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汉朝那些事儿-2

作者:飘雪楼主 字数:20696 更新:2023-10-09 10:22:03

2008-12-7 16:54:09  秦始皇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并没有直说,但明眼人都知道这道圣旨的意思,把兵权交给蒙恬,就是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太子扶苏的意思。应该说秦始皇的这最后一道圣旨含蓄至极,但他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道圣旨到最后竟然会变成一张什么也不是的白条。第8节  据说秦始皇一生中共有十二个儿子,他平常偏爱最小的儿子胡亥,此番出巡还把他带在身边。但在后继人选上,他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厚道仁义的长子扶苏。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并非真到了老眼昏花的地步。  如果真让厚道仁义的扶苏继承了皇位,秦朝是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向灭亡的道路。可惜这个世上没有如果,赵高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当时朝中分为拥苏派和拥胡派。  拥苏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大将军蒙恬。至于蒙恬的功绩,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了,他抗击北方匈奴的光辉战绩已名垂千古。而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是个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负、有修养的“四有青年”。  这一对强强组合,是当时百姓心目中最完美的组合,是正义和光明的代表。  拥胡派的代表人物是赵高。历史上赵高的臭名远扬,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没有文才也没有武才,但他却拥有阿谀奉承之才。因此在官场上一路青云直上。此时他的目标很明确,坚决打倒以蒙恬为代表的拥苏派,以便日后更好地施展自己的空间。  胡亥和赵高亦堪称完美的组合,是黑暗与无耻的代表。  除了拥苏派和拥胡派,还有个不可小看的派别,那便是中立派。中立派的代表便是李斯了。李斯作为秦始皇最为倚重的老丞相,地位高得令人咋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李斯对拥苏派和拥胡派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本来平衡的两个天平,他只要加入任何一边,都会发生质的倾斜。  这次出巡,秦始皇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走了。而此时拥苏派根本就不在出巡的队伍中(还在抗击匈奴保卫边疆),拥胡派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了。赵高出手了,他的目标很明确,关键是搞定中立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就行了。  事实证明赵高就是赵高,果然非同小可。他审时度势,因人而异,这次改变了以往常用的“金钱美女”攻心方法,对正直廉洁的李斯进行了 “语言”攻心。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舌战”,赵高有备而来,只用了五问就把“铁嘴铜牙”的李斯问住了。  “丞相的才能与蒙恬相比如何?功绩与蒙恬相比如何?谋略与蒙恬相比如何?人心所向与蒙恬相比如何?与诸位公子的感情与蒙恬相比如何?”  赵高这五问可谓一针见血,问得李斯头上冷汗涔涔,呆了半晌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都比不上啊(皆不如也)。”够了,赵高不用再说什么了。  聪明的李斯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所谓一朝太子一朝臣,如果扶苏当上了皇帝,那么丞相的位置肯定没他的分了,肯定非蒙恬莫属。再进一步来说,能不能保住丞相的位置是小事,掉脑袋的事才是大事。掉他一个人的脑袋是小事,掉全家及“九族”人的脑袋才是大事。  思来想去,权衡利弊,李斯最终动摇了,选择了拥胡派这一边。他虽然是一个正直的人,但在“切身利益”这问题上他没得选择,否则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然而,他选择拥胡派就真的能“富贵依旧”?官场如战场,站在十字路口选择何去何从时,这回就连久经沙场的他也没能选对自己的路。中立派的李斯站在拥胡派这一边后,这次宫廷之争已毫无悬念可言了。2008-12-7 16:56:33  随后赵高和李斯制定了两步走的方针路线。  一、 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发,火速回京。为了掩盖尸臭味,鲍鱼派上了用场。不知道秦始皇以九五之尊,和鲍鱼亲密接触这么多天是什么感觉。如果他还能说一句话,他恐怕会说,下辈子我再也不吃鲍鱼了。  二、 偷梁换柱,假传圣旨。在火速回朝途中,一封由赵高主笔,李斯做技术总监的“伪诏书”却早已飞到了拥苏派那里。  伪诏书的大致内容是:朕巡幸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令扶苏与蒙恬率大军与匈奴作战十余年,至今仍无尺寸之功。不仅如此,反而一直从政治上批判朕之所为。为抵扶苏不孝之罪,赐此剑以与将军蒙恬一起自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边境营帐里的扶苏接到敕命后,二话没说,挥剑便自刎了。扶苏在没有搞清情况下就轻易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令人叹息。  蒙恬没有扶苏这么傻,他没有选择自裁,但主子已死,已是孤掌难鸣噩运难逃。他最终被赵高落井下石,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大牢,在领教了各种刑法后才追随主人去了。  在这场宫廷之争中,胡亥和赵高不费吹灰之力便搞定了扶苏和蒙恬。原因很简单:扶苏和蒙恬太谦让对手了(或者是太小看对手了),对手出拳后,他们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意思,直到倒下的那一瞬间,他们才明白,原来有的时候过分谦让不是一种美德,而是要付出代价的——生命的代价。  胡亥夺位后,他继承了秦始皇在位时大兴建筑的光荣传统,同时还进一步发扬了专权独断的作风。把朝中元老级大臣功臣(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该杀的杀,该贬的贬。然而,令胡亥想不到的是,他按照赵高的计划一步一步地施行下去,不久就光荣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傀儡皇帝”。2008-12-8 13:38:05  指鹿为马  赵高串通胡亥夺下皇位后,朝中虽然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但在他眼里还有一根“刺”必须要拔。这根“刺”便是李斯。  此番胡亥能顺利当上皇帝,多亏了李斯相助,胡亥自然对他也格外看重。然而一山不容二虎。赵高待时机一成熟,就利用皇帝对他的信任,把刀子开向了李斯。可怜的李斯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赵高的组合拳击倒。  李斯一定会后悔的,当年他居于宰相之职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辉煌?如果他那时能急流勇退,就不会有今日之灭门之灾了。退一步来说,他即使选择了拥苏派,凭公子扶苏的为人和蒙恬的正直,他也不会落到这种凄惨的地步。  李斯是冤死的,在狱中屈打成招,然后赵高拿着他画押的“罪证”放到胡亥面前。胡亥只得痛苦地下了“立处斩”的命令。  被斩的那天,咸阳城的百姓们泪如雨下,他们都知道,朝廷现在唯一一个还算正直的清官就这样走了。据说那一天的雨下个不停,导致黄河的水泛滥成灾,也许老天也在为李斯鸣不平吧!  没了李斯,赵高的权力一手遮天,他说一谁敢说二?连秦二世胡亥也不例外。  为了证实自己的权威,顺便试探一下自己在群臣中的地位,聪明绝顶的赵高打出了一张诡异的牌。  一天上朝,他牵着一头鹿就往皇宫里闯,卫士们自然谁也不敢阻拦,谁也不敢询问。  见了胡亥后,他便说自己牵的是一匹马。胡亥也不是好糊弄的,就问群臣到底是鹿是马,结果毫无悬念,大部分人都说是马。  “嗯,这明明是一匹马嘛。”胡亥揉了揉眼睛最后无奈地下结论了。“皇帝英明。”赵高说这话时,一双刀子般的眼睛早已扫视了一遍那些说是鹿的人。连皇帝都说这是马了,你们居然敢说是鹿,太没有眼光了,还是收拾行李回家吧。  就这样,待那批指鹿说鹿的人走后,朝廷只剩下指鹿为马的人了。从此,赵高一手遮天,在朝中打造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  朝廷腐败如斯,天下百姓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  救世主,你在哪里?2008-12-8 21:10:28  第四章 吹响革命的号角  秦始皇生前不断寻不老仙丹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自己的未来。于是,他在营建那两项大工程的同时,又添加了一项超级工程,在骊山为他自己建一座豪华的陵墓。如果是建一座一般的陵墓那倒也罢了,问题是秦始皇有自己宏伟的想法。他想他死后能继续在阴曹地府做皇帝,因此,与其说修建陵墓,不如说建一座其大无比的地下皇宫。  我们今天从已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看到,那样宏伟的工程,真不知道流了多少民工的血和汗。据史书上记载,光修陵墓的人就超过上百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没有料到自己会这样短命,工程还没有竣工就挥一挥衣袖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第9节  胡亥走马上任后,继承和发扬了父皇的“革命精神”,发誓一定要把骊山陵墓工程进行到底。于是,不断有人被强行拉去骊山服役。沛县自然也不例外。  又有苦差事了,刘邦就在这时出场了。  县令交给刘邦的任务是押着数百名劳役和囚犯前往骊山服役。刘邦自当上亭长后,好事轮不到,这些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倒是常有。既然是县令交代下来的事,他自然不能推托了,于是回家辞别了父母和妻儿。  这里顺便提一下,吕公的宝贝女儿自嫁给刘邦后,由于刘邦上无片瓦下无块砖,只能把老婆接到老家,和父母一起住。从此,这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摇身一变,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养猪喂鸡,插秧种田,无所不干,倒成了一个多能手。  看来刘邦还真是有点本事啊,不但骗了个富豪的女儿做老婆,还能把她驯服得如此服服帖帖任劳任怨,三个字:不简单。  一路上,刘邦对这一群面黄肌瘦的囚犯颇感同情。因此,他看管得就比较松懈了,就在这时,有的人开始逃了。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并没有对他们采取什么严格的措施。对他来说,联想到自己离别时父母妻儿那悲凉劲就心里很不是滋味。是啊,连自己都这样了,那么这些被强押去服役的人家人又会是怎么样的想法呢?  随后的事很简单,过了几天,数百人差不多逃了一大半。  秦朝的规定很严格,押去服役的人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少一个人都要想很多办法费很多口舌才能“蒙混过关”。现在一下子少了几十个人,不但交不了差,恐怕还要用刀试一下你有几个头。  “你们都走吧。”刘邦手一挥,对剩下的众人说,然后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良久,当他睁开眼时,发现众人并没有走。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大伙不走,除了感激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想逃也没地方可逃。回去一样又要被抓来服役,而且这样还会牵连到家人。天下之大,竟没有立身藏命之处,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然而,事到如今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刘邦劝大伙还是先躲躲。然而就算是躲,大伙也铁了心非要跟刘邦在一起。就在他们躲之前,刘邦还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斩了一条大白蛇。  有人说前面有一条好大的白蛇挡住了去路。只见他大喝一声,提着三尺剑就那么轻飘飘地一挥,那蛇便一动也不动了。众人再一看,那条大蛇早已被斩断成两段了。  据说,那天晚上,有人在蛇死的地方碰到一老太太在哭,就问是怎么回事。那老太太说她儿子是白帝,刚刚被赤帝斩成两段了。  这段插曲的真伪如何,马德庸的一段话倒是一个不错的注解。  “既然天与君王之间有心灵感应的,那么心灵感应就应该有规律可循,于是古代的大贤人或者大闲人们开始琢磨,他们的原则是:洞察这一个规律,并将之理论化,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规律,那就杜撰一个来……”  就这样,刘邦带领这帮难兄难弟一起躲进了深山里,从此开始了逃亡的生活。即使这样,刘邦当时还是没有反的思想,他当时的想法只是“明哲保身”、“苛求活命”而已。2008-12-9 13:43:12  陈胜、吴广起义  就在刘邦躲在深山整天不见天日时,天下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对刘邦来说推波助澜的大事,这事首先得从一个最低层最普通最地道的农民说起。  这个人姓陈名胜字涉,是阳城县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如果不是秦二世元年这次征兵到渔阳守边陲,只怕他将永远守在那个小山窝里默默无闻地过一生。但秦二世的一道诏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阳城接到皇帝的征兵诏令后,全县人民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谁都知道,被征去的人大抵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但当时被选中的人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由不得你做主。陈胜也在被征行列。他身强力壮又识文断字,和吴广一道被命为屯长。于是,在两名将尉的监督下,带着九百多人向渔阳进发。如果路上不出什么意外,只怕这是千万批守边疆的义兵中的一批,将成为历史上的匆匆过客。然而,老天却偏降大任于他们。  都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陈胜带领的这批队伍才走了几天的路,到了大泽乡时,没有征兆的大雨倾盆而下,这一次的雨有点特别,一下连着几天都没有停的迹象。这下可苦了这群去守边关的义兵了。此时淋点雨着点凉倒也是小事,关键是这大雨一下,误了行程,是要被杀头的。  这雨下了约莫半个月,陈胜掐指算来算去,以后就算一天不歇一刻不停地赶路也不能按期到达目的地了。  “这可如何是好?”陈胜的眉头几乎拧成了一团,他和吴广两人商量了良久,最后两人对掌一拍,两个手掌心都写着一个大大的“反”字。是啊,去是死不去也是死,反正都是一死,还不如反了,大不了死得轰轰烈烈……  陈胜、吴广坚定“革命”的信念后,便马不停蹄地做一些准备工作。  以他们两个的聪明才智,不可能直接对众人说:“我想造反!”这样肯定不太妥当,一来显得太唐突,二来还不知道众人是否真有反叛之心。弄不好还没革秦朝的命,就先把自己的命革掉了。  “得造一点神秘感来才好。”陈胜不由得思索起来,不久,一丝笑意袭上了他的嘴角。于是,接下来出现了两件怪事。  第一件怪事是,一大清早厨师剖开一条买来的大鱼时,从鱼肚子里挖出一块白绢来,一块最普通不过的白绢。只是,这样一块最普通最寻常的白绢上却写着三个极为不普通不寻常的字:陈胜王。众人见后无不暗自心惊,谁都知道大雨误程的事,他们的心思也和陈胜、吴广一样,已生“反骨”,此时自然认为是神仙授意。  第二件怪事是,当天夜里,东边林子中一个大祠堂,隐隐约约传来似狼非狼似狐非狐的怪叫声:“大楚兴,陈胜王。”这六个字是夜飞进了每个人的心扉。他们都是属于亡楚出身的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再通俗易懂不过了:楚国即将兴旺,陈胜就要为王啦。  这里不得不佩服陈胜、吴广。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两件事虽然多费了些神,尤其是后一件事,吴广一夜躲在祠堂中学鬼叫装狐嚎,累得够呛。但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收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立竿见影。  第二天,众人再看陈胜时的眼中已多了几分敬意。2008-12-9 13:51:01  眼看时机已到,陈胜在吴广的配合下,把众人召集起来开始发表“革命宣言”。陈胜先是说了一些必要的客套话,然后才谈到此次服役的事来。  “此番大雨误了行程,怎么也不可能按时到达渔阳了,该怎么办?”吴广不失时机地插话了。  是啊,该怎么办?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陈胜和吴广两人在表演上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不急不慢地说出了他此番演讲的中心思想:“当王侯的人也好,当将相的人也好,不都跟我们想象中的一样,是生活在世上普普通通的人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反是死,不反也是死。反还可以留有一线生的希望,不反只有死路一条。在这样的情况下,众人只有“反”这一条路可以选择了。顿时,掌声如雷,响彻云霄。  陈胜的演讲成功了。他的话像利锥一样刺痛了众人心底那根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于是,陈胜和吴广杀了两个将尉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革命军就这样成立了。  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这样奇怪的现象,一群拿着竹竿木棒之类最原始武器的农民,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看似毫无章法的队伍,所到之处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兵不血刃地占了几座城池后,革命队伍开始逐渐壮大。在革命精神的感应下,一些豪杰之士也不甘寂寞,纷纷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张耳和陈余便是其中两个重量级人物。第10节  张耳是大梁人,年轻时是魏公无忌的门客。后来,他和别人发生纠纷,闹出人命案子来,后隐姓埋名浪迹于江湖。陈余也是大梁人,自幼学习儒术,精通儒家经典,喜交天下朋友。他们两人都有很高的抱负和远大的理想,认识后一见如故,很快结为生死之交。这次,闻知陈胜、吴广率领广大农民进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革命,知道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于是两人来报名参加革命。  陈胜见两人谈吐不凡,知道不是一般的人物,赶紧把他们当贵宾来接待,必要的寒暄过后,他开始试探两人的才华了:“众人都建议我现在称王,我要不要称王呢?”  面对陈胜的坦诚,两人也同样做出了坦诚的回答:不能。  理由如下:  第一, 你现在才刚刚进行革命,就要称王,会让众人看出你的私心。  第二, 你现在的实力并没有强大到无敌,一旦称王就会树大招风,成为秦朝重点扫荡的对象,这对日后的革命不利。  对于两人的直白,陈胜一脸的失望,他固执地认为陈余、张耳太胆小怕事,而且打心眼儿里“看不起”他们。于是,他不听劝阻,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  从这以后,陈胜对张陈两人淡然处理,只把他们当成一般的将士来用。这让胸怀远大抱负的两个人才大失所望,这也隐隐为日后革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2008-12-10 9:15:43  这个县令该不该杀  陈胜带领革命队伍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沛县县令如坐针毡。他一介书生,只懂舞文弄墨,哪里知道行军打仗的事!眼看这般发展下去,革命军很快就会打到这里来,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找来他两个最为倚重的“秘书”——萧何和曹参来议事。可惜他不知道此时的萧何和曹参早已达成“共识”,为自己想好了退路。  议事厅里,三人正襟危坐。  “陈胜自在大泽乡打响革命的第一枪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要攻的城还没有哪一座能守住的。”萧何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只剩下投降这一条路可走了吗?”县令吓得面如白纸。“不战而降,不是大丈夫所为。”曹参狠狠地将了他一军。  守又守不住,降又不能降,那该怎么办?县令把可怜巴巴的目光再度转向了萧何。萧何装腔作势地沉思片刻,然后煞有介事地给县令指出了另一条路:请刘邦出山。  原因很简单,刘邦在沛县威望很高,又是地痞流氓出身,让他带领手下那些“躲”在深山里的逃犯来守城,他定会知恩图报,立下大功。此时,县令已别无选择。  于是,搞笑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堂堂的县令,居然派人去请一个常年“躲”在深山中的逃犯,而且还怕他不肯出山,专门派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去请。  樊哙有幸承揽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樊哙亦是沛县人,自幼家境贫寒,后在街上卤狗卖肉为生。吕公见他高大雄武诚实本分,就把小女儿吕媭嫁给了他。  刘邦娶的是吕公的大女儿,樊哙娶的是吕公的小女儿,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他们俩的关系是:连襟。值得一提的是,吕公把两个宝贝女儿都嫁给了贫寒人,并不讲究什么门当户对。但从日后刘邦和樊哙大红大紫,特别是刘邦更是成了一国之君,我们可以看出吕公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魄力。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个县令虽然有点“文弱”,但并非“昏庸”之辈。就在樊哙去请刘邦的时候,他敏锐的鼻子似乎嗅到了一丝浓浓的火药味:天下已乱,把流氓出身的刘邦接进城来无疑是引狼入室啊!  “传夏侯婴火速捉萧何曹参来审问。”县令说完这句话,悲哀地发现,半天也没有看见夏侯将军的身影出现。他哪里知道,夏侯婴此时早已给萧何和曹参通风报信去了。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这么多年的亭长是没有白当的。萧何、曹参、夏侯婴等县政府重量级人物都成了他的亲密战友。  刘邦和三位好兄弟会合,带领众人气势汹汹地杀到城下,县令现在只能强逼城中百姓来守城了。  不用强攻了。刘邦说着看了一眼萧何。心有灵犀一点通,萧何自然会意,于是铺纸的铺纸,研墨的研墨,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案特长,手起笔落,一封激情四溢的“家书”写成了。  “亲爱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你们好吗?革命的春风已吹遍了神州大地……”  这封家书写好后用箭射到城上,城中百姓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像是下了一场及时雨。在“家书”的指引下,他们充分发挥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条件优势,纷纷操起手中的家伙冲进县衙,把县令当靶子练了一通。2008-12-10 9:18:48  严格来说,这个县令虽然不是很好的县令,但也不是一个很坏的县令。他从一个贫困的书生,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官途。从这一点来看,县令是值得学习的典范。然而,问题的关键是,短短几年之后,世道已经变了。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建阿房宫,筑骊山陵墓,这三座大山已压得全国的百姓直不起腰来。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而可怜的县令现在只是百姓们发泄仇恨的替罪羔羊罢了。  城门开了,刘邦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他人生漫漫征程中的第一座城池。一切出奇的顺利,站在大堂仰望着县令坐的那张精致至极的虎皮大椅,刘邦心里美得没法形容。  是啊,为了这一刻的到来,他已苦苦等待了近十年。  接下来众人一致推他为新县令时,他假装推让,最后才极为“勉强”地坐在了那张象征权力和地位的椅子上。就这样,刘邦接任沛县县令之职,众人称其为沛公。  上古时有一个大鹏,身宽三千里,其身长没人能知道,这种鸟能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横绝云气,在无拘无束的天空飞翔。然而,必须借助海上六月的狂风巨浪,没有六月的大风参载,它无论如何也飞不上九万里的高空,只能静卧在地面上,显示不了它的伟大。  要想打天下,就必须提拔和重用一些人才。一番拜天祭地之后,刘邦给手下的人进行了分封:萧何任丞(相当于参谋长职务);曹参、周勃任中涓(相当于副官职);周昌为舍人(相当于会计官职);夏侯婴为太仆(相当于出纳官职);樊哙、卢绾、任敖、周苛等为官从(相当于队长职务)。  一切准备就绪,然而就在众人等着沛公带领大军向其他城池进发时,刘邦家里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刘邦的老母亲去世了。  老母亲对他一直疼爱有加。刘邦此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回家办丧事。对于刘邦的举动,大家都很是不理解。就连萧何也连声叹息,认为他应该以大局为重,继续革命,这样会延误战机的。然而,如果从后面革命的进程来看,刘邦先处理家事却是因祸得福。因为随后陈胜、吴广的革命遭到了秦朝强有力的反击。2008-12-11 8:16:57  第五章 秦朝的绝地反击  枪打出头鸟  革命的导火线被陈胜点燃后,起义已成燎原之势。项梁、项羽在会稽起义,齐国人田儋自立为王。至于几千上万人为一路的革命军,更是数不胜数。“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  而陈胜此时充分展示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不失时机地迅速从义军中选拔了一批人才做将领,建立了政治和军事领导机构。然后,分四路对秦国采取了最强有力的军事行动。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当中路革命大军周文率领的数十万大军,突然出现在咸阳东面的戏(骊山附近)时,整天沉醉于酒色嬉玩之中的秦二世吓得“花容失色”,以前他天天看“戏”过日子,这下才感觉到自己的江山社稷可能真的没“戏”了。  周文直捣黄龙,大秦王朝摇摇欲坠,似乎一击就会碎。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正在这危急的节骨眼上,站出一个人来,而正是他的出现暂时拯救了悬崖边上的大秦王朝,他的名字叫章邯。  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章邯的出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草根农民革命将会取得圆满成功。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如果。章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第11节  章邯当时的官职是少府(相当于从捕捞淡水产品的百姓那里收取赋税的税务部门的总管),因此对地理情况十分熟悉。陈胜叛乱后,水乡泽国的赋税就再也没有上缴过了。而且从负责收取赋税的官吏所送上来的税务报告,可以真实地反映各地的战况。单从这一点来看,章邯比朝中任何人都知道事态的严重。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高召见了章邯。在皇宫的一间豪华得令人炫目的房间里,章邯与赵高进行了一次“亲密会晤”。  当时的气氛很融洽。对话双方从拉家常开始,好像一对老朋友在谈心一样。赵高一反常态,并没有摆出平常那样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谈话中的他态度谦恭,不卑不亢,并没有让章邯感到什么压力。  客套话过后,赵高变得严肃起来。这时的话题已从拉家常到了国家大事。章邯默默地听着赵高侃侃而谈地分析天下的局势,并没有插话。他不知道赵高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敢乱说话,怕稍有不慎就会祸从口出。  “如果我给你几十万人马,你能除去那些叛贼吗?”赵高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为了说这句话。直到这时,章邯才明白赵高此番请他来的真正目的:叫他带兵去打仗。  虽然这是一个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苦差,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一展抱负的大好机会。只有章邯自己知道,为了出人头地这一天,他已等待了多年。  他当时并没有立即回答赵高,混迹于官场这么多年,早已让他变得处变不惊。沉默半晌,他微微地摇了摇头,说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来:“眼下周文的大军已到了咸阳城下,从各地调几十万兵来恐怕已经来不及了。”赵高早就料到他会这样回答,一脸平静地说道:“将军难道不知道骊山和阿房宫两处都有大批服刑之徒在干活……”话说到这里就足够了,章邯是聪明人,已经明白赵高的意思了。  赵高一生从来没有干过一件像样的好事,这次却是一个例外。他见国家已岌岌可危,知道国破家亡的惨剧,这才破例召见了已毛遂自荐了很多次的章邯。当然,在当时的朝廷,章邯已是为数不多的可用之人了。赵高临时选他做大元帅,也是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脚。  前面已经说过了,赵高能在秦二世胡亥面前“指鹿为马”,他定下来的事就等于是圣旨。就这样,章邯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了。  章邯一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来了,他首先就是抓紧时间训练这几十万释放出来的囚犯。他的训练方法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军训,每天长跑、拉跑、跳高、俯卧撑等等。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魔鬼训练营”。但也就是这短短数天的超负荷训练,让这些囚犯已从一盘散沙变成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自从这支军队横空出世后,就一直所向披靡,如果后来没有项羽,章邯的这支军队简直就可以称为不败之军。  很不幸的是,周文成了章邯检验训练成果的试验品。在第一次交锋中,这几十万由囚犯组成的军队杀得周文毫无还手之力。周文见秦朝突然出现这样一支不要命的神兵,只得下令撤军,然而令他感到悲哀的是,他此时孤军深入关中,退路早已被章邯切断了。周文只能坚守阵地,等待援军到来了。然而直到他死时,义军其他部队并没有一兵一卒来支援,他那句绝望凄凉的“援军何在”随风飘逝在苍穹中。  周文的死,对起义军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可以说这是陈胜自起义以来第一次打败仗,而这是章邯出道以来的首战告捷。2008-12-12 10:21:44  一鼓作气  周文被困时,离他最近的革命军是吴广这一路军。当时吴广正在全力围攻荥阳。荥阳的守军是李斯之子李由。当时李斯还没死,还是朝廷的当红宰相,所以李由自然很卖命地守城了。对于李由来说,此时的荥阳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当时,吴广使用的是一个最原始也是最笨的攻城方法:强攻。李由当时被逼得同样只有两个字了:死守。就这样,两个人就像玩太极一样,一个仗着人多势众不断强攻,一个仗着城墙坚固严防死守。  殊不知吴广在围攻一个坚不可破的城池时,他已犯了屯兵于坚壁之下的兵法大忌。结果几个月下来,他的强攻都没有奏效,倒是李由以逸待劳越守越轻松,越守越来劲,到后来还能时不时乘义军精疲力尽时偷偷地反击一下,得到一点好处后又缩回城去。  吴广无计可施,此时早已是军心涣散。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周文被围告急的书信不断传来。  “老子现在攻城还缺人呢,哪有多余的兵去支援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就是吴广给周文的回复。  然而,荥阳还没攻下,周文已经死了。  直到这时,吴广才为自己轻率的行为感到后悔。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周文当时的处境有那么危险了。然而,后悔是没有用的,秦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了。  吴广的所作所为连他的部下也有脾气了。你无情,休怪我无义。部将田臧和李归一番密谋后,已面露杀机。  他们两个弄了一道假帛书,走到吴广军帐中,说是陈王有诏谕到。吴广不知是计,还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听令,这下田臧和李归两个人就毫不客气了,一人假装念诏书,一人乘机拔刀轻而易举地砍下了吴广的头颅。吴广就这样结束了其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也许他到死时,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是死于秦军之手,而是死于自己的部下。  田臧和李归杀了吴广后,伪造吴广造反之罪上报陈胜。鉴于当时危急的局势(周文的死对革命军打击是巨大的),陈王并不敢对吴广的死做过多的调查,只得封他们为上将,嘱咐他们尽力西进攻秦。田臧和李归倒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夺了兵权后,二话不说就率领手下革命军急忙西进要替周文报仇雪恨。  可他们两人忘了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章邯灭了周文后,士气正旺,正张着血腥大嘴等着他们呢!面对送上门的食物,章邯岂有不收之理。田臧和李归最终只能以人头相送,就这样,章邯取得了第二次胜利。  随后,章邯在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支持下,全力反攻陈胜的义军。  此消彼长,从这以后,陈胜的革命军兵败如山倒,没有人能抵挡不可一世的章邯。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惊人一幕,章邯的大军开到哪里,就胜到哪里。什么叫所向披靡,让章邯来告诉你答案吧!2008-12-13 10:40:11  一个车夫结束了一个传奇  各路军马差不多都被章邯打败了。面对不断传来的噩耗,陈胜顿感大势已去,他只能选择退兵了。可天下之大,哪里有他容身之处呢?他只能朝自己的家乡退去,一路上陈胜终于体会到了从天堂掉到地狱的感觉:荣华富贵如云烟过眼,功名利禄似潮起潮落。  坐在马车里的陈胜深有感慨的同时,却把满腔怒火撒到车夫身上。赶车的是一个叫庄贾的倔犟男子,性格暴躁。  面对陈胜不断的责骂,三天三夜没合眼的庄贾心中的怒火开始升温了。他虽然是一介粗鲁之辈,但此时也知道陈胜大势已去,哪里还容得下他这般吆喝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找到了同样对陈胜不满的后车护理张顺,两人一拍即合。  庄贾先利用高超的赶车技术,把大部队远远地甩在后面,行至一偏僻处,假借车子出了故障骗陈胜下了车子,乘机就一剑刺穿了陈胜的心脏。  陈胜就这样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2008-12-13 18:17:13  第六章刘邦的困惑  后院起火  刘邦刚办完母亲的丧事,便传来陈胜兵败被杀的消息,他的身子被震得一颤,这个噩耗无异于晴天霹雳。  在刘邦的心里,他对第一个举大旗拉大皮的陈胜既敬又佩。同样是地地道道农民出身的陈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怒而揭竿而起。比起自己“明哲保身”,率逃兵躲在大泽的深山中的懦夫行为,他太勇敢了,太伟大了……  刘邦本来想等自己办完丧事守完孝就举兵追随陈王去干大事业。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他还来不及有所反应,秦朝的大军已向他开过来了。原因很简单,他杀了沛县的县令,自立为县令,是典型的反动派。  泗水的郡守亲率秦军来围剿他。此时陈胜的义军差不多被章邯灭得不成样子了,这个郡守需浑水摸鱼乘机捞点功劳,好为他的仕途铺路。第12节  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刘邦知道此时如果还不反击,只怕永远都没有反击的机会了。于是派专门屠狗的樊哙率军迎敌。  樊哙有了第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樊哙平常没啥本事,但屠狗的本领却一流,于是追敌至薛城,把包括郡守在内的秦军都像狗一样给屠了。  出师大捷,刘邦还来不及一品胜利的美酒,便尝到了背叛的滋味。留守在丰邑的守将雍齿不失时机地在他背后放了一把火,差点儿让刘邦葬身火海中。  雍齿为啥在他背后放火呢?原来雍齿当年曾和刘邦争过寡妇王媪,前面已经说过,刘邦当年在王媪的酒店里来了个“英雄救美”,最终赢得美妇以身相报。而英雄救美中的另一个主角就是雍齿。  刘邦起义后,雍齿也带了几个人来投。刘邦当时正值用人之际,自然来者不拒了。但雍齿却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当年的仇恨他一点一滴都记在心里,一直没有淡忘。这时魏相周市以封侯为诱饵来诱降他,他自然就顺势倒向了朝廷。  刘邦刚刚起义不久,人不多兵不壮,现在又后院起火,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正在他焦头烂额之际,刘邦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使得他这支微弱的革命之火不至于熄灭。这个人就是日后被称为“关中三杰”之一的张良。2008-12-14 11:14:00  张良的登场  张良,字子房,与刘邦手下形形色色的涉及各行各业的将领谋士相比,他是个例外。  张良祖父张开地作为宰相为三代韩王效力。张良的父亲张平最先是侍奉韩末之王惠王的名臣,韩惠王去世后,公子韩安继位做了国君。张平依然尽力辅助国君。但韩安却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张平最终为抗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劳累过度而死)。  张平死后,公元前230年,韩也随之灭亡。  国破家亡,从此,张良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少年开始隐姓埋名,他白天读书,晚上练剑,期待能报仇雪恨。后来经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杀手组织——仓海帮。单以时间来看,这个仓海帮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出现的恐怖组织了。至于后来的什么丐帮、华山派之类的帮派,估计都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张良直接找到仓海帮的帮主仓海先生。送上不菲的礼金,要求很简单,帮他杀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嬴政,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2008-12-14 11:15:38  仓海帮本来就都是由反秦人士组成的。他们大多和张良一样,都跟秦朝或多或少有着国恨家仇,有着个人恩怨。因此,仓海连考虑都没考虑,就直接对张良说道:“这笔生意我接了!”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秦始皇自从当上皇帝后,空闲多了,便喜欢上了出巡(说白了就是游山玩水)。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东巡。收人钱财,替人办事。仓海开始策划暗杀秦始皇的行动。  具体策划如下:  1 踩点  仓海详细研究了秦始皇此次东巡可能经过的路线,设计好了暗杀的地点。  阳武县内有一路段是行事的最佳境地。此处是一条原始通道,两岸夹山,树茂林盛,藏身和逃跑都很容易,是一个绝佳的行刺地点。仓海把行刺地点选在这里,充分说明他具有职业杀手的敏锐眼光。  2人选  仓海从帮内选择了一个大力士作为此次任务的执行者,此人姓郑,名敢,是燕国的一个壮士,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据说此人力大如牛,几百斤重的东西在他提起来毫不费劲。  仓海料事如神,秦始皇的巡游队伍果然要经过他精心挑选的地段。郑敢潜伏在那路段的树丛中,三天三夜后秦始皇的车队如期而至。  郑敢知道成败在此一举,他不由屏住呼吸,手持那根重达一百多斤的铁锤。瞅准秦始皇的座辇,等到距离最近,角度最好,方向最佳时出手了。  郑敢果然不愧为职业杀手,出手毫无声响,却又是那么的漂亮,说时迟那时快,铁锤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直奔目标。然而,就在这时,秦始皇所乘坐的辇车突然碰到一块石头,车轮歪了一下,这稍稍一偏,郑敢的大铁锤便和车中的秦始皇擦身而过。  这次刺杀行动就这样极富戏剧性地失败了。有的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能再重来。面对秦始皇下令重赏捉拿凶手,张良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隐姓埋名躲起来。2008-12-15 9:28:28  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当时的张良隐身到了下坯。在这里一隐便是十年。  在这里他遇到一位奇能异世之辈。  这也算是一个小插曲,但对张良来说极为重要。这里简单说一下。  一天, 张良满怀心事地走到一座桥上,正在他摇头摆尾地长叹欷歔时,一个童颜鹤发的老头儿走到他身前,他故意将自己脚下的一双鞋子丢到桥下,然后用命令的口气对张良喊道:“给我捡回来。”  “我和你素不相识,凭什么给你捡鞋。”张良心里嘀咕归嘀咕,但见老头儿满头白发,顿生恻隐之心,便去帮他捡鞋子。  好不容易捡来鞋子,老人非但没有感谢,接下来的话更是得寸进尺:“给我穿上!”又几乎是命令的口气。  “俺爹我还没这么温顺地伺候过呢。”张良一想到爹,眼睛又变得红红的。是啊,我无依无靠固然可怜,可一个老人家无依无靠岂不是更可怜?于是他蹲下身子,真的又为老人穿上了。  这时,老人给张良说了一句很含蓄的话:“五天后天亮时分来这里,我送一件神秘礼物给你。”张良当时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什么回报。但好奇心让他五天后真来赴约了。不过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约会竟然赴了三次才成功。  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张良到桥上时,那老人早已守候在那里了。  老人抛了一句话来:“五天之后再来会我。”说着便拂袖而去了。张良的第一次约会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当第二个五天到来时,这次,张良吸取了教训,天才刚刚亮,就急匆匆地赶到桥头来了。但当他睁着蒙眬睡眼看见老人又早已在桥上等他时,不由面红耳赤。这次老人依旧抛下一句话:“再过五天来见我。”说罢又拂袖而去了。张良的第二次约会也同样以失败告终。  张良的第三次约会终于成功了,这一次,张良干脆直接卷起铺盖地毯睡到桥上去了。这下,老人没辙了,交给他一个包袱就走了。据说这个包袱里藏着姜太公当年留下来的《太公兵法》。有了这本书,张良等于得到了姜太公兵法战略真传,多年潜心学习后,已具备了运筹帷幄的万千韬略。  此时张良与刘邦一见面,双方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搞明白,刘邦是怎样一见面就把张良整得服服帖帖的。但我知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张良当时遇到刘邦这一幕就好比姜子牙遇到周文王一样,良臣和明君一见倾心。  张良不需要借别人的慧眼,以自己的肉眼看清眼前这位一脸龙相之人确有不凡之气。2008-12-16 9:25:40  第七章 项氏集团的发迹史  项梁的韬光养晦  项羽同志终于登场了。  先介绍一下他的家族。项姓在中国是一个特别的姓。项家人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贵族,为楚国的复兴和繁荣立下汗马功劳,因功勋卓越被楚王赐姓项。  项家也不负君王厚爱,几乎每代都有名将出来。到项梁的父亲项燕时,因为当时秦强楚弱,项燕成了保卫楚国的守护神。但项燕一己之力不可能阻挡得了强大的秦军前进的步伐。最终,项燕为国捐躯了。而楚国也随之灭亡了。项梁为逃避秦军的“斩尽杀绝”政策,不得不隐遁他乡。而项羽自幼丧父,十来岁时就被叔父项梁领养。  项羽字籍,从小力大过人,常常有举鼎过头的惊人之举。他长着一双双重瞳子眼(据说是帝王才有的眼睛),眉宇间有一股英豪之气。  为了培养这个接班人,项梁几乎倾尽自己所有的精力。第13节  首先:教项羽识字。光阴荏苒,三年下来,先生发话了:还是让他学剑吧。第七章项氏集团的发迹史项梁看着先生愤愤而去,那个揪心的痛啊,那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  其次:教项羽练剑。光阴荏苒,又是三年下来,先生发话了:还是让他学点其他的吧。文也学不好,武也学不好,项梁不禁有些生气了,将来光复楚国还怎么指望这小子呢?这时,项羽说话了:学书不过记个姓名,学剑也不过抵挡一个人,这些有什么了不起。我要学的是抵挡万人之术。  这小子志气倒不小,兵法正是项梁的长项,当年他在父亲项燕的耳濡目染下,自然学了不少用兵之道。最后,没辙了,他亲自教项羽兵法了。  然而,项羽是个浅尝辄止的人,不到一年,就对兵法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一谈到兵法就大呼头疼。用现在的话来说,项羽每学一样东西都是半桶水。当然,半桶水虽然没有一桶水那样的高度和深度,但半桶水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将来有领悟和提升的广大空间。每样都懂一些,自己就变成全能选手了,这对于只精通一门的人来说,反而具有更广泛的优势。当然,话虽如此,那时的项梁为此却没有少生闷气,其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态势。  前面已经提到,那年春天(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东巡。当时张良精心准备了一个暗杀行动,而项羽也没闲着。他和叔父站在会稽街头,望着秦始皇那宏大的气势,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将来我要取代他(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以及第一个拉大旗起义的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是典型的“取代主义”者。至于是不是这句话惹的祸,现在已无从考证。反正项羽说完这句话,就有人把他们叔侄告到县衙里,罪名是“莫须有”的造反。  项氏叔侄也不是省油的灯,闻得消息,脚底抹油,赶紧溜了。这一溜就到了一个叫“吴中”(现在的苏州)的地方。到这里后,项梁开始展现英雄本色,他豪爽大方,仗义疏财,办事果断,不久,成了这里红白大事的操办人。  当然,项梁这么热衷红白大事的操办也不纯粹是想“为人民服务”,还有其政治目的。在操办过程中,他一边组织人员配合使用,一边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本领,为日后起义做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陈胜起义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时,项梁知道他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十余年的光景,项羽也早已被他调教成一个风度翩翩的人才了。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果然不假。2008-12-17 18:34:11  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楚虽三千,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正是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  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上府去了,把他的起义日期又大大向前推进了。  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他一定会为自己粗率的行动而感到后悔。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秦朝马上就要灭亡了。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他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他一臂之力。一些必要的客套过后,殷通终于说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起义。”  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装成比傻子还傻的样子,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  “我想起义。”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  “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了!”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道:可惜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堂堂项氏名门之后,岂会和你这个昏庸无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我想任你和桓楚做将军。”殷通的话果然不出他所料。  项梁先是客套地将“无德无能”之类的话推托一翻,然后才说:“桓楚最近不知所踪。除了我侄子项羽外,其他人都找不到他。”  “那赶紧把项羽请来。”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太守的智商简直就处在一个婴儿阶段,在他还不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就贸然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他固执地以为他身为太守,他管辖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敢听他的,更何况这次是重用他们。  他有这种想法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他此次要用的人是项梁,一个非同寻常的人。随后的进程证明,殷通的智商确实比婴儿还要低。因为随后项梁引来了磨刀霍霍多时的项羽,项羽进府后,就毫不客气地给了殷通一刀。殷通的防御能力这么差,连项羽都感到不可思议。  项梁、项羽就这样轻松地合计杀害了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叔侄俩振臂一呼,早就对秦朝不满的众人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项梁叔侄身边,不出几天他们身边就汇集了八千余人。  公元前209年9月,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08-12-18 19:15:25  势力迅速壮大  项氏集团建立后,各地有识之士闻之纷纷慕名而来。  项梁和项羽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对主动送上门来的英豪自然来者不拒,这其中以陈婴和英布两人势力最为雄厚,所以成了项氏集团的顶梁柱。  这里不妨来说说这两人。  陈家在东阳县很出名。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忠厚,县里人有什么事都会首先想到请他来帮忙。因此大家对陈婴很是尊重。  陈胜革命的火种迅速传开后,东阳百姓一起杀了那个胡作非为的县令。几千人聚在一起,准备参加到革命当中来,可杀了县令后,他们才发现,他们还缺一个令人信服的头领。这时大家想到了老好人陈婴。  陈婴虽然乐于助人,但却不愿当头领。但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不想当,众人就越要拉你下水。陈婴就是这样被众人强拉着上了贼船。  陈婴当了头领后,附近起义的人闻风而来,纷纷归于他旗下。到了两万人马时,众人纷纷要求陈婴自立为王。陈婴此时站在贼船上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回家去问老母。知儿莫若母,老母对他说的话,中心思想归纳起来就只有这么一句:你只是一个做侯的料,不是为王的命。  老母的话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地告诉陈婴,众人推你为王并不是看中你的才能,而是把你当成挡箭牌,如果革命最终成功了,他们可以封妻荫子,荣华富贵一生;一旦革命失败了,他们作为附从之人容易逃命,而你却成了罪魁祸首。  陈婴的老母见识确实深远,陈婴本来就无当王之心,回去后打死也不肯再为王。但他的部下可不是吃素的,不断做他的思想工作。对于陈婴来说,这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推来让去的结果是,让项梁叔侄捡了一个大便宜。  面对陈婴带着数万人马来投,项梁的脸上笑开了花,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真是天上掉馅饼啊。令项梁更加惊喜的是,天上掉的馅饼不是一块,还是两块,都被他捡到了。  另一块馅饼便是英布。  英布是庐江郡六县人,后犯了罪被判黥刑,此后被人称为黥布。服刑期间,他也在骊山打过几年免费的工。后来革命的春风吹醒了他的头脑,他逃出骊山后,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只因刚刚扯虎皮拉大旗,兵不强马不壮,又惧怕杀人狂魔章邯来剿,所以投靠大名鼎鼎的项梁来了。这样一来,项梁手下由八千江东子弟兵一下子变成了八万人的项氏集团,发展如此之迅速,却是始料不及的。  借出一段奇缘来  就在项氏集团日新月异时,刘邦以其敏锐的眼光,认定这是一支潜力股,决定前去考察一番。  刘邦考察的方法很简单,首先看看项梁是不是个慷慨大气的好老板。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老板很小气,舍不得给投股的人一点好处,这样的公司再好,发展潜力再大,也不能入股。2008-12-20 10:18:35  于是,刘邦一个人昂首阔步地来到了项军营帐。对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找到项梁,然后把早就写好的借条交给项梁。项梁有点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相貌非凡的人,素未谋面,开口就向自己借东西,这样的人的确少见啊。第14节  感叹归感叹,当时项梁不知怎的,拿起笔就龙飞凤舞地签下了“同意”两个字。  就这样,刘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他带走了五千精兵。  刘邦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上。这个条件很简单,因为他们当时都处于一个阶段层上(都在闹革命)。  其实这借兵的主意是张良出的,他见刘邦志在夺取丰邑,但苦于势单力薄,就建议他前往项氏集团借兵。从后面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借”便借出一段“奇缘”来。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别人什么东西,一渡过难关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还”的。刘邦也不例外,借了项梁的五千精兵顺利拿下丰邑,打败雍齿后,他自然得来还兵了。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也就是还兵时,刘邦和项羽邂逅了。  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家事无所不谈。两人越谈心越近,就拜把子结成了兄弟。拜把子结成异姓兄弟这一套,对刘邦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拉人伎俩了。从小和卢绾结为把子兄弟后,他马上就领略到了结为兄弟的好处,因为在以后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生涯中,他爹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都是卢老地主给付的。  辍学后,刘邦与那些一起混的酒肉朋友都称兄道弟的,虽然再也没有领略到卢老地主那样的好处来,但平常打架斗殴,刘邦高呼一声,兄弟们便提着家伙浩浩荡荡地涌到他身边来。  可以说,刘邦就是靠拜把子拉帮结派最终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此时,面对如此大好良机,刘邦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也不顾满地都是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再说。  项羽毕竟年轻,哪里知道刘邦有这么多“拜把史”,眼见比自己大14岁的刘邦可怜兮兮地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着跪下去,良心和道义都说不过去。于是,两人设案焚香,拜天拜地,然后对天起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令人讥刺的是,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6年,到了31岁时就在乌江被拜把兄长刘邦逼得自杀身亡。而比项羽大14岁的刘邦那可是又活了好几十年才老去。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纯粹是战略上的需要。他那时势单力薄,而项梁项羽兵强马壮,先借项羽这棵大树乘下凉,伺机再一展抱负。就这样,刘邦拉拢了项羽,这个项氏集团是个值得期待的潜力股。  结拜的好处有这么多,难怪后来很多人都学刘邦动不动就搞个什么结拜主义,看来这一招是至上法宝,古今通用啊。2008-12-21 9:21:21  小牧童一步登天  项氏集团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后,众人拥护道:“大王您英名果断,德高望重,应自立为王才对。”是啊,当大王多威风。就在项梁将要点头答应的时候,人群中出现了一位老者。  这老者年逾七旬,头发花白,站出来,给项梁上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他详细地分析了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这里简单地把他的话归纳为:陈王出身低微,不立楚王之后为王,刚起义就自立为王,违背了民心,所以失败。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陈王起义失败的偶然和必然因素。是啊,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原本在庄稼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突然有一天坐在皇帝的龙椅上,对大家说,从今而后,我就是皇帝,大家都得对我三叩九拜。这是不是很怪异呢?信服的人又有多少呢?  也许有人会问,古往今来,很多皇帝都是农民出身的啊!但问题是形势不同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他刚刚起义,天下还是大秦的天下,他只不过是一个造反者。如果他把天下打下来了,再称王称帝,那时候就算他不同意,大家也要把他推向皇帝的宝座。一个高明的谋臣就是要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换句话说,此时项梁、项羽的处境跟陈胜差不多,虽然他们是名门之后,但如果刚刚起事就自立为王,那么他的下场将会只有一个,那就是步陈胜王的后尘。  这个糟老头便是范增。在日后灭秦及项刘两大集团争霸时,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这里且先搁一搁,后面我们将看到他的更精彩的表演。  一语惊醒梦中人,项梁自然知道范增的意思,他项氏集团虽然发展快,现在已初具规模,但是毕竟刚刚成立不久,与其他地方的大型集团军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但集团要想有所突破,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走出去打天下。江湖路不是那么好走的,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有强大的后盾。如果把项氏集团依附在楚王这块金字招牌上,岂不是事半功倍?  接下来的事是这样,为了项氏集团美好的明天,项梁几乎发动了所有的部下去搜寻楚王的后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一个牧童娃,据说他便是楚怀王的第四代孙。  当时没有DNA验证,他们凭什么就认为这个仅仅12岁的牧童娃是楚怀王之后,我现在都持怀疑态度。但当时项梁只需要一个并不需要讲话办事的楚王来做“品牌效应”,所以这个小牧童究竟跟楚怀王有没有血缘关系其实并不重要。于是,这个山野牧童一步登天拥有了他“祖父”一样的名号——怀王。  而最早加入项氏集团的陈婴和英布分别有了自己的官衔——上柱国和当阳君。当然,这一切幕后的操作人项梁先生自封为武信君。  战国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这些名字中凡是带君的人,当时要么就是公子王孙,要么就是封侯封王之人,总之都不是一般的人。项梁自封为武信君,其雄心可见一斑。  就这样,楚氏集团(楚国)算是彻底地复辟了。其集团下又分为项氏集团、陈氏集团(陈婴)、英氏集团(英布)三大集团。陈氏集团和英氏集团表面上从项氏集团里划分出来了,但仍受项氏集团的节制和管理。原因谁都明白,因为整个楚氏集团都是项梁一手打造出来的。  这里还需要一提的是,刘邦同志势力弱小,还没被分为单独集团,暂时和项羽待在一起。2008-12-22 19:44:41  第一次亲密接触  就在项氏集团兴起时,秦朝的杀人狂魔章邯也没有闲着。  首先得申明一下,章邯看似凶残,但并不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眼看战国六大旧集团纷纷复辟,为了大秦帝国,为了自己的前程,他那个着急万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