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造船业、木器业、漆器业、编织业、文房四宝业等等,也都有各自精湛的工艺和上乘的产品。 时交通相当发达.无论陆路还是水路,每隔三十里设一释站,陆释备马,水释备船,全国共有蜂站1643所。这是官家的交通,至于民间的交通,时称:“东至宋、汁,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释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干里,不恃寸刃。”(《通典·食货典》) 开天盛世,尤其可贵的是,人才喷涌,大家辈出。这个时代多人物,随便说说,都能说出不同凡响的人物、一流的人物。 开创比“贞观之治”更辉煌的“开元之治”的奠基人姚崇、宋憬,绝对不亚于西汉之萧何、曹参,绝对不逊色于唐初之房玄龄、杜如晦,他们是一对被民众颂扬的贤相,是领导大唐进人盛世被千秋肯定的政治家。 即以在中国历来不占主导地位的科技论,僧一行等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识,将一样样卓越绝伦的奇迹推到了世人眼前。他和另一科学家梁令攒合作制成了观察日月运动的黄道游仪,观察天象的浑天铜仪;他发明的《覆矩图》,在世界L第一次测出子午线的长度。 艺苑奇葩绽放,绽放得姚紫嫣红。由杨玉环领舞,将天上胜景移入人间的<霓裳羽衣舞》,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其轰动效应至今未衰。还有那个民间舞蹈家公孙大娘,人誉为剑器动四方,天地为之低昂。梨园高手李龟年,一动歌喉,就让听者如痴如醉,彩声不绝,绕梁三日。 丹青高手,有善鞍马画的曹霸、韩干,有善仕女画的张营,有善青绿山水画的李思训,有善水墨山水画的张操,有善花鸟虫兽画的李湛然。书法大家,有擅用行楷写碑的李琶,有创立颜体的颜真卿,有以狂草惊世的怀素,有得小篆真意的李阳冰,有皆能写/又分体的郑迁、郑逾、郑遇三兄弟。 最兴盛的莫过于诗界,这里可开出一连串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单,如孟浩然,如贺知章,如张九龄,如储光羲,如岑参、如高适,如王昌龄,如王之涣……或寄情山水乡村作田园诗,或纵马大漠戈壁作边塞诗,或愁叹官场人生作感伤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璧,则造就了王维。 文坛上赋与散文的作家层出不穷,最具盛名的,是以“燕许大手笔”并称的张说、苏颐,其次可推萧颖士、李华。 不要以为上面尽数了一流人物,且慢,超一流的人物尚未提及。尚未提及的人物非但超一流,且成“仙”成“圣”。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泻狂草写得雄逸天纵的张旭是“草圣”;画道释画得摄人心魄的吴道子是“画圣”;被郭沫若赞誉为可与米开朗基罗等量齐观的雕塑家杨惠之是“塑圣”。 这些人物,不止在那个时代风流.不止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他们是映映中华的风流,是映映中华的骄傲。直到今天,来给以前所有的历史人物定位,他们仍然是一流的人物,超一流的人物,成“仙”成“圣”的人物。 开元、天宝,一个数十年时间的时代,有如此大批人才的涌现,并达到群星璀璨,实在是千占独步。 盛世大批人才应运而出,与君主唐玄宗有关,与他领导下的政府有关。唐玄宗本身是个大才子,是历代君主中罕见的大才子,从政治到艺术,从治国到娱乐,件件精通,事事内行。正因为他有大才气,便不觉得下面的人有才对他的威望有威胁,对他的自信有干碍,对他的能力有怀疑;便生出大气量,生出大派头,生出大无畏;便敢于寻才,敢于拔才,敢于用才,敢于人尽其才。上行下效,用才方得以蔚然成风。 巨大的国力,使开、天时期的唐廷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 这个大盛世,是大太平、大富强、大气象、大辉煌的组合,创造了国强民富的典范。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总结说:“开元之盛,汉、宋莫及。” 细说隋唐48:张九龄 张九龄这个名字,在流传后世的历史名人中,或在唐朝名人中,很难说是著名还是不著名。现代人了解他的角度仅在文学,在于他写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感伤诗句。除此之外,似乎对他就不再有更多的印象。 其实(笔者在这里着重用了“其实”二字,以强调转折的语气),张九龄的人生经历及其意义,远非这么简单。他是盛唐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由于盛唐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时代,由此而推,他当是中国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 张九龄作为盛唐的关键人物,在于他有过几年的宰相生涯。他这个宰相,不是有名无实或聊胜于无的政治陪客,而是一个实打实的真宰相,一个秉执中枢大权的宰相,一个能与唐玄宗坦诚对话的宰相。若没有显耀的相位,张九龄至多不过是个出色的文人,绝对无法影响盛唐的政治进程。 张九龄,又名博物,字子寿,曲江(今属广东)人。从相关的传记来看,他在孩童时极为聪明,并钟情于文学,七岁能写出流畅的文章,十三岁时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刺史大人读后,口中蹦出了这样一句话:“此子必能致远。” 好文学,是当时的社会风尚,这个风尚的流行,自然有传统的精神因素,但直接刺激它的,则是能换取富贵官爵的科举制度,其中最为体面的进士考,包含着大量的诗赋等文学内容。从小打下的扎实底子,加上出众的天赋,使张九龄一举金榜题名,年纪轻轻就成为被人们视为天之骄子的进士。时为太子的季隆基拔举天下文藻之士,张九龄对策高第,被正式任命为向皇帝进言的谏官之一—右拾遗(一人仕途就做谏官,伏下了张九龄日后祸福双重之机,唐玄宗起先欣赏他的敢谏,以此对他产生了高度的信任,然谏多了,却开始烦他的谏,终因无法忍受他的谏,而产生了将他调出中枢之心)。 李隆基走上帝位二十多年后,将当年他亲自提拔的张九龄,任命为中书令(宰相之一,且时居宰相之首)。张九龄一步一个台阶,从右拾遗做到了宰相。他能走到这一步,前宰相张说起了很大的作用。 张说是帮助唐玄宗登台的功臣之一,为相期间进行了从府兵到募兵的兵制改革,主持过边境战争,并写得一手好文章,被人誉为“大手笔”,文韬武略,是不可多得的相才。可遗憾的是,此人贪得很,为贪财,中过仇家姚崇临终留下的遗计,为姚崇撰写碑文;为受贿,他丢掉了相位,银档入狱。贪,使他贪小失大,毁了一世的英名(此足为有才者复欲成为有财者戒)。 张说看中张九龄,是看中他的文才,并预言他将是“后来词人称首”。两人都姓张,由此认为同宗。根据(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好文学的唐玄宗,对张九龄的文学才干更是称赞备至,对侍臣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联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史家分析说,张九龄之所以能人主中枢,除政治德能之外,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文学才能与成就。 张九龄被拜为宰相及其结局,是唐玄宗在个人政治转型之际的特殊产物。已取得“开元之治”辉煌成就的唐玄宗,在惯性的驱使下,需要一个有浓重儒家意识的仁人君子来主持政局,以体现德泽天下的浩荡皇恩;需要一个有高度文学成就的文坛巨匠来粉饰朝廷,以体现歌舞升平的祥和气象。二者合一,张九龄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这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唐玄宗在长期的政治劳作之后,对政务事必躬亲的做法已产生厌倦,想退进深宫享受享受人生,由此他需要一个带有强烈法家色彩的人物来主持政局,以推行法制来锁定政治模式,便于他放松对政权的控制;需要一个擅长领导吏治的务实人物,来使大唐帝国的事务从上到下都得到有序的管理,便于他坐享其成。二者合一,他发现了李林甫。 出于奇恃的政治构思,唐玄宗在将张九龄推人中枢后不久,又酝酿提名李林甫为宰相候选人(宰相不是一个,是多个并存)。道不同不相为谋,对君主的提名,张九龄表示了反对。然反对无效,李林甫还是顺顺当当地进了中枢。继而,李林甫以宰相的身份,再提名以吏治见长的凉州都督牛仙客为相。张九龄再一次反对,可有唐玄宗做后台,李林甫又占了上风。整个斗争过程是漫长的,也夹进了各种其他的事端,最后,出于唐玄宗政治转型设计的完成,张九龄彻底败给了李林甫,被贬出中枢。 从现象面言,张九龄与李林甫的冲突,当是标准的政治冲突。然而,依笔者之见,事情的性质决非这么单纯。1993年,中央电视台在无锡外景基地召开“中国国际唐文化学术研讨会”,笔者提交的论文题目即为《张九龄与李林甫的文化冲突》。在此文中,笔者将张、李狭隘的政治冲突,置放到宏观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条析出他们明为政治冲突,实是文化冲突,其表现状态有三种:一是儒学与法学的冲突;二是文学与吏治的冲突;三是书生与官僚的冲突。(拙文收人《唐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李冲突的结果,其意义不在于一人一事的政治权益得失,而在于在盛唐日后的走向,影响到整个唐帝国的发展趋势。张九龄的倒台,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当时的政治与学术带来了一连串的“终结”。 张九龄是个典型的儒士,他最为推崇的是儒家的“德”与“孝”,以此作为社会的政治标准与道德标准。在他下台后,政府的指导思想转换为李林甫所倾向的法家理论,从而造成了儒家治国思想在朝廷的终结。 张九龄是个杰出的文士,他主张以文学为治国手段,重用熟悉传统治国方略的文人。在他下台后,李林甫在用人问题上全面贯彻了“吏治”,即使用文化素养不高但有丰富工作与社会经验的纯官僚,从而造成了文士主导政治局面的终结。 张九龄是个倔强的谏士,他以“忠”作为自己做臣子的本分,然他表现的忠君行为不是盲忠,而是忠国家、忠社樱,一贯明言上陈朝政的得失,犯颜直谏,而不顾君主的好恶。在他下台后,李林甫以权谋对付上下,堵塞言路,从而造成了朝廷中开明政治风气的终结。 英国学者崔瑞德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评论张九龄与李林甫同处中枢机构共事时说:“张九龄是一个有名的难以相处的人,拘泥、固执、碍事,并且对一些小的原则问题斤斤计较;他心胸狭窄,偏见很深。”言下之意,张、李关系的弄僵及破裂,张九龄的“难以相处”是个重要因素。其实(笔者在这里又要用“其实”了,“其实”二字是史家破谬揭实的重要转折词汇),张九龄的待人之道,还是很宽和仁恕的,有着不少朋友。《旧唐书·张九龄传》说他“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垂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承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始终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崔瑞德先生可能在阅读时忽视了这段史料,故而得出了上面的结论。 张九龄值得批评的地方,不在他的待人之道上,而在他有种书生型的软弱(他有时也表现出书生型的刚强)。这种软弱轻易不暴露,直到被李林甫追打得无招架之力,为保住现有的官爵,他忍气吞声地向对手发出了讨饶。讨饶是以他善于制作的感伤诗的形式出现的,名为《归燕诗》: 海燕虽微沙,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浅,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準莫相猜。 他将自己比喻为微不足道的海燕,而将李林甫誉为高猛的鹰年,说绝无相争之意,让对方高抬贵手。张九龄此时的表现是可伶的,为保住世俗利益,竟然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损失了庄严的人格。从而难以想象,他为了大义,会去实现儒家杀身成仁的境界。 张九龄是唐玄宗朝最后一任儒家宰相,最后一任文人宰相,也是最后一任能犯颜直谏的宰相。他的执政,是唐玄宗励精图治精神的最后表现;他的下台,则是开元之治在中央政府人事上的终结。 细说隋唐49:李林甫 溯着历史长河漫游,游到盛唐河床,可发现巨大的耻辱柱最显眼处钉着一个人,此人从唐天宝末年起被钉,一钉钉了一千二百多年。 此人叫李林甫,他是个奸臣,一个旷古的大奸臣,一个口蜜腹剑的大奸臣,一个无出其右的大奸臣。他还是个权巨,一个包揽朝政的权臣,一个把天子弄得高居无为的权臣,一个破天荒地行了十九年专政的权臣。 权臣加奸臣,李林甫名传千古,家喻户晓。 李林甫的罪名是奸,奸只是表,骨子里是权术。据史称,他特爱玩权术,特能玩权术,玩得得心应手,玩得炉火纯青,玩得让无数大人物坠人其计,失了官爵、失了前程、失了性命。 从身后名来说,李林甫是悲哀的。盖棺论定,他成了绝对的反面人物,只能与秦桧、严高并列,春花秋月千度枯荣圆缺,没人敢同情他,没人想理解他,没人能为他翻案。经过道德文化过滤的反面人物,总一无是处;经过历代口耳相传的反面人物,更是罪贯满盈。传到后世的李林甫和曹操一样,鼻上涂满了白粉。 李林甫,小名哥奴,是远房宗室,唐高祖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他初出茅庐,补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靠着舅舅功臣姜皎的帮助,他的地位才得以向上挪动,先是来到太子身边供职,几经转折,被调到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当了一名官员。凭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嗅觉,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凭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他打破层层阻力、重重障碍,一次次寻找机会和创造机会,终于进人了梦寐以求的中枢,做了那率领百官的宰相。 李林甫在政治上倾向有序,反对杂乱无章。从迈进政坛之口起,李林甫就欲以法治来理政,理至少属于他的那部分政务。在国子监任职期间,他的初次实验得到了成功。国子监是个学生成堆的地方,浮夸风盛行,纪律涣散,前几任官员对此束手无策。李林甫到任后,制定出一套管理章程,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没出多久,把这个高等学府搞得焕然一新。学生们年轻,无固定观念,乐意接受新事物,尤其乐意接受改变现实的事物,他们对有创新精神的李林甫佩服之至,为他立了块德政碑。李林甫发现后,严厉地追问:“我李林甫有何德何能配以立碑,这是谁想出的主意!”学生吓得连夜磨平碑上的文字。继行事魄力之后,李林甫的人格魅力再次征服了萃萃学子。 也许性格上接近暴力论,也许官场的倾轧强烈体现了人性恶,也许一直受到儒家排挤,李林甫的处世观,从一开始就投向了法家学说。他没学过多少法家高深的理论著作,但靠着自己的感悟,靠着深刻的社会体验,靠着要和把持政坛的儒家作一番大较量的决心,他将法家学说当做了自己的政治支撑点。 唐玄宗用李林甫为相,有着独特的政治背景: 自取得辉煌的“开元之治”后,自姚崇、宋憬退出中枢后,宰相班底成了大江东下的趋势,一波低于一波:倒不是这些宰相能力低下,也不是他们不听使唤,而是这些人大多出自儒家门下,或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为了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心,为了自身青史留名的荣誉感,处事动辄搬出儒门教条,搬出孔孟训条,太不讲究实际,太酸文迂腐,太不理解他这个当君主的心理需要以及这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应该说,这些宰相有些建树,起码没功劳也有苦劳,然却常各持己见、各执一词地闹意气,闹到最后窝里斗,很不顾大局。他们搞文学在行,搞经典在行,搞局部的具体事务在行,然实在缺乏恢弘的气度,缺乏摄众的权威,缺乏高屋建瓶的眼光,总之,他们难以担当领导帝国的重任。 唐玄宗看中李林甫,看中的是他外圆内方的务实精神,行事公允的秉政原则,善于驾驭百官的出众才于。唐玄宗特别看中的是李林甫以法治世的法家学说,这能使朝廷和国家秩序化、制度化、条理化、格式化,真切地做到在行政管理上有章可循,在法律量刑上有法可依。如此,方能让“开元之治”的成果得到巩固,大唐继续欣欣向荣地上升。如此,自己方能在功德圆满之后,实现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治国要旨,高枕无忧地躲进内宫享福。 唐玄宗想得切实,认定了李林甫。 君臣契合,唐玄宗在后台,李林甫在前台,推出了一场厉行法治的大运动。不过,这场运动没有以大张旗鼓的形式出现,而是悄悄地、渐渐地降临。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林甫进人中枢伊始,唐玄宗就委托他负责一个重要的工作,即主持大规模的法律条文修订工作。 李林甫召集了一批行政和法律官员进行这项工程,经三年之久才完成。编成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令三十卷,式二十卷,《开元新格》十卷。又撰《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按类相从,以便于查看。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颁布天下。 然后,他再次领衔完成了一部著名的行政法典—《唐六典》。它以吏、户、礼、兵、邢、工六部,比附《周礼》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并按此系统分门别类阐述行政布局及条规。 此次法律条文修订的规模和程度,在唐代可以算得上是空前绝后。修订后的法律条文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精简化、方便化等优点。行政法典则更为周到细致,尽管有些牵强附会的弊病,但对各级政府部门确定了职能属性及相应责任。 从法律到行政,李林甫制定了全面的法规章程。在其中,大量体现了他的法学思想。反过来,在制定的过程中,他原来依稀含糊的想法变得清晰明朗、具体可行。二者相辅相成,加强了他以法治国的感觉。 为给朝廷树个榜样,李林甫从反人情人手,并先从自己做起。他处处以法为秉政原则,升用官员必按有关规定进行,哪怕是名门之后、贵族子弟也不例外。处理朝政,强调纲纪,慎而又慎,甚至被人认为是过分小心。从对李林甫有着深切反感的史家记载的文献中,也可看到这样鲜明的辞句:“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处,皆有恒度。”他严格遵循法条,无论政敌攻击他是沽名钓誉也好,还是包藏险恶用心也罢,他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且相当彻底。 为取得天子的支持,李林甫对唐玄宗处处让着,事事顺着,极讨巧卖乖。但在贯彻法度上,却毫不含糊,毫不迁就。 法家以法、术、势为三位一体,主张以法治人,以术驭人,以势制人。李林甫虽非出自法家门下,但因天性的缘故,加上宦海的感受,无师自通地得到了法家的真传。完全可以这样说:在历史上无数的权臣中,绝无一人在领受韩非子思想精髓上,能出李林甫之右。法家学术原是提供给君主使用的,李林甫变通用之,用得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 在“术”的方面,他以此为武器,夺权,固位,置敌手于死地,使难以计数的将相大臣败在他的手下。他常借御前进言之机,陷害政敌、异己势力,人称“肉腰刀”;或用甜言蜜语诱导所恨之人犯过失,再在君主面前加以中伤,以至朝廷中传布说:“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资治通鉴·唐纪》中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后世“口蜜腹剑”的成语即源出此人。他的术,在帝王术上作了发展,除了以术驭人外,更主要的是以术击人。 在“势”的方面,他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并不断调整其中的人员结构,如对杨慎矜、王琪的先拉后打,对杨国忠先拉复打再拉等,使整个势力体系始终服膺自己。他以术增威,弄得不可一世的安禄山把他当作神明,甚至在隆冬季节见到他时也畏惧得汗流侠背。他处处树立他的威势,培养他的威望,增加他的威权。他执政十九年,朝臣惮怕他的威权,没有敢分庭抗礼者。天宝间,他在朝野的威势实际已经超过玄宗。群臣相见嚓若寒蝉,中枢同僚形同木偶,连拥有重兵、包藏祸心的安禄山每次遣使人朝后,也总要向使者询间李林甫给他带来什么话,内心颇为忌惮。 李林甫以法家的观念来理政,也用同样的观念来打击异己,打击竞争对手,从而制造了许多带有冤案性质的大案,如李通之案,如韦坚案,如杨慎矜案,使难以计数的宰相大臣贵戚倒在了血泊之中,从面让自己站到了深渊的边缘。他的儿子李灿有次手指着役夫说他,一旦大祸临头,恐连此也不能得。李林甫无奈地回答说,势已至此,那有什么办法。 和所有的朝臣斗,李林甫都是胜家。然当无赖杨国忠、安禄山等联手倒他时,他陷入一筹莫展的困境,终于郁郁病死。死后被抄家,亲属遭到流放。 细说隋唐50:高力士 唐玄宗身边始终有个最贴心的人,此人不是宰相,不是朝臣,也不是那个和他作七夕盟誓的女人杨玉环,而是宦官的首领、他的总管家高力士。 高力士,原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高州)人。祖父冯盎,为唐初高州总管。父亲冯君衡,为潘州刺史,因犯罪被籍没,冯元一被阉为奴。十五岁时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带人宫中,服侍武则天受到赏识,但没多久因小过被逐出宫外。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名为高力士。 唐玄宗在当藩王时,高力士倾心相结。唐玄宗成为太子后,他更是紧随左右,成为心腹。他参加诛灭太平公主有功,被授为内给事。到唐玄宗登位,他升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主管宫务的宦官总机构的首领。 高力士不是一般的宦官,而是具有功巨的身份,他凭着这身份,参与了朝政。在他之前,宦官非但地位受到严格的限制,且明确不准干预朝政。即使在他之前发达的大宦官杨思助,充其量只能领兵出外征讨,为皇帝清查一些大案。高力士的参政,可谓是唐朝宦官参政的始作俑者。故史家称为:“宦官之盛自此始。”有学者认为高力士的封赏,是因功臣的缘故,井非因宦官的缘故,从而否定了这一说法。然这个观点,仅从高力士被授官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高力士参政的事实。 高力士有效地调节了君主和宰相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理顺了两者的关系。 当开元初期大治序幕刚揭开时,身为首席宰相的姚崇,还不明白他已被唐玄宗暗中授予了领导治国的重任,对任命低级官员仍去征求唐玄宗的意见,由此遭到了唐玄宗的冷待。姚崇惶惶不安地离去了。高力士对唐玄宗说:“陛下初理大业,宰臣有事相问,当直说可否二然陛下对姚祟的请示,却一言不发,臣恐宰臣必然大惧。’‘这番话,才引出了唐玄宗大用姚崇的真实心理。高力士了解后,立即前去转告了姚崇,使姚崇扔掉了顾虑,放开手脚推进大治的展开。“开元之治”的框架,出于姚祟的设计,并在他的领导下取得初见成效的局面。平心而论,这个局面的出现,其中应有高力士的一份功劳。 高力士为维护自己及宦官的权力、地位,和其他集团的争斗也是有的,但在争斗中,他更注重唐玄宗的好恶及其需要。 早年,唐玄宗在平定韦氏、太平公主两大集团时,曾着力地依靠了以工毛仲、葛福顺为首的龙武功臣集团。‘由此,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被授予了要职,并掌握了北门禁军。然而,王毛仲等人依仗着大功,在朝廷中很是飞扬跋息、作威作福,尤其看不起宦官,对高力士等大宦官极是无礼,对小宦官则动辄辱骂,甚至视为憧仆。在这样的态势下,唐玄宗生出了龙武功臣集团尾大不掉的担忧,高力士为了报复,趁机把君主的担忧变为了“事实”。在王毛仲添丁之际,唐玄宗令高力士携带大量酒肴、金帛、财宝前去祝贺,并授予新生儿为五品官。高力士回宫后,唐玄宗问王毛仲是否高兴。 高力士奏道,王毛仲手抱新生儿说:“此儿难道不能做三品官!” 唐玄宗闻言大怒,开口骂道:“昔日诛韦氏时,此贼首鼠两端,联未与他计较。今日他竞敢以婴儿怨我!” 高力士乘机进言说:“北门豪奴,官职太盛,若不早日除之,恐生大患!” 这一言,促使唐玄宗下了铲除龙武功臣集团的决心。不久,龙武功臣集团的主要骨干几乎全被处以流放性的贬职,王毛仲出京后,唐玄宗下令予以追杀。龙武功臣集团的覆灭,使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集团少去了强势的压制,从而得到了萌芽的机会。 王毛仲死后,高力士从唐玄宗一般的心腹,变成了第一心腹。然他取得这个地位后,不论对君主,还是对朝臣,始终保持着谨慎谦恭的态度,没有半点骄横的气焰。他不仅尽心尽力为唐玄宗分忧解难,且明确地将为唐玄宗全方位的考虑,作为自己参政的基点,从而成为唐玄宗惟一能彻底信任的人。在唐玄宗的高度信任下,四方进奏文书,均先送高力士过目,小事自行处理,大事呈报唐玄宗。 唐玄宗常说:“高力士值班,我睡觉才安稳。” 得了处理与转达四方文书的权力,高力士在朝中的地位扶摇直上,不仅宰相大臣要让他三分,就是太子李亨(唐肃宗)也敬称他为“二兄”,亲王、公主都敬呼为“阿翁”。马之辈敬呼为“爷”。 李亨能被立为太子,主要是得了高力士之力。在前太子李瑛被赐死后,唐玄宗看好第三子李亨仁孝恭谨,而李林甫却串通武惠妃,多次劝立寿王李帽,唐玄宗因此踌躇不定,常显得闷闷不乐: 了解唐玄宗的高力士,明知故问有何心事。 唐玄宗说:“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 高力士在确定是立太子事后,说:“大家何必如此劳损圣心,只要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一锤定音,唐玄宗连着说:“汝言说得是!汝言说得是!” 于是李亨成了新的皇位继承人。 不止在立太子事上,高力士对唐玄宗起了作用,他在择拜朝廷重臣事上,对唐玄宗也有绝对的影响力。宇文融、李林甫、李遭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琪、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人,都多少得了他的相援,才得以出将人相。至于其他官职者,更不计其数。然他援引归援引,绝不与之结党,一旦唐玄宗嫌弃了谁,他也不伸手相救。 关于高力士的私事,有两件奇事。一是他幼年与生母麦氏离散,三十年后,他凭着胸前的七颗黑痣,终于与母亲相认。一是他首开宦官娶妻的先例,娶了小吏吕玄晤漂亮的女儿为妻,帮助吕玄晤升了刺史。 据《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说,高力士对唐玄宗“顺而不谈,谏而不犯”。此不是纯粹的吹捧,倒很有些事实依据。 在李林甫解决了长安用粮何题后,唐玄宗私下问高力士:“联不出长安十年,天下无事,联欲高居无为,将军国大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不知可否?” 高力士明确地表示了反对,说:“军国大权不可假人,若掌政者威势一旦振于朝野,谁还再敢复言!” 唐玄宗原本想借机躲进深宫享乐和追求长生不老术,见高力士意见与他不合,立即面露不悦之色。高力士见状,连连顿首谢罪,才解了唐玄宗的不悦。 尽管唐玄宗置酒为高力士压惊,并好言安慰,然高力士还是受到了一场大惊吓。唐玄宗离不开这个忠心的老奴,为了笼住他,把他的位置一级级地往上抬,一直抬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爵封渤海郡公。 位置越来越高,高力士深得三昧地感知了宦海的险恶,他板依了佛、道二教,以寻找精神寄托。他资产丰厚,超过了王侯。他拿出资产,在长安的来庭坊建造了宝寿寺,在兴宁坊建造了华封观,两处寺观建造得富丽堂皇、美仑美矣。在宝寿寺的大钟落成后,他作斋庆祝,群臣毕至。他规定,击钟一下,施钱百络。群臣纷纷击钟,讨好者有击二十下的,至少也击十下。 史称,他经那次大惊吓后,“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玄宗天宝三载)。其实不然,高力士为了尽忠于唐玄宗,还是在言,且言得很有深度。杨国忠在对南诏战事连连遭到败绩后,却谎报获得大捷。 受到蒙蔽的唐玄宗,以为将朝政委托宰相,将边事委托边将,足可高枕无优。高力士却直言不忌地反驳说:“臣闻云南数次丧师,边将又拥兵过盛,陛下将以何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言无忧!” 此后,大雨成灾,群臣屈服于杨国忠的淫威,无人敢奏报。惟有高力士对唐玄宗揭示真相说:“自陛下委权于宰相后,法令不行,阴阳失调,致使有此大灾,然无臣敢言。” 在安禄山成了气候后,他又多次向唐玄宗表示了他的担优。 高力士凭着他的良心,想辅助唐玄宗保持天下大治的格局。然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使他的尽忠都落了空。安史之乱爆发,他追随唐玄宗逃往巴蜀。长安收复,他又随着回来。但新起的宦官李辅国容不得他,将他处以流放。在遇赦回京的途中,听到唐玄宗去世的消息,伤心得呕血身亡。 高力士的参政,公允而论,是正面的效应多,而负面的作用少。然而作为宦官参政,却从此开启了唐朝及以后宦官参政乃至专政的先河。 细说隋唐51:杨贵妃 唐玄宗的闻名,固然得力于他的大功:开元之治;也得力于他的大过:安史之乱;但更得力于一个女人:杨贵妃。 杨贵妃,名玉环,祖籍弘农华阴(今属陕西),后迁居蒲州永乐(今山西丙城),父亲杨玄淡到巴蜀任职,她于此际降生到人世。父亲死后,年幼的她为在河南府供职的叔父杨玄硅所收养。 杨玉环长成后,出落为聪明颖悟、能歌善舞、熟谙音律、姿色丰艳的绝代佳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她被选为唐玄宗爱子寿王李瑙的王妃。 几年之后,为唐玄宗所宠爱的武惠妃病亡,唐玄宗在精神上陷人了极为空虚惆怅的状态。他为填补这种空虚,消鲜这种惆怅,开始注意能替代武惠妃的人选。几经寻觅,他的视点最后落到了儿媳杨玉环的身上。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跨越伦理的羁绊,不顾李瑙的感觉,让高力士将杨玉环接到了骊山温泉宫。为洗去杨玉环)L媳的名分,他将杨玉环度为女冠(女道士),赐号“太真”,回长安后,安排居住在宫内的太真宫。 经过这样的“脱胎换骨”,杨玉环名正言顺地成了唐玄宗的情人。因受胡风的影响,唐代的男女关系相对比较松弛,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贞节并不很看重,对两代人超越伦理的爱恋也少有指责。前朝唐高宗与庶母武则天的关系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这种时代风尚。 唐玄宗和杨玉环以情人的关系,同居了六年。杨玉环以无与伦比的色艺,将唐玄宗彻底地迷倒了,一肇一笑,都让唐玄宗为之销魂。时杨玉环并没有任何名分,然在宫中的地位却是鹤立鸡群,宫人都敬称她为“娘子”,礼仪待遇都享受着皇后的级别。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在唐玄宗将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册为李艰的王妃后,他在凤凰园中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在《霓裳羽衣曲》的乐曲声中,给杨玉环册了“贵妃”的名号。由此,杨玉环,不,应称杨贵妃,正式成了唐玄宗的女人,一个在宫内压倒所有女人的女人。时唐玄宗六十一岁,杨贵妃二十一七岁,两人相差三十四岁。 杨贵妃虽未成为皇后,但实际的享受远在皇后之上。她是唐玄宗的最爱,几乎是每求必得,每愿必遂。内廷中有专门为她服务的组织和项目,织绣制衣有七百人,雕刻熔造也有数百人。她自幼喜食荔枝,唐玄宗特令进贡质量最佳的南海荔枝。荔枝虽味道甘美,但娇嫩难藏,采下后隔夜就要变质。南海官员为保质保鲜,让人采下后用连释的方式快速运人长安。尽管南海和长安南北相隔几千里,但杨贵妃仍能保证每天吃上新鲜的荔枝。 岭南经略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冀为讨得唐玄宗的欢心,先讨杨贵妃的欢心,尽心搜罗当地珍奇的物产,奉献给她。他们的做法果然奏效,不久就受到了唐玄宗的大奖励,张九章升为三品官,王冀升为户部侍郎。此例一开,内外各种官员争相仿效,极力打听杨贵妃的嗜好,绞尽脑汁地投其所好,以博取高官厚禄。 杨贵妃得幸于君主,满门沾光叨恩。父亲追赠太尉、齐国公,母亲封凉国夫人。叔父杨玄珠拜光禄寺卿。三个才貌双全的姐姐全被封为夫人,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貌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堂兄杨括授鸿肪卿,杨铸任侍御史。整个杨氏家族以杨贵妃为背景,生活上享尽荣华富贵,政治上权倾朝野。他们每有关照,地方官都当作圣旨一般办理,唯恐奉承不周。他们门庭若市,朝臣、富豪争先恐后地进献各种无奇不有的礼品。三个夫人可以自由出人宫禁,在唐玄宗前畅所欲言。杨铸娶武惠妃生的女儿太华公主为妻,宅第和宫廷相连接。 靠着杨贵妃,原在巴蜀地区军界混得很不成人样的杨国忠,以远房堂兄的身份进人京师发展,在仕途上一路上升,成为权力中心的重要人员。在李林甫死后,出任了宰相,将杨家势力更是提高到“李家天下杨家党”的地步。为保障相位的巩固,他大力排斥异己,和安禄山闹得势不两立,从而加速了大乱的到来。 杨贵妃以女色占尽君王之心,把满门老小带人了富贵乡的现状,和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唱起了反调;由此,社会上流传起不少这样的谚语:“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是门棺”。 杨贵妃之所以不同凡响,关键在于她不是个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女人,她敢于顶撞夫君,敢于漠视夫君,把夫君当成平等的情侣。唐玄宗爱她这点,也恨她这点,爱恨交织,反而加深了又创地的爱。杨贵妃先后有两次件旨,都被大怒的唐玄宗谴出宫外。 第一次是她封为贵妃的次年,被谴到杨括府中。高力士深深了解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用百车将各种器用一同送去。在杨贵妃离去后,不到半日,唐玄宗已起了想念之绪,不思饮食,烦闷暴躁,无故答挞左右从人。高力士见状,奏请迎回杨贵妃,给唐玄宗找了个台阶。当天晚上,杨贵妃回到宫中,伏地请罪,要夫君宽恕她的任性。由是两人相好如初。 第二次是夭宝九载(公元750年),杨贵妃再次怜旨,复被怒气冲天的唐玄宗逐出宫外。著名的酷吏吉温,对唐玄宗正言反说:“妇人智识浅薄,J件逆圣意。贵妃久承恩顾,应就戮于宫中,不可受辱于外。”这一番话,牵动了唐玄宗的情丝,让宦官给杨贵妃送去了御食。杨贵妃剪下一束青丝,请宦官带给夫君。唐玄宗见发如过电流,速令高力士召回杨贵妃。大起大落的风波,非但没有影响他们的爱情,反而促进了他们的交流。 关键的关键。杨贵妃是唐玄宗难得的红粉知己,她了解他的烦恼,了解他的心事,用温柔来化解他的烦恼,用体贴来分担他的心事。有年八月,太液池中的千叶白莲花昂首怒放,美不胜收。唐玄宗在一旁的亭台中设宴,邀请贵戚们共赏莲花。赴会者竞相赞美莲花,然唐玄宗却手指杨贵妃,一语惊人地说:“莲花虽美,怎及我的解语花!”这朵解语花,为唐玄宗解了无数心结,使他获得了人生之趣。 这对连理枝、比翼鸟在卿卿我我的氛围中过了数年,渔阳辈鼓响起来,先失洛阳,再失撞关,面对长安门户洞开的败局,唐玄宗不得不带着杨贵妃以及家属、官员,向巴蜀流亡。 逃到马鬼坡(今陕西兴平西)的马鬼释,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主持下,在太子李亨的秘密支持下,疲惫不堪、饥饿难当且前途渺茫的六军将士发动了兵变,杀死杨国忠及杨家所有人员。 唐玄宗迫于形势,不得不出来安慰将士,劝他们各自归队。然群情汹涌,仍不肯散去。 唐玄宗问他们还有何要求,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被诛,贵妃不宜再供奉,望陛下能割恩正法!” 唐玄宗辩解说:“贵妃深居宫中,怎知杨国忠谋反!” 官员韦愕叩头流血谏道:“众怒难犯,安危只在顷刻,望陛下速速作出决定!” 高力士又插言说:“杨国忠有罪被诛杀,贵妃即使无罪,但因是杨国忠之妹,还在陛下左右,将士们怎能放怀!” 犹豫了许久,处在绝路的唐玄宗,不得不以牺牲扬贵妃,来保全自己。唐玄宗忍痛发出了赐死令,杨贵妃走出厅门,悲凄地请高力士帮助她自裁。 她泪流满面,语无伦次地向唐玄宗诀别:‘愿陛下好自为之。妾既负国恩,死无所恨。乞请准许拜佛。” 唐玄宗心酸至极,说:“愿妃子能善地受生。” 进人佛堂礼佛后,高力士将她带出,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扬贵妃刚气绝,南海进贡的荔枝送到了。 杨贵妃虽死得悲凉,然她凭着这悲凉,被后人列进了四大美人之中。更是凭着这悲凉,李、杨缠绵徘侧、回肠荡气的爱情,得以传之千秋。 细说隋唐52:曾一行 一行,是唐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数得着的大科学家。 一行是和尚,人们按风俗呼为僧一行:他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他的祖父张公谨,是唐太宗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亲张擅,仅是个县令。 他资性聪颖,然他没将这聪颖用在时人趋之若鹜的科举上,而是将此全部投在了学问上,在博通一r儒经、历史后,又花大功夫研究天文、阴阳、五行以及道家典籍。他对学问的超凡悟性,在当时引出了一则美谈。 有个道士唤尹崇,以博学驰名于学界与政坛,’被推为前辈,家中藏有大量的珍贵书籍。作为后生的一行,来向尹崇求借被人认为极其深奥的扬雄《太玄经》:他借得此书后,没几日就来归还了。 尹崇很是奇怪,问:“此书意旨深奥,我读了多年,尚未弄懂其意。你想研究此书,为何如此快地来归还?” 一行答道:“我已探得其意。” 说罢,拿出他所撰的(大衍玄图》及《义决》二书,交给尹崇。尹崇粗略地翻了下,惊奇不已,便和一行探讨起《太玄经》的奥旨。探讨的结果,是尹祟对一行彻底佩服,并对人说:“此人是颜回再世。” 经尹崇赞扬,一行出了大名。 大名传出,传到了宰相武三思的耳中。武三思企羡一行的学问,派人捎信来,要和他结交。一行不想答应,他一则鄙视武三思的为人,二则不愿卷人险象迭生的政界之中,然又不能公开拒绝,由是找‘r一处地方藏匿了起来。藏匿了一些日子,觉得还是不保险,遂以断绝红尘之念为遮掩,到篙山削发为僧,拜和尚普寂为师,从此在晨钟暮鼓下研习起佛经来。 唐睿宗登位,命东都留守(高山在其管辖之下)韦安石以礼相召。篙山是朝贵权要常来礼佛之地,通过这些人的言谈,一行清晰地了解到当朝政治,看似随着新主的登位已气象更新,实际潜伏着更大的政治冲突危机。以学问为生命宗旨的他,不想置身于腥风血雨中,再次借托身体多病而拒绝了。为躲开韦安石的纠缠,他离开篙山,前往荆州当阳山(今湖北境内),师从沙门悟真学习佛义。 开元前期,励精求治的唐玄宗以极其真诚的态度,让他的族叔李洽到荆州来召一行。李洽临行前,唐玄宗特地关照:若一行不来,抬也要把他抬来。一行作了拒绝,但拗不过李洽,终于来到了唐王朝的首都长安。一行的应召,关键在于世道的改变,“开元之治”的初步形成,已把唐朝推人太平盛世。 在长安,一行受到了唐玄宗」卜同寻常的礼遇。然唐玄宗只是久闻其名,并不知道他是否具有真正的过人之处。由是,唐玄宗在首次接见一行时,开门见山地问他有什么长处。一行说他擅长记忆,可过目不忘。唐玄宗叫入拿来一书,当场进行测试。一行用不长的时间读了一遍,便一字不差地背诵了出来。如此难得的本领,让唐玄宗顿时生出深深的敬意。 一行被安置在宫廷内的光太殿,唐玄宗时常前去,聆听他的安国抚人之道。一行以他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对这个开创了黄金时代的君主,给予了发自肺腑的真切指导。他是唐玄宗的帝师,也是唐玄宗的净友,对唐玄宗一些有失考虑的事情,给予了直言的谏净。唐玄宗的爱女永穆公主出嫁,唐玄宗令有关机构按照以前太平公主的婚礼规格来进行。一行认为这很不妥,说:唐高宗惟有太平公主一个女儿,所以赐予了如此殊常的婚礼,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正是超乎礼仪规定的做法,导致了太平公主的狂妄,让她做出了后来大逆不道的事,因而必须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唐玄宗觉得有理,下令有关机构对永穆公主的婚礼改用常礼进行。如此的谏净,对一行而言,是常有的事,从而他获得政界的高度评价,起到了大臣们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此时,一行利用宫廷中的条件,继续他对历法、天文等学科的研究。在这方面首先让唐玄宗膺服的,是他撰成了他的从祖父张太素所著的《后魏书》中未竟的《天文志》。 他的研究没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做出了一连串的贡献,其中有三个是划时代的贡献。 一个是撰成《开元大衍历经》。唐高宗时编有《麟德历》,应该说这是本不错的历法,但里面有许多疏误。唐玄宗令一行对此加以改造。一行遍考前代的历法,按《周易》大衍之数的理论,在(麟德历》的基础上,重编了新历《开元大衍历经》。此历精湛详当,涉及面极广,其主要内容有:平朔望与平气,七十二候,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的每日位置及运动轨迹,每日的星象与昼夜时分,日食、月食的预测,等等。此历问世之后,被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在实际的使用中,被证明具有历法里程碑的意义,其理论依据以及具体操作方式,对后代编修历法有相当大的影响与指导性。 一个是创造了“黄道游仪”。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以一行为首,与另一天文学专家梁令硬等人合作,制成了观察日、月运动的黄道游仪,用此仪器精确地重新测定了一百五十颗恒星的位置。 一个是发明了《覆矩图》:一行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发起了在全国十二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的活动:然后,他根据南宫说一组的测量,用他的《覆矩图》,在世界上第一次推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一行是政治大师,是科学大师,更是他的本行中的佛学大师。 唐代佛学门派甚多,有八大派之谓。一行起初在r山学的是禅宗,后到天台山(今浙江境内)学天台宗。人长安后,到西明寺师从天竺(今印度)高僧善无畏学密宗,并协助翻译密宗最高经典《大日经》。学成后,自撰《大日经疏》十四卷,由此创立了中国的密宗教义。此外,他又从学于天竺高僧金刚智,习密宗法咒仪式。终于成为大阿阁黎,即密宗中可解释教义与主持仪式的权威。 因一行贡献巨大,他不仅在佛教界赢得了普遍的尊敬,且还得到道教界的推崇,由此流传两则虚玄的神话。一则说他当初到天台山求法时,寺前的流水竟然为之倒流,即东流转为西流。一则是大道士邢和璞说,汉代洛下阂造历法,预言八百年后,将误差一日,有圣人来纠正,而一行正是这圣人。 兴许是用脑过度,这位高僧并没有高寿,仅四十瓦岁就圆寂了。唐玄宗亲自为他写了碑文,赐溢号为“大慧禅师”。 细说隋唐53:诗仙李白 李白,毋庸置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他超过了许多富有江山的帝王,超过了许多功绩彪炳的将相,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达到了名扬四海的地步。杜甫有诗赞诸葛亮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其实,李白大名同样垂宇宙。 然而,翻开煌煌的新旧两《唐书》,其中关于李白的记录之简,与其大名之赫竟成绝然之反差,《旧唐书》只有区区十行,《新唐书》的内容稍多,也仅一页半不到。这与那些至今已湮没无闻却占着大量篇幅者相比,不能不让人掩卷长思。 长思的结果,是明朗的。李白是个地道的文人,虽然凭借文名,被唐玄宗召人中央,曾在翰林院供过职,然那是“待诏”,是种清职,毫无实权的清职,给皇帝解闷逗乐的清职。故而名日官,看似荣华富贵,实际毫无权势,骨子里与在野布衣无甚大区别。唐朝,尤其是盛唐,重诗,重赋,重华彩文章,由此连带起来,重了文人,可这所有的一切,是国家政治的花边,是为体现强大国力的光环,究其本质,仍是依照传统而来的官本位在左右人之地位的升降。从而,一个文人即使锦口吐绣,妙笔生花,行文能使洛阳纸贵,只要他没有进人官场的核心,获取实权大权。终究不过是“流外”之人,居不到正统地位。而一部二十五史,观其形式是为一朝一代文化的总结,洋洋洒洒,林林总总,方方面而,遍及芸芸众生,而其实质却也是遵循官本位的观念,主要在为皇帝立纪,为大官要官作传,文人仅仅是点缀。李白终身不得大官,依着受名能在青史中占得一页半页,已是大幸,若说不幸,当是不幸中之大幸。 李白的传记是简略的,然简略的传记还是释放出了多层次的信息,加上一些其他史料,如笔记,如野史,如他的文集等等,构成了立体多彩的李白。 李白的籍贯是个谜,有多种说法。 《新唐书》:他是李唐王室的旁支,为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李唐王室的籍贯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故唐李阳冰蛋草堂集序》直说他是陇西成纪人。李白在《赠张相镐二首》中自说:“本家陇西人。” 《旧唐书》:他是山东人(此处山东,非今日山东,其广指蜻山或华山以东地区,或专指黄河流域)。 李白的出生地更是个被争论不体的问题。 (新唐书》:他祖先因罪被流放到西域,返归后客居于巴西(今四川伺中);《宣和书谱》由此说他“生于巴西”。由此形成了李白为四川人之说。 范传正心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他祖先因“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郭沫若据此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考证说:“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此说已被学术界基本接受。中亚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斯附近。 李白,字太白,相传是母亲生育他时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故起了这样的名字。太白金星,在民俗文化中是文曲星的别称,它是对有才情的文人最溢美的赞誉。不知是先有了民俗意义的太白金星,李白母亲用此为儿子起名,希望他日后能驰骋文坛,有个辉煌的前程;还是因有了李白的文学成就,后世才将他的名字与星宿相联,制造出了民俗意义的太白金星。 李白以诗闻名,闻名寸二文坛,闻名于政界,闻名于天下。他的诗,才气横溢,大气磅礴,一设想雄浑瑰奇,拟造了一团团天地人合一的化境。 诗作得出神入化,人称“诗仙”。 “诗仙”的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遂被后世冠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诗仙”的诗高踞唐诗鳌头,在后世化为了代表唐诗的符号。 “诗仙”的诗,让无数狂士为之折服,且折服得五体投地。 李白成名在诗,然他的壮志不在文坛,而在政坛。他作诗,竭尽心力作诗,将诗作得登峰造极,却不想以诗人身份终老此生。他有浓重得化不开的政治情结,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一生不能释怀。如同当时所有诗人一样,仅把诗作为敲门砖,以敲开朝廷的政治大门。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前往长安前,曾洋洋自得地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他要做官,且要做大官,最好是做宰相,目的不是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以权位为舞台,来进行治国平天下。他在年轻时,就抒发他的理想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到了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一见就说:“此天上滴仙人也。” 踌躇满志的李白,误以为前程灿烂的政治生涯拉开了帷幕,从此可以大展身手,实现他的抱负。然而,现实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他只是供奉翰林,隔三差五为唐玄宗献上华美词章。君主高兴时,亲自为他调羹,以示宠爱。宠爱不是敬重,李白不过是唐玄宗的高级玩物。 待李白看出自己在君主眼中真正的地位后,很是痛苦了一阵子。然他没把这痛苦放在脸上,而是化人了酒中。虽“举杯消愁愁更愁”,可除了酒,别无其他消愁的法子。他和贺知章、李逾[俞换商]之、李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常在一起,把酒喝得烂醉,人称“酒/又仙人”。 酒喝得多了,原本很狂的李白,现出了更放荡的狂态。他是自视甚高之人,从来就看不起那些权贵,此时胸中有气,索性将权贵当成了他玩弄的对象。他借着醉意,斜卧在殿堂上,吃喝着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为报复,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在诗中将她比为赵飞燕。由是,杨贵妃使出了她的手段,阻止唐玄宗给李白实职。李白的狂态,不止是得罪了高力士一人,而是得罪了一大批权贵。权贵们一致讨厌他,把他逼在清客的位置上不得动弹。 李白见做不上官,实现不了抱负,再也不愿呆在朝廷受那窝囊气,由是弃了许多文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翰林待诏之位,离开了长安,云游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