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

作者:卢善庆 字数:6601 更新:2023-10-09 10:20:13

坠,弘含奇瑰,亦与张公同。第张公森悬诡丽者,俱罗于受明之处;此洞炫巧争奇,遍步幽奥,而僻户更拓。“①玉华洞也好,张公洞也好,在徐霞客的笔下并不如魏源所说的阴森可怖、混淆不清的。而是充满了奇异诡丽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把游洞,从游山学中抹去,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办不到的。何况在魏源自身的诗歌创作中,也在所难免呢?查《魏源集》有二首《三龙洞》。在此诗标题下,作者说明:“天下洞壑之奇,莫过此者”;并在诗中感叹;“我行半天下,到此吁坤轴。”②描绘洞的山水诗与描绘峡、谷的山水诗相比较,在《魏源集》中,少得可怜,似乎仅存这点。但是,他还是描绘洞,赞誉洞,又不能否定其存在。其实,魏源谈论这个问题已超出了游山学的范围,而是受了佛教迷信的思想左右,游洞如下地狱,登山可以升天,作这样的比喻,又如何建立具有科学价值的“游山学”呢?由于他切实总结游山中的审美经验,所以能透过艺术形象的显现,注重思想意蕴的深度。林昌彝指出:亡友邵阳默深太守源生平最喜游山,每作游山诗,多得山之幽与山之骨,而非山之皮相也③。对于魏源的具体作品和作品某些论断的评价,可以允许疑义,但他要努力开掘作品的深度,“纵横排奡,磊落嵚奇”④,并在①《徐霞客游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8页。②《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54—655页。③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卷5。④林昌彝:《海天琴思续录》,卷5。-- 748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游山乐”基础上建立“游山学”的方向,应予以充分肯定,是近代美学思想发展史上较为独特的一点。第四节 “文章与世道为污隆”“文章与世道为污隆”①,是魏源美学思想在诗文创作上的重要理论概括和指导方针。他首先强烈地感受到正在经历着变化的世道,要求文章必须符合时代的脉搏。魏源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为友,同属“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主张变法图强,改革政治。正如陈耀南《魏源研究》所指出的那样:魏源强调通经致用,这的确是时势的迫切需要。譬如那时鸦片进口,引致白银外流的现象,已经极其严重;银贵钱贱,令民生的困敝和政府的财务危机,有不可终日的忧虑。林则徐、黄爵滋,都力持禁烟之议;陶澍去世之前,也是这个主张。林则徐后来受命赴粤禁烟,蓄意已久的英人,就此挑起鸦片战争。这时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魏源四十七岁②。在他选编的《皇朝经世文编中》,提出一个与“桐城派”的《古文辞类纂》和“文选派”的《骈体文钞》迥然不同的选文标准——“经世致用”,强调文章要反映社会的实际问题,要对改革政治、社会有利。龚自珍的文章以“朝章、国故、世①《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②陈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惕书屋1982年再版,第8页。-- 7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5情、民隐为质干“①,就为一例。他在《定盦文录序》中指出:夫忽然得之者,地不能囿,天不能嬗,父兄师友不能佑。其道常主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②。这就是说,冲破传统文学的清规戒律,解放思想,提倡美的创造的独特性。与何子贞所评价的那种“包孕时感,浑洒万有”③的诗文之风相一致。当然,他的“复于古”,一方面固然可以理解为这种独创性要继承先秦时期的现实主义传统,为变法图强服务。另一方面,“复于古”,又表现了他“托古改制”的局限性。不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比起泥古不化的保守思想,还是有所进步的。其次,“文章与世道为污隆”这一命题,在魏源运用的过程中,具有双重性。如果讲的是文章与世道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是正确的。刘勰也说过“远涉季世,人未尽才”④的观点,两者基本上是相同的。但魏源认为,世道盛,则文章也随之而盛;世道衰,则文章也因之曲衰。这就不一定能说是规律了。他举了这么一段事例为证:南宋之文,不必如北宋,晚唐之文,必不如中唐,两①《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8页。②《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8页。③《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④《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74页。-- 760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晋、六季之文,必不如两汉,而东汉之文,又不如西京①。然而,推而广之,这一命题未必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比如,唐代诗文之盛在中唐,那么为什么不在初唐,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全盛时期,为什么文学上不是全盛?又如东汉,在承平时期,文学并无足观,反而在末年天下大乱之后,却出现了建安文学。特别是先秦,当战国纷争之时,竟会出现中国文学上的百家争鸣时代,这又该是怎样的解释呢?尤其需要指出的,魏源“文章与世道为污隆”的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在盛赞清代“由治平、升平而进于太平”的同时,认为当代文章“不当驾两汉、两晋、三唐而上乎!”②这纯是颂谀之词,实际上清代由于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使文学大受摧残,正如章炳麟说的:“多忌,故歌诗文史楉。”③第三、根据文章与世道关系密切的要求,魏源提出了诗文创作上的具体理论主张。他说:然则整齐文字之学,自夫子之纂《六经》始。后世尊之为经,在当日夫子自视,则亦一代诗文之汇选,本朝前之文献而已。故曰:“文不在兹乎”,是则古今文字之辰极也。宋、景、枚、马以后,不知约《六经》之旨成文,而文始不贯于道,萧统、徐陵以后,选文者不知祖《诗》、《书》文献之谊,瓜区豆剖,上不足考治,下①《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页。②《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6页。③《清儒》。-- 77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6不足辨学,而总集始不秉乎经①。把《六经》作为古今文字之辰极,认为诗赋作者不知约《六经》之旨以成文,而文始不贯于道。南朝萧、徐的诗文选本,不知祖《诗》、《书》文献之谊,无裨于考治辨学之用,于是总集始不秉乎经。这也就是说,文章要能贯道、秉经,基本上属于儒家的正统观点。如果文章不能贯道、秉经,则“畸于虚而言之无物,畸于实而言无心得”。②他听说的“道”,虽然最终不能超越封建的儒家伦理观念,所谓“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③,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因素,所谓“事必本乎心”,“彻悟心源,万物备我”④。但他所说的“道”和“桐城派”或别的美学家所说的“道”还是有所不同的。魏源所说的“道”,不仅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倾向,强调阅历对于认识的重要性,而且具有辩证观点,认识到对立物的矛盾统一,及统一中又有主要和次要方面,诗文随之更新。魏源在《诗比兴笺序》中,以孔子感怀之作证明“诗言志”的道理,并说明诗是,“天地间形形色色”客观事物的反映。他反对“专取藻翰”、“专沽名象”,“专揣于音节风调”,均“不问诗人所言何志”的作风,仍然主张“诗以言志”,力主恢复比、兴手法。自《昭明文选》专取藻翰,李善《选》注专诂名象,①《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②《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③《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页。④同上。第156页。-- 782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不问诗人所言何志,而诗教一敝。自钟嵘、司空图、严沧浪有诗品诗话之学,专揣于音节风调,不问诗人所言何志,而诗教再敝。而欲其兴会萧瑟嵯峨,有古诗之意,其可得哉!①在这里,魏源对于《昭明文选》,以及钟嵘、司空图、严沧浪等人的诗话、诗品的认识,虽然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落后性,但中心主旨是明显的,即要求诗“言志”,“发愤”而作。由此联系到他的咏怀之作,就不能因评判对象的失误,而否定评判中心主旨的正确。这要联系到他的《撼山草堂遗稿序》中,同样的评判中心主旨,评判对象也是正确的:诗以言志,取达性情为止。拟古太多,则蹈明七子习气。古人如陶、阮、陈、杜,皆抒胸臆。独有千古太白《青田乐府》,一时借古题以述时事,东坡和陶,借古韵以寄性情,字字皆自己之时,与明七子优孟学语有天渊之别。此诗家真伪关,不可滥借②。他当时的愤世嫉俗思想最集中地反映在《行路难》十三首中,自注道:鲍明远《行路难》,寄慨身世,非汛咏也。旷世同感,辄附盍各言志之义③。这十三首中,有的直接讽刺了任人用非所长的;有的借用历①《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页。②《撼山草堂遗稿》卷1。③《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66页。-- 79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6史故事,规劝不听忠言而追悔莫及;也有的拿精卫与秋蝉相比,讽刺那些善于变化的官吏们,均体现了魏源关于当时社会的实际问题,主张变革的志向。他的《寰海》、《秋兴》组诗和《秦淮灯船行》、《金焦行》等长诗,比较概括地反映了鸦片战争的历史,集中记录了统治者的罪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完全是“发愤”之佳篇,符合诗“谏君”,又兼重于“谏世”的艺术主张①。魏源强调“诗有三要”:“厚”、“真”、“重”,要求“博观约取,厚取薄发”②;认为“指往古”必“平心以衡其轻重”③,既反对“诬今”,也反对“诬古”④,提出“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信也。”⑤注重作家的道德修养。魏源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词不可径也,故有曲而达,情不可激也,故有譬而喻焉:……诵世论世,知人阐幽,以意逆志,始知《三百篇》皆仁圣贤人发愤之所作焉,岂第藻绘虚车已哉⑥?魏源这一理论主张,从林昌彝对他的诗文评价中可见是实践了的:默深所为诗文,皆有裨益经济,关系运会,视世之章绘句藻者,相去远矣⑦。①陈耀南:《魏源研究》,[香港]乾惕书屋1982年再版,第59页。②《简学斋手书诗稿。魏源题辞》。③《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6页。④同上。第48页。⑤同上。第7页。⑥《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4页。⑦林昌彝:《射鶧楼诗话》,卷2。-- 804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反对“藻绘虚车”的形式主义,不等于连比、兴手法带来的形式(形象)美都不要。他具体揭示《离骚》的比、兴手法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君王;宓妇佚女,以譬贤臣;虹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喻小人;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谗构。”①认为诗词要有寄托,有含蓄,以引起读者的深思。这对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发挥其社会作用也是有益的。他在《诗古微》中指出真正的“《诗教》”的深微之处,是“无声之礼乐志气塞乎天地,此所谓兴、观、群、怨,可以起之《诗》,而非徒章句之《诗》也”。②因而,力主区分“作诗者之心”与“采诗编诗者之心”,区分“说诗者之义”与“赋诗引诗者之义”,虽含有解《诗经》的“本义、旁义、借义”的探寻,但实际上孕含了赋诗者、用诗者与作诗者相区别的美学上的“二度创造”的萌芽思想,十分可贵。最后,附带说一说,魏源对于文章、诗歌创作的美学思考,基本上抱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其中有关“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张扬诗教以及力主恢复比、兴手法等论述,都是依据了历来儒家传统的美学思想。这是因为我国上古时期,礼乐并重。随着时代更迭,《乐记》以后的《诗大序》基本上把孔子儒家一套乐论转变为诗论,再到唐朝,又由韩愈所奠基的古文运动①同上。第826页。②《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19—121页。-- 8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6的系谱发展而转变为文论①。魏源这一传承,刚好与他对于自然山水美的论述所包含道家、佛(释)家的思想基础互补。大自然动静之始、精粗之辩,乃至人的思念的生灭之由,究竟在何处?“道契空山空,乐随长夜长”②,返归自然,任其自然,投入自然的怀抱;到了晚年,又随着编刻佛经、修建寺门外照墙,山水诗中的宿命论、迷信消极思想更为浓厚。有人说“在世界观上,他以儒为表而受有道佛两家影响”③,需要稍加修正的是在美学观上,一面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一面总体上则是儒道互补,以求得时代、社会给予魏源心头所留下的世网和忧患的解脱,而又感到需要创造和活气。诚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指出的那样:道光末,魏源著《诗古微》,始考《毛传》及大小序,谓为晚出伪作,其言博辩。比于雰氏之书,疏证且亦时有新理解。其论《诗》不为美、刺而作,谓“美、刺固《毛诗》一家之例,……作《诗》者自道其情,情达而止,……岂有欢愉哀乐,专为无病代呻者耶?”此深合“为文艺而作文艺”之旨,直破二千年来文家之束缚。又论诗乐合一,谓“古者乐以诗为体,孔子正乐即正诗”,皆能自创新见,使古书顿带活气④。①参见拙作:《上古音乐美学思想里的中和精神》,《福建日报》1985年4月28日。②《魏源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页。③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④《饮冰室合集。专集》卷34。-- 826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三章 阮元和包世臣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广州创立学海堂,主编校刻、汇刻古籍,提倡朴学。著有《揅经室集》。包世臣(175—1855年),字慎伯,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官新喻知县。著《安吴四种》。阮元和包世臣二人美学思想各有特色,归纳为四方面;因其书法美学方面有内在的联系,故合为一章。第一节 自然山水美的欣赏条件和功用阮元《揅经室集》四集中诗按编年,汇成十一卷。其中有一部分是山水诗,集中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认识;与魏源山水诗具有同样的理论价值。(一) 优闲自得与游往尽兴。人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微妙的群体。一方面在实用的领域中那么争分夺秒;一方面在审美的天地中又那么甘心情愿地花费时间。这说明人的精神生活是多方面的。阮元认为,要真正得以欣赏自然山水美,就审美主体(游人)来说,首先要有优闲自得和充满兴味的心理状态。由此联想到阿尔卑斯山在风景佳绝的汽车道旁,竖立着这样一块牌子,上写:“慢-- 8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6慢走,请欣赏“①,也反映了同一个美学原理。阮元曾指出:难得从容爱景光,今朝初觉暮春长②。湖光山色上吟衣,几日闲游便欲归;归去诗情更何许,清晨登陇看云飞③。这种“游闲”、“从容”,方能使自然山水不当作实用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桂林有座隐山,阮元在己卯年(1819年)五十六岁生日那天,不做寿,不请客,而是“策数骑避客于城西唐李渤所僻之隐山,登降周回,串行六洞,煮泉读碑,竟日始返,窃以为此一日之隐也”。④他写诗说:十里烟波隔尘世,尘世那有常闲身⑤。况有幽闲人,情赏相与深⑥。不过,如果只有时光的清闲,而心境中没有游兴,即使面对大好的自然山水,也是索然无味的。阮元认为,只有尽兴而游,才不辜负这清闲的美好时光。我们知道,审美对象(自然山水)和审美主体(游人)之间有个需求关系,“游兴”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平常想到某一处自然山水中去旅游,“向往心切”,去游玩后,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正如《世说新语》里王子猷所说“乘兴①转引自朱光潜:《谈美》。②《揅经室集》(国学基本丛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14页。③同上,第772页。④同上,第900页。⑤同上,第840页。⑥同上,第856页。-- 8486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而去,尽兴而返“。①在阮元许多山水诗作中,不仅感叹“前辈豪兴较我更十倍”②,“怪底古人游兴好”③。而自己则“壮怀销尽为清游”④,从而达到了“乘兴驰高情,游心得奇观”⑤的那种怡然自得的审美境界。(二) 诱发游情和清远移人。在阮元许多山水诗作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山水,不是同审美主体(游人)无关的事物,而是表现出一种诱发游情的积极状态,即所谓“以山水自娱”⑥。他写道:盘磴引高情,飞泉入危步⑦。情随岚气清,心与飞云壮⑧。奇观意已惊,灵迹情弥眷⑨。他认为旅游是在真山实水中脚踏实地进行的,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享受和欣赏。山水的惊险奇绝,如果不去攀登,就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胜境和乐趣。只有身临高山险境,游人就会“将登气先壮”A B。但是,登高山、涉险境也不是件易事,那种①刘义庆:《世说新语》。②《揅经室集》第764页。③同上,第896页。④同上,第766页。⑤《揅经室集》,第832页。⑥同上,第369页。⑦同上,第771页。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