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华帝国的正午:隋唐五代史-3

作者:佚名 字数:47241 更新:2023-10-09 10:16:32

周兴最“有名”的“政绩”,是害死大将黑齿常之。黑齿常之是百济人,“长七尺余,骁毅有谋略”。苏定方平百济,常之以所部向唐军投降,虽然中间又因惧生叛,最后还是诣唐将刘仁轨降,死心塌地成为唐臣。仪凤三年,常之在与吐蕃的作战中,眼见敌人凭高乘险,他连夜率五百敢死队,直冲上陡壁,杀掉数百人,吐蕃主将吓得弃军而逃。此胜克捷,常之得授左武卫将军。良非川一战,常之又率精骑三千夜袭吐蕃大军,“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数万”。他又整军屯田,斥堠置烽,“凡莅军七年,吐蕃严畏,不敢盗也”。垂拱年间,突厥犯塞,常之率唐军追讨,在一个叫两井的地方,三千突厥精骑正准备亲穿甲胄出战,常之忽然率唐军出现,虽然身边只有二百骑,突厥兵仍见之惊恐而逃,“皆弃甲去”。而后,常之又与李多祚合军,在黄花堆大破突厥,迫使这帮胡人“溃归碛北”。就是这样一位立下赫赫功勋的大将,周兴诬陷他与右摩杨将军赵怀节谋反,逮捕至京,关入诏狱。千军万马皆不惧,黑齿常之进了周兴等人的活地狱,惊恐畏惧,肝胆俱裂,竟然“投缳死”,害怕之余,自己上吊死了。  索元礼与来俊臣“齐名”,时称“来、索”。老索此人,是西域胡人后代,穷凶极恶,“推一人,广令引数十百人。衣冠震惧,甚于狼虎……凡为杀戮者数千人……”此人日后因为受贿数目大,也被逮入监狱。开始,由于从前也是“公安人员”,他还不服,狱吏大叫:“把索公铁笼拿过来!”眼见自己先前所制刑具砸在面前,索元礼马上服罪,不久,便被老同事们在狱中“折磨”死。  所有这些酷吏,虽为武则天效尽犬马之劳,最后都难逃刑诛,“太后亦杀之以慰人望”,由此,可以想见武则天心思之深、手腕之毒,用谁就提拨谁,用过了就弄死给自己找“受蒙弊”的借口,杀掉这些“大狼狗”。  不仅这些人随用随弃,恩宠之最者如僧怀义,也难逃一死。僧怀义本名冯小宝,是洛阳城中卖药郎。高祖小女儿千金公主见此人虎头虎脑,借买药为名就把他买上了床。用过之后,畅悦非常,为了巴结虎狼之年的太后,便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荐之入宫。武则天一使,大喜过望,冯小宝腰下大药杵很是管用,立刻剃其为僧,以方便他出入宫中。  头上戒疤还是新烧,怀义已经与洛阳那些副部级的高僧大德们如法明、处一、惠俨等人同台出入了。骄蛮如武三思、武承嗣,“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为之执辔,怀义视之若无人”。同时,他“多聚无赖子弟,度为僧,纵横犯法”,是个十足的流氓无产者。武后一高兴,重修白马寺,以怀义为寺主。当时,有个小官王求礼听说僧怀义常出入后宫,还上表劝谏武后:“陛下若以怀义有巧艺,欲宫中驱使者,臣请阉之,以免其污乱宫闱”。这位小臣真傻,阉掉怀义,太后使啥。  垂拱四年,怀义为武则天建成骇人心目的巨大“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由此,怀义得拜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僧怀义是武后“使用”时间最久的面首,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女皇帝为了让这位“大老二”立功显威,派任他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出兵讨伐突厥的默啜可汗。虽为一方总管,但怀义手下皆是当朝宰臣:李昭德、苏味道等。怀义聚众议事,宰相李昭德有异议,怀义拿出鞭子劈头盖脸一顿乱抽,“昭德惶惧请罪”——谁敢得罪女皇帝枕边红人。  李氏皇族诛除几尽,惟独送奉僧怀义的长孙公主以巧媚得存,武则天赐其“武姓,养以为女,内门参问,不限早晚,见则尽欢。”  后来,御医沈南璆为武则天“看病”,看着看着也就看上了床,只“医治”女皇下半身。估计是厌倦了怀义粗蛮型大汉,武则天开始玩起“小白脸”型的文雅书生。僧怀义吃醋,“密烧天堂,延及明堂,火照城中如昼,比明皆尽”。耗费巨亿的宏大明堂,一下子成为白地。“大后耻而讳之”。时为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  “僧怀义益骄恣,太后恶之”。这个卖药出身的和尚不知好歹,又到处胡说八道,传到武则天耳朵,老妇人登时起了杀心。太平公主也“用”过这个和尚,此时劝母亲扔掉这桶“药渣”,武后应允。于是,太平公主率数十壮妇仆从,在瑶光殿抓起大大咧咧、四处游逛的大和尚,把他活活打死。“送尸白马寺,焚尸以造塔”——真不知怀义大和尚的舍利子,是否粒大而坚硬。  仔细算算,武则天对僧怀义也够有情,足足用了十年之久。现在,好多电视剧中瞎编滥造,硬说冯小宝与武后是青梅竹马。其实,冯小宝提着老二伺侯武后时,老太太已年过花甲,冯小宝当时才二十多岁。如果说“青梅竹马”,也只能是武媚娘和小宝爷爷弄青梅、骑竹马了。  可见,无论是谁,只要敢稍有损于武则天自己的利益,必杀之而后快。          高寿遗祸——武则天的晚年  自武则天长寿元年以后(公元692年),老妇人杀心渐息。  “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每除一官,户婢窃相谓曰:‘鬼朴又来矣。’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诛。监察御史严善思(严譔),公直敢言。时告密者不可胜数,太后亦厌其烦,命(严)善思按问,引虚伏罪者八百五十余人。罗织之党为之不振,乃相与构陷(严)善思,坐流驩州。太后知其枉,寻复召为浑监仪丞。”  严譔的重新启用,正是标志着武则天逐渐厌杀的开始。而且,老妇人年纪虽大,“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更注意享用男宠和面首。老年性生活愉快,自然杀心也随之稍歇。虽如此,武则天手下酷吏杀人已成习惯,仍有大规模诛戮事件不时发生。长寿二年(693年),有人告发岭南流人谋反,酷吏万国俊到了广州,把流放至此的大小官吏召集在一起,“矫制赐自尽”。流人们冤天呼地,尤国俊就派兵把这些人赶到水边,“尽斩之,一朝杀三百余人”。然后,他伪造流人承反的供状,上报武则天,被擢升为朝散大夫。众酷吏见万国俊因多杀而获提拔,“争效之。(刘)光业杀七百人,(王)德寿杀五百人,自余少者不减百人,其远年杂犯流人亦与俱毙”。所有这些流犯,皆非一般百姓,都是昔日的唐朝各级官吏及其至亲家属。又一轮屠杀过后,“太后颇知其滥”,闲暇之时,武则天方才显出自己感觉下属杀人过滥,又把万国俊等人杀掉了事。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和尚怀义死后,太平公主见母后“采阳补阴”的工具减少,便把自己用过的美少年张昌宗推荐入宫。武则天一试,小伙儿真棒,就天天猛用。老阴凶猛,恰如无底之洞,张昌宗自感不敌,就把异母哥哥张易之“推荐”给太后,轮流侍奉,把老太太伺侯得极其舒坦。“兄弟皆得幸于太后,常傅朱粉,衣锦锈”,二人不仅“美姿容”,还“善音律”,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于是,张易之为司卫少卿,张昌宗为散骑常侍,两人的母亲都进封“太夫人”名号,赏赐不可胜记。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美小伙皆是张行成族孙。张行成定州人,是太宗朝的名臣,勤学不倦,不避权威,“太宗以为能”,任刑部尚书。太宗崩,张行成奉高宗继位,拜尚书左仆射。永徽四年,张行成病死。如此清正刚直之人,怎么也想不到族内后人会出现这么两个“男妓”。但这种等级的男妓不比寻常,女皇专用,气焰重天。武承嗣、武三思、宗楚客等人,“皆侯(张)易之门庭,争执鞭辔,”并昵称张易之为五郎,称张昌宗为六郎。  杨再思为宰相,“专以谄媚取容”。一次,杨宰相去张易之的哥哥张同休家喝酒,公卿众多。酒过数巡,喝得高兴,张同休望着杨再思,戏笑说:“杨内史长得像高丽人”。一听此说,杨再思欣然起身,“剪纸帖巾,反被紫袍,”大跳高丽舞,“举坐大笑”。  坐定之后,满席诸人又大献殷勤,极口夸赞张氏兄弟美貌,有人站出高呼:“六郎(张昌宗)面似莲花。”  杨再思又跳起,大叫“不对!”  众人惊愕。连张昌宗都停下酒杯,瞪向杨再思。  “应该说莲花似六郎!”  包袱一抖,众人又大笑,各自心里不得不佩服这位宰相的奉承功夫。  张氏兄弟虽年青,与太后被翻红浪、贴身肉搏之时,见老肉横陈、皮松发少,心中深知这个靠山不能长久。酷吏吉顼与张氏兄弟俩关系好,一次,“语重心长”地劝二人说:  “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倾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  一席话,把二小伙说哭了,“流涕问计”。  吉项出主意:“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思复庐陵王(中宗)为帝。太后春秋高,武氏兄弟非能承继。公兄弟何不劝太后复立庐陵王,以慰苍生之望。如此,不仅可免祸,也可长保宝贵。”  此前,武承嗣、武三思哥俩不停地派人向姑母说情,都想当太子,并进言:“自古以来哪有以异姓为嗣的“,意思是指,姑姑您姓武,当然要我们武家人来继承。武则天犹豫未决之计,大臣狄仁杰劝谏:”太宗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高宗)以二子托付给陛下,如移社稷与他族,天意不可啊。而且,姑侄与母子,孰亲孰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配亨太庙;如果立侄,为臣我从未听说有侄子当天子会在太庙中树立姑母牌位加以祭祀的。”  老妇人心动。此时,恰恰两个男宠也“屡为太后言之”。武则天召来吉顼细问,此人也“复为太后具陈利害”,武则天终于下定了复立中宗的决心,召李显回京。武承嗣“恨不得为太子”。急火攻心,竟发病而死。身为皇嗣的睿宗李旦见三哥回来,“固请逊位”,武则天便应许把李显复立为“皇太子”。  武则天晚年,信重内史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或许两人都是并州老乡,讲起话来心气相通。即使是这位老臣面引廷争,当众表示异议,武则天也常“屈意从之”。狄仁杰入见,武则天常免其跪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狄仁杰不仅仅为周朝立下不少功业,也时常谏阻武则天干坏事,更重要的,是他推荐了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数十名能臣干士入中央,为日后唐朝的复兴进行了充分的人员准备。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在见群臣时大哭,说“朝堂空矣!”后世《狄公案》小说流布甚广,狄仁杰成了一个“神探”,皆是小说家言,没有丝毫可信度。破案等事,乃是“吏”的事情,狄仁杰乃政治天才,不会把心思都浪费在“法医学”方面。宋太宗越匡胤曾对臣下讲:“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多枉,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  古稀之年已逾,武则天仍“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内供奉”。估计是俊小伙用过以后感觉很妙,老妇人欲望更强。  大臣朱敬则上谏:“陛下内宠有张易之、张昌宗,应该是够了。近来,听说右监门长史侯祥等人,在广众之中炫耀宫中受宠的经过,不知羞耻,无礼无仪,污慢朝廷。为臣职在谏诤,不敢不奏。”  武则天也不怒,慰勉说:“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赐朱敬则锦彩百段。  二张恃宠仗势,骄恣异常,“竟以豪侈相胜”。这哥俩的弟弟张昌仪为洛阳令(首都市长),也在朝中气势凌人。一日早朝,有个姓薛的待选侯补官员拉住张昌仪马头,奉上黄金五十两,并呈上自己的名状,希望能得补京城美官。张昌仪笑纳。入朝后,他把那个姓薛的名状递给天官侍郎(组织副部长)张锡。张锡不小心,把名状弄丢,就战战兢兢问张昌仪那个姓薛的人到底叫什么名字,好把他登记为新选的京官。张昌仪大骂:“真他妈不会办事!我怎么记得住人名,这样吧,凡是姓薛的就补官”。张锡大惧之下,检索候选名录,竟有六十多人姓薛,无奈,全部注为留京官员。可见,张氏兄弟也有可爱处,受人钱财,与人好处,比起现在好多吃黑钱不办事的贪官要“善良”好多。  由于张氏兄弟凭胯下枪伺候得武则天舒舒服服,“兄弟贵盛,势倾朝野”。就连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三人也联合上表,请封张昌宗为王。武则天下半身舒服,上半身却极有“原则”,制不许。兄妹再三上表,武老太就赐爵张昌宗为邺国公。  张氏兄弟虽暴横,大臣中也有不买帐,左台大夫魏元忠就是最硬的一位。此人生性倔强,早先,他被周兴、来俊臣数次构陷,几进大狱。最危险的一次,魏元忠已经被押赴刑场,李唐宗室子弟三十多人皆在他面前斩杀,“尸相枕藉于前”,元忠仍面不改色。幸亏武后派人宣敕,免其一死。张昌仪依侍几个美男子哥哥的势力,在洛阳牛得不行,直入长史府听事。魏元忠为洛州长史(省部级干部),马上“叱下之”(张昌仪只是“市级”干部)。张易之的僮仆在于市横暴,也被老魏抓起来杖杀。同时,他还在武则天面前沉痛地表示:“臣自先帝以来,深蒙思渥,今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武后闻言不悦,张氏兄弟也恨他要死。  张昌宗深恐武则天哪天暴崩,诸兄弟会为魏元忠所诛,便先下手为强,诬其谋反。他唤来凤阁舍人张说,许以高官厚爵,让他做伪证诬引老魏头。张说应承。但张说的同事宋璟劝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如果你坚持正义,获罪流放,也是光荣之事。届时,我当叩阁力争,与您同死。努力为之,可获万代美名!”侍御史张延珪、左史刘知几也劝励张说。  武则天召来众臣,当面廷审魏元忠。张昌宗见到张说,凑上前拽他胳膊,要他马上发言,“揭发”魏元忠。不料,张说翻脸,对武则天说:“陛下您看,张昌宗在您面前,尚且敢逼迫臣下,可想他在廷外多么嚣张。我确实没有听说魏元忠有谋反之言,是张昌宗逼我,要我诬引魏元忠。”  张昌宗、张易之急了,闻言大叫:“张说与魏元忠一同谋反!”  武后见自己的两块小心肝肉在殿上着急,心中十分不悦,怒言:“张说反复小人,抓起来再说。  审讯多次,张说一直铁嘴钢牙,绝不改口。  为了让美小伙儿开心,武则天下令贬魏元忠为高要尉(一下子变成副县级干部)。岭南路远,估计老魏不一定能活着走到那地方。至于张说,也窜贬岭表。  魏元忠老臣,仍有机会面辞武则天。他深深一拜,说:“臣老矣,今向岭南,十死一生,陛下他日必有思臣之时。“  武则天沉吟。  魏元忠怒髯皆张,指着站于武则天御榻两侧的张易之、张昌宗,怒斥:“此二小儿,终为乱阶!”  二张兄弟闻言,忙下阶跪倒,拍胸打滚,自称冤枉。  看见两个心肝儿“驴打滚”,老妇人心不忍,忙喝斥:“魏元忠,赶紧离开!”  不久,张氏兄弟猖狂至极,武则天也烦,想教训一下他们,把张氏哥五个全部关押起来,经过御史严查,兄弟五个皆收赃暴横,应予免官。武则天几天没用张氏兄弟,身上想得紧,便亲自上朝,问在座诸相,“昌宗有功吗?”  宰相杨再思听出弦引之音,忙回禀:“昌宗合神丹,圣上饮服有验,此为莫大之功”。  “大后悦,赦昌宗罪,复其官”。  此次实际上是小打小闹,踹一脚赏口肉,武则天把小情夫们也玩弄于股掌之上,并非真想整治他们。  长安四年底(公元704年),武则天病重,居于长生殿。“宰相者不得见者累日,惟张易之、昌宗侍侧。”老妇人老病之身,仍然带病坚持与两个美男子“工作”,把两哥们儿当药引子,真是越老越混。  二张兄弟见老太太病重,忧恐交加,但只知“引用党援,阴为之备”,关键时刻,他们忘了当初吉顼出的主意:“拥戴嗣君李显”。  不久,有人告发张昌宗曾经召妖道为自己占卜,妖道称他有“天子相”。武则天病中见奏状,就命宋璟等人鞠审。宋璟、桓彦范等人皆认定张氏兄弟有“异志”,但武则天最终难舍美男子哥俩,推托说:“昌宗提前禀奏过此事”,原宥不问。  公元705年正月,“太后疾甚,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  老女皇病危,两小伙居深宫,别人不知不急,满朝正直的大臣们忧心如焚。  凤阁侍郎张柬之、崔玄瑋,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以及相王府司马袁恕已等五人密议,准备诛杀二张兄弟,以除帝国心腹之患。议定,五人皆文官,手中无兵,要想成功,必须得有军将,尤其是禁卫军将的帮忙才能成功。  于是,张柬之找来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两人坐定,张柬之问:“将军居北门枢要之地,有多久了?”  “三十年了”。李多祚答。  “李将军您富贵荣华,贵重当世,应该感怀大帝(高宗)恩重吧?”张柬之又问。  李多祚泣下沾衣:“死也不忘!”这位将军祖先是靺鞨酋长,附唐多年。李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高宗时代,命他进讨黑水靺鞨(金、清之祖先)。由于李多祚本人也出自靺鞨,他 “诱其酋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后来,他又带兵为唐朝讨室韦、契丹的叛乱,升至右羽林大将军,领北门禁卫兵。  张柬之劝说道:“将军即知感恩,当思报效。现太后病危,小人居侧,东宫太子乃大帝亲儿,宗社危急。将军果有报恩之心,今正其时也!”  李多祚指天地发誓:“苟利国家,惟公所使!”  说动李多祚的主力禁军,其余就容易得多。张柬之又委任心腹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以桓彦范、敬晖以及李湛皆为宫中禁军首领,准备起事。  事前,桓彦范、敬晖二人谒见太子李显。当时,李显为侍母皇疾病,于北门起居,所以,见他也很有容易。二人向李显说明来意,“太子许之”。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癸卯日,张柬之、桓彦范、崔玄瑋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急行至玄武门占领宫中战略要地(此玄武门是洛阳玄武门,与长安皇宫的玄武门一样重要)。同时,派李多祚、李湛以及驸马都尉王同皎率人往迎皇太子。  时已至此,李显倒打起退堂鼓,显示出此人和他老爸高宗是一根藤上的软瓜。他隔着门,说:“圣躬(武则天)身体不适,此行怕有惊动。公等且止,待日后再说。”  王同皎急了,说:“先帝以宗社付殿下,却横遭幽废。人神共废,二十三年矣。如今,北门南牙,诸将士同心协力,诛凶竖,复李氏社稷,希望您速至玄武门,以慰众望。”  李显不答。  左羽林将军李湛高声道:“诸将弃家族性命于不顾,与宰相等同心协力,匡辅社稷,殿下奈何不哀其至诚,忍心置他们于死地。我等微命,诚不足惜,愿殿下自出止之。”  得悉文臣、武将皆出力,李显心中小算盘飞了半天,终于勉强跟随众人,一起往玄武门进发。  古人讲求师出有名。有了李显这么一个“大招牌”,行事就变得非常容易。李同皎把老胖太子抱上马,众人随后,直冲玄武门,与附近集结的张柬之等人合军,斩关而入,一直冲到迎仙宫中武则天养病的长生殿。  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刚刚给老太太揉完身子喂完药,听见外面稀里哗啦满院子兵甲刀剑以及军靴声,急忙出门观瞧。灯笼高挑,没走几步,只见明晃晃数百刀剑左右上下竖砍横劈,两个美男子立时变成血淋的尸块。  武则天刚迷糊睡着。猛惊醒,忽见床围满是手执刀剑的军将,众人脸上、身上以及甲胄上溅满鲜血。“谁在作乱?”武老太太惊问。  “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杀二人。称兵宫禁,臣等死罪。”李湛回答。  李湛是武则天当皇后的心腹李义府少子。李义府病死于流放地后,武则天念起昔日旧情,把他一家子又接回京城,优先抚恤。因此,看见李湛如此说,武则天叹气,“爱卿亦是诛易之军将?我待汝父子不薄,何至于是!”  老妇人喘了几口,转头又对一直哆哆嗦嗦不敢抬头的李显说:“哦,也有你份儿,那两个小子既然已经杀掉,你可以回东宫去了。”  桓彦范进前施礼,朗声道:“太子怎能再还东宫!昔天皇(高宗)以爱子托付陛下,今年岁已长,天意人心,久思李氏。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武老太太不答。她心中黯然,知道事势如此,只能让太子复位。  看见崔玄瑋也一身戎装、手持长剑,武则天沉脸对他说:“别人皆因人而进,惟有爱卿你是朕亲自提拔,也参加此事呀?”  崔玄瑋丝毫无愧,回言:“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于是,众人连夜派兵逮捕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就地处决,五个兄弟的首级全被高悬于天津桥南。至于张氏兄弟同党,也一并逮捕入狱。  中宗即位,复国号为唐,大赦天下。自此,“大周”消失,天下重归李氏。拜皇弟相王李旦为太尉,加太平公主号为镇国太平公主。李唐皇族昔日被杀被废者,子孙皆复宗室属籍,“仍量叙宫爵”。一年多前,中宗爱子李重润与妹妹永泰郡主和妹夫武延基三人饮酒,聊天时,聊到了张氏兄弟出入太后卧室之事。其实,三个人也是好奇,老奶奶这么大岁数,还能那个,真让人奇怪。这些私房话,很快为人所告,武则天大怒,孙子、孙女敢议论老奶奶我的“性生活”,这还了得,她唤中宗大骂。中宗惶恐,回东宫后,马上逼儿子、女儿自杀。李重润死时,年仅十九岁。  无论老妇人如何阴毒,武则天毕竟是自己亲妈,唐中宗把老太太“徙居”上阳宫后,仍帅百官上诣,上太后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老妇人躺在床上,眼瞪上方虚空,充满怨毒,却也无可奈何。  病榻緾绵,武则天又拖了近十个月,年底才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年八十三。“遗制祔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皇后)、萧(淑妃)及褚遂良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如此凶残暴虐老妇人,临死似有所悟,可能也并非她的本意。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感慨:  “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自其初搤死亲女,以诬王皇后,绝毛里之爱,夺燕昵之私,固已非复人理。及正位后,王后、萧良娣被废,各杖二百,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犹殊其尸。并窜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至死,又杀上官仪。其出手行事,即凶焰绝人,然此犹曰妒者常情,不得不害人以得已也。称制后欲立威以制天下,开告密之门,纵酷吏周兴、来俊臣、邱神勣等起大狱,指将相俾相连染,一切案以反论,吏争以周内为能,于是诛戮无虚日。大臣则裴炎、刘祎之、邓玄挺、阎温古、张光辅、魏玄同、刘齐贤、王本立、范履冰、裴居道、张行廉、李元素、孙元亨、古抱忠、刘奇等数十人,大将则程务挺、李光谊、黑齿常之、赵怀节、张虔勗、泉献诚、阿史那元庆等亦数十人,庶僚则周思茂、郝象贤、弓嗣业、弓嗣明、弓嗣古、郭正一、弓志元、弓彭祖、王令其、崔詧、刘昌从、刘延景、柳明肃、苏践言、白令言、乔知之、阿史那惠、杜儒童、张楚金、元万顷、苗神客、裴望、裴琏、韦方质、刘行实、刘日瑜、刘行感、张虔通、云宏嗣、李安静、裴匪躬、范云仙、薛大信、来同敏、刘顺之、宇文全志、柳璆、阎知微等数十百人,皆骈首就戮,如刲羊豕。甚至邱神勣、来俊臣向为后出死力以害朝臣者,亦杀之。其流徙在外者,又遣万国俊至岭南,杀三百余人,又分遣六御史至剑南、黔中等郡,尽杀流人,皆惟恐杀人之人,刘学业所杀九百余人,其余少者亦不减五百,虽明祖之诛胡、蓝二党,不是过也。然此犹曰中外官僚,非戚属也。越王贞、琅琊王冲起兵谋复王室,事败被诛,于是杀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范阳王霭、黄公譔、东莞公融、霍王元轨、江都王绪、舒王元名、汝南王玮、鄱阳公諲、广汉公谧、汶山公蓁、恒山王厥、江王知祥及其子皎、嗣郑王璥、豫章王亶、蒋王炜、安南郡王颖、鄅国公昭、滕王元婴子六人、纪王慎之子义阳王琮、楚国公璿、襄阳公秀、广化公献、建平公钦、曹王明及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勋、李策、李越、李黯、李元、李英、李志业、李知言、李元贞、钜鹿公晃等数十百人,除其属籍,幼者流岭表,又为六道使所杀,虽萧鸾之杀高、武子孙,完颜亮之杀太祖、太宗子孙,亦不进过也。然此犹曰李氏宗室,非武族也。武元庆、元爽则后兄也,惟良、怀运则后兄子也,元庆、元爽寻坐事死。后姊之女为高宗所私,封魏国夫人,后私毒之死,又归罪惟良、怀运,杀之。然此犹曰异母兄侄,本不相睦也。若高宗子则后之诸子也,后宫所生忠,已立为皇太子,因武后有子弘,甘让储位,改封梁王,乃废流黔州,赐死。泽王上金,后宫杨氏所生,许王素节,萧淑妃所生,武三思讽周兴诬以谋反,缢素节于驿亭,上金闻之亦自缢,上金七子、素节九子并诛,幼者悉囚雷州。然此犹曰非已所生也,太子弘则后亲子,立为储贰,贤德闻天下,以其请萧淑妃女之幽于掖廷者出嫁,遂恶之,又以其聪睿不便于已,竟酖之死。弘既死,立其弟贤为太子,亦后亲子也,又以触忌而使人发其阴事,高宗欲薄其罪,后曰:“大义灭亲,不可赦。”乃废为庶人,流巴州,后又遣邱神勣逼杀之,并杀其子光顺。仅一子守礼,亦幽于宫中,屡被杖。又中宗子邵王重润,则后孙也,永泰公主,则后女孙也,主婿武延基,则女孙婿也,三人尝私言张易之等出入宫中,恐有不利,后闻之,咸令自杀。太平公主夫驸马薛绍,则亲女婿也,亦以私怒杀之。此则因纵欲而杀亲子孙,天理灭矣。然此犹不便于纵欲而害之也。薛怀义入侍床第,宠冠一时,至命为行军大总管,率十八将军击默啜,以宰相李昭德、苏味道为其长史司马,可谓爱之极矣,后以嫌即令太平公主伏有力妇人数十,缚而杀之,畚车载其尸还白马寺。斯又情之最笃者,亦割爱而绝其命矣……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如此残暴无情的妇人,当时和后世亦有不少辩护者,认为武则天时代是“僭于上而治于下”,其人仍是“杰出女政治家”,并以户口增长为例,高宗永徽年间只有三百八十万户,武则天死时,唐朝增至六百二十万户——笔者认为,这些发展,皆是高祖、太宗治下,特别贞观之治后的发展惯性使然,如果没有武后侫佛奢侈的骄侈淫逸,唐朝本来应该会更兴旺才是。  而且,武后成为“天后”以后,即她掌握真正的国家大权以来,唐朝对外势力也开始有萎缩迹象。670年,唐军败于吐蕃,安西四镇一并丢失;670年和676年,安东都护府两次从平壤撤至辽东。677年,高句丽旧地的汉官基本撤回。674年,新罗日益坐大,唐朝已经力不能及。678年,吐蕃日强,唐朝只能以“无好将”的借口不敢出兵。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又叛,武周出兵,整支军队竟全军覆没。而后,突厥的默啜又借势力而起,搞得武周朝焦头烂额。  东晋名士刘惔与王濛外出游玩,至中午也没吃饭。有一个相识的小土豪见二人近至家门,忙准备满满一大桌子好饭菜。刘惔拒绝入席。王濛劝说:“聊以充饥罢了,何必推辞呢。”刘惔正色道:“绝不可与小人作缘!”  当然,东晋门阀士族,清高自诩,确有不近人情这处,但刘惔“绝不可与小人作缘”,也发人深省。当初,假使高祖李渊不贪那位文水土豪武士鷿几顿美餐、几两银子,拒腐蚀,永不沾,也不会与老武这样僻远的小财主搭上界。日后,李渊为帝,酬谢旧人,对武士鷿一家人还真不错,给官给钱,以为就可以了此宿缘。殊不料,这武家胖丫头,凤鸟入宫,多少李氏皇子龙孙,皆成血肉尸块,唐朝几乎香火不续。究其最初因缘,恰是李渊沾小便宜,“与小人作缘”,社稷几乎不保!  天潢贵胄    横空出世  ――李隆基光艳绝伦的青年时代    公元710年阴历六月壬午夜,唐中宗李显身穿赤黄龙袍,神情郁郁,在神龙殿呆坐无聊。恍惚之间,数日不相问讯的韦皇后盈盈而来,她身着袆衣,博鬓溢彩,饰以十二花树,打扮得风情万种,异于平时。在她身后,紧随而入的是中宗与韦后所生的小女儿安乐公主。这位貌美聪明的公主也是梳着博鬓,只是头上花树比母亲少了三款。红绵衫,绿罗裙,素纱中单衣,衬得她妖妖娆娆。本来对韦后心烦气恼,看见爱女安乐公主随母亲一起,中宗李显心中柔情顿起,脸上的表情也光亮了许多。  安乐公主居左,韦皇后居右,中宗李显居中,畅言欢笑,一副夫妇情深、爱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图景。很快,光禄少卿杨均和散骑常侍马秦客二人亲自托持两个秘瓷中碗,献于中宗面前。晚膳进过不久,中宗并无食欲。安乐公主一旁娇言:“父皇,这两碗汤饼是我与母后一起下厨为你而作,还是趁热吃了吧。”  爱女发话,中宗心头一暖,想起被贬房州(湖南房县)的二十多年,正是韦后在无数个夜晚为自己亲手做汤饼吃,才使得因整日惊悸而抽搐的寒胃得到及时的温润。一思及此,李显顿感释然,似乎许多天来与皇后之间的不愉快顿时全消。他端起碗,唏里呼噜,三下五除二,把一碗汤饼悉数吞入腹中。  未得把碗放下,一阵莫名其妙的巨痛在肚内涌动,中宗李显手中的碗登时滑落在地。万箭攒心一般,李显霎时间感到全身火灼一样。他左右顾盼了一下,在他临死的眼中,是韦皇后冰冷无情而又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以及小女儿安乐公主略呈惊惶的眼神。  七窍冒血,唐中宗向后一仰,后脑重重地磕在地上,倒在他亲爱的两个女人中间死了。    倒霉一辈子的绿帽皇帝――唐中宗李显    中宗李显,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三子。高宗崩后,武则天借口李显要超封其岳父韦玄贞官爵,把才登上宝位两个月的儿子废掉,押送房州安置。直到武后晚年有病,经狄仁杰等众大臣力保,李显才有幸从房州贬所被召回京城。  武后病危,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纠结禁卫军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得以复辟。当他第二次坐上象征皇权的宝座时,其间已经相隔二十三年。这不是普通的二十三年,是天天提心吊胆的日子,是日日忧恐欲死的光阴。困贬房州之时,数次听说有京城敕使来临的消息,李显都想到自尽。他心里清楚,母亲会随时派人弄死自己,因为两个亲哥哥的下场已经昭示出母后是多么冷酷无情。关键时刻,总是结发妻韦氏一旁力劝:“祸福无常,反正也是一死,何必自己这么急!”  由此,艰难苦恨染双鬓,五十岁的唐中宗终于盼来了母亲回心转意、征召他回洛阳京城的那一天。临行,李显满眼喜泪,握住韦氏的手,信誓旦旦:“以后如能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你干什么事我都不会管!”  出于报恩心态,唐中宗复位之后,马上封韦氏为皇后,追赠早被武后贬死的岳父韦玄贞为上洛王。  诛除二张兄弟之后,洛州长史薛季昶马上劝说张惠之、敬晖等人:“二张兄弟虽除,武三思等人犹在。去草不除根,终当复生!”  张、敬二人不以为然。“大事已定。武三思等人不过是砧板上的肉,又何能为!此次起事,诛杀不少,不可再杀人了。”  朝邑尉刘幽求也劝桓彦范等人:“武三思尚存,公辈终无葬身之所!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桓彦范等人以为天下已定,不纳。  唐中宗之所以不诛杀武三思等人,也有个人因素。武三思不仅是中宗李显的表兄,安乐公主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还是夫妇,如果行诛,女婿也会被牵连。杀掉爱女的夫君,这一关韦后那里就过不去,甭说中宗了。因此,诸臣迟迟下不了决心动手行动,也可能把这种姻亲因素考虑进去。“大行不顾细谨,不礼不辞小让”,还是这种婆婆妈妈的妇人之仁,最终把拥推中宗复辟的诸臣害得死无葬身之地。  高宗时代,谏劝废掉武后的上官仪被加以谋反罪杀掉后,其小女儿上官婉儿没入宫府为奴婢,“辩慧善属文,明习吏事”。名家之女,又有遗传文才,定然脱颖而出。后被武则天看中,她专掌宫内之秘,“百官奏表多令参决。”中宗复辟后,对上官婉儿也无恶感,而且,春风一度,觉得这位女子才貌双全,温柔懂事,便“拜为婕妤,专掌制命诏书”。在武后时,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就一直通奸偷情。至此,在上官婉儿牵针引线下,儿女亲家,韦后与武三思又在宫中会面。本来是亲家们之间拉家常,韦后久旷,又值虎狼之年,更年期来临前,最后的亢奋期,眼见武三思小老爷们眉眼带情,浑身熏得倍香,老娘们便倒在亲家翁怀中,由此成就了两代人的“通家之好”。有人可能奇怪,女人妒忌乃天之常情,为何上官婉儿会把老情人荐给韦后。宫廷政治,人情皆扭曲不同常人。上官婉儿此举,实则是确保自己地位的关键一招。只要皇帝、皇后倚重,宫内外卫士、道士、僧人一类的“捣药杵”有的是,不缺武三思那一根。  把韦后搞掂,武三思一颗心终于放进了肚子。枕边风最硬,一经韦后整日言表武三思多么有才多么忠心,中宗李显自然把这位表哥亲家翁召入宫,引入禁中,图议政事。又有女儿、女婿成天甜言蜜语,往来弥切,中宗、韦后、武三思等人最终热成一片,“张柬之等皆受制于(武)三思矣”。  中宗入据皇位后,遍搞宫中美女,自然床第间冷落了韦后。心中“不忍”之际,见武三思让韦后很高兴,他自己就高兴,毕竟二十多年患难夫妻,当年两人又有为帝以后“不相禁制”的誓言,武三思替自己干床上活儿,自然也是“忠臣”所为。平时,韦后与武三思玩双陆棋,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中宗竟也装作不知,斜倚一旁,为二人点算筹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等级最高、最厚道的绿帽乌龟。  待到皇宫大内的中宗、韦后、武三思已经“天地一家春”,张柬之等人才慌神,多次上奏,“劝上(中宗)诛诸武,上不听”。张柬之急了,亲自入宫陛见,泣谏说:“武后革命之际,几乎尽诛李姓皇族。今赖天地之灵,陛下得以返正,而武氏诸人滥宫僭爵,按堵如故,怎能让天下人心服呢。希望陛下抑载他们的禄位”。  唐中宗不仅不听,还升封武三思为司空、梁王,武攸暨为司徒、定王。同时,在韦后窜掇下,中宗李显反把自己与张妃所生的儿子谯王李重福贬为均州刺史外放,“常令州司防守之”。  为了安抚张柬之等人,唐中宗下诏,以张柬之、武三思等十六人皆为助已复辟的大功之人,“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其实,中宗复辟,革的就是他武氏表亲的“命”,武三思等人没有事前任何的帮助。  张柬之等人虽被唐中宗表面“荣宠”,实际已无权柄,“朔望趋朝”,见皇帝已非平常易事。至此,数人相聚一起,“或抚床叹息,或弹指出面血”,相言:“主上当英王时,以勇烈著称,我们当时不立刻诛杀诸武,是想让圣上自己下诏诛杀,以扬天子之威。如今,事势已去,真不知如是好!”事后诸葛亮,只能哀叹徒然。中宗李显这辈子,只在年青刚登帝位时为他老丈人争禄位时牛B过,从未有过什么“勇烈”举动,属于老好人一个,张柬之等人算是看走了眼。  敬晖等人失权后,很怕武三思等人在唐中宗面前说自己坏话,就派先前曾提携过的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让他刺探宫内动静。崔湜是个投机小人,眼见中宗“亲(武)三思而疏远(敬)晖等”,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把敬晖等人的密谋一骨脑端给武三思,“反为(武)三思用”。武三思又怒又喜,马上提拨崔湜为中书舍人。  一日,武三思正于府中饮酒,家人来报,有位“老友”郑愔求见。郑愔曾是武后时代的殿中侍御史,一直谄事张易之兄弟。中宗复辟后,他被贬为宣州司士参军(地级市的教育局长)。人坏四处坏,在当地也不老实,不久,郑愔又因贪污事发,慌忙逃回洛阳。穷急之下,来投见武三思。  别人谒见,武三思还懒得接见。听说郑愔老友来,他忙唤入一见。  郑愔堂下跪拜施礼,刚刚起身,忽然放声大哭。嚎了数声,这位爷又开目伸颜,朗声大笑。  武三思见状也吓一大跳,心想这郑愔莫非“下放”后得了失心疯,神经病犯了?仔细观瞧,郑愔神色又恢复如常,不象有什么毛病。  两人落座,武三思问:“你刚才又嚎又笑,什么意思吗?”  郑愔回答:“始见大王而哭,哀大王将戮死而灭族也;后乃大笑,喜大王之得我郑愔相助也。大王虽受天子爱宠,张柬之等五人皆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太后若反掌。大王自思,您如今势位,能与则天太后相比吗?大王不除掉这五个人,危在旦夕,这正是我郑愔深感寒心的啊。”  一席话,说得武三思如梦方醒。大悦之下,武三思与郑愔二人携手提袖,登楼密谈。转日,武三思就推荐郑愔为中书舍人,与崔湜一起成为自己的心腹“智囊”。  有了这二人筹划,智商本来不太高的武三思如狗添翼。他又与韦后定谋,日夜讲张柬之等五人的坏话,说他们“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唐中宗无主见之人,当然“信之”。于是,武三思等人进言:“不如封敬晖等人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其权”。  于是,唐中宗下诏,以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已为南阳王,崔率瑋为博陵王,并皆“罢知政事,赐金帛鞍马,令朝朔望”至此,五王失权,武三思把昔日窜逐的武后旧党悉召入朝,“不附武后者斥之,大权尽归(武)三思矣”。  当初政变时抱持唐中宗上马、扈卫他冲进玄武门的驸马都尉王同皎,闻知五王失势,韦后、武三思秽乱宫闱,“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同座饮酒的,有好友张仲之等人。王驸马在家里说说也就算了,偏偏门外有耳,众人话语被两个借住的“客人”听了进去。帘外“有心人”并非旁人,而是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宋之问与其弟宋之逊。  宋之问诗歌虽好,人品极差。武则天时代,老小伙为了能一近老太太“御眼”,天天在朝殿上招摇。由于患有口臭,宋之问口中还常含鸡舌香,准备武老太太哪天高兴“幸”他时留下美好印象。天公不做美,武后身边男宠太多,还真没怎么留恋身边官为少府监丞的半老美男子。此门不通,又求官心切,宋之问兄弟投靠张易之兄弟,阿谀奉承,席间敬酒,笔间写诗,哄小伙子们开心。二张倒台,宋氏兄弟俩声名狼籍,被贬至岭南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安置。岭南地僻多瘟,哥俩热得不行,相约从贬所逃归,过汉江时(今襄阳附近),宋之问还留下《渡汉江》一诗,名播千载:“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宋兄弟逃归洛阳,无人敢接纳,惟独昔日朋友王同皎非常义气,把他们藏在自己家中。听见恩公王同皎斥骂武三思与韦后,奸狡的宋氏兄弟暗中派侄甥王昙、李悛二人去武三思“告状”,“欲以自赎”。  武三思闻讯,愤恨不已。与几个心腹一合计,武三思就派王、李二人把这位驸马爷告上朝廷,诬王同皎与洛阳人张仲之等人准备杀武三思,废韦皇后。  唐中宗接表,赫然大怒,命杨再思、韦巨源等高官旁听,监察御史姚绍之等人主审。按理,王同皎不仅在中宗复辟时立过大功,他还是中宗女儿定安公主的夫婿,即使如此,庸君仍然不肯饶过。  府堂开审。张仲之富贵之子,宫内宫外认识不少人,自然知悉武三思、韦后等人的淫乱事情。虽被仗打、夹指,张仲之仍不屈服,朗声大骂武三思与韦后通奸之事。杨再思、韦巨源却是官场老滑头,假装打瞌睡没听见。主审姚绍之窘急,马上命手下送张仲之入大狱死囚牢。张仲之跳脚大骂不已,姚绍之命人猛力击打,折其双臂,然后立刻结案,以谋逆罪斩杀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并施以族诛。王同皎临刑,“神色不变,天下莫不冤之。”想当初没有他的一番激励,唐中宗连马也不敢骑上去,更甭提入宫废武后了。  宋之问兄弟自然升官,武三思亲自引见,拜之为鸿胪丞,不久,擢升他为考功员外郎。进“组织部”重用。日后睿宗继位,又贬宋之问于钦州(今广西境内)。老哥们穷极之下,又写《题大庾岭北驿》:“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人品虽差,诗做得极好,不过等到玄宗登基,宋之问终被赐死。  过了数日,武三思又派郑愔上奏,诬告已被外任当各州刺史的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已、崔光瑋五人与王同皎通谋。这“五王”此时连自辩的机会也没有,马上就有诏书下来,把五人长流于偏远小州做司马。  两个多月后,武三思派手下书写载有韦后“秽行”的大字报,张贴于天津桥上。唐中宗震怒。一般绿帽乌龟都是掩耳盗铃之辈,最恨别人揭短,他马上派御史大夫李承嘉。“穷覆其事”,要彻底追查。  李承嘉禀武三思意旨,很快结案,上奏说是被外贬的“五王”派人张贴大字报,“虽云废后,实谋大逆,请族诛之”。  唐中宗虽昏愚,也知道没有这五个人就没有他今天,不同意族诛“五王”,只判五人长流蛮荒之地。  中书舍人崔湜阴劝武三思:“假如敬晖等人日后北归,终为后患,不如矫制杀之!”  “那派谁干这差事呢?”武三思问。  “周利贞”。崔湜推荐。  周利贞为崔湜表兄,曾是武则天时代的大理寺正(中央监狱长),武后被废,他被张柬之等人贬为嘉州司马。武三思弄权,此人又重回朝中。如今,能有机会报复昔日整治自己的“老上司”,周利贞摩拳擦掌。他马上以御台侍御史的身份,即刻出发去岭外,报仇之心,迫切之极。  等到周利贞急匆匆赶到监所,张柬之、崔玄瑋已经老病而死,只剩下敬晖、桓彦范以及袁恕已还活着。  官场怨毒,刻入骨肉。周利贞先命左右把桓彦范绑起来,四个大汉相持,在锐利的大竹搓板上面上下磨曳,“肉尽至骨,然后杖杀”。接着,他又派人逮捕敬晖,把对方寸剐而死;最后,抓来袁恕已,周利贞命人端来大碗野葛毒汁,逼其喝下。袁恕已一直是个注重养生的人,服黄金多年,耐毒很强。被灌数升野葛汁,袁恕已仍不能死,毒液攻心,疼得他十指抓地,指甲尽数剥落,嚎呼辗转,还是断不了气。最后,周利贞自己上前,用棍子上下猛击,把袁恕已活活打死。  至于最早劝说张柬之等人诛除诸武的薛季昶,被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儋州(海南岛),绝望之下,饮药而死。  任务完成后,周利贞返京,擢拜御史中氶。不过,天网恢恢,后来玄宗登位,把他和宋之问逮捕,一同赐死于桂州驿。  杀掉“五王”,武三思气焰覆天,权倾人主。他常讲:“我不知人世间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和我好的就是好人,和我不好的就是坏人!”  武三思当权,自然有一帮人趋炎附势,“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皆为(武)三思羽翼”。此外,还有被时人称之为“五狗”的周利贞、宋之逊、姚绍之等人,侍奉左右,以为爪牙。不久,由于武三思乾陵“乞雨”成功,大旱有雨,中宗认为是武后“显灵”,下诏恢复武氏诸庙。  解决了“五王”,武三思诸人下一个目标,又瞄上了中宗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非韦后亲生。这个青年本性明果,但由于没有高德师傅教化辅佐,“举事多不法”,存有青年人最常见的豪侈毛病。此外,太子宾客杨璬、武崇训等人皆是皇室驸马,“惟以蹴鞠猥戏,取狎于(李)重俊,竟无护调之意”,数位公子王孙,天天踢球喝酒,不可能有正经事干。  同时,中宗爱女安乐公主也很忌恨李重俊,由于他不是韦皇后所生,安乐公主常常当众称这位皇太子弟弟为“奴才”,侮狎至甚。同时,安乐公主自己想当“皇太女”,更把这位弟弟视为眼中钉。“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爵,势倾朝野。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中宗)署之,上笑而从之,竟不视之。”宠溺如此,难怪安乐公主无法无天。  韦后不是自己亲妈,姐姐安乐公主不是自己亲姐,李重俊“不胜愤恨”。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八月,李重俊率左羽林及“千骑”(御林军精兵)三百多人,突然冲入武三思府中,立斩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以及相聚饮酒的党徒十多人。  此后,李重俊派宗室成王李千里(李千里乃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儿子。武后时代,由于李千里“偏躁无才”,又数献符瑞,武后竟饶过这位李唐近宗一命。)与兵守住宫城诸门,他自己率兵直奔肃章门,斩关而入,索求韦后与安乐公主,并喝内宫人速把与武三思通奸的上官婉儿也交出来。  韦后、安乐公主一个劲儿哆嗦,上官婉儿人精一个,急忙高叫:“看太子的意思,是先杀婉儿,再杀皇后与安乐公主,最后是要杀皇帝陛下!”于是,惶急忧恐的唐中宗李显,急忙跟随几个妇人,一溜烟上玄武门城楼以避兵锋。此时,楼下只有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带着二百多御林军抵拒太子的军兵。  李多祚纵马飞驰,先至玄武楼下,想直闯登楼,为宿卫兵士所阻。但是,此时双方并未交锋,没有开杀。“李多祚与太子狐疑,按兵不动,冀上(中宗)问之”。本来太子李重俊等人就不是想谋弑中宗,只是想杀掉武三思、韦后等人“讨个说法”。  这种犹豫是致命的错误。中宗身边,有个名叫杨思勗的宦者,时为宫闱令,是内侍省的芝麻官。此人虽被阉割,膂力超群。他主动请命,要下楼厮杀。韦后、安乐公主连忙挥手让他下去。  李多诈的女婿野呼利为太子军前锋,骑马站在前列。看见楼门大开,冲出一个没胡子人的阉人,这位靺鞨大将根本没在意。殊不料,杨思勗纵马疾驰,冲到野呼利马首前,“挺矛斩之”,太子一军,立时夺气。  杨思勗原姓苏,小时为一个杨姓宦官所养,故改姓杨。他后来又跟从李隆基诛杀韦氏有功,官至右监门卫将军。唐玄宗开元年间,安南首领梅玄成叛乱,杨思勗受诏讨伐。到岭南后,他募集当地土著军队十多万,依按汉朝马援的进兵线路,出其不意,直达安南,临阵斩杀梅玄成,诛杀逆从数万人,“积尸为京观而返”。贞观十二年、十四年、十六年,杨公公三次领兵平定王溪、邕、泷州等地叛乱。杀人十多万,均“积尸为京观”。这位大公公性残忍,好杀人,“所得俘囚,多生剥其面,或剥发际,掣去头皮。将士以下,望风慑惮,莫敢仰视,故所至立功”。小内侍牛仙童到幽州向张守珪索贿事发,玄宗大怒,命杨思勗“处置”。杨大公公“架之(牛仙童)数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大概是受阉割之故,宦官总是比常人变态。但这位杨公公能变态成英武,一股正邪气都发泄对路,反倒成为唐朝功臣。如此冷酷大太监,竟得善终,开元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多岁。  楼上的中宗李显看见手下宦者得胜,也缓过神来,不知从哪里来了精神,凭楼向下喊道:“你们都是朕宿卫将士,为什么跟随李多祚等人造反!如果能斩杀造反首犯,勿患不富贵!”  如果当初不犹豫,众人登楼控制了中宗一行,杀韦后、安定公主,肯定想让中宗干啥就干啥,会重演废武则天一幕。现在,当朝皇帝在上面亲开金口,一帮将士大眼瞪小眼,皆望向居中指挥的李多祚。寒光闪处,未等李多祚等人反应过来,冲上来一帮原本是自己领带的士兵刀砍枪刺,把几个领头人杀死在当地。成王李千里等人也力战而死。太子李重俊见状,知道事不成功,率百骑逃奔终南山。龙落浅滩,不久,困急小憇之时,李重俊为左右所杀。  首级送往都城,气急败坏的唐中宗命人把儿子首级悬放于武三思父子灵前,以祭奠“忠臣”。  秋后算帐,韦氏一党要把诸门守将以及太子属官全部杀掉,幸亏大理卿郑惟忠劝谏中宗,才没有大行杀戮。同时,安乐公主与兵部尚书宗楚客窜谋,派人诬告中宗弟弟相王李旦与妹妹太平公主与李重俊同谋。中宗立刻宣召御史中丞萧至忠,准备派他抓两人于狱中审讯。萧至忠泣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武后,以天下让陛下,此四海皆知,奈何听人言而疑骨肉!”中宗觉得有理,“遂寝其事”。  武承训已死,安乐公主并不哀伤,马上嫁给早就与之通奸的武延秀(武承嗣之子)。送嫁之日,安乐公主乘皇后车辂,中宗与韦后亲上安福门观礼,赏赐巨亿。安乐公主生于唐中宗被武则天贬于房陵的路上,当时无被服,中宗“解衣以褓之”,所以小名“裹儿”。长成之后,安乐公主“姝秀辩敏”,韦后、中宗视之为掌上明珠。恃宠弄娇,安乐公主每次起造大宅,皆以宫中形制为标准,积石为山,蓄地为池,遍嵌珠宝,穷奢极欲。  安乐公主、韦后妹郕国夫人、上官婉儿以及女巫第五英儿等人,“皆依势用事,请谒受赇,虽屠沽商贩,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明码标价,有钱就有官作,时人称之为“斜封官”。  不仅妇人妨政,韦后党徒也肆无忌惮。宗楚客、纪处讷等人为监察御史崔琬所弹劾,奏表他们“潜通戎狄,受其货赂,致召边患”。罪行累累,证据确凿,这些被弹之人“愤怒作色”,自恃后面有韦后作倚仗,在朝上大骂崔琬诬陷“良人”。“上(中宗)竟不穷问”,命崔琬与宗楚客两人当朝“结为兄弟以和解之”,为此,时人称中宗为“和事天子”。  此外,由于中书侍郎崔湜搞上了上官婉儿,让这位妇人舒服得可以,得拜“同本章事”,超升为相。  “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加上皇帝皇后以及宗室、贵族侫佛过度,天下嚣然。  唐中宗优游岁月,日子过得不错,常常四处游玩,与皇后、公卿、妃主等聚集宴饮。听说长安城东面隆庆池有“帝王气”,唐中宗就亲自临幸,“结采为搂,宴侍臣,泛舟戏象以厌之”。大象巨脚,一阵猛踩,中宗觉得这样就可以压住“帝气”。隆庆池北面,乃是中宗亲弟相王李显的五个儿子府第,五人列第而居。  虽一片“太平”景象,仍不断有人上告韦后等人“谋逆”,下场一样,皆为韦后等人杀掉,然后再奏知中宗。案子一多,中宗也烦燥,听闻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又上表奏除韦后等人,气恼之下,中宗亲自审问。  燕钦融官职虽低,不畏强势,跪于殿中朗言:  “皇后淫乱,干预朝政,其宗族日益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人,居心叵测,图危宗社。”  中宗诘问再三,燕钦融丝毫不屈,表示天下汹汹,街闻巷议,都知晓韦后等人的秽事丑闻。“上默然”。绿帽皇帝至此,似乎颇有所悟。  殿中侍立的宗楚客着急,马上下令卫士把燕钦融抓住,数人高高抛起,把这位直言小臣投摔在殿庭石地上,折颈而死。  看见宗楚客没得自己的谕意竟敢当着自己的面如此行事,中宗虽未发作,仍感怏怏不快,脸色阴沉,“由是韦后及其党始忧惧”。  妇人歹毒,又认定“先下手为强”,韦后与一直想当“皇太女”的安乐公主一合计,就决定毒死中宗,于是,密谋数日,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那一幕。中宗李显也倒霉,惊悸惶恐中度过二十三年,刚刚登皇位五年,就被自己的皇后和亲女毒死。        仁懦迟疑的过渡帝王――唐睿宗    毒死中宗后,韦后秘不发丧,召诸相入禁中,并征府兵五万人屯京城,同时,她又派自己两个女婿韦捷、韦灌以及诸韦亲戚分领诸军以及宫中禁卫军。唐太宗时代,简送官户以及蕃族中骁勇能战者,著虎纹衣,跨豹纹鞍,扈从游猎,称为“百骑”。武则天时,这支贴身御林军增为“千骑”,属左右羽林军经李重俊太子事后,又增营为“万骑”。由此,“万骑”以及其它禁军的统帅,皆是韦氏一族亲戚。  本来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密谋,草拟中宗“遗诏”,立中宗小儿子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宗楚客老奸巨猾之人,马上召韦后之兄韦温商量,改纂诏书,以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虚其职权。  坐稳朝廷,宗楚客等人又不停劝韦后效仿武则天,革唐命,自称帝。由于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宗属王亲,地位尊显,诸人也暗中加以准备,想除掉二人。  相王李旦惟惟诺诺之人,正因其懦弱的性格,才熬过武则天、中宗两朝。他自己没想过怎么办,听天由命,其子李隆基一直不闲着。  李隆基时为临淄郡王,任卫尉少卿,兼潞州别驾。听闻中宗崩逝,李隆基急忙潜回京师,以观时变。在此之前,他非常“有心”,与“万骑”以及禁军其它部府的头领和豪杰交游、玩乐,一直深相结纳。由于禁军统领韦播等人近日常杖打鞭击“万骑”将领立威,“万骑皆怒”,小队长(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纷纷找李隆基诉苦,大骂韦氏兄弟。  见众人意气可用,李隆基也打开天窗说亮话,表示要诛杀韦氏一党,以安社稷。众人闻言“皆踊跃请以死自效”。  有人劝李隆基应先启禀父亲相王李旦后再行事。李隆基摇头:“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归福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如果先行请示,父王一定忧恐。若请而从之,则陷父王以危事,若请而不从,则大计不成。”  兵部侍郎崔日用一直谄附韦氏,当他得知宗楚客等人想杀相王和太平公主,恐怕事不成而引祸上身,便先行派个和尚密告李隆基,劝临淄王先下手为强。同时,李隆基又与太平公主以及其子卫尉卿薛崇暕密谋,加紧准备起兵诛除韦氏。  临行,李隆基发现自己最亲信的奴从王毛仲不见,只有李守德一人跟随。原来这个高丽人后代王毛仲惧祸,不知躲藏于何处。事已至此,不能耽误,仍然按原定计划出发。待诸人潜行入皇城禁苑,当值的钟绍京又后悔想变卦,欲拒众人于门外。幸亏其妻许氏有远见,劝说他曰:“忘身殉国,神必助之,而且你已经预谋此事,今天想不干,事发也难免一死!”思前想后,也觉有理,钟绍宗忙开门拜谒李隆基,这位临淄王也“执其手与坐”,以示相结相交之心。很快,众人相集,等待号令。  “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初秋时分,夜空朗彻,观此星象,众人皆讲:“天意如此,时不可失!”  于是,众人一鼓作气,分别纵马突入羽林营。御林军内各中、低级官员早有通气,大家又是战友,立刻联手,很快就斩杀了韦氏兄弟作主将者,并高举他们的首级在营中呼叫:“韦后毒杀先帝,谋倾社稷,今夜当共诛诸韦宗族,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  “羽林之士皆欣然听命。”以正攻逆,大家自然听从。  众将送上韦氏兄弟首级,李隆基执火炬细看不误,一颗心落肚。他马上与刘幽求等人一起出禁苑南门,钟绍京等人师“丁匠二百余人,执斧锯以从。”  起事的禁卫军很快攻克玄德门和白兽门,合兵于凌烟阁前,大呼大叫,共杀守门将,斩关而入。李隆基本人勒兵玄武门外,听见凌烟阁处兵士的欢呼声,也立刻率领羽林兵冲入。宫中诸处禁卫兵,听闻弟兄们起兵,都披甲响应。  韦后禁中惊醒,慌不择路,跑入飞骑营,立刻有眼明手快的军士迎上前,当头一刀,砍了这位母后的脑袋。“立功”之人飞身上马,驰至李隆基马前邀功;安乐公主当晚也在宫中,心情不错,正照镜画眉,忽然门被踢开,还未及回过身,她在镜子里就看见自己的漂亮脑瓜被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从粉颈上一刀切下。  上官婉儿就是冰雪聪明,乱中不慌,听说外间兵起,知道韦后一党不保。她赶紧找出早已准备好的中宗“遗诏”,高执蜡烛,大开宫殿各门,率宫人跪迎起事军人。刘幽求第一个闯入,上官婉儿呈上诏书草稿,表示当初她自己本意是以相王李旦为辅政,后为宗楚客所窜改。刘幽求请示李隆基。临淄王不知为什么,深恨这位美貌才女,命人斩之于殿下。聪明一世的女文豪,终于死于比她更聪明的临淄王李隆基手里。所以,现在看到电视剧中上官婉儿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李隆基要“准备承接大唐社稷”,很觉荒唐。不伦不类,编的太不挨边。  韦后并非浅见荒唐妇人,试观她二十多年忍辱负重,与不争气的老公共渡艰难,并能维护中宗幽厄时的性命,可称为女中豪杰。弑中宗后,她里外安排得当,各个重要部门及皇宫禁卫军权都控制于自己人之手。而后又扶立少帝,稳扎稳打,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可见,唐王朝初期这些悍妻艳妇,皆非等闲之辈。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势异时移。武则天在高宗时已并称二圣,又有李氏帝系亲骨肉在自己手里,过渡时间长,亲信嫡系已经遍布中外,所以,对于李唐王室,包括她自己亲儿子们,想杀想废,易如反掌。韦氏则不然,中宗懦孱,享国日浅,她自己与武三思的秽行早已行闻天下,首先就败坏了“母仪天下”的声名。其次,她亲生长子李重润在武则天时因议论老奶奶纳“男妾”被杀,非己亲子的太子李重俊又因她而死,推立的少帝李重茂,也不是她亲生儿子,从法统上她就不是很占“主动”。中宗驾崩,即使不是韦氏毒死这位绿帽老公,天下人也会把罪责推于她的头上,因此,冒天下之大韪,作恶至极,如此下场,也应在意料之中。  于是,诸军大闭宫门、城门,捕杀韦温、宗楚客等人,并韦后一起,暴尸于市。崔日用等立新功,将兵冲入韦室宗族聚居的城南杜曲,“襁褓儿无免者”,连邻近的杜姓大族也被枉杀不少。  转天,又大索武氏宗属,“诛死流窜殆尽”。先前韦后派出巡示外地的纪处讷等人,也被依令收斩。  内外皆定之后,李隆基入相王府见父王,“叩头谢不先启之罪。”相王又惊又喜,抱之而泣:“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  众人力劝相王李旦为帝。推让再三,李旦终于答应。  群臣会集。年方十六的少帝李重茂糊里糊涂,不知外间发生何事。正惶惑间,他看见亲姑姑太平公主大步走近御座,一把把他揪下来,说:“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已经不是你的座位了。”少帝不敢言,听之任之,被复封为温王(一年多后,李重茂改封襄王,迁于集州,有五百多兵士“守卫”。不久,又被徙于房州其父皇中宗的旧囚所,“寻崩”,时年十七,谥曰“殇皇帝”,肯定不是善终。)。  相王李旦继皇帝位,是为唐睿宗。  唐睿宗继位后,本来宋王李成器嫡长,应立为皇太子。但李成器固辞,表示:“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泣请累日,大臣们又多言李隆基功高盖世,于是,诏立李隆基为太子。  睿宗追封侄子李重俊的太子位号,并为“五王”以及李多祚、李千里等人平反。  清算旧帐,死人不饶。追废韦后为“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的爵谥,“削棺暴尸,平其坟墓”。最倒霉当属韦玄贞,这位中宗的老丈人当年没享一天福,就被武则天流放钦州,忧郁而死。其夫人崔氏与四个儿子也被当地土豪宁氏兄弟所杀,二女被奸占。韦后当权,追封父亲为王,大修坟墓。至此,也被开棺戮尸,坟墓铲平,残尸喂了野狗。  睿宗为帝才一个多月,中宗的儿子谯王李重福受先前被贬江州司马的郑愔窜掇,准备入袭洛阳,自立为帝。李重福是中宗第二子,中宗复辟后,韦后诬称正是李重福当初向张氏兄弟告发其长兄李重润议论武则天宫闱秽事,中宗怒甚,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这个儿子贬至均州,严加看守。睿宗继位,郑愔等人认为,按继承权来讲,应该是中宗的儿子继位,费劲口舌,上劝李重福起事。这个一直走背运的谯王也是遇人不淑,铤而走险,纠集数百人,突入洛阳,并闯过天津桥,直突宫城。幸亏洛阳长史崔日知和留台侍御史李邕警省,关闯宫城城门,又驰告东都留守军营警备,李重福突袭未成。  政府军集结后,左右夹攻,窘急之下,李重福驰马向城外跑。大兵搜捕叛逆,梳篦一样沿山谷查找首犯。眼见无望,李重福自己头朝下载进山间溪水中,自溺而死。不过,假使他在洛阳得手,拥有一都之重,又是中宗亲子,名正言顺,后果还真难以想象。“智多星”郑愔“貌丑多须”,听闻李重福败走,忙梳个发髻,穿一身妇人衣服,还想逃跑,没出城门就被抓住,斩于洛阳闹市,并夷三族。“初,郑愔附来俊臣得进,俊臣诛,附张易之;易之诛,附韦氏;韦氏败,又附谯王重福,竟坐族诛。”可见,此人也是个扫帚星,跟谁败谁!  太平公主是睿宗惟一的亲妹,又有扶立睿宗、诛韦氏之大功,骄横无比。以武后之毒,可以连杀两个亲生子,但对太平公主则一直宠爱有加,并杀掉侄子武攸暨的原配妻子,以太平公主嫁之。韦后、上官婉儿在中宗时大权在手,仍惮畏太平公主,“自以谋出主(太平公主)下甚远”而且,太平公主“侍武后久,善察人主微旨,先事逢合,无不中”。政治经验如此老到,连老辣的武则天时代都挺过来,更不用讲“对付”素来孱懦的两个哥哥(中宗、睿宗)了。  本来,太平公主自认为侄子李隆基年青,不以为意。势易时移,她忽然发现这位太子非常英武明敏,万一睿宗死后,这么样的侄子继位,自己肯定不会好过。于是,她四处派人散播流言,嚷嚷道“太子非嫡长子,不当立”。同时,她又收买不少太子身边属官、内侍、以为耳目 ,侦伺李隆基的“过失”。  大臣守璟与姚元之向睿宗秘密进言,表示太平公主有陷害太子李隆基的意图,应把她送往东都洛阳闲置;各位亲王年长,皆应派至各州。  睿宗不忍,说:“朕现已无兄弟存世,惟有太平公主一妹,怎可远置东都。”  事情未成,太平公主获悉此议,气势汹汹找到太子李隆基,当面质问、责让。李隆基心中惧怕这位“老姑”,“奏(姚)元之、(宋)璟离间姑兄,请从极法”。睿宗当然也不忍,贬二人为中州和楚州幽史,赶出朝廷。  惶恐之下,为了避免当二把手的危险,李隆基上表要把太子位让给大哥宋王李成器,睿宗也压下奏表,不许。  此时,太平公主的权势可谓如日中天。先前依附韦后的崔湜又偷偷回都城,在床上把太平公主哄得高兴。大爽之余,公主就把他调回京城。不仅如此,太平公主在哥哥睿宗面前又哭又闹,竟让崔湜又成为中书侍郎(宰相之一)。此外,侍中窦怀贞、岑羲以及蒲州刺史萧至忠等人皆成为太平公主的心腹死党。  为了离间睿宗、太子父子两人,太平公主又派术士向睿宗报告“天象”:“今有慧星扫过,是除旧布新之象,皇太子当为天子”。  谁料,“离间计”不成,倒给了一向烦于政事的睿宗一个大台阶:“传德避灾,吾志决矣!”他下定决心传皇位给太子。  李隆基闻讯,跑入宫中,自投于地,涕泣固辞。睿宗说:“社稷之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灾,故以授汝,转祸为福,不必犹疑!”  结果,太平公主一差臭棋,反而促使李隆基提前登上皇位。公元712年阴历八月庚子,太子继位,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          英武明决的盛世帝王――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生于洛阳。七岁时,他随仪仗卫士入朝(当时武后当权),武后的侄子金吾将军武懿宗气势汹汹,喝骂阻挡李隆基的扈从。小孩子李隆基高坐马上,童声稚气地斥责武懿宗:“这里是我们李家朝堂,关你什么事?竟敢排迫我的侍卫队!”武则天听闻此事,“特加宠异之”。毕竟是自己亲孙子,人小鬼大,如此威严,比起几个畏葸儿子来要出息得多。奶奶虽毒,也不由得爱从心头起。  成年之后,李隆基“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不仅性格英果,又多才多艺,相貌出众,可见这个青年人确实是人中龙虎。  率兵诛杀韦后,拥父登皇位,大功盖世,当时的李隆基才二十五岁。坐上皇位,玄宗才二十七岁。  但是,在太平公主政治势力的阴影下,睿宗仍有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李隆基虽为皇帝,仍是虚位,而且地位越高,越岌岌可危。“时宰相七人,五出主(太平)门下。又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李慈皆私谒主(太平公主)。主(太平公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乃有逆谋。”  唐玄宗的心腹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瑋密议,准备以羽林兵诛太平公主之党。同时,刘幽求又派张瑋对玄宗说:“窦怀贞、崔湜等皆因公主得进,日夜阴谋。若不早图,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谓速诛之!”玄宗“深以为然”。  然而,张瑋武人,性爱饮酒,又嘴碎,不小心在喝酒时对侍御史邓光宾大言其事。邓光宾倒没有告密,却先惊坏了唐玄宗。他先行派人上奏太上皇父亲,上陈刘幽求、张瑋的“罪行”。二人被逮后,玄宗又“求情”,说刘幽求虽“离间皇家骨肉”,但有“兴复”大功,不可杀,只把二人外流,未加斩杀。此次可见,当时李隆基是多么畏惧太平公主及其党徒。  唐中宗时,驸马王同皎密谋杀掉武三思,被宋之问等人告密,同谋之人几乎全被杀掉,惟独跑了一个王琚。王琚是怀州人,其父王隐容在武则天时曾为凤阁侍郎,因此,王琚也是“高干子弟”。但由于父亲虽死,王琚“少孤而聪敏,有才略,好玄象合炼之学。”与时下一样,懂得《易经》、八卦又能合制“长生不老”保健药,自然是贵族达官府上宾。王同皎被杀,王琚变易名姓,跑到江都,在一个富商家里教书法。后来,富商渐渐明白王琚并非平常的寒酸文士,“以女嫁之,资给其财”。这段故事,很象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之事是小说,王琚此事乃是历史所载。  李隆基当太子时,常找一个叫普润的和尚算卦。王琚入京,与普润相善,大言特言“天时人事”。普润和尚同李隆基一讲,“玄宗异之”,并补其为诸暨主薄,关系算是重回“中央组织部”。  依理,补官要去东宫见太子拜谢。王琚入殿,“徐行高视”,一副目中无人的傲慢姿态。旁边有宦者提醒:“殿下在帘内,不可轻慢!”  王琚应声答道:“我在外间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玄宗闻言,知道王琚是有心人,忙唤入召见。  王琚进言:“韦后弑逆,人心不服,诛杀她很容易,太平公主乃武后之女,凶猾无比,朝中大臣又多出其门,这才是心腹大患!”  李隆基闻言,忙引王琚同榻而坐,泣言道:“父皇同气兄妹,惟存太平公主。如果向父皇言之,必伤其意;如不言,然其为患日深。真不知如何是好!”  王琚劝道:“天之之孝,异于匹夫,当以安宗庙社稷为重。以前朝为例,昭帝之姐盖主,于汉帝有养育之恩,但她日后谋害大臣霍光,危及宗室,汉昭帝仍以大义为重,毅然除掉她;殿下您功高天地,位居储君。太平虽为姑母,亦为臣妾,何能为她所左右!”  李隆基连连点头。由于怕忽然召王琚为心腹官员招来物议,玄宗就问王琚:“君有何技艺,可隐迹与寡人游处?”  王琚也爽快,“臣炼丹药,谈谐嘲咏,堪与优人(戏子)比肩。”  李隆基大喜。转天,就授其为崇文殿学士,“与之为友,恨相知晚,呼为王十一。”唐人密友之间,常以大排行相称。  唐玄宗一直瞻前顾后,太平公主那边却一直不闲着。她与窦怀贞、常元楷等文臣武将日夜谋划,准备行废立之事。同时,又暗派宫女元氏往玄宗常服用的补品赤箭粉中放毒,准备毒死玄宗。  时势至此,中外颇有耳闻。远在东都洛阳的左丞张说也派人送给玄宗一把佩刀,意思是让玄宗下决心。荆州长史崔日用也劝:“太平公主谋逆日甚,陛下昔日在东宫,犹为臣子,当时若想诛讨逆党,还真要前思后想,花大气力。现陛下已居大宝,诏书一下,谁敢不从!万一奸人得志,悔之无及!”  玄宗深觉有理,但总觉投鼠忌器:“诚如爱卿所言,但怕会惊动上皇。”  “天子之孝在于安定四海。假如奸人得志,则社稷宗庙不存,安得为孝!请先定禁军,后收逆党,则不会惊动上皇。”  王琚也一旁催促:“事势大急,不可不速发!”  于是,玄宗以崔日用为吏部侍郎,加紧准备工作。  公元713年阴历七月初一,大臣魏知古上告太平公主要在七月四日作乱,准备派禁军首领常元楷、李慈率兵入武德殿,窦怀贞等人将在南牙起兵响应。  事已至此,不得不发。  唐玄宗便与兄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吏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内执事高力士等人定计,决定起兵诛杀太平公主一党。  阴历七月甲子早晨,玄宗派王毛仲取御马三百匹,兵士三百人(这个高丽人此次倒没躲),从武德殿入虔化门,宣召禁卫军的首领常元楷和李慈。两人不知有变,皇帝有诏,马上晋见。刚入殿门,刀剑相加,两位羽林大将的脑袋登时滚落在地。萧至忠、岑羲等几个太平公主党羽正在朝堂上等着上朝,兵士上前,二话不说,把两人按在当地,立刻斩首(可惜这萧至忠,九世卿族士家,还曾为睿宗与太平公主在中宗面前说过好话,一旦“站错队”,一死难免)。窦怀贞逃入御沟,绝望之余,知道求活无望,就蹲在臭水中用裤带自缢而死。  睿宗闻变,慌忙奔登承正门楼。郭元振驰至,奏称“奉皇帝诏诛窦怀贞等人,无他也。”睿宗这才缓过神,下诏“罪状(窦)怀贞等”。转日,睿宗又传旨:“自今军国刑政,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患,以遂素心。”避居百福内殿,完全把天下交给儿子。睿宗下场还算不错,又活了三年,于开元四年夏天崩逝,时年五十五,和他哥哥中宗死时一样大。但中宗是被韦后毒死,睿宗是善终。  太平公主闻变,逃入南山寺庙。发昏当不了死,三日后,被军士逮捕,“赐死于家”,其被封为王爷的三个儿子皆被杀,只有小儿子薛崇暕因为“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氏,官爵如故。此人当初与李隆基诛韦后,立功不少,故而一直站对了“队”。  没收太平公主财产时,发现“财货山积,珍物侔于御府,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之数年不尽。”  大定之后,玄宗封王琚为户部尚书,王毛仲为辅国大将军,张说为检校中书令,刘幽求为尚书左仆射,郭元振兼御史大夫,并赐死逆党崔湜等人。同时,以高力士为右监门将军。  唐太宗时代,内侍连三品官都没有,只是“守门传命”已;武后时,宦官也不用事,中宗宠信宦官,七品以上的宦官有一千多人,“然衣绯者尚寡”至玄宗,由于高力士等人有定策大功,宦官开始得势,增至三千多人,“除三品将军者浸多,衣绯、紫至千余人,宦官之盛自此始”。  宝位坐稳。开元元年十一月,唐玄宗于骊山之下讲武,“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大唐天子,万乘之尊,李隆基终于找到了感觉。年底,满朝文武上表,请上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  皇帝活着时候加尊号,实从玄宗开始。到了天宝十三年(公元758),玄宗经过四次加“尊号”,到那时已变成“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在唐朝之前,只有汉哀帝和北周宣帝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和“天元皇帝”,当时均被视为昏君标新立异之举。而唐玄宗开始的皇帝自加尊号,实际上是传袭草原民族的可汗号,由此可以看出唐皇室“胡人”血统的积淀。(当年唐太宗时代,就已经接受各方“夷狄”上供的“天可汗”徽号)。唐玄宗开皇帝加尊号之源,日后各朝各代君王生前死后莫不滥加“尊号”。直到清康熙时,这位满人老头儿还算心里明白,说:“从来所上尊号,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乃历代相传陋习,其实何尊之有!”  从唐玄宗统治初期的这件小事,就可窥见此位帝王妄自尊大、夸誔务虚的性格特征。“性格即命运”。冥冥之中,似乎从一个侧面也注定了日后这位唐明皇要亲自品尝其自己种下的恶果。  无论如何,唐玄宗“开天盛世”(开元以及天宝前期),是唐朝最繁荣昌盛的年代。政治方面,有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张九龄,一系列的名臣宰相,光看这些人的名字就可知晓唐玄宗前期政治的清明度;经济方面,“海内富实,米斗之价格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而且,唐朝人口在天宝末年也达五千多万,与隋朝最盛时相持平,比唐初增长了近二十倍。大量劳动人口的出现,又使大量荒地被开垦成良田,无数的水利、农田等属于基本建设的大工程遍布全国;科学技术、商业、手工业皆发展飞速,令人咋舌。至于文学、艺术、绘画等方面,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燿。  由此,史臣由衷赞叹道:  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赐酺赏而放哇淫,惧其荒也;叙友于而敦骨肉,厚其俗也;蒐兵而责帅,明军法也;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庙堂之上,无非经济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硕,  讲道艺文。昌言嘉谟,日闻于献纳;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西蕃君长,越绳桥而竞款玉关;北狄酋渠,捐毳幕而争趋雁塞。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鳀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天子乃览云台之义,草泥金之札,然后封日观,禅云亭,访道于穆清,怡神于玄牝,与民休息,比屋可封。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    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东巡,一行人从孟津河阳度黄河北上,于山阳一带登太行。慷慨之余,玄宗歌以咏志,作《早登太行山言志》一诗,格律严谨,意气风发,可以想见当时这位年青有为帝王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求治心态:  清跸渡河阳,凝笳上太行。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县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徵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混乱年代的复杂人性  ——“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将军们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       诗圣杜甫这首忆含“开元盛世”的诗歌,其中所描述的人民安乐、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渔阳鼙鼓动地来”,致使“九重城阙烟尘生”——“安史之乱”爆发了,伟大的唐朝自颠峰急剧向下滑落,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幕历史大戏,至此灯光一下子黯淡了。但是,江山代有英杰出。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时代,又会有新的英雄因时依势而出,五彩眩然,英姿勃发,令人目不暇接。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各种社会矛盾积聚已久,加之国家“承平已久”,人民久不知兵,真正的“亢龙有晦”。到唐玄宗在任期间,始于南朝的府兵制已经弊病多多,耽于安稳而又不识远谋的大臣们提出实施“募兵制”,这正好给了驻守唐朝边域的蕃族大将们绝好的大施拳脚、招兵买马的机会。盛唐武功赫赫,疆域辽阔,而硬币的另一端,则又是这么漫长的边境线需要战斗力极强的将师去守卫,需要数量极大的边兵,如此,驻扎边地的蕃将,如安禄山等,大量招募“杂胡”士兵,不停地用蕃将把汉将替换掉,在辽阔广大的戊区内,蕃将完全成了自己嫡系部队的当然首领,各节度使辖区成为真正的独立王国。  归根觅源,玄宗时期的边镇大将之所以能拥如此大的权力,大部分也应归咎于权相李林甫。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张嘉贞、王鉷、张说、萧蒿、杜暹都是以节度使的身份入知政事,即由将入相,渐成定例。“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掌权后,为了避免类似的威胁再发生,杜绝“隐患”,他向玄宗上奏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而勇,寒人亦无党援”。并假意让出自己领任的朔方节度使给蕃将安思顺(安禄山之族弟)。玄宗对此大加赞赏,觉得很有道理,谕旨发下,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武人皆专制一方,权重位高。穷李林甫本心,其实非常简单:这些武将“不识文字”,更不是进士出身或有什么高阀贵族的血源,没有任何机会被招进朝中顶替他的相位,由此可以保证自己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一直安枕无忧。  李林甫也不是平常人,他的曾祖李叔良是高祖李渊的堂弟。李林甫自年青时代就慧黠多艺,善于音律,乘间又巴结上玄宗的宠妃武惠妃,窜掇玄宗废杀太子李瑛等三个亲儿,权倾一时。残暴专横如安禄山,内心深处,对李林甫也十分惧怕。他时时派遣线人去京都打探消息。如果哪次听说李林甫对自己稍有微词,就会吓得这个胡人大胖子数九隆冬也一身大汗,躺在胡床上嚷嚷“我要死了”。掌握权柄的数十年间,李林甫位极台辅,从未以国事为重,只知蒙弊皇帝,陷害同僚,排除异已,作威作福。“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李林甫刚死,后来居上的杨国忠也有样学样,派人诬称李林甫生前和阿布思部落相互勾结准备谋反。案件鞠审时,李林甫的尸体还未入土,真正的“尸骨未寒”,朝廷就下制消去李林甫一切官爵,子孙除名流放岭南和贵州偏僻地方,剖毁棺木,撬开李林甫的嘴挖出口含的大珠子,剥光身上的金紫礼服,把尸体随便刨个坑埋掉。  当时,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已近十年,一直秣马厉兵,准备伺机而起。他原来本想唐玄宗死后再起兵作乱。杨国忠掌权后,一直与安禄山互相对不上眼,屡屡进言唐玄宗说安禄山要造反,玄宗一直不信。为了证明自己正确,有远见之明,杨国忠“数以事激之”,想要逼使安禄山速反以取得玄宗对自己的信任。“(安)禄山由此决意遽反”。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安禄山伪造皇帝手敕,声称玄宗召他带兵入朝讨杨国忠。他聚集劲卒十五万,号称二十万,烟尘千里,鼓声喧天,一路向首都杀来。由于“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加之河北等地一直处于安禄山管治之下,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地方官员许多开门出降,稍好点的“弃城窜匿”,运气差的“为所擒戮”,由此,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拉开序幕。    时兮命兮 自折栋梁——倒霉透顶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大将  初闻安禄山造反,杨国忠还“洋洋有得色”,大言道:“现在只有安禄山一个人真心造反,将士肯定不愿意跟随。旬日之间,我肯定让安禄山的首级献于阙下。”没料到,安禄山连陷博陵、蒿城,并攻下坚城灵昌郡。由于安禄山军队步骑散漫,各地城郭只见千军万马扑天盖地而来,老百姓惊骇至极,纷纷遭到屠灭。尤其是朝廷杀掉在京师当驸马的安庆宗后,安禄山狂怒已极,连投降的数万唐兵唐将也一并杀掉,又连陷荥阳等重镇,至奔潼关。  安禄山反讯初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就自动请缨,向玄宗保证:“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计日取逆胡之首以献阙下!”玄宗当即命人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并在东京洛阳十日之内募得六万兵,断河阳桥拒守。同时,玄宗又命宗室荣王李琬为元师,以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师,在京师招募十一万军士(皆市井子弟),统诸军并进,由太监边令诚监军。  安禄山功陷荥阳后,又破武牢,大败封常清,攻陷东京洛阳,纵兵杀掠。都亭驿一战,封常清又败,师残兵退平陕郡。败退之际,封常清飞书请高仙芝力守潼关,修茸城池,“贼至,不得入而去。”东征期间,由于高仙芝与太监边令诚数不相合,这位太监公公便趁入朝面群之际狠狠参奏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罪状”,讲封常清“以贼摇众”,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肝火正旺的唐玄宗闻言大怒,加之当时还以为安禄山叛乱依旧是指日可平,正好杀此两个大将以威众,就派边令诚持敕令于军中斩杀了这两位声名赫赫的大将。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唐朝属国),其父高舍鸡投军安西,从军卒做起,官至诸卫将军这样的中级军官。史载,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是个弓马娴熟的美男子职业军人,自少年时代就随父亲至安西从军,因父功获授游击将军,二十多岁就拜将军,军职与父亲相当。他在节度使田仁琬手下做事时,并没有获得重用。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此名怪异,估计也是少数民族出身的“蕃将”)很欣赏他,屡次加以提拔,至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升任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唐朝在西域的属国小勃律国国王因贪图吐蕃的金银珠宝和公主,投入吐蕃阵营,阻挡驿路,致使西域二十多个城邦国家无法向唐朝进贡。田仁琬、夫蒙灵察等人多次派兵征讨,均无功而返。最后,唐玄宗特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万余唐兵前去攻伐小勃律。高仙芝治军有方,兵分三路,三个多月千里行军,不顾水急流变,冒险涉过婆勒川,一举攻下驻有千余吐蕃精兵的连云堡(今阿富汗境内),随后,一路狂撵,又斩五千多首级,生俘千余人,得骏马千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  由于前路险远,身为监军的太监边令城不敢再行前进。高仙芝派兵护卫这位“天使”留在连云堡,自己亲自率兵跋涉冰川巨谷,直插小勃律都城(今巴基斯坦境内),神兵神将一般,尽俘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及一班王公贵族。不到两个月时间,高仙芝已经押着大批俘虏和宝物胜利抵达连云堡,与正翘首时刻准备撤丫子逃跑的大太监边令诚相见。为了使玄宗早日获捷报,高仙芝马上派人把胜讯写成奏表飞报给朝廷。  不料,高仙芝得胜之师回到河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见面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这个吃狗屎的高丽奴!不识抬举,算一算,自你作于阗镇将、焉耆镇守使、安西副都护,一直到安西都知兵马使,都是谁推荐保举你的?”高仙芝毕恭毕敬,回答:“全赖您所举”。夫蒙灵察稍稍平了平怒气,说“既然还知道我对你的恩情,为什么不把胜利消息先告诉我,让我再奏表皇上!你这个高丽奴罪过不浅,按常理我得斩杀你,但念你新立大功,先不处理你!”话虽如此,夫蒙灵察此时根本不敢擅杀高仙芝,最令他狂怒的就是此次大捷没能算在他自己功劳簿上。  大太监边令诚当时还很回护高仙芝,他把征伐小勃律的整个过程原原委委上奏给唐玄宗,又把高仙芝惹怒主师夫蒙灵察的事情也细细禀明,“仙芝立奇功,今将忧死!”太监奏事,往往夸大渲染,不由得玄宗感叹高仙芝的功劳,怒恼夫蒙灵察的跋扈。很快,朝廷下表,授高仙芝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并征夫蒙灵察入朝。一下子失去官位,夫蒙灵察“大惧”,很怕高仙芝对自己“打击报复”。但高仙芝绝非狭隘小人,“每日见之,趋走如故”,仍旧对老上司毕恭毕敬。  副都护程千里和大将军毕思琛等人先前都是夫蒙灵察的红人,职位又都在高仙芝之上,常常在夫蒙灵察耳边讲高仙芝的坏话。如今,皇上制敕忽下,高仙芝顿时成为这些人的“领导”,他们惶惶不可终日。要知道,唐朝节度使集地方军政权力于一身,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寻衅杀几个属下将军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为了“大局”稳定,朝廷绝不会因节度使让属将而怪罪下来。  高仙芝坐在四镇节度使的大帐内,凝神四顾,把程千里叫到近前,只是说了一句:“公面似男儿,心如妇人,何也!”程千里羞惭满面,俯首不答(此位程将军后来也是尽忠唐室,安史之乱时死于王事)。高仙芝又对毕思琛喝道:“此胡还敢前来,我在城东有一块年产千石的庄田被你夺去,记得此事吗?”毕思琛忙跪下回复:“那是您可怜我营旅辛苦,奖赏给我的。”高仙芝一笑,说,“我当时好怕你啊,哪里是可怜你!这件事我本不想当众讲出来,怕你心中常常为此忧恐,现在说出来,也就没事了。”由此,“军情不惧”,不仅树立了新节度使的威仪,显示了大仁大度,又稳定了军心,可以想见,高仙芝确实是个识大体、知大局的良将。  此后,高仙芝一帆风顺。他又于天宝九年(749年)率大军讨伐亲附吐蕃的石国(今巴基斯坦北部),大获全胜,俘其国王而归。两番征伐,使唐朝在中亚地区的威望达到顶峰,也使高仙芝本人的威名响震西域,连吐蕃和大食帝国也赞称这位唐朝大将为“山地作战之神”。唐朝拜高仙芝为开府仪同三司、右羽林大将军,并于天宝十四年封其为密云郡公。  安禄山反范阳。唐廷以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师,高仙芝为副元师 。也是天命示警,李琬上任才数日,就得暴疾而薨,只剩高仙芝一个人独挑大梁。虽然惶急之下招募了数万军卒,都是些不谙战阵的市井俗人,真正的乌和之众。同时,玄宗又派高仙芝的老搭档大太监边令诚为监军。天宝十四年阴历十二月,玄宗亲临劳军,大军开拔。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败讯传来。十三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在逃往陕州路上,封常清不忘告诫高仙芝:“累日血战,贼锋甚锐。现在潼关无兵,如果狂寇乘胜奔进,京师就危急了,应该急回潼关严守。”于是两将率兵取太原仓钱绢,分给将士,剩下的就一把火烧个精光,免得留下资敌。“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虽如此,高仙芝已奔至潼关,修缮城防,安禄山骑兵大至,城坚池深,无可奈何舍潼关而去。此次潼关不失,诚为高仙芝的莫大功劳。  至此,再插表一下另一个“悲剧英雄”封常清。  封常清,本蒲州人。由于他外祖父犯罪,流放安西。封常清父母双亡,随外祖父一起流放,自小就生长于安西。老头子守胡城南门当门卒,仍旧不改读书旧习,常常让外孙封常清坐在城门楼上,手把手教他读书识字。积年以来,封常清也博览群书。后来外祖父老病而死,封常清孤贫无依,一直到三十多岁还只是个普通军士。  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时,高仙芝任都知兵马使,每次出门都有随行副官三十多人跟从,衣甲鲜明,气宇轩昂。封常清“慨然发愤”,进帐报名要当高仙芝随从副官。高仙芝定睛瞧看,见来人身形瘦小,走路也一瘸一拐,相貌寝陋,当时就断然拒绝。转天,封常清又进帐报名,高仙芝很不耐烦,“我随行副官人数足够,何烦复来!”封常清也火了,说:“我倾慕您的英明高义,愿于左右伺候以听驱遣。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明公您怎能这样拒绝我啊。”高仙芝仍然没有答应。封常清果然有毅力,天天“晨夕不离其门,凡数十日”,死缠烂打,高仙芝烦透了,就任他为随从副官。  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奚部落背叛唐廷,整个部落自黑山往北向碎叶方向逃奔。夫蒙灵察受命,派高仙芝率两千骑兵昼夜兼程,于绫岭半路邀击。达奚部落一路奔跑,人马疲极之时,忽遇身着黑甲、手持陌刀、跨下骏马的唐军,吓得魂飞魄散,纷纷为刀下之鬼,整个部落几乎被一锅端掉,只跑出几个人。破敌之后,封常清在军帐中为高仙芝写“奏捷书”,文笔精审,把唐军一路上的行军路线、却敌方略、战斗过程等等详情渲染刻画,事事周全,“仙芝大骇异之”,由此才对封常清刮目相看。  高仙芝回军后,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派人唤高仙芝入帐领取唐廷的赏帛。未等进师帐,夫蒙灵察的两个高级参谋刘眺、独孤峻就迎前问高仙芝:“前几日传来的奏捷书是谁写的?您手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连忙讲出封常清的名字。随即,封常清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随从副官被请入节度使大帐,与夫蒙灵察的几个高级参谋坐在一处,欢笑言语如旧相识一般,“至此人方异之”,全营上下都对封常清另眼相看。以此役为进升契机,封常清得授“判官”(军中高级参谋)一职,逐渐以军功不断升职。  唐玄宗天宝六年,在高仙芝击破小勃律的战役中,封常清也是有功之将。高仙芝代替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后,推荐封常清为节度判官。不久,朝廷加授封常清朝散大夫,专职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务。高仙芝每次有重大军事行动,全赖封常清留守后方,保障一切征讨所需的后勤给养。恰恰才为所用,封常清又才学不俗,明敏果决,成为高仙芝不能暂失的左膀右臂。  高仙芝乳母有个儿子名叫郑德诠,在军中为郎将,自以为是节度使的“干弟弟”,从前又常见封常清以随从副官身份常常侍立趋走于“干哥哥”身边,很不把封常清当回事。有一次,封常清外出回营,众将都迎前马上施军礼,惟独郑德诠打马从封常清马头前突过,理也不理。封常清回到府衙,派人把郑德诠唤入。衙中有门数重,郑德诠每过一门,身后就“咣当”一声大门紧闭,着实让这个小子心中暗惊不小。郑德诠到议事厅,封常清从座位上站起,说:“我出身寒微,想当初为了一个随从副官的职位,多次到节度使(高仙芝)府前哀乞,这些事情难道你不知道吗?现蒙赏遇,朝廷命我为留后使,郎将你竟如此无礼,大庭广众之下,又有朝廷中使在,对我如此凌侮!没办法,郎将你要暂死以肃军容!”未等回话,帐下军将拥上前,按在地上行大杖六十,杖杖加力,郑德诠未嚎叫数声就昏绝,面朝地被人拖曳出去扔在府门外。受杖之时,高仙芝的老婆和乳母得讯后,一直在衙外跳脚嚎哭,由于重重大门紧闭,想冲进去也不能。无奈之下,两个妇人派人快马禀报领军在外的高仙芝。高仙芝闻听消息,也大惊失色,叹口气,说:“肯定没救了!”数日后回营,高仙芝心中恼怒,见到封常清不理不睬。封常清行事自若,也不为杖杀郑德诠的事情道歉。不久,封常清又立杀犯令的大将两人,“于是军中股栗”,渐树威名。  天宝十年,高仙芝改授西节度使,仍保荐封常清作参谋长(由此可见高仙芝的大度)。天宝十一年,封常清代王正见为安西副大都护。天宝十三年,封常清入朝,摄御史大夫,获赐甲第一区(豪华别墅一座)。虽功高赏厚,封常清为人清廉勤俭,每次出征或经驿途办理公事,随从仅一两人而已,且赏罚严明,深得众心。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讯传至朝廷。唐玄宗于华清宫召见封常清,问讨贼方略。由于久习边事,封常清慨言回奏:“安禄山率凶徒十余万进犯中原,太平日久,人不知战。但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正处于忧恐之中,闻言壮之。转天,就授封常清为范阳节度,授权他去洛阳募兵征讨。  封常清到洛阳后,“旬日得兵六万,皆佣保市井之流”——这些平日里从未经过军训、挑担推车的老弱残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封大将军的悲剧结局。天宝十四年阴历十二月,安禄山大军渡过黄河,攻陷阵留,兵锋正锐,先头部队已打到葵园。封常清派兵与安禄山的柘羯兵逆战,“杀贼数十百人”。不久安禄山大军继至,封常清退入洛阳上东门,抵抗不住,最终各路贼兵功进四门,鼓噪杀掠。此后,封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封常清不得已,率残兵至谷水,西奔陕郡。半路,封常清遇见高仙芝,详细汇报了安禄山的兵情兵力,嘱咐高仙芝千万不要轻敌,莫与贼争锋。高仙芝急忙率军退守潼关,这才保证了通往长安最重要隘口的安全。  唐玄宗得知封常清败讯,非常恼怒,马上下令削夺封常清一切官爵,令他于高仙芝军中“白衣效力”。世事轮回,封大将军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刑。即使如此,封常清仍旧无悔无怨,高仙芝对他也始终如一,仍然“令其监巡左右厢诸军。”  战事如此吃紧,“代朕亲巡”的大太监仍旧作威作福。“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天宝六年的小勃律之役,远在西域边外,估计边令诚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加上高仙芝当时人轻位浅,对监军敬重有加。如今时势有异,战事危急,边令诚不习武事,仍事事插手,难免双方会产生龌龊。太监的性格仍似女人,“易怒而难消”。边令诚回朝奏事,把高仙芝、封常清的“败绩”添油加醋地在玄宗面前一一陈讲,对于二将的顽强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质却只字不提。玄宗“龙颜大怒”,丝毫不念二将固守潼关之功,“遣(边)令诚赉敕至军并诛之。”  边令诚到潼关后,在驿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读敕令。跪听圣旨后,封常清言道:“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公予以上达天听。”言毕,随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表,递给边令诚,然后,跪地伏首,慷慨受刑。  封常清在临终表章中,先陈述自己东京失陷后之所以败逃,不是为了苟全性命,并向唐玄宗详细讲解与敌交战后对安禄山叛军的军事分析和重新认识。接着,封常清又如实讲述了洛阳败绩的原因和自己忍死败退的情由。千载之下,可悲可悯: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矛。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高仙芝从城外巡营回来,刚知道封常清被下旨斩首,还不知道自己也有份儿。由于高仙芝此时仍兵权在手,大太监边令诚急忙找了百多名陌刀手跟随身后,迎前对高仙芝讲:“大夫您亦有恩命!”一闻此言,高仙芝知道大祸难逃,并无惊慌,只是跟随边令诚走到封常清受刑的地方,跪听敕令。  敕令宣达后,高仙芝很平静,对边令诚说:“率军撤退,确实算得上是罪过,为此受死,我无异言;说我克扣士兵钱粮和赐物,就肯定是冤枉我!上有天,下有地,兵士皆在,足下怎么不知道实情呢。”  刑场这外,此时已经密密麻麻围满了高仙芝招募而来的兵士。这些兵士虽跟随高仙芝不久,但对这位豁达大度的将军都很敬重。高仙芝扭头对兵士们高声说:“我于京师招募你们出来打仗,大家虽然得到一些兵饷装备,其实远远不足。正想和诸位儿郎一起冲杀破贼,取高官重赏,不料想贼众突来,我才带领军队后撤至此,本意也是想为国家固守潼关。如果我果真克扣你们的钱粮,你们就说有;如果我没有克扣钱粮,请你们说无。”  话音刚落,数万士兵齐声大喊:“无!”其声震天动地。  太监边令诚不为所动,他示意刽子手行刑。  高仙芝凝视已身首分离的封常清尸身,感叹道:“封二(唐人喜称对方大排行以示亲昵),您从一名无名小卒到大将,皆由我所引拔,又代我为节度使,步步有缘。今日,我又与您同死此地,真是天命如此!”言讫,刀下头落。  一天杀掉两个大将,皇帝才稍解心头恨意。思来想去,唐玄宗又召见因病在家休息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拜其为兵马副元师,将兵八万,加上高仙芝原来招募的兵士,号二十万,军于潼关,准备与各路人马一起,会攻洛阳。  由此,牵出“安史之乱”后第三位倒透血霉的大将军——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哥舒翰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战将,从此首西北民歌就可见其英勇之一斑。不仅如此,大诗人李白在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也曾言及这位盖世英雄:“……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歌舒部落的后裔,以部落为姓。其父歌舒道元曾为安西副都护,世居安西。由于家财殷富,哥舒翰年青时代起就“倜傥任侠”,义气重诺,酷爱酣饮赌博。一直胡混到四十岁,其父在长安患病去世。他在长安守丧三年,由于身无长技,又有一身公子哥的坏毛病,地方官很瞧不起他。为此,哥舒翰“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毕竟自少生于边陲,哥舒翰勇武善斗,深为大将王忠嗣所赏识,推荐他为衙将。  哥舒翰自年青时代起就喜读《左氏春秋传》和《汉书》,深受书中人物放荡不羁、慷慨豪迈的精神熏陶,做事磊磊大方,待人疏财重义,深受士兵拥戴。在新城讨伐吐蕃时,同列有个副将不听指挥,哥舒翰大怒之下当时就用木棒把此将打杀,军容为之一振。苦拨海一役,吐蕃精骑从山顶排三列兵队疾驰而下,哥舒翰一人立于马上,手持半段抢逆其锋而击,三列人马无不摧垮,大败而去。自此,哥舒翰声名大振。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授哥舒翰为陇西节度副使,仍于边境抗御吐蕃。吐蕃军队当时常常四出抢掠。每到秋天麦熟之时,吐蕃就会派出大批精锐骑兵去积石军屯田的地方去抢麦子,几乎次次得手,并洋洋得意地把积石军麦田称为“吐蕃麦庄”。由于每次吐蕃兵都是劲骑有备而来,唐兵都不敢当其锋芒,眼睁睁自己辛苦一年的麦子被吐蕃军队抢走。哥舒翰上任,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派将领暗中在积石军埋伏兵马,设下伏击圈,静待吐蕃军上钩。吐蕃五千骑兵骤至积石军营垒,往常时节,唐兵皆龟缩于营内。吐蕃人笑语喧哗,不料想,营门忽然大开,哥舒翰率唐兵纵马驰击,吐蕃人马不久就被杀大半。剩下的残兵拼命往外逃,又被埋伏的唐兵半路邀击,最终“匹马不还”,五千吐蕃精骑一个不剩,全命丧唐兵之手。  哥舒翰打仗时善使长枪,在与敌兵战斗中,他每次追及敌将,就以大枪搭在对方肩上,然后大喝一声,待敌人惊顾之时,枪头掉转,直刺入喉,往往挑起三五尺高才扔于马下。哥舒翰有个家奴名叫左军,才十五六岁年纪,也勇猛非常。每次哥舒翰把敌将挑下马,左军就下马挥刀,斩落对方首级,以做回营报功之用。爷俩儿配合默契,天生一对战场上的凶神恶煞。  同年,兼任河西、陇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受人诬陷,唐玄宗把哥舒翰唤至长安问讯有关他这位老上司的事情。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也是常年与吐蕃对战的唐朝名将。王忠嗣年仅九岁,其父就于战斗中阵亡,由于牺牲之状非常惨烈,并使唐军在战役中大获全胜,王忠嗣作为功臣子弟被接入宫中抚养,自小与后来的唐肃宗关系很好,一起读书游玩。王忠嗣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时,唐玄宗有一次和他讲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赞叹不已,感慨说:‘你日后必为良将“。此后,王忠嗣在河西与吐蕃数战,皆大胜。天宝初年,王忠嗣又大败突厥叶护部落,乌苏米施可汗的首级也作为战利品悬于唐朝长安城下。尤其在朔方、河东两镇,王忠嗣频战频胜,加之驳兵有方,真正是“长城”大将。“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物极必反。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非常嫉恨,“日求其过”,此外,唐玄宗当时急切地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亲自召问王忠嗣进攻方略。王忠嗣回奏:“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攻此坚城,必死数万士兵方可。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不如休兵秣马,见机行事。”唐玄宗心中很不高兴。李林甫见此机会,忙派王忠嗣从前一个下属到京城告状,说王忠嗣先前讲过“我与忠王(后来的唐肃宗)一起长大,当拥戴他为太子”。玄宗大怒,派人立即把王忠嗣逮至朝廷,严加审讯,准备处以极刑。  唐玄宗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并于华清宫召见他。君臣一席话,双方很感投缘。临别时,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玄宗起身不听。哥舒翰一步一叩头,跪地哀求玄宗,“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帝感而宽之”,免去王忠嗣死罪,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王忠嗣暴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可见,只要涉牵皇家宫庭纷争,无论怎样也难逃一死)。  哥舒翰上任后,首先在青海设神威军,并筑应龙城,击退吐蕃军的进功,使吐蕃不敢再进犯青海。八宝八年,朝廷以朔方、河东等地十万多军卒全归哥舒翰统领,集中力量进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付出数万人伤亡的代价后,终于占领该城(正如王忠嗣所预料,得不偿失)。万骨枯后,一将成名。唐玄宗授哥舒翰为特进、鸿胪员外卿,赐物千匹,并赐大宅美田以彰其功。  哥舒翰一直与安禄山以及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处不好关系(估计是出于“同行是冤家”的心理,此三人从未在一起共事过)。唐玄宗知晓此事,趁着天宝十一年三人一同时京面见的机会,派高力士以皇帝的名义撮合三人一起饮酒。安禄山眼见哥舒翰如今也是皇上的红人,加上喝酒喝得爽,一高兴,就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您父亲是突厥,母亲是胡人。我们血脉如此相类,怎能不感觉亲近呢?”哥舒翰的回答很特别,大概老哥们读过些书,爱引经据典:“古人讲,野狐向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征,因为它忘本啊。我哥舒翰怎能不尽心呢。”其实这话也是示好之意,没什么“刺儿”在里面。偏偏安禄山是个粗人,以为哥舒翰拐弯抹角骂他“忘本”,大怒,酒杯一摔,骂道:“你这个突厥狗敢如此说话!” 哥舒翰正要起身回骂,大公公高力士忙向哥舒翰使眼色,这才阻止了两个人的发作。  由于朝中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日生嫌隙,他就特别注意拉拢哥舒翰。玄宗天宝十三年,在杨国忠力赞之下,哥舒翰刚刚接到河西节度使的委托状不久,又被授封为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哥舒翰自青年时代就是个酒徒,功成名就后,更加大鱼大肉,醇酒美人不离左右。在土门军蒸“桑拿”时,老哥们忽然得了脑溢血,摔倒在地,昏迷好久才醒过来。“因入京,废疾于家。” 哥舒翰也倒霉,如果在浴室里“嗷”得一声归西,肯定有“唐室竭忠之良将”的万世英名,偏偏又被救活过来,“为善而不终”,使一世英名化为流水。  安禄山造反,朝廷又以败退之罪杀掉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大将,只能起用在家养病的哥舒翰,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师,统数十汉、蕃名将,率高仙芝旧部等二十多万兵士,赴潼关“拒贼”。临行,唐玄宗亲自饯行,又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谓荣禄已极。  安禄山造反前,已居长安安享宝贵的族弟安思顺深恐这位老兄日后造反会牵连自己,暗中不停上表唐玄宗说安禄山不是个好种,造反是迟早的事,以此为自己一家留后路(造反是诛族的大罪,安恩顺事先告发,安禄山造反后果然没有“连坐”他一家)。哥舒翰带兵出发后,思起旧恶,派人伪造安禄山与安思顺“里应外合”的书信,派人送玄宗呈阅,并请求诛杀安思顺。唐玄宗此时对哥舒翰言听计从,马上下诏赐死安思顺和他弟弟安元贞,两家全部流放于岭南偏远之地。  见此,杨国忠心里也开始打鼓,从前他力保的哥舒翰羽翼已丰,说不定哪天会奏自己一本,加之其拥重兵在外,不得不防。同时,哥舒翰手下也有劝他:“安禄山以诛讨杨国忠为借口,如果将军您留三万兵于潼关,自将大兵回师京城杀掉杨国忠以清君侧,不仅国权在握,安禄山进兵也失去了借口。” 哥舒翰考虑半天,没敢答应,说“这样的话,我不也成了安禄山第二了吗?”虽如此,“此谋颇泄”,很快就传到杨国忠耳朵里。“国忠大骇”,赶忙入见玄宗,说:“兵法讲,安不忘危。现在大军全部都集结在潼关,万一有个闪失,京师就太危险了。”取得玄宗同意后,杨国忠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训练,以他的亲信将领统驳。同时,他又招募一万多兵士屯结灞水之上,以心腹杜乾运掌兵。哥舒翰害怕杜乾运从背后给自己来个“窝心剑”,假装商议军事,把杜乾运召至自己大营,一进大营就借事绑上砍头,并领其军。与安禄山还未开战,杨国忠和哥舒翰这一相一将就开始互相算计,后果不难想像。  哥舒翰确实是将师之才。他认为,安禄山虽占有河北广大地区,但所领皆是蕃将胡人,占领之地皆是依恃威势,肯定不会持久。如果固守坚城,安禄山众军很快就会因挫沮而离心涣散,到时可以趁势出击。不料,杨国忠怕哥舒翰长期拥兵在外不出去交战,害怕大将军没准儿暗地里会找机会先发制人琢磨自己,所以,他不停上奏玄宗要哥舒翰出师,以免师老兵疲。“上久处太平,不谋军事”,玄宗自然听信杨国忠的,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马上出潼关主动进击安禄山,把安大胖子擒进京城万剐千万才解恨。  哥舒翰紧急上奏,说:“安禄山久习用兵,现在暗藏精锐,以老弱兵卒引诱,肯定是有诡计。而且,贼兵远来,精草无继,利在速战。如果我师轻出,正中其计!”玄宗不听,认为哥舒翰惧敌,皇帝排遣的中使到来后语气也慢慢加重。有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个“前车之鉴”,哥舒翰无奈之极,很怕最后来个边令诚那样的太监,一纸诏书就能要了自己的老命。万般无奈之下,哥舒翰大哭一场,集结大兵出关。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大军驻扎于灵宝县西原。六月八日,十几万官军南迫险峻高山,北临黄河,乱哄哄前行与安禄山的崔乾祐数千人交战,踏进贼兵的埋伏圈。哥舒翰自己和几个高级参谋浮船河上,看见崔乾祐兵数很少,心中轻敌,就击鼓催促兵士速进,唐军将士也争功,一拥而上,更无行列阵伍。有如大炮打蚊子,贼兵又居于高险之处,十来万大军气喘吁吁爬了半天山,也没找到几个敌人,乱哄哄在山下聚成一团。山上敌人忽然冲下,杀掉不少唐军。哥舒翰此时依仗人多,分遣兵马,夹河鸣鼓,拥众而前。  崔乾祐假装示弱,兵士十十五五,或进或退,唐军大笑。午后东风忽起,崔乾祐估计学过诸葛亮兵法,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树木草丛接连火起,一时间烟焰熏天。唐军烟薰火燎,眼都睁不开,互相你推我撞,前军后退,后军前逼,自己乱成一锅粥,掉进黄河就立时淹死几万人,哀嚎救命声振天动地。河边的唐军再也不敢进攻,争相逃上黄河中运粮船逃命,由于人多,几百艘船最后都因超载沉入河中,士兵几乎全都在黄河中淹呛而死。最后,剩余唐军把军械绑缚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河对岸逃命。最终上得岸来的,大军仅存十分之一二。  唐军军败之情状非常惨烈,山上的尸体填满了斗门的三条广二大深一丈的堑沟。见此势态,哥舒翰忙带领数百亲兵渡河还营,一点数,总计还剩八千残兵。惊惶之中,哥舒翰还算镇定,逃至潼津,他把陆续逃归的败兵集合起来,重新守住关口。崔乾祐大胜后,稍稍休整军队后,马上向唐军扑杀过来。为哥舒翰一手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拨归仁等人见大势已去,暗中商议好要一起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几个人进得大营,拥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里?”哥舒翰得过半身不遂的身子又经一路狂逃,还没歇过劲来,忙惊问诸将。  “大师,二十万大军,在您手中一天就覆亡殆尽,还能回朝廷面君吗?高仙芝等人的下场您不知道吗?”诸将向哥舒翰把事情挑明。  此时的歌舒大将军还算条汉子,怒道:“我宁可像高仙芝那样被国家杀头,你们放掉我!”如此奇货可居,火拨归仁等人当然不会放走。他把哥舒翰绑在马上,捆送至崔乾祐营内,以余军归降。至此,潼关失陷。  崔乾祐也不敢怠慢,连忙以囚笼驰送哥舒翰于洛阳。安禄山见到哥舒翰,骂道:“你平常总是瞧不起我,现在成为我手下败将,怎么样啊?”青壮年时代万马军中驰骋杀人的歌舒大将军,可能又老又病的原因,也可能二十万大军丧亡殆军的惊惧使然,他膝盖一软,一下子跪倒在安禄山面前,俯伏谢罪,说:“陛下是拨乱之主。现在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滇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为臣我现在为陛下您以书信招降他们,可平定这三方唐军。”安禄山大喜,马上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下门下平章事。随后,安禄山大脸蛋子一沉,唤人把站在下边等着的封赏的火拨归仁五花大绑,喝斥道:“背主忘恩的东西,怎能容你这样的人留在军营!拖下去砍了!”安禄山此招,表明此人确实是一个大奸雄。一来可以激励手下将士一心为主(安禄山自己),二来又卖哥舒翰一个大面子,试想,如果三面唐军皆能由哥舒翰招至,死个粗疏忘恩的火拔归仁算个屁。  不料,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并纷纷严兵以待,丝毫不为所动。安禄山这才知道哥舒翰此时个无用的废物,又念起旧恶,就派人把哥舒翰杀掉了事。可见,人死一定要死的是时候,“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假如哥舒翰在土门的大浴室蒸桑拿时嗷地一声归西,肯定是因一生抗击吐蕃而功名盖世,不仅唐朝存在时会四时享受冷猪肉,后代万世也会被人们作为竭忠保国的楷模。加上又有西北边境人民的民歌颂扬,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赋诗表彰,没准儿经后世艺人再演义那么几下子,跟关公并列门户都不称奇。可惜可叹,老将军死晚了,又拜倒于安禄山座下,一世英名,皆为流水。为唐朝出生入死大半辈子,晚节不保,向贼屈膝,史官盖棺论定八个字:“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回想一下,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唐朝设十节度使(十大军区),其中九大节度使都是处于西北边疆,只有河东一镇治所在在较处内地的太原。唐玄宗中后期,由于郭虔瓘、郭知远、王君廊、张守珪、王忠嗣、牛仙客等能将良臣的经营,吐蕃、突骑施、奚、契丹等异族遭受沉重打击,已无能力进攻唐境,远远窥伺而已,唐朝只要稍于边塞筑坚城待守即可。  偏偏玄宗晚年好安乐,以为只要边镇不乱,即可高枕无忧。节度使在外,重兵在握,有专征之权,兵之强弱多寡,将领之忠奸精英,朝廷一无所知。同时,安禄山等人又收买人心,以蕃将全代汉将,将士只知主师的恩威,根本不知朝廷的存在。加之唐玄宗晚期已承平多年,内地又无重兵防守,外强中干,重用文臣(又多是李林甫、杨国忠此等奸邪自私之人),因此,塞外精锐之师一反,内地全是疲弱乌合之众,仓悴迎战,交兵即溃。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再能战斗冲锋,对唐朝生有八颗忠心,再舍生忘死,也不过一身两臂,不能呼风唤雨,没有导弹核武器,冷兵器时代,只能眼着盛唐的大厦轰然中塌,无可奈何!哥舒翰虽有军事干材,但其度量隘浅,不恤军士,老病昏庸,又加上杨国忠窜掇唐玄宗再三催命出潼关迎敌,败亡之势,根本就不可扭转,唐朝上下骄昏如此,三将败擒,也在常理之中。时兮命兮,令人长叹。      临危救难 再构国家  ——唐朝中兴大将李光弼、郭子仪、颜杲卿、张巡      哥舒翰潼关大败,消息传来,“上始忧”,玄宗这个真正着了慌,六神无主。由于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安禄山刚刚造反的时候,他就早早让其副手崔园暗中准备长途行军所需,万一有难,他能有时间有物质存储逃往自己的兼任地区。唐玄宗向他问计,杨国忠马上以蜀地为首选,玄宗当时脑子一锅乱粥,当然也就答应下来。转天上朝,杨国忠在朝堂上会集百官,问应敌之策,众人皆唯唯不对。杨国忠惶惧流泪,说:“一直有人上告安禄山谋反,总共有十年之久,皇上总不相信。事已如此,不是我这个宰相的过错。”下朝后,杨国忠忙使自己的堂姐妹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入宫,劝唐玄宗入蜀。  安禄山大军一路杀来,气势汹汹。潼关破后,长安指日可至。都城之内,士民都惊惶乱窜,不知所之。唐玄宗先下诏称自己御驾亲征,大小朝臣谁也不相信。上朝时,只有平时应到人数的十分之一、二。眼看告急文书一路飞来,安禄山军队已离城不远,唐玄宗忙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结御林军,保护着杨贵妃姐妹、杨国忠、皇子、妃、主、皇孙等直系亲属一帮人偷偷溜出,逃之夭夭。路经马嵬驿,御林兵起事,杀杨国忠等人。玄宗无奈,下令杨贵妃自尽,眼看宠妃“辗转玉颜马前死”,老头子心如刀割也无可奈何。入蜀之前,当地父老遮道哀求,恳请玄宗留太子李亨留在当地,以号令诸军,抵御安禄山贼兵。不得已,唐玄宗留下后军二千人与太子,自己在一行人保护下急忙往蜀地加速逃亡。  长安城内,安禄山大开杀戒。贼兵把霍国长公主(唐睿宗女儿)等王妃、驸马宗室尽杀于崇仁坊,并统统活挖其心,掏出来祭尊被唐廷斩首的安庆宗。同时,又虐杀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亲党八十三人,皆用铁制锐器撬开脑盖加以残杀,血流遍地。转天,又残杀皇孙及皇室郡主县主二十多人,金枝玉叶,一时凋残。至此,标志着光辉赫赫的盛唐时代戛然终结,唐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      力挽狂澜 殊死报唐  ——中兴大将之李光弼      时至今日,只要说起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军,国人只熟悉郭子仪,戏曲中又有《满床芴》、《打金枝》等传统折子戏,男女老少,都能知晓一二。仔细研读各类史书,才知拥有兴唐第一功的,当属本来是契丹族的李光弼。《旧唐书》中,只把李光弼与王思礼、邓景山、辛云京共列一传;《新唐书》虽多篇过于精简,却把李光弼单独成传,待遇与郭子仪相当。南宋以后,估计屡次失国,汉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总是把郭子仪等汉族出身的将师刻画为光复国家的栋梁,有意无意地逐渐弱化其他“九夷”出身的 大将。随朝代递嬗,又无民间戏曲、演义渲染,这些立有奇功的能臣武将们的事迹渐趋黯淡,几近失传。  究其实也,赫赫大唐的创立者李渊家庭本来就不是纯种的汉族,绝非后来编造杜撰的是什么李耳或李广的后裔。李唐家系渊自北魏的西北民族杂居地区,或许是汉化的鲜卑人,或许是汉化的突厥种。皇室自身的民族模糊观念和以“天下为已任”的雄才大略,李唐王朝的民族隔阂意识非常淡薄(其实汉族是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初唐时就有冯盎(百越)、阿史那社尔(突厥)、契苾何力(铁勒)、黑齿常之(百济)、李多祚(靺鞨)等“九夷”大将,忠心耿耿于唐室,为唐王朝东征西讨,死命拼杀,青史有名,都是大唐“纯臣”。因此,唐朝使用非汉族的“九夷”将领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给后人的印象,好象造反起兵、残暴杀人的都是“异族”,其实他们手下充当首席军师出尽坏点子的都是汉人。安禄山兵起,河北尽降,以至于唐玄宗哀叹:“河北二十四郡,怎么就颜真卿一个忠臣!”即使与安禄山同宗的安思顺,也是忠于唐朝,事前不断向玄宗提醒安禄山要造反,虽然事后由于哥舒翰造假,使玄宗怀疑安思顺和安禄山暗中勾结,下令杀掉安思顺兄弟,但当时“天下冤之”,最终仍是唐朝不叛之臣。而且,以李光弼为最,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时刻,“九夷四蛮”出身的将军们,包括哥舒曜、白孝德、李国臣、白元光、荔非元礼等人,舍生忘死,力赞唐室,时至今日,他们的忠勇行节,仍旧令人感动,能使人至于唏嘘泣下。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奠长。武则天统治时期,内附唐朝,官至右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侵袭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抵御。临行前,老头子不知怎有了预感,对人讲:“灭了来袭的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果然,平贼之后,李楷洛于回师途中病死,真正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唐廷大力褒扬,赠营州都督,谥忠烈。  李光弼烈士子弟,自幼就不象一般孩子一样嬉闹玩耍。少年时代起,李光弼就精于骑射,性格严毅刚果,不苟言笑,让人一见肃然,营中上下皆知这是个有远大志向的好苗子。李楷洛死后,李光弼袭父封爵,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手下任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忠嗣一直慧眼识人,对李光弼另眼相待,他常常对人讲:“日后能代我统兵的,非光弼莫属。”由于在击破吐蕃、吐谷浑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云麾将军。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李光弼为副使,知留后事(统管全部军备后勤事务)。由于李光弼一表人才,为人磊落,安思顺想把女儿嫁给他。“光弼引疾去”,推托自己有病,没有答应这门婚事。由此,就可以见出李光弼出道时就有深谋大略,不把自己陷入这些权臣大将的关系网中,这样,才能一心尽忠朝廷,免受私人的利诱恩惠。素与安思顺不和的哥舒翰知道此事后,大竖拇指赞叹李光弼是个汉子。当其时也,安禄山、安思顺兄弟权倾朝野,平常人想巴结他们都没门,而李光弼意坚辞不做“乘龙快婿”,志节确定不同反响。为此,哥舒翰“异其操节”,上表朝廷,征入京城为武官。  哥舒翰镇守潼关时,唐玄宗心中也打鼓,同时拜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临行之前,玄宗问郭子仪有何良将可以推荐,郭子仪马上就说出李光弼的名字。唐廷制下,以李光弼为云中大守,兼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天宝十五年三月,李光弼以五千兵马与郭子仪合军,东下井陉,收复常山郡。史思明叛军来援,李光弼数出奇兵,贼军连败,唐军趁机攻拨赵郡。四月,唐廷又拜李光弼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史。七月,李光弼率军又在常山的嘉山一带大破安禄山属下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三大将,斩首万余,生俘四千。史思明露发徒跣,只身一人逃往博陵。至此,河北大半郡县重为唐军所有。    首伐连捷之时,李光弼清醒认识到,范阳是安禄山老窝,应该先予攻克,绝其根本。计划未行,哥舒翰潼关败迅传来,唐玄宗逃往蜀地,一时间军心大骇。唐肃宗李亨即位后,马上派使臣授李光弼为户郎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弼临危受命,立即提五千兵马赴太原。  当时,节度使王承业慌于军政,侍御史崔众在太原主持军事,平时根本不拿王承业当回事,参见这位上司时也时常着甲提枪,随便闯入,没有一点上下尊卑规矩。李光弼听说此事后,本来就对崔众很反感。朝廷令下来,依理崔众应把所部兵马全部交予李光弼掌管。赴营参见新上司时,估计是牛逼已成习惯,崔众骑马率兵士与李光弼会面,双方队伍相交,崔众仍旧大大咧咧安坐马上,根本不行参见礼。李光弼大怒,喝令左右当众把崔众拿下,绑缚关押。刚把崔众推走,朝廷中使赶到,说有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又问众人崔众在哪里,要他跪地听封。李光弼答言:“崔众有罪,已经关起来了!”中使连忙拿出朝廷敕旨给李光弼看。  “现在要处斩的,只是侍御史崔众。如果你宣读制命封他为中丞,我就斩中丞崔众。如果朝廷有旨拜他为宰相,我就斩宰相崔众!”李光弼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中使惧,遂寝之而还。”兵荒马乱,大将在外,有生杀矛夺之权,这位公公胆小得聪明,赶忙回朝复命。转天,李光弼大树兵仗,在军中当众斩杀崔众,威震三军。这崔众也是倒霉蛋,撞在李光弼刀下,成为李将军树威立势的牺牲品。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等人率十万多叛军向驻扎太原的李光弼军发起攻势。当时,唐军的精兵锐卒都被征调到朔方军保卫唐肃宗,李光弼手下士卒连一万都不到。面对十倍于已、来势汹汹的劲敌,众将都建议修城凭固,坚守以待外援。惟独李光弼有自己的见解。“环城四周有四十里,现在派城内兵民大修城池根本就不现实,敌人马上就杀至城外,到时大家筋疲力尽,连御敌的力量都没有。”于是,李光弼亲率士卒百姓,在城外掘壕沟为守,又下令挖堑沟数万,周围将士也不明就里,只能依命而行。    史思明到太原城前信心百倍,对诸贼将说:“李光弼弱兵不过一万,太原可屈指而取,然后我们鼓行而西,直攻河陇、朔方两军,再无后顾之忧!”没想到,刚要攻城,李光弼派人先以二百人才能挽动的巨型抛石车猛砸大石,一顿乱轰,叛军有一、两万人被砸成肉酱。史思明指挥兵士搭建飞楼,用木幔围起,在中间堆土成山,想凭土山临城进攻。李光弼兵士从下面把土挖空,土山轰塌。如此数合,史思明知道确实遇到劲敌,再也不提连战速决的事情。  史思明在城外张灯结彩,大宴兵士,又让戏子在台上扮成逃跑的唐玄宗,一来刺激城内固守唐兵,二来给叛军当“宣传队”,鼓舞士气。戏演到一半,台上的几个戏子忽然不见——李光弼派人从先前挖的堑沟壕洞一直钻到戏台上,掏空地层,戏子们自然就掉了下去。没多大功夫,几个戏子就被推到城头,咔咔几下,涂满化妆油彩的脑袋就被扔了下来。“思明大骇”,把自己的统军牙帐赶忙迁到距城很远的地方。叛军走动时,也个个眼睛紧盯地下,惟恐不小心自己也掉到下面的窟窿里面,脑袋搬家。  相持之中,李光弼派人遍挖城外地下,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地道战”——只不过唐兵不是躲在里面放冷枪,而是把叛军营地的地下全部挖空。见时机成熟,李光弼假装城内粮尽,派人向史思明“约降”。“思明兴奋过望”,眼见在约定的时间有唐军将领手执白旗出城,忙下令兵士放仗准备迎降。脸上笑容还没消失,史思明身后军营忽然发出巨响,随即声声惨叫——军士集结后,地面再也承受不住重量,纷纷“塌方”,几千叛兵糊里糊涂全被活埋。再一转头,城上城下唐兵鼓噪大喊,精骑突出,一下子就杀掉近万名叛军。史思明下破了胆,转身就逃。唐军乘胜追击,斩首七万余级,获军资粮草无数。此次大胜后,唐廷迁李光弼为司空,封郑国公。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光弼又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不久,又为天下兵马副元师。  滑汴节度使许叔冀屡战不利,向史思明投降,唐军形势转恶。有人建议增益陕郡兵力,速保潼关。李光弼不同意,说:“两军相敌,尺寸之地必争。今弃五百里地而退守潼关,贼军益地,威势更强,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同时,他又做出悉空洛阳城的决定,让全城官吏居民全部出城避寇,派军兵运送守城军备于其中。史思明军队到偃师,李光弼全军赶赴河阳。双方在石桥相遇,时值黄昏,李光弼令军士持火炬慢慢行进,坚甲利矛,叛军忌惮李光弼威名,没有人马敢突前进犯。史思明军驻扎于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只敢在河阳南筑月型城,挖战壕与唐军相持。十月,贼军攻城,李光弼指挥得当,斩千余人,生俘五千多人,叛军掉入河中又淹死好多。  南城方面,唐将李抱玉也使“诈降计”,忽然出兵击袭,又杀伤不少贼兵。唐将荔非元礼在羊马坡大破贼军。各路贼军虽溃败,毕竟是燕山锐卒,很快又整合在一起,劲兵三万,全力进攻北城,很有决一死战的气势。唐军城内兵少得可怜,全赖李光弼指挥得当,或给五百兵,或给三百铁骑,或给几十匹战马,又临阵重赏英勇之士,杀掉几个退兵败卒,使得唐军有必死之心,望旗而进,一举斩敌万余,生擒八千,俘获敌军大将三人。  战事正酣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李光弼手下大将荔非元礼守羊马城。战事胶着之时,李光弼命令荔非元礼悉兵出战。贼将周挚指挥八道兵马,一边填平壕堑,一面疯狂进攻。荔非元礼乍开城门一冲,敌兵小却。毕竟贼兵人多势众,攻意正盛,荔非元礼认为此时不是派精骑突阵的时机,就摇旗令步兵回阵,示弱诱敌。李光弼大怒,派人召荔非元礼回师营,想当众杀掉以明军法。荔非元礼对传令兵说:“我正在战斗中,来不及见主师,请回禀一声,破贼后我马上去!”在栅后望着贼军越来越近,荔非元礼对手下将士说:“李公刚才派人召我,是以为我们刚才怯战,要斩我以示众。现在应该拼死一奋,战死有名,以免因无功而受戮于军营之内。”说完,荔非元礼下马持刀,身先士卒,瞋目冲前,身后将士感奋,左右砍刺,无不以一当十,斩杀数百敌人,势不可当。贼将周挚见势不妙,慌忙遁走。(荔非元礼的兄弟荔非守瑜也是英雄。安禄山大兵初起,一路锋锐无比,所向皆捷,惟独行至婴子谷,荔非守瑜只身一人,蹲地而射,竟射杀数百贼兵,还有几支箭从安禄山乘坐的大军车窗旁嗖嗖飞过,吓得安禄山率从人绕道而行。荔非守瑜箭尽,又不愿被叛贼生擒,投河而死,十足血性。)南城的史思明仍不知北城军败,还在指挥叛兵猛攻。李光弼驱赶八千多俘虏临河“展览”,当众杀掉数十人恐吓敌军。剩下的俘虏大惧,纷纷跳入河中往南岸游,唐军刀砍箭射,几乎一个不剩全部报销。见此,史思明又率军败走。  每次大战前,李光弼都插一锋利短刀于靴中,有必死之心,对属下讲:“我位居三公,绝不会活着被贼军俘虏,誓死报效朝廷!”至此,见敌军退败,李光弼西向天子所居方向拜舞,“三军感动”,欢声震地。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