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0

作者:卢善庆 字数:6848 更新:2023-10-09 10:20:15

在诗文的“审美”作用方面,包世臣揭示了“移情”的①《艺舟双楫》,第10页。②同上,第39页。③同上,第77页。④同上,第21页。⑤同上,第67页。-- 10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9现象,深刻剖析了诗文鉴赏者的审美心理特征。他指出诗文的“移情”功用:是故艺之至者,必移人情。然非其人之情,先能自移,则艺固不至矣。夫以伯牙之学,成连之教,而移情必以海上为期,情固必移于海上乎?古人闻涛声见剑舞,而悟草法;览山川雄奇,诗文为之增气。是岂有迹象可拟,理趣可寻者乎?是伯牙之情能自移,而适移之于海上也①。这里所说的是指“移情”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主体(诗文鉴赏者)移情要有对象;而对象自身之移情,也要有凭借。“伯牙之情能自移,而适移于海上”,其原因在于“有迹象可拟、理趣可寻”。他还认为,文学作品以语言为媒介,“感人之速,莫如声”②。作为诗文鉴赏者,又须具备“想齐内省之心”。包世臣曾说:“吾知坐华屋绮筵,而微新曲者,必有思齐内省之心,一时迸发勃然,而不能自遏矣”。③,我们从鉴赏者审美心理活动来看,“思齐内省”确是移情的内因,它同以后梁启超的“解脱说”,互为发明。如果说梁启超的“解脱说”,旨在审美意趣可以使人摆脱现实的不满和精神的痛苦,被誉称为“文学家的桃源”④的话,那么包世臣的“移情说”,①《艺舟双楫》,第50页。②同上。第79页。③同上。第49页。④参见拙作:《梁启超关于美的分析及其历史评价》,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六辑。-- 1082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则是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诗文的教育作用,加强自身的修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进入艺术境界,以至“不能自遏”。在这个问题上,包世臣和梁启超的观点,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梁启超强调解脱出世,寻找“世外桃源”;而包世臣注重现实社会,通过移情养性,“思齐内省”,以适应“社会功用”。包世臣一再申述的“观风俗,镜得失”①,“昭劝戒,垂世法”②,都是面对现实的。他的审美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审名山大川之美,也是审人性陶冶之美,以客观之景,来移主观之情,达到齐家治国的这一目标。第四节 首倡南北书派,注重碑学“道光以后,碑学中兴。”③在清代中叶以前,帖学统治书坛近千年,书法艺术渐为死板的馆阁体所束缚,以致失去活力。虽扬州八怪,以布衣之士,突破帖学范围,学习碑版,创为新体,未能普及书法界。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把艺术实践上的突破,上升到美学、艺术理论的高度,予以论述。阮元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首倡南北书派,全完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为此,阮元从书史的回顾、书派的判别和书道的中兴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从理论上为近代尊重碑学、追求雄强美,奠定了基础。①《艺舟双楫》,第10页。②同上。第39页。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广艺书局1916年版,卷1,第9页。-- 10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9首先,随着金石考据之学日盛,阮元发明书法艺术同中国文字、书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南北书派的判别,必须建立在书史的回顾上。因此,阮元《北碑南帖论》成了《南北书派论》的依据和有益的补充。在《北碑南帖论》中,把中国书法史划分为三大阶段:(一)先秦时期,以金石铭刻为书法艺术。阮元认为:“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①商周鼎彝铭刻,不著书人姓名,周室东迁后,秦之先氏猎陈仓,刻石刻文,但韩愈说石鼓文是出自太史籀,赞同这个观点的人甚多。“鼓文历久残缺,唐宋时己然,欧阳修所见,已仅四百六十五字。后人所见,字数愈少,有仅止二百七十二字者。……清阮元重刻于杭州学府,王昶就家藏本,参考宋拓,及诸家摹本,补释阙文,共得四百六十四字,盖石鼓文以此为最完备了。“②秦代的权器量器上,都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及二世元年诏书,相传是出于李斯手的。始皇二十六年巡行天下,所到的地方群臣歌功颂德,世传李斯写刻石上的六石:一是泰山,二是绎山,三是琅琊台,四是芝罘,五是碣石,六是会稽。绎山碑毁于后魏,唐人都没有见过。阮元所见的,很可能是以后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的泰山十字,琅琊的十二行,算作李斯的真迹吧。所以,阮元说道:“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①《揅经室集》,第557页。②陈康:《书学概论》,武汉市古籍书店复印本,第161页。③《揅经室集》,第557页。-- 1104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也。“③(二)汉魏时期,各种书体均已齐备,名书家辈出,为后代宗师。这是书法艺术的兴盛时期。但是,阮元对这个时期的书法,只标举了隶碑。他认为:“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降及两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①在《摹刻(天发神谶碑)跋》中,阮元进一步指出:“其字体乃合篆隶而取方折之势。疑即八分书也。八分书起于隶字之后,而其笔法篆多于隶,是中郎所造,以存古法,惜人不能学也。北朝碑额,往往有酷似此者魏晋诸碑,出于汉魏、三国、隋唐以后,欧褚诸体,实魏齐诸碑之苗裔。而《神谶》之体,亦开其先,学者罕见其源流矣。”②这段论述,是站在北碑的立场上,指出唐代欧阳询、褚遂良诸人的师传继承的关系。(三)隋唐时期的书法,承继了北魏、北齐之碑石。“唐人书法,多出于隋;隋人书法,多出于北魏、北齐。不观魏齐碑石,不见欧、褚之所来。自宋人阁帖盛行,世不知有北朝书法矣。”③阮元在《贞观金诠造像阿弥陀佛铜碑歌,集翁覃溪先生斋中作》中描述了唐代书坛的情景:贞观纪年廿有一,正是四海安平时。此乃唐初正书体,出于北魏周齐隋。北朝造像百千计,今多石刻留山陂。①《揅经室集》,第557页。②同上,第561页。③同上,第557页。-- 11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9《刁遵》高湛各铭碣,分明随末欧褚师。江左韩陵石颇少,中原楷法兹其遗①。后人治帖学,往往以六朝为师,晋人为宗。二王的作品是晋书法的极品,也是帖学的宗师。阮元说:“唐太宗幼习王帖,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笔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者,自此等始。”②“宋元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序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者。”③其次,书法分南北两派的说法始于阮元。他认为: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④。当晋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业先后败降,被刘聪、刘曜俘获之后,西晋便告结束。司马睿(元帝)迁都建业(今南京),是为东晋,开始了南北朝的对峙局面。这个时期的书法,也随之出现了南北不同的风格。阮元把当时书法家划分为南北两派,同时指出其各自代表人物和师承关系: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①《揅经室集》,第581页—582页。②同上,第559页。③同上,第557页。④同上,第553页。-- 1126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洵、褚遂良①。南北两派的宗师都是钟繇、卫瓘,这是两派的相同祖宗。南派的主要人物为王羲之(东晋)、王献之(羲之的儿子)、王僧虔(南齐)、僧智永(羲之的七代孙)等人。北派的主要人物为索靖(晋)、崔悦(后赵,学卫瓘)、卢谌(晋、学钟繇)、高遵(后魏)、沈馥(后魏)、姚元标(北齐,善草隶)、赵文深(北周)等人。这些书法家多为南北朝人,故称“南北朝书法分南北两派”。阮元说到的南派虞世南、北派的丁道护、欧阳洵、褚遂良等人,为隋唐时人,因他们书法艺术风格与南派或北派相近,故列入南派或北派。其实,到隋代,出现了综合两派趋势,“并无南北之限”②,欧、虞、褚诸人学古有变,各创一体,形成自己独特风格。阮元把他们划为南北两派,是不妥当的。阮元划分南北书派,既找出他们的各自师承关系,也揭示了南北两派书学大家的不同艺术风格: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两派判若江河③。所谓“北派长于碑榜”,确无书牍流传于世,这是事实。而①同上,第553页。②朱剑心:《金石学》,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63页。③《揅经室集》,第553页。-- 11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9“南派长于启牍”,情况较复杂。就王羲之等人的书法而言,其笔法艺术“为最工,因其丰姿俊逸,制作精能,且以距汉不远,蔡邕、钟繇笔迹多传其时,又适当隶楷的新变,分草的初创,加以当时崇尚清虚之风,著重笔札,故南书工绝,实冠今古。”①故阮元所说“南派长于启牍”有充分根据。同时,南派不如北派纯粹,北派无书牍流传,全靠碑版。南派除书牍外,碑刻也有一定流传。虽然“南朝敕禁刻碑”②,但也不能禁绝,如晋碑有《爨宝子》等五种,宋碑有《爨龙颜》等三种,齐碑有《吴郡造维卫尊佛记》等二种,碑有《始兴中武碑》等二十种,陈碑有《赵和造象记》等二种③。因此,按朝代划分南北书派,并不恰当,就“东晋、宋、齐、梁、陈”的南派所在地,既有所谓“江左风流、疏放研妙”的王羲之等人的书牍,但也有不全是南派的碑版了。尽管如此、阮元的南北书派论揭示了南北两派各有所长的规律④,反映了书法艺术美的多样性。阮元由此答出了“短牋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书法深刻,则碑居其胜”的正确结论⑤。阮元在书史的回顾和书派判别的基础上,还推断出书道①陈康:《书学概论》,武汉市古籍书店复印。②《揅经室集》,第558页。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购碑篇》。④《爨宝子》,此碑“乾隆时已出土,在《爨龙颜》出土前数十年,而世鲜知者,故阮元文章只称《爨龙颜》为滇中第一石,金石书中,亦均漏载”。(陈康:《书学概论》,武汉市古籍书店复印,第159页⑤《揅经室集》,第559页。-- 1148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中兴的问题,清代与明代一样,也很盛行帖学。由于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的书法,使明末本已名重江南的董书更是身价百倍,加之朝廷考试,官场笔墨都以董书为尚,董书几乎成了书法唯一圭臬。董其昌书法追求疏淡的韵味,落笔清新,使人遐想,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确为时人所喜欢。到乾隆时期,与承平日久的气象相适应,圆腴丰润的赵子昂书法代之而起,成为世人书法楷模。从此历九百多年的帖学日趋高峰。加之清中叶后,文学狱大兴,许多文人为避文字狱之祸,致力于金石考据之学,当时金石出土日多,摹拓流传日广,不少人把考据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就阮元自己来说,同样花费心血去研究碑学,“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乾隆、嘉庆年间,他亲眼所见及亲自收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种,最突出的如《刁遵墓志》、《司马绍墓志》、《高植墓志》、《贾使君碑》、《高贞碑》、《高湛墓志》、《孔庙乾明碑》、《郑道昭碑》、《武平道兴造象药方记》、《建德天保诸造象记》、《启法寺》、《龙藏寺》诸碑。这些碑刻,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形象具体的临摹依据,并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此同时,以碑版与正史记载相佐证,为研究不同时代的历史和社会情况,提供实物资料。就我国书法艺术来说,各种铭文石刻,各种篆草隶楷,犹如琳琅满目的珍品,既有苍鹰般的雄健,又有松柏般的挺拔,也有垂柳般的多姿,使人美不胜收,置身碑苑书林,无异登入艺术殿堂,真是一饱眼福,得到最大的美的享受,有探讨不完的美学上的秘奥。难怪历代文人名士、骚人墨客,都把书法艺术看成自身文学修养甚至功名处世的-- 11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9要素之一。所谓琴、棋、书、画,是封建时代的四大技艺,是名家学子必备、必学的课题。而铭石碑刻,是历代大家的书艺珍品,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是书苑中的奇葩,既有文献价值,又有美学价值。这些碑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为后世学者所推崇,所摹仿,所探讨,并且发扬光大,是理所当然的事。到阮元时代,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许多学者埋头碑刻研究,并且“唯帖是尚”,用毕生精力去研究这些书法艺术,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遂致六书混淆,向壁虚适“。①通过二相比较,不难看出,一种书体的广为流布,除了自身存在的美学价值能为社会公认外,还有许多社会条件;即如此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大界”与书法美的关系。不过,也不能否认碑版在书法史上仍然发挥过一定作用。然而,包世臣的书法美学思想,同阮元从书史入手不同,而是从书论入手,首先深究书法的“形质”和“情性”的关系,然后又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提倡碑学,自怀抒轴。这使得尊碑的理论有所发扬光大。一方面,包世臣认为,“制字有事、意、形、声之别。”②“形”是构成“字”的一个方面。“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③“形”(“形质”)是有目共睹的情感形式或形象。他转引了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真以点画为形①《揅经室集》,第558页。②《艺舟双楫》,第27页。③同上,第144页。-- 1160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①这就是说真书与草书既有区别而又相反相成。真书以形质为点画,在结构上说要安排妥字,才能成为完美的字形。可是要在运笔使转上不能得心应手,灵活运用,便会如布算子,显示不出情性来。草书和真书相反,它的笔画连绵,点画少而使转多,在一转折间,体态就会发生变化。正如《草字诀》所说:“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体势全靠使转。又如:“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在“知”字和“去”字的草法书写上,只以笔划的长短来分辨;而“每”字和“安”字相差无几,如不仔细分辨,便易混淆。它的形体全在使转上显示出来。所以使转便成了一切草体字的形质,而点画却成为它的情性。这是因为草书的独立点画少,而它的情性却偏要在这上边显示出来。包世臣以人的形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美,来说明书法中的“形神”的关系: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止语默②。《广艺舟双楫》写作晚于《艺舟双楫》四十年,在《广艺舟双楫》中运用“形质”与“情性”,也是作为形式与内容之关系而言的: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自得性情也。①后一句在叙述次序上与《书谱》原文略有出入,应为“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②《艺舟双楫》,第139页。-- 11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01……欲临碑贴,必先摹仿,摹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①!对于“形质”和“情性”的关系,包世臣认为,在于“性情发形质之内”,“形质成而性情见”,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他运用了这一“形神”论观点,进一步讨论了“左右牝牡相传”和“气满”,指出“左右牝牡,固有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势可言。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气尚不满者,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②换句话说,所谓“气满”,说的是“神”,而所谓“左右牝牡”,虽有“神”偏重于“形”的。为此,书法之美,“妙在性情,能在形质”③,是“形”与“神”的统一。其用笔“曲直在性情而达到于形质,圆(员)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④。“明之文氏、王氏、董氏、陈氏,几乎形质无存,况言性情耶?”⑤既然书法的形质,能够“当于目而有据”,也就有了相对于性情的独立性。书法有性情方面的美,也有形质方面的美。构成书法形质美的关键,包世臣称之为“书艺”。并认为:“书艺,始于指法,终于行间”。⑥所谓“指法”,就是今天所①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广艺书局1916年版卷2,第10页。②《艺舟双楫》,139页、144页、145页、144页、121页。③《艺舟双楫》,139页、144页、145页、144页、121页。④《艺舟双楫》,139页、144页、145页、144页、121页。⑤同上。第39页。⑥《艺舟双楫》,139页、144页、145页、144页、121页。-- 11820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说的“执笔法”。包世臣提倡的指法,属于鹅头法派。他的研究功绩,不只是在于“指法”本身属于哪个派别,更重要的是阐明执笔的意义极其重要性。从书法发展史上来看,“慎伯(即包世臣字——引者注)之前,讨论指法还没有比较具体的”①。而他说的“行间”,基本上把用笔、运笔、分行、布白等包含在内,把书法看成一个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整体,还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包世臣强调书法“内气通而外功出”②,“尚峻劲”③,提倡碑学。他采用了比较的方法,一面揭示唐帖拙劣,一面赞扬北碑魏体的壮美,旗帜要比他师承的阮元更加鲜明。他认为,“大都初唐书肥,多近真帖,贾恐转拓转肥,乃磨治碑面,使画瘦,始全失之。而世人或以瘦为贵,宜唐法遂荡然也。”④《十七帖》“唐临本,所见不下十余种、大都入多光锋,出多挫锋,转折僵削、俗工射利所为也。”⑤“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矣”。⑥为什么会如此呢?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有所分析和评价。他说:阮元迭作旧体者,然其为《南北书派论》,深通此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写法,南北朝碑之可贵。此盖通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