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债、拖欠、催债 发过誓的人是不能抵赖的,在那个年代是这样的。骗人可以,骗鬼神不可以。 祭足从宋国回来,随行的队伍中混杂了公子突和雍纠。两天之后,祭总理号称生病,发了病危通知,于是,全体大夫前往总理府探望。 但是,总理根本没有生病。“各位,公子突无罪被流放宋国,宋国上下义愤填膺,将要出兵前来讨伐。而郑国目前还沉浸在悲痛之中,肯定不是宋国的对手。怎么办?古人说得好:社稷为重,君为轻。当今只有一个办法,请主公让位给公子突,大家看怎么样?”大 伙都齐了,祭足也是开门见山。外面,兵器相碰撞的声音,士兵轻声说话的声音。 “我支持,公子突比他哥哥更适合管理郑国。”高渠弥第一个响应,因为昭公一向不喜欢他。他现在是国防部长。总理和国防部长都表态了,大家还有什么话说?拥护,全体拥护。“我这就带兵去把公子忽给砍了。”高渠弥说着,就要起身。祭足连忙拦住他,说道:“算了,何必赶尽杀绝呢?赶他 走也就行了。”祭足当即派人给昭公送了快递,快递上有所有卿大夫的签名,内容大致是:国防部政变,您下课了,公子突上课了,快 逃。昭公逃了,逃往卫国。算起来,从继位到下课,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因为昭公宽厚,公子危和公子仪原本呆在郑国没跑。如今公子突回来了,赶紧逃命吧。于是一个去了蔡国,一个去了陈 国。 公子突登基了,就是郑厉公。 郑厉公上任第二天,宋国特使就来了。 祝贺?是要债来了。这个时候,郑厉公后悔了,看看《丁亥条约》,看得自己头皮冒汗,这不是卖国条约吗?这不是要被后人骂吗?这死了敢去见自己老爹吗?郑国的土地,每一寸都是老爹费尽心机,东征西讨得来的,就这么送出去了? “老祭啊,想想办法吧。”厉公把祭足请来,大家商量。“啊,这条约你也敢签?”祭足一看,也吓出一身汗来,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有这么一份卖国条约等着自己。早知有这个 条约,就是死也不敢把公子突给弄回来了。“别说那些了,想办法吧。” 两人商量了一天,达成以下共识:首先,城池一座也不给,宁失千金,不失寸土。答应把三城的贡赋都给宋国,但是要秋收之后再给。对宋国就说刚刚登基,若是立即割城,恐怕国内动乱。第二,白璧、黄金先给三分之一,以后再补;第 三,每年给宋国的谷子,从明年开始算。就这样,郑国把自己的方案给宋庄公送去,同时送去白璧三十双,黄金三千镒。“马拉戈巴兹。”宋庄公大怒,直骂公子突忘恩负义。“在宋国像条狗一样,回了郑国就不认账了。”第二天,宋庄公派来追账的人就到了,说是不按协议执行就不回去,坚决坐地泡。 面对坐地泡,怎么办? “这样吧,我们请齐国国君和鲁国国君出面,为我们转圜斡旋吧。”祭足从来没有碰上过这样的事情,也只能尽量想办 法。事到如今,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郑厉公当下派出特使,带着国礼分头前往齐国和鲁国。特使来到齐国,说明来意,齐僖公拍桌子大怒:“公子忽有什么过错?啊?为什么废了他?等我抽出空来,率领天下诸 侯讨伐郑国,还他一个公道。”在齐僖公的心里,虽说公子忽两次拒绝求婚,但是始终还是喜欢公子忽,为他抱不平。 礼物留下,特使滚蛋。 郑国使者在齐国碰了一鼻子灰,在鲁国却是受到欢迎。鲁桓公是个热心肠,也想多交些朋友,何况,鲁郑两国也是传统友邦,帮忙说几句话也不费什么事情。 鲁桓公约了宋庄公相会,两国元首就在扶钟这个地方进行了最高层会晤。 “老宋,我看就算了吧,郑国确实有困难。”寒暄之后,鲁桓公开始劝解。“不行,大家都是中原国家,不能说话不算话啊。再说,那几个城池又不是粮食,说句话就给过来了,有什么困难不困 难的?” “那是人家的祖业嘛,考虑一下感受。”“感受,怎么不考虑我的感受?” 基本上,第一次斡旋失败。郑国知道斡旋失败以后,派人给鲁桓公送来了一样东西,什么东西?商彝。彝是什么?青铜祭器。商彝呢?就是商朝传下来的文物,宋国祖庙里的镇庙之宝。那么,这超级文物宝贝怎么在郑国这里?公子冯回国继位之后,作为感谢送给郑 国的。郑国现在把这个拿来了,希望鲁桓公帮着还给宋国,抵了那三座城池。当然,拿这东西也是顺便提醒宋庄公:别忘了你 也欠我们的情。鲁桓公还真是个热心人,再次约会宋庄公,老地方见。 “看,这是当年你给郑国的感恩礼物,他们一直珍藏着,如今还给你,希望能抵得上那三座城池。”鲁桓公让人取出商彝,还给宋庄公。 “我说是什么呢,这么个东西,我们祖庙里有的是,算什么宝贝?我还是要城池。”宋庄公打死了就是要城池,心说咱 也不是玩文物的,要那干啥?第二次斡旋再次失败。 两次斡旋失败之后,宋国的催债代表团来得更勤了,说话越来越不客气,要吃要喝要回扣,弄得郑厉公非常不爽。于是,郑厉公又派人去恳请鲁桓公继续斡旋。 鲁桓公向宋庄公第三次发出热情邀请,希望就郑国债务问题进行新一轮斡旋。宋庄公很烦,他对鲁国的使者说:“你知不知道我已经很烦了,你知不知道你们主公已经很烦人了。郑国欠债不还跟你们有什么关系?没事自己找地方凉快去吧,拜托不要来掺和了。” 两个字:拒绝。第60节:第十九章 朋友靠不住(3) ——反目成仇 鲁桓公的邀请遭到粗暴拒绝,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他很愤怒,实际上他一直很讨厌宋庄公这个人,前两次会晤已经充 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给脸不要脸,打他。”鲁桓公决定。鲁国打宋国历来是有心得的,宋国的郜鼎都给鲁国抢回来了。于是,鲁桓公与郑厉公在武父秘密会见,两国元首在对宋问题上十分一致,一拍即合。“老宋贪得无厌,我早就想跟他翻脸了。鲁哥,我听你的,咱们办了他。”厉公是什么人物?他是郑庄公最欣赏的儿子 ,决不是一个受窝囊气的人。鲁郑两国迅速组成联军,鲁桓公、郑厉公亲自领军,进发宋国。 听到鲁郑联军靠近国境的消息,宋庄公有些傻眼了,狗急了还跳墙呢,把人家逼急了,可不要跟你拼命。 反目成仇了。 放着恩公不当,非要当仇人。怎么办?硬着头皮也只能打了。可是宋庄公也知道宋国的队伍根本就不是郑国的对手,何况还有鲁国。他听说齐僖公对郑厉公很不满意,说不准齐国愿意跟自己联合起来抗击郑国呢?宋庄公紧急派出华督前往齐国。齐国跟宋国历来也不是什么友好国家,齐僖公尤其讨厌宋庄公,所以对华督也是爱搭不 理。到了这个时候,华督也只好厚着脸皮说话了:“公子突这个白眼狼,我们也是被他给骗了,否则怎么会把公子忽赶走呢?如今这个王八蛋联合鲁国来攻打我们,希望贤侯不计前嫌,帮助我们击败他们,活捉公子突,帮助公子忽复位。”“不好意思,我们正要打纪国呢,没工夫帮你们,你们好自为之吧。”齐僖公根本不给面子,不过,他也确实是要打纪 国了。为什么齐僖公要打纪国?因为他最近回顾了一下历史,结果发现原来齐国和纪国是杀父父父父父父父仇人。为什么说这么多父字,因为齐僖公往上数七辈,齐哀公的时候被纪国国君在周王面前说坏话,结果当时在周朝兼任中央领导的齐哀 公不幸被周王处死,还被剥光了洗干净烹了祭祖。血海深仇啊,比血海深仇还要深。 这一边,华督灰溜溜从齐国回来,向宋庄公作了汇报。 宋庄公这下没指望了,死心了。他大骂齐僖公不够意思之后,也只能面对现实:“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我们拼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靠自己是对的,如果靠齐国,麻烦就大了。宋国是没有跟鲁郑联军对抗的底气的,死守城池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也正因为他们谁也指望不上了,守起城池来反而更 专心更努力。鲁宋联军直逼宋国首都睢阳,宋军龟缩不出。鲁郑联军连续攻打,眼看睢阳城岌岌可危。 “老华,怎么办啊?”宋庄公吓得半死,向华督问计。“实在不行,明天我出城去求和,把《丁亥条约》的甲方乙方掉个个。”华督的办法就是投降,然后签署不平等条约。事到如今,也是没有别的办法,宋庄公和华督连夜起草了条约。 第二天,华督正准备出城投降,突然手下来报:“华总理,郑鲁联军撤军了。”第61节:第二十章 老婆更靠不住(1) 第二十章 老婆更靠不住 就在郑鲁联军攻打宋国的同时,齐国出兵攻打纪国了,小国纪国根本不敢对抗,纪国国君派人赔礼道歉外带痛骂自己祖宗是王八蛋,可是齐僖公就是不肯放过他们,非要把纪国国君抓回来照方抓药,给洗干净烹了不可。纪侯比宋庄公还要害怕,一边拼命守城,一边派人快马来找鲁桓公求救。为什么找到鲁桓公?因为两家是亲戚,纪侯是 鲁桓公的姐夫。这里正在预备再次攻城呢,纪国使者到了。鲁桓公拿过纪侯的求救信,一看之下,吓了一个哆嗦,信上怎么写?“舅子 啊,快救命吧,来晚了,姐夫就成回锅肉了。”鲁桓公当即决定移师纪国,帮纪侯解围。 “难道不是派个特使就解决问题了?”郑厉公有些奇怪,为什么奇怪?因为鲁桓公不仅跟纪侯是亲戚,跟齐僖公也是亲戚。一个是他姐夫,一个是他老丈人。 原来,齐僖公那个漂亮得跟范冰冰似的小女儿没有嫁给郑昭公,退而求其次,被齐僖公嫁给了鲁桓公。说来说去,齐僖公和纪侯还是转折亲。不过话说回来,那些诸侯国谁跟谁不沾点亲戚啊?“别提了,就为了那档子陈年旧事,我替我姐夫给我老丈人求了多少次情,讲了多少次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可是他老人家就是听不进去。没办法,老丈人再亲,那也不能眼看着姐姐当寡妇啊。这一次,齐鲁两国是非开战不可了。”鲁 桓公看来是下了决心。“鲁哥,壮哉。你帮我打宋国,我也不能对你的事情袖手旁观,走,我们一块打齐国去。”别说,郑厉公挺够义气。 就这么着,鲁郑联军不打宋国,打齐国去了。说来说去,齐国原本不想帮宋国,可实际上却帮了他们。 ——痛击老丈人 鲁郑联军来到纪国,就在城外扎营。 鲁郑联军大营的对面,是齐国的大营。 扎好大营,鲁桓公请齐僖公阵前对话。“你来干什么?”齐僖公见面就问,拿出老丈人的威严来。 “老丈人,我看就算了。古人说得好,冤冤相报……”鲁桓公又是老一套,没等他把“何时了”说完,齐僖公已经忍不住大骂起来:“报你娘个屁,杀父之仇都不得不报,何况我们是杀父父父父父父父仇人,怎么能放过?你有种的话,别 叫我老丈人,咱们战场上见。”鲁桓公被抢白一顿,脸上十分难看,当下也不客气:“好,既然如此,只好战场上见了。” 鲁桓公回营,一面派人进城安抚纪侯,一面和郑厉公商讨如何与齐兵交战。两人商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出营一看,把两个人给吓傻了。 一个晚上,在齐国大营的旁边,平添了三座大营。鲁桓公和郑厉公都是倒吸一口凉气,齐军一夜之间增加了三倍兵力,这仗还怎么打? 可是,等他们看清楚这新增的三座大营的旗号的时候,笑了。三座大营,分别是卫国、燕国和宋国。卫国和燕国都是齐国邀请来助战的,卫国国内正乱,出兵不过是应付,谁让卫惠公是齐僖公的外孙呢?燕国在北面,战斗力十分稀松,他们来凑热闹主要是想齐国帮他们抵御北边的狄人。而宋国是主动来帮齐国的,他们的算盘打得不错:在别人的地盘上帮着齐国打败郑国和鲁国,不就等于齐国帮自己打鲁国和郑国吗 ?还能落齐国个人情,多好?大家的算盘都不错,齐僖公也很高兴。 可是,在鲁桓公和郑厉公的眼里,那三国军队就是三坨狗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尤其是卫国和宋国,那好像就是专门来给他们羞辱的一样。 原先打齐国还没有把握,如今反而十拿九稳了。 事实证明,他们的看法是对的。 大战开始了,南面阵地是郑国和鲁国军队,北面阵地依次是宋国、齐国、燕国和卫国军队。鲁国军队率先发起冲锋,鲁桓公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燕国和卫国军队还没开战就已经想溜了,鲁桓公大吼道:“燕 国和卫国的兔崽子们,姓姬的不打姓姬的,识相的快滚。”卫燕两国都是姬姓国,听鲁桓公这么一喊,好像找到了逃跑的理论根据,更不打话,转头就跑。另一边,郑国已经与齐国和宋国交手了。没打几个回合,鲁军从侧面杀来,宋国军队最怕的就是鲁军和郑军,此时哪里还敢交手,掉头就跑。宋军一跑,把齐军的阵型冲得乱七八糟,弄得齐军也只能溃败。 所以说,看见宋军、卫军和燕军,郑厉公和鲁桓公更有信心了。后来《孙子兵法》中有一条叫做“乱军引胜”,说的就是这回事。还好,郑厉公和鲁桓公网开一面,没有穷追,齐军虽然溃败,损失并不严重。没办法,齐僖公率领残兵败将回国去了。 鲁军和郑军解了纪国之围,也各自回国。从那之后,郑国和鲁国结盟,宋国和齐国结盟,都是恨对方入骨。 伐纪战败之后,齐僖公十分郁闷,女婿竟然这样对待自己,真是天理何在?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想,终于气出病来,很 快就鞠躬尽瘁了。齐僖公去世,儿子诸儿继位,就是齐襄公。 齐襄公有两大爱好,其中一个是喜欢打架。跟谁都打,还特记仇,说白了就是一个典型的街头混子。另一个爱好就是好色,跟谁都乱搞。 齐襄公有个亲叔叔叫夷仲年的,前文曾经提到过。夷仲年有个儿子叫公孙无知,也不知道怎么就取这么个名字。虽然名字不好,可是人招人喜欢,齐僖公就特别喜欢他,后来干脆破格提升他的待遇,把他的待遇水平定为“世子级”。小的时候,公孙无知比较无知,跟堂哥诸儿打架。你说兄弟两个,打架就打架呗,摸摸脑袋就过去了,可是诸儿记住了。等到诸儿当了襄公,第一件事就是把无知的待遇水平降下来了。无知很恼火,可是没办法。 为什么要说这一段,后面要用到。 下面,来说说老公和老爹谁重要的事情。 ——祭女 郑鲁两国大胜齐宋卫燕之后,郑厉公总算可以不用整天看宋国使臣的坐地泡了。 古人说得好啊:苟无外患,必有内忧。对外战争的胜利往往使内部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郑国就是这样。厉公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祭足,因为他知道祭足跟公子忽关系好,但是那时候他需要祭足为他出谋划策,应付外敌。现在,宋国被打趴下了,祭足的用处不是那么明显了,厉公就感觉祭足功高震主,对自己很不尊重。“这个老东西跟公子忽肯定还在暗中勾搭,说不定哪一天帮公子忽杀回来,我不是就惨了?”厉公有一天想到这个问题 ,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情就要发生。厉公不是昭公,他更狠也更果断。于是,他毫不迟疑,把大夫雍纠给叫来了。 雍纠是厉公的表弟,原本是宋国人,随厉公来到郑国之后,就成了郑国的大夫,是厉公的第一亲信。“老弟,祭足这个老家伙对我很不敬,我想要除掉他,有什么办法?”厉公问雍纠。厉公自己是不敢杀祭足的,因为祭足的势力太大了。想想,三代郑公以来,祭足在洗脚的功夫出过多少主意,朝廷里有多少人是他的老部下。“我看也是,你不杀他,迟早他要杀你。”雍纠表示赞同,他对祭足的总理宝座有一定的想法。两人于是商量办法,最后的办法是:雍纠在东郊修了一栋别墅,过几天邀请祭足去参观并且指导装修,雍纠就在那里设 宴招待,顺便在饭菜里下毒,毒死祭足。“干掉了他,你就是总理。”厉公拍拍雍纠的肩膀。 “为了国家,我要大义灭亲了。” 兄弟两个高兴,就喝了几杯预祝胜利。第62节:第二十章 老婆更靠不住(2) 雍纠很高兴,一嘴酒气,哼着流氓小调就回家了。 “你还知道回家,怎么不死在外面?”老婆在家里大发脾气。老婆是谁?祭女,祭足的女儿。当初宋庄公与祭足签订的协议中有一条,就是把女儿嫁给雍纠。在这个问题上,祭足没有赖账。实际上,祭足还挺愿意,因为他女儿性格暴躁, 在郑国还真没人敢娶。“这这这。”雍纠慌了,他很怕老婆,从心底那种怕。不过这不怪他,祭女的性格像她老爸,太强了。 “这什么这?还唱小调,泡妞去了?”祭女逼问。 “没,没有。”“没有为什么那么高兴?升官了?” “嘿嘿,被你猜中了,我要升官了。”雍纠喝多了点,又想讨老婆开心,一不留神,说出来了。 “升什么官?”“这,这,”雍纠犹犹豫豫,遮遮掩掩,还转移话题:“你看,多么蓝的天呐。”祭女很聪明,她在盘算:不算郑厉公,雍纠现在的地位在郑国排第三,要升官,只能是国防部长和总理。雍纠连战车都站不稳,看见耗子都害怕,国防部长肯定是没戏的,难道他要当总理?取代我爹? 祭女看出问题来了,她没有听说过自己的父亲要辞职,而且自己的父亲也不可能辞职。“蓝你个头啊,说吧,升什么官?” “这这。” 看见雍纠吞吞吐吐,祭女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她知道,再逼问也是逼不出来。如果真的逼问出来了,那也就是自己被杀人灭口的时候了。 “算了,你不说我也知道,你要当上卿了。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跟郑侯是要对付我爹了。唉,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你们真要对付我爹,我也没办法。鲁侯把他老丈人给打了,他夫人不也没话可说吗?再说了,我爹跟我也没什么感情,自从我娘生了我,我爹就只爱他的小妾,半年都不跟我们娘两个说一句话。唉。”祭女说了一大堆话,大意 就是你要干什么我都支持。雍纠高兴坏了,想不到祭女平时凶恶,关键时刻竟然深明大义。 “老婆,既然你这么说,我就把实情告诉你吧。”雍纠一高兴,乘着酒劲,把他和厉公的计策一五一十都说了出来。“早说啊,既然这样,我帮你去请我爹吧。” “太好了,太好了。”雍纠真高兴,他一直就很怕祭足,担心自己去请祭足的时候一不小心露了馅,那不是自己找死。当晚,兴高采烈的雍纠兽性大发,在床上疯狂发泄。 “你就折腾吧,你们雍家能不能留下个种,就看你今天晚上的效率了。”祭女心里说。 ——雍纠之死 第二天,祭女回了娘家,说是帮雍纠去请祭足参观别墅。 回到娘家,跟爹问了好,就把娘扯角落里嚼舌头去了。 “娘,我问你,爹和老公,哪一个亲?”祭女问。“都亲。”娘说。 “哪一个更亲。” 娘想了想,说:“爹亲。” “为什么?”“你想啊,要是你爹死了,你就没爹了,就算娘再给你找一个,那也是假的。可是老公不一样,老公死了,还能再找啊,说不定再找的更好呢。”娘的话言简意赅,她也很聪明,感觉到女儿好像有什么事情要说。《左传》中原话是这样的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成语“人尽可夫”就是祭足的老婆在这里发明的。 “好。”祭女说,原本她还有点犹豫,毕竟作寡妇的滋味不好受,如今听娘分析得这么透彻,下定了决心。后面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祭女把一切都告诉了祭足。 “马拉戈巴兹,他活腻了。”祭足咬牙切齿。以祭足的智商和老辣,对付雍纠这样的公子哥儿简直是太简单。“孩子,你别怕,爹再给你找个好的。” 第二天,祭足去参观雍纠别墅,雍纠心里是又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老丈人上钩了,紧张的是看见老丈人就紧张。宴席早已经备好,雍纠请老丈人上座,拍了几句“您老人家红光满面”之类的马屁,雍纠开始敬酒。“爹,先敬您一杯,祝您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雍纠双手捧着酒杯,献给祭足。 祭足看了看,没有伸手接杯子。“啊,爹,这,这是我特地从楚国进口的好酒,七、七里香,您、尝、尝尝。”雍纠有些紧张,说话已经不利索了。 “七里香?不是七步倒吧?”“爹,您,您说笑了。”雍纠心里一个咯噔,为什么?因为下在酒里的毒药是郑厉公托人从楚国进口的,名字就叫七步 倒。意思是喝了这种毒药,七步之内必然倒地身亡。“你喝了。”祭足喝令。 “这,爹。”雍纠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他的心里只有后悔。 “喝不喝?”“爹,这。”到这个时候,雍纠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了,没等他跪地求饶,祭足已经一拍桌子,大喝一声:“来人。” 总理府的侍卫们进来了,直接将雍纠踹倒在地。“爹,我,我是被迫的啊,饶命啊。”生死关头,雍纠的嘴终于利索起来。 祭足皱了皱眉头,挥一挥手,示意侍卫们动手,侍卫们自然不客气,捏着鼻子把那杯酒灌了进去。别说,楚国进口的毒药还真不错,雍纠一步也没跑出去,因为他已经吓瘫了。片刻工夫,七窍出血,成了死人。 雍纠的尸体被人们在一个大水坑里发现了,郑厉公派人打捞上来,不用仔细看就知道是中毒而死。郑厉公知道坏事了,派人一打听,说是雍纠老丈人不成,反而被祭足毒死后扔进了水坑。 “唉,这个废物。”厉公叹了一口气,怎么办?跑吧,不跑连自己都没命了。往哪里跑?宋国是不成了。算来算去,跑蔡国算了。 就这样,厉公跑蔡国去了,那一年是厉公四年(前697年)。后来,厉公知道雍纠是被老婆出卖了,又是长叹一口气:“这个蠢货,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老婆啊。”第63节:第二十一章 兄弟靠得住?(1)第二十一章 兄弟靠得住? 按照《周礼》,诸侯的继承人应当是嫡长子,也就是大老婆的大儿子。大老婆不是岁数大,而是老婆中的排行第一。整个西周,基本上大家都自觉遵守这个规定。而另一个规矩就是,新任的国君必须要派人去王室汇报,王室再派人前去进 行任命。到了春秋,嫡长子制度逐渐被破坏,而且再也没有人在乎王室的任命,从前还要中央的委任状,现在不用了,自己找块萝卜刻个章就能任命自己。可是,问题来了,你杀别人容易,别人杀你也容易。萝卜满大街都是,你会刻章,人家也会 刻,你刻个侯爵,人家还能刻公爵呢。所以,各国的继承人大战相继展开,兄弟相残不再罕见。 杀机四伏,杀声四起。 说实话,当个诸侯也不容易,掉脑袋比平头百姓还简单。 这一章里,看看郑国四兄弟的命运吧。 ——老大之死 郑厉公跑了,祭足决定把郑昭公弄回来。郑昭公在哪里?在卫国,整整四年了。 卫惠公高高兴兴把郑昭公给送回了郑国,为啥这么高兴?他以为能得不少酬谢。可是,他错了。 根据宋国的经验,祭足知道,酬谢再多,卫国也不会满足,最后还是翻脸。与其如此,反正最后也是翻脸,不如一开始 就什么也不给。就这样,郑国什么也不给,干脆把中间那些环节都省略了,从一开始就把卫国当敌人了。卫惠公从满怀希望到彻底失望,把他气得肺都要炸了,逢人就说郑昭公不是个东西。其实昭公也是没办法,他也不敢惹祭足。 当初把人家赶走,如今又把人家请回来,祭足也觉得不好意思。好在昭公是个实在人,多多少少也知道祭足当时的处境是迫不得已,因此也没有什么怨言,依然像从前那样尊敬他,对他言听计从。祭足本来就有些心存惭愧,见昭公对自己一点怨恨也没有,倒有点不好意思了。怎么办呢?祭足想想,干脆找个人给昭 公出出气吧。于是,祭足来找昭公了。三言两语之后,话归正题,祭足老着个脸旧事重提,说起那一段来,把当初高渠弥怎么第一个跳出来支持推翻昭公,又怎么要亲自去杀昭公这些事情添油加醋说了一遍,最后,祭足压低了声音说:“主公,这个高 渠弥不是个好人,找机会杀了他。”“唉,算了,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我也不喜欢高渠弥,可是那时候他也有他的难处。”昭公很宽厚,根本就没有 想到要杀高渠弥。 “那,那就撤他的职。”“那也不好,我刚刚复位就撤了他,别人怎么想?算了,等等再说吧。” 祭足没话说了,不过他也放心了,昭公连高渠弥都不记仇,对自己就更不会怨恨了。昭公这个人真是个很厚道的人。他从卫国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个人,谁?公父定叔。公父定叔是谁?就是公孙滑的儿子、叔段的孙子,算起来,是昭公的侄子。公孙滑在卫国避难,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没活多大岁数就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就是公父定叔。定叔那时候还是个孩子,东家一顿西家一顿这么熬日子。昭公到了卫国避难,听说公父定叔过得艰难,就把他接来同住,现在回国了,干脆就把他一道带回郑国,让他做了大夫。 再说郑厉公,跑到蔡国之后,跟蔡国国君混得不错,借了点兵,竟然一口气把郑国的大城栎城给拿下来了。有了根据地 ,郑厉公就有想法了。厉公跟鲁桓公一向不错,于是去找鲁桓公,再通过鲁桓公去找宋庄公,承认错误并且表示今后一定把欠宋国的东西都补 上,只求宋国帮他光复郑国。宋庄公是什么人?认钱不认人。听郑厉公说把欠他的都补上,高兴了。于是,敌人又成了朋友,厉公跟宋庄公又成了哥们,两人合兵一处,再加上鲁国,又拉上卫国,也算是四国联军,一起 进攻郑国。祭足是什么人?领导郑国抵抗四国联军,结果怎么样?用赵本山的话说:咋没咋地。 四国联军无法取胜,各自回国。 祭足派大将甫瑕驻守大陵,专门防范厉公。厉公也只好躲在栎城,盼望着祭足早点死。第64节:第二十一章 兄弟靠得住?(2) 转眼昭公回到郑国三年(前695年),那一年齐襄公要娶周王的女儿,请了鲁桓公做订婚主持人。在气死老丈人之后,鲁桓公与大舅子齐襄公很快达成了谅解,实际上齐襄公在内心很感谢鲁桓公也未可知。祭足听说这个消息,知道机会来了。齐国和郑厉公那是仇人,而且当年齐僖公特别欣赏郑昭公,因此,现在的齐襄公肯定愿意跟郑国修好。而借助齐襄公,又可以跟鲁桓公讲和,这一趟过去,等于拉拢了两个大国,对郑国岂不是一大外交 胜利?祭足把这个想法对郑昭公一说,郑昭公大喜,当即派祭足前往。祭足准备了郑国特产,急急忙忙上路,来到齐国首都临淄。还别说,齐襄公对祭足十分友好,一来仰慕祭足的大名,二来对郑昭公印象极好,爹在世的时候常常对他说“你看人家公子忽”。两人见面,齐襄公对祭足的所有请求一口答应,还对郑昭公没有当上自己的妹夫深表遗憾,表示“忽哥就是我的偶像”。“我们始终坚持一个郑国的外交方针,坚持郑昭公是郑国合法君主的原则,而栎城是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齐襄公正说得起劲,突然有人来报:“主公,郑国政变,郑侯被害。” 得,谈了那么多,白谈了。怎么回事?原来,祭足前脚走,后脚高渠弥就下手了。高渠弥和郑昭公一向就不对眼,而且一直在担心昭公会找机会收拾自己。如今看见祭足去了齐国,不出意料的话会取得丰硕的外交成果,那时候昭公的翅膀更硬,自己的日子恐怕就更 难过了。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高渠弥下毒手了,他利用昭公去城郊打猎的机会,派人假扮强盗,将昭公杀死。之后,火速从蔡 国接回了郑庄公的三儿子公子危,接任国君。你不杀人,人就杀你。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初郑庄公的看法是对的。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并且仍将继续证明下去,心慈手软是做不了政治家的。听到这个消息,齐襄公一拍桌子:“谁杀忽哥,我就杀谁。”当即就要起兵伐郑,|福哇www.fv al.cn小说|旁边有齐国大臣提醒“主公就要举行 婚礼了,等等吧”。齐襄公想想也是,只得作罢。齐襄公能等,祭足不能等啊,老婆孩子一大堆,也不知道安危如何。当下告辞了齐襄公,急匆匆回国。祭足一辈子都在算计别人,可是还是免不了被人算计。所有动心眼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是他偏偏栽在两个几乎没有心眼的人的手中,一个是宋庄公,另一个就是高渠弥,两个二百五给了他两次措手不及。 所以,有人说聪明人往往折在二百五的手中,这是千真万确的。 ——老三之死 情况没有祭足想象得那么糟糕,他的家小很安全,没有人动他们。不仅没有人动他们,还有人给他们送粮食。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当了郑国的君主,都不会动祭足,一来他的实力超强,二来外交能力超强。所以,即便是昭公被祭足出卖了一次,再次回到郑国之后,还是要仰仗祭足。而即便果断如厉公,想要对付祭足的结果也是把自己给赶出郑国 了。所以,不论是高渠弥还是公子危,从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对付祭足,而是要拉拢他。因此在公子危登基之后,第一时间 给祭足家里送去了粮食。得知祭足回国之后,高渠弥亲自上门邀请,前去拜见公子危。公子危谦虚得很,问寒问暖,学习请教,最后还承诺原有 待遇不变,依然担任总理职位。到了这个时候,祭足无可奈何,只得认命了。昭公已经死了,死人不能复活。公子危再怎么样,总比厉公回来好一些吧 ? 公子危是在那一年冬天登基的,转年到了第二年初秋。初秋季节,齐襄公没事找事,在卫国首止召开诸侯大会,中原诸 侯国纷纷响应,各国诸侯都是亲自前往。邀请函也发到了郑国。公子危一看,好啊,这说明齐襄公看得上我啊,咱不能给脸不要脸啊,去。 公子危决定去,可是自己没什么底气,就把高渠弥和祭足都找来,要两位陪他去。“主公,不能去,很危险。”祭足提醒他。 “为什么?”公子危急忙问。“第一,齐侯父子跟昭公关系都很铁,你是杀了昭公登基的;第二,齐侯这个人很记仇,据说主公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他打斗过,好像是为了斗鸡吧?总之,他一定记住了。”祭足看人看得准,信息也很准。“嗨,那时候我们都没事干,可不就斗鸡,他出老千,我当然不干,就打起来了,结果我把他鼻血打出来了,他把我的鸡给掐死了。不过,我不觉得他会记这些仇啊,没事。况且,如果不去的话,那就彻底得罪他了,他们诸侯大会趁机出 个决议,联合起来征讨我们,那才是祸从天降呢。”总之,公子危下定决心要去。 祭足呢?下定决心不去。他借口肚子疼,没有随公子危去参加诸侯大会,公子危只带着高渠弥去了。 事情的发展与祭足的预料简直一模一样。公子危和高渠弥来到了首止,第一时间去拜会了齐襄公。 原本,齐襄公也没有杀公子危的意思,只要公子危对当年因为斗鸡打架的事情赔礼道歉,也就算了,顶多罚他学两声公鸡叫。可是公子危偏偏就没有赔礼道歉,他还以为齐襄公大人大量呢。 齐襄公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公子危和高渠弥回到住处,正在那里说齐襄公挺客气之类的话,那一边齐襄公派的兵已经到了,二话不说,抓起来再说 。公子危也带了侍从,但是人数悬殊太大,谁敢抵抗?后面的废话基本上就不用说了,齐襄公当然不会说因为当年斗鸡打架要杀你,而是说了一些类似篡党夺权叛国行逆之类的套话,然后一刀把公子危砍了。而害死郑昭公的高渠弥没这么便宜,被五马分尸。 就这样,公子危在郑侯的宝座上只坐了半年多一点,就追随大哥去了。第65节:第二十一章 兄弟靠得住?(3) ——老四之死 老大老三都死了,老二现在是仇人,谁来干这个国君? 老四呗。答案正确。祭足从陈国把公子仪给请了回来,公子仪的性格跟大哥相近,把国家都交给祭足管理。祭足依然派大将甫瑕驻守大陵,防范厉公。为什么不干脆出兵灭了厉公?因为这个时候郑国已经没有能够领军的大将,再加上宋国出人出钱帮助厉公整 固栎城,要拿下栎城并不容易。长话短说,一转眼,十四年过去。 第一号男配角祭足虽然够狠,那也狠不过命去,终于,祭总理去世了,正规说法叫卒了。算一算,从郑庄公寤生上任,到公子仪上任十四年,祭足担任郑国首相,足足六十四年。这样长时间的总理,那在全世 界也没有第二个。再算,祭足从郑武公开始担任公务员,中间辅佐了爷孙三代六个君主,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没有第二个。 为什么祭足的政治生命能够这么长?他喜欢洗脚。 祭足去世了,郑国人民感到很悲痛,免不得写一些“人民的好总理,你在哪里”之类的悼念文章。但是,有一个人高兴 坏了,幸灾乐祸的人始终是存在的。谁?郑厉公。“哈哈,老祭,你还是死在我的前头了。”厉公听到这个好消息,连夜庆祝。祭足死了,厉公再也没有对手,立即行动,第二天夜里偷袭大陵成功,活捉守将甫瑕。甫瑕贪生怕死,当面求饶,承诺帮助厉公除掉公子仪。于是,厉公以甫瑕的老婆孩子为人质,放甫瑕回郑国都城。甫瑕倒也说话算数,跟厉公里应外合 ,杀死了公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厉公复辟。这一年是郑厉公(复立)元年,也就是前679年。 一个人逃跑了,谁?公父定叔。作为昭公的死党,他相信厉公决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又跑到了卫国。 厉公不是昭公,厉公可没有那么心慈手软。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知道,清除异己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史记》)厉公先把甫瑕请来谈话,直接说“你是个叛徒,你这样的人怎么敢用?”。甫瑕没话说,基本上,厉公也没给他发言的机会,推出去就给砍了。甫瑕后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帮他复辟呢?其实,叛徒不叛徒并不重要,厉公之所以要杀甫瑕,其实并不因为他是个叛徒,甚至不是因为他整整对抗自己十七年。 杀了叛徒,按理说忠臣就该重用了吧?不然,忠臣更要杀。第二个被找来谈话的是原繁,祭足死后,原繁就是资格最老的元老了,而且,作为公族,原繁还是厉公的伯父。想想看 ,原繁该有八十多岁了。“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传》)厉公对原繁说:“老伯啊,当初我被赶走了,你呢也不暗地里跟我通消息;我回来了呢,你又不来表个忠心,我很不高兴啊。” 没办法,八十多岁的原繁被逼上吊自杀了。叛徒要杀,忠臣也要杀。年轻的要杀,老得快死的也不放过。这就是郑厉公。 之所以要杀甫瑕,是因为他握有兵权;之所以要杀原繁,是因为他是大臣中的首领。现在,掌握兵权的甫瑕被杀了,在公族中最有号召力的原繁也自杀了,两大威胁解除,厉公终于可以安枕了。有人问,祭足呢?与厉公有深仇大恨的祭足呢?虽然祭足死了,厉公会灭他的门吗?答案是否定的。厉公没有动祭足家的一草一木,甚至他还特别关照祭足的子孙。祭足一家安然无事,舞照跳,马照跑,厉公说了:“老 祭嘛,各为其主嘛。”三年之后,厉公找个借口杀了当年祭足的死党公子阏。而在杀死公子阏之后,厉公派人去卫国把公父定叔给找回来了,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之后安排公父定叔在十月份回国,说法是:“良月也,就盈数焉。”什么意思?就是说 十月份是个好日子。十月份,公父定叔回国,厉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场任命公父定叔为上大夫。“我们的国君大度,讲亲情,真是个好人。”全国人民都这样说,厉公笑了。他爱公父定叔吗?亲弟弟他都要杀,难道他爱一个堂弟?当然不是,公父定叔不过是他做秀的工具,应该说,这个秀做得成功极了。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恩怨可以一笑泯之,但是利害关系要随时牢记,铲除异己绝对不能手软。而厉公显然是一 个成熟的政治家,尽管他不一定是个好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大概就是说的郑厉公这样的人吧。 不管怎样,老四也死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什么意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六年前,曾经有两条大蛇恶斗十七天,一条是农村户口,一条是城镇户口,最后,农村户口战胜了城镇户口。六年 之后,厉公果然回来了。算一算,正好被赶走十七年。所以,蛇这个东西不要轻易惹他,他们能预测未来,就像癞蛤蟆能预测地震一样。 郑国一口气杀了三个国君,真够乱的。有人说,小国才这样,大国不会。那么,来看看大国是怎么干的,譬如鲁国和齐国。第66节: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1)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 周朝开国,武王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显然有所考虑,决不是随手就把哪里封给谁。武王分封诸侯的方式就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把最危险的地方给能力最强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给最弱的人。 看上去这不公平,但是,从长远看,这很公平。我们常说:风险越大,机会越大。按着当时的天下形势,陕西属于周朝的根据地,而西戎那时候不成气候,因此周朝的伟大首都并没有迁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面,一帮蛮子国家都在深山老林里,不成气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敌人在哪里?第一在东面,东部的夷人实力很强而且忠于商朝,周朝的势力那时候根本到不了东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来去如风,破坏性很强。基于这样的形势,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北部,主要对付东夷;周公旦封在鲁国,在今天的山东南部,主要对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主要对付狄人。这样,周朝初期三个 能力最强的人都分配了重任。后来到了成王,又把晋国给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样用来对付狄人。事实证明,把最艰难的任务给能力最强的人等于是给了他们最好的奖赏。齐国、鲁国、晋国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不仅防范了敌人,而且征服了敌人,燕国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齐国、鲁国、晋国先后成为大国,周朝东部变成了无国界,直通大海。而后起的晋国一统北方,与楚国一同成为超级大国,只是北边的草原实在无边无际,才给了匈奴人繁衍壮大的 机会。说到周朝的大国,从地位、国土、国力、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说,齐国和鲁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这两个东方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整个周朝最为和睦相处的两个国家,世为婚姻的两个国家,几乎没有战争,很长时间就像一家人一样,以至 于到了如今,山东就简称为齐鲁。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介绍这两个国家的历史。 那么,我们先说鲁国。换言之,从周公开始。 ——孔圣人心中的圣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圣人。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周公,确切地说,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不夸张地说,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 理论基础。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那是耻辱和愚昧。开始说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为这里将要说的是你们的祖先,伟大的祖先,令你们自豪一生的祖先。这些姓氏是:鲁、蒋、邢、茅、祭、展、柳、臧、郎,还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回忆一下,前面那个洗脚 的祖师爷祭足就是周公的后代,厉害吧。第67节: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2) ——周朝元勋 传说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个儿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纣王所害。老二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老三姬鲜,老四姬旦。在所有儿子中,姬发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贤能的。而姬旦最孝顺最友爱,在所有人中鹤立鸡群。《史记 》如此记载: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文王去世之后,武王姬发继位。当时,姜太公被武王尊为“师尚父”,又是老师又是义父,实际上还是岳父。而“周公为辅”,翻译过来,周公就是总理了。弟弟当中,类似召公奭、毕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铎、|福@哇$小!說%下&載*站|卫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干的 ,跟着四哥辅佐二哥。那时候,姜太公老爷子岁数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体的工作都是周公带着弟兄们干。武王十一年,周军进军牧野,会战商纣军队,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气。之后,人数处于劣势的周军一举击溃商军主力。周军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纣王跳楼自杀,武王亲自砍了纣王的头。之后,前往神庙宣告上天以及布告人民。那时候没有三军,但是仪仗队是有的。我们想象一下,在仪仗队的鼓乐声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庙,左边周公手持大钺①,右边召公手持小钺,左右保护武王。什么是钺?就是斧头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来做礼仪用。前文说了,周公被封在了鲁国,国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带。不过,周公没有去,留下来继续担任中央政府总理。 ——平定叛乱 周朝灭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当时天下远远没有平定,于是大家都很惊慌。这个时候,周公写了祷词来向祖先祈祷,请求神明允许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后将祷词放在祖庙的金滕匮里,告诫看守的人不许泄漏。但是,武王还是在不久后逝世了。从科学的角度说,祷告是没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个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发出请求,是一件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谁也不敢去胡说八道。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姬诵继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时候只有十三岁,换了太平年代,没问题,就算还在肚子里也不怕。可是,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十三岁显然无法驾驭那样的世界。没错,郑庄公十三岁能忍,可是,成王那个年代,靠 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周公毫不客气地,或者说义不容辞地继续留下来,继续当总理。而且,他不止当总理,他还当摄政王。什么是摄 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来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周公当了摄政,很多人不满、嫉妒、不服。事实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谓的学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断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这里,顺便向这些所谓的学者表示鄙视,骗稿费骗职称也该选择一种稍微有点良心的方式吧,靠 挖祖坟过日子是要遭天谴的。老三管叔鲜是最眼气的,大概他以为兄终弟及也该轮到自己而不是老四,但是他没有想一想自己的能力与周公有多大差距,为什么周公能做总理而自己做不了。不管怎样,管叔煽动了弟弟蔡叔度准备谋反,最愚蠢的是,他竟然和纣王的儿 子武公禄父联手,这直接就等于把自己定位为叛乱了。在叛乱之前,管叔鲜还是先采取了舆论攻势,在民间广泛传播“周公要篡位”的谣言。谣言说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周 朝的公卿大夫们也开始怀疑了。周公是什么人?周公站在的高度是管叔们想象不到的。 对付几个小泥鳅,周公是有把握的,他采取了三招。 第一招,牢牢把握军队,常备不懈。在这一点上,周公是有经验的,他参加了伐纣,属于文武双全的全能人才,而周朝的主要兵力在他的手中。 第二招,三巨头团结。周公在流言传来的时候,把姜太公和召公请来恳谈,太公、周公和召公是当时的三巨头。关于召公,史料里并不翔实,他有可能是周公的弟弟,也有可能是周公的堂兄弟甚至堂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王族并且与成王的关系很近。在这 里,我们认为他就是周公的弟弟。“四哥,怎么我们最近越来越说不到一起了呢?”召公说话很直,他也开始怀疑周公图谋不轨,但是,他了解四哥的为 人,因此他很困惑,就直接说了出来。“二位,我之所以摄政,都是为了祖先的基业,为了大周朝。当今二哥早死,成王大侄子岁数又小,而天下远远没有太平,我只好这样做。等他长大,我自然会把王位还给他。”周公说,周公的话并不多,但是已经足够了,因为每个人都 知道,周公说话是算数的。有了太公和召公的理解和支持,周公还怕什么? 第三招,各个击破。在太公和召公表态支持之后,周公开始战略部署。从各种迹象来看,管叔鲜邀请了淮夷和徐戎为盟友,如果他们合兵一处,威胁将是很大的。于是周公让自己的大儿子展伯禽去了鲁国,当然,带走了相当一部分兵力。这样,管叔鲜和武公禄父就处在周朝和鲁国的夹击之中,而同时,鲁国还能分隔管叔鲜和淮夷的联络,如果需要的话,姜太公的齐国军队随 时可以南下援助鲁国。一切部署妥当,周公开始下手了。歌中唱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忍的时候忍,该下手的时候,决不犹豫。以周成王的名义,周公率领周朝大军东征,同时,展伯禽在东线佯攻淮夷,牵制对方力量。历史事实证明周公伟大的战略眼光,也证明管叔不过是一个没头脑的人物。周朝大军很快摧毁了管叔和武公禄父的军队,之后将两名首恶处死,而被煽动造反的两个弟弟蔡叔度和霍叔处都只受到革去爵位和降低爵位的处罚,周公对自己的 弟弟可以说足够宽容。在铲除管叔和武公禄父之后,周朝军队与鲁公伯禽合兵一处,在东线放开手脚进攻淮夷,最终征服淮夷和徐戎,扩大了疆土,使得鲁国的地盘从山东中部扩张到山东南部、安徽东部和江苏北部。第68节: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3) ——忠心耿耿 成王刚继位的时候,年纪小,身体也不太好。周公剪了自己的指甲,投到黄河中去,向河神祈祷:“成王还小,还没有 见识,如果有什么过错的话,就都算到我的头上吧。”祈祷完之后,周公把祷文藏在自己的总理府中。 有人说,剪个指甲那算什么?错,古人认为,头发和指甲都是父母给的,不可以随便抛弃。后来曹操有了割发代首的故事,也是这个原因。将指甲抛进黄河,等于告诉河神:如果我犯了错,愿意跳进河里淹死。成王继位七年,年纪到了十九岁。按当时的说法,男子十九岁为成人。周公眼看天下基本平定,成王又已经长成,于是 将权力归还成王,自己回到大臣行列中。成王正式登基之后,免不得有人暗中来说周公的坏话,成王对周公起了疑心。周公见势不好,好在对此早有思想准备, 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咱躲起来还不行吗?周公躲去了楚国,为什么去了楚国?因为这样可以不连累自己的儿子或者弟弟们,那时的楚国是个小国,想造反也造不 了。总理失踪了,成王命令手下搜查总理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点周公要篡党夺权的证据。这一搜,真搜出东西来了,什么 ?当年在黄河的祷文。有人说,这难道不是周公在逃走时候造的假吗?兄弟,那可是三千多年前,放了六七年的东西,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东南亚证件公司”来制作各种假证件假文件,造假是造不出来的。有人又说,那难道不是周公六七年前就准备好了这一天?兄弟,若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想到了这样的细节,他要篡位那不是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让出来?成王在一瞬间被感动了,他知道自己错了,他感到惭愧,叔叔不避嫌疑为自己创下这样安定团结的基业,而自己竟然要 怀疑叔叔,让叔叔不得不逃走,这难道不是罪过吗?成王派人去楚国把周公给请回来了,叔侄相见,相顾而泣。周公知道,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苍天是有眼的。周公很担心成王淫佚骄奢,于是写了《多士》和《毋逸》教导他治国的道理。此后,周公为周朝置备了完整的政治制度 ,周朝被管理得井井有序。 ——尊崇无限 周公去世之前,留下遗嘱:“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左右。”周公去世之后,成王将他葬在祖坟所在的毕,安葬在文王的身边,享受王的待遇,成王以此表达自己不敢把周公当做自 己的臣子。周公去世当年的秋天,秋收来到之前,突然刮起狂风骤雨,地里的麦子全部被刮倒,树木被连根拔起。周朝全国震恐,周成王沐浴更衣,与召公和毕公前往祖庙打开金滕匮,这才发现了周公当年的祷文。成王大惊,急忙叫来管理祖庙的官员,问是怎么回事。“有这么回事,只是周公当时不让我们说。”管祖庙的官员这样说。 成王哭了,换了谁,谁能不哭?“这一定是上天在警示我,以此表彰周公的大德。”成王于是决定郊祭周公,享受天子礼遇。 郊祭之后,云开雨霁,反向刮风,麦子都立了起来。那一年,天下大丰收。这是神话吗? 崇高的品德是可以感天动地的,这不是神话。 为了表达对周公的崇敬和感激,周成王特批鲁国可以郊祭文王,鲁侯可以享受天子级别的礼乐。周公逝世后,周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孙世袭,因此周公实际上有两个爵位世袭,一个是在中央政府的周公,另一个是诸侯 鲁侯。 世世代代,周公的事迹和品德得到传颂。中国历史上每一任宰相,都会表示自己要向周公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孔子以毕生精力在宣扬周公的思想,在世时常说他梦见周公,与周公谈论天下大势,接受周公的指教,可见他对周公的崇敬之情。在他老了的时候,梦少了,梦不到周公了,于是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 述而》)。他感叹,他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他真的老了。而孔子的门生们常感叹他们没有一个能梦见周公,没有孔老师那样的德行。只有达到孔老师那样的境界,才可能梦见周 公。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的是自己的理想,也是对周公的崇敬。别的不多写了,写多了就腻了。上面,不过是周公的履历,下面,我们来看看周公的品德、能力和思想。笔者才疏学浅,对周公的研究远远不够,以下难免抄袭引用,在此向被抄袭引用者表达敬意。第69节: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4) ——以德治国的始祖 我们常说以德治国,却不知道以德治国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就是周公。 武王伐纣,征服了商朝。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呢?武王首先问姜太公,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 ”老爷子的意思是不光杀掉纣王,连纣王的人民也不能保留,而要统统杀掉。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要搞种族灭绝。 “老爷子,您先歇着吧。”武王显然不同意。于是,武王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召公的主意,也就是把商朝的公务员都给杀了。 “老弟,你也先凉快凉快去吧。”武王还是不同意。最后,武王问周公,周公说:“让商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不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只要是有仁德的人,我们就去亲近;老百姓有什么过失,我们就去承担。”哇噻,周公的办法是什么?那就是统一战线啊,那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啊。三千年以后,共产党用上了,而且用这个办法干倒了国民党,而那时国民党的领袖蒋介石就是周公的后代。 “有这样的气度,可以平定天下了。”武王很高兴,立即同意了。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商朝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做成了忠臣纪念馆;让闳夭碚高王子比干的坟墓,表彰他的忠贞;命令南宫适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 这一切措施都表明武王要反商纣之道而行之,给受商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商人。 周公以前,人们认为,国王的权力是来自上天的授意,王权神授,天生就该是天子,再坏也不能反抗。但是,周公提出了新的政治观念,“以德配天”。认为天命要求国王要有道德,有德才能承受天命,无德则是违背天命。商纣王残暴无德,因此已失去天命。周朝因为有德承受天命。虽然这仍有王权神授的思想,但却加上了一个条件,就是做国王要有德行。只有怜民、爱民的国王才叫有德的国王,才能承受天命。老天爷是不会让一个无德的人,代表他行 使权力的。这一解释了不得,神权思想开始瓦解,中国开始进入了无神论社会。 周公除了自己坚持德治之外,还将自己的理念传输给后人。在还政成王之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 逸、游玩和田猎。儿子伯禽去鲁国做国君,临走前,周公这样叮嘱:“你知道做君王的道理吗?凡是处在尊贵地位的人必须尊重臣民,他们才会顺从君王的美德来规劝进谏;必须打开无所避讳的大门,谦让安静地依靠臣民。对于进谏的人,不要阻止他们,不要吓唬他们,要广泛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才能选择到合理的内容。” 这是什么?言论自由啊。 周公以德治国的理论,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儒家。 今天我们常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这都是来自周公的思想。 ——依法治国的始祖 周公治国,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国历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公务员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礼乐制度等等,他曾经先后亲自写下《无逸》、《康诰》、《酒诰》、《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指导成王以及诸侯的治国方略。周公为周朝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猎制度等,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譬如至今我们把婚礼称为“行周公之礼”,因为最早的婚礼礼仪那是周公给设计的。再譬如汶川地震七天之后定为全国 哀悼日,那是因为周公当初确定“天子逝世后停丧七天”。甚至周公还制定环境保护法,据《逸周书?大聚解第三十》记载,“周公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桑],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土] (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周公根据大禹时期就有的各种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周朝的环境保护法,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开始重新启用休渔期的办法, 与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应该惭愧。正因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后世有了许多附会,许多行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定为周公,什么算命的、看风水的 、茶道的、办婚礼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荀子称周公的制度在于“以类分”。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法家。第70节: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5) ——中华哲学的缔造者 《周易》是中华哲学的精髓,那么《周易》是谁的杰作?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 另一种说法,《周易》就是周公的作品。不管怎么说,《周易》的集大成者就是周公,这一点毫无疑问。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道德经中的阴阳哲学,辩证思想,来源于周易,而非老 子的创造。《韩非子》里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率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如此辩证的思维,在三千年前的地球上,绝对是 独步的。从周公开始,由于中国人不是很迷信神,更不是一神教,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为神打仗屠杀的事情,避免了西方两千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罪恶。周公让中国人早在三千年前就进入了人文社会。我们研究中华哲学,研究国学,却不知道周公,不尊崇周公,那不是叶公好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