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东战争全史-5

作者:田上四郎 字数:21614 更新:2023-10-09 10:15:07

8月停战前为700门,以后又增加了300门。这也是违反停战协定的。最早发现埃军导弹阵地的是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在协定签订以前就担心的情况,已在眼前出现了。对此,美国在开始时曾表示怀疑,但后来根据人造卫星的空中侦察,证实了埃及确实在冻结地区配置了导弹。这导致美国重新研究它的中东政策。对于埃及违反停战协定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增加导弹阵地一事,以色列反复提出抗议达20多次,与此同时,一方面用混凝土加固巴列夫防线上的:正事,另一方面从美国获得了盼望已久的175毫米自行火炮。这种火炮可以对抗埃及的203毫米加榴炮,使以军的士气更加高涨。175毫米自行火炮最大射程为32,500米,比203毫米加榴炮的29,250米远3,250米。如使用次口径弹,射程可一举达到54公里。在战场上持有优于敌人的武器,不仅会产牛物质的效果,而且还能影响到敌人的战斗意志。这使人想起一段历史:当年(1939年)日军在诺门坎战场上,同苏军隔河(哈拉哈河)交战,由于自己的火炮射程太近,而吃尽了苦头。以色列花费20亿以镑(占国防预算的1/3)构筑的巴列夫防线,于1971年春完成了用混凝土加固的作业。以色列不仅得到了175毫米自行火炮和180-200辆M-60型坦克,而且还在国内着手生产喷气式战斗机。这一切使以色列产生了一种安全感。但是副总参谋长以色列·塔尔对巴列夫防线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到1971年11月,以色列除为海军研制了“加布里埃尔”式导弹外,还研制了“约旦”式地地导弹和“卢兹”式空地导弹。以色列对阿拉伯采取遏制战略,试图从消耗战争中摆脱出来。到1972年,以色列为了发展国内经济,采取了削减国防开支的措施,将1971年度的60亿以镑减少了7亿,同时,缓和了过重的兵役制度,将预备役每年集中训练的时间,从60天减为30天。5月21日,国防部长达扬说:“在1973年上半年以前,大概不会发生战争。”以军总参谋部估计,埃及虽从苏联得到了各种武器,但它正处于训练的高潮,从国际关系方面看,战争爆发的危机尚未成熟,埃军完全掌握、使用苏式武器大体还需要2-3年。以色列采取了埋头优先发展社会福利的政策。第五节 埃及驱逐苏联人员后正式进行战争准备(1972年7月--1973年10月)这一阶段,根据7月18日埃及发表的驱逐苏联人员的声明,苏联人陆续撤走之后,埃及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强对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准备。真正加快战争准备步伐是在1973年初,而实际着手制定第四次中东战争计划是1972年11月。1972年10月26日,伊斯梅尔将军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兼最高司令官,沙兹利将军就任总参谋长。萨达特总统定下了以现有武器装备进行有限战争的决心。弄清驱逐苏联人员的原因和经过,对于深入研究、认识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的特点是很重要的。据《1973年战略调查》称,驱逐1.9万名苏联人员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拒绝了1972年夏向埃及提供进攻性武器的要求。据信,这一拒绝是根据1972年5月,莫斯科美苏首脑会谈中缔结的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精神作出的。另外,据1973年约翰·金奇所著《巴勒斯坦或以色列》一书称,萨达特总统曾对《新闻周刊》的编辑们说;“我之所以作出指示让苏联人员撤走,是因为1972年6月1日向莫斯科提出了包括七项内容的质询书,而勃列日涅夫拒绝给予明确的答复。”萨达特又说:“因为苏联对质询书未作答复,直到6月15日仍无回音,我又写了一封信。三周以后,苏联大使告诉我,莫斯科有了回音。……该信第2页攻击海卡尔是对两国关系恶化负有责任的人物。第3页也是反复地攻击海卡尔。我对此很气愤,决心当着苏联大使的面采取措施。我立即作出以下指示;1. 从7月17日开始,在10天内撤走埃军中的全部苏联顾问,2. 苏联的军事设施全部由埃及接管;3. 苏联的军事装备卖给埃及或者从埃及撤走,4. 所有埃及同苏联之间的交涉,只能在开罗进行。”就这样,苏联顾问撤走了。但约翰·金奇的著作认为,事情进行得并不那么简单,就是在1973年2月2日举行的第三次勃列日涅夫——萨达特会谈,还显然讨论了苏联人员撤离埃及的问题。事实上,这一时期,苏联强调的主要是两点,即放弃行使武力以及所有国家和平共处——这是它有关中东政策的首次重大修正。在1973年2月哈菲兹·伊斯梅尔访问莫斯科时,苏联申明它对中东奉行“不干予政策”。而埃及当然要从以和平谈判为目标的外交路线向武力解决的方向转变。它的这一征兆在1973年3月26日第一次显现出来。萨达特总统在开罗的人民议会会议上宣布自己兼任总理。他说:“全面对抗局面已难以避免。不管愿意与否,我们已经面临这样的局面。我们必须不顾一切牺牲,准备军事行动。……要首先完成军事准备,其次在阿拉伯世界展开外交活动。”对于埃及将为解放西奈而战的豪言壮语,当时是没有人相信的。人们认为这是故技重演,是再次做给国内人民看的。1971年10月,当时埃及明明知道自己处于不能打仗的状态,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萨达特居然下达了夺回西奈的军事行动命令。这一次,在苏联顾问撤离的情况下,萨达特又表示要打仗了。对此,谁都不会轻易相信。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埃及走向战争的道路是险峻而困难的,然而,埃及还是稳步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了。4月21-22日,在开罗召开阿拉伯国家参谋长会议以后,6月12日,萨达特总统说服了阿萨德总统,后者同意把战争目标限,定在收复失地的范围内。8月5日,埃叙两国召开会议,研究了对以作战问题。最后,9月12日,两国总统在开罗签署了协定。就这样,经数月协商的战争计划终于落实下来。8月5日,埃及的阿布杜勒·拉齐夫·纳加尔少将,在大马士革同叙内务部长阿里·扎扎及军方领导人举行会谈,研究了“对以色列作战”问题。那么,这个作战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法国安德烈·博弗尔将军在十月战争结束后不久实地考察了阿方参战国,并写了文章登在法国三军机关报上。他的文章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线索。文章说,伊斯梅尔将军于1972年10月被任命为阿拉伯联军总司令。从1973年初起,埃及开始加速战争准备。1973年9月12日,研究了苏伊士运河水流情况和月令等,确定于10月6日开战。埃方考虑初战以突然袭击和夜间进攻(有利于对付反击)为主。作战当然要埃、叙同时发起进攻。战争初期遇到的难题是,南面要渡过苏伊士运河,北面要突破戈兰高地的防坦克壕。·外,在进攻开始时刻(H时)的选定上,埃叙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分歧。埃及希望在日没前开始,这样便于尽快地利用夜间作战;叙利亚希望清晨开始,这样可以背着太阳战斗。可是,为了达成突然性,南北两面又必须同时开始进攻。最后不得已,把进攻开始时刻规定为14时。这一时刻是10月3日伊斯梅尔将军在大马士革同叙协商后确定的。其结果正如预料的那样,叙军在初战时吃了亏,损失了大量坦克。另一个重大决定是,对以色列的作战“必须在地区上有所限制,在时间上尽可能拖长,以便迫使以色列消耗它的国力、兵力”。另外,还重视防止以军利用机动作战,在关键性战斗中快速取胜。为此,阿方采取的一般性措施是,保证防御的韧性,即利用现代武器实施纵深梯次配置,构成多道防线,尽可能长时间地灵活运用自己的防御能力;必须避免采取准备不足的机动作战。从上述观点出发,需要把作战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南北同时实施总攻,在叙利亚战线还要投入飞机作战;第二阶段,集中力量于埃及战线,如果可能要进至西奈半岛的鞍部;第三阶段,作战重点放在西奈战线。根据这一基本设想,伊斯梅尔将军指挥的西奈正面作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渡河和建立桥头阵地;第二阶段为前出至米特拉、吉迪、哈特米亚山隘一线,完全控制米特拉山隘,对吉迪山隘则尽可能夺取之。埃及最重视的是第一阶段作战,他们依据苏军教范制定的渡河作战计划,几年来不断地进行演习。他们认为第一阶段作战的重要性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对马奇诺防线的突破相比。埃军的整个作战计划贯穿两个思想:不重蹈六天战争覆辙的思想,根据埃军特点进行战斗的思想。事实上:,埃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重视的事项是:1.先发制人的进攻即使取得了成功,也不拉长战线和补给线,2.避免同以空军进行空战,用防空导弹掩护地面部队;3.装甲部队前进时,先要把导弹向前推进;4.为保护政府的信誉,发表战报时不夸大战果。所有这些都来自六天战争的痛苦体验与教训。特别是在对空防护方面,强调慎之又慎。其次是沙兹利将军的堪称阿拉伯式战法的“绞肉机式的战斗”。这种战斗遭受的损失虽然大,但却是一种稳妥的战法,毋宁说具有较多的阵地战因素。这也是六天战争时根据苏军的军事原则指挥作战,遭到惨败后得到的宝贵教训。有了这些宝贵的教训,也才有符合民族特性的战法。这种绞肉机式的战斗,据说是沙兹利将军惯用的战法。沙兹利将军参加过历次阿以战争。特别是在六天战争中,他担任特别装甲师师长,指挥部队向内格夫沙漠挺进,在西奈半岛东部的“纳哈尔”村,被沙龙将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指挥以军实施渡河进攻作战的师长)切断后路,体验了溃败的痛苦和教训。从这种体验中,他总结出不拉长后勤供应线的全线防御式的机动较少的稳扎稳打的作战形式。沙兹利将军这次以总参谋长的身份,第四次登上了战争舞台。下面,谈谈叙军的作战计划。叙军直接作战目的是,从戈兰高地打退以军,控制以军可能选择的反攻道路,并造成威胁以色列北加利利地区的态势。为应付不利情况,叙军构筑了决战阵地,以便部队撤至库奈特腊东北12公里处的开战前的防御阵地,并在它的东北15-16公里的萨萨以北还准备了纵深约10公里的三道防御阵地。航空兵运用的基本设想是在开战前负责掩护地面部队的空域,战斗打响后,这个任务由防空导弹部队负责,航空兵则在地面部队的侧翼作战。阿方按照上述作战设想进行了具体的准备。我们从阿军运用六天战争的经验教训方面来看,可以说阿军采取的战略是:用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的量的优势,对付以军的传统的军事力量——空军和装甲部队—的质的优势,用使以色列动员兵力来不及发挥作用的突然袭击手段,对付以色列的动员能力。阿军为使开战时的突然袭击成功,在政治、军事两方面采取了各种策略与措施。但是,使阿方的突然袭击获得成功的,难道只是阿方荫蔽进攻企图的措施和采取的欺骗行动吗?另外,叙军在戈兰高地突击深度浅而损失较大的原因又在哪里呢?第六章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松鼠妖注:建议阅读本站书籍《赎罪日战争》http://www.warstudy.com/history/cold_war/yom_kippur/index.xml]1973年10月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战后以色列曾称之为“通向和平的战争”。1979年3月26日,埃及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至此,这两个国家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但是,以色列与整个阿拉伯国家的全面和平还遥遥无期。第一节 70年代中东的战略结构一,中东的战略结构与特点1956年10月爆发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意味着中东的支配权已从过去的英、法手中转到美、苏手中。1967年6月爆发的六天战争,使苏联1955年以来推行的中东扩张政策遭到暂时挫折,为此苏联不得不重新调整它在这个地区的政策。1968年,美国鉴于苏联在中东处于有利的态势,着手重新研究中东政策。1968年9月起,埃及对以色列发动了消耗战争。到1970年,这场消耗战争甚至发展到在苏伊士运河方向上呈现出美、苏对抗的迹象。同年8月,埃、以双方接受了罗杰斯和平提案,达成了停火90天的协议。70年代的中东战略结构,从1956年以后的美国对以色列和苏联对阿拉伯国家这种简单的结构,逐渐演变为不断变动、错综复杂的结构。资源民族主义与石油资源危机论相结合,导致一种新的形势出现:不得不给阿拉伯产油国以不同于过去阿拉伯国家的地位。以收复失地、恢复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权利为中心的中东问题,与石油危机交织在一起,这就是70年代战略结构的特点。在中东地区的这种战略结构中,有三种明确的局面可以作为对爆发战争的制约力或者推动力而起作用。第一种局面是美国对以色列和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局面。这里的阿拉伯国家指的是以色列的第一线毗邻国家——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美国和苏联制约或者推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发动战争的力量,是以美苏间的核遏制力为基础的,它们本质上虽然是独立的,但实际上是在相互对抗着。这就是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在中东的基本政策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发挥着作为中东战争爆发的制约力或者推动力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制约力是指对制止战争爆发起作用的第三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各种活动。譬如,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就曾明确表示,美国的中东政策并不是要以色列强大到能够威胁、压迫邻国。此外,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教授哈罗德·切斯在题为《美国中东政策的军事侧面》一文中也曾提到,美国为实现对中东的长远目标,需要实行包括有继续对以色列进行高水平军事援助内容在内的短期政策,以便创造一种环境,使得确保石油资源和阻止苏联向中东扩张等长远目标能够实现。苏联的中东政策又是什么样的呢?苏联的中东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军援和经援来恢复阿拉伯国家对苏联中东政策——这个政策曾因六天战争而受挫——的信任,驱走西方在阿拉伯世界的势力,185页图:夺回作为阿拉伯国家唯一盟友和支持者的地位,使阿拉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苏联并不支持阿拉伯国家“消灭以色列”的观点,而继续主张中东地区的冲突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1971年5月签署的苏埃友好合作条约,贯彻了这一政治解决的原则。苏联没有给逐步走上武力解决道路的埃及提供进攻性武器,这成为1972年7月苏联不得不从埃及撤走军事顾问的原因。人们对苏联的指责——“苏联的中东政策是为了避免同美国对抗”,“苏联采取了阻止阿以战争爆发的立场”,“苏联的行为是自私自利的”——由此而得到了证实。可以说,1972年的美、苏中东政策起到了阻止中东战争爆发的作用。埃及虽然有武力解决的意志,然而却没有遂行战争的能力,尤其是没有进攻性武器。这就是1972年阿拉伯国家的实际情况。然而,1973年4月,苏联接受了埃及的要求,将“飞毛腿”地地战术导弹运到了埃及。这种导弹可以说是一种决战武器,一种埃及一旦掌握就要下决心开战的武器。这时,埃及有了武力解决争端的意志和能力,以后只剩下创造开战的条件和开战两件事要做了。苏联为什么在1972年拒绝向埃及提供进攻性武器,而在1973年又同意提供呢?这一点与越南战争和谈等问题有关,是今后的研究课题。第二种局面是本项的主要局面,是以色列对埃及的局面。这种局面是遏制力起作用的局面。遏制力只是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具有,反过来并不成立。六天战争后深信自己战无不胜的以色列也不允许它成立。另外,埃及即使要求具有对以色列的遏制力,苏联也不会答应。1973年初,埃军总参谋长沙兹利对埃及和以色列作战能力的判断为1比2,以色列占优势。但是这1比2的静态的作战能力要化为战场上实际的作战能力还需要许多条件。同时,以色列的遏制力核心是空军和装甲部队的反击力,作战能力的发挥也还有发布动员令后的48至72小时间隙。可以说,以色列的反击力所具有的脆弱性和这个作战能力发挥上的时间间隙潜藏着遏制失灵的危险性。而且,这种遏制力的特点是,其强弱为美苏的援助所左右。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如果能确认开战时有达成突然袭击的可能性,那末,所剩下的就只是如何结束战争的问题了。这场战争末期指导下的一张王牌是采用石油战略。阿拉伯国家通过采用石油战略,向美国施加压力,控制以色列对战争的指导,特别是控制以色列对战争末期的指导。实际上,阿拉伯国家采用的石油战略和美国发出的三级戒备状态[①美国的军事戒备共分五级:五级——军队不处于战备状态,部队没有充分训练;四级——正常的和平环境,部队有训练;三级———部队整装待命,取消一切休假;二级——部队准备战斗;一级——部队进行战斗部署。——译者注],作为遏制战争进一步扩大的力量,对以色列发生了作用。但证实这一事实的资料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第三种局面是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美国对以色列相互制约的局面。这是以色列及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将美国置于其间,战争的推动力或者制约力通过美国发生作用的局面。实际上,埃及所进行的要美国不要向以色列提供战斗机的外交活动也包括在其中。此外,在阿拉伯国家对苏联、苏联对以色列、以色列对苏联、苏联对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的推动力或者制约力也在通过苏联发生作用;不过这要比美国的弱。第三种局面具有补充第一和第二种局面的性质。二、以色列的遏制战略(一)从对付消耗战争到转向重视遏制战略以色列推行的国家安全政策,一直是以本·古里安总理提出的安全理论为准绳的。这种安全理论是什么呢?据埃方的资料称,有以下四点:1. 安全边界和保卫完整的边界;2. 依靠军事上的优势遏制侵略,一旦遏制失灵,便实施反击,3. 为谋求国家利益,同大国加强合作,4. 分裂、削弱阿拉伯世界。这四点中,除最后一点外,其余三点也见诸于以方的资料。前副总理伊加尔·阿隆在一篇题为《有能力保卫边界》的文章中说,以色列国防军的基本任务是遏制战争和遏制一旦失灵时采取有效的对抗行动。这种重视遏制战略的趋向是何时出现的呢?可以认为,这是从1970年8月同埃及达成停火90天协议后开始的。在此之前,以色列陷入了埃及于1968年9月发动的消耗战争之中,人力、物力的损失使国家经济濒于崩溃,这种情况使以色列认识到必须摈弃消极被动的应付战略,转而采取对阿拉伯国家进行遏制的战略。1971—1972年,以色列一方面宣传自己的绝对优势地位,一方面集中力量重建国内经济。以色列转而重视遏制战略的动因是基于“遏制的代价小”这一理由。可以认为以色列是由于国内的和经济的原因才强调遏制战略的。(二)遏制战略的设想以色列曾设想,应该遏制的主要威胁是阿拉伯国家的全面战争。1973年年初,以军总参谋长判断,零星发生的事件和消耗战争的可能性小,遏制的对象仍然是主要敌人埃军,如果能遏制埃军发动战争,其他阿拉伯国家就不会单独轻举妄动。那末,具体的遏制的基本设想是什么呢?通过综合一些零星资料,可作如下分析判断,即在短期内,加强对危险地区的防御,在军事上保持快速反应的态势,严密警戒边界,随时击退侵略,以此使阿拉伯国家打消侵略的念头,长期内,一旦遏制失灵,便采取对抗行动,以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使阿拉伯国家丧失继续战斗的意志。(三)遏制成立的条件以军统帅部所设想的遏制成立的条件,仅从资料看有以下两条,而且这两条都是一厢情愿的、乐观的。第一个条件是,埃军渡过苏伊土运河发动进攻时,在其建立桥头阵地的初期阶段,就会被以军的快速反击所粉碎,因此,埃军是不会冒这个危险而发动战争的。第二个条件是,如果埃军因前面所说的理由不发动战争,那末叙利亚也不会单独轻举妄动。十月战争证明,以色列所设想的遏制成立的条件是一厢情愿的,是不全面的。通过上述遏制成立的条件,可推断出以军所设想的使用常规力量的遏制行动,其重点在于通过快速反击手段消灭入侵军队的先头部队。这与核遏制理论所论述的摧毁遂行战争的基地的思想是截然对立的。因此,以色列所谓的遏制力,简言之就是战争初期挫败敌之进攻的能力,其核心是空军和装甲部队。这种遏制力要发挥实际作用,还需要警报,阻止、动员和反击等各种能力有机地运转起来。危机发生时,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对抗能力也就是遏制力。遏制力发挥作用的时间程序如下图。189页图表以军情报部判断,它能在敌人发动战争的24小时前发出警报。作战部对此寄于期望,把这作为发布动员令的基础。阻击由部署在停火线上的部队和空军担任。动员令发布后48—72小时,动员的兵力可在第一线发挥作用。如果同时实施总动员,全军兵力可达37.5万人。作为反击力量,在西奈战线有担任阻击的1个旅和担任机动打击的2至3个旅,这些部队可在H时(战争爆发的时间)后24—48小时实施反击;在戈兰战线,可在H时后48小时使用动员的兵力实施反击。另外,战争爆发前,以方估计阿方10月7日发动战争,并据此拟定了作战计划。总之,以色列的遏制力即是空军和装甲部队的反击力。使用这种反击力的前提是动员,而发布动员令又依据在此之前发出的战争警报。警报是行使遏制力的起点。那末这警报又是以什么为依据,这种依据是否能成为行使遏制力的依据呢?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三、阿拉伯的反遏制战略1975年10月,埃及国防部长贾马斯在阿方于开罗大学召开的十月战争讨论会上发表了文章。据他的文章说,埃及在十月战争中的战略大致由以下内容构成。(一)制定总战略有鉴于六天战争的失败,埃及在十月战争前将重点放在了拟定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的总战略上。对于六天战争的教训乃至失败原因——这也是制定总战略的根据——举出了以下几点:1. 政治目标与军事能力,既不均衡又不协调;2. 由于突然决定进行战争,所以军队没有作好充分准备;3. 军队在不了解应达成的军事战略目标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实施了集结;4. 国际舆论对埃及不利;5. 战争爆发时,政府与军队不协调。以上几点教训作为拟定反以色列战争总战略的借鉴,在十月战争中反映出来。这个总战略的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 通过政治上的努力,创造一种利于采取军事行动的国际环境;2. 一旦决定开战,就采取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在开战24小时内要确立绝对优势地位;3. 开战后,开展支援军事行动和灵活运用战果的政策。(二)政治战略萨达特在其自传中称,他就任总统是1970年10月16日。当时,埃及面临的困难是军事上失败造成的创伤,濒于崩溃的经济,以及令人窒息的政治上的孤立。在外交关系上,也仅限于同苏联一家保持往来。然而,战争爆发的1973年,形势为之一变,这是战前萨达特总统在国际上开展积极外交的成果。1973年5月,萨达特总统出席了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促使会议通过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同时,在以色列人杀害3名巴勒斯坦领导人的事件中,萨达特总统又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召开会议,结果会上以14票对1票通过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1973年9月,萨达特总统在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呢?因为以色列希望战争。只要阿拉伯国家拒绝无条件投降,以色列就不会满足。因此,不结盟国家对加强战备决不能松懈。”萨达特总统的讲话几乎得到所有与会国家的支持。这样,从1973年1月至9月,萨达特总统旨在创造一种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在发动进攻的三个星期以前,他得到了100多个国家的支持。在对美关系上,埃及已经了解到基辛格的态度——“只要埃及处于败者和以色列处于胜者的地位,美国就不会为援助埃及做点什么,尽管这是令人遗憾的。”在对苏关系方面,尽管1972年7月埃及采取了驱逐苏联军事顾问的措施,但在那以后的1973年4月,苏联还是向埃及提供了“飞毛腿”地地战术导弹。发动战争的时机正在成熟。1973年中东的战略结构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在100多个国家支持埃及发动战争的情况下,美苏两国的中东政策,毋宁说是作为战争的推动力发生了作用。问题是以色列如何评价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它的遏制力所产生的影响。(三)军事战略在这种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埃及制定的军事战略的核心内容如下。萨拉特总统始终强调要采取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手段,在战争爆发后24小时内确立绝对优势地位,他命令总参谋部以此为拟定作战计划的基础。1. 决定先发制人,诉诸武力;2. 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必须突破边境;3. 竭尽全力,采取各种措施,欺骗敌人的情报机构,达成战争的突然性;4. 削弱敌人的强点,利用敌人的弱点。其措施为:1. 阿拉伯国家要先敌发动进攻,而不使敌先我发动进攻;2. 使用空军和防空导弹削弱以色列空军:3. 渡河时通过炮火支援削弱敌实施反击的装甲部队;4. 阻击敌增援部队,干扰敌通信联络。根据这种军事战略和萨达特总统的“初战制胜者必然赢得战争”的信念,阿拉伯国家把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作为发动战争的首要条件。而且,阿拉伯国家抓住了以色列遏制战略的弱点——以色列在发布动员令后48-72小时内很难发挥它的作战能力,并从以色列的遏制力的时间间隙上看到了达成突然性的条件。因此可以说阿方达成突然性的策略主要在于使敌人“错误判断我开战企图”,错过发出警报乃至动员命令的时机,使以军的遏制力在时间上出现间隙。同时,阿方还需要创造一种形势,使以色列即使发现了埃及的开战企图,也无法在时间上、心理上、政治上采取免遭突然袭击的措施——出动空军实施先发制人的攻击的措施。开战前,埃及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支持,这已足以给实施先发制人进攻的以色列冠以“侵略”罪名。在军事上,采取了以防空导弹使以军的先发制人的进攻不能得逞的措施。“我方施以突然袭击,而且使对手无法避免突然袭击”,这是阿拉伯国家反遏制战略的核心。第二节 埃及军队拟定作战计划的过程1972年11月,埃军总参谋部根据政府的战争决心着手拟定作战计划。拟定作战计划的指导方针定为以下三点:第一,对以色列所信奉的安全理论进行分析,准确地掌握其强点和弱点,第二,搜集准确无误的情报,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作战能力,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第三,掌握以军作战指挥的特点,尤其要掌握其考虑有关行动方针和对抗行动的一般性倾向及心理上的特征。一、以色列的安全政策埃军总参谋部在拟定作战计划时,重视避开以军的强点和利用其弱点。为此,他们首先对以色列的安全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他们认为这个政策由以下五点构成;1. 保卫边界安全依靠天然屏障和人工障碍,建立巩固的防线,以保卫地域纵深的安全。必要时,越过边界实施进攻作战,以确保边界。绝不放弃沙姆沙伊赫。亚喀巴湾的沙姆沙伊赫是保障以色列船舶航行安全的必不可少的要冲。2. 保持战争遏制能力为保持遏制阿拉伯国家发动战争的能力,要建立一支质量优于对方的空军力量,并确保边界的安全。3. 避免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作战以军是内线作战,企图通过将兵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实施各个击破。 。4. 打速决战,尽快结束战争为破坏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行动准备,有可能依靠优势的空军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或发动预防性战争。5. 谋求超级大国的不断的全面支援以色列采取的策略是,在美国的支持下促进阿拉伯世界的分化,自己千方百计地取得超级大国的支援。二、以军的西奈战线防御方案埃军根据各种情报判明的以军西奈战线防御方案如下,1. 最大限度地利用苏伊土运河即使不能在运河东岸地区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也要依靠水障阻止或迟滞埃军的进攻,或乘埃军半渡之机予以分割消灭。2. 装甲部队从西奈半岛纵深地区迅速机动固守运河东岸的支撑点,以阻止埃军渡过运河后在东岸建立立足点。此时,装甲部队迅速从半岛纵深地区向运河机动。3. 建立陆空协同作战体系,对埃军的渡河部队进行反击在埃军渡河后30分钟内,以军通过局部反击击退埃军,夺回支撑点。为能在开战的第一天实施这种反击而制定了计划。4. 在运河东岸纵深地域构筑防御阵地为阻止、迟滞埃军渡河部队继续向东岸纵深地区发展进攻,以军构筑了数道防御阵地。5, 整修运河东岸地区的道路整修部队的机动道路,以便能从各个方向迅速集中兵力,实施大规模的反击作战。6. 从军事和经济的必要性上出发,建立沙姆沙伊赫防御体系为保卫沙姆沙伊赫要地,建立陆海空协同作战的态势。194页地图:以军西奈战线的防御方案(据埃军分析)三、拟定作战计划时对以军兵力的估计埃军总参谋部为拟定“巴德尔”[ ①“巴德尔”系地名,在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城西南20英里处。伊斯兰教创立人穆罕默德曾于公元624年的斋月里,在巴德尔发动了一次奇袭,征服了不信伊斯兰教的麦加人。文中之“巴德尔”行动,寓有圣战的意思。——译者]行动计划,对西奈半岛以军平时的兵力进行了估计。(一)西奈半岛北部埃军总参谋部估计,以军在西奈半岛北部部署了8个旅(含4个装甲旅)、10个炮兵营(含3个175毫米炮兵营)和1个独立侦察营。以军实际展开的部队是2个师。1个师由3个步兵旅和1个装甲旅编成, 另1个师由2个装甲旅和1个“纳哈尔”营编成,预备队由1个装甲旅、1个机械化旅和4个“纳哈尔”营编成。(二)西奈半岛南部以军在西奈半岛南部有1个装甲旅、 3个炮兵营和3个“纳哈尔”营。(三)战争爆发时以色列通过动员可能投入西奈战线的兵力1. 地面兵力20个旅(8个机械化旅、10个装甲旅、2个伞兵旅)、 8个“纳哈尔”营和40个炮兵营。这些部队装备坦克1,300--1,500辆,火炮和迫击炮500门,反坦克武器400具。2. 航空兵力飞机550架,其中作战飞机400架,侦察机、直升机150架,运输机若干架。3. 防空兵力10个“霍克”地空导弹队,50个20毫米、30毫米、40毫米高炮营, 30架无人驾驶飞机。4. 海军兵力作战舰艇27艘、登陆舟艇18艘。四、防止以色列空军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的措施为了不重蹈六天战争的覆辙,埃军总参谋部为防上以空军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费尽了心机。埃军总参谋部的措施是:(一)实施战略突袭1972年7月埃及驱逐苏联军事顿问后,以色列认为埃及进行战争的能力已经降低, 目前发动进攻的可能性也已减少。以色列认为,如果没有苏联军事顾问的指导,埃及是不会使用现代化武器的。此外,以色列的侦察、情报和谍报活动因得到西方特别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帮助,效果一直很显著。然而,埃军在运河西岸不断进行“演习”,使以色列情报部门对埃军的开战企图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由于在沙漠集结部队、运送渡河器材、补给弹药等活动难以隐蔽,要在以军的监视下进行,也就是说开战的迹象难以掩饰,因此埃军对隐蔽开战的企图作了精心策划。在开战的迹象已经暴露的情况下,如何隐蔽开战的企图呢?以军中普遍存在的傲慢情绪对埃军隐蔽开战的企图帮了大忙。而这种傲慢情绪就成为埃及达成战略突袭的根本原因。导致以军产生傲慢情绪,认为自己不可战胜的原因有;——认为埃以两国在文化和工业技术上存在差距;——认为埃军没有渡过苏伊士运河和突破巴列夫防线的能力,——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埃及政府不可能定下发动战争的决心,而且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认为阿拉伯国家的团结不过是一种神话,它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以色列的这些错误判断造成了严重后果。(二)进行战略欺骗战略欺骗是达成突然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拟定战略欺骗计划时统一考虑了军事上、政治上的各种因素,它的拟定是与作战计划的拟定同时着手进行的。这个欺骗计划注意到部队的机动和集结,特别是注意使渡河器材的前送与部队的机动密切协调起来。挑选拟定作战计划的人员是很严格的,在不误开战的前提下,下达命令的时间尽量向后推迟。五、开战时机的确定确定开战时机,必须从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埃军选择10月为开战时机的理由是:1.以色列将于10月28日进行国会议员大选,犹太人的庄严的赎罪曰也在10月。另外,10月是阿拉伯国家的传统斋月[①斋月是伊斯兰教历的。月,伊斯兰教徒在这个月从日出至日落一律戒斋,即不进食,而且按伊斯兰教的传统,斋月不打仗。——译者],以方可能会认为埃军不会在提高士气的同时于斋月采取军事行动。这正好给了埃军以将计就计的机会。2. 10月份夜暗可达12个小时,埃军利用这段时间渡河不易被以军发现。3. 10月份的气候对埃及和叙利亚有利。到11月或12月会遭到雨、雪的袭击。4. 10月前阿方部队尚未完成作战准备,埃军计划在夏季对部队进行掌握苏式新武器的训练。开战日为D日(10月6日),这是9月12日萨达特总统、阿萨德总统、伊斯梅尔国防部长和塔拉斯国防部长在开罗举行的秘密会谈中确定的。六、开战白——D日的确定1. 开战日——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各种社会活动完全停止,而且,这一天还是周末。2. 10月6日是伊斯兰教斋月中的一天,而且是望月,日没后,有5—6个小时的月光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足够架设浮桥和使渡船下水之用。10月7日凌晨,部队可趁夜暗渡河。3. 苏伊士运河的潮位和潮差适于架桥。七、在决定开战时间——H时时所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1. 要使叙军能在开战的第一天日没前突破以军的防坦克壕,并占领戈兰高地上的重要防线。2.最困难的问题是部队在昼间渡过苏伊士运河后如何攀登沙堤,夺取以军的巴列夫防线。决定H时为14时是埃、叙双方要求的折衷方案。3. 开战的第一天,通过空军的两次集中突击,使以军到第二天拂晓前不能集中航空兵力。这两次(第一次是在H时前15分钟至H时后15分钟这段时间内实施,第二次在日没前实施)空中突击,对渡河时不受以空军阻击是十分重要的。4. 阿军可以背着太阳作战:而以军面向太阳反击,射击、观测不利。5. 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架设浮桥。做到从运河西岸运送渡河器材,利用月光架设浮桥,月落后开始渡河。6. 根据运河水位情况, H时必须定为14时。运河水位涨落之差,其北段接近60厘米,南段的苏伊士城接近2米。这种水位涨落之差影响到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渡河计划。由于渡船和架桥部队必须在最高水位2小时前开始行动,而且由于架桥所需时间为6小时,因此必须在最高水位8小时前行动。调查结果表明,最高水位的时间有三次;22时、1时和4时,这样,开始渡河的时间就只能是14时、17时和20时。此外,还考虑了潮流情况。潮流,每隔6小时由北向南、由南向北变化一次。流速,运河北段每分钟为18米;运河南段每分钟为90米。渡河计划和H时是在研究了上述情况之后确定的。八、拟定渡河计划时研究的问题1. 破坏以军在运河上制造人工火障的计划以军准备在埃军渡河时使用汽油制造火障,将运河水面化为火海。但埃军在渡河前使用水泥堵塞了喷油管道,并破坏了储油罐,同时选择了以军没有火障计划的地段为渡河地段。2. 如何在运河沙堤上开避通路的问题埃军必须为渡河部队开辟85条通路。开辟1条通路需清除1,500立方米的沙土,开辟85条通路需清除127,500立方米的沙土。这项任务必须在3—5小时内完成。高压喷水枪在清除沙土的作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3. 如何掩护第一波渡河部队免遭敌火袭击的问题渡河时,埃军集中火力压制以军的机枪、炮兵和坦克的火力,最初几分钟的火力非常猛烈,每分钟的发射弹数为1.1万发,持续了将近1个小时。4. 在渡河作战初期如何对付以军的装甲部队(1)第一波渡河的徒步部队要尽量多携带反坦克武器和弹药,少带粮食;(2)第一波渡河部队要增加便携式反坦克武器的携带数量,(3)在运河西岸的沙堤上配置坦克和反坦克武器;(4)编成反坦克队,在炮火掩护下渡河,部署在敌装甲部队的接近路上。埃军在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准备之后,拟定了作战计划。作战计划代号为“巴德尔”行动,作战准备完成时间定为10月5日6时。埃军渡河作战计划的行动顺序如下(开战时间为1973年10月6日 14时):1. 航空火力准备——H前后各15分钟;2. 炮兵火力准备——H前后各15分钟,3. 步兵搭乘橡皮舟第一波渡河——H后6分钟,4. 步兵旅第一梯队营渡河——H后12至60分钟,5. 步兵旅前进指挥所渡河——H后60至70分钟,6. 步兵旅第二梯队营渡河——H后60至110分钟;7. 开掘运河东岸沙堤——H后1至6小时;8. 步兵师前进指挥所渡河——H后90至100分钟,9. 架设步兵用浮桥——H后2小时以内;10.机械化旅渡河(同时实施特种作战)——H后2至4小时,11.建立桥头堡——H后4小时以内;12.自行驳船的下水准备及下水——H后2至6小时,13.架设[俄文]浮桥——H后7小时以内;14.步兵师属坦克营渡河——H后9小时以内,15.架设[俄文]重型门桥——H后9小时以内,16.装甲旅渡河——H后11小时以内;17.扩大桥头阵地——H后18小时以内(至10月7日8时止)。第三节 遏制失灵——开战经过以遏制战争的观点观察互相敌对的国家的开战经过,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的战争决心——放弃和平手段,决定诉诸武力——意味着遏制的潜在性失灵,开战决心意味着遏制的决定性失灵。这个开战决心是遏制的临界点。而且可以说,建筑在开战决心基础上的开战意味着遏制显然已经失灵。一、决心使用现有武器装备打一场有限战争(1972年10月26日)1971年应该说是解决中东问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有关国家将被迫作出选择:要么和平,要么战争。然而,由于1971年12月8日印巴战争爆发,埃及未能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因此决定性的1971年也就无所事事地过去了。1972年5月22日召开的美苏首脑会谈决定中东问题维持现状。1972年7月,埃及采取了驱逐苏联人的措施。要武力解决中东问题,应打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在这个基本问题上,萨达特总统同军界首脑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陆军总司令萨迪克主张同以色列打一场全面战争,把战争推迟到埃空军力量能同以色列空军力量对抗时进行,企图一旦战争时机成熟,一举收复所有失地;而萨达特总统主张打一场目标有限的战争,他认为哪怕在苏伊士运河东岸能收复1英寸土地,埃及就能在外交上、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1972年10月24日,萨达特总统在吉萨总统官邸召开了最高军事会议。会议从下午9时一直开到深夜,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会上,萨达特总统强烈主张打一场目标有限的战争。10月26日,萨达特总统解除了萨迪克将军的职务,任命沙兹利为总参谋长,任命伊斯梅尔为国防部长兼总司令。就这样,终于作出了打一场目标有限的战争的决定,人事调整也已完成,以后战备的步伐加快了。埃及决心发动战争的国内原因是,自从六天战争以后,由于要维持全面动员态势,国内经济陷入了窘境。当时,人民生活困难,每天连饭都吃不饱,萨达特政权不稳。1972年1月25日,在开罗发生了反政府暴动,这是促使萨达特总统决心采用武力手段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原因是,由于美苏首脑会谈决定中东问题维持现状,依靠美苏解决问题希望落了空,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越拖越对阿拉伯国家不利,如果错过机会,那就再也不能进行战争了。为此,埃及驱逐了苏联人,而倒向美国。1972年7月18日,埃及在驱逐苏联人的同时,得到了美国自1967年以来就中断了的对埃及的经济援助。援助金额为1.046亿美元。后世的历史学家也许会认为,1972年是超级大国围绕着中东其中特别是埃及和围绕着东南亚其中特别是越南进行政治交易的一年。从1973年的美国对中东政策看,如果阿拉伯国家仍然不能摆脱六天战争的失败状态,那末它就不可能让以色列履行联合国242号决议。这是萨达特总统决心进行战争的主要原因。美国为了体面地从越南撤军,并为和平解决中东问题创造一次机会,也希望发生一场使阿拉伯国家处于有利地位的战争,这种推论也是成立的。当时,以色列的情况又怎样呢?1972年以色列有两大失策:一是对战争威胁作出了错误判断,二是根据这种判断削减了军备。以军当局发现1972年7月苏联人从埃及撤走后便认为,埃军的作战能力降低了,战争的可能性减小了。对苏联向叙利亚提供萨姆—3防空导弹、坦克等武器则认为,那仅仅是补给,不意味叙利亚的军备有了实质性增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以色列削减了边防部队,缩短了士兵服役期限,减少了国防预算,而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国内经济上。以色列在1972年放慢国防建设步伐时采取的战略是遏制战略。“遏制代价小”。据说这就是以色列采取遏制战略的理由。由此可见,遏制失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采取遏制战略的动机。以色列认为埃及在忙于解决国内问题,因而从加强国防转向了注重经济建设。总之,1972年10月埃及决定发动有限战争时,以色列的遏制力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埃及一向认为以色列的遏制力不过是一种威胁。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遏制成功与否本质上取决于被遏制一方的认识如何。以色列采取削减边防部队等行动,从关心国外问题转向关心国内问题,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进行一场短期的、目标有限的战争的可能性。二、五月战争的推迟(1973年5月17日)据判断,五月危机的情况是,阿拉伯国家企图发动战争的情况事前已被以色列察觉到,以色列下达了动员令,采取了遏制行动,为此阿拉伯国家不得不推迟战争。可以认为,这是遏制成功的典型例子。1972年11月,埃及着手拟定作战计划。1973年1月,阿拉伯国家召开军事会议,协调如何对以色列作战和政治行动等问题。2月,萨达特总统命令总参谋部研究开战时机,并指示在开战后24小时内要确立绝对优势。关于开战时机,总参谋部提出了三个方案:5月、9月,10月。同年2月,国防部长伊斯梅尔访问了叙利亚,埃、叙两国决定采取联合行动。之后,伊斯梅尔又访问了莫斯科,要求苏联提供武器援助。同年3月,哈菲茨·伊斯梅尔特使访问了华盛顿,要求美国不要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援助,但遭到拒绝。为此,萨达特总统决定发动五月战争,并急于完成作战计划。在此之前,1月,萨达特总统已命令总参谋长沙兹利拟定渡河作战计划和其他作战计划。3月,苏联军事代表团访问了开罗。4月,“飞毛腿”地地战术导弹运到埃及。西方军事界认为,这种导弹是进攻性武器,是促使埃及开战的关键,埃及一旦获得这种武器,阿拉伯国家必然要发动进攻。5月1日,萨达特总统在亚历山大港发表演说:“即将到来的战争不仅仅满足于收复失地,而且还要结束23年来以色列的狂妄姿态。为此,我们准备付出100万人的牺牲。”看来,战争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了。另一方面,1972年12月新上任的以色列情报部长泽拉,于1973年4月16日提出了一份形势报告。报告称,有明显迹象表明埃及将在5月发动战争。当时以色列获得的迹象是,埃及对民防人员进行了动员,正在召募献血人员,已宣布实行灯火管制,采取了保护桥梁措施,沿运河西岸一线修建了65个坦克开上堤坝的斜坡道。在运河西岸沙堤上开避了通道,等等。然而,后来情报部长泽拉又提出了另一份形势报告,认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减小了,因为埃及对以军空袭叙利亚毫无反应,萨达特走到战争边缘后再次退了回去。可是总参谋长埃拉扎尔根据苏伊士战线上的紧张局势,不同意情报部长的这个判断。他为了对付紧急事态,发布了局部动员令。动员的部队于5月15日在耶路撒冷集中,参加国庆阅兵式后,便奔赴戈兰前线和西奈前线。那末,埃军首脑如何对付这种情况呢?他们接受了以色列的警告——“埃军如果渡河,必将全军覆没。”5月17日,萨达特总统决定将五月战争推迟到9—10月,宣传上说是“因为美苏首脑会谈将于5月举行,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而推迟了战争”,但以色列前外交官海西·卡尔梅尔认为,“是以色列5月份的动员迫使萨达特推迟了战争”。萨达特总统本人的说法也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一会儿说“曾计划发动五月战争”,一会儿又说“五月战争是掩护十月战争的欺骗行动”。但是,可以认为,确是因为以色列发布了动员令,加强了边境防备,埃及判断已无法达成战争的突然性,才推迟了战争。实际上,在以军的首脑人物中就有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五月的动员遏制了阿拉伯人即将发动的战争。”总参谋长埃拉扎尔就是其中的一人。五月危机对以色列人民和总参谋部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这次局部动员,以色列蒙受了1,1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局部动员也空忙了一场。人民谴责说,下达动员令是轻率的举动。总参谋长埃拉扎尔——不同意情报部长泽拉的判断,并且发布动员令的人——站在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立场上。这就导致后来对动员令的发布变得十分小心谨慎起来。另外,这件事还证明情报部长泽拉作出的埃及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很小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就加深了人们对情报部长泽拉的形势判断的信赖,反过来说,在10月份却引来了相反的结果。三,十月战争的开战决心(1973年10月2日)一个国家主动地考虑开战问题时,总是力求达成突然袭击。开战决心对突然袭击成功与否的依赖程度,因作战能力上的差距、交战时机、对方反应的速度不同而异。正如《萨达特自传》所叙述的那样,十月战争时,在开战后24小时内确立绝对优势,这是决心开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作战能力上存在差距,以及开战后需立即实施渡河作战,有这样一些困难摆在面前,所以更需要这样。这次突然袭击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使以色列在开战后24小时内无法发挥它的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使以色列错过发布动员令的时机。10月2日夜,萨达特总统在国家安全会议上最后决定D日(开战日)为6日。所以在10月2日这一天决定D日,事情决非偶然。因为阿拉伯国家估计,即使以色列10月2日发现了阿方要发动突然袭击的征候,并且为此而发布了动员令,但要在西奈方向集中10-11个旅的兵力实施反击,至少也得需要5—7天,这样,抢渡苏伊士运河就有了成功的把握。《萨达特自传》证实了上面这个情况。萨达特在《自传》里写道,他自己在10月2日夜的军事会议上说:“以色列发现我们的动向了吗?戈南将军虽然视察了前线,但并没有变更他们的部署。”沙兹利将军也在会上说:“我们抢先了一步。以色列即使2日晚察觉了我们的企图,到我们开始进攻时,它也完不成动员工作。”而且,在第二天即10月3日,又决定进攻发起时刻(H时)为14时零5分。3日16时,萨达特总统说:“以色列即使已经开始动员部队,也为时已晚。”到这时,萨达特总统更加坚信突然袭击成功的可能性了。可以认为,在这句话的背后有着这样的判断:以色列即使在3日以后察觉到阿拉伯国家开战的企图,它也无法使用空军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这是因为阿拉伯国家已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并具有依靠防空导弹阻止以空军攻击的能力。10月3日,埃及采取了欺骗措施,如解散部分9月份动员的兵力,并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去。4日,苏联人开始从埃、叙两国撤离家属。5日,向苏联通告了开战的决定。阿方前线指挥员受领进攻命令的时间是:埃军师为8时,叙军营长为7时,埃、叙两军第一线排长为开战前1小时。当阿拉伯国家决心开战时,以色列对形势又是如何判断,并采取了什么对策呢?9月24日,北部军区司令霍菲提交了一份戈兰战线形势危机的报告:叙军展开了3个师的兵力、670辆坦克和100个炮兵连。9月26日,国防部长达扬、总参谋长埃拉扎尔视察了戈兰战线,并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第7装甲旅的阵地部署,加强警戒,敷设地雷,动员部转入工作,取消军人休假等。9月26日,以军在西奈战线获取了以下迹象:埃军已将炮兵阵地向前方地域推进,萨姆防空导弹部队重新进入阵地,排除了运河地区的地雷场(70处)和运河中的水雷,在架桥地域进行了土工作业,在沙垒上开辟通道,封闭过去的通道等等。9月30日,南部军区司令部命令所属部队加强戒备态势,并采取了检查动员系统、取消休假等措施。10月2日,南部军区司令戈南视察了运河前线,指示部队加强戒备态势,并请求上级批准采取预防措施。但上级只同意他们增加警戒人员,进行迎战准备和预备渡河到西岸作战的架桥器材,对其他要求则未予采纳。这种预防措施的内容是不明确的。它未被批准的理由,以及10月6日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和全面动员的要求也遭拒绝的理由,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在阿拉伯国家决心开战的10月2日这一天,以色列政府和军队首脑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袭击列车事件[①指1973年9月29日巴勒斯坦游击队袭击运送犹太移民的列车的事件。——译者注]及其处置上去了。10月3日,刚回国的梅厄总理、阿隆副总理、达扬国防部长、加利利不管部长、埃拉扎尔总参谋长和沙莱夫情报部主任(泽拉情报部长因病缺席)集聚一堂,召开内阁会议。会上,他们集中讨论了阿拉伯领导人发动战争的企图问题,时间达2个小时。总理问情报部主任:“在目前的态势下,阿拉伯国家能发动进攻吗?”情报部主任回答说:“有可能。”但情报部的判断是,“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很小。”在坐的埃拉扎尔总参谋长也同意情报部的判断。会议作出了以下结论;“埃及沿边界集结兵力并不意味着战争迫在眉睫。”4日傍晚,泽拉情报部长向总参谋长报告了苏联人从埃、叙两国撤离家属的情况,随着否定原来判断的情报不断报来,他有些疑惑不解了。 5日晨,总参谋长发出了进入“C”级即最高级戒备状态的命令,动员中心开始转入工作状态,“摩萨德”[①希伯莱语缩略语,意为“情报和特殊使命局’,是以色列的情报机构。——译者]谍报部长飞往海外,紧急军事首脑会议也同时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达扬、埃拉扎尔和泽拉。会上,泽拉部长汇报说,估计苏联已经知道阿拉伯国家即将发动进攻,由于担心以色列予以反击,所以才命令撤离家属,情报部的判断是,“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10月5日傍晚,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梅厄、达扬、巴列夫、佩雷斯、加利利、埃拉扎尔和泽拉。在会上,参加会议的人员一边看着边境附近兵力展开的航空照片,一边进行着讨论。埃拉扎尔:“阿拉伯国家这样展开兵力既可认为是为了进攻,也可认为是为了防御。”泽拉:“但是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很小。” (重复三次)内阁成员:“希望维持‘C’级戒备状态。”巴列夫:“我军坦克部队是如何展开的?”埃拉扎尔;“北线展开200辆,南线展开300辆。”[②布动员令前可投入作战的坦克,北线为186辆,南线仅100辆。——作者]加利利;“佩雷斯运输部长,你是如何考虑的?”佩雷斯:“看样子好像要打仗。”四、在战争即将爆发的情况下以色列所采取的对策10月6日晨,以色列判明了阿拉伯国家发动战争的企图。凌晨4时,情报部长泽拉接到了可信赖的“摩萨德”谍报部长打来的电话。电话说,他们获得一份情报,“今天傍晚,阿拉伯国家必定从两个方向发动进攻。”4时30分,国防部长达扬、总参谋长埃拉扎尔和副总参谋长塔尔在总参谋部召开会议。根据谍报部送来的关于日没时分阿拉伯国家将发动进攻的情报判断,预料阿拉伯国家可能于下午6时发动进攻。于是,这个时间立即成为决定性时刻。会上,总参谋长打电话询问空军司令本纳明·佩莱德:“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需要多少准备时间?”空军司令回答说:“如果你现在命令我进攻,我可以在上午11时以前准备完毕。”5时,埃拉扎尔、塔尔和本纳明·佩莱德将军在一起研究了对策;并发出了以下命令:①前线和后方的兵力动员要领,②开始民防活动,疏散戈兰高地—上的“基布兹”[①以包列农业合作组织。——译者]①居民。 5时30分,又向各军区司令和海、空军司令发出了作好先发制人进攻准备的命令。下面记录的是在战争必将爆发的情况下,以色列政府领导人和军界首脑就作战问题而进行的争论。6日5时50分,总参谋长在国防部长办公室提出了如下要求:总参谋长:请求进行全面动员,出动空军对叙利亚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国防部长:“我不同意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话题转入动员问题)“初期,在北线可动员1个旅。”(最后同意在南北两条战线各动员1个师)总参谋长:“为迅速发动进攻,必须全面动员作战部队”。国防部长:“为了全面防御,我反对全面动员。”总参谋长:“适时地发动反击是防御的最重要的职能,防御与反击难以区分。”国防部长:“那就提交总理裁决吧。我请求总理动员5万人。”总参谋长:“务必请总理进行全面动员。”(全面动员为37.5万人)国防部长:“关于进行全面动员和先发制人的进攻等问题,那就请总理裁决吧!”6日7时15分,在总参谋部会议上(北部军区和南部军区司令出席了会议):总参谋长:“总的作战指导方针是等待阿拉伯国家打第一枪,然后我们实施反击。”他讲话的内容主要有二:1.初期阶段是阻击作战。全军要保持能以最快速度实施反击的态势。部队要立即机动,以便能在两天内建立反击态势。2.反复说明有关进攻与防御计划的要点。南部军区司令戈南(给南部军区指挥所打电话):“不要调动部队,以免埃军产生疑虑,扩大事态。据判断,阿拉伯国家于今天下午6时发动进攻,因此,下午5时前,要根据‘什代赫·约尼姆’行动计划转入防御态势。”6日8时,召开了内阁紧急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梅厄、达扬、加利利、埃拉扎尔、泽拉、舒尔、巴列夫和夏皮罗。总参谋长: “请总理务必下令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和进行全面动员。”国防部长对着总理; “如果你接受他的建议,我既不屈从,也不辞职,你会明白,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和全面动员是徒劳无益的,”总理: “动员限于10万人。不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