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你就别装了。三桓瓜分了鲁国,最恨他们的就是你们这些公子了,这谁不知道?是,没有季孙意如就没有你今天的日子,可是这是好日子吗?你别以为我姓季就向着季孙意如。告诉你,我季公若深明大义,大义灭亲。季孙意如的做法我看不惯,我早就想着帮助公室拿回自己的权力,扫荡三桓,拨乱反正,为鲁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终身了。"季公若把自己那点私仇提升到了大义灭亲的高度,说得慷慨激昂。 "那,你什么意思?"公为心中暗喜,但是还是不知道季公若想干什么。 "我要除掉季孙意如这个狗兔崽子,把他全家都赶走,把土地还给公室。"季公若说,看公为有点迷茫,于是压低了声音说:"可是,靠我自己做不到这一点,这必须你爹亲自牵头。现在恨季孙意如的人海了去了,只要主公登高一呼,全国人民都会跟从的。到时候灭了季孙意如,公子您可是最实惠的。" 其实公为一直就对三桓不满,土地被三桓瓜分了,自己名义上是太子,其实就那几块干巴地,日子也就过得比士强一点。如今季公若提出这么个主意来,公为自然要眼前一亮。 "好,我再请几个兄弟过来,大家一块商量。"公为欣然同意。第47节:三桓一体(1) 第二五一章 三桓一体 季公若的计划让公为非常兴奋,两人进行了分工,外部力量由季公若来组织,鲁昭公这边,自己来动员。 公为悄悄地把弟弟公果、公贲给请到了自家中,把季公若的想法跟两个弟弟说了一遍。 "好啊好啊,太好了。"两个弟弟叫了一通好,换了谁,谁都会叫好。 可是,干叫好,谁也不敢去动员父亲。因为父亲早就告诫过他们:"谁也别到外面抱怨去,咱们还有口饭吃就不错了。" 怎么办?三兄弟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出一个办法:让鲁昭公的侍卫僚苴去说。 决心难下 僚苴是个二愣子,没什么心眼的人,平时跟三个公子的关系还算不错,这一次公为特地给他送了一件礼物,就是季公若送给他的那把弓。 "好说。"得了礼物,僚苴爽快地答应了,全然不去想这是件什么样的事情。 第二天该僚苴值班,接班的时候恰好鲁昭公还在睡觉,僚苴就进了卧室了。 "主公,醒醒,醒醒。"僚苴不管那些,直接把鲁昭公给叫醒了。 "什、什么事啊?"鲁昭公迷迷糊糊问,看见是僚苴,有些不高兴。 "那什么,是这样的。"僚苴也不管鲁昭公高不高兴,反正把自己任务完成再说,当时将公为的计划说了一遍,劝鲁昭公当机立断。 鲁昭公原本还半梦半醒,寻思再睡一会,可是听到僚苴说的是这个事,当时就清醒了。没等僚苴说完,鲁昭公已经光着脚跳到了地上,顺手操起一把大戟,一边骂一边向僚苴刺来:"你个挑拨离间的王八蛋,我今天非杀了你不可。" 僚苴一看大事不妙,转身就跑,一口气跑回家,这班也不敢上了。 其实,鲁昭公倒也不是真想杀他,否则,哪里能让他跑掉? 两三个月,僚苴不敢去上班。直到鲁昭公派人来找他,说是既往不咎,可以回去上班,僚苴这才继续上班。 僚苴恢复上班了,公为三兄弟又来找他帮忙,又给了礼物,僚苴于是又答应了。 "什么,你又说这个?"鲁昭公再次操起大戟了,不过这次没真刺他,只是吓唬他一下,警告说以后不许再说。 基本上,第二次的效果比第一次要好一些,僚苴也没有不敢上班。 公为三兄弟又来找他帮忙,又给了礼物,僚苴又答应了。 这一次,鲁昭公没有再拿大戟了。 "傻孩子,这样的事情不是你这样的人应该管的,专门当侍卫吧,啊。"鲁昭公语重心长地说。他知道僚苴只是缺心眼而已。 基本上,第三次的效果就已经很好了。公为三兄弟一商量,觉得父亲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想干但是不敢干,所以,现在可以直接去劝说父亲了。 公果一向比较受宠,因此劝说父亲的任务就交给了公果。 "孩子,这事情可是件大事啊,弄不好就得搬家,再弄不好,脑袋就得搬家,要小心啊。"鲁昭公对公果说了实话,叮嘱公果要保密,自己再探探其他几个家族的口风。 到现在,鲁昭公基本上是被说动了。不过,还没有下定决心。第48节:三桓一体(2) 鲁昭公先是悄悄地找来了臧昭伯,他知道臧家和季孙意如有仇。 "我觉得很难成功,季孙家的实力太强大。"臧昭伯还比较客观,感觉这事情太冒险。 鲁昭公又悄悄请来了郈昭伯,他知道郈家和季孙意如也有仇。 "我看行,季孙家虽然实力雄厚,可是仇家也多啊。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啊。"郈昭伯报仇心切,大力支持。 鲁昭公这个时候冷静分析了一下,臧昭伯这人生性小心谨慎,他反对是正常的;郈昭伯跟季孙意如仇恨极大,因此他支持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这两人的看法恐怕感性大于理性。要正确分析这件事情的前景,最好是找一个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的人来讨论。 于是,鲁昭公找来了子家懿伯。 "主公,这事情不能干啊,来劝您干这事的,都是怀着私心的。您想想啊,季孙家掌握鲁国政权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虽然他们的仇人不少,可是他们对自己的人还是不错,可以说人心在他们手里啊。这要是失败了,主公您还能住在这里吗?"子家懿伯极力反对,子家家族也是鲁国公族,与三桓家族相处得也都不错,因此他的看法比较客观。 "这个……"鲁昭公有些犹豫了,他知道子家懿伯的话更有道理。"那,你走吧,不过千万要保密啊。" 子家懿伯知道鲁昭公这是信不过自己,既然这样,不如自己识趣一点。 "主公,我知道您怕我泄漏了秘密。我要是把事情泄露出去,我不得好死。"子家懿伯先表了态,看鲁昭公还是不放心的样子,索性继续表态:"这样吧,主公给我腾间屋子,我就住在宫里。" 子家懿伯就这么住在宫里了,有吃有喝还有美女陪聊天,倒也不错。 决定好做 鲁昭公迟迟下不了决心,直到秋季的时候,一件事情让他不再犹豫,决定动手了。 九月,鲁国祭祀鲁襄公,同期,季孙家举行家祭,祭祀季孙家的祖上季友。 因为三桓已经瓜分了鲁国,公室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后宫的费用,已经养不起原先的国家歌舞团。因此,国家歌舞团的演职员工们平时四处走穴,基本上成了社会演出团体,国家演员成了艺人。国家祭祀的时候,花钱雇他们来演出。 按照周礼,鲁国可以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仪,因此祭祀鲁襄公用祭祀天子的标准。于是,鲁襄公的庙里上演祭祀舞蹈,舞蹈名称为《万舞》,一共需要六十四名演员,组成八八演出方阵,称为八佾(音义)。 与此同时,季孙家的祭祀竟然也采用天子规格,也上演《万舞》。 可是,会跳《万舞》的人只有六十六人。 怎么办?艺人们是见钱眼开的,谁出价高,就去谁家跳。 结果,季孙家上演正宗《万舞》,而鲁襄公的庙里只有两个上了年纪的艺人在跳《万舞》。 鲁昭公非常恼火,鲁国公族都很恼火。 孔子是不会错过这样的学习机会的,他去了季孙家观看《万舞》,他也觉得季孙意如太过分了。 按《论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出于这里。原意是"这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后来转化为"这样的事情都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连一个民办教师都觉得太过分了,何况堂堂一国国君的鲁昭公?第49节:三桓一体(3) 是可忍,孰不可忍?鲁昭公决定动手了。 鲁昭公召集了臧昭伯和郈昭伯,商议出兵攻打季孙。到了这个时候,臧昭伯也是义愤填膺,赞成动手了。公为兄弟几个又联络了季公若作为内应,伺机行动。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孟孙家族势力最小,与季孙家族几乎没有往来;叔孙婼因为看不惯季孙家用天子之礼,因此前往家族地盘阚地巡视去了。其余家族,对季孙家族都是既恨且怕。 九月十一日,根据季公若提供的情报,季孙家祭祀结束,该放假的都放假了,家里最为空虚。 "动手。"鲁昭公下令。 宫中卫队、臧家家兵、郈家家兵,三路人马合在一起,鲁昭公亲自带队,神不知鬼不觉杀奔季孙家。季孙意如万万没有料到鲁昭公会出兵讨伐自己,防备不及,被鲁昭公的部队杀进家中。 季孙意如知道大事不妙的时候,已经无路可逃了。好在家中修了一个高台,原先就是为了预防不测的,现在用上了。季孙意如带着亲兵躲上了高台,据台坚守。 鲁国已经多年不打仗,臧家和郈家的队伍更是根本不知道怎么打仗,因此虽然人多,却攻不下季孙家的高台。 季孙意如在高台上也是战战兢兢,生怕下面的点火烧楼,那时候非烤熟了不可。 "主公,我犯了什么罪啊?拜托调查清楚好不好?能不能让我到沂上去,等待您调查清楚啊?"季孙意如对鲁昭公高喊,想要鲁昭公放自己去南面的封地。 "不行。"鲁昭公拒绝。 "那,能不能先双规啊,把我软禁在费地好不好?"季孙意如继续哀求。 "不行。"鲁昭公再次拒绝。 "那,那让我带五辆车出国逃亡行不行?"季孙意如还在哀求。 "不行。"鲁昭公仍然拒绝。 季孙意如绝望了,现在他只能拼命抵抗,然后期待奇迹的出现。 子家懿伯看三家联军拿不下高台,感觉事情有些麻烦。 "主公,还是让季孙流亡算了。现在我们拿不下高台,而季孙家的人很可能就快赶来,到时候恐怕就麻烦了。"子家懿伯建议见好就收。 "不行,斩草要除根,知道不?"鲁昭公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杀掉季孙意如了。 "对,非杀了他不可。"郈昭伯说得咬牙切齿,恨不能亲手杀掉季孙意如。 问题是,攻不下高台,空有决心是不行的。而时间,对鲁昭公们更为不利。 "郈昭伯,你去一趟孟孙家,说服他们帮助我们攻打季孙。"鲁昭公的主意很好,一旦孟孙加入攻打季孙的行列,无论在士气上还是在实力上就都有保障了。 郈昭伯去了孟孙家。 就在鲁昭公攻打季孙家的同时,叔孙家和孟孙家在做什么?他们都没有闲着,两家都在讨论应对的方法。 叔孙家因为叔孙婼不在家,有些群龙无首,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管家管不了这事,这事要由管兵的来管。于是,叔孙家的司马名叫鬷(音宗,古时烹调的用具)戾挺身而出了。 "各位,主人不在家,我呢,虽然是管兵的,可是这么大的事情,我也不敢做主。我问问大家,如果季孙家被灭,对我们叔孙家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鬷戾搞了个民主决策大会,把家臣们都给找来了。 大家议论纷纷,不过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季孙家如果被灭,下一个就是我们家了。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出兵,救季孙。"鬷戾当机立断,是啊,还有什么好说的?第50节:三桓一体(4) 叔孙家的队伍杀奔季孙家,从季孙家西北角杀入,掩杀三家的队伍。三家联军原本就实力不强信心不足,如今看见叔孙家的队伍杀到,知道没戏了,于是蜂拥而逃。鲁昭公见形势不妙,也只好逃回宫里。 那么,孟孙家呢? 孟懿子拿不定主意,正在犹豫,郈昭伯来了,请求孟孙家出兵讨伐季孙。孟懿子还是犹疑不决,于是登上自己家的高台远眺叔孙家,看见叔孙家出兵,知道那是去救季孙了。 "既然叔孙救季孙,孟孙也只能救季孙了。"孟懿子终于下了决心。 孟懿子下了决心,郈昭伯就成了送死,被孟懿子当场处死。 随后,孟孙家族出兵,帮助叔孙解救季孙。 三桓一体,平时看不出来,一旦遇上大事,三桓一定团结一心。为什么这样?说白了,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做人就是虚伪好 鲁昭公仓皇逃回了后宫,好在,不管是叔孙、季孙,还是孟孙,都没有追击鲁昭公的意思,甚至在鲁昭公逃回之后,三家也并没有派兵前来讨伐。 可是,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主公,您可以派人告诉季孙家,就说是被我们这伙人劫持了才攻打他。之后,我们都逃亡到国外。那样,您还可以待下去。不过,今后季孙家恐怕对您的态度不会像从前那么客气了。" 子家懿伯为鲁昭公出了个主意,牺牲大家,保全鲁昭公。 "唉。"鲁昭公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子家懿伯的好意,也知道这是个可行的方案,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历史上有过很多次,而在鲁国尤其可行,毕竟鲁国人是讲亲情的,也是讲面子的,给个台阶让季孙下来,今后自己这个国君还有得做。可是,鲁昭公不想再这样窝囊地待下去了。"子家,当初听你的就好了,两次劝我我都没有听,是我的不对。我知道你的主意很好,但是,好汉做事好汉当,我忍不下这口气,我也不会把责任推给大家。" "唉。"子家懿伯也叹口气,他知道鲁昭公是个有担当的人,既然做了,他一定也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鲁昭公到祖庙祭祀了祖先之后,带着臧昭伯、子家懿伯、季公若等人仓皇出逃,逃到了齐国。 季孙意如转危为安,在对叔孙和孟孙两家表示感谢之后,他要考虑怎么收拾眼前的烂摊子了。 臧家、郈家、季公若以及子家懿伯都不是问题,没收他们的封邑是至少的事情,可是,鲁昭公该怎么对付?季孙意如很是挠头。尽管实际上鲁昭公只是个名义上的国君,可是鲁国是周礼国家,动国君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自己把鲁昭公废掉或者赶走,今后怎么向祖宗交代? 就因为这些顾虑,季孙意如并没有动手,他甚至也在想办法给鲁昭公一个台阶,让双方能够和平共处下去。可是,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发现问题解决了,鲁昭公自己跑了。 "是他自己要跑,这不能怪我了。"季孙意如这样对自己说。 既然鲁昭公已经跑了,既然他的帮手们也都畏罪潜逃,那么,没收他们的封邑就是顺理成章了。 季孙意如首先没收了郈家的地盘和季公若的封邑,之后准备没收臧家的地盘,不过他再三考虑之后感觉如果让臧文仲的后代沦落到士的水平,是不是有点于心不忍。 "这样吧,臧家封地保留,臧会接任族长。"季孙意如保留了臧家的封地,给了臧会。第51节:三桓一体(5) "哎呀妈呀,偻句太灵了,做人就是虚伪好。"臧会兴奋得无地自容,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臧家竟然归了自己,而他把这一切归功于那个龟壳。 既然放过了臧家,季孙意如决定也放过子家懿伯,不仅保留封地,甚至根本不去管他们家的事情。也就是说,子家懿伯随时可以回来。 鲁昭公在齐国 鲁昭公到了齐国,按照国际政治避难的规矩,齐景公热情招待。 "这样吧,我暂时把莒国以西的两万五千户给您,我们随时听候您的命令,我会亲自率领齐国军队帮您打回鲁国。您放心,您的忧患,就是我的忧患。"齐景公送了一块地给鲁昭公,挺够意思。 鲁昭公非常高兴,千恩万谢,以为复国在望。 可是,子家懿伯劝鲁昭公不要接受齐景公的土地。 "主公,那块土地最好别要,一旦接受了土地,鲁国人就会以为您愿意留在齐国做齐国的臣子了,原先想帮您的人就会失望。再者说了,齐国人说话一向不算数的,靠他们是靠不住的。我看,咱们还是去晋国,请晋国人帮忙靠谱一些。"子家懿伯每次的主意都很正,这一次也不例外。 "不,晋国人更不靠谱,那帮腐败分子肯帮忙?"鲁昭公再一次拒绝了子家懿伯的建议,他很讨厌晋国人,也在晋国人那里吃过苦头,因此很不愿意跟晋国人打交道。 说起来,鲁昭公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子家懿伯没有坚持。 这一边,鲁昭公准备借助齐国的力量杀回鲁国,那么,鲁国国内怎样了呢? 叔孙婼在阚地听说首都发生战乱,鲁昭公被迫流亡,于是星夜赶回曲阜。在了解了事情始末之后,去见季孙意如。 季孙意如原本就有些怕叔孙婼,再加上这一次叔孙家救了自己,因此看见叔孙婼来到,十分的恭敬。 "季孙,你竟然把国君给赶走了,大逆不道啊,连累我们两家也跟你挨骂啊。"叔孙婼没客气,指着鼻子斥责季孙意如。 在这件事情上,季孙意如本来就很心虚,被叔孙婼一骂,当时就慌了神。 "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我认打认罚行吗?随便你怎么处置我吧。"季孙意如给叔孙婼跪下,请求处置。 "哼,你了不起,你连国君都敢赶走,你连遗臭万年都不怕,我能把你怎么样?"叔孙婼白了他一眼,依然没好气。 "那什么,咱们把国君请回来怎么样?那我算不算改正错误了?" "嗯,这是唯一的办法了,那就这么说了,我去齐国迎请主公回来。"叔孙婼想了想,事到如今,如果能把鲁昭公请回来,倒也算是个补偿的办法。 就这样,叔孙婼马不停蹄,立即北上齐国,请鲁昭公回国。第52节:孔子北漂(1) 第二五二章 孔子北漂 按照叔孙婼的想法,鲁昭公是愿意回鲁国的,因此,只要自己去请,鲁昭公回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不错,鲁昭公是想回国。可是,跟随鲁昭公的人并不想就这样回国。对于臧昭伯和季公若来说,季孙意如可以放过鲁昭公,但是绝对不会放过他们。也就是说,如果鲁昭公就这样回国,他们是不能跟随着回去的,即便是季孙意如勉强放过他们,他们的封邑也是肯定讨不回来的,他们只能做一个士。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回鲁国只能有一种方式:打回去,推翻季孙意如,夺回自己的封地。 当大家的目标不一致的时候,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将是困难的。 回国没指望了 臧昭伯和季公若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季孙意如把鲁昭公迎回鲁国这件事情。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臧昭伯想了一个办法。 臧昭伯把所有跟随鲁昭公流亡的人召集在一起,进行了一次"洗脑大会",洗脑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首先,告诉大家三桓很坏很阴险,而且不择手段,他们很可能会利诱鲁昭公和大家,然后秋后算账收拾大家,所以,大家要保持警惕性,绝对不相信三桓的任何说法;第二,要相信在齐国人的帮助下,鲁昭公反攻倒算杀回鲁国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赶走三桓,大家分田分地分女人,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一通忽悠,臧昭伯把大家忽悠得群情激奋,性趣盎然,好像金玉美女就在眼前。趁着大家兴奋,臧昭伯提议大家盟誓,盟书早就准备好了,是这样写的:"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缱绻从公,无通外内。"(《左传》) 什么意思?就是大家齐心合力,好恶一致,分清坏人,坚决跟着鲁昭公走,不跟国内外敌对势力有任何瓜葛。 戮力同心,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大家稀里糊涂都跟着盟誓,只有子家懿伯看出了臧昭伯的意图。所以,他坚决不参加盟誓。 "我认为,三桓固然有罪,我们的做法也不恰当。如果我们能够跟三桓谈判,让国君回去,有什么不好呢?你们喜欢流亡就流亡好了,国君是应该回国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国君流落在外,这才是最大的罪过。所以,我不参加盟誓。"子家懿伯果然是个聪明人,话说得一针见血。 叔孙婼从鲁国国内来到,鲁昭公很高兴,他知道叔孙婼与季孙意如不同,他一定是来请自己回去的。 果然,叔孙婼代表季孙意如向鲁昭公请罪,恳请鲁昭公回国。鲁昭公一口答应,毕竟在别人的地盘上住着不是那么自在,何况齐国也未必真的能够帮助自己。 臧昭伯听说叔孙婼来到,立即就猜到了是怎么回事。 "看见没有,我没说错吧?这三桓立即就来忽悠主公了,主公很可能会听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可是我们要保持清醒,要保护主公。"臧昭伯对流亡的人们说,之后安排鲁昭公的亲兵埋伏在路边,等叔孙婼回国的时候,半路上杀掉他,这样,鲁昭公也就回不去了。 鲁昭公的一个亲随叫左师展,他知道了臧昭伯的安排之后报告了鲁昭公,于是,叔孙婼不敢再从来路回去,绕了一个大弯回鲁国去了。 臧昭伯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派人赶在叔孙婼之前到了曲阜,以鲁昭公的名义要求季孙意如恢复臧昭伯和季公若的地位,交还所没收郈家的封邑,否则鲁昭公就不回来。季孙意如一听就火了:"不行,爱回来不回来。" 所以等到叔孙婼从齐国回到曲阜,把鲁昭公愿意回来的事情对季孙意如说了之后,没料到季孙意如却变卦了:"算了,他根本就不想回来,那就别回来吧。" 叔孙婼万万没有想到季孙意如会变卦,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臧昭伯在搞鬼,他只觉得自己被耍了,有一种吃苍蝇的感觉。 "我,我这不是成了傻逼了吗?我,我这不是欺骗了国君吗?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叔孙婼痛不欲生,干脆不想活了。 十月四日回到曲阜当天,叔孙婼斋戒沐浴,让家里的祝史祈祷老天让自己早点死去。十一日,叔孙婼的愿望实现了。第53节:孔子北漂(2) 叔孙婼,一个鲁国好人,就这样死去了。 好人不长寿,说的就是叔孙婼这样的人。 臧昭伯派人搞鬼,鲁昭公不知道;季孙意如变卦,鲁昭公也不知道;叔孙婼在家里求死,鲁昭公也不知道。所以,鲁昭公还筹划着赶紧回国呢。 可是,整个流亡阵营中,只有两个人支持他回去,一个是子家懿伯,另一个是左师展,即便他的儿子公为等人,也都跟臧昭伯站在一条阵线上。 "我看,咱们当初是逃出来的,现在恐怕还要逃回去。"子家懿伯看清楚了形势,要想公开回去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悄悄地溜回去。 于是,子家懿伯和左师展商量,决定子家懿伯留下来迷惑大家,左师展悄悄驾车带鲁昭公回去。 计策算是个好计策,可是真正实施起来,才发现什么计策都没有用。左师展的车刚刚备好,鲁昭公还没有上车,就被鲁昭公的亲兵们发现了,直接把左师展揪了下来,要不是鲁昭公亲自出面,左师展就被当成内奸砍掉了。 没办法,鲁昭公和子家懿伯只好暂时忍着,另找机会。几天之后从鲁国传来消息,说是季孙意如变了主意,叔孙婼自己求死得逞。鲁昭公和子家懿伯知道,要回国是不可能了。 现在,鲁昭公只好安心住在齐国,等齐景公为他出兵了。 孔子看到机会 鲁国的剧变震惊了全世界,这个周礼模范国家竟然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有人惊愕,有人困惑,不过多数人在看热闹。 这个时候,一个鲁国民办教师敏锐地看到了机会。至少,他以为自己很敏锐。 孔子是一个性格略微内向的人,平时比较不善言辞,更不善于溜须拍马。因此,他自己也明白,以自己的性格,要混入官场以及一步步混上去,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因此,要实现自己的富贵梦,就要靠某些特殊的机遇了。现在,这样的机遇来了。 鲁昭公流亡国外,必然需要更多的追随者。而这个时候去投靠他或者说辅佐他,一定会受到重视。那么,如果有一天鲁昭公复国,在他落难时期追随他的人也就都是功臣,必然受到重用。而有齐国的帮助,鲁昭公复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孔子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决定这样做。 "季孙大逆不道,赶走了国君。国君流亡在外,我怎么能够安心留在国内呢?当年国君赞助我去伟大首都,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已经是国君的臣子了。偌大的鲁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了。各位同学,我决定前往齐国,协助国君完成复国大业,有没有人愿意跟从我前往的?"孔子对学生们说。原话不是这样的话,但是意思是这样的意思。 孔子的决定让学生们大为吃惊,大家都是没有见过世面的,骤然说起要辅佐国君,难免都有些忐忑。 "老师,我还要种地养老婆孩子,我,我去不了。"弟子冉耕首先表示不能去,冉耕字伯牛,老实诚恳,比孔子只小七岁。 绝大多数弟子都以各种理由表示不能跟随孔子前往齐国,只有两个人最终决定跟孔子前往,一个是班长子路,孔子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另一个是班上岁数最小的闵损,闵损字子骞,只有二十岁,性格随和厚道,孔子很喜欢他。闵子骞其实对当官没有太大兴趣,不过见老师无人追随,这才挺身而出。 闵子骞是鲁闵公的后人,闵姓得姓始祖就是鲁闵公。所以,闵子骞的身份是士。第54节:孔子北漂(3) 老师要走,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学费是不是要退? 弟子们都没好意思提出这个问题,毕竟老师平时对他们不错,他们对老师也都很尊重。只有一个人来找孔子退学费,谁?颜繇,字季路。 颜繇比孔子只小六岁,说起来,还是孔子母亲那一边的族人,八竿子之外算是个亲戚。因此,孔子当初看在远亲的份上,收了十根腊肉,又暗地里退回去五根,算是半费入学。 也许是家里太穷,颜繇总觉得自己的学费交得有点亏,平时孔子叫他干活也都哼哼唧唧的不愿意,所以孔子对他也没什么好脸色。 有一次颜繇听孔子讲完祭祀的事情,觉得鬼神这东西有点奥妙,于是下课了来问老师怎么样事奉鬼神。 "伙计,人还没伺候好呢,怎么能事奉鬼神?"孔子对他没好气。 "那,那要是事奉不好鬼神,死了之后是不是很惨?"颜繇看不出眉眼高低,还问。 "嗨,先活明白了,再去想死的事情吧。"孔子又噎了他一句。 按《论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一次,颜繇又来找孔子了。 "老师,那什么,上到一半不上了,那,学费退不退啊?"颜繇小心翼翼地问,想要讨回学费。 孔子原本就有些不大高兴,看见颜繇更不高兴,听他说这话就更加不高兴了。 "伙计,脑袋被门夹了吧?你的学费本来就只交了一半,别人能来要学费,你也不能来要啊。再者说了,我这一去不会太长,等我回来的时候说不准是什么呢,你还怕亏了自己吗?"孔子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三言两语打发了他。 热脸贴上冷屁股 俗话说:干革命要跟对人。 孔子没有干过革命,不太懂这个道理。其实,就算懂,也没有用,因为他现在根本没有资格去跟对人。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十月,这一年孔子三十五岁。 一乘车从曲阜出发了,车还是当初去伟大首都时候鲁昭公送的。闵子骞驾车,子路为御,载着孔子,师徒三人就这样上路了。 一路急行,就来到了齐国阳州(今山东东平县),鲁昭公就暂住在这里。孔子和两个弟子兴冲冲去找鲁昭公,第一次见国家领导人,尽管是前任的,难免还是有些紧张。在去之前,孔子还专门和两个弟子演练了见国君的礼仪。 可惜的是,白练了。 "你们是干什么的?"鲁昭公的住处,弥漫着警惕的气氛,孔子师徒三个被拦在了大门口,守门的大声喝问。 "在下是孔丘,国君蒙难,特来探望,希望为国君效力。"孔子小心翼翼地说,有些害怕。 "哪个单位的?"守门的接着问。原话不是这样,意思就是这样。 "我,我……"孔子到这个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好像为国君效力的资格都没有。 子路在旁边看着老师尴尬的样子,忍不住插了话:"我老师是鲁国最有学问的人,现在教书育人。" "哈哈哈哈,原来是民办教师。"守卫们笑了起来,然后突然板起了面孔:"滚,快滚得远远的。告诉你们,不要再来惹我们生气了,否则别怪我们把你们当奸细。" 守卫们骂骂咧咧地赶人,要不是看着子路身材魁梧样貌凶恶,几乎就要动手打人。 闵子骞见势头不好,赶紧赶车离开了。第55节:孔子北漂(4) 郁闷,绝对的郁闷。 孔子现在欲哭无泪,豪情万丈而来,谁料到当头一记闷棍。正是:一张热脸,贴上了冷屁股。 "怪不得国君会被赶走,看看他手下这帮人,唉。"孔子叹了一口气,对鲁昭公表示失望。 现在孔子的处境非常尴尬,就这样回去实在是太没有面子,大家都会瞧不起自己,甚至连这个私人学校也未必能开下去了,而且要担心季孙是不是会派人来收拾自己。可是,如果不回去,怎么办? 孔子很后悔,早知这样,绝不会来冒这个风险了。可是,后悔是没有用的。问题是,不管后悔不后悔,现在该怎么办? 关键时刻,闵子骞出了一个主意。 "老师,我姥姥是齐国人,我舅舅姓高,是高家的人,要不让我舅舅帮个忙,先在高家谋个职,在齐国待一阵子?"闵子骞是个聪明人,虽然岁数不大,但是比子路看得清楚,他知道这种情况老师是绝对不能就这样回鲁国的,不如先在齐国待一阵子。 "嗯,也好,这样离国君也近,随时可以听候召唤。"孔子求之不得,还心存侥幸。 还好,闵子骞的舅舅还很卖力,高家的家长高昭子(高张)给了孔子一个职务,基本上相当于家庭教师,辅导高家子弟们的学业。子路和闵子骞作为助教,同时留下。 按《史记》。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就这样成了北漂一族,留在齐国打工了,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打工,而是过渡一段时间。不过,在过渡的这段时间里,孔子有了新的想法。 "我想去见见齐景公,在齐国当个大夫。"孔子对两个弟子说。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资格也没有底气说自己要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思想。 "老师啊,我们可是鲁国人,不为鲁国效力,怎么为齐国效力呢?"子路问,老师总是说要忠于祖国,怎么现在不忠于祖国了? "不能这么说啊,如果我们能帮助齐国遵从周礼,那齐国就变成了另一个鲁国了,跟鲁国还有什么区别呢?之后我们再帮助鲁国恢复原先的秩序,那鲁国就回到了最初那个美好的时代了。"孔子说。他就知道子路会有这个问题,也早就想好了答案。 按《论语》。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于是,孔子请求高昭子把自己引荐给齐景公,高昭子对孔子的学问非常欣赏,因此帮了这个忙,而齐景公也很乐于接见各国来的贤士,因此接见了孔子。 在这次会见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这个理论得到齐景公的赞赏,齐景公因此准备在齐国给孔子一个封邑,把孔子留在齐国重用。不过,因为国相晏婴对孔子的人品和治国理念极不认同,阻止了齐景公。 按《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一段,见于第六部第二三七章。 按《史记》。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这段记载十分可疑,根据《左传》,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并没有访问鲁国。即便是齐景公来访,向一个民办教师请教秦穆公的事迹也是没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可以确切地说,孔子第一次见齐景公是在鲁昭公二十六年。 孔子在齐国的政治前途因为晏婴的阻挠而基本葬送,孔子对于晏婴非常痛恨。不过,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孔子了解了晏婴的为人和他的高尚品德,因此由怨恨而转为敬佩。 因此在《孔子家语·辩政篇》里孔子说道:"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民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 按《论语》。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后来子路为这件事情问孔子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再怨恨晏婴,孔子抬起头,目光幽远深邃地说:"晏子说过,君子可以意见不同,但是不能互相怨恨;小人表面上一致,暗地里勾心斗角。我和晏子都是君子,怎么能互相怨恨呢?" 按《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这句话的出处,正是晏婴当初批驳梁丘据时说的话。(事见《左传》鲁昭公二十年及《说春秋》第六部第二三四章)第56节:孔子的领悟(1) 第二五三章 孔子的领悟 在齐国待了两年,孔子最终还是决定回鲁国。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齐国为鲁昭公讨伐鲁国的战争失败,而晋国人根本没有要帮助鲁昭公的意思,也就是说,鲁昭公归国无望了。 毫无疑问,站错了队。 还好,没站进去。到现在,孔子暗暗庆幸当初被拒绝,否则,还真不好回国了。 孔子自己总结,在齐国两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高家听过一回韶乐,听得孔子如醉如痴,沉醉其中三个月不知道肉味,从此算是见识了音乐的极大乐趣。 按《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乐史称舜乐,舜所作之乐。夏、商、周三代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姜太公入齐,韶乐传入齐国。而高家世为上卿,因此可以演奏韶乐。 苛政猛于虎 从齐国回鲁国,尽管有些失落,但是更多的是庆幸。 师徒三人的心情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毕竟是回家。 路过泰山的时候,孔子突然听到有女人哭泣的声音,声音非常凄惨。顺着哭声望去,果然看见一个中年妇女正在痛哭。 "听这人的哭声,似乎有好几重悲哀啊。子路,你去问问是怎么回事。"孔子觉得好奇,派子路去问个究竟。 子路下了车,走了过去。 "大嫂,遇上什么事情了,哭得这么伤心?"子路问。 "唉,别提了。当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我老公又被老虎吃了,今天我儿子也被老虎吃了。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我的天啊,呜呜呜呜……"中年妇女一边说,一边哭。 "那,明知道这里有老虎,你们怎么不离开呢?"子路觉得不可思议,跟着问。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啊,呜呜呜呜……"中年妇女接着哭。 泰山一向属于三不管地带,不属于齐国也不属于鲁国,因此住在这里不用缴纳税赋。 子路把打听到的情况向孔子转述了一遍,孔子叹了一口气:"你们记住啊:苛政比老虎更可怕。" 这一段出于《礼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第57节:孔子的领悟(2) 苛政猛于虎,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孔子对管子的敬佩 回到鲁国,季孙倒也没有来找他的麻烦,孔子依旧搞他的私立学校,原先的学生重新回来上课,又新招了一些学生,而课程中增加了许多音乐的内容。 孔子私立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更多,层次也更高。说起来,这一切还得益于孔子的齐国之行。自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来,齐国成为世界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大量的各国人才涌向齐国,齐国也成为各国士人最向往的地方。孔子这一趟齐国之行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住在高家,见过齐景公,听过韶乐,此外孔子对晏婴赞不绝口,一口一个晏子兄,搞得大家以为他们是好朋友。 如果说孔子去伟大首都算是镀了一层金,去齐国等于又镀了一层金。 平心而论,在齐国的两年,孔子还是长了不少见识。 最初孔子对于管仲颇不以为然,认为他违背周礼,不是个值得尊重的人。 没有去齐国之前孔子断言管仲是个不懂得圣贤之道的人,有学生问管仲是不是节俭,孔子就说:"管仲有三个家,还设了三个管家,怎么能说他节俭呢?"又有学生问管仲是不是懂得周礼,孔子就说:"国君的宫门建屏风照壁,管仲的家门也建;国君在堂上设置放酒杯的几座,管仲在家里也设置。管仲如果懂得周礼的话,谁还不懂?" 按《论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可是到了齐国,孔子发现自己的看法有问题了。经过两年在齐国的生活,孔子发现自己完全错了,管仲的高明完全不是自己所能想象的。 在离开齐国之前,子路又问起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这一次,他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答。 "老师,当初管仲和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召忽自杀,管仲却不去死,岂不是不仁?"子路问道。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感觉最近孔子总在称赞管仲。 "怎么能这么说呢?管仲九次集合天下诸侯,称霸天下,却不是靠武力。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还有比这更大的仁德吗?"孔子瞥了子路一眼,心说我都进步了,你还没进步。 按《论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可是,子路想不通,当初贬低管仲的是你,如今赞扬管仲的还是你。好吧,我给你一点一点来。子路是个轴脾气,什么事情想不通,就一定要追问到底。 "那,老师说管仲是个什么人?" "是个伟大的人。" "不对,我觉得是个小人。"子路要跟老师争辩了,他经常跟老师争辩。"当年管仲游说齐襄公,结果齐襄公没尿他,说明他口才不行;想扶立公子纠,结果又失败了,说明他能力不行;家族在齐国被灭了,却一点也不伤心,说明他没心没肺;被关在槛车里却一点也不惭愧,是没脸没皮;当初要害死齐桓公,后来却投奔齐桓公,这是没有贞操;召忽殉难,他却偷生,是没有仁德。这样的人是标准的小人啊,老师怎么说他是伟大的人呢?"第58节:孔子的领悟(3) 子路的这一套,全都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如今用来反问孔子。孔子笑了笑,对付子路,还是有把握的。 "管仲不是没有口才,是齐襄公自己没有大脑;管仲也不是没有能力,是天时不对;管仲也不是没心没肺,是他知道天命;管仲也不是没脸没皮,是懂得克制自己;管仲也不是没有贞操,是知道权变;管仲也不是没有仁德,你想想啊,召忽是个一般的人才,如果不死呢,迟早也会被俘虏,还不如死了博一个好名声。可是管仲是什么人?他的能力是辅佐天子教导诸侯的,死了就是一堆烂肉,不死则功盖天下,泽被后代,为什么要去死呢?子路啊,你真是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啊。"孔子一番话,听得子路晕头转向,好像老师从前不是这么说的啊,可是听起来还很有道理啊。 (这一段见于《说苑》,原文不录。) "可是,可是老师说过管仲不懂周礼啊。"子路怯怯地问。他怕再问下去,老师该说他傻了。 "关键是仁德,如果人没有仁德,懂礼有什么用?懂音乐又有什么用?"孔子反问,子路无言以对。 按《论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可是,子路还是想不通,想了想,又问:"老师,那,管仲这么多优点,可是,他聚敛了那么多财产,不都是从别人手中抢的吗?" 孔子瞪了他一眼,心说这小子怎么这么多问题? "不错啊,管仲的财产是不少,可是都是该得的啊。所以,就算是他抢了别人的财产,别人也都服气啊。譬如他夺了伯氏的封邑,伯氏一下子从小康回到了温饱,人家到死也没有一句怨言啊。"这倒是实话,孔子见过伯氏的后人,到现在也都不怨恨管子。 子路还是一头雾水,不过他相信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管仲从坏人变好人了。 按《论语》。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四十而不惑 就在孔子回到鲁国的当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回国的路上特地去了一趟齐国,然后经过鲁国回国。 到鲁国的时候,季札的长子突发心肌梗塞而死,于是季札决定就地葬掉儿子再走。孔子听说了,说:"季札是吴国最懂礼仪的人,我们要去观摩一下。" 于是,孔子带着几个弟子去现场观摩季札怎样埋葬儿子。 季札首先找人挖了墓穴,墓穴不深,还没有挖到泉水。季札长子入殓的时候,就穿着平时穿的衣服。下葬以后,又在墓地上堆土,长宽和墓穴相当,高度到可以让人靠。土堆好之后,季札袒露左臂,望右绕着土堆走,一边走一边哭,走了三圈。之后季札对着墓说:"骨肉又回到土里去,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你的灵魂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说完,季札就带着随从上路了。 "嗯,季札的做法完全符合礼制。"孔子对学生们说,他也算是又学到了知识。 因为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在鲁国官场有什么前途,所以孔子现在开始专心教学,把这当成了自己一生的职业,谋生的唯一方式。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在教学和学问上狠下工夫,不再像从前那样虚浮,对于世态也看得比较淡定起来。 心态摆对了,位置摆对了,孔子的境界也就开始有了大幅的提升。 按《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59节:孔子的领悟(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些体会,都是这段时间得来的,也是孔子身体力行的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三年后,到鲁昭公三十年,这一年孔子四十岁。这个时候孔子已经非常博学,看事物能够客观分析,一针见血。 "嗯,我对人世间的道理感到不再迷惑了。"四十岁这一年,孔子这样总结自己。 按《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鲁昭公死了 鲁昭公三十二年,鲁国出了一件大事,鲁昭公薨了。鲁昭公死在了齐国的乾侯,到死也没能回到鲁国。 齐景公虽然没有能够帮助鲁昭公回国,可是也算够意思,鲁昭公二十七年他出兵攻占了鲁国的郓地给鲁昭公居住,好歹也算让鲁昭公住回了鲁国。不过没过多久,季孙派兵又把郓地夺回来了,鲁昭公只好又住到乾侯去了。 鲁昭公把希望寄托在晋国人身上,原本晋顷公有意帮助鲁昭公,可是当时的中军帅范鞅收了季孙家的贿赂,劝说晋顷公不要管鲁昭公。而宋国和卫国本来也有意帮助鲁昭公,一看晋老大的态度,大家的心也都凉了。 到鲁昭公三十一年,这一年范鞅已经退居二线,魏舒担任中军帅,而晋定公登基,决定出兵帮助鲁昭公回国,借这件事情重树国际威望。这个时候,老腐败范鞅又跳了出来。从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个角度说,范鞅也算是个负责任的腐败分子了。 范鞅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无法阻止晋定公出兵,那么就只能曲线救国了。范鞅派人紧急去了鲁国,把当前的情况通报给季孙意如,让他火速前来晋国主动认罪,范鞅可以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季孙意如于是启程前往晋国,范鞅先去通报了晋定公,晋定公的意思,来了正好就地捉拿。 "主公,咱们是大国,是霸主,要有大国风范啊。人家主动前来认错,咱们反而抓人家,那不成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坦白从宽,牢底坐穿了?今后谁还敢来啊?我看不如这样,主公您也别见他,就让荀砾接见他,如果他愿意认错,愿意亲自去把鲁昭公给请回去,那不就行了吗?咱们不用出兵,还把事办了,主公您的威望不是一下子就起来了吗?"范鞅一通忽悠,晋定公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的建议去办。 荀砾接见了季孙意如,季孙意如痛哭流涕,认错态度极其诚恳,也愿意和荀砾一起去郓地把鲁昭公请回曲阜。 于是,两人前往乾侯去见鲁昭公。 "跟季孙回去吧。"子家懿伯建议。 "不要。"臧昭伯反对,接着说了自己的理由。"晋国人一句话,季孙就乖乖地来了,如果主公坚决要求赶走季孙的话,晋国人一定也会帮忙的。" 臧昭伯的话得到众人的附和,鲁昭公有点心动了,他原本同意子家懿伯的建议,现在则决定试探一次。 "荀元帅,感谢贵国国君替我们伸张正义。我回鲁国可以,不过我再也不想见到季孙,他在我就不回去,我回去他就得滚蛋。我不是说气话,我对河神发誓。"鲁昭公以为自己严正表示态度之后,荀砾立即就会向季孙发驱逐令。第60节:孔子的领悟(5) "这个……"荀砾有些吃惊,这鲁昭公也太得寸进尺了。"我家主公的意思就是让贵国君臣和谐,冰释前嫌。如果您提出这样的要求,我做不了主,请允许我回国向国君汇报一下。" 荀砾很生气,觉得鲁昭公这样的人真不值得帮。所以说完话,离开鲁昭公的住所,对在外面等候的季孙意如说:"算了,你们国君还不肯原谅你,你自己回国,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吧。" 季孙意如一听,笑了,请你你不回去,这可不赖我了。 季孙高兴了,屋子里鲁昭公一帮人都有点傻眼,这荀砾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回来了。何况,荀砾刚才的口气和脸色都不太好,明显是非常生气。 大伙没什么话说,各自散掉了。 "主公,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偷偷出去,追上季孙,他一定会带主公回国。"子家懿伯出主意,这个时候,也只有他能给鲁昭公出主意。 "好。"鲁昭公这个时候总算明白了,子家懿伯每个主意都是好主意,都怪自己从前不听他的。 主意是个好主意,可是太晚了,臧昭伯一伙人早就防着这一招呢,车马全控制了。 "唉。"鲁昭公叹了一口气,他知道,最好的机会错过了,要活着回鲁国的可能已经越来越小了。 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什么都不好。 鲁昭公三十二年,鲁昭公终于在绝望中死去。 死前,鲁昭公拿出自己压箱底的宝物赏赐给跟随自己流亡的大夫们,结果没有人要。最后还是子家懿伯率先接受了,其余人才接受了。不过等到鲁昭公死后,子家懿伯又把接受的赏赐还给了鲁昭公的管家,其余人也都还掉了。 鲁昭公死在国外,有一个大问题:谁来继任。 按理,应该是鲁昭公的太子,太子是谁?公为?错,鲁昭公已经把他给撤了。为什么撤他?好几个理由,听起来很搞笑的理由。 两年前的时候,鲁昭公给了二儿子公衍一件羔羊皮衣,然后让他去把一块美玉献给齐景公。结果公衍把美玉和皮衣一块献给了齐景公,齐景公一高兴,把阳谷封给了他。鲁昭公非常高兴,因为他一直就很喜欢阳谷这个地方。 "嗯,还是公衍比较会办事。"鲁昭公现在喜欢公衍了,再想想自己流落国外,都是当初公为蹿唆的结果,气就不打一处来。"公为这个王八羔子,不配当太子。" 既然有心要废掉公为,让公衍做太子,鲁昭公又想起公为的很多不是来。想来想去,其中的一件让鲁昭公最为恼火。 原来,当初公为和公衍的母亲一块进入产房,结果公衍先生出来。公为的母亲对公衍的母亲说:"好姐妹,咱们一块进来的,希望一块出去向老公报喜,这就是双喜临门了。" 公衍的母亲想想也是,就答应了,孩子生出来之后,一直没抱出去。三天之后公为出生,公为一出生,公为的母亲也没跟公衍的母亲打招呼,也不管什么双喜临门之类的东东了,直接叫侍女给抱出去见鲁昭公报喜去了。就这样,本来是弟弟的公为成了哥哥,被立为太子,本来该是太子的公衍成了一般的公子。这事情鲁昭公早就知道,不过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也就将错就错了。只是如今看公为不顺眼,又想起来了。 "公为,你这个骗子,你骗了我这么多年了,还害得我流亡海外,我今天要废掉你的太子。"鲁昭公把这个账算到了公为的头上,其实这事还真不赖公为,当初他也是被抱出来的,也不是自己跑出来的。 总之,鲁昭公废了公为,立公衍为太子。 只是,一个流亡的国君,他立的太子能够成为国君吗?第61节:阳虎执政(1) 第二五四章 阳虎执政 季孙意如对鲁昭公其实并不怨恨,鲁昭公随时回去他都欢迎。当初鲁昭公逃去齐国的前几年,季孙意如每年都派人给鲁昭公送马,还送衣服鞋子。可是鲁昭公不领情,每次都把马卖掉,把送马的人扣押起来,当然,衣服鞋子留下来穿。几年之后,季孙意如不再送了,再送就是脑子有毛病了。 其实,这也不怪鲁昭公,扣人卖马的是臧昭伯们干的,他们就是要让季孙对鲁昭公更多些怨恨。 鲁昭公死在了齐国,这让鲁国人民感觉很不舒服。季孙意如也觉得有些愧疚,于是决定把鲁昭公的灵柩接回来,安葬在祖墓。另外,谁来当国君的问题,季孙意如也已经考虑好了,他要立鲁昭公的弟弟公子宋为国君。 子家懿伯 季孙意如派叔孙不敢(即叔孙成子,叔孙婼之子)前去齐国迎接鲁昭公的灵柩,临行之前特地交代:"子家子(即子家懿伯)这人我了解,非常有能力,人品也好,所以你一定要让他回来,等他回来,我愿意跟他共同执掌国政。" 这辈子,季孙意如这件事情做得最地道。 叔孙不敢就这么去了乾侯,到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见子家懿伯。 "几件事情跟您通报一下,第一,鲁昭公不能回国,都是公衍公为在捣鬼,所以他们谁都不能担任国君,我们已经决定立公子宋为国君了;第二,虽然您跟随鲁昭公出亡,可是您的封邑、职位等等一切待遇都从来没有改变过;第三,季孙特地叮嘱我,邀请您回国和他共同执政;第四,现在跟随鲁昭公的人中,谁能回国谁不能回国,您说了算。"叔孙不敢对子家懿伯很恭敬,一五一十转达了季孙意如的意思。 出乎意料,子家懿伯拒绝了。 "立新君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卿大夫们商议,还要用守龟占卜之后才能定,我不敢发表意见。至于谁能够回去,其实很简单,当初随着鲁昭公攻打季孙的谁敢回去?其他人都应该回去。至于我,鲁昭公只知道我随他流亡,不知道我还会回去,所以,多谢好意了,我是一定不会回去的。"子家懿伯说得其实很清楚,不管季孙怎样宽宏大量,实际上跟他有仇的人是无论如何不敢回去的,而自己也决定不再去沾惹鲁国的是非。 子家懿伯,真正的高人。 真正的高人,总是能正确地判断形势,总是能拒绝眼前利益的诱惑。 灵柩上路,子家懿伯送到齐鲁交界处,留在了齐国。其余的人此时还不知道谁来接任国君,还抱有公衍继位的侥幸心理,于是一路跟随,一直到曲阜郊区。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公子宋已经准备继位了。 "快逃命吧。"臧昭伯大叫一声,率先逃命,攻打过季孙的人都逃往国外去了,没有攻打过的人则留了下来。 一切,都如子家懿伯所料。 公衍、公为等公子选择了留下,他们不愿意再流亡了,而且叔孙不敢也早已经保证了他们的安全和今后应得的地位。 昭公灵柩回来,季孙意如下令把昭公的墓和祖墓分开。 "你生前不能事奉国君,死后还把他的墓跟祖墓分开,太过分了,你这不是找骂吗?"大夫荣驾鹅反对。 "噢,是啊。"季孙意如跟他爹季武子一样,别人一说什么,他就恍然大悟。第62节:阳虎执政(2) "那,给他取个不好听的谥号怎么样?"季孙意如总之就是想贬低鲁昭公。 "你这不是更要挨骂吗?"荣驾鹅又反对。 "噢,是啊。"季孙意如又觉得有理,于是给了鲁昭公"昭"的谥号。 鲁昭公下葬之后,公子宋登基,就是鲁定公。 鲁定公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叔孙不敢和仲孙何忌(孟懿子)为卿,原来,这两位都是在鲁昭公流亡期间继承了父亲的卿位,但是没有国君的正式任命。 这一年是鲁定公元年,孔子四十三岁。 阳虎 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孔子准备安心做一个教书匠的时候,国内外却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令孔子重燃了从政的念头。 鲁国现在的格局是:国君鲁定公,三桓则分别是季孙意如(季平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不敢(叔孙成子),而权力在三桓,权力核心又在季孙意如。 季孙意如家中又分为两派,一派以大管家阳虎为首,仗着季孙意如的信任,为所欲为。另一派是季孙意如的儿子季孙斯以及季孙家的家臣仲梁怀,他们很反感阳虎,跟阳虎对着干。 鲁定公五年,季孙意如前往鲁国东部视察,结果在回来的路上因病去世。于是,季孙斯接任,就是季桓子。 阳虎主持了葬礼,要求用一块宝玉为季孙意如陪葬。 "不行,这块宝玉是国宝,当初鲁昭公流亡国外,咱们主公佩戴着这块宝玉管理国家。现在我们有了国君了,主公就不能佩戴了,又怎么能用来陪葬呢?"仲梁怀不给,他以为现在季孙斯掌权,自己的靠山比阳虎要硬了,因此可以不给阳虎面子了。 阳虎没办法,因为仲梁怀是家里的财物总管,宝玉在人家那儿放着呢。 葬礼的时候,阳虎把这事情告诉了好朋友公山不狃,公山不狃也是季孙家的家臣,担任费邑邑宰,也就是季孙家大本营费邑的总管,地位和实力仅次于阳虎。 "狗日的以为有靠山了,不把我放眼里了,我打算赶走他。" "算了,他也是为了主公的名誉,您就别放在心上了。"公山不狃劝说阳虎,他觉得这不算是个大事。 这事情就算这么过去了。 季孙斯接任之后,照例要巡视一遍自家的地盘。于是,让阳虎管理家务,自己带着仲梁怀去了。 第一站就是费邑,这里是公山不狃在管理。公山不狃带着季孙斯四处巡视,一路上照顾得不错,季孙斯也很满意,对公山不狃非常客气。可是,仲梁怀一向就认为公山不狃是阳虎一伙的,这个时候应该打击。所以,仲梁怀到处挑刺,态度也很无理,这让公山不狃非常恼火。 "狗日的,怪不得阳虎想赶走他,这种人就应该赶走。"公山不狃现在算是恨透了仲梁怀,派人去联络阳虎,商量怎样赶走仲梁怀。 季家最有实力的两人联手收拾仲梁怀,如果放在从前,这不是问题,可是现在季孙斯继位,仲梁怀是他的头号心腹,要赶走仲梁怀,季孙斯这一关就过不了,怎么办? "一不做,二不休,连季孙斯一并收拾。"阳虎和公山不狃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干一票大的。 促使阳虎和公山不狃下定决心的另一个原因是,仲梁怀不间断地在季孙斯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季孙斯对他们的态度越来越差,随时准备炒他们的鱿鱼了。 季孙意如六月去世,到九月二十八日,阳虎和公山不狃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九二八政变",两人首先囚禁了季孙斯和公父文伯,然后以季孙斯的名义驱逐仲梁怀。仲梁怀一看大事不好,驱逐就驱逐吧,总比砍头强,于是赶紧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齐国。第63节:阳虎执政(3) 季孙斯被关了半个月,一开始还很强硬很恼怒,认为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一定会受到谴责,家族里的人一定会来救自己,孟家和叔孙家一定会来救自己。可是,后来他才发现,谁也不会来救自己了,季孙家都是阳虎的势力,叔孙不敢胆小如鼠,真是不敢来救自己,而孟懿子不仅胆小,而且跟阳虎本来就是一家,更不会得罪阳虎。 "那什么,我服了还不行吗?"季孙斯终于服软了,现实面前,实力比什么都好使。 "服了是吧?早说啊,签盟约吧。"阳虎准备了一份盟约,大致意思就是今后这个家虽然季孙斯还是老大,但是阳虎说话才算数。 盟约就这么签了,季孙斯就这么成了阳虎的傀儡。第二天,祭神诅咒,释放季孙斯,同时驱逐了公父文伯等几个季孙斯的死党。 到现在,季孙算是能体会到鲁国国君的那种无奈了。 阳虎掌控了季孙家,叔孙和孟孙也都纷纷服软。于是,阳虎摇身一变,成了执掌鲁国大政的人。当年,叔孙不敢鞠躬尽瘁,儿子叔孙州仇(武叔)继位,岁数还小,更加不敢说三道四。 消息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叹息了一声:"唉,陪臣执国政啊,这个国家是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