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简明世界通史(上)

作者:李纯武、寿纪瑜等 字数:24968 更新:2023-10-09 10:14:45

简明世界通史(上册) 上古篇第一章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大约始于三百多万年前,其结束的时间各地参差不一,在两河流域和埃及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末至三千年代初,在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则在三千年代末,在某些地方,原始社会甚至延续到今天。有些学者把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作为原始社会的最早阶段,如果这样,那么原始社会的上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万年之前。但是一般不这样上推,而是把“完全形成的人”的开始作为原始社会的开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这种情况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当时,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剥削。到了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品有了剩余,于是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原始的氏族部落公社便为奴隶制国家所取代了。原始社会没有文字,因此,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对于原始社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一些神话和传说。直到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和民族学等许多学科的发展,才为原始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前人和当代人的成果,特别是路易斯亨摩尔根①的研究成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了原始社会的许多重要问题,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批判了资产阶级关于私有制和阶级永存的错误理论,为科学的原始社会史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原始社会史成为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摩尔根(1818—1881年),杰出的美国学者、考古学家和原始社会史学家,1877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古代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极为重视这一著作。马克思写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就此书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称道“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想给人类的史前史建立一个确定体系的人”。第一节  人的形成和发展从猿到人的过渡  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古代的类人猿。它们成群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恩格斯把它们叫做“攀树的猿群”。生存年代最早的古猿可能是发现于埃及法雍的原上猿和埃及猿(前者定年在三千五百万年前,后者定年在二千八百万年至二千六百万年前)。较晚的则有森林古猿(生存年代约为二千三百万年至一千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化石在欧、亚、非三洲都有发现。一般认为森林古猿可能就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森林古猿是从埃及猿发展来的。在地质学上的第三纪②中期,地球上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地区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一部分古猿为了寻找食物,经常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了用两脚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第一步。而前肢则解放出来,从事其他活动。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手变得愈来愈灵巧,终于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同时,肢体的各部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大脑和各种感觉器官也愈益发达。在集体劳动中,迫切地需要一种交换思想和表达意见的工具,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而语言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大脑的进化。从古猿下地直立行走,到双手能够制造工具,是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大约始于一千四百万年前,终于三百多万年前。恩格斯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根据目前的化石材料,“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早期代表是腊玛古猿,晚期代表是南方古猿。腊玛古猿生存于一千四百万至八百万年前。其形态特征主要是:吻部短缩,犬齿不突出,牙齿排列较紧密,整个齿弓两侧向后张开呈拱形,颊齿齿冠宽短并有较厚的釉质。这些都表现出从猿到人过渡的趋势。一些人类学者推测腊玛古猿可能已用两足行走,而且能够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有些学者从解剖学的资料分析,认为腊玛古猿可能已有说话的能力。南方古猿生存的年代大约是五百五十万年前至一百万年前。其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表明他们已能直立行走。根据目前的研究,南方古猿至少有三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又称纤细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和南方古猿鲍氏种。现在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是从南方古猿纤细种的某一支发展而来的。但近年也有人认为另一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阿发种是人类的祖先。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后,开始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我国人类学家根据体质形态的发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目前所知的早期猿人化石都是在东非发现的,其年代约自三百八十万年前至一百八十万年前。最早的早期猿人可能是从 1974 年开始在东非坦桑尼亚莱托利尔地层发②第三纪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新生代。它经历了六千二百万年,开始年代距今六千五百万年,终结年代距今三百万年。现的人类化石。到1979年为止,除了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孩的部分骨骼之外,还发现了成年人的两个下颌、一部分上颌碎片及一些牙齿。定年在三百八十万年至三百六十万年之间。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978年在莱托利尔地层中发现了留在火山凝灰岩中的三百六十万年前的人类脚印,有两个个体,一大一小,自南往北行进。小的脚印长度为18.5厘米,大的为21.5厘米。脚印有凸起的足弓,圆形的足跟,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位于足前方,证明他们完全是直立行走的。估计他们的体高小的约1.2米,大的约1.46米。可是在同一地层中没有发现石器。1973年至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阿发低地的哈达尔地区发现了一块较完整的人类上颌化石和半块右上颌化石,年代可能在三百五十万年前。也没有发现石器。有的学者认为阿发和莱托利尔地层发现的化石都是南方古猿阿发种,而不是真正的人类。1972 年在东非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库彼弗拉发现了编号为 KNM-ER1470号人的头骨,经钾氩法定年为二百九十万年前。其脑量约七百毫升,头骨上没有晚期猿人那样明显突出的眉嵴,肢骨也和现代人相似,因此,它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还有争议。在 1470 号人层位之上三十余米,曾经发现一些石器,定年为二百六十一万年。一些人认为这是1470号一类人所制造的。从 1960 年起,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猿人的化石。1964年定名为“能人”。能人的脑量约为六百八十毫升,手骨及足骨与现代人相似。在发现能人化石的层位还发现了一些砾石工具,主要是砍砸器。能人生活的年代大约距今一百八十万年。晚期猿人又称直立人,我国通常称之为猿人。生存年代约从一百八十万年前至三十、二十万年前。最早发现的晚期猿人是 1891 年在爪哇特里尼尔附近发现的爪哇直立猿人。当时一些反动的学者否认它是人,因而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直到1929年12月我国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这一争论才告平息。在北京人遗址,不但发现了约40来个个体的猿人化石,同时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及几万件石器。这就充分说明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晚期猿人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除爪哇猿人和北 京人之外,还有我国的蓝田人,元谋人,肯尼亚的KNM-ER3733号人, KNM-ER992号人,KNM-ER 3228号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的OH9号人,OH28号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德国的海德堡人。近年在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附近的普累西勒提及德国的比尔钦斯勒本也发现了晚期猿人化石。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称古人,生活于距今约三十万年(或二十万年)至约五、四万年前。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早期智人化石是 1856 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中一个洞穴里发现的,因此有人把早期智人叫做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早期智人的化石在欧、亚、非都有发现。在我国发现的有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桐梓人、许家窑人、大荔人和周口店第四地点的龙骨山人等。目前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早期智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典型的尼安德特人”,以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及圣沙拜尔人为代表,他们的身材粗短,脸面大而向前突出。另一种称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以亚洲的斯虎耳人为代表,其化石发现于亚洲、非洲及欧洲的一部分地方。他们的脑量虽不如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大,但形态特征却与晚期智人比较接近。一般认为“进步的尼安德特人”后来发展成为晚期智人。可是对“典型的尼安德特人”却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他们不可能转变为晚期智人,而是西欧的一个灭绝了的旁支。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们并没有灭绝,而是后来欧洲人的祖先。人类体质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晚期智人,又称新人,包括现代人类。不过从古人类学来说则是指五万年前至一万多年前的化石人类。公元前一万年以后的人类一般称为现代人类。晚期智人的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化石不仅发现于亚、非、欧三洲的广大地区,而且发现于美洲和澳洲。在我国,山顶洞人就是晚期智人的一种。根据本世纪七十年代的报导,在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曾发现一个近于完整的颅骨,定年在四万八千年前,在加拿大阿尔勃他的塔勃尔也曾发现一个四万多年前的小孩头骨。说明人类大约在五万多年前已经通过冰冻的白令海峡,从亚洲进入美洲。在澳大利亚,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蒙戈湖,一个是女性颅骨,定年为距今二万六千年至二万四千五百年前,而一具男性的骨架定年为三万年至二万八千年前。石器遗址的年代比人类化石更早,季隆和维兰特拉湖的遗址表明四万五千年至三万五千年前澳大利亚东南部已经有人类居住。由此推测,人类可能是在五万年前(有人甚至认为在七万年前)经过东南亚来到澳洲的。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人类学者把世界上的人分成三大人种,即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人种的形成是长时期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不同的人种在身体的表面形态特征上,例如肤色、眼型、发型、鼻型和身材比例等等方面,表现出某些差异,但是这种外表的差异并不影响各人种的基本解剖生理特点。那种认为人种在体质上有优劣之分的论点,是毫无科学根据的。第二节  血缘家族和母系氏族的产生旧石器时代  狩猎和采集  人类最初制作的工具是石器,考古学上把使用石器的时代叫作石器时代。在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石器,但也使用木器、骨器和角器。根据石器制作技术的演进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考古学者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大致相当于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阶段,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晚期大致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石器发现于东非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1969年用钾氩法测定其年代在二百六十一万年前。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地区曾发现二百五十万年前的石器。在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发现的石器,年代也较早,大约在二百万年至一百七十五万年前。这些早期的石器,主要是砾石打制成的砍砸器,也有一些形状很不规整的石片工具。它们虽然制作得十分粗糙,但是已经足以砸碎坚果、切割植物的根茎或肉类了。当时的人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到了晚期猿人的时候,石器的制作方法比以前进步。我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大量石器,表明他们已经知道对不同的石料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石器的基本类型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已经具备。在欧洲,晚期猿人使用的典型工具是扁桃形的“手斧”,它的一端比较钝厚,便于握在手中,另一端则是尖锐的锋刃。这是一种可以用于切割、砸击、投掷、挖掘等各种用途的“万能工具”。除了手斧之外,还有许多较薄的石片工具。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大约也是在这时,人类学会了用火。北京人的遗址,灰层厚达六米,证明当时已能长期保存火种。在欧洲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中也有用火的遗迹。火不但可以用来御寒取暖,使人类能够突破气候条件的限制,在结冰线以北的地区生活;而且可以用来猎取大动物,扩大狩猎的范围;火还可以变生食为熟食,缩短消化过程,使人类吸取更多的营养,促进大脑和体质的发展。所以火的使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的制作比前一阶段更为精确规整,形状也更多样,在欧洲,典型的石器是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我国的丁村文化则以大型的尖状器及砍砸器为主。这一时期是冰河到来的时代,在许多遗址中发现用火的遗迹,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人类可能在这时发明了人工取火。骨器也在这时出现,法国多尔道尼穆斯特文化的洞穴中发现的骨针,证明当时人类已能缝制皮衣。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除了用打击或琢削的方法来制造石器之外,还使用压削的方法,因而可以压出长石片,有很多石器呈柳叶形或桂叶形,有的石器遍体加工,十分美观。磨制石器的方法也在这时出现,但磨制的部位仅在锋刃,这类石器数量很少。在澳大利亚的阿南姆兰半岛发现的磨制石斧,定年在二万二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磨制石斧。早期智人使用的工具(1.燧石手斧,2.刮削器,3.刮削器形燧石工具,4.5.尖状器) 在这一时期,骨器和角器大量流行,有些骨角器和石器还装上了木柄。矛和投矛器的出现,使狩猎的功效大大提高。在许多遗址留下数量惊人的动物遗骸,捷克斯洛伐克巴甫洛夫附近曾发现晚期智人使用的工具(1.带角切刀,2.扁平砾石制成的刮削器,3.底部有裂口的骨制尖状器,4.骨制鱼叉)一百多头猛犸的骸骨;法国南部梭鲁特的大岩壁下,在奥瑞纳文化层中发现五万匹以上的野马遗骸;乌克兰的阿甫洛西耶夫卡曾发现一千头左右野牛的残骸。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发现,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使用集体围赶的办法来猎取大动物。这种大规模的围猎,很可能是许多哺乳动物绝种的原因,所以有的学者称旧石器时代晚期是“生态学危机”的时代。尽管狩猎的范围扩大了,可是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狩猎要花费很大力量,而且狩猎具有偶然性,所以能够为人们提供经常性食物的采集经济在这时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血缘家族  从猿到人的过渡是在集体的情况之下完成的,这种集体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群”或列宁所说的“原始群”。这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集团,是从猿群到人类社会的一种过渡形式。它继承了动物界的杂乱的性关系,没有婚姻之可言。到了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之时,就产生了社会。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在血缘家族中,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而祖先和子孙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则排斥了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和原始群的杂交相比,这种婚姻形态无疑是一大进步。在血缘家族内部,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资料不易获得,所以这种集团不可能很大,估计只有二十至四十人左右。为了寻找食物,整个集团不得不经常过着游荡的生活,因此集团与集团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血缘家族存在的时间很长,大致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才进入氏族制度的阶段。母系氏族的产生旧石器时代晚期,采集、狩猎和捕鱼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定居的生活,这种情况为不同集团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害处。于是婚姻形态就从血缘婚转入了普那路亚婚(群婚)。普那路亚婚不但禁止了不同班辈之间的通婚,而且也排斥集团内兄弟姊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一过程是逐步实现的,大约先从禁止亲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开始,然后禁止旁系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到一切兄弟姊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之间的婚姻关系都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为一个确定的,彼此不能结婚的女系血缘集团,也就是转化为氏族了。由此可见,氏族是与族外婚同时出现的。在氏族制度下,它的成员只有在氏族之外才能找到通婚的对象。因此氏族不可能单独产生,它是和部落同时出现的。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为一个部落。最初的氏族是母系氏族(或称母权制氏族),这是因为在群婚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来计算。另一方面,当时妇女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形成以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的重要原因。母系氏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基本社会细胞,人们不论从事哪种生产活动,都是以氏族成员集体协作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氏族内,土地归集体所有,劳动成果也归氏族全体成员所共有。对食物实行平均分配,是当时维持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三节  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大约从一万五千年以前开始,进入了中石器时代。这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它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弓箭与旧石器时代的投掷武器相比有许多优越性,它的射程远,命中率高,而且携带方便。弓箭的创造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在这一时期,人们还广泛地用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工具和器物(1.3.燧石工具,2.石制圆槌,4.骨制箭头,5.陶器)石器镶嵌在木棒或骨棒上制作成各种镶嵌工具,用来剥兽皮或树皮。中石器时代之后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发明。不过近几十年国外考古学界已知有“前陶”或“无陶”的食物生产阶段,这使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深入了一步。新石器时代是食物增产的农耕畜牧发生的阶段,而陶器的制造是这一阶段的普遍现象。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新石器时代应有陶器,只是在最初曾有过一个还没有出现陶器的时期。这一时期就是前陶新石器时期。它是新石器文化的最初阶段。在西亚伊拉克的沙尼达、耶莫,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以及希腊色萨利的亚尔吉萨、罗斯克罗、索弗里,都曾发现前陶文化。这种文化没有陶器,但是有新石器,特别是有农耕和畜牧业的生产,所以应归入新石器时代。到陶器发明之后,新石器文化就进一步发展起来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明  在新石器时代,从北纬50度到南纬10度之间的许多地方,先后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其中最重要的地区是西南亚、东亚和美洲中部。西南亚是小麦和大麦的故乡。在东亚,主要种植小米和大米。小米大约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米则源于中国的南方,在中美洲和秘鲁,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和倭瓜。原始农业规模不大。使用的工具只是掘杖(一端烧尖或削尖的木棒)、木锄或骨锄,稍后出现了石锄。耕种时往往先用火烧掉树木荆棘,然后掘松土地,撒上种子,听其自然生长。由于生产工具简陋,只有依靠整个氏族的力量才能进行耕种。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而来的。原始人将一些易于驯服的动物与野生种隔离开来,把它们驯养成家畜。根据考古材料,距今约一万三千年前绵羊已被驯养,到一万一千年前狗也被驯养了。此后山羊、猪、牛、驴、马、象、骆驼、羊驼等许多动物也先后成为家畜。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使人类不再单纯地依靠自然的赐予,而是学会了用自己的活动来增加天然物的生产。谷类作物的栽培和家畜的饲养,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食物,还为畜力的利用提供了可能。由于生产力的提高,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人口有较大的增长,人类共同体的规模比旧石器时代要大得多,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面积较大的有一定布局的许多村落。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随着氏族人口的增殖,从一个氏族中派生出别的氏族,它们合起来构成大氏族,或称胞族。有的胞族包括好几个氏族。氏族组织不断复杂化,使氏族之间的群婚难以继续维持,于是族外的群婚逐渐为对偶婚所代替。对偶婚已经组成了比较确定的男女对偶,但是这种结合并不牢固,婚姻关系随时可以解除,它还不是后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仍是母系氏族,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由全体成年男女参加的氏族议事会,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议事会讨论决定,族长也由议事会选举产生。担任族长的一般是年长的妇女或她的兄弟。如果族长不称职就会被撤换。每一个氏族有自己的名称,有共同的宗教节日,共同的墓地。氏族成员有互相援助和血亲复仇的习惯。妇女受到高度的尊敬。在新石器时代,生产固然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生产力毕竟还是很低的,人们仍然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求得生存,因此除了个人使用的工具之外,一切财产都归公有,生产和消费都建立在集体的原则之上。直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之时,母系氏族社会才让位给父系氏族,而原始社会也逐步趋向解体了。第四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金属工具的使用和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能使用金属。最早使用的是金、银、铜和陨铁等天然金属。到公元前五千年代,西南亚的居民开始用铜矿石冶炼纯铜。纯铜质地柔软,在生产上不能取代石器,所以纯铜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代。公元前三千年代,人类发明了青铜。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它的熔点比纯铜低,硬度比纯铜高,易于锻制,所以被用来制造各种武器、装饰品和生活用具。到公元前一千年代,冶铁术也被发明了。从金石并用时代到铁器时代,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时期。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差异,各地的发展很不一致。有的地区在金石并用时代原始社会就已解体,并进入了阶级社会;而在另一些地区,这一过程要到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才发生。金属工具的冶炼和使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类的经济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适合经营农业的地方,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只起辅助的作用。而在适于经营畜牧业的草原地带,则以放牧畜群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在这里只起辅助的作用。于是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农业部落分离出来了。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也发展起来。金属的冶炼和铸造、制革、制陶、榨油、酿酒等等手工业都日益趋向专门化。这样多的行业,已经不可能由同一个人来承担,于是又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变成了经常的现象,因为农业部落需要畜牧部落的畜产品,而畜牧业部落也需要农业部落的农产品。不过开始时交换是部落与部落之间通过各自的首领来进行的,后来出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发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单个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到这时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于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形式逐渐占据优势,最后终于成为交换的唯一形式。两次社会大分工是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必然产物,它为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为原始社会的解体创造了物质条件。父系氏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犁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男子的劳动,无论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都处于重要地位,而妇女的家务劳动则变得无足轻重了。男子在生产中地位的提高,改变了他在氏族中的地位。同时也使他产生了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以利于自己子女的意图。于是原来以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制度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父系氏族(也称父权制氏族)。在父系氏族里,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按父系继承,母权制时代的居妇家制现在变成了居夫家制,过去那种不稳固的对偶婚也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制了。父系氏族的基本社会经济细胞是家长制大家族(家庭公社),一个父系氏族由几个家长制大家族组成。土地虽然仍归氏族所有,但耕地已分配给各个家长制大家族使用。大家族的成员包括一父所生的几代子孙及其妻子儿女,他们共同居住,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族长往往是年长的男子,他们是生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氏族的首领也改由男子担任。从此,男子在社会上居于支配的地位,而妇女则逐渐失去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变成卑微的家庭奴婢。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所获得的产品除了维持劳动力的需要之外,还有剩余,这就给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剩余产品之转变为私有财产,和个体劳动的产生密切相关。在父系氏族之前,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有依靠集体劳动才能生存,因此不可能产生私有财产,也不可能产生私人占有财产的要求。现在无论在畜牧业或是在犁耕农业方面,都只要少数几个人就能生产出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有剩余。于是人们逐渐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个体劳动,一些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就从家长制大家族内分裂出来了。个体劳动要求个体所有。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等动产首先成为各个家庭的私有财产,后来一部分土地也变成了私有财产。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氏族首领或家族长往往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权或支配权,将公共财产占为己有。剩余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剥削别人劳动的可能,人们要求吸收新的劳动力以减轻自己的劳动量,并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战争的俘虏不再被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就是分裂为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大阶级。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之后,奴隶被大批地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发展,使氏族内部各个家庭之间的经济状况发生很大差异。贫富的分化愈来愈剧烈,血缘纽带也愈来愈松弛。一些破产的氏族成员或经营工商业的人往往脱离氏族,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杂居在一起,同时氏族公社也不断接受外来人。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系氏族逐渐解体,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农村公社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氏族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私有经济,房屋、农具、牲畜及宅旁园地都是私有的;另一方面耕地仍归公有,定期分配给各家庭使用,草地、森林、牧场也归公有,由各家庭共同使用。后来公有制进一步被破坏,农村公社便解体了。但在某些地区和民族,农村公社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仍长期残存。国家的产生  在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奴隶主和奴隶、富人和穷人、氏族贵族和一般氏族成员之间的斗争,逐渐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少数奴隶主贵族为了保持他们既得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劳动群众,势必加强暴力统治,把原来的氏族部落机关,转变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于是国家就产生了。在国家产生的过程中,军事民主制起了重大的作用。军事民主制是氏族管理机关走向国家管理机关的过渡形式。它的产生与当时各部落间频繁的战争是分不开的。由于私有财产和奴隶劳动的出现,掠夺邻人的财富或人口成为有利可图的事,这就使得战争变成了经常的职业。一些近亲的部落为了向外发动侵略战争或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结成了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虽然还保留了氏族的民主传统,但增加了新的军事的因素,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他们的权力机关由人民大会、议事会和军事首领三者构成。人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可是参加者已不是全体氏族成年男女,而是武装的战士(成年男子);议事会由联盟中各氏族和部落的首领组成,它实际上是贵族会议,在决定一些重大问题时起着很大作用;军事首领由人民大会选出,他们是勇敢善战的人,所以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起初人民大会还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掠夺战争加速了私有财产的积累和贫富的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权势越来越大,而人民大会越来越变得无足轻重。于是氏族制度失去了自己的基础而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掠夺邻人和压迫自己人民的统治机关,转变为国家了。国家和氏族的不同之处,第一是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氏族组织则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的;第二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设立,这是氏族所没有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国家产生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恩格斯把国家的形成归结为三种形式。雅典是一种形式,罗马是一种形式,日耳曼又是一种形式。不管哪种形式,国家的产生总是与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相联系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它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终结。第五节  原始的文化和宗教原始文化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原始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尽管十分幼稚和贫乏,可是它却为后世的文明奠定了基础。原始人在采集狩猎生活中,了解了许多野生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许多野兽的习性,这是植物和动物知识的起源。在这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地理知识的产生也较早,原始人能清楚地辨认周围的地形,并且能根据星辰的位置辨别方向,还能根据自然界的一些征兆预测天气的变化。原始人类已具有一些医药知识,他们能区别一些病症,并且已经知道一些动植物和矿物的治疗性能。考古材料告诉我们,三、四万年之前,克罗马农人已经能用燧石工具进行外科手术。但是原始的医学往往和巫术纠缠在一起,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使用咒语或各种魔法。原始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低,所以数学知识很差,有些部落只能计算五或十以内的数字。有的原始部落甚至只知道一、二、三三个数字。到原始社会末期,才发明了用刻痕、算筹、结绳来计算数字的方法。大概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原始的艺术已经萌芽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或中石器时代,出现了大量洞穴绘画和雕刻、雕塑作品。题材以动物为主,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巧非常高明,如果不是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来的。由于这些壁画大都画在洞穴里非常隐蔽的地方,有些动物身上还画上了箭头、长矛或棍子打伤的痕迹,所以人们推测原始人创作这些作品可能是为了施行巫术。到了新石器时代,由于制陶、编织等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造型艺术的题材就变为以几何形的纹饰和各种图案为主了。音乐和舞蹈也是在原始社会就产生的。早在乐器发明之前,人类已能发声呼喊或歌唱,所以声乐比器乐出现得早。在器乐中最先发明的是打击乐器,后来才发明了管乐器。在旧石器晚期的洞穴壁画中有舞蹈的题材,舞蹈者戴着兽面的假面具,伪装成野兽,这种舞蹈很可能带有巫术的作用。原始的宗教  许多学者认为宗教是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萌芽的。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中曾发现一些墓葬,和死者一起埋葬的有工具和兽骨,这说明当时的人相信人死之后还有生命,所以仍旧需要工具和食物。灵魂的观念很可能就是在那时产生的。灵魂观念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理解梦寐和死亡的现象,因而认为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肉体的活动,而是灵魂的活动。原始人认为灵魂居住在肉体之内,但是可以离开肉体独立地存在。如果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就会出现种种梦景,如果灵魂一去不返,人就死亡了。原始人不但相信人有灵魂,而且还相信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这种超自然的实体。由此产生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种原始的宗教形态。图腾崇拜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人的阿尔昆琴部落,意思是“它的族类”。这种古老的宗教形态就是相信每一个氏族都和某一种动物或植物有血缘关系,这种动物或植物受到整个氏族成员的崇拜,氏族也以它命名。图腾动物是禁止杀害的,只在特殊的场合才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吃它,这时吃图腾动物的肉就被认为是从祖先的身上承受特殊的力量。在氏族社会里,氏族的祖先在生前是生产的指挥者和生活的组织者,死后他的灵魂就受到崇拜。母系氏族崇拜的是女祖先,父系氏族则崇拜男祖先。祖先崇拜常常和图腾崇拜混合在一起,许多氏族相信自己的祖先就是某一种动物。到了新石器时代产生了自然崇拜。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是浑然一体地去理解自然界,而是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中分出对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力量如土地、山、水、雨、太阳、月亮等等来进行崇拜了。在上述种种原始信仰产生和发展的时候,巫术也产生了。原始人类想用取悦、祈求或威胁等各种办法来控制自然力量,他们以为在各种事业中要得到成功就一定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巫术活动,如唱歌、跳舞、祈祷、念咒、祭祀或遵守一定的禁忌,否则就会失败。这种巫术仪式不只限于生产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例如原始人佩带的每件饰物几乎都有巫术的作用,治疗疾病也离不开巫术,这些东西甚至一直残存到现在。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社会上一些特殊人物(如军事首领)死后也受到崇拜。原始的宗教变得越来越复杂,被崇拜的鬼神越来越多。随之形成了专门管理宗教事务的僧侣集团,进行宗教活动成为他们的特权。他们假借鬼神的名义,打击穷人,保护富人,巩固财产的不平等制度。在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僧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二章  古代埃及第一节  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兴起尼罗河畔的居民  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文明的发祥地。蜿蜒的尼罗河流贯南北。上游山高水急,近海水势平缓。沿河整个狭长地带分为南部的上埃及和北部三角洲一带的下埃及。每年7月,上游暴雨,山洪倾泻,两岸一片汪洋。洪水退后,地面上覆盖上一层肥沃淤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尼罗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这里的居民。古代埃及人在这里创造出高度的文明。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①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人是由东北非洲的哈姆人和西亚的塞姆人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两万年以前,人们就在尼罗河谷两边的高地上过着氏族公社生活,主要从事采集,狩猎。当时气候湿润,高地水草繁盛,宜于居住。后来气候转为干燥,水草地带成为沙漠。公元前五千年前后,人们逐渐移居到尼罗河谷地。他们排干沼泽,开沟筑坝,发展起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麦、小麦、亚麻、蓖麻、芝麻、葡萄等农田、园艺作物,繁殖猪、羊、牛等牲畜。下埃及的畜牧业很发达。渔业和手工业也在发展。大约公元前四千年,埃及人已经会制造铜器,有铜匕首、铜斧、铜针、铜珠等。在这同时,石器、木器、骨器仍旧在普遍使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原始公社走向解体,氏族公社变成农村公社,贫富分化日益发展。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左右,埃及逐渐出现一些最初的奴隶制小国。这种奴隶制小国是由一些农村公社结合而成的,叫做“塞普”,希腊文称为“诺姆”,汉译为“州”。埃及大约有四十个这种小国,各有自己的图腾、主神和旗帜。它们面积不大,散布于尼罗河两岸地带。为了争夺土地、水源、财富,它们不断混战兼并。大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统一为一个国家。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统一是由上埃及的统治者美尼斯开端的。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边建立孟斐斯城。此后埃及历史进入早期王朝时期。历史学家们把埃及历史分为几个阶段:早期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2040年),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1786年),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67年),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1085年),后期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332年),公元前525年以后,埃及基本上处于波斯的统治下。①从早期王朝到古王国时期  从早期王朝起,埃及就开始建立起专制机构。埃及国王称为法老②,掌握行政、司法、军事大权。法老拥有许多农庄,并且认为全国土地都属于他。国家统一以后,开始统一管理灌溉系统,观测、记录尼罗河的水位,以便发展农业生产。早期王朝的法老们还曾南征努比亚人,西征利比亚人,东征西奈半岛,把半岛上开采出来的铜运回埃及。①见希腊文化有关部分。①埃及历史各个阶段的起迄年代,各书或不尽一致。这里的起迄年代,基本上据新版《剑桥古代史》第1、2卷附表的年代。②法老是“宫殿”的意思,后来被用为对国王的尊称。古王国以孟斐斯为首都。这一时期专制机构渐趋完备,法老既被看成君主,又被看成神的化身,人们必须象崇拜神一样地敬奉他。法老下面设有各级官吏,最高的是宰相,辅助法老每天处理全国政务,并且总管王室农庄、司法、国家档案,监督公共工程的兴建。他每天早晨要觐见法老汇报工作,接受指示命令。他还经常代表法老巡视各地,了解和监督地方工作。宰相之下设有一批大臣,分别管理财政、水利建设和各州的事务。上自宰相,下至书吏、监工,各有专职,维系着法老的统治。法老时常向大臣、贵族和寺庙赏赐土地。在法老和权贵、寺庙的农庄上劳动的有奴隶。他们为奴隶主耕种土地,管理果园,放牧牲畜,捕鱼,打猎。有些人在农庄上所设的各种作坊里制造消费用品。古王国时期的奴隶数量随着法老们的掠夺性出征而大量增加。根据古代铭文记载,一次从努比亚掳到俘虏七千人,牲畜二十万头,一次从利比亚掳到俘虏一千多人,又几次出征巴勒斯坦一带,带回俘虏无数。除俘虏外,还有债务奴隶。奴隶由奴隶主任意出卖,转让,甚至残害,根本不被作为人看待,他们和依附者都在监工的皮鞭下劳动,有的奴隶在主人的家里充当奴仆。埃及农民在劳动广大农民组织在农村公社里,每家领取一小块份地耕种。国家通过村社向农民课征租税。租税用谷物、皮革、蔬菜、酒等实物交纳。为了防备农民逃跑,法老往往每隔几年要对全国的土地和其他财富进行一次清查,根据清查结果确定税额。如果农民不能按时纳税,他自己和家人就会遭到鞭打。许多农民破产,沦为债务奴隶;或者流落到法老、大臣、贵族和寺庙的农庄里,成为处于依附地位的农民,受他们的支配和压榨。无论是奴隶或农民,都经常被抽调去参加修筑大型工程,例如兴修水利、营造宫殿、神庙、陵墓等等。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在奴隶和农民劳动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增长。占主要地位的农业得到发展。由于修整和扩建了灌溉系统,耕地的面积扩大了,农作物的品种也增加了,豆类、黄瓜、胡萝卜等已经种植。畜牧业和葡萄培植等园艺业在下埃及比较发达。尼罗河上各种船只往来运行,载着各种物产,有的运往国库,有的运到市场上去交换,有的把农产品、纺织品、书写用的纸草等土特产运往红海和东部地中海一带。法老经常指派大臣或率领船队,或带着驮畜,运送物产到地中海东岸或努比亚去换取矿石、优质木材、象牙、金、银,甚至奴隶。通过掠夺或交换得来的珍贵材料,被贵族奴隶主用来大事兴建。尼罗河两岸兴起了新的城市,坚固的石块代替了泥砖,高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成为埃及古代文明的丰富遗产。金字塔  从古王国时期起,法老为自己修建起巨大的陵墓。陵墓底部呈正方形,四面向上倾斜,上端为一尖顶。从四面看,都象汉字“金”字,因此我国称它为金字塔。高大的金字塔外形雄伟,内有存放遗体和各种葬物的墓室,还有走廊、通风管道、雕刻绘画等艺术品。各条通道入口都有巨石遮挡,外表不露痕迹,其结构之精巧使历代建筑师惊叹不止。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建筑群今天还矗立在开罗西南十多公里的地方,共有七十多座。最大的一座是法老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近 2600 年。这座金字塔高一百四十六米半,底边各长二百三十多米,全塔用了大约二百三十万块经过磨制的巨大石块,每块平均重约二吨半,有的重十五吨。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石块要从 山地拉来,中间还要运过尼罗河。道路完全是用磨光的石块铺成的。修路就用了十年时间,金字塔又造了二十年。法老向每个村庄征调劳动人手。他们组成十万人的大队,每队劳动三个月。在艰苦劳役的折磨下,大批的劳动者丧失了生命。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胡夫以后的一个法老哈佛拉①不但修了一座规模稍小的金字塔,还在金字塔的附近立了一尊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它用整块巨石雕成,高约二十米,长约五十七米。哈佛拉以狮身人面像来象征法老的威严,据说这个人面相貌就是哈佛拉的相貌。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的奇观,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庞大的狮身人面像是古代艺术的珍品。它们是古代埃及人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但是它们的修筑给人们带来了难以言状的苦难,因此它们又是劳动人民被奴役的见证。希罗多德说,人民痛恨这两个统治者,他们用一个牧人的名字来称呼这些金字塔,因为这个牧人曾在这个地方放牧他的羊群。另一位历史学家狄奥多拉①记述埃及人民起来反抗暴虐统治,他说,愤怒的起义者把胡夫和哈佛拉的尸体抛出金字塔外,并且公开地要撕毁它们。古王国的衰落奴隶、贫民大起义  法老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痛恨,大规模的工程消耗了国家的财力物力。胡夫和哈佛拉以后,已经没有力量修筑如此宏大的金字塔,所建的都比这些为小。这时候各州的长官乘机扩大势力,他们不向中央交税,拒不服从中央命令,在地方上横征暴敛,俨然以当地君主自居。同时他们极力让自己的家族世袭职位,以免大权旁落。这样,到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矛盾爆发为全国的分裂割据和各州的争霸。法老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是已经不能控制局面。古王国逐渐衰落下去。从公元前二千一百多年起,埃及的分裂混乱局面延续了一百多年,这个时期称为第一中间期。当时赋税繁重,水利建设破毁,社会动荡,终于爆发了奴隶和贫民的大起义。根据史料记载,奴隶、农民、工匠等贫苦劳动人民②都参加了起义。他们汇集起来,焚烧京城,占领王宫,捉拿国王,杀死大臣贵族,捣毁殿宇神庙,销毁档案税册,分掉仓库里的粮食,夺回奴隶主聚敛的房屋、土地、牲畜、金银财物、华美服饰。起义席卷全国,一时埃及境内天翻地覆。史料作者从奴隶主立场出发,叹息“那本来没有财产的人,已变成财富的所有主了。……财富的所有者却变成没有财产的人了。”起义给予奴隶主沉重的打击,持续了几十年之后才被镇压下去。①根据后来希腊人的拼读,胡夫又叫“齐奥普斯”,哈佛拉又叫“齐弗林”。①狄奥多拉,希腊人,生活于公元前一世纪,生于西西里岛,著有一部通史,共四十卷,今已残缺。②史料主要有《聂非尔列胡预言》《伊浦味陈辞》等。关于后者所反映的年代有不同的意见,或谓系指第一中间期的情况,或谓系指第二中间期的情况。本段内容主要根据《伊浦味陈辞》。第二节  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古埃及的衰亡中王国时期  在第一中间期,上埃及的底比斯后来逐渐兴起,它的统治者不断地加强势力,先是控制了南部各州,到公元前2040年前后,他的统治已经扩大到整个埃及。这样,在埃及重新出现了统一局面,开始了中王国时期,起先建都于底比斯。前一时期奴隶和贫民的斗争严重地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力量,统一以后,法老逐渐加强权力,扫除地方割据势力,这对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中王国逐渐兴盛起来,灌溉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孟斐斯以南的法雍地区原来是一片沼泽地带,一年一度泛滥的尼罗河水在这里汇成一个湖泊。法老调集大批奴隶、农民排除湖泊四周的积水,筑起堤坝,开出渠道,使河水与湖水相通,河湖之间建有水闸,调节水量,这样,大片沼泽变成良田,湖泊成为水库。法雍地区正好处于上下埃及的交界地带,法老在湖泊附近的尼罗河畔靠近今天里什特村的地方修起庙宇宫殿,建起城镇,迁都到这里来。这一时期出现了青铜器,纺织和造船业也有发展。为了取得努比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向当地人民征收贡赋,重新打开通往南方的水陆交通,埃及再次向努比亚扩张势力,达到第二瀑布一带,在这里建立起要塞,加强控制。商业活跃起来,在第三瀑布偏南的地方建立起贸易据点,努比亚的黄金、象牙又源源运到埃及。埃及的船只和商队远赴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换取木材、铜、锡,到克里特岛去换取金属制品和精细陶器。法老曾派大臣率领大约三千人的队伍,带着物产,到今天索马里海岸贸易,换回树脂等珍品。大批的劳动者在努比亚和尼罗河以东开采矿石,用来建造大量的殿宇和雕像。中王国时期是埃及奴隶制极盛时期的开始。中小奴隶主增加了。他们构成新兴的奴隶主阶层。他们拥有土地、奴隶,有的出任官吏,有的经营商业,有的是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也有的逐渐贫困没落。他们中的上层在王权的卵翼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很大发展。法老主要就是依靠起用这部分人来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大奴隶主的势力的。奴隶也在增加。中小奴隶主一般都拥有几个至几十个奴隶。法老常向官吏赏赐奴隶。一个法老一次就赏给他的卫队长一百名奴隶。奴隶除了用于最艰苦的劳动外,还成批地被当作殉葬品。中王国的衰亡  中王国经历了二、三百年以后,埃及进入历史上的“第二中间期”。中央政权再度削弱,又出现了分裂局面。三角洲西部实际上走向独立,南北双方各成势力范围。但是两方面的王权都不稳定,王位更迭频繁。据传从公元前约1786年起,南部原来的王朝在一百五十三年间就换了六十个法老,而北部的王朝在一百八十三年间换了七十六个法老,说明政局十分动荡。南北对峙,互相争夺,在混乱中,努比亚脱离埃及控制,喜克索斯人又从东北侵入埃及,在这里统治了一百多年。喜克索斯人是亚洲的游牧部落,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屡次侵扰埃及东北边境。中王国没落时,他们乘机大量渗入,定居下来,以阿瓦利斯为中心,在三角洲东北部立足。喜克索斯人使用新武器,又会使用马拉战车,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他们约在公元前1674年,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王朝。这时候埃及南北原有的两个王朝虽然存在,但是都没有力量来抵御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南部王朝还曾经从属于喜克索斯人的治下。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破坏城市,毁掉神庙,征收重税,奴役人民。埃及人民身受本国奴隶主和外族统治阶级的双 重压榨。喜克索斯人给埃及带来了马拉的战车,又带来了鳞片铠甲、短剑、弯刀、木头或兽角制成的弓矢等武器装备。他们吸收了埃及的文化,学会了埃及的文字,自己也筑造起神庙和雕像等艺术品。喜克索斯人统治北方以后,埃及人民对他们展开了长期斗争。埃及统治势力退守南方的底比斯,这里成为埃及人的反抗中心。大约公元前1650年,在底比斯兴起新的王朝。七、八十年之后,它的法老卡莫斯及其兄弟阿摩西斯①先后率领广大人民向喜克索斯人作战,公元前1567年前后,阿摩西斯攻陷阿瓦利斯,把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后来又一直追赶到巴勒斯坦境内。埃及开始了新王国时期。新王国的强盛  阿摩西斯开始了新王国的第一个王朝,②首都是底比斯。新王国时期前期是埃及最强盛的年代。在军事斗争中,法老的权力加强了。这有利于结束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埃及重新统一。阿摩西斯掌握着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包括步兵和战车兵。有了军队,既可以抵御外族,又可以发动侵略战争,同西亚诸国争雄,因此新王国的法老们十分注意军事训练。他们常常率军东征南侵,从事掠夺。公元前十六世纪末,埃及曾控制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向南深入努比亚。公元前十五世纪,图特摩斯三世借口平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反抗,再次征服这些地方,在努比亚一直伸展到第四瀑布,向西侵入利比亚,大大地扩充了埃及版图。图特摩斯先后十七次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进军,震动了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这时正是埃及领土最大,国势最强盛的时期。埃及成为一个奴隶制军事帝国。埃及军队每次出征,都要掳掠大量牲畜、财物、奴隶。在此基础上,埃及的奴隶制经济有所发展。图特摩斯三世一次从叙利亚带回二千五百零三名俘虏。公元前十五世纪的埃及他以后的法老也多次进行这种掠夺。根据埃及古代铭文记载,有一个法老从叙利亚带回的奴隶达到十万人左右。因此奴隶数量不断扩大。战利品源源流入埃及,上自法老、贵族、神庙祭司,下至普通战士,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分沾享用。许多奴隶被赏赐给神庙和有功的军人。图特摩斯三世曾经赏给阿蒙神庙①奴隶一千五百多名。这样,大大小小的奴隶主役使着由几名到数以万计不等的奴隶。大批奴隶为奴隶主耕种土地,在各种作坊里制作日常用品,从事营建工程,充当仆役。有的奴隶从奴隶主那里领取一块份地耕种,向他交租;还有的被主人租给其他奴隶主去使用。在努比亚和西奈半岛的金矿、铜矿里做工的奴隶境遇最苦。这里气候酷热,令人窒息,饮水艰难,奴隶大批倒毙。奴隶固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农民的境况也和奴隶相近似。他们耕种奴隶主的土地,租税很重。许多农民连种子、牲畜也没有。春播时由官吏丈量土地,发给种子,然后监督劳动,登记收获。农民往往因为交不起租而不得不把土地转给别人租种,有的甚至因无法交租而被任意摧残,以至置于①一作雅赫摩斯。②这是埃及历史上的第十八王朝。①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被奉为太阳神,成为国家最高神。死地。农民名义上是自由人,实际上同样处在被奴役的地位。新王国时期的经济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梯形犁、金属镰刀等农具,进一步修缮了水利系统,又利用沙杜夫①提取河水,这对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这时候青铜已经普遍使用,又从赫梯②运来了铁,开始使用铁器。金银手工艺品、织物、陶器都有很大改进。新王国时期发展起范围更大的贸易活动。埃及同小亚细亚、红海南岸、希腊、爱琴海的岛屿都有贸易往来,而以地中海东岸为主要对象。来自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地区的物产也通过叙利亚的港口运到埃及。出口产品仍以谷物、麻布、皮革、纸草等为大宗,进口物品除小亚细亚和黎巴嫩木材外,还有叙利亚酒、油类、树脂,克里特的精美陶瓶、金属武器、饰物等。新王国的衰落  为了统治扩大了的帝国,军队、官僚阶层都在扩充。法老建立了一支职业军队,起先由法老亲自统率,后来由军官统率。那些依靠战功得到赏赐因而起家的人,成为新兴的军事贵族,职业军官尤其地位重要。最突出的是阿蒙神庙,它占有全国大约百分之十的上等耕地,拥有八万六千多个劳动者;它还自备船只,经营商业,设立经济、行政机构;它的高级僧侣经常参预政事。这必然会构成对法老权力的威胁。它的大祭司越来越取得实权,不再服从法老。王权再一次衰落下去。这时候,小亚细亚的赫梯国家正值强盛时期,开始长期争夺埃及在亚洲的土地。公元前十三世纪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期间,叙利亚北部被赫梯控制。埃及使用马拉战车同赫梯作战新王国的侵略、掠夺、阶级压迫、繁重徭役,引起了各地的反抗。奴隶经常逃亡亚洲。公元前 1200 年前后,爆发了叙利亚籍奴隶伊尔苏领导的奴隶、贫民起义。起义者没收奴隶主的财产,打击了僧侣集团的势力。公元前1170年前后,底比斯的造墓工匠掀起罢工。他们本来待遇就很微薄,又加政府拖欠粮饷,无法生活,他们扔下工具,离开工地,直到领足粮饷,罢工才告段落。后来他们又举行了几次罢工。灾难最深重的是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他们的土地一次次地遭到蹂躏,劳力、财富一次次地丧失,因此他们经常起来反抗。在埃及国势日衰的过程里,它们纷纷摆脱了埃及的统治。后期王朝  内外交困的新王国在重重矛盾中走向分裂。大约公元前1085年,埃及进入后期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埃及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在最初的一百四十年间,北部存在一个王朝,而底比斯阿蒙神庙的大祭司及其家族实际上在南部掌权。此后常有南北两个王朝并存,统治者有的是军人首领,有的是阿蒙神庙大祭司,更不用说还有地方割据势力。努比亚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脱离埃及,而且在公元前730年左右在埃及南部建立王朝,统治了七十年左右。此后,古代埃及又最后一次统一起来。公元前525年,亚洲新兴国家波斯灭了埃及。虽然埃及曾经一度摆脱波斯的统治,但又第二次被征服,直到公元前332年。此后埃及先后处在亚历山大帝国、托勒密王朝以及罗马①沙杜夫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提水工具,又称桔槔。一根长杆平衡地拴在横梁上,长杆一端系着水桶,另一端绑着泥块或其他平衡物。取水时先将桶浸入水中,再利用平衡物的作用使桶向上升起,把水倒进渠里。如果河岸较高,可以逐层安装几个这种简单器械,一层层地把水引上去。直到现代,有些地方的农民仍旧使用沙杜夫。②见第二编第二章。的统治下。 第三节  古代埃及的宗教和文化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人也象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感到无能为力,相信冥冥之中有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产生了宗教信仰。埃及人相信的不是一个神而是许多神。有些神是自然现象——天、地、日、月的化身;有些动物、植物也被作为神的化身来崇拜。从早期王国以来的各种史料都提到大量的神。历代法老神化自己,要把他们的统治罩上一层神圣的光圈。广大劳动人民希望诸神赐给他们安慰、希望和经受自然灾害的力量。在埃及人信仰的诸神中,太阳神是特别受到尊敬的。拉、阿蒙、阿吞都是太阳神的不同称谓;鹰头神荷鲁斯后来也被认作正在升起的太阳神。埃及很多神庙为敬奉太阳神而建立,正反映了它在古代埃及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古代埃及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因此要把死者遗体很好地保存起来,葬进坟墓。他们相信奥西里斯神是冥世的主神,人的灵魂要受他的裁判。在《死者之书》①里记有一个死者灵魂对奥西里斯的一段表白:“我在这,我到您面前来了;我带来的是正直,我曾经制止错误。“我不是一个对别人作错事的人。“我不是一个谋害亲属的人。“我不是一个以谎言代替真话的人。“我不知道背叛。“我不是一个故作损害的人。”在埃及人心目中重要的神除太阳神和奥西里斯以外,还有生命之神伊西斯和恶神塞特等等。到新王国时期,由于同埃及属地叙利亚人经常来往,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诸神的信仰也在埃及人中间流行。埃及的宗教同政治关系密切,因此祭司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权、有钱、有势。法老把自己神化为太阳神的化身。长期以来,埃及人信仰多神。到新王国中期,法老埃赫那吞(约公元前1379—1362年)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强迫埃及人只信奉太阳神阿吞,禁止信奉其他诸神。他提倡一神教,对埃及祭司奴隶主集团是一个打击。但是他死以后,埃及又恢复了多神信仰。文字  埃及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埃及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创造出光辉的文化。公元前三千多年,埃及人就有了象形文字,例如■表示面饼,⊙表示太阳。后来有些图形逐渐变成表示意思和发音的符号。他们有二十四个表示辅音的符号,还有许多辅音组合符号。把不同的图形符号连在一起,就组成不同的意思。例如口形的符号近似r音,一条水纹的符号近似n音,那么■就读如rn,就是“名字”的意思;又如下图前四个符号中,鹑雏近似w音,脚近似■音,水纹近似n音,wbn就是“升起,起来”的意思;⊙在这里不发音,用来象征升起的含义,以免这个词被误解为其他发音相同的词,这是一种常见的写法。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太阳在空中升起”。象形文字十分复杂,主要只有祭司和书吏才会写,普通老百姓很难掌握,以后由它先后演化出草书体、世俗体等,后来逐渐被人遗忘。人们曾经长期对文物上面的描刻莫测高深。直到十九世纪早期,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通过研究罗塞塔石碑和一块①《死者之书》是咒文和对神的一些颂歌的汇集。方尖碑上的铭文①,才辨认出若干符号和许多名字,读出一些文句,从而取得重大突破。后继者又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才完全解开了这种文字之谜。象形文字罗塞塔石见图版(1)古代埃及文字也在逐渐简化。它有二十四个表示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但是它一直没有发展成为字母文字。那二十四个类似字母的辅音符号,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有很大影响。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辗转发展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使用的字母,从这里可以看出埃及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纸草是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它是一种水生植物,盛产于下埃及的沼泽之中。人们撕去它的茎皮,然后把茎剖成一条条的薄片,排齐压平,使之联结,最后磨光晒干。一页页的纸草可以粘成长卷。纸草不但在地中海东部地区使用,后来还行销欧洲。古代埃及人用削尖的芦苇秆蘸着颜料在纸草上书写。有些纸草卷被保存下来,成为埃及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科学  古代埃及人的数学知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每年尼罗河水退后,埃及人都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田界,因而早在统一国家兴起之前,他们就积累起初步的数学知识。随着水利建设的扩大,大型建筑物的修造,知识不断加深。古代埃及人懂得用十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够计算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推算圆周率精确到3.16,还会计算简单的算术四则应用题;他们能够解出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式,用来测定谷堆和粮仓的容积。他们的数学知识和建筑技术从金字塔的设计施工上充分反映出来。高塔石块层层相叠,没有灰浆粘结,然而异常平整,严丝合缝。下面的走廊和墓室承受着上方的重压,却能屹立数千年而不变,其设计之严密,计算之精确,技艺之高超,无不令人惊叹。古代埃及人很早就开始观测天体,从而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他们发现每当天狼星在清晨升起时,尼罗河就要泛滥。天狼星升起的间隔为三百六十五天,他们就把这段时间定为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年终再加五天节日。他们还把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节、播种季节、收获季节。这个历法虽然每年有大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它却是今天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的基础。古代埃及的医学也相当发达。医生能治眼疾、牙痛、腹痛、外伤等病。一卷纸草上列举了四十八种外伤病例和疗法。埃及人初步了解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关系。木乃伊的制作可以说明埃及人对人体结构已有认识。人们先把死者的脑浆和内脏取出,颈部以下浸入盐水或其他防腐液,泡去油脂、表皮,然后晒干,腔内填塞香料,外面涂上树脂,用细麻布包好,可以经久不腐。一些法老和贵族的干尸一直保存至今。木乃伊卡尔纳克神庙①罗塞塔石碑是1799年拿破仑征埃及时他的部下在罗塞塔挖掘战壕时出土的,刻于196年,上有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方尖碑发现于第一瀑布附近尼罗河中的菲莱岛。建筑  古代埃及留下许多高大建筑,表现了古代埃及人民的高度的建筑才能。下埃及的金字塔,上埃及的庞大神庙,一北一南,辉煌相映。著名的神庙,在底比斯附近的有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尔神庙,都是用来敬奉埃及的主神阿蒙的。卡尔纳克神庙在中王国时期,还是一座不太大的庙宇,后来历代多有添建,直到托勒密时期,使它成为厅殿层叠的建筑群。它的主殿占地约五千平方米,有一百三十四根圆柱,中间最高的十二根圆柱高二十一米,作开花状的柱头上可以站一百人,柱上刻着象形文字和图形,描述法老们对阿蒙神的敬意。在各种神庙和陵墓的墙壁上,也装饰着许多绘画、雕刻,例如卡尔纳克神庙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图特摩斯三世远征亚洲的情景;在卢克索尔神庙的巨柱间,立有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石像。这些绘刻题材相当广泛,有的描写贵族富人饮宴作乐、打猎、运动的场面,有的描写农民、手工业者的劳动景象。有的墓里还有一排排手执长矛和盾牌的木俑。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第三章  古代西亚国家第一节  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  西亚上古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之一,同古代埃及文明产生的时间不相上下,分布在一个半圆形草原地带上。这个地带的西端包括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延伸到地中海东南角,经西奈半岛与埃及相连;它的东端沿底格里斯河向南直到波斯湾,包括两河流域的南端地区;它的中部包括亚述、米丹尼,北倚石骨嶙峋的高山,南向叙利亚、阿拉伯沙漠。这个地区没有正式名称,只是被叫做“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古代西亚这里,不断有部族迁徙进来,不断有后来者征服先来者。因此这里的文明是多种部族相继创立的。数千年前,这里就曾出现一系列奴隶制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两河流域诸文明古国。苏美尔人(石刻像)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在两河相距的最狭地方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①为美索不达米亚②,自亚美尼亚高原至现在的巴格达,属高原地区,产大理石、石灰石、铜、铁、铝和沥青,主要居民是胡里特人和亚述人。南为巴比伦尼亚,从巴格达至波斯湾,西临阿拉伯沙漠,东隔底格里斯河与埃兰相望。巴比伦尼亚面积虽小,却较北部肥沃,盛产大麦、小麦、黍和椰枣。尼普尔以北,住着操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尼普尔以南,主要居民是苏美尔人,因此称苏美尔。苏美尔人穿羊毛短衣,大部分是圆颅、短颈、光头光面,他们同长脸多须的塞姆人迥然不同。早在公元前 4300 年以后,他们就从游牧转入定居,开始城市生活了。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他们又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国家如乌尔、拉尔萨、乌鲁克、尼普尔、波尔西巴、拉伽什、基什等。考古发掘证明,这些小国家的主要建筑物大多是塔庙(ziggurat)。乌尔神庙废墟和复原模型乌尔①的塔庙系用泥砖建造,仅在外面砌以烧砖,并用沥青粘牢。庙高二十一米多,有阶梯通向顶端。墙基和帕德嫩神庙一样,呈曲线形而不是直的,说明苏美尔建筑师是雅典人的先驱。乌尔墓葬中的工具、武器、器皿和装饰品是用金、银、铜、石等各种材料制作的。象银质牛头、银质狮头、金银合金驴这样的艺术品,造型完美,加工精细,接近晚期希腊水平。在一件七英尺长九英尺宽的大型铜雕上,雕着一头狮首鹰,下面还有二只牡鹿。它构图巧妙,布局合理,堪称苏美尔艺术家的杰作。乌鲁克的包华利土丘原是一座①①古代的波斯湾较现在长约一百三十英里(向北)。但近年有人认为,今日的波斯湾与古代并无多大差别。②这是希腊、罗马的称呼,来自希腊文mesos(中部)potamoi(河流),义为“两河之间的地区”。①在幼发拉底河南岸,又称Hur,汉译《圣经》作吾珥,据说是犹太始祖亚伯拉罕 的故乡(《创世记》,第11章,31节)。①又称Huruk,Erech,希腊人作Orchoe,在幼发拉底河东岸。巨大的塔庙。发掘时,庙高三十点五米,总体积约八万五千多立方米,是用大约三千万块泥砖或烧砖建成的。在幼发拉底河西岸的波尔西巴一个土丘上,有巴比伦尼亚最著名的神庙遗址。这是一座七层塔庙,表示七星神分管的七个领域,颜色互不相同。第一层是献给土星的,用沥青涂成黑色;第二层属于木星,使用橙黄色烧砖;第三层属于火星,使用淡红色烧砖;第四层属于日神,表面镶以金片;第五层属于金星,使用淡黄色烧砖;第六层属于水星,作天蓝色,第七层属于月神,表面镶以银片。顶端的神殿装饰华丽。这座塔庙甚至在当时就被誉为“波尔西巴的奇观。”社会经济生活  神庙既是城市国家的中心,僧侣自然是引人注目的人物。人们认为,只有他们懂得宗教礼仪,知道如何献祭,并能同城市保护神交往,了解神意。此外,他们还观察天象,占卜吉凶,并具有文化知识。所以,他们不仅主持宗教活动,而且象生产、战争、外交这样的事务,也统归他们处理。他们逐渐从社会分化出来,成为管理者和权力的化身,被冠以特殊的称号。这些“祭司王”受长老会议节制,尚非专制君主。军队可能属于民兵性质,但已有军旗和用马、驴拉的战车。战士戴铜盔、持战斧、投矛、弓箭和大盾,以六排密集方阵队形前进。可见早在希腊、马其顿人之前,苏美尔人就采用方阵战术了。农民种植谷物,也饲养牛、羊、驴。主要食物是椰枣、肉类、乳制品和面包。土地归贵族所有。农民缴纳实物税,还要服劳役,如建筑神庙、兴修水利等。他们住在简陋低矮的土屋或茅棚中,处境与奴隶相去无几。富人住长方形砖屋,自有院落,地上铺毯,傢具齐全。富压贫、强凌弱已是日常现象。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拉伽什王乌鲁卡吉那的改革,说明巴比伦尼亚各城邦的阶级关系已很紧张。文化与宗教生活  除农、牧、手工业外,苏美尔人也从事商业活动。商人带着谷物、椰枣以及羊毛和金属制品同西亚各族甚至印度河流域互通有无。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已在苏美尔发现。活跃的经济生活,日趋复杂的行政事务,加速了文字发展的进程。苏美尔文字来自图画文字。人们用方头芦杆笔在泥版上压出一排排符号。符号呈楔形,故西方学者称它为楔形文字。随着贸易的发展,楔形文字逐渐向外传①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