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世界简史-4

作者:何炳松 字数:39343 更新:2023-10-09 10:12:43

【阿提拉的声势】自从哥特人被迫迁入罗马境中大肆骚扰之后,匈奴人却不立即侵入罗马。凡五十年间,匈奴人一面略定多瑙河北之地,一面并曾力助罗马以抵抗哥特人。但自四三二年后,匈奴势力大盛,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TheodosiusII)竟不能不年贡金币三百五十镑(合现代英金一万四千镑),而且封匈奴酋为上将军。不久阿提拉(Attila)继为匈奴酋,罗马的贡金竟加至一倍。到四四七年他应非洲汪达尔人之请,大举东征,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而罗马贡金乃加至三倍。当时因国库空虚,东部贵人弄得出卖妻女的首饰以供纳贡之用。【阿提拉的西征和去世】阿提拉当自命为古代和中国争雄的匈奴后裔,部下有胜兵七十万人,雄踞欧亚两洲,俨然大国的君主。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的命运无不操在他的掌中。当时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的孙女自愿出嫁阿提拉,曾赠一指环给他。后来皇帝因孙女和宫中侍臣通奸,把她幽禁起来。四五○年狄奥多西二世去世,阿提拉乃藉口代情人复仇,于次年西征高卢,再转入意大利北部,想夺得帝国的西部以泄愤。西罗马皇帝急于四五二年遣罗马主教利奥一世(LeoI)等北上中途求和,允许赔款,并允送嫁妆。阿提拉勉允之,乃东还多瑙河上。次年新娶一日耳曼女子为妃,于新婚的晚上,忽然血管爆裂而死,有人疑为被新妇刺死。【匈奴的瓦解】阿提拉死后,匈奴境内诸王子争立,治下各民族纷纷叛离。所谓匈奴帝国亦和亚洲同族所建的哒帝国一样,得势不到百年而骤然瓦解。他们一部分留居于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回到欧亚两洲交界处,和他种民族混成六世纪时迁入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人和十世纪时迁入匈牙利的马扎儿人(Magyars)。至于阿提拉的英名和轶事,则依稀恍惚留存于中古时代北欧日耳曼的传说中。【罗马帝国西部的灭亡】公元后四七六年这一年,普通以为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一年,亦就是中古时代开端的一日。其实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大都庸弱无能,所以日耳罗民族早已来往自如,不受什么拘束,而且罗马军队中的蛮人亦早已常常随自己的意思废立皇帝。不过到了四七六年,意大利方面有一个最有势力的日耳曼军官名叫鄂多亚克(Odoacer),竟公然把罗马帝国西部的皇帝驱逐出境,自称国王。这却是一种未曾有过的革命举动。【狄奥多里克建设东哥特王国】但是鄂多亚克在意大利所建设的王国并不能持久,因为他不久又被东哥特人的领袖狄奥多里克(Theodoric)征服了(公元四九三年)。狄奥多里克幼年时曾经住过君士坦丁堡十年,熟悉罗马的生活,而且和罗马的东方皇帝感情很好。他很羡慕罗马的法律和制度,所以当他入主意大利时尽力的去保存他们。旧日的官职一概照旧,哥特人和罗马人平等待遇。境内秩序很能维持,一面又能奖励学术。他选定罗马附近的拉韦纳(Ravenna)为都城,美丽的建筑如今还有遗址存在。查士丁尼【查士丁尼的法典】狄奥多里克去世后十年,罗马东部有一个英明的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在君士坦丁堡即位(五二七——五六五年)。他派一个很有学问的法学家把千年来的罗马各种法律编成一部伟大的法典。这部法典中的判例成为后代法律的基础,如今在欧洲大陆诸国的法学上还是很有影响。此外查士丁尼并遣派军队去恢复非洲和意大利两处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所占据的地方。他于五三四年覆灭了北部非洲的汪达尔王国,又于五五三年大败哥特人,把他们逐出意大利境外。【伦巴底人占据意大利】罗马东部皇帝查士丁尼去世以后,又有日耳曼民族中的伦巴底人(Lombards)侵入意大利,这是日耳曼民族入侵罗马帝国境中的最后一支。他们先占据波河以北的地方,这地方后来就叫做伦巴底(Lombardy)。他们后来又逐渐南侵。但是罗马和拉韦纳两城以及南部意大利始终隶属于罗马东部的皇帝,没有被他们所征服。他们的王国生存了二百余年,终被日耳曼民族中法兰克人(Franks)的名王查理曼(Charlemagne)所灭。【法兰克人和他们的武功】当狄奥多里克在意大利建设东哥特王国时,高卢地方亦为日耳曼民族中最强的一支所占领,这就是法兰克人。原来日耳曼民族各酋长在罗马帝国境中所建设的王国命运往往都很短促,唯有法兰克人所征服的领土比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或伦巴底人所有的更大,所建设的帝国亦比他们所建设的王国更为重要。法兰克人最初原住在莱茵河的下流,从科隆(Cologne)到北海一带的地方。到了五世纪的前半期,他们已经占领现在的比利时(Belgium)。四八六年时他们随同他们的领袖克洛维(Clovis)向南战败罗马的军队,直到卢瓦尔河为止,因此就和西哥特王国北境接壤。克洛维后来再东向于四九六年征服康斯坦斯湖(Constance)、北黑林(BlackForest)一带地方的日耳曼民族中的阿勒曼尼人(Alemanni)。【克洛维的改奉基督教】四九六年的战争实在为克洛维平生最重要的一次。原来克洛维自己本是一个异教徒,但是他的妻早已改奉基督教。当战争时,他看见他的军队已经不能支持了,他就宣誓倘使他能战胜敌人,他当一心改信基督教。后来他的军队果然战胜了,他和他的三千兵士就同时领受洗礼改奉基督教。克洛维于五一一年死于巴黎(Paris)。他和他的子孙继续扩充领土,最后竟包有现在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和西部的德国。《世界简史》 上册(二) 蛮族入侵后的欧洲第十七章蛮族南下后的欧亚第一节蛮族入侵后的欧洲【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同化】当日耳曼蛮族侵入罗马帝国以后,他们就住在文明的环境中,向来粗鲁的习气当然大受影响,逐渐消除下去,他们的领袖既在罗马政府中充任要职,所以往往和罗马上流阶级中人交际往来,而且互通婚嫁。至于蛮族入侵的人数并不很多。我们只要看他们一入罗马帝国境中就立刻适用罗马的语言,改从罗马的习俗,就可见他们在罗马人中实居少数。加以五百年来日耳曼民族早已陆续南下和罗马人同化了,所以公元五世纪时他们的南下在罗马的人口上并没有发生骤然的变化。实际除宗教以外,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感情始终不坏。法兰克王常派罗马人担任要职,正和从前罗马政府常常重用日耳曼人一样。不过这两种民族间有一点不同:这就是各有各的法律。至于亚洲的黄种人,此后亦竟在东欧占据一席了。【蛮族的法律】日耳曼民族中用拉丁文把他们的法律写成文字的,恐怕要以西哥特人为最早。后来法兰克人、勃艮第人(Burgundians)以及伦巴底人都先后去模仿他们。这就是普通所谓“蛮族的法律”,我们要研究当时日耳曼民族的习俗和观念,这种法律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史料。蛮族法律中所谓审判当然和我们现代的完全不同。他们审判的方法不用证据而用下面的方法:(一)当事人可以宣誓他所说的确是实话,而且可以尽量邀集亲友来证明他所说的确是实话。这就是“誓证法”(compurgation),以为上帝必惩罚宣誓不实的人。(二)两造当事人或他们的代表可以相约角斗,此为上帝必援助直者使他打倒曲者。这就是“赌力法”(wagerofbattle)。(三)当事人可以用下列各种方法诉诸上帝:他可把自己的手浸入滚水中,或拿一块烧红的铁走了一段路,倘使三天以后没有伤损的发现,他就胜诉了。或者他可以赤足在烧红的犁头上行走,倘使没有受伤,就以为这是受上帝援助的缘故。这种审判的方法和《大唐西域记》中所叙述的印度风俗差不多,不过是日耳曼民族文化未开的一例。【中古时代初年人的愚昧】日耳曼民族中各部落的习俗和性情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于希腊人所创造的和罗马人所沿袭的美术、文学和科学的一无所知,却是大家一样。蛮族入侵以后的三百年间,因为时局混乱的缘故,差不多没有一个人能够用拉丁文动笔作文。当时的环境处处不利于教育。古代学术的中心如迦太基、罗马、亚历山大等都曾受蛮族的破坏。各地神庙中的藏书,因为是异教的缘故,所以往往连同神庙都被基督教徒付之一炬。这班热心基督教的人当然愿意看见异教的书籍能够和异教同归于尽。【中古的观念多发生于罗马帝国的末造】不过我们倘使以为罗马的文化自从蛮族入侵后就完全消灭,那就大错了。中古时代的观念和状况有许多在蛮族入侵以前已很普通。就是民智的闭塞和许多奇怪的观念普通以为是中古时代的特点,亦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的末造。美术和文学在蛮族南下前早已衰替,所以一到中古初年就达到那样低下的平面。《世界简史》 上册(二) 波斯和东罗马的死斗第二节波斯和东罗马的死斗【东罗马帝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罗马帝国的西部既于四七六年因匈奴人和日耳曼人先后入侵而完全瓦解,所谓东罗马帝国从此偏安于欧亚非三洲交接的地方,国领日蹙,远不如十五世纪时继起的土耳其帝国。不过它先则继续和波斯苦争,再则抵抗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侵略,先后做欧洲的屏藩几达千年之久,才被土耳其人所灭亡。所以它的内政虽没有特长可述,而它对欧亚两洲民族和文化的争雄,却有相当的功绩。六世纪中它的明君查士丁尼的事业我们已曾述及,现在再述阿拉伯人兴起以前,它和波斯萨珊王朝一百五十年间争斗的情形,看他们怎样两败俱伤,为阿拉伯人造成一个勃兴的机会。【中古初年波斯的国难】当五世纪末年西罗马帝国衰亡时,波斯东部亦有哒人入侵的国难。我们在前面已曾述过。同时波斯北部又有突厥的可萨族(Khazars)从高加索山方面南侵。不料北方蛮族方被败退,而国内又有六世纪初年革命的出现。真可谓内忧外患相逼而来了。【马兹达克的平均主义】原来波斯当时的皇帝为可巴德(Kobad),得哒的帮助于四八七年即位。当时祅教高级教士中有名马兹达克(Mazdak)的,自命为宗教改革家,宣传一种平均主义。他主张人类应当平等,财产妻子不得视为私有。凡是奸淫窃盗均不得视为犯罪,因为他说这都是均衡天然定律的必要手段。他并主张朴素的生活,修养身心,节制人欲。当时信仰这种教义的很多,青年人尤为向往。可巴德亦很信奉。【平均主义的失败】这种主义既得国王的提倡,遂风行全国,公妻平均的风气盛极一时。富家妻女多被贫民劫去。当时的贵族不得已把国王废掉,并拘禁马兹达克。五○一年可巴德得哒人的援助而复辟,虽仍奉新教,却不再赞助教徒过度的举动。但是直到五三一年名王科斯洛埃斯一世即位后,才把马兹达克和他的信徒杀戮一空。风行四十余年的平均主义,到此乃完全消灭。科斯洛埃斯一世头像【六世纪初半期的战争】波斯和亚美尼亚怎样于五世纪末年解决宗教的纠纷,我们已曾述过。同时波斯和罗马的关系,又因匈奴人的南下,发生一种新困难。原来罗马在亚洲的势力虽自三六三年后已一蹶不振;但是它对于高加索山要塞的维持费却自四四二年后允许和波斯合力负担。这实是一种变相的贡金,罗马人当然不愿。结果乃产出六世纪初三十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直至五三二年时,波斯皇帝科斯洛埃斯一世即位的次年,罗马皇帝须斯底年因为急于西征意大利和非洲,双方才又议和。约定高加索山一带的防守,由罗马出资,波斯出力来维持。但是不久波斯又因罗马皇帝西征的胜利,恐怕摇动均势的局面,自五四○年起又和罗马起衅,直到五六二年罗马人允许入贡波斯五十年,双方才告罢战。【科斯洛埃斯一世的功业】科斯洛埃斯一世在六世纪中的功业和二百年前沙普耳二世在四世纪中的功业差不多,亦是波斯萨珊族中的英主。他既屡胜东罗马,乃东战哒人,哒的亡国一部分就是他的力量。同时他又干涉阿拉伯的内政。收也门(Yemen)基督教国为附庸。后来中亚方面新起的突厥人虽和东罗马联盟夹攻,亦不能根本摇动他。所以波斯在当时,因中国和罗马都各有外患和内乱,终成为全世界上唯一的强国。【科斯洛埃斯一世的内政】科斯洛埃斯一世在位凡四十八年,到五七九年而去世。他的内政改革亦极有足述。他因领土扩充,分省过多,于是把全国再分为四大行政区,另派督政专员分治之。波斯从前征取农产,数目以产量多少为标准,因此农民多不愿多产。到此乃代以金钱,数各有定。一面并严惩贪污,有一次曾杀税吏八十人之多。此外他又整顿军队,扶助农民。奖励国民婚姻,以增人口;特别保护行旅,以欢迎外人。王宫中聘有希腊学者多人,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翻成波斯文。又在苏萨(Susa)建设医科大学,聘请希腊医师担任教课。当时东罗马皇帝须斯底年有封闭雅典大学之举,希腊学者多遁走波斯。波斯的史学和法律亦大加研究。有名的《波斯历代皇帝本纪》(Shahnameh)一书就是成于此时。所以当日的波斯实代罗马为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景教的盛行和东传】科斯洛埃斯一世虽压迫马兹达克教徒,但他常说这是由于新教徒行为的不当,并非反对他们的教义。他以为国王只能管束人民的行为,不应束缚他们的思想。所以他对人民的信仰一听自由。不加干涉。不过他对基督教,独尊崇五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托利(Nestorius)所创的景教,认“三位一体”的原理为无据。因此景教虽大受欧洲基督教正宗一派的排斥,却于六世纪时因科斯洛埃斯一世的保护和提倡,到如今还是盛行于亚洲西部。中国有景教的传入亦就在七世纪中[唐太宗贞观九年(六三五)有景教碑],尤可见当时这派基督教流行区域之广。【中国蚕桑方法的西传】当时还有一件和景教东传极有关系的史迹,就是中西交通的日繁,和中国丝蚕的传入罗马。原来古代中国因西面有匈奴作梗,和西亚无法交通。自公元前一二二年中国张骞通西域后,继以汉武帝的成功,中国势力遂深入西域,和安息、印度发生商业上和文化上的关系。中国特产的丝织品,从此就源源西运经印度、安息等处以达罗马。当时重要的丝商大都是中亚一带的粟特人和波斯人。他们把丝织品运到条支以后,再加染紫色或加绣金锦,以高价售给罗马的富人。当奥古斯都时代,描绘科斯洛埃斯二世狩猎情形的银盘罗马的高贵妇女竞以穿着中国的绸缎为荣。因此罗马政府曾经下令禁用。但是朝廷禁令虽严,人民习尚难变。丝织品的贸易仍是日兴月盛,商人获利极厚。罗马数百年来,所以始终和安息、波斯相争,丝织品的商业竞争实为一大原因。到公元六世纪初年,基督教的景教派已有赴中国传道之事。相传当时有教徒二人久居现代的南京,习知中国人丝蚕的方法。乃于五五一年左右私将中国的蚕种装入空棒中,携归君士坦丁堡,献给查士丁尼。蚕桑事业从此遂传入欧洲。不久粟特一带商人皆认罗马的丝织品已可和中国媲美了。所以上古时代中国丝织品贸易在世界史上的重要,实不亚于中古时代南洋群岛的香料。【波斯、罗马最后的争雄】当六世纪末年,波斯一面因罗马不肯照约入贡而起战争,一面又因突厥人的入侵而引起内乱,因势异常危急。但到五九一年又有名王科斯洛埃斯二世的出现(公元六二八年死)。波斯萨珊朝武功之大和变化之多,要以此时为第一。他既东败突厥人,乃于六○二年起西向进攻罗马,夺得埃及、犹太和小亚细亚诸地,直逼君士坦丁堡。国境之广已和古代波斯一样。当时东罗马皇帝为希拉克略(Heraclius),因困守东都的非计,曾想阴携珍宝遁走迦太基。不意为人民所察觉,逼他率残军返攻。他果于六二三年后联合突厥人连败波斯。到六二八年时波斯新帝竟不得不乞和于罗马,尽返前王侵地。此后的波斯和罗马均已两败俱伤。阿拉伯人乃乘机而起,一面于六七四年把波斯灭亡,一面把东罗马帝国在亚非两洲的领土大部分夺去。继起统一西亚、北非和南欧,另建一个世界的大帝国,和唐代的中国遥遥相对。《世界简史》 上册(二) 突厥民族的初起第三节突厥民族的初起【突厥民族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我们在叙述中古亚洲东南各民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化以前,应该先述中古时代世界史上一个重要民族的兴起。看他们怎样发挥他们的武力,广播亚洲的文化,维持中西的交通。这个民族就是和古代匈奴同种的突厥人。中古时代的突厥史大概可分三期:自五世纪中叶到八世纪中叶的三百年,为他们初兴的时代;自十世纪末年到十三世纪初期的二百年间,为他们衰而复兴的时代;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五世纪中叶的百年为帖木儿帝国时代。此后直到现代可说是突厥民族势力极盛时代,欧洲有土耳其帝国的建设,印度有莫卧儿帝国的成立,一时西亚、东欧和北非一带白种人地中海系的旧址都成为黄种突厥人治下的领土了。现在我们先述他们第一期初起的历史。【突厥民族的起源】突厥人本古代匈奴的遗族。当公元四三三年时因为不愿附属于东胡的拓跋魏,他们的酋长阿史那乃率领族人求护于中亚同族的蠕蠕,住在现代甘肃附近做铁工,称本族为突厥。久居之后,势力渐盛,乃于五四五年叛灭蠕蠕,向西发展,再败同族的哒人。此后五十年间,突厥民族遂霸中亚,和当时的中国、波斯、罗马等三国并驾齐驱,且为劲敌。武力之强,一时无二。【中古亚洲商业上的竞争】到五六七年时,突厥可汗室点密(Istami,就是东罗马史家所称的Dizabul)竟有遣使赴东罗马要求联盟夹攻波斯的举动。原来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商业以丝织品为大宗,而经营丝业的以中亚粟特一带的商人为最多。当时陆上丝商既不能不通过波斯,而海上的丝商亦不能不经过波斯湾,受波斯商人的剥削。大利所在,势所必争。现在突厥人勃兴中亚,粟特一带的资本家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就运动突厥人一面和罗马合攻波斯,一面在里海以北另开亚欧两洲通商的大道。我们就此可见中古初年国际商业竞争的厉害。第十七章蛮族南下后的欧亚【突厥和罗马的交欢】当时的东罗马本已衰弱不堪,又怕黄种人的威势,所以一经突厥的要求,就派使臣齐马克(Zemark)东赴阿尔泰山下报聘。此后双方信使往来,几无虚日,突厥使臣到君士坦丁堡的达百余人。当六世纪末室点密进攻波斯时,罗马人从军的很多,位在波斯使臣之上。当时波斯皇帝科斯洛埃斯二世在位,颇有雄心,突厥和罗马的联络,因此更加密切。七世纪初年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所以转败为胜,就是受突厥人夹攻之效。【初期突厥民族的分裂和衰亡】但当突厥人极盛时代就已现分裂之象。原来当五八二年时突厥人因争夺汗位分裂为东西两国。东近中国,常和中国为难;西近波斯,常和波斯为敌。中国人用远交近攻政策,特和西突厥交欢;西突厥亦然,特和东罗马携手。当时亚欧一带,五国称雄,在世界外交史上已开纵横捭阖之局。后来东突厥终于六三○年为中国的唐太宗所灭。西突厥亦因有内乱于三十年后为中国人所并。再过百年而唐衰,又为阿拉伯人所征服。中亚突厥民族最初二百年间的活动,不得不因东方中国的强盛和西方阿拉伯人的兴起而暂时停止。《世界简史》 上册(二) 中古初年的印度和佛教第十八章中古时代的印度和南洋第一节中古初年的印度和佛教【中古时代亚欧两洲文化状况的比较】世界史上所谓中古时代,就是从公元五世纪中叶西罗马帝国灭亡时起,到十五世纪时止,前后约共一千年。就欧洲方面讲,中古时代的前半期为社会混乱文化衰落的一个时期,所以叫做黑暗时代;后半期为文艺复兴、列国形成的一个时期,所以叫做中古近世的过渡时代。至于亚洲方面的状况在这一千年中刚和欧洲相反。当欧洲正在黑暗时代中时,亚洲的东部有唐代中国文化的隆盛,极东有朝鲜和日本的开化,南部有佛教的广播和南洋诸国的兴起,西部有阿拉伯回教徒大食帝国的建设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当中古初期时,亚洲的大部分差不多都受中国、印度和回教三种文化的照耀,光辉灿烂,和当时欧洲的野蛮黑暗大不相同。到中古的后半期,欧洲全部正在分化成为列国对峙的局面时,亚洲方面又有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崛起,统一欧亚两洲的大部分,把亚洲文化的精华陆续传到欧洲,使得西洋文化的进步,大大促进。这种亚洲大统一的局面亦刚和欧洲四分五裂的情形不同。总而言之,中古时代的世界实在是亚洲文化的极盛时代,和欧洲的混乱情形刚刚成了一个反比例。中国史因不在本书范围中,所以我们现在只把中古时代东亚佛教发展和朝鲜、日本、南洋诸国等逐渐开化的情形大略叙述一下。玄奘西游印度回到长安【中国玄奘的西游和印度教的复兴】印度自从上古末年笈多王朝衰亡后,到六世纪中叶北印度又有乌阇衍那(Udhyana)王朝的勃兴,逐出哒人,并吞西、北、中三印度,奖励文学美术,一时文物极盛。七世纪初半期时戒日王在位,征服五印度,奖励学术,崇奉佛教,佛教因此复起。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西游印度就在此时。后来戒日王去世,阿罗那顺篡立,于公元六四八年为中国唐使王玄策所擒,于是印度小国林立,不再能统一了。同时印度的古梵文复兴,研究的人日多。印度教徒就乘机恢复势力,把旧教义加以修改,以迎合潮流而排斥佛教。到八世纪末年商羯罗(SankaraAcarya)等出,印度教的新义更明。此后二百年间(八世纪中叶至十世纪中叶),印度西部黄白两种混合而成的拉杰普特族(Rajputs)称霸于印度。建立许多小王国于北方。他们为迎合印度婆罗门阶级中人起见,竭力毁坏佛教的寺院、僧徒和经典。五世纪以来逐渐中兴的印度教因此再起而独霸印度。印度到此时政治上既时起纷争,国外商业亦因婆罗门教徒反对国人出境,以免阶级破坏之故,从此亦为之衰落。国势文化均渐非昔比,终成为突厥回教徒和欧洲基督教徒的牺牲。【中国佛教的发达】印度境内的佛教当上古时代末年虽已是一蹶不振,但是在东亚一带自从公元一世纪以来,反而日盛一日,到中古时代的前半期竟达到极盛的地位。到如今中国、朝鲜和日本都还不失为世界上佛教信仰的中坚。原来自一世纪以来,佛教的传入中国以后,中亚方面既有月氏人传播佛教的努力,中国方面,又适当四百年间(二二○——五八九)魏晋六朝蛮族南下民不聊生的时代。这种主张出世超尘,别寻乐土的宗教当然为民众所欢迎。因此佛教的流行极其迅速。加以当时君主崇佛的很多,而中国高僧西游的为数亦复不少。如晋时的法显,梁时的宋云(五一八年赴印度)都是此中最有名的人。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西游印度(六二九——六四五年)更是中印文化沟通上一件最值得纪念的盛事。这许多热心佛教的学者,正和当时的日本人输入中国文化一样,尽量把印度的佛经和文化传入中国。所以印度本国的佛教虽已日就衰微,而中国的佛教反发荣滋长,蔚成东方文化的光彩。这和同时犹太的基督教经希腊人和罗马人融会之后,蔚成中古欧洲文化的砥柱,几乎完全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化史上两件不约而同、东西相映的奇迹。【佛教及于中国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文化上生出许多重大的影响。中国哲学受它的影响而产出宋代理学上最重要的一派。中国美术亦因此而产出六朝以来佛洞造像的风气。此外如天文、医学、音乐、绘画、文字等无不发生变化。甚至中国最大的文化上贡献,所谓印刷术,亦有人以为渊源于六七世纪之交隋唐之际僧寺中佛像的像印。至于佛教本身到了中国之后,经中国人加以发挥,分门别户,盛极一时的情形,更是无待赘述了。从此以后,所谓东方文化两大渊源——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印度的佛教——就合成一大潮流,和西亚和北非的文化汇总于欧洲而成西方一大潮流,成互相对峙之局,直到回教兴起后才成鼎足三分的形势。而印度自身反又回到旧境,蛰居于阶级制度之下,不能翻身,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合流的余波,并于同时及到朝鲜和日本。这两国到此乃完全成为华化的国家。《世界简史》 上册(二) 南洋诸国的开化第二节南洋诸国的开化【中古时代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并峙】亚洲中国以南和印度以东的一带地方西洋人叫它为后印度或东印度,中国人则叫它为南洋,大概指马来半岛和半岛东南诸岛而言,为交趾支那民族的居地。地处热带,物产丰富。山岭重叠,交通不便。故土人性情多流于萎靡不振,而且不能创设统一的国家。此地的东北部在上古时代曾隶属于中国为郡县,故中国文化输入最早。后来印度的佛教勃兴于恒河流域,逐渐向东传布,输入马来半岛的西部。于是中国的文化和印度的文化并峙于其地,土人因之逐渐开化,由部落制度日趋统一,到上古末年先后建设著名的国家。就中东北部安南一带因为和中国接近,所以和中国的关系最密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附庸。西部暹罗和缅甸诸地因为接近印度的缘故,所以受印度佛教文化的浸润极深,南洋群岛亦因为离印度较近,所以为佛教和印度教势力所及的地方,直到中古末年,方为回教的势力所侵入,变为回教文化的所在地。南洋一地在现代还是为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三种亚洲文化同时汇集的地方,到近来才稍稍掺进一点西洋的文化。【安南的地势】安南在马来半岛中,因和中国接近的缘故,所以虽然亦曾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但是远不如其他各地的浓厚,我们只能当它为中国文化向南推广的代表。现代的安南包有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三部分,但是在十六世纪以前,所谓安南专指现代的东京和现代安南的北部而言,南部为占婆王国所在地。【中古时代的安南】自上古时代末期到公元十世纪(公元前一一一年——公元九三九年)安南虽然有时独立,称为交趾王国;但是始终可以当做中国的一部分领土看。自从一○○九年后为李氏当国时代,直至一二二六年止,凡共二百年间,乃改称安南王国。此时虽然内乱时起,但是武力很强,始终和占婆为敌。李氏之后为陈氏朝(一二二五——一四○○年),对于占婆的政策和前朝相同。一二八五年曾被中国所战败,但是未尝亡国。一四一四年至一四一八年中国人曾因占婆的求救,占据安南五年。自一四二八年后为黎氏当国时代,名义上直到十八世纪末年为止。最初组织行省,战胜占婆,国势很盛。但是自从十五世纪以后,所谓国王,只拥虚名。国内有郑阮两大族的纷争,实际上早已分裂为南北两部。一八○二年后阮氏统一安南,但是仍旧入贡于中国。【安南的文化纯属中国】照上所述,可见安南虽然独立,但是实际上和中国并没有脱离关系,对于中国文化始终加以崇拜。同时安南对于占婆始终互相攻击。所以占婆始终为印度文化东渐的止境。占婆的文化纯属印度一系,凡美术、语言、印度教中的阶级制度和佛教都和印度一样。至于安南的语言、文字、美术、习惯、制度等,大都模仿中国,它的佛教亦从中国传来,和道教混杂不分,而且绝对没有印度教的痕迹。占婆王国的婆那加塔——供奉王国之母——天依女神【占婆王国的兴亡】占婆王国自三世纪到十五世纪虽然国势不弱,国内文化的状况虽然和柬埔寨一样,但是占人的文化程度不如柬埔寨吉蔑人那样高。占人的立国始于一五○年到二○○年印度王朝的建设。不过占人系马来种,而非印度种,所以印度文化的输占婆王国的婆那加塔入究竟在印度人入侵前或入侵后无从断定。至于占人文化程度所以较柬埔寨人为低,这是因为占人所处地位常受外国侵凌的缘故。占婆在中国史上最初见于公元一九二年叫做林邑,当时和印度交往很密。五世纪中和六世纪初曾两次受中国人的侵入。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改叫它为环王。十世纪后常受柬埔寨人的压迫。十二世纪末年分裂而为二,为柬埔寨人的贡国。终于十五世纪中叶为安南所灭。【柬埔寨的起源】现代的柬埔寨在古代为吉蔑族(Khmers)居地,和下缅甸的蒙人(Mons)同种。在七世纪以前中国人叫它为扶南王国。至于中国史上的真腊恐怕就是扶南的一部分。此地的文化和宗教都很受印度的影响。大概自从公元一世纪以来印度的势力就已经及到柬埔寨。六世纪以前柬埔寨的历史,我们全靠中国正史上的纪事做根据。六世纪以后才有本地的石刻可考。【印度文化的输入】照中国史(晋书)上所述,公元二六五年以后扶南常入贡于中国,并说“文字有类于胡”。此地所谓胡,恐指字母制度而言,显然源出印度。又说其国旧为女王所治,后来有外国人名混溃征服其地娶女王为妃。五世纪末年天竺婆罗门憍陈如入王其国,改变风俗,使同印度一样。后来于六世纪时为真腊所征服。以上中国史中所说的话,大致均已由柬埔寨石刻证实其正确。据中国人所记,外族侵入扶南显有二次:一为二世纪时的混溃(梁书曰混填,西人以为混填之名较正确),一为四○○年顷的憍陈如。即此足以证明印度文化的输入扶南至少在公元四○○年以前,其来源似为南洋群岛,而混填似就是建设第一个印度王朝的人。印度教和佛教似并行国中,互相消长。【中古时代的柬埔寨】自六世纪到十三世纪,我们有梵文和吉蔑文的石刻可考。第一个重要国王为五○○年顷的婆服跋摩(Bhavavarman),一时武功很盛。但是此后直到八○二年绝无史迹可考。八○二年到八六九年间才有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在位,为柬埔寨名王。十二世纪时国势很盛。十四世纪以后此地常受暹罗人和安南人的侵略,终于十九世纪时变做法国的保护国。《世界简史》 上册(二) 吴哥通王城半人半蛇的石像吴哥通王城半人半蛇的石像【柬埔寨文化的二期】柬埔寨的文化和印度有极密的关系,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中古时代,从四○○年到一四○○年,文化盛极一时,为建筑宏大寺院和印度教与大乘佛教并峙国中的时代。第二期因受暹罗的影响,为小乘佛教代与和印度教大衰的时代。唯回教的势力则始终未尝及到柬埔寨、暹罗和缅甸诸地,这是马来半岛诸国和南洋群岛最不同的一点。【暹罗的起源】暹罗人原和中国西南的苗族同种,且原居中国的西南境。后来被中国人逐渐压迫而南迁。他们自称为泰(Thai)人。相传为自由的意思,在脱离柬埔寨人的羁绊以后得名。他们南迁后的居地叫做暹(Siem),恐怕就是梵文中“黑”字本音的转音(Syama)。罗斛和塔伊人同种,在塔伊人移入暹罗以前,罗斛人居在现代的老挝。塔伊人的南迁,系逐渐而来,直到十二世纪时所建设的还都是小王国,就中以湄公河(Mekong)西支的兰姆丰(Lamphun)为最大,逐渐侵入柬埔寨。十三世纪时又有一班塔伊人被元人压迫自北方南迁,势力益盛。当时虽隶属于柬埔寨人,但是终于十三世纪脱离吉蔑人而独立,定都于索可塔伊(Sukhothai),这就是暹罗立国的第一次,亦可说是中国西南苗族正式建设现代国家的第一次。【暹罗史的三期】暹罗的历史和印度文化的东渐有极密切的关系。暹罗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来讲:就是都于索可塔伊、阿犹地亚(Ajuthia)和曼谷(Bangkok)三处的三个朝代。索可塔伊王朝建设的年代已不可考。据一三○○年时碑文所记,当时有名王叫做拉玛甘亨(RamaKhomheng),他的势力东到湄公河,南到海,西到白古(Pegu)。暹罗本没有文字,拉玛甘亨始创一种字母。朝廷和国民都深信佛教。都中佛像佛寺很多。照此碑文所述,当时暹罗的佛教和现代一样同属小乘。这种佛教大概最初由北方中国边地云南一带传来,后来又从西方缅甸输入。所以暹罗人亦可说是曾受中国文化卵翼的民族。【暹罗第二朝】一三五○年时有一塔伊古王子的后裔名叫拉玛蒂菩提(Ramadhipati),另建一王国于阿犹地亚,和索可塔伊对垒。到了十五世纪乃灭索可塔伊,统一了暹罗。但是新朝的兴起对于佛教却仍旧继续尊重。到一五六八年国王曾为缅甸人所俘,但是当十六世纪末年暹罗国势极盛,和中国人与日本人都有外交的关系,而且曾经自愿帮助中国抵抗日本。至于欧洲人东来,自一五一一年后已有葡萄牙人来占据马六甲。不过暹罗人对于西洋的教士和商人都很能和平相待。【暹罗第三朝】一七六七年暹罗为缅甸人所灭,阿犹地亚亦被毁。同年中国人郑昭举兵驱逐缅甸人,建都曼谷。但是不久就因改革佛教过于激烈被废。一七八二年部将喳咯哩(ChaoPhayaChakkri)入继王位,这就是受中国清高宗所封的暹罗王郑华。为现代暹罗开国的始祖。至于暹罗怎样能够幸存于英法两强国领土的中间为一个独立的王国,我们留待现代史中再述。【缅甸的地位和人种】缅甸的地方虽然北方有中国,西方有印度,东方有暹罗,但是它和外界关系比较的在马来半岛诸国中实为最少。不过境内人种混杂,所以内乱时起。缅甸人从西北方来;蒙人居于下缅甸,似和柬埔寨的吉蔑人同种,小乘佛教似就由他们传入;暹人则居于缅甸、云南和老挝三地的中间,中国的佛教似就由他们传入。此外还有第四种叫做骠,在十一世纪时居于缅甸人和蒙人中间一带地方,恐怕就是直接从印度传入佛教的人。不过现在我们对于这一种人在缅甸文化上的关系,还没有充分的研究。【缅甸文化的起源】缅甸境中虽然包有三个民族,但是他们的文化却都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大致相同。缅甸的政治史就是三个民族的流血争雄史;它的文化史就是佛教的盛衰消长史。古代的缅甸在中国史上叫做骠,起源已不可考。大概在公元六世纪以前,下缅甸已经和南印度交通,传入印度的佛教;至于上缅甸的佛教很含有中国的成分。相传八世纪中叶以后,缅甸的政治中心为蒲甘(Pagan)。蒲甘诸王中以十一世纪中阿奴律陀(Anawrata)为最有名。他既然统一缅甸,就有改革佛教的运动。以后二百年间,蒲甘的佛教建筑和佛教学术都是极其发达。所以当时蒲甘不但为缅甸佛教文化的中心,而且并为东洋佛教文化的中心。后来逐渐衰替,到十三世纪末年为中国元人所征服。爪哇的佛像【缅甸的衰亡】十四世纪初半期,暹人曾在缅甸建设两个小王国。这两个小王国都于一三六四年为都于阿瓦(Ava)的王朝所灭。阿瓦朝末年(十六世纪)曾有压迫佛教的举动,国人多怨,所以不久就亡。当十四世纪中叶时,下缅甸的洞吾(Toungoo)地方又有一个王国的兴起,产出缅甸第二个名王莽应龙(BayinNaung)这个人(一五五一——一五八一年)。莽应龙死后,国势就衰;加以葡萄牙人亦卷入国内政潮中,国事益坏。直到十八世纪才有第三个名王阿龙普罗(Alompra)出现。统一缅甸,一时称盛。缅甸终于一八八六年为英国人所灭。莽应龙和阿龙普罗都是提倡佛教不遗余力的人,所以缅甸人的生活到如今还是浸润于佛教的空气中,几和西藏不相上下。【中古时代的南洋群岛】在南洋诸国中除安南完全受中国文化的支配外,其他诸国的文化都是渊源于印度,到如今还没有改变。独有南洋群岛的文化,却经过三期的变化:初期是本地的文化,中期是印度的文化,最后又变成回教的文化而参有中国的成分。这三期的变化,在爪哇岛上最为显著。至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则本地文化始终没有完全消灭。大概南洋群岛的命运和文化,差不多随了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的武力和商业的消长为转移。半岛上唯缅甸和暹罗因为地位关系,不很受到这种变动的影响。至于阿拉伯人在中古初年就直接从阿拉伯东来,所以南洋群岛中回教文化的输入和后来印度的回教徒并没有什么关系。【爪哇文化的起源】在公元五世纪以前,爪哇已经有印度文化的国家。在中古时代前半期(六○○年——一○○○年),印度的文化逐渐由岛的西部向东普及于全岛。岛中国王虽然多属土人,但是一切制度和风俗差不多纯仿印度,如字母、称号,以及种种迷信,都很显著。自从十世纪后,商业和文化都逐渐兴盛。中古后半期中国元人曾经远征一次,无功而还。爪哇境内的各国常起纷争,所以亦就衰替了。至于回教的势力在七世纪时已逐渐伸入爪哇。回教徒先布教于上流阶级,逐渐普及于下流社会,直到十五世纪时,爪哇岛上的印度王国才完全消灭。【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文化】至于苏门答腊一岛因为气候不好,丛箐太密,所以印度和阿拉伯势力的侵入不如在爪哇那样彻底。苏门答腊在古代所受印度和阿拉伯文化的经过情形,已不可考。就中国史上所记的推测起来,大概和爪哇差不多,自上古以至中古为印度文化的输入的时代,到中古末年,回教文化乃代兴了。婆罗洲的文化状况亦和爪哇、苏门答腊一样,不过印度文化的遗迹留存到今的,不如其他两岛那样多。《世界简史》 上册(二) 朝鲜和日本的开化第十九章朝鲜和日本的开化第一节朝鲜的开化【上古时代的朝鲜】中古时代的前半期为亚洲文化的极盛时代。当时印度佛教盛传于中国以及印度文化输入南洋各国的情形,我们在前面已经略略述过了。极东的朝鲜人和日本人本来在上古时代是一种政治混乱、文化未开的民族,到此时亦因受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变成开化的国家。我们要明了这两国开化的情形,不能不先追述他们最初立国的经过。【所谓箕氏朝鲜】朝鲜半岛在古代原为黄种中韩民族的居地。自公元前五世纪后,北方有通古斯族的濊貊诸部落和中国的汉族先后侵入,成为三族鼎立的局面。至于朝鲜立国的起源,神话中相传当公元前二三○○年时有神人下降,建设国家而自立为王,叫做檀君,国号朝鲜,定都平壤,为朝鲜的始祖。后来据中国秦汉时人的传说,周武王于公元前一一二一年(武王十四年)封殷王族箕子于朝鲜,定都平壤,以为这是中国人移殖朝鲜的第一次,亦就是中国文化输入朝鲜的第一次。箕氏一族相传传国凡四十多代,到西汉初年箕准在位时,千年来的箕氏朝鲜方为中国燕人卫满所灭。以上所述,恐怕都是传说,我们不能当做信史。朝鲜的信史似乎开始于卫氏。【卫氏朝鲜】中国当秦汉之际,国内多乱,东北部燕、齐、赵诸地的中国人往往避难于朝鲜,数以万计。其中有燕人卫满聚集一千余人袭破朝鲜,于公元前一九四年(汉惠帝元年)自立为王。箕准逃往马韩。于是所谓卫氏朝鲜乃代箕氏而起。卫满建国之后,称臣于汉;汉初诸皇帝又取保守的政策,所以中国和朝鲜相安了八十多年。后来到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在位时,因为汉人逃往的很多,国势日盛,他就持势不朝贡;而且阻止辰韩诸国的重汉。汉武帝本来英明有大志,用兵国外,到处成功,所以遣人谕卫右渠入贡;卫右渠不听,于是发兵由海陆两方进攻朝鲜。不到一年就于公元前一○八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征服朝鲜,而卫氏朝鲜八十多年的国祚就三传而断。【中国文化的直接输入全半岛】汉武帝既然征服朝鲜,于是把朝鲜半岛的北部和现在辽宁省的东部分做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直隶于中国,先后达数百年。于是中国的文化直接输入朝鲜半岛、濊貊诸部落以及半岛南部的韩民族亦都受汉族的同化。【南部三韩的兴起】至于朝鲜半岛的南部原为韩族据守的地方。当中国人移殖北部时,南部韩族还是在部落时代。后来逐渐发达,并成三个小王国:就是西部的马韩,东部的辰韩和南部的弁韩,史家合叫它们为三韩。当中国秦汉之际,秦人由中国迁入辰韩和弁韩各建王国,西汉初年马韩亦为箕准所攻破,代王其地。因此三韩民族从秦汉以来就受中国人的支配了。所以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年汉武帝征服朝鲜北部时,半岛全部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殖民地,不过文化不如中国本部那样发达罢了。【朝鲜的三国时代】自从公元前一世纪以后,东胡的乌桓、鲜卑诸族骚扰中国的东北部,中国通朝鲜的陆路因此隔断。于是朝朝鲜百济的金铜制香炉高丽时期的半伽沉思坐像鲜境内有高句骊、百济和新罗三国,同时兴起,在半岛中鼎立了六七百年。封内时常互相抅兵,对外却都谨事中国,冀借中国的威灵以壮声势。当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时(中国的魏晋六朝时代)中国的文化大大的输入。中国的佛像和经文都在四世纪的后半期先后传入高丽、百济和新罗诸地;同时他们都创设学校,颁布法律,逐渐成为亚东开化的国家。【朝鲜的极盛时代】中古初期的三百年间(公元六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中叶)为朝鲜的大一统时代,亦是朝鲜输入中国文化的极盛时代。最初一百年间高丽和百济两相结合以攻新罗。新罗常常向中国的隋唐诸帝请求援助。但是直到唐高宗时(七世纪后半期),中国人才先后把百济和高丽灭掉,收为中国的领土。因此新罗一国就独霸了二百年。此时中国唐代的文化和佛教刚都在极盛的时代。朝鲜既然是中国的附庸,中国的文物衣冠当然完全输进了朝鲜半岛的全部。定官制,创年号,编订法律,改设郡县,所有政治上的制度全和中国一样。同时适遇中国佛教的极盛时代,余波及到朝鲜,朝鲜人的思想和文艺亦完全受中国人的支配。朝鲜到此时在文化上已成为中国的别子,为亚东第一个华化的国家。此后的朝鲜在文化上保守唐代的遗风,在政治上内部则分合不定,对中国则时向时背,其中详细情形因为和世界文化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去多述。《世界简史》 上册(二) 日本文化的起源第二节日本文化的起源【日本民族的起源】日本的位置在亚洲东方的太平洋中,合五大岛和二千多小岛而成。据日本现代学者研究神话的结果,断定日本民族实由亚洲大陆经由朝鲜半岛移入。日本史家以为日本建国于公元前六六○年,自九州日向东征大和的神武天皇为现代日本天皇一系的始祖。但是现代学者多不信日本的起源有这样的早。大概在公元前一世纪以前,日本半岛中已经有亚洲大陆的民族移居其地;生活野蛮,还是在家族部落的环境中。【中国文化间接输入时代】自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三百年间,为中国文化间接由朝鲜半岛输入日本的时代。原来自从公元前二世纪末年中国汉武帝征服卫氏朝鲜改置郡县以后,中国人移殖朝鲜的很多。中国文化亦随之输入。日本九州地方的倭人因为接近朝鲜渡海很便的缘故,所以就把朝鲜地方的中国文化第一次输入本国。此后三百年间,日本的倭奴国或倭面土国亦常常和后汉的中国相通。但是日本最初的开化实在是朝鲜半岛中中国人的功绩。所以我们可称这个时代为中国文化间接输入日本的一个时代,亦就是日本民族进于文明的第一步。【中国文化直接的输入和日本统一的趋势】自从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四百年间,日本和中国才有直接繁密的交通。当三世纪前半期时,倭女王国的女五卑弥呼曾经和中国的魏国通聘四次。中国本是东亚古文化的母国,洛阳又是中国古文化的中心。政治统一,生活繁华,倭人目睹种种情形,当然大受刺激。因此日本自古以来部落的制度逐渐衰替,统一的趋势逐渐萌芽。到四世纪初年日本所谓大和朝廷就因此成为统一的政府。(有人以为和就是倭。日本史家因为倭国系中国的贡国,所以另造一个大和国出来代替它。此说殊有趣,附此备考。)【朝鲜中国人的移殖和南朝文化的输入】当四世纪时,朝鲜北部的高句骊和百济两国并吞汉郡,国势很盛。因此诸郡中的中国人多退归中国或移入日本。移入日本的在日本叫做秦人或汉人了,有时人数多到数千,后来成为日本民族中极重要的元素。四世纪中秦人和汉人的移殖在日本文化史上为一件很重要的事迹。因为自从这班中国人移入之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上和物质生活上都大受影响。中国儒道两家的思想都在此时开始传入。中国《论语》和《千字文》两书由朝鲜的王仁传进日本,相传亦就在此时。中国汉字从此传入日本,为日本有文字的时代的开始。至于物质文化方面亦有所增益,而中国养蚕和丝织方法的传入尤为重要,到如今还是为日本人最重要的工业的一种。后来又有所谓新汉人的移入,开始传入陶业和佛像绘画等美术。此后日本政府中的要职亦多由汉人去充任。当五六两世纪中,日本又常常和中国的南朝通聘。南朝的寺观建筑式和服装亦先后传入。日本自古以来简陋的缝纫法为之一变。从此宫廷贵族的服装都仿中国的样式。日本经过这三百年间中国文化间接和直接两方面的输入,文化程度因此更进了一步。【中古时代初期的日本】以上所述的为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六世纪七百年间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由野蛮民族进于开化国家的一个时代。凡政治的统一、汉字的应用、服色的制定,以及丝蚕、陶业、佛像、绘画等等艺术的发达都起源于此时。所以日本的开化差不多完全是中国人的成绩。但是当时中国人和日本人把中国文化由中国本部或朝鲜半岛输入日本,大概都是三三五五,纯听自然。中国人和日本人好像都不曾有过一种故意的努力。所以日本文化的进步其势很缓。到了中古时代情形就大不相同。日本人到此时好像有一种特殊的觉悟,对于中国文化的输入非常的努力,非常的热心,而且输入之后往往立即模仿起来见诸行事。日本人这种特性到了十九世纪以来又发现于西洋文化输入的努力上,这不能不说是日本民族的优点。日本在中古初期的完全开化就是由这种向上的努力而来。【遣隋使和遣唐使的动机】日本人接受中国文化最努力的时代就是公元六○七年到八九四年中国隋唐的两代,先后约共三百年。这种对于他国文化加以有系统的介绍,恐怕除中国人在两晋六朝隋唐时代吸取印度佛教的文化外,在世界史上要以日本这期的运动为最可注意。这种运动就是日本史上所谓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原来日本的知识阶级自从上古末年读到中国的书籍,理解中国的文化之后,对于中国的文化非常羡慕,很想把它直接从中国移过去。这就是中古时代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的动机,造成世界文化史上很灿烂的一页。【遣使的两期】日本在中国隋唐时遣使的运动可以分做两个时期:从公元六○七年到六八七年为第一期,遣使规模较小,航路取道北方,可以称为遣使的初盛时代。自从六八八年到八九四年凡二百年,遣使规模极大,航路横断黄海以西达中国的长江口,可以称为遣使的极盛时代。日本经过这三百年的努力就成为完全华化的一个东方国家。【初期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公元六○七年,日本推古天皇遣小野妹子和鞍作福利等,经由朝鲜的百济渡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再南穿过渤海,到山东北角登岸入隋。这是日本遣使入隋的第一次。二年后小野妹子乃偕同隋使裴世清等十三人归国。这时遣使的目的当然在于中国文化的输入,而佛教尤为主要的目标。充任使臣的多系了解中国语言和国情的汉人和新汉人。不久隋亡唐兴,日本仍旧继续遣派大使到中国来。不过唐初六十年间的遣使目的和航路大概和隋时差不多,所以可归入遣使的第一期。而且此时适当唐人征服高丽、百济威震东海的时候,所以日本的遣使含有输诚的性质,不尽专为文化。日本使臣目睹唐初宫廷仪容的严肃和政府、法制等组织的完备当然大受感动。所以他们回国之后,就有模仿唐制初定年号;制定税法,以及其他种种改革政治的举动,产出日本史上所谓孝德天皇时代一个“大化革新”的时期。这是隋唐间日本遣使到中国最初一百年间的情形。【遣唐使的第二期】自六八八年以后到唐亡为止,为中国文化的极盛时代,当时凡亚洲各地的文化都汇集于中国,冶于一炉,而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尤为发达。这个时代亦就是中国文化输入日本的一个极盛时代,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日本遣唐使二百年间的第二期。这期中的遣唐使的规模很大,航路渐取横断黄海的南道以达中国东部的明州、越州、苏州和扬州。到中国的人除使臣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和商人等。现在把他们输殖文化的事业,略述如下。【使臣】日本派遣唐使在唐代至少有十九次,每次人数有时多到五六百人。为输入文化起见,凡遣唐大使必选择深通中国经史文艺,和中国国情的人,所以被派的人大都是汉人和新汉人。使臣归国之后往往位列公卿,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实施国中,影响很大。由使臣输入的文化有唐式的官制、法律、甲胄、服制、医药、阴阳术、音乐、绘画、文学等,以及彩帛、柑子和香料、药品等。当时的使臣并亦带有官式贸易的性质,把日本的砂金、水银、锡、绵、绢等商品和中国的经卷、佛像、佛画、佛具、文集、诗集、药品、香料等等物品相交换。因此日本上流社会的生活骤然丰富起来,日本原有的文化亦因之大受刺激大为促进了。【留学生】当时和使臣同到中国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两种人物,前一种为输入中国一般文化的媒介,后一种为输入中国佛教文化的媒介,关系的重大实在和遣唐使相同。日本留唐的学生久居中国到二三十年的很多,他们的生活完全和中国人同化了。所以当他们回国时差不多把中国的学问、宗教、风俗、习惯等完全输入本国,在日本人民的一般生活上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朝服的制度,饮食的烹调,吃茶的风气,以及住屋、宫殿、寺观、庙宇、衙署、陵墓等的建筑,都一概模仿中国的样式。此外如中国风俗中元旦的屠苏酒、上巳的曲水宴、端午的菖蒲酒、七月七日的乞巧、七月十五的孟兰盆会、重九的菊酒、除夕的大傩等胜节,都由这时的留学生传进日本,留存到今。这班留学生又在中国学习中国的经史、法律、文学、阴阳术和医学等,植下现代日本汉学的基础,成为日本文化中的要素。他们又因为四世纪以来虽然应用汉字,但是字义过于艰深,运用究竟不便。所以就用中国楷书的偏旁造成片假名,草书的偏旁造成平假名,去代表日本的土音,从此日本才有自己的文字,为现代所谓和文的起源。鉴真东渡图【学问僧】同时又有纯粹向中国研究佛教的僧人,这就是日本史上所谓学问僧。他们把中国佛教中一切重要的元素如佛宗、佛经、佛艺等,都尽量输进本国,把日本变成一个完全中国佛化的国家。他们最初到中国学习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和法相宗,后来华严宗、天台宗、禅宗,以及其他各宗都一一传到日本。他们到天台山和五台山等地去进香,归国后就于城市佛教外仿造出一种新的山岳佛教。他们又仿唐制遍建龙兴寺于全国各地方以便为国王和人民随时祈福,又仿中国唐制造东大寺的大佛。他们又模仿唐代的千秋节创设日本的天长节。中国唐代的历法亦由他们传进日本去。同时中国的僧人亦陆续前往日本把中国的佛教和学术带过去,就中如扬州僧鉴真等尤为著名。他们把中国的雕版术、医术、本草学等传给日本人。当他们讲经时都用中国语,这在日本语音的发展上关系极大。此后的日本因为有这三百年间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多人的努力,再加以中国商人和僧人的东往,中国发展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和发展了数百年的佛教文化都完全移殖到日本去了。日本此后的千年间已经成为一个中国化的国家,直到十九世纪时受西洋文化的刺激才另换一个局面,于是再进一步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强国。《世界简史》 上册(二) 基督教教会的起源第二十章基督教教会的起源和事业第一节基督教教会的起源【教会代行政府职权的开始】自从罗马帝国末造基督教从东方传入欧洲以后,最初常受罗马皇帝的压迫。自公元四世纪时受皇帝君士坦丁崇奉之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地位日形重要,教会的组织亦日形巩固;到了中古时代,基督教会竟起代罗马帝国为维持欧洲秩序的一个重要机关。所以我们研究中古以来的西洋文化史,不能不特别注意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因为在中古时代,它是一个兼有宗教和政治两种性质的机关。原来倘使中央政府自己有强大的力量,当然用不着教士来代政府负政治上的责任。但是自从罗马帝国衰替以后,基督教会本已逐渐起来代行政府职权。后来各蛮族虽然各建王国,但是亦因境中大地主各霸一方,以战争为他们唯一的职业,中央政府既无维持秩序的能力,又不能援助国内被压的人民。在这种情形下面,教会当然不能不用恫吓或劝告来维持境内的秩序,监督契约和遗嘱的履行,主持婚姻的成立。此外孤儿寡妇必须加以保护,人民教育必须加以提倡。欧洲基督教会的势力因此日有扩充,直到后来竟弄到和政府无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罗马教皇权力的来源】当中古时代西部欧洲的基督教会中有一个教皇,住在罗马城中,他的权力宏大,声势威赫,还在其他各国帝王之上。自从罗马帝国衰亡时起直到十六世纪时德国的路德(Luther)改革宗教时止,先后一千余年,他差不多就是统一全部西欧的一个大皇帝。现在我们稍述一述他的权力怎样起源、怎样发展。原来当初欧洲各城市中都有一个主教,主管全城各教堂的教务。罗马城本是帝国的首都,首都主教的威势当然要比别处为大。而且自公元二世纪中叶以后,西欧人方面相传以为耶稣大弟子彼得(Peter)曾经做过罗马城中第一个主教。彼得在耶稣的门徒中是大众认为受有耶稣教训真传的一个人,因此罗马城中的主教就自命为耶稣唯一的代表,地位和权力都应该在其他各地的主教之上。罗马城中的主教后来所以渐渐变成教皇,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罗马的教会成为基督教的主脑】因此当中古初年时,罗马城中的教会早已被一般人当作教会中的领袖看待。大家都以为他所主张的教义是耶稣的真传,最是纯正。各地教徒对于教义上如有争持,往往诉诸罗马的主教,请他折衷。自公元六世纪以后,教皇的称呼就渐渐为罗马城中的主教所专用。罗马教皇利奥一世死后不久,奥多阿克就把西部罗马的皇帝废掉了。此后意大利地方又有东哥特人和伦巴底人相继入境,大肆蹂躏。在这混乱不堪的时期中,不但罗马城中的人民仰仗教皇的保护,就是全部意大利的人民亦仰仗教皇的指导。罗马帝国的皇帝又远处东都,他的官吏虽然领有罗马城附近的地方,终因离开东都太远,亦不能不接受罗马教皇的辅助和指导。格雷戈里一世【格雷戈里一世(五九○——六○四年)】格雷戈里一世任罗马教皇时所做的种种事业,很可以证明教皇在当时政治上和宗教上所占地位的重要。他原来是一个大政治家,罗马城的政权经他一番发展之后,差不多全操在教皇的手中,直到一八七○年意大利王国统一时才完全失去。而且他并防护中部意大利,反抗伦巴底人的侵犯。这都是纯属政治方面的职务,现在格雷戈里一世既然都负起责任来执行,所以他就成为以宗教首领而兼掌政治权的第一个教皇了。【格雷戈里的传道事业】但是格雷戈里一世在教会史上最重要的功绩,就是他那大规模的传道的事业。因为他能够努力于这种事业,所以英国、法国、德国诸地都逐渐收入罗马教会的势力范围中,受教皇的管辖。格雷戈里一世本系一修道士出身,所以他的传道事业大部分都托一班修道士去代他进行。因此我们在叙述传道事业以前,不能不略述中古时代占有很大势力的修道士,究竟是一种什么人。《世界简史》 上册(二) 清修制度和传道的事业第二节清修制度和传道的事业【修道士的重要】修道士和其他僧团自中古时代以来在欧洲史上影响的宏大,真是一言难尽。在本尼狄克会(Benedictines)、芳济会(Franciscans)、多明我会(Dominicans)和耶稣会(Jesuits)等僧团的编年史上包有许多名人,其中有哲学家、史学家、美术家和大诗人,往往都是各种人类的活动上和知识上伟大的领袖。【清修主义的深得人心】原来修道院中的生活很得各种人民的欢心。修道院不但为一种笃信宗教者的乐土,而且亦是一班沉潜好学逃避世乱者安身的地方。此外穷困无告的和落泊无聊的人亦往往遁入这种寺院中求得出世超尘的生活。所以入院清修的动机不一而足。当时的君主和贵人为修福起见往往捐助土地和金钱为建筑寺院之用,深出丛林之中,清静无尘之地,凡厌弃人间烦恼的人往往投身其间,度他们幽静安闲的岁月。【圣本尼狄克会的清规】修道院这种制度最初发源于公元四世纪时的埃及。到六世纪时,西欧一带的寺院大形增加,因此不能不定出一种清规来做寺院生活的标准。当五二六年时,南部意大利喀西诺山寺(MonteCassino)中的住持圣本尼狄克(St.Benedict)制定一种规则,这就是有名的《圣本尼狄克清规》(RuleofSt.Benedict)。因为这个清规很适合西欧修道士的生活,所以它就成为西欧各寺院清规唯一的模范。【清规的内容】《圣本尼狄克清规》的重要,差不多和世界各国的宪法一样。内中规定,凡院中的修道士,应公举院长一人,主持院务,叫做住持,修道士每天除做祷告和静默沉思以外,并须亲做烹饪洗衣和种植蔬菜的工作。如有余睱并须诵读圣经或教人读书。凡修道士肢体残废不能担任繁重工作时,就专做抄书一类轻易的工作。又凡修道士都要宣誓抱定三种宗旨:服从、安贫和贞洁。他要绝对服从住持,不得丝毫有所反抗。他要永远自安于绝对的清贫,无论什么东西,甚至笔墨书籍等亦绝对不许私有。他又绝对不得娶妻,这是因为单身鳏居的生活普遍总以为较家庭生活为纯洁,而且实际上如果修道士都娶妻成家,寺院的制度就要根本摇动了。【修道院的内容】修道士所住的地方叫做修道院,或者叫做寺。院的中部有一块露天的空地,空地的四周有许多建筑环绕起来,叫做廊房。廊房的四边都有盖瓦的走廊,从此可以往来各室,不致受阳光的直射或大雨的倾注。廊房的北部为礼拜堂,往往西向。这是寺院中最主要的建筑,往往造得非常美丽而宏大。西为库房,南为膳堂和客厅,东为修道士的寝室。《圣本尼狄克清规》规定凡寺院生活都应力谋自给,不要取偿于外人。因此院中廊房的外边往往有花园、果子园、磨坊、鱼池和种菜的圃。此外又有病房一处和客舍一间,为医治疾病和招待香客或贫人的地方。【修道士对于文化的贡献】当日耳曼蛮族南下时,各地的图书馆大都破坏无余,一般人对于读书亦没有很大的兴趣,抄书的工作当然非常重要。罗马人所有的著作到中古时代差不多全都消灭了;各地的修道士却能常常设法把古籍用手抄录下来。因此拉丁文中重要著作的一部分能够传留到现代。当时修道士都以为辛苦做工可以帮助他们自己的得救。所以他们对于院里园圃中工作非常勤劳,因此较好的耕种方法亦逐渐推行于附近一带地方。又当时各地的客店原来很少,但是因为寺院中往往愿意招待过客的缘故,商人旅客都比较的可以安然来往,所以西欧各地的交通逐渐繁密。凡此种种,都是修道士和修道院对于欧洲文化上的贡献。【修道士传道的事业】修道士第一件重大的事业就是感化日耳曼民族使他们改信基督教。他们在这一件事业上非常的成功,罗马教会的势力因此大为增加。日耳曼民族中人首先引起他们注意的,就是侵入不列颠岛中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三岛在公元初年原为凯尔特民族所占据,他们的习惯和宗英巨石群教怎样现在已不可考。罗马的恺撒虽然在公元前五五年时已经开始征服不列颠岛,但是罗马人的势力始终只限于南部。当五世纪初年蛮族南下时,罗马人不能不把不列颠岛的驻防兵调归大陆防守北境。住在丹麦以南的盎格鲁和撒克逊两支日耳曼民族就乘虚侵入不列颠岛。他们当格雷戈里一世任罗马教皇时建设了七八个小王国,格雷戈里一世做修道士时就有往不列颠岛去传道的愿望,后来他升任罗马教皇,就派奥古斯丁(Augustine)率领修道士四十人前往传道。全岛人因此就逐渐改奉基督教。不久罗马教皇又派人去感化欧陆上的日耳曼人,于是西欧全部都收在教皇势力的下面了。《世界简史》 上册(二) 穆罕默德和回教的教义第二十一章回教的兴起和哈里发帝国第一节穆罕默德和回教的教义【阿拉伯人】罗马帝国西部备受北方日耳曼民族的蹂躏和波斯怎样继续和东罗马相争等情形,我们在前面已经述明了。现在我们再述阿拉伯人怎样乘他们两败俱伤之际东灭波斯,西夺罗马,在亚非两洲领土另建一个绝大的国家。阿拉伯人在中古时代的世界史上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他们是白种闪族中除犹太人和腓尼基人外最重要的民族。他们可分为两个阶级:就是住在城市中的市民和住在帐幕中的牧人。后一种阿拉伯人就是通常所谓贝督因人(Bedouins)。他们住在波斯西南沙漠中,外族不易侵入;所以阿拉伯半岛地方虽有一部分屡受他族的侵凌,而阿拉伯人却始终未曾受过外族的征服。麦加城的克尔白神庙【穆罕默德以前阿拉伯宗教的状况】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Mohammed)改革宗教以前本来崇拜偶像。他们的圣地为麦加城(Mecca),城中有一个古而且尊的神庙内藏立方黑石一方,相传这是天使给予亚伯拉罕(Abraham)的纪念品。阿拉伯人叫立方体为克尔白(Kaaba),所以这个神庙就叫做克尔白神庙。阿拉伯各地人民来此进香的人每年不知其数。但是阿拉伯人虽然信仰多神教,国内的异教徒却亦不少。犹太人因为逃避罗马人的压迫,从巴勒斯坦移居阿拉伯的人数尤多。阿拉伯的教士渐从犹太人方面得到一种一神的观念。他们同时又从基督教徒方面得到一部分耶稣的教义。所以穆罕默德所创的回教实在大体渊源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穆罕默德】回教的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大约在公元五七○年生于麦加城。他的出身很是高贵,因为他的家庭本是克尔白神庙的保管者。他在幼年时从事畜牧,和古代宗教大家如摩西、大卫等一样,往往在晚上看守羊群。后来改营商业做一个骆驼商队中人。穆罕默德赋有一种宗教的性灵,喜欢潜思默想。后来他宣言曾经看见过一个天使给以种种启示,叫他宣示国人。他的主要信条就是:宇宙中只有一神,而穆罕默德就是神的先知者。他最初专用劝告的方法叫他人信仰他;但是当时信他的人很少,努力了三年只得到信徒四十个人。【希志来节(六二二年)】穆罕默德的教义到后来竟引起一班克尔白神庙管理者愤恨,他们于是开始去压迫他和他的同伴。穆罕默德为避祸起见不得已逃到麦地那城(Medina)。这次逃亡是在六二二年。在回教徒眼中看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迹,所以他们就以这一年为回历纪元的元年,这种历法如今还是风行于全部回教的世界。阿拉伯人叫逃亡为希志来(hegira),所以穆罕默德逃亡这一天就叫做希志来圣节。【回教徒神圣战争的开始】此时的麦地那不过是阿拉伯沙漠田中一个小村落。村中各家族意见很深,常起内讧。穆罕默德逃到此地以后就做起一个公断人。他定下一种宪章,把各族联成一种小规模的共和国,为后来阿拉伯帝国亦就中国史上所谓大食帝国的核心。他的政府是一种神权政治,和古代的犹太人差不多。穆罕默德此时已经不单是一个先知,而且亦是一个立法者、司法者和国王。他于是开始用武力去征服附近各地。他于逃亡后一年就派出军队去中途袭击麦加城中反对党的商队。这是一种很合阿拉伯风俗的举动,因为麦加城中既然要想杀死穆罕默德,双方当然入于战争的状态中了。再过一年(六二四年)麦加人和穆罕默德又正式大战一次,回教徒大得胜利。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回教徒神圣战争的开始。《古兰经》【麦加的陷落和穆罕默德的去世】回历十年时,麦加人违背停战条约,于是穆罕默德率领一万贝督因人长驱攻陷麦加城。阿拉伯人从此一致承认穆罕默德为一个真正的先知,他们自己亦从此联成一个伟大的民族。麦加城陷落的一年穆罕默德不久亦就去世。他的同伴把他葬在麦地那城,到如今为世界上回教徒顶礼膜拜的圣地。【古兰经的起源】我们在叙述此后回教徒的武功以前,不能不先行略述回教的教义。阿拉伯人自称回教为伊斯兰(Islam),原是“服从上帝”的意思。回教徒自称为穆民,他们的圣经叫做《古兰》(Koran),相传内中所含的教义都是从天上的碑中抄下来。穆罕默德时时把“天经”中的道理由梦中或幻想中得来讲给他的信徒。这种道理或印在人的心中,或写在骨上、陶器的碎片上,或椰树的叶上。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回教徒就把它们很谨慎地搜集起来,再加上传说的补充,编纂成书。这就是《古兰经》的起源了。【古兰经中的要义】回教中根本的信条就是一神。贯彻《古兰经》的就是两句话:“安拉(Allah)以外别无他主。而穆罕默德就是安拉的使者。”《古兰经》以四种主要的德性教人:第一就是祈祷,凡教徒必须面向麦加祈祷五次;第二就是赈济穷人;第三每年遵行齐戒一个月;第四,须亲赴麦加进香。凡笃信回教的人将来可望升天,享受看花吃果,美女侍奉的快乐。如为非作恶就要进到烈火烧人和鬼怪百出的地狱中。【回教的宗派】当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他的岳父阿布伯克(Abubekr)承继教统,号称教皇或哈里发(Caliph),纂修《古兰经》,并且采取父老口头的传说加入经中,叫做逊尼派(Sunnite)。反对这派的人尊奉教祖的馆甥阿力(Ali)为教祖的嫡系,主张经文中就应该如此规定,这就是什叶派(Shiites)。回教的宗派实起源于此。现在的回教国中,土耳其属逊尼派,波斯和印度则属什叶派。《世界简史》 上册(二) 哈里发帝国的建设第二节哈里发帝国的建设【西亚和中亚的征服】自从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回教徒继续努力于武力传教的事业。当第二代哈里发奥玛(Omar)在位时代(六三四——六四○年),先于六三五年遣兵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等地,侵入东罗马帝国的东境。基督教的发祥地从此落到回教徒的手中。又于六三三年到六四一年间东攻波斯。波斯王伊嗣俟三世(Isdigerd)出奔见杀;他的儿子卑路斯(Piruz)向中国唐人纳降,唐人不能救。波斯萨桑朝四百四十多年的国祚终于六七四年为回教徒所倾覆。【波斯祆教的东传】当萨珊王朝于三世纪初年奉祆教为国教时,祆教既逐渐盛行于东方,同时波斯境中新创的摩尼教徒,又因骤受压迫而向东逃遁,所以中部亚洲一带,自三世纪末叶以后,本已有这两派波斯新旧教的风行。到五六两世纪之交,南梁北魏的时代,中国人才知道有祆教,当时北朝的帝后有奉事祆神的,称它为“胡天”。但到七世纪初年阿拉伯的回教徒起灭波斯后,波斯的祆教既无法自存,它的教徒除一部逃到印度的孟买(Bombay)成为巴西教徒(Parsees)到如今仍奉伊嗣俟第三正朔外,一部分就逃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唐太宗(在位时代为六二七年到六九四年)本是一个宽宏大量足以代表中国民族性中最优一点的人。对于外来各教无不优礼有加。因此中国两京和西部诸州都建有祆祠,而中国的“祆”字亦就起源于此时。这可说是祆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摩尼教的传入中国及其衰落】至于摩尼教虽和祆教同时东传中亚,但到七世纪末年唐武后时(延载元年即六九四年)才传入中国。这班教徒殆亦因中亚一带受阿拉伯人势力东展的影响,不能不追随旧敌祆教徒之后跟进中国境内,希望受中国大度之保护。不过摩尼教徒在中国的情形似乎和祆教徒不同。第一,因为他们通晓天文,自命能够呼风唤雨,故较祆教徒为能引起朝野的信仰。其次,就是当八世纪后半期,中亚突厥民族中的回鹘人声势甚盛,公然引兵深入洛阳,干涉中国的内政时,摩尼教徒竟乘机去感化回鹘的可汗,使他变成他们的护法。因此当时的摩尼教徒亦和回鹘人一样,在中国的势力很有点炙手可热。所谓大云光明寺就此林立于中国的各地。但自九世纪中叶回鹘帝国完全瓦解以后,而当时的唐武宗又因深信本国固有道教之故,大排一切外来的宗教。一时不但佛教被毁,就是景教,祆教和摩尼教的势力亦骤然为之破坏无余。就中佛教因根深蒂固之故,不久即死灰复燃。波斯这两派宗教,则只好依附道佛两教的教义改为秘密的“明教”或“明尊教”。虽能苟延残喘到宋明时代,但已非本来面目。至于景教则直到十三世纪元代统一亚欧两洲后,才又以“也里可温”的名义暂时盛传中国,但亦不久就被佛教徒所排斥而消灭了。【倭马亚朝的武功极盛】自六四一年后,回教徒并西向北非洲而进,征服埃及。埃及自古以来原和地中海对岸的欧洲关系极密,此后乃转入东方回教徒的势力范围中去。自六六一年以后,穆罕默德的正统中断,于是穆阿威叶(Muawiya)继为教皇,迁都于大马士革(Damascus),建有名的倭马亚朝(Omayyads),享国几达一百年。东征中央亚洲,直入天山南路和印度河流域。西围君士坦丁,征服北非洲全岸,直达大西洋岸。再渡直布罗陀(Gibraltar)海峡进逼西班牙,建设一个中古时代极大的哈里发大帝国。七一一年得内应而攻入西班牙,大败西哥德人的军队。此后西班牙地方隶属于回教治下凡八百年。阿拉伯人纷纷迁入境内,西班牙各地不久就都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一切风俗、习惯、服饰、语言、宗教,都和回教徒一样。【图尔之战】回教徒在征服西班牙后的四五年又越过北方比利牛斯山(Pyrenees)进占高卢南部一带地。西欧的基督教徒大为震惊,好像欧洲的全部不久都将为回教徒所灭了。七三二年法兰克王的宫中执政查理·马特(CharlesMartel)率领法兰克人和同盟军队在高卢中部图尔(Tours)地方大败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于是退出比利牛斯山外,保守西班牙境。但是自从穆罕默德死后到此约一百年间,大食帝国的国境已经东到亚洲中部的葱岭和中国相接,西到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兰克王国为邻,南占北非洲沿岸全部的地方。版图的广大远在罗马帝国之上,国势的强盛和中国当时的唐代可以并驾。【大食帝国的分裂】当倭马亚朝武功极盛的时候,亦就是大食帝国逐渐分裂的时代。原来当倭马亚朝于六六一年创立时,教祖嫡系阿力的子孙多逃到波斯,创立法蒂玛(Fatima)派,色尚绿。同时教祖的叔父阿拔斯(Abbas)(中国《唐书》旧译阿蒲罗拔)的子孙亦因反对倭马亚朝创立阿拔斯派,分布于呼罗珊(Khorasan)地方,色尚黑。至于倭马亚朝直系多盛行于叙利亚,色尚白。这三派在倭马亚朝时代始终互相倾轧,不肯相让,这就是中国史上所谓绿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白衣大食的分别。倭马亚朝武功极盛时代亦就是白衣大食得势的时代。【回教文化的黄金时代】但是自从七五○年以后阿拔斯派起兵攻破大马士革,倾覆了倭马亚朝。七五六年建新都于巴格达(Bagdad),叫做阿拔斯朝。这就是黑衣大食得势的时代,享国凡三百多年。这一朝的最初一百年间,为大食帝国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正和前一百年为武功上的极盛时代一样。诸教王提倡文事,奖励学术,都是不遗余力。阿拉伯的学者就在此时把古代希腊的名著译成阿拉伯文以供国人研究。凡星占学、算学、医学、地理、历史、文学等,莫不极其发达。同时阿拉伯的商人东到中国、印度和南洋群岛诸地;西到北非洲的西部;北到俄国南境;南到非洲南部;差不多把当时全世界的商业都操在他们的手中,凡里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印度洋和中国的南海,处处都可以看见阿拉伯人商船。巴格达城一时为世界学术的中心和工商业的枢纽。当时回教徒生活的繁华和中国唐代差不多,和当时西欧各国的简陋野蛮适成一个反比例。【回教东传中国】至于回教的传入中国,据阿拉伯史家所记,以为在七一五年阿拉伯名将穆斯林(KutaibahibnMuslim)东征喀什噶尔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唐玄宗曾有遣使向他询明回教的教义究竟怎样。四十年后,唐玄宗因安禄山反叛而西奔时,巴格达的教皇又曾派回教徒四千人东来中国,帮助唐肃宗平乱。中国《唐书》亦说:至德初(肃宗时),代宗时为元帅,亦用大食国兵以收两都,就是指此。据阿拉伯史家说,中国人为酬庸起见,乃令他们留居中国境中,准娶中国女人。回教从此大盛于中国。到十三世纪以后,元人统一西亚,阿拉伯人东来益便而多,回教的传布亦更形便利。东亚一带,除佛教外,又加上一个西来的回教了。从此以后,文明世界上遂成中国佛教、阿拉伯回教和欧洲基督教三大宗教鼎足三分的局面,到如今还是不变。【回教的优点】回教所以风行和阿拉伯大帝国所以成立,当然有相当的原因。阿拉伯的回教徒对于波斯的祆教徒、非洲和欧洲的基督教徒、中亚一带的佛教徒,态度都和从前安息人一样很是宽大。所以勃兴之后,在最短期间就能统一当时亚、非、欧三洲异族异教的人民,而成为中古极大的国家。而且当时新起的回教既参有各教的成分,而又比祆教的组织为单纯,比犹太教的民族主义为宽大,比基督教的迷信为合理。因此风声所播,信士日多。加以回教不尚鳏居和苦修,其习惯亦较为适合人类的常情。而它的“清渠中溉,永居不迁,且获洁侣,以博主眷”的乐园亦足以打动当时一般饱尝世患的人心。所以当时波斯罗马两大帝国境中的人民无不受其感化,靡然向风。此外据中国史书(《唐书》、《西域传》)所记,大食王每七日必高坐礼堂为下说曰:“死敌者生天上,杀敌受福。”所以俗勇于斗,而教义日行,领土大展。【大食帝国的三分和衰替】但是当阿拔斯朝成立时,倭马亚朝的余裔逃到西班牙,于七五五年建设大食西帝国,定都于科尔多瓦(Cordova)城,西部文化的发达和东方的阿拔斯朝一样,而科尔多瓦实为阿拉伯文化输入西欧的一个大本营。阿力的后裔亦因反对阿拔斯朝逃到埃及,逐渐经营,于九六九年建立法提玛朝于埃及的开罗。此后的大食帝国乃成鼎足三分的局面。法提玛朝兴起最后,所以在当时国势亦最强,而文化的发达亦和其他东西两处一样。自从九世纪中叶以来,大食东帝国逐渐衰替,中央政权渐入于新起的突厥人的手中,波斯诸地渐形独立。东部阿拔斯朝诸帝此后已经徒拥虚名,变成突厥人的傀儡。至于西部帝国兵威还是很盛,于九世纪中出兵征服地中海中西西里诸岛,直到十五世纪末年方为西班牙的基督教徒所驱逐。《世界简史》 上册(二) 回教的文化第三节回教的文化【亚洲为当时世界上文化的中心】当大食帝国的极盛时代,亦就是中国唐朝势力的极盛时代。当时世界上中国和回教两大文化同时并峙于亚洲。一时东西两洋间海上和陆上的交通都是繁密异常。阿拉伯商人到中国东南岸广州、泉州和杭州等地的人数非常的多。凡波斯的祆教和摩尼教,亚美尼亚的基督教中景教一派,以及阿拉伯人的回教都在此时先后传到东亚的中国。此时的佛教在印度虽然早已衰替,在中国却盛极一时,并从中国再传入朝鲜和日本。【阿拉伯回教徒的文化】阿拉伯的回教徒和日耳曼民族一样,同受上古文化的影响。阿拉伯人尤其能够把古代科学上的成绩积聚起来,加以发扬,再传给欧洲的基督教徒。他们把这种文化中的元素引入他们所征服的领土中,在巴比伦和西班牙两处尤为发达,当时这两地的文明程度较西洋无论何处为高。回教徒的法律制度以古兰经为根据,为世界文化史中势力最大、风行最广的一种。这种制度实并含有宗教的性质,所以和基督教中的摩西律法很是相同。至于阿拉伯的文学以传奇和诗两种为最好。《天方夜谭》一书不但可以使我们窥见巴格达极盛时代一般生活和习俗的情形,而且亦为世界文学史上一种不朽的杰作。阿拉伯人对于科学的研究尤为热心,而阿拉伯人制作的星盘且成绩很大。他们从波斯人、希腊人和印度人方面传进天文、几何、算术、代数、医学、植物学,种种科学的种子。他们对于这种科学都能加以发挥,加以改进,再传给欧洲的学者。医学能够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科学,就是阿拉伯人的功劳。十进的记数法亦由他们发明之后传进欧洲,风行世界。至于阿拉伯的数目字除零号外好像是从印度传来。【教育和美术】阿拉伯人的文学和科学既然极其发达,所以学校和图书馆亦到处设立起来。在各大城中如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诸地有规模宏大的大学,四方负笈来学的青年真是不知其数,因此当日回教领土中很有一种文雅和学术的空气。当时西欧一带的基督教徒只有一种简陋的教会教育,和阿拉伯人比较起来真有天渊之别,所以当时基督教徒留学回教大学中的为数很多。阿拉伯人所造的礼拜寺和其他各种大建筑,自成一种格式,为欧洲基督教建筑家的模范。有一部分极美丽的建筑物在西班牙各地如今还有遗址的留存,供后人的欣赏。阿拉伯书法:“一个人若没有兄弟,就好像左手没有右手。”【世界商业的发展】阿拉伯人不但发展国内的文化有功于世界的进步,而且并能发展当时世界的商业,促进欧洲中古以来经济生活衰落的复兴。原来上古时代的商业多由亚洲中部的陆路以西达欧洲,粟特商人实为中介。中古初年亚欧两洲交通的孔道渐由陆路而移到南部的海洋,波斯人实握有霸权。但自八世纪以后到十五世纪末年地理上发现时止,凡八百年间,亚欧两洲的商业因有阿拉伯帝国的成立而大形发展。东自中国的东南,西达非洲北岸以至西班牙,北自中亚以南达印度和南洋,几乎都成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区域。因此一方唐代的中国有“市舶提举司”(实即现代的海关)的设置,增加中国的富源;一方欧洲南部意大利的城市亦渐受转运东方商品的影响而日趋繁盛。这都是阿拉伯人活动的成绩。【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但是回教徒最有功于欧洲文化的一点,就是把中国人的造纸术传到欧洲去。原来中国自从公元二世纪初年蔡伦发明造纸术而且公开发表之后,中国纸就传入西部新疆一带。到五世纪末年遍及中央亚洲,从前木板作书的习惯从此渐歇。八世纪初年阿拉伯回教徒征服中央亚洲,中国的唐玄宗亦想征服西域。中国将高仙芝终于七五一年为大食兵大败于怛罗斯。不意这次战争竟产出一件文化上极重要的事迹,这就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因为中国俘虏中有能造纸的工人,阿拉伯人就叫他们在中亚的撒马尔罕(Samarkand)造纸。中国的造纸业于是就从撒马尔罕向西经波斯、阿拉伯、非洲的埃及和摩洛哥,然后传入欧洲的西班牙。十一世纪时,古代埃及的草纸和欧洲的羊皮纸都渐受淘汰。十二世纪以前欧洲造纸的事业差不多全操在阿拉伯人的手中,十二世纪末年以后法国方面虽然已有基督教徒所设的造纸厂,但是欧洲人所用的纸仍旧仰给于亚洲的大马士革和西班牙的回教徒。所以自从中国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中国人垄断纸业凡六百年。然后由撒马尔罕的中国俘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独占了五百年,才传给西班牙的基督教徒。后来中国的印刷术亦于十三四世纪时传入欧洲,纸的用途更广,欧洲原有的羊皮纸价贵而难造,就此大衰;而印刷术亦因为纸的出产很多,所以成一日千里的局面,于是欧洲文化进步的速度空前的加速,而开出一个近世文明的新局面。《世界简史》 上册(二) 查理曼的功业第六编欧洲的混乱和亚洲北方民族的兴起第二十二章查理曼帝国和封建制度的起源第一节查理曼的功业【丕平做法兰克人的王(七五一年)】我们在前面曾经述过法兰克人怎样征服了一块很大的领土,包有现在法国的全境和德国的西部。后来国王的权力逐渐旁落于所谓“宫中执政”的手中。七三二年时在图尔地方战败回教徒的查理·马特就是西法兰克王的执政。他的儿子丕平(Pippin)果然实行篡位,把旧王废掉,由自己去代他。丕平在废王以前,曾商诸罗马教皇,而且得到他的同意。所以当丕平即位时受教士的传油,和教皇的祝福。【君权神授的开端】日耳曼民族中的国王向来由武功很大的人去充任,而且他的即位为王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所以国王的选择和教会绝无关系。但是自从丕平在即位以前既然征求教皇的意见,当即位时又遵照一种犹太人的旧习,由教士把圣油涂在他的头上,所以他的即位为王竟受教皇的祝福和同意。因此教会方面就把国王当作上帝在世间的代表,人民的服从国王亦变为一种宗教上的义务。此后欧洲的君主往往以“奉天承运”自命,不许人民有反抗的举动,后代“君权神授”的理论实在起源于此。刻有查理曼头像的钱币【查理曼(七四二——八一四年)】中古时代最有名的国王就是丕平的儿子查理曼(Charlemagne)这个人,他于七七一年即位。在当时他总算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而且很能尽力去提倡学术。他自己亦很好学,每饭时必叫人读书给他听,对于历史尤为心好。当时能动笔作文的人除教士外本很难得。查理曼亦很热心于著作,但是因为开始学习太迟了,所以只学到能够签名为止。他曾邀请四方有名的学者到他的宫中,而且设立了许多学校。当时人对于查理曼的印象原本很深,他死后更是恋恋不舍。因此他便变成中古时代许多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实际上查理曼亦果然是一个伟人,世界史上一个天才,不愧为中古时代主要的角色。【查理曼的帝国观念】查理曼的理想在于把所有日耳曼民族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基督教帝国。当时在他的领土西北境外有撒克逊人常常来骚扰他的国境,所以他就最先注意到他们。撒克逊人所居的地方既然没有城市,而且亦没有道路,他们的生活又很野蛮,胜则南下,败则退入森林,所以要征服他们非常困难。查理曼平生的武功以征服撒克逊人最为费力,而且费时。他的提倡基督教亦极为尽力,凡信奉异教而不遵行洗礼的人往往加以重罚。七七三年时查理曼为保护罗马教皇起见侵入伦巴第,而自立为伦巴第王。同时除日耳曼民族外,他又要应付东欧的斯拉夫人和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七八九年时他大败波希米亚(Bohemia)的斯拉夫人。不久又因西班牙基督教徒的请求,逐渐从回教徒方面夺回埃布罗(Ebro)河以北的地方。这是欧洲基督教徒驱逐西班牙回教徒的开始,直到一四九二年回教徒最后的根据地格拉纳达(Granada)失去以后,回教徒才完全绝迹于西班牙半岛中。罗马教皇为查里曼加冕【查理曼加冕为皇帝】但是查理曼一生最大的事业就是他在公元后八○○年重新恢复西部的罗马帝国。这一年他为解决教皇利奥三世的困难起见到罗马城中去。困难解决后,罗马教皇就于耶稣圣诞日在宫中圣彼得礼拜堂(StPeters)举行祝典。当查理曼跪在神坛前行礼时,教皇手捧帝冕加在他的头上,尊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西部的罗马帝国总算复兴了。但是此时的罗马皇帝当然和从前的大不相同。第一,当时东部的罗马帝国仍旧继续存在,对于西部的皇帝始终不发生什么关系。第二,查理曼以后的日耳曼诸帝往往懦弱无能,不能治理这样一个大帝国。结果反弄得日耳曼和意大利两方都陷入混乱的状态中。为他日德国和意大利迟迟统一的远因。第二节查理曼去世后的混乱【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查理曼所建设的帝国版图很大,统治很难。所以他在八一四年去世以后,他的子孙就屡起领土的争执。直到八七○年大家才同意订约把帝国分为三部分: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西王国包有现在法国和比利时,人民所用的语言是一种拉丁的方言。东王国包有现在德国的地方,人民所用的语言是日耳曼语。现代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雏形就此出现了。【维持秩序的困难】自从八七○年和约以后,西部欧洲一带继续大乱了数百年,到处以战争为事。原来当时要维持秩序困难很多。第一,从前罗马人所造的大道和桥梁早已年久失修,交通不便。国王要想平定各地方的叛乱非常困难。第二,当时国王的经济非常困窘。西欧的金银矿原来很少,又因商业衰落的缘故,所以外来的贵金属亦非常的有限。因此国王往往没有充分的经费来应付行政上的用途。于是不能不用封土来代替现金分给国内的官吏当作薪俸。做官吏的人就此逐渐独霸一方,成为尾大不掉的局面。【新生的外患】而且帝国的各部分常受新起的外族的侵略。回教徒于查理曼死后不久就占据西西里岛,常常骚扰意大利和法国的南部。东方的斯拉夫人又常常入侵,同时亚洲的蛮族马扎儿人又深入法兰克王国的境内。后来被逐东返,永远住在现代匈牙利的地方。最后又有一班从丹麦、瑞典、挪威方面南来的北蛮(Northmen),他们不但沿途劫掠法兰克王国的西岸,而且沿河而上直攻巴黎城。所以当时查理曼帝国的各部分无论内外都是常在极其混乱的状态中。国内有贵族的内讧,国外又有外族的侵凌。因此各地的贵族无不建筑堡垒以便自守,各城市亦无不建筑城墙以资防护。【中古的私人堡垒】当时的国王因为没有组织严密的军队,只好让各地方自己去谋划自保的方法,而一般人民的安乐亦只有仰仗各地方贵族的保护。从前罗马人原有在营房四周建筑墙壁的习惯,但这是政府的机关,不是私人的住屋。自从蛮族南下秩序大乱之后,各地贵族和大地主就逐渐建筑私有的堡垒,为中古时代欧洲史上的一个小特点。各地的堡垒往往筑于险峻的山崖,使敌人无法可以接近。如在平地,则堡垒四周往往掘有一道壕沟。沟上有吊桥可以随时吊起以便断绝敌人的进路。堡垒的进口处有厚板的吊门。堡垒内部有谯楼,楼四周开有小窗,以便放箭或者倒下火热的沥青和铅类等熔液以击退敌人。有时并有宏大的厅堂为堡垒主人的内室。此外又有库房、军器房和小礼拜寺等设置。《世界简史》 上册(二) 封建制度的兴起第三节封建制度的兴起【封建制度的发展】当时拥有广大田庄的地主往往愿意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别人,不过要承受土地的人担任下述的义务:就是随同地主出战,防守地主的堡垒,捐助地主的非常费用。封建制度中封主和附庸的关系就是这样起来。受有封土的附庸誓忠于封主,封主则不但以土地给予附庸,而且允许负保护的责任。这种封主和附庸间种种关系构成西洋中古时代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发生既然不出于国王的命令,亦不一定出于封主的愿意,实在因为当时的环境利于这种制度的生存。所以封建制度的兴起极其缓慢而且亦极不规则。根据上述的条件而分给附庸的土地叫做封土。受封土的附庸亦可把自己的封土依同样条件再分给别人,而自己就因此兼做封主。承受附庸封土的人做附庸的附庸,所以叫做再封的附庸。【忠顺的仪式】凡受封的人必须跪在封主的面前,把自己的手放在封主的手中,宣言对于某一块封土愿做封主的“顺民”。于是封主的口吻他的前额表示和好的意思,叫他立起身来。附庸再手捧《圣经》或别的圣物宣誓对于封主愿尽一切义务。这种忠顺仪式的举行为附庸第一种而且最重要的义务。【封建的义务】附庸的义务种类极不一致。凡封主有远方的军事,附庸必须自备资斧去参加,不过为期至多以每年四十天为限。遇同僚的附庸间有争执时,他必须应封主召集的命令,前往参与审判的职务。此外附庸并负有种种金钱上的义务:如封主的长子成年行骑士礼时,封主嫁女时,以及封主被掳取赎时,附庸均须缴纳相当的金钱。最后凡封主经过附庸的堡垒时,附庸有招待食宿的义务。【封土的种类】封土的大小极不相同,所以重要的程度亦各不相等。大的如公爵、伯爵的封土直接受自国王,权力的宏大,几和国王无异。小的如普遍的骑士封土很小,一年的收入有时还不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养马的费用。我们要知道凡封土总是由冢子世代相传下去。只要附庸和他的承继人能够一心忠顺,尽他的义务,那么封主和他的子孙就不能随意把封土收回。结果封主除征收税课和要求附庸服务外,对于封土几乎别无权利。所谓封土差不多已变为附庸的产业,封主所享有的只是一点主有权的影子罢了。【国王和人民的关系】直隶于国王的附庸一旦受封之后,往往就和独立的君主无异。他们自己的附庸既然不曾直向国王举行忠顺的义节,所以对于国王的命令往往不去理会。因此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西欧各地的君主虽然可以用封主的资格向管下的附庸要求忠顺和服务,但是对于一般人民却是没有直接的管辖权,因为一般人民既都生活于附庸的封土中,当然只知道有封主,不知道有国王。【强权就是公理】我们随便翻读一本当时的编年史,就可以看见当时除教会外,处处以武力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工具。封建的义务除非封主有相当的实力绝难望附庸的履行。忠顺的誓言往往等于具文。封主和附庸都常常有违反信义的举动。因此封建时代的法律就是战争,战争渐成为贵族间主要的职业。封建的关系原想用以维持秩序,到后来反成为冲突和纷乱的主因。无论什么人都以欺凌弱小为事。理论上凡附庸间的争执,原可由封主用和平方法去解决他们,但是封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亦不愿意这样去做,因为即使法院中判决下来,亦往往没有执行的方法。所以各附庸间只有诉诸武力的一法,而且他们对于这种方法好像就是他们生活上主要的趣味。【上帝停战条约】这种继续不断的战争弄得国内秩序不安,民生痛苦,因此引起教会中人的注意,很想设法停止它。约当公元一○○○年时,法国南部的宗教大会曾经议决凡战斗者不许攻击教堂、寺院、教士、香客、商人、妇女和农夫。后来宗教大会又开始颁布所谓“上帝的停战条约”,规定凡当四旬齐期中以及各种圣节日和每周中的星期四、五、六、日等均须停止战争。在停战期中无论什么人都不许攻击别人。凡围攻堡垒的人亦须停止攻击,凡人民得以自由往来不受兵士的留难。倘使不遵条约,教会就可把他逐出教会之外,病时无人访问,死时无人祈祷,死后的灵魂必入地狱。这种停战条约的成绩究竟怎样,实在难说。当时好勇斗狠以强权为公理的武人对于每周只有三天的自由当然不能满意,那却可想而知。【国王终得胜利】不过我们不可以为在查理曼帝国分裂以后数百年间,西部欧洲绝对没有国家的存在,或者绝对分裂为无数独立的小国家。国王既然曾受教士的传油,究竟不单是一个封建的封主。所以后来英国、法国、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和德国诸国的国王,都先后制伏国内的诸侯,建设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把自己的领土变成现代民族的国家。《世界简史》 上册(二) 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第二十三章欧洲政教冲突的开始第一节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鄂图一世(九三六——九七三年)】查理曼帝国东部日耳曼地方,自查理曼死后,就分裂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封土,各封土中的公爵和伯爵一面常常和同僚起哄,一面又常常和国王宣战,真是混乱得不可名状。查理曼后西欧第一个有名的君主就是九三六年即位的鄂图一世(OttotheGreat)。他把常常入侵的马扎儿人逼归东欧,他们从此定居下来,组成现代的匈牙利。日耳曼境内虽然有附庸的纷争,但是他竟把意大利的北部收归自己的版图,由自己去兼领意大利的王位。后来罗马教皇因为需要他的保护,所以请他到罗马来。教皇为酬功起见,就在九六二年替他加冕号为皇帝,当作查理曼的承继人。鄂图这次称帝,对于后来的德国国运极有关系。因为从此以后,德国的皇帝一面要解决国内诸侯的纷争,一面又要维持意大利的领土,分心于阿尔卑斯山的南北两方面,结果弄得顾此失彼,两败俱伤。【神圣罗马帝国】鄂图一世以后的东法兰克王往往在罗马经教皇加冕称帝以后,就弃王号而不用,自称为“罗马人的尊严皇帝”。他们所统治的国家后来亦就叫做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帝国的寿命在名义上竟维持了八百多年。但是这个帝国和从前的罗马帝国完全不同。皇帝的称号固然尊严,但是实际上因帝号而得来的权利,只有参与教皇选举的一种,而这种选举的参加反为引起后来许多困难的导火线。所以他们不但不能造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且因为和教皇争雄的缘故反枉费了许多精神,结果只是把这个帝国弄成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影。【教会的领土卷入封建制度的漩涡】我们要了解日耳曼诸帝和罗马教皇间长期的争雄,我们须记得当时的王公贵族常以大片土地捐给教会,以便维持各主教区或寺院的生活。教会既然拥有广大的土地,当然不能不卷入风行一时的封建制度中。教会的主教往往兼做国王或诸侯的附庸,而寺院的住持亦可承受封主的封土。但是教士依教规是不许婚娶的,所以他们的封土不能世代相传。因此当拥有封土的主教或住持一旦去世,就不能不别选他人去承继他们。依教会的规则,凡主教须由主教区中教士选举出来,寺院的住持须由院中修道士选举出来。但是主教和住持既然同时亦是封建制度中的附庸,他们的封主当然亦要求参加他们的选举。实际上自从鄂图一世以后,所有主教和住持的选举差不多全受皇帝或其他封主暗中的操纵。【授职问题】当主教或住持正式被选之后,封主于是举行授职的典礼。新主教或住持先向封主举行忠顺的仪式,声明愿为封主的顺民,封主才把封土和权利给他。当时人对于财产和宗教的权力好像并不能清楚。封主往往同时把宗教上的仪仗如指环和手仗递给新任的主教。当时的封主多半是鲁莽的武人,他们竟能主持教会中人员的选举已是一种奇闻,而他们并能以代表宗教权力的标记给新选的教士更是怪事了。【教士的婚娶】当时教会的资产和财富又有一种逐渐消灭的危险。当十世纪和十一世纪时,教会中禁止教士婚娶的规定,在意大利、日耳曼、法国和英国诸地,差不多都不很遵守。倘使教士可以婚娶,那么他们一定要替自己的儿女筹划生计,教会的财产亦要和普通的封土一样,就此变为私人的产业了。不远万里的中世纪朝圣者【教皇的事业】自从鄂图一世去世一百年之后,欧洲的教会因为富有财产的缘故,好像一定要卷入封建制度的漩涡。但是当时的教皇很是努力地想把教会造成一个国际的大帝国,而以罗马城做他的首都。他们设法把封建诸侯所享的选举教士的权利剥夺了,把教士婚娶的习惯禁止了,把教会种种腐化的情形改革了。教皇方面最重要的举动就是一○五九年的命令,规定此后凡罗马教皇应由代表罗马城中教士的枢机主教(亦叫做红衣主教)选举出来,皇帝不得过问。因此从前日耳曼皇帝所要求的选举教皇权就绝对剥夺了。【格雷戈里七世】一○七三年,欧洲中古时代最伟大的教皇格雷戈里七世(GregoryVII)被选为罗马教皇。他曾经著过一篇短文,把上帝给予教皇的权力一一叙明,他说唯教皇有任免任何主教的权力。凡宗教大会的议决案,没有经过教皇的批准,不能代表基督教全体的意思。凡宗教书籍没有他的赞同,不算纯正。凡不服从罗马教皇的人不能当作正统的基督教徒。而且他更进一步主张,唯有罗马教皇受各国君主的顶礼,唯有他可以废立皇帝,唯有他可以解除人民忠顺于君主的义务。凡上诉于教皇的法案,没有别人可以定罪。教皇可以宣布国王的命令为无效,而世间没有别人可以撤销教皇的命令。教皇的行为没有人可以加以批评。《世界简史》 上册(二) 教皇和皇帝的争雄第二节教皇和皇帝的争雄【亨利四世和格雷戈里七世】格雷戈里七世以前,诸教皇曾经屡次禁止教士不得再由俗人方面接受职位。格雷戈里七世于一○七五年时重新下令禁止俗人授职于教士。他这种举动实在和革命无异。原来当时日耳曼和意大利两处的主教和住持往往兼任政府的官职,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和普通的诸侯差不多。皇帝不但在施行政务方面要依赖他们,就是对于国内诸侯的制伏,亦要靠他们的帮助。如果皇帝对于教士的任职不能过问,那么自己的地位和政治上的措施就都要发生问题。所以格雷戈里这次举动引起日耳曼皇帝和教皇间一个长期的争斗,先后几达二百年。当时格雷戈里的代表对于日耳曼国王亨利四世(HenryIV)大加侮辱,所以亨利四世竟破口大骂教皇为恶人,宣言把他废掉(一○七六年)。格雷戈里七世亦就以圣彼得的代表自命,把抗命的亨利四世废掉,而且下令日耳曼和意大利的人民不必再以国王待他,不必再服从他的命令。自从教皇宣布废立以后,亨利四世的附庸就都起来叛他,全国骚动。亨利四世因此神气沮丧,不得已于一○七七年的冬日,赤了两脚,穿了香客的衣服,走过阿尔卑斯山,亲自到教皇所住的卡诺沙(Canossa)地方,向教皇求和。在门外候了三天,教皇才许他入见谢罪。以一个统有广大领土的君主,竟不能不含泪向一个自命为“上帝诸仆之仆”的人哀求请罪!我们看看这种情形,可以想见教皇的威势在当时怎样的煊赫。【沃尔姆斯宗教条约(一一二二年)】但是这次卡诺沙的两雄会见并不能解决双方的争斗。格雷戈里七世和亨利四世去世以后,教皇和皇帝间还是继续地争持下去。直到一一二二年教士的授职问题才在沃尔姆斯(Worms)城中开会解决。此后凡主教和住持应由教士选举,宗教权力亦由教会中人授予。至于日耳曼的王或帝,只许以笏略触教士的头,授以封土和政府中的职位。【霍亨斯托芬族的皇帝】沃尔姆斯宗教条约订后三十年,日耳曼又出一个极著名的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I)。他想恢复罗马帝国先前的光荣和威势,但是始终不能成功。后来因率领十字军(Crusades)东征,死在途中。他的多才的孙子腓特烈二世娶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两王国的嗣位女王为后,因此就在意大利南部造成一个强大的新国。罗马教皇深以这个大国实逼处此,于己日耳曼皇帝腓特烈一世和儿子不利,所以当腓特烈二世死后不久就另召一个法国人来统治这块领土。【日耳曼和意大利的一般状况】自从一二五○年腓特烈二世去世以后,中古时代的日耳曼帝国可算告终。一二七三年哈布斯堡(Hapsburg)族的鲁道尔夫(Rudolph)入即王位时,日耳曼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实在是一个侯国、伯国、大主教区、主教区、住持区和自由城市的混合物。他们的国王虽然仍旧自命为皇帝,但是已经没有人去理会他。至于意大利在当时亦成为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伦巴人占据北部,教皇的领土横梗中部,那不勒斯隶属法国,而西西里王国则分离而隶入西班牙的版图。第三节中古教会的权势【中古教会的性质】我们在上面曾经屡次提及教会和教士。在欧洲中古时代,教会是一个最重要的机关;教皇、主教和住持是各种事业的领袖;所以西洋中古史倘使没有教会和教士,就要成为一张白纸了。至于中古时代的教会和现代欧洲新旧各教会的性质都不相同。(一)当时无论什么人一旦出世,就隶属于教会,同我们现在人人都必须隶属于某一个国家一样。西欧的全部变成一个绝大的宗教团体,无论什么人不能反抗。凡反抗教会或怀疑教会权力的人就是反对上帝,应处死刑。(二)中古教会不像现代教会专靠教徒的捐助来维持生活。它除享有自己领土中的赋税和种种捐费外,还征取一种什一的教税,凡教徒都应把自己中世纪的《圣经》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缴诸教会。(三)中古教会不但是一个宗教机关。它除维持教堂、领导礼拜、培养宗教生活外,还负有许多别的责任。实际上中古教会的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有复杂的法制和司法的机关。它不但对于教士的法案有管辖权,就是对于和教会有关系或受教会保护的人如修道士、学生、十字军人、孤儿、寡妇,以及贫苦无告的人亦有管辖权。此外关于教会仪式或禁令上的事情如婚姻、遗嘱、契约、借贷、渎神、巫觋、异端等等都要受教会的节制。甚至教会中自有监狱,可以判定教徒终身监禁的罪名。教会权力的宏大就此可以窥见一斑。(四)中古教会不但行使国家的职权,而且亦有一个国家的组织。凡教士和教会都隶属于一个住在罗马的教皇。教皇对于各国的教士握有绝对统制的权力。西欧的教会一律以拉丁文为正式通用的文字,凡公文往来和礼拜仪式一概不得应用别种文字。罗马教皇深居宫中,至于西欧各国都分遣教使办理一切教务。教使的权力往往非常宏大,气焰熏天。同时为处理一切教务起见,罗马城中设有许多官职。枢机主教和各种官吏组成所谓教皇的朝廷。教廷中的费用浩大可想而知,都由教皇在各种收入中筹划分配。【教士势力宏大的原因】在中古时代的欧洲,唯有教士为曾经受过教育的人,所以他们的势力更形宏大。原来自从罗马帝国分裂后六七百年间,教士以外很少有人能够梦想读书或执笔。即使在十三世纪时,凡犯罪的人要证明自己是一个教士,只要能够读一行圣经中的文字,就可满足法官的意思;因为当时的法官总以为不是教士决不识字,既然识字,必系教士无疑。因此当时的教师全由教会中人去充任,所有书籍亦几乎全出教士的手笔,而教士就在理智上、美术上和文学上享有极大的权威。而且当时各国的政府多靠教士代他们拟定公文书牍,教士就是国王的秘书。凡国务会议往往有教士列席参与,当时政务的施行大部分都靠教士的能力。【驱逐出教和停止教务】我们就上文所述的看来,可见教士实为中古时代欧洲最有势力的阶级。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受有最高等的教育,握有天国的锁钥可以帮助世人升天。他们对于反抗教会的人可以驱逐出教,禁止诸色人等和出教者往来。倘使各城市或国家反抗教会,他们可以下令全城或全国的教堂把大门关闭,停止执行一切宗教上的职务,使全城或全国的教徒对于婚姻契约等民事和洗礼送死等教务一概无法进行。【教会和国家的冲突】但是当封建制度衰落以后,国王逐渐制伏国内的诸侯,建设强固的中央政府,他们开始感觉教会的权力和财富都不免过于宏大。因此国家和教会间就发生许多困难。(一)选择主教和住持的权利究竟应归什么人享受?国王和教皇当然都想援引自己的亲友。而且教皇对于被任的人原可征收一大宗的捐款。(二)国王究竟能否征收教会产业的税课?教会的资产既然日有增加,他们对于政府的费用是否可以不负责任?教会中人往往以为他们办理教务、维持教堂、建设学校、救济贫民等等事业费用都很浩大,没有余力可以帮助政府。不过教会规定凡遇国王有急用时,教士可以酌量捐助。(三)什么一类法案应受教会法院的管辖?教徒犯罪是否单有教会法院才有审判的权利?这都是国家和教会权力冲突的要点。而且当时凡百案件都可上诉于教皇,教皇法院可以推翻一切法院的审判案。这种大权独揽的情形尤为国王所嫉忌。(四)最后一个困难问题,就是教皇干涉各国的内政究竟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叙述教皇和皇帝争雄时,已可窥见一斑了。【教会大分离】到一三○○年时,英法两国君主的地位都已比较的强固,他们于是就先后起来和教皇争权。罗马教皇的威势此时因为内部的腐化和外部的攻击大形衰落。法国的君主竟设法把教皇的宫廷由罗马移往法国南境的阿维尼翁(Avignon)。教皇在此受法国政府的卵翼先后达七十多年(一三○五——一三七七年)。此后又继以一个教皇选举纷争的时期,往往两三个教皇同时被选,真伪相持,各不相下,互相诋毁,信用扫地,这就是西洋史上所谓教会的“大分裂”(greatschism)。直到十五世纪时,教皇才逐渐恢复一部分从前所享的权力,迁回罗马的旧都。但是教会本身的信用却从此渐渐根本摇动,终至产出一个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运动来。《世界简史》 上册(二) 突厥民族的再起和回教的广传第二十四章突厥民族的再起和十字军东征第一节突厥民族的再起和回教的广传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