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贡 进 士 宋 王 弁 罗峰镇人。 王俊民 罗峰镇人,嘉祜六年状元。释褐,廷尉评签书,徐州节度判官,充南京考试官,卒。 明 洪武四年辛亥始会试,六年癸丑罢会试。至十六年乙丑复会试。 温 濡 正统甲子经魁,甲戍进士。历御史,至山西参政。公生平嗜学,有眉山癖,其为文浑涵光芒,几于形神俱似。乡试同考官梦长公入闱,放榜后,详其故,大奇之! 孙复初 正统庚午举人,甲戍进士。 丁希孔 嘉靖丙午举人,庚戍进士。历户部郎中。 李骥千 万历丁卯举人,丁丑进士。授大同推官,升南户部郎中,历凤阳知府,颖州备兵使。 杨觐光 万历丙午亚魁,丁未进士。授行人,转礼兵二部,历江西兵备固原副使,陕西左右布政,南京太仆寺卿,通政使,加赠少司空,钦赐祭葬。 李笃培 万历已酉亚魁,庚戍会魁,任工部主事。 李乃兰 万历已酉举人,庚戍进士。授郎中,历广宁道副使。号明馨,任广宁,劳心边计,卒以忧国殁。生平拓落光明,子日成克家,有公手授左传维扬刊版。 杨观光 万历辛酉经魁,戊辰进士。历中顺大夫,资治尹詹事府少詹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字用宾,一字葵宸,号旭仑,觐光弟。和气沁人,留心桑梓,立学田赡士,诸生多待以举火,登变后,请蠲请抚,不遗余力。十五年蝗旱大饥,分罄储赈贫,乡人赖之。居翰院,进养性、养气、养体图,称旨,推一时博雅名臣,诗文最富,惜多未传云。 李曰成 万历已卯举人,庚辰进士。初授宝应知县,调江都知县。国朝改名日乾,授万安知县。 张凤羽 顺治辛卯举人,已亥进士。户部观政。 乡 举 明 洪武三年庚戍始开科。 王 显 永乐乙酉。 孙 荣 永乐丁酉,绥德知州。 于 采 宣德丙午,真定知县。 于 泰 櫂之子,宣德戊午,代州训导。 赵 浩 宣德甲子。 孙 贤 成化甲午。 郭敷泽 成化庚子,胙城知县。 孙宗尧 成化庚子。 阎 祺 宏治戊午,任阌乡密云知县,历昌平霸州知州,开封府同知。 王 隆 宏治辛酉,顺天,历大同通判。 王民表 弼之子,宏治甲子,祥符知县。 张凤翔 正德庚午,武邑知县。 孙 简 正德庚午。 刘朝卿 正德丙子,定兴知县。 温 潮 濡之弟,嘉靖丁酉,保定通判。 温邦魁 嘉靖庚子,深州知州。 吴 祯 嘉靖庚子,终身不仕。 阎公朝 嘉靖壬子,任曲阳知县。 刘 梓 朝卿弟,嘉靖乙卯。 赵体乾 隆庆丁卯。 李庭梧 万历戊子,良乡知县。 王 任 万历庚子。 杨 炊 万历癸卯,临清学正,武邑知县。 郭翰邦 万历壬子,滁州知州。 杨道缜 天启甲子。号晴峦,烃之子,梅之孙。孝友,天成年饥,赈粥,全活多人,百姓利病,侃侃言之,不避忌讳,甲申后以病卒。 李 逊 骥千子,天启甲子举人,庚辰特用,具呈任上难,授宁陵知县。阎变殉难。 康 泽 天启甲子,饶阳教谕,新乐知县。 杨其渊 梅之玄孙,崇祯庚午。 杨钟斗 梅之曾孙,崇祯已卯。 国朝 王 京 丙戊,章邱教谕,桐柏知县。 李 澍 丙午经魁。 贡 士 明 洪武二年己酉始立学校。 吴 锋 十七年,彰德知府。(洪武) 刘 恕 淳化知县。(洪武) 刘 忠 十九年,虹县县长。(洪武) 兰 蕙 沐阳知县。(洪武) 丛 桧 南安通判。(洪武) 王 维 淳化知县。(洪武) 于 耀 景州判官。(洪武) 阎 敦 通州右卫经历。公早孤,事母寝食必问,出入必揖,在成均,出使江浙,以母在堂,每望云而思,荏苒致病,台守顾公绘图征诗以赠,事见阎氏家乘。(洪武) 姜 贯 广东道御史,历浙江佥事。(永乐) 鲍 信 庆阳县丞。(永乐) 李 輗 彰州通判。(宣德) 刘 可 御史升副史。(宣德) 李 恭 九江简较。(宣德) 李 绅 泰州判,温整明先子。(宣德) 王 雄 字士英,十一年岁贡,任松杨主簿。(正统) 张 翥 武昌照磨。(正统) 郑 铉 寿阳主簿。(正统) 鲁 俊 同官知县。(正统) 范 囿 榆次知县。(正统) 董 敏 万安主簿。(正统) 徐 通 十二年府庠。(正统) 孙 雍 遥授。(正统) 吕 铎 彰通府知府。(正统) 蒋 诩 寿阳主簿。(景泰) 潘 宾 南乐知县。(景泰) 杨 畅 龙游主簿。(景泰) 滕 彬 鸿胪序班。(景泰) 杨 茂 二年府庠。(天顺) 乔 鼐 潞州同知。(天顺) 温 和 平阳同知。(天顺) 王 显 遥授。(天顺) 孙 聪 襄阳教谕。(天顺) 曹 白 (天顺) 张 宗 (天顺) 张 伦 钱塘巡检。(天顺) 李 柰 衢州检较。(天顺) 李 瑞 (天顺) 王 瓛 高陲卫经历。(天顺) 王 弼 安州同知。(成化) 阎 志 仪真延津县丞。敦之孙,慷慨多大节,为邑中清白最。天顺庚辰以陪贡考优,例应先荐,固让以全友谊,尝道遇遗金,坐待其人归之,事载阎氏家乘。(成化) 刘 泉 怀远县丞。(成化) 于 庆 泰之子,鸡泽县丞。(成化) 邹 辂 留守吏目。(成化) 阎 训 应州判官。(成化) 孙 良 (成化) 徐 谦 光州吏目。(成化) 路 奉 交河主簿。(成化) 宋 怀 献县丞。(成化) 宁 春 (成化) 王 恒 周府审理正。(成化) 于 良 (成化) 张文明 翥之子,华亭县丞。(成化) 张 政 献县主簿。(成化) 刘 芳 府庠。(成化) 孙 瑾 军民府照磨。(成化) 王 瑞 成安县丞。(宏治) 杨 玘 二年府庠。(宏治) 温 恭 太平主簿。(宏治) 路 谦 临淮县丞。(宏治) 康 照 贵池训导。(宏治) 于志学 (宏治) 丛 聪 赞皇教谕。(宏治) 赵 伟 (宏治) 任 辅 (宏治) 宋 芳 恩贡。(宏治) 李 镗 华县丞。(宏治) 吴 汉 (宏治) 王 辅 完县主簿。(宏治) 徐 徭 高淳主簿。(正德) 张 恭 政之子,运同。公门人,温少参,称其解绶时,白叟黄童,莫不歌忠厚,颂廉洁,至有攀辕泣下者,则公之为人大概,盖可想见矣。(正德) 于文渊 庆之子,魏县丞。(正德) 孙 瑭 寿州判。(正德) 王元士 登封县丞。(正德) 王尧卿 太原教谕。(正德) 刘 逊 歙县丞。(正德) 秦 玺 (正德) 刘 兴 芳之子,高淳主簿。(正德) 孙 元 瑾之子,辉县训导。(正德) 李 谅 柰之子,密云县丞。(嘉靖) 赵 僖 伟之子,宿州判。(嘉靖) 王元德 元士弟,三河知县。 温 霓 濡之弟,宜兴县丞。(嘉靖) 王思贤 字梦月,雄之子,丙戍岁贡,庆阳府推官。(嘉靖) 温 贤 王府教授。(嘉靖) 孙尚志 任邱县丞。(嘉靖) 季 谟 柰之子,审理。(嘉靖) 于 蕃 文渊子,沔县主簿。(嘉靖) 王 苹 真定训导。(嘉靖) 王居仁 瑞之子。(嘉靖) 吕朝阳 恩贡。(嘉靖) 康 儒 芮城教谕。(嘉靖) 、 刘景熙 芳之子,临晋县丞。(嘉靖) 刘启之 肥乡训导。(嘉靖) 秦 莹 清苑主簿。(嘉靖) 孙廷献 塘之子。(嘉靖) 刘 铃 拱之子,陵川知县。(嘉靖) 刘居易 恩贡。(嘉靖) . 王思聪 雄之子,甲辰由选贡入太学。(嘉靖) 张邦采 宣府经历。(嘉靖) 谢永昌 灵石知县。先是灵石有妖僧,挟术淫恣,当事者莫敢谁何,公至擒之,辄不动,卒置诸法,一时邑害以除。(嘉靖) 孙 诏 贤之孙,吴桥训导。(嘉靖) 周汝忠 高阳训导。(嘉靖) 刘汝楫 绛县训导。(嘉靖) 张存礼 隰州同知。(嘉靖) 王一忠 字请全,三十九年岁贡,任归德经历。(嘉靖) 张 淋 河间通判。(嘉靖) 任邦佩 河间训导。(嘉靖) 刘 璧 景熙子,四十三年大城主簿。(嘉靖) 杨 梅 盱眙知县,真定府同知。(嘉靖) 吴国相 (隆庆) 王一元 二年岁贡,任阜平知县。(隆庆) 季 瑁 礼县知县。(隆庆) 郭汝鹤 马湖府推官,历成都府通判,鄜州知州升同知(隆庆) 杨应时 济宁训导。在任城日,教育多士,惟以孝友为谆谆,文艺次之,一时子衿颇多德造之誉。(隆庆) 杨一科 冀州训导。(万历) 温中华 蓟州通判。(万历) 吴 堡 铎之子,海盐县丞。(万历) 孙康民 镇番教授。(万历) 杨应奎 光山主簿。应时弟,历任三年,以致仕归,族原军籍,苦于戍应社差者,复不免虚赔,乃于曲成置义田,半为军拿资,半为赋役费,今田尚存,族人世食其利焉。(万历) 路学程 黄州推官。(万历) 李 桂 蒙阴训导。(万历) 于天民 莒州学正。(万历) 郭汝谐 汝鹤弟,宁靖训导。(万历) 蔡宗朱 长葛教谕。(万历) 王一凤 十二年拔贡,费城鱼台训导,孟县教谕,广宁卫教授。(万历) 王 心 宁乡知县。(万历) 杨如鲁 临县知县。公赋性清方,好施乐善,邑东滚泉山玉帝庙,暨城北二里桥,原疃北庙,皆其所捐资特建也。(万历) 逢弘化 松江教授。(万历) 张景兆 (万历) 王之澍 甘肃教授,正直忠厚,人多钦其古风。(万历) 范 錬 齐东训导,济南教谕,事继母,孝行可风。(万历) 温会极 即墨教谕。(万历) 郭维桢 卫学,任泰安知县。(万历) 兰梦锡 号九畹,蕙元孙,赋性颖悟,十岁能文,邑令见而异之。试以题,大加欣赏。十三岁入泮,事母孝,抚弟友,居乡醇谨,博通经史,数奇不偶,以岁荐,初授德州训导。转灵寿教谕,课文校士,蔼若家人。门人张国士,寒士也。公奇其文,捐赀佐读,后显贵,分守登莱,言及公,辄为太息。(万历) 于 易 三十八年。(万历) 李邦儒 日照训导。(万历) 张 铭 莱州训导,嘉鱼知县。(万历) 王 诚 东阿训导,乐陵教谕。(万历) 蔡汝嘉 宗朱之子,训导。(万历) 李乃芝 乃兰兄,授州判。(万历) 姜 璞 武定州训导。(万历) 蔡汝封 宗朱之子,平度训导。(万历) 逢一元 弘化之子,濮州判。(万历) 王士吉 徐州州同,壬申城陷,父子殉难,题赠通判。(泰昌) 李 遐 骥千之子,恩贡。(天启) 李完真 恩贡,长沙经历。(天启) 李骥锦 章邱训导。(天启) 范树勋 练之孙,恩拔,东光主簿,三河经历。(天启) 刘正行 (天启) 李梦祥 廷梧之子,滕县训导,山西繁峙县知县。(天启) 曹 廪 白河知县。(天启) 孙 敬 长清训导,灵石知县。(崇祯) 李乃葵 昌乐训导。(崇祯) 杨道平 煌焌之子,梅之孙,乙亥拔贡。(崇祯) 李一得 (崇祯) 王德皓 新城训导,单县、陵县教训。(崇祯) 李 曜 东干州训导。(崇祯) 李 暹 骥千之子,归德防河通判。(崇祯) 于鳞翔 革命后隐居不仕,质朴多古风,邑仰其高节。(崇祯) 国朝 姜文蔚 璞之孙,恩拔,泉州经历。(顺治) 腾宗鲁 恩贡,即墨县教谕。(顺治) 刘 茗 单县教谕。(顺治) 谢应奎 剡城训导,莘县教谕,兖州府学教授,干阳府经历。(顺治) 王润民 掖县训导。(顺治) 王 儒 蒙阴训导。(顺治) 杨道简 梅之孙,焌之子,正贡,以坐旷故,简宜先一,笑让之。(顺治) 刘玉丰 恩贡。(顺治) 姜 琰 璞之弟。(顺治) 王 治 甲午恩拔,任陕西西安府鄠县知县,善诗词,著有青云阁集行世。(顺治) 李 越 (顺治) 李光御 (顺治) 杨孔文 贡监。(顺治) 阎尔仞 祺元孙。(顺治) 孙文扬 (顺治) 杨南金 恩拔。(康熙) 杨鼎鉴 (康熙) 张大受 (康熙) 李以是 梦祥之弟。(康熙) 孙业孔 贡监。(康熙) 杨 筠 (康熙) 杨鼎鉴 (康熙) 栾 崧 (康熙) 宋之朱 (康熙) 刘仲伦 (康熙) 封 荫 温 珍 以子濡贵,赠工部主事。 丁 豪 以子希孔贵,赠内黄县知县。 王 弼 以子明留守卫经历,赠儒林郎。 阎 志 以子祺贵,赠奉政大夫,河南开封府同知。 李 栋 以子骥千贵,封知府。 杨 槐 以孙觐光贵,赠陕西右布政。 杨州牧 以子觐光贵,累赠资德大夫,南京通政使,崇祀乡贤。 李骥骧 以子笃培贵,封工部主事。 李其绅 以子乃兰贵,赠户部主事,加赠副使。 杨 梅 以子焌贵,晋阶奉政大夫。 杨觇光 以子开世贵,封户部郎中。 杨开世 以叔觐光荫,授都察院都事,历南京户部郎中。字启斯,号云峤,乡贤杨公之适长孙也。性孝友,食饩未第,以叔觐光荫子入监,授都察院检校,转都事。己卯入顺天乡试,帘官腾录,升南京户部主事,司南军饷转郎中,各称职,奉旨司太仓银库,受命甫月余,以父病告归,屡征不仕,侍养终身。 武 科 杨大武 天启丁卯钦依防河守备,升临清游击,壬午城陷,单骑突战而死。 监 生 李仲春 永德知事。 李 梅 宣府都司经历。 温性学 濡之子,河南照磨 孙汝霖 沛县主簿。 孙汝弼 温正学 兵马吏目。 任 重 县丞。 李骥骢 衡府审理。 李骥良 华荣主簿。 李完初 李 运 鸿胪寺序班。 李 迈 授州判。 杨 埏 温 台 李长久 国朝 温公亮 考授县丞。 李色孝 秦 琏 李无兴 傅化民 吏 员 于 渊 王 恭 王 钲 王 相 郭 忠 大使。 张 思 郟县主簿。 刘居仁 张 瑁 郭 淳 忠之子,巡检。 任 达 杨可培 孙率祖 宋良臣 详见孝友。 迟玩占 典史。 范 经 大使。 刘文魁 偃城典史。 王有庆 大使。 刘正言 曲县典史,归州巡检。 杨 熠 驿丞。 温永培 大使。 杨 增 驿丞。 陈所蕴 典史。 孙友麟 栾城典史。 陈 鼐 典史。 国朝 梁存仪 陕西西安府长武县典史。 兰国顿 直隶保定府容城县典史。 论曰:“粤稽制科取士,历代相因。自洪武以来,载在令甲,三途并用,下及荫监,杂流皆得以尺寸奋功名,当其时,车服以庸之,宅里以表之,彰德育才,意甚盛也。乃膺兹选者,求其感会风云,以佐一代綦隆之运,上咸五而下登三,往往指不多屈,岂上以名求,下亦以名应,习为固然邪?抑亦入世即深,渐迫怵于利害,遂至易厥初服,吾鼎不爱邪,昔李固以书遗黄琼,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滂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是以宋王曾举状元,尝言志不在温饱,而明文皇亦曰:“国家养士三十年,仅得一卓敬,呜呼!士君子攀龙鳞附凤翼,慎勿以纡紫垂青沾沾有喜色,而立德立功,天壤相蔽,斯庶几乎?不愧科名矣!” ●招远县志卷之九 邑后学张凤羽仲威氏编辑 ○人 物 春秋 正舆子 莱国大夫,齐人围莱,正舆子合余烬,背城与战,败绩。齐师入莱,正舆子奔莒,莒人杀之。 汉 王 常 祀乡贤。字颜卿,颖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王莽遣严尤、陈茂击破之。常与丹、卬收散卒入蒌溪,劫略钟龙间,众复振,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严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伯升曰:“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遂与常深相结而去。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即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师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即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事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此所以祐吾属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于是诸部齐心伺力,锐气益壮,遂俱进破,杀甄阜、梁邱,赐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张卬等不听,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别徇汝南沛郡,还入昆阳,与光武共击破王寻、王邑。更始西都长安,以常行南阳太守事,令专命诛赏,封为邓王,食八县。赐姓刘氏。常性恭俭,遵法度,南方称之。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臣蒙大命,得以鞭策,托身陛下,始遇宜秋,后会昆阳,幸赖灵武,辄成断金,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乃召公卿将军以下大会,具为群臣言常以匹夫兴义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为知命侯。与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后帝于大会中,指常谓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迁常为汉忠将军,遣南击邓奉、董欣,令诸将皆属焉。又诏常北击河间渔阳,平诸屯聚。五年秋,攻拔湖陵。又与帝会任城。因从破苏茂、庞萌,进攻下邳。常部当城门战,一日数合,贼反走入城,常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从百余骑,自城南高处望常,战力甚驰,遣中黄门诏使引还。贼遂降。又别率骑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贼。六年春,征还洛阳,令夫人迎常于舞阳。归家上冢,西屯长安,拒隗嚣。七年使使者持玺书,即拜常为横野大将军,位次与诸将绝席,常别击破隗嚣将高峻于朝那,嚣遣将过乌氏。常要击破之,转降保塞羌诸营壁皆平之。九年击内黄贼,破降之后,北屯故安,拒卢芳。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子广嗣。三十年徒封石城侯。水平十四年坐与楚事相连国除。 按本传,王常颖川舞阳人,建武二年封山桑侯。注:山桑县,属沛郡,今亳州县,其非招邑人明甚,然乡贤所祀,春秋分祭,其由来也旧矣,虽崇祀之故,湮没不传,固不敢以臆见断也。因附传详其事,以俟知者。 司马均 字少宾,曲城人。安贫好学,隐居教授,不应辟命,信诚行乎州里,乡人有所计争,辄令祝少宾不直者,终无敢言。位至侍中,以老病乞,身赐大夫禄,归乡里。 楼 护 字君卿,父世医也。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平阿侯,举护方正,封息乡侯,列于九卿。 王 璋(一作章) 按鉴,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祜、魏朗、赵典、朱宇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及南阳宗慈,陈留夏馥,汝南蔡衍,泰山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翟超、岑眰,苑康及山阳刘表,汝南陈翔,鲁国孔昱,山阳檀敷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及东平张邈、王孝、东郡刘儒、泰山胡母班,陈留秦周,鲁国蕃向,东莱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按后汉书,王璋字伯仪,东莱曲成人。少府卿位,行并不显,不别立传,然当时党锢诸君,一人逃死,祸及万家,而伯仪无闻焉。知其超然于祸乱也远矣! 魏 王 基 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也。少孤,与叔父翁居。翁抚养甚笃,基亦以孝称。年十七,郡召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琊界游学,黄初中察孝廉,除郎中,是时青土初定,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秘书郎,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凌不遣,朗书劾州曰:“凡家臣之良则升於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今州取宿卫之臣,留秘阁之吏,所希闻也”。凌犹不遣,凌流称青士,盖亦由基协和之辅也。大将军司马懿辟基未至,擢为中书侍郎。曹睿盛修宫室,百姓劳瘁,基上疏曰:“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故在民上者,不可以不戒惧。”夫民逸则虑易,苦则思难,是以先王居之以约俭,俾不至于生患。昔颜渊云;“东野子之御马,力尽矣,而求进不已,是以知其将败。今事役劳苦,男女离旷,愿主上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元旧说。而基据持元义,常与抗衡,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将军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出为安丰太守,郡接吴界。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吴常大发众集建业,扬声欲入攻,扬州剌史诸葛诞使基策之,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基著要时论,以切世事,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爽夷灭。基尝为爽官属,随例罢。其年为尚书,出为荆州剌史,加扬烈将军。随王昶击吴,基别袭步协于夷陵。协闭门自守,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余万斛,虏安北将军谭正,纳降数千口。于是移其降民,置夷陵县,赐爵关内侯。基又表城上昶徙江夏治之,以徙夏口。由是敌不敢轻越江,明制度,整军农,兼修学校,南方称之。时敬欲攻吴,诏基量进趣之宜,基对曰:“夫兵动而无功,则威名折於外,财用穷于内,故必全而后用也。若不资通川聚粮水战之备,则虽积兵江内,无必渡之势矣。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安陆左右,陂池沃衍。若水陆并农,以实军资。然后引军诣江陵、夷陵,分据夏口,顺沮、漳,资水浮谷而下。敌知我兵有经久之势,则拒天诛者意沮,而向王化者益固,然后率合蛮夷,以攻其内,精卒劲兵以讨其外,则夏口以上必拔,而江外之郡不守,如此二方之交绝,交绝而吴禽矣!不然兵出之利,未可必矣。”于是遂止。大将军司马师新统政,基书戒之曰:“天下至广,万机至猥,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夫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思虑审定,则教令不烦,亲用忠良,则远近协服。故知和远在身,定众在心,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一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师纳其言。曹髦立,进封常乐亭侯。母邱俭、文钦兵起,以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适与师会于许昌,师曰:“君筹俭等何如?”基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若大兵临逼,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县于军门矣!师曰:“善!”乃令基居军前。议者咸以俭、钦剽悍难与争锋,诏基停驻。基以为俭等举军足以深入,而久不进者,是其诈伪已露,众心疑沮也!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而停军高垒,有似畏懦,非用兵之势也。若或虏略民人,又州郡兵家,为贼所得者,更怀离心,俭等所迫胁者,自顾非重,不敢复还,此为错兵无用之地。而成奸宄之源,吴寇因之,则淮南非国家之有,谯沛汝豫,危而不安,此计之大失也。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基屡请乃听,进据濦水,既至,复言曰:“兵闻拙速,未睹工迟,方今外有疆寇,内有叛臣,若不时决,则事之深浅未可测也。议者多欲将军持重。将军持重是也,停军不进非也,持重非不行之谓也,进而不可犯耳!今据坚城保壁垒,以积实资虏,县运军粮,甚非计也”。师欲须诸军集道,犹尚未许,基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则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城,南顿是也。”遂辄进据南顿。俭等从项亦争欲往,发十余里,闻基先到,复还保项。时兖州刺史邓艾屯乐嘉,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基知其势分,进兵逼项、俭众遂败。钦等已平,迁征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进封安乐乡侯。上疏求分户赐叔父子乔爵关内侯,以报叔父抚育之德,诏许之。诸葛诞兵起,基以本官行镇东将军,都督杨豫诸军事。时大军在项,以诞兵精,诏基敛军坚垒,基累启求进讨,会吴遣朱异来救诞军于安城,基又被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谓诸将曰:“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修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得善后矣。”遂守便宜。上疏曰:“今与贼家对敌,当不动如山,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诸军并据,深沟高垒,众心皆定,不可倾动,此御兵之要也。”书奏报听。大将军司马昭进屯邱头,分部围守,各有所统。基督城东城南二十六军。昭敕军吏入镇南部界,一不得有所遣,城中食尽,昼夜攻垒,基辄拒击破之。寿春即拔,昭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基谏曰:“昔诸葛恪乘东关之胜,竭江表之兵,以围新城,城即不拔,而众死者大半。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夫大捷之后,上下轻敌,轻敌则虑难不深,今敌新败于外,又内患未弥,是其修备设虑之时也。且兵出逾年,人有归志,今俘馘十万,罪人斯得,自历代征伐未有全兵独克如今之盛者也!先帝克袁绍于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昭乃止。以淮南初定,转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进封东武侯。基上疏固让,归功参佐,由是长史司马等七人皆侯。是岁基母卒,诏秘其凶,问迎基父豹丧,合葬洛阳,追赠豹北海太守。甘露四年,转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曹奂立,增封邑户。景元二年春三月,襄阳太守胡烈表上,吴贼邓由、李光等欲来归附,遣将张吴、邓生并送质任,克期,欲令郡军临江迎接。大将军司马昭启闻,诏征南将军王基部,分诸军使烈督万人,径造沮水、荆州、义阳、南屯、宜城,承书夙发,若由等。如期到者,便当因此震荡江表。基疑其诈,驰驿陈状,且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抚宁上下,力农务本,怀柔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也。得之未足为多,失之伤损威重。”昭累得基书,于是遂罢,军报书嘉之。后由等果不降,是岁基卒,追赠司空,谥曰;“景侯”。子徽嗣。 宋 王俊民 宋鉴,仁宗志和二年,改元嘉祐,是时有宋之兴,已百有余年矣。诏定制科进士之法,较若画一,而韩、范、欧阳诸君子,又皆一代名臣,为之泰山北斗。是以一时之彦,若程颢,朱光庭、苏轼、苏辙、王介辈,皆彬彬蔚起,豹变龙光。公一旦弁冕多士,遂与之后先步伍,是虽行事不少概见,然意其人,盖亦伟矣。 明 阎 祺 字天锡,别号渠南,志之子。历宦二十余年,清白如一日,初莅阌乡,五月亢旱。即步祷,既宿庙,不饮食。期三日,三日不雨,期五日,誓与百姓同生死。至三日午夜梦神人呼帝鉴汝诚,旦当大泽竟日。觉出视,星月皎然,后叩祷渐微阴,旋雨下如注。自寅至酉,沛然沾足,土民歌神君。居官多惠政,百姓讴思。及退休,温温循谨,不言而饮人以和。直岁凶,煮粥赈饥,蠲赀赡士。今其子孙蕃衍,为邑望族,人以积善馀庆云。 阎公朝 字升甫,别号又次,祺之子。少负不羁,希慕奇节,嗜古文辞。不事家人生产业,日与牙签为伍,时以博学鸿词称。始任曲阳,会天旱。申文议赈,后步祷,雨优渥,当路检踏,岁则大熟。因欲以虚请为公罪,公移书复之。有视民如伤等语,凡数千百言,事遂寝。时有大姓杀人,诸司阿上旨出之,虑民之不服也。以公刚方有智略,令复谳。公毅然执笔勘云:“市三言而有虎,钱十万而通神,”遂成铁案。上官以是衔公,乃公亦厌弃五斗,返初服矣。有《虫吟草间诗》行世,尤工楷草,今人得其只字,珍如拱璧,事见阎氏家乘。 杨 梅 号和庵,尹盱眙日,缉奸捕盗,一时称神君。任三年,卓异行。取例应京职,以忤权贵,外转真定府。同里人有至者,辄厚治其装,至同府同省莫不甲乙以赠。居乡博施不倦,有古长者风。晚年子十有一,姪一。公析产,分授厥业维均。今其子孙硕大蕃衍,科第蝉联,子衿凡数十辈。天之报施善人,固不爽哉! 郭汝鹤 号松皋,居乡素称退让,兄弟析居,尽以祖业归兄,起家明经,授马湖府司李。先是庠生马斯作父误以石伤人,父子俱陷狱。父卒,犹不释。公至,力为昭雪。次年,斯作因得捷南宫,升成都判。郡多山盗,公多方擒抚,盗遂以清。旧转输之费大率岁三千有奇。公设法通融,省溢费者强半,疏闻赐金八两,既任鄜州,考绩为天下清官最,升同知,致政归。 李骥千 字伯颐,别号友龙,公始举其封,翁梦获神马,因以是命之。生而颖异,补博士弟子员,甫弱龄,辄以彙试冠八属,既成进士。授大同府司李,丰裁严峻,庭无留牍。狡吏辈股栗,侍左右无敢舞文欺者,素戆直,不便媕婀。以故忤上官旨,且将以含沙射。偶乘回禄殃,窥之,几书外,布被脱栗而已乃止。历留都计部郎,筹国计。锱铢不爽,阅六载,出守凤阳,凤阳时膭肥为灾。公始至,即祷雨,雨应。复力请蠲田租数十万,民乃甦。迄今俎豆之。擢颖州备兵使,值大盗啸聚,公曰:“此潢池弄兵耳!胜之不武,我当樽俎弭之!居无何?”竞缚致其渠率余悉解散。又尝有事淮阳,偶别部健儿叛,公扼腕曰:“此国事也!”遂单骑前谕以祸福,众素慑公威名,皆俯首听约束,众乃定。当是时,淮扬一带,居人荷担立,微公至,民且鸟兽窜矣!公行一,兄弟且七人,每暂乞休检橐俸余,悉分给为灯火费。会诏举阃外材,当事者首推毂公,公念违封翁久,乃叹曰:“古之人一日不以三公易王尊,叱驭忠臣也。王阳回车,孝子也。吾不可以久宦游。”即日挂冠归。晨昏定省外,日以遗经课子弟。有丈夫子五,运迈成均,暹归德别驾,遐恩拔逊。甲子登贤书。今其子孙济济。《语》有之:“仁人必有后”。古人不我欺云。 杨 焌 字然充,泰沧其别号。生而岐嶷,不嬉戏逐常儿,既长博学,善属文,癸卯举于乡,以数奇淹公车者凡数载。居恒耻竿牍,若苍生利病,未尝不动色争冤抑,则排解之。多阴受仲连赐者。铎清源,设皋比,课诸生业,诸生后先得嶲指十余屈。历武邑令,督临河民,修旷土,如水田制。值辽棘檄下旁午,公理之裕如。卒不为百姓病,先是武邑僻,不入贤书者,且四甲乙,公鼓之,秋遂捷。时莲妖煽乱,滋蔓及恒南。武邑城故卑薄,大姓占风秣马。公一示以缓带轻裘,日餙治境,内用间誓武卒,以搴旗奏凯还。左公沧屿为作传,详其事,又观津、隶、真定,和庵公任真定丞。尝置学田一区,公莅任复捐金二百,买田益之。继和庵公志,且勒石以垂不朽。士、子辈迄今尸祝之,家食凡十余年,性喜文事,邑水部仁宇,少参明馨,及纳言,百芝,诸君子,结同社,皆以公执牛耳!衡文利钝,如辨苍素,不以按剑故参疑信,素持高节。仪棣棣其难选接,故旧不形炎凉,邑无少长咸敬焉。有子三,伯道缜,登甲于贤书。仲道简,岁荐。季道平,乙亥恩拔。苍苍者报公固未艾也! 杨觐光 号百芝,聪慧夙成,幼称再来人。业戴记,以午未起家。历宦凡三十余年。刚毅多大节,名声籍甚。按本传,公廉使江右时,决益藩大狱,片言折之,一时称神明。迁关中左右堂,兼固原备兵使,带甲十万。素耳公之名,皆爱且惮之。后饷不给,健儿辈办挟阃师,几不测。公单骑驰之,喻以义,众遂贴然。去之日,兵民拥道,号呼至前,驺不得方驾。生平笃于友爱。兄觇光,名位未显,以覃恩例荫犹子开世。历留都计部郎,侍宸公卒,膺封诘,又尝暂乞休,以朱桥中火,久为邑累,毅然据理争,自协济外,彼中送迎,招不预闻,邑至今赖之。后值登莱变,公任南通政,累奏请兵。时太宰某,议多异同,公正色斥之,人咸为公危,公处之怗如也。卒以太夫人病乞终养,太夫人殁。又一年公殁,余童年尝望见其颜色,诚一代伟人云。 李篤培 字汝植,别号仁字。酉戍联魁,博极群书。制举艺得守溪衣钵,少暨从父弟明馨公入山攻苦,几于足不窥园,逮通籍,辞邑令就开封广文职。一时称扶风绛帐,任司空曹时,国家有土木役,限当逾年,公三阅月而告成,且省靡费者廿万计,以进神宗,温旨褒答,有朕心甚悦之谕。素方严为中贵人所侧目。因亲疾乞终养。朝夕问视者,凡十有余年。暇则设皋比,为诸生指南,负笈从之游者,不惮百里重茧。明馨公子日成,公犹子也。抚育教诲,卒以卯辰起家,即起古人而问之何多让焉?少时见利玛窦书有悟,遂精于数学。其法以显测微,以实测虚,上自日月缠次,下至扶舆广输,暨参错不齐一切物,又或耳目所不及者,皆乘除布筭,不爽针芒。著筭衍初藁。其方园杂说,尤为奥衍,因附录之。杂说序曰:“原夫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有出于方园者乎?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有出于方园者乎?道之入也以方,如云方术方便者是也!其究竟也必园,如云园满园成者是也。故方园者,道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其为德不可胜穷也!大地以为纸,大海以为墨,不能尽方园之德之妙也!就所窥测,上原天道,下及人事,推其自然之致,列为数端,犹夫大地之一尘,大海之一滴也,尘不尽地,滴不尽海,然地不外于尘,海不外于滴也。圆形说曰:“大哉圆之为德乎,生于自然。道之象也,天之体也,圣人之所法也,天之生莫出于五行、水之为珠也圆、火之为光也圆,木之为实也圆。金形坚矣,液之则成珠,犹水也。土形不能为圆,而能为圆,任所为无不可焉。无圆之体而有圆之性。”异国之言曰:“地为圆珠,则体亦圆也。”以理推之,物未有自然而不圆者,自然非圆则无所之也。故夫有广可裁也,有角可磷也,必非小也。小之极则必圆也,有虚可补也,有廉可界也,必非大也,大之极则必圆也,故通体为一面而无可指为面也,通体无非径而无可执为径也,揆之则无偶也,循之则无端也,自内而达,无不齐也;自外而起,无不可以为中也,方剖而仍方,圆剖而非圆,浑沦而不可破也。方之在方也,横则能塞之,直则能附之,圆之在圆也,虚悬而无倚,自力用而不相依,至尊而不可偶也,其于万形也,无不容也,亦无不辨也;其入万形也。无不暌也,亦无不合也。以一为体,以三为用。一也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三也者,数之所不能穷也。置一而三之,终古不尽;又从而一之。亦终占不尽,故夫形之有容者,莫过于圆;其不可揆量也,亦莫过于圆。圣人备美以象其内,无名以象其外。圆也者,道之无以加,天之不能外,圣人之不能学也,方形说曰:方之于圆也,相生也,相为用也。一而三之因而为四,圆之子也;衡运则规圆之母也,或四而三之,或三而二之,奇偶相御无忤焉,则圆之配也,圆之不齐,至方则齐矣。又圆之师也,圆之径也,直藏方之体,方之斜也,为方无穷焉,亦藏圆之用,故圣人之心,法曰执中,中,圆也,执之则方矣。其用之天下也,曰絜矩。矩,方也,絜之则圆矣。方圆互用,圣人之能事毕矣。一日圆无外,曷言乎无外也!圆自为圆,无有余形与之比,亦不借余形以为形也,故圆与余形相遇,其相附者少分而已。此犹粗言之也,物之相附也,必面圆无面也,无面则无附,虽所附之,少分,有能定其为几何者乎?谓之未尝有附焉可也。方之与余形遇也,集其一面,则一面附;集其多面则多面附,故合小方司成大方,合小圆不能成大圆也。故圆天也,君道也,父道也,夫道也。特立而无偶。方地也,臣道也,子道也,妻道也,臣比肩而事主,兄弟怡而顺其亲,妻妾和而家道正也。圆以莫并为尊,方以得朋为义,此必然之势,亦自然之理也。或曰:“方以角相遇,亦止少分,何也?’曰:‘不见方之在圆乎?四角必切,四面必虚,其切者圆之少分在焉,故其性存而不变,一日圆无内。曷言乎无内也,圆止一圆,更不能内容一圆也。并大焉不成其为,容小则周虚也,居春中则全虚,居其偏止少分之合,未有能定其为几何者也。所谓虚悬而无倚,自为用而不相依也,方之入於方也,比其干则一面合,比其角则两面合,横之则四塞。故方之在方,如山河之丽,地不出其域。圆之在圆,如早月之丽,天虽大小不同,而各自为行也。万物之统体,一物之各具,并行而不悖者也。虽然圆出于圆,其势逆圆入于圆,其势顺逆者如列辟之,不相君臣也,顺者如大君,世嫡之相为父子也,夫顺则容矣。但容者虽亲而严,受容者虽顺而不阿,固父子之道也。或曰:‘圆不容圆,而容方,方能容方,有能容圆,何也?’曰:‘圆之容方,犹夫之有妻,方之方圆并容也,犹母之兼孕乎子女也。’一曰圆无偏,何言乎无偏也,圆通体为一面,惟其通体为一面是以偏体无非径也,任起一处引而伸之,无不可以至心也;更引而伸之,无不可以竟体也;视其两端则已齐矣,视其两畔则已均矣,居然中也,当中之未立,无不可为中,及其即立也,惟中最长,稍远之则短,愈远则愈短。至当而可易,确然中也,故圆有心,有界,界无定,然实有定,纷而入焉,共归于极也。所谓殊途而同归也。心有定,然实无定,错而出焉。各任所知也,所谓以一而贯万也。北辰万古而不移,三百六十五度无须臾,不密推于子午之交也,故中曰执,又曰时,知执而不知时,所谓执中而无权,欲为时而无所执,则小人而无忌惮者也。方之中居面,与再之际稍易其处,平而满体必不至心,斜而至心必不满体,然虽不至心,两端未始不齐也。虽不满体两畔未始不均也,何以故圆与方不同体,而同心。惟同心故不齐而齐,不均而均也,其心之同,如君臣之合德,夫妇之唱随,其体之不同,如夫外而妻内,君行意,而臣行令也。一日圆无斜,曷言乎无斜也,圆自边而之心,无不中心,其不之心而旁之焉,则斜矣!然而无斜也何也,圆之剖为弧,弧有弦,有背,有矢与角,其弦平,其背端矢,中居两角等,俨然正也。弦之中与两角各出一径会而至心,中必短,旁必长也,直而至边旁必短,中必长也。固确然正也,夫弧形即自正,又能与全圆为正,何斜之有?若方之正,惟在心或旁心,而直行者也稍斜焉,虽复毫厘必一见而知之,不俟比度而后知也,盖圆无斜。所谓立,于无过之地,方不掩其斜。所谓君子之过,人皆见之者也,微斜者存,四面而不等,甚斜者则止,三面见也,虽然四面者阔与狭相衷,皆可以直推也。三面者勾与股相合,无不与弦符也,盖圆之德,旁行而不流。方之德,虽变而不使其正者也。故夫方者,贤人之德,可与立者也。圆者圣人之事,可与权者也。方不能为圆,然未有不方而能圆者。何以明之圆之中径,即方之心也。圆之斜径,即方之面也,方不立圆,虽斜孰从而知其斜,圆虽斜而未尝斜,孰从而证其为无斜也,圆以方为体,方以圆为用,故曰大方无隅。夫无隅则圆矣,何以谓之方圆也者,固方之至也,舍方而言圆,乡愿德之贼也。一日圆不可分,其说有二,一者圆以全体为圆,分之不成其为圆,一者圆以偏体为圆,分之不失其为圆也,故置方而剖之,则直也,再剖之,则方也。盈丈之方尺,剖之则百也,寸剖之则方也,无一而非方也,圆之剖也,为弧,为扇,如锭,如斧,如眉者,如角者,其形粉然,不复成其为圆矣。此其所以不可分也,大方之剖为小方,与夫自小之方有以异乎,虽有智者不能推其所自出也。圆则不然,即其少分,知其大全,虽剖之,其舒而拓者,必出于大圆,曲而缩者,必出于小圆。此一见而知者也,及以法求之弧,弦若干,弧矢若干,则中径必若干也,此毫忽不谬者也,此又其所以不可分也,故地惟方也,可以分州,可以画野。而五方之风气各不相知,天惟圆也,虽有三垣九野而浑然一体,且见日星一日之晷,而即能测周天之运行,此其义也。又方之剖为圭,圭而剖之为圭者无穷也。圆之剖为弧,止弧而已,不能更为弧也,此方圆之各从其性而不变者也。又就弧中取圭,其外两弧也,就其小弧又取圭焉,则外四弧也,转而取之加一倍焉。万世不竭,就圭中取弧.止弧而已,不但不复成孤,亦不复成圭也。方在内,圆在外,方不足,圆有余,皆性情之自然也。一日圆不可合无外之说不云乎?圆不与余形相比,不藉余形为形,夫不借余形为形者,其自体原不从合和而得,不与余形相比者,不能以多形为合和也,故方圆皆有平与立,凡平云者刻画而被于他物之上皆有相而无体者也,稍有体焉。如裁楮刻叶而为之,虽无厚已有厚矣,加厚焉。苟不满其原度皆有体而未成者也,其有体而成者,立圆、立方是也。长短等,阔狭等,高下等,四维上下备,而后谓之立方。为面者六,为隅者八,为廉者十有二,是一形原具众形也,若立圆,则浑然一体而已,孰从而面之,而隅之,而廉之哉,故曰:“其自体不从合和而得也。”今有立方于此,比之而得二,为长形阔之而四,又为平方累之而得八,又为立方再乘、三乘、以至无穷,其六面八隅十二廉同也;是众形合为一形也。若圆之和也,正置之依于方,错置之依于角,皆非圆也,且各形相附俱一点,而已点之外中边皆虚也,不成其为一体矣。故曰不与余形为合和也,虽然圆形不以合和为体,而其聚也,亦有自然自度焉。遇四而交,遇六而藏交也者,配之道也,藏也者,孕之象也,盖三奇,四偶阴阳会则交,二其三,三其二为六,阴阳和故育也。凡形之可以相联为形者,方之外惟三角与六角,皆圆之变体也。五角为阴阳之参会,故一虚,二盈,三勾,四股,五弦,六面,七曲,八实累,九而成径,环九而成规也。一曰圆无有余,无不足。今夫方之为形也,有角焉,有面焉,挺而出者角也,有余之象也,直而廉者面也,不足之象也,圆则不然,自中而观之充然而开拓,拓之又拓,以至于无可拓,何处而见其不足乎?自外而观之,退然而敛藏,敛之又敛,以至于无可敛,何处而见其有余乎,故置方于圆之外,圆之外际乎,方之面由此而推之,处处皆面也,则处处皆有不足也,置方于圆之内,圆之内联于方之角,由此而推之。圆处处皆角也,则处处皆有余也。置方于圆之交,角出焉,面入焉。由此而推之,惟角之虚,故面不得而不盈,惟面之盈,故角不得而不虚也,损有余而益不足,性情之自然,而不得不然者也。是以圣人备道而全美,让功而远名,傥亦取诸是乎,一日,圆无不容,无不入,夫圆变而不居方,确而易求此方,所以为圆之配也,然方特圆中之一物而已。又乌得而并圆哉,圆之容方也冒其角,凡有角者,圆无不得而冒之也。圆之入方也,至其面,凡有面者,圆无不得而至之也,且非徒冒之至之而已也。长短有度焉,多寡有数焉,必有自然者与之相符。姑与其略,如圆内之方角,当圆外之方面,圆内之方面,视圆外之方角,必半之,外方之数四,圆则三,内方则二也,三角之中径,得圆四之三,其各面则以圆积平开而得者也,五角面得圆径之六,径得圆径之九,置圆径之实,九之平开之得,隔一角之径数则十之八也,六角之面半圆径.其平径即三角之面也,七角取圆径十之,以其六为股,曲而抵边以为勾,股实六,勾实四,合之而得十,平开之即隔角之径也,八角者,方之变也,九角者,三角之变也,八角隔一之径,即方径,九角隔二之径,即三角之面也,取八角之平径为中方,倍之为大方,半之为小方,中之不及大者,即面径,其过于小者,即隅径也,取圆径七之,以其三为勾,曲而抵边以为股,勾实三,股实四,合之得七,平开之为九角隔一之径,由此而推之,千万其角以至无穷,无一而非圆之所冒也,其八诸形也,奇面则减一弧之矢以为圆径,偶面则减二弧之矢以为圆径,隔方之圆,内积得外积之半,隔三角之圆,内得外四之一,隔五角之圆,内得外八之八,隔六角之圆,内得外四之三也,由此而推之。千万其面以至无穷,无一而非圆之所入也。若方与诸角不相中,故不能容不能入也,至八角与方形相称矣,或方其内,或方其外,冒其四角,仍有四角之虚,至其四面,仍有四面之虚,是故不得谓之容,不得谓之入也,盖圆之容诸角也。诸面自不足圆,不任其有余也,圆之入诸面也,诸角自有余圆,不受其不足也,政如虚空虽有甚大必出而冒之,虽有甚细必入而居之,夫以有形而与无形比,德至矣哉圆之为用乎,诸如此类,凡数十余言未脱藁,尝语人曰:“造物忌成,吾或者与此书相终始乎?”百世而后有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于岁协洽之,冬仲沭浴温泉归,无疾而逝。夫死生之变亦大矣,乃公善之则其过人也远矣。若环堵萧然不通私谒,无富贵骄人色此有道者,气象自尔,无容赘论云。 郭翰邦 号申垣,守滁阳日,常曰:“吾昼之所为,夜必无愧而后已。”时有大猾丽重辟,暮以千金馈,公毅然却之。卒议如法,又大司马刘者,轶其名,侨居滁阳,以滁士子,前后数十年。登两榜者绝响,乃暨青衿辈,称堪舆家言,谓先师庙宜稍移旧址而北,公念学宫北,无一片隙地,庙移则民居宜毁者多,荡折离居,所不堪也,遂复于刘曰:“科第事,果系学宫耶,抑人杰地灵,亦有不尽然耶,请俟之!岁秋且大比,如不捷,当如义,是科贤书得赵廷璧,事遂寝,邑至今德之。 孝 义 明 孙 英 隐居不仕,娱亲,父殁,庐墓三年,郡守奏闻旌表。 王 瓛 父母卒,庐墓三年,负土筑坟,远近称以为孝。 张 绶 庠生,母殁,结庐墓侧,仅留一窦,可供饮食,尝取覆叶之松,插地为垣,后根盘叶翠,高约尺许,人以为孝感所致。 张 景 居家勤俭,内外称其孝友,自曾祖至景,凡-四世,家七十余人。皆同衅,乡评重之,事见府志。 公,羽六世祖也,其字轶不传,四世同居,内外无间,族父老言之屡矣。常恐先世蓬藟布衣,不能垂名史籍,及考郡志,乃得之孝友部,捧读再三,不禁辗然喜曰:“可法可传,夫固不以通塞异也,自高曾以至今,子孙云礽,谓非当日者,积厚流光,有以致之耶,公于羽为六世祖,于先君子为高祖,先君子讳文策,别号云鹤,生而刚方,不畏强御,遇人有缓急,则褰裳赴之所不辞,其天性然也。挥使某,尝无辜陷重辟,公哀之,力为营救,且曲全其世封职,事既释,其人誓以九死报,公谦谦不伐也。生平博通诸方伎,尤长于医,后遂以肘后方,名重一时。凡沉疴几不救者,投方寸匙,无不霍然有起色,岁或大疫,及诸疾间作,必合药以疗贫者,时多赖以存活,前后盖未易屈指计云。居尝语羽,吾家世以孝友闻,而数世以来,伏在草莽,保世抗宗,长祥有在,小子勉之,每篝灯课读,或至夜分不寐。羽既补弟子员,公时已黄发皤然,复谆谆可羽曰:“吾老矣!他无庸言者,相传历下勒碑旌善,有吾家高祖题名,不知今尚存焉否耶?异曰者,汝有四方游,当榻本以光家乘,”迄今二十余年,言犹在耳也!噫!如先君子者,亦可谓不媿宗祐矣!因书六世祖传后,略附之以志不忘,来孙凤羽恭记。 宋良臣 省祭,家贫,尽孝,父殁,庐墓三年。有司欲旌之,臣曰:“吾为父也、非求名也!”卒辞不受。 温明先 家甚富饶,敦尚礼义。年饥,出粟济四县穷民,焚券不索价,有贼人窃粟,明先觉,使人召贼,复与之粟,贼叩首而去,后子孙科甲绵延。 迟玩辞 庐父墓。 冯闻韶 庐父墓。 王惟精 庐父墓。 刘忠言 武强令,梓仲子也。庐父墓。日捉襟抔土加墓上,淹淹骨立,血泪尽枯,三年而后反。事闻旌表,略云:哀父云亡,心焉如捣,半榻只身,断烟荒草,雨露风霜,灰寒木稿,三年一日,千秋难老。 谢应登 邑廪生,号瀛洲,永昌之孙,家世以谨厚称孝友,尤其天性,父殁,倚墓结庐,不辟寒暑者,几两易岁,以母老弟幼,奉抚无人,家人劝之归。问视必谨,母病,汤药必尝,屡焚祷,以身祈代,偶弟与子同病,卧床危甚,细君求良膏,仅得一,或欲以之敷子,君曰:“子可复生,弟难再得!”遂以敷弟,后弟愈而子亡,人以是盛称之。逮晚年,卒得多男,固天之报施不爽也,乡官李讳暹,孙讳敬,皆门下士也。因得详其巅未以载。 王 澄 性淳笃乐施,每即其所有,推为邻里举火费,遇人有急,倾赀佐之。不少惜,虽家徒四壁,恬如也!尝路拾数十金,谂知为里长所遗,亟求其人,归之。喜勉人于善,与之游,如坐春风,当事者高其义,旌以冠带。今其子孙蕃衍,单县谕讳德皓者,尤为不愧诒谋,因得掺其轶事以传。 勇 节 明 李 梅 字魁芳,年十二试茂才第一。久之不第,因鼓箧成均,以冠举贡监汇考,授武林断事。时,海倭犯境薄城,城原设东西两敌楼,为犄角。西敌楼守者,部郎也,其人轶不传。倭至辄失守,中外大震,公守东敌楼,随机苦拒,一如王大将军守玉璧,敌百计攻之,积四十余日,不能下,倭乃服曰:“公神人也!”因释围去。一时武臣辈屡败衄,皆相杖不前,中丞乃咨公以军事,且配之兵,公治旅横驱,斩首凡千百计,倭遂遁。于时钦命三锡,例应不次擢,会当事者索重赂,公拒之,竟以承德郎终。相传为宗人府经历,宗人府经历者,闲秩也。郡志则宣府都司经历,未知孰是。后子孙屡捷高第,奕叶清通,人以公赏不酬功,故冥冥中自有以报之云。 王汤臣 正德中,流贼猖獗,臣与兰宣、邢继宗随知县申良,战于县东之黑山,奋勇深入,斩首数级,没于阵,申良获捷,收其骨葬之。仍闻于上,优恤其家,后知县王文贡题其墓曰:“战死义士”。 单经翰 邑庠生,字屏之。元配王氏,其先人世业农,弱冠备弟 子员,生平以节义自矢。岁壬申,孔兵逼城,生语氏曰:“吾自燥发读书,往往见烈士捐驱,虽执鞭所欣慕,今吾致身日也!”氏曰:“能如是乎!何不可与子共之!”夏五月城陷,遂夫妇雉经,殆所谓从容就义,甘死如饴者耶!事定,防抚中丞朱,题赠诸城训导。 论曰:“序人物者,何以邑之人物言也,何为乎以邑之人物言,邑有传人,山川为之增重。间考郡志,有明一代,惟事闻旌录者,若孝友,若行谊,若忠勇之数人者,垂名史籍。其他前辈诸先生,或宦游而循良报最,或退休而清白贻谋,或耽元草于扬云,或吐梦花于江管,嘉言懿行,一切弗彰,岂才难之叹,自古为然与,抑评操月旦者,刻核太甚,遂至丹黄削色与,因备稽往往牒,博采舆颂,自正舆子而下,凡得若干人,虽引商刻羽,指不多屈,而异曲同上。在下里巴人中,不害其为阳春白雪也,故曰序人物者,以邑之人物言也。或又有疑者,谓汉魏而来,功图麟阁,宋明之际,名列鸿编,亦第以邑之人物言乎?曰是亦邑之人物也,邑之人物,而人物不第以邑见。当其时,亦既洋洋乎,名满天下矣!百世而下书其姓氏,详其爵里,必系之曰某部人也,某部某郡人也,某部某郡某邑人也。故曰是亦邑之人物也,以邑之人物言,则取节者,得以彰其微,而旷世者,不至掩其长,亦恶恶短而善善长,春秋遗意云尔!若曰论温燠则寒谷成喧,叙严苦则春丛零叶,而缙绅公子,因得附徂骥之旄端,轶归鸿于碣石,则余滋戚矣。 ○烈 女 李氏 父采石南山,为蟒所食,女往哭之,誓见尸俱死,俄顷天大雷雨,震蟒裂腹,父尸见,女负土掩之,触石而死。有司立祠祀焉,名孝女祠。今废。 王氏 名淑芳,庠生徐尚忠妻。生正德四年卒,氏年二十一,哀恸几绝,夜缢柩旁,舅姑合棺敛之。事闻旌表,略云:“秉天地之坚贞,一死不变,钟山川之清淑,百折必东。” 孙氏 阎鸿衎妻,年十八,夫疾笃,入室自缢,事闻旌表,略云:“相见黄泉,面无愧色,垂名青史,字有余香。” 康氏 王汤臣妻,性聪慧,汤臣出征流贼,忽马惊,氏以为不祥,微言止之。夫不听,慷慨而出,及夫战死,氏闻之,日夜号泣,绝食而死。奉文旌表,略云:“义重移天,不愧杞梁之妇,魂轻入地,可追姜女之风。” 王氏 刘继禄妻,夫亡,年二十,夜缢柩侧,事闻旌表,略云:“哀哀握手,耻留旦夕以偷生,两两同心,愿承苹蘩而丛死。” 袁氏 通判温潮继室,潮历官清苦,病卒,氏为夫敛毕,自缢。奉文旌表,略云:“遥追两袖之清风,人间梦断,再结三生之佳配,天上魂香。” 刘氏 举人梓女,孝子忠言妹,许聘王之滨,未嫁夫卒,诣枢前自缢,绳绝,投井,水漂。因纺绩事姑五十余年,巡按温如璋题奏建贞节坊,旌表,略云:“誓九死于两髦,柏舟再见,媲仲凡以双美,广汉重光。” 温氏 生员李廷樟妻,夫亡自缢,事闻旌表,略云:“七日不食,已羡从容就义,一环自缢,更怜慷慨捐生。” 郭氏 张朝珍妻,年十八,有娠。夫亡,三月而生男,氏抚孤不易志,翁姑八十相继卒,停翁柩于家,忽火焰其室,氏攀柩号泣不去,竟焚死,奉文旌表,略云:“抚遗腹以承宗,九原含笑,殉沭棺而蹈焰,百世流光。” 吴氏 生员刘希仁妻,夫亡,事姑抚孤,守节终身。 路氏 李昌言妻,夫亡,年二十一,守节终身。 李氏 王云鹤妻,夫亡,年二十二,自缢,家人救免,守节终身。 季氏 范亨妻,夫亡,氏勤织紝,以养亲育子,翁姑卒,丧葬尽礼,年至八十。 孙氏 举人吴祯继室,夫亡,年二十一,日夕悲号,绝食而死。事闻旌表,略云:“困公车者九上,良人篝灯火于生前,主中馈者数年,烈妇奉苹蘩于地下,云中方驾,湘浦同归。” 孙氏 范宣妻,夫亡无子,亲族欲夺其志,氏坚守不二,年至七十。 杨氏 举人焌女,儒童李延德妻,夫殁,氏取簪珥付翁姑,乘家人睡,自缢夫侧。奉文旌表,略云:“风霜雕玉树,方嗟此曰之,人亡环佩冷,金波忽陨去。年之新妇,十七岁芳龄,同游地下,千百年正气。”独植人纲德,从兄计部郎明馨公有记。 王氏 张献璞妻,夫亡自缢。奉文旌表,略云:“柔嘉成性,药饵与井臼齐操,贞介为心,骨血与山川并寿。” 杨氏 知县王心继室,夫亡自缢柩前,公举略云:“二十年元昭共味,始完山海之盟,亿万载青史流芳,不替王杨之字,先一旬而夫陨,后十日而妇亡,此非秉天地完贞,性情清淑,安能九死不变初志,五德全于弱笄乎!”事闻旌表。 王氏 生员单经翰妻,孔兵陷城,夫妇并缢而死,防院朱疏题双节,略云:“主忧臣死,扶大义于胶庠,夫倡妇随,垂芳名于闺阁,比翼鸟同归天上,连理枝并秀人间。” 李氏 通政使杨觐光亚室,公亡氏自缢。公举略云:“幼娴蕙,则长习松心,家本长安,慷慨赵燕之俗,室从君子,文章齐鲁之人,侍宦游于江陕,留都历年,齿仅三十九岁,夙夜在公之际,内佐脱簪,左右就养之时,旁参举案,所天不吊,抱病而终。药饵盈床,小草独明远志,衣裳在笥,大义自比匪躬,堂上柏舟,弓裘有托,泉台榱桷,井臼谁司,小世界而大一缳,再见望夫石化留纲常,而抛七尺,甘心燕子楼空,亡与俱亡,昨朝今夕,死而不死,一日千秋。”事闻旌表。 王氏 刘业妻,夫亡,怀遗腹,事翁姑,抚孤成立。 吴氏 生员栾兴周妻,夫亡,氏二十一岁,无子一女,日夜勤纺绩,抚女于归,终身苦节。 郭氏 举人翰邦妹,儒童庞亨元妻,年二十未举子而夫亡,或劝之改适,氏坚守不二,苦节终身。 吴七姐 乡民吴自立女,年十五聘与孙管住为妻,管住病故,女尚未过门,闻知痛哭,即欲往吊,伊兄禁止未果,后有刘氏议婚,女志坚殉夫,乘兄嫂他出,潜奔母茔自缢,事闻旌表。 论曰:“《后汉书·列女传》有云余,但摉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斯言也,识者讥焉,易家人六二日,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又柏舟之诗曰,之死矢靡他,之死矢靡慝,余尝读白头吟,风雅遗音,几与封禅颂,争先并驾,而琴心亡奔,千古贻羞,史称蔡文姬博有才辨,乃苟活无颜,虽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不足多也!范蔚宗概为立传,与诸节媛,后先彤管,不亦恧乎!邑列女载在郡志者详矣!或慷慨而捐生,或坚贞以自矢。有士大夫所难言者,而闺秀炳炳焉。论列之,以垂不朽,又乌容已也。若夫时移世易,往往有湮没而名不称者,兹则文献无征,古今所同叹矣。 ○仙 释 汉 安期生 卖药东海上,人皆言千岁翁。武帝时,李少君言于上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在蓬莱山中,於人合则见,不合则隐,于是帝遣方士入海求之。 元 丘处机 栖霞人,自号长春子。金皇统间,其母感异梦而娠,将诞,红光映室,邻以为丘氏火,趋救之,乃举子,儿时有相者曰:“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入昆仑师重阳,友谭、马、刘诸人,开烟霞洞,后入磻溪穴居。日丐一食,披一蓑,人谓蓑衣先生,寻隐陇州龙门山,七稔道成。金世宗徵赴燕都,锡宴诏对,数以持盈守成为戒,旋里,值山东乱,附马都尉仆散公讨之。登及宁海未服,请师抚谕,师至投戈,二州乃定。元太祖召见,言欲一天下,在不嗜杀人,又言为治在敬天勤民,长生在清心寡欲。瑞鹤随翔,甘霖应祷,荧惑犯尾,禳之退舍,一日天大雷雨,大液池南岸圮,水入东湖,声闻数里,池遂涸。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摧池涸,吾将与之俱乎!”遂化去,葬燕都白云观之顺处堂。按此,先生固栖人也,而余邑罗山最高峰有小洞叠石为之,相传先生修炼之处。其洞自元至今,数百余年,不烦补砌,完好如故。意仙灵窟宅,固自有神物呵获之耶!又祥光观阶侧石碣,字半磨灭,道士或告余曰,“此长春子诗也”,则先生虽仙去已久,而遗迹宛然,又安知今日者,不有鸾骖鹤驾,出没隐见于其间乎! 张 仙 初为佣,耘田若有神助,后居罗山灯草涧修养,茹松柏,绝谷食,三年蝉蜕于罗峰绝顶,人为垒石掩之,至今存焉。 王仙姑 世传仙姑居县南十五里村落中,日樵于野,不采而薪自集,后卒于樵所,掘得石椁,题曰仙姑之墓,因葬之。土人立庙祀焉。 周祖师 埠头村有周太公者,与四子入螺山中采木,忽闻儿啼,近前见一虎在儿傍,逐之,虎忽不见,惟锦被裹儿,抱归育之,年十二始能言,冒周姓,后往螺山修道,与神仙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张公,寥公同升。 班 仙 不知何许人,居螺山最高峰,石洞巉险,人迹罕到。黄邑一孝廉应公车,班与别曰,“公此行必捷南宫,令某邑,予当过而问焉。”孝廉行后,班呼常供薪米者数十人告之,曰:“余当去矣!中数年无以为报,惟期诸公以清净为心,不争为福!”言毕长逝。人遂葬之山上,孝廉果成进士,授命两月,班造访焉,盘桓数日,辞归。迨入觐过里,始知班久化去。开旷视之,止空棺、双履而已,后建祠山巅曰“觉观”。名其洞曰“班仙洞”。 赤脚王 碧目苍颜,发明如鉴,戴一笠,非布非绒,其光如漆,其质如灰。每自以为始冠时物,不知其几千年所,尝为人力田,随意耘耔,不问人知。隆冬不履,水泽腹坚,踏其上如平地,行步如飞,骤马追之不及,人争异之,以长生之术求,则厉色嗔词,俚不可解,八九十岁老人曰,“童时屡见其貌,正如今日”,婴儿痼疾,邀拊摩之立瘳,间有调笑之者,下其裳,童身稚肤,乃共矜传,其为全真子也。争师事之,蚤已遁去。杳不可寻,以其四时徒跣,遂名为赤脚王,云:按仙不知何许人,而游戏招邑者差久,故邑志列焉。 论曰:按唐荆川史纂,列道家者流,自老聃、尹喜而下,得四十有五人,夫以九州四海,广轮万余里,且上下数千年,寥寥若此,羽化飞升,盖忧忧乎难言哉!乃考郡志及故老所传闻,马、罗诸山,仙灵遗趾殆比肩接踵矣!又何多也,昔李少君以祠灶却老方见上,居久之,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诸如此类,何可胜道,将无好奇者,轻信讹以传讹,遂至累牍汗简邪,抑绣幕云屯,山川标异,故轻世肆志之流无所表见,往往从事于斯与,余尝闻海上神山,未至望之如云,既到反居水下。则昆嵛以西,丹崖而南,实与金银宫阙,遥相耸峙,其为神仙奥府,或亦地气之炳灵使然,未必尽诞也,因捃摭所闻凡若干人,以附刍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