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世界五千年 近代卷-8

作者:申海田 字数:33917 更新:2023-10-09 10:15:21

27日下午4时,5000名敌人向墓地扑来,疯狂的敌人向战士猛烈射击,一批又一批战士倒下了。傍晚时分,公墓大门被打开,敌人冲了进来,战士们用手中仅剩的子弹顽强地打击着敌人。  战士们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敌人冲上来,把他们一个一个地俘虏了。不久,敌人又从远处押来一批又一批公社战士,准备在这里把他们全部屠杀。  随着“公社万岁”的呼喊,敌人的枪响了,战士们一排又一排地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整个墓地,染红了社员们身后的墓地围墙。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公社社员,就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纪念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公社社员墙”。  从5月21日至28日,巴黎公社的社员战士们,为了捍卫公社的胜利果实,与敌人进行了一周的激战,这就是世界历史上有名的“五月流血周”!  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共同镇压下,巴黎起义失败了,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此后,无产阶级在巴黎公社的感召下,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民族英雄蒂博尼哥罗--------------------------------------------------------------------------------  蒂博尼哥罗是印度尼西亚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  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大肆入侵亚洲各国,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一浪高过一浪,如印度尼西亚的抗荷斗争(1825—1830年)、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1838—1842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年)、中国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年)以及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等。印度尼西亚最初为英国殖民地,1816年由荷兰殖民者接管。荷兰接管印尼后,重新恢复贸易垄断制度,实行保护关税,保留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的旧的剥削方式,如强迫农民种植咖啡等。同时,沿用了英国的货币地租制,从而使农民的负担加重。另外,还有各种税收,如土地税、关卡税、门户税、人头税等30多种苛捐杂税,农民负债累累。爪哇封建主也大肆鱼肉百姓,农民难以忍受这种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纷纷起义。1822年,在葛都——巴格连地区发生农民起义,1823年—1825年,三宝垅和加拉横地区也发生农民起义。除了农民不满统治者的压迫之外,封建主也对荷兰殖民者心怀不满。荷兰殖民者任意削减他们的领地,限制他们的各项贵族特权,干涉当时马塔王国的内政。因此,这些贵族封建主也希望能够推翻荷兰殖民者的统治。  蒂博尼哥罗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动起义的。  蒂博尼哥罗是爪哇岛上的一个小王国日惹的最高统治者苏丹的儿子,出身贵族。本来,他想继承马塔兰王位,试图把马塔兰重建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伊斯兰教封建王国,这有损于荷兰殖民者的利益,所以荷兰殖民者总是对他不怀好意。1825年7月,殖民者借口修筑公路,破坏了蒂博尼哥罗的领地,蒂博尼哥罗异常气愤,公然反对殖民者的无理行径。结果,荷兰人就想逮捕蒂博尼哥罗。这件事成了蒂博尼哥罗组织武装起义的导火索。  他首先在日惹附近的德卡尔列地区暗暗组建了一支队伍,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开始起义。但荷兰人很快发现了这件事,于是便取消了蒂博尼罗哥的王位继承权。蒂博尼罗死毫不屈服,1825年7月20日,蒂博尼哥罗正在阅读一封日惹州长的来信,信中要求他搬回日惹居住,他清楚地知道,这是荷兰殖民诱骗他到日惹,他决定不予理睬。突然,远处传来一声炮声,蒂博尼哥罗拍案而起,愤怒地对周围的人说:“他们想软硬兼施,难道我会怕你们吗?”说完,他立即命令队伍赶快集合,立即转移。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民族武装斗争开始了。  起义军转移到卡里梭科地区,蒂博尼罗哥树起圣战的旗帜,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荷兰殖民者,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卡里梭科,参加起义。日惹苏丹的70多名后裔和著名的伊斯兰阿訇奇阿依·摩佐等都参加了起义,许多华侨也争相加入。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起义军针对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不断骚扰、袭击荷军。  开始,蒂博尼哥罗把部队驻守在离日惹荷军只有十几公里的斯拉朗,在这里,义军不断杀死荷兰官吏、烧毁荷兰人的住宅、关卡、仓库以及种植园等。并接连消灭了从日惹派出的几支荷军小部队,日惹的对外交通线也被起义军切断,护粮队遭受起义军袭击。有一次,起义军还围困了荷军城堡,躲在城堡里的荷兰州长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向总督告急:“我们兵力不足,资源短缺,已无力坚守下去快发救兵吧,不然,我们将在城堡内饿死!”急得荷兰总督迅速派重兵去增援日惹。但是,当荷兰援军赶到时,帝博尼哥罗已率领起义军消失得无影无踪。荷军气急败坏,决定将大军转攻起义军根据地斯拉朗。  于是,荷军几千人马、几十门大炮在荷兰副总督德·科克的率领下,转而向斯拉朗进军,试图一举消灭起义部队。德·科克洋洋得意地在盘算着如何制服义军,不知不觉间队伍已顺利进入斯拉朗。他正欲下令部队向起义军发动进攻,突然听到士兵报告道:“报告,斯拉朗空无一人,起义军不知去向。”“什么?不知去向?”德·科克吃了一惊,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心想:狡猾的蒂博尼哥罗!又让我扑了个空。我该怎么办呢?回去吧,大部队连起义军影子都没见到,更不用说消灭起义军了。再说,也不好向上司交差。不回去吧,到哪里寻找起义军?  突然,他眼珠一转,有了。马上命令道:  “放火,给我放火,把这座空城化为灰烬,我要看看你蒂博尼哥罗能藏到哪里去!哈哈,蒂博尼哥罗,你插翅难飞了!”顿时,斯拉朗烈焰熊熊,火光冲天,一片火海。德·科克满脸微笑,留下将军范·兴率军驻守,自己调转马头回日惹去了。  其实,蒂博尼哥罗并未远离斯拉朗,德·科克率领的主力撤走后,他们又迅速回师斯拉朗,途中,与范·兴的部队相遇,双方立即投入了战斗。起义军率先发动猛攻,力图有效地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他们利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打得荷军晕头转向,损失惨重。当荷军迅速作出反应,准备回击起义军时,起义军却眨眼间消失了。范·兴下令追击,但连起义军逃往哪个方向他们都搞不清。  起义军这种战术取得了成功,几个月的时间,蒂博尼哥罗已控制了爪哇岛的大部分地区。  1825年10月,蒂博尼哥罗建立了伊斯兰教封建王国,自称为爪哇苏丹。同时,他赐官封爵,整顿义军。在起义军中颁布了严明的纪律。虽然义军的武器简陋,主要是弓箭、木棒、梭镖、大刀等,缺少枪支大炮,但是,起义军主要由农民组成,其目的是推翻荷兰殖民者的殖民统治,所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全力支持,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1826年末,起义军对荷军驻守的一个城镇发动攻坚战,结果遭到失败,伤亡很重。蒂博尼哥罗本人也身负重伤,其长子也被荷兰人俘虏,起义受到严重影响,双方战争遂处于相持状态之中。  德·科克看到俘虏了蒂博尼哥罗的长子,欣喜若狂,立即以此威胁蒂博尼哥罗,要他率义军投降,蒂博尼哥罗一气之下撕毁了德·科克的信件,愤怒地说:“可恶的强盗,你们可以杀掉我的儿子,但千百万起义军你们是杀不完的,我最终要清算这笔血债!”  蒂博尼哥罗的这种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作为,深深地激励了人民的抗敌斗争。遗憾的是,起义军遭受损失后,内部分裂,蒂博尼哥罗和摩佐为争夺最高领导权,不时发生摩擦。这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荷兰人又派人插入起义军内部,挑拨起义军矛盾,分裂起义军,同时又收买参加起义的封建主,瓦解起起义军队伍。在战术上,荷军为对付起义军的游击战,采用碉堡战术,围困和孤立起义军。所有这些,都对农民起义十分不利。1828年3月,爪哇北岸南旦地区的起义军被荷军镇压,从此,爪哇岛起义军一蹶不振。这年末,摩佐投降荷兰殖民者,起义军受到打击,遭受严重挫折。次年10月,义军中著名的青年将领占托特也投降敌人。不久,参加起义的封建主纷纷倒戈,轰轰烈烈的起义渐趋尾声。  但是,尽管如此,蒂博尼哥罗仍然顽强不屈地坚持斗争。荷兰人悬赏5万荷盾捉拿他,到处追击他,但没有一个农民为赏金而出卖他,他受到广大群众的保护。条件虽然艰苦,蒂博尼哥罗的抗敌意志始终未见消减,他仍然率领起义军余部与敌人作战。  1830年初,德·科克邀请蒂博尼哥罗谈判,并作出承诺,谈判成与不成,保证蒂博尼哥罗的安全。但是,当蒂博尼哥罗带着次子和官员来到谈判地点时,突然发现上当了,院子周围隐藏着不少荷枪实弹的荷兰士兵,荷兰官员们来谈判时也都佩带着武器,气氛十分紧张。  蒂博尼哥罗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仍镇定自若地与德·科克对话。德·科克却脸色一变,凶相毕露,马上下令逮捕了蒂博尼哥罗。蒂博尼哥罗斥责德·科克背信弃义,德·科克无言以对,慌忙走掉。荷兰官兵一拥而上,逮捕了蒂博尼哥罗和他的所有随从官员。  之后,蒂博尼哥罗被囚禁到远离爪哇的苏拉威西岛的望加锡。爪哇起义迅速被镇压了下去。  1855年,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英雄蒂博尼哥罗在流放地死去。巴布教徒的“正义王国”--------------------------------------------------------------------------------  19世纪中期,卡扎尔王朝统治下的伊朗,封建割据十分严重,各地封建主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霸不休,造成国家长时间的贫穷落后。占伊朗人口三分之一的游牧部落贵族又坚决反对中央集权,甚至公开否认王权的存在。这种局面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俄、英、法、美等国又乘虚而入,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伊朗干预、掠夺。  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条件下,伊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希望推翻外国势力与本国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正义王国”。  1844年,24岁的伊斯兰教徒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在各地传教。他告诉人们,他正在创建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幸福的“正义王国”。“巴布”是“门”的意思,他说,即将降临人世的救世主将通过此“门”传达他的意志,所以希望人们能够跟着他,由此“门”进入“正义王国”之中。巴布的这种宣传,对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伊朗人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们终日缺吃少穿,正想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现在机会来了,人们竞相传说着。不久,就有成千上万的伊朗人相信了巴布的宣传,以致于形成了巴布教。巴布教徒又很快遍及全国,形成了一股颇大的力量。对此,伊朗政府非常恐慌,他们害怕巴布教徒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政府则越来越难以收拾局面,所以立即派人将巴布逮捕,并关进了监狱。  其实,巴布本人并没有想要带领巴布教徒推翻政府的统治。因为他反对使用暴力,不喜欢用武器去打败统治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就是说,他主张让自己的各种想法告诉统治者,让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尽管如此,统治者仍把他看成是危险分子,1847年,他正在宣传他的“正义王国”的时候被政府逮捕了。  “巴布被逮捕了!”巴布教徒们奔走相告,人们义愤填膺,很快,人们把长期以来积压在心中的愤怒表现了出来,1848年,9月,700名巴布教徒在穆罕默德·阿里·巴尔福鲁什的领导下,在伊朗北部的马赞德兰省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以塞克·塔别尔西陵墓为基地,与政府军展开了斗争。  按照传说,塔别尔西陵墓是一块禁地,政府军不得任意进入陵区抓人,这对巴布教徒起义者倒是有保护作用的。巴布教徒驻扎在陵区之后,就开始修筑堡垒防御工事。并按照他们的理想建立起了“正义王国”。他们所修筑的城堡是八角形的,每个角有一个塔楼,城墙周围挖上很深的壕沟,濠沟与城墙之间还布置了许多陷阱。教徒们住在城堡内的木房中,起义者规定:粮食与一切物资归起义者所有,大家平均使用。这个消息一传开,百姓们便扶老携幼,带着吃的用的等物资来到陵墓区加入这个“正义王国”,也有不少人从伊朗其他地方奔来。起义者人数很快增加到2万人。  起义队伍的迅速壮大,引起了伊朗国王的恐慌,国王下令要消灭起义军。于是,地方政府便派出军队与巴布教徒们作战,但一次又一次,政府军被起义者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地方政府官员们听到“巴布”二字就异常惊恐。  在这种情况下,国王为了肃清起义队伍,不得不派王叔马赫迪·古里率军征讨。古里率军住到了陵区附近的阿弗拿村。起义军得到消息后,决定趁政府军不注意时,于夜间袭击他们。这天晚上,起义军首领侯赛因带领一个小分队悄悄地来到了政府军所住的村子,当起义军战士一个个进入村子后,他们一齐呐喊,冲向政府军。政府军官兵正在做着美梦,听见厮杀声,便赶紧起来,但不少官兵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起义军杀死了。  这次战斗,起义军共杀死100余名政府军,一名指挥官也被起义军打死了。巴布教徒们取得了首战的胜利。这次胜利大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他们知道,政府军不会善罢甘休的,所以,他们立刻投入准备更大的战役中去了。  果然,政府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从国王到大臣都十分震惊。王叔更是气急败坏,决定亲自征讨起义军。于是,他率领8000人的部队,急急忙忙地赶赴陵区,要对起义军大加挞伐。  起义军得到王叔亲征的消息后,决定也让王叔尝点他们的厉害。尽管这天晚上天气十分寒冷,伸手不见五指,起义军们在侯赛因的带领下,凭着自己果断、勇敢的精神偷偷来到了政府军周围。“杀啊!杀啊!”随着这怒吼声,政府军宿营地漫天火光腾地而起。王叔见状,早已魂飞魄散,六神无主,抢先逃命去了。他因躲在森林里,才挽回了一条性命。而两个王子的命运则没有他好,因为惊惶失措,王子被大火活活烧死。其他未被烧死的士兵,则迈开小腿飞也似地溜了。起义军再次取得了胜利,人们更是兴高采烈。  王叔脑羞成怒重新聚集兵力,向起义军反扑。他率领军队把起义军城堡围了个水泄不通。  “怎么办?我们该如何来对付政府军?”  二位起义军首领着急地问侯赛因。  “我们力量悬殊,硬拼肯定不行,但象前两次那样偷袭,王叔肯定早有准备……”侯赛因还未说守,一位将领立刻说:“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鱼死网破,杀他个人仰马翻,也出出我们心中的毒气!”  “不要冲动,桑尼,我们认真地想想再说吧!”侯赛因劝道。  经过认真讨论,最后,侯赛因决定还用突袭的办法,但要更突然,更猛烈。  这天夜里,400名起义军在侯赛因的带领下悄悄地走出了城堡,他们为了不制造任何声响,把马蹄子都给包住了。“敌营到了,点火!”一位将领立即下令。眨眼间,烈火熊熊燃烧起来,政府军哇哇乱叫,一片混乱。起义军乘势在敌营里猛烈杀敌。顿时,敌营中血流成河,死尸遍地。  混战中,侯赛因不幸中弹身亡,起义军迅速撤出了战斗。这次战役,共有400名政府军被打死,其中军官35名,还有1000多政府军受了伤,起义军重创了敌军。但巴布教徒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他们伤亡100余人,还失去了领袖侯赛因。  起义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政府军派大部队严密封锁了陵区,几个月以后,城堡中只有250人了。粮弹等资源也消耗殆尽。  尽管如此,义军仍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所以1万多名王军仍不敢轻易进攻。  1849年5月中旬,一位政府军官手捧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向巴布教徒们发誓,如果起义军放下武器,将获得自由,政府不再追究这件事情。这样,一个个起义军在万般无奈之下,慢慢地走了出来。可是,还没等他们弄清怎么回事,政府军就把他们一个个全部杀死了。  政府军用欺骗手段屠杀了起义者。但这并未阻止巴布教徒们继续起义。1849年2月,全国巴布教徒发展到了10万人。1850年5月,巴布教徒又在赞兼发动武装起义,消灭政府军8000人,12月,政府军把起义军全部杀死、起义失败。1850年6月,尼兹里的巴布教徒又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无敌。  为了阻止巴布教徒们不断起义,1850年7月,伊朗国王下令处死巴布。  巴布被处死后,巴布教徒们并未停止起义,除了公开与政府对抗外,他们还采用隐蔽手法进行活动,极大地动摇了伊朗政府的统治。  ------------------东印度公司--------------------------------------------------------------------------------  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所以被称为“日不没帝国”,就是说,在英国统治的地区,一天24小时都可以见到太阳。英国之所以发展壮大、强盛发达。与对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残酷掠夺分不开。“东印度公司”建立与发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因为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势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便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这些英军还积极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  本来是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光是经济掠夺就已经使印度人民非常不满,这时,他们又建立了军队,印度政府理所当然地就出面进行干预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在加尔各答拆除堡垒,英国人根本不理睬,纳瓦布非常气愤,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这就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  这个时候,因为英国政府授予了东印度公司各种权力,如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媾和权、设立法庭审判本国或殖民地居民权等,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实际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机构。  所以,当印度人收复加尔各答之后,东印度公司总司令官克莱武连忙召集官员到马德拉斯商讨对策。  “大英帝国岂能容忍这种侮辱,我们动手吧!”一位身着军装的官员向克莱武提议。  “慢!我认为应进行充分准备,然后再作决断。”一位政府官员说。  “什么?土人欺负到我们头上了,我们还要准备什么?大英帝国的军队所向无敌,没什么可准备的。”军人用眼睛斜视了一下说话者,不满地说。  “司令官,”政府官员好象没有听见军人的话,慢条斯理地对克莱武继续说,“请您听一下我的理由,第一,纳瓦布的兵力有7万人,而我们只有900人,加上接受我们训练的印度士兵,也不过2900百人,一旦打起来,胜负恐怕不难判断。第二,我们远离本土,战争打响后,恐怕物资供应很成问题,从英国出发的船只,到这里需要两个多月。第三,印度人还有法国人的支持。这三点请司令官考虑。”  克莱武听后,看了一眼军人,军人在瞪着眼睛,怒视着那位政府官员。克莱武又看了看那位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已默默地坐了下来。克莱武狡猾的一笑,向所有人说道:  “诸位,他们二位的意见都不错,我决定,向印度开战,不过……”说完,他走向那位政府官员,向他耳语了几句什么。  第二天,政府官员带着几位随从,把许多珍贵礼品送给了纳瓦布的主要军官。原来,他们是向纳瓦布的下属军官行贿!  1757年1月,克莱武率军在恒河口登陆,经过短时间激战,重新占领了加尔各答。6月,纳瓦布调遣7万大军与克莱武的900英军在普拉赛地区作战。英国士兵面对强大的印度军队早已吓破了胆,初战就失败了。但是,他们用大量金钱珠宝收买了印度的不少军官,使印度军队向后撤退,这时英军迅速追击,印军四散逃跑,连纳瓦布也被英军杀死。  英国军队乘势向孟加拉国库进军,当打开国库大门。他们看到了满库的金银珠宝的时候。  “抢啊!”英军顿时象开了闸的水一样冲向国库的各个角落。  国库空了,英国军人却满载而归。  几年以后,克莱武在向议会陈述这次抢劫时,非常遗憾地说:“当时我真傻,我周围满是金银珠宝,整箱整箱的金条,整袋整袋的各色宝石。可我却只拿走了20万镑!”  据不完全统计,孟加拉国库被抢,英军拿走的金银珠宝,总价值达3700万英镑,这还不包括个人装入腰包的,如东印度公司职员们个人抢走的总数价值2100万英镑。光这两项总价值就达5800万英镑。  这次战役之后,英军又击败了法军,从此,独自霸占了孟加拉,并任命亲英派印度人作了纳瓦布。  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此法规定,原加尔各答的省督改为总督,并由国家直接任命,其任务是代表英国政府全权管理英国占领下印度的全部领土。至此,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  以后,英国继续占领印度其他地区,1774年,占领了奥德,1799年,经过持续23年的战争之后,英国又占领了印度南部具有很强实力的封建国迈索尔。1849年,又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从此,英国完全占领了印度,印度全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东印度公司能够一步步吞食印度并牢牢地控制印度呢?  可以说,英国统治印度的秘诀在于“分而治之”四个字,印度是南亚的一个大国,从16世纪初期,英卧儿帝国就开始统治印度。表面看,印度是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实际上,印度从未实现过统一。不仅各封建割据王国互相争斗,连中央内部也矛盾重重,同时,又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所以,国力非常弱小。再加上传统的种姓制度,使社会各阶层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顺利闯入印度。英国殖民者占领印度后,便充分利用了印度国内的各种矛盾,让“印度人打印度人”,从而坐收渔利。如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唆使印度教封建王公攻打伊斯兰教的迈索尔,后又唆使海德拉巴王公进攻马拉特,并挑拨马拉特王公之间的关系,造成极度混乱局面后,东印度公司才出面收拾残局,进而确立自己的殖民统治权。  东印度公司还训练了雇佣军,这支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实际上这支部队是为英国人服务的。它由欧洲军官指挥,对英国占领印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雇佣军,英国就不可能征服印度。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上述抢劫孟加拉国库外,1799年,攻陷迈索尔首府时,又抢劫了价值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他们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由于东印度公司残酷掠夺和压榨印度人民,使印度人民遭受了无穷的灾难,仅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1000万人,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767年,公司无力交纳英国政府规定的40万英镑,开始向政府贷款,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了,1833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这样,东印度公司不得不走向破产的道路。  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首先,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其次,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限于重重危机之中。再次,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东印度公司就象一位衰老的老人,当它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便被一脚踢开了。章西女王葩依--------------------------------------------------------------------------------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小城,19世纪50年代,这里因一个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闻遐迩,流传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在三四岁的时候,她随从父母前往马拉塔最后一个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奥二世的养子纳纳·萨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结成了好朋友。葩依从小精通武艺,7岁就学会了骑马。1852年,她17岁时嫁给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达尔·拉奥,成了章西王后。  王公死时没有儿子,葩依在王公临死时所生的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又死去了,所以,按照当时英国所定的规矩,哪个王公死后,如果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要废除他的领地,收归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经领养了一个儿子,并已经以养子的监护人的身份行使王权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这些,强行兼并了章西。葩依非常气愤,曾当着英国官员的面说:“我决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决没有好下场。”面对英国人的无理行径,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并表示愿意和女王一道,与英国殖民者作坚决斗争。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6月4日,女王率领章西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章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葩依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  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先把粮食运进城中,并在城墙上构筑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备。  罗斯到达章西以后,先派军队把章西城围了起来,接着在城南和城东南修筑炮台,准备攻城。女王葩依看准了时机,一声令下:“开炮!”霎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发发仇恨的炮弹射向英军阵地。英军也急忙发炮还击。虽然英军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义军们个个英勇善战,女王指挥果断,连续两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军猛攻南城门,试图集中火力打开南门。女王见状,急忙调转炮位,对准英军炮台,只听见“轰轰”几声巨响,英军一座炮台不翼而飞。起义军暂时压住了敌人的火力。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女王率兵大显身手,使敌人遭到重大伤亡,但因为长时间地进行炮战,起义军也受到不少损失。英军看到起义军南门是个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门缺口越来越大,章西马上就要被英军攻破了。这时,女王立即派人去与附近的起义军领袖、她的好友托比联系,请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后,立刻发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军埋伏,托比战败,只好收兵。女王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英军趁机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敌众,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章西。  女王葩依将军队带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队汇合在一起,进驻到另一个城市瓜辽尔,此时是1858年6月1日。瓜辽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辽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  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辽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  罗斯来到后,命令部队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只见女王身穿战衣,手拿钢刀,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月18日,英军决定发动总攻击,一场恶战就要来临了。这一天,女王与以往一样,率军袭击攻城英军,她本人身着男装,多次迎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杀敌。然后迅速回马城内。英军看到女王所守的东门不易攻克,就派兵袭击其他守军,直到最后,才包围了女王。  “轰、轰、轰”三声炮响,城墙开了一个大缺口,英军迅速向城内逼来。这时女王高喊一声:“跟我来,攻击敌人炮兵阵地!”随着她的一声呐喊,起义军骑兵部队迅速向敌炮兵阵地进攻,敌人看到起义军冲了过来,赶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枪,但已经来不及了。葩依的部队横扫敌营,顿时血流成河,敌军尸体遍地。  杀散了敌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队,准备攻击其他敌人,但敌人已经围了上来,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  “冲出去,快!”葩依战刀一挥,立刻突围,起义军越战越勇。  敌人数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战友未能迅速冲出去。只见女王左劈右砍,杀声不断,一个个英军倒在了她的战马下。不少英军看了以后,胆颤心惊,不敢上前。  这时,突然有一名英国军官认出了身穿男装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于是,英军立即向女王移动过来。女王四面受敌,仍英勇奋战。敌人人多势重,挥舞战刀杀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杀,突然感到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着头部,当她意识到是受伤了时,鲜血已经流遍了她的全身。原来是一个英国骑兵从侧面袭击女王,长长的战刀从女王头部右侧砍下,将女王的一只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骑在马上,挥舞着战刀,寻找着使她受伤的敌人骑兵,正当她转过身准备刺杀敌人骑兵时,另外一个英军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难忍。但仍然咬紧牙齿,一刀刺向敌人。敌人被杀死了,女王也从马上摔了下来。  这时,一名随身跟从女王的女兵刚巧在女王身边。看到女王翻身落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进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她。但是,由于伤势太重,流血过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这时她才22岁。章西女王死后,起义失败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国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统治的精神,她的事迹不断地被印度人民传颂着,鼓舞着印度人民同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抗争。  ------------------ 德里反英大起义--------------------------------------------------------------------------------  英国殖民者占领印度后,收买了大量的印度籍雇佣军为它统治印度服务。这些雇佣军虽然身穿英国军服,但对英国殖民者占领自己的祖国早已是满腹怨恨,他们也希望有一天能把殖民者赶走,获得国家的独立。  除士兵之外,印度社会各阶层包括不少封建王公们,对英国殖民者残酷剥削、压榨、肆意凌辱印度人民都含有巨大的不满情绪。  1856年,在印度农村中就开始传递烤烧饼,据说这也是反英起义的信号。印度士兵还组织了地下军人委员会。传递荷花,密谋反英活动。  德里反英大起义开始主要是在士兵范围内展开的,但它迅速带动了其他社会各界,掀起了印度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高潮。  本来,印度雇佣军作为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工具,为英国全面占领印度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英国自从1849年全面统治印度之后,对雇佣军的政策与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遣散大批印度士兵,减少军饷,取消他们的免税权,命令印度士兵绝对服从英国军官等,他们还强迫印度士兵渡海或者是到伊斯兰教国家作战,使这些士兵丧失了原来的种姓。这些都激起了印度士兵越来越高的不满情绪。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1857年,在印度士兵中盛行传说着一种违背民族教规的事情。原来,印度教不许教徒吃牛肉,而伊斯兰教不许吃猪肉,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规。可是,英国人不管这些信仰,尽管在他们的雇佣军中,有不少信仰印度教,也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可以说,雇佣军是由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组成的,按理英国殖民者应当尊重这两种教徒的信仰,但是他们自恃强大,根本不把这些教规教徒放在眼里,更不关心士兵们的信仰问题。所以,在印度士兵中,早就流传着英国人侮辱印度士兵,拿虔诚的信仰开玩笑的事情,广大印度士兵们是可忍无可忍了。  终于有了导火线,士兵们竞相传说,英国殖民当局新发下来的子弹涂上了牛油和猪油,因为子弹在使用时,必须用嘴咬开后盖,所以这无异是让印度兵吃他们忌讳的东西。这年3月,印度的一个士兵名叫曼加尔·潘迪因与英国兵发生争执,打死了三个英国军官,次月,潘迪被公开处死。这两件事情成了德里大起义的导火索。他们约定,在5月31日举行全国性民族大起义。  但是,5月9日,一个突然事件发生了,它改变了原来的计划。这天德里附近密拉特城第三骑兵连的85名印度士兵公开拒绝英国殖民者所发的子弹。英国军官一气之下,把他们统统捆绑起来,带到操场上,当着其他士兵的面,硬把子弹塞到他们口中,而且嘴里不停地说着侮辱士兵的话:  “吃吧,吃吧,这是牛油、牛肉、猪油、猪肉,让你们吃个够,你们这群愚蠢的牛和猪,我看你们还敢不敢反抗。”说完哈哈大笑,笑声飞遍操场,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印度士兵的心。  百般侮辱之后,英军宣布了对这85名军人执行徒刑的命令,并立刻把他们送往陆军监狱囚禁。  印度士兵们再也忍受不了了,当夜他们立即决定:第二天起义。并派人通知各处士兵。  5月10日是个星期天,英国军官们正在教堂做祈祷,下午5点,印度起义士兵们突然呼喊着冲进教堂,把这里所有的英国军人杀了个干干净净。接着他们冲进英国官署和监狱中,痛击殖民强盗,救出了自己的同胞。之后,他们又冲进兵工厂和弹药库,把武器弹药分发给参加起义的所有人,一同向德里前进。  5月11日清晨,起义军到达了德里城外,英国军官立刻率军应战。两支部队迅速走到了一起,准备向对方开火。突然,起义士兵中的一个人看到对面来打自己的,全是印度人,只有军官才是英国人,他灵机一动,大声喊道:“同胞们,我们是自己人,不要再替英国强盗卖命了,把枪口调过头去,对准英国人,打倒殖民强盗!”  “打倒殖民强盗,把英国人赶出去!”起义士兵们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打倒殖民强盗,把英国人赶出去!”准备攻击起义军的德里士兵随即响应了起义士兵的要求,立刻把枪口朝向英国军官。  “呯”、“呯”,随着几声枪声,英国军官倒地身亡。两支起义队伍热烈地欢呼,然后汇合到一起,冲向德里城中。5月16日,起义军经过与英国军队的几天交锋之后,占领了德里城,把英国人赶出了德里城。起义者还组建了自己的政府。全国其他地方听说德里起义军打败了英国殖民者,也纷纷起来响应,不久,从东海岸加尔各答到西北边境的白沙瓦地区都摆脱了英国统治,重新回到了印度人民手中。  英国派驻印度的总督肯宁看到印度人民起义如燎原之火,便十分恐慌。他急忙召集驻印高级官员商议对策。  “肯贝尔将军,你看我们该怎么办?”肯宁向肯贝尔询问。“总督阁下,我们的军队分散到了印度各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马上集中起来,更何况,他们在各地还要继续执行任务。”肯贝尔在分析着,“如果把他们调遣回来,那么印度士兵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声势,那样局势就会越来越不好办。”说完又叹息一声说:“唉,我们真不该让印度人当兵,我们训练了他们,给他们吃的、穿的,现在反过来打我们!”  “好了好了,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总督说,明显地对只会发牢骚的将军表示不满。“我问你,英国政府派来进攻中国的部队现在走到了哪里?”  这一句话问醒了将军肯贝尔,他立刻明白了总督的意思,连忙说:“对对,用英国皇军,我怎么没想起来呢!”  “我的问题你还没有回答呢!”总督提醒道。  “啊,他们……已经到了新加坡。”  “赶快把他们召回!还有,驻守在伊朗的英军也要马上赶来增援,让他们在孟买登陆,从两路夹攻敌人,迅速打败他们!”  “是、是!”  得到将军的回答后,肯宁立刻请示英国政府,英国政府当然同意了他的意见。另外,总督又派人到阿富汗和尼泊尔去,带着金银财宝,重金利用那里的军队,让他们向印度起义部队开战。  9月3日,几路英军从不同方向进军到德里城下。然后与印度起义军发生战斗。但是连续10余日,未取得任何进展,德里仍牢牢地控制在起义军手中。  14日,英军以50门大炮猛轰德里,“嗵嗵”几声后,城墙“轰隆”一声倒塌了一大截,英军冲进城去。  守城印度士兵看到英军入城,便迅速隐蔽起来,趁英军潮水般地冲进来时,他们从各个隐蔽点向英军射击。随着“呯呯”的枪声,英国官兵一个接着一个地倒在血泊之中。英军入城之后,大肆杀戮印度人民。一支英军跑到一个清真寺前,一个穆斯林来不及躲避,被他们一枪打死。突然,从清真寺中冲出上千名穆斯林,个个手持钢刀,面对英军。英军连忙举枪射击,立刻有200多名穆斯林被他们打死,但其余的穆斯林勇敢地冲向敌人,与他们展开了肉搏战,结果,有几百名英军士兵被大刀砍死。  德里起义军与强大的英军顽强战斗了(六)天,最后被迫撤离。  这次战斗,共打死英军官兵5000余人,其中有两名将军,极大地动摇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起义军撤出德里后,英国女王采用分化政策,颁布了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文告,于是封建主部分投靠了英国殖民当局,转过头来镇压起义军。1859年,起义彻底失败。约翰·布朗起义--------------------------------------------------------------------------------  1859年10月16日深夜,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僻静农舍里,17个白人和(五)个黑人挎着手枪、腰刀,手拿长枪,个个神情激动,其中有位年过半百的白人脸色苍白,不停地咳嗽,显然是有病,但两眼却炯炯有神。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严肃地说“弟兄们!拿起武器,我们马上向哈泼斯渡口进军,为解放我们的黑人兄弟血战到底,要用鲜血和生命实现这个神圣的事业!”  紧接着,这22个人出了农舍,迅速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这位老人就是约翰·布朗,美国废奴运动中的英勇战士。那么,什么是废奴运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19世纪中期美国的社会历史状况。  美国人赶走英国殖民者之后,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但国内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北方各州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而南方各州仍然保留着奴隶制度。在南方各州的种植园中,棉花是主要产品,产量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欧洲的纺织业几乎全靠美国供应棉花。种植棉花需要大量劳动力,而黑人毫无疑问是廉价的劳动力。为了追求利润、追求金钱,南方的奴隶主们疯狂地扩充奴隶制,到1860年,美国黑人奴隶已从建国初期的60万人增加到400万人。  在南方种植园里,黑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每天都要干18到20小时的活儿,还经常遭到奴隶主的毒打。他们象牲口一样在市场上被买卖,有时还戴脚镣在种植园里摘棉花。这种野蛮残酷的制度激起了黑奴的强烈反抗。黑奴们逃离种植园、杀死监工、焚烧种植园,甚至举行武装起义。同时,北方各州也掀起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广大工人、农民、黑人和有良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投入这一运动。他们到处演讲,印发书籍和各种小册子,揭露和抨击奴隶制,主张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  废奴主义者还建立“地下铁路”,也就是秘密通道,象乘坐“火车”一样,把黑奴从南方蓄奴州分段护送到北方的自由州或转送到加拿大。  约翰·布朗也是“地下铁路”的积极参加者。他1800年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托林斯顿镇一个贫苦白人家庭。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坚决的废奴主义者,他的家就是“地下铁路”的一个中转站。因此,他从小就对蓄奴制深恶痛绝。长大后,他耳闻目睹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决心为反对奴隶制而战。他认真研究黑人的历史,了解黑人分布情况,积极参加地下铁路的工作,绘制奴隶逃亡图。后来,他意识到要想解放黑奴必须要用武装斗争。为此,他于1850年建立了一个黑人武装组织——基列人同盟。为以后的起义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854年,在南方奴隶主的操纵下,国会通过了反动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规定让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两地区的居民自行决定他们自己居住的地区应为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南方奴隶主组织了大批武装匪徒,企图用武力控制选举,建立奴隶制。北方的废奴主义者也拿起武器,来到堪萨斯,决心把这里变为自由州。双方展开了搏斗。一次,当废奴派正开会时,几百名蓄奴派武装匪徒突然闯了进来,当场杀害了许多人。堪萨斯处于恐怖中,眼看有成为蓄奴州的危险。  约翰·布朗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行动起来。他虽年过半百,身体还有病,仍然象年轻人一样充满战斗的热情。他带(四)个儿子、女婿和另外几名勇士来到了堪萨斯。1854年5月24日夜晚,布朗带人闯进匪徒们巢穴,当场处死了杀害废奴主义者的五名凶手。随后,布朗带领手下的战士隐蔽在深山里,昼伏夜出,不断袭击蓄奴派的据点。匪徒们被布朗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打得晕头转向。经过废奴派的斗争,堪萨斯终于成为自由州。  1859年,约翰·布朗来到弗吉尼亚州,他决定在这里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要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弗吉尼亚西部的哈泼斯渡口。因为这里位于马里兰州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又是波托马克河和申南多亚河的汇合处,周围是群山、沼泽和丛林,地势十分险要,是南北交通要道。而且,那里还有一个很大的军火库,一旦夺到手便可把奴隶武装起来。他计划夺取哈泼斯渡口进入山区开展游击战,然后举行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彻底推翻奴隶制。  这支仅有22人的小队伍,以无畏的精神勇猛地扑向哈泼斯,仅用了几个小时,他们便俘虏了全部驻军,控制了整个城镇,还擒获了当地的几个庄园主,派人把庄园里的黑奴都解放了出来。  这时,闻讯赶来的军队包围了他们。布朗和战士们被困在军火库里。尽管敌人的力量非常强大,约翰·布朗只有22个人,但他们不畏强暴,与对方展开了生死搏斗。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大部分起义战士壮烈牺牲了,其中包括布朗的四个儿子。布朗依然没有屈服,他镇定地站在一个死去的儿子身边,一只手紧握另一个即将死去的儿子的手,一只手还在拿枪向敌人射击。最后他身负重伤被俘。  审讯开始了。  “你是受谁的指使?”弗吉尼亚的州长怀斯厉声问布朗。“是上帝,是正义!”布朗满身是血,挣扎着站在怀斯面前昂然回答。  “你的目的是什么?”  “我要解放黑人奴隶,因为在上帝面前,他们同样是人。”“你犯了杀人罪、煽动罪、叛国罪,难道你不知道吗?”“我没罪,我在为正义而战!”  “你是疯子!”  “我认为你们才是疯子,你们南方人竭立维护这种野蛮残忍的蓄奴制,还相信它会永远存在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疯子。”最后,约翰·布朗被判死刑,罪名是“杀人叛国,煽动黑奴叛乱。”  1859年12月2日,约翰·布朗在临赴绞刑架之前,挥笔留下了最后的遗言:“我,约翰·布朗,现在坚信只有用鲜血才能清洗这个有罪的国土的罪恶。过去我自以为不需要流很多血就可以做到一点,现在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约翰·布朗为黑人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英勇就义的时刻,北方各州统统下半旗,高大建筑物上饰以黑色装置,教堂鸣钟致哀。  约翰·布朗虽然牺牲了,他的精神却鼓舞了更多的人,他们纷纷加入斗争的队伍,解放黑奴的呼声传遍美国的每个角落,不久,两种制度的决战——美国南北战争终于爆发了。林肯--------------------------------------------------------------------------------  1831年6月的一天,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一排排黑人奴隶戴着脚镣手烤站在那里,他们都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一个跟着一个走了过来。象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他们,有时还走上前摸摸他们的胳膊,拍拍他们的大腿,看他们是不是长得结实,肌肉发达,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几位北方来的水手走了过来,他们都被眼前的悲惨景象惊呆了,其中一个年轻人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一天我有了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说话的这人名叫亚伯拉罕·林肯,后来他当上了美国总统,真的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写写划划,练习写字,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玉米饼子,一边津津有味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大力气活。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恳待人。他当乡村店员时,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还这几分钱竟追赶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所以,他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林肯无论干什么都始终没忘记学习,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这时期,他对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积极从事政治活动。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林肯青年时期就痛恨奴隶制度,因为他当水手时,多次运货到南方,亲眼目睹了奴隶主的野蛮残暴和黑奴遭到的残酷折磨。他当了议员之后,经常发表演讲,抨击蓄奴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1854年美国的共和党成立,因为这个党主张废除奴隶制,林肯就参加了,两年后他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他在竞选演说中说:“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  1858年,林肯在参加伊利诺斯州参议员竞选时,发表了一篇题为《裂开了的房子》的演说,他把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比喻为“一幢裂开了的房子。”他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林肯的演说语言生动、深入浅出,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群众的愿望,因而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林肯的当选,对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他们当然不愿意一个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当总统。为了重新夺回他们长期控制的国家领导权,他们在林肯就职之前就发动了叛乱。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首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接着密西西比、佛罗里达等蓄奴州也相继脱离联邦。1861年2月,他们宣布成立一个“美利坚邦联”,推举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还制定了“宪法”,宣布黑人奴隶制是南方联盟的立国基础:“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隶劳动是自然的、正常的状态。”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联盟不宣而战,迅速攻占了联邦政府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林肯不得不宣布对南方作战。林肯本人并不主张用过激的方式废除奴隶制,他认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隶制,然后逐步加以废除,而关键是维护联邦的统一。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北方政府根本没有进行战争的准备,只是仓促应战,而南方则是蓄谋已久,有优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所以,尽管北方在多方面都占有优势,还是被南方打得节节败退,连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叛军攻破。  北方在战场上的失利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了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这时林肯才意识到,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废除农奴制、解放黑奴。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宝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1862年9月,林肯又亲自起草了《解放黑奴宣言》草案。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应召参加联邦军队。宣布黑奴获得自由,从根本上瓦解了叛军的战斗力,也使北军得到雄厚的兵源。内战期间,直接参战的黑人达到18.6万人,他们作战非常勇敢,平均每三个黑人中就有一人为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这两个法令的颁布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战场上的形势变得对北方越来越有利了。  1863年7月1日到3日,双方在华盛顿以北的葛提斯堡展开了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北军重创南军,使南军损失了3.6万人,从此北军开始进入反攻,而南军只有防守了。  这年的7月4日,北军又在维克斯堡大获全胜。维克斯堡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是一个高出水面200英尺的悬崖,据守悬崖的叛军居高临下,可以用炮火直接威胁河上来往的船只。如果从下面攻打这个要塞非常困难。早在1862年末,格兰特就率军在海军的协助下几次攻打这个要塞,但都没成功。1863年4月,格兰特实行了新的进攻计划,先摧毁了要塞周围的各个据点,然后包围了维克斯堡。海军也来助战,从陆地和水上同时进攻,猛烈炮击要塞,震耳欲聋的炮声一直响了47天之久。7月4日,困守要塞的叛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北军这一次俘虏叛军2.9万人。  紧接着,北方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猛追击叛军,1863年4月3日攻占了叛军首都里士满。4月9日,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率残部2.8万人在阿波马托克斯小村向格兰特投降。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南北战争被称为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革命。林肯成为黑人解放的象征。但奴隶主却对他万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里看戏时,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暴徒刺杀。林肯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震动,美国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万人停立在道路两旁向出殡的行列致哀,有150万人瞻仰了林肯的遗容。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华盛顿。  ------------------ 唐纳尔逊堡大战--------------------------------------------------------------------------------  1861年2月,美国南部各州宣布脱离美利坚合众国联邦政府,建立一个“美利坚邦联”。这年4月,南方军队攻占了政府军防守的萨姆特要塞,美国内战爆发了。  1861年7月,大约有2.5万名新征募的志愿兵齐集华盛顿,个个磨拳擦掌,准备一试身手,北方的报纸和民众也都纷纷呼吁采取行动,进攻南方的首都里士满,铲除叛军。林肯总统授命欧文·麦克道尔将军率领3万大军,渡过波托马克河进攻南方叛军。一大群新闻记者和看热闹的人,有的骑马,有的步行,还有许多国会议员坐着马车前来观看北军出征。  7月21日,麦克道尔对南军博雷加德率领的2.2万人发动进攻。这是内战爆发以来,双方第一场大规模的激战。博雷加德据守在布尔伦河后面的一片高地上,北军稍占优势,但双方的部队都缺乏训练,官不识兵,兵难识官,服装不统一,穿得乱七八糟,两军的旗帜也十分相似,所以战斗一开始,因敌我难分,展开了混战。北军人数多一些,他们冲入了对方阵地,眼看要冲垮博雷加德的防线。这时,突然从河谷方向传来一阵呐喊声,紧接着出现了南军军旗,原来托马斯·杰克逊将军率领9000援兵到了。北军开始撤退,南军趁势追击,结果北军溃败四散。第二天,士兵们七零八落地逃回华盛顿,倒在大街上便呼呼大睡。  布尔伦河溃败之后,谣言四起,传说博雷加德追兵马上就到,国会大厦即将放弃。到处有人公开鼓动叛国投敌。形势十分严峻。  1861年7月24日,林肯任命麦克米伦将军为华盛顿军区司令,不久又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麦克米伦是个幻想家,遇到实际事务又缺乏判断力,所以他自高自大又谨小慎微,迟迟不肯发兵进军南方,结果坐失良机,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毫无作为。北方怨声四起,但这时却出人意料地传来了唐纳尔逊堡大捷的消息,使焦虑而沮丧的北方人受到一次鼓舞。  指挥唐纳尔逊堡大战的是尤利塞斯·格兰特将军,后来他成为美国内战中,北方最重要统帅,还当上了美国总统。格兰特原是一名军官,后来辞职离开了军队,因为他不喜欢战争,而且厌恶军队生活。他在圣路易斯经营农场,由于难以维持生计,便试着做地产买卖,结果又告失败,他被迫去皮革店当店员,镇上的人,包括他的兄弟都耻笑他,认为他是窝囊废。萨姆特堡的枪声响起时,格兰特已39岁了,他决定从军。但因个子矮小,加上衣冠不等,懒懒散散的样子,丝毫没有军人气质,多次被拒绝入伍。但他最终还是当上了北方军的一名上校,他率领一个团在密苏里州击溃南军哈里斯上校的一个团,人们开始对他另眼看待了。  1861年8月,格兰特被任命为准将,派到伊利诺斯州,他的部队驻扎在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汇合处的凯罗。在距凯罗50英里的北方,有两条河,田纳西河与坎伯兰河。南方军在两条河流上修筑了两处土木工事亨利堡和唐纳尔逊堡,这是南方西部的一对关键要冲。占领了这两个要塞,就能打开通船水道,直捣南方中心地带,并插入其两翼。格兰特率领运输船和炮艇,于1962年2月7日攻克亨利堡。  唐纳尔逊堡与亨利堡相距15英里,高踞坎伯兰河左岸,要塞四周掘有纵横交错的战壕,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南军指挥官艾伯特·西德尼·约翰斯顿率领1.5万人驻守这里。格兰特在唐纳尔逊堡的陆地一侧布置军队,形成半圆形的包围,炮艇则分两路,一路从田纳西河顺流而下,一路从坎伯兰河逆流而上,准备三路合击,一举攻占唐纳尔逊堡。  2月13日,北军发动攻击,成功地进攻到离要塞只有100米的地方,这时要塞内守军枪炮齐发,北军尸横遍地,被迫撤离下来。格兰特认识到,必须进行围困。守军也不愿坐以待毙,派小股部队绕到北军后翼突袭。两天后,双方在要塞附近的密林进行了一场激战,格兰特发现他的中部危急,左翼也不稳,准备收缩兵力,集中攻击。这时,格兰特突然发现南军俘虏干粮袋内只有三天的口粮,审问俘虏才得知,要塞内存粮不多,南军正准备夺路逃走。于是他命令士兵不必进攻,只要把夺路而逃的南军士兵赶回战壕就算完成任务。困守了几个星期的艾伯特·约翰斯顿带领少量残兵突围而去。  格兰特占领唐纳尔逊堡之后,立即挥兵攻占纳什维尔,夺取了那里的南方火药厂和军械厂,收复了田纳西州,如果乘胜前进,将可打开从查塔努加直到密西西比的广大地区。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内战以来,北军取得第一次胜利,大大鼓舞了北军的士气。西北部的草原健儿初试锋芒,击败了西南部森林地区的瘦高个子,南部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  艾伯特·约翰斯顿撤退到孟斐斯——查塔努加铁路线,格兰特想乘胜追击艾伯特·约翰斯顿,但他的上司哈勒克心怀嫉妒,制止他追击。这样约翰斯顿就赢得了时间,和南军其他部队汇合,重新集结力量。  4月6日,约翰斯顿出奇不意地向格兰特发起了攻击。格兰特的大军正驻地一处低地上,背后是涨了水的田纳西河,前面又无堑壕防护。北军仓促应战,格兰特沉着冷静,他手下的师长薛尔曼骁勇善战,士兵们破釜沉舟勇猛异常,双方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混战。炮声、枪声、呐喊声混成一片,战斗一直持续了12个小时,南军占领了关键性的阵地,北军则不得不退守到河边,数千名士兵蜷缩在陡峭的河岸下面,形势对北军非常不利。但是,约翰斯顿在带队冲锋时身负重伤,南军无人领导,一时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夜幕降临了,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双方军队都淋得透湿,北军的炮艇却还把炮弹倾泻到南军头上。  4月7日黎明,战斗重新开始。格兰特得到了增援,又经过10个小时的拼死鏖战,北军最终击溃了南军,取得了胜利。但这次胜利使格兰特部队死伤1.3万多人,一时引起了北方轩然大波的争论,人们向总统施加压力,要求撤换格兰特。林肯回答说:“我少不了这个人,他能打仗。”以后事实证明,林肯的确有远见卓识。  ------------------ 维克斯堡战役--------------------------------------------------------------------------------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被称为“众河之父”,它河宽水深,有优良的航道。内战期间,南部邦联利用它运输了大量部队和军需品,成为南部军队的一条重要补给钱。1863年秋天,北方军队相继控制了孟斐斯以北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广大地区,孟斐斯以南则仍在南部军队手中。  南军在密西西比河两岸修筑了两个重要的堡垒,维克斯堡和哈得孙堡。在两个堡垒之间,紧挨着河东岸,是绵延100多英里的峭壁。南部邦联在这两个据点上沿峭壁设有坚固的工事,并配有大炮,居高临下控制着整个河面。  1863年冬天,格兰特挥师8万准备先攻下维克斯堡,把南北相连的南军从中拦腰斩断。  维克斯堡易守难攻,它高出水面有200英尺,由约翰·彭伯顿将军坚固设防据守,若从河上正面进攻,无疑于以卵击石。它的右侧,是丛林密布、积水很深的亚祖河谷,谷内有无数纵横交错的回流和沼泽地。格兰特起初试图从右侧进军,穿过亚祖河谷的丛林和沼泽,从侧面包围维克斯堡。但大军在河谷内根本无法运动、展开,格兰特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发现,这个计划行不通。  维克斯堡的左侧是重山峻岭,但紧挨维克斯堡的地方有干燥地带,地势较为平坦。格兰特必须在维克斯堡以南沿密西西比河西岸进军,渡河进入干燥地带,绕到背后去攻打要塞才有成功的希望。  格兰特制定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作战方案,他派格里尔森上校率1万军队,长驱600英里穿过密西西比州心脏地带,沿途炸断桥梁,拆毁铁路,破坏交通。他又派薛尔曼沿田纳西州边界向南进军,吸引彭伯顿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他率主力部队则沿密西西河西岸下行,在格兰德湾以南找到一个渡口。  1863年4月16日夜,天漆黑一团,格兰特的舰队熄灭灯火,关掉引擎,悄无声息的沿河顺流而下,舰队已过大半时,要塞上的哨兵突然发现了。顿时,堡垒里枪炮齐发,弹如雨下,舰队也开足马力,急速向前行驶。那些炮艇龟背形撞角舰和装有高大烟囱的内河轮船,在大炮的火光和熊熊燃烧的棉花包照耀下,猛力冲过了那一座座炮台!密集的炮火正好穿过舰队,幸运的是,只有一艘运输船被击毁,整个舰队安然无恙。  格兰特进入干燥地带,不等待后援,大胆地带着2万人就地获取给养,奔袭维克斯堡的背面。彭伯顿领兵出来迎击,被格兰特击退。接着格兰特攻占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切断了彭伯顿与外部的联系。他随即又挥师追击彭伯顿。采用一系列巧妙的配合战法和运动战,一路攻袭前进,在三个星期内与敌人激战五次,占胜了兵力占优势的敌军,他拔掉了维克斯堡外围的据点,最后把敌军团团围困在维克斯堡内。对维克斯堡的总攻在5月22日这天开始了。海军也赶来助战,北军从水上和陆上对维克斯堡进行猛烈炮击,轰隆隆的炮声一直响了47天,几乎摧毁了要塞上的所有工事。守军早已断粮,不得不以蛇和老鼠充饥。7月3日,彭伯顿派人打着白旗出来,要求举行谈判。7月4日,彰伯顿交出了他的军队和“南部邦联的直布罗陀。”格兰特俘虏敌军2.9万人,是内战期间俘虏人数最多的一次。  7月9日,哈得逊堡投降。不出一个星期,一艘轮船从圣路易斯开来,直达新奥尔良,全程航行密西西比河,一路上没有受到敌人的袭击。南北两地的叛军被分割切断,内战的形势对北方越来越有利了。 血战葛底斯堡--------------------------------------------------------------------------------  1861年2月,美国南方各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建立了一个“美利坚邦联”,这年4月,南方叛军攻占了联邦政府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南北战争爆发了。  战争初期,由于林肯政府的妥协退让和北军指挥官的指挥失当,北军接连失利,首都华盛顿两次告急,而进攻叛军老巢里士满的北方政府军司令麦克米伦畏敌不前,贻误战机,在南方军队进攻下遭到惨败。  林肯总统忧心如焚,苦思良策,希望能扭转战局。“必须撤换麦克米将军!”林肯心里想,“但是谁来代替他呢?”林肯又犹豫起来,在办公室来回踱步,突然,他想起了一个人:米德,对,就是他!虽然他的军衔不过是个准将,但他有勇有谋,每次战斗都有突出的表现,一定能担负起重任。  1863年6月,林肯召见了米德。林肯看了看从战地匆匆赶来的米德,示意他坐下,米德却站得笔直,心里想知道总统召见他到底为了什么事。  “米德将军,我经过认真考虑,决定任命您为波托马克河军团司令,接替麦克米伦将军的职务,您有什么想法?”林肯说道。  “尊敬的总统,我非常感激忽对我的器重,但您知道,我一直是麦克米伦将军的下属,现在要接替他的职务,恐怕……”。  “您的心情我能理解,但这是战争的需要。你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这谁都知道,至于麦克米伦将军,他太令我失望了。去年他带领10万大军沿波托马克河而下,本来可以拿下叛军的首都里士满,结果怎样呢?他对南方叛军有恐惧心理,停滞不前,被叛军司令罗伯特·李打得险些全军覆没。后来,在安提塔姆溪,当罗伯特·李退却时,他应当追击,但他竟按兵不动,白白把敌人放跑了!”林肯一边说一边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显得有些激动。  米德一直认真听着总统讲话,不时点一点头。  林肯在沙发上坐了下来,以充满信任的口吻说:“你和麦克米伦完全不同,你是一位勇敢的将军,我相信你能胜任。”“我服从总统的命令,我将尽我所能去干。”米德终于同意了。  林肯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又说:“我将给你8万人,另外库奇将军指挥宾夕法尼亚州的30个民团和纽约州的19个团,和你协同作战,他听你指挥。”  “库奇是位英勇善战的将军。”米德兴奋地说。  “当然,你们这次进攻的目标不是里士满,而是罗伯特·李,你们要寻找有利的战机和他的主力决战,争取彻底击垮他的军队。我等候你们的好消息。”  米德告辞了总统,然后和库奇取得了联系,两人研究作战计划,寻找破敌的机会。  南方叛军司令罗伯特·李这时正率10万大军,250门大炮,从南向北打来,一路之上战无不胜,其势不可挡。这一天,他听说波托马克军团司令变成了米德,不屑一顾地说:“哼!米德,还有库奇,等着瞧吧。我要象踩死一只蚂蚁一样,把他们碾个粉碎!我要攻下哈里斯堡、巴尔的摩、费城、华盛顿!”  1863年7月1日,米德和库奇在华盛顿以北200公里的小镇葛底斯堡设下埋伏,准备在这里痛击罗伯特·李的叛军。他们早已了解到罗伯特·李的军队远离南方,缺乏给养,华盛顿北部的重镇费城有北方军队的军需仓库,还有大量的食品,是罗伯特·李进攻的首要目标,而葛底斯堡是通往费城的必经之地。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们严阵待,等着敌人进入伏击圈。大约上午9点钟,侦察兵忽然来报告:前方不远发现敌人一支部队。  “有多少人?骑兵还是步兵?”米德问。  “大约3000人,主要是步兵,有少量骑兵,还带着几门大炮。”  此时,南方叛军还没发现米德的部队。正向葛底斯堡进发。突然一阵巨响,埋伏在山边的北方军大炮开火了,紧接着雨点般的子弹向南军射来,转眼之间,南军被打得人仰马翻,一部分残兵丢下枪支,没命奔逃。  原来,这支部队是罗伯特·李的先头部队,此时,他离葛底斯堡还有10公里。他根本没把米德部队放在眼里,骑在马上悠闲地欣赏自然美景。忽然,前方传来隆隆的大炮声,他连忙举起望远镜,只见前面山林中开起团团硝烟,他知道遇上了敌人。立即督促部队加速前进。  罗伯特·李命令1.5万名士兵猛攻北军左翼。南方军队在炮火配合下,在一片呐喊和马蹄声中猛冲过来。指挥左翼北军的库奇立即命令20门重炮对准扑过来的骑兵轰击,一匹匹战马嘶叫着摔到在地,后边冲过的骑兵又践踏着摔倒在地的南军士兵。南军阵地上血肉横飞,一片混乱。1.5万人顷刻间死伤过半,罗伯特·李眼看情形对自己不利,只好下令撤退。  第二天清晨,罗伯特·李首先集中自己的大炮猛烈轰击库奇的阵地,又发起了两次冲锋,很快就被库奇击退。北军正准备反击南军的又一次进攻,却半天不见敌人的动静,只见不远处山林中有军旗飘动,库奇估计罗伯特·李正在组织更大规模的进攻。但这次他错了,罗伯特·李其实是声东击西,早把主力部队悄悄运动到北军右翼,出奇不意地向那里的北军发动了攻击。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战,北军凭借地形有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战场上到处都是南军的尸体,而北军也伤亡惨重。  罗伯特·李从未遇见如此顽强的对手,进攻接连受挫,使他以前的傲慢自大全消失无踪,他怒气冲天,命令200多门大炮同时向右翼的北军开火,炮弹像冰雹一样落在联邦军的阵地上,山上的石头被炮火击中,掀了起来,呼啸着向空中飞去。紧接着5000骑兵像一阵狂风一样刮向北军阵地,骑兵的后面是3万多步兵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双方在阵地前进入肉搏战,喊杀声使大地都震颤起来。到下午3点钟,南军突破了北军的右翼阵地,但也负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不管怎样终于夺取了北军的阵地,罗伯特·李这时才稍感轻松一些。夜幕渐渐降临了,战场上一片沉静,经过两天激战的南军士兵疲倦不堪,尽管山上蚊虫成群,他们还是很快睡着了。不知睡了多长时间,他们突然被一阵喊杀声惊醒,朦朦胧胧中只见山上到处都是火光,北方军队已经冲上了阵地,许多人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永远躺在了地上。原来,米德抓住罗伯特·李一惯轻敌的毛病,决定趁其不备,半夜偷袭,果然一举成功。白天失去的阵地又重新夺了回来。  7月3日,罗伯特·李急躁起来,连续两天遭受沉重打击,对于他来说是从来没有的事,而且南军的给养,弹药都急需补充,如果这样僵持下去,对自己非常不利,必须尽快击溃米德,然后就可以挥师费城,在那里可以得到军需品,还能让疲惫的部队休整几天。他决定孤注一掷,继续猛攻北军,这一天的战斗空前激烈,阵地几次易手,战马和士兵的尸体满山都是,山间小溪都被鲜血染红了。战斗一直持续到当晚10点钟,南军支持不住了,再也没有力量进攻。米德立即把前线胜利的消息报告给了林肯总统。  7月4日,林肯发表了讲话,说:“葛底斯堡成了奴隶主军队的坟墓。至7月3日晚10时,光荣的波托马克军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7月4日夜间,罗伯特·李连夜渡过波托马克河,率残部仓忙退却。  葛底斯堡大战,南方军队伤亡近3万人,北方军队也死伤2.3万人,这是内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也是内战的转折点,从此,南方军队由进攻转入防御,北方的最终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 弗吉尼亚大会战--------------------------------------------------------------------------------  1864年3月9日,一个矮个子将军走进美国总统林肯的办公室,他有点不修边幅,粗率中显出庄重,手中拿着一支雪茄不停地吸着。  “这就是尤利塞斯·格兰特!”办公室里的人小声议论起来。  “天哪,他真象一个扫马圈的农民,根本不象一位将军!”“真难想象就是他在唐纳尔逊堡击溃了艾伯特·西德尼·约翰斯顿,在维克斯堡又大败约翰·彭伯顿!”  “不过,他可不是罗伯特·李的对手。”  “我相信只有他才能与罗伯特·李相匹敌,我敢打赌,他能打垮罗伯特·李,他身上有种非达目的不肯罢休的坚韧不拔的劲儿,怪不得总统信任他。”  格兰特听见了人们的议论,他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别人说什么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他径直向林肯走去。  “格兰特将军,您终于来了。”林肯马上迎上来和他热情握手。  “见到您,我深感荣幸,总统先生。”格兰特第一次来到华盛顿,第一次见总统,他觉得林肯身上有伟人的气质,有常人没有的智慧和洞察力,心中对林肯总统非常敬仰。  “格兰特将军,这场战争已经打了三年,我们赢得了一些胜利,但都不是决定性的最后胜利。我们最主要的对手是罗伯特·李和他的北弗吉尼亚兵团。他的队伍虽然在葛底斯堡被击败,但他最终还是渡过了波托马克河退回了弗吉尼亚。在那里又重新组织起了强大的兵团。”林肯说。  “罗伯特·李是位杰出的将军,他的确不容易对付。”格兰特说。  “我把您请到华盛顿来,就是要告诉您,我任命您为陆军中将和联邦政府陆军总司令。”  “非常感谢总统的信任。”  “罗伯特·李的部队现在集结在弗吉尼亚北部,拉皮丹河以南、弗雷德里克斯堡以西的荒野和丛林地区。我命令你亲自率波托骑兵团,在这一地区和他决战,务必彻底击溃他的弗吉尼亚兵团。”  “我将竭尽全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执行总统的命令。击垮罗伯特·李。”  “格兰特将军,我相信你必将负起责任和有所作为。再见。”  格兰特告别总统,立即制定作战计划,他脸上的神情好象要去撞一堵墙,而且一定要把墙撞倒。  1864年5月4日,格兰特指挥10万大军,穿越地形复杂的荒原,向罗伯特·李发动了攻势。罗伯特·李派朱巴尔将军率一部人马绕道袭击格兰特侧翼,格兰特一面应战,一面改变阵势,但他的庞大兵团在稠密的丛林里调度有些困难。双方激战两天,互有胜负,打成平局。格兰特现在知道,他面对的是和约翰斯顿或彭伯顿气质大不相同的将军,罗伯特·李也发现,波托马克兵团已得到了堪当其任的统帅。  接着,格兰特试图包抄敌人左翼,但是他的队伍在行军时扬起的尘土,使罗伯特·李发现了他的意图;当他的先头部队到达斯波斯西尔法西尼亚时,罗伯特·李已在那里严阵以待了。格兰特的部队立足未稳,南军就用骑兵发起了攻击,北军先头部队立即溃败,这时,后续部队赶到,击退南军。双方急忙构筑工事,挖掘战壕。这样相持了五天。格兰特随即调动他的左路部队,试图包抄李的右翼,北弗吉尼亚兵团却已又在那里等待他了,而且阵地选择得很好,并筑起了堑壕,格兰特不得不相机行事,安全撤退,继续向侧翼转进,罗伯特·李也跟着他转移,一同来到盖恩斯磨坊。  双方军队在盖恩斯掘战壕对峙,阵线长达8英里。6月1日,北军全线出击,被李击退。两军在这里对峙了十天,都没进展。两军阵线之间尸体遍地,在炎热的夏季开始腐败,受重伤的士兵躺在那里默默地渴死、饿死、失血而死。最后,北军发动了一次最勇猛的攻击,他们在跳出堑壕冲向敌人之前,各在背部用针别上一张纸条,写明自己姓名和籍贯,以供死后认尸。结果,南军阵线被打开缺口,罗伯特·李指挥部队开始撤退。  格兰特在一个月内,把战线向敌方推进了近100英里。但这时,他伤亡已达6万人,罗伯特·李也损失了3万人。北方新兵不断补充进波托马克兵团,罗伯特·李却没有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员,他开始收缩阵线。6月12日,格兰特开始把指挥部移往詹姆斯河,他用小股部队吸引住罗伯特·李,而把主力趁机用船运过詹姆斯河。这时,他本可以挥军进入没设防的彼得斯堡,从而由侧面包围南方首都里士满,但他失去了机会。罗伯特·李由内线溜进堡内,及时挖好了堑壕。格兰特连续发起三次总攻,都被南军击退,双方又形成对峙局面。格兰特没有足够的大炮攻破彼得斯堡防线。他制定了一个叫“火山口之战”的计划,偷偷挖掘地道通向南军阵线,想在坚固的城墙下面埋炸药进行爆破。但罗伯特·李识破了他的意图,已挖好的地道被南军发现,他们及时封住了地道,北军士兵有许多人被埋在了地下。格兰特认识到,短时间内攻破彼得斯堡是不可能的,他决定围困住罗伯特·李,等待时机。  格兰特和罗伯特·李在彼得堡郊外的漫长阵线整整对峙了9个月。围攻开始时,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到了1805年3月中旬,格兰特兵力已达11万人,而罗伯特·李只有5万人。如果罗伯特·李不及时撤退,就可能被彻底包围,全军覆没,但如果他放弃彼得斯堡,里士满就会立即陷入重围。罗伯特·李试图先攻打北军左翼,打破对彼得斯堡的围困,但遭到惨重失败。这时,谢里登指挥的北军从谢南多亚河谷出击,横扫弗古尼亚,又成功地击退了罗伯特·李的右翼。4月2日,格兰特突破了南军的中部防线,罗伯特·李唯一的希望就是向西撤退与约翰斯顿会合了。  4月2日夜,罗伯特·李的军队悄悄撤出彼得斯堡。格兰特于4月3日进入里士满,接着毫不停留地追击罗伯特·李。谢里登及时堵住了南军向南逃窜的通路。4月9日,谢里登又挥师占领了向西的唯一通路,罗伯特·李无路可走了。  罗伯特·李下令竖起一面白旗,请求与对手会谈。在阿波马托克斯法院小村一所房子里,两位美国内战中最伟大的将军见面了。罗伯特·李穿上了披挂全新的军装,挎着镶嵌宝石的指挥刀;格兰特穿着士兵服,纽扣没有扣上,也没有带指挥刀。格兰特眼看着英勇的对手心情悲哀而沮丧,这是英雄惜英雄的感情。  格兰特亲手写下了投降条件,双方签字。会谈结束后,罗伯特·李在门口停留了片刻,眺望门外到处飘扬着是星条旗的一片田野。他一手握拳,缓慢地在他那只戴着长手套的掌心里击了三下。他骑上他的战马“旅客”走掉了。  北军发出震天的欢呼。  历时四年的美国内战,终于以北方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45年4月的一个清晨,俄国著名的诗人涅克拉索夫手捧一大叠书稿来到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门前。他急促地敲着门,不一会儿,门开了,别林斯基问道:“亲爱的尼克拉·阿历克塞耶维奇,您一大早跑到这里来,是有什么急事吗?”“新的果戈理出现了!”诗人兴奋地喊道。  “您在开玩笑吧!您以为果戈理会象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吗?”别林斯基不以为然地说。  “我一点也不开玩笑,您看完这些就会相信我说的话了。”涅克拉索夫一边说一边把手里的书稿递给别林斯基。  “那好吧,我先看看,下午1点钟您再来。”别林斯基接过书稿,心中还是不信。  当天下午,涅克拉索夫又来了。他一进门,别林斯基就激动地说:“尼克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我承认您是对的,是新的果戈理出现了。他叫什么?这上面没有写名字。”  “他叫费道尔·米哈伊诺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工程部制图局的准尉。”  “真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您去找他来,我真想马上见到他。”  “这很容易,他现在就在您门外。他和我一起来的。”“啊!他怎么不一起进来呢?”  “他有点胆怯,自己心里没底,唯恐您把他的小说否定了。”  “年轻人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对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总是没把握,就像您和我当初一样。他们需要鼓励和引导。快请他进来。”  一个苍白瘦弱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拘谨而羞怯地站在别林斯基面前。  “请坐,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先生。”别林斯基热情地说。  “谢谢。”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别林斯基的表情上看出自己的小说有希望在他主持的《祖国纪事》上发表,心里稍觉得轻松,不像刚进门时那么紧张了。  “您的小说我整整看了一个上午,坦白地说,我完全被它打动了。您是位艺术家,真理已对您展现和忠告,象天赋一般落在您的身上,您要珍视您的天赋,对它忠诚不渝,您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告别了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走了。他觉得自己像在做梦一样。他长久地伫在街头,陶醉在这幸福而庄严的感觉之中,新的生活开始了。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家贫民医院的医生,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来到人世,听到就是那些颠沛无望的穷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而发出的痛苦而绝望的呻吟,在这种凄惨悲凉的气氛中他一直长到10岁。  182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父亲获得了贵族称号,全家注册为莫斯科贵族,并且于1831年在距莫斯科150俄里的图拉省卡舍尔县购置了庄园。这处庄园包括达罗沃耶和契列马什尼亚两个相邻的小村,共有100多个农奴,这年夏天,全家来庄园避暑。整个夏天,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尽情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他每天都到树林和田野里去玩耍,优美宁静,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使他流连忘返,一直等到天黑了,家里人出来叫他,他才回家。  1834年,父亲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哥哥米哈伊尔送到莫斯科契尔玛克寄宿学校读书。兄弟二人开始阅读浪漫主义诗人茹科夫斯基和普希金的作品,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83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他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毫无兴趣,再加上严酷的兵营生活,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没完没了的军事训练,使他痛苦难忍,觉得自己就象在一座监狱里。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常感到屈辱的是,他非常贫穷。学校的学生多是出身于豪门富户的绔绔子弟。他们穿戴讲究,挥金如土,陀思妥耶夫斯基为避免受人嘲弄,只好孤独地躲在旁边。他写信给哥哥说:“哥哥,你抱怨你穷,是这样的。有什么法子呢!我也不富。你相信吗?我从营地上回来的时候,分文不名,在路上又冷又饿,我生病了,可是身上连喝口茶的钱都没有。”在此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唯一的乐趣就是阅读文学书籍。他不仅看普希金、果戈理等人的作品,而且广泛接触了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外国作家的名著。  1843年8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被授予工程兵准尉军衔,入工程部制图局当绘图员。他虽然有了薪俸,但很微薄,再加上不善于安排生活,他依旧很穷困甚至不得不借债。因此他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工作,赚取少量稿费。  1845年3月底,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穷人》,表现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并揭开了他们身上高尚,善良纯洁的感情和灵魂。完稿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想把自己的小说寄给当时俄国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杂志《祖国纪事》,希望能在那里发表。它的主编是批评家别林斯基,在青年人中享有极高的威望。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些自卑,象他这样一个毫无名气的青年作者怎能在《祖国纪事》上发表作品呢!  正巧这个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军事工程学校的同学格里戈罗维奇来了。他已经发表过作品,略有经验。于是他陪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带着手稿去见涅克拉索夫。涅克拉索夫和格里戈罗维奇连夜读了起来,都被作品深深吸引住了,一直读到第二天早晨。涅克拉索夫顾不得休息,急切地把《穷人》又推荐给别林斯基。  1846年1月,《穷人》在《祖国纪事》上发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举成名。可惜的是,因为思想观点和文学观点的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久便和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发生了争吵,然后断绝了来往。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关心俄国现实,1847年2月,他参加了一个革命团体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积极从事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活动。这时,果戈理出版了《与友人书信选集》,鼓吹和美化专制农奴制。别林斯基写了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信,对作家的反动观点进行了严厉痛斥,并提出在俄废除农奴制。这封信以手抄本的形式在进步青年中广泛地秘密流传,成了革命思想界公认的政治纲领。陀思妥耶夫斯基尽管与别林斯基在有些问题上看法不同,但他对这封信却非常赞赏。他设法弄到一个手抄本,拿到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的集会上朗读。  1849年4月23日清晨4点,一伙挎着刀枪的宪兵和警察突然闯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他们一进屋就到处乱翻,把作家的藏书、手稿和来往书信捆成一捆,又把陀思妥耶夫斯基押上马上,然后扬长而去,女房东和仆人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被捕的有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成员30多人,全都关在彼得保罗要塞的监狱里。11月16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沙皇组织的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1849年12月22日上午7点,寒风刺骨,天色阴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21名死囚被押到谢苗诺夫校场。刑场戒备森严,处刑台三面站满荷枪实弹的士兵。法官宣读死刑判决书以后,神父给死囚们一一吻了十字架。接着,给他们穿上白色的尸衣,三人编为一组,准备分组依次处决。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编在第二组,眼看着第一组的彼得拉谢夫斯基等三人被蒙上了眼睛,分别被绑在三个刑柱上,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行刑的士兵举起枪,开始瞄准……突然,一个宫廷侍从武官来到刑场,制止了射击,传达沙皇的特赦令:陀思妥耶夫斯基由死刑改为4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其他人也被特赦。原来,军法会议处将军在复审判决时觉得死刑过重,上报沙皇尼古拉一世呈请减刑。沙皇为了表现自己的“恩典”,决定“从宽处理。”但为了在精神上摧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下令演出这场假处决。  1850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夕,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往西伯利亚苦役地。他披枷戴镣,乘上雪橇,在风雪弥漫之中离开彼得堡。到西伯利亚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分派到鄂姆斯克要塞。  苦役犯监狱就是人间地狱。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地狱的入口写着“死屋”两个大字,还写道:“到这里来的,放弃一切希望吧。”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在他描写苦役生活的著作《死屋手记》,就把它借用来称呼苦役监狱。他带着镣铐,在“死屋”里度过了1500多个日日夜夜,他被剥夺了一切权利,跟那些杀人犯、强盗一起睡在一个通铺上,受着种种折磨和屈辱。他到达姆斯克要塞以后,看到监狱里阴森恐怖的情景,神经受到严重刺激,立即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牙关紧闭,昏了过去,从此患上了癫痫病。这种病症后来折磨他整整一生。  1854年3月2日,陀思妥耶夫斯基服刑期满,获得释放。但接着,他又发配到谢姆帕拉廷斯克服兵役。两年多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晋升为少尉。从此,他在兵营外面有了自己的住宅,可以和朋友交往,还能继续写作了。  1858年初,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准退伍,回到莫斯科,阔别文坛10年之后,他终于又回来了。  重返文坛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继发表了《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等作品,尤其是《罪与罚》的发表,给作家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经济上却处于极端艰难的境地。他的妻子和哥哥相继病故,使他精神上也濒于崩溃的边缘。债主们不断向他讨债,威胁他,要查抄他的财产,并逮捕他下狱,他急需偿还的债务有3000卢布,他多方想法弄钱,毫无结果。这时出版商斯杰洛夫斯基跑来说,他愿意出3000卢布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著作的版权,而且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要再写一部长篇小说给他,限期半年交稿。绝望之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迫同意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时正赶写一部长篇小说,精神极度痛苦,癫痫病也不时发作,他根本没时间另写一部作品。合同是1866年4月订的,规定11月1日前小说交稿,可是到10月初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朋友们都替他着急,这时有人建议他聘请一个速记员,由他口授,以便赶写这部作品。于是经人介绍,他聘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格里毫利耶夫娜·斯尼特金娜。安娜非常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人密切合作,共用了26天时间,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小说,这就是《赌徒》。10月30日,他交了书稿。两人也因此产生了爱情,于1867年2月25日结婚。这时,陀思妥耶夫斯基46岁,安娜21岁。  结婚之后,两人非常幸福。安娜深情照顾年老多病的丈夫,既是他的妻子,又是他的速记员、秘书、女管家、书籍发行人和销售员。从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安定了,这以后他写了大量作品,包括《白痴》、《群魔》、《少年》、《卡挟玛卓夫兄弟》等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  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病逝,结束了他苦难的、复杂矛盾的一生。  ------------------病菌和病毒的发现者——巴斯德--------------------------------------------------------------------------------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