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架飞机。叙利亚得到810-1,000辆坦克和装甲输送车辆,215架飞机。以色列陆、空军每天需要补充6,000吨物资。美国从10月13日到11月14日为以色列空运了22,395吨物资。美空军的日最高空运量为1,000吨军需品和700-800吨弹药。各型运输机的空运量如下:C—5“银河”式运输机空运了10,763吨物资,C—141型运输机空运了11,600吨物资,以色列航空公司的民航运输机空运了5,500吨物资。C—5“银河”式运输机主要空运M—48、M—60型坦克,155毫米榴惮炮、175毫米火炮,CH—53型直升机和A—4“天鹰”式飞机等。C—130运输机从北约国家空运了武器装备,从西德的拉姆施泰因基地空运了导弹、弹药和“陶”式反坦克导弹。这次战争消耗了北约“陶”式反坦克导弹储备量的90%。美国向以色列提供的“陶”式导弹以外的其他弹药,约占美军储备量的50%。另外,还提供了电子设备和“灵巧”炸弹。以军平时弹药储备量少,105毫米坦克炮,175毫米野战火炮、空空和空地导弹的弹药储备量都不足,以军原来预计在这场战争中每天每门火炮消耗炮弹100发,但实际消耗了400发。美军一个陆军师的弹药需求量为350吨,而以军一个陆军师所消耗的弹药是美军的2倍。在18天的战争中,以军消耗了价值9亿美元的弹药,其中大部分弹药是由美国提供的。坦克是按一对一的方式补充的,即损失一辆补充一辆。美国先以第6舰队的舰载直升机(原文如此,此处存疑,应是C-5大型运输机,松鼠妖注)将补充的坦克运到阿里什机场,然后再交付以色列。还有4辆坦克运到了洛德国际机场,但这几辆坦克未投入使用。美军在洛德国际机场建立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空运指挥与控制队,负责对以色列实施空运支援。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得到了美国600辆坦克(价值9.5亿美元)。另外,还得到了29架“天鹰”式飞机的补充。这些飞机由美空军飞行员驾驶,经由亚速尔群岛飞抵以色列。美国这一行动,是为了使它对以色列的补充量与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补充量能保持平衡。苏联从10月9日开始对阿拉伯国家进行空运,主要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空运了总量为1.5万吨的武器弹药,使用了安—12(运载量20吨)和安—22(运载量约80吨)运输机。还从基辅和俄罗斯进行了空运。埃及得到了100架作战飞机、600辆坦克和30个地空导弹连的装备。10月10日,苏联开始对叙利亚进行空运。21架安-22和21架安-12运输机在大马士革降落,为叙利亚空运了60吨武器弹药。据以方判断,从战争爆发到10月15日,苏联有125架安—12运输机为叙利亚空运,有42架安—12运输机和16架安-22运输机为埃及空运,有17架安—12运输机为伊拉克空运,共补充武器弹药2,750吨。据勃列日涅夫宣布,在这个期间,苏联实施了280架次空运,运输了4,000吨物资。10月13日-14日,为伊拉克空运了450吨物资。自1973年年初开始,苏联就开始从海上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支援。战争爆发后,苏联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向埃及和叙利亚运输物资。10月7日-20日,运送了4.1万吨;10月21日-23日运送了2.2万吨,两段时间加在一起,共6.3万吨。据推测,10月10日-23日,苏联空运的补给品总量为1.25万吨。302页表格:美苏空运量对比表二、以军的后勤保障至11月2日,以军在西奈和戈兰两条战线上回收了所有破损的战斗车辆。遭到完全破坏的、只剩有废铁价值的车辆四处堆放着。美国视察团没有为眼前的战场回收情况所打动。一些人曾估计,第四次中东战争将与第三次中东战争一样,充其量能持续一周。但战争并没有在一周内结束,国力贫乏的以色列被迫进行了18天之久的战争。以色列征用了民用卡车和土木建筑用器材,中止了香橙、葡萄等水果的收获和消费品的生产,以色列的经济接近瘫痪状态。但以色列在这种情况下却创造了后勤保障方面的奇迹。(一)补给开战一周后,以色列不得不依赖国外进行补给。美国空军使用C—5A和C—141运输机为以军空运了大批物资。最引起人们兴趣的是,以军后勤保障部队从机场运送器材和补给品的方法。以军后勤保障部队在1-2小时内全部卸下运输机内的军需品,并立即离开机场,将军需品分送到各分配机构。战前,以军计算了所有类型战斗部队的消耗(含备件)、需要和补给量。象发动机、通信器材等主要的二类物资。也同样送到了前线。这些物资几乎都储存在苏伊士运河后方50英里、戈兰高地后方60英里和海法的迈茵特那斯地区。以军坦克部队装备了四种型号的坦克(美式、英式以及本国在这些型号基础上改进的坦克)。(二)野战维修弹药补给对以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次战争中,以军火炮的发射弹量远远超过了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同种类型火炮的发射弹量。野战火炮和坦克炮一直使用到身管磨损报废时为止。身管必须在射击位置上更换,以军175毫米火炮身管和203毫米火炮身管在射击位置上更换需3小时。据炮兵和后勤专家说,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那也是很困难的作业。一般认为以色列是经不起消耗战争的。以色列的战略特征是充分利用本国现有的资源打一场速决战争。以色列在迈茵特那斯地区进行的车辆回收和修理,最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以色列的后勤保障机构是很有适应力的。乘坐美式42式半履带车辆的机动修理班,冒着敌人的炮火,对战场上损坏的坦克和火炮就地抢修,对无法紧急修理的坦克和火炮进行回收,303页图片:坦克维修人员在战斗地域更换柴油发动机304页图片:以军军械队的T-54坦克组装工厂对无法修理的战斗车辆,使用同类车辆把它牵引到路旁,对一些已经不能使用的装备品的部件,后送到距前线数英里的回收修理所。这些回收修理所,修复了2/3的遭到损伤或磨损的装备品。在苏伊士战线,开战后10天时间,以军修理了2,700辆坦克,使这些坦克重返战场。在前方回收修理所无法修理的装备品被送到后方基地,但其数量不到1/3。以军考虑到西奈半岛的沙尘,预料到发动机可能出现较高的损耗率,所以战前就在前线储备好一批发动机,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为适应前线的需要,以军沿道路就地更换发动机,对不能使用的发动机,直接送到后方回收修理所,经过修理后,再送到前线。此外,以军还从无法使用的战斗车辆上拆下必要的部件加以使用。当战斗很激烈、补充的坦克又较少时,修理班就到前线从被击毁的两三辆坦克上拆下火炮、炮塔和底盘等,重新组装成一辆完整的坦克。以军修理班进行这种作业时,激烈的战斗就在附近进行。(三)各国武器的比较以军对美式武器装备作了饶有趣味的评论:1. M—60A1型坦克的性能与苏式T—62型坦克的性能不相上下 (M—60是首次投入作战)。2. 高度评价美式175毫米等自行火炮。3. 对M—16式步枪提出了一些意见。他们说,这种步枪在重量和发射速度方面是令人满意的,但在战场上操作方面,不如苏式AK—47式和以式“加利尔”式自动步枪。以军对AK—47式步枪作了高度评价。以军士兵们认为,国产“加利尔”式自动步枪的性能介于AK—47式和M—16式之间。(四)民用器材的使用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有效地使用了民用器材。为建立桥头阵地,以军征用了美式建筑机械。例如,以军在实施渡河进攻作战时,使用民用旧式推土机构筑了桥头阵地。在运送作战物资时,动员了民用牵引车和双轮拖车,从特拉维夫机场把补给品运到了离战场最近的铺装道路的终点。为了在前线地域卸下炮塔、坦克和各种武器,还征用了民用吊车。战前,以军致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坦克的运输手段问题。以军计划减少坦克乘员的疲劳和坦克摩托小时的消耗,但由于现有的民用车辆不能同时适应装载重量和沙漠气候条件两个方面的要求,因此便利用手中现有的美式旧部件装配了一批专用运输工具。以色列采用对已有装备装配使用的方法,可避免过多地制造新发动机、通信器材和其他装备品。以色列装备各国武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妙的方法。第十二节 三级戒备和停战第四次中东战争所具有的双重性——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热战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在战争的中期至战争的后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阿拉伯国家初战告捷获得优势地位之后,苏联以阿方尽快实现停火为条件,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10月14日,埃军再次发动的攻势遭到失败,战局发生了逆转。10月16日,苏联总理柯西金紧急访问开罗。此时,沙龙师的一部兵力已渡过苏伊士运河抵达西岸。柯西金总理此次开罗之行是否是在已经知道以军实施渡河进攻作战的消息后进行的,目前尚难判断。虽然柯西金总理访问开罗的目的未经公布,但可以认为,其目的是要埃及尽快接受停战谈判,条件是向埃及提供武器,迫使以色列撤出在六天战争中占领的土地。10月16日黄昏,萨达特总统公开表示“埃及无意停战”,尔后同柯西金总理举行了会谈。虽然会谈的内容并不清楚,但从17日至19日,苏联为埃及增加了空运。10月18日,萨达特总统与柯西金总理进行第五次会谈,达成了结束战争的协议。第二天——19日晨,柯西金总理离开开罗回国。19日上午10时(华盛顿时间),苏联政府呼吁尼克松总统同苏联就结束战争问题召开紧急会议,并暗示最好美国派基辛格国务卿访问莫斯科,而不是苏派葛罗米柯外长访问华盛顿。10月20日深夜,基辛格国务卿访问了莫斯科。在第一次会谈中,苏联要求以色列撤退到六天战争前的边界线上。第二天,勃列日涅夫总书记改变了态度,同意立即就地停火,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就履行联合国242号决议问题召开会议。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美苏共同起草的停战决议,并决定12小时后——下午6时52分——就地停战。运河西岸的以军无视停战决议,挥师南下。萨达特总统担心第3集团军被歼,于10月23日要求美苏派出联合监督部队,以促使停战立即实现。对此,苏联表示同意,但美国对于。把苏军派往中东的要求,表示坚决反对。美国提出了一个代替方案——派遣美苏两国都不参加的联合国紧急部队。随着美苏的分歧尖锐化,10月23日苏联命令7个空降师进入戒备状态。在此之前,即10月20日,苏联发射了一颗“宇宙”侦察卫星。22日,苏联1艘驱逐领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25日,该舰驶抵埃及亚力山大港。10月24日,围绕停战决议,问题已公开化。当天,叙利亚接受了联合国338号决议,但以色列仍在运河西岸继续发动进攻。24日F午9点30分,苏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向基辛格国务卿口述了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给尼克松总统的信件。信的主要内容是:“以军的继续进攻是对美苏两国的挑战,为使以色列执行停战决议,苏联将不惜行使武力。为迫使以色列立即接受停战,我愿意访问美国。”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信的最后还加了一句:“我认为,我们两国的关系是具有价值的。”尼克松总统根据基辛格国务卿、斯莱辛格国防部长的建议,于10月24日深夜,命令全世界各地的美军进入三级戒备状态,作为对勃列日涅夫信件的回敬。对美国命令进入三级戒备状态一事,以色列领导人理解为是美国对以色列的警告,而苏联认为它是美国对苏联的警告。苏联虽然采取了集结7个空降师和运输机准备起飞的态势,但它是否具有为支援埃军而进行大规模军事介入的意图,目前还没有资料能够加以证实。事实上很难设想苏联会向埃及派遣5—10万名兵员。倒是派遣小规模部队作为维护和平部队能够遏制以军的行动和援救埃军第3集团军。实际上,在10月24日联合国作出第二次停战决议之前,苏联已派出70名监督人员,作为联合国部队的一部分。在地中海,一支由6—9艘舰艇(含2艘登陆艇)组成的苏联舰队,已开始从克里特岛附近的会合点向东南航行。然而,10月24日深夜美军发布的进入三级戒备状态的命令,阻止了苏联向中东扩张的野心。10月25日中午,苏联舰队改变了航向。苏联政府为保全自己的面子,谴责美国作出了“过分反应”,与此同时,开始退缩。美国的“过分反应”是经过周密策划的。苏联派遣的小规模监督团,既不能阻止以军的进攻,也不能为埃军第3集团军提供足够的补给。而美国的“过分反应”——发布进入三级戒备状态的命令,虽然阻止了以军的进攻,增大了美苏军事介入的危机,但唯其如此却使军事介入得以避免。这就是基辛格所持的论点的具体体现,即严重的危机感将使危机得以避免。第四次中东战中,阿以双方的损失如下:308页表:阿以两军的损失(1973.10)309页表:戈兰战线人员战斗损耗(估算)310页表:西奈战线人员战斗损耗(估算)十月战争期间以色列和阿拉伯军队战斗序列(1973年10月6日-24日)埃及军队战斗序列国防部长兼总司令 艾哈迈德·伊斯梅尔·阿里上将总参谋长 萨阿德·埃勒·沙兹利中将作战部长 穆罕默德·埃勒·贾马斯少将情报部长 易卜拉欣·富阿德·纳萨尔少将第2军团司令 穆罕默德,萨阿德·埃勒·丁·马蒙少将第3军团司令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蒙奈姆·瓦赛尔少将海军司令 艾哈迈德·富阿德·泽克里少将空军司令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少将防空军司令 穆罕默德·阿里·法赫米少将 311页表格:312页表格:叙利亚军队战斗序列国防部长 穆斯塔法·塔拉斯少将总参谋长 尤素福·沙库尔少将情报部长 吉卜拉耶·比塔尔少将海军司令 法德·侯赛因准将空军司令 纳吉·贾米尔少将313页表格:伊拉克参战部队战斗序列第3装甲师第6装甲旅第12装甲旅第8机械化步兵旅炮群约旦参战部队第40装甲旅摩洛哥参战部队1个机械化步兵旅2个步兵营沙特阿拉伯参战部队第20装甲旅巴勒斯坦解放军2个突击队旅以色列军队战斗序列国防部长 摩西·达扬总参谋长 戴维·埃拉扎尔中将总参谋长特别助理 哈依姆·巴列夫中将副总参谋长 以色列·塔尔少将作 战 部 长 阿弗拉罕·塔米尔少将情 报 部 长 埃利亚胡·泽拉少将摩萨德首脑 兹维·扎米尔少将空 军 司 令 本纳明·佩莱德少将海 军 司 令 本杰明·特莱姆少将北部军区司令 伊扎克·霍菲少将第36机械化师师长 拉斐尔·艾坦准将第36机械化师副师长 梅纳海姆·阿维伦准将第188装甲旅旅长 伊扎克·本·肖恩上校第7装甲旅旅长 阿维多尔·本加尔上校第1步兵旅旅长 阿米尔·德罗里上校第31伞兵旅旅长 埃利沙·谢莱姆上校第240装甲师师长 丹·兰纳少将第240装甲师副师长 摩西·巴尔·科赫瓦准将第17装甲旅旅长 兰·萨里格上校第79装甲旅旅长 乌里·奥尔上校第20装甲旅旅长 约西·佩莱德上校第14步兵旅旅长 伊扎克·巴尔上枝(第19装甲旅旅长 米尔上校)第146装甲师师长 摩西·佩莱德少将第146装甲师副师长 阿里埃·沙哈尔准将第19装甲旅旅长 米尔上校第70装甲旅旅长 亚科布·菲费尔上校第9装甲旅旅长 摩代海·本·波拉特上校(第20装甲旅旅长 约西·佩莱德上校)南部军区司令 什穆埃·戈南少将第252装甲师师长 阿弗拉罕·曼德勒少将(阵亡)卡尔曼·马根准将(继任)第460装甲旅旅长 加比·阿米尔上校第14装甲旅旅长 阿姆农·雷谢夫上校第116步兵旅旅长 鲁文·平哈斯上校第401装甲旅旅长 丹尼·绍姆龙上校第164装甲旅旅长 阿弗拉罕·巴龙上校(10月8-9)第162装甲师师长 阿弗拉罕·阿丹少将(10月7日)第162装甲师副师长 多维克·塔马里准将第217装甲旅旅长 阿里埃·卡伦上校第600装甲旅旅长 纳特凯·巴拉姆上校第460装甲旅旅长 加比·阿米尔上校(10月7日)(第247装甲旅旅长 图维亚·拉维夫上校)(10月16—17日)(第35伞兵旅旅长 尤齐·亚伊里上校)(10月16—17日) 。(……装甲旅旅长 约埃尔·戈南上校)(混成步兵旅旅长 多维克·塔马里准将)(10月21—25日)第143装甲师师长 阿里尔·沙龙少将(10月17日)第143装甲师副师长 亚科布·埃文准将第431装甲旅旅长 哈伊姆·埃雷兹上校第247装甲旅旅长 图维亚·拉维夫上校第14装甲旅旅长 阿姆农·雷谢夫上校第243伞兵旅旅长 丹尼·马特上校(10月15日)(第116步兵旅旅长 鲁文·平哈斯上校)(10月8日-13日)第146混成师师长 萨松准将(10月13日)第116步兵旅旅长第11机械步兵旅旅长 亚科布·佩莱德上校第440混成师师长 格兰尼特·以色列少将(10月15日)南部西奈地区部队司令 耶沙亚胡·加维什少将第99步兵旅旅长 提利·沙皮拉上校中部军区司令 约纳·埃弗拉特少将2个旅(第6章完)第七章 对几个问题的考察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第二篇第五章(标题“批判”)中,对于批判以及考察战史的态度作了以下论述。克劳塞维茨强调说,批判以及考察战史,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站在当事者即统帅的立场上用追溯的观点,另一方面是抛开当事者而用客观的观点。克劳塞维茨指出,即使是这样批判也是有限度的:批判者可能承认,他只不过以当时事态的相互联系为判断的基础,发现统帅犯了什么错误,并指出聪明的统帅本来是应该察觉这些错误的[① 与《战争论》原文不尽相同。此处按日文翻译。——译者注]。利德尔·哈特在他的著作《我们为什么不向历史学习》中,这样论述了他考察历史的观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样式的预见,并非来自头脑中一闪的灵感,而是来自对一种手法——通过现在的透镜把过去投影于未来——的运用。同时,深入研究一个狭窄领域是极其重要的。”第一节 六天战争中的决策[② 此节最先作为单篇文章登载在日本《新防卫论集》第7卷第1号上(1979年6月)——作者]决定开战,这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它意味着国家从平时转入战时。古往今来,国家转入战争的过程,因时代、国家以及战争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但事实上在决定开战之前也存在另外多种解决事态的方法。当今的危机管理,说起来也就是管理那些使当事国面临危机时不致走上战争道路的方法——避免或遏制开战决定,诱导选择其他方法。六天战争中的开战决心介于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的过早的开战决心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过迟的开战决心之间。在六天战争前的危机事态中,以色列的决策者经历了何种过程走上战争的道路,而没有作出其他抉择呢?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一、动态决策[① 此部分内容与本书第四章第三节《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开战经过》相同。译者注。]1967年6月5日晨,准确地说是以色列时间上午7时45分,以色列空军同时出动,去轰炸埃及的10个机场。它们首先轰炸了其中的9个机场,几分钟后轰炸了第十个机场。不到两个小时,埃及空军就被摧毁,六天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至此,开战前一个月开始的重大危机和以色列政界、军界首脑的苦恼宣告结束。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危机逐步激化,它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最后发展成六天战争。第一时期是从1957年3月以军从西奈半岛撤退至1966年中期,这是“一般的”敌意和宣传活动时期。第二时期是从1966年秋至1967年5月10日-14日,这是阿拉伯游击队活动进入高潮的时期。第三时期是危机期,埃及政府于1967年5月13日-14日采取了军事行动,阿、以之间由过去10年的一般对立状态发展成另一种性质的冲突状态。在第三时期中以色列采取的措施是:下达动员令-->推迟军事行动-->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开战。具体可分为下面五个阶段:第一阶段(5月14日-5月18日) 面临战争威胁阶段第二阶段(5月19日-5月22日) 担心战争爆发阶段第三阶段(5月23日-5月28日) 努力避免战争阶段第四阶段(5月29日-6月04日) 定下开战决心阶段第五阶段(6月05日-6月10日) 果敢进行战争阶段以下概要说明在第三时期中的第一到第四阶段,以色列是如何发展到定下开战决心的。(一)第一阶段(5月14日-5月18日):面临战争威胁阶段以色列的决策过程始于5月14日夜晚。以军情报部长亚里夫向总参谋长拉宾报告埃及地面部队已进入戒备状态。总参谋长拉宾于15日晨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总理艾希科尔。会上商议的结果,决定军队向内格夫沙漠的停战线正面增派1个旅。外交部长埃班报告了美国及英国大使提供的情报,这两个国家认为埃军的动向不过是一般的示威行动。经过整整一天的讨论;会议作出了和这一报告相同的结论。16日,举行了内阁例会。会上一致认为这次纳赛尔采取的行动是政治威胁,而构不成军事威胁,但是会议也认为有可能发生不测事态,因此应该作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内阁会议结束后,立即发布了对部分预备役进行动员的命令。这就是1967年危机中最初的决策。达扬将军认为事态是严重的,他表明了这样的见解:纳赛尔不久将要求联合国部队撤离,并且将会封锁蒂朗海峡。当地时间16日22时,埃及易卜拉欣·沙卡维准将向联合国部队指挥官里基赫中将递交了要求联合国部队(3,400人)撤离的信件。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收到这份报告1小时后,决定答应埃及的要求。吴丹的决定遭到了谴责。在17日16时的联合国会议上,南斯拉夫和印度支持吴丹的决定,加拿大和巴西表示反对。18日19时,吴丹把同意撤离联合国部队的信件交给了埃及驻联合国大使穆罕默德·库尼。埃军已向西奈半岛增派了1个师,并逼近停战线。17日,以色列军政首脑召开了四次不同人员参加的会议。每次会议都判断埃军的动向并不预示战争将要爆发而只不过是纳赛尔的对以色列的遏制行动。18日,以色列政府要求撤回撤离联合国部队的决定。总理、外交部长、军队的情报部长分析了形势。他们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为期不远了。(二)第二阶段(5月19日-5月22日):担心战争爆发阶段5月19日对以色列的决策者们来说是决定未来动向的重要一天。联合国部队于19日16时撤离完毕,形势急转直下。总理和军界首脑在总参谋部商讨事态的对策。会上研究了反空袭计划和采取了从欧洲紧急采购武器的措施。在此之前,军队的情报部长亚里夫报告了埃军的动向及兵力,内容是:①埃军出于侦察目的不断侵犯领空,②西奈半岛的兵力已达坦克500辆,兵员4万人,③装载着1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营的也门军队的船只正停泊在苏伊土港准备向西奈半岛出航。总理对报告的第三点内容感到困惑,他担心蒂朗海峡可能遭到封锁。这个也门军队准备出航的情报使以色列作出了第二个决策:5月19日下午下达了大规模动员的命令。外交部长埃班指出了目前以色列面临的三个问题;埃军在西奈半岛集结,埃军驱逐了联合国部队,叙利亚在煽动人民战争,这给以色列带来了危机。至5月20日,形势进一步恶化。在西奈,埃、以两军已直接接触。20日上午,总理和总参谋长赴西奈前线视察。当天,埃及伞兵部队降落在沙姆沙伊赫,埃及海军也沿苏伊士运河向沙姆沙伊赫南下。接到这些情报,达扬将军飞往西奈前线。21日上午7时30分,军政首脑研究形势的发展。会上,总参谋长拉宾报告集结在西奈的埃军已达8万人,外交部长埃班的看法是乐观的,他认为大国将采取行动,制止纳赛尔封锁蒂朗海峡。然而22日夜里,纳赛尔在西奈半岛的要冲吉夫加法宣布封锁以色列舰船进出蒂朗海峡。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以色列曾因埃及封锁蒂朗海峡而决心开战,现在历史又要重演了。(三)第三阶段(5月23日-5月28日)努力避免战争阶段5月23日凌晨4时30分,总参谋长拉宾向总理汇报了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的消息。从上午9时起,召开了有在野党领导人参加的国防委员会会议。政府方面参加的有:总理、外交部长、不管部部长加利利、教育部部长阿兰内、内政部部长夏皮罗;在野党方面参加的有:梅纳赫姆·贝京、西蒙·佩雷斯、摩西·达扬、果尔达·梅厄,军方参加的有:总参谋长拉宾、情报部部长亚里夫、作战部部长魏茨曼。会议在听取了总参谋长的全面介绍后,讨论了需要紧急决断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美国建议的以色列48小时内暂缓向亚喀巴湾派出船舶进行示威性通航的问题。会上达扬提出,应该给美国以它所希望的48小时,48小时后再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会议的结果是与会者多数接受了美国的提议,并同意不要求美国海军护航。会议还同意国防军发布预备役全面动员令。其次是关于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即是否应该立即打通蒂朗海峡和攻歼埃及集结在西奈半岛的军队。会上达扬指出,现在的问题不单单是占领加沙地区或是打通蒂朗海峡的问题,这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同纳赛尔进行武力对抗。埃及封锁蒂朗海峡的真正的意义不是封锁本身,而是试图显示以色列是不能抗拒阿拉伯世界的,这才是纳赛尔的本意。只要纳赛尔不打消这个念头,形势还会恶化下去。总参谋长拉宾认为,占领沙姆沙伊赫是可能的,但是并不可行,可行的方案是摧毁埃及空军和占领加沙地区。事实上,开战日定的是5月25日晨,根据这个指不,南部军区积极进行了准备。24日下午5时,开战时间被推迟了24小时。总参谋长拉宾因病表示要辞去所任职务,结果获准休息数日。由此可见,每个人对形势的认识和解决方案是不同的。总之,在5月23日,军队末施加要求立即开战的压力。在5月23日上午9时召开的国防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出了三条决定。这是第三次决策。1. 封锁蒂朗海峡是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2. 有关军事行动的任何决定均推迟48小时实行。在此期间外交部长要弄清美国的真正意图;3. 在适当时机派外交部长会见美国总统。5月24日,外交部长埃班启程前往巴黎、伦敦、华盛顿。25日,总理艾希科尔、总参谋长拉宾,巴列夫将军一行视察了内格夫沙漠的南部军区,召见了加维什,塔尔、沙龙各位师长。这时,埃军已有4个装甲师集结在西奈。5月26日,召开了内阁会议,会上有人提出应该成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外交部长埃班发来了难于即刻了解美国真正意图的报告。伊加尔·阿隆强硬要求总理立即发动军事行动。总参谋长拉宾也同意阿隆的意见。那末,美国的态度如何呢?23日约翰逊总统的声明如下:“亚喀巴湾是一条国际航道。 封锁蒂朗海峡是非法的,也是对和平的潜在威胁。 ……以色列只要不决定单独行动,它就不会孤立。 以色列如果想在任何事情上都得到美国的援助, 那就应该对主动的敌对行动负起责任。 我们相信以色列不会采取这种行动。”而纳赛尔在27日的演说中指出:“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消灭以色列。事情不单单是以色列的问题,还有它的后台(美国)的问题。假如以色列胆敢侵略埃及或叙利亚,对以色列的战争就将发展为一场全面战争。”5月27日的以色列内阁会议,被迫要对开战问题作出决断。国内群情激昂,要求采取军事行动。人们产生了一种危机感,觉得再等下去只能使国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陷入疲惫状态。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1. 国防军的动员已达一周之久。国家经济部分瘫痪。被动员起来的普通市民强烈要求政府作出某种决断;2. 对国家领导人的失望之感有增无减,总理艾希科尔已成为众矢之的。人们越来越怀疑他的管理危机的能力。3. 陆军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发动越迟,人员、物质损失越大。4. 事情越来越清楚,埃班通过外交活动所取得的大国的支持已逐渐变成一张空头支票。5. 纳赛尔依然在使侵略行动升级。其他的阿拉伯国家军队也集结在以色列边境附近,疯狂叫嚣消灭以色列。这五个“包袱”沉重地压在以色列内阁18人的肩上。苏联政府似乎要掩饰自己的幕后策划者面孔,在5月26日由柯西金署名的信件中写道:“苏联政府要求以色列采取一切手段不使目前的事态发展为军事冲突。不管边境地区的军事形势如何,也不管问题多么复杂,重要的是找出非军事手段的解决方法。”5月28日是以色列不得不对和还是战作出决定的日子。从凌晨3时半至5时召开了内阁会议。会上出现了主张立即开战和主张48小时后再行决定的两种对立的意见。表决的结果是9票对9票,谁也没压倒谁。即使是主张立即开战的人意见也不一致:本古里安主张只限于解除蒂朗海峡的封锁;贝京主张主要的问题不是蒂朗而是集结在西奈的部队。但总理决定推迟作出决定。28日,美国总统对苏联的动向判断是,如果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苏联将支持受到进攻的国家。可能是基于这个判断,美国总统对以色列的动向极为关心。美国强调:以色列不应该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假如发动了,一切责任应由以色列承担。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致艾希科尔总理的信件中告诫以色列默认纳赛尔造成的既成事实。英国对以色列持同情态度,希望以色列继续进行外交努力。同时美、英两国还针对纳赛尔的封锁蒂朗海峡措施,积极地制定着国际性的舰船护航计划。西德和加拿大两国向艾希科尔总理表示,他们同意这个计划。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28日下午3时至8时召开了内阁会议。会上决定继续进行外交努力。这是第四次决策。晚9时,艾希科尔、阿隆、约菲同军界首脑举行了会谈。军队要求立即开战。推举达扬为国防部长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四、第四阶段(5月29日--6月04日):定下开战决心阶段这个阶段可细分为两段。 5月29日--6月1日为前一段; 6月02日--6月04日为后一段。前一段是国内因素起主要作用,特别是要求开战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的知识界人士、工人、学生,甚至妇女纷纷请愿,要求开战。5月29日,形势更加动荡。艾希科尔总理在国家危急关头的领导能力被作为问题提出,人们要求他不要兼任国防部长,把这一职务交由达扬将军担任。5月30日,危机又进了一步。埃及、约旦缔结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条约连同1966年11月埃及、叙利亚签定的共同防御条约,使以色列不得不对付三个方向的威胁。30日晚,工党——工人联合党联盟正式决定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并反对艾希科尔留任总理。31日16时30分,艾希科尔、达扬举行会谈,达扬要求担任国防部长,或者总理兼国防部长,或者野战军司令。同日20时,拉宾、艾希科尔、达扬三人会谈,内定达扬任南部军区司令。但是,6月1日西蒙·佩雷斯提出,达扬如不参加政府,他将不与各党派联合政府合作。1日10时至15时的会议一致通过达扬将军担任国防部长。外交部也已不再对军事行动持有异议。6月1日21时30分,各党派联合政府成立。这是第五次决断。后一段第一天是6月2日。用新任国防部长达扬的话说,这一天对于发起行动既过早也过迟。3日这一天发生了三个事件:一个是伊拉克军队和埃及军队到达了约旦,另一个是法国发表了对以色列武器禁运声明,再一个是收到了美国总统约翰逊5月30日给艾希科尔总理的信件。信的内容是:“我必须强调, 以色列有责任不采取敌对行动。 以色列只要不独断专行, 它是不会孤立的。……我希望以色列保持领土完整, 我已告诉埃班外交部长, 美国为确保以色列及其邻国的和平与自由, 将尽可能地给予有效的支援。 我还想强调同别国共同行动的必要性。 ……我们领导人在美国不单独行动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但是,美国还补充说: “以色列应采取的行动取决于它自己。”美国的这一意见被埃班压了数天,而没有向政府报告。以色列领导人对美国的感觉是,以色列即使主动挑起战争,美国也不会把它视为非友好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就不会介入。6月04日,国防部长达扬对阿军展开的兵力,作了如下估计;西奈方向: 第一线兵力10万,预备队6万,坦克1,OOO辆,空军飞机480架。叙利亚方向:兵员5万,坦克200辆,空军飞机100架。约旦方向:兵员5--6万,坦克250辆,空军飞机24架。1967年5月末时间以双方的兵力如下:325页表格6月04日,以色列内阁会议经过7个小时的讨论后终于决定开战。前一天——3日,作战计划已经得到批准。决心通过集中运用空军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去夺取胜利。这是第六次决断。6月04日以色列动员的兵力已达25万,其中22.5万人是陆军兵力,预备役占20万。二、静态决策六天战争的开战决定,几经周折终于作出。这种决定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合理思索的结果。下面,介绍一下以色列在决定开战前所研究的战略目标、战略性损失和行动方针方案。(一)战略目标从1966年秋至1967年5月底,在危机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以色列的战争决策者们研究出了6个战略目标。这6个战略目标中,1-3是随着形势的恶化逐步明确起来的;4-6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的潜在的战略目标。1. 排除紧迫的侵略威胁1967年5月14日-23日,埃军在西奈半岛集结兵力,宣布封锁蒂朗海峡,纳赛尔发表消灭以色列的演说。如何排除这些威胁,成了以色列最紧迫的战略目标。以色列需要排除的具体威胁是集结于西奈半岛的埃军,而从5月23日-25日的情况看,需要排除的直接威胁是加沙地区的埃军。由于5月19日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撤离西奈半岛,埃以两军已经直接接触。大多数以军首脑判断,只有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才能排除上述威胁。2. 打破对蒂朗海峡的封锁尽管侵略威胁迫在眉睫,但解除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依然是以色列决定政策的主要目标。这就是说,以色列国内舆论一致认为,埃及封锁蒂朗海峡是企图扼杀以色列,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由于这次封锁,以色列的石油和其他物资的进口量减少了80%-90%。正因为以色列今后的发展要依靠内格夫和埃拉特港,所以解除蒂朗海峡的封锁是第二位的紧急任务。3. 阻止阿拉伯游击队的袭击活动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了。1965年1月,阿拉法特开始领导武装斗争。1966年1月-10月,在叙以边境停火线附近地区,发生了9起袭击以色列人的事件,1967年1月-4月,在同一地区发生了16起袭击以色列人的事件。1967年4月7日,发生了一起最严重的事件:叙方炮击了戈兰高地山麓的三个以色列的“基布兹”,之后,以空军实施了报复攻击,击落叙利亚6架米格飞机。由于阿拉伯游击队杀害以色列人,袭击以色列人的住宅,在道路上埋设地雷,以色列人强烈要求阻止阿拉伯游击队的袭击活动。4. 保卫边境安全对以色列来说,第四个目标是确保边境安全。以色列的国家政策是既不能支持扩张论者,又不能提出象改变1948年停火线那样的侵略目标(当时,只有现任总理[①此处的“现任总理”,讲的是作者写这本书时(1981年)的总理。1967年时以色列的总理是艾希科尔。——译者注]贝京的“自由运动”是正式提出扩张论的政党)。据说,甚至1967年5月28日,以色列处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它仍然表示说,如果阿方决定以停火线为固定边界,希望和平,那末以色列国会将全体一致予以欢迎。但事实上,以色列人普遍认为,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接受履行联合国的决议,并从所占领的地区撤走,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到1967年5月中旬时已变得非常清楚。由于当时埃及封锁蒂朗海峡,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已经丧失殆尽。到这一年的5月下旬,谁都看得出来,以色列已处于与1948年和1956年时同样的难以忍受的地缘政治条件之下。1967年5月的危机使以色列深深认识到,要实现1956年危机时布雷赫曼在其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目标——永远排除阿拉伯国家的侵略威胁,是近乎不可能的。这些事实当然会刺激以色列扩张领土的欲望,并使以色列产生依靠天然屏障保卫边境安全的要求。实际上,在1919年的巴黎会谈中,犹太复国主义者就勾画了一幅犹太国家的兰图:西顿——大马士革南部(萨萨地区)——德拉——安曼西侧——马安——亚喀巴——加沙地区。5. 夺取武器苏联向阿拉伯国家提供的大量武器与以色列的武器相比,造成阿以双方的力量失去均衡。以色列的另一个目标,是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武器,或破坏阿拉伯人的武器,使之对以色列无法使用。然而,苏联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武器的方式,不同于美国向以色列补充武器的方式。苏联对阿拉伯国家重新补充的武器数量,超过了阿拉伯国家的损失数字。这就妨碍了以色列这一目标的实现。所以,这个目标不得不与第一个目标——排除威胁的目标同时完成。6.占领新领土占领新领土是与第四个目标——确保边境安全——相互联系着的。但是,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不可避免地要蒙受侵略国家的臭名。然而,以色列人认为,根据1919年犹太建国兰图,以色列要建立的是一个拥有500万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人还认为,1957年3月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是一次失败。以色列人的这种感情,使以色列在危机严重时,采取了扩张领土的方针。(二)战略上的损失要达成上述几个目标,战略上必然有所失。以色列决策者们认为,实现1—6项战略目标有可能付出以下四方面损失:1. 丧失主权这种潜在的损失,清楚地意味着以色列国家的崩溃。这就是说将孕育着两种危险性:回到1948年以前的巴勒斯坦的状态,遭到阿拉伯人的大屠杀。这样的损失是以色列绝对不能容忍的。2. 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以色列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军事上所遭到的损失。这种损失在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实施报复性打击时是一种情况,在以色列断然对阿拉伯国家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时是另一种情况,两者相差将是很大的。以军估计,5月28日-6月04日,它每天的战斗减员200人。3. 经济上的损失经济损失与直接损失不容易分清。二者的明显差别在于因实施动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以色列国防军的主力要依靠动员预备役,所以,发布动员令后造成的生产下降,将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4. 政治上的反响在以色列常常听到这种说法:形势一旦恶化,以色列在世界上除犹太民族外就再没有什么朋友。以色列在危机时当然要分析哪些国家是友好国家,哪些国家是敌对国家,以及联合国如何。以色列意识到它的友好国家主要是美国,敌对国家主要是苏联。至于联合国,以色列一直怀疑它的存在价值。1967年5月,以色列一位领导人谈到了政治上的反响问题,他的话是意味深长的:反响会坏到哪儿去呢?如果我们取得了胜利,我们会重新获得友谊,如果我们一味等待,倾听朋友的劝告,而打了败仗,又有什么用处呢?只能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完全相同。他们什么都不干,只会说:“犹太民族多可怜啊!”(三)行动方案前面谈到了以色列在决策过程中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性损失的各种因素,下面对以色列的决策者们所研究的行动方案进行分析。各方案的优劣顺序是1->4->-3->-2。(如下表)。1967年5月以色列的行动方案 329页表格:1. 先发制人的进攻这是达扬国防部长提出的方案,其主要设想是:打一场目标有限的战争;首先对埃军机场实施先发制人的空中攻击,迅速夺取制空权,然后使用装甲部队突破西奈半岛,排除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这一方案用布罗迪的话说,打的是“慎重的遏制奏效的战争——目标有限的战争。”其目的是打破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确保边境安全,最终目的是使阿方承认以色列国家的生存。以色列决策者们一致认为,对上述任何一种行动方案,联合国都可能迅速干预和限制行动,因此,以色列必须在联合国作出停火决议之前达成有限的目标。他们对前进的界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军事上,以色列是有能力占领开罗、大马土革和安曼的,但考虑到停火后将被要求撤退和有可能给苏联的介入提供借口,所以它们将苏伊士运河、戈兰高地和约旦河等内定为前进的目标,在开战前6月3日批准的作战计划中,西奈方向的前进界限是米特拉——吉迪山隘一线,约旦方向采取的是防守态势。开战后,西奈方向改为推进到苏伊士运河一线,约旦方向转为进攻,占领约旦河西岸的整个地区。开战前,以色列的决策者们对阿拉伯国家的开战企图是如何判断的呢?到5月27日,达扬将军仍不知道埃及的开战企图。伊加尔·阿隆和巴列夫两位将军判断战争十有八九将发生,并认为以色列只要果断地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就能轻而易举地赢得胜利。关于战争将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以色列大多数决策者认为,六天至两周时间就能结束战争,三天之内能占领沙姆沙伊赫。以色列决策者们还集中讨论了在联合国强烈要求停火之前能否达成战略目标的问题。他们认为决定性因素是以色列不能继续等待。5月16日已征召预备役军人, 5月19日已下令动员主要部队。由于迫在眉睫的侵略威胁和进行动员——它使经济活动陷于停顿,很明显,即使阿拉伯国家不发动进攻,对以色列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损失。这场战争对阿拉伯国家来说,是一场有限战争,可是对以色列来说,却是一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全面战争。联合国即使强烈要求停火,事态也不可能解决,以色列即使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也并不能确保边境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决策者们所抱的基本想法是,不重犯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的错误,此外,在安全未得到保障之前,决不从所占领的地区撤出。2. 维持现状的方案,等待,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个接受现状的方案,在以色列决策者之间是个不受重视的方案。在这种状况下接受现状,就等于接受消灭以色列国家的要求,这是以色列所不能容忍的。维持现状的方案之所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它是根据埃班外长“三个阶段计划”的设想提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在这种威胁下,①将边界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②要最大限度地克制报复行动,③当这些完全失败时,为实行“积极地遏制”而正式发动军事行动。维持现状的设想是指①-②阶段。然而,不管预备役的动员令是否取消,只要接受现状,就会几乎失掉达成上述任何目标的机会。埃及即使不发动进攻,只要美国不能设法开放蒂朗海峡,那末蒂朗海峡就会依然被封锁,阿拉伯国家的袭击也会继续下去。如果埃及对以色列发动进攻,即使以色列获胜,以色列也将付出很大的牺牲。这是以色列不希望冒的风险。3. 消灭游击队从1967年4月前对付非正规的游击队的入侵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以色列接受的方案。5月13日前,以色列确实采取了这种方案。但埃军在西奈半岛集结兵力,并宣布封锁蒂朗海峡,使事态为之一变。在以后的事态中,这个方案未被列入讨论的范围。4. 外交这个行动方案旨在推迟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并通过外交手段达成上述的目标。此时的外交就是谋求美国和西欧的国家支援。这是艾希科尔政府在危机时最期待的方案。在5月28日以色列内阁会议上就战与和的问题进行表决,出现了9票对9票的僵持局面之前,这一直是千有力的方案。6月1日,以色列成立了各党派联合政府之后,放弃了外交手段,改为一心采用武力解决——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的方案。(四)对行动方案的定量分析对上述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以及对1967年5月以色列领导人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均可进行定量分析。当然,这种定量分析包含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事实之后进行事后分析的问题,二是对本来不容易定量化的决策过程采用定量化方法的问题。亚伯拉罕·R·瓦格纳意识到这两个问题,他通过与当时以色列决策者的接触,对各个方案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各个方案进行定量分析的程序是,首先估算出各方案的预测结果的概率,并给予不同的定量值,然后,应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理论,估计各个行动方案的期望值,并选出理想的方案。下表是通过这些程序所求出的各个方案的预测结果的概率及其期望值。在表中各行动方案的期望值一栏里,先发制人的进攻这一方案与其他方案相比,显示了理想的数值,而维持现状的方案则出现了负数。5月28日以后,以色列人民要求打破现状的愿望,促使以色列决策者们从先发制人的进攻中找到了解决方法。各个方案的概率和期望值 337页表格三、结束语古往今来,国家意志实质上的决策机构,不是具有独裁性质,就是具有会议性质。决定发动六天战争的以色列决策机构属于后者。在六天战争前,在危机的情况下,建国以来有过两次战争经历的以色列,又一次作出了开战的决定。在作出这个决定时,以色列的决策者们尽管对当时的危机事态认识不一致,政党、个人之间既产生了对立,也出现了错误,但可以认为他们至少在以下三个问题上是意见一致的。(一)出师有名,不担侵略者的罪名中东战争虽然在本质上是场有限战争,但它却具有这样的性质:战争当事国自不待言,就连第三国的国家利益也直接受到影响。有鉴于此,以色列竭力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特别是争取欧美各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支持,以便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达到战争目的。在苏伊士运河战争时,以色列曾有过痛苦的体验:在战争中,被冠以侵略国家的罪名,而且,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为达成战争的目的而起到作用。由于有过这种体验,所以在1967年5月危机时,它一等再等,直到使自己处于受害者的立场,得到美国和国际舆论的支持,除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外别无其他选择之时,才终于决定开战。(二)打速决战,不使大国在军事上介入。以色列在经济上是个小国,在军事上处于中等国家的地位。所以,在决定开战时,它力求打一场速决战,在大国介入之前造成既成事实,这是以色列唯一可选择的战略。可以认为,以色列之所以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强调战争的速度,要求指挥官到第一线去,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尽快造成既成事实。这就导致六天战争时,又重演了苏伊士运河战争时曾经出现过的教训——过早地、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就仓促地进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