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三百年 作者:林涛目 录 本书简介绪论清帝王史话清高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宣统帝溥仪清后妃史话清朝后妃制度皇后皇妃小传内监史话前紧后松的内监制度太监逸事宗室史话清朝宗室概况皇室成员的称呼皇宫与皇家园林皇宫皇家园林政治史话清朝政治大要八旗制度清初五大弊政皇权的集中对蒙古、东北、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改土归流北京政变晚清的三次革新宪政改革 军事史话清王朝军事简史清朝军制官吏史话清朝职官选举、品衔、俸禄、考核任用外国人名王名臣列传百官百态门包与别敬清朝吏治 法制史话清朝法制简史折狱与释纷清朝文字狱七个“惨”字,终结腰斩酷刑外交史话清朝外交简史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清朝前期的闭关自守英使访华外交逸事 经济史话清朝经济发展简况经济掠影教育史话清代教育简史教育花絮清代科举 文化史话清朝文化简史文化撷英清朝时期的西学东渐 清朝灭亡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革命鼓动家大论战六次武装起义革命派的暗杀活动中华民国成立后记 本书简介 本书展现帝王将相风采,皇后嫔妃仪容,揭秘宫延朝政变迁,文治武功画卷。让读者一睹历史之真相,澄清戏说之盲点。 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在《加强对清史的研究》一文中说:清史的研究“从纵的方面说,应该包括清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从横的方面说,应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它的起止时间,从1644年清朝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经过康雍乾盛世以及鸦片战争后的衰落,直到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为止,共268年。如果上朔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的历史,则长达三百多年之久。”该文主张“把清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这样做,“有助于我们从清王朝盛衰兴替的全过程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清代各种制度、政策、机构以及历史事件、思想潮流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因此,把三百年的清代历史当作完整的研究对象是必要的。”本书就是依照这一思想尝试编写的一部简明清朝综合史。 本书14个专题,旨在反映清王朝的主要方面及其发展。“帝王”部分不仅仅反映各帝性格、功过,更企图通过叙述各朝大事,勾勒清王朝的兴起与衰亡的轨迹。“后宫”、“皇宫和皇家园林”、“王室”、“政治”、“官吏”、“法制”、“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科举”、“文化” 这些专题既横向展示清朝主要方面又纵向性地逐阶段地反映这些方面的发展。“灭亡”专题则专门叙述其灭亡过程。绪论 大清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 大清王朝起讫,有三种不同说法:第一种是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第二种是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至宣统三年,第三种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至宣统三年。第一种最普遍,历史教科书用第一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用第三种,夏家主张第二种,但也不反对一、三种。为说清清朝来龙去脉,本书采用第三种。 大清王朝与历代封建专制王朝一样实行皇帝制度。清朝从开创到灭亡共有12帝,依次是太祖努尔哈赤(在位10年)、太宗皇太极(在位17年)、世祖顺治帝福临(在位18年)、圣祖康熙帝玄烨(在位61年)、世宗雍正帝胤禛(在位13年)、高宗乾隆帝弘历(在位60年,又当太上皇3年)、仁宗嘉庆帝颙琰(在位25年,前3年是乾隆掌实权,故实为22年)、宣宗道光帝旻宁(在位30年)、文宗咸丰帝奕(在位11年)、穆宗同治帝载淳(在位13年)、德宗光绪帝载湉(在位34年)、宣统帝溥仪(在位3年)。这些名称里,“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禛”、“弘历”、“颙琰”、“旻宁”、“奕”、“载淳”、“载湉”、“溥仪”是名,“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是庙号,死后才有。溥仪死在解放后,没有庙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是年号,皇帝即位后就有。自福临起,皇帝即位后只用一个年号,不改元。这些年号都有美好的意思,见注①。 皇帝称呼,面称用“上”、“陛下”、“皇上”、“圣上”,背称“万岁爷”、“皇帝”、“当今皇上”、“天子”,皇帝死后以“上”或“谥+皇(帝)”、“谥+庙”形式相称,如弘历死后称“纯皇”或“纯皇帝”、“纯庙”;或用庙号相称,如福临死后称“世祖”,或用“庙号+谥号”形式相称,旻宁死后称“宣宗成皇帝”。清亡后人们以年号或“年号+帝”的形式称呼清朝皇帝,例如弘历称“乾隆”或“乾隆帝”。努尔哈赤,清人称“太祖”、“高皇帝”,或连在一起称呼;皇太极,清人称“太宗”或“文皇帝”,或连在一起称呼。清亡后,此二帝人们只称呼其名。孟森先生在《明清史讲义》中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自称为“天命皇帝”和“天聪皇帝”,“天命”和“天聪”“本系尊称”,“后相沿为年号”。人们从来不称“天命帝”、“天聪帝”,原因就是这个。 清朝皇帝和历史上王朝一样实行世袭。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11帝都是他的子孙。但是袭位方式与历代不大同。历代由皇帝的嫡长子继位,并且要先预立为太子。清朝不守这个规矩,继位的不论是否皇长子,除了载淳外,无一是长子。载淳曾有一弟,出生后未命名就死了,因此无人与他争王位。继位也不一定要先预立为太子。清朝的继位法几经变化。开始实行汗位推选继承制,太宗、世祖和圣祖都是由皇室贵族推选的。圣祖想效法汉族历代做法,开始立嫡长子允礽为皇太子,后来发现他不理想,又把他给废了。后来是皇四子胤禛争到了皇位。鉴于过去几代皇子争位刀光剑影的残酷教训,世宗发明了一种秘密建储(储,储君,太子)法:把挑选出来准备继位的皇子姓名写好,放于匣中,置诸乾清宫正中顺治帝御书“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死后,取出宣读,新君即位。这种办法用到道光。这段时间秘密建储也有中途改变的。乾隆帝即位后立皇次子永琏为太子,乾隆三年永琏夭亡,乾隆帝改立皇十五子永琰(永琰后改为颙琰)。咸丰传位是临终召王大臣承写珠谕,立皇长子为皇太子。至于后来同治帝死后由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光绪帝死后由溥仪继位,是为宣统帝,则是由慈禧太后懿旨确定的醇亲王载沣。 显尊是清朝皇帝的一个突出特点。历代汉族皇帝尊显的手段他们全部继承了下来,例如,住富丽堂皇的宫室,禁止官民房屋门户及院墙盖黄绿瓦。自称“朕”,去某地叫“幸”,有时还用“狩”、“巡”。他们统治天下是“御宇”,即位是“御极”。饭食、用品俱冠以“御”,如御膳、御笔、御驾。他们的衣服是“黄袍”,文告是“黄榜”。命令称“制”、“诏”、“上谕”、“圣旨”。有病讳称“不豫”,刚死而未定谥号的皇帝婉称“大行皇帝”。与明代皇帝比,清朝在朝仪方面更显其尊。明代朝仪,臣僚四拜或五拜,清则有三跪九叩之制。外国使臣觐见也要求三跪九拜。咸丰皇帝以后,列强坚决反对并以条约规定下来才不得已取消。明大臣于御前得侍坐,清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都斥为“尔”。满、蒙大吏于折奏,都自称“奴才”。大臣上折子,以“××奴才跪奏”或以“官名+臣+姓名+跪奏”开头。清朝皇帝谥号与庙号也与明朝皇帝不同,反映出清朝皇帝有意识的显尊。明朝皇帝,只太祖和成祖谥号与庙号分开,谥号用字超过10个。例如成祖谥用17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庙号“成祖”。其他皇帝的谥只有简单的一两个字,而且与庙号重合。如仁宗的谥、庙号合用一个“仁”字。清朝皇帝除开宣统,谥号与庙号分开,而且不管生前德行优劣功绩高低,谥号全由20多个字的谀词组成。穆宗同治帝是个不成器没作为的皇帝,其谥也全是溢美之词“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21字。最后一个字是最重要的,因而以此字为简称,于是同治帝简称为毅皇帝。皇帝的谥还经常累加。努尔哈赤初谥“武”,后增字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欣安弘文定业高”,25字;顺治帝原来的谥19个字,后来也增加到25字。 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加强中央集权,到雍正时期中央集权到达顶峰。但是晚清时期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朝屡败,被迫割地赔款,皇权受到严重打击。杨珍先生说:“皇权即皇帝拥有的国家最高统治权,国家主权亦在其中。中国主权不断丢失,亦即清朝皇权的不断被侵夺,清朝统治面临严重威胁。”②同光时期,汉人督抚权力增长,皇权进一步削弱。 宁远城东门皇帝是封建王朝政权和神权的象征,是王朝最高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来说,清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顶峰时期。皇帝掌军国大权,举凡军事、政治、经济、选举、法制、外交等方面的大政方针无不由他决定。皇帝与这个朝代的兴亡,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谓“一言兴邦,一言废邦”,并不完全是夸张。上面谈了清朝皇帝制度方面的一些问题,下面转入12帝与清朝的兴亡的关系的正题。 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清太祖是女真酋长猛哥帖木尔后裔。明万历十一年(1583)他因报祖父和父亲之仇以13副遗甲起事,报了父仇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统一了东北女真族。他创立八旗制度,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建都赫图阿拉城。天命三年(1618)攻占沈阳,进入辽河流域,迁都沈阳。实行“计丁授田”制,建立大贝勒共治国政制度。清太宗继位后,踔厉风发,将父业推向更高阶段。他将满洲贵族部分奴仆编为民户,实行中央集权,控制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排除三大贝勒,获得独自南面权。他效法汉族中央组织机构,设六部、内三院,建立起完善的中枢机构。他还建立文馆,记注本朝政事。他以武力臣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鲜,崇德七年(1642)皇太极攻下松山、锦州,东北除宁远四城外全部为清所有,为进军中原做好了准备。 世祖顺治帝。顺治帝6岁即位,由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辽东总兵吴三桂投降,多尔衮率兵入关,迁都北京。然后派兵镇压各路抗清力量,吸取明朝统治经验,建立起全国性的封建政权。他完成了一系列治国的基础工程,例如仿效明朝制定职官,制定大清律等。他一方面免除明朝的三饷,安定民心,但另一方面则又实施五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以少年天子执政,变多尔衮对西南农民和桂王的抗清力量一味镇压政策为镇压与诱降相结合的政策,终于消灭了西南抗清力量;对东南的郑成功抗清则实行海禁,郑成功被迫迁往台湾,全国得到统一。顺治帝拨乱反正,纠正多尔衮的五大弊政,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 圣祖康熙帝、仁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此三帝在位一百多年,乾纲独断。他们志存高远,励精图治,汉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廷入关后最有统治才能,功绩最突出的皇帝。他们治国风格不同,康熙宽大,雍正严酷,乾隆宽严并用,但都能适应他们统治时期的实际情况。三帝统治期间,剪除了中央的保守势力——鳌拜,通过设南书房、军机处,建立密折制度等措施,把皇权推向顶峰。三帝重视边疆的经营,实行恩威并施,因地制宜的政策。三藩平定、台湾统一、噶尔丹和罗卜藏丹津叛乱的镇压、回部统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促进了边疆的稳定、王朝的安宁和版图的扩大(相对于明朝而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息回部叛乱,天山南北两路皆平,清朝疆域达到其最大范围③,空前统一巩固的多民族的幅员广大的封建帝国形成。三帝重视治理黄河、海塘,奖励开荒,实行地丁合一政策,减轻百姓负担,蠲免钱粮,改革财政,推广作物,使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都兴旺起来,财政状况不断好转,人口也增加很快。康熙六十一年,户部库存八百余万两,乾隆四十二年增至81824044两④。文化事业大兴,文学、哲学、书画艺术和图书业历代很少有可比者。从清除鳌拜的康熙八年到乾隆三十九年是清朝最辉煌的时期,被誉为“康乾盛世”⑤。由于国家渐强,周边十多个国家俯首称臣,从崇德二年到乾隆末年,先后成为清朝的藩属。 然而三帝也有一些错误做法。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实行专制,推崇儒家理学,大兴文字狱,压制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迫使知识分子钻进故纸堆,脱离现实,抑制了社会的发展。三帝统治期间尤其是乾隆朝,由于实行束缚自己的闭关自守政策,妨碍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妨碍了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官吏管理不严。雍正二年,尽管取消“耗羡”,实行养廉银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薪俸过低的问题,有利于廉政,但始终没能刹住顺治以来就存在的贪污现象,反而到乾隆时愈演愈烈,出了像和珅那样整个封建社会少见的大贪。吏治败坏,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者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⑥,阶级矛盾加剧。乾隆朝多次征伐,耗费繁巨,导致乾隆末年国库存银骤减;户口激增,农村经济转衰。经制兵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也大大丧失。清朝开始衰颓,乾隆朝农民起义数起: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四十六、四十八年甘肃苏十四和田五领导回族起义,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湖南、贵州、四川苗族起义。 仁宗嘉庆帝与宣宗道光帝。此二帝在位一共55年。嘉道两朝,官吏贪污,吏治日益败坏;自然灾害频仍,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教派、会党众多,社会矛盾尖锐,颓势形成,其标志是频繁的农民起义。陈旭麓先生说:“从白莲教起义这一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的这四十四年,《东华录》所记起义共九十三次。这些起义标志着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由盛变衰”⑦。 嘉庆、道光二帝是守业之君。他们没有乾隆帝那样的奢侈作风,根据记载,道光帝还自己补裤子。他们都勤于政事,没有什么大改革,有也只是小修补。他们依先王政策治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国家的领土完整。嘉庆帝镇压了白莲教大起义和天理教起义,抵制外国鸦片,斥退了英国对我广东香山县属鸡颈洋面的侵略。道光帝镇压了张格尔的叛乱,镇压了各地农民起义,也抵制外国鸦片。他们依旧坚持闭关自守政策,土地兼并状况依然故我。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英法等强国的威胁,以为自己的“天朝”了不起,继续闭关自守。道光二十年,大清帝国终于为英国的坚船利炮所破,道光帝成为第一个被迫批准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清帝。清朝的外交政策从此由自主转向妥协投降。中国从此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古代到此结束,近代中国从此时开始。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帝仍没吸取教训,没有任何改革之举。要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南京条约》签订后,实行五口通商,清政府不得不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闭关自守政策再也没法坚守下去了。 官员贪污腐化之风从乾隆以来愈演愈烈。仅举一个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户部发生银库案,查出乾隆末年以来被侵吞库银共达九百余万两。官员们醉生梦死,因循怠玩,嘉庆皇帝自叹道:“舌敝笔秃终不足以动诸臣之听”⑧。 文宗咸丰帝、穆宗同治帝、德宗光绪帝和宣统帝。这是清王朝最后四君。四君在位期间,主要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大事。第一方面是列强频频侵略中国,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战争(1900)。第二方面是王朝内部斗争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进行的改革以及政策的变化。内部斗争有北京政变(1861)、恭亲王奕与全体军机大臣被慈禧太后逐出军机处(1884),变革有同光时期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戊戌政变(1898)和新政(19011911)、总理衙门的设立,闭关自守政策被迫取消,自主外交变成屈辱外交,使汉人督抚大大超过满人。第三个方面是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捻军起义(18511888)义和团运动(18991900)和辛亥革命(19111912)接连不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推翻了清王朝。 咸丰帝即位之初有振兴举措,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勾结列强,镇压了太平天国。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圆明园被毁,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个初有振作精神的皇帝到后来颓废起来,贪恋女色,戕害了身体。尔后的三个皇帝是傀儡。光绪帝亲政十年,有振兴大志,支持康有为戊戌变法,但为慈禧太后破坏。同治亲政只一年,没干什么事。宣统在位的三年还是孩子。晚清实权长期为慈禧太后篡夺,最后三四年则落在载沣和隆裕太后手里。 为挽救清朝灭亡,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发动了新政,最后还搞了宪政改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建设,新政对中国的多方面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搞得太晚。宪政改革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进步,使中国民主建设开了步,但“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宪政改革最后破产,立宪派从拥戴朝廷走到了它的对立面,促进了清朝的灭亡。 比较而言,清朝十二帝中,乾隆初、中期的乾隆帝和此前的五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和雍正,是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之帝。他们有气魄、有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制定的政策多数比较适合国情,促进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使清朝从地方政权发展为全国性的政权,并使王朝发展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但是从顺治帝开始,他们死守自然经济和长期坚持闭关自守,则限制了中国的发展。乾隆朝晚期起皇权逐步腐败。皇帝或纵情挥霍,或株守平庸,或贪恋女色,或只作偶像而已。 清朝的兴亡,除与十二帝有关外,应当说还与多尔衮、慈禧太后有关。此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明朝的腐朽为其兴起开了绿灯,李自成推翻明朝为其入关并建立全国性政权排除了障碍;吏治腐败、闭关自守、封建制度的腐朽则使它衰落,外国侵略和农民起义使它丧尽元气,辛亥革命则直接导致了它的垮台。 ----------------------------------------------------- 注释: ①高阳《清朝的皇帝》的解释大意如下:顺治,入关之初,天下未定,愿顺民意,以求大治。康熙,天下已定,与民休息,安居乐业。雍正,雍为雍亲王,正为正位。乾隆,乾卦象征君王。乾隆者,乾运兴隆。嘉庆,此号为乾隆内禅时所定。嘉是对嗣君的嘉勉,庆表示祝贺。道光,广大道统。咸丰,当时国势衰颓,财用不足,为求富足,因称咸丰。同治,表示愿与大臣亲贵共同治理国家。光绪,光是光大,绪表示兄终弟及的先后次序。宣统,明白宣告,溥仪入继为穆宗之子,兼祧德宗。祧(tiāo),承继先代。 ②杨珍《清朝皇帝继承制度》538页,学苑出版社,2001年。 ③葛剑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又柳诒微《中国文化史》概括了拓广疆土的过程:“清起满洲,抚有东胡及内蒙诸部。入关后,奄有明代两直隶十三布政司之地。康熙二十二年,收台湾。三十六年,平外蒙古。乾隆二十二年,平准部。二十四年,平回部,遂合为新疆省。而青海、蒙古、西藏喇嘛,亦于康、雍间,先后用兵平之,其幅员之辽阔,远非宋、明所及,故清代诸帝恒以此自诩。” ④葛剑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 ⑤根据仲伟民《康乾盛世》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郭康成《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把康乾盛世定在康熙二十三年到嘉庆四年之间。 ⑥崔述《无闻集》卷一。 ⑦《近代史思辩录·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⑧《清史稿·仁宗本纪》。 ⑨《义和团档案史料》。清高祖努尔哈赤冲冠一怒起遗甲,白山黑水立后金。清高祖努尔哈赤 冲冠一怒起遗甲 白山黑水立后金 清王朝的创始人是清高祖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1559-1626),满洲人,爱新觉罗氏。满洲人从周代开始曾有过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名称。满语中,“爱新”义为“金”,“觉罗”义为族,“努尔哈赤”意思是野猪皮。满洲祖先本来是金代(1115-1234)的女真部族。努尔哈赤父亲是塔克世,是明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指挥使猛哥帖木耳的后裔。努尔哈赤“仪表雄伟,志意阔大,沈几(深谋)内蕴,声若洪钟”。他自幼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交朋结友,有武略。他以报父仇为开端,逐步统一女真族各部,建立后金,既而攻明,进入辽东,在东北地区建立与明朝对立的割据政权,后来的清朝由此肇始。 女真族在明代中叶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属于奴儿干都司。 建州分建州和长白山两部。建州有哲陈、浑河、苏克素护河、董鄂、完颜五部,长白山有珠舍哩、讷殷、鸭绿江三部。哲陈在安东柳和县东,浑河在安东新宾县西北,苏克素护河在柳河县境,董鄂在通化县北佟家江流域,完颜在吉林敦化县西。珠舍哩在安东临江县北,讷殷在安东长白县内,鸭绿江在鸭绿江上游。海西分哈达、叶赫、乌喇、辉发四部。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辉发在安东辉南县内,哈达在辉南县西北,叶赫在吉林四平县东北,乌喇在吉林省城。野人分为渥集、库尔喀和瓦尔喀三部。渥集在松花江穆棱市东北,库尔喀在松花江宁安县与黑龙江下游,瓦尔喀在松花江延吉县北与乌苏里江上游。 三部分女真生产水平不同:野人女真以渔猎为主,“无市井城郭,逐水草而居。”其他两部生产水平略高,以农业为主,开始学会冶炼,会制造农业用的斧头、镰刀和军事用的箭镞和甲衣,有了阶级,到了氏族制末期家长奴隶社会阶段。三部“群雄蜂起,称王号,争为雄长。各主其地,互相攻战。甚者兄弟自戕,强陵弱,众暴寡,争夺无已时。” 努尔哈赤从报父仇开始,最后转向女真族的统一。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25岁。正月,明总兵李成梁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的引导下攻打古埒城,努尔哈赤父亲和祖父死于战火。努尔哈赤大怒,质问负责边境的明朝官吏,回答说是误杀。清宫廷画家绘满洲创始女神《佛库伦像》明官只归还了努尔哈赤父亲和祖父的尸体,后来又赐慰谕性敕书书30道,马30匹,允许承袭父、祖指挥使之职,赐“龙虎将军印”,每年赐予银800两,莽缎15匹。但优厚的赏赐没有熄灭努尔哈赤满腔怒火。他要杀尼堪外兰,明官不同意。这时,苏克素护部萨尔浒城主诺米纳、嘉木瑚城主噶哈善哈思虎、沾河城主常书前来投奔,努尔哈赤与他们盟誓并把妹妹嫁给噶哈善。有三城主之助,努尔哈赤决定起事。 努尔哈赤凭借13副遗甲从攻打苏克素护部图伦城开始,以讨伐正在逃跑的仇人尼堪外兰为名,四处攻城略地。一次次的战斗,努尔哈赤都十分英勇善战。万历十四年(1586)他把尼堪外兰杀了,但仍征伐女真各个部落族不止。在很快征服苏克素护部后,又分别于万历十二年(1584)、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连克董鄂部、浑河部、哲陈部和完颜部,于是将建州五部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建州有东珠、人参、紫貂、玄狐、猞猁狲等土产,与明朝于抚顺、清河、宽甸、叆阳开展贸易活动,粮食更多兵力更强。此后,又于十九年统一长白山、鸭绿江部。 努尔哈赤接连胜利,引起了以叶赫为首的海西四部的恐慌。万历二十一年六月,海西四部联合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三部加上长白的珠舍哩、讷殷二部一共九部三万人马分三路攻打努尔哈赤。族人恐惧,而努尔哈赤酣睡达旦,他告诉士兵,九部之师是乌合之众,可以放手去打。只要败其前军,他们就要后退,乘胜追击,就一定取胜。士兵斗志鼓动了起来。努尔哈赤把兵带到古勒山据险而阵。九部之师攻扎喀、黑济格两城,均不得手。两军迎战古勒山。清太祖努尔哈赤像努尔哈赤令额亦都带领百人挑战,叶赫贝勒部将布斋策马迎战。布斋马触木跌倒,被额亦都部将吴谈杀死。科尔沁贝勒明安马陷泥淖,换了个骣头就逃跑了。九部之师大败,乌拉部首领布沾泰被俘。兵马俘获不计其数。努尔哈赤乘机灭了讷殷、珠舍里。建州女真全部解决。 九部之师大败后,努尔哈赤开始统一海西女真。二十七年(1599)乘哈达饥荒,并与叶赫不和之机,灭了哈达。 二十九年前,努尔哈赤对明朝阳奉阴违,曾三次入京进贡。第一次是万历十八年四月,第二次是二十六年十月,第三次是二十九年十二月。 三十五年(1607)乌拉部所属东海瓦尔喀部归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派其弟舒尔哈齐迎接其首领家眷,布沾泰率兵于图门江之乌碣岩企图截获。努尔哈赤大破之,斩首3000,获马5000,甲3000副。乌拉大衰,辉发部被灭。四十一年(1613)灭了乌拉。 近年复建的赫图阿拉城汗王殿三十五年九月,努尔哈赤乘辉发部内乱又把该部灭掉。 哈达、辉发、乌拉灭掉后,海西就剩下叶赫了。叶赫向明朝求救,明朝派出千人持火器相助。努尔哈赤攻下七城,下19寨而归。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再次率兵攻打叶赫。攻下20余寨,就回师了。明杨镐指挥四路大举进攻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打响,叶赫派兵援明。努尔哈赤败其四路进攻后就灭了叶赫。 野人部的统一,也是努尔哈赤武力征服的结果。万历二十四年,努尔哈赤派费英东征伐瓦尔喀,万历二十七年,东海渥集部虎尔哈路路长王格、张格归顺;万历三十五年,努尔哈赤出兵收服瓦尔喀裴悠城,城长穆特黑向努尔哈赤求内附。三十五年努尔哈赤令其子巴雅拉及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汉征伐渥集部,掠2000人。三十七年十月,令扈尔汉攻取渥集部呼野路,三十八年,令额亦都招抚渥集部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4路。三十九年七月令子阿巴泰及费英东、安费扬古攻取渥集部乌尔古宸与木伦2路。万历四十四年至天启七年努尔哈赤还征服或招降了东海一些小部落,如征服萨哈连路,招降诺罗路等。 经过30多年时间,努尔哈赤终于统一了建州五部、海西四部和东海大部分。 在统一女真族的同时,努尔哈赤对邻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蒙古、朝鲜保持友好关系,与明朝保持君臣关系,万历十七年(1589),明朝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二十三年又封他为龙虎将军。每次封赏后,努尔哈赤第二年就入朝谢恩。 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噶盖创满洲文字。他们以蒙古文字为基础创立了满文。三月开采金银矿,冶铁。 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努尔哈赤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政策。他欣赏诸葛亮厉行法制、严惩罪犯的做法,于是“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政治制度方面,他创立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的八旗制度。经济上加强与明朝互市贸易。 努尔哈赤用了30多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则大部分被统一。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三部后,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创立了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的八旗制度,四十四年,满洲诸贝勒尊努尔哈赤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努尔哈赤立国号为“大金”,定都兴京(今辽宁新宾西)。疆域东至辽边,北临蒙古,南濒鸭绿江。 努尔哈赤以天命思想来维持他的汗位和奴隶社会的等级制。他宣称,汗是天之子,汗之子是贝勒、大臣,而贝勒和大臣之子又是阿哈(奴隶)。后金建立后,他自称“天命皇帝”,他致朝鲜国王书即钤“后金天命皇帝印”。 天命元年(1616)努尔哈赤定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以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为五大臣同听国政。 由于立汗位的失败,天命七年(1622)三月开始,努尔哈赤决定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叶赫城遗址所谓八和硕贝勒就是八旗旗主。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朝立刻感到是一大威胁而坐卧不安起来。于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限制。例如利用叶赫部干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停止贸易,挑起边界纠纷等。万历四十六年,羽翼已丰的努尔哈赤便以“七大恨”①为由攻明,捣毁抚顺,攻取清河。明游击将军李永芳投降,后金掠去人畜30万。第二年,大惊失色的明廷从福建、浙江、四川、甘肃调集88000人与朝鲜兵13000人,以杨镐为辽东经略(经略是朝中派出的总制一方的军务重臣),采用分兵合击的战术进攻兴京,企图一举摧毁努尔哈赤政权。努尔哈赤运用“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对策,首先在萨尔浒(今辽宁新宾西浑河南岸)击破明主力杜松军。然后,北击尚间崖(萨尔浒西北30里)明朝马明军。努尔哈赤又急返兴京,南击刘与朝鲜姜弘立军。明各路军均为所破。杜松战死,马明逃脱,刘战死,姜弘立被俘。从此后金对明朝从防御转入进攻的态势。 萨尔浒战后,明任通晓军事的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积极防御,努尔哈赤无机可乘。后来熊廷弼被不懂军事的袁应泰替换。袁应泰守备松懈,为努尔哈赤所乘。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不久,努尔哈赤迁都沈阳。这时努尔哈赤已有夺取全国政权的企图。他说:“…南京、北京、汴京本非一人所居之地,乃女真、汉人轮流居住之地。” 努尔哈赤的盔甲后金民众纷纷从贫穷的苏子河流域迁至富裕辽阔的辽沈地区。这年七月十四日,努尔哈赤颁布“计丁授田”令,将海州地方10万日(1日相当6亩)土地和辽东20万日土地赏给满洲和汉民。规定每个男丁分给6日,其中5日种粮,1日种棉。这年的初冬,后金社会又有变化。努尔哈赤大杀痛苦不堪企图逃走的汉民,旋又大杀所谓煽惑汉民逃跑的汉族秀才。后来又给没走的汉民编庄:以13丁、7牛、百日为1庄,其中以80日为13丁的生活田,20日交纳官粮。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还是属于奴隶社会。旗主拥有大量的奴隶和土地。奴隶为他们耕作,养活他们。进入辽沈地区后向封建农奴制过渡。 天命11年(1626),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进攻宁远。明守将袁崇焕坚守不退,努尔哈赤身负重伤,只好退回宁远,不久病死,终年68岁。以其美妃乌拉纳卵氏及庶妃阿济根、德因泽殉葬于沈阳城东,称福陵。崇德元年(1636)初谥武皇帝,庙号太祖。康熙元年(1662)改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死后,八子皇太极继位。清高祖的智、勇、量 福陵图努尔哈赤是智勇量俱全的英雄。这在他开初统一女真时就表现出来了。 明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住在佟佳江附近的董鄂部内乱,努尔哈赤那时人还不多。他乘机领了一些人进攻。董鄂部主阿海巴颜以400人在城内迎战。时值大雪。努尔哈赤下令停止进攻,撤退。他本人却率领12人在城下埋伏下来。阿海巴颜以为努尔哈赤已经撤走,便率兵出城。努尔哈赤与伏兵突然跃起,把阿海巴颜打了个措手不及。杀四人,缴获甲衣两副。 有一次,王甲部向努尔哈赤求援进攻翁克洛城。努尔哈赤纵火烧了该部的外城。他爬到屋顶上向城中射箭,瓮部士兵鄂尔果也向努尔哈赤射箭,中其头部。努尔哈赤把箭拔出来,反射敌兵,敌一人中箭而死。该部有个叫罗科的士兵射努尔哈赤,箭穿努尔哈赤甲衣,中其颈部。努尔哈赤把箭头拔出,血肉随箭头往下掉。努尔哈赤强忍着疼,慢慢地拄着弓从屋顶下来,饮水数升,骑马回去。 伤好了后努尔哈赤把射伤他的两人抓住,非但不杀他们,反而称他们是勇士。两人投降,努尔哈赤授予他们佐领官职。 福陵隆恩门万历二十一年(1593),叶赫部纠集九部之师攻打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听到九部之兵到来,时已夜半。努尔哈赤担心晚上行军会惊扰群众,就告诉诸将,天亮后才开拔。发布命令后就躺在床上酣睡。妃子富蔡氏把他叫醒,说:“九部兵打来,为什么反而酣睡呢?是方寸乱了,还是害怕?”努尔哈赤以天命之说回答:“我如果害怕,哪能睡得着?我如果输给九部之师,上天厌恶我,哪里会不害怕?现在我顺天命,安疆土,他们不喜欢我,纠集九部之师来戕害无罪之人。上天一定不保佑他们。”说完仍如刚才那样安寝。第二天果然大捷。 ----------------------------------------------------- 注释: ①七大恨:明朝害死努尔哈赤祖、父;明朝背弃誓言,遣兵越界,护卫叶赫;明朝违背誓言,指责建州杀害出边采人参、挖矿的汉人,逼令建州10人偿命;明朝派兵驱逐居住在柴河、三岔和护安等3处的女真人,让其退出耕地;明朝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经吞并的哈达地区;明朝支持叶赫,使原来许嫁努尔哈赤的叶赫老女转嫁蒙古;明帝听取叶赫谗言,派人送信给后金侮辱建州。清太宗皇太极 锐意革新后金世变 四出攻伐虎视中原 清太宗时所制的“皇帝之宝”皇太极(159-21643),全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努尔哈赤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大贝勒代善与诸贝勒大臣商定由他嗣位。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即位。在位的16年中,他锐意革新,加强中央集权,对政府机构实行改革,缓和民族矛盾,扩大武装力量,发展生产,招降纳叛,网罗人才。他大力扩张,以武力征服朝鲜和察哈尔蒙古,多次出兵打击和掠夺明朝,先后攻占大凌河、松山、杏山、锦州,为清兵入关作好充分准备。 皇太极能文能武:文能读汉文书,武能冲锋陷阵。年轻时,他就跟父兄一起统一女真,攻打明朝,驰骋沙场,智勇双全。萨尔浒一战,他凭借着智勇一连数胜:进攻吉林崖,明主将杜松惨死;攻打斡珲鄂模,明游击龚念遂殁于阵中;他与代善追击明监军康应乾于富察,明军溃败,朝鲜军元帅姜弘立投降。 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第一步是夺取独自南面权。皇太极即位之初是四大贝勒(四贝勒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与三贝勒莽古尔泰)当政,群臣上朝时共同南面而坐。共同南面突出不了皇太极的地位。皇太极处心积虑夺取独自南面权,借用各种机会把其他三贝勒打下去。 天聪四年(1630),皇太极以阿敏从滦州、遵化等地败归、心怀异志僭拟国君等16条罪状将他幽禁籍没。第二年,皇太极以持刀“向前”(行刺皇太极)为罪名处置了莽古尔泰。在明白了皇太极杀鸡给猴看的手法后,代善便自个儿要求下台。自此,皇太极就独自南面了。但是皇太极对代善还不放心。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又以代善轻视君上,贪财违法的罪名削了代善的贝勒爵号。第二年代善封和硕礼亲王。第三年,皇太极又斥责他越分妄行,轻君蔑法,迫使他闲居。 皇太极吉服像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更重要的一步是建立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即皇帝位。 努尔哈赤时期是以简陋的八旗制度作为国家机构的。这种机构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天聪二年(1629)四月,皇太极立文馆,记本朝事,成为内阁雏形。四年,学习汉族历代做法,设六部,进一步削弱贝勒权力。自此,皇太极便独立掌握政务了。九年,文馆改为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皇太极改族号“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即皇帝位。清王朝封建政治体制初步形成。 努尔哈赤建立了一个后金国,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表明他已不满足于当个后金的汗。皇太极借一个“清”字,一是企图免除汉族人民对历史上的金朝(11151234)的厌恶,二是借五行理论中水灭火象征清能灭明。 皇太极即位后重视生产,采取了发展生产措施。 皇太极首先采取措施提高汉人地位,缓和民族矛盾,安定汉人,促进汉人的生产积极性。 努尔哈赤时期对汉人不是杀掉就是用作满洲贵族奴隶,引起汉人的不满。他们不是逃跑就是反抗或隐匿起来。皇太极认为,治国首先要安民。为稳定汉人,他采取了3大措施: 1、分屯别居。努尔哈赤时期,汉人13人编为一庄,按满人官职,分给他们为奴,汉人始终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采取分屯别居政策,树立在今韩国汉江东岸的“大清 皇帝功德碑”每庄留汉人8人,其余5人与满人分屯别居,选汉官管理。这样40%的汉人就改变了地位成为自由农户。 2、颁布《离主条例》。天聪五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规定:奴仆“凡讦告不入八分贝勒私行采猎、隐匿出征所获、擅杀人命,奸属下妇女,冒功滥荐,压制讦告该管之主等项罪行者,均准其离主。” 3、任用汉人知识分子。努尔哈赤痛恨汉族知识分子,在俘虏中查出明朝士子就处死。曾有300个汉人知识分子隐匿身份脱逃,但皇太极重视汉族知识分子。他说:“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天聪三年(1629),举行科举考试,录取200人,赏给缎布,免了他们差役。 皇太极重视对汉人的团结利用政策,后来才组织了汉军八旗。 第二是推行发展农业生产政策。 庄妃像皇太极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停止妨碍农业生产的建筑工程,禁止屠杀牲畜,禁止满人擅取汉人财物,禁止放鹰糟蹋庄稼,实行“三丁抽一”政策:一家三丁,一人出去打仗,两人留下从事生产,以保证劳力。由于有这些措施,发展了农业生产,后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皇太极还重视风俗习惯的改革。例如满洲有乱伦婚俗:嫁娶不择族类,父死,子可娶后母;兄死,弟娶嫂子等。皇太极下禁令,永远禁止娶继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妇、侄妇。 东海部在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完全征服,皇太极即位后继续这个地区的统一事业,数次派兵征伐,天聪八年十二月派兵出征库尔喀就是其中的一次。 皇太极的极终目标是夺取中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采取先断明朝羽翼,然后打通进入中原通道。 后金与朝鲜和蒙古相邻。朝鲜是明朝的属国,漠南蒙古察哈尔部主张投靠明朝。征服朝鲜和察哈尔就可以断明朝羽翼而免除后顾之忧,并给自己增添两翼。皇太极即位后先后于天聪元年(1627)与崇德二年(1637),两次派遣军队出兵攻打朝鲜,迫使朝鲜投降,答应进贡。 天聪二年、六年、九年,皇太极对蒙古察哈尔部三次用兵,击败察哈尔部长林丹汗。林丹汗西逃,病死甘肃。其子额哲率众归附皇太极。皇太极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漠南蒙古归属后金,后金势力扩大到河套地区。天聪末年,金国疆域“东自鸭绿江,西至贺兰,塞外山河,皆隶其版”。为了巩固它对蒙古的统治,皇太极以各种手法拉拢蒙古上层,以次女下嫁林丹汗儿子额哲,让济尔哈朗娶了林丹汗的妻子苏泰,将蒙古的贝勒封为亲王或郡王。他还做出信奉喇嘛教的姿态,以宗教笼络信奉喇嘛教的蒙古各部。 对于明朝,气盛的皇太极登基后即积极进攻,分别在关外、关内两个战场进行。以三大战役打通宁锦线,完成了对东北的统一:(一)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进攻宁远、锦州,但都被袁崇焕击退。(二)天聪五年进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州),破之。(三)崇德六年(1641)与七年,清兵攻破松山、杏山和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投降。昭陵正红门此外,天聪七年,先后降金的明登州参将孔有德、耿仲明引金兵攻陷旅顺。 皇太极领兵入关或派兵入关,骚扰明边则先后有五次之多。第一次是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分三路攻明,入遵化,陷滦州、永平等地,至京师。袁崇焕驰援,皇太极施反间计杀之。第二次是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率军,五月出发,昭陵图七月至宣府(今张家口南),复西进,掠大同,陷宁夏德隆、固原。闰八月破河北万全左卫,始折返。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五月,皇太极命武英郡王阿济格和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军自喜峰口入关,在京南一带掳掠,连陷昌平、永清等12城,九月返回。第四次是崇德三年八月,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统帅左翼军,贝勒岳托、杜度统帅右路分别从青山关和密云墙子岭入,破京畿真定、广平、顺德、大名等县,攻陷城池70余座,崇德四年三月返回。第五次是崇德七年十一月,皇太极令阿巴泰率军伐明,分两队从迁安县与抚宁交界与古北口西段入。攻克天津蓟州、山东兖州、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丰县、沛县等地,崇德八年五月返回。五次对关内入侵,都是势如破竹,疾似飙风。皇太极命令武英郡王:“凡遇人口,即行俘之……凡物,见则取之。”清军蹂躏了明朝广大地区,掳掠了大批人畜和财物。例如第三次俘获人口18万。第四次入关骚扰,杀明将官100多人,俘获人口46万,抢劫白金百万余两。第五次,攻破城池88座,俘获人口37万,抢夺金银财物不可胜计。 要扩张,必须扩军。崇德七年(1642)六月与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所建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又建立起汉军八旗(3万3千人)与蒙古八旗(2万5千人)。同时,一些明将纷纷投降,也使后金如虎添翼。此外在天聪五年正月,开始造炮,所造红衣大炮在后来的征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 皇太极在位16年。崇德八年(1643)去世,终年52岁。葬沈阳昭陵,庙号太宗,累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反间计杀袁崇焕 袁崇焕像天聪二年(1629)皇太极率兵从喜峰口入关抢掠。皇太极驰至北京城下。督师蓟辽的明兵部尚书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率总兵官祖大寿、副将何可纲自山海关千里兼程入援京师,败皇太极军于北京广渠门外。 皇太极对袁崇焕恨之入骨。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为袁崇焕所败并怀恨而死。皇太极本人曾于天聪元年五月攻打宁远、锦州时也败在他手里。皇太极自然是想把袁崇焕除掉才解心头之恨,才能搬掉他入关的障碍。既然用武力奈何不了袁崇焕,皇太极便用上了阴谋。 因为皇太极以前跟袁崇焕讲过和,明廷便有人诬陷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勾结,将为城下之盟。皇太极决定利用袁崇焕与明廷的这个矛盾来除掉袁崇焕。 首先他派人散布谣言,说袁崇焕纵敌而保存自己的力量。他将抓来的明朝杨太监关在营帐里,然后秘密地让已经降清的明副将鲍承先在帐外偷偷对杨太监说:“我们要撤兵了,这是皇上的主意。皇上与袁崇焕有密约。要不了几天,他就投降了。”皇太极故意将杨太监放回,杨太监将他听到的所谓袁崇焕要投降的谣言报告崇祯帝朱由检,愚蠢的崇祯帝信以为真,便于十二月下袁崇焕于锦衣卫狱。大学士礼部尚书成基命请崇祯帝慎重再三,但崇祯帝不听。翌年八月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外。这样,皇太极用崇祯帝之手除掉了他在战场上战胜不了的劲敌,搬掉了入关障碍。《三国演义》育将才 皇太极十分重视学习汉族文化。明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含有深厚的战略、战术思想,对于指挥打仗很有借鉴作用。他命令翻译这部书为满文,抚育了一代又一代清朝将领。 大学士达海(1595-1632)是满洲正蓝旗人,满文、汉文兼通,有满洲圣人之称。他受命翻译了《孟子》、《通鉴》、《六韬》。皇太极令他翻译《三国演义》。达海接受了任务,但没译完就死了。大学士范文程等受命继续翻译。直到顺治七年(1650)才译完,并颁发全军。译者接受了鞍马、银币的奖赏。 清初,满洲那些不识汉字的武将很多都得益于此书。嘉庆时额勒登保以侍卫跟随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征战,每次都能破敌。海兰察说:“你是可造就的人才,但须懂点儿兵法。”他把满译《三国演义》交给他读。最后额勒登保成为川楚陕三省经略,指挥平定了三省白莲教起义,封三等公。五将降清 皇太极即位后积极从事扩张政策。为了扩大武装力量,他除了把八旗变为24旗外,还采取种种措施招降纳叛,从明朝网罗将领。从天聪七年(1633)到崇德七年(1642)这10年间,明朝有五位重要将领投降了皇太极,使清朝的力量大大增强。这五将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和祖大寿。五将尤其是前四将归清,极大地壮大了清朝的力量。 孔有德(1602-1652),辽东人。努尔哈赤攻克辽东,孔有德与耿仲明(1604-1649)奔皮岛(辽宁南大海中)明总兵毛文龙麾下。由于毛文龙屡为清所败又骄纵不受节制,为袁崇焕所杀。孔、耿二人走投登州巡抚孙元化,担任参将。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率兵围大凌河城,孙元化派遣孔有德率骑兵800赴援。孔有德到吴桥,下大雪,没有吃的,士兵便掠夺百姓财物。在部将李九成儿子李应元的唆使下,孔有德叛变,耿仲明为内应,攻下登州。孙元化自杀未遂,孔有德让他乘船离开,自号大元帅,耿仲明自称总兵官。明遣朱大典围攻,天聪七年三月,孔有德、耿仲明航海投降皇太极。孔有德一投降,皇太极就按原来他的自封号封他为都元帅,隶汉军正红旗。崇德元年封恭顺王。入关后随多尔衮进攻李自成起义军,又下江南镇压南明政权。顺治三年封定南王。九年为李定国围于桂林,自杀。耿仲明投降后,皇太极就按原来他的自封号封他为总兵官。崇德元年,封怀顺王。入关后,跟随孔有德进攻李自成,下江南镇压南明政权。顺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领兵入广东。以匿逃人罪自杀于吉安。 尚可喜,辽东人。崇祯时,为明东江总兵官(驻皮岛)黄龙部下。孔有德登州叛变后,黄龙提升他为广鹿岛副将。天聪七年,孔有德、耿仲明引后金兵攻旅顺,黄龙兵败自杀。明以沈世奎代黄龙为总兵,部校王廷瑞、袁安帮构陷尚可喜,可喜还据广鹿岛。天聪八年投降皇太极。皇太极封他为总兵官,崇德元年封智顺王,隶汉军镶蓝旗。顺治元年随阿济格西追李自成,三年又随孔有德南下。六年改封平南王,驻广东。康熙十二年,乞归海城。三藩起事,他仍然忠于朝廷,封平南亲王。十五年因子尚之信叛,忧而死。 洪承畴(1593-1665),福建南安人。明万历进士,历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尚书。崇德四年(1639)督师蓟辽,次年在松山为清兵所俘。皇太极派范文程劝降他,发现他爱惜衣服,梁上掉下一点灰尘,撒在他的衣服上,他拍了又拍。从此可见他更爱惜生命。听了这个报告,皇太极便亲自去看洪承畴。将身上的御衣解下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睁大眼睛感激地看着皇太极,叹息说:“真命世之主也!”(命世的意思是著名于当世)便归顺了清朝。①后来洪承畴隶属汉军镶黄旗。顺治二年到南京总督军务,经略湖广、广西、贵州。顺治亲政后,他积极贯彻顺治的怀柔政策,成绩显著。由于他的诱降,永历政权中很多官员投降了清朝,对于瓦解西南抗清力量起了很大作用。 祖大寿(?-1656),辽东人。天聪二年(1628)守宁远,擢前锋总兵官,驻守锦州。三年,皇太极率大军打到明都,袁崇焕与祖大寿千里入援。皇太极施反间计,制造谣言,崇祯误信,袁崇焕系狱。祖大寿惊惧出关。五年,祖大寿率军为大凌河(今辽宁锦县东)筑城。尚未竣工,皇太极率兵围城。城中缺食,祖大寿表示投降,说妻子在锦州,他愿回锦州作内应。但到锦州后,他就拒绝投降了。崇德三年(1638)十一月,皇太极领兵第4次伐明,当时祖大寿方屯中后所(在山海关和兴城之间)到中后所城。祖大寿出兵击退多铎。第二天,祖大寿被多铎与济尔哈郎围困。皇太极致书祖大寿,求相见,祖大寿闭城不出。崇德五年至七年,明清松锦大战,明军大败,七年二月,祖大寿据守的锦州被皇太极团团围困,城中无食,祖大寿投降。投降后仍授总兵官,隶汉军正黄旗,不受重用。顺治十三年去世。 ----------------------------------------------------- 注释: ①见《清史稿·洪承畴传》。洪承畴降清有其他说法。《清朝野史大观·多尔衮》:“洪承畴之降于清也,以世祖之母博尔济吉特氏劝降之功居多。”今人所著一些史书,把洪承畴降清归因于博尔济吉特氏向他所献的妩媚和人参汤,或归因于博尔济吉特氏所献的妩媚与皇太极赐予洪承畴的貂皮大衣。清世祖顺治帝少年履帝祚卓越显治才顺治帝,全名爱新觉罗·福临,生于天聪三年(1638),是皇太极九子,母亲是孝庄皇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暴亡,王室讨论由谁嗣位问题。在激烈争论之后,睿亲王多尔衮提议,由福临继位。这个提议最后通过并议定,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福临六岁嗣位,14岁亲政,故称少年天子。清“世祖章皇帝之宝”(宝文)他辞世时24岁,在位10年。10年中,表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平定了抗清力量,统一了全国。他一开始就重视吏治,卓有识见。他革除多尔衮时期实行的一些弊政,奖励垦荒,国家局势逐步稳定。 福临最初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即位沈阳。第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九月福临到北京。十月初一定鼎(建立王朝叫定鼎)燕京,号大清,福临即皇帝位,纪元顺治。顺治帝于是成为清廷入关后第一任皇帝。清世祖顺治帝 少年履帝初祚 卓越显治才 顺治四年,济尔哈朗被罢辅政,从此到多尔衮死的七年十二月初,朝政由多尔衮一人独揽。多尔衮建立了全国性的新的国家政权,采用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但政府机构中存在贪污现象。由于多年战乱,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出现了财政危机,八年国库存银仅20余万两。多尔衮的五大弊政加重了民族矛盾。农民起义军、地主阶级和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虽然遭受了沉重打击,李自成和张献忠牺牲,只剩下残部,南明弘光政权被消灭,但是抗清斗争仍如火如荼。西南,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与桂王相结合;东南,郑成功坚决不投降,在福建坚持抗清:多尔衮留下的政局还存在很多危险,前途堪忧。 七年十二月,多尔衮死于喀喇城,顺治帝亲政。议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控告多尔衮“谋篡大位”、顺治皇帝像“独擅威权”,顺治帝暴其罪,削其爵,籍其家,财产入公。 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顺治帝亲政御殿受贺。他表示;国家政务至繁,不是他一个人所能独理,诸王、贝勒及文武群臣都须殚忠尽职,洁己爱人,利弊悉以上闻。 为了改善吏治,顺治帝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强调官吏的选择。八年(1651)闰二月初七,他指出,国家纪纲,首重廉吏。近来有的贪污成习,举荐冒滥。他谕令督抚严加甄别属官,把有德有才兼通文史的官员保举上来,那些不识文义,任役作奸,不能管理百姓的要参劾。十年四月,他亲试词臣(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62员。试题是《君子怀德谕》、《请立常平仓》。根据考试结果,21人从优外转——由京官转作外省同级官,41人保留原衔。十一年二月,甄别直省督抚,给予江南总督马国柱、顺治登极诏书(局部)直隶总督马光辉升级加衔,而浙江巡抚萧起元等降级,湖广总督迟日益革职。第二是打击贪污纳贿。他要求揭露、弹劾大贪大恶。十二月,江南巡按秦世桢弹劾江宁巡抚土国保包庇贪污,朝廷下令严审,土国保听到消息便自杀了。十一年三月,大学士陈名夏结党怀奸,揽权纳贿被处死。十二月初九,广西巡抚王一品因行贿被处以绞刑。十二年十一月初五,顺天巡按顾仁因纳贿被处斩。为了杜绝贪污,他制定了严厉的处罚规矩。十四年顺天同考李振邺、张我朴与十五年江南考官方猷、钱开宗均因纳贿弃市。第三是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十年正月与十六年正月先后以大计考核全国地方官员。根据官员的不同表现对他们作出留任或降职等不同处理。十年这次考核,969名地方官受到革、降、调的处理。除考核外官外,他又于九年五月确定以京察考核京官,六年一次。十年四月初五,京察付诸实施。吏部侍郎、学士、詹事等官由顺治帝亲行考核,六部、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等衙门均参加考核。 当然,对顺治帝来说,镇压抗清斗争是他头等重要的事情。顺治帝强调实行多尔衮“剿抚并用”的方针,并采孝庄文皇后像取先西南后东南的顺序。九年顺治令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偕贝勒屯齐进攻楚、粤,十年令洪承畴经略湖广、广西、云南、贵州,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十年十二月顺治帝令陈泰为定南靖寇大将军,统帅大军驻镇湖南,对付孙可望。十一年十二月,他命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征剿郑成功。十七年七月又令宗室罗托为安南大将军,率军征剿郑成功。要求“倘贼未清,即取厦门,不准论功。”“剿抚并用”的方针很有成效。东南方面,顺治帝以“海澄公”的封爵引诱郑成功投降,受到郑成功的拒绝,但其部将施琅、黄梧和其他80多名官员投降,黄梧还献海禁之策,断绝沿海居民对郑成功的接济,给郑成功抗清造成很大困难;西南方面的抗清形势,因孙可望投降而大受其害。九年李定国创造的两败名王(定远大将军尼堪与定南王孔有德)的大好形势被败坏,西南抗清形势急转急下。十五年正月顺治帝令三路大军入滇,桂王出奔腾越,接着逃往缅甸。十八年吴三桂进入缅甸,桂王被俘,处死昆明。东南方面的郑成功,北伐失败,退回厦门,并进兵收复台湾。顺治帝逝世前基本上统一了大陆中国。 顺治亲政前,多尔衮实行五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顺治帝亲政后对五大弊政进行了限制,缓和了民族矛盾。西方传教士绘《汤若望与顺治帝》八年,他下令停止圈占涿、良乡等13州土地,十四年放宽隐匿逃人律。 顺治帝加强皇权。过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握有镶黄、正黄两旗,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把属于他的正白旗夺了过来,于是独有三旗,加强了自己的力量。 顺治帝吸取历代尤其是明朝宦官当政对于皇权严重干扰的沉重教训,把太监人限制在千余人,比明宫太监的十万(又一说数万)减少了许多许多。此外他还于顺治十年(1653)严申,不允许内监干政,规定内监官衔不能高过四品。顺治十二年,他让人在宫中竖立不许内监干政的铁牌,十五年下令惩治了贿结内监吴良辅的陈之遴等人。然而,顺治受了内监吴良辅的骗,搞十三衙门。康熙即位后才处死吴良辅,把十三衙门撤销。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任何政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顺治帝重视农业生产,亲政后在生产方面主要抓了垦荒。清初由于战乱,土地荒芜,百姓流亡现象严重。顺治帝听从范文程的建议,鼓励垦荒。规定:一、垦出的土地给予印信执照,即是谁开荒,谁受益。二、种植荒地可以免税三年。三、以官职作为垦荒的动力。顺治十三年规定:“凡贡生监生民人垦地三十顷以上至六十顷以上者,奉送吏兵二部,试其文艺通否,予以知县、县丞、守备、百总等官”,“州同、州判、县丞及举贡监生有力招民者,授以署员职衔,俟开垦起科,实授本处知县。”十四年又下达《督垦荒地劝惩条例》,把地方官的官秩与垦荒面积联系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土地和人口数量都有了增长。 顺治皇帝绘《墨笔山水》由于清初战乱,户口、土地册籍荡然无存,征粮无据,弊端百出。为了规范赋税,顺治帝于十四年命右侍郎王宏祚编成《赋役全书》。此书的颁布是赋税征集规范化,并使全国赋税降到明万历年的水准。 顺治帝为清除多尔衮的弊政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很不够。譬如防止奴仆逃走的逃人法,在顺治亲政后没有废除,只作了一些修订,而对窝主处罚越来越严。顺治三年规定隐匿逃人的正法,六年改为免死或流徙,九年改为其人与家产给予逃人之主,十年再回到正法的老规矩。 顺治为人刚愎自用,言行不一。十年正月,顺治帝谕内三院说:“朕躬如有过失,诸臣须直谏无隐,即有未合,不妨再三开陈,庶得省改,力行正直,希臻治平。进言切当者,必加旌奖;言之过赣者亦不谴责。”两年后的十二年正月给事中李裀就逃人立法过重一事,向顺治帝数了七个方面的问题。顺治让大臣讨论,结果李裀被流徙到今辽宁开原附近的尚阳堡。 十七年宠妃董鄂死了,顺治帝痛心不已。他为情感左右,几乎走到不顾一切的地步。清孝陵他令13名太监和女官殉葬,令词臣撰写祭文外还自撰《孝献皇后行状》。他还想到北京天台寺出家为僧。经多方劝阻才作罢。 顺治帝信佛,取法名“行痴”,尊高僧通琇,道忞为师,自称弟子,号痴道人。国事繁忙不顾,却去忙佛事! 顺治帝善画。他用手指画水中水牛,神态生动。曾将一幅水牛图和一幅风竹画送给宋荦(1634-1713)。他还会画山水。康熙帝于康熙六年上元夜在礼部尚书王宠简青箱堂看见过顺治画的林峦间水石明晦之状,认为颇得宋元人绘画诀窍。 顺治帝死于十八年二月五日,终年24岁。葬河北遵化孝陵,庙号世祖,累谥:“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清圣祖康熙帝 雄才开盛世 伟绩铸丰碑 皇太子宝康熙(1654-1722),全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三子。顺治帝死前通过与满洲亲贵和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商议后决定让玄烨继位。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病死养心殿,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康熙在位61年,他为统一国家,开拓清代疆域,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和文化事业,开创康乾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帝王之一,可与俄国彼得大帝媲美。 康熙长得怎么样?我们当然可以看他的画像。除此以外,法国白晋所著《康熙帝传》(马绪祥译)也提供了信息。白晋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的中国,在北京供职时时常见到康熙。他说: 康熙今年44岁,执政已经36年。他一身丝毫也没有与他占据王位不称之处。他威武雄壮,身材匀称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两眼比他本民族的一般人大而有神。鼻尖稍圆,略带鹰钩状,虽然脸上有天花留下的痕迹,但并不影响他英俊的外表。 康熙像传中还说到他的精神品格: 康熙的精神品质远远强过他身体的特性。他生来就带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他还有组织、引导和完成重大事业的才能。所有他的爱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个皇帝应该具备的。 康熙帝即位时年仅8岁,以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康熙帝14岁,因为索尼建议而亲政。这年,索尼不幸病故。 康熙即位之初,辅政大臣鳌拜(?-1669)专权,为非作歹,不把康熙帝放在眼中。如不除掉,鳌拜就会成为清朝的庆父,康熙帝自己也就成了傀儡,雄才难展。康熙八年,康熙帝16岁,智擒鳌拜,数其大罪30,禁锢起来,死于狱中。除掉鳌拜,清朝开始走上坡路,康乾盛世由此开端。 紫禁城月华门南,有间康熙读书室,称南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他选词臣入值。除做文学侍从外,还让他们参与机务,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这样一来,皇权进一步集中了。乾纲独断以后,康熙帝运用手中权力做了一系列大事,取得了彪炳千秋的伟业。 首先是平定叛乱、统一台湾,解决边疆问题。 康熙十二至二十年,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三藩指分封在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分封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分封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康熙帝佩刀像康熙帝觉得他们割据一方,对清朝构成威胁,决定撤藩。吴三桂首先造反,兵出湖南。在他影响和要挟下,耿精忠和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台湾郑经、广西将军孙延龄、陕甘总兵王辅臣等10余省的汉将与蒙古察哈尔部纷纷起来响应。康熙帝采取重点打击吴三桂而招抚其他两藩的策略,大胆起用绿营兵。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西南、东南边疆得到安定,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政治局面开始安定下来,又为生产的进步提供了前提。 三藩平定后,康熙帝开始统一台湾大业。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赶走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主义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去世以后,由其子郑经接替治理。郑经死后又由其子郑克塽执政。台湾长期处于割据状态,有被外国殖民主义者分离出去的危险。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战船一举攻克台湾,郑克塽投降。台湾设府,正式归属中原王朝。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的同时,康熙帝于二十一年派彭春赶走了侵占东北部尼布楚和雅克萨的俄国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边界,收回了部分被俄国侵占的领土,康熙出巡图安定了东北部边疆。 东北部边疆问题解决后,康熙帝又成功地解决了西北边疆问题。明末,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即内蒙古,皇太极时期已经归附清朝)、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分四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支持下兴兵侵入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王公向清政府求助。康熙帝先后于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与三十六年三次御驾亲征,镇压叛乱。最后,噶尔丹兵败自杀,蒙古恢复平静。康熙帝进一步采取联姻、封爵等措施加强与喀尔喀蒙古上层关系,实行盟旗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 五十五年(1705),继噶尔丹为准噶尔汗的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凌敦多布率兵进攻西藏。康熙帝派皇十四子允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分三路援藏,击败大策凌敦多布。 第二是大力发展经济。康熙帝亲政后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尤其是解决三藩与台湾问题之后。他重视发展生产措施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停止圈地。清初因圈地弊政强占了农民大量土地。顺治四年和十年先后两次诏停圈地,但康熙即位后圈地情况仍然存在。康熙八年六月,康熙谕令户部:“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禁止,其今年已圈者,悉令给还。”二十四年又下令:直隶州县圈地停止。圈地最后终止。二是奖励垦荒。顺治时就提倡垦荒并取得成果。康熙帝继续提倡,他把官员的提升与能否招人垦荒联系起来并将顺治时所定的免税时间由三年延长至六年乃至十年。官员和百姓垦荒积极性调动起来,耕地面积逐年扩大,由顺治十八年的540余万顷增加到康熙二十四年的600余万顷。三是蠲免钱粮。蠲免钱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免征荒地田赋,一种是免征灾民赋税。前者有利于鼓励垦荒,后者有利于稳定社会。康熙执政的61年中,蠲免钱粮数额巨大:“前后蠲除之数,殆逾万万”。四是治河。清初黄河水患严重,砀山(江苏西北)以下和洪泽湖的高家堰均决口数十处,苏北的山阳和高邮七州县大部分被淹,危害生产和人民生活。漕运自清口至张庄,由于黄河风高浪急,行船常出意外。康熙帝任命安徽巡抚靳辅任河道总督,专门负责治河。他本人六次南巡时也都亲临指导。治理好了黄河,山阳和高邮七州县免除了水灾。自骆马湖至清河仲家庄凿了一条中河,漕运不走黄河而走中河,保证了安全。除黄河外,永定河也得到治理。此外他还注意开海禁与鼓励内地经商。顺治年间,为了对付郑氏集团,实行海禁,影响了对外贸易。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允许海洋贸易,还减少关税。这一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在开海禁的同时,康熙帝还鼓励内地经商,免除了平定三藩时实行的盐科、房田税、牙行杂税。 第三是发展文化事业。康熙深谙治国之术:统治一个幅员广大,汉族人居多的国家,仅靠武力不行,还要实行文治,笼络汉人,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在位期间,他令词臣完成了《全唐诗》的结集和刊印,编出了《佩文韵府》、《康熙字典》,并开始《大清会典》、《古今图书集成》的编撰。此外,还续修《明史》。以上的图书编撰为清朝博大、鼎盛的文化事业作了积极贡献,也增强了清朝对全国的凝聚力。 康熙帝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加强思想专政。著名的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因为他开了个坏头,雍正和乾隆二帝都跟着干了,杀害了很多抗清人士,毁了不少图书。 康熙行“宽仁”之术,例如他多次蠲免钱粮,处理文字狱,有时比刑部所拟的处罚宽,见本书《文字狱·〈南山集〉案》。清初除征地丁粮外,对火耗不加禁止。有人认为放纵征收火耗容易助长官员的贪欲,应当取消,但康熙帝认为官员薪俸薄,容忍了这种做法。他说:“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轩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乎?”结果助长了腐败,导致康熙末年亏空巨大。 明朝开始就有御门听政的制度。皇帝在乾清门接受臣僚题奏(题本与奏本。报告公务用题本,奏事进言用奏本),处理日常政务。康熙帝几乎每天坚持御门听政。其勤政,可见一斑。 康熙帝在他青壮年时期确是很有作为,为清王朝的巩固和国家的繁荣宵衣旰食,功勋卓著,不愧为封建时代的伟大帝王。但到晚年,由于众多的皇子争夺帝位,把他搞得心力交瘁。内政外交渐废,吏治逐渐败坏。由于官吏侵吞贪污,国库存银骤减。康熙五十八年(1719)国库储备47368645两,康熙帝死的那年(1722),国库仅有银八百万两。 康熙帝在位61年,终年69岁,葬河北景陵(遵化县昌瑞山),庙号圣祖,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多才多艺的康熙帝 避暑山庄图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我们在这里就康熙的才能补充一些例子: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戚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康熙老年像 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 康熙善算学。宣城梅成、泰州陈厚耀入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狲1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的野善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康熙帝智擒鳌拜 鳌拜(?-1669),满洲镶黄旗人,曾经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和朝鲜皮岛,赐号“巴图鲁”。“巴图鲁”是满语,意思是勇士、勇敢。参加过松锦之战,崇德八年升为三等昂邦章京。他拥护福临即位,曾到湖广、四川和贵州镇压抗清斗争。顺治亲政后,授议政大臣,晋升二等公。顺治遗诏,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为康熙辅政。鳌拜以为康熙年幼,不懂事,而肆无忌惮,培植私人势力,挑起镶黄与正白两旗换地纠纷,企图掀起新的圈地恶浪,户部尚书苏海纳、直隶总督朱昌祚和巡抚王登联反对。鳌拜怀恨在心,矫旨把三人杀了。因苏克萨哈也在换地事上反对他,鳌拜罗织24条大罪也于康熙六年杀了苏克萨哈。有鉴于此,康熙帝决定除掉他。但鳌拜是辅佐大臣且有勇力,处置他没有处置一般人那么容易,康熙帝决定智擒。 他首先进行火力侦察。有一次,鳌拜称病不上朝,而要康熙帝去看他。当康熙帝与侍卫进入他的卧室时,见他脸色骤变。侍卫疾步上前,掀开鳌拜床上席子,露出一把利刃,鳌拜面如土色。康熙帝为缓和气氛,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老风俗嘛,不足为怪。”说完就回去了。 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15岁。这年四月,康熙帝以下围棋为名召大学士索额图商量对付鳌拜的办法。过了几天,鳌拜独自一人入宫,康熙帝令布库侍卫,把他拿下。康亲王数鳌拜30大罪,康熙帝亲自审问,俱合实情。大臣要求将鳌拜交大理寺定罪,康熙帝说,鳌拜是顾命大臣,在先朝效了大力。特免其一死,从宽处理,仅革去他的官职,没收他的家产,禁锢起来。后来鳌拜在狱中病死。康熙宫中费用 康熙宫中费用比明代少得多。 康熙二十八年(1689),大臣对当时宫中花费与明代宫中花费做了一个比较: 明代宫中,每年用金花银(金花银指赋征米谷折价上交的银两,上供御用)969400多两,现在已充军饷。明代光禄寺(管皇室祭品与膳食的机关)每年送24万两银子给皇宫,康熙便服像现在只送3万余两。明朝每年送给皇宫的炭是1208万斤,现在只用100万斤。明代给皇宫送的木柴2686万多斤,现在只送6000080000斤。明代各宫用的床帐、舆轮、花毯之物,每年花费28200多两,现在这些东西不用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帝说:“明朝宫内用费高,大兴土木,他们一天的用费够我们用一年。明代宫中脂粉钱达40万两,供应钱几百万两,到世祖登基时已全部废除。明代末年宫女达9000人,内监十万,有的连饭都吃不上。现在宫中才四五百人罢了。”他对户部官员说:“国家钱粮理应节省,否则不够用。”笼络汉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时代,读书的人很少,但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道,在群众中很有影响。统治阶级管理全国,必须依靠他们。清朝是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的贵族建立起来的。满族知识分子很少,统治者要想管理好泱泱大中国,不依靠广大的汉人知识分子绝对不行。然而,清廷入关后,虽然随着其军事斗争的节节胜利,抗清斗争逐步被镇压下去,汉族知识分子纷纷向清朝靠拢。然而仍有相当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对清朝持反抗或不合作态度。长此以往,清朝将很难长期保持其统治。顺治朝已经对汉人知识分子进行笼络,康熙帝加大了力度,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手段主要是抓住汉人知识分子的心理,通过多种手法,冲淡汉人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仇恨心理,使汉人知识分子增强对清朝的好感。具体来说有如下六个方面: 1、祭祀历代帝王。明洪武六年,礼臣请专祀历代帝王中的16位创业之主。顺治二年增祀辽太祖、金太宗、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22位。康熙六十一年,康熙下令,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全部入祀。崇祯帝虽是亡国之君,但没有过失,也应入祀。入祀国君激增到143位。 2、康熙十六年至四十六年康熙六次南巡。六巡期间给大禹、季札(春秋时吴国人)、董仲舒、焦先(三国时魏人)、周敦颐、范仲淹、欧阳修、胡安国(北宋人)、米芾、宗泽、陆秀夫等历代很有影响的汉族贤人题词写匾,颂扬他们。此外他还祭奠大禹陵、明孝陵,祭祀孔庙,唤起汉人知识分子对清朝的好感。 3、利用教育机构和科举对学生和举子灌输程朱理学。令国子监讲程朱理学并刊行宣扬理学的《理性大全》,童试规定要默写充满封建思想的《圣谕广训》,以理学控制汉人知识分子思想。 4、以选官为诱饵。科举考试是选官途径。康熙帝除按惯例举行科举考试外,还在康熙十八年(1679)例外举行由外官推荐举子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举子多数是隐没于山林的明代遗民,其中一些讲民族气节的汉人知识分子如顾炎武、黄宗羲、魏禧等坚决不参加。傅山不去,被抬到京郊还是不愿进城考试。只143名应试。试题一赋一诗,取中50人为翰林官,其中有名的有朱彝尊、汪琬、汤斌、毛奇龄等。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杭州,又例外召试士子。中选者赐白金,赴京录用。 5、修《明史》。修《明史》始于顺治朝,其目的是安慰明朝遗民。该书雍正续修,乾隆朝完成。修《明史》过程也是吸纳汉人知识分子的过程。例如万斯同,初不参加科举,不参与《明史》修撰。但康熙十八年(1679)应徐元文聘请,还是参加了,只是不署衔,不支俸。 6、宴请。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于畅春园举行千叟宴,邀请年逾65岁的老人参加,不论满汉,即兴赋诗,给人以满汉融洽和乐的印象。清世宗雍正帝 师先帝再接再厉 屡革新雷厉风行 雍正“为君难”玺世宗雍正帝(16781735),全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四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为人严酷,作风雷厉风行。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二十日胤禛奉康熙帝遗诏即皇帝位,这是《清史稿·世宗本纪》的说法,但很多学者认为他的皇位是夺来的。当时他45岁,思想成熟,对朝廷内政外交好坏方面的情况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哪些需继承,哪些需变革也胸有成竹。在位13年间,他继续执行先王正确政策,发扬光大;以往积弊则坚决革除,支持创新。经过13年的励精图治,使清朝各方面在康熙时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康乾盛世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继续执行先王统一国家政策,打击分裂活动。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对统一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起了巨大作用。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20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雍正五年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边境,稳定了中俄边界局势,促进了中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 雍正像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清史稿·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 继续执行发展文化的方针。康熙帝重视发展文化事业,雍正仍重其事。在他执政期间,完成了始于康熙年间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此外续修《大清一统志》,于乾隆八年成书。续修的还有《大清会典》。 继续改善吏治。顺治、康熙都重视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视。他说:“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为改善吏治,他对官员实行“吐故纳新”。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胤禛还是皇子时,曾嘱托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替自己办些私事,被拒绝。胤禛即位后非但没有打击他,还赞扬说:“你担任郎官,拒绝皇子的要求,执法严格,我很高兴。”后来鄂尔泰青云直上。再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姑息养奸”、“贪庸不肖”,因循贪婪的官员,雍正帝则坚决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许多这样的官员。在湖南,州县官65人在一年之内就革除了30多人,个别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败类对纯洁官吏队伍自然有很大作用。下面提到雍正帝制定的耗羡归公政策也有助于官吏的廉洁。 继续加强皇权,并使之发展到巅峰。加强皇权,实施中央集权始于皇太极,康熙帝加快了步伐。雍正帝继续加强皇权,从三方面入手: 雍正皇帝洋装像第一、强化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第二、打击朋党、政敌。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当作劲敌,对他们予以坚决打击。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允先是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允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猪)”,皇八子允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狗)”。雍正皇帝道装像康熙皇十二子允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允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嫡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第三、设军机处。雍正七年,雍正帝借用兵西北便于发令为名设立军机处,成为处理军国要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仰承皇帝意旨办事,使皇权达到极点。 继续大兴文字狱,打击汉族知识分子。雍正继续康熙以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政策,所兴大狱有查嗣庭狱和曾静狱(详见《法制·文字狱》)等。 雍正帝一方面照旧执行先王老方针,使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搞改革,清除积弊。主要有如下四方面: 雍正帝推行最大的改革是财政改革。财政改革分三方面:赋税改革、耗羡归公制和清查钱粮。 雍正元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这一改革推广到了全国。 《雍正行乐图》之“农夫”清查钱粮起因是康熙末年财政严重亏空。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存银五千多万两,六十一年仅八百多万两,存银下降这么多,原因是亏空。经查,户部亏空二百五十万两,江苏从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亏空八百一十万两。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规定凡是亏空,三年补齐。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亏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贪污中饱。《雍正行乐图》之“蓑笠垂钓”雍正帝勒令贪欠官员赔偿。康熙十子敦郡王允、内务府堂官李英贵家产被抄归公。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江西巡抚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审问,查出他本身就有贪污,被参劾。对于贪官一律治罪。河道总督赵世显、过去经常给康熙帝写密折的苏州织造李煦等贪官都被抄了家。清查使财政好转,一年后就有了赢余,雍正末年存银增至6000余万两,同时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 耗羡是一种附加税。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办公费不足,督抚索取节礼,而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地方官吏便通过增加田赋来增加收入。这种收入就叫“耗羡”或“火耗”。这种任意加赋的做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助长官吏的腐化。康熙帝认可这种做法,于是耗羡问题没能解决。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岷请求将全省一年所得耗银提解司库,耗羡归公,以20万两留补无着,其余分给官员。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办理养廉,一面又严辞禁止各种陋规。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意义。改土归流详细情况,请看《政治·土司改流》一文。 《雍正行乐图》之“佛装像”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贱民籍。贱民指奴仆、娼优、隶卒、乐户、惰民、蜑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不能上岸居住的渔民)等。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与一般人为伍,不能读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雍正元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为民户。他们的贱民籍除掉后,提高了社会地位。 雍正帝在皇位继承上有一项重大创新,那就是秘密立储。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储位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 与康熙帝一样,雍正帝勤于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忧勤,按照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办事。后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 雍正帝死于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终年58岁,葬河北易县,庙号世宗,谥“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雍正性格 雍正性格颇为复杂。 暴躁。有一次,雍正看杂剧《郑儋打子》。演员的演技和唱腔都不错,雍正赐食。因为剧中郑儋是常州人,演员就问雍正帝现今常州刺史(明清时刺史是知州的别称)是谁。想不到雍正听后大怒,说:“你是戏子,怎么可以问起官守来?”立刻将演员杖击而死。雍正初年,发现浙江人汪景祺讥评雍正杀功臣年羹尧,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试题,雍正帝怒发冲冠,杀了汪景祺,查嗣庭下狱并死于牢中。他认为浙江浇漓,不定期的停止浙江乡、会两试,并设观风整俗使。 雷厉风行,当机立断。雍正即位后搞了许多改革,如财政制度改革,改土归流,都是决定后就干,一干就大张旗鼓,全力以赴,不拖拖拉拉,一定干出结果。 雍正手书对联严刻少恩。严刻就是严厉苛刻。雍正即位后把他的好几个兄弟当成政敌,对他们残酷镇压,一个个都打了下去,有的置之死地。 刻薄残酷。雍正帝的刻薄表现在他以极其粗俗丑恶的语言丑化他所痛恨之人。例如他把他的弟弟允禟改名为“塞思黑”,把允禩改名为“阿其那”。“塞思黑”和“阿其那”都是满语,前者是“猪”,后者是“狗”。钱名世写了歌颂他政敌年羹尧的诗,雍正帝就给钱名世写了块“名教罪人”的匾,挂到钱名世的大厅,以世世代代丑化钱名世。他还嫌不够,令385名举人、进士写诗丑化钱名世。 朴素、严肃。《啸亭杂录》卷一说他“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雍正有仁慈一面。他吃饭不剩饭,颗粒必尽,他常对臣下说,要珍惜五谷,以暴殄天物为戒。他对张廷玉说,他与人同行,不踩他人头影。 雍正迷信祥瑞,喜欢别人向他报告祥瑞。他为祈雨而造风、云、雷、雨四神。所谓祥瑞是指好事情的兆头和征象,例如玉米一棵四穗,稻禾径高数尺,皇陵出现五色祥云等。雍正七年十月,云南赵州出醴泉,鄂尔泰奏闻,雍正帝马上褒奖他“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加官少保。清高宗乾隆帝 全面建功达盛世 骄奢淫逸转衰微 乾隆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像清高宗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第四子。高鼻梁,身修长。年幼时,聪明好学,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宠爱,令养育宫中。雍正元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诸顺治皇帝所书“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帝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凌晨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弘历宣读即位,改明年为乾隆元年。 乾隆帝才识过人,即位时正是他血气方刚之时。他乾纲独断,以宽严互济的政策治理国家,在康熙、雍正创建的业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清朝的经济、文化事业都获得极大的繁荣。他大力开疆拓边,疆土到乾隆二十四年达到最大,使康熙到乾隆中期形成著名的康乾盛世。但是到了晚年,乾隆帝骄奢淫逸,吏治败坏,使清朝走向衰落。 乾隆帝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朝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二年,他就释放了雍正末因贻误军机而判死罪的岳钟琪、傅尔丹,赐予允禟、允禩公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还为多尔衮昭雪,身穿朝服并坐在御座上的乾隆皇帝。此画作者据称是郎士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复其王爵。这些措施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稳定王朝的局势是有意义的。然而把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贪污案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结果吏治又坏,贪风再起。乾隆觉察后,从乾隆三年起他开始严肃处理侵贪案件,将性质严重,核实无误的贪污犯即行正法。乾隆六年(1741),处死了纳贿银千两的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从乾隆二十年开始到四十年代,还处死了10余名职位很高的巨贪,如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布政使钱度、山东巡抚国泰、陕甘总督勒尔谨、浙江巡抚王亶望都被赐死、正法。慧哲皇贵妃的亲兄高恒担任内务府总管,侵贪两淮提引,慧哲皇贵妃亲侄高朴担任兵部右侍郎,滥索金宝、盗卖官玉,乾隆帝也都未予以宽待。 乾隆初中期,乾隆帝重视吏治,首先他重视官吏的选拔。他强调官吏应该年富力强。55岁以上的官吏要详细甄别,65岁以上的官员要带领引见,能否继任他要亲自定夺。他将不称职的官吏分成8类: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疲软无力、不谨、贪、酷,并给予不同的处理。在乾隆一朝,因考绩不合格受到降级或处分的官吏达6万多人。第二,禁止向皇帝进献。在初中期他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方物、土产。第三,注重考绩。为了整顿吏治,乾隆帝严格运用“京察”、“大计”考核官吏。过去那些不用考核的藩臬(布政史与按察司),乾隆帝也要考绩。他要京官以密折报告属吏是否贤良。第四,注意解决官员及其家属的生活费问题,给京官加薪,给外官发放养廉银,使官员安心职守。第五,处置贪官。这是指初中期的情形。 乾隆帝重视对太监的约束。乾隆帝即位后就发表上谕,告戒太监不得越轨。“若太监略有放纵,许内务府总管先拿后奏。”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将泄露朱批的太监高云从处以磔刑。 乾隆帝善于驾驭群臣。乾隆初年,朝廷中以鄂尔泰与张廷玉为代表的满汉两派斗争十分激烈,互相拆台。乾隆帝不是打一派拉一派,而是对他们都进行严厉警告,采取抑制手法,不让一派打压另一派,始终让他们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 乾隆帝和祖父康熙、父亲雍正一样,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学习耕种技术。以前贵州遍地桑树,但不养蚕纺织,他便责成贵州地方官向外省招募养蚕纺织能手传授技术。他令地方官注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他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雍正二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三十一年扩大到741万余顷。乌鲁木齐地广人稀,他资助甘肃贫民前去垦种。关心水利建设,他下令完成的水利工程,较大的有:河南南阳至商丘黄河河堤新筑170余里,清口及江南运河疏浚,江南淮阳运河挑浚,清河千里堤岸培筑。此外,在他关心下,修了江苏宝山至金山242里长的《平安春信图》块石篓塘和浙江金山至杭县500里海塘。这些水利工程起了防洪、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乾隆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这在雍正朝是不允许的)。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从乾隆二十八年开始逐年提高。原来每年财政收入是三四千万两,二十八年就达到47063610两,四十二年达到最高点81824044两。后来降低一些,但也达到六七千万两。 乾隆帝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多次普免天下钱粮。 乾隆帝武功赫赫,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乾隆十二年(1747)与三十六年(1771)两次派兵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然后设官立制。乾隆十五年(1750),西藏叛军攻击清朝驻藏大臣,乾隆帝派兵平定。第二年签订《西藏善后章程》,乾隆五十三年(1788)与五十七年,乾隆帝两次派兵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于乾隆五十八年正月制订《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地位平等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来认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加强了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乾隆二十年(1755)与二十二年,乾隆帝两次派兵平定准噶尔叛乱,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派兵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新疆从此成为清王朝的一部分。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设伊犁将军,成为管理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对边疆的经营是乾隆帝最大的功绩。清朝的疆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而最后形成: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北到恰克图(贝尔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岛,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 明末,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离开他们世居的塔尔巴哈台(今塔城)西迁至俄国伏尔加河下游。乾隆三十五年(1770),首领渥巴锡汗率领他们16.9万人踏上回国路程。他们越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险阻,于翌年六月到达伊犁,到达时只有6.6万人。乾隆帝十分重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令当时驻乌什任都统衔参赞的舒赫德前往伊犁协助伊犁将军安置他们。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乾隆朝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是康乾盛世的盛事。 效法康熙帝,乾隆帝积极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乾隆元年就模仿康熙举行了一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南巡时利用机会接见汉族知识分子。乾隆巡幸12次,途中召试士子,试以一诗一赋,一论或一策。进入高等的,授予进士、举人,马上任为中书,是生员,就赏给举人,准予会试。 乾隆帝汉文水平很高,能诗善画,精于骑射。清朝皇帝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功绩当以他为最。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除了这些历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类别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韵《清文鉴》、文学《唐宋诗醇》、乾隆大阅图地理《大清一统志》、农家《授时统考》、医学《医宗金鉴》、天文历法《历象考成后编》等重要文献。图书编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收经史子集书3461种,保存了大量古典文献。由于乾隆帝对文化事业的热心,汉学从乾隆朝愈益兴盛,至嘉庆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中华文化在这个时期进入了鼎盛的时代。 乾隆帝武功文治和生产的发展使清朝走到了颠峰。 乾隆帝自诩“十全老人”,实际上他的武功文治不全是正义和福音。他的十大武功,滋长了夜郎自大的思想。况且其中有的武功并不正义,例如出兵缅甸、越南就是。疆域开拓过程中,杀戮甚众。准噶尔原有60多万人口,征回部时杀了3%,染疫而死又有4%。 文治武功使乾隆产生骄傲,他向英王吹嘘清朝是“天朝”,其虚骄对尔后几个帝王都产生了坏影响。 乾隆帝为加强思想统治,也效法康熙帝大搞文字狱。仅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发生的文字狱就近50起。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徐述夔《一柱楼诗》案都是发生在乾隆朝的大文字狱案。据说乾隆朝的文字狱比康熙、雍正朝文字狱的总和还多四倍。为了搞思想统治,他在编《四库全书》时,烧毁了大量“违禁”书籍,成为中国文化的浩劫。 骄奢淫逸,贪求享受是乾隆帝的致命弱点。他大修皇家园林,为母亲祝寿,六次南巡,费糜不计其数。渐至年老,喜欢阿谀奉承,长期宠信巨贪和珅。他口头上谕令臣下克己奉公,还处死了一些贪官污吏,但他自己却广征财货,以勒索巨款代替对官吏的处理。他刚愎自用,不听劝告。乾隆朝后期走向衰落,与他的无厌追求有密切关系。 乾隆帝是中国皇帝中寿命最长的,活了89岁。当了60年皇帝后,他禅位于嘉庆帝,因为他祖父在位61年,崇拜祖父康熙的乾隆帝有意少1年。此后他当太上皇,仍然视事。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上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马兰峪裕陵。乾隆勤政 赵翼(1727-1814)于乾隆十九年(1754)入直军机,曾亲见乾隆勤政情况。 乾隆帝总是卯时(早上5:00-7:00)起床。要是夏天,这时天已亮了;要是冬天,五更才尽。在军机值班的10多人,每晚留一人值班。恐怕第二天一早有事,非一人对付得了,便每日轮一人早上班相助,于是也在五更上班。平时大家不知乾隆帝何时起床。但从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乾隆帝从他寝室出来,每过一门,必响鞭炮一声,凭此就知道乾隆圣驾已到乾清宫了。这个时候,要燃一寸长的蜡烛天才亮。军机处的十多人,过五六天才轮上一个早班,已觉辛苦,但乾隆帝则是天天这么早就上朝了。 平时无事时乾隆帝也是如此。当西北用兵出征准噶尔部和新疆之时,军事情报到达,即使是半夜,乾隆帝也一定要起来亲自过目,如有要事立即召集军机大臣指示机宜,说很多话。赵翼作记录,有时从起草到恭楷誊正,得要一两个时辰,这时乾隆帝还披着衣服等他。博学的乾隆 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第4个儿子。其祖父康熙帝在去世前就预言他“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乾隆自幼聪明,六岁就学,过目成诵。 乾隆每天召见大臣后,或作诗,或绘画。他的诗作达4万多首。他写诗,用珠笔起草,让内监交有文学造诣的军机大臣看。诗中有典故,乾隆帝要他们注出。诸大臣往往要回去遍查典籍,有时几天才找到出处。 有一次,著名诗人赵翼,因为入直军机,随乾隆到木兰(今河北围场县)打猎,读到乾隆《雨猎》诗,内有“著制”二字,竟不知出处。后来他才想起《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陈子帅师救郑篇有“衣制戈杖”语,才明白。杜预注:制,雨衣也。乾隆古装像又有一次,乾隆在作战命令中用珠笔添了“埋根首进”四字,赵翼见了也不知意思。后来偶读《后汉书·马融传》,才找到出处,是决计进兵的意思。 乾隆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并指示编了很多有价值的书。他开博学宏词科,招纳天下人才,下令征求书籍,完成《明史》、《清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尤其是《四库全书》。这些成就与他的博学不无关系。 乾隆不仅有文才,还善射。每年夏天乾隆接见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比试射箭。赛三次,每次射三箭。乾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二十八年十月,他在大西门射九箭,箭箭中的。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在乾清宫设千叟(叟,年老的男人)宴,参加宴会的有1900多人。 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帝效法祖父,也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参加宴会的有3900多人。每位都发了一条拐杖,刻有鸠形。 嘉庆元年(1796),乾隆帝在位60年后,行内禅礼。乾隆帝在皇极殿又开千叟宴,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宴会,共有5900多人,百岁老人数十,均赐酒,赋诗联句,共庆升平。 在百余年中,祖孙两代举行三次宴会,让众多黄发驼背者欢饮殿廷,其盛况与古时学校里对老而贤者享以酒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实在是康乾盛世之美事。“国母”寿庆 反映乾隆为太后祝寿的《慈宁燕禧图》(局部)人称乾隆帝为“散财童子”,从他给他母亲做寿可见一斑。 乾隆十六年(1751)十一月二十五日是乾隆帝母亲60寿辰。在乾隆帝的安排下,这位“国母”的寿庆可不同一般。 乾隆帝为庆祝他母亲的60大寿,专门派人重修清漪园。中外臣僚集会京师,为她祝寿,庆典极为隆重。《清史稿》上说:“先期日进寿礼。九九先以上亲制诗文书画,次则如意、佛像、冠服、簪饰、金玉、犀像、玛瑙、珐琅、彝鼎、艺器、书画、绮绣、币帛、花果。诸外国珍品,靡不备具。” 看为这次寿庆京城的装扮: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的高梁桥,十余里中,张灯结彩,结撰楼阁。京城街道虽然宽阔,这样一装饰,两旁的商店不见了。锦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锦为屋,九华之灯,七宝之坐,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隔十步就有一个戏台,有的唱南腔,有的唱北调,前个舞蹈还没结束,后一个舞蹈的人早已准备上场。游人似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之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似的。 看那人工景物,只求点缀之工而不惜花费:用色绢铺成山岳之形,以锡箔做成波浪纹,那人工蟠桃做得比几间屋还大,广东搭的翡翠亭,宽两三丈,屋瓦全用孔雀尾做成。湖北搭的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全用七八尺长的玻璃镶成。浙江搞了个镜湖,在一个台上建了座大房子,在藻井之上装上一块大圆镜,四旁再装上几万块小镜,一进去,一身化成万人身。 二十四日皇太后乘舆自圆明园进城,乾隆帝乘马作引导。文武千官至大臣、命妇与京师士女,簪缨冠帔,跪伏满途。皇太后看了如此华丽盛大奢侈的布置,感到太糜费了,一回宫就叫撤了。然而,皇太后70、80寿辰庆典更为奢华。《清史稿》上说:乾隆帝“遇万寿,率王大臣奉觞称庆。十六年六十寿,二十六年七十寿,三十六年八十寿,庆典以次加隆。” 做这次寿花了多少钱,没查到资料。但读者可以想想,没有千万两银子看来拿不下来。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给他母亲做一个藏发塔,就用去黄金3000多两。这些钱应该是国家的,可是在乾隆帝看来,国家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花多少他也一点都不心疼。乾隆与康熙的比较 乾隆老年像乾隆与康熙比,会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康熙帝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也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康熙帝南巡6次,乾隆帝也是南巡6次;康熙帝搞文字狱,乾隆也搞文字狱;康熙帝与民同乐,举办千叟宴,乾隆帝也举办千叟宴……。二帝在位时间也差不多。乾隆在位时间比康熙仅少一年,康熙是61年,乾隆是60年。本来乾隆帝还可以干几年,他之所以内禅,是出于对祖父的尊敬,在位时间不敢与他相等。 除了这些模仿外,两位帝王还有很多深层次上的相似:两人都有雄才伟略,勤于政事,长于谋略,励精图治,集中皇权,在拓展领土,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方面,对于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康乾盛世的形成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两帝都善于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笼络政策,举行了制科考试,但又都实行思想文化专政,大兴文字狱,打击对清朝有不满情绪的知识分子。 显然,乾隆帝出于对祖父康熙帝的崇拜和敬佩,处处向他学习。 然而,两人是存在区别的。 乾隆夸耀“十全武功”:两攻准部、一攻回部、两攻金川、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安南、缅甸各一次,抗击廓尔喀侵略两次。这些武功,有些值得称道,如攻准部、回部,抗击廓尔喀侵略,攻打金川,也有道理,但是损失很大。其他就不值得称道了,攻缅甸、安南之役就是不义之举。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大败俄侵略军于雅克萨,三征噶尔丹,这些功绩,件件都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武功,乾隆不如康熙。 为政风格。康熙宽仁,雍正严酷,乾隆宽柔相济。康熙即位之初,民族矛盾严重,镇压抗清刚结束,百业待兴,为使人民休息,消除满汉矛盾,需要宽仁。为缓解因雍正严酷造成的统治上层矛盾激化,乾隆需要宽。但吏治腐败抬头,又需要严。二帝为政风格不同,但都从实际出发。为政风格方面我们不好说此长彼短。 《平定台湾战图册》文治。康熙、乾隆两帝都注重发展文化事业,在世时出了很多著名学者,编辑了很多有价值的书籍。康熙朝编有《康熙字典》、《历象考成》、《佩文韵府》、《数理精蕴》、《子史精华》、《全唐诗》,还开始了规模仅次于《永乐大典》的《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辑。乾隆帝时期则完成了《大清一统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库全书》。乾隆时期,乾嘉学派开始形成。《万国来朝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乾隆帝在文治上的成就比康熙大一些。然而,乾隆毁书多,则是他的一大罪过。 在对外关系方面,康熙帝比乾隆帝开放得多。康熙初年还执行海禁政策,但统一台湾之后,康熙帝便开了海禁,鼓励人们出海贸易,开放了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作贸易港口。只是到五十五年因海盗猖獗又恢复了海禁,终止了同南洋吕宋、噶喇巴的贸易,禁止卖船给国外,禁止运米出境,但与东洋的贸易照旧,外国商船可来中国。乾隆帝即位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只许广州一处通商,设立十三行,约束外商活动,限制商民出海。他致英王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显得十分虚妄。 作风方面乾隆比康熙就差之远矣。康熙帝崇实尚简,自觉减少宫中费用。他说:“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乾隆则好大喜功,耗费国家钱财毫不可惜,人称为“散财童子”。他几次给他母亲做寿都大肆铺张(详《国母寿庆》)。他大造皇家园林,计有清漪圆、静宜圆、乾隆花园,此外他还扩建了圆明园。二帝都曾六巡江南,康熙帝六次南巡是为解决治河问题,轻车简从,而乾隆帝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乾隆爱表现自己,戏弄臣下,“每一诗出,令儒臣注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然多有翻撷万卷莫能解者,然后上举其出处,以博一笑,诸臣莫不佩服。”他为博取“十全老人”称誉,在缅甸数攻不下的情况下,竟重赂缅甸君长,使贡象数匹。 性格方面二帝差距也大。康熙帝稳重,乾隆易于感情用事。乾隆十三年,皇后富蔡氏死了,乾隆帝十分悲伤。在盛怒之下,乾隆帝因芝麻小事,处分大员百多人。乾隆《平定金川战图册·收复小金川》而他在此以前的13年中只处分一人——提督鄂善。康熙晚年,皇子争位,也闹得他够伤心的,但他就没有这样感情用事。 二帝都搞思想统治,但乾隆比康熙厉害得多。康熙朝有文字狱,但处理比较宽大。《南山集》开始株连三百多人,康熙算是宽大,只将戴名世一人处死。乾隆帝把文字狱当成家常便饭,制造130多桩,占整个清朝文字狱的80%,好多是捕风捉影。乾隆帝还屡下禁书令,销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图书。 知识和技能方面,总的来说康熙也比乾隆强。康熙帝在数学、天文、物理、历法、地理、农学、医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并支持科技事业。他通过测验,为受冤屈致死的汤若望昭雪,打击了诬陷他的杨光先。他支持西方数学知识百科全书《数理精蕴》编译成册,支持地图绘测而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帝在科技知识方面的才能没见有记载。 语言知识方面。乾隆帝懂满、藏、汉文,康熙帝除懂满、汉文外,精于蒙文、梵文,还懂一些拉丁文。 两帝都能诗,而康熙帝诗作远没乾隆多。乾隆一生作诗40000余首。然而他们的诗作技巧差不多。他们的作品没有一篇收入沈德潜选编的《清诗别裁集》,在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戚世隽等主编的《明清文学史》中,没有一首被提及。清仁宗嘉庆帝 镇压起义不遗余力 狂澜既倒徒唤奈何 乾隆“归政仍训政”宝嘉庆帝(1760-1820),全名爱新觉罗·颙琰,乾隆帝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封嘉亲王,六十年九月策立为皇太子,以第二年为嘉庆元年。这年乾隆帝内禅,嘉庆帝即位。乾隆帝以太上皇训政,嘉庆帝秉承训示。嘉庆四年,乾隆帝去世,嘉庆帝才开始亲政。嘉庆帝是守成皇帝。他恪守祖制,为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了两次农民起义;为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他坚决赶走入侵澳门的英国兵船。他像先王那样注意治河,赈济灾民,继续以往的闭关自守政策。他有挽救颓风大志,不事奢华,严惩贪污,崇奖清廉,他告诫大臣不要因循怠玩。然而,清朝的颓势已成,腐败的吏治依然故我,财政状况没有改善,他无可奈何。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谨勤守成竭尽心力,狂澜既倒无可奈何! 乾隆末年吏治败坏,贪污严重。以前是高级官员大贪,嘉庆时低级官员也大胆妄为起来。嘉庆三年大考翰林院詹事府各官,试《征邪教疏》,洪亮吉在文中谈到吏治问题时说:“今日州县之恶,百倍于十年、二十年以前,上敢隳天子之法,下敢竭百姓之资。”第二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皇庄和大官僚占有大量土地,据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统计,嘉庆年间的皇庄1078个,占地35772顷75亩有奇。和珅占地8000余顷,刘金、马某600余顷,康百万18万亩,百龄5000余顷。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流离失所。吏治败坏激化了阶级矛盾。嘉庆元年就发生了白莲教起义,乾隆令湖北巡抚惠龄、直隶提督庆成、山西总兵德龄等会剿。嘉庆皇帝像经过三年的“围剿”,白莲教起义军虽遭受了一些打击,但到嘉庆帝亲政时还是如火如荼,这让他很头疼,把起义镇压下去仍任重道远。据白莲教东乡白号首领王三槐所说,起义原因是“官逼民反”。嘉庆帝便在乾隆帝死后的第六日就对植党营私招权纳贿的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予以彻底打击,以平息民怨和起义。他把几年来镇压起义不力的责任推到和珅身上,说他欺罔擅专,以至各路领兵大臣在他蒙庇之下虚冒功绩,坐糜军饷。他强调各路将领必须遵守军令。他多次调兵遣将,限期完成剿灭起义军的任务,推广修建堡寨、坚壁清野的做法,奖惩分明,逼将领用命。他还使用招抚手法,瓦解起义队伍。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才终于在九年七月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镇压下去。 天理教起义发生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是白莲教一支。北京教首林清和河南滑县教首商定于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起事。由于河南滑县方面走漏消息,李文成被知县逮捕入狱,教众提前起义,占领县城,杀知县强克捷,救出李文成。起义得到河南、山东交界处的长垣、曹县、定陶等县人民群众的响应。九月嘉庆帝派陕甘总督那彦成、工部侍郎护军统领庆祥、陕西提督杨遇春、西安将军穆克登布、副都统富僧德、徐州总兵徐洪率领各路人马围攻滑县。十一月,李文成出走辉县司寨,为清军追逼而自缢。十二月县城被攻下,有的战死,有的被逮捕后处死。北京方面按时起义。教徒200人潜入城内,十五日由入教太监导引攻至清宫。皇子旻宁用鸟枪向起义军射击,镇国公奕灏调火器营阻挡,起义军失败,林清在黄村被捕牺牲。直隶、山东的天理教起义也遭到镇压。 嘉庆御笔“绥丰符念”贴落农民起义是威胁清朝统治的主要方面,动摇清朝统治的还有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问题:一是官员贪污,二是官员疲玩。针对这些现象,嘉庆帝坚决予以打击。除了在嘉庆四年逮捕和珅及其同党福长安并赐和珅自尽外,嘉庆陆续惩治了好些贪官:五年处死了向粮道、卫弁索取数万两银钱的漕运总督富纲,十一年四月十六日,革去勒索钱财的河东河道总督职务,十一年九月,查处了直隶司书(相当于会计)王丽南侵吞帑银31万两大案。获银万两以上的斩首,万两以下的遣戍黑龙江。十四年五月,巡漕御史英纶以贪污卑污处以绞刑,七月处死冒领救灾款的山阳县知县王伸汉。 对官员玩忽职守之风,嘉庆帝也努力扭转。嘉庆帝老师朱珪劝告他“身先节俭,崇奖清廉”。嘉庆帝听老师话,禁止地方向他呈送宝物。四年(1799)当得知有人从叶尔羌给他运送玉石,他马上谕示内阁将玉石抛弃,不要运到京城。50大寿,他禁止民间演戏庆贺;六十大寿,他又禁止给他送金珠玉器。十四年二月,嘉庆帝制崇简诗颁示廷臣。他学习先帝,勤于政事。每天一大早就起身批阅奏章,早饭后还召见大臣。对于拖拉延搁的现象严斥不贷。十三年四月,皇孙出世,内阁考虑到嘉庆帝正为此高兴,怕送奏章影响他,他知道后就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斥责。对不负责任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进行了查处。嘉庆《梅坨围猎图》王丽南串通24个州县官吏,私刻假印,重领冒支,大量鲸吞国家银钱,是一个典型事例。十四年五月通州粮仓吏胥舞弊,白米多有亏缺,二十五年兵部失印,他都下令追查,处置了犯罪人员。十五年正月嘉庆帝斥责部院衙门因循怠玩,二十三年十一月,嘉庆帝又下令查部院疲玩现象,十二月初九规定了部院行查时间逾限处分:嗣后逾限1120案,罚俸6个月;逾限2140案,罚俸2年;逾限4060案,降一级留任;…… 嘉庆帝为纠正乾隆末年以来的腐败吏治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由于吏治腐败已入膏肓,嘉庆帝的努力收效甚微,贪污现象仍层出不穷。原因有二:一是贪污已经形成气候,二是打击不力。例如,对于福长安,开始是论斩,后来又赦免了。对一些浪费巨额军饷的将帅,没有惩处,只是发一番感慨而已。惩治不彻底,贪官污吏就放肆。编修洪亮吉说:“国法之宽,及诸臣之不畏法,未有如今日之甚者。”官员疲玩依旧。嘉庆为其无能为力而感叹。在天理教起义军打入皇宫的事情发生后,嘉庆帝发布诏书,说:“朕绍承大统,不敢暇逸,不敢为虐民之事,……乃昨九月十五日大内突有非常之事,汉、唐、明之所未有朕实恧焉。然变起一朝,祸积有素。当今大患,惟在因循怠玩。虽经再三告诫,舌敝笔秃终不足以动诸臣之听,朕惟反躬自省耳。诸臣愿为忠良即尽心力匡朕之咎,正民之志,切勿依前尸位益增朕失。” 嘉庆帝对于外国侵略行为予以坚决回击。嘉庆十三年九月,英国以防御法国侵占澳门、保护英国贸易为口实,派兵船九艘入侵广东鸡颈洋面,占据澳门三巴寺等处,嘉庆帝命令两广总督吴熊光立即赶走兵船。十二月英国兵船撤离。 英国从雍正朝开始不断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嘉庆十五年二月,嘉庆帝饬督抚切断鸦片来源。十八年下令禁止私贩鸦片,禁止官民吸鸦片,违者处罚。这些禁令对抑制鸦片的泛滥起到了一定作用。 嘉庆帝如同康熙、乾隆等先帝一样重视治河,赈济灾民。尽管镇压白莲教起义用了两个亿的军费,帝师朱珪像他还是为南河工程拨了4000余万两的治河款。他亲政后除了他死的那年外,年年都蠲免灾区的钱粮。 十六年十二月,嘉庆帝颁布了《御制守成论》,说:“后世子孙,当谨循法则,诚求守成至理,以祖宗之心为心,以祖宗之政为政,率由旧章。”嘉庆帝谨守他父亲的闭关自守政策。嘉庆二十一年,英国以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华,因为没有向他三拜九跪就把人家撵走了,还写信给英王说,不懂礼仪就不要再派使团来,他不稀罕奇巧礼物。 嘉庆帝重农抑商,他多次申禁开矿。 嘉庆帝在位时期正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几十年了,但嘉庆帝对此一无所知,继续严守先君之制,重农抑末,压制各地工矿业,闭关自守,清朝只能沿着衰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嘉庆帝在位25年,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病逝,终年61岁。葬昌陵(河北易县永宁山),庙号仁宗。其谥曰:“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嘉庆倒巨贪 乾隆帝死后不到10天,嘉庆帝即赐乾隆末期的巨贪、乾隆帝的宠臣和珅自尽,抄没巨额家产,成为嘉庆初年除开白莲教起义之外的最大的一桩政治事件。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钮怙禄氏,字致斋,满州正红旗人,仪容俊雅,会说话。少贫穷,幼读经史子集,通满、汉、蒙、藏4种语言。15岁成为生员,乡试不中。然而和珅为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看中,招他为女婿。婚前的乾隆三十四年,和珅以生员承袭其高祖尼牙哈那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三十七年授予三等侍卫,四十年升御前侍卫,第二年授户部侍郎。乾隆四十五年(1780),得到乾隆宠爱的和珅以侍郎被派往贵州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受贿罪行。四十六年和珅尚未从贵州回到京城就被任命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接着赐和珅长子名“丰绅殷德”,并把皇女固伦和孝公主许配给丰绅殷德。第二年,乾隆派海兰察等人率军镇压甘肃苏四十三起义,和珅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和珅到前方后,嫉恨有战绩的海兰察,瞎指挥,被召回朝廷。和珅善伺乾隆意,为弥补过失,提了些关于西部驻军建议,为乾隆采纳,乾隆帝又任命他兼署兵部尚书。四十八年赐双眼花翎,充国史馆正总裁,五十一年(1712)朝廷派兵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珅仅因承旨书谕,乾隆又赏给他一个三等忠襄伯,赐紫缰爵。五十七年,和珅参加反击廓尔喀入侵战争,以军功加三级。五十八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问中国,和珅负责接待。 和珅府花园旧址(今恭王府花园)和珅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恩宠无比,一生升官50次,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议政大臣这些显赫官职他都做过,又兼皇亲国戚,势焰熏天,许多人称他为“二皇帝”。和珅出门或回家,趋炎附势的官员门竟列队站在和府门口迎送,队列排在路两侧,有人称为“补子胡同”。所谓“补子”是明清官服上标志等级的徽饰,这里借代为各级官员。和珅以自己为中心,附和者即使有罪也为之周旋,不附己者就阴谋陷害,于是“大僚恃为奥援,剥削其下以供所欲。”(见《清史稿·和珅传》) 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帝把皇女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丰绅殷德,和珅因此获得一大笔嫁妆。 乾隆帝内禅后,和珅这时成了传命大臣,为了侦知嘉庆帝对自己的态度,推荐其师吴省兰替嘉庆帝录诗作。嘉庆帝十分小心,在对和珅的态度上不露声色。 乾隆帝去世后仅六天,嘉庆帝就让给事中王念孙弹劾和珅,数他20大罪。和珅被捕后,家产被抄没。和珅巨额家财(有人说是8亿两,有人说是几千万两)归于嘉庆朝,故时人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家产都是索贿受贿所得。嘉庆祭日朝服索贿多少次,行贿的人不知有多少。张杰、汪虹《和珅传奇》上提到,向和珅行贿的高官,闽浙总督福康安、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云贵总督李侍尧、吏部郎中和精额、宗室寅著、浙江巡抚伊龄阿等都在其中。该书还提到和珅索贿行贿两件具体事实:和珅妻子死后,两淮盐政征瑞送去助葬银20万两,但和珅嫌少,要他再送缎匹珍宝,结果合计送了40万两。皇太极长子豪格爵位可世袭,传到曾孙辈时,应由直系蕴住之子承袭,但蕴住侄永锡为了夺取爵位,把两处铺面送给和珅,托他在乾隆面前说情,和珅接受贿赂,满足了永锡请求。嘉庆帝与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 洪亮吉身长,性格豪迈,喜欢议论时事。嘉庆三年(1798)大考翰林院詹事府各官,试《征邪教疏》。洪亮吉力陈内外弊政,达数千言之多,为当时一些人忌恨。不久因弟病故,洪亮吉请求回乡。第二年嘉庆帝亲政,大学士朱珪上书起用他,洪亮吉于是入京供职,修《高宗实录》。 四年八月,他上书成亲王永瑆,指出风俗日下,赏罚不明,言路不通,吏治不肃,希望嘉庆帝效法雍正帝的严明,康熙帝的宽仁,以转移风俗。文内有“视朝太晏”、“小人荧惑”之语,嘉庆帝读后大怒,开始处以斩首,后来改判仅免职,谪戍伊犁。第二年京师大旱,祈雨,不下。嘉庆帝决定“清狱囚,释久戍”以感动上天。洪亮吉戍边还没到期,嘉庆帝说:“处罚洪亮吉后,说话的人少了。即使有人讲话,昌陵石象生与牌楼讲的也不过是些常事罢了。关于君德、民痛的大问题就没人说了。岂不是我处罚了洪亮吉后人们就钳口不言了吗?听不到关于我过失的话,下情不达,危害就大了。洪亮吉说的的确能启发我,我常把他的批评铭诸座右。勤政远佞。现在我把洪亮吉写的公布出来,让大臣们知道我并不是饰非拒谏之主,而是可言之君。……”嘉庆帝即传谕伊犁将军,释放洪亮吉回籍。 下诏之后,天就下雨了。五年洪亮吉被放回,改号“更生居士”,著书立说,十四年卒于家。遇刺 嘉庆八年(1803)二月二十日,嘉庆帝由圆明园返回宫中。进入神武门,由乘马改为坐轿。突然一个男子手持短刀直扑御轿,跟在轿后的定亲王绵恩与御前侍卫丹巴多尔济立即向前阻拦。二人受伤。刺客为侍卫擒获。 刺客是内务府厨子陈德。严讯整日,陈德不吐主使者。 陈德被凌迟处死。两个儿子被株连,处以绞刑。清宣宗道光帝 勤俭守成帝 忍辱第一君 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留下的“遗诏”宣宗道光帝(1782-1850)全名爱新觉罗·旻宁,嘉庆帝次子。嘉庆十四年(1809),嘉庆帝按照家法确定旻宁为嗣君。二十五年,嘉庆帝去世,旻宁继位为帝,年号道光。 旻宁年幼好学,间习武艺。10岁跟随祖父乾隆打猎获鹿,乾隆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攻进北京,他又以鸟枪击毙两“贼”。嘉庆帝很高兴,封他为“智亲王”,其御枪号也赏赐了一个封号,叫“威烈”,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 道光时的清朝,积贫积弱,鸦片泛滥,官员们委靡不振,苟且偷安,州县勒索陋规已到立法都不能禁止的地步,武备不兴,经制兵战斗力削弱,英国等列强正虎视耽耽,觊觎扩大中国市场。道光帝像历朝帝王一样,关心治河,蠲免钱粮,赈济灾民,疏浚河道。道光本人生活简朴。热河避暑,木兰秋狝,过去帝王这些耗费巨资的习惯,他都没有。故对于道光帝,《清史稿·宣宗本纪》评价是:“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贤明君主)也。” 然而道光帝才能平庸,不了解中国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差距,依然执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对于王朝的严重问题没有重药医治。终道光一朝,宰辅都是昏庸之臣。前期是“小心谨慎,一守文法(法规)”的曹振镛,后期是投降派穆彰阿,《清史稿·曹振镛、穆彰阿等传》“论曰”:“守成之世,治尚综覆,而振弊举衰,非拘守绳墨者所克任也……宣宗初政,一倚曹振镛竞竞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战游移,遂成外患。” 尽管如此,守成之君道光帝在位30年,还是干了一些大事。 道光帝即位后第一桩大事是镇压张格尔叛乱。道光六年(1826),乾隆年间处死的大和卓博罗尼孙子张格尔纠集安集延、道光皇帝像布鲁特兵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4城,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统治。道光皇帝命令扬威将军长龄、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阿隆、甘肃提督杨芳等率领三万多兵马于七年击败张格尔,收复四城,并诱执张格尔,处死,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义。 道光年间农民起义多次,道光皇帝不断派兵镇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十一年赵金龙为首的湖南江华与广东瑶民起义,道光帝令两广总督卢坤、湖北提督罗思举等镇压。鸦片战争后到道光去世的10年中年年爆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道光皇帝都派兵镇压了。 道光帝还搞了点改革,主要有三: 第一是漕粮海运。过去从两江(江西、江南两省。江南省包括现今江苏和安徽)、湖广等地征来的漕粮(田赋中运送京师、通州部分)都是从大运河运到目的地,漕运官员经常利用手中的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加上运河受水患破坏经常遭到阻碍,运费又高。户部尚书英和建言海运便利。海运曾行于元代至明代永乐间。道光帝将此建议交给有漕粮的省讨论,两江总督琦善、安徽巡抚陶澍请求把苏州、镇江、太仓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运。道光帝立即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由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两次运走。安徽、江西、湖广离海口较远,仍然河运。为杜绝经纪人的需索、无端阻留、刁难,道光帝还下令在上海设海运总局,令理藩院尚书穆彰阿会同仓场侍郎驻天津验收。六年春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900只船运输漕粮160余万石。这种运法只坚持到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以财用匮乏,谕自本年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所谓折色是所征田粮折价征银纱布帛。 第二是将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清朝盐政向来采用明朝纲盐法。这种办法,由固定的盐商凭盐引行销纲盐,而盐引完全为盐商垄断。盐商垄断盐业,又须维持庞大的销盐机构,导致盐价提高,引起销售困难。不照章纳税的私盐泛滥,盐引滞销,盐税减少,盐商遭受打击,纲盐法难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纲,允许私贩经销的主张。道光帝支持陶澍于十一年推广这种任何人只要纳税,都可以领票运销食盐制度,打破了食盐运销的垄断,降低盐假,促进了盐的销售,增加了盐税,剥夺了官员利用盐政营私的途径。 第三是打破了乾隆中叶以来的封矿政策,允许矿藏开采。乾隆中叶,乾隆帝害怕开矿会引起闹事,采取了封矿政策。道光朝后期道光帝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开采政策,对开发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积极作用。 道光帝对于吏治整顿也有所行动。嘉道时期,官吏贪污之道除漕运和盐政外就是河防。为堵塞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道光帝要求禁止河工费让过往的官员、贡生、监生染指。这年四月,他还处分了一批贪污的河工官员。 道光帝与嘉庆帝一样都算是因循守旧的帝王,但道光帝毕竟比嘉庆帝多点改革精神。这里不妨举个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维者说无一错误,直到乾隆王锡侯在《字贯》指出一部分,但惨遭文字狱。嘉庆一朝都是维护包庇。但道光七年,道光帝就冲破传统观念,让王引之作《字典考证》20卷,纠正它的错误。 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一桩事莫过于鸦片战争了。道光帝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当他得知虎门销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以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道光帝傻眼了,害怕了,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穆彰阿、琦善把英国的强盗行为归罪于禁烟,道光帝听信谗言,撤了林则徐和原任两广总督后为两江总督的邓廷桢的职。他派投降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与英国谈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国体下不开边衅,意思是既不要给英国割地赔款,又不跟英国发生军事冲突。多幼稚的道光帝啊!这等于既不让闯进屋里的强盗抢走东西,又不必跟他搏斗。琦善对英方让步,私自允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道光帝将琦善锁拿并先后派杨芳、奕山对英作战。杨芳没有阻止住英军向广州城前进,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险后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绝望的道光帝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军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道光帝也就成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立场动摇,指挥失败,使中国蒙受耻辱,实在可悲。但他更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后他没反思,没有任何振兴王朝的举措。《清史稿·文宗本纪》:“论曰: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此论前面说的还准确,但后面不够准确。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有责任,不能尽归在大臣身上,尤其不能归罪于林则徐、邓廷桢等大臣。 三十年(1850)道光帝病故,终年69岁,葬慕陵(河北易县永宁山),庙号宣宗,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小事明察 道光御用“江山万代”常服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在避暑山庄去世。当日,军机大臣在所拟的遗诏中称乾隆帝降生于避暑山庄。查《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当年担任内军机大臣的是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曹振镛、黄钺和英和。 八月,道光帝即位。他从《高宗实录》中得知乾隆帝于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降生于雍和宫内。高宗御制诗里,三处都是这样说的。他立即传旨问军机大臣,大臣回答说他们在遗诏中的那种说法是根据嘉庆帝诗集第十四卷和第六卷的注。道光帝指出作注的臣子误会了诗意。皇祖诗集,久行于世,不能推委说没读。于是下令托津、戴均元离开军机,卢荫溥、文孚降级。简朴 《清朝野史大观》有几则关于道光帝生活简朴的逸闻。 道光帝即位后,内府依例给他40方砚,砚后镌有“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认为太多,闲置可惜,便将它们分给了臣下。 以前皇帝用笔须送紫毫中最硬的。笔管上刻有“天章”、“云汉”字样。道光帝觉得不合用,让户部尚书英协揆到坊间买一般常用的纯羊毫、兼毫两种。 道光帝穿的套裤,膝盖处破了,让人在上面补了一块圆绸,这就是一般说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打掌吗?”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道光御笔《恭俭惟德》道光帝又问:“你裤子打掌要多少钱?”曹说:“要三两银子。”道光帝说:“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就要五两。”清文宗咸丰帝 承教嗣帝位 两难苦咸丰 “御赏”、“同道堂”章咸丰帝爱新觉罗·奕,道光帝四子,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道光皇帝于三十年(1851)二月二十九日病故,奕继承皇位,是为咸丰帝。咸丰帝,人称苦命天子。《清史稿·文宗本纪》说:“文宗遭阳九之运,躬明夷之会。外强要盟,内孽兢作。奄忽一纪,遂无一日之安。”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所以没有一天使他安稳的日子。然而,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对英法联军,他也派兵抵抗了,但是乏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 奕是仰仗了他的老师杜受田继位的。道光帝有九个儿子。长子奕纬23岁已经死了,皇二子奕纲和皇三子奕继幼年就死了,末三子奕(xuān)、奕(hé)、奕(huì)都很小,道光二十年后才出生。其余的皇四子、五子、六子已成年。皇五子奕言行浮躁不能担大事,也不能考虑。继位的只能在皇四子和咸丰帝朝服像皇六子两人中选择。皇四子奕为人老实,但体弱,又是个跛子,皇六子奕聪明,健康,俊美,善枪法。究竟让谁继位,道光一时拿不定主意。 一天,道光帝要见见他们俩。奕的师傅卓秉恬,为人梗直,对奕说,“如果皇上问话,你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奕的师傅是杜受田,足智多谋。他对奕说:“议论时政,你比不上六爷。皇上如果说他老病,不能久居其位,你就趴在地上流泪,表示孝心就行了。”奕按照老师的话做了,道光帝果然高兴,认为他有孝心,开始有了把皇位传给他的打算。一年春天。道光皇帝与皇子去南苑打猎。行前杜受田嘱咐奕不要开弓。如果皇上问原因,就说春天是鸟兽繁殖的季节,不宜伤生以干天和。奕打得很多野兽,而奕两手空空。当道光皇帝问到原因时,奕按照师傅的吩咐作了回答。平庸的道光皇帝认为奕仁慈,便铁心让奕做皇位继承人。 咸丰帝绘《设色人物图》由于杜受田帮助自己登上皇位,自然对他感激涕零。甫即位,就任杜受田太傅兼署吏部尚书,不久又调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杜受田死后赠太师大学士,入祀贤良祠,赐金5000两治丧,儿子升官,由检讨(翰林院史官,位次编修)升为庶子(太子属官)。 道光死前一个月就爆发了太平天国大起义,咸丰帝即位后发展更为迅速。咸丰帝对起义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坚决镇压。但有两个问题使他头疼:(一)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当太平军从广西向湖南、湖北、江西和南京迅猛进军,清朝的经制兵,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不是对手。领军前去镇压的将领有广西提督向荣、巡抚周天爵、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钦差大臣赛向阿、两江总督徐广缙等等,在太平军面前都不堪一击。钦差大臣陆建瀛死于太平军刀下。钦差大臣德兴阿与和春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都连遭摧毁。(二)财政困难。打仗要钱,更何况是大仗?咸丰朝财政出现危机。道光三十年国库只有187万两,由于镇压起义和赈灾原因,到咸丰三年六月,户部存银只有227万两,两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咸丰帝听了肃顺和湖广总督吴文熔的话,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组织勇营来对付。咸丰帝便服像咸丰二年十一月降旨曾国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办团练,后来扩充为湘军。四年四月,湘军开始进攻太平军。胡林翼远在贵州,咸丰看了吴文熔的奏疏,知道他能吃苦耐劳,畅晓兵事,马上同意吴的要求,令他率领黔勇于咸丰三年十二月到湖北与太平军作战。对于左宗棠,咸丰帝则令他自募一军,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帝终于依靠他们的湘军改变了形势,抑制住并最后打败了太平天国。对于第二个问题,咸丰帝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终于筹措到了1亿7千万两足够的军费镇压农民起义。 就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英法联军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咸丰帝“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和无知暴露无遗。他让愚顽不知变通的叶名琛为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结果受了他的骗。叶名琛把英专使额尔金的最后通牒说成是求和。英军占领广州时,他下令组织团练去驱逐训练有素的英军。他以为逮捕巴夏礼等人,夷人必乱,却不知道这是违背国际惯例,只会导致严重后果。 咸丰八年签订《天津条约》,英、法、美、俄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享有领事裁判权,降低关税,获取巨额战争赔款,这些条款对中国危害最大。有些条款虽对中国有损害,但不很大,例如增开口岸通商,准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等。公使驻京这一条款,则符合国际惯例。咸丰帝对那些损害中国最大的条款不甚痛心,但对公使驻京这一条却是痛心疾首。他一再指示桂良争取取消这一条,以至不惜开战。他感到更难受的是外国使臣可以面见皇帝,亲递国书,不下跪。他觉得这对“天朝”来说乃非常之事。咸丰八年(1858)六月五日,桂良与英法使节谈判时说,咸丰帝宁愿免去海关关税,允许鸦片进入来换取公使不驻京。这不仅表现出他的“华尊夷卑”传统观念之深,还表现出他不顾国家利益却死守他个人的和“天朝”的面子的迂腐观念。 当英法兵临北京时,咸丰帝仓皇逃至热河。咸丰十年九月二日逃跑这天,他只吃了两个鸡蛋。第二天吃了几碗小米粥,泪流数行。他到热河后一直不敢回京,最后就死在那里。 咸丰帝在世时,除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外,自然灾害频仍也使他感到头痛。咸丰时期,年年有灾,岁岁不断。清朝自然灾害多,但咸丰朝尤其多。其中两次尤为严重:一是咸丰五年(1855)黄河大水灾,以致使黄河在河南铜瓦厢改道,使豫、鲁、直三省遭受大灾。二是咸丰二年至八年间,多省发生蝗灾。直隶、山西、陕西、浙江、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发生蝗虫,有的连续五年,如直隶;有的遭灾三年,如广西。至少有一年,如湖南。咸丰帝刚即位,黄河在江苏丰县北岸决口,江苏、山东损失严重,三年才合龙。赈灾花去四五百万银子。咸丰帝第一次颁发了“罪己诏”。 咸丰帝即位之初,也有番抱负,有振作之象。甫即位,即求贤才。林则徐、江忠源、李棠阶等相继保举,罢免了穆彰阿、琦善等人职务,文渊阁大学士耆英别降为五品顶戴。这个时期,他的生活也比较勤谨。但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帝心中便感到焦虑,以醇酒妇人自戕。他先后有三位皇后,妃子12名,还不满足。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十年他命宫监四处觅汉女,充后宫。野史上记载,圆明园有四春:杏林春、海棠春、牡丹春与武陵春,又说他与陆御史争夺宠妓朱莲芳,还说他将山西风流姝丽曹寡妇召入宫内。咸丰帝本来体弱,沉溺酒色,这一折腾,哪受得了?于是得了肺病。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二日病逝,终年31岁,葬河北遵化县昌瑞山定陵,庙号文宗,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