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3

作者:石岳文 字数:16790 更新:2023-10-09 10:18:10

庆祝找到耶穌受难的十字架,已经流传近两千年李汉平9月26日早上一出门,就觉得街上气氛不同寻常。一是许多人穿上白纱做的民族服装,二是随处可见人们拿着长长的树枝和鲜黄的花束,三是到处都能看见羊群和买羊的人群。我问路人今天是什么日子,一个人兴奋地说:“明天是莫斯卡尔节,就是发现十字架节日。你不知道吗?我说的十字架就是耶稣基督被钉死在上面的那个十字架,它是在埃塞被发现的!”“发现十字架节”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二大宗教节日,仅次于主显节,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说,罗马帝国皇帝康斯坦丁大帝的母亲海琳娜在埃塞发现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为纪念此事,埃塞人早在公元326年就设立了这个节日。在埃塞本土语言中,“莫斯卡尔”的意思是“十字”。关于十字架如何被发现的,最流行的传说是,海琳娜追踪一股缭绕不绝的香烟,一路走来,最终到达十字架所在地。那么,十字架又是如何来到埃塞的呢?埃塞距中东较近,历史上中东地区战乱不断,许多人曾迁移到埃塞避难,一些中东文物也流落到埃塞。在埃塞北部的沃洛山脉,有个名叫吉生•马利安姆的古老修道院。院中有一册非常有名的书《特夫特》,写于15世纪中叶,书中记载了十字架被发现的故事:中世纪时,埃塞的基督教君主为保护本国少数民族不受别国异教徒的迫害,发动远征,在莫斯卡尔山上获得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大主教珍藏的耶稣受难十字架的碎木条,将其命名为“莫斯卡尔”以示纪念。如今,传说中的碎木条经历了千年风雨早已化为历史,而“发现十字架节”却流传下来,越发红火。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庆祝活动从莫斯卡尔节前夜就开始了。在市中心的莫斯卡尔广场上,人们一大早便用树枝扎起高达数丈的金字塔形柴垛,许多人赶来观看。普通百姓也纷纷把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树枝带回家,扎成一堆,树枝上插着美丽的小黄花。到了晚上8时,人们用桉树枝点燃柴堆,这象征着海琳娜在寻找十字架的路上焚香并祈求帮助。天黑时分,人们成群结队,聚集到莫斯卡尔广场。穿着五颜六色长袍的教士、学生、铜管乐手和维持秩序的人,围着巨大的金字塔柴垛,高举火把,一边唱着节日歌曲,一边把火把投向火堆。柴堆被点燃了,成千上万的人载歌载舞。接下来是盛宴、焰火乃至鸣枪。整个城市到处都是火焰和欢歌……直到燃烧着的大大小小的柴堆几乎化为灰烬,庆祝才算达到高潮。而人们的狂欢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家家户户狂饮一种叫特拉的自酿啤酒,陌生人也会受到热情欢迎和款待。第二天,节日正式开始,人们回到火堆边,在残存的灰烬中不断画十字以祈求保佑。当地人告诉我,只有在埃塞发现的十字架才是真的,为强调这个独特性,很多当地人又把这个节日称为“发现真十字架节”。这个节日象征着新季节开始,也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在首都以外一些地区,人们把这个节日看得比主显节还重要,庆祝活动持续至少一周。在一些地方,人们给庆祝活动的每一天冠以不同的名字。家家户户要杀牛,丈夫割肉,妻子取血,每天吃牛的不同部位,以象征女人多产和庄稼新生。每年这时候是埃塞最欢乐、最富魅力的时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在欢庆。第四部分戈登死在现在的苏丹总统府1885年,这个指挥火烧圆明园的英国人被苏丹人民杀死李涛2004年1月,我随李肇星外长访问了苏丹等非洲4国。李外长在会见苏丹总统巴希尔时表示,中国人民欠着苏丹人民一个人情。李外长指的是苏丹人民杀死了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英国人戈登的事。于是我特地到戈登被杀的地方看了看。现在的苏丹总统府正是当年戈登对苏丹实行殖民统治时期的总督府。这是一座三层宫殿式白色建筑,内外戒备森严,士兵们荷枪实弹。在一楼大厅一个侧门入口处的白墙上,钉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查尔斯•乔治•戈登死于1885年1月26日。1860年,英国人戈登参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并直接指挥了圆明园的大烧杀、大抢掠。1863年,戈登率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同治皇帝特地赏给他一件黄丝绸马褂。这件马褂现在还陈列在苏丹哈里发博物馆里。在19世纪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浪潮中,英国以埃及为据点,逐渐把势力渗透到苏丹。19世纪70年代末,苏丹爆发了非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殖民主义武装起义———马赫迪起义。1881年5月,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宣布自己为“救世主”马赫迪,领导苏丹人民进行圣战,驱逐外国侵略者。他的主张很快得到响应,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屡屡挫败英军。最后,英国统治者把希望寄托在戈登身上。戈登曾在苏丹待过5年,任过赤道省省长,有人吹嘘说“光凭他的名字就会发生奇迹”。戈登临危受命,于1884年1月乘汽轮从开罗抵达喀土穆。戈登很快致信马赫迪并送去一件红色礼仪长袍和一顶高官毡帽,劝说马赫迪,如果停止暴动,他可做科尔多凡的君主。没想到,马赫迪立即退回了戈登的礼物,还回赠给戈登一件阿拉伯大袍,要求他改信伊斯兰教。不久,马赫迪率军逼近喀土穆,他们切断了电报线和英埃军队的北退之路,以4万名士兵的强大阵容包围了这座城市。到秋天,戈登只能在总督府的楼顶通过望远镜眺望遥远的天际,以盼望援兵的到来。1885年初,围城的士兵达到10万之众。1月26日,起义军攻入喀土穆,冲进了总督府。戈登被苏丹士兵用长矛刺死,他的头被砍下来沿街示众。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苏丹时说:“曾经镇压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苏丹民族革命运动的帝国主义者戈登,最终受到了苏丹人民的惩罚。”我仔细辨认木牌上的每一个字母,又看看那个不大的角门,脑海中浮现出当时那充满火药味儿的厮杀场面,也不断揣摩这个刽子手当时的绝望心情。第四部分“中国风”吹到了拉木岛寻找郑和船队的后裔中国人在这里留下烙印李新烽乘船回到拉木城已经是下午3时。船未靠岸,我就看见美国商人惠勒和宫殿宾馆的副经理站在码头迎接我们。惠勒一边拉我上岸,一边说,这几天他一直在为我担心,惟恐我出现什么差错,毕竟我是孤身一人深入孤岛,“见到你我就放心了”,惠勒诚恳地话语让我感动不已。一回到岛上,陪同奥马里就跑去找阿利,我在西游村遇到的老人萨利姆的孙子。阿利告诉我,他来拉木城是为了学习,可是后来钱花光了,他只好找了份在船上帮工的活儿先干着,等挣够了钱再说。谈起郑和船队的事,他说:“时间太久了,帕泰岛上没有一个人能讲清楚这个故事,只知道一个大概。”不过,我的来访使他对这件事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说如果有机会他一定要弄个明白。为了抓紧时间搜集资料,这天下午我又来到了拉木城的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看到最多的是瓷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在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拉木出土的中国瓷器。在参观中,我看到有一组中国瓷器的说明写着:14至18世纪,中国瓷器在拉木非常流行,中国人用瓷器来换象牙和黄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特别向我推荐了一个中间带花纹的大青瓷盘子,据说敲击这个盘子,它能发出悦耳之声;不仅如此,传说这个盘子还能测试毒素,如果把有毒的饭菜放在里面,盘子会自动破碎。另外一组包括中国古钱币和筷子在内的实物,似乎更能说明拉木与中国的联系。在我离开博物馆的时候,特意又留心了它的介绍:拉木岛是斯瓦希里语的发源地,深受阿拉伯、印度、中国文化的影响。出了博物馆,我一边琢磨这句话,一边开始仔细品味拉木城。我发现,拉木城里的建筑跟中国的建筑很像。而随处可见的双层饼和五加里粥(即玉米面粥)更是让我备感亲切,因为它们的味道,我实在太熟悉了。一本关于拉木饮食的书中介绍说,拉木岛上不少食品的制作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中餐的成分。除了这些,被誉为拉木岛上手工艺品之乡的马汤多尼村也说明了中国对拉木岛的影响。这个村子以制作小型木舟和编织各种草垫、草篮闻名,有人说,他们的编织技术是很久以前中国人传下来的。我发现他们编制的篮子跟我在帕泰岛上见到的一样,这些篮子主要是人们下地干活时背的,有的也放在家里当容器。逛完拉木岛,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遥远的“中国风”为什么能够如此强劲地吹到东非沿海一带?我翻阅了很多资料,整理了自己的思路,觉得拉木岛之所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唐朝“丝绸之路”的间接影响、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帕泰岛上中国人的影响造成的。当年郑和船队意外留在帕泰岛的船员中,可能不仅有水手、厨师、医生、文人,还有各种手艺人,这些人不仅随船带来大量中国瓷器、丝绸等贵重物品,还在与当地居民的长期共处中,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留在了那里。另外,拉木岛与帕泰岛近在咫尺,人员往来频繁。除为生计直接来往于两岛之间外,中国人无论是主动南下寻找自己的船队故友,还是被迫离开帕泰岛去其他地方谋生,拉木岛都是必经之地。中国人的往来必然在这里留下烙印。对郑和下西洋的采访结束了,但有些问题却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目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基本上有以下5种观点。“贸易说”认为,明朝立国之初,承袭元代重视对外贸易的传统,不仅在太仓、泉州、广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明成祖登基后,更是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命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就是为了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将对外贸易推向高峰。“朝贡说”指出,明朝廷贪图“居临天下”的虚名,命郑和船队出征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吸引海外朝贡,向世界昭示其富裕强大,进而聚敛天下奇物珍玩。“邦交说”认为,郑和下西洋前夕,东南亚一带局势动乱不安,反明势力活动猖獗,派遣使节是为了以怀柔手段和“厚往薄来”的邦交原则,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借以安定国内外形势,提高明成祖的声望。“惠帝说”认为,朱棣在刀光剑影中夺取皇位后,惟恐惠帝夫妇未被南京城内的那场大火烧死,流亡海外,“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是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因。“长颈鹿说”则认为,郑和船队远航非洲是为了寻找长颈鹿的故乡,因为他们在孟加拉看到长颈鹿后,误以为是贵重、吉祥的野兽“麒麟”,是皇恩浩荡的象征,而当获知长颈鹿原产地是肯尼亚时,便不远万里,远航寻觅。各种说法各持一端。其实,促使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尽管动因错综复杂,但是有一点明确无误,即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掠夺他人财富,侵占他国领土,而是“宣德化而怀远人”的和平、文明、友好之举。事实证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所访国家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谊与了解,带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特别是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达到了互通有无、增进了解的目的。而那些由于意外被迫流落海外的郑和船队的船员更是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带到了世界。可惜的是,明宪宗成化年间,保守势力占上风,“下西洋”被认为是“劳民伤财”的举动,从此再没有向海外派出船队。第二天早上,在离开拉木岛之前,我走进了拉木图书馆。走上二楼,迎面看见一个很大的瓷罐,在寻找郑和船队后裔的过程中,我见到的中国瓷器实在是太多了,现在再见到它们,我真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在这家图书馆,我翻阅了有关拉木群岛,特别是帕泰岛的书籍与资料。当我带着复印的材料匆匆赶回宾馆取行李时,宾馆的副经理正提着我的行李在门口等我,她笑着说:“是出发的时候了,再不走就要误船了。”热情、纯朴、好客的拉木人再次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当我离开拉木岛时,激动的心情取代了来时的忐忑不安,我为此行的顺利与收获感到浑身轻松。当我与新结识的朋友们挥别时,我的脑海中闪现出这样的念头:郑和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我还会回来,向人们讲述这里发生的一切。第五部分新奥尔良没有“欲望号街车”在阳台上抛项链旧街区夜夜有狂欢王雪有关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州以及整个美国南部的印象还是从中学课本里得来的——风景壮丽的庄园、萨克斯里流淌的爵士乐以及苦难同歌声交织的黑人奴隶生活风情。前不久,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了新奥尔良,这是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的一个城市,人口约500万,她与美国其他城市很不相同,到处洋溢着欧洲文化气息,充满了异国情调。搜寻关于新奥尔良的记忆,最切近的就是那部著名电影《欲望号街车》了,它是根据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同名话剧改编的,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在新奥尔良沉沦的故事,颇有点像曹禺的《日出》。身处新奥尔良,你会有意无意地寻找作家笔下的“街车”(“街车”是美国人的说法,我国国内一般都叫无轨电车),但一连两天,我只看到两三辆街车滑过路面,车上的乘客也不多。直到最后一晚,我下定决心登上了一辆“河岸街车”,当时夜色已深,我知道自己已无缘一坐“欲望号街车”,但还可以在新奥尔良,体验一下剧中人隔着玻璃窗观看这座城市的感觉。车窗外是灯火辉煌的大街,到处散发着一种幽深、沉醉的诱惑力,想象着剧中的女主角布兰奇那一头金发在月光下该是何等美丽,我不禁有点神情恍惚。“河岸街车”是一趟行驶于艾斯普兰德大街与朱丽叶街之间的红色电车,晚上坐车的人较多,大多是过完夜生活后返程的异乡人和学生。在车上,我问一个年轻的黑人,这城里有没有“欲望号街车”,他耸了耸肩,露出一脸的茫然。聚会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和欧洲人一样,美国人总会为了些不是理由的理由聚会在一起。而这种聚会和狂欢的气氛在新奥尔良体现得最明显,它因此被美国人称为“聚会城”。新奥尔良曾受法国、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长达100多年,所以这座城市的建筑以及人文风情,至今散发着欧洲大陆的气息。法国旧街区是靠近密西西比河一侧的地带,由12个街区组成。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这一带便开始热闹起来。法国旧街区的建筑具有西班牙特色。因为17、18世纪法国移民来到这里所建的建筑,早在18世纪后期就因战火而遭到严重破坏,后来的建筑群为当时占领新奥尔良的西班牙人所构筑。这种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它二层楼上的阳台和用细铁丝或铁栏杆做成的围栏,每个阳台的图案各不相同,还到处摆满了热带和亚热带的绿色植物。晚上,阳台上的人们站在栏杆旁饮酒聊天,同时看着马路上的景色和游人。阳台上的人们喜欢朝楼下的人群投掷当地非常流行的水晶玻璃项链,其颜色多是紫色或金黄色,它是一种热情、友好和幸福的象征,往往是阳台上的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便将手中的水晶玻璃项链扔给他(她)。一个人得到的水晶项链越多,就表示他(她)越受欢迎,那种荣耀和喜悦的程度简直无法形容。真正的疯狂高潮是在每晚11时以后。在这条街上吃、喝、唱、跳,尽情狂欢的人群中,时不时会有手握啤酒瓶子的女子向你走来,她们尖叫着欢呼着,甚至有人故意袒露自己的乳房,以期引起阳台上人们的注意,将几串水晶玻璃项链扔到她们的脖子上。新奥尔良还是著名的爵士乐城。在这么一片人气鼎盛、弥漫着欧洲古老情调却又略显凌乱、拥挤的街区,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音乐家、作家和艺术家。这里许多爵士乐现场演奏的俱乐部在20时左右便开始营业,每当夜幕降临,人潮歌涌的波旁街就变成一片音乐的海洋,所有的爵士乐俱乐部、酒吧的门连同它们高大的百叶窗都敞开着,各种招揽顾客的先生或小姐站满街头,凡是路过的游人,都可以看到和听到酒吧里的一切。路边五颜六色的霓虹灯闪烁,夹杂着各种各样的肤色和语言,混凝着啤酒和香水味道的街道上人如潮涌,到处洋溢着人们喜悦的笑声。有的俱乐部里根本没有桌椅,人们就站着,一边享用啤酒、一边感受着乐手们即兴演奏的旋律和节奏,同时感受着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第五部分美国军人葬在阿灵顿这里每年增加5400个新墓,曾帮助中国抗日的陈纳德将军也葬在这里乔汉生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国殇日”。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在历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设立的。美国总统每年都参加凭吊。每逢此日,位于华盛顿西南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那里安葬着生前服过兵役或阵亡的美国士兵。美国有130个国家公墓,论规模阿灵顿国家公墓排名第二。公墓里安葬着26万具遗体,存放着7000多人的骨灰。阿灵顿国家公墓最初是乔治•科斯蒂斯的私人产业。科斯蒂斯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孙子,他继承了家族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一块地。1802年开始,他花了16年时间在继承的土地上盖了房子,取名“阿灵顿舍”。他想把“阿灵顿舍”建成乔治•华盛顿博物馆,但是后来因拖欠联邦地产税,土地被政府没收。1883年,美国国会用15万美元买下“阿灵顿舍”及周边的4平方公里土地,想建成“军事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这里成了国家公墓。美国国防部就建在公墓附近。阿灵顿国家公墓接收安葬者的条件是:死者生前必须服过兵役,属正常退役或阵亡。沒有服过兵役的美国人,允许在此安葬的除了军人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只有美国总统可以破例。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有塔夫脱总统、肯尼迪总统、马歇尔将军、阿诺德将军、布雷德利将军等。曾经帮助中国抗日的美国空军“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遗体也安葬在这里。阿灵顿国家公墓安葬的普通士兵比政要和将军多,远可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近有“9•11”事件中五角大楼遇难的军人和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阿灵顿国家公墓有一块军人心中的圣地——无名墓。在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阵亡和失踪的士兵很多,美国国会和总统分别授权建立“无名烈士墓”,纪念那些无法核实身份的士兵。因为阵亡人数多,人们只好从各次战争中选择一名阵亡士兵为代表安葬。阿灵顿国家公墓的无名墓,原来安葬了4具士兵遗体: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两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还有一名是在越南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后来,这名士兵的遗体经过DNA检测核实了身份,移葬回乡。现在的无名墓里只有前3名士兵的遗体。在美国军人心中,无名墓是最神圣的地方,专门有仪仗队24小时守卫,夏季每半小时换一次岗,冬季每一小时换一次岗。肯尼迪的墓地是公墓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墓地之一。肯尼迪墓碑和士兵的墓碑不同,不是白色石碑,而是一块深色金属碑。墓碑上雕刻着一枚十字架、肯尼迪的全名和生卒年份,没有墓志铭。距离墓碑不远处有一个用糙石块砌成的火炬台。火炬台里的火焰常燃不熄。人们从肯尼迪墓地远眺,能望见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山;近处,在墓碑东侧有一段弧形矮墙,上面刻着他生前的精彩演讲,其中动员美国人民参加志愿者行动时说的话最吸引我:“我的美国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我参观肯尼迪墓碑时,见到一位年迈的妇人正费力地弯着腰用白色花瓣一片片仔细装点肯尼迪的墓碑。工作人员对我说,老妇人从來不和别人说话,自从肯尼迪安葬在这里以来,每年国殇日她都来扫墓。现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平均每天安排20多个下葬仪式,周末除外。每年大约增加5400个新墓。第五部分在白求恩故居,能听到广州话小镇宁静而古老参观者多是中国人宋念申2月的加拿大安大略省仍是一片冰天雪地。不少多伦多人都喜欢到穆斯科卡风景区租个小木屋过周末。从多伦多开车到穆斯科卡约3小时,中间要经过一个叫格雷文赫斯特的小镇。汽车过格雷文赫斯特时,我偶然听当地朋友说,这里是白求恩的出生地,镇上还有他的纪念馆。一个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名字,猛然在大洋彼岸被提起,而且近在咫尺,我当然不会错过去看看的机会。于是汽车下了高速公路,进入小镇。格雷文赫斯特古老、宁静,街道两旁多是两层传统风格的房子,镇中心有一些商店和小餐馆。镇上有条街道,就以“白求恩”命名。汽车开过没多远,我们就见到由积雪围起的一块开阔的庭院,庭院中间是一幢淡黄色的维多利亚式两层老木屋——那就是白求恩的故居。纪念馆办公室及入口就在庭院左边,入口处矗立着一幅白求恩画像。这幅画的背景是大红色,颜色对比强烈。每年的6月到10月间,这里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开放;其余几个月,非节假日时下午1点到4点开放。在等待开门的时间里,我来到路边的介绍牌前。介绍牌一共有3个,分别用中文、英文和法文简要记述了白求恩大夫的生平,其中中文是这样写的:“诺尔曼•白求恩是一位大夫和人道主义者,出生于这所牧师住宅。他对蒙特利尔各医院胸外科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一位坚决的社会化医疗制度的提倡者。1936至1937年,西班牙内战期间,他领导加拿大医疗队,为西班牙共和军服务,首创了流动输血服务。他随后担任了毛泽东所领导的军队的战区外科医生兼外科顾问。白求恩大夫不幸于1939年11月12日在前线逝世,成为一位中国人民所尊敬的英雄。”下午1点整,一位年轻姑娘从街上走来,打开了办公室的门。我和朋友赶紧尾随而入。先买票,然后进入可容纳20人左右的内厅,看介绍白求恩生平的纪录片。参观者自己拿起座位前面的耳机听解说,转动声音频道的按钮可以切换到英语、法语、广东话和普通话。影片大部分都在介绍白求恩在加拿大和西班牙的经历,突出了这位国际主义者的倔强而复杂的性格和他坚定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对白求恩生命中最后两年在中国的情况介绍不太多。可能对加拿大人来说,白求恩最突出的成就,是他对外科医学的贡献以及他为建立社会医疗体制而付出的努力。看了这个短片,我对白求恩一生从一个牧师的孩子成长为医生、由治病救人到力图改良社会、直至为追求全人类自由解放而成为国际主义者的历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那个中国课本中的白求恩,也一下子变得更加清晰、现实了。从放映厅出来,我们来到白求恩出生的那幢房子参观。资料显示,房子建于1880年,是镇上为牧师提供的住宅。1889年,白求恩的父亲马尔科姆•白求恩来到格雷文赫斯特当牧师,一年后,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此。他们一家在这里住到1893年。1973年,加拿大政府买下这幢房子,并进行了全面整修,恢复了历史旧貌。1976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这里共有7名工作人员。夏天参观者多一些,冬天人很少。纪念馆由加拿大政府每年出资维护。而来这里参观的人,80%以上是中国人。故居上下两层的陈设全部是按照白求恩一家当年的样子复制的,屋子里的摆设素朴庄重,参观者和陈列的物品之间没有被硬性隔开,参观者可以完全置身于当年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之中。房子二层的一部分现在用来陈列中国赠送给纪念馆的一些礼品,包括著名画家赠送的白求恩肖像以及地方政府赠送的塑像和工艺品等。屋子里还有一个大大的留言本。我走过去翻看,现在的这本是从2003年开始使用的,已经签了一大半,其中绝大多数留言都是中文,虽然言语简短,但都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敬佩和爱戴。不少留言还都亲切地称白求恩为“同志”,有的留言就是毛泽东主席《纪念白求恩》里的话。下了楼,我问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是否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有那么多人知道白求恩,喜欢白求恩,这位女孩笑着说,她听说是因为毛泽东“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关于他的文章”。她说,也正是因为在遥远的中国有那么多人知道他、关注他,所以加拿大政府才会想到把白求恩医生的故居整修出来,开辟成纪念馆。参观过程很简短,故居很静。从留言本上的日期看,隔不多久,就会有人来参观,尽管每次来的人并不多。岁月流逝着,这位无私的医生就这样被纪念着: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千里迢迢来缅怀他的人并不如潮,却也经常不断。第五部分西部牛仔,一年聚一回单人驯服野马飞身扑倒牛犊陈特安素有“牛城”之称的加拿大西部重镇卡尔加里,西临落基山,东连大草原。从1912年开始,加拿大西部的牛仔和美国等地的牛仔每年都到这里举行竞技大会。卡尔加里的牛仔竞技乡土气息浓,比赛项目多,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牛仔竞技表演”。卡尔加里牛仔节,每年7月第一周的星期五举行,历时10天。一大早,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几乎都头戴牛仔帽,身穿牛仔服,脚蹬牛仔靴。人们享用完免费的早餐后,成群结队赶去观看牛仔节开幕式游行。上午8时,游行路线附近的街道两旁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坐满了人。有些地段还搭起了多层看台。在静候的人群中,不少人披着毯子,或者坐在被子、睡袋上,原来他们都是头天晚上从郊外或其它地方赶来观看游行的。卡尔加里的夏天早晚温差大,晚间气温低至9摄氏度左右,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参与牛仔节的热情。9时30分,游行正式开始。长达4.5公里的游行队伍前后有警车保护。在近百个游行方队中,有代表英、法、美、德、意、韩、阿拉伯等族裔的加拿大人和土著居民。游行队伍里的牧羊犬赶羊群表演特别引人注目。只见牧羊犬往地上一趴,羊群立即停下脚步,牧羊犬纵身一跑,羊群马上跟着快跑。游行队伍中还有马头造型的清洁车,他们分别排在游行队伍的中间和末尾。清洁人员驾着马头车,及时将路面上的马粪等垃圾清扫干净。历时两个小时的游行结束后,几十万人散去,街道上没有留下任何垃圾。卡尔加里西部的斯坦皮德公园,是牛仔节中最吸引人的去处。这里不仅是青少年娱乐、培养冒险精神和寻求刺激的地方,也是牛仔展示剽悍和智慧的场所。只见一位年轻牛仔被钩住吊起数十米高悬在空中。突然,钩子松扣,牛仔从高空坠落。围观的人立刻发出尖叫。他落在距离地面很近的网内安然无事,还兴奋地向围观的人竖起大拇指。在马鞍形的萨德尔多姆体育馆里,参赛的牛仔中有不少10岁左右英姿焕发的小骑手。赛马场内的表演惊心动魄。比赛的优胜者可获巨额奖金。尽管门票价格不菲,最偏的座位要33加元(1加元合5元人民币)。放眼一望,看台所有的座位都密密匝匝坐满了人。赛马表演中,牛仔骑在野性十足、凶猛狂暴的马背或牛背上,他们被颠得前仰后合。桀骜不驯的马或牛总是企图将牛仔甩下背。参赛牛仔的臂、腰和腿都得使巧劲,适应马或牛狂跳的节奏,牢牢地抓住缰绳。要想获胜,牛仔必须在一头大公牛背上呆够8秒,被摔下后能安全地逃脱愤怒公牛的攻击;或者在骑马时,马刺一直夹紧马身,牛仔的手不能碰触马身。空手捕牛犊的比赛中,骑着马飞奔的牛仔,在一定的距离内飞身扑向奔跑中的牛犊,眼准手快地紧紧抓住牛角,用尽全身力气,顺势将牛犊的脖子一扭,牛仔和牛犊双双倒地。马车赛吸引不少观众参与。四匹马拉着车在跑马场上奔驰。观众参与其中,为马车助威加油,人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快跑!快跑!”由于奔马过多,有的马在抢道时相互撞倒,场面煞是热闹。牛仔是人们心中的拓荒英雄,浑身充满青春和活力。他们勤劳、果敢、坚毅、粗犷,弘扬个性。现在,牛仔穿着的服装已成为世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卡尔加里牛仔节新闻中心负责人布朗德•亨查介绍,举办大型牛仔竞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扬当地的历史遗产,尊重和传承牛仔文化,弘扬牛仔精神。同时,这也为加拿大西部地区的农业、贸易、文化娱乐、体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增添活力。负责人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牛仔节为卡尔加里增添了3500个工作岗位,吸引了120多万游客,纯收入1.4亿加元。第五部分阿根廷探戈太难学起源于一条小路不太受年轻人欢迎刘京胜提起阿根廷,凡足球爱好者,皆知道那里有个博卡俱乐部;而舞蹈爱好者必对阿根廷的探戈推崇备至。而如果将博卡与探戈联系起来,那就找到了探戈的发源地——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博卡在西班牙文中是“口”、“嘴”的意思,也是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河港口的一个地名。就是在这个港口的一条小路上,诞生了探戈。当年的港口地区,曾经繁荣一时。各种货船进进出出(至今我国赴阿根廷的货轮仍在这个港口停泊),构成了阿根廷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关口。同各地的港口一样,由于大量船员上岸,众多的咖啡馆、夜总会、酒吧等应运而生。此外大批源于非洲、北美甚至欧洲的移民滞留在港口,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外来社会群体。他们大多社会地位低下、生活不稳定,在酒吧里靠酗酒、唱歌、跳舞来消磨时光或发泄对社会的不满。阿根廷探戈实际上是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其舞蹈是在米隆加、哈巴涅拉、坎东贝等拉美、非洲地区多种民间舞蹈基础上演绎而成的。“小路”是一条长约200米、宽30米的街巷。很早以前,这里是一条铁路支线,两侧建有多处娱乐场所,各类人物在此任意唱歌跳舞,逐渐发展出一种新型娱乐形式,也就是探戈。在阿根廷,有首相当有名的探戈曲《小路》,它的曲作者胡安•德迪奥斯•菲利维托就是在这条小路上散步时灵感突发写下此曲的。作曲家晚年病重时,经他的一位朋友努力,1955年阿根廷政府决定以他的作品《小路》命名这条小街,并且进行了修整,在小街上建立了一些雕像,把它变成了一个探戈史的露天博物馆。走在这条小路上,仿佛置身于一个画廊:街道墙壁和阳台外侧都画上了颜色对比强烈、线条粗犷的与探戈有关的壁画,如《歌曲》、《纺织女》,还有一些雕塑,如《锚》等。这些作品有些直接表现了探戈表演,有些则介绍了探戈产生的历史环境,构成了一部探戈简史。“小路”也被公认为探戈的发源地。阿根廷探戈其实非常不同于我们看到的社交舞和国标舞中的探戈表演。它其实是一种唱多于跳的艺术形式。而且它的唱是清一色男性,且都是独唱,偶尔有几个小滑稽剧穿插。激昂的键盘手风琴是伴奏的主旋律。它特有的切分节奏总是给人以心灵的撞击,歌词和曲调有一定的叙述性,让人依然能感到当年底层平民的悲伤和沉重。探戈舞蹈也不像国标舞中的舞伴那样,两人上身向后呈V形展开,并且快速转动头部,显示出华贵与雍容。阿根廷探戈是两个舞伴的身体并行直立,几乎贴在一起(就是因为这个贴身动作,探戈被引进巴黎时曾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快速旋转、踢腿,非专业人士很难将这些动作连贯起来。当年马拉多纳曾请了一位专业教员教他跳探戈,准备在婚礼上为来宾们一展身手,无奈他那粗壮的足球腿与短时间的训练使他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或许正因为过于难学和曲高和寡,阿根廷人对于探戈的态度,有些类似北京人对京剧的看法。就是年纪大的人喜之不尽,而年轻人却敬而远之。也许是出于记者的习惯,我特意问过一些当地人,结果年老的人颇以探戈为自豪,而青年人却坦言它是注定要消亡的东西。第五部分里约热内卢,桑巴舞的故乡都想一睹风情万种的巴西少女,但跳桑巴的多是老者、壮汉和中年妇女张川杜当地时间2004年2月24日清晨6时,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桑巴舞赛场沸腾了。和着强烈的旋律,游行通道上4000名桑巴舞演员疯狂起舞,纵情地歌唱。两边的看台上,观众们扭动着臀部,伸开双臂左右摆动。演员和观众汇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就是记者在狂欢节现场看到的一幕。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在每年的二三月间进行,以桑巴舞表演人数多、服装华丽、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堪称“世界之最”。记者惊诧于里约热内卢市民对狂欢节的痴迷,人们把整座城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狂欢之都”,记者所到之处无不张灯结彩,人人身着盛装、浓妆艳抹拼命地扭动腰身大跳桑巴舞。巴西的桑巴舞源自非洲,艺术家们揉合了在巴西流行的各种舞蹈之长,发展成为进行式的队列桑巴舞,这种舞步法简单,变化少,但特别讲究胯和臀部的扭动。跳桑巴舞,对巴西人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巴西人臀部丰满,扭起来整个腰部以下如波浪般起伏摆动,看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跳桑巴舞,许多巴西姑娘甚至老太太都以臀部圆大为美。她们专门去桑巴舞学校或者健身房,科学而有针对性地锻炼,目的是要使臀部的肌肉更发达。如果在巴西的海滩上碰到身穿三点式泳装的年轻姑娘有意无意地展示自己的臀部,也别当成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狂欢节在巴西是最大的民间文化展示活动之一。在今年的狂欢节期间,光是各桑巴舞学校的桑巴舞比赛就进行了5天。有60个桑巴舞学校参赛,分5组进行比赛,演员达20多万人。里约热内卢人把街头桑巴逐渐变为桑巴游行。表演在占地8.5万平方米的游行通道上进行,场面壮观。今年参加表演的贝加弗劳拉桑巴舞学校给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的内容,通过桑巴舞向人们展示亚马孙河的传奇和神秘。只见主花车上,一艘木船正航行在“亚马孙河”上,船工们在河上捕鱼,两岸是热带雨林,遍地是芒果香蕉等水果。看到此场景,人们仿佛回到了巴西的母亲河亚马孙河流域,能感受到它赐予人们的勇气和力量。据里约热内卢旅游局公布,今年参加狂欢节的国内游客有32万人,国外游客有10多万人。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等商贾大亨、高官政要还乘专机或私人游艇抵达里约热内卢。他们除了观看狂欢节的表演外,还与演员们共舞。不少人以为看桑巴舞可以一睹风情万种的巴西少女,其实不然,在桑巴舞表演中,领舞的基本是全裸或半裸的苗条女郎,但在游行方阵中,多数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腆着啤酒肚的壮汉和矮胖的中年女士,他们激情饱满,舞姿也很优美。第五部分墨西哥城街名稀奇古怪100条街道叫一个名古今名人“住”同一区张金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墨西哥城为自己那些大大小小密网如织的街道该叫什么名字费尽了心思。初到墨西哥城,走走它的主要街道,你的第一个印象多半是:墨西哥真革命!因为这里几条最主要的街道分别叫改革大道、起义者大道和革命大道。被誉为墨西哥城第一街的“改革大道”为西南、东北走向,它穿墨西哥城中心而过,街道中心矗立着代表墨西哥革命精神的独立纪念碑,街道两侧有众多著名历史人物的纪念雕像,是全城最宽最美的林阴大道,可与北京的长安街媲美。这条大道是为纪念墨西哥历史上第一位印第安人总统贝尼托•胡亚雷斯进行的改革事业而建。“起义者大道”是南北走向、穿市中心而过的一条大道,它长50余公里,是墨西哥城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为纪念墨西哥20世纪初发生的农民起义而得名。为纪念墨西哥1910年至1917年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墨西哥城有了“革命大道”,它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街,非常宽阔,一直通向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国大使馆就在这条街的南端东侧。另外,墨西哥城中以历史上重大事件命名的街名还有许多,如“宪法大道”,它是为纪念墨西哥立宪会议1917年2月通过的宪法而命名的。虽然墨西哥的主要街道如此“严肃”,但你别以为在墨西哥走街串巷永远如读大部头的历史书般沉重。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为给大街小巷起名字,人们早已用光了已故总统、革命英雄和军事战役的名字。结果有意思的是,100条街道同叫一个名,如这里有100多条用墨西哥国父胡亚雷斯命名的街道,有200多个地方用墨西哥宪法的起草者贝努斯蒂亚诺•卡兰萨的名字命名,还有将近300个地方的名字源于墨西哥最伟大的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当别人问路时,墨西哥市民很可能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反应:同时指向城市的两个方向。在墨西哥城,某月某日也可以用到街名上。如为纪念1862年5月5日普埃布拉城抗法保卫战取得的胜利,这里有近200条“5月5日街”;为纪念墨西哥1810年9月15日爆发的争取独立战争,这里还有以“9月15日”命名的街道。实际上,没人清楚这样的“日期街道”在墨西哥有多少,总之,初来乍到的人会有不少机会找到一个与自己生日相符的地址。在其他国家比较常见的“名人街”,在墨西哥也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在这里,所有知名的作家、音乐家、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被聚集在一个街区。我们可以站在托尔斯泰街和但丁街的街角,也可以很方便地转到狄更斯街和莫里哀街走走,然后再往威尔第街和瓦格纳街、苏格拉底街和荷马街遛遛,想象他们之间前所未有的对话在这个相当魔幻的时空里实现。同样的创意你还可以在墨西哥市中心的另一个区碰到,那里所有的街道都用拉美国家的名称命名,如巴西街、阿根廷街、委内瑞拉街和萨尔瓦多街。在这个区漫步,感觉像在做环球旅行,不用乘坐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就可以快捷地周游世界。实际上,为了标识自己的庞大城市,墨西哥人几乎用遍了世界上所有名胜景观的名称,网罗了众多江河湖海的词汇,借用了各路神灵、鸟类花卉、调色板上的五颜六色以及日月星辰的美名。在这里,很“俗”的食品街名随处可见,比如“鱿鱼大街”和“小虾大街”,“金枪鱼大街”和“洋葱大街”,还有“玉米大街”、“稻米大街”、“蚕豆大街”等等,不一而足;但非常高雅的大街在墨西哥城也比比皆是:“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墨西哥文化”、“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体育文化”街把墨西哥城搞得真的很“文化”,更何况这里还有世界电影街、墨西哥电影街和其他零星散布的以电影命名的街道。另外,一些并不热门的艺术、工艺甚至科学研究门类在这里也可以派上用场,像“心脏病学大街”、“天文学大街”、“正牙学大街”和“发型师大街”,甚至还有学术味更浓、想象中只该在法国出现的“结构分析大街”等等,像此类名称,估计除了在墨西哥城你是很难看到的。当然了,在一个如此庞杂的街道命名体系中,免不了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和冲突。墨西哥城中有21条大街以“和平”命名,但同时有18条大街被叫做“高度紧张”;这里的“巴拿马运河街”长不足100米,而“百米大街”却长达近1英里;另外,这里的“民主大街”、“司法大街”和“人权大街”偏偏处在一个充满暴力和犯罪的居民区,也许这样命名是出于一种急切的盼望吧,否则真是很难理解。还有,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墨西哥城街道重名太多,如果你应邀去一个朋友家做客,而且是第一次去,那事先千万要把朋友家的详细地址问清楚,包括大区名、小区名和具体的街名。当然这也分地方,在墨西哥城中心地带坐落着一个大型的绿地公园,住在那里的人们有着一个走遍世界都很难重复的地址:墨西哥国墨西哥城墨西哥大道。第五部分百老汇,世界名剧都在这里演艺术制作一点没框框追求效果舍得花大钱程刚世界舞台剧的中心有两个,一个是伦敦西区,一个是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以原创闻名,而百老汇则以成功的舞台剧商业操作享誉世界。谈起对百老汇音乐剧的认识,不久前专门考察了百老汇的音乐剧的我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于平先后用了几种表述:轻歌剧、喜歌剧和当代流行乐舞的结合,舞台艺术的时尚化,时尚的舞台艺术化。它是一种以挣钱为目的大都会戏剧。“百老汇只是纽约的一条街道,在纽约的时候,我们天天都到这里来看戏。每天,这条街上几十个剧场的演出票几乎都能卖完,场场爆满,真是不能不佩服这里的神奇”。于平在看完了《阿伊达》、《狮子王》、《歌剧院的幽灵》等剧后,对百老汇舞台将艺术魅力转化为商业魅力的奥妙有了自己的发现:“百老汇没有任何艺术上的框,除了好听、好看、有意思,它绝不拘泥于其他什么艺术规定,反过来,任何艺术中只要能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东西,它都可以拿来就用。”比如,百老汇绝不拒绝复制。很多著名的舞台剧,像《猫》、《歌剧院的幽灵》等,都是在伦敦西区原创,在百老汇走红的。只要这个戏有观众缘,百老汇的制作人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买过来,并进行精细制作。再比如,传统音乐剧里,每个人物都有专门的音乐形象,歌曲还有叙事、咏叹的规定程式,但是百老汇不理这一套,只要好听,怎么唱都行。在《猫》剧里,故事很简单,猫族的头领老了,要选新的猫族头领,猫族所有的猫都回来了,各种各样的“猫”唱各种各样的歌,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个戏最主要的就是歌好听。要是照着歌剧的样子来写,估计怎么也演不了现在这么多场。于平觉得最说明问题的是《狮子王》里动物的表现手段。狮子王本身是用戴面具来表现的;野猪用的是跑旱船;长颈鹿用的是踩高跷;而野牛群则是用皮影来表现的。“真是有点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意思”。“百老汇极其注重观众看戏时的欣赏快感,为了营造哪怕是一刻、一个场面的效果,都不遗余力,不惜工本”。这是于平对百老汇音乐剧感受特别深的一点。除了音乐、舞蹈以外,道具、舞台,乃至整个剧场的设计,都被视为整个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一个视觉冲击投资数百万美元的事,在百老汇舞台剧中并不鲜见。《阿伊达》里,有一个立起来的游泳池,池里的水碧蓝清澈,还有人在游来游去。《猫》剧则是一个由20件道具搭起来的猫族生活的大垃圾场,观众就坐在这个猫族的家里欣赏一切,“猫”从剧场各个角落出场,身临其境的人们一下子就能悟到,原来《猫》演绎的正是人的社会。还有,《西贡小姐》里,直升机真的降落在舞台上;《现代米丽》里,一部电梯在舞台上下,演员在里面跳着踢踏舞……如果说这些还与音乐剧的剧情密切相关的话,《妈呀》的最后,一对恋人站在一个缓升起的S型平台上向月亮移去。这个平台是一个耗资很大的液压平台,于平有点想不通:“除了一点意境外,这个场景和整个剧情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百老汇就这么做了,要的是观众在那一刻的惊奇。”于平感慨,在舞台设计和投入方面,我们国内和百老汇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百老汇一个舞台剧的投入,大概在10万至150万美元之间,舞台上的声、光、电等高科技制造的效果,“简直好看极了!”百老汇的票价,说起来普通的都得好几百美元一张,但实际上大多数人看戏,只需花50到10美元就够了。可在国内,一个演出票卖到80元、150元的有的是。百老汇的售票很灵活,七八张票就是团体票了,可以打折。到了晚上,百老汇专门有一个卖当天剩余票的地方,票价对折,到那里去买,肯定能看上戏。而且,百老汇的剧院非常密集,只要你来看戏,这家剧院的票没了可以到那家看。但是国内的剧院分布就太散了,万一先去的剧院没票了,想再去别的地方看肯定来不及。在这些方面,百老汇都为来看舞台剧的人周到地考虑了。百老汇的宣传上,倒和国内有些相似,也要在媒体上有正有反的炒作;不一样的是,给《纽约时报》版面的钱广告公司先出,至于制作人给广告公司多少钱,则得看宣传给舞台剧带来的上座率的提升效果。百老汇剧是冲着挣钱而且是挣大钱去的大都市舞台剧,这没错。但并非在百老汇上演的舞台剧都能赚钱。这些剧目中,80%收不回投资,只有20%可以赚大钱。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大把大把地给百老汇音乐剧投钱呢?于平从美国人那里了解到,这就像买股票、做期货一样,是一种赌博,一旦成功就能赚大钱。有意思的是,在百老汇,经济上成功的音乐剧,它的社会效益通常也非常好,因为“一个能演5年左右的舞台剧之所以引起那么多观众的共鸣,一定是人类的共同情感”。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