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细说隋唐-13

作者:赵剑敏 字数:19173 更新:2023-10-09 10:16:43

为减轻镇守撞关的哥舒翰的压力,郭子仪提出北取范阳,直捣叛军老巢,打烂叛军的根本。然未待唐玄宗做出批示,渡关已经陷落,朝廷向巴蜀流亡。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灵武是朔方军的治所,由此他将屡战屡胜的郭子仪视为了他的干城。他急调郭子仪回灵武,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宰相,仍领朔方节度使。在另一宰相房馆率军和叛军相战大败后,朔方军更成了唐肃宗身边惟一能倚重的军队。  郭子仪根据唐肃宗急欲收复二京的政治规划,将河东作为首要的战略要地来考虑,因其东征可图洛阳,西行可取长安,占得此地,等于洞开了二京的门户。他先在河东设下内应,然后,自己率军拿下冯姗(今陕西大荔),隔黄河威胁河东。河东内应奋起,大杀叛军,叛军守将崔乾拓弃城而走。郭子仪渡河追击,乘胜取得了河东。随之,他击败叛军安守忠部,夺得永丰仓,打通了关中与陕地。  外围扫清,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会合其他部队以及回绘等军,先西进攻克长安,再东征夺回洛阳,为唐朝收复了二京。  在迎接郭子仪的仪式上,唐肃宗感激地对他说:“这虽是我的家国,但实由卿再造!”  郭子仪对唐朝有再造之功,由此获得了殊荣,但也由此功高震主,使唐肃宗对他有了提防之心。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肃宗调集各路大军围讨镇守邺城(今河南安阳)的安庆绪。参加会战的将领中有九个节度使,其中以郭子仪与李光弼名望最高。然唐肃宗出于对他们的防范,却不设主帅,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整个战局。在唐军的猛攻下,邺城危在旦夕,然终因缺乏统一指挥,而功亏一签。  次年,唐各路联军再与史思明大战。大战之间,忽起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以致难辨敌我,由此双方均遭惨重损失。郭子仪率部向河阳(今河南孟县)撤退,以确保洛阳安全。为淮卸战败的责任,鱼朝恩竟向唐肃宗汇报,说是郭子仪作战不力。唐肃宗不辨曲直,召郭子仪回京,免了他的军职,让他在家赋闲。  然时属多事之秋,党项等羌人在长安以西地区不断挑出.事端,京师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不敢用郭子仪的唐肃宗,却想出了一个法子,让威震天下的郭子仪空顶那地区邺宁、解坊二节度使的名头,以震慑党项,但人仍留在长安。直到朔方军发生以拥护郭子仪为名义的兵变,唐肃宗不得已,才封了郭子仪汾阳王的爵位,让他以副元帅的身份,进驻发生兵变的绛州(今山西新绛)。郭子仪秉公处置了组织兵变的将领,同时解决了激发兵变的事由—军炯间题。  唐代宗登位,郭子仪再一次遭到了猜忌,被解除兵权,调回长安。  不久,安史之乱结束了,而吐蕃却以强劲之势,一路向长安攻来。此时,唐代宗才不得不重新起用郭子仪。然为时已晚,几乎没有什么装备和军队的郭子仪,难以抵挡二十万吐蕃大军的进攻,眼看长安陷落。可久经沙场的郭子仪却沉着应对,组织散兵游勇,用疑兵之计击退吐蕃,收复了长安。  这是郭子仪第二次收复长安,回到长安的唐代宗,惭愧地对他说:“用卿不早,以致落人这般地步。”  郭子仪年事渐高,然在固怀恩联结吐蕃、回纶侵犯唐朝时,他还是显示了宝刀不老的威力。  仆固怀恩是员名将,在安史之乱中曾有大功于朝廷。渔阳战火熄灭后,他统朔方兵驻扎在汾州(今山西汾阳)。时朝廷衰弱,很是忌惮有大功者。仆固怀恩看得心寒,由此渐渐拥兵自重,暗与回绝联络,以为后盾。这本是仆固怀恩自保后路的做法,但事实上却产生了与朝廷二心的后果。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向唐代宗上了一道密本,说他勾结回给有谋反的企图。得知消息的仆固怀恩,从此再也不敢入京。  无论仆固怀恩是否真的想反,起码唐代宗容不得他这一系列的行径,由此朝廷展开了对付他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仆固怀恩是郭子仪的旧部,若让郭子仪前去接管朔方军,仆固怀恩便将无所作为。  郭子仪奉命上路。然未等郭子仪到达,为摆脱绝境的仆固怀恩彻底亮出了反旗,发兵进攻太原。可他不仅没拿下太原,反遭到渗败,率残部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他干脆联结吐蕃、回绝、党项、羌、浑、奴刺等三十万众,大举向长安杀来。  尽管唐代宗已布置了阻击防线,然因实力对比过于悬殊,长安仍危在旦夕。在汾州妥善处置了朔方军的郭子仪,远程赶来。他借着自己巨大的威望,孤身进人回绝阵营,晓以大义,喻以利害,离间了回绝和吐蕃的关系。随后,反化回绝为盟军,又趁仆固怀恩暴病而死之机,大破吐蕃兵,粉碎了联军的进攻,成功地保卫了长安。  郭子仪的结局是圆满的,满门封王封侯,贵同皇室,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在唐德宗朝寿终正寝。  郭子仪与许多功臣一样,曾多次遭到君主的猜忌、冷落、滨弃,可他始终不为所动,随遇而安,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而当国家、民族、朝廷需要他时,他会不存任何芥蒂地出来效力。由此,化释了君主的疑心、同僚的嫉妒,成了历史上罕见的能保善局的大功臣。  李光弼和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  李光弼,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系契丹族。父亲李楷洛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人朝,有破吐蕃大功。  自幼长在长安的李光弼,成年后已相当汉化,喜读嚎汉书》,然他又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习性,爱弓马。他承父风踏人军界,以优异的将才,一路升迁上去,并得到唐玄宗时名将王忠嗣、哥舒翰的高度赏识。  安史之乱爆发,李光弼受到郭子仪的推荐,成为河东节度使,从此进人了他抗叛的生涯。  他打的第一个大仗,是围绕常山《今河北正定)展开的。常山是叛军从范阳南下的第一个战略要地,其直接关系到叛军的供给与后援问题,由此成了双方必争之地。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李光弼从郭子仪那里分出朔方数千人,出井隆(今河北井径西北),向常山逼近,常山民兵奋起响应,绑了叛军守将安思义,献出城池。史思明闻常山失守,亲自领兵二万,前来争夺。李光弼豪放地采纳了安思义的计策,以坚守与偷袭的战术,御敌四十多日。在郭子仪的增援下,终于击退了史思明。  常山解围,李光弼运兵河北,连连获捷,取得了大片土地。唐廷任命他为范阳大都督长史、范阳节度使。这项任命意味着,端掉范阳叛军老巢的任务已落到他的头上。然当他准备实施对范阳的战略进攻时,撞关失守,整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急逮的变化,他不得已放弃了这个战略意图。  唐肃宗在灵武登位,李光弼被授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兼宰相,受命退出河北,前往太原,声援灵武。他到了太原,首先关押了胡乱用权的侍御史崔众,整顿太原军队。时正值唐肃宗晋升崔众为御史中承的诏书到,李光弼对使者说:“崔众有罪,必须斩首,你若不宣诏,只斩侍御史,你若宣诏,当斩御史中丞”使者吓得不敢拿出诏命。李光弼斩了崔众,威震三军。  太原是北方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叛军自然也来争。史思明合蔡希德等叛军大将,点兵十万,兵临太原城下。然李光弼的精锐部队已被抽去朔方,城内仅剩下一般部队,且不足万人。部下建议,面对强敌,当修缮加固城墙,以增强防御力。李光弼不以为然,他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敌来再修,是徒劳我方。’他不死拘兵法,采取了敌变我变的机动战术。针对叛军集团冲锋,他制造了用二百人一起拉发的大石车,一炮打去,敌倒地一大片。针对叛军临城建造高楼,他开掘地道,使敌楼崩塌。针对叛军的嚣张气焰,他施以诈降,然后趁其松懈,发动突然袭击。结果,史思明怕了,自已离去,留蔡希德攻城。蔡希德更非李光弼的对手,在损失了七万人之后,望城兴叹了一番,也撤走了。  太原保卫战取得成功后,李光弼封为舒国公,被召人朝,受到了隆重的欢迎。  接下来,是他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一战,即九节度使合攻安庆绪之战。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全军失利。他提出围点打援的计划,又遭到了鱼朝恩的否定。不出多时,史思明驰军来援,唐军再遭大败。惟独李光弼在实力消耗战中,取得了和叛军伤亡相当的战果。唐各路军败后,兵变为匪,沿着逃跑的路大肆抢掠,骚扰居民。也惟独李光弼军整齐地撤向太原,于民秋毫无犯。  旋即,他代郭子仪,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镇守洛阳。  洛阳是史思明势在必得之地,他率重兵朝洛阳扑来。李光弼见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排斥了众人坚守东京的主张,主动领军向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转移。史思明知李光弼善谋,见状不敢轻易逼近洛阳,待唐军全部有秩序地撤退后,才进了洛阳城。  李光弼转到河阳,史思明复遣军来攻。’首次交战,唐军斩了叛军晓将刘龙仙。史思明为迷惑唐军,将他的良马循环地赶到河中洗澡,以示其兵强马壮。李光弼弄来几百匹北马,将对方的良马全部吸引到了河阳城内。史思明派出火船来烧浮桥,李光弼令人用百尺长竿顶住火船,使火船自焚而尽。史思明全力攻城,李光弼亲自守城,以与将士同存亡的誓言,大大激发了士气,杀敌数干,迫使史思明下了撤退令。  河阳是洛阳外围重镇,河阳在唐军手中,洛阳自然不得安。本来,在唐军实力相对弱小时,能以河阳与洛阳对峙,在河南与叛军平分秋色,已算一件不错的事。可唐肃宗轻信鱼朝恩的一面之言,要李光弼迅速收复洛阳。李光弼奉命后,只能勉为其难,和仆固怀恩一同进攻洛阳。两人约定分兵合击,可仆固怀恩却违约未能到达指定地点。叛军乘唐军凌乱之际,打得唐军大败。李光弼遂被迫放弃河阳,向闻喜(今山西闻县东北)退却。  李光弼被改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领河南、淮南等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吁胎)。在那里,他参加了收复洛阳之战,后又派部下镇压了浙东的袁晃起义。  李光弼极会用兵,逢战必三思而后行,故常能以少胜多。他为人严肃,治军严格,诸将对他不敢仰视。在代郭子仪领朔方军时,营垒、将士、旗帜一无所改,仅凭他一声号令,军容顿时焕然一新。  他战功赫赫,被推为中兴第一战功。  他是功勋卓著的名将,很自然地遭到了朝廷的猜忌,可他对付猜忌的办法,与郭子仪大不一样,他呆在地方,尽量不人京,对朝廷的有些危难坐视不救,以求自保。因他的这种表现,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从而使得他抱愧成疾,郁郁而终,年仅五十七岁。    细说隋唐61: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原名椒,封广平王,当初其又唐肃宗在灵武登位后,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元帅,是实际主持抗叛的领导人。  李豫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且以恩信深得人心。时叛军声势强大,官军屡屡败北。为扭转战局,他和前来为唐助战的回绝叶护王子结为兄弟,使本有超级战斗力的回给军更加奋勇作战,配合官军,取得了恢复长安的关键一战—香积寺大战的胜利。  然回绝不是完全出于道义来援唐的,其附加着苛刻的条件,即攻下长安与洛阳二京后,土地、民众归唐,而金帛、女子皆归回纭。由此,在进人长安前,叶护王子要求兑现协议。  李豫却要求暂缓兑现,说:“今刚得长安,若进行扫掠,洛阳之人闻讯,必为叛军死守,请到洛阳再如约。”  叶护王子听他言之有理,不但同意,且表示愿意再为唐攻打洛阳。攻下洛阳后,李豫再说动叶护王子,用万匹锦罗替代了协议内容。如此,避免了回绝的劫掠,保护了二京民众的生命财产。  李豫的功绩,天下有目共睹,各族盛称:“广平王真华、夷之主!”  唐肃宗驾崩后,李豫以太子身份即位。然他所面临的形势,仍是外忧内患。这外忧内患,可分两层来说:一层是从国家来说,外有吐蕃之优,内有叛军之患;另一层是从朝廷来说,外有叛军之忧,内有宦宫之患。  为真正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唐代宗首先着手解决身边的李辅国专权问题。  李辅国可谓是帮助唐代宗登位的大功臣,他居着这功,比在唐肃宗时更加飞扬跋息。朝中事无大小,一切均由他拍板。公卿百官人朝,得先拜见他。  至此,李辅国还不满足,公然要唐代宗当空头皇帝,嚣张地说:“陛下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  唐代宗装着不和李辅国计较,并以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韬略,加倍地尊重他,敬称他为“尚父”。唐代宗谦恭的态度,使李辅国放松了戒备。时当初和李辅国合为一伙的另一大宦官程元振。因一没得到令他满意的回报,二遭到李辅国欺人太甚的压制,逐渐生出怨恨,常常向唐代宗检举李辅国的劣行。见宦官集团内部开始分裂,唐代宗笼络禁军军官,向李辅国开刀了:用左武卫大将军彭体盈取代他各种要任的头衔,用右武卫大将军药子昂取代他判元帅行军司马的头衔,从经济到军事,剥夺了李辅国的权力,由此间接剥夺了他的政治权力。  此后,唐代宗名义上赐给李辅国一所外宅,实际是将他从宫中给撵了出去。李辅国搬出宫后不久,就被人给暗杀了:此案最后不了了之,很多人认为,这是唐代宗派人所为。  李辅国被除去之后,程元振替补了上去。他的气焰比李辅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大肆贪污受贿,排斥不肯顺从的将相大臣。宰相来填早先在地方任节度使时,曾拒绝过程元振的索贿,由此被诬告为和史朝义叛军有勾结,致使遭到流放,复被赐死。程元振的专权,使朝中有功者均处在阴云的笼罩之中。  内廷如此,边境的形势更吃紧。自安史之乱爆发,唐廷为抗击叛军,将西北戍边部队全都调往了内地,使西北成了军事真空地带。一直在伺机发展的吐蕃,趁机进行蚕食。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兵人大震关(今陕西陇县西),尽取河西、陇右地区。如此,凤翔(今属陕西)以西,那州(今陕西彬县)以北,全部丢失。吐蕃得了大片土地,并未打住,又以二十万部队攻克径州(今甘肃径川),直向内地深入。进到奉天(今陕西乾县)等地,长安为之震动。  唐代宗仓促调动军队,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领军出镇咸阳(今属陕西)。然唐军寡不敌众,连传败报,遂使长安暴露在吐蕃军之前。唐代宗见无力守卫京师,不得已放弃了长安,向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流亡。  长安陷落。  逃到陕州后,朝廷依然被程元振所掌握。他先前隐匿吐蕃东侵的消息,致使唐廷没能及时调军抵抗。此时,他为了遮盖自己的过失,竟然多次向唐代宗打小报告,说郭子仪用兵不力,居心不良,将有不利于朝廷的图谋。郭子仪迫于谗言,上表请求解除他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以明心迹。唐代宗没同意,复下诏调发各路兵,要求立即前来驰救。诏令下达后,拥有重兵的李光弼等将领,因恨程元振专权害人,拒不前来。  程元振不去,唐难未已。一腔热血的太常博士柳抗认为程元振罪大当诛,然程元振之所以能专权,问题出在唐代宗的怂恿。他冒死向唐代宗进言说:“吐蕃长驱直入,兵不血刃进入京师,烧杀抢掠,武士无人力战,此是将帅叛陛下;朝廷宦官当政,大臣被疏,酿成大祸,群臣无人犯颜直谏,此是公卿叛陛下;陛下出京,百姓不以为忧,此是百姓叛陛下;诏征诸道兵,四十天来竟无军队前来,此是四方叛陛下。若要转危为安,必得斩程元振,然后下罪己诏,以示改过自新。”  这一席话,唐代宗只是采纳了一小半,仅削去程元振的官爵,放归原籍。  尽管唐代宗很有保留,但还是激励了各路将帅。勤王兵从各地赶来,对吐蕃军进行了攻战。郭子仪在商州(今属陕西)组织了军事大反攻,终于将吐蕃赶出了长安。  唐代宗从陕州返回长安。程元振闻讯,想东山再起,扮成女人潜往长安。走到半路,被京兆府拿获,以图谋不轨的罪名,被唐代宗处以长期流放。  同年年初,叛军的最后一任皇帝史朝义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无论唐代宗功过如何,这大战乱的结束,当给他添了不少政治光辉。  安史之乱的平定,吐蕃军的被驱,虽是全国军民抗战的成果,但在将帅之中,尤以郭子仪和李光弼建功最多。在这二人中,当以郭子仪居前。他是挽救唐廷的中兴之臣,曾经有过多次自立为天子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对这样的大功臣,唐代宗无以为报,只得搬出尚书令相酬谢。尚书令一职,是最高的宰相,因李世民曾领过此职,故后来长期被空缺,已成为惯例。直到唐代宗登基伊始,为提高太子李适的实际政治地位,有利于对叛军的抗战,才将尚书令一度授予李适。郭子仪懂得尚书令几乎已是唐皇室的禁商,对如此的酬谢,他是无论如何不敢接受的,坚辞了三次给辞掉了。  其实,唐代宗给郭子仪尚书令一职,不是真给,若是真给,郭子仪是推辞不掉的。他是借这酬谢,试探郭子仪,试探其到底是忠心耿耿的纯臣,还是包藏野心的奸臣。他更是借这酬谢,试探天下人心,这江山社樱究竟仍是李唐皇室的囊中之物,还是已潜伏着改易他姓的危险?有了这一试,他多少放了些心。  从郭子仪而言,对于皇位,他不想要,更不敢要,在长期的平叛斗争中,他认清唐皇室依然有着强大的人心基础。由此。他给自己设立的人生最高目标,只是建功立业,建大功、立大业,封王拜相,封妻荫子。  对皇位归属问题的潜在争议,不仅存在于唐代宗与郭子仪君臣之间,且还存在于他们的晚辈之间。为笼络郭子仪,唐代宗将自己的女儿异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暖,从而君臣成了)L女亲家。  小两口闹别扭,异平公主自恃金枝玉叶,羞辱郭暖。郭暖气不择言,脱口说:“你不过仗你父为天子,殊不知,我父还不愿为天子!”  异平公主人宫向唐代宗告状,得到的回答却是:“郭暖说得极是,若其父愿为天子,恐天子轮不到你家!”  郭子仪闻讯,急忙人宫请罪。唐代宗反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不值计较。”  郭子仪为化释唐代宗的猜忌,回府将郭暖责杖了一顿。  后京剧界根据这故事,编了一出《打金枝》。  唐代宗在位共十八年,在位期间,他做了些有利民众的事。    细说隋唐62: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的长子。前为雍王时,出任天下兵马元帅,有破史朝义与收复洛阳之功。  在唐德宗登位后,虽安史之乱结束已有些年头,然大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遗症,许多藩镇以半独立的形态,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统一只是流于表面,分裂的因素深深地布满了大地。  作为一个负有将国家真正实现统一使命的君主,唐德宗出台了一系列抑制藩镇的措施,并努力促使其产生效果。对许多藩镇首领而言,唐德宗的措施是致命的,他们不甘坐以待毙,遂以明的、暗的、软的、硬的各种方式,继续负隅顽抗。彼此之间由是爆发了大冲突,再一次激起了政治大动荡,动荡的规模虽不及安史之乱,然其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了唐朝中晚期的运势。  藩镇半独立的割据,基本上是节度使、留后父子相传,或拥兵自重,然后逼请中央政府加以承认。唐德宗为分化瓦解藩镇间的联合,有时承认了些一时难以对付者,有时则相机予以拒绝承认,有时让藩镇间互相攻伐。他的这种方略,在收到了一些效果的同时,也种下了让藩镇更加轻视中央的恶果。  建中初期,镇冀镇也称成德镇(今河北部分地区)李惟岳、淄青镇(今山东地区)李纳相继擅承节度使之职,唐德宗皆予以拒绝。由此,这二镇联合山南东道(今四川、陕西、河南部分地区)梁崇义、魏博镇田悦共同反唐,形成了‘“四镇之乱’,。在被唐德宗派兵粉碎后,继而卢龙镇(今河北部分地区)朱滔、成德镇王武俊、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分别称冀王、赵王、魏王、齐王,形成新四镇反唐联盟,推朱滔为盟主。唐德宗再次进行讨伐,由于军事上失利,被迫颁发了赦免令。四镇取消了王号,在名义上臣服唐朝,实际却加深了割据程度。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镇(今河南部分地区)李希烈,因有为唐征讨梁崇义、李纳等功,却未得到他想得到的地盘,遂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闹起了独立。朱滔、王武俊、田悦等人为了自身的生存,纷纷遣使劝李希烈称帝,彻底与唐决裂。次年,李希烈正式反唐,并付诸军事行动,连取汝州(今河南临汝)、安州<今湖北安陆)、汁州(今河南开封)等地。  李希烈的行为,是唐德宗绝对不能容忍的,他令左龙武大将军哥舒耀领军万人,前去征剿李希烈。可随着战局的展开,却是李希烈用兵三万,将哥舒暇团团围在了襄城(今属河南)。  为解襄城之围,唐德宗调径原〔今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兵来长安,准备在整顿后发往河南。径原兵本以为到了天子的脚下,可获得丰厚的赏赐,以安顿家小。然事实让他们很是失望,唐德宗只是拿出了一些微薄的东西来打发他们。径原兵愤怒了,他们推曾为径原节度使的朱砒为首,发动了兵变。唐德宗仓促之下,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  朱袱是朱滔之兄,他早年是安史之乱中叛将李怀仙的部将,在归顺唐朝后,建过不少功勋,被加中书令的头衔,镇于风翔(今属陕西)。朱滔反唐,用蜡书与他联系,被唐军截获。唐德宗将他召回长安,名为安慰,实际是软禁了起来。当径原兵来推戴他,一系列的前因后果,促使他同意了做他们的首领。  基于各地反唐的形势,朱溉在长安大明宫宣政殿登上帝位,国号大秦,改元应天。他致函联络朱滔,要求会师洛阳。随即,他率兵进攻奉天,围城数十天。然勤王的唐军从四处赶来,在澄泉(今陕西礼泉)之战中他遭到大败,被迫退回长安。  唐德宗正可望实施反击,以收复长安,不料前来救驾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因对唐廷不满,反与朱沈联成一气,反戈指向唐德宗。唐德宗再逃,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朱溅为拉拢李怀光,定约分帝于关中,永为邻国。然在李怀光反唐后,其内部开始分化,朱溉遂对李怀光以臣相待,加上邻近唐军的威胁,从而气得李怀光远走河中(今山西永济西)。  在唐德宗与朱掀的对垒中,名将李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晨因破吐蕃之功,官拜右神策都将军,在救援奉天的行动中,他又是一马当先。在李怀光兵走河中后,他挥大军逼向长安。  朱沈无力抵御,领众弃城向吐蕃逃窜,一路上人马不断流散,到了径州(今甘肃径县西北),只剩下百余骑。他所委任的径原节度使田希鉴,闭门不纳。转向宁州(今甘肃宁县),复遭到刺史夏侯英的拒绝。再投彭原(今甘肃宁县西北),被部将杀死。一场皇帝梦就此破灭。  唐德宗收复长安的当年,也即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希烈在沐州称帝,国号大楚,改元武成。李希烈设计的战略,是攻下江淮,取得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运输线。他以大将杜少诚为淮南节度使,前去操作这个战略。然而,杜少诚先失于寿州〔今安徽寿春),再败于薪州(今湖北薪春),几乎是全军覆没。此外,给杜少诚打配合的晓将董侍,也在鄂州(今湖北武汉)被唐军击溃。  李希烈连连受挫,不得不放弃了经营江淮的战略。改向就近在河南发展。可是,他仍是一败涂地。他亲率大军五万,在宁陵(今属河南)与唐军激战四十五天,失利而退。其将翟祟晖兵围陈州(今河南淮阳),战败被俘。其猾州(今河南滑县)刺史见李希烈屡战屡败,归降唐军,致使注州正面洞开。唐军向注州推进,李希烈奔走蔡州(今河南汝南)s州为唐军所得。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李希烈在进一步的失败下,食牛肉致病。其将陈仙奇让医生陈仙甫毒死了他,举城归降了唐军。  两个伪皇帝虽都归于覆灭,然藩镇割据的格局仍未能得到有效的抑制,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唐德宗的身后。  唐德宗君临天下共二十六年,算是在位比较长的君主。然他的大多数时间,都耗费在与藩镇的对抗之中,却少有建树。在他的晚年,由于对朝臣的失望,开始大力依靠宦官,遂致使在唐代宗之时遭到沉重打击的宦官势力,重新开始抬头。宦宫取得了禁军的控制权,在朝中极其飞扬跋息。  宦官不仅把持朝政,且危害于民众。其危害民众最烈的,莫过于宫市。先前,官中所需物品,均由官吏到长安市场上去购买。宦官见此有利可图,遂夺取了宫市之权。他们购买物品,并不按照买卖原则,而是凭借权势,低于市价收进,或巧取豪夺。人称“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最典型的一事是,有个农夫,驾驴驮着柴薪到市场去售,宦官见了,用区区数匹绢强行买下,并让农夫将柴薪送人宫中。人了宫门,宦官索要人门钱,农夫大哭,无奈以绢相给,宦官不肯受,竟要他的驴子。驴子是农夫的命根子,由是拼死相争,打了宦官。事情报到唐德宗那里,他出于名声的考虑,废黝了当事的宦官,赐了农夫十匹绢。然事情过后,他依然听任宦官把持宫市,夺民财物:  其实,得到宫市最大利益的,不是宦官,而是唐德宗自己。藩镇把握地方财政,赋税贡人有限,唐德宗用度紧张,在财政拮据的状况下,他已难顾天子的尊严,将廉耻丢在了一边,与小民争起了利。  出于对财政的改革,唐德宗采纳了杨炎的二税法。然在二税法之中,他又加进了间架税、茶税等苛捐杂税,以搜刮民脂民膏。  史家对唐德宗的评论是: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实际效果恰恰相反,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靠着幸运才维持了统治。    细说隋唐63:理财家刘晏  一国之命脉,在于经济。唐朝之繁荣,得力于经济。掌管与调整经济事务,时称理财。唐朝前后出了许多理财家,刘晏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他进人仕途,进得相当奇。八岁那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他随着一起去,在途中献了一篇颂词。唐玄宗见他年幼,甚是惊奇,让宰相张说测试他的才华。测毕,张说汇报说:“这是国瑞。”唐玄宗立即授他为太子正字。公卿们将他视为“神童”,争相宴请,由此名声大振。  虽以文学叩开一r仕途大门,然刘晏最感兴趣的,却是经济。,对此,他花了相当大的工夫去研究。他研究经济,不是从纯经济出发,而是将经济与时代背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当他被授为夏县(今属山西)县令后,他将他的研究所得,在县内进行了实验。实验的效果非常出色,不用他督促,当地的民众便自动地缴纳赋税,一时称为美谈〔;他对经济有着一套独到的看法,然其宗旨却是利民,这与其他理财家刻剥民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在他转任温县(今属河南)县令后,受到了民众刻石的颂扬。  正当刘晏要为盛世进一步贡献经济才华时,安史之乱爆发了。他避难于襄阳(今属湖北),在江南准备另起炉灶的永王李磷,看中一r刘晏的理财能力,任命他为高官、可刘晏拒绝了非正统的李磷,投到唐肃宗的阵营。他被拜为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由此负起了经营南方对唐廷运输线的重责。然他到达吴郡(今江苏苏州)后,李磷的兵锋已经逼来,他利用各种政治势力的矛盾,为唐廷保存了这块土地。  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出任过地方长官,也担任过中央负责经济的要职,他虽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舆论的好评,然由于官场的倾轧,儿经沉浮,终未能在经济领域中大显身手。  唐代宗登位,刘晏以宰相衔领河南江淮转运、度支、盐铁、铸钱、租庸、常平使,集经济事务与大权于一身。他所领之事都是要务,然要务中的要务,是解决关中缺粮的问题。  自战乱以来,运河潜运儿乎中断,首都所在地关中需要的粮食,只能从长江、汉水等地辗转运来,由于运输困难,致使关中粮食十分紧张。每斗米值千钱,当地农民用麦穗供应禁军,宫中有时竟也遇无米之炊。  刘晏为解决这问题,不避千辛万苦,亲自在运河线路上勘探了一遍,个面地了解了情况。随后向幸相元载上了一道书,提出重新整治运河,恢复原有的槽运。此事本在刘晏权限之内,然他为避免其他方面的掣肘,以及嫉妒之人的谗言,而请求元载的支持。此事因有利于宰相的政绩,元载批准了刘晏的计划。刘晏又为了取得沿途地方的支持,和各节度使确定了嘈粮的分配数额。在上下一致的支持下,刘晏整治了淤塞的运河段落。接着,恢复了运河的槽运。  他的成绩是喜人的,每年向关中输送四十万解粮食,赢得了唐代宗的高度赞扬。从此,不论关中是否遭受水旱,粮食保持了合理的价位。  在重新开通运河嘈运后,刘晏为向关中运送更多的粮食,在潜运的粮耗上做起了文章。他通过实地调查,注意到江、仆、河、渭各大水系的水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槽运从江南直达关中,因路途遥远,舟船朽毁,一路损失不断。对此,他作了分段处理,在各大水系之间设立粮仓,以作中转之用。其具体的安排是:江船至扬州(今属江苏)而止,沛船至河阴(今河南郑州西北)而止,河船至渭口(今渭水人河口)而止,渭船通达长安。由此,在槽粮总数不变的前提下,运送到长安的粮食增加到百余万解。  国以民为本,在农业社会,人口多少,决定着劳动力的多少,而劳动力的多少,则决定着国家的赋税收人量。由于战争,战后人口逮减,加上落镇割据,隐匿其治下的民户,遂使天下户口数下跌百分之八九十。  为此,作为一个理财家,刘晏推出有力的措施,促进民户的增长,以改变民户凋零的状况。他在诸道设立巡院官,以及时反映各地丰灾的情况,并在丰年以高价收购粮食,在灾年低价出售粮食,以保证农民的利益。此外,遇到特大的灾害,官府减免赋税,或出面贩济,使农民有生活的保障。在如此利民的措施下,民户有了显著的增长。  在刘晏刚出任转运使时,天下户口仅有二百万户.到了他的晚年,增到三百万余户。民户的增长,相应地提高了国家的赋税收人,从年四百万缉,提到了一千万绍6  对盐业的整顿,刘晏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对民生而言,盐是仅次于粮食的生活必需品。由于以前缺乏统筹的盐务,致使私盐泛滥,民众负担加重,而国家的盐税收人大减。  刘晏对盐实行了专卖法,并辅以灵活的方法。他于产盐之地设置盐官,收购盐户生产的盐,然后转卖给盐商,由盐商分售于各地。此外,对一些距离产盐地较远的地区,为防止盐商在那里谋取暴利,将官盐运送到那里储存起来,于盐价过高时投入市场,均衡盐价,此称为常平盐。  在刘晏主持盐务后,国家盐税大增,仅江淮地区,就从四十万绪,增加到六百万络,而民众不仅保证了用盐,且对盐的开支大减。相比之下,不属于刘晏管辖的地区,盐价却一直居高不下,如盛产池盐的河东地区,其盐利不过八十万络,盐价超过了江淮的海盐。盐务的妥善处理,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私盐的贩卖。当长安有一次盐价腾贵时,他奉命急调外盐以济长安市场,由于他真正控制了盐务,从扬州调盐入京,仅用了四十天,被长安居民视之为“神”。  对调节市场,实现贡赋的真正价值,刘晏也自有他的独到之处。各地出产不一,而有些产物在当地价钱较贱,尤其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所产之物更是不值钱,当这些产物被当做贡赋,经过长途转运,送到首都后,其运输价已超过产物本身的价值。刘晏让当地政府收购产物,折算成货币,然后将货币贡人首都。仅江淮地区,每年即可贡人十余万络。  与其他掌管经济事务官员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刘晏能及时掌握各地市场的行情。他派了诸道巡院官驻在各地,随时注意各地市场的变化,一有变化,便通过严密设置的快马、骤站系统,立即迅速通报于他。不出数日,他便能知晓各地市场的变化情况,由此能让各地市场互通有无,以平衡物价,繁荣市场。他自称,这种办法,简直像钱在地上流一般。  刘晏的成功,在于他的敬业精神。他几乎没什么业余爱好,而将自己完全融人到了经济事务中。每日上朝,在马上筹算,处理事务,直到半夜,连休息日也如此。不论事情多么繁杂,当日事必当日毕。他的居所,极为粗糙简陋,饮食毫不讲究,甚至连一个侍候的奴脾都没有。  大历时期,人称军国费用全仰仗于刘晏。换句通俗的话说,刘晏是唐代宗时代的“财神爷”。  他理财多年,为做好理财工作,他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并强调“办集众务,在于得人”,从而培养了一大批的理财人才。在他死后二十多年,他所培养的人才,如韩徊、元诱、裴腆、包洁、卢微、李衡等,相继掌管了财赋。  刘晏用人,有个原则,即只用士人,不用俗吏,他对此的解释是:“士有爵禄,从而名重于利;吏无荣进,从而利重于名。”此外,他还将大量财货馈送给天下名士,名士们由此到处为他美言,提高了他的名声〔,  在唐德宗即位后,兴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缘故,刘晏开始走下坡路。他以前曾与杨炎一起在吏部共过事,两人矛盾极深。在元载获罪后,他奉命进行审讯,乘机将杨炎赶出了中央。君位更迭,杨炎东山再起,为替元载报仇,更为自己出气,以刘晏谋立妃子为皇后,和朱牲份且谋等罪名,说动唐德宗将他贬为外官,再予以赐死。  刘晏死得冤,天下皆为他喊冤。    细说隋唐64:杨炎与二税法  中国经济史上,曾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改革,一次是“二税法”,一次是“一条鞭法”,前者是唐朝的杨炎推出的,后者是明朝的张居正推出的。  因这“二税法”,杨炎的大名得以传之后世。  杨炎,字公南,凤翔(今属陕西)人。他的父亲杨播是唐玄宗时代的进士,然中举之后,却厌恶官场,做了隐士,诏举为谏议大夫,又弃官回了家乡,自号玄靖先生。杨炎长得一表人才,文章极具雄气,处世极具豪气。人以为他肖似其父,有隐士之风,遂送了个雅称,叫“小杨山人”。  其实,杨炎与其父根本不同,有着强烈的官场情结。他凭着才华,在仕途上平地一路做去,在唐代宗时期,直做到中书舍人。他和常衰一起知制浩,常衰擅长起草任命官员的诏书,杨炎擅长起草天子施行恩命的诏书,两人各有千秋,人并称为“常、杨”。  他和宰相元载是同乡,凭着这层关系,他被授为吏部侍郎。同乡多得很,元载看中杨炎,是看中他的政治才干,以培养自己的继承人,故而待他亲近无比。然当杨炎完全踏上元载这条船后,却因元载获罪被诛灭,受到株连,被近似于流放地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  人被贬到远方,却因他所撰写的(李楷洛碑》而峰回路转。这碑写得气势宏大,是一篇难得的佳文,时尚为太子的唐德宗爱之不舍,将它镶嵌在东宫的墙壁上,每日诵读把玩。到他登位,已萌生了起用杨炎的意思,加上宰相崔箱甫的极力推荐,便把杨炎调回中央,以门下侍郎带宰相衔。  有风度,有才干,有文名,有时誉,在杨炎被拜相后,天下舆论反应强烈,认为从此有了个为民谋利的贤相。  从流放地调回中央,从犯官一举成为宰相,平步青云的杨炎,有了宽阔的舞台作为用武之地。然而,他与刘晏一样,以文学崭露头角,却以经济之才大展身手。而唐德宗寄希望于他的,也正是这一点。  杨炎面对的经济问题,主要是战后经济秩序的紊乱,以及经济政策与时代潮流的脱节。他由此人手,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作出了一系列的大改革。  他首先处理的,是天下财物归朝廷所有,还是归天子所有的难题。  在战前,天下财赋贡送首都后,全部被储存于由朝廷掌握的左藏库,由太府按时核实呈报,由尚书省的比部复查出纳,从而账目相当清楚。战后,理财家第五琦出任度支、盐铁使,主管左藏库,京师的禁军将领杜撰种种理由,无限制地申请调拨财物。迫于他们的淫威,第五琦无法拒绝,然又恐人不敷出,遂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将财赋从左藏库转移到大盈内库。大盈内库是天子私用之物所藏之地,在财赋进人大盈内库后,天子从此得以自由支配,自由取用,再不受太府、比部的节制,宦官们乘机在内制造了许多弊端。时称:“自是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  杨炎以为:“财赋,是邦国大本,人的喉舌,其关系到天下的治乱。’他要求唐德宗以天下为重,恢复财赋归左藏库的旧制,杜绝宦官的舞弊,让财赋重新成为天下的公物。为说服唐德宗,他作了一些让步,提出了妥协条件,先计算宫中的开支,然后由朝廷尽数调拨,以满足天子的私用:唐德宗见自己的私用得到了保障,并可显示他有天下为公的胸襟,由是同意了杨炎的主张。  这一步的成功,使杨炎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  有了足够政治资本的杨炎,接着,干了一件更让朝野震动的大事,改革因均田制破坏而不合时宜的租庸调制,推出焕然一新的“二税法”。  唐朝前期,继承了北周、隋朝的土地制度,实行的是均田制。  均田制以人丁为基础。其规定男子按年龄分为五个等级:始生为“黄”,四至十五岁为“小”,十六至二十岁为“中”,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  受田的规定是:丁男、中男各一顷,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老男、残疾者四十亩,寡妇三十亩,如是户主,则为五十亩。道士、僧人三十亩,女冠、尼姑二十亩。官奴蝉受田减百姓之半。百姓一家超出三口,给园宅地一亩,另外,每增加三口,加一亩。奴蟀一家五口给园宅地一亩,每增加五口,加一亩。口分田在受田者死后交还国家,永业田可传给子孙。永业田每亩得种桑五十株以上,榆、枣各十株以_上,以三年为毕。授田的原则是:纳税者优先卜贫民优先,无地者优先。  国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了相应的赋税征收制度,即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租是每丁年缴纳租粟二石。调是缴纳帛二丈、绵三两,或麻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是每T年服役二十天,无事则改折为缴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有事加役,超过十五天免征调,超过三十天,租调全免。而正役和加役加在一起,不得超过五十天。遇自然灾害,收成减少十分之四以上,免调;减少十分之六以上,免租调;减少十分之七以上,租庸调全免。  均田制实行以来,尽管实际情况有些出人,但基本保证了人均有田。而国家通过租庸调的征收,也保证了基本的财政收人。  然随着官僚经济、寺院经济、豪强经济的发达,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土地私有制蔚然成风,小农纷纷失去土地。富户丁多,或以官职,或冒僧名,或勾结官府,以逃避赋税。贫者丁多,无力负担,或逃亡他乡,或依附富户,以逃避赋税。从而均田制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国家的租庸调的征收逐渐难以落实。尤其在安史之乱后,各级宫吏假借征收租庸调,弄出许多苛捐杂税,以中饱私囊。以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挺而走险;朝廷财政拮据,捉襟见肘。于此之际,不改革赋税制度,国难望治日,民难望宁日。  杨炎针对这种情况,并鉴于各地没户籍的浮户,远远多于有户籍的定居者,遂以此为基础,废除了以丁为对象的租庸调制,改行“二税法”。  二税法的基本内容:一是量出为人,即国家根据每年的财政开支,先度算出数目,然后按这数目摊派税额,下达州县各自执行;二是取消原户籍限制,均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籍,不再区分年龄,而以贫富也即每户实际财产的多少来划分户等,作为承担税额的依据;三是土地税的征收,以每户在大历十四年土地占有的情况为准;四是户税、地税按夏、秋两季缴纳,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  二税法是根据现实经济状况而制定的,它较为实际,适应了经济变动的形势。它使国家扩大了税源,扩大了纳税对象,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国家财政拮据的窘况。它也减少了无地者的赋税负担,同时取消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抑制了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民众稍稍得以安居乐业。  然而,在完全凭人治的社会中,任何制度的推行,在一段时期后,总会遭到人为的破坏和篡改,以致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发生极大的改变。二税法也是一样,在日后长期的施行中,被附加了盐、铁、茶等税,使二税法变得面目全非,再一次导致了唐朝经济制度的紊乱,进而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大爆发。这是后话,在此带过。  二税法推行的成功,使杨炎走上人生辉煌的巅峰:  可是,巅峰过后,杨炎却面临了深渊。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然杨炎这个宰相,心地却极其狭窄,受不得一点委曲,眶毗必报。他早先刚踏人仕途,就凭着河西节度使吕崇责的宠信,将曾侮辱过他的县令李太简打了个半死。和刘晏结仇后,又进谗言,害死了刘晏。然他不懂政治之道,为对付舆论,竟将害死刘晏的责任推给了唐德宗。唐德宗为此极为愤怒,先将他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马,走到半道,又将他赐死。  杨炎害了刘晏,又因刘晏事被唐德宗处死,这是他始所难料的。    细说隋唐65:卢杞  中国传统政治对臣子的评判,历来以忠奸为准绳。然将这准绳用到极致,当以欧阳修、宋祁领修的《新唐书》为一巅峰。其典型的一例,是径渭分明地将卢弈、卢杞父子分别列人了《忠义传》与《奸臣传》。  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祖父卢怀慎,是唐玄宗开元初期的宰相,以清廉谨慎著称,时称为贤相。父亲卢弈,天宝末为东台御史大夫,坚守洛阳,为安禄山叛军所害,人誉为忠臣。靠着父祖的德业,卢杞以门荫入仕。  卢杞的长相极为丑陋,且面带蓝色,被有些人视之为鬼。然他生活不讲究,不嫌旧衣粗食,人们以为他继承了卢怀慎的清俭之风。他又极富口才,说来滔滔不绝,很能打动人。凭着这两点长处,挽回了面貌的短处,一路升扬,周历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要职。只有郭子仪对他抱有戒心。这个功勋卓著的中兴之臣,用奢靡来显示他无政治野心,常被歌姬丝竹所环绕,并在这场景中接见百官群臣。他病重之际,卢杞来访,他屏去所有的美女侍从,单身相见。事后,家人问是何故,他解释说:“卢杞面丑,左右见了必笑,然他心险,一旦得权,恐有灭族之祸:”  卢杞在政治上的飞跃,起于当歌州(今河南灵宝)刺史。他向唐德宗上奏,说本州有三千头官猪,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唐德宗令移往同州(今陕西大荔),然卢杞答复说:“同州之民也是陛下的百姓,臣以为用为食。”  唐德宗感动地说:“官在掳州而忧他州,真是宰相之才!”  遂下诏将官猪赐予贫民,调卢杞进中央担任御史中巫4  做了御史中承的卢杞,很能揣摩唐德宗的心理,故而每有奏事,必切中唐德宗的想法。由此,一年后就升为御史大夫,又没出数十天,被拜为宰相。其升腾之快,成为朝中的一大奇事。  人们以为卢杞升腾得快,而他自己却认为是历经了磨难,这磨难主要是,面貌丑陋而遭到的歧视,学术低下而遭到的蔑视。他得了志,便开始报复,以发泄积累已久的愤恨。他痛恨贤臣,痛恨能臣,痛恨仪表堂堂之臣,只要稍不如意,便排挤打击,甚至将他们置于死地。  一同为相的杨炎,看不起他,托病拒绝一起就食。此外,又在政事上发生了一些分歧。不到半年,卢杞拉拢大理寺卿严郧,摧他为御史大夫,一同对付杨炎,直到将杨炎弄死为止。  另一宰相张谧有才有望,并素得唐德宗信任。卢把嫉恨,却难以进谗言,乘陇右用兵之际,请用张锰领军前往,唐德宗没同意,再寻故推荐张谧出镇凤翔,由此将张傲撵出了中央。  大臣颜真卿一贯直言极谏,毫无忌讳,对卢杞专权很是不利。由是,卢杞让颜真卿出使宣慰叛乱的李希烈,结果颜真卿被李希烈所杀。  前宰相李摇有雅望,人多以为能被复用。卢杞恐怕成为事实,派遣他为吐蕃会盟使,遂使有病在身的李摇亡在了途中。  度支使杜佑,以学术和气度,得到唐德宗的青睐。卢杞却百般低毁,最后将杜佑外放为苏州刺史。  作为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严黔,在助卢杞除去杨炎后,逐渐与卢杞意见不合。卢枪假借御史郑詹审狱有误,以此事牵连追究严郧,将郑詹处死,将严郑处以流放。  还有许多身为国家栋梁的大臣,伤、亡在了卢杞的手上,朝士扼腕,民众痛愤,然卢杞以他的逢迎之术,讨得了唐德宗的欢心,谁也不敢上言陈明真相,谁也拿他没办法。  当时为对付藩镇割据,唐德宗不断用兵。战争得靠巨大的经济开销支撑,财政由此相当拮据。作为掌管财政的度支部门,按照各军呈送上来的报告,每月得支付百余万钱,然国库所藏之钱仅够支付三个月。为解决这个问题,卢杞用了他的党羽户部待郎赵赞来掌管度支,并采用了另一党羽韦都宾的建议:商贾有钱千万者,任其自用;过千万者,多余的上交为军费;战争结束,则移为国用。卢杞上奏唐德宗,被批准施行。  然这方案完全是不顾事实虚构而成的,商贾们的财力与其相差甚远。地方政府为完成上面下达的指标,或用刑法,或用搜查,或用暴力,强制商贾上交。商贾们哪来这么多钱,大多是卖了田地、卖了住宅、卖了奴脾,加上借债、典押,勉强凑钱。商贾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申,不少人只能选择了自杀。长安的店铺纷纷倒闭,市面极为萧条,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些稍有勇气的商贾,冒着杀头的危险,在长安街上拦住卢杞的车队诉说,然均遭到驱逐。民怨沸腾,终于让唐德宗知道了。唐德宗了解了实情,见此办法根本不足以解决军费,下诏予以停止。  军费还是要的,唐德宗要卢杞另想办法。接到命令的赵赞,竟然想出了征收间架、除陌之税。其间架税是:有屋二架为一间,按其质量、数量交税,上等者二千钱,中等者一千钱,下等者五百钱,由吏员进行核查,若发现有隐瞒者,没收抵罪,告发者可得五万钱。其除陌税是:原公私交易,规定征税千分之二十,现抬高到千分之七十。若有隐瞒,每一千钱罚二万钱,告发者奖一万钱。此法推行后,主掌的官吏大肆舞弊,中饱私囊。结果,缴人国库的钱不及以往的一半,然怨愤之声却遍布天下。  后来朱砒之所以敢发动“径师之变”,除了政治原因外,间架、除陌之税带来的民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叛乱的军队曾在长安大叫:“从此不再夺商贾之钱,不征间架、除陌之税!”由此,叛乱得到了商人、居民一定程度的支持。  唐德宗逃往奉天,卢杞随驾。宰相崔宁从乱军中逃出赶来,流涕痛陈时事,其语直陈卢忆迷惑唐德宗,负有不可浇恕的罪责。卢杞反诬崔叮与朱砒订有盟誓,借着唐德宗之手将崔宁杀了。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大破朱毗之军,欲得唐德宗一见。然卢祀之党纷传,李怀光有诛灭他们的想法。卢忆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动唐德宗不见李怀光,让他去收复长安。李怀光得诏,认为自己千里勤王,建有大功,却不得天子一见,一怒之下,接受了朱沈的拉拢,竖起了反旗,并极言卢杞的罪恶:  千夫所指,直指卢杞,唐德宗迫于舆论,迫于形势,将卢杞流放性地贬为远地司马。  然人虽贬去了,唐德宗却思念不已,因这些年来,卢杞用刑法为他治朝,将群臣治得服服帖帖,治得他充分享受了君主的尊严,现一朝离去。再也没人像卢杞那般对他歌功烦德,面对的只是天下的怨气、群臣的指责,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们君臣之问心有灵犀,身处远地的卢杞认为自己必能东山再起,说:“皇上必然会重新起用我。”  他说中了,不久,唐德宗下诏,让他出任大州刺史:,然朝廷掀起了轩然大波,受命草诏的给事中袁高坚决不肯起草,接着,大批谏官纷纷进言,说卢杞已被天下所弃,不诛已算他万幸,绝不能再授为大州刺.史。唐德宗找宰相李勉商量,说是否可以改换小州。回答是,给大州也无妨,只是如何面对天下舆论。唐德宗无可奈何,改任他为遭州(今湖南遭县)别驾。  卢杞再也未能回到中央,死在了澧州。  卢杞死了,唐德宗犹在思念,为解这思念。起用了其子卢元辅。卢元辅担任了许多要职,所作所为不像卢杞,倒是很有清行,很有名节。舆论是公正的,没有将他与其父相提并论,而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细说隋唐66:陆贽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心今浙江嘉兴)人。唐朝的科举重进士,轻明经,陆贽在十八岁就考中了进士,复参加制举中了博学宏词科:按理说,少年得志的陆贽铺在他面前的该是一条锦绣大道,可他执拗的性格,使他在当县尉后,就遭到了一次大挫折,被罢了官。  被罢官的陆贽时还无名,在回乡的途中,去拜渴了有重名的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张谧。张锐起初不把他当回事,在他住了三天之后,才予以接见。可一经交谈,便大为惊奇,惊奇之后发出了大赞赏,要求结为忘年之交。陆贽走时,张锰赠送了百万钱,陆贽拒而不受,仅拿了些新茶。  陆贽由此出名。  唐德宗在当太子时就听闻了陆贽之名,到登位后,又从派出的使者那里,获悉了陆贽对治国之道的至切建议,遂召为监察御史,再升为翰林学士。从此,陆贽开始谏言,开始建言,他的谏言直切无讳,他的建言每每中的。面对天下藩镇割据的纷乱局面,他在了如指掌地熟识了形势后,以高屋建瓶的大气,分析了割据势力的轻重,并提出了重新部署防务的具体方略。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