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

作者:卢善庆 字数:5101 更新:2023-10-09 10:20:19

昌黎七古出于《招隐士》,当于意思刻画,音节遒劲处求之。使第谓出于《柏梁》,犹未之尽。“若使乘酣聘雄怪”,此昌黎《酬卢云夫望秋作》之句也。统观昌黎诗,颇以雄怪自喜①。今查,《山石》、《酬卢云夫望秋作》,均为七古。《柏梁》一诗为汉武帝所作,沈德潜《古诗源》注:“此七言古权舆,亦后人联句之祖也。”②其实,韩诗的“奇”、“怪”、“险”,又远不止古体。他在总体上统观起来,“颇以雄怪自喜”的。世称韩孟诗派,作诗讲究用奇字,造怪句,力求意境突兀险僻,也不限于古体。然而,刘熙载指出: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③。韩孟是属于一个诗派,李贺又确实受到韩愈诗歌的一定影响。诚如杜牧所指出,“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使贺且未使,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④李贺欠理的缺点,①《艺概》,第63页。②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1页。③《艺概》,第64页。④杜牧:《樊川文集。李长吉诗叙》。-- 18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61反衬了韩孟的“质实深固”。刘熙载的评价,与杜牧是相通的。不过,刘熙载还把韩诗风格与他的文论主张放在一起考察,认为“诗文一源”,“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①由此可见,“以丑为美”,多少涉及到阳刚这一美学范畴,这一理解,也就把“奇”、“怪”、“险”囊括在内。后来的曾国藩似乎抓住它,提倡阳刚,努力使桐城“中兴”,实际上含有韩文自身阳刚之论的发扬,耐人深究。第三节 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艺概》对文艺所作的整体研究,一面是关于美、美感和美的范畴的哲理思考,另一面是作为文艺自身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探求;后者也上升到哲理思考之高度。首先,主张文以载道,文艺要为政教服务。刘熙载指出:曲之无益风化,无关劝戒者,君子不为也②。昌黎曰:“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又曰:“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东坡称公“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文与道岂判然两事乎哉。③!这是明确说文与道的辩证统一。刘熙载还指出文艺要“有补于世”与“有文采”相结合,是道与文相结合的另一提法。①《艺概》,第63页。②《艺概》,第132页。③同上,第23页。-- 1826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介甫《上邵学士书》云:“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也。”又《上人书》云:“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余谓介甫之文,洵异于尚辞巧华矣,特未思免于此弊,仍未必济用适用耳①。这段话的最后两句值得注意,王安石主张以“有补于世”为第一,只要适用,可以“不必巧且华”。刘熙载指出,不追求文辞巧华,也不等于就一定济用适用。可见,济用适用并以不求巧且华为前提;“有补于世”与“有文采”是应该和可以辩证统一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者关系上,刘熙载认为,是同时并存的所谓“文外”、“质内”:凡物之文见乎外者,无不以质有其内也②。两者之间,当然是内容第一,思想内容先于章法技巧:文无论奇正,皆取明理③。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事理尽后,斯可再①《艺概》,第33页。②同上,第164页。③同上,第360页。-- 18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61讲笔法①。作者真知卓见确实比章法技巧重要,但二者不可偏废。有了见识,没有章法,再卓越的见解也不能表达清楚:叙事要有法,然无识则法亦虚;论事要有识,然无法则识亦晦②。各种文艺的形式对于表达什么内容也有制约作用,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和所短:长篇以叙事,短篇以写意,七言以浩歌,五言以穆诵。此皆题实司之,非人所能兴③。他在本章第一节诗文、诗赋、诗曲(杂剧)形式的相互比较中,也揭示各自的特点。当然,这种因形式特点所显示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正如刘熙载说的:小令难得变化,长调难得融贯。其实变化融贯,在在相须,不以长短别也④。其次,在论述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刘熙载还看到,文章和文采本身又是多样的对立的统一,是一与多的辩证结合。我国古代的“文章”一词,本来是从“文采”转义而来。刘熙载恪守了中国古代传统说法,认为:①同上,第37页。②《艺概》,第44页。③同上,第78页。④同上,第115页。-- 18486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易。系传》:“物相杂故曰文。”《国语》:“物一无文。”徐锴《说文通论》:“强弱相成,刚柔相形,故于文‘人文’为‘文’。”《朱子语录》:“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矣。”为文者,盍思文之所由生乎①?文,通花纹之纹,必是多线成形。色、线、形,组成有一定的内容的画面,才能是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如果只是孤立的割裂的一根断线、一堆色彩,哪有什么意义?谁会去欣赏它?怎能构成审美对象?文章(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采,都是多样对立的辩证统一,这在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原理。刘熙载把它们用“一”与“不一”的辩证范畴,加以阐述:《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②。这里所说的“物无一则无文”中的“一”,与“物一无文”中的“一”,不是一个意思,而是它的转义。“物一无文”的“一”,是指绝对的单调,没有多样对立的单一;而“物无一则无文”中的“一”,则是统一这些多样对立的“真宰”,在文艺作品中就是“主脑”、“主旋律”、“主色调”、“主题”等等。没有“主脑”统帅的多样,就是杂乱的堆积,形成不了整体和统一体,当然也不能成为有审美价值的对象。换句话①同上,第47页。②《艺概》,第48页。-- 18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61说,要形成审美对象,要写成文章,要有文采,绝对的单调的“一”不行,必须有多样对立;只是多样对立也不行,又必须统一于“一”。多样与统一,必须辩证结合。文艺作品的内容是如此,结构是如此,文辞和文采,是如此。一切都必须如此。刘熙载在《经义概》中也谈到主脑驾驭材料,有助于论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①。部的一字一句必须为篇章的全局服务: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②。字句一多,就必须分主次;材料多样,就必须有秩序,有章法: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为主③。言有物为理,言有序为法④。①《艺概》,第172—173页。②同上,第178页。③同上,第115页。④同上,第182页。-- 18607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写文章的本领,当然首先不在于文笔章法,但文笔章法却是必须讲究的,这也是个辩证观点。笔法,初非本领之所存。然愈有本领,愈要讲求笔法,笔法所以达其本领也①。这就是《文心雕龙。定势》所说的“情固先辞,势实须泽”的意思。刘熙载还指出:昌黎虽尝谓:“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而必曰:“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②。这里既肯定了文辞和文采的重要,没有文辞和文采,根本不能成为文章;又肯定了文为载道明理服务,是刘熙载关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辩证关系论述的核心所在。第三,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既相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刘熙载《艺概》较多地还是探究艺术形式规律中的审美辩证法。比如,文章的写法千变万化,同时必须有章法,法度决不可乱,两者也须辩证结合。他以庄子、《离骚》、太史公为对象来分析,得出结论为: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现,变化无方③。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④。叙事有特叙,有类叙,有正叙,有带叙,有实叙,有①同上,第179页。②同上,第36页。③《艺概》,第13页。④同上,第168页。-- 18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71借叙,……种种不同。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法,惟吾所施①。这就是说,错综变化是无限的,但必须线索在手,法度不乱;韩愈文章之境,亦属如此。“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此姜白石《诗说》也。是境于韩文遇之②。但是,法度虽然不乱,章法却可灵活变化。就象一篇文章,在什么地方揭示全文之指,“开门见山”或“画龙点睛”,都不能作硬性、机械的规定。刘熙载指出: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未。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③。这就是说章法的灵活变化,却有前后呼应的法度,能使文章联为一气,强调整体美。然而,章法的灵活变化,也不能绝对化。认为作品中一切都如此。例如言事言义就应直陈,它与文势要曲变,两者应该辩证统一:赋须曲折尽变。孔颖达谓“言事之道,直陈为正”,此第明赋之义,非论其势,势曲固不害于义直也④。①同上,第42页。②同上,第22页。③同上,第40页。④《艺概》,第100页。-- 18827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种种变法无穷的技巧和章法是必须要用,也都可以用的;但又必须用得恰当,最好使人看不出痕迹:伏应、提顿、转接、藏见、倒顺、绾插、浅深、离合诸法,篇中、段中、联中、句中均有取焉。然非浑然无迹,未善也①。怎样才使人看不出痕迹来呢?还是要下苦功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识生活,钻研方法,反复实践,从“描红”到“悬腕”,熟能生巧,由此着手作去,其结果才能做到使人感到好象没有下功夫,没有用技巧,好象写出好作品可以不下功夫,不用技巧似的。学太白者,常曰“天然去雕饰”足矣。余曰:此得手处,非下手处也。必取太白句意以为祈向,盍云“猎微穷至精”乎②?总之,刘熙载能从哲理高度,探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既重视思想内容,又不忽视艺术形式,含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原则;如果我们剔除他赋予“道”,或“政教”内涵中的封建性的糟粕,加以变更、改造,就可以衍射出审美辩证法的光辉。①同上,第78页。②同上,第59页。-- 18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71第四节 文艺创造主体和欣赏主体的研究美学不仅要研究审美对象,还要研究审美主体(人)。《艺概》对于文艺创造主体和欣赏主体的研究,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在西方,从鲍姆加顿、康德开始,对于审美主体的关注和研究,成为一个转折。在中国,儒、道二家的审美思想,道家偏重于审美主体“心斋”的研究,儒家则张扬道德、人品。刘熙载吸收了儒、道精神,指出:《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①这里的“天地之心”是“自然”的借称,“民之性情”则是诗人的创造。何以见得呢?刘熙载在另一处论书时,作了补充。他说: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②单纯“肇于自然”只能达到“立天定人”的效果,还不能算作艺术。艺术必须“天人之合”。这个“合”,要经过由天(立天)定人——由人复天——天人之合。这种正——反——合的过程,“人”——创造主体是十分重要的。敏泽在《中国①《艺概》,第49页。②同上,第171页。-- 19047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文学理论批评史》中说:“诗是‘天地之心’”,作为“宣扬了唯心主义的观点”的例证,似乎未能从刘熙载整个美学思想来考察。刘熙载引用《诗纬》中“天地之心”,虽未加诠释,但与“人”对举,无疑包含外物、客观之意。“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①说的是文艺创作中主客观双方,即“物”与“我”。这种物、我关系很复杂:代匹夫匹妇语最难,盖饥寒劳困之苦,虽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间者也。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之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颂其诗,顾可不知其人乎②!这是因为物有物情,我有我情;物我无间,才能颂诗知人。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情也。《归去来辞》亦云:“善万事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③“我情”有时也可称“我德”。他举学书法为例,学书时有工观:“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④在物我关系中,他还强调“有我自家”的问题,①同上,第98页。②《艺概》,第65页。③同上,第55页。④同上,第171页。-- 19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71“周、秦间诸子之文虽纯驳不同,皆有个自家在内。”①“昔人词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②可以说,“有我”、“自家”是一些诗文的特征。正因为诗文中有“我”,一方面对于诗文外之“物”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