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三帝国的灭亡》-2

作者:乔丹 字数:11776 更新:2023-10-09 10:15:35

尽管如此,苏军并没有停止进攻,只是放慢了前进速度。德军被迫撤退。1944年1月5日,连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铁路线也被苏军切断。在苏军的进攻下,德军防线出现了一个宽150英里、纵深50英里的巨大豁口。随后,苏军攻势开始逐渐减弱。但是,乌克兰第2方面军紧接着又发起了进攻,已经到达基洛夫格勒,德军几乎毫无喘息之机。经过2个星期的准备之后,乌克兰第1和第2方面军同时展开了攻势,将50000名德军包围在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突出部。  虽然被围德军已经濒临绝境,但希特勒坚决不允许撤退,反倒命令部队发起反攻。刚开始,反攻取得了成功,但就在这时,天气开始与德军作对。让德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天气突然变得温暖起来,融化的冰雪将地面变得一片泥泞,德军装甲部队被迫停止进攻。  最后,希特勒终于下达了允许德军从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包围圈”撤退的命令。撤退开始时非常顺利,但当苏军发现德军的意图时,立即动用炮兵力量对撤退部队发起了猛烈轰炸。指挥官们有的被炸死,有的被炸伤,还有的与自己的部队失去联系,整个德军失去了控制,最终溃不成军。格尼罗伊—蒂基斯克河由于解冻而猛涨,几千名德军在试图渡河时溺水身亡。尽管如此,在50000名被困德军中,仍然有30000人最终突围。但是在短时间内,他们将很难重返战场。如此多的德军得以成功逃脱,这让斯大林非常气愤。然而,当他得知俄罗斯英雄亚历山大·内夫斯基的部队在1200年与条顿骑士团的战争中有过同样的败笔后,他的怒火才逐渐平息下来。  苏军的攻势并没有减弱。3月4日,他们又发起了一次新的进攻,迫使德军退到了德涅斯特河沿岸。通过一系列的战斗,苏军夺回了切尔诺夫策,彻底切断了波兰境内德军和苏联南部德军的联系。随后,马利诺夫斯基将军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和托尔布欣将军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也发起了各自的进攻,都取得了非凡的战绩。乌克兰第3方面军成功地夺回了敖德萨;与此同时,第4方面军也从锡卡西-彼列科普向德军发起了进攻。普里莫尔斯克独立集团军也从刻赤半岛出发,加入了战斗,将德国第17集团军逼入绝境。4月12日,德军开始从克里米亚半岛撤退,苏军穷追不舍。4天后,德军已经被迫撤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在那里收到了希特勒的命令:“绝不能撤离克里米亚半岛。”  6月6日,苏军开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虽然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他们将很难守住这座城市。当初,德军花了250多天才从苏军手里拿下塞瓦斯托波尔。然而,苏军最高统帅部宣布,苏军将很快———也许在几个小时内———重新夺回这座城市。两天的血战标志着战役的开始。5月7日,苏军打开了一条进入塞瓦斯托波尔的通道。德军开始向市中心撤退,苏军步步进逼,于5月9日晚完全占领了这座城市。斯大林命令苏军尽快在24小时以内,将德军从克里米亚半岛全部清除出去。苏军没有让最高统帅失望。在苏军大规模的进攻之下,德军被迫撤到了弹丸之地赫尔松,随后又冒着苏军炮火和空中轰炸的危险继续撤退。战斗很快就结束了。5月12日正午,德国第17集团军的残余部队投降,一个11万人规模的集团军最终只剩下2.5万人。  解放列宁格勒  在克里米亚战役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同时,苏联人开始解决列宁格勒突围问题。这座城市已经被德军包围了将近3年之久,打破敌人的封锁是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苏军在1943年已经打通了一条通往列宁格勒的通道,但是这条通道仍在德军火炮的射程之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宁格勒的困境。另外,斯大林也急于解决来自芬兰的威胁。当时,芬兰正在以德国战时盟国的身份与德军并肩作战,试图推翻苏芬两国冬季战争后签署的和平协议。对于苏联来说,1944年年初是实现列宁格勒解围的最好时机。一方面,南路德军已经屡遭惨败;另一方面,为了应付苏军可能发起的进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注意力转向了白俄罗斯方向。---------------第9章红色风暴1944—1945年(2)---------------  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戈沃罗夫将军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梅列茨科夫将军的沃尔霍夫方面军从1944年1月14日起在诺夫哥罗德—卢加地区展开联合行动。在地面进攻开始前,苏军重型轰炸机首先对位于别扎波特尼的德军炮兵阵地进行了一整夜的空袭。次日上午9时35分,苏军开始使用火炮猛烈攻击德军阵地。炮击整整持续了1小时零5分钟,数以千计的炮弹排山倒海般地飞往德军阵地。轰炸刚一结束,第2突击集团军立即向前突进,以5英里的进攻正面向前推进了3000码,有的部队还突进到德军第2防线。  虽然第一天的进攻非常顺利,但后来由于苏军第42集团军的进攻区域先后遭遇雾雪天气,进攻一度受阻。虽然第42集团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速度很慢。戈沃罗夫派出他的参谋长前往前线,调查进度缓慢的原因。通过实地调查,参谋长发现步兵在前进中根本得不到火炮和坦克的支援。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坦克陷进了厚厚的积雪中,前进非常困难。尽管如此,苏军的前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到了1月19日,第2突击集团军和第42集团军在罗普莎附近顺利会合。在两军会合的途中,苏军攻占了德军用来炮击列宁格勒的重炮阵地,缴获了100多门重型火炮。  1月20—21日,德军几乎完好无损地撤出了姆加地区,这让戈沃罗夫大为光火。但是,形势非常明显,他们对列宁格勒构成威胁的时间已经不会很长。1月20日,苏军实现了突破,开始转入反攻阶段,猛烈追击撤退中的德军。但是,和姆加地区一样,苏军的反攻速度太慢,主要原因是编队指挥官的战术指挥效率太低下。由于在整个战争期间,这些高级指挥官大部分的时间都被困在列宁格勒,不像其他战区的指挥官那样,经历了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列宁格勒战役中,苏军一个最明显的倾向是全程使用步兵部队,装甲和炮兵部队坐了“冷板凳”,根本没有任务可以执行。到了1月23日,戈沃罗夫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错误的战术,决定起用炮兵和装甲力量。他命令各兵种指挥官联合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手中重型武器的作用。  但是,由于这些命令来得太晚,德军得以成功逃脱。1月26日,苏军全部清除了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线周围的德军,重新控制了这条铁路。德军对于列宁格勒的围困最终被打破了。尽管一座又一座的城镇相继落入苏军之手,但德军仍然一边继续战斗,一边有序地撤退。苏军追击速度过于缓慢,最终使得德军再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尽管这让苏军非常失望,但他们毕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到了1月30日,在苏军的进攻下,德军向后撤退了50英里~60英里。到了2月份,战斗仍在进行,但是弹药的短缺使得苏军的进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苏军尽管在1月底就赢得了这场战役,但是直到8月份才将列宁格勒地区的德军全部清除出去。苏军实现了解放列宁格勒的主要目标,同时清除了列宁格勒和加里宁周边绝大部分地区的德军。曾经在苏联国土上所向披靡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遭到极大削弱,许多作战编队遭受了致命打击。  接下来,苏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芬兰部队从1941年侵占的苏联国土上驱逐出去。这时,芬兰政府已经清醒过来,意识到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失败将使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于是开始考虑通过外交途径与苏联方面进行斡旋。1944年2月,随着列宁格勒战役临近尾声,苏军解散了梅列茨科夫将军指挥的沃尔霍夫方面军,任命他为加里宁方面军司令。6月10日,梅列茨科夫指挥部队向斯维里-彼得罗扎沃茨克发起了进攻。与此同时,列宁格勒方面军也开始进攻维堡附近的卡累利阿地峡。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9日,芬兰部队被赶回到1939年的芬苏边界线。芬兰政府看到大势已去,急忙求和,于9月4日与苏联签订了停战协议。  “巴格拉季昂”行动  在1944年的春季攻势即将结束前,苏联最高统帅部就已经开始考虑下一阶段的进攻计划。为了确定进攻目标,统帅部的成员们对于各种目标进行了广泛分析。他们曾经考虑进攻巴尔干半岛,但考虑到不利的地形条件可能使补给线拉得太长,于是很快否决了这个计划。随后,他们又对其他选择进行了讨论,最终一致认为,最好的进攻是针对白俄罗斯境内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首先夺回明斯克。这次行动以俄国19世纪著名的军事统帅巴格拉季昂的名字命名。按照计划,苏军首先包围驻守在明斯克—维捷布斯克—罗加乔夫三角地带的德军,将他们彻底歼灭。---------------第9章红色风暴1944—1945年(3)---------------  苏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这就意味着进攻不会受到德国空军的威胁。此外,在人力方面,苏军也拥有相当大的优势,因为尽管在持续数年的战争中伤亡惨重,但苏维埃政府能够在全苏联范围内号召人民参军入伍,奔赴前线。这一点德军无法与之相比。苏军拥有19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2个坦克集团军,总共140万人,另有5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31000门各型火炮。德军当时有120万人,虽然在数量上与苏军相当,但是仅拥有9500门火炮、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的目标是苏军在1944年5月23—24日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制定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军计划从6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命令3个白俄罗斯方面军合力进攻第一个目标———明斯克。  德军对于即将到来的进攻也有所觉察:无线电侦察获取的情报显示,苏军已经指示各个游击队组织尽可能多地破坏德军后方的后勤系统;另外,苏联空军对于德国空军基地和铁路线的空袭也预示着进攻即将开始。  1944年6月23日,“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式开始。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三天之内就突破了德军在博布鲁伊斯克附近的防线;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也到达德军位于维捷布斯克和奥尔沙之间的防区。苏军进攻势如破竹,先后包围了德军第53军和第4集团军。事实上,以上两支德军如果能够及时撤退,就可以免遭苏军的包围。然而,他们在请示撤退时,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希特勒仍然顽固地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坚持防守到最后要比将大批部队安全撤退更可取。  希特勒只有在发现目标确实不可能实现时,才会命令部队撤退。结果,德军的灾难就接踵而至。首先,希特勒准许第9军撤退时,他们已经无路可逃,被消灭在维捷布斯克。接下来,第9集团军的70000名官兵被包围在博布鲁伊斯克。6月29日,苏军向这座城市发起了暴风骤雨般的猛攻,将残余德军全部消灭。该军司令官在两天前被解职,已经返回德国。虽然这使他免遭一死,却使他的部队失去了指挥。这样一来,在整个战役的最后阶段,第9集团军一直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第10章第三帝国灭亡(1)---------------  在意大利,德军的处境相对较好。但在几个星期后,盟军就发起了新的进攻。很明显,德军阵地的陷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巴尔干半岛,德军一败涂地,先后被逐出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大西洋海战也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虽然德国空军还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但是盟军的轰炸机编队能够随心所欲地轰炸德国境内的任何地方。在大型战斗机护航编队的支援下,他们可以发起全天候的轰炸,使得德军的空防设施形同虚设。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然保持着盲目乐观的心态。当战火烧到第三帝国的心脏柏林时,他才最终承认,他的千年帝国美梦已经破灭。但是,在这一时刻最终到来之前,双方仍然进行了大量的战斗。  西线战事  在阿登反击战带来的震惊逐渐消失后,美英盟军开始制定穿越莱茵河、进入德国本土的计划。莱茵河是德军的一道防御天堑,同时还有“西墙”的保护。在开始进入德国之前,盟军必须首先征服这条河流。1945年年初的恶劣天气致使莱茵河附近的低地被水淹没,根本无法通过,增加了盟军进攻的困难。但是,对于盟军来说,这种情况至少有一个好处: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进攻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艾森豪威尔的穿越莱茵河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真实”行动中,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将肃清通往莱茵河对面城镇韦瑟尔的通道;与此同时,第30军将从奈梅亨出发,前往赖希斯瓦尔德。随后,第二阶段计划———“掷弹兵”行动开始。在这一阶段中,威廉·H·辛普森上将的美国第9集团军群将穿过门兴格拉德巴赫,与蒙哥马利的剩余部队会合。在下一阶段的行动开始前,他们将停下来进行休整,增强部队的战斗力。一旦休整完毕,第21集团军群将强渡莱茵河,从北部侧翼包抄鲁尔区,然后进入北德意志平原。平原地区特别适于坦克作战,如果上述行动能够取得成功,蒙哥马利将率部向柏林开进。  在蒙哥马利北面的美军战区,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将发起“伐木工”行动。按照行动计划,美军将首先肃清科隆至科布伦茨之间通往莱茵河的通道;随后,巴顿的第3集团军将前往美因茨和曼海姆,与从萨尔州出发参加“低调”行动的第6集团军群会合。这些计划顺利完成后,盟军将在莱茵河上建立桥头堡。  艾森豪威尔的意图是,这些桥头堡将把德军的注意力从蒙哥马利的进攻方向上引开。但是,这种做法引起了布莱德雷和巴顿的不满,他们认为美军应当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觉得艾森豪威尔的计划令人难以接受。事实上,蒙哥马利自从1942年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咄咄逼人的态度,令美军指挥官们非常恼火。倘若没有这种原因,巴顿和布莱德雷的不满情绪也不会如此强烈。和正常人一样,艾森豪威尔当然也不能忽视感情的力量。虽然计划的第一部分没有任何改变,但是艾森豪威尔决定,他将重新考虑在穿过莱茵河、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后,是否允许蒙哥马利的部队担负主攻任务。  所有这些计划都是针对突破“西墙”和穿越鲁尔河前面的开阔地带而制定的。对于盟军来说,这块空地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因为德军随时都可以通过炸坝放水将其淹没。一旦德军炸坝放水,盟军将无法继续前进,这样一来,计划中的4个行动将无法相互配合。  “真实”行动和“掷弹兵”行动  为了不致损害自己的名望,蒙哥马利制定了全面而又系统的“真实”行动和“掷弹兵”行动计划,几乎将行动中可能发生的每一个细节都列入了计划。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当时环境的需要,因为德军的防御力量非常强大。为了抵抗英军的进攻,德军作了充分准备,部署兵力12000人。防御者位于高地,占据有利的地势,而进攻者却要冒着大部分地区可能被淹没的危险,通过一些羊肠小道穿越赖希斯瓦尔德大森林。如果敌人防御得当,盟军的进攻将非常艰难。---------------第10章第三帝国灭亡(2)---------------  2月8日凌晨5点,加拿大第1集团军打响了“真实”行动的第一枪。他们首先进行了2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德军炮火随后予以了反击。接下来,英军炮兵又发起了3个多小时的弹幕射击,将无数炮弹倾泻到德军阵地上。大规模的炮火准备结束后,步兵部队立即向前突进。  被洪水浸透的地面使得前进非常困难,盟军部队被迫在火炮和空中力量的掩护下一点点向前挪动。前进速度比预想的要慢得多,他们花了2月份最后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不是原计划的3~4天,才实现了所有的行军目标。德军趁机炸毁了莱茵河上所有的桥头堡,并打开了鲁尔大坝的水闸。这使得“掷弹兵”行动暂时搁浅,被迫推迟到洪水退去后的2月23日。但是,当第9集团军开始前进时,他们发现德军的防御力量相当薄弱。3月3日,英加联军在盖尔登会合,肃清了奈梅亨和杜塞尔多夫通往莱茵河的通道。至此,蒙哥马利开始考虑强渡莱茵河,最终将日期定在3月23日和24日。  由于德军已将莱茵河上的大桥全部炸毁,第21集团军群已经无桥可用,只能涉水强渡莱茵河。  美军战区  当蒙哥马利的部队在进攻中受挫时,布莱德雷的进攻却非常顺利。当时,德军被迫调遣大量部队对付蒙哥马利,使得美军开始阶段的进攻相对容易(虽然可以这样解释,但如果因此认为美军的进攻异常轻松也是极不客观的)。3月6日,美军一举拿下科隆。第1集团军的其他部队向波恩开进。与此同时,第9装甲师也在辛齐格与巴顿的部队实现了会合。3月6日晚,该装甲师到达梅肯海姆。为了保证第9装甲师能够顺利到达阿尔河谷,B作战群奉命前往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第一批到达大桥的美军惊奇地发现,这座大桥居然完好无损。  3月7日下午4时,美军通过雷马根大桥,到达莱茵河东岸。美军穿越莱茵河的消息迅速传开。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军立即趁机扩大战果,虽然这样做需要改变整个作战计划。实际上,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因为占领雷马根大桥而改变蒙哥马利部队的主攻地位,因为雷马根大桥附近的地形决定了在此实现突破的机会非常有限。巴顿的第3集团军完成了“伐木工”行动中的任务,一直打到科布伦茨,肃清了通往莱茵河通道上的德军。但是,巴顿对此并不满足。第1集团军在雷马根大桥的胜利令他妒火中烧,命令部队必须在3月22日乘坐小船渡河。第11步兵团成功完成了渡河任务。随后,巴顿发布了一条听起来异常刺耳的新闻,宣布他的部队已经成功渡河。为了贬低蒙哥马利,他还在报道中大肆宣称,美军的成功渡河是在没有空中轰炸、烟雾掩护、炮火以及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是,他却丝毫没有提到自己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主要是因为德军在尼尔施泰因渡口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  英军强渡莱茵河  蒙哥马利对巴顿的报道不予理睬,而是继续对他的渡河计划———“掠夺”行动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完善。渡河行动的时间安排在3月23日晚至24日黎明。在渡河开始前,英军将首先向对面德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炮击,随后再发动空中袭击。蒙哥马利的谨慎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德军对于第21集团军群的进攻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这就决定了他只能发起一场常规进攻,而不能像巴顿那样使用小船运送步兵渡河。  3月23日晚上6时许,英军首先发射了烟幕弹,在莱茵河上制造了一道厚厚的烟幕。随后,5000门火炮向莱茵河对岸开炮齐射。与此同时,突击部队迅速登上各种登陆艇和两栖攻击舰船,包括在诺曼底登陆行动后声名鹊起的“谢尔曼”两栖双驱动坦克,向对岸冲去。  蒙哥马利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所获得的火力和人力优势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英军很快就在对岸获得了一个立足点,准备等事先安排好的轰炸机对韦瑟尔实施轰炸后,立即突入这座城镇。晚上10时30分,200多架轰炸机发动了空袭,将韦瑟尔炸得面目全非。随后,第1突击旅进入韦瑟尔,经过激烈的战斗,控制了这座城镇。到了3月24日黎明时分,英军已经在莱茵河对岸建立了5个桥头堡,标志着渡河已经取得了成功。---------------第10章第三帝国灭亡(3)---------------  随后,美军第17空降师和英军第6空降师又发动了代号“大学运动队”的大规模空降突击行动,从而使攻势得以继续。空降部队的突击行动将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使桥头堡能够继续向纵深地带迅速延伸。为了获得空中火力的掩护,空降行动在白天展开。与在阿纳姆实施的空降行动不同的是,在此次空降作战中,所有部队将通过一次空降完成着陆。他们将在目标正上方或在己方火炮射程内实施空降(这一点又与“市场花园”行动有所不同)。3月24日上午10时,空降行动开始。空降行动并不是很理想,很多伞兵未能在目标区着陆,滑翔机也未能在预定的时间起飞,这就给德军的抵抗行动带来了可乘之机。盟军伞降部队和飞机蒙受了巨大伤亡,总共有100多架飞机和滑翔机被击落。尽管遭受了如此惨重的损失,伞兵部队最终还是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大学运动队”行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伞降部队占领了哈明克恩村和伊瑟尔河上的3座桥梁。在3月24日结束以前,第21集团军群在莱茵河对面的阵地已经固若金汤。随后,英军开始制定下一阶段的突入计划。  西线战事的最后阶段  就在此时,由于以下两点原因,艾森豪威尔改变了他的战略。一方面,布莱德雷和巴顿对于原先的计划不断地表示不满;另一方面,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柏林已经不再是英美盟军的进攻目标。于是,当蒙哥马利开始计划穿过北德意志平原进军柏林时,艾森豪威尔决定将作战重心转向第12集团军群。随着作战重心的转移,第12集团军群将进军易北河和穆尔德河,力争在与苏军会合前将德军一分为二;第21集团军群将前往波罗的海沿岸,争取在苏军到达以前先期抵达,随后解放荷兰并占领德国北部港口;在第12集团军群的南部,美国第6集团军将开进奥地利,消灭那里的残余德军。  根据新的计划,3月28日,英军第2集团军从桥头堡出发,越过了威悉河,尽管他们在汉诺威遇到了德军的誓死抵抗,但还是在3个星期内向前推进了20英里。截至4月18日,第21集团军群的进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第1军已经到达须得海;第12军逼近汉堡;第30军到达不来梅;而第8军也已经攻占吕内堡,正向易北河挺进。与此同时,第12集团军群也包围了鲁尔区,准备向城内德军发起致命的攻击。4月1日,美军第9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在利普施塔特会合。4月12日,美军进入埃森。至此,对于德军而言,盟军的进攻已经势不可挡。  大批德军纷纷投降,使得盟军在处理战俘问题上暂时遇到了严重困难。在美军战区内,德军有组织的抵抗已经彻底结束。英军战区的情况也是如此。  第21集团军群在占领荷兰后继续向波罗的海沿岸开进,一路进展顺利,基本没有遇到德军有组织的抵抗。1945年4月18日,第21集团军群到达不来梅郊区,距汉堡也只有一步之遥。在它的南部,美国第7集团军和法国第1集团军分别在维尔茨堡和卡尔斯鲁厄遇到了德军较为有力的抵抗,但是盟军的进攻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到了4月18日,西线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第三帝国的灭亡也即将到来。现在,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东线战场,那里的苏军已经兵临柏林城下。  苏军进军柏林  1945年3月,形势非常明显,苏军很快将会把柏林变成一个战场。希特勒发布了保卫首都的命令,但在这些命令中,充满了大量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空洞言词和对德国人民的训导,缺乏怎样保卫柏林的具体措施。更为糟糕的是,希特勒认为,德国最终必将转危为安。这种盲目的自信意味着,由于缺乏足够的压力,德国人很难竭尽全力将柏林变成一个坚顾的堡垒。这就使得柏林保卫战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城市的许多地方,连最起码的防御阵地都没有。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到了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份柏林保卫战计划最终还是出炉了。但是,对于德国人而言,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在检查各个防区的战备情况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发现,所到之处部队无一例外地缺乏弹药,其中尤其以炮兵部队的情况最为严重。由于燃料短缺,坦克无法行驶,部队的机动受到极大牵制。同时,德军由于缺乏运输车辆,补给品也无法运抵目的地。此外,德国空军已经名存实亡,飞机因为缺乏燃油而无法起飞。最后,虽然令希特勒兴奋的是,柏林尚有100万人的守备部队,但其中许多都是未到服役年龄的孩子和老弱病残,他们连最起码的军事训练都没有接受过。只有那些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稍微具备一点指挥方面的经验。但是,由于听说苏军在占领区肆意虐待和杀戮平民,柏林人感到极为恐惧,进而激发了他们誓死保卫首都、抗击苏军进攻的决心。---------------第10章第三帝国灭亡(4)---------------  这时,希特勒虽然已经搬进了总理府地下坚固的水泥掩体内,但他仍在忙于制定过于乐观的计划,妄想击退苏军的进攻。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的消息传来,希特勒顿时精神大振,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将罗斯福的死亡看做一个积极的征兆,认为这是他期盼已久的一个机遇。在希特勒看来,既然主张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最主要人物已经死去,自己就可以有机会与盟军进行停战谈判了。两天后,希特勒获悉,在德军的进攻下,美军在易北河上的桥头堡被迫后退,他开始感到飘飘然,认为胜利的希望仍然存在。  但是,这纯粹是痴心幻想。实际上,无论是罗斯福总统的去世,还是一次战术上的挫折,都不会动摇美国人民将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可以想像,罗斯福总统在世之日,绝不可能任命一位不赞同德军无条件投降政策的副总统。另外,斯大林和丘吉尔也绝不可能突然改变他们的立场。更为重要的是,希特勒有关与英美签订和平协议的幻想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苏军马上就要对柏林发起进攻,即使西方盟国愿意帮助希特勒实现他的狂想,苏联方面也不会等闲视之。苏军从2月份以来就开始集结兵力,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复杂的一次兵力部署,已经占据了向德国首都发起进攻的最有利的阵位。4月中旬,250多万军队、6000辆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45000门火炮和火箭发射器以及包括食物和炮弹的各种补给品陆续运抵指定地点。  4月16日,柏林战役打响了。苏军的作战方案非常简单———从非常宽阔的正面上发起进攻,包围并歼灭德军。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从位于奥得河西岸的屈斯特林桥头堡出发,直接向柏林进军。科涅夫将率领乌克兰第1方面军渡过尼斯河,进攻柏林的西南部。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进攻斯德丁地区,牵制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使其无法向柏林城内的被困部队实施增援。这项计划让科涅夫大为恼火。当时,科涅夫与朱可夫之间的竞争十分紧张。从表面上看,斯大林将主攻柏林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副最高统帅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科涅夫仍然为自己未能得到攻克柏林的主要机会而耿耿于怀。这种由个人主义引发的矛盾对于后来的战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斯大林在激励他的两位重要下属夺取德国首都时,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矛盾,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4月16日凌晨3时,朱可夫的部队开始向泽洛高地发起进攻。在大规模空袭的伴随下,苏军首先向德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这种猛烈的火力曾迫使敌人放弃抵抗,但在本次战役中却未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是苏军在对待德国平民的问题上“名声”不佳,激发了德国人保家卫国的斗志。朱可夫的部队在当天没有取得突破,而科涅夫的部队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第二天的战斗中,科涅夫的部队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战果。斯大林开始向朱可夫施加压力,他告诉朱可夫,如果他的部队再拿不下泽洛高地,他将把主攻柏林的任务交给乌克兰第1方面军。  这个“威胁”的确对朱可夫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他根本无法忍受将最后的胜利果实拱手让给别人。他开始鼓励甚至明确警告他的下属:如果仍然不能取得突破,他们将被解职、剥夺特殊待遇或在下一次进攻中被派往第一梯队。4月18日,虽然朱可夫的部队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却对德军阵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月21日,朱可夫的第3和第5突击集团军进入柏林郊区,随后向市中心开进。4月22日晚,科涅夫的部队到达泰德罗运河,开始向朱可夫部队的前进方向推进。4月24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哈弗尔运河会合,包围了柏林。随后,苏军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巷战,使用坦克和火炮逐个突破德军阵地。德军节节败退,防御阵地不断收缩。  截至4月27日,德军控制区只剩下一个长约10英里、宽不到3英里的狭长地带。4月28日,德军环形防线崩溃,大规模的抵抗行动结束,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小规模遭遇战。两天后,希特勒自杀。第三帝国国会大厦也于当天被苏军攻占。当时,仍然有许多德军躲在地下室里,企图继续顽抗下去。5月2日,柏林全城投降。随后,苏军又进行了数日的扫尾行动。---------------第10章第三帝国灭亡(5)---------------  在苏军开进柏林城内的同时,城市周边的战斗仍在继续。在西线战场,盟军发动了最后一战,迅速瓦解了德军的抵抗。在第21集团军群战区,英军于4月27日攻克不来梅;5月2日,他们又攻占了吕贝克和汉堡。4月19日,美国第12集团军群攻占哈雷和莱比锡;3天后,又攻占了德绍。4月24日,美国第1集团军群到达位于穆德河附近的停止进攻线。没有参加柏林战役的苏军已经开始向他们的西方盟军开进,最终于4月25日在易北河附近与他们实现了第一次会师。  美国第3集团军也于当天渡过了多瑙河,攻占了雷根斯堡。随后,巴顿率部进入奥地利,并于5月5日攻占了林茨。在他的右方,美国第7集团军经过5天的血战,最终于4月20日攻克了纽伦堡,随后与法国第1集团军一起渡过了多瑙河。他们最终击垮了德军G集团军群的抵抗,为法军向瑞士边界进军扫平了道路。这时,希特勒自杀的消息传出,战争临近结束。5月4日,德军几乎全部停止抵抗。在位于吕内堡灌木林的蒙哥马利的司令部,德军代表同意德军在荷兰、丹麦和德国北部的部队全部无条件投降。第二天,德国特使到达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协商德国无条件投降事宜。他们试图再次拖延投降的时间,但是遭到了拒绝。5月7日2时40分,德国代表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片刻之后,艾森豪威尔就向伦敦和华盛顿发了一份电报:  当地时间1945年5月7日2时41分,盟军光荣地完成了使命。艾森豪威尔。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艾森豪威尔和他的一些代表们还有一项使命需要履行。5月8日临晨,在柏林苏军占领区举行的签字仪式上,德国代表和战胜国的代表们共同签署了一份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最后议定书。  欧洲战争结束。希特勒的“千年帝国”仅仅持续了12个年头。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