间改变了这一切。他的名字叫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现任左尹一职。曹无伤来项羽这里,项伯便到刘邦那里去,更何况两人一个左司马之职,一个左尹之职,地位和身份应该也差不多,你来我往算是扯平了。  其实曹无伤来投靠项羽很容易理解,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数倍,论实力明显项羽高出好几个等级。曹无伤不傻,自然不会跟着刘邦走向“穷途末路”的,转投明主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说曹无伤的举动太正常不过了,那么项羽的亲叔叔项伯的举动就太不正常了。那么项伯为什么要胳膊肘往外拐呢?  其实他去刘邦那里不是背叛项羽,而是去叙旧,因为他和张良是故交。至于这段“旧”从何而来,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  项伯原本是江南一个小县吏。后来有人瞧不起已落寞的项氏家族,总是耻笑和唾骂他,那时候的项伯年轻气盛,怒而拔剑杀了那人。从此,他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后来逃到下坯时,与同样隐身于此的张良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如故,项伯便在张良的小屋里落了脚,直到项梁项羽起兵的事传来,他才告别张良去参加项梁的革命军,后来张良也追随刘邦革命去了。第23节  项伯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和张良的情义是很深的。两人虽然没有像刘邦那样动不动就结拜为兄弟,但早已胜似兄弟了。此时项伯自然不肯让张良白白等死,于是连夜来劝张良快逃。  哪知这一去,却得到了刘邦的最高规格的接待(张良及时报告了刘邦)。这时刘邦充分发挥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的特长,先是自降身份,嘴上抹蜜把项伯叫得心花怒放,然后发挥其流氓作风,用酒精把项伯的脑部神经给灌麻醉了。  当然在边灌酒的同时还要边麻痹他的思想,刘邦说自己无心为王,无意跟项羽为敌,一切的一切都是误会,最后说同样是革命军,这样自相残杀会受世人唾骂和谴责的,说到伤心处,他声泪俱下,其泪晶莹剔透,其情感人至深。当然,光这些“洗脑措施”还不够,最后,刘邦使出“杀手锏”,提议结为儿女亲家。  在糖衣炮弹下,项伯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项伯了,当他走出刘邦的大营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极力劝说和阻止项羽不来打刘邦。  这样来回一折腾,等项伯回到项营时,天已经开始蒙蒙亮了。士兵们还在养精蓄锐,以待白天的恶战。只有项羽的帐中闪着烛光,他正在饮酒,身边有美女虞姬相陪。  此时的项羽也许是太兴奋了,所以一夜未眠。今天只要把刘邦给除了,就再也没有人能和自己夺天下了。什么楚怀王,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什么关中王,我要做的是这泱泱中华的皇帝。想到这里,他不由豪气云天一口喝尽杯中酒,一把握住前来倒酒的虞姬,一用力虞姬柔若无骨的身子就倒在他怀中了。  正当两人缠绵悱恻时,突听一阵脚步声响,一人硬生生闯了进来。项羽停止了一切动作,站起身来正要发作,却见来人是项伯。  “原来是叔叔,请坐。”项梁死后,项羽的亲叔叔只有这么一个了。所以项羽很是尊重他。  “我刚刚去了沛公军中一趟。”项伯坐下后,直言不讳地告诉项羽,他去刘邦那里找过好朋友张良,说是不想眼睁睁看着当年患难之交的朋友白白死掉。当然,他省去了刘邦“安抚”他那一段。  项羽早就听说过张良是个人才,忙问他把张良带来了没有。在他的潜意识里,刘邦那一点兵对他来说太微不足道了,张良如果肯归顺他那才是他想要的。项伯这时充分发挥了刚从刘邦那里学来的编故事的能力,说张良不忍两大革命军队因为误会而自相残杀,说刘邦并无称王之心,曹无伤是想自己能升官发财才极力造谣说刘邦坏话的。然后解释他吃的闭门羹是刘邦的无心之过,刘邦为了防贼才在函谷关设防的。总之一切都说得合情合理,入木三分。项羽听得直点头。于是,第二天早上,众士兵整装待发时,项羽却突然说:这一战,咱不打了。2009-05-18 10:00:43  饕餮之食鸿门宴  饕餮这个词在书本上是中性词,说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带有点粗鲁豪放的意思。项羽和刘邦这场鸿门宴想必不少人有所耳闻,在范增的搅和下,后人一致认为这是一场权力与阴谋的盛宴。参加宴会的两位主角之一项羽,因为是主人公的关系,无束无缚吃得倒是很开心。而另一位主角刘邦却是索然无味,如坐针毡,根本就无心体会那美酒佳肴。因此,饕餮这字词用在这里粗粗一看似不合适,但樊哙的出现,使得鸿门宴迅速升级,称之为饕餮之宴亦不为过。  盛宴开始前,本次盛宴的主人公项羽受到范增的质问: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不进兵了?项羽的回答无非是项伯那一套,范增听后心里气得直骂娘。这里先不打搅他们了。下面我们重点关注一下本次盛宴的特约嘉宾刘邦。  刘邦和张良一同入席,至于樊哙,则先站在外门候着。此时项羽、范增、项伯三人早已以主人公的姿态静等刘邦的到来。  “在下不知将军大驾入关,未曾远迎,罪过罪过。”刘邦进来后跪在地上主动赔礼道歉。  “何罪之有?”项羽一副冷讽的态度。  “属下派将守关,只是为了防贼,不想弄巧成拙,该死该死。”他跟项伯的话大致内容是一样的,项羽丝毫没有察觉到其实他们早已串通好了。  原来真是一场误会啊,这下项羽满意地点了点头,入座,盛宴现在开始。项羽和刘邦都爱杯中物,盛宴开始后,两人你来我往喝了个热火朝天。看着两人的亲热劲,这下可急坏了一旁的范增。  他先前对项羽突然宣布不打刘邦感到莫名其妙,此时见刘邦自己送上门了,不由大喜过望,自投罗网倒省去兵马劳顿之苦了。随即出现了这样搞笑的一幕,刘邦频频举杯向项羽敬酒,而范增却频频举起身上的玉佩向项羽示意。可惜当时的项羽,眼中只有琼浆玉液美酒佳肴。  看样子举佩杀敌这一暗号是行不通了,范增没办法了,只好找到一大早就候在门外的项羽的堂弟项庄,在他耳边嘀咕了一阵。于是,正当项羽刘邦两人豪饮时,项庄以“助剑为乐”的名义登场了。  顿时,帐篷内,寒气逼人,直弄得人睁不开眼。说时迟那时快,项庄眼见时机一到,剑光一闪便朝还在发呆的刘邦身上刺去。这时候项伯出手了,他完全忘了他是项羽的亲叔叔,他有为项氏家族夺天下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惜这时他脑中只有刘邦昨晚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他及时挥剑挡住了项庄的致命一击。接下来场上变成了项氏家族内部人员的比武。两人都使的是项氏剑法,知根知底,此时动起手来当真难分难解。  如果这时候张良还没有看出些端倪来,那么他根本就不配做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了。他以上厕所为由,急忙出了帐门,找到樊哙。对他说了八个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一听不干了,直接就闯进去了。  “何人?”面对樊哙的突然闯入,项羽很是吃惊。“吾乃沛公参乘樊哙是也!”樊哙傲然道。  “好一个勇士啊。”项羽见他气宇不凡,心里赞道。项羽已有惺惺相惜之意,“赐他一坛酒。”樊哙二话不说,接过酒坛一口就喝了个底朝天。“赐他一块肉。”项羽接下来要考他的食量了。樊哙三下五除二就大口大口把猪腿啃完了。啃完了还装模作样的赞叹道:“好吃啊,好吃啊,有酒有肉神仙也不过如此。”其实他心里早已把项羽骂了千万遍了。  “还能喝么?再赐他一坛酒。”项羽就是项羽,折磨人还真有一套,还知道用交替法,喝了酒就吃肉,吃完肉再喝酒,如此循环下去,只怕神仙也挡不住。  “我连死都不怕,更何况一坛酒!”樊哙知道自己再不说话,不被酒呛死就会被猪肉给撑死。  于是他当着项羽的面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演讲,他的演讲别出心裁,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当真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归纳为三点:  为什么要革命?秦王暴虐无道,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逼得实在是没办法才走向革命的道路的。  谁是关中王?当初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到关中就称谁为关中王,现在沛公先到关中,却未称王。而是封存了银库,登记好民众,退军灞上专等将军的到来,项王你才是大家心目中的关中王啊。  为什么要把守函谷关?和刘邦项伯的口径一样:不是为了防将军,是为了防贼。  结论:沛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得到赏赐才对。将军如果听信小人挑拨而杀了沛公,就会成为下一个暴君。  应该说樊哙的演说非常成功,项羽天不服地不服,这一次居然服了樊哙,奇哉,怪哉!2009-05-18 10:02:03  樊哙把项羽的注意力吸引开后,席间,张良向沛公使了一个眼色,沛公会意,便以上厕所为名走出帐外去了。然后,张良也乘机溜出来了(看来项羽的眼神真不好使,从他眼皮底下溜人太容易了)。  到了帐外,张良叫刘邦赶紧离开。刘邦知道张良自有脱身之计,便拿出一对带来还没来得及献出的白璧,让他转交给项羽,另外拿出一对玉斗献给亚父范增。夏侯婴等人已在外面接应了,于是刘邦就这样在项军眼皮底下逃之夭夭了。  随后的事有点像走过场了。张良走到帐内,告诉项羽,说刘邦不胜酒力,已先行离开了,叫他代为赔礼道歉,然后送上价值连城的白璧和玉斗算是给这盛宴买单了。第24节  历史上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鸿门宴”便这样华丽地宣告结束了。在这次盛宴中,项羽犯了一个一生中最大的、也是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放刘邦活着离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盛宴唯一的牺牲品便是曹无伤。席后项羽直接把曹无伤送上了断头台。而项伯也因为这次盛宴一夜成名。他的确不配当项羽的亲叔叔,为了友情把刘邦帮到底了。可是他不知道,正是他的胳膊肘往外拐,使得他们项氏家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绝好机会。  冥冥之中,似乎双雄争霸的时代就要到了,这是偶然还是必然?2009-05-21 18:42:25  第十二章唯我独尊  架空的感觉真好  鸿门盛宴结束三天后,项羽带领四十万革命军浩浩荡荡地闯进了咸阳。也许是对暴秦的痛恨,也许是为项梁复仇,也许是习惯性屠杀的使然,总之,他一进城放纵手下杀人放火,强取掠夺。他还冲进宫中杀了公子婴和秦诸公子宗族。收取货宝美女,然后点燃了皇宫,这座无数百姓用血泪铸成的阿房宫就这样毁于一旦。  阿房宫的大火烧了三个月才停息。这把大火极大地满足了项羽的复仇心和虚荣心,然而正是这一烧,却烧出了不和谐的音符来。  坑杀二十万秦军和火烧阿房宫这简直就和暴秦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因此,他在关中人们的心里的声望已降到了最低。也正是因为这样,为他日后的楚汉争霸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项羽烧了阿房宫,这表明他根本就不想在关中建都称王。这时一名姓韩的书生猜想项羽肯定想到彭城建都,就来劝阻:“关中才是建都的绝好地点。”他还充分说出了理由: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国的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秦有关中做腹地,不管其他诸侯如何联合抗秦,也进不了关中这块要害之地,秦始皇之所以得天下正是因为有关中做腹地。大王如能建都关中,定可雄霸天下,四海降服。  应当说这样的分析的确很透彻。如果项羽真的选择了在关中建都,那么刘邦日后想反项羽简直难于上青天。然而,固执的项羽偏偏没有听他的话。他当时只是想荣归故里光宗耀祖。项羽是这样回答的:“我得到了天下,不衣锦还乡,这跟穿着锦衣的夜行人没有被人看见不是一个道理吗?”  项羽的观点现在看来真是幼稚得可怜,似乎只有三岁儿童的智商。坐拥天下后,天下谁不唯他是尊,他又怎么会像穿锦衣的夜行人那样不被人看见呢?从这一点来看,项羽比起刘邦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那韩书生见项羽不听劝告,一激动说了一句话,一句让他后悔都来不及的话:“世人都说楚国人就像猕猴一样,喜欢花帽子,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项羽一听,怒发冲冠,命人架起一口大锅,把那韩书生扔进锅里去炼油了。  项羽也许只有在日后与刘邦的楚汉相争中才能体会到,建都关中确实比建都彭城要好上几百倍。只是那时,他还会想起那个被扔进油锅里炼油的文弱书生吗?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有时候却真真切切地左右了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格局。  项羽把都选在彭城,还有一个令他头疼的问题:他来了,楚怀王如何安置?革命最初阶段,为了推翻秦朝,聚集旧楚的臣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项梁听从众人的意见拥立一个从偏远山区找来的一个小牧童来当楚怀王,通过其号令天下诸侯进行革命,这是当时革命形势需要的产物。如今革命已取得成功,暴秦已被推翻,他项羽拥有四十多万无敌之师,天下已唯他是尊。楚怀王这个原本用来做招牌用的,一夜之间似乎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现在变成了累赘。没有价值的东西是终究会被淘汰被抛弃的。  但如何处置楚怀王成了一个大问题。直接杀了他,肯定不妥。这明显是过河拆桥落井下石,傻子也不会这么干。可留着他又是一块心病,有他在这彭城,我还能名正言顺地称帝称王吗?项羽陷入沉思中。  既然不能杀,那就把他架空,尽管他本来就没多少实权。既然我决定建都彭城,那你就不用再待在彭城了,到别的地方去,越远越偏僻的地方越好。  长沙郡的郴县是个不错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荒凉之极,把楚怀王送到那里,是架空的绝好地方啊,楚怀王可以整天在那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用绳子架在空中跳来跳去。  于是项羽派使者修书一封给楚怀王。信的大致内容摘录如下:在怀王英明果断的领导下,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卓绝的战争,革命军最终推翻了暴秦王朝。如今各革命军(诸侯王)非常尊崇楚王,认为您才是天下至尊,以后就尊称您为义帝。然而,古代贤明帝王都有一条不成文规矩,那就是居住的地方很有讲究,一定要居住在江河的上游。鉴于这点考虑,众人一致认为把义帝您恭送到长江一带最为合适,在那里占据风水宝地,以长沙郡的郴县为都,造福天下百姓。  就这样,项羽把义帝赶出了彭城。2009-05-26 08:35:53  英雄大会  革命成功了,项羽决定召开一次英雄大会。首先他先广发英雄帖,号召天下英豪前来咸阳一聚。以当时项羽的威望和实力,谁敢不来?更何况这次项羽招天下英雄不是来比武,而是直接对他们进行分封,这样的好事谁不想要呢?  英雄大会正式开始了。  会议地点:咸阳。  会议时间:公元前206年2月16日。  参会人员:各路革命军将领。  会议发言:项羽。  会议主持兼策划:范增。  项羽发言,充分回顾了革命史,从第一个拉开革命序幕者陈胜说起,直说到他和刘邦联手打进关中推翻了人人痛恨的大秦王朝。  这绵绵不绝的开幕词直听得两边肃立的英雄们腿脚发麻耳中起趼,才宣告结束。范增满意地点了点头,项羽虽然在讲话中临时加进了不少自己的东西,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至少中心思想很明确,突出了革命取得胜利的艰辛。  进入下一个议程,由项羽同志宣布众英雄分封明细表。  义帝:楚怀王,都郴县。管辖范围不限(之所以说不限,说大就是整个天下,说小就只有自己一人)。  西楚霸王:项羽,都彭城。管辖原魏国和楚国的几个郡。  汉王:刘邦,都南郑。管辖巴蜀两地。  雍王:章邯,都废丘。管辖咸阳以西的地区。  塞王:司马欣,都栎阳。管辖咸阳以东至黄河岸边。  翟王:董翳,都高奴。管辖上郡地区。  西魏王:魏豹,都平阳,管辖河东郡。  河南王:申阳,都洛阳。  韩王:韩珹,都阳翟。  殷王:司马卬,都朝歌。  常山王:张耳,都襄国。  九江王:英布,都六县。  衡山王:吴芮,都邾县。  临江王:共敖,都江陵。  辽东王:韩广,都无经。  燕王:臧荼,都蓟县。  胶东王:田市,都即墨。  齐王:田都,都临淄。  济北王:田安,都博阳。  项羽一口气读下来,竟无比的流利通畅,这让一向不善言辞的他惊讶不已,心中不由感慨:世上本来没有利嘴和快嘴之分,会开得多了话说得多了,自然也就能说会道了。  分封完毕,在场的众英雄皆大欢喜,高呼:项王万岁,项王万岁。随后范增宣布散会,英雄大会圆满结束。2009-05-27 14:50:03  都是分封惹的祸  分封后,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欣喜和鼓舞的,但也有人不满。  第一个不满的就是刘邦。  早在分封之前,就刘邦的问题,项羽和范增进行了数次的研究和讨论。范增认为,巴、蜀二郡道路艰峻,原本是流浪者居住的地方,让刘邦去那里,既不会背上违背约定的罪名,又困住了刘邦这条蛟龙。项羽这次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把刘邦封为汉王,往那鬼去了都会发愁的地方赶。  为了双保险,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把汉中土地分割为雍(章邯)、塞(司马欣)、翟(董翳)三国,他们处在刘邦和项王之间,有意让他们在意外之时抵挡刘邦。上次鸿门宴虽然项羽因为一时仁义放了刘邦,但看他的分封,还是说明他还是对刘邦有了足够的警惕和提防之心。第25节  英雄大会刘邦虽然因故没能去亲自参加,但还是在第一时间就听到了音讯。刘邦又不是傻子,一看自然就知项羽的阴谋把戏了,一怒之下便要去找项羽拼命。  打仗本是武将的特长,刘邦的举动立即得到了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响应。关键时候萧何出面了。他拦住刘邦,分析了当前局势和自身实力,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王(刘邦)根本就没有跟项羽抗衡的实力,现在跟人家打,无异于鸡蛋碰石头。  随后张良也出手了,他手一挥,无数金银珠宝便抬到了项伯面前。项伯是怎样一个人,前面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他收到好处,心想:反正这天下是我项氏的天下,哪个多分点哪个少分点,还不是举手之劳?  项羽虽然凶暴,但对家族里的长老却是很尊重,面对项伯的求情,他几乎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于是,项羽随后就把巴、蜀之外加汉中郡封给刘邦。这样,刘邦的心里虽然还是不太情愿,却也稍稍得到一点平衡。  第二个不满的是楚怀王,确切地说,现在应该叫他义帝了。项羽把郴县那荒野凄凉之地给了义帝,本意上是让义帝从此归隐山林,不再过问天下事,做一个不折不扣的“隐帝”。但义帝当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怎么甘心一辈子就这样遁隐空林呢?但此时项羽的命令又不能违背,只能在唉声叹气中上路了。  由于不想早点到那荒野之地去,他走一阵歇一脚,好几个月才走到了长江边。正当他借景生情、有感而发时,船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群水贼。水贼们没有多说废话,先砍了义帝的人头,然后再掠抢了他们的金银珠宝,扬长而去。  乍一看,这是打家劫舍的突发事件,但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一些端倪来。打劫就打劫,在人家没有反抗的情况下,哪里会先杀了人再抢东西的呢?再说当时义帝落魄至极穿着粗糙,打扮老土,只有几个誓死相随的便衣从人相随,那些水贼怎么一眼就看出他们是有钱的主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一起有阴谋有计划的“抢劫案”。这一切都是九江王英布所为,幕后主使是项羽。后来英布投靠刘邦时,据其招供,是项羽令他假扮成水贼,在义帝过河时干掉他。他当时刚被项羽新封为王,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只好做出这等不仁不义的大逆之举。  项羽杀义帝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 当初确定西进入关中的人选时,他和汉王都要去,楚怀王却最终选定了刘邦,让他耿耿于怀。  二、 进入关中后,汉王自愿让出咸阳给项羽,义帝却固执地坚持应该如约而行。谁先入关中谁就为关中王,摆明和他作对。  三、给他一条生路,他却磨磨蹭蹭一副很不心甘情愿的样子。既然给你生路你不要,那就只有一条死路了(其实是怕夜长梦多)。  后来,项羽指使英布暗杀义帝的事被世人知道后,项羽的罪名又多了一条。2009-05-27 14:52:31  第三个不满的是陈余。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封了张耳为常山王,怎么陈余没有封王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张耳和陈余当年是忘年交,自出道以来一直是形影不离,虽然后来两人因为巨鹿解围的事反目成仇,但陈余在巨鹿之战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也有苦劳,他成功牵制了秦军,后又写出绝世佳信劝降章邯,最终使得章邯缴械投降项羽的革命大军。现在张耳得到了分封,陈余却没有分封,这怎么也说不过去。  原因很简单,英雄大会时他没有去参加。项羽分封时,天下英雄为了使自己能封个好地方,能多封点土地,还得耍一些手段才行。  就像现在有些腐败分子想弄个一官半职什么的,大多亲自出马,找朋友找关系,然后再送礼送RMB,那时候的分封也一样,张耳的很多朋友就在项羽面前为他说话,使张耳增加了不少印象分。再加上得到了不少好处费,封张耳为常山王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而陈余为人忠厚,再加上阅历也浅,哪里知道搞官场上这一套,再加上他没有亲自去参加英雄大会,自然就被日理万机的项羽“忽略”了。  事后,虽然有人提醒项羽,说封了张耳不封陈余有些不妥,但项羽只说了句“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得了”,便算给这件事做了个解决。人家都有封有号,唯他只有三个县,这算哪门子王嘛,陈余怒得有发飙的冲动。只是他当时实力太弱,不敢扯旗反项羽而已。  暂时不敢反,但并不代表不想反,这里已经有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存在了。  第四个不满的是辽东王韩广。  韩广本是燕王,现被项羽封为辽东王,怎么也不肯去辽东。他的祖祖辈辈都在燕地,他怎么舍得离开燕地呢。项羽在分封时,肯定忘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国土家园有特别的依恋之情。不去,那就是违令,这惹恼了项羽同时,也惹恼了臧荼。  臧荼本为燕大将,但从楚破赵有功,后又追随项羽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被项羽封为燕王。韩广不往辽东,他这个燕王就没什么用。这时他见项羽似乎也对韩广不满,于是,趁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他率军偷袭了韩广,韩广哪里料到自己人会下自己的毒手,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已成了刀下鬼。  火并了韩广,项羽居然对臧荼赞赏有加,除了已封的燕王外,还加封为辽东王。项羽这种纵容很快就得到了其他诸侯的效尤。后面就引出了齐国三王火并并且反项羽的事来。  此时第一主角刘邦同志又在去汉中的路上满腹牢骚了。2009-05-30 22:36:27  第十三章隐忍的汉王刘邦  暂时的分别  刘邦虽然被赶到巴、蜀一带,但项羽心里还是不踏实。他把目光停留在刘邦的第一谋臣张良身上。刘邦之所以能先他一个月到达关中,就是因为张良为他提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高级战略。从而以不战屈人之兵迅速攻城拔寨,势如破竹般拿下秦朝老巢咸阳。再加上项羽已听闻张良是当年用兵用计如神的姜太公的《太公兵法》传人,心里更是惶惶不已。  “这样一个人才,要是能归我所用就好了。”很快,项羽就想到了个好办法。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王。  张良是韩国人,只有利用韩王来对他进行施压了。因此,当其他诸侯纷纷上任就职去了,唯有韩王是个例外。项羽把韩王留在自己的身边,表意上好酒好菜招待,实际上是把他当人质“绑架”起来了。  项羽“绑架”韩王除了因为张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巨鹿之战后转西行向关中进军时,韩王并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追随他入关。第刘邦说白了就是当时韩王头脑不开窍,表面功夫不到位,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讨得项羽的欢心。虽然事后韩王苦苦解释说他手下兵力有限,即使追随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项羽可不管,他要的就是那种气势,就是那种气派,就是天下诸侯唯我是尊的风光场面。可韩王没有给他面子。当然,项羽“绑架”韩王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张良。绑架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被绑的人只要还能说话,肯定会对绑架者百般求饶。韩王当时也不例外:“只要你能放过我,我什么条件都答应你。”项羽要的就是这句话,他对韩王说,他不想要银子,也不想收回已经封给他的王位。“你必须召回张良。”项羽说出了他的条件。  韩王已经没得选择了,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了。他二话不说,马上给张良写了一封信,当然,信中他不敢明说自己被项王“绑架”了,而是很深情很委婉地说他想把自己的韩国建设得更繁荣强大,要他马上回到自己的祖国来,尽一个臣民应尽的责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张良本来就一直希望自己的故国韩国能兴旺发达起来,此时见韩王召唤自己,哪里能不答应?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心中的想法,那就是眼下刘邦被赶往交通闭塞的巴蜀地带,以目前的形势,只能委身于那里韬光养晦,伺机东山再起。而他留在韩国,正好可以知晓外面的消息,这样既可以帮韩王做点儿事,又可以暗中帮助刘邦,可谓一举两得。  身在韩营心在汉。张良当时想,他以后的生活可能就要这样过了。第26节  听说张良要走,刘邦很舍不得。张良不断劝慰,说今日的分别只是为了来日更好的相聚。两人都依依不舍,就这样,张良送了刘邦一程又一程,直到褒中还没有停下来之意。这让刘邦很感动。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当然,张良这么执著送刘邦,除了难舍心里的依恋之情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火烧栈道。  当张良告诉刘邦他的这个计划时,刘邦原本阴沉的脸上这才稍稍舒展开来。随后,他又送了一个锦囊给刘邦,叮嘱他只有等到东归那一天才能打开。目送刘邦走远后,张良叫人放火烧了刘邦身后的栈道。  火烧栈道的目的是给项羽看,表示自绝回路,并无东归之心。这与项羽当年北渡黄河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只是前者是为了鼓舞士气,英勇杀敌;后者是为了麻痹敌人,造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事后看来,张良就是张良,他的计谋果然高明,很好地麻痹了项羽,使他的注意力从刘邦身上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火烧栈道,这给刘邦在蜀中磨刀霍霍操练兵马准备东山再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刘邦之所以能夺得天下,张良功不可没。  等张良烧光所有的栈道后,才到阳翟去等韩王的归来。哪知他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韩王的噩讯。原来项羽在得知张良将汉王送到褒中去了,以为他不打算回来了。按照“绑票”的国际惯例,到了期限还没达到绑匪的条件就会撕票了。项王一脸怨怒地看着可怜巴巴的韩王,对不住了,韩王同志,撕票的时候到了。  从此,张良只好领着一些韩国的散兵游勇自力更生,过起了漂浮不定的流浪生活。2009-05-31 22:38:58  萧何月夜追韩信  萧何月夜追韩信这个故事很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  萧何是什么样的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当年刘邦还是整天无所事事东打西闹的流氓时,萧何就因为他一脸“龙相”而非常器重他,先是给他弄了个小小的干部来当(推荐为泗水亭的亭长),后来又根据形势判断追随他参加了革命(斩白蛇起义)。  一个小小的乡级干部(亭长)后面总是跟着一个身份和地位都高很多的县级干部(县衙门官吏),这让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你不必去理解,你只要耐心看其后面的发展就是。  从一个小混混的流氓到小小的亭长,再到扯大旗拿大刀参加革命,然后因势单力孤寄人篱下(项梁),再西征入关,最后成为一个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汉王。刘邦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追随他的人没错。  正是因为萧何的慧眼与众不同,他入了关后,地位和身份也与众不同。他成了丞相,汉中大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汉中大丞相。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官吏都是由他来委派。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萧何当年的投资换回了丰厚的回报。  而萧何也不负丞相一职。刘邦在破咸阳城时,别人都是去抢金银珠宝锦罗绸缎,唯他对皇室里的那些破书烂籍情有独钟,他的眼光就是不同啊,太高瞻远瞩了,似乎料定自己以后就是当丞相的料。此时,他在咸阳收集的几大筐典章簿籍发挥作用了,引章摘句参照旧法,办起事来,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根本就不用刘邦再插手了。  萧何虽然为刘邦分了不少忧,但刘邦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到了汉中不久,他手下的士兵已经开始逃离。  士兵们之所以逃离并不是因为项羽或是谁打过来了不得不逃命,而是因为忍受不了在这穷乡僻壤异地他乡的孤独和寂寞。  是啊,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士兵们背井离乡来到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本来以为这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在这里待一下马就要打回去的。但几个月过去了,刘邦虽然命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将领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军队,却丝毫没有东归之意。  思乡之情很快就像瘟疫一样传遍开来。  种种思恋之情挥之不去,结果就是大批地逃离,对此,刘邦无计可施,只得听之任之。  当然,如果我们从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的角度来看,能够忍住寂寞留下来同甘共苦的士兵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无疑又算是件好事。  逃的是士兵,刘邦心里虽然多少有点儿急,但还是能够理解士兵们的心情,但如果逃的是良臣猛将,对于求贤若渴的刘邦来说,无疑像割了块心头的肉那般难受。如果有人告诉刘邦他最为信任、最为器重、最为尊敬的萧丞相逃了,只怕比要了他的命还要难受吧。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我们按常理来推算,以当时萧何对刘邦的忠心,他是不可能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候逃离的。但就是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发生了。  一天早上,刘邦刚刚梦中醒来,一个卫士上气不接下气地闯进来:“报告汉王,萧丞相不见了!”  “你说丞相怎么了?不见了?”刘邦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双眼瞪得比铜锣还要大。  “有人见丞相天还没亮就一人一骑匆匆跑了……”  “快派人去找。”  如果连萧丞相也逃了,那他就真的完了,还能指望谁来帮自己东山再起呢?  第一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垂头丧气,他们的表情已经告诉刘邦:没戏。这一天,刘邦有度日如年之感。第二天晚上,寻找的人都回来了,他们个个还是垂头丧气,他们的表情依然告诉刘邦:还是没戏。这一天,刘邦有如隔三秋之感。第三天黄昏到了,寻找的人还是没有消息,眼看又要没戏了,刘邦差不多要绝望了。这时丞相出现了,他不但来了,还带了一个人来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韩信。  这就是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史书记载,萧何是一大清早(或许天还没亮)就知道了韩信逃离的事,大惊之下,连刘邦也来不及通报就去追了。至于为什么历史典故上记载说是“月夜”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萧何追了两天后,在一棵大枣树下发现了韩信,在得到萧何“回去再不重用你悉听尊便”时,韩信这才跟他回去了,这一来一去整整三天三夜来看,肯定经过了几个“月夜”了,取名“月夜追韩信”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我们从后面看到韩信在日后的楚汉争霸中,确实起到了用兵如神扭转乾坤的作用,就不得不对萧何竖起大拇指,他的眼光没错,韩信确实是他值得去追的人。  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韩信的成长之路。2009-06-05 10:47:07  胯下之辱成就了英雄  应该说韩信的童年是快乐的,他父亲是一个熟懂兵法、军法、剑法的“三法大师”。三岁那年,韩信显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来,开始喜读兵法和剑术。到了六七岁时兵法和剑法都有模有样了。  九岁那年,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天倒塌了一半。他的父亲突患疾病丢下他孤儿寡母撒手而去。  韩父见义勇为慷慨大方,把家里原本殷厚的家底几乎都救济那些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了,因此家道逐渐呈衰落之势。  但韩父还是乐此不疲。都说好人有好报,然而,善事做尽的韩父却并没有得到好报。英年早逝,给韩信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十岁那年,对于韩信来说,他的天完全倒塌了,他的母亲也在丧夫之痛中弃他而去了。  父母的死,对韩信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从此,只有十岁的韩信成了孤儿,无依无靠。  无奈之下,他带了一把家传的宝剑(家里的唯一值钱的财产),开始了流浪生活。  温饱问题成了他每天大为头疼的难题。然而,不管有多饿,甚至被饿得奄奄一息,他也不愿当掉身上的这把宝剑。这把剑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要这把剑在,他就会感觉到父亲就在自己的身边。然后他会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他,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漆黑得连一丝光亮都没有的。  为了填饱肚子,他选择了钓鱼这项技术要求高的职业。正是因为这份职业技术含量太高,对于还是弱冠少年的韩信来说,他并不能胜任这份职业。因为钓的鱼有限,他常常吃了这餐没有下顿,依然食不果腹。第27节  这时一个总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让他找到了人间久违的亲情,她见他可怜,每天都给他送来两个热馍馍。他虽然并不想接这“嗟来之食”,但看到老婆婆殷殷期待的目光,他只得含泪接下了。接了只是心里不安,但没接他就有可能会被活活饿死。冷也罢热也罢,只要活着就好。是啊,人生在世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呢。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婆婆对他的好,韩信铭记在心。后来他功成名就时,还曾特意派人找到老婆婆,让老婆婆度过了一个衣食无忧的晚年。  就这样,韩信渐渐长大成人,他身长八尺五寸,剑眉入鬓,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英豪之气。再加上剑不离身,活脱脱一个绝世大侠。  大侠其实并不好当,韩信不久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回。那是艳阳高照的大白天,大侠韩信走到街上,突然遇到了一帮流氓地痞。因为看不惯韩信“侠士”的风采,这帮流氓地痞有意来找韩信的茬儿。  他们当时所用的伎俩和现在黑社会“敲诈”他人钱财的形式差不多。先是一个小混混故意撞到韩信身上,假装摔倒在地,然后那些躲在暗处的混混们一拥而上。木棒、铁锤、砍刀使天一下子变暗淡了许多,为首的一个脸上有刀疤的壮汉代表流氓团体发话了:你小子撞倒了我兄弟,你说怎么办吧。  怎么办?韩信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他们是故意来找碴儿的。  “你小子给个话呀,装聋子啊,仗着人高马大想打架不成?”  韩信真有给他们几剑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流氓老大继续发话:“现在摆在你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跟我们打一场架,看一下你整天舞刀弄剑的,究竟有多少斤两;要么乖乖地从我胯下钻过去,今日之事就此一笔勾销。”  老大的话自然具有权威性,其他混混们自然随即热烈呼应。  这时的韩信已经在一瞬间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他知道,跟他们打,打赢了,他们肯定不服,还会找来算账,到时候没完没了。而打输了,可能就会被他们整得缺胳膊少脚的,只怕这一辈子就要这样毁了。我何必跟他们这样的人拼命呢?不值得。我还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呢!想到这里,韩信真的老老实实像一条哈巴狗一样,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围观的人都哄然大笑起来。但韩信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站起身子,然后抬起头,腰杆挺得像标枪,大步流星般走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辱负重,这是怎么样的一种隐忍不发!正是因为韩信能忍辱负重,后来成为了一代名将。2009-06-07 01:17:34  坎坷求职路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学历来看,韩信的学历是相当高的。他应该可以达到大家里的“兵法专业系”的博士后了。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像韩信这样的准博士后,找个工作肯定没问题。  找个工作是没问题,但问题是要想找个好一点儿的工作就有点难度。因为乱世,韩信的就业之路只有两条可选:要么去参加反秦的革命运动;要么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和泥巴打上一辈子交道。不过对于处于乱世中的人们来说,选择后面这条路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战乱年代你想种田也没有田可种。  那就只有选择参加革命了。  参加革命后,由于没有展露自己的才华,韩信只能当普通士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怀才不遇。韩信的择业之路就是这样的。  他选择人生中的第一个老板是项梁。  由于当时正值革命初期阶段,为了有一口饭吃,报名的人多如牛毛。而当时项梁正想扩大集团的规模,只要是没有“政治作风”问题,他基本上都会录取。韩信自然也被录取了,但他刚到项氏集团并没有努力去项梁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再加上那时项梁忙得焦头烂额,并没有发现韩信居然是个难得的人才。  项梁死后,项羽成了项氏集团的领袖。他上任后,韩信终于有了一点儿契机,不过项羽只是看中他强壮高大的身材,并没有发现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只是把他提升为一个叫郎中的官衔。郎中,说白了就是比普通士兵高一点儿的卫士。  熟读兵书知晓兵法的不世之才,却让他去当一个低头哈腰的武士,当时的韩信心里能好过吗?好在在职场上混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头脑也开始开窍了,知道主动去表现自己了。但问题是项羽对他的高谈阔论根本就不感冒,韩信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提升和重用。  埋着头皮干了几个月,韩信最终还是失望了,再这样干下去,只能当一个武士,永远没有前途啊。于是,他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  第二个老板,他选择了刘邦。理由很简单,听说刘邦很会知人用人。知人用人这四个字对韩信来说已经足够了。然而,很快他又失望了。  应聘过后,刘邦对他说道:“你先在军中做连敖吧。”“连敖”这个官职说白了就是接待客人的接待员。  韩信本以为凭他这样的人才,一来肯定会得到刘邦的重用,但刘邦居然给个端茶倒水的活儿干,这比在项羽手下当武士还不如,他当然不满意了。不满归不满,但因为刚刚才跳槽过来,兵荒马乱的先干几年再说。  但韩信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变得更加消沉起来。  也就在韩信人生中最为低谷的时候,夏侯婴成了韩信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他及时发现了韩信非凡的才华,马上向刘邦作了推荐。  夏侯婴是早跟刘邦创业的元老人物之一,刘邦对他推荐的人自然不敢小看。二话不说,下了一道任命书,提升韩信为治粟都尉。这是一个仅次于将军的官职,类似于现代后勤部的负责官员。在刘邦看来,这已经是个不小的官了。但韩信还是不买账,我胸中的万千用兵之道难道是用来掌管粮草用的吗?  这时他已萌生炒刘邦鱿鱼、再择新老板之意了。  就在这时,萧何成了韩信人生中第二个伯乐。  夏侯婴的推荐引起了萧何的高度重视,他从多方面考察韩信后得出一个结论:此人文通经纶,武善韬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萧何便主动找到韩信谈话,公开表示愿再向刘邦推荐他。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出人头地,韩信自然对萧何千恩万谢了。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韩信苦苦等待,刘邦的调令并没有出现。他以为没戏了,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飘然而去。  萧何听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之下,来不及通报刘邦,骑上马就去追。这就是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而当时的刘邦还以为萧何也辞职不干了,当时吓得七魂去了三魄,这萧何可是他刘氏集团的顶梁柱啊。  在这次辞职风波的打击下,刘邦决心采纳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2009-06-07 21:57:23  韩信的“汉中对”  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流传千古。殊不知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前的楚汉时期,韩信的“汉中对”同样精彩,只是鲜有人知道罢了。  刘邦重用韩信,首先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一授将印,二授将符,三授斧钺!韩信跪着一一从刘邦手中接过。  随后刘邦宣布:从今以后军中大小事物,皆由大将军韩信裁决,如有不服从者可以卷起铺盖走人,如有违令者可以拿头跟刀剑比硬,后果自负。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找来韩信谈话了。说实话,他还没有发现韩信究竟有什么样的才华,但看在萧何月夜追他的分上又不得不重用他。谁都可以不信,但萧何的话是一定要信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就拜他为大将,算是给足了韩信的面子了。  “萧总管(丞相)一再向我推荐你,现在就说说你上任后的计划吧!”刘邦单刀直入。  韩信倒是显得很谦逊,首先对刘邦任命自己为大将军表示感谢。然后才同刘邦进行了认真的对话。这是一次重要对话,楚汉两大集团的帷幕就是由这次对话揭开的。这次对话中,韩信首先向刘邦提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  “我们大汉集团如果想雄霸天下,面临的对手将会是谁呢?”按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样的问话简直有点多余。但刘邦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道:“项羽嘛!”第28节  “那你认为自己在才能等方面,跟项羽相比怎么样呢?”这第二个问题尖锐得到头了,甚至连在一旁的萧何都有一种起身来阻止韩信说下去的冲动。这样的问题明明对刘邦的大为不敬啊。但刘邦倒显得很平静,似乎并不太介意,略一沉吟,答道:“论才能和才华我都不如他!”  其实前面两问,韩信只是试探刘邦的气度和对自我的认识。此时肯定了刘邦的诚恳态度后,他这才披肝沥胆地把对话引入了主题,“我也有同感,认为您确实不如项羽。”韩信说着,话锋突然一转,“但是我曾经在项羽手下待过几年,知道他的弱点。”2009-06-07 21:59:11  随后他详细地分析了项羽的弱点,这里为方便读者认识,总结归纳为六点。  一、 有勇无谋:在战场上硬拼,项羽威不可当。但他不会用人,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头脑(言外之意,就是指他这样的人才都没有被重用)。  二、不听忠言:他的集团在关中雄霸天下时,这时天下其他的大集团都对他又崇拜又畏惧,正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上,他却舍弃关中的事业到彭城那个弹丸之地去发展了(指项羽舍弃关中而建都彭城),失去了一举吞并各大集团的绝好机会。  三、 妇人之仁:平常他对属下很是关心仁爱,一旦属下得了病他会伤感流泪,甚至宁愿自己挨饿,拿出自己的食物给病人吃。但属下一旦立了功,他又舍不得封赏有功之人。  四、 重用亲信:安排自己亲信偏爱的人在集团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其他各大集团跳槽而来的人才却被安置到做苦力的地方,这使很多人都愤愤不平。  五、 忘恩负义:站稳脚跟后,就把楚氏集团的老大(指义帝),赶到湘南的荒蛮的郴州并最终将其陷害。  六、 残暴不仁:项氏集团残暴之极,到处干投机倒把鱼肉百姓的勾当,百姓现在只是慑于他财大气粗,在社会上黑白两道通吃,才惧怕他恭敬他。  基于以上六点分析,韩信认为项羽现在的情况是“其强易弱”,而刘邦只要在政治、经济推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就可以由弱转强。  在分析了楚汉两大集团的基本形势后,韩信提出了“向东发展、夺取关中”的战略方针。“项羽手下留在三秦之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都是过去的老霸主秦氏集团的顶梁柱,但他们被项羽收编后,二十多万士兵被项羽给坑杀了,因此秦地百姓对他们项氏集团恨之入骨。如此地痞恶霸,老百姓哪能拥护他们?我们汉氏集团入关之后,与他们约法三章,坚决不取百姓一针一线,这样一来,肯定能得到关中老百姓的支持和喜爱。更何况,楚氏集团的义帝,当年曾公开向天下人表示哪个能最先占领咸阳,那里就归谁为管。现在项羽强迫咱们到汉中这个鬼地方来,老百姓都愤愤不平,现在我们如果想与项氏集团一争高下,三秦之地只要发一道征讨项羽罪行的檄文就可以搞定了。”  韩信的这个见仁见智的“汉中对”给了刘邦极大的震撼。刘邦又何尝不想早日向外发展?但他还是顾虑项羽的强大,还有三秦之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是响当当的人物,刘氏集团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要经过他们三个人的地盘,这正是他大为头疼的事。韩信的这番细致入微的分析,让他茅塞顿开,原来自己一直寻找不到项羽的“命门”就在这里啊。  他以前是对韩信不以为奇,现在是“相见恨晚”。他全面接受了韩信的建议,积极进行了各种准备工作,伺机东进。韩信也不是一个空谈的理论家,他为汉王定下“汉中对”后,便开始大显身手了。  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早上,韩信开始对士兵进行强化训练。他首先宣读了新出炉的法纪法规,十二个字:法令如山、如有违犯、严惩不贷!然后他施行责任到人制,叫樊哙、周勃、灌婴等人看好自己手下的士兵。谁的士兵不听话,直接惩罚他的负责人。而韩信亲自站在台上,以身作则,边讲解边示范。  开始的时候众人对他并不服气,认为他无名无才,没有什么资格来教他们。然而,一周后,韩信所教的强化训练已基本成形了。此时众人已对他服服帖帖,佩服至极。但见偌大的训练场上,人头攒动。进时如灵蛇出洞,迅猛至极,退时如万剑归宗,悄然无息。一个月后,汉军已完成了质的转变。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紧密团结的一道牢不可摧的墙。等待他们的将是艰辛而兴奋的东归之路。2009-06-08 21:41:13  第十四章内忧外患  项羽的烦恼  前面提到,项羽的“英雄大会”虽然圆满结束了,但不满的人有很多。刘邦不满、义帝不满、陈余不满、臧荼不满,还有齐国三王也不满。  公元前206年5月,大秦王朝被推翻后,好不容易才安静下来的天下,又被齐国人田荣打破了。  田荣也是最早参加革命的人物,当初,章邯大军围魏时,田荣的兄长齐王田儋派兵救魏时“出师未捷身先死”。田荣赶走了谋权夺位的田假,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他自任丞相,任田都为将,这才安定了齐国。  项王入关时,各诸侯见风使舵纷纷去捧场。  项王最看重的就是表面功夫做得好的人,在分封时,自然对追随他入关的田都格外青睐。封田都为齐王,封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封田安为济北王。封王里竟没有田荣的份,这的确很出乎人的意料。  虽然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田荣没有追随项王入关,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的原因,这里且来说说。  事情得回到项梁在世的时候。第十四章内忧外患当年章邯派兵来剿齐国,田荣兵败后马上派人向项梁求救。项梁以人道主义精神接受了请求,挥师而下,打得章邯溃不成军。项梁见有战利品可捞,自然对章邯穷追不舍了。但章邯也不是吃素的,等后面的援军一到,很快就组织人马进行了反击。项梁眼看形势不对,就派使者向赵、齐两国告急。  他这次本来就是来支援齐国的,按理说现在他有危险齐国应该也必须要派兵来相助。但当时的田荣却是这样回话的:派兵可以,只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叫你们的楚王杀了田假。  田假被田荣赶下齐王的宝座后,慌不择路之下投靠到了楚国。按理说人家现在两手空空,除了人头一颗外什么都没有了,你也应该发发慈悲了。但田荣还真不是一般的绝,定要送佛上西天才肯罢休。楚怀王仁义为怀,自然不愿献上田假的人头了。  就这样,“恼羞成怒”的齐国按兵不动。可怜的项梁孤军奋战,最终落得个尸骨露于野的悲惨状况。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