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六纪昀评。 ① 钱钟书:《宋诗选注》。 季间。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冬暖仍初日,潮回更下风。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平野容回顾,无山会有终。倚墙聊自逸,吟啸不须工。 他的这些诗洗尽陈言,淡远有致。其运思之幽深,意境之超脱,于排遣俗虑之处,自有一种旷达傲岸之气激荡于字里行间。同时诗人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悠闲之态,自得之情,也蕴于淡墨描就的景物之中。 作为与黄庭坚同被列为"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和晁补之,不属于江西诗派。张耒诗歌成就高于晁补之。 张耒(1052-1112 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市)。因祖籍为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自称"谯郡张耒"。著有《柯山集》等。他曾以文受知于苏轼,苏轼赞其文汪洋冲淡,有一惜三叹之妙。后与苏轼同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熙宁六年(1073 年)中进士后,历任临淮主薄、寿安尉、咸平县丞、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黄州通判,知兖、颍、汝州,太常少卿等。由于他与苏轼的密切关系,仕途曾屡遭贬谪。张耒在当时以诗著名。他的诗歌以唐人白居易、张藉为宗,语言平易浅近,注意以诗来反映社会现实矛盾,是"苏门"中对稼穑艰难、民生疾苦最为关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这在当时江西诗派堆砌雕镂之风盛行时,可谓独树一帜。但由于片面强调"满口而发,肆口而成"①,无视艺术形象的塑造的复杂过程,忽视从锤炼中求平易、自然,使得不少诗流于粗疏和草率。就是在他的反映现实生活矛盾的代表作品中,如《劳歌》、《田家》(二首)、《和晁应之(悯农)》、《北邻卖饼。。》等诗中,也不能免去这些弱点。 张耒诗风总起来说,是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很少用硬语僻典,"闲淡平整,时近唐人"。②他的诗作对南宋诗人学习唐调,开了风气。 作为以反映社会现实矛盾,在题材和思想开掘上都颇具新意的《海州道中二首》,是其古体诗中少有的佳作:孤舟夜行秋水广,秋风满帆不摇桨。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河边守罾茅作屋,罾头月明人夜宿。船中客觉天未明,谁家鞭牛登陇声。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渡头鸣春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曼悬寒瓜。 两诗作为舟行纪实之作,多侧面地再现了北宋后期苏北农村的生活场景。此间农人的辛劳,逃亡之家的凄凉,田地的荒芜都得以凸现。由于诗人通过对乡村风光和萧条荒凉场景颇具艺术性的描写,使诗具有较深的含义和可读性。 另外,像他的一些写景抒怀小诗《夜坐》、《初见蒿山》、《春日书事》: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虫飞丝堕两悠扬,人意迟迟日共长。春草满庭门寂寂,数棂窗日挂空堂。诗人在这些诗中,表现出善于摄取小事细景入诗,并以其观察精细,构 ① 程晋芳:《知行堂文集》卷五。 ② 胡应麟:《诗薮》。 思奇巧,真切自然地表达了自己在不同情境之中的内心情怀。而这种情怀与诗中的氛围和谐一致,令人有如入其境之感。 (二)秦观和贺铸秦观(1049-1100 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人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今江苏)人,著有《淮海集》。秦观少时丧父,侍母家居,几乎不与世人相通。平时惟借书苦读,研习文词,由此养成了他比较柔弱的性格。这种性格特点,对于他后来的生活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往谒苏轼于徐州,当读其《黄楼赋》,誉称有屈、宋之才。神宗元丰八年(1085 年)中进士,后经苏轼荐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新党重新执政后,因其与苏轼交往而获罪,先后被削职贬官于彬州(今湖南彬县)、雷州(今广东海康县)等地。徽宗即位,受命复职北还,途中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最受苏轼爱重。诗、词、文、赋皆工,而以词名。其词风远承西蜀、南唐,更近于柳永等人。苏轼称其词"犹以气格为病",戏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①意指其词风纤弱。但又与柳永的俚俗、白描、讲求铺叙曼衍不同,主要以秀丽含蓄取胜。其自树一帜为世人所赏爱,足以与苏词分庭抗礼,是北宋以后几百年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词家。人誉之"当代词手",②"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③秦观作词特别注意意境的创造,融情入景,善于通过凄迷暗淡的景色烘托忧郁怅惘的感伤情绪,词境凄婉,音律和美。秦观早年所写词作,多为爱情题材,他将男女恋情同个人身世的坎坷际遇结合在一起,以含蓄、淡雅的语言,抒发出来。他的著名慢词《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全词状满目凄凉景,抒黯然伤别情,描绘了离别的全过程。将离别时的感伤情绪和秋晚日暮的悲凉景象融成一片,写出了一个潦倒失意文人的无限凄楚。此词炼词铸句,新奇别致,形象生动。"斜阳外"三句,为"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①。从中可见出婉约派视为正宗的风格特色。另外,这种以抒情色彩很浓的感慨之语,绘出精巧工致、情韵兼胜之作,表现感旧伤今、离愁别绪的还有《望海潮·梅英疏淡》、《八六子·倚危亭》。前首词有似"陈隋小赋"之称。词中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追怀昔游的美景胜迹,展现了令人难忘的生活趣事与旧日盛况,表现了旧地重游之时,繁华销歇,不堪回首之状,与烟暝柳昏中,徒然令人兴起无限感喟和一片归思,只能寄情于流水的无奈。后首词中,用连绵不断的春草以喻不可抑止的离恨,"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倾吐情思,并以黄鹂几声撩人情思的啼声,寓示不可断绝的相思。他的小词《浣溪沙》,在以情见长而又余味不尽中,又见其空灵之境: ① 叶梦得:《避暑录话》。 ② 陈师道:《后山诗话》。 ③ 叶梦得:《避暑录话》。 ① 纪昀、陆费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此处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抒写了悠长的愁绪。花谢花飞,随风飘扬,给人以闲散而无牵挂的印象,而飞花的飘荡无定又使人联想起那虚幻的迷梦,令人难以捉摸;小雨如丝,迷离景象,又正如闲愁无边无际。末尾以景作结,点出帘外之愁境与帘内之愁人。全词在曲折之后方见其意。 秦观后期词作,主要是抒写贬谪中的遭际和心绪,情调更加凄苦、低沉而哀伤。如《如梦令》,抒写谪官羁旅:遥夜月明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词中所描述的那种长夜难熬的苦楚心境,与破敝荒凉、薄衾寒人的景况,使得词人无数坎坷之感、身世之悲都涌上心头。结尾之句,寓示这种日复一日的行役生活又将开始。正如人言:"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①,却自多忧苦之音。与他前期词比,词中离愁别恨更为深重。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韵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词中抒发了词人比春水还多的离愁。这种既大且深的"愁",在他的《千秋岁》:"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阮郎归》:"人人尽道肠断初,那堪肠已无。"等词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作为代表秦观后期词作风格的,是他的《踏莎行》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词人在特定环境里的迷茫失望和愁恨怨怅的心情。曲折而又尽情,婉转而又深沉。上片词人用视觉的茫无所见,来表现其心境的迷乱无主。其中孤馆、春寒是身心所感,杜鹃、斜阳是耳目所感,四者构成一孤寂凄清的氛围,既是写环境,又是写心境。下片,将词人心中所生的离恨,由无形变为有形可"砌",使人可感其无比沉重和压抑。结句以痴语表激情,暗示对生离死别的无奈、赦归的无望。对此二句,秦观卒后,苏轼曾自书于扇,并题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①其赞美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在秦词中,也有少数写得爽健开朗,情高意深之作。如后期所作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词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却自具机杼,独领风骚。其构思巧,不落俗,感情起伏连绵、跌宕多姿,将写景、抒情、述理一炉而冶,寄托了词人的爱情理想,并使之升华。尤其词的末句,是广为人所传诵的佳句。 秦观有些词还受民间曲子影响,以俚俗语入词,有似后来的曲。有的还在词前冠之于诗,这些都使词在形式上有所变革而带有新意。 与秦观同时的另一位著名词人贺铸,与秦词不同的是在其婉约词中又兼 ① 转引自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第87 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①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 有豪放之气的词作。在宋词发展史上,贺铸可算作从苏轼到辛弃疾的过渡词人。这是与秦观上承柳永,下启周邦彦所不同的。 贺铸(1052-1125 年),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原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卫州(今河南汲县)。著有《贺方回词》、《庆湖遗老集》。他是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自称远祖本居山阴,为唐贺知章的后裔。贺铸为人性格耿介,少时意气豪侠。早岁任武职,后转文官。由于入仕后喜论世事,傲视权贵,因而终身受抑制,浮沉下僚。晚年更对仕途灰心,退居苏州,以家藏万卷书,手自校勘为乐,以此终老。 贺铸是苏轼之后较有创新的词人,在词的题材上作了多方面开掘,有抒怀、述志、咏史、咏物、悼亡、艳情,内容比较丰富,风格多样。他的词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其技巧堪与周邦彦相比。曾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①其词风上承温、李等人,以浓丽婉约为主要风格。他的许多描写相思情爱的词,婉转多姿,饶有情致。如《捣练子》(五首之二):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词人以唐边塞诗的题材入词,别开生面。这在宋词中是不多见的。词人抓住了"捣衣"、"题泪"两个生活细节加以描写,而感人至深。词中其颇具艺术性的手法,为词增色不少,词的开篇兴以物起,情以声寄。这种艺术空白的力量,给人以阔大的想象空间。其中"莹"字的运用,极具艺术张力,寄意深刻。整首小令,以有限的篇幅展示了一幕人间悲剧,并具有一定社会意义。贺铸极深于情,而又工于写情,在他的《陌上郎》中,用"挥金陌上郎"与"化石山头妇"对比,写多情的弃妇;《卷春空》中,用"自是芳心贪结子",与"惜花人恨五更风"对比,写无情的荡妇;《芳心词》中,用"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写荷花以寄意。他的《青玉案》是广为人所传诵的一首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这首写由相思而致闲愁之作中,采用了象征性手法。词人选取了烟草、风絮、梅雨三种物事,以喻浓得化解不开的"愁"。词人用迷濛如烟的春草,以寓其无所不在;用随风飘忽的轻絮,以寓其纷乱繁复;用梅雨连绵,以寓其难以穷尽。从而使微妙而复杂的抽象思绪,由此变成可见可感的形象。词人以其"语精意新,用心良苦",①"兴中有比,意味更长"②,赢得了"贺梅子"的美称③。黄庭坚嘉许曰:"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④另外如《石州慢》、《踏莎行》、《生查子》等,也都是辞美而情深的婉约佳篇。 贺铸有些词,着力抒写个人的生世经历和某些社会现实。由于在题材内容上有所突破,词的风格也有所变化,显得声情激越,慷慨悲壮。这正是"方 ① 《建康集》卷八《贺铸传》。 ①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②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③ 周紫芝:《竹坡诗话》。 ④ 《寄方回》。 回词胸中眼中另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的反映。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那首《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非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此词以赋体入词,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其句短韵密,繁管急弦,传达出一种悲壮之气。将有心征战,无路请缨之一腔郁积,泄于词中。从中凸现了一个怅立秋风、引吭悲歌的爱国壮士的侧影,显示了词人笔力豪健的一面。纵览北宋词坛,与之相比者,寥若晨星。惟有苏轼《江城子》一词可与之媲美。因此这首盘马硬弓的悲壮之歌,在雕红镂翠中分外耀人眼目。它对于后来的许多爱国词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张孝祥的一首同调之作,成为与之比肩的双璧。人评他这类词为"不为声律所缚,反能利用声律之精密组织,以显其抑塞磊落,纵恣不可一世之气概"①。此外他的一些托意吊古、直抒胸臆之作,也可见出受苏轼影响,表现出一个以功业自许的志士,不肯苟安随俗,但又落拓无成的悲哀。他的这些词篇,反映了其沉郁顿挫的另一方面词风,从而成为南宋前期诸家豪放词风的先导。 ① 龙榆生:《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 (三)周邦彦周邦彦(1056-1121 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著有《清真词集风》(又名《片玉集》)。 周邦彦以词名家,是婉约派和形式格律化的集大成者,"为词家之冠"①。他在词的发展上主要功绩是在词调的整理、创制及艺术技巧方面。"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②,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周邦彦早年即博涉百家之书,为人落拓不羁,不为州里所推重。元丰六年(1083 年),因向宋神宗献《汴都赋》七千余言,得其赏识。由太学生升为太学正,此后一直在京师及各地任职。宋徽宗时,颁布《大晟乐》,召其为大晟府(国家音乐机关)提举,负责审定音律,制乐谱曲,成为宫廷御用词臣。他与万俟咏等"大晟词人",在讨论审定古音的同时,还按月进献新调。其所献之词为歌颂帝王丰功伟绩,祥瑞之事等。后人对此称之为宫廷文学、庙堂文学。另外,他们还写有类似南朝宫体诗的艳词。对此两类"雅词"、"侧艳",周邦彦总称为"大声"。经周邦彦整理、创制的新旧词调,其法度、形式都成为后人创作的规范。他自己的词作也精于词法,更加注意格律化。在艺术手法上,他特别注意词的结构曲折、前呼后应,善于融化古人诗句入词,尤其善用长调铺叙,状物写景,曲尽其妙。他在词中所呈现出的富艳精工、珠鲜玉艳、淡远清妍一类的特色,与典丽深密、浑厚和雅的气息,都与其长于江南、游历京城生活分不开的。 周邦彦一生喜与歌妓舞女相交往,过着冶游的生活,再加之宫廷词臣的身份,必然影响到他的创作,使之词作出现缺乏思想内容和单纯追求形式格律的倾向,未能脱艳科藩篱。人谓之"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③。 他有名的《瑞龙吟》,可以见出周词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曲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宫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词中今之惆怅和昔之游乐成一鲜明对照,抒发了词人旧地重游时的伤离意绪。这种今昔情事交织描写的手法,使得空来空去"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之境,沉郁而又空灵。全词辞句雕琢得富丽精巧,化用诗词典故自然妥贴,格律和音韵的运用十分讲究,但"不过'人面桃花',旧曲翻新耳"。①作为与前词不同的可取之作,是他的一些有着切身感受,反映一定生活现实的怀古伤今或描写羁旅行役的篇章。如《兰陵王·柳》一词,写得情境浑融,气格浑厚: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② 陈郁:《藏一话腴》。 ③ 王国维:《人间词话》。 ① [宋]徐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黄水洋"。 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此词作为周邦彦所创的新声,是他与京都告别之作。词人以柳发端,以行为愁,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和行者,旧恨和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其词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故有姿态,沉郁则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味亦尽于此矣。"①又如《西河》(金陵怀古)词,隐括了古乐府及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诗意。词人通过对金陵古都的描写,从中引出兴亡之感。词中这种描写,不正面触及巨大的历史事变,不着丝毫议论,而只是通过有韵味的情景铺写、形象地抒发了词人的沧桑之感,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在景物描绘的"顿挫"中,体现怀古之情的波澜。 周邦彦的词语言形象精工,尤其在写景咏物上,更见功力。如《少年游》词,写江南春城微雨中的景物"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点绛唇》中,写黄叶的多情"今日原头,黄叶飞成阵。知人闷,故来相趁,共结临歧恨。"《蓦山溪》中,写水乡泽国明媚如画的春天晚景,"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空翠入衣襟,拊轻浪,游鱼惊避。晚来潮上,迤逦没沙痕,山四倚,云渐起,鸟度屏风里。"《风流子》中,写池水中的倒影"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其中他的小词《苏幕遮》,写得清新淡雅,与其富艳之词迥然相异:燎沉香,清溽暑。乌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词的上片写夏日雨后初晴晓景,下片为久客京华,追忆江南故里亲人的情思,及小楫轻舟的归梦幻想。其中"叶上初阳乾宿雨"三句,使人在其绰约神姿中,感到它那"神情骨秀"的韵味,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①。周邦彦这位北宋末期杰出的词人、文人词的集大成者,以他优雅的、曼妙的、伤感的作品风靡了词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从大处观之,周词的出现是同当时那繁华已极,而又腐朽已极的社会相一致的。这是北宋社会行将凋谢衰亡的信息,在词人敏感的心灵中所造成的感应的结果。作为一个与世沉浮的俗人、芸芸众生中的一名歌者,由于他在词的艺术上的贡献,使得宋代文人词的格律化最终完成。"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②他在词的艺术形式上所起的继往开来的作用,使得词坛上一个新的词派--格律词派出现了。南宋的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张炎、周密诸人,都沿着他所开拓的道路前行,注重形式的风气因而大盛。此中的幸与不幸,又都是与周邦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 ②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六、南宋前期文学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 年),金人再度发动进攻,长驱直入,占据中原,直指京师。次年,宋徽、钦二帝等被掳而去,北宋亡,史称"靖康之难。"徽宗之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改元建炎。金兵继续南侵,南宋小朝廷最后定都临安,纳币称臣,偏安江南半壁江山。随着时事的剧烈动荡,文学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爱国主义成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国破家亡的变故,颠沛流离的生活,使许多作家冲破了形式主义藩篱,改变了以往贪欢逐醉的调子,代之以昂扬的爱国之唱。陆游、辛弃疾自不待言,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干、张孝祥、杨万里、范成大等,都莫不如此。一些爱国将领和主战的士大夫也都留下了壮烈的爱国篇章。 (-)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7 年?),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市)人。著有《漱玉集》、《漱玉词》等。 李清照生长于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官宦之家,父母皆善文,其父李格非尤有文名。她资质聪慧,少识音律,很早就有诗名。18 岁时与宰相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两人除诗词唱和外,还致力于收集和研究金石书画。"靖康之变",被迫渡淮南奔,所携图书文物,在乱离中散失殆尽。赵明诚也在移知湖州途中病故。此后她只身一人,孤苦无依,飘泊不定。后又受小人诬陷,晚景凄凉,在乱离和贫困中度过了悲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杰出女作家。她多才多艺,在诗词文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还工书、善画兼通音乐。 在诗歌创作上,她所遗留下来的诗歌大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与其以婉约为主的词风迥异,呈现出高昂、豪迈、刚健之气。爱国感情表现得显著而强烈,"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①"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②等诗句讥刺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最有名的是五言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借古讽今,慷慨沉雄,一洗儿女气。在她诗中,还有些极具宏大气魄之作,其中《题八咏楼》一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洲。此诗作为李清照的晚年避难诗作,写得豪气充溢,是其少有的佳作。另外她还有些颇具浪漫色彩的作品,如《晚梦》诗,以梦写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具有豪迈洒脱的特色。 李清照还擅长散文,南宋赵彦卫说她"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③,可惜与其诗词一样,流传下来的很少。南渡后所作的《金石录后序》是她散文的代表作。此篇序文,可视作一篇颇佳的传记性散文,它洋略有致地记叙了李清照夫妇颠沛流离的一生。其文"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①文魄中那沉哀入骨的情思,却以平实的叙述风格出之,更增撼人心魂的力量。 李清照的词,从艺术成就上看,超过了诗文。从词的理论上看,她的《词论》,作为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论之作,在总结词的发展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对词的要求,并主张"词别是一家"之说。但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其中《词论》的有些要求,由于其生活境遇的变化,使得她突破了自己早期的"典重"、"铺叙"的理论,形成了以善用白描手法,浅俗清新风格见长的"易安体"。词人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事物和动态描写形象,使所要表达的抽象感情有了具体的感性力量,再加之叠字、俗语的运用, ① 《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六《学校考·祠祭上》:"太祖神册元年春,立子侍为皇太子。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问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皇太子对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祀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② 庄季裕:《鸡肋编》引。 ③ 赵彦卫:《云麓漫抄》。 ① 惠洪:《冷斋夜话》卷三。 更增其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主要是对闺中欢娱生活、自然风光、离别相思的描绘和抒发。词中形象动人,情感深挚,从中可以见出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有些词,在客观上还具有一定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词,都给人留下了一幕幕难忘的印象:那夕阳轻舟,荷花十里,暮色飞鹭,醉入花丛之人;天真活泼,娇羞稚气的少女;流水无限似侬愁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妇;以其淡素菊花自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佳人。另外像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等词,或即景抒情;或借物抒怀,也都写得语新意隽,宛转曲折,深沉细腻。 南渡,对李清照来说,是一极大不幸,但这不幸又促使她成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由于她经久而深切地承受了时代的巨变、生活的坎坷和精神的磨难,使她所抒写的忧愁烦恼,已不再是个人一己之悲辛、闺阁庭院这一狭小范围,而是融入了家国之恨,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在词人心中的印迹,直至后世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她这一时期的词作,大致分为感伤时事、悲今悼昔、咏物自伤三类。如她的感时伤世之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此盖感愤时事之作"①,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很耐人寻味的注脚。其中两个"舟"字的使用,既与"愁"情之生相关,又是"愁"情极度深重的具体体现。其词具有立意新颖,设想奇特,语言浅显而又凝炼,含蓄而不艰深,凄婉而又劲直等特色。她的悲今悼昔之作最为著名的是《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前首词,通过前后两种元霄节的对比,抚今追昔,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的苦楚与自甘寂寞的情绪,并从中透出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不满,以及对故国的眷念不忘。此词写得蕴藉不露,凝重深沉,具有一种平淡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百年之后,南宋末词人刘辰翁对此词读之又读,"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②后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从刻划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表达了词人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之苦的忧患和哀愁。此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①"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②这是自欧、秦以来的大词人所未曾有过的一首富有创造性的词作。词中的这种颇具特色的语言,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咏物自伤类的词,较有名的是《清平乐》(年年雪里)。在南渡后词人李清照的眼中,天论是春花秋月,冬梅夏荷,还是莺歌燕舞,都非心悦神怡之物,往往都成为引起她乡思之愁、流落 ① 《艺衡馆词选》梁启超语。 ②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题序。 ① 彭孙遹:《金粟词话》。 ②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之苦、时局之忧的媒介。这些咏物词同其它类词一样也都成功地传达出其忧国思乡怀人之深情。 李清照虽然也是沿着婉约派的道路发展,但她又不完全受婉约派束缚,在她某些词中,还具有想象大胆、感情奔放的豪放派词风的某些特色。如《渔家傲》一词,就写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迈词句,"无一毫钗粉气"。③李清照作为继秦观之后的另一个婉约派的大家,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人曾评价李清照词说:"易安格律绝高,不独为妇人之冠,几欲与竹屋、梅溪分庭抗礼。又易安词骚情诗意,高者入方回之室,次亦不减叔原、耆卿。两宋词人能词者不少,无出其右矣。"④由此可见李清照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 ③ 黄了翁:《蓼园词选》。 ④ 陈廷焯:《云韵集》卷十。 (二)南宋前期其他词人南宋初年,金兵长驱直入,逼迫朝廷仓惶南渡后,经数度辗转才定都临安,大批中原百姓"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①,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在忍无可忍的民众中激起了空前的抗敌御侮热潮。南宋词人们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蓄久而发的民族激情,一改北宋末年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柔弱词风,奋起而大声疾呼,反对投降卖国的朝臣,力主御侮复国。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②。这个时期的词人们,上承苏轼的豪放风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气壮山河,振聋发聩,用自己的热血与衷肠,在中国词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为后世留下丰厚的宝贵遗产。张元干(1091-1175 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长乐(今福建闽候县)人。官至将作少监,因不肯与奸佞同朝,挂冠而去。后作词同情反对议和、乞斩奸相的好友,被追赴临安入狱。出狱后豪气不改。著有《芦川词》,存词185 首。 南渡前,张元干袭传统婉约派词风,专好酒畔花前,词域狭窄。"靖康之难"使他幡然猛醒,慨当以慷,词风转为豪迈悲壮。其作有抚事感时、忧国忧民的,如《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有俯仰今昔、倾述亡国之恨的,如《兰陵王·春恨》、《水调歌头·追和》。其中最著名的两首《贺新郎》被称为压卷之作。 《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是张元干为敢于直忤卖国奸相秦桧的好友胡铨所作。绍兴八年,金使南来与秦桧议和。命高宗跪拜以受其诏,且称宋朝为"江南"。群臣无不激愤,而当朝宰相秦桧却说:"当拜"。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为此上疏请斩秦桧等人。未果,被罢官。五年后,秦桧终于以屈辱的条件与金人议和,遂重提旧事,将胡除名新州。张元干不畏株连,亲为胡铨送行,并作此词。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极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借梦境回忆北方在金兵占领下的荒凉凄惨,似梦而又非梦;"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①。诗人将国家民族的灾难和统治者对爱国志士的迫害相联系,既表现了他对民族压迫者和南宋投降派的仇恨与愤慨,又表现了对胡铨的支持与勉励。张元干写此词九年后,为秦桧所闻知,将张追赴入狱,削籍除名,抄家并搜其所作词。所以现存《芦川词》批判讥讽投降派之作甚少。 叶梦得(1077-1148 年),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苏州吴县人,哲宗绍圣四年进士,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南宋高宗时 ① 《金史》。 ② 赵翼:《题遗山诗》。 ① 《四库提要》。 任尚书右丞相等职。著有《石林词》,存词102 首。 叶梦得能诗工词,早年受贺铸婉丽词风影响,中年以后倾向苏轼。南渡后,两度出任建康,兼总四路漕计。其词作内容由一己之闲情转为国家兴亡,词风亦由婉丽转为沉雄简淡。代表作如《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作者登寿阳楼,感怀当年谢玄仅以八万兵马智胜苻坚,以至于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故事,吊古伤今。声情沉郁,悲慨苍凉。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乾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功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叶梦得与一批经历"靖康之变",又饱受南渡颠沛流离之苦的词人,如朱敦儒、周紫芝、王以宁等被称为"南渡词人"。他们南渡前后,词风明显不同。叶梦得南渡前曾赋《贺新郎》: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粘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难采革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而南渡后,词人们或为抗敌御侮而呼号,或为抚事感时而咏叹,或为国破家亡而悲吟。他们当中有的在北宋时即是词坛耆宿,动荡的生活和山河破碎的现实,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词作中已无矫情造作,或忧或喜或怒或悲,都是从胸中涌出。便有婉约之作,亦不同于北宋。如周紫英的《醉落魄》: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归其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阑干角。 只是口语白描,流畅自然,却又宛曲峭折。 张孝祥(1132-1169 年),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年间状元及第,秦桧因其子与张孝祥同殿应试,却未能得此殊荣而嫉恨张,将其诬陷下狱。尔后又因主战而被免朝中官。张孝祥词风与张元干相似,承袭苏轼,且多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作品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情绪。有《于湖词》传世,存词170 余首。 北宋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其身后能继承苏轼词风者却无一人。如名列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等,仍作花间词,走晚唐老路,与苏词大相径庭。至"靖康之变",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到词人们的生活及创作,一些词人开始于词作中显出爱国忧民、壮志破敌的豪迈。但自觉地效法苏轼词风的,当时还只张孝祥一人。《四朝闻见录》中说张孝祥,"尝慕东坡,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比东坡如何?'"。 张孝祥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时,因谗言被罢免,北归过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念奴娇·过洞庭》。词人在词中描写了洞庭湖的博大宽阔,清明澄澈,寓寄了作者光明磊落、冰雪肝胆般的高尚情怀。 洞庭青草,近仲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于湖词》中表达作者御侮抗金、收复中原信念的词作亦不少,其中较为著名的如《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弛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据《朝野遗记》,张孝祥才情极高,"平昔未尝著稿,笔酣兴健,顷刻即成"。此篇即是在建康留守宴请时所赋,朝中宰相主战派领袖张浚见后,罢宴而归。词中从北宋的覆亡写到眼前的衰败,从白天写到黑夜,从前沿写到敌后,从朝廷写到民间,在漫长的时间和辽阔的空间纵横开捭。全词发挥了苏轼词的气势和笔力,大气包举,脉络贯通。陈廷焯说,张孝祥词"热肠郁思,可想见其为人"①。 激荡着爱国热情和忠义之气的词,在《于湖词》中占有很大比例。这类词还有《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有"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其气势有如惊涛出壑。 《于湖词》中也有些是凄婉黯然独抒-己之情的词作,如《西江月·黄陵庙》、《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等。张孝祥既有慷慨高歌,也有清新自然,襟怀坦白之处,可见其为人。 陈亮(1143-1194 年),字同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绍熙四年进士,授签书建康府通判,未及赴任而殁。著有《龙川词》。 陈亮与辛弃疾交往甚密,曾同游鹅湖,以诗词唱和,共论天下事。 陈注重时事,其词亦多用来表现重大社会问题,每写完一章,便自叹道:"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①。 北宋时,被视作"艳科"、"小道"的词,习惯于和着曲子浅吟低唱。 苏轼以诗为词,已惹得责难纷纷,指责其词为"句读不葺之诗"。南宋以后,词已不再只是文人雅士们把玩花草幽情之后的文字游戏;更多的有识之士或感慨于时事,或激愤于壮志难酬,借词以寄托情怀。 一方面是词比北宋时更为普及,填赋词曲的不只是那些文人雅士;另一方面是词本身的表现范围大大拓开了,叙事、议论皆可入词。陈亮也有不少叙事、议论词。叙事词中不乏立意高远、章法井然之作,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直叙章德茂出使事,却蕴含着颂扬、期望、劝勉和对敌方的愤慨。他也有部分议论词,专发议论,如《念奴娇·登多景楼》中有"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再如《水调歌头·贺史宰受荐》中:公为政,民不扰,吏无欺。春风桃李满县,当路几人知?五马宏开公道,一鹗首旌治最,迟乃速之基。不枉受人荐,更看荐人时。 ①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① 叶适:《书龙川集后》。 倒也明白晓畅,却几无美感可言。然而真理总是萌芽于趋于极端的倾向中。陈亮以议论入词,对开拓词的表现范围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三)南宋前期诗人南渡初期,诗坛仍受江西派影响,以才学为诗,以理为诗,艰奥硬涩的诗风依然很盛。然而,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迫在眉睫的生死存亡,使诗人们不能不更多地注意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 陈与义(1090-1138 年),字去非,号简斋,北宋徽宗年间曾任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南渡后,任中书舍人、湖州知府、参知政事等职。著有诗集《简斋集》。 "靖康之变"将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受黄庭坚、陈师道等江西诗派的影响,又官居馆阁,其诗作或为明道而说理,或为题画唱和一类应酢。虽也有部分诗作,如《雨》、《寒食》、《清明二绝》、《中牟道中二首》等细腻清新的诗,却脱不开闲情逸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点明,陈诗与江西派诗只有小不同,甚至有人将其与黄庭坚、陈师道并为江西派三宗。 "靖康之变",他仓惶南逃,曾避乱襄汉,也曾颠簸于荆湘,只求能避狂寇。一路困顿挫折,并亲眼目睹了亡国惨祸,使他在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他扬李而贬杜。有了这一番经历,开始醒悟"但恨平生意,轻了杜少陵"①。于是感时抚事成为他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易破还乡梦,难招去国魂"②,"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③。汴京陷落之后,金兵又攻克建康,占领明州,驱赶得高宗皇帝避到海上。时任太守的向子湮却正率领潭州军民浴血奋战,抗拒金兵。陈与义其时正自湘南入桂西,闻知此事,既痛心又愤恨,写《伤春》诗一首: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白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类似这样反映历史事实与时代情绪的诗作,陈与义越写越多。如《感事》,写面对丧乱的内心沉痛;《巴丘书事》,写避难巴丘的提心吊胆;《居夷行》,写对时局的焦灼与忧虑;《登岳阳楼二首》,写诗人凭栏吊古时的复杂心情。这部分诗大都意境宏深,气象开阔,风格苍凉悲壮,完全不同于其前期之作。杨万里(1127-1206 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绍兴年间进士,初任地方官,后上《千虑策》,受枢密、宰相重视,任吏部员外郎、东宫侍读、秘书少监等职。晚年不满朝政,家居不出,忧愤而终。著有《诚斋集》,现存诗4200 多首。 杨万里自称其"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忽有所悟,"皆不敢学"①,从此跳出步他人后尘的路子,独辟蹊径,多方探索之后,立志于超越古贤今师,"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②,终于创出了师法自然的"诚斋体"。 ① 《正月十五自房明遇虏》。 ② 《道中书事》。 ③ 《次韵严潜感怀》。 ① 《荆溪集·自序》。 ② 《跋徐恭仲省千近诗》。 "诚斋体"想象丰富、奇特,诗句活泼、风趣、幽默,似"笔端有口",一笔一转,一转一境,令人目不暇接。有人将其概括为"活脱"。如《夏夜观月》:仰头月在天,照我影在地。 我行影亦行,我止影亦止。 不知我与影,为一定为二? 月能写我影,自写却何似? 偶然步溪旁,月却在溪里! 上下两轮月,若个是真的? 为复水是天,为复天是水? 杨万里创作了大量的写景咏物诗,如"春禽处处讲新声,细草欣欣贺嫩晴"(《春暖郡圃散策》);"春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玉山道中》);又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再如《过松厚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促织》 :一声能遗一声愁,终夕声声晓不休。 不解巢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在这类诗中,杨万里寄情寓理于自然景物,既能给人以启迪,又颇具意趣,充分表现了他的"活脱",俨然也还是江西诗风,虽然较之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已有不同。 南宋国势濒危,百姓涂炭,灾难深重的现实生活在他的诗中也有反映。 "隆兴和议"后,宋金双方将分界定在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大片中原土地划入金国。杨万里在《初入淮河四绝句》感慨道: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干主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诗人在这里发出的是十分无奈的感慨,无奈到没有一点激愤,却让人哀从中来。这无奈与悲哀源于对南宋朝廷的极度失望,已到了心死无言的地步。所以杨万里感慨时弊、同情百姓疾苦的诗作很少。 杨万里借鉴陶潜、王维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风,吸取民间口语的精华,将江西派师法古人变为师法自然。这一创变顺应了宋诗由"雅"到"俗"的发展,对宋代诗风转变做出了贡献。 范成大(1126-1192 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苏州吴县) 人氏,绍兴二十四年与张孝祥、杨万里同榜进士,曾任徽州司户参军、四川制置使,曾与陆游唱和。后入京任吏部员外郎等职。乾道六年,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全节而归。晚年退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范成大初时亦学江西诗派,后自成一格,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南宋中兴四大家。 范成大一生命途多舛,早年接连丧亲,满心孤苦。成年后,历经仕途艰险,更觉国衰民瘼。他的绝大多数诗作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照,尤其是两组较大型的组诗。一组是他出使金国沿途所作的72 首绝句。另一组是他退居石湖时所作,共60 首绝句,题名《四时田园杂兴》。 出使金国途中所作72 首绝句,通过对沿途景物所见的描写,反映了北方及中原沦陷地百姓的苦难生活和他们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民族感情。如《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四时田园杂兴》写的是江南农村景物、农民的劳作及风俗人情,像是一幅幅风情画。组诗的语言浅显平易,诗意清新,乡土气味从诗中扑面而来。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中国的田园诗自古便是写农村的清新恬静及农家生活的安适纯朴,作者、欣赏者视角都是"羡闲适"。从上述引诗可以看出,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则不仅有农村美、农民淳,也有农村苦、农民怨。 (四)南宋前期散文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树立起了经世致用的文风,一直延续到南宋开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南宋前期的散文主要围绕着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问题,疾呼抗战救国,反对投降卖国。情绪慷慨激昂,矛头指向鲜明。 胡铨(1102-1180 年),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氏。曾为枢密院编修。秦桧等投降派朝臣,不惜屈辱当朝天子和宋朝国体,以换取偏安于江南的半壁河山,令朝中多数官员义愤填膺。胡铨遂以封事(密封奏章)上奏皇帝,问罪于秦桧等三人,辞意激切,坚决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战到底。胡因此得罪秦桧及更迷恋于偏安的当朝天子,待议和事成之后,以"凶悖"名,将胡远谪广东,前后二十年。孝宗时重新起用,胡铨仍力主收复失地,初衷不改。著有《澹庵文集》。 胡铨上皇帝奏章名为《戊午上高宗封事》。在这篇文章中,胡铨首先揭露了被委以宋使的议和代表王伦,胡铨在奏章中说,王伦原先不过是街头一个"狎邪"的无赖,"专务诈诞",只因结识并听命于宰相秦桧而成为朝廷命官,便又以"欺罔天听"为能事。 胡铨愤然道,接受了王伦的议和条款,宋朝就将成为金国的"臣妾"。 进而胡以原宋朝济南知府刘豫虽苟且终不得生的事例警醒皇帝,刘降金后称帝,"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几次配合金兵攻打宋军,不胜,即被金人将其父子废黜,徙囚于临潢。"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针对王伦声称所谓"我一屈膝",先宗徽宗的尸骨便可交还,当今皇帝生母亦可南归,被俘的钦宗将获释,中原失地可失而复得之说。胡铨揭露说,靖康之变后,此说已成主和派的滥调,宋虽一让再让,但金人从未践诺。今金人"变诈百出",王伦又以"奸邪济之"。金人所允条件自是空话,而宋朝"此膝一屈,不可复申;国势凌夷,不可复振"。胡铨明确指出,王伦固不足道,秦桧的心腹而已。但由秦桧、孙近、王伦把持朝政,"如敌骑长驱",如何"能折冲御侮"? 鉴于此,"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如若不然,则只有自己"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胡铨此文正气浩然,行文畅达。尽管作者本人被朝庭一贬再贬,而这篇文章却不胫而走,甚至金人也"千金求其书,三日得之,君臣失色,曰:'南朝有人'"①。 陈亮(见南宋前期其他词人一节),一生以布衣纵论天下,著有《龙川文集》。 陈亮的政论文都是围绕抗金救国而写。孝宗淳熙五年,陈亮至京师连上皇帝三书,朝野为之震动。其中第一书全文长达4500 余字,规模宏大,脉络贯通,引证博恰,语气激昂,言词精当,强烈地表现出作者要求奋发图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天命人心不可恃以为常,并反对儒士们安于君父之仇而低头拱手以谈性命。 陈亮最著名的政论文为《中兴五论》,全面论及南宋治国、治军、恢复中原的策略。与其他政论文一样,陈亮在《五论》中以古论今,层层推进,分析精辟,论理透彻。 ① 《鹤林玉露》。 《五论》中第一论为《中兴论》。 臣窃惟海内涂炭,四十余载矣!赤子嗷嗷无告,不可以不拯;国家凭陵之耻,不可以不雪;陵寝不可以不还;舆地不可以不复。此三尺童子之所共知,曩独畏其强耳!韩信有言:"能反其道,其强易弱"。。。自古夷狄之强,未有四五十年而无变者。稽之天时,揆之人事,当不远矣。不于此时早为之图,纵有他变,何以乘之?万一虏人惩创,更立令主;不然,豪杰并起,业归他姓,则南北之患方始。又况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谢,生长于戎,岂知有我? 这是《中兴论》的第一段,意在劝说皇帝早定恢复中原决心。文章醒之以国耻,惧之以中原百姓将不知有宋,示之以强弱之变,确有振聋发聩的气势。 叶适(1150-1223 年),字正则,温州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韩侂胄伐金失败,叶适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措置得当,屡挫敌军。后因依附韩侂胃而遭弹劾夺职。著有《水心先生文集》。 叶适主张"事功之学",反对空谈性理,强调"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①,力求从文字到观点均新颖脱俗。叶适文章多论时事,"文章雄赡,才气奔逸,在南宋卓然一大宗"②。 叶适曾针对当时庸懦的"当乘其机,当待其时"论调十分不满,在《上孝宗皇帝札子》中批驳道:"机为我发,何彼之乘?时自我为,何彼之待?"。继而提出"四难"(国是之难、议论之难、人才之难、法度之难)、"五患"(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贫、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而资格),多方揭其弊而示其害,建议孝宗"讲利害,明虚实,决废置"。《宋史》载,孝宗读未竟而蹙额,"及再读,惨然久之"。 南宋散文中序跋文章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和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1236-1283 年),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 人。理宗时进士第一;恭宗时元军东下,文天祥组织义军保卫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营,被拘北解,途中脱逃南归,后于温州拥立端宗。其间作诗四卷,辑为《指南录》。景炎三年被元军俘获,拘囚大都四年,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传诵古今。 《指南录》诗共四卷,《后序》追叙其被拘北解,途中脱逃时九死一生的遭遇。文中悲愤交加,激越沉痛,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① 叶适:《归愚翁文集序》。 ②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 七、陆游陆游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仅有强烈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更有感奋人心的爱国主义行为,这是陆游在文学,尤其是在诗歌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与生活基础。 (一)陆游的生平陆游(1125-1210 年),字务观,初号热瞒,后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自称其谱系始自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陆通,其父陆宰在宣和末年曾任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陆游的少年时代是在由北宋而南宋的社会动荡中度过的,他曾两次随家人避兵迁居,再加上来往家中的一些抗战派士大夫的积极影响,使陆游从小就以报国自许,树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①的人生理想。30 岁前,陆游四次应考,最后一次,是被秦桧横加阻挠,借故黜落的。这件事,对年届而立,志向报国的陆游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一时期,陆游的婚姻生活也遭受了挫折。在母亲的严令下,迫不得已与青梅竹马、情笃意深的唐婉解除了婚姻关系,直至80 岁高龄,陆游仍难以忘情。在凭吊旧迹的《沈园》诗中,写下了"此身行做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的诗句。 秦桧死后,陆游以恩荫得授福建宁德县主簿,开始其仕途之路。30 余年间,辗转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先后四次罢官。南郑从军,时间虽短,却是陆游最引为自豪的一段时光。"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①"独骑洮河马,涉渭夜啣枚。"②军旅生活不但使陆游的爱国热情得以畅快地发挥,他的文学创作也随之成熟起来,达到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③的境界。为纪念此事,陆游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④陆游的晚年在家乡山阴度过。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和青壮年时的作品有较大不同。 ① 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诗。 ① 陆游:《秋怀》诗。 ② 陆游:《岁暮风雨》诗。 ③ 陆游:《独酌有怀南郑》诗。 ④ 因南郑地处剑阁以南,故名。 (二)陆游作品中的爱国主义主旋律陆游是我国古代以爱国主义精神闻名的伟大诗人之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其数十年创作生涯的主旋律,也是其作品深受人民喜爱、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1。激昂饱满的爱国热情陆游一生蹭蹬,报国理想始终未能如愿,临终之际,犹对此念念不忘,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诗人有悲,但并不沉浸于悲。北定中原,信必有日。自己等不到那一天了,此为悲;但子孙后代总会看到那一天的到来,此为不悲。届时,不要忘了家祭中告语先翁,以分享祖国统一的喜悦。统一是国事,家祭是私事,但在诗人眼中,家与国,私与公,统一一体,表现出以国为家的阔大胸襟。陆游的少年时期,正值两宋交替之际。他出生的第二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其后不久,金兵大举南下,年幼的陆游随同家人由寿春(今安徽寿县)过江避难。当时的情形是: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①由寿春逃归故乡山阴的第二年,金兵继续南侵,将高宗赵构穷追入海。 年已六岁的陆游不得不再次逃难,随父前往东阳山中,投奔聚保山寨的陈彦声。此一去,直到三年后才回到山阴。"儿时万死避胡兵"②的颠沛流离,再加上父亲以及与父亲交往的爱国志士的影响,使陆游从少年时代就以"报国"自许。"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③出于这种理想,陆游为每一次北伐中原而奔走鼓吹,为每一次战斗的胜利而纵情欢呼。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冬,均州知府武钜一度收复了西京洛阳,消息传来,陆游写下了欢快流畅、热情澎湃的《闻武钧州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捷书昨夜来。胡儿敢作千年计,无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得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由于陆游的报国激情在现实中不能尽情抒发,所以,他"梦想每驰河渭间"①,创作了近百首纪梦诗。其中以作于嘉州任上的《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和56 岁时江西任上的《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做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两首尤为著名: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 。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前长戟森相向。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元无恙。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官宣大赦。冈峦极目 ① 陆游:《三山杜门作歌》。 ② 陆游:《戏遣老怀》诗。 ③ 陆游:《三山杜门作歌》诗。 ① 陆游:《感怀》诗。 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儿女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前一首写宋军进至黄河流域,收复故土。虽然是在"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的寒冬,但"感义怀恩"的将士们心里却都因为战争的胜利而像穿了丝棉的衣服一样温暖。诗的最后,表达了一鼓作气,"腥臊窟穴一扫空"、尽复大宋版图的豪情壮志。后一首以大泼墨的写意手法描写了圣主御驾亲征,不仅收复了有宋以来的沦陷土地,连唐代安史之乱起丢失的土地都一并光复。诗末,以饶存清趣的笔触,描写了随着政治上的胜利,风俗习惯也逐渐回复,边地最赶时髦的姑娘们已经开始模仿京都的发式了。与现实相比,梦境是如此地令人舒心放怀。在瑰丽多姿的梦里,诗人的爱国热情得以尽情地渲染。因此,诗人的纪梦诗,大都当做现实来写,不在文中点破梦境。 2。百折不挠的英雄豪情陆游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英雄气概,虽然在仕途之路上历经坎坷,但他"壮心末与年俱老"①,自信"死去犹能为鬼雄"②。且看他的乐府诗《胡无人》: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丈夫出门无百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蓬窗灯。 诗歌描写了一位紫面怒髯的勇士从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过程。露宿青海的千里奔袭,踏冰渡河的月夜夺城,雨打铁衣的征程艰辛,凭凭战鼓声中的万马冲锋。终于,走投无路的"穷虏"送来了"降款",缴获的盔甲兵器多如山积,西域的宝马,东方的珍禽都进贡于朝中。诗人再也遏制不住无比的兴奋和激动,激昂慷慨地唱出了"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的最强音,将内心的豪情抒发到极致。 3。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陆游对国家的爱,并非泛泛抒情,而是时时流露出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的《夜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中年的《言怀》:"捐躯诚有地,贾勇先三军。"晚年的《病中夜赋》:"但使胡尘一朝静,此身不恨死蒿莱。"其中,"羯胡未灭敢爱死"①的牺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并非轻视生命,而是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4。坚定不移的抗敌立场陆游写过不少以《纵笔》为题的诗,其中一首表达了他立志与"群胡" 不共戴天,以及对"议和"的激愤。 故国吾宗庙,群胡我寇仇。但应坚此念,宁假用它谋。望驾遗民老,忘兵志士忧。何时闻遣将,往护北平秋。 南宋之初,议和派把持朝纲,秦桧死后,主战派虽曾短暂地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主要的朝政局面仍是议和派掌握。陆游一生经历了绍兴、隆兴、 ① 陆游:《书愤》诗。 ② 陆游:《书愤》诗。 ① 陆游:《述怀》诗。 开禧三次和议。对于和议,陆游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对于坚持议和的执政者,陆游自然而然地给予了揭露和批判,写下了"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的诗句,这在当时的文坛上是独出无伦的。 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四海一家无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上草芉芉。 这首《感愤》把"志士"与"诸公"相对照,显示出人民意志和朝廷决策的极大矛盾,从而说明议和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这首《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矛头直指主和派的心病所在,痛斥他们为了一己之私利,争权相轧,排挤打击主战派将领的恶行。在写于庆元五年的《北望感怀》中,陆游更为明确地指出"朋党误国":荥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这方面的作品,以写于成都任职时的《关山月》最为深刻有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弦断。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原为汉乐府中的军中乐曲,《乐府古题要解》释为:"关山月,伤离别也。"与前代诗人不同,陆游借用古题抒发的却是对"久戍不战"的怨情,表达了守边将士积极求战的愿望。 5。壮志不酬的郁懑陆游的报国理想在当时注定是要碰壁的。因此,在他斗志昂扬的诗篇中往往又夹杂着壮志不酬的深沉感慨,流露出"国仇末报壮士老"①的悲壮情调。这种苍凉郁懑的情绪久蓄不发,如鲠在喉,终于,在酒后,喷泻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这首《三月十七日醉中作》写于陆游自南郑军中回成都以后。当时,他的生活是"似闲有俸钱,似仕无簿书;似长免事任,似属非走趋。"①这种安闲平稳的生活对时刻梦想"击狂胡"、"草军书"的陆游是多么格格不入。"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虽是激愤之言,但也维妙维肖地描摹出诗人当时胸中块垒、不吐不快的心境。陆游就是因为这首诗而被以"恃酒颓放"、"不拘礼法"的罪名免官的,于是,陆游干脆自号"放翁"来回击主和派朝臣对他的诬蔑。 时光无情地流逝,诗人一年老似一年,而报国理想的实现仍然是那么遥遥无期。新秋之夜,时年58 岁的陆游听到了北方归雁的鸣声,感慨万端,写下了《夜泊水村》: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② 陆游:《追感往事》诗。 ① 陆游:《长歌行》。 ① 陆游:《醉书》。 报国万死的决心与青春难再的感慨,二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陆游晚年,以78 岁高龄曾应韩侂胄之召赴临安。但由于韩侂胄的北伐动机不良,陆游只呆了一年,主持修撰了《两朝实录》就回山阴了。对此事,朱熹、杨万里等人甚为不满。我们且看这首《太息》:早岁元于利欲轻,但余一念在功名。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此生。陆游早年就对利欲十分看轻,一心唯念的只是在"恢复"事业中建立功名。对于"白头不试平戎策"的经历,他很不甘心,只要一有机会,他"唾手便有擒胡志"②。正由于他不甘于老来寂寞,欲有报于国,他才应召赴临安的。因此,这不但不是"晚节不终",反而是陆游高尚无私、不计私益的爱国节操中极为伟大的"晚节之终"。 ② 陆游:《秋声》诗。 (三)陆游的诗、词、文作品1。陆游的诗陆游一生创作了9300 余首诗。其中绝大部分写于晚年山阴家居时期,计有7000 余首,中年以前的作品仅有百余篇。写于68 岁时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对自己创作生活的甘苦得失做了一番总结: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紁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早年的诗歌写作主要是学习古人,博采众家之长,广泛地吸取营养。属于创作的准备和初步实践阶段。南郑从军,接触了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酣宴"、"筑场"、"纵博"、"艳舞"以及急如冰雹的琵琶,匀称紧凑的羯鼓。这些前所未经的事,开拓了诗人的视野,使"诗思"豁然洞开,悟出了"诗家三昧"。三昧,本是佛家语,意为"正定",诗中借以指诀窍。陆游所悟到的"三昧"是什么呢?诗中并未明言,而是提出了两位历历在目的前代诗人屈原和贾谊。战国时的屈原和汉代的贾谊,都是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大家。由此不难理解陆游所谓的"诗家三昧",即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不必强求于规则就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写出《广陵散》那样不朽的作品。概括陆游的经验之谈,主要内容有两点:其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其二,艺术形式的熟练运用取决于作家的生活积累。关于第一点,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句为参照: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歌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由于他一生饱经忧患,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广泛的接触,所以,他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地位都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并引发出深刻的同情。如《农家叹》: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 陆游曾在《上殿札子》中把"民贫"举为当时社会最大的忧患。连年征战、输币,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财富,从而使朝廷对广大农民的剥削、压榨残酷到极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足见劳作的不遗余力。但是,仍然不能完成规定的租额,在县吏"日夜穷笞榜"下,尽管"人孰不惮死",穷苦的农民仍然是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陆游都满怀热情地歌颂,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衬。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首作于中年的《游山西村》极写农村的人情之淳厚,风光之美丽,尤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更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下面一首《丰岁》作于陆游76 岁时。 丰岁欢声动四邻,深秋景气粲如春。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船共赛神。处处喜晴过甲子,家家筑屋趁庚申。老翁欲伴乡闾醉,先办长衫紫领巾。与前一首写丰年的《游山西村》相比,虽已时隔33 年,但诗人热爱生活、歌颂丰收的喜悦丝毫未减。 陆游诗歌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的,这一点接近杜甫。在夔州任上,陆游曾凭吊杜甫流寓的东屯高斋遗址,写了《东屯高斋记》:少陵,天下士也。。。余读其诗至"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之句,未尝不流涕也。嗟夫,辞之悲,乃至是乎?荆轲之歌,阮嗣宗之哭,不加于此矣。少陵非区区于仕进者,不胜爱君忧国之心,思少出所学佐天子,兴贞观、开元之治。。陆游和杜甫有着同样的伟大抱负,都"思少出所学佐天子",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杜甫的身世际遇才引起陆游的强烈共鸣,感叹:"略无人解两公心"①。杨万里曾评价陆游的诗是"重寻子美行程旧",足以说明陆游和杜甫在现实主义精神上的一脉贯通。但在表现手法上,陆游与杜甫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陆游长于高度凝炼的概括和强烈奔放的抒情,因此,在他近万首诗歌作品中,较为完整的叙事诗几近绝迹,更不用说《三吏》、《三别》那样的长篇巨构了。 陆游在宋代即有"小李白"之称,这是因为他的诗歌作品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达到了相当高造诣的缘故。由以下例子对此可窥一斑。 《弋阳道中遇大雪》: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融州寄松纹剑》: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 《记梦》:不知尽挽黄河水,洗得平生习气无? 《大雨》:翻空黑帜合,列阵奇鬼斗。雨镞飞纵横,雷车相奔骤。 再如摄理嘉州政事时的登楼之作《醉歌》:我饮江楼上,阑干四面空。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欲吐辄复吞,颇畏惊儿童。乾坤大如许,无处著此翁。何当呼青鸾,更驾万里风。 开怀畅饮之后,身外之物不复存在。诗人手持酒杯,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诗人眼中,酒杯就是白玉船,江楼就是水晶宫;吸入的,是万里无垠的江水;吐出的,是横贯长空的彩虹。世界仿佛缩小了,以至于令巨人无从置身。只有在青鸾作伴、驾万里长风的天界,巨人才得以自由畅快地舒展身体、驰骋翔舞。这首诗,以想象之浪漫、夸张之奇特,抒情之强烈,寄意之浪漫构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陆游诗歌作品的语言,平易晓畅,精炼自然,这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尤其突出。陆游认为:"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①"大抵诗欲工, ① 两公指诸葛亮和杜甫。句见陆游《思夔州》诗。 ① 陆游:《读近人诗》诗。 而工亦非诗之极也。锻炼之久,乃失本指,斫削之甚,反伤正气。"②优秀的文学作品应是:"大巧谢雕琢"③和"功夫深处却平夷"④的。陆游的诗歌创作,基本上实践了他的这些文学见解。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⑤,语词简明平易,但状景造境却有独到之妙,足见诗人的艺术功底。刘熙载《艺概》中评论道:"诗能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场在此。"再如《村东》:村西行药到村东,沙路溪流曲折通。莫问梅花开早晚,杖藜到处即春风。陆游写诗很重视诗歌技巧,"有得忌轻出,微瑕须细平。"⑥一点都不吝啬推敲功夫。他的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对仗工整,使事熨贴,当时无与比埒。"⑦从他的名篇七律《书愤》来看: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 诗的前四句概括当年,后四句感叹今朝,意由"世事艰"起,当年是今朝的映衬。通篇大起大落、纵横开合,却又写得主旨鲜明、文脉流畅。诗的结构起、承、转、合,浑然一体。尤其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将物、景、地两两对列,不用动词的带动和虚词的连缀,通过意象的碰撞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也都是传世的绝响之作。 在陆游的诗歌作品中,也搀杂着一些意志消沉之作,主要集中在晚年。 另外,由于陆游创作甚勤,作品丰富,所以,在句意、遣词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重复现象。有的作品,创作时过于匆忙,以至有失草率,降低了诗歌应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陆游的词陆游的词仅一百余首,虽然在数量上远较诗为少,但在爱国主义精神上是一脉相通的。如写于南郑军中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据《宋史·陆游传》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因此,当陆游登高远望,长安近在眼前时,禁不住豪情迸发,酹酒悲歌。在诗人眼中,就连月亮,也那么多情,善解人意,特地冲破暮云,光泻大地。那"灞桥烟柳,曲江池馆"怎么样了呢?应该是正等着我们的到来吧。 陆游爱国志向无从施展的惆怅、郁懑,在词中亦有较多的流露。如《诉② 陆游:《何君墓表》。 ③ 陆游:《夜坐示桑甥十韵》诗。 ④ 陆游:《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诗。 ⑤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 ⑥ 陆游:《晨起偶得五字戏题稿后》诗。 ⑦ 沈德潜:《说诗晬语》。 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卜算子·咏梅》一词,借物咏怀,表达自己如同风雪中的寒梅一般,虽历经风雨,沦落泥土,仍清香不改的孤傲品质。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词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如《钗头风·红酥手》的起片三句:"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犹若一个电影长镜头:由"红酥手"捧"黄藤酒"的特写拉成两人对饮近景,再摇至窗外,杨柳青青的春景。情景交融,细腻传神地描摹出两人含情脉脉、欲言又止的心态。 3。陆游的散文陆游的散文师法曾巩,无论是政论、史传、纪游、序跋等等,大都具有结构整饬谨严,语言干净利落,笔意含蓄蕴藉的特点。《书通鉴后》、《姚平仲小传》等文章,虽然体裁不一,内容亦或论国计民生,或叙友人事迹,或记生活琐屑,但都能贯穿以爱国情感,使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记述乾道六年入川途中所见所闻的六卷日记体《入蜀记》,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短文,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如《十月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裴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马数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群鸟幸胙余"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绝无一鸟,不知其故。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甚暗,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颇应。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部笔记,大都记载轶闻逸事,间或采取民间传说,其中有些段落写得十分精采。如: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成为今天习用的成语。 (四)陆游的影响陆游学诗是从江西诗派开始的,但他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克服了江西诗派的弊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别集类》十三评价陆游的诗说:"游诗清新刻露,而出以圆润,实能自辟一宗,不袭黄(山谷)、陈(师道)之旧格。"方回《瀛奎神髓》亦称:"放翁出于曾茶山,而不专用江西格,间出一、二耳。"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其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宋后期的诗人,如戴复古、楼钥、刘克庄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陆游的影响。戴复古在《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诗中甚至说:"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 陆游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 他的这些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因此,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就愈发放射出璀璨的光辉。如在民族危机日甚一日的满清末年,梁启超就热情洋溢地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① ①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 八、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坚决主张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热血男儿,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坛巨人。他一生渴望"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却偏偏落得个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他根本无心赋诗填词,却在报国无门用武无地的抑郁无聊中,"大声镗鞈,小声铿鍧"①,岿然屹立在南宋词坛的巅峰,成为独步当时的一代词宗。 ①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一)辛弃疾的生平在我国历史中,宋代是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表现得最软弱可欺的朝代。 还在辛弃疾出生前的13 年,金兵已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致北宋灭亡。辛弃疾未及出生,他的出生地济南就已经是沦陷区了。他出生一年后,秦桧毒杀抗金英雄岳飞,与金人订"绍兴和约"。 辛弃疾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早逝,随祖父居住。金兵占领济南,祖父因族中人口多,无法举家南迁,留在当地被污虏官。祖父投降且仕金,却没有忘记祖国,"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①。 就在这一年,中原沦陷区百姓对女真统治者"怨已深,痛已巨,而怒已盈"②,趁着完颜亮率军南侵,中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起义,辛弃疾也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 一时间,中原形成群雄并举的局面。在数支义军中,耿京的队伍实力最强,人数最多。为团结壮大抗金力量,辛弃疾毅然将自己所率士卒并入耿京的队伍。 同年十一月,完颜亮所率金军在采石被虞允文指挥的宋军打败,后完颜亮也被其手下合谋杀掉。富有远见的辛弃疾审时度势,劝耿京率军南投,及早取得朝廷支持。耿即派贾瑞及辛弃疾等十一人与朝廷联络。贾、辛一行翌年抵建康,当朝面奏南投之事。"上大喜,皆命以官"③。北归途中,闻知起义军部将张安国被金人收买,将耿京密谋杀害,遣散了大部分将士,挟持其余士兵降金,辛弃疾即率五十骑兵直冲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张安国,带领响应其号召的万余名义军兼程南下,将张安国解至建康斩首。 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南下时,正值南宋朝廷加紧与金人议和。皇帝及主和的朝臣们最担心的,莫过于迎回钦、徽二帝后将不知此身何属,宁愿偏安半壁江山。故而辛弃疾所率万余部众一过淮河即被解除武装,当作南下流民遣散各州。 孝宗继位之初,曾重用主战派,积极筹划北伐。一年后出师,收复失地若干,朝野为之振奋。但符离一仗战败,主和派重又控制朝政,且与金签订"隆兴和约"。其时辛弃疾不顾官卑职小,挺身而出,就宋金双方战与和的前途独抒己见,写成《美芹十论》奏陈孝宗皇帝。 《美芹十论》包括审势、察情、观衅、守淮、自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篇策论。《十论》的前三篇分析敌我态势,辛弃疾根据亲身体验,指出貌似强大的金国其内部早已矛盾重重,野蛮的民族政策更使其危机四伏。后七篇则是克敌致胜的方略。辛弃疾在文中特别批驳了"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说法,希望孝宗皇帝能够"不以小挫而沮吾大计",下定决心,"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十论》以及后来上虞允文的《九议》,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的政治、军事才干。刘克庄说:"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十论》《九议》) ① 辛弃疾:《美芹十论》。 ② 辛弃疾:《美芹十论》。 ③ 《三朝北盟会编》。 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①。所以不难想象,这类坚决抗金以复中原意见引不起皇帝的兴趣。 南归的辛弃疾热切盼望王师北进,收复中原。但朝庭只是被金兵逼得急了才想打,形势稍有缓和即想和;加之辛弃疾又是归附过来的,根本得不到信任;因此在近20 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做地方官。这期间,他也曾上疏力主北伐,也曾成功地恢复过地方经济,也曾打击过豪绅富户、救助饥民,也曾镇压过反抗封建压迫的农民起义,却再未能实现与敌血战的心愿。 终于,他触犯了朝中权贵的利益。淳熙八年,辛弃疾42 岁,因遭弹劾被罢官,不得不返回他在江西上饶的居住地,在那里过了近20 年的隐居生活。这段时间是他平生第一次过上的闲适生活,是他在政治上倍受压抑的年代,也是他的词创作丰收的年代。现传辛弃疾词692 首,其中大部分是这个时期写成的。名篇如:《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千年调·卮酒向人时》等。稼轩这个号就是起于此时。 辛弃疾64 岁那年,把持朝政的韩侂胄想借辛弃疾名望,派他到镇江做知府。正当辛弃疾积极准备北伐,但突然又被调离,且受到弹劾,辛弃疾大失所望,重归江西。两年后,韩又要与金人议和而金人的条件是要韩的首级。韩一怒之下,再召辛弃疾,但诏书到时,辛弃疾已抱恨而终,赍志以殁。 ①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二)辛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一生所求就是随王师北进,与敌血战,收复中原。至其临终,高呼"杀贼"数声,方气绝。但自他南归40 多年,请缨无路,用武无地,报国无门;空有凌云壮志,终不得一显身手,只得填赋诗词以抒胸臆。 现有资料表明,辛弃疾南归前即已有词作。陈模于《怀古录》中记载:蔡光工于词,靖康间陷于虏中。辛幼安尝以诗词参请之。蔡曰:"子之诗则未也,他日当以词名家。"故稼轩归本朝,晚年词笔尤好。 但辛弃疾门生范开将辛弃疾49 岁前所作词编为《稼轩词甲集》,其中未见收录。《甲集》所收最早的词系辛弃疾南归之后所做。 辛弃疾南归后不久,即由江阴签判改任建康府通判。建康是重镇,各方大员往来频繁,通判一类小官只能参加大官们的游从宴会,酬答唱和,却意外地给了辛弃疾发挥创作歌词的才能的机会。 辛弃疾抱定统一祖国的壮志,却又满心愁怅。虽说当时填词主要是应酢,但辛弃疾的词却始终围绕着对破碎山河的痛惜,对抗金复国的期待,有壮志难酬的郁闷,也有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为朋友祝寿,他吟:闻道清都帝听,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宴席上酒酣胸畅,他吟: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登高他赋: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再登高。他还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隆兴议和"后,金人目的既已达到,亦无力再战,故此后双方40 年无战事。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不图恢复。辛弃疾在此期间官职忽升忽降,且任所无定。然而却可琢磨得定:是朝廷中和与战两派势力的较量,及宋金双方对峙情势使然。 辛弃疾已经等得激愤难平了: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作这首词时作者已经40 岁了,南归也已经17 年了。17 年来,作者空有报国志,结果却"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①。全词用比兴手法,以一个蛾眉见妒的失宠美人,惋惜年华易逝,青春将老,感叹自己遭到冷落弃置,又无处倾诉满怀愁绪的形式来寄托自己政治上的不平和愤慨。 传说孝宗皇帝读此词时颇不悦,以为"斜阳"、"烟柳"等皆隐喻朝政黑暗。梁启超则认为此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②。 ① 辛弃疾:《论盗贼札子》。 ②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 为官20 年,辛弃疾填写了近百首词,表现的都是他重整山河的豪情和对民族、社稷的忧虑,逐步开始形成他雄豪悲壮的词风。 词人因被弹劾而归隐乡村,自然能感到乡间的清新纯朴强过官场的龌龉。一到带湖新居即与鸥鹭定下"来往莫相猜"③的盟约。而当词人就城中桃李与乡间野花发感慨时,已有了几分得意: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下片) 官场上你争我逐,生死相搏,恰似城中桃花、李花,终日忧风愁雨;而溪头荠菜花却无意苦争,栉风沐雨更添其生命力。 乡村美景和农家欢乐感染着词人,他夜间一路行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十几年奔碌,还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词人自嘲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卜算子》然而,一个以"马革裹尸"自誓的热血男儿如何过得了这等闲适的隐居生活,何况又是"闲"而不"适"。"平生塞北江南","眼前万里江山"①。追往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空悲切!于是越到后来,词人记述饮酒的词就越多。隐居18 年,前10年提到饮酒的词不到90 首,而后8 年则有140 首。 "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曲蘖埋","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沉灾"。 词人也曾数次戒酒,却又数度重开酒戒。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但"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于是又将自己埋进酒里,在酒里至少可以"挑灯看剑"。 ③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① 《清平乐·绕床饥鼠》。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归隐生活期间,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将辛弃疾49 岁之前的百余首词收录在一起。编成《稼轩词(甲集)》刊行,并写了《稼轩词序》,阐述、分析了"稼轩体"。这是研究稼轩词最早的文献资料。 虽然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气之所充,畜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之所独也。 范开的这段话里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体",一个是"气"。"体",在这里指的是词的外在形式,包括词牌、风格、语词等;"气"则是指词作的内容。根据宋代对"气"的理解,主要指的是道德修养。如果我们抛开这段话的道学内容,范开的意思就是说,稼轩词在词牌、词语、甚至表现出来的风格上,一是本无拘束,不主故常;二是作者也从不刻意追求,全由兴之所至,就像天上的云,自由舒卷,随所变态。辛弃疾在创作上也确是这样。首先在词牌的驾驭上,辛弃疾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辛弃疾都运用自如。甚至在苏轼以诗为词之后,还能"别开天地,横绝古今",又将文拿过来,在词里"拉杂运用"①,真正使词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最典型的莫过于《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最后一句"以手推松曰:去!"是用《汉书·两龚传》中龚胜"以手推常曰:'去'。"辛弃疾用散文问答文体写词,既新颖明白,又合于韵律,是辛词的一大创造。 其次是在语言的运用上,辛弃疾造诣过人。他在词里大量用典、用事,甚至使用那些圣贤书里的语言,如"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②。所谓"用事很多,然圆转流利,不为事所使,称是妙手"③。辛弃疾不仅善用典、用事,还善于把通俗字句甚或口语在词里用活,使词作新鲜活泼,更富有生命力。这也是辛弃疾大胆以文为词的结果。如:《鹊桥仙》里"轿儿挑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武陵春》"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辛词用字也极见功力,虽不是刻意炼就的,但用在那里,确就生出别一种意味。如《瑞鹧鸪》"疏蝉响涩林逾静",一个"疏"字,蝉声自然就响得涩了;唯有这涩响,才愈显出林中静。 辛弃疾为人豪爽明快,其词不少是大气磅礴、痛快淋漓,表现了他的理想与抱负。但这种表现不是一言道尽,让人一览无余;而是用比兴的手法,通过艺术形象创造出意境,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在。 ①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 ② 楼敬恩:《词林纪事》。 ③ 陈霆:《渚山堂诗话》。 《玉楼春·戏赋云山》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人运用比兴寄托,使情与景、人与境若即若离,能入能出,难以指实。意境之高,手法之妙,均非当时各家可比。 所谓稼轩体,其实就是不主故常,随所变态。如稼轩的词风,是豪放? 是婉约?抑或既豪放又婉约?抑或非豪放非婉约?"无非可观"罢了。 九、南宋后期文学南宋后期与所有朝代的后期一样,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渺然无望,使多数人转向放纵和及时行乐。当人们在大的方面无可寄托时,便在某些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投入过剩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对空虚的填补和慰藉。此时南宋的文坛正弥漫着这种情绪,慷慨激昂的调子正在沉寂下去,而多数对现实无奈的文人们又开 始远离现实,在诗、词、文各个方面重新回到偏重形式的风气上去。他们对生活、对创作的激情渐渐丧失,只埋头于追求雍容华丽、醉死梦生。坚贞不屈至死不变者只是少数,如文天祥。 (一)姜夔与格律词派词发展到了南宋后期,一批词人开始转向北宋末期周邦彦一派,务求辞句的雅正工丽,音律的和协缜密。就词的艺术形式而言,已发展到了最后阶段,达到了格律严谨、圆熟的顶峰。因为他们的追求与成就主要在词的格律方面,因而他们被称作"格律派",主宰了南宋后期近百年的词坛。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姜夔和张炎,文学史上常将他们并列,称"姜张"。格律派对后世亦有相当影响,直到清朝朱彝尊,仍将姜夔、张炎奉为宗主。 姜夔(大约1155-1221 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曾数次应考均落第。40 多岁时,因向朝廷献《圣宋铙歌鼓吹》,免州考,直接赴礼部应试,仍未中。为生计,四方行走,因精于音律,工书法,诗、词、文造诣都高,所到之处均受礼遇,先后与范成大、陆游、辛弃疾、叶适、朱熹等往来唱和。这些当时著名人物所看中姜夔的,是他的才学与气节。"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饮未尝无食客。图吏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①。姜夔一生著述不少,现存的有《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续书谱》及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歌曲》中的17 首词还注明了工尺谱,是研究宋词的珍贵资料。 姜夔的词众说纷坛。贬之者,如周济,在《介存轩论词杂著》中称姜词"情浅","才小","看是高格响调,不耐人细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也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音"。而推崇者,如黄升说:"白石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②。戈载在《七家词选》中说:"白石之词,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其高远峭拔之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汪氏《词综序》评宋词两个流派,"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 后人褒贬自褒贬,姜词独成一格却无疑义。无怪乎对姜词非议最多的王国维读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时,也极表赞赏。 人们粗略地将宋词风格分为以柳永、周邦彦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而姜夔则在婉约与豪放之间走出了一条"清空雅正"的路子,姜词极尽锤炼雕饰之工,却无复杂堆砌之累;成功地避免了周、辛两家的不足与流弊,使宋词的艺术特征在姜词中得到最完满的体现。 《白石道人歌曲集》收录最早的词是《扬州慢》,当时作者22 岁。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表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中记述的,是金兵在扬州造成的破坏。作者没有直接指斥金兵,而是抓住扬州城几个人所共知的景点,进行了今昔对比,读来倍感沉重。 词已被视作"艳科"、"小道",写男女恋情的词也确以狎昵风流居多,所谓"艳词"即指此类。姜夔写恋情却依旧是清空,且更加骚雅峭拔。如《踏 ① 陈郁:《藏一话腴》。 ② 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 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张炎(1248~1320 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府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张炎是南宋循王张俊之后。曾祖父是与姜夔一道唱和过的词人,祖父、父亲均工文学,精晓音律,张炎自小就受到浓烈的艺术熏陶。29 岁时元军南下灭宋,昔日承平公子家破人亡,四处流浪。晚年生活愈苦,卖卜为生,落魂而死。著有词集《山中白云词》及词学专著《词源》。 张炎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也是南宋格律派的最后一位重要词人。张炎评词最推崇姜夔,写词也循着"清空雅正"的路子,但却将白石道人的"清空"换作了"流丽",用字造句更讲究音节谐婉与色泽鲜明,力求字字敲打得响,句句圆美淳雅。 张炎写过不少感怀旧事的词,如《甘州别沈尧道》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可以读出,词中一字一句都经过苦心经营,但读来流丽清畅,毫不费力,显示了作者的精湛功力和技巧。 张炎以咏物见长,格调凄清,情思婉转,音节谐美,词句精巧。如《解连环·孤雁》中一句"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刻画孤雁神态精妙,寄情幽远,传诵一时,人称"张孤雁"。《南浦·春水》写得形神兼备,邓牧称其"绝唱古今,人以'张春水'目之"①。 《词源》集中反映了张炎的词学理论。上卷详述音乐,兼及唱曲方法;下卷是创作论,认为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 格律派词人中较为著名的还有: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等。 ① 邓牧:《伯牙琴》。 (二)四灵诗派与江湖诗派南宋中晚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互相唱和,且在诗歌创作上看法一致,又因为四人的名或号中间都有一个"灵"字,所以人称"四灵派"或"永嘉派"。 永嘉四灵不满欧阳修、梅尧臣及整个江西诗派的诗,希望用清新工致、格调便利来救江西派的生涩之失,曾名噪一时。 他们宗晚唐诗人贾岛、姚合为师,作诗重五律而轻七律。对五律,首尾只稍加题意;中间两联,尤其是写景的一联,特意锤炼,刻意求工,甚至可以不必切题;但不能用典,最好是白描。故他们的五律有比较多的佳句: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薛氏瓜庐》(赵师秀) 风高松有韵,溪满石无痕。 《题李商叟半村壁》(徐照) 虽有野逸清瘦的情趣,但常有过分雕琢,笔触太纤,局面促狭,缺少浑厚,也缺少含蓄。 翁卷诗"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只合卧山林"①,表达了四灵对社会现实的淡漠。 南宋理宗初年,钱塘书商陈起编《江湖小集》,收录的都是一个诗歌派别诗人的作品,所以人们将这一派诗人称作江湖派。江湖派人数很多,但成就高者仅戴复古、刘克庄。 戴复古从陆游学诗,视野颇宽,不满意只流连光景和雕镂太过的作品。 他的诗多为五律,推崇杜甫、陈子昂的现实主义,诗作中不乏指斥时政,抒发爱国情思之作。《频酌淮河水》中有:有客游濠梁,频酹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戴复古还有部分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织妇叹》写织妇: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刘克庄作诗初学四灵,后学陆游,又喜欢诚斋,兼取南渡江西诸家。他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关心时事,关心民生,也有对现实的讽喻,但却不求创新。 南宋末年著名诗论家严羽认为,四灵派为纠正江西诗派以理为诗、以文字为诗的弊病,却让自己走向了另一种倾向,即轻才学而失之于浅薄;而江湖派则因风骨不高而失之于粗浮。 ① 《宋史》卷四百六十二《僧怀丙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9 册。 (三)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不仅善文,亦有诗名。 文天祥早期受江湖派影响,热情充沛,却不太在意诗的艺术形式,因而成就不高。后来,他直接领导抗元武装,于戎马倥偬间急就而成的诗反倒写出了沉郁悲壮,似有杜甫遗风。他的这些诗均收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及《吟啸集》中。祥兴元年文天祥战败被俘,元军挟持他随船追击在海上漂泊的南宋皇帝。经过零丁洋时,逼迫他招降仍在海上抗战的张世杰所部,文天祥严辞拒绝,并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谢翱(1249-1295 年),字翱羽,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霞浦)人,曾试咸淳进士未中,元兵南下,倾家资率乡兵投文天祥,为谘议参军。谢翱诗今存200 余篇,收录于《宋饶歌鼓吹曲》。《宋骑吹曲》写太祖建国时"东征西讨之事","文句炫煌,音韵雄壮,如使人亲在短箫鼓吹间"①。文天祥死后,他隐姓埋名,漫游各地,所至辄感慨哭泣,并设文天祥灵台,作《登西台恸哭记》,感人至深。 谢翱于诗最羡佩韩愈、李贺、孟郊,且效法三人,古体诗中有的词用得生僻而不易解。 南宋灭亡后,许多诗人,如汪元量、林景熙、郑思肖等不忘故国,常有悲凉诗句传诵。 ① 吴莱:《渊颍吴先生文集》。 十、宋代的文学理论唐至中期由盛而衰,已让人心有不甘。然而更让人无奈的,是当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时候,也是近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开始。这已不是某个王朝的悲剧,或某代君主的恶运,而是一种制度的塌缩,是整个社会的颓唐。 大凡盛世,无不洋溢着奋发昂扬、急欲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盛世的文人们,则更是浪漫豪爽,异想天开。如大唐诗人,明明不谙官场,却敢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①去齐国平天下。尽管他们在仕途上历尽坎坷,且多身败名裂,仍在文学事业上营造出诗、文两座令后人叹为观止的高峰。 一个登临绝顶的前朝,已让大宋盛极难继;何况自身又是积贫积弱。从开国之初到为金人所灭,三百多年间几乎无一日不为内忧外患所困扰。 宋朝一开始就走在了前代没走完的下坡路上,它别无选择。同样,宋朝的文学家们也无可选择。 无奈归无奈,宋人绝不会甘于无所做为。王顺伯道:"本朝百事不及唐,然人物议论远过之"②。宋代的文学理论,在继承了唐代文学遗产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辉煌。 ① 《李太白集》。 ② 《陆九渊集》。 (一)宋代文学理论的两条线索北宋开国就存在的积贫积弱局面日益严重,朝廷却仍在优游岁月,文恬武嬉,令有识之士痛感逸乐误国。从王禹偁"五事建议"、范仲淹"庆历新政"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一次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浪潮。北宋前期近百年的文坛,"西昆体"、"太学体"张扬,内容空虚,形式浮华,点缀升平,早引起众多文坛人士的深恶痛绝,竞起补偏救弊;而那些政治改革的倡导者们,有些本身就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对"浮巧轻媚"之风更是必欲根除而后快。文学家、政治家们都主张坚决扫荡绮靡之风,诗文要经世致用,传道明心,反映现实,针砭时弊,以至于仁宗皇帝也两次下诏"申戒浮文",诗文革新运动声势日见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