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 兵家之圣孙子 杀戮无度的白起 孙膑围魏救赵 千古一帝秦始皇 大风起兮云飞扬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雄才大略破匈奴 龙城飞将李将军 卫青不败非天幸 匈奴天敌霍去病 云台二十八将 以史为鉴知兴替 凌烟阁二十四元勋 风尘侠士李药师 夕阳红处是长安 无以复加郭子仪 皇袍加身开太平 威震三关杨家将 岳武穆精忠报国 留取丹心照汗青 杀戮功臣最多的皇帝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第二部分 览历史烟云 盘庚迁殷 三家分晋 党锢之祸 八王之乱 真实的西游记 历尽磨难到西天 唐僧讲经震天竺 玄奘西游归东土 玄武门之变 鉴真东渡 安史之乱 会昌灭佛 甘露之变 靖康之变 蒙古西征 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 察合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 伊利汗国 土木之变 晚明三案 七大恨 清初三大疑案 扬州十日、江阴三日、嘉定三屠 三藩之乱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第三部分 典章制度 侨州郡县 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 赋税制度的怪圈 北方人骑马作战的开始 无形的长城:郡县制 大九州与小九州 两汉的察举和征辟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太宗皇帝真长策 八股文 府兵制 强干弱枝的宋代 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常备军 清朝的八旗与绿营 宰相数量最多的朝代 四等人和臭老九 明清时期的内阁与军机处 绝无仅有的两京制度 皇帝的称呼 谁是宰相? 金瓶掣签与活佛转世第四部分 三教九流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二十五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 十三经 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 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藏传佛教的宗派 汉传佛教的宗派 道教的宗派源流 历史上的全真教 长春真人雪山行 白虎观会议 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谶纬神学 清人智慧的结晶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兵家之圣孙子(1)作者 : 邱立坤 如果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那么孙子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军事家;如果说《孙子兵法》排第二,那么就没有哪一部兵法敢自称第一。 孙武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贵族家庭出身为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使他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些对少年孙武军事能力的熏陶与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以展现自己才华的念头。 孙武认定吴国是他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孙武逃奔到南方的吴国。吴王阖闾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继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不信,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呈给阖闾看。阖闾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吴王欲试孙武用兵,对他说道:“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谈,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不可以拿来实地操练一下?”孙子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的宫女来演练吗?”孙子回答:“自然可以。”于是阖闾调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两队队长,然后要她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兵家之圣孙子(2)作者 : 邱立坤 孙武向她们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她们:“我发令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诫,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复说明。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都大笑起来,孙武对宫女们说:“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要斩两位队长。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派人传令:“我已经晓得将军善用兵了。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我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这时,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过来看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叫他们赴汤蹈火,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的确善于用兵,就任命他做了将军。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治军理国,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军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和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继而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时机未到,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战法来骚扰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翼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里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弃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到达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掉楚国。 在吴王北上与齐晋争霸的斗争中,孙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此后,孙武隐居,不知所终。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杀戮无度的白起(1)作者 : 邱立坤 在秦兼并天下、征服各诸侯国的战争中,秦将白起指挥了数十次重要战役,战功赫赫,影响深远。可以说,白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杀人如麻。与他为敌的人要杀,已经投降的人还是要杀。 周郝王二十一年,白起被秦昭王任命为左庶长,率兵夺占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并继续北进。韩、魏联军34万人据险迎战,此时秦军兵力不到韩、魏联军的一半,双方相持。翌年,白起利用韩、魏两军之间互相猜疑、互不配合的矛盾,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先以一部牵制韩军,集中主力猛攻魏军,在消灭魏军后,再围攻韩军。取得歼灭韩、魏联军24万,俘韩主将公孙熹的战绩,他因功升为国尉。 二十六年,白起升为大良造(最高军事长官),率兵攻魏,攻克61城。 三十六年,白起奉命率兵数万攻楚。楚是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广,人口和兵员最多的国家,但君臣不和,武备不修。白起的兵力虽仅及楚军的十分之一,仍决定奔袭楚国。秦军顺汉水南下,攻占邓(今湖北襄樊北),逼近楚的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急调大军数十万北上守鄢。白起见难以攻克,便在鄢西百里处筑坝蓄水以灌鄢,淹死楚军民数十万人,随后乘势攻占西陵(今湖北宜昌)。翌年,他率军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置郢为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三十八年,白起又溯江而上,攻克巫(今四川巫山北),再南下平定黔中(今湖南西部)。 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白起率兵去救,大败联军,斩魏兵13万,溺死赵军2万人于黄河中。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杀戮无度的白起(2)作者 : 邱立坤 五十一年,白起率兵攻韩,至五十三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韩本土和上党郡的联系。韩王想割上党郡以求和,郡守冯亭将该郡17城献给赵国。五十四年,秦派兵攻赵,克上党,进至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将廉颇坚守长平,秦难以攻下,乃派人携重金入赵,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廉颇为将。次年八月,赵括至长平即改变廉颇的部署,要同秦军决战,秦任白起为上将军去长平前线指挥。为麻痹赵括,秦对此项任命秘而不宣。白起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佯败而退,赵括率军猛追至秦军营垒。白起以一部坚守,以2万人迂回到赵军后面,切断其退路;另以5000骑兵冲乱赵军营垒,防止出援。赵军被分割、包围后,只得就地筑垒,转攻为守,白起见赵军仍有战斗力,乃围而不攻。至九月下旬,赵军已绝粮一个多月,赵括多次组织突围无效,本人被乱箭射死。白起乘势发起总攻,赵军40余万人全部投降。传说,白起允许赵军投降后,又说:“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除释放240名最年轻者外,将其余全部活埋。 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歼灭战先例。白起前后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最高军事长官大良造,并受封为武安君,六国人闻白起之名而色变。 长平之战共杀人45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2万,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居二分之一。 长平战后,赵国青壮年几乎死伤殆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连一向弱小的燕国都趁火打劫,出兵攻赵,幸被老将廉颇击败。此后赵国虽有名将廉颇和李牧两人,却已元气大伤,为秦所灭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孙膑围魏救赵(1)作者 : 邱立坤 在中国人的词典里,孙膑是和三十六计之一的“围魏救赵”联系在一起的。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裔,曾和魏人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深感自己的本领不如孙膑,怕他超过自己,就派人将他骗到魏国,施以刑罚,将他的膝盖骨剔掉,使孙膑终生残废,想让他从此避世隐居。 孙膑惨遭迫害,并没有心灰意冷,他默默地等待机会。后来齐国使臣到达魏国时,孙膑暗地里会见使臣。齐国使臣知道他乃当世奇才,便偷偷地将他送回齐国。齐将田忌知孙膑之才,极为敬重,待如上宾。 田忌常与齐王赛马,赌金甚高,但因马匹不如对方,经常在比赛中败北。孙膑知道了田忌他们赛马的规矩,就对田忌说:“将军押上重金,我一定能让您得胜。”田忌深信不疑,押上千金。开赛前孙膑对田忌说:“您用自己的下等马和大王的上等马比赛,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比赛,用自己的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比赛。”结果一负两胜,赢了齐威王一大笔钱。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讨教兵法,发现他确实是大将之才,因孙膑身体残疾,只好拜他为军师。孙膑终于以赛马这种纨绔子弟所喜好的游戏得到了国君的赏识,有了显名后世、扬威疆场的机会。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孙膑围魏救赵(2)作者 : 邱立坤 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庞涓率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出兵援救赵国。田忌的意见是率军直趋邯郸,孙膑献计说:“要解开杂乱的结就不应该生拉硬拽,要劝阻别人打架就不能一块儿动手。避开强势,攻击空虚部位,利用有利于我的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事情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现在魏国和赵国互相攻打,精锐部队必然都在外面战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将军不如率领军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那么魏国必然撤军自救,这样我们便一举解了赵国之围而且可坐享以逸待劳之利。”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魏国果然撤军邯郸,回来救大梁。齐军在庞涓回师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伏兵截击,将魏军打得大败。“围魏救赵”变攻坚为击虚,变被动作战为以逸待劳,变击敌有备为出其不意,比直趋邯郸参战确实高明得多。成为历史上的经典战役和“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代名词。 公元前349年,魏国与赵国联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直趋大梁,迫使攻韩魏军回救。与桂陵之战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10万,东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不但决心击败齐军,而且确定了乘势吞并莒地的战略意图。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向来自恃强悍勇猛而轻视齐军,认为齐军胆怯懦弱。善于用兵的人就应利用其骄傲情绪而使之朝着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兵法上说:‘急行百里同敌人争利,主将就有受到损折的危险;急行五十里同敌人争利,部队只有半数兵力赶到。’”因此,孙膑定下了减灶增兵的计策。齐军进入魏境后首先垒筑10万个锅灶,第二天垒筑5万个锅灶,第三天垒筑3万个锅灶。庞涓率军回国后,追赶齐军走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懦怯,进入我境才三天,它的士兵就已逃亡过半了。”于是,他丢下步兵,率领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地追赶齐军。 孙膑计算庞涓的行程情况,料定他天黑时候应当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为险崖峭壁,可以埋伏部队。齐军刮去一棵大树的表皮,在其露白之处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字样。同时,田忌派遣万名士兵持弓箭伏于道路两旁砍倒的树木之下,约定说夜里看见火光亮起,万箭齐射。庞涓于天黑时候追到马陵,站在那棵树下,发现树干露白之处写有字迹,便让人点燃火把照亮写字处。他还未读完,齐军万箭骤然齐发,魏军顿时乱作一团,彼此失去联系。此时庞涓知道自己中了敌人诱兵之计,失败已成定局,羞愤之下自杀而死。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1)作者 : 邱立坤 秦始皇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和骄傲,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空前绝后的大英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第一个在真正意义上一统天下的人,是皇帝称号的发明者。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侵犯中原,焚书坑儒终结了百家争鸣,也为汉朝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埋下伏笔,郡县制更是奠定了东亚大陆大一统的基础。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被拥立为秦王。8年后,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厉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三皇和五帝传说。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容易导致天下大乱。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代替夏商周时代的分封制,这两项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建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长城西起陇西的临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长达万里。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2)作者 : 邱立坤 为消灭战争,杜绝人民群众的反抗,秦始皇下令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12个巨大的铜人,以防作乱。又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50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阳,这样既便于监视,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折,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凡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最后只留下关于农业、卜算和医药的书籍。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460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秦始皇的文治武功到此遇到严竣的挑战。秦始皇在修建长城之外,又大兴土木修建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和庞大的骊山陵墓。这些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数百万人参与服役,而当时秦国的人口总共不过两千万。几个庞大的工程就足以毁灭这个国家了。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大风起兮云飞扬作者 : 邱立坤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一首《大风歌》吟出了刘邦的豪情壮志和雄图远略,吟出了大汉王朝四百载绵绵帝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江苏沛县的亭长刘邦奉令押送一批民夫往骊山修筑陵墓,途中,民夫边走边逃,愈来愈少。他干脆将他们全都放走,隐藏在芒砀山,等待时机造反。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刘邦在萧何、曹参等支持下,起兵响应,占领了沛县,被推举为沛公。陈胜死后,他和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成为了反秦的主力。秦王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率10万大军抵达灞上,子婴投降。刘邦进入秦都咸阳,秦朝灭亡。他废除秦朝苛法,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者法办,偷盗者治罪,因而深得民心。后项羽率40万大军赶来,驻扎于鸿门。刘邦退让一步,被项羽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这以后,他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下,出兵关中,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即皇帝位,后定都长安,国号汉,史称前汉、西汉。 刘邦从一介布衣起事,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他的长处在于知人善任,不拘小节。 天下安定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宴会,招待群臣。正当大家酒酣饭饱之时,刘邦问众人:“各位爱卿,请大家坦率地无所隐瞒地说出心里话,来回答我的两个问题。我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原因何在?项羽得天下而又失天下原因又是什么?” 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性情傲慢,喜欢侮辱别人;陛下性情仁厚,注意爱护别人。但是陛下攻城略地,土地都分封给众将,财物均与大家共享;项羽却嫉贤妒能,对贤能的人不能信任,对有功的人不加赏赐,得到土地不愿分封功臣,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须知治国兴邦,以人为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军需粮饷,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又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之杰,我却能够任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贤人却不能用,所以失去了天下。” 刘邦把胜败得失归于用人,的确抓到了根本,不愧是一代开国之主。古往今来,称雄天下的英雄们不一定文可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但却没有哪一个不善于识别人才和任用人才。正所谓得人者得天下,不得人者失天下。诸葛亮智绝千古,却在人才上面栽了跟斗。魏延有大将的才华,不得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反而被逼谋反。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却为诸葛亮重用,以致街亭失守,全盘皆输,这恐怕也正是诸葛亮七次北伐而无功的原因吧。 刘邦即位后,面对天下残破的局面,他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休养生息的政策:重本抑末,打击商人;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命令萧何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废除了残酷的夷三族和连坐法,又令韩信审定军法,张苍制定章程,叔孙通制定礼仪。在对外关系上,与匈奴约为兄弟,实行和亲政策,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保证了边境的安宁。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给以后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刘邦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立了许多同姓王与异姓王对抗,这一来却为子孙后代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汉王朝险些因此倾覆,显然是大大出乎刘邦立同姓王的本意了。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死于长乐宫,葬于长陵,庙号为太祖,谥高皇帝,历史上习惯称他为汉高祖。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韩信将兵,多多益善(1)作者 : 邱立坤 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其中决定性的人物是韩信。 韩信是江苏淮阴人,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身材瘦小,而且孤身一人,又没有专门的技能谋生,所以常常陷入三餐不继的困境。他跑去投奔一个远亲,住了一段时间,亲戚嫌弃他只会吃饭不会干活。后来,到了吃饭的时候,亲戚不做饭,原来他们早早地做了饭,早就吃过了。韩信知道了,不愿意再寄人篱下,就再次远走他乡。有一回,他好几餐都没有吃到东西,走到一条河边时已经精疲力竭了。这时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婆婆看见了,把他带回家,做了饭给他吃。韩信吃了饭,非常感激,他对婆婆说:“今日您款待我吃了这顿饭,等于救我一命,使我万分感激。他日我一定用千两黄金来作为报答。”婆婆笑道:“堂堂七尺男儿不能养活自己,我已经是快要入土的人了,可怜你这个年轻人,喂你一餐饭,是理所应当的,还求什么报答呢?”她哪里想得到,这个年轻人后来竟然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被皇帝封为齐王。 韩信虽然家境贫寒以至于无米下炊,却见识过人、胸怀壮志,有大将之才。秦始皇驾崩后一年,此时正当秦二世胡亥之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反抗暴秦的统治。一时之间,天下纷起响应,刘邦起兵于沛,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亦起兵江东,韩信即前往投奔。项梁兵败身亡之后,韩信即归于项羽属下,项羽任命他为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进言献计,项羽刚愎自用,暗地里非常瞧不起韩信。韩信心知在项羽手下终无出头之日,即转而投奔刘邦。后得滕公推荐,被刘邦任命为治粟都尉,管理粮草,韩信杰出的军事才华始终得不到施展。韩信多次与萧何闲聊,萧何深为韩信的才华所折服,认为汉王刘邦如得天下,非有韩信不可。 萧何多次劝刘邦重用韩信,均为刘邦拒绝。后刘邦在南郑打了败仗,将领士兵逃亡的非常之多,韩信认为刘邦不会重用自己,便趁机离开了。萧何听到韩信离开的消息十分焦急,来不及禀告刘邦就亲自朝韩信走的方向追去。刘邦误以为萧何也离他而去,感到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韩信将兵,多多益善(2)作者 : 邱立坤 后来,萧何终于追回韩信,前来拜见刘邦。刘邦埋怨他,说道:“随我到汉中的人最近逃跑了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为什么要追韩信?”萧何说:“那些逃走的人不难得到,韩信则与众不同,他是个千金难买的人才。如果您打算永久地在汉中称王,就不需要任用韩信。假如您欲东向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则非用此人不可。”刘邦不以为然,却不好驳萧何的面子,于是说道:“看在你的份上,我用他为将军如何?”萧何说:“不行,这样仍留不住他。”刘邦又说:“任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这样做就可以了。”刘邦想把韩信招来委以大将军之任,萧何说:“大王待人一向怠慢无礼,如今又像叫小孩子一样把韩信叫来,韩信还是要走。您要真想拜他为大将军,就得选择良日,经过斋戒,然后筑起坛场郑重其事地登坛拜将才行。”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斋戒沐浴,设台拜将。 起初,众人不知汉王任命何人为将,心中均猜疑不定,后来汉王宣布任命管理粮草的韩信为帅,众将不服。刘邦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帝国后,韩信居功甚伟,远在众将之上。可见使用人才的重要性,而萧何有伯乐辨别人才的长处,也足以名传千古了。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他认为,项羽虽然霸天下而臣诸侯,但百姓不拥护他,所以其强易弱;相反,汉王入关后纪律严明,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秦民拥护。因此,假若利用吏卒企望东归的心情,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领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刘邦兵败彭城后,韩信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阻挡了项羽的攻势。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他在击魏时,先以疑兵佯渡临晋,主力却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俘虏魏王豹,平定河东郡。随即又进击代、赵。汉三年十月,韩信在破代后,率兵东下井陉击赵。当时赵王聚兵井陉口,号称20万,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韩信一面以轻骑两千人伺机偷袭赵营,同时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诱使赵兵倾巢出击。随后汉军两面夹攻,获得全胜,赵王歇被虏获。同时,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20万楚军。刘邦为稳定人心,只好派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韩信南下与刘邦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解除兵权,为楚王。经常带兵出入,被人告发谋反。高帝六年,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伪游云梦,伺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赦为淮阴侯。十年,代相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韩信原与代相暗通声气,次年又部署家臣诈诏赦诸官徒奴,企图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被人告发。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伪称高帝班师回朝,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雄才大略破匈奴(1)作者 : 邱立坤 汉武帝常被后人与秦皇、唐宗、宋祖相提并论,出现于诗词文赋和人们的日常记忆中。汉武帝时代,国家强盛,政治稳定,是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张骞,就是在武帝建元3年(前138年)出使西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在武帝征和2年(前91年),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也出现在武帝时代。 汉武帝代表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明,也留下了许多难解的千古疑团。班固称颂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雄才大略,开疆拓土,还“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前无古人;司马光却说他奢华无度,酷刑重赋,“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截然相反的两段评论,却是同指一人,武帝早已魂消魄散,后人始终无法断定汉武帝英明神武还是遗臭万年。 武帝年轻时,经常聚集一批无赖子弟,逐兔射鹿,远游嬉闹,肆意践踏庄稼,百姓无不切齿痛骂。有一次,武帝盗用姐夫平阳侯名义,在外面胡闹,当地地方长官前往劝阻,武帝的随从甚至想鞭击地方官。官员大怒,率人将几位恶少扣留。最后,武帝亮出信物,才得以脱身。 但顽皮嬉闹只是少年天性,汉武帝的远见卓识不久即显露无疑。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雄才大略破匈奴(2)作者 : 邱立坤 公元前140年,即位不久的武帝发布诏书,要求各级官吏推举贤良方正、敢于直言进谏之士,鼓励天下吏民直接给皇帝上书。武帝从中选拔了董仲舒、主父偃等贤能之士。数年后,武帝命贤良学士上书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而使并进。”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理论,颁布“推问孔氏,抑黜百家”的诏令,在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建立太学,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公元前127年,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诏令诸侯王在封国范围内分封所有子弟,由皇帝给予名号,一改此前嫡长子继承的办法,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数年后,又借口诸侯祭宗庙所献黄金分量与成色不足,削夺106人的王侯爵位,是为“酎金”事件。 当然,汉武帝最令后人称道的功绩乃是抗击匈奴。此时,汉朝名将辈出,卫青、霍去病、李广、公孙敖等人多次征战。至公元前119年,汉军直捣匈奴单于王庭,大破匈奴兵,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内之肯特山),封山而还。此后,匈奴再也无力来犯。 数年后,为得到西域的汗血宝马,汉武帝派10万大军,征服了姑师、楼兰、大宛,结果不过得到数十匹上等好马和数千一般马匹。所失大于所得,穷兵黩武,至此达于极致,留下千古骂名。 数十年南征北战,大汉建国七十余年来所积财富消耗一空。为解决财政问题,武帝又露出了大手笔的风范。先是在全国实行盐、铁、酒的专卖,继而又扩大对商人的征税范围,并重赏揭发偷税行为者。而后又实行均输、平准两策,贱买贵卖,平抑物价;使用五铢钱,统一币制。 但大规模的战争耗费甚巨,又占用劳力,影响生产,终于引起百姓的激烈反抗。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龙城飞将李将军作者 : 邱立坤 司马迁著《史记》,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倾注心血最多、同情最深的仅两人而已,一个是屈原,一个是李广。屈原为楚王所忌,英雄无用武之地,终至自沉汩罗江而死。李广英勇善战,却终身不得封侯,老来却又在疆场上招致屈辱,竟至自杀。在司马迁的笔下,对这两个人的描写寄托着他对自己的身世遭遇的万千感慨,因而写起来也是饱含激情,令人油然而生敬仰之心。 李广生于公元前186年,为人木讷,不喜言辞。他身材高大,猿臂蜂腰,灵活自如,祖上世代善射,到了他之后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骑射之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时候,北方的匈奴经常袭扰汉朝的边塞地区进行掠夺。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又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正好二十岁,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从军击胡,因立战功升为中郎,后来升为武骑常侍,做了皇帝的侍卫。有一次他随文帝出行,时而冲锋陷阵,挫伤敌人;时而格斗猛兽,勇力超群,得到文帝的喜爱,文帝感慨说:“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如果是在高帝(刘邦)的时候,万户侯对你而言都是轻而易举呀!” 到武帝的时候,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镇守边关,多次与匈奴作战。匈奴恐惧,称他为“飞将军”,好几年都不敢侵犯右北平。李广大小70余战,斩杀敌人不计其数,他的老部下因功封为列侯的,不下20人。但是李广到死的时候,也没有得到封侯的机会。 李广为此常常叹息不已。他虽然并不喜好功名,但却为自己始终得不到升迁而闷闷不乐。他求教于一位算卦先生。先生问他:“你一生中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吗?”李广考虑了一下,说:“只有一件。那年我奉命镇压羌人叛乱,诱降了八百人,后来却全部杀掉了。”先生说:“这就是原因所在了,敌人已经投降却将其杀掉,这是身为将帅所最忌讳的事情啊。”李广听后默默无语。 李广对部下却仁慈宽厚,获得的赏赐都与部下分享,参加战斗时又勇往直前,因而深得部下的爱戴,部下都很乐意跟随他。他痛恨匈奴屡次侵犯边境,扰乱汉人生活,因而屡次请命与匈奴作战。 但李广运气实在不佳。他年轻时政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愿与匈奴为敌。等到汉武帝大动刀枪时,李广又已过盛年。几次大战,李广所率军队均是以寡敌众,不仅无功,反被废为庶人。比他年轻的卫青和霍去病却多次以奇兵获胜。 正是:“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六十多岁的时候,匈奴大规模来犯,不服输的李广再次向武帝请缨出战,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李广带兵和大将军卫青分路进兵,却中途遇上风暴迷失了道路贻误了战机。卫青要向皇帝禀报此事,李广感到非常屈辱,愤而自杀。 一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仅仅是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都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但千百年来,留名青史者屈指可数,大多数人连冯唐和李广都不如,终其一生默默无闻,没有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冯唐活了九十多岁,虽无所作为,却因后人一句“何时遣冯唐,持节云中”一句而永垂不朽。李广更是得到“龙城飞将”的千秋美名,万户侯又何足道哉!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卫青不败非天幸(1)作者 : 邱立坤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卫青北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他善于为人处事、明哲保身,令人无可挑剔,古人诗云“卫青不败由天幸”实在是委屈了卫青。 卫青出身卑贱,其母在平阳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卫青是卫媪与平阳公主家小吏郑季私通所生,后卫媪将卫青送至郑家,郑家竟以奴仆相待。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平阳公主看到卫青已长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汉,非常喜欢,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即骑马相随,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与在郑家时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卫青聪明好学,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上层阶级礼节。他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决定冒姓为卫,完全与郑家断绝关系。 公元前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成为卫青一生中的转折点。 卫子夫入宫不久,就有了身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陈皇后就是汉武帝姑姑的女儿,当年曾让他许下“金屋藏娇”誓言的陈阿娇,与汉武帝成亲后,被立为皇后,但一直未能给汉武帝生一个儿子。她担心卫子夫一旦生下的是个男孩,那就会被立为太子,而卫子夫也就会因此青云直上,成为皇后,这对她的地位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是,当时卫子夫正得汉武帝的宠幸,陈皇后对她不敢加害,就找母亲大长公主诉屈。大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为了给女儿出气,就嫁祸于卫青。她找了一个借口,把卫青抓了起来,并准备处死。卫青当骑奴时结识的好友公孙敖听到了消息,马上召集了几名壮士,赶往抢救,把卫青救了回来。公孙敖还派人给汉武帝送信,告知此事。汉武帝得知后,大为愤怒,索性召见卫青,任命他为建章宫监、侍中。不久,汉武帝封卫子夫为夫人,提升卫青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卫青不败非天幸(2)作者 : 邱立坤 卫青首次出征,即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由此愈加器重卫青,封他为关内侯。 卫氏一门显赫后,京城中有歌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其实不然,在两汉时期,左右朝政的外戚大多是靠裙带关系居高位的,而卫青、霍去病却是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如此,即使后来卫皇后失宠,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丝毫未受影响。 第二次出征,是在卫青之姐受封为皇后之后,卫青再次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率领3万骑兵,从雁门关出击,斩首数千人。第3次在翌年元朔二年出击云中,压制了河套地方,斩首数千,捕获了牛羊百余万头,击退匈奴的白羊王,而楼烦王也败走,汉朝在河套设立朔方、云中等郡,卫青被封为长平侯(3800户)。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6个将军和10余万骑兵,从河套深入塞外攻击。第4次出征,目标是匈奴右贤王。公元前123年,卫青为大将军,同样率领6个将军,10余万骑的军队,两次出击匈奴,均大胜而归。 家奴出身的卫青成了贵极人臣的大将军,朝中官员无不巴结奉承。这时,平阳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侯中选择丈夫,许多人都说大将军卫青合适。平阳公主笑着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了,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汉武帝知道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于是当即允婚,时迁事移,当年的仆人做了主人的丈夫。这样一来,卫青与汉武帝亲上加亲,更受宠信。但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 霍去病成长起来以后,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他的声望超过了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匈奴天敌霍去病(1)作者 : 邱立坤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李白《胡无人》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大获全胜,所凭借的大将不过两人而已,一为卫青,一为霍去病。霍去病自18岁开始征战疆场,22岁已将匈奴打得心惊胆战,再也不敢进犯汉朝。但两年之后,他长辞于世。其生也甚短,其功也至伟。千百年来,未有可与之相比的了。 霍去病是私生子,父亲是平阳县衙的衙役,曾在平阳公主(汉武帝之姐)家当差,母亲是公主家的侍女。私生子的身份注定了霍去病悲惨的童年生活。霍去病虽自幼生活在奴婢之中,艰苦无依,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由于姨母卫子夫擅歌舞,受宠于汉武帝,被封为皇后。一人为后,全家都是外戚。霍去病因此18岁即成为皇帝的侍卫,同年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的最后一战,号“嫖姚校尉”。 他率领800精骑,远离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选择便于进攻的目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侯。 此后,匈奴主力远遁漠北,河西走廊的匈奴势孤力单。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升为“骠骑将军”,率骑兵万人从陇西出发,进击河西匈奴右贤王(匈奴辖西部地方的最高长官)诸部,6天连续攻破5个部落,势如破竹,险些活捉单于(匈奴最高首领)太子,使浑邪、休屠二王惊恐万状,日夜筑城提防汉军正面进攻。霍去病令全体将士口衔竹箭,马摘响铃,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东急驰1000多里至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下,与卢侯、折兰二王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当时,汉军因长途跋涉,人马已疲备不堪,但见霍去病一声高呼,跃马向前,连连击杀敌军。汉军士气大振,奋勇斩杀卢侯、折兰二王及部众近9000人,俘浑邪王之子,缴休屠王“祭天金人”。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匈奴天敌霍去病(2)作者 : 邱立坤 同年夏,霍去病又与公孙敖率数万骑兵从北地郡(今甘肃永昌西)出发,进攻匈奴右贤王,以彻底歼灭河西匈奴有生力量。由于沿焉支山北正西挺进的公孙敖部迷失道路,未能如期会师,霍去病随机应变,率军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2000多里,从祁连山麓猛攻浑邪、休屠二王侧翼,斩敌3万余,迫使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由于匈奴单于以战守不力,欲将浑邪、休屠二王问罪,二王决定降汉。汉武帝惟恐敌人行诈兵之术,命霍去病率万骑前往受降。霍去病尚在途中,休屠王已然反悔,浑邪王情急刺杀休屠王,收编其军队。惊闻风云突变,霍去病毅然率军渡黄河,令全军在四万余匈奴部队前列阵进逼。这时浑邪王部许多无诚意降汉的人,纷纷投转马头逃跑,阵营骚乱,颇有倾刻瓦解之势。霍去病当机立断,飞马跃入浑邪王阵中,抓住浑邪王,稳住了匈奴众部。再通过谈判,命浑邪王斩杀8000名作乱官兵,派人护送浑邪王赴长安,自己率领几万匈奴兵,功成而返。汉朝把归附的匈奴部众安置在陇西等五郡关塞附近,又沿祁连山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筑边防城寨。在原休屠王、浑邪王驻地分设武威、张掖两郡与酒泉、敦煌总称河西四郡,既进一步孤立了匈奴,又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几十万人合围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一带),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分兵越过沙漠,寻求与单于决战。 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造成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驻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奔袭两千余里,寻找单于主力部队。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今何地不详),渡弓卢水(今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贤王(辖匈奴东部地方的最高长官)部酣战。结果获匈奴顿头等3小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共斩俘7万余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与卫青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为庆战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此役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并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也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云台二十八将作者 : 邱立坤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皇帝派人为二十八员功勋卓著的大将画像,并摆放在南宫云台之上,以纪念二十八人为建立东汉王朝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史称“云台二十八将”。西汉末年,谶纬之学盛行,即有人把二十八将说成天上二十八星宿下凡,辅佐真命天子刘秀登上帝位。范晔则在《后汉书》中,为二十八人一一立传,并认为他们“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历代开国,功勋卓著者不知凡几,因功高为皇帝所忌以致惨遭灭门之祸的也不在少数。光武帝刘秀则宽厚明智,厚待功臣,实属难能可贵。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赐予功臣们厚禄高爵,而不让他们参予军国大事。如立下新功,则增加封赏,而不加升官职。功臣们有一些小小的过错,也宽容为怀,不予追究。外国来朝,进贡奇珍异果,光武帝必定先遍赐功臣,而后才考虑三公九卿。因此,云台二十八将,均终身保全荣华富贵,得以安享晚年。这在2000余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实在是绝无仅有的。 刘秀死后,汉明帝以至各代皇帝对28家功臣及其后代,均优容有加,封侯29人,三公2人,大将军13人,列卿14人,校尉2人,州牧、郡守48人,尽可能保持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优越地位,甚至对已经除国废爵的功臣之后也格外开恩,恢复爵禄。身为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更是举门望族,累世宠贵。其余担任一般官吏的更是不可胜数,天下没有能够与之相比的。 光武帝及以后各朝皇帝宠幸二十八将及其他功臣,本以仁心为本,后果却实在出人意料。功臣之后受朝廷信任和重视,屡代为官,逐渐成为享有特权的地主阶层。久而久之,终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豪强地方阶层,乃至成为东汉末年导致东汉分崩离析、地方割据的主要因素。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以史为鉴知兴替(1)作者 : 邱立坤 作为唐朝的开国者之一,唐太宗的统帅能力,以及在他统治期间的文治武功,与历代贤君明主相比毫不逊色,而他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胸襟宽阔、开明大度、容人之量都是任何其他统治者所无法比拟的。他的这些特点不仅展现在为后人称道的“贞观之治”上,也影响了其后的唐朝皇帝,使得唐朝中前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开明的时期(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开明,才开创了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的篇章,唐代也成为中国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为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晋阳起兵,反抗隋朝的残暴统治。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而后逼李渊禅位于己,次年(627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贞观(627年~649年)年间,由于唐太宗比较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与其大臣房玄龄、魏征等人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休息,留心治道。这个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民族关系融洽,被赞誉为封建社会少有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及其辅臣认识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害怕像隋朝那样覆舟。他认为,隋朝之所以覆亡,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防止农民起义,唐太宗便采取了与隋朝相反的做法,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这样做,使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稳定,大唐的统治也就可以长久了。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以史为鉴知兴替(2)作者 : 邱立坤 唐太宗即位之初,便定下“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策才能贯彻执行。唐太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所以,他要求下臣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有识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部下,有的是宿敌,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或疏远之人。如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力求成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君主兼听纳谏,则“贵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国家便能治理好。他希望唐太宗能够成为一个有道明君。唐太宗很重视魏征的意见,并在自己的行动中,尽可能兼听纳谏。贞观年间,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进谏蔚然成风,不仅大臣,连宫中的长孙皇后、徐贤妃也能进谏。当以直谏著名的魏征去世时,唐太宗十分难受,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为此而悲泣良久。像唐太宗这样贤明的皇帝,在封建时代,确实是不多见的。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是唐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他成为杰出封建政治家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封建帝王的楷模,与此两点息息相关。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诫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也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突厥灭亡以后,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各小国都纷纷要求归属;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说唐朝对归降的突厥人待遇优厚,重又回来归唐。公元630年3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的确,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古来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元勋(1)作者 : 邱立坤 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真人大小的图像,并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多少有一些,而附带的用意却也很明显。 二十四元勋名录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要作用。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房玄龄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元勋(2)作者 : 邱立坤 申公高士廉第六。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启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起义功臣。参加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称。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元勋(3)作者 : 邱立坤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攻打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染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中国历史知道点第一部分 数风流人物凌烟阁二十四元勋(4)作者 : 邱立坤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命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