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浦家同样居于相模国,源赖朝在伊豆起兵时,由于住得比较远,他们没能赶上第一时间参加,后来听说主君已抵达石桥山,便昼夜兼程往这边赶。途中路过大庭景亲家附近,就顺便过去点了把火。“一定是三浦家那帮人干的!”大庭景亲不愧是恒武天皇的后裔,看到着火,稍作思考便猜到了。“虽然现在已是黄昏,又天降大雨,但若等到天亮,三浦家那帮人一定会与源赖朝会合,到时恐怕就比较难打了。”想到这,大庭景亲改变决定:发兵!就在现在!奇迹没有出现,源赖朝毫无悬念地惨败了。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300人以最快的速度被化整为零。好汉不吃眼前亏。源赖朝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个好汉。天快亮时,源赖朝已经逃离石桥山很远了,他找到了另一座地形复杂、比较利于藏身的山。这座山的名字据史料记载,叫做“杉山”。躲进杉山的源赖朝,暂时获得了些许喘息的机会。所谓“些许”,就是很短暂的意思。被打得七零八落的队伍还没来?及聚齐,大庭景亲的搜山队又追来了。接着跑!源赖朝掉转马头,率领刚聚起来的几十人朝身后的树林跑去。队伍中有两人比较能打,一个是加藤景廉,另一个名唤大见时政,此二人奉命留下来断后。这时候,一个比较意外的场面出现了。加藤景廉的父亲(加藤景员)和大见时政的哥哥(大见政光)也在队伍中。这两人一个担心儿子,一个放心不下弟弟,都没有跟着队伍跑,而是留下来加入了断后行列。其他人见此情景,也都纷纷自觉回来参战。眼看众人即将不支,此时源赖朝会作何反应呢?按照《吾?镜》的描述,他是立即收住战马,掉转马头,英勇无畏地奔回战场,以百发百中之箭法射敌无数,很快扭转了战局。待箭已射尽,才在众人的护送下向山中进发。但我前面也说过,《吾妻镜》是官方史书,自然会对源赖朝有无可救药的美化倾向,因此我们在读到这一段时,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学会正确理解官方史书的语言,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章-源平之战 2.-兵败石桥山(2)这段描写的本质就是:源赖朝带着一群残兵败将,没命地向山中逃窜。经过一阵飞奔,待终于逃出追兵视线时,除去跑得慢没跟上的,源赖朝?边只剩下了寥寥数人,前面提到过的土肥实平,也是其中之一。此人因领地在相模国土肥乡,故姓土肥。在后来的诸多重要战斗中战功赫赫,深得源赖朝信任,镰仓幕府成立后他也是重臣之一。眼看搜山队越来越近,土肥实平焦急地环视四周,这一带的地形他还算熟,他必须尽快带主君找到藏身之所。大庭景亲是个执著的人,他的目标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找不到源赖朝誓不罢休。三千大军兵分数路,在山中展开了地毯式搜索。在主力靠近一处陡峰时,大庭景亲忽然停住了脚步。大庭景亲:“前面那山洞好像有点不对劲。”?哦?我去看看。”说话的人叫做梶原景时,也是平氏阵营中一员大将。梶原景时:“山路甚险,我一人前去即可,若有情况,我会射箭示意。”大庭景亲:“也好,你要小心。”当梶原景时与洞里的源赖朝四目相对时,源赖朝已经开始准备自杀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想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天佑源赖朝。日本另一本重要史料《源平盛衰记》记录了当时梶原景时与源赖朝的这段对话,或者说,是记录了梶原景时的独白。梶原景时:“等等。”源赖朝:“?”梶原景时:“你们不要出声,外面的人我?对付。”说完便转身向外走,在走出洞口前,又转回身:“只是,如果你有赢得天下的那一天,请不要忘了我。”回到大庭景亲面前,梶原景时抖抖身上的尘土:“洞里都是蝙蝠,根本没有人,他们应该不敢躲在这么近的地方,我们去前面那片山看看吧。”大庭景亲:“真的?洞里那么黑,你看清楚了?”梶原景时:“我仔细看过了,确实没有。”大庭景亲:“还是一起去看看吧,我总觉得不对劲。”“你这么说就是不相信我!”梶原景时脸色陡变,“景时一片忠心,没想到今日会受这般侮辱!大人若不信,景?愿一死以表忠心!”说着就拔刀做自刎状。这一招果然灵验,大庭景亲也不愿意闹得太僵,遂赶紧安抚:“别别别,看你说哪去了,我怎么会不相信你?好吧,你说没有就没有。走,我们去前面看看。”在梶原景时的搭救下,源赖朝又一次虎口脱险。其实说到梶原景时的救人动机,倒并不是因为此人与源氏有任何渊源。事实上他不但本人与源氏无半点瓜葛,就是往上数八代也没人在源家做过事。也就是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平氏家臣。此人带兵打仗没见有什么建树,但政治嗅觉却极其敏锐。眼下平氏虽看似稳坐江山,但微妙的时局告诉他?平氏完蛋的日子也许不远了,要找新东家得趁早。源赖朝会不会成为平氏的终结者,他不知道,但他愿意赌一赌。如果源赖朝能赢到最后,那他就等于押对了宝,到时凭此奇功一件定能换个后半生吃穿不愁;如果源赖朝成不了大器,那他今日不死早晚也会被灭掉,这对他梶原景时是没有半点损失的。唯一的风险,是有被大庭景亲发现的可能,不过他料定大庭兄对他十分信任,必定不会强行进洞搜查,就算实在瞒不住,大不了推说洞里黑,没看清楚。后来镰仓幕府成立后,梶原景时凭着这次立下的奇功,果然成了源赖朝的心腹家臣,并曾一?担任过幕府“侍所别当”一职。这个职位大家乍一听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没关系,你只要知道这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狠角色就行了。关于梶原大人的故事暂时就先说到这,以后遇到我们再慢慢说,下面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战场。梶原景时带走了搜山队,源赖朝暂时没了危险。可一直躲在山洞里也不是办法,下一步该怎么办呢?一行人暂时也没了主意。许久,北条时政带着一伙人找到了这里,之后又有些被打散的武士陆续聚拢过来,队伍逐渐增加到了几十人。第二章-源平之战 2.-兵败石桥山(3)看着陆续聚拢起来的队伍,源赖朝紧拧的双眉靠得更近了。眼下,人越多目标越大,越容易暴露,必须想个法子赶紧离开这里。相模国是肯定?不下去了,回伊豆也是自取灭亡,放眼四周,往西南方向走,越走离平氏越近;往西北方向走,必须得穿过整个相模国,这太危险;再看东部呢,相模国地处东海岸,从东南到东北,整个儿都是海。海?想到这里,源赖朝看到了一丝让他惶恐的希望。他这一辈子还从没渡过海,可是眼下只有海上没有平氏追兵,要想逃过这一劫,看来只有走海路了。从海上向东北进发,如果幸运的话,能够抵达安房国,那里是距离相模国最近的半岛。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大家一致赞同,土肥实平在相模国海边长大,自告奋勇去找船。为避免暴露目标,整个队?分成两路,由北条时政带一部分人先出海,待船只看不见了,源赖朝再带剩余队伍乘下一批船上路。就在相模国海边的船队渐行渐远之时,在石桥山的另一边,三浦一家人正在回家的路上。要说这三浦家的忠诚,那真是没的说。此次来参见主君,他们是倾全家之力,由家督(大家族的家长,可理解为族长)三浦义澄亲自率领全族所有能上阵的成员,以及手下所有武士,共计500余人前来参战。前一晚由于下雨、天黑,加之山路不好走,三浦一家走到石桥山附近的一条河边(丸子河),便停了下来,打算天亮后与源赖朝会合。不料天亮一打听,竟得知源赖朝的军队已经惨败,主君也下落不明,三浦义澄没办法,只好怅然若失地带队返回老家三浦郡。三浦郡位于相模国东部一个小小的半岛上。走陆路回去的话,一处必经之地就是半岛与大陆(日本“大陆”,姑且这么叫)的相连处——相模国镰仓郡由井浦。而这个由井浦,又靠近相模国与东北部邻国武藏国的交界处。就在三浦家一行人途经由井浦时,前方忽然出现了一支来历不明的队伍。古代日本两军交战前流行喊话,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可以辨别对方来历,避免误伤自己人;二、如果是敌人,可以在打仗前骂上几句,解解恨。石桥山之战开打前,源赖朝的老丈人北条时政就与大庭景亲激烈地对骂过一阵。看到有不明队伍出现,三浦义澄警觉地示意自家队伍远远停了下来。三浦义澄:“吾方乃相模国三浦氏,敢问前面来者何人?”一嗓子过去,只见对方军队一阵骚动,随即,一个年轻的声音大声回话:“原来是三浦舅舅啊!我是重忠啊!舅舅近来可好?我姥爷可好?”三浦义澄一听,顿时放下心来。原来,前面带队的是武藏国武士畠山重忠。(“畠”这个字,在日语里就是“田地”的意思,大家可以就读做“田”。)畠山氏与三浦氏两家关系非同一般。这不光是因为双方同为关东武士,住得近,其实早在20多年前,两家还同为源氏家臣。只是源赖朝父亲起兵失败以后,三浦氏选择了蛰居,而畠山氏则选择了投靠平氏。此外,两家还有另一层更重要的关系——互为亲家。这个畠山重忠的母亲,其实就是三浦义澄的亲妹妹。也就是说,畠山重忠是三浦义澄的外甥。遇见亲人了呀!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下来,按照正常情况,接下来就是亲人间手拉手嘘寒问暖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扭转乾坤的人物出马了。此人名叫和田义盛,时年33岁,是三浦义澄的侄子,因领地在三浦郡和田里(里:区域单位,参见中国古代区域单位),故姓和田。和田先生武艺超群,尤其擅长骑射,百发百中甚至不足以形容他的箭术之精准。据史书记载,此人可以在330米开外,射中海上敌船上的目标(坛浦之战)。通常情况下,精于计算的人,武艺都不怎么厉害;而武艺精湛的人,脑筋就不怎么复杂。当然,文武双全的奇才也有,但和田义盛显然不是奇才。日本史学家给他下的评语是:愚直、单纯。这个评论准不准,您往下看就知道了。只见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和田义?扬起一鞭,在众人一片目瞪口呆之中,冲到了畠山重忠的队伍前。和田义盛:“畠山小儿(畠山重忠时年16岁),你跟你爹背信弃义,投奔平氏老贼,如今带队所为何来?来讨伐主君吗?!”畠山重忠被这突然一喝,顿时没了话说。因为和田义盛说得还真没错,他正是要前往石桥山支援大庭景亲的。定了定神,他大声回道:“你是什么人?敢如此放肆?!”和田义盛越发暴怒,“我就是专杀叛徒来的!”眼见双方剑拔弩张,三浦义澄急忙大喝一声:“义盛,你给我回来!这么不懂事呢?!”队中其他人也纷纷上?,拉的拉、劝的劝,总算把这老兄带了回来,一场战斗似乎可以避免了。还有更不懂事的呢。就在众人刚喘口气,打算各走各路之时,忽又听“嗖”的一声,从三浦家队伍后面又冲出一人,直奔畠山重忠队伍而去,见人就砍,一句废话都没有。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和田义盛的亲弟弟——和田义茂。什么叫兄弟?这就叫兄弟。畠山重忠怒了,彻底怒了。敢情你们三浦一家合着伙来玩我是不是?弟兄们,上!今天不拼个你死我活,你们还当我畠山氏是好欺负的!一场恶斗就此上演。由于事发突然,双方都没?准备,所以完全是硬碰硬直接打,完全不讲技术含量。打了一阵,双方均损兵折将,畠山氏50多人被枭首,三浦氏也元气大伤,遂各自收兵。可怜这三浦一家,兴冲冲前来支援主君,结果没到山脚下就听说主君已战败,回家途中又遇见亲人队伍,不明不白地打了一仗,损兵折将,最后回到了三浦郡。第二章-源平之战 2.-兵败石桥山(4)再说这个畠山重忠,平白被骂了一顿,还挨了顿打,心中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这也难怪他。当年做源氏家臣的是他爸,后来投奔平氏的也是?爸,而且那都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他今年才16岁,也就是说他一出生就以为自己是平氏家臣,所以听说石桥山打仗,带着队伍就要过去,谁料路上被不明不白地打了一顿,心中自然气愤难平。当下石桥山也不去了,立即回到武藏国(今东京、神奈川县一带),扬言要召集所有武藏国豪杰,到三浦郡去一雪前耻。说实话,别看这孩子小,号召力还挺大。两天后,畠山重忠率领由数千人组成的武士团,浩浩荡荡地杀到了三浦郡。三浦一家自知打不过,举家退回三浦郡衣笠城。衣笠城并不坚固,眼看数千大军即将杀入城内,三浦义澄的父亲,时年88岁?三浦义明发话了。三浦义明:“义澄,趁现在天还没亮,你快带众人从南城门逃出,这里有我一个人就够了。”三浦义澄:“不,父亲,我们绝不能留你一人在此。”三浦义明:“我老了,走不动了。而且有我在,外面的人暂时看不出这里已成了空城。你们快走,我能争取的时间不多。”三浦义澄:“父亲!……”三浦义明:“我已经88岁了,就算能逃出去,活的时间也不多了。你快带众人离开,眼下相模国已经不能久留,你们出了城要渡海前往安房国(今千叶县南部),那里眼下还比较安全。”三浦义澄拗不?父亲,眼见形势危急,只得领命。前面说过,三浦郡地处相模国最东北端一个半岛上。半岛的好处之一,就是在陆上无路可逃时,可以从海上逃走。三浦义澄率领全氏所有族人,以及手下所有武士连夜赶到了海边。由于地处东北端,三浦郡与安房国的海上距离更近些,两地海上直线距离不超过20海里。月光下的海面冰冷孤寂,看着眼前的茫茫大海,想起凶多吉少的老父亲,三浦义澄不禁觉得心头一酸,继而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涌上心头。想我三浦家,世代雄踞三浦郡,当年也算一方豪杰,如今竟这般凄惨!现在全族人的希望都寄托?我身上,而我又能依靠谁呢?然而百感交集的三浦义澄并没有孤独太久。天快亮时,他远远发现前方海面上还有几艘小船在航行。难道是追兵?不对,追兵不会朝那个方向行驶。看那船只一共也没有几艘,三浦义澄下令船队划过去看看。结果靠近一看,带队的不是别人,正是北条时政。海上相见,甚是激动,双方把石桥山之战以后的情形各述一番,合兵一处继续北上,此处不多赘述。第三章-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1.-说一说日本人的名字至此,石桥山兵败后的源氏所有力量都已离开相模国,且目的地指向了同一个地方——安房国。那么,在海的那一边他们能否胜利会师呢?那里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在等着他们呢?别急,在继续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事要告诉大家,那就是日本人名字的奥秘。在看上一章,特别是上一节的时候,想必很多人都被陆续出现的N多人名弄得头晕眼花了吧?说实话,我看外国书,最讨厌的也是人名一大堆一大堆地往外冒,实在记不住,头痛。但这个日本人名却有些不同,其实大家只要掌握了规律和技巧,后面不管再遇到多少名字,您都不会觉得眼花缭乱,相反还会觉得很有趣呢。我们先说姓。首先声明一点,我们这里所说的姓,指的是1868?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姓,那会儿有姓的都是贵族。这些贵族的姓,十个有九个是地名。比如和田义盛,就住在和田里;比如三浦义澄,就住在三浦郡。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家族的人,姓氏会不一样,因为不住在一个地方呗。另外,这古代姓氏通常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用越大的地名做姓,这个人的身份就越高。还拿上面叔侄俩做例子。“三浦郡”比“和田里”范围大,所以,虽同属一个家族,姓三浦的,就比姓和田的地位高。(该族家督都姓三浦,不姓和田。)如果您还是没看明白,我再举个例子:比如A姓北京,B姓天津,A就比B地位高;如果C姓广东,D姓广州,C就比D地位高,要是再有个E姓“两广”,那E就是最牛的,明白了吗?好,有了以上基础知识,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请大家从“伊东佑亲”这个人的名字中,猜出名字的主人住在哪里?呵呵,伊东、伊东,当然是伊豆国东部啦。那里现在叫做伊东市,在静冈县范围内,大家可以对照一下地图,看看是不是非常靠东。(事实上,那里再往东就是海了。)除了地名,日本人的姓还有天皇御赐的,不过一共只有两个:源氏和平氏。另外还有少部分贵族的姓不是地名,如藤原氏。这个大家简单了解即?。此外,围绕“藤原”这一姓氏,还诞生了许多新的姓氏。比如,住在尾张国的藤原氏,后来改姓尾藤;丰后国藤原氏,后来改姓后藤;近江国藤原氏,称近藤;远江国藤原氏,称远藤……以此类推,所以今天大家就会发现,带个“藤”字的日本姓氏极多。说完了姓,再说名。日本人的名字,才能真正体现他们是不是一家人。一般儿子的名字,会从父亲的名字中取一个字。还说上面的三浦义澄、和田义盛。“义澄”、“义盛”,都有一个“义”字,说明两人都是三浦“义明”的后代,自然就是一家人了。当然,也不一定?用爸爸名字中的同一个字。比如我们熟知的源赖朝同学用了爸爸“源义朝”中的“朝”字,而他还有个弟弟叫源义经,用了爸爸名字中的“义”字。另外,我上面所提到的名字事实上都已经经过简化。一般古代日本人的名字里还要加上“N郎”。例如,北条时政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全称是“北条四郎时政”;而他的次子北条义时,由于是次子,所以全称是“北条次郎义时”。所以有时当你看到爹爹叫四郎儿子叫次郎时也不必诧异——不是一辈的嘛。看看,从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中,不但可以看出名字的主人家住何方,还能看出他在家排行?几,信息量多么丰富啊。第三章-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2.-转机名字的故事讲完了,我们来接着讲源赖朝同学的故事。几条破船,几个随从,1180年8月29日,源赖朝来到了安房国(今千叶县南部)。一踏上安房国的土?,源赖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快马加鞭送出一封信,收信人的名字,叫做上总广常。安房国不大,向北走不远就是上总国(今千叶县中部),上总广常就住在该国。以国名做姓,想必大家也已猜出此人不凡。事实上,上总广常家族世代盘踞上总国,是该国首屈一指的头号武士,类似于大家概念中割据一方的军阀。革命是需要本钱的,源赖朝仅有的一点本钱早已在石桥山一战中输得一干二净,若要继续革命,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援提供支持。关东诸国数来数去,有此能力者,非上总广常莫属。所以源赖朝这封信,便是一封求?信。可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肯不肯帮忙是另一回事。上总广常有理由伸这个援手吗?答案是有。因为早在30多年前,此人也是源氏家臣。具体说来是这样的,源赖朝有两个妓女所生的哥哥,其中长兄名叫源义平。这源义平当年手下共有17员心腹干将,人称“义平十七骑”,上总广常便是这“义平十七骑”当中的一员。当年兵变失败,源义平战死(1160年3月)后,“义平十七骑”也跟着分崩离析,上总广常带兵回了上总国,继续过他的割据生活。不过虽说是主从关系,却也是3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事易时移,就算源义平活过来亲自求援,人家买不买账还是个问题,源赖朝区区一封信,果真会管用吗?呵呵,说出来不是吹牛,事实上源赖朝此番求援,就是算准了上总广常必定出手相救。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这几年平清盛正在不断蚕食上总国。去年,也就是1179年,平清盛的亲信家臣藤原忠清,甚至到上总国当上了镇守将军(日本官名:上总介),率军长期镇守在那里,摆明了要把上总氏挤出局。可是上总家几代人在这里苦心经营上百年,岂是你平氏说赶就赶得走的?为此上总广常反平之心早已有之,动手只是早晚的事。第二,上总广常的家督一职,正不断受到挑战。事实上,上总广常在家中虽为嫡子,却不是长子。他上面有七个哥哥,在家排行老八,全名“上总八郎广常”。父亲去世后,上总广常以嫡子身份继承家督一职,但大哥、二哥却并不服气。为此老爸一合眼,这哥仨就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内斗,直到1180年,哥仨持续了10多年的内斗还没分出个胜负。如果这样一直斗下去,不等平清盛出手,这三兄弟自己就会先把自己葬送掉。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宣称拥护主君完成大业、讨伐老冤家平氏,一来可以在道义人心上加分,二来也能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对于上总广常是否会出手相救,源赖朝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回信比预期到得还要快些,只是内容不像预想中那样干脆。信上说:“主君重举反平大旗,广常自当全力相助。只是事关重大,广常还需准备些时日,过些日子才能面见主君。”这几行字意味着什么呢?是真心相助,还是缓兵之计?若真是后者,求援不成倒不要紧,暴露了行踪就麻烦了。盯着眼前这封信,源赖朝许久没有说话,没人能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任何信息,沉默的空气中透着紧张。许久,倒是土肥实平憋不住了。土肥实平:“主君,眼下不如暂时离开此地,待看清上总广常的真正用意再做打算?”源赖朝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他的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不,我们等下去,就在这里等。”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源赖朝自然有他的原因。原因之一,是经过思考,他仍然认为自己此前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在平氏的蚕食和家族内斗中耗尽元气,还是借他的反平大旗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源赖朝相信上总广常应该知道如何选择。而第二个原因其实十分现实,那就是如果此次得不到上总广常的支持,源赖朝就真的没有退路了。论实力、论动机,放眼关东诸国,上总广常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源赖朝最终选择了等,他相信他的判断不会有错。是的,的确没错。事实上就在读完求援信的那一刻,上总广常已经在心里打好了一番盘算:此前由于没有必胜的把握,且师出无名,故而他迟迟没有对平氏动手。而现在,简直是好事从天而降。一方面,源氏名头响亮。论出身,源氏是日本唯一可与平氏分庭抗礼的皇室后裔。这就像当年刘备,即便是个编草鞋的,只要打出皇室宗亲的旗号,造起反来就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投靠在源赖朝名下,他上总广常就避开了反平主谋的罪名。倘若反平成功,他便是头号功臣;若是不幸失败了,他也有机会像上次兵变那样全身而退,大不了守住一隅,继续过他的割据生活。盼星星、盼月亮,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盼,源赖朝终于等来了上总大哥——还有他的两万精兵。原来这个上总广常做事非常实际,他想既然答应了反平,就要有个反平的样子。所以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团结上总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合了两万精兵,又捎带灭了几个较弱的平氏家臣,这才正式赶来参拜主君。读《吾妻镜》时,看到这一段,我以为源赖朝见到两万精兵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甚至想象了一下他涕泪齐下、喉咙哽咽的样子。可继续读下去却吃了一惊——原来源赖朝怒了。愤怒的理由十分离奇——因为上总广常去得太晚了,这是对主君的不敬。对于这个离奇到诡异的发怒理由,《吾妻镜》上是这样解释的:上总广常之所以晚去,是因为他心里另有一个小算盘。当时,十分天下平氏占了七分,而眼下这个源赖朝,除了一场惨败的战绩,其他一无所有。上总广常不确定这个年轻人(33岁)是否真的值得投靠,所以故意晚去,并用两万精兵加以试验:如果两万精兵就能让他乐得找不着北,就说明此人没什么宏图大志,不值得投靠;如果源赖朝因为他的迟到而愤怒,就说明此人有王者之风,是个当主君的料。结果源赖朝怒了,所以上总广常安心投靠了源赖朝。对于这段猜测,我始终觉得有点牵强,却又没什么理由反驳。此后关于上总广常的记载,《吾妻镜》中几乎都是负面报道。比如说一群家臣骑马遇见源赖朝,别人都下马跪拜,只有他在马上纹丝不动,别人劝他下马,他当着源赖朝的面就说:“我们上总家往上数三代都没人行过这种礼!”还有一次源赖朝请一帮家臣喝酒,席间赏给一个老家臣一件衣服,上总广常借着酒劲指着那老家臣的鼻子就骂:“就凭你那一把老骨头,你凭什么受赏?我看这件衣服归我才对。”说完走过去就抢,当着源赖朝的面和那老家臣一阵撕扯,结果把衣服都扯坏了。总之读来读去,就感觉这个人好像性格乖张易怒,对主君也非常不忠,很难驾驭。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上总广常的结局,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事隔三年,上总广常便被源赖朝诛杀,或者说,是设局冤杀了。所以《吾妻镜》上的意思等于是在说:这老家伙一开始就居心不忠,主君杀他也是应该的。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也有可能此人是真的“行为偏僻性乖张”,但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他还是源赖朝的大救星。话说革命又有了新的本钱,源赖朝率领队伍继续向北行进。当时,算上上总广常带来的两万精兵,源赖朝的队伍就有两万人了。没错,人数没有搞错。相模国,等着我,我会回去的。第三章-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3.-我源赖朝又回来了两万精兵,这是源赖朝新的筹码。不论这一次是输是赢,总之他赌定了,因为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从下总国(今千叶县北部,靠近东京)经陆路,向西南方向进发,经过武藏国(今东京所在地),便可到达相模国(今神奈川县)——那个他曾经输得一败涂地的地方。队伍一路顺风顺水,途经武藏国时,忽然遇到一个比较意外的人前来投奔。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前文提到的三浦义澄的外甥、前不久刚刚带数千人到三浦郡铲平衣笠城的16岁少年——畠山重忠。当时他爹身在京城,一个没看住,这孩子就干出这等惊世骇俗之事,最后连自己的姥爷也没放过,以至于88岁的三浦义明最终死在了自己外孙的手里。挨了老爹一顿骂,终于搞清楚状况的畠山重忠看到两万源军打自家门前经过,便手举白旗,前来投奔了。之所以手举白旗,倒不是表示投降。在当年的日本,白旗是源氏的标志,与之相对的,红旗是平氏的标志。所以说你归顺源氏就要举白旗,要是归顺平氏,就得举红旗了。后来,基于源、平两家不共戴天的世仇,日本便用红、白两色表示对抗。直到今天,日本每年NHK电视台元旦晚会(相当于央视春晚)都举行“红白歌合战”,把参加晚会的歌手分为红、白两队,两队轮流比赛唱歌。我们熟知的很多日本歌手,都是通过“红白歌合战”而一炮走红的,比如90年代的木村拓哉。举着白旗的畠山重忠来投奔?,这让源赖朝万万没想到。可让他更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随着大军一路行进,关东武士不断有人前来投奔。这些人中,有源氏老家臣,也有平氏那边倒戈过来的。一路上队伍不断壮大。一个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因为平氏快完了,大家要赶紧找到另一棵大树。1180年,对平清盛来说,是悲惨的一年。他的悲惨,不光是因为这一年各地反平声浪此起彼伏,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希望。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老年丧子。1179年6月,他的女儿盛子因病去世。62岁的平清盛很悲痛,可没等他擦干眼泪,当时的“后白河法皇”(原为天皇,后来退位当了太上皇,再后来出家,就成了法皇,但仍致力于皇权之争)便没收了他女儿生前的领地。而按道理,这领地应由他女儿的孩子继承。平清盛忍了,他知道法皇对他不满。一个月后的7月,他的嫡长子平重盛病逝了。这是个更大的打击。这个长子,是平清盛最疼爱的儿子,文治武功都相当了得,且宅心仁厚,本是继承平家大业的第一人选。无奈好人不长命,平重盛去世时年仅42岁。眼泪还没干,长子的领地又被没收了。法皇,你不要欺人太甚!悲愤已极的平清盛,一气之?杀入宫中,幽禁了法皇,罢免所有亲法皇的王公大臣,替代以亲平氏者。一夜之间,朝廷成了平氏的朝廷。然而这些就够了吗?不,不够。重盛,没有什么可以弥补失去你的痛苦。想当年保元之乱(1156年),18岁的你随父出征,战场上,多少次父亲即将不支,是你鼓励父亲不要放弃。平治之乱(1159年),21岁的你鼓励将士们:“现在年号是‘平治’,都城在‘平安’(平安京,即今日京都),我们是‘平氏’,三‘平’合一,定能一举‘平’了敌人!”(“平了敌人”,日语也有这种说法。)那个意气风发的你啊,父亲现在还清楚地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