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媒体的倾向性,美国人在保持对政党不信任的同时,对媒体的信任度也出现明显降低。据2004年度的美国新闻媒体状况报告显示:从1985年到2002年,美国人认为新闻机构很专业的人从72%降到了49%,认为媒体讲究伦理的人从54%降到了39%,认为媒体有政治偏见的从45%提高到了59%。与之相对应的是新闻媒体的垄断性加强:22家公司控制了美国报纸70%的发行量,10家电视公司控制了30%的电视台,触角延伸到80%的家庭中,有线电视的拥有者也都是大公司。 我要把华盛顿的政客赶出去… 入主白宫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现在把持华盛顿的政客赶出去。”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以改革的姿态一登场便博得满堂喝彩。2008年1月3日,美国总统大选初选在艾奥瓦州拉开大幕,奥巴马一路领先,在该州取胜。《华盛顿邮报》随即发表评论文章称,初选结果意味着变革已经开始。 奥巴马一出马就得到了许多人的回应,从东岸的华尔街投资人到西岸的好莱坞明星都纷纷捐款。美国年轻人热心拥护,显示出奥巴马的改革理念有众多的认同者。而3日的初选结果显示,这种认同感在选民中的确有一定基础。奥巴马的获胜,向政坛、向美国乃至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人心思变,改革将成为美国未来的主流意识。而在过去8年主导政坛主流意识的国家安全议题将退居其次。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一篇经济分析师的文章指出,奥巴马以政坛新人出马角逐民主党的总统提名,一开始就摆出改革的姿态。他向选民表示,美国问题重重,必须改革才有出路。而现在与他一争高低的政治人物,与现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都是问题的一部分,由他们来管理美国,解决不了问题。 奥巴马年轻有为,但弱点十分明显,就是从政经验不足,在内政、外交上均为新手。他得到支持的潜台词是:改革的立场胜过了经验。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迪恩指出,艾奥瓦州初选结果表明,“美国人民在接受共和党7年领导后人心思变”。 民主党另一位热门候选人希拉里在新罕布什尔州获胜后,信心十足地向新闻界透露了改革的设想。她直言不讳地表示对布什总统的经济理念感到失望,并警告说美国正在迈向经济衰退。“我将做一切能做的事情来刺激经济发展。”她说。 民主党第三位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也不甘示弱,在改革方面毫不含糊。在他个人竞选主页最明显的位置写着“参加选举,改变美国”,求变的姿态毋庸置疑。面对民众的改革意愿,保守阵营的共和党候选人也从善如流,祭出改革的旗帜。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提出了三个大胆的设想:第一,取得对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的胜利;第二,为所有美国人改革医疗系统;第三,改革政府。这三个主张,两个涉及内政,改革一词也出现两次,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迎合民众,都说明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以改革的口号来争取选民支持,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亮点。之所以两党都用此招,和美国内政、外交的困局息息相关。 对外的困局自从伊拉克战争后就已非常明显。在伊拉克,美国的战争费用到2010年将达到500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及朝鲜战争的费用,使伊拉克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昂贵的海外军事行动。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公布的报告,美国的每一个公民,无论是成年男子、女性,还是儿童,为伊拉克战争的平均付出超过了1000美元。布什面对来自国会和民众的压力拒不撤军,给民主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靶子。 除了伊拉克困局,布什政府在整个中东地区也斩获不多。2007年年底的中东和会看似热闹,实际上成果有限。和俄罗斯的“新冷战”也只能给自己增加敌人。唯一的亮点来自东亚,在中国的帮助下,朝核问题取得进展,好歹也算是布什政府外交的一大功绩,但在大选期间生出变化也并非不可能。 相比外交,内政更糟。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双赤字(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一直困扰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更是让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并辐射震荡全球。《今日美国报》直接把“谁之错”的问题抛给了美国政府:“那些据说以遏制不良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己任的市场管理者哪去了?答案相当简单:他们基本上在观望,碌碌无为。 医疗问题也在折磨美国人。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医疗费用达到1.9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美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均医疗支出都要多,达到人均5300美元。具体到每个家庭,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也飞速攀升。2000年到2006年,美国有就业者的家庭的医疗保险费用上升84%,而同比个人收入仅增20%。65岁以下的美国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在上升:2000年只有600万人左右,2005年至少已达4600万人。 我要把华盛顿的政客赶出去… 岁的家庭主妇朱莉·穆雷说生活很美好,只可惜油价太高难以承受,买不起大一点的房子。她对美联社抱怨说,布什政府对国内老百姓的生活不怎么关心。和她一样,许多美国人依然觉得生活还算开心,但是感觉不得不紧缩开支。 去年11月,美联社和雅虎联合推出针对2230名成人的调查,其中77%的人感到不安,认为美国经济走上错误的道路。另据爱迪生媒体/蒙托福斯基的全美调查,共和党人中有半数对布什不满或生气,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战争。 在不安和不满情绪的笼罩下,美国人对2008年的总统大选给予强烈关注,准备用选票来说话。对此,在野的民主党人踌躇满志,对前景感到乐观。而多数共和党人则表示选举很无聊,很令人失望。43岁的大学教授洛基·贝尔克是共和党人。他说:”可能很多共和党人不会出来参加投票。 对内政、外交等议题的态度,两党也大相径庭。民主党人关心经济和医疗,其次是伊拉克战争,而共和党人则认为反恐、经济、伊拉克战争同等重要。 在初选的第一站艾奥瓦州,51%的选民明确表示希望“变革”,只有20%的选民认为“稳定现状”更为重要。在受调查的民主党选民中,57%为首次参加初选投票,其中45%选择了奥巴马。过去,年轻选民投票积极性极低,可这一次却异常活跃。30岁以下选民占投票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超过一半为奥巴马的支持者。 路透社和佐格比的联合民调,问题非常直接:如果今天初选,你选谁?根据1月11日的调查结果,民主党方面40%的人选择希拉里,32%的人选择奥巴马,两人遥遥领先,第三位的爱德华兹支持率仅为13%。共和党方面,朱利安尼、赫卡比和罗姆尼的支持率分别为23%、22%、16%,可谓旗鼓相当,谁都有机会。 共和党的形势更为微妙。之前实力不被看好的阿肯色州前州长赫卡比在艾奥瓦州以黑马的架势拔得头筹,打乱了目前民调领先的罗姆尼的如意算盘。知名度较高的朱利安尼,尽管在去年多数民调中在党内大幅领先,但因先后放弃艾奥瓦和新罕布什尔的竞选努力,被媒体批评“轻视民意”,人气亦大不如前。由于现任总统布什无法连任,副总统切尼无意参选,共和党自1928年以来首次出现没有现任总统或副总统争夺本党候选人提名的局面,这无疑增加了大选的不确定性。 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黑人候选人和女性候选人同时成为热门的情况,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选民求变的心理,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求变的心理存在着种种疑虑和矛盾。 有些调查数据流露出美国人的矛盾心态。比如说,早在2006年年初,美国《新闻周刊》就做了一项调查,86%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投票给合格的女性总统候选人”,93%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投票给合格的非洲裔美国人”。这个比例可以说相当高,全无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色彩,可下一个性质相同的问题却遭遇截然不同的答复:当被问及“你认为美国是否已做好迎接女性当总统的准备”时,只有55%的人回答“是”;当被问及“你认为美国是否已做好迎接非洲裔美国人当总统的准备”时,只有56%的人回答“是”。这两个问题所反映的心态是:我可以接受,但我不太相信别人会接受。 其实,不到最后的投票,说什么也是空谈。 作为女性候选人,希拉里如当选,将成为美国首位女总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女性选民对她的支持率高于男性。在初选第一站艾奥瓦州,她名列第三,但在第二站新罕布什尔州,她名列第一,据调查,该州50%的女性选民投了她的票。美国媒体分析认为,第一站输掉后,希拉里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女强人,而成了一位试图“突破最高、最坚硬的玻璃天花板”的坚强美国女性,许多女性不愿看到她失败,于是转而支持她。 相比而言,奥巴马面临更大的压力。反对奥巴马当总统的一位黑人妇女说:“他还是退出吧,我不想看到他被刺杀。”此言未落,便传出有人要刺杀奥巴马的消息。一份最新曝光的FBI绝密文件惊爆密闻——极端种族分子竟密谋在奥巴马举行大选集会期间将他暗杀。为了防患于未然,一向只负责保护总统的白宫“密勤局”破例安排12名资深特工,时刻守护在奥巴马周围。看来,要创造历史,美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奥巴马的“变革”招牌是否能在接下来的二十多个州初选中所向披靡,也是一个未知数。有分析人士指出,从美国大选历史看,变革论者往往无法获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拥护变革的年轻选民本身就是最善变的群体。美国媒体认为,一开始就被希拉里和奥巴马压得喘不过气的爱德华兹,恐怕只能期待奇迹发生了。 最终,果然如此,爱德华兹早早退出,希拉里和奥巴马在漫长的拉锯战后,从对手变成搭档,联手挑战麦凯恩。 希拉里虽败犹荣:女性从政… 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是血统纯正的基督教新教徒,按照“WASP”的规则,她的唯一“缺陷”在于她是女性。 美国女性在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中曾遇到很大的阻力,男权主义者甚至用医学观点来为自己反对女性选举权作辩护。马萨诸塞州的立法者曾宣称:“如果给女性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入政治。 直到美国建国近一个世纪后的1868年,怀俄明州才第一个争得女性选举权;紧接着,犹他州的女性于1870年赢得选举权。1920年8月,美国女性终于获得了完全的选举权,这一权利被载入美国宪法第19条修正案。 实际上,在赢得选举权半个世纪后,美国女性才真正步入政坛,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 艾拉·格拉索出生于1919年,1943年加入女性选民联盟,初涉政坛。1970年她当选康涅狄格州众议员,在国会工作了两年,这期间她设立著名的24小时免费电话”艾拉热线“,倾听民众的声音。”这是为了让政府更加靠近民众、民众更加靠近政府而采取的行动。“她说。1974年,艾拉·格拉索代表民主党出马,以20万票的优势击败对手,当选康州州长,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不靠丈夫而是靠自己当选州长的女性。 如今的美国,女性从政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这个女性人口占51%的国家,目前有9位女州长、71位女众议员和16位女参议员。在女性政府官员中,先后有奥尔布赖特、赖斯担任国务卿,而被布什总统任命为劳工部长的华裔女性赵小兰更是为中国人所熟知。 希拉里是女性候选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选民对她的支持率高于男性。在初选第一站艾奥瓦州,她名列第三,据调查,该州只有50%的女性选民投了她的票。美国媒体分析认为,第一站输掉后,希拉里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女强人,而成了一位试图”突破最高、最坚硬的玻璃天花板“的坚强女性。许多女性不愿意看到她失败,于是转而支持她。其实,早在2006年年初,美国《新闻周刊》就做了一项调查,86%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投票给合格的女性总统候选人“;对”你认为美国是否准备好迎接女性当总统“这个问题,回答”是“的被调查者中,男性比女性高出7个百分点。 希拉里是女人,她与其他女人的不同点在于,她有一位当过总统、受美国人欢迎的丈夫。前总统克林顿的一位高级顾问曾经说:”人们没有把她当作女人,而是把她当作克林顿夫人。“言外之意,她是沾了丈夫的光。不过,这个因素最终是帮她还是害她,还难以预料。一位美国朋友开玩笑说:”布什父子统治了我们12年,难道还要让克林顿夫妇统治12年? 这个世界发展到今天,女总统、女总理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自从1960年班达拉奈克夫人就任斯里兰卡总理以来,世界各国已产生了四十余位女领导人,其中不乏政绩突出者,如带领英国打赢马岛战争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因此,希拉里可以相对轻松地踏过选民的心理障碍这一难关。 相比希拉里,奥巴马面临的阻力更大。美国分析人士没人敢说女性当选总统是不可能的,但许多分析家敢说黑人当选美国总统是不可能的。这源于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态,用专家的话说,美国人还没有作好让黑人当总统的准备。 欲当美国总统需先过“医改”… 希拉里是唯一提出全民医保计划的总统候选人,如果你相信医疗保险是美国的道德义务,请支持她!“这则煽情的广告随着电波深入美国的千家万户,给希拉里的竞选增色不少。 让每一个美国人都拥有医疗保险”,这是希拉里的口号。这句话之所以能深入人心,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医疗困境沉疴已久,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谁能在这方面收揽民心,谁就可以为自己竞选成功增加一个重要筹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医疗方面的困境不仅与欧洲国家相比有天壤之别,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 华裔移民亲身体验“看病难 美国没有一个普惠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面对高昂的诊治费用,因病返贫的例子并不少见。华裔移民吴瑞卿女士结合自身经历,向记者讲述了在美国的”看病难“问题。 吴瑞卿女士是香港移民,在美国生活已有二十余年。说起医疗保险,吴女士满腹牢骚。吴瑞卿居住在旧金山附近人口只有10万的小城康科德。作为美国国务院的合同译员,她足可跻身中产阶级序列。所谓合同译员,就是拿了国务院的翻译证书,有事上岗,无事休闲,靠这本证书四处揽活,倒也活得不错。她算是体面的自由职业者。在美国,月收入5000美元左右就称得上”中产“,出于尊重隐私的考虑,记者没打听吴瑞卿的具体收入,不过她告诉记者,仅医疗保险一项她每个月就要掏435美元,一年要5000多美元。她说:”我买的医疗保险不是最好的,充其量算是中等吧。你知道,美国人看牙花费很多,我的医保不包括牙齿和眼睛,这两个部分坏了,我还要自己另外掏腰包。 她选择的是恺撒集团,一家立足加州、囊括保险和医院的公司,保费便宜,看病也还方便,看诊、拿药、检验一次完成。但它有一个条件很苛刻:所有诊断、治疗都必须在这家医院进行,只有当本院无法医治时,病人才能转到其他医院。正常情况下,要想自由选择医院,对不起,那就多掏钱吧。 蓝十字是一家有六十余年历史的老牌公司,在加州占很大市场。它的优点是客户服务佳、服务时间长,可以选择它签约的任何医生;缺点是贵,夫妻二人投保至少每月1000美元,而且近年来持续涨价。 便宜的也有,每个月300多美元,据说是专对华人的,它的对口医院也是中文名字,叫东华医院。看病很简单,直接去这家医院就成。还有更便宜的,一家3口人每个月掏300美元,就可以到唐人街医院享受医保。质量如何,记者没有亲身体验,不敢妄下结论。 医疗保险的确不便宜,可谁也不敢不买。30年前,如果感冒,花上50美元就可以治好。而今,医疗成本迅速攀升,如果得了肠炎住院,除掉手术费,每天的住院费、治疗费、护理费、药费加起来至少要1000美元。一个没有医疗保险的中产阶级,尽管有车有别墅生活逍遥,但一场大病就可能彻底破产。 吴瑞卿有了恺撒医院的保单,只能说有了一定的保障,看病也不是全部免费,每次看病都要缴纳20美元的“挂号费”、25美元的“共付额”等。虽说诊断不用花钱,可所有药物都要自费。 像吴瑞卿这样的自由职业者,不得不为买什么样的医疗保险而绞尽脑汁。要想省心,那就去大公司。名列“500强”的大公司,肯定能为员工提供不错的医疗保险。但中小公司的员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美国,劳工保险是必要的,因公受伤的保障相当完备,但国家没有医疗保险方面的强制规定,因此中小公司就会在这方面偷懒。美国人去中小公司谋职,通常要谈保险,如同这几年中国的求职者关心“三险一金”一样。能不能拿到公司提供的保险,那就看个人的运气、水平和谈判能力了。 医疗保险正演变为一场危机 整体来看,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复杂,各州也大有区别。概括来说,无非是商业化保险和政府的医疗救助相结合。 商业保险无须多谈,美国五千多家保险公司中,许多公司都经营医疗险。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建立了3类医疗保险项目:医疗保险、医疗补贴和通过联邦所得税税制对私人保险的隐性补贴。政府医疗补贴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医疗补贴项目与医疗保险项目的区别是,前者是为贫困者而设,后者是为老年人而设,二者没有直接联系。 经过数十年的“医疗通胀”,美国政府医保面临着严峻考验。数据显示,美国的医疗费用每年吞噬掉两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7%。而在高福利的欧盟国家,医疗费用也只占GDP的10%。如果美国能把医疗费用降低到欧盟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7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财政赤字的两倍。 从人均水平看,美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均医疗支出都要多,达到7000美元。相比之下,瑞士每人每年医疗费用是3500美元,日本大约为2000美元,而土耳其只有446美元。 具体到每个家庭,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也像直升机一样攀升。2000年到2006年,美国工作者家庭的医疗保险费用上升了84%,而同比个人收入仅增20%。根据美国恺撒家庭基金会的报告,仅2006年一年,美国工作者家庭的平均医疗保险费用同比上升了7.7%。美国专家认为,医疗保险费用的螺旋式上涨,正缓慢地演变为一场危机。 美国医疗费用高,在旅美华人作家丁林女士的笔下有所反映。她的一个朋友突发急性阑尾炎入院开刀,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入院马上手术,手术之后只住了一天半就出院,恢复很快;很快接到第一张账单,看到金额不大时,你千万别高兴太早,因为账单不止一张,会从不同单位陆续寄来;医疗费最后加起来完全是天文数字:这个住了一天半医院的普通阑尾炎手术,总账单是七千多美元。 美国的政治家和公众都认识到,螺旋式上升的医保费用是一个仅次于伊拉克战争的大问题,这些开支是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的一大原因。美国的中产阶级普遍感到了压力。 美国人均医疗支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却不是最好的。2006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尽管美国在医疗保健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但是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却低于其他国家。 美国商务部人口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5年全美共有2.47亿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占总人口的84.1%。但这张“大网”并非没有漏洞,还有很多人享受不到它的“恩泽”,至少有47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其中有900万儿童。据统计,自1987年以来,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人增加了23%。 近30年来美国医疗保健费用的急剧上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医疗服务(包括检查、治疗和护理)复杂化;三是与医疗保健有关的价格上升幅度高于一般的通货膨胀率。 医疗通胀“是个可怕的顽疾,远远高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在过去的6年间,医疗保险费的上涨速度是工资上涨速度的4倍。为此,美国的企业缩小了提供医保的覆盖面,从雇主处得到”医疗保险“的工人的比例,已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的70%下降到了现在的50%。在过去5年内,随着提供医疗津贴的小企业和提供医疗津贴的雇用不熟练工人的企业数量的下降,提供医疗津贴的公司比例也从70%下降到了60%。 同时,政府的医保负担也在激增。把为穷人和残疾人提供的医保、”政府医保“以及其他由政府提供的医保加在一起,政府已经支付了美国医保费用的45%。如果包括税收补贴,政府支付的总医保费用已接近60%。但是,由于美国企业限制医保开支,再加上”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退休,这个份额将明显上升。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20年,美国政府的医保开支将比现在增加一倍。由于雇主节约开支、政府又不能为其许诺提供资金,美国的医保体系将面临崩溃。吴瑞卿就担心地说:”如果不改革,再过10年,等我需要看病的时候,这个系统就彻底破产了! 医改多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沉疴已久的医保体制,改革呼声一向很高。从罗斯福到杜鲁门,从约翰逊到克林顿,美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推行全民医保的运动,但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失败。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杜鲁门总统就想创立一个国家医保体系。1971年,当加拿大采用政府管理的医保体系时,许多美国政治家也希望这样做。布什总统在2007年度“国情咨文”中,就曾建议削减医疗保险的税负:对于购买医疗保险的个人和家庭,给公民个人减税7500美元,每个家庭减税1.5万美元。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凯特·伯克说,布什的税收提案可能会使“医疗保险覆盖人口新增300万人或更多”。 近期改革医保最大的努力来自克林顿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至1994年推出医改一揽子计划,并且举贤不避亲,任命妻子希拉里为医保改革的负责人。这一举动虽然引发巨大争议,但还是在参众两院顺利通过。原因很简单:对手乐意把这个烂摊子扔给她,看她的笑话。在希拉里的领导下,500多人的专家工作组紧张工作,最终抛出1500多页的改革方案。几乎没有人会认真地阅读这份比辞典还厚的方案。归结起来,希拉里希望成立官方的医疗保险机构,企业雇员通过缴纳工资税的方式向这个机构强制缴纳保费,否则将面临罚金或课税;失业人员则将获得政府补贴。 此举本意在于通过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作用,在与医疗界讨论服务价格时能获得更多优势,同时确保全民的医疗福祉增加。但在企业主看来,尽管雇员和家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不断加重让他们疲于应付,但自己公司的医疗保险计划是吸引新员工和留住资深员工的手段,如果政府进行强制规定,公司的竞争力会减弱。对医疗界和保险公司而言,这样的计划将会威胁到自己的收益和市场,自然不能同意。 围绕这项改革,希拉里和反对派针锋相对,好不热闹。美国自由派、左派对此感到欢欣鼓舞,再加上当时国会由民主党控制,看上去该计划马上就能获得通过,成为法律。然而保守派、自由至上派和商业医保产业绝非等闲之辈,它们很快联手发动反攻,批评该计划如若得到实施,将出现一个庞大的新官僚机构,届时病人看病的渠道将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民主党内也有人跳出来从左的方面唱反调,批评该计划对穷人照顾不够,不如加拿大式的完全由政府埋单的医保“过瘾”。结果可想而知,克林顿的改革计划胎死腹中,希拉里遭遇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 希拉里重提“美国人医疗选择计划 最后彻底击败希拉里的,是一则在美国政治广告史上十分著名的”哈里与露易丝“广告:象征中产阶级的哈里与露易丝夫妇小心翼翼地翻着代表克林顿政府全民医保法案的一大袋文件,并抱怨缺乏选择权和似乎没完没了的繁杂手续。这则广告瞬间激发起中产阶级的忧虑。他们惧怕新的医保体系将创建一个巨大的官僚机构,由政府来包办一切;原先自由市场中的选择自由将被剥夺,无论你富有或贫穷,都将接受一样的医疗待遇,而这种缺乏竞争的医疗体系的服务将会是官僚的、恶质的、拖沓的……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曾遭受广告打击的希拉里,用一则深情款款的广告向选民诉说她的医改理念。 除了全民医保口号外,希拉里在广告中向美国人展示了两大要素:第一,她不是仅仅为了竞选总统才提出全民医保的,而是已经为这个伟大的目标奋斗了15年;第二,她引用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赢取关注度。 月4日,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撰写题为《希拉里、奥巴马、保险》的评论文章,明确表态支持希拉里·克林顿。他在文章结尾写道,如果希拉里扛起民主党的大旗,美国人有或大或小的机会得到全民医保;如果奥巴马赢了,什么都不会发生。克鲁格曼还说,希拉里和奥巴马的医保改革计划的区别在于,一个要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另一个则相去甚远。希拉里广告中所引用的,就是这句话。 作为唯一提出全民医保计划的总统候选人,希拉里的改革计划可以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八个字来描述。 对于这项纷繁复杂的改革计划,希拉里在其竞选网站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她的计划是在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对于四千七百多万压根儿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可以在众多款项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买得起的一款;而已经拥有保险的人,可以不做任何改变,继续享用原有的保险。 希拉里的改革计划全称为”美国人医疗选择计划“。她的医疗保险改革计划是让老百姓买得起、买得到、跑不掉。所谓买得起,就是给工作家庭减税,以此确保他们购买医疗保险的支出占总收入的一定比例,从而避免因为付保险费导致一贫如洗的情况;买得到是避免歧视,保险公司不能拒绝消费者投保;跑不掉,就是指无论是换工作还是失业,医保都可以”随身携带“,不会丢掉。 她的竞选网站高度颂扬希拉里进行医保改革的决心:”在改善医疗保险方面,没有人比希拉里更努力、更持久地工作,她有能力和经验来确保美国的男女老少都拥有高质量的、价格便宜的医疗保险。 希拉里特意强调,如果美国人对他们目前的医疗保险感到满意,就无须进行变动。这样的计划保证了民众的选择自由。希拉里也承诺不会为此设立新的政府机构,也部分打消了民众对官僚政治的担心。希拉里这次的方案获得了很多积极回应,就连保险业界与共和党人士都没有大加挞伐,还表示可以进一步讨论。可见希拉里的政治技巧,的确成熟了不少。 希拉里奥巴马对决医疗保险… 月19日,奥巴马在“超级星期二”初选中继续“攻城拔寨”,以“十连胜”的骄人战绩重挫对手希拉里。 两人渐趋白热化的争夺中,医疗保险改革也是重要的一环,以改革的清新之风赢得民众青睐的奥巴马自然不会放过万众瞩目的医疗保险改革。他说:“我的计划从一开始就覆盖所有美国人。如果你有保险,唯一的变化是花钱更少,如果你是4700万没有保险的人,你将依法得到保险,任何人都不会因为疾病或其他状况被拒之门外。 简而言之,他的计划是提高质量,给老百姓提供买得起的保险,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美国医疗保险系统的现代化,并努力寻求新的模式。 两个人都口若悬河,都自称要为所有美国人提供保险。但甭说局外人,就连美国的一些选民对此也只是知道个大概。支持希拉里的选民说,选择她,是因为她在为普惠的全民医保而奋斗。许多选民虽然说不好支持谁,但都把医疗保险问题列为自己所关注的头等大事,然而,这些人都对各候选人的具体计划不太了解。 希拉里和奥巴马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保罗·克鲁格曼心里清楚。他在《纽约时报》撰文分析说,两个人都要求私营的保险公司给每个人提供保险,不得因病史将任何人拒之门外;两个人都同意老百姓也可以不买商业保险,而是买政府推荐的保险;两个人都提出让低收入阶层买得起保险。 克鲁格曼认为,两人的区别在于,希拉里坚持每个人都要有保险,这是法令,必须执行。但奥巴马则不这么认为。根据他的计划,某个健康的人如果觉得自己身体特棒,无须缴纳这笔冤枉钱,就可以不买医疗保险。 如此看,区别就太大了。克鲁格曼的观点是,奥巴马的计划会让更多的人失去保障。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克鲁格曼坚定地站在希拉里一边,明确表示支持她。 共和党强调个人选择的自由 按理说,”为每个人提供买得起的医疗保险“这个提法一出笼,就应该博得满堂喝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这个把自由看得比命还重的国度,什么都可能发生。 精明的奥巴马只用一句话就击中了希拉里计划中的命门。他说,希拉里的计划是”强迫“每个家庭都买保险,他声称给医疗系统提供补贴比强制覆盖每个人更重要。 强迫”这个词的冲击波不可小觑,它所隐含的意思是希拉里准备剥夺美国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美国人还真会这么想。在这个有着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公民历来重视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大多数民众认为自己的多样化选择要比政府统一包办、计划经济式的管理好得多。希拉里的医保改革计划尽管比起1993年的方案来说改进了许多,但在许多选民看来还是一个“大政府计划”。 相比民主党,共和党一向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策,强调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对个人和企业过多干涉。在医疗保险改革方面,共和党也曾一手否决了希拉里主持的改革。如今,麦凯恩和赫卡比两位共和党竞选人虽然也在医改方面表态,但态度和民主党竞选人大相径庭。 约翰·麦凯恩认为,美国医疗保险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成本攀升,因此,他的主张是降低成本,拯救现有的医疗系统。他特别强调,家庭在医疗方面有绝对的控制权,想买什么保险家庭自己决定,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提高质量、降低价格。当然,他也说了一些给每个公民提供医疗保险之类的场面话。 曾经数次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越战老兵麦凯恩在其官方网站声明,美国的老兵应该得到及时的、高质量的保险救助,在最好的地方享受治疗,这话会让那些老兵们听了深感亲切。 到2月20日,共和党的米特·罗姆尼已经转而支持麦凯恩,他的对手赫卡比获胜的机会不大,但赫卡比对医疗保险的态度值得一提。他是典型的共和党人态度,直言不需要联邦政府负责的全民医疗保险。他认为,应该鼓励私营企业创新,从而降低成本。“如果我当总统,美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买什么样的医疗保险。届时,我将会同私营部门、国会和保险商以及其他各界一道对现在的医疗保险系统进行全面大修。 各竞选人中,只有希拉里执著于”让每个人拥有医疗保险“,她把这个问题上升到”道德“高度。她在弗吉尼亚对选民说:”我的对手说,普惠的全民保险行不通,我说行得通。如果你们在这次选举中作出正确的决定,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奥巴马V.S.麦凯恩 美国两党总统参选人奥巴马与麦凯恩好恶大不同,他们两人种族背景互异、年代有别,连运动偏好与食物品味都不一样。奥巴马喜欢打篮球或煮些红番椒吃,麦凯恩则偏好吃烤肉、看拳击赛,两人都没有前总统克林顿会吹萨克斯风那样的特殊才艺。 奥巴马从小热衷的是篮球。父亲在奥巴马两岁时离开肯亚家乡,他8岁时才再次见面,当时老奥巴马带了个亮橘色的篮球送给儿子。打篮球能让这位46岁的奥巴马放松心情。 民主党2008年1月3日举行首次初选的早上,奥巴马打了场篮球,接着赢得了在中西部爱阿华州的初选。几天后,他早上只匆匆投了几个球,结果当天在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与西部内华达州败给希拉里。 南卡罗莱那州1月底初选当天,他打了球,赢得该州投票。奥巴马告诉电视新闻杂志《六十分钟》,之后他养成了初选当天早上扎扎实实打场篮球的习惯。 岁的麦凯恩则说自己是拳击“狂热者”。他跟太太辛迪固定到拉斯维加斯看比赛。这位亚利桑那州参议员上世纪50年代在马里兰州就读海军学院时,拳击打得不错,这项运动也符合他顽强与好斗的个性。 被问到拳击与政治之间的共同点时,麦凯恩大笑响应说:“拳击里严格的规则可能比政治还多。 提到爱好的食物,两人都偏好典型的美国菜,也都不足以成为一般民众的模范。奥巴马比较喜欢薯条与炸鸡这类传统的南方菜色,甚于蔬菜与鱼,也喜欢炖一锅辣红椒牛肉;奥巴马的食谱已经在网络上流传。 麦凯恩爱的则是浸过卤汁烤的猪排,2008年6月,他就邀请了采访选战的记者一起烤肉,像朋友般谈天说地。 激烈的选战期间,大家知道麦凯恩都吃甜甜圈配汽水,他太太也会随时准备好热狗,让他想吃的时候吃。这位越战英雄与这位美国多元文化代表人物,在许多方面南辕北辙,却可以在扑克牌桌上找到共通点。 《纽约客》杂志形容麦凯恩过去”热衷玩牌“,而奥巴马被问到有什么深藏不露的专长时,坦承”我很会打扑克牌。 候选人的这些爱好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选民们真正关心的是他们经济政策的区别。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两人大打出手。 麦凯恩6月11日会晤一群中小企业老板,宣示自己若担任美国总统,主要目标就是“促使国家经济重新以各项活力运转”。他指控对手的经济政策是“典型的民主党人思维,只想增税,扩大政府权力”。麦凯恩说,奥巴马若当总统,将会制定六十多年来最大幅度的增税。 奥巴马则批评麦凯恩全盘照抄布什总统的经济政策,只利于有钱人与财团,让小老百姓生活更苦。 麦凯恩说,在税政、健康保险制度改革、贸易、政府支出,还有其他诸多相关议题上,他和奥巴马的政策都大相径庭,“不管谁在今年11月大选胜利,未来决策都会大幅改变,问题是人民想要哪一种改变。 奥巴马称,如果能当选总统,他将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增税,并将对如通过炒股、炒房等金融交易获得收入的收入者提高资本利得税,并对石油公司征收暴利税。他说,通过对富人增税,将改善低收入者的境遇,从而使美国经济平衡发展。他抨击麦凯恩的经济政策主张实际是继续现任总统布什已经失败的经济政策。 而麦凯恩则表示,如当选总统,他将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他计划把公司税税率从目前的35%减到25%,并将维持现有的资本利得税税率。同时承诺削减不必要的政府开支,包括部分武器项目开支。在阐述个人经济政策和立场的同时,他不忘批评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将导致扩大政府开支,让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开场白过于冗长,还是分别看看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吧! 我将改变历史的进程:奥巴… 年6月3日,奥巴马已经大大方方地宣布初选获胜,他的对手希拉里却是”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6月5日晚,两位血战半年的对手相逢一笑,筹划着对阵共和党的决战。 两人秉烛夜谈的诸多细节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两人的联合声明中可以读出恩仇已泯的信息:”希拉里和奥巴马今晚相聚,就应该做哪些工作以确保11月份大选获胜,进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 这份声明,给两人的旷世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到底奥巴马如何让这个女强人化敌为友,党内的团结恐是空话,实际的利益才是个中诀窍。美联社断定,他们的会晤,金钱是重点。 为了和奥巴马拼争,希拉里花掉了3000万美元,欠下1100万,她可能希望奥巴马替他偿还债务。这时的希拉里大大方方地说,我准备在大选中替奥巴马先生筹款。当然,究竟谁帮谁,大家清楚,用句时髦的话说,叫“双赢”。 面对奥巴马的历史性胜利,黑人心理复杂,既满怀希望,又心存担忧。61岁的布兰达·巴特勒久居纽约布鲁克林区,经营一家商店,他说:“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黑人总统候选人,他代表我们黑人,但是,他也代表每一个美国人。 盖洛普的民调显示,75%的黑人认为一旦奥巴马成为总统,可以理顺种族关系,这比起当年有志竞选总统的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强出许多。当时,只有40%的黑人对鲍威尔寄予改善族群关系的期盼。 不过,黑人更担心奥巴马的安全,一半的黑人认为威胁他个人生命安全的是他的肤色,另有25%的白人认为肤色让奥巴马的竞选征途充满坎坷。 奥巴马的支持来自黑人,可大选征途的风险恐怕也在于此。亚特兰大斯伯尔曼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威廉·科比认为,奥巴马获得提名在让黑人选民满意的同时,也让他们开始担心黑人群体一旦有事端发生,可能阻碍奥巴马通往白宫的道路。科比说:”美国黑人现在可谓如履薄冰,必须非常谨慎。奥巴马的这个机会非常脆弱,黑人选民不能有任何闪失,也不能制造任何事端,因为这可能摧毁他成为总统的机会。 少数人的担忧并没有影响媒体的乐观。奥巴马击败希拉里给美国政坛和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纽约时报》以“诗史般的战役”来描述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初选之争,更有评论认为奥巴马成功地打破了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的“种族的障碍”。奥巴马在胜选当晚发表感言时说:“今晚,我们庆祝一个历史进程的结束,和另一个将给美国带来新的和更美好日子的进程的开始。因为你们,今晚我可以站在这里宣布,我将成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对手出炉,等候多时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也兴奋起来,他表示,将邀请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和他进行十场市政厅式非正式辩论,两人将就美国民众关心的各项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辩论。双方的竞选班子也开始讨论这一计划。两大阵营的竞选经理当天晚些时候在电话中讨论了麦凯恩的邀请,奥巴马阵营已经基本同意。 面对麦凯恩的挑战,奥巴马毫无惧色,以攻为守。宣布获胜后第二天,他马不停蹄赶往弗吉尼亚。弗吉尼亚数十年来一直是共和党的票仓,大选决战从这里开始。在这里,奥巴马击败本党对手希拉里,如今,又向共和党发起攻击,准备赢取胜利。 面对拥挤的听众,奥巴马脱下外套喊道:”这是我们的时刻,这是我们的时间,如果你投票给我,我将赢得弗吉尼亚,赢得大选,我们将改变历史的进程。 决战时刻,除了内政外,外交问题也难以回避。对此,有着亚洲生活背景的奥巴马更具国际视野,凭借他的口才应对自如。接受CNN采访,被问及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时,他巧妙地说:“耶路撒冷的地位取决于谈判的双方。 奥巴马童年时代曾经在印尼生活。听到他胜出的消息后,印尼人锣鼓喧天地庆祝。48岁的卡西诺小学时和奥巴马同桌,他说:”我从来没想到他会成为如此伟大的人物。 短暂的修整后,奥巴马联袂拜登,准备和麦凯恩决一雌雄。 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奥… 年5月30日,我整理文件时偶然翻出了几张四年前访美时拍的“老照片”——巴拉克·奥巴马与我一起的合影。照片上他那一脸灿烂的笑容让我立即想到了当时正春风得意的这位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于是心血来潮地翻找他的联系方式——华盛顿参议员办公室的传真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 写给奥巴马的信件其实只能算是简单的问候:“是否还记得你见过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总统大选的经历和前景怎样?希望能保重身体”。 我没指望奥巴马会回信,因为点开奥巴马的竞选官网,我看到过诸如“恕太忙,奥巴马无法一一回电邮”、“奥巴马不可能为每位支持者和关心的人提供亲笔签名或照片”云云。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这不是四年前——那时候的奥巴马连参议员也不是。 月1日,我先收到了奥巴马竞选副经理史蒂夫·希尔登布兰德的回信。这封回信讲了奥巴马以最新选情,以及必胜的自信,很是官套。这在我预料之中,现在每天写给奥巴马的信成千上万,他的助手能随手回个官式的电邮就算很不错了。 月3日,也就是奥巴马宣布胜出成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当天,我先收到了奥巴马竞选经理戴维·普卢夫的回信,紧随其后就是奥巴马本人的回信了。奥巴马在信中感谢朋友的关心与支持,骄傲地邀请我与他“继续见证历史”! 下面是奥巴马给本书作者的回信。 亲爱的王冲: 我很高兴即将站在圣保罗的讲台上,宣布我们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提名。 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我们都应该驻足感谢希拉里·克林顿,她在此次竞选中也创造了历史。由于她的参选,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国家都变得更加美好。 我想让你更了解我们之前面临的情况。今晚稍早,约翰·麦凯恩展示了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美国前景蓝图——那就是他将继续乔治W·布什的灾难性政策。 可这是属于我们的时刻。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要翻过旧政策的一页,带来新的精力和新思想以迎接我们面临的挑战。现在是指引我们热爱的祖国的新方向的时候了。 还得继续努力,但先得感谢你,感谢成百上千万的捐款者和志愿者们,没有人比他们更准备着迎接新变化。 感谢你们让我站到这里。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 巴拉克 年6月3日 你是我见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虽然客套但却迅速的回信,不禁让我回忆起四年前与奥巴马的“遭遇”—— 年9月25日,上午11时,秋阳高照,一丝微风。 伊利诺伊州威尔县的民主党人士,集中在温德哈姆湖工业园附近的一个棒球场内,等待着他们的政治英雄巴拉克·奥巴马的到来。6个月前,奥巴马击败了不论是知名度还是竞选资金都远胜于他的多位竞选对手,成为这个中西部大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 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在路口招呼每个新来的人,拿出印有奥巴马名字的蓝色标牌,递给大家。聊天、说笑,这里的等待并不寂寞。吉姆·约翰逊带着两个孩子开车而来。他的孩子在旁边玩游戏,他和妻子悠闲地散步。棒球场外面是绿地,向南遥遥看去,是一片玉米地和几排房子,一条公路向远方延伸,一百多公里以外,就是伊利诺伊州最大的城市芝加哥。 不到11时30分,好多人已经耐不住性子,排队领热狗去了。一个、两个、三个,都可以,水、可乐随便喝。虽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这里却有,因为这里是巴拉克·奥巴马竞选参议员的集会,支持民主党的食品公司、饮料公司纷纷解囊相助。 热狗摊旁,一对情侣窃窃私语,两个孩子玩跷跷板,几个十七八岁的黑人小伙子在打篮球,而赫克托尔·萨尔加多则坐在一张桌子前沉思。身为一名年收入2.5万美元的普通中学教师,赫克托尔是铁杆民主党人,他对奥巴马崇敬有加:“奥巴马肯定会当选参议员。 赫克托尔告诉我,一旦当选,奥巴马将成为19世纪以来美国历史上第三位黑人国会参议员。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黑人;母亲是堪萨斯人,白人。他自己曾是《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位黑人主编,以及芝加哥大学的宪法教授。这位当时才42岁的演说家一出道就震动了美国,有人当时就斗胆预测,他将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对于这一说法,我清楚记得,赫克托尔当时摇摇头说:”他不太可能在2008年竞选总统。美国还没有准备好让一个黑人当总统。“现在想来,就连当时最铁杆的奥巴马支持者们确实也没有料到,他们的政治英雄进步得会如此之快。 不过,黑人姑娘波拉·哈德森对奥巴马前景显然要看好得多:”奥巴马自信,有智慧,某一天他会成为总统;四年后,他至少会成为副总统。因为他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不过,不管是谨慎乐观,还是非常乐观,奥巴马的支持者们都料定,他会稳进参议院。前任退休后,在这个民主党占优势的州,奥巴马几乎没有对手。 在约瑟夫·扎帕拉克眼里,奥巴马是英雄,他会成为参议员,为伊利诺伊州争取权利,让伊利诺伊人有工作,过体面的生活。“他会成功,他是我们的代表。 时,吃饭的人多起来,在棒球场一角满是尘土的地方是几块木头搭建的简单主席台。有人跳上去大声喊道:”共和党是富人的党,不管我们穷人。2000年大选,布什是个骗子。“这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这里,几乎没人说共和党的好话,因为这是一个民主党人的集会。 时30分,好多人坐在草坪上休息,只有几个金发孩子在草坪上蹦蹦跳跳。忽然,有人大喊一声”奥巴马来了“,许多举着”奥巴马,参议员“牌子的人欢呼起来,草坪上的人也围了过去,摄像机、照相机不断闪光。瘦瘦高高的奥巴马和人们握手、合影,笑得很灿烂。 欢呼、掌声和口哨。两个小姑娘唱完美国国歌后,奥巴马登上了讲台。”6个月前,你们还都不认识我,还以为我叫亚拉巴马(注:亚拉巴马是美国一个州的名字,发音和奥巴马相似)。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芝加哥大学教宪法的老师,你笃信宗教,为什么涉足政治?因为我们都是美国公民,都是政治进程的一分子。但是我们的工作流失,我们面临困境,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我关心所有老人,所有孩子,所有工人。我不仅仅在社区里关注,还希望政府关注他们,因此,我涉足政治。“之后,奥巴马亮出了自己的许诺:”我要让每个孩子都读书,上大学,即使他的父母是穷人;我要让每个人退休以后都能领到退休金,过体面、受人尊重的生活。 好!“台下许多人一起喊。有老人,但更多的是年轻人;有黑人,但更多的是白人。他的演讲很抓人,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昨天晚上,我妻子安慰我说‘不要紧张’。我今天站在这里一点都不紧张,因为我告诉大家的都是我和各位亲眼见到的情景。我看到工厂搬走,许多人工资减少,有人为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发愁。这不是编造的,而是事实。“奥巴马补充说,”我们需要工作,可我们的工作大量流失;我们的年轻人被派到伊拉克,打一场不知道怎样才叫胜利的战争;我们花2000亿美元在伊拉克,然而,在这里花几亿就会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好。 反对战争,创造工作机会,这两点足以抓住人心,也足以让奥巴马当上民主党一向占优势的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就像参加集会的人所说的,他会毫无疑问地当选。 我们伊利诺伊的人民知道如何选择,我们希望政治家不要攻击对方,而是着手解决问题。权力总是在你们大家手里,你们的选择可以决定一切。美国政治不属于共和党,不属于民主党,而属于你们——手里握有选票的人。“奥巴马不仅告诉大家,要选自己当参议员,还动员所有人投票选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你们不要只是待在家里看体育比赛,你们要出去投票,不仅自己去,也要叫上亲朋好友一起去。 分钟的演说很快结束了,口哨声不断,叫好声不绝,人们不时高高举起手中的牌子,表示对奥巴马的支持。 时10分,巴拉克·奥巴马准备离开,人群开始渐渐散去。我见势立即冲上前去,截住正迈步的奥巴马,先是由衷地称赞他的演讲“非常深刻”,而奥巴马则笑笑说:“那真是太好了。”当他得知我来自中国时,就脱口而出:“你是我见的第一个中国记者。”我马上逮着机会要求与奥巴马合影与对话,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招呼身边那个人高马大的胖子拍我与他的合影,然后还拿着我的相机问满不满意。 上面这段文字,发表在9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标题是《他可能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竞选集会纪实》,当时就敢这么写,可不是我前知500年,后知500载,纯粹是被他卓越的演讲才能所震撼,被当时的气氛所感染,被周围他的粉丝的赞扬所感动,这才如此描述这个在2004年大选本来无足轻重的场面。 当时决定采访奥巴马时,我们来自亚洲各国的十几位记者产生分歧,由于是周六,没有官方安排,许多人想干脆在宾馆里睡大觉。美国国务院的陪同人员周树龙力捧奥巴马,说尽管是周末,如果你们想去,我还是派车陪你们。我和来自台湾的、新加坡的同行耐不住诱惑,于是决定去看看,于是有了前面提到的这一幕竞选集会。 老祖母遥望美利坚:奥巴马… 正当美国大选两党初选激战正酣之时,在大西洋另一岸的非洲国家肯尼亚的一个贫困山村里,一位86岁的老太太,比美国人还要紧张地“盯”着这场选战。 老太太名叫萨拉·侯赛因·奥巴马,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祖母。 萨拉祖母已经86岁了。她的一生也是个传奇。16岁那年,她无法抗拒地顺从父亲的意愿,嫁给了父亲的朋友侯赛因·昂扬古·奥巴马,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结婚的第一天,她就有了一个儿子:巴拉克。因为她的新婚丈夫把巴拉克的生母弄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此以后,萨拉就肩负起了照顾巴拉克的责任。 虽然巴拉克并非萨拉的亲生儿子,但这没有影响他们的母子亲情。 巴拉克小时候,和其他肯尼亚孩子一样,要为家里负担部分农活。他学会了在村里放羊。然而,他从小就是个志向高远的孩子,不甘心像父辈一样在非洲大地上耕种一辈子。于是,在1959年有机会去美国留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去争取。萨拉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了解儿子的野心,默默为他打点好一切,让儿子尽情去高飞。 巴拉克顺利地到了美国夏威夷。他信心满满,成绩突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成为焦点。不久,他赢得了一个漂亮白人姑娘的好感,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准备“闪电结婚”。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普遍存在,他们的婚姻自然遭到了姑娘父母的激烈反对。但两个年轻人还是不顾一切地结合了。 不幸的是,这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奥巴马两岁时,父亲离开夏威夷,到哈佛大学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回来——在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带着另一个女人回到了肯尼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学者和公务员。 萨拉沉默地看着学成归来的儿子。她没有斥责儿子,尽管她对远在美国的那个儿媳和孙子充满了思念。她只是不断为儿子祈祷,希望他不要受到神的惩罚。但不幸的是,巴拉克还是受到了“惩罚”——1982年,他在一场车祸中去世。萨拉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亲眼看着族人将儿子葬在小村旁。 巴拉克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奥巴马已经长成一个21岁的英俊小伙。13年后,奥巴马的母亲因癌症辞世。从那以后,他的亲人,除了美国的外公、外婆,就是非洲的萨拉祖母了。 萨拉祖母第一次见到孙子,是在1987年。那时候,奥巴马还是一个略显青涩的年轻人。初次见面时,这对祖孙并没有生疏感。年轻力壮的奥巴马总是帮老祖母干活,陪她种地、养家禽、扛玉米包……闲暇时,他就听祖母喋喋不休地讲肯尼亚人的风俗、祖父的故事、父亲的生活……萨拉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说给孙子听。懂事的奥巴马总是坐在祖母身前,微笑着倾听。后来,萨拉一说起自己的美国孙子,就夸他是个“很好的倾听者”。 年,奥巴马再次来到祖母身边。这一次,他是“衣锦还乡”——以美国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的身份,对肯尼亚进行为期六天的非官方访问。他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一眼就发现了人群中的祖母。萨拉祖母含着热泪,看着眼前自信、成熟的孙子,激动地享受着人群发出的欢呼声。 新罕布什尔州的竞选开始时,遥远的肯尼亚正是夜间时分。萨拉祖母依然守着收音机。夜深了,家人都劝她早点休息,她却坚持守着电波。“这个时候我不能离开,因为我的孙子在新罕布什尔州,他需要我。 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 奥巴马“从小浸淫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亚洲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于拥有大量亚裔群体和亚洲文化特点的夏威夷,少年时期在印尼接触到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文化。奥巴马不无得意地说:“印尼的要员,包括有分量的印尼华人访问美国时,他们想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在印尼国内,他们经常将我视为他们中的一员,或者至少是能理解他们的一员。你们都不知道,我会说一口还算流利的马来语!”难怪奥巴马因此自称是“亚裔中的一员”。 我和中国特有缘,是华人的姻亲,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奥巴马说,”我的妹夫吴加儒是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现在有美国国籍。 奥巴马的同母异父的妹妹玛亚与吴加儒是在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结识的。当时两人都在修博士学位,玛亚主修教育,而吴加儒则主修政治学,两人因“东南亚”结缘,加上玛亚出生于雅加达,有一半印尼血统,而吴加儒的父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两人有说不完的东南亚话题,最终成了一对爱侣。 我翻查奥巴马当年顺口说出的华裔妹夫,结果发现这个妹夫在奥巴马这次竞选总统、争取华裔选民方面帮了奥巴马不小的忙——他在接受美国中文媒体采访时,直夸奥巴马是一个“诚实、工作努力、重视伦理及善解人意的人”。奥巴马提出的多项实质政策,包括移民政策首重家庭团聚、减少工作签证持有者对雇主的依赖、调整和亚洲国家的关系等,都和亚裔有关。为了帮助奥巴马得到亚裔选民的了解和支持,吴加儒夫妇还在网上开博客,用中文介绍奥巴马的政见。 年3月初,当民主党的预选战正酣的时候,吴加儒在一封写给亚裔选民的信中说,“还从来没有一个总统参选人像奥巴马这样懂得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屿民众。我希望你们能认识到这次机会,支持一个能和多种社区民众进行对话的候选人,支持一个给国家带来实质性变革的候选人。该由我们的人在白宫处理一切了。”亚裔选民一直都是对希拉里充满好感的,奥巴马及时推出他的华裔妹夫,效果非常明显,很多原来支持希拉里的华裔转而将选票投给奥巴马。 奥巴马与中国的“亲缘”不止于他的华裔妹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格·科恩不久前披露,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马克眼下就在中国,且与一名中国女性订婚!马克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用奥巴马的话形容“深奥得没几个人懂”的那种学科。马克的身高和肤色与奥巴马差不多,目前在中国居住多年,并即将与中国未婚妻举行婚礼。为此,罗格·科恩表示,假如他的弟弟马克真的娶了中国太太,奥巴马将会再多一位华人亲戚! 科恩最后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无论如何,如果奥巴马当选,他将成为第一个真正的属于21世纪的领袖。一个由中国-印尼-肯尼亚-英国-夏威夷构成的身世反映了世界的融合。 奥巴马说:”我有许多华人好朋友,他们是我的良师和益友。“奥巴马没有细述他的华人好友,但我发现,在这次竞选总统中,奥巴马的两个核心军师正是华人。 今年春节,奥巴马发了一封中文版的春节贺信。这封信写得很地道,也颇感人:”亲爱的亚太裔美国同胞:再过几天,你们中的许多人就要开始庆祝农历鼠年了,在此谨代表我的太太、两个小女及我们大家庭中的亚裔成员,祝福大家过一个快乐、繁荣的农历新年。 农历新年对我来说是有特别意义的节日。你们可能知道,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一直有幸身为亚裔社区的一部分。我不仅在夏威夷独特的亚太文化氛围中长大,我还曾在亚洲度过几年美好的时光,这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亚洲文化和亚洲人民,并由此产生热爱。这些经历让我有机会与亚裔成为亲戚、同学、好朋友,并建立长久的友谊。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你们中的一员,能和你们一起庆祝农历新年是我无比的荣耀……诚挚地,巴拉克·奥巴马。 这封贺信的起草人就是奥巴马的重要亚裔顾问薛海培。薛海培是中国内地留学生,英文好到发音“几乎无可挑剔”,知识面和兴趣爱好出奇的广,更重要的是很少中国留学生会像他那样对美国政治如此感兴趣并参与其中。他从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十多年来一直在非政府机构工作,为了中国能获得美国最惠国待遇和加入WTO曾不遗余力地在国会山游说。他对美国政治和美国国会在操作上的熟悉少有中国人能比。2004年美国大选时,他参与克里总统竞选的工作,曾在亚裔美国人委员会中专门做华裔的竞选工作,现为美国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正是因为这一背景,他被奥巴马相中,任命为重磅亚裔顾问。 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 奥巴马的另一位华人顾问是卢沛宁。现年41岁的卢沛宁属于第二代美国华人,生于新泽西州,在马里兰州长大。卢沛宁出身于法学世家。其外祖父王任远,早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其父亲卢正阳与母亲王大成,都是上世纪6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的留学生。这一点与奥巴马的身世背景有所相似,他的父亲老奥巴马也是一位来自外国的留美学生。当然,卢沛宁与奥巴马之间的真正渊源,在于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哈佛同窗。 ~1991年,两人均就读于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卢沛宁至今还在赞叹:”我仰慕他的才华已经很久了。 其实,他的妻子凯瑟琳·汤普逊更早就认识奥巴马。1988年,奥巴马在进入哈佛之前,曾在芝加哥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做实习生,而卢沛宁的妻子当时担任该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由于这层特殊的关系,她和奥巴马早就认识并且有所往来。在随后的岁月中,卢沛宁和奥巴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卢沛宁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担任联邦上诉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法官的法律助理,随后在奥巴马曾经实习过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工作了四年半。 年,卢沛宁放弃律师工作,进入政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的民主党副总律师,随后担任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的老资格民主党参议员亨利·瓦克斯曼的副总法律顾问,年薪只有10.5万美元,与美国普通律师的收入相差不多。 在进入奥巴马团队前,卢沛宁曾在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担任民主党候选人克里的高级顾问。 年,奥巴马首次当选联邦参议员后,立即邀请卢沛宁担任他的顾问,卢沛宁毫不犹豫地跳槽到了同窗好友的身边,担任奥巴马参议员办公室立法主管,带领一个15人的小组,为奥巴马在国会立法事务中的工作提供助手和智囊服务,这使奥巴马与卢沛宁的关系更深了一步。 这次搭建总统竞选班子时,奥巴马首先想到的就是卢沛宁。这期间有件事值得一提。在奥巴马宣布竞选总统之后,他收到的第一笔政治捐款有30多万美元,这些钱来自他曾经工作过的西德利·奥斯汀律师事务所。这其中的5.1万美元,是卢沛宁的妻子凯瑟琳·汤普逊在华盛顿地区四处活动,亲自出马为奥巴马募集来的。 《华盛顿邮报》曾对卢沛宁进行专访,让他谈谈对奥巴马在竞选中的优势。卢沛宁不失时机地为奥巴马进行宣传,他称赞奥巴马“好比是一块空白的油画布景,从而可以吸引对于美国政治生活有着各种各样期盼的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去绘画出各色各样的蓝图。”这一宣传口号,为奥巴马赢得了不少选民的喜爱。 有分析家称,如果奥巴马最终能够在今年11月份当选下届美国总统,他在组阁时首先会按照美国总统走马上任时的惯例,对于那些在大选期间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论功行赏、“封官晋爵”,而薛海培、卢沛宁这样一个为他鞍前马后效力的得力干将,自然极有可能在奥巴马的政府内任职。 把中国视为挑战:奥巴马的… 四年前,奥巴马还无法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中国问题交流,因为他那时候连参议员都还不是。不过,四年的参议员生涯和现在的竞选总统的努力,让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轮廓浮出水面: 奥巴马的亚裔顾问薛海培说,奥巴马非常重视美中关系。奥巴马竞选团队外交事务主要咨询者莫纳·苏特芬最近出版的新书《下一个美国世纪》,论及美中关系也强调两国诸多安全利益上的一致,美中应是伙伴关系。薛海培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2006年1月,奥巴马出任参议员第二天,便与共和党参议员科尔曼组建了一个“参议院美中工作小组”,打算通过全面美中接触和对话发展两国关系。尽管小组成立后不久,奥巴马便投入竞选总统的准备工作,但薛海培表示,这一举措说明他对中美关系的重视。薛海培说:“这符合奥巴马竞选纲领的外交政策核心,即如果他当选总统,将把重心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其一是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态势,其二是由于他认为这里存在不少美国外交政策中面临和潜在的热点问题。 奥巴马对亚洲的重视有迹可寻。奥巴马去年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其外交政策概述时写道,”随着中国崛起,日本和韩国也崭露头角。我将致力于在亚洲形成一个更有效的框架,不仅限于双边协定、不定期峰会和诸如朝鲜问题六方会谈这样的特别会谈,我们需要和东亚国家建立一个综合机构,促进稳定和繁荣,帮助解决跨国危机。 至于中美关系中重要的台海因素,奥巴马在爱荷华州初选中拔得头筹以书面方式回答爱州华人社区的提问时,首次对台海问题表达立场:如果担任美国总统,他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确保”台海不会发生军事冲突;至于台海局面的化解之道,他认为必须得到两岸人民的同意。奥巴马表示,会“继续促进和平解决台海紧张”。他说,自己若当选总统,会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藉由与中国内地与台湾“都保持良好关系”,“明确表示我们希望双方经由对话和平解决双方分歧,保证台湾海峡永远不会发生军事冲突。 不过,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是奥巴马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的最重要考量。在任参议员期间,中美贸易平衡成了他的关注焦点,于是与另一名参议员联合起草议案,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奥巴马还致信财政部长保尔森,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人民币和贸易不均衡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奥巴马当然将中国视为”挑战“,早在2005年在诺克斯大学向毕业生发表演讲时就表示:”中国甚至在教育领域都与美国竞争,比如说中国的工科毕业大学生是美国的四倍。 别墅邀记者,亲手烤猪排:… 年美国总统大选,在初选阶段就被戏称为老人、黑人、女人之争,这里的老人,指的是71岁的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在美国也不例外,尤其是竞选总统这事儿,需要好哥们帮忙,可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竞选期间,搞点烧烤联络联络感情、款待款待劳苦功高的团队成员也是司空见惯之事。和中国大摆宴席的区别在于,美国人喜欢搞自助冷餐或是户外烧烤,大家自由交谈、四处溜达,不习惯的人去了也许吃不饱,当然,吃饭是次要的,交流才是目标。 年3月3日,美国《新闻周刊》的霍利·贝雷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描述了麦凯恩办烧烤的过程。我这里借花献佛,翻译过来与诸位共同体会一下那时的情景: 在亚利桑那大峡谷的枫树下,有一搭无一搭的荡着秋千,身边流水潺潺,再没有比这更爽的周末度假方式了。绳子已经嵌入树干,秋千下寸草不生,印证着它在此已有数载。 秋千的主人叫约翰·麦凯恩,他就在几米远的地方,专心致志地烤猪排。 这是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还在争夺民主党候选人资格的希拉里和奥巴马看到肯定会异常嫉妒,他们还昼夜不停地争斗。而麦凯恩已经稳操胜券,在得克萨斯轻松获胜后飞抵他的别墅。 这里是喜多娜镇,距离亚利桑那首府凤凰城仅有两个小时车程,以红岩石著称于世。 星期六,麦凯恩大宴宾朋,他的助手、铁杆支持者都在邀请之列,其中包括南卡罗莱纳州参议员林德西·格拉汉姆,得克萨斯州参议员菲尔·格拉姆,如无意外,麦凯恩将在三天后的“超级星期二”初选中锁定胜局,他提前召开了答谢宴会。 星期天,招待会继续进行,麦凯恩亲自上阵,给客人烧烤,到访的是四十多位记者,按照约定,这是正式的烧烤宴会,可以报道。 烧烤地点在魔幻酒店(EnchantmentResort),当地唯一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距离喜多娜镇只有15分钟车程。酒店位于峡谷中,周围是景色如画的红岩石,这里没有手机信号,由于通讯闭塞,客人们往往会待在宾馆做按摩、水疗,或者登山、打高尔夫、游泳,还有人干脆在酒店附近漫步,“我八个月来第一次走这么多的路,”麦凯恩的一位助手说。 最初,麦凯恩和助手们想在他的别墅里搞烧烤,仅仅当作社交晚会,不得报道。可记者们不干。他们说,如果不准报道,我们就不参加,没办法,麦凯恩参议员只好允许报道。不过,双方商定,记者们只能带笔记本,不能拍照。结果,记者们在笔记本上狂写一通,下午用黑莓手机发给编辑部,由于当时各报记者都拼命发稿,有人怀疑麦凯恩泄露了惊人的秘密。 绝不会泄密。麦凯恩泄露的只有他烤猪排的秘密:三分之一的胡椒,三分之一的蒜末外加三分之一的盐。麦凯恩透露这些“秘密”时和记者们握手,胡椒味、蒜味、盐味也传进他们的手中。麦凯恩还告诉大家哪里能买到最好的肉。 烧烤时,麦凯恩穿着牛仔裤、运动鞋,上身的汗衫上印着全家在去年圣诞节的合照。下午天气凉意袭来,他披上了一件夹克衫。 玩得兴起,麦凯恩临时决定带大家到他的别墅区看看。走过一段蜿蜒的小路,转过峡谷的峭壁,“隐形山谷农场”便出现在面前。麦凯恩家住这里已有24年,参天古树点缀下的7间小屋,就是他的住宅。小屋附近有条“橡树河”,冬天下雪多,因而今年河水大涨。 枝叶繁茂的枫树上,栖息着一窝黑鹰,麦凯恩周末在这里休假时,常常看到鹰妈妈教小鹰飞翔,“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令人震惊的事情,”说到此,麦凯恩潸然泪下。 不远处,有一枯树,啄木鸟时常光临,麦凯恩告诉大家,他家附近栖息着67种鸟。他指着光秃秃的灌木丛说,再过些日子,灌木生绿,玫瑰花开。听到这些,记者们潦草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其中一个问:“喂,他说什么树来着? 麦凯恩允许记者们四处走动,这让大家受宠若惊。他的妻子辛迪和竞选助手们以及记者谈笑风生。记者们有人去荡秋千,有人在他的小屋里溜达,试图发现点秘密。有意思的是,他门口的脚垫上写着:魅力男人居所。 麦凯恩的卧室铺的是印第安纳瓦伙的地毯,”这可很值钱啊!“麦凯恩说。壁炉上方,还挂着一幅主题是大峡谷的水彩画。屋子的一角,放着一台机械式望远镜。点缀桌面和壁炉架的,则是他的全家照和各种勋章。他的书架上有亨利·基辛格的书,还有参议员吉姆·韦伯的《帝国的将军》。 在后阳台上,麦凯恩说:”任何事情都不会使我高兴,我身上充满让人紧张的能量,这促使我前进。“过了好久,记者们开始陆续离开,准备打道回府,”欢迎大家再来,我们明天见!“他说。 拒绝离开战场,不惧越军折… 麦凯恩的别墅可谓风景如画,一派世外桃源风光,令人艳羡。我们常说”不吃苦中苦,难成人上人“,这句话放在麦凯恩身上尤其恰当。 麦凯恩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海军军官,他从小时起,内心深处就充满对责任、荣誉和为国家服务的渴望。麦凯恩1958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后加入海军,任海军飞行员。他的父亲和祖父均为美国海军上将。 麦凯恩出身于一个著名的海军世家。他出生在美国曾经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地区,当时父亲正在那里驻防。虽然出生在国外,因为麦凯恩出生时父母都是美国公民,而且他在出生时就成为美国公民,这使得麦凯恩仍然具有资格竞选美国总统。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并获得上将军衔。 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后,他加入美国海军,当了一名飞行员,并主动要求参加越南战争。在越南战场上,他多次出生入死,1967年7月29日是他第一次濒临生死考验。 当时美国海军的佛瑞斯塔号航空母舰正驶离越南海岸准备发起攻击行动,一架停在甲板上的F-4幽灵式战斗机挂载的火箭突然意外发射,击中了麦凯恩所驾驶、正准备起飞的战机。撞击力量击破了战机的油箱,造成燃油开始泄漏,两枚机载的炸弹也掉了下来。麦凯恩爬出了驾驶舱,跳离正在燃烧中的航空母舰甲板,紧接着就在意外发生的90秒后,掉落的炸弹在飞机底部爆炸。麦凯恩的腿部和胸部都被弹片击中,但仍侥幸逃过一劫。爆炸和接踵而来的大火造成舰上134名水手罹难,62人受伤,摧毁了至少20架飞机,并差点造成航舰沉没。 幸运的是,麦凯恩死里逃生。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次事故后,麦凯恩得到返回美国的机会,可他在深思熟虑后断然拒绝了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良机,选择继续留在战场上。麦凯恩加入了海军VA-163”圣徒“飞行中队,在1966年10月26日被分派至人手短缺的奥里斯卡尼号航空母舰。但在麦凯恩到达前不久,闪光弹走火造成航舰甲板起火,造成44人死亡,包括了24名飞行员在内。圣徒中队是越战中阵亡率最高的飞行中队。 选择留下,是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决定。这个决定导致他的生命之钟在五年半的时间里停止摆动,和他的家人、朋友都失去了联系。 在1967年10月26日,麦凯恩驾驶的A-4天鹰式攻击机被一枚北越的防空导弹击落,坠毁在白竹湖附近,在弹射出飞机时他还摔断了双臂和一条腿。在他逐渐恢复意识后,发现自己已被越军俘虏。麦凯恩被转移至华卢监禁所,一个被美军俘虏们戏称为”河内希尔顿“的地方。他被监禁于一间小囚房里,并且每天都会被审讯。由于麦凯恩拒绝提供任何情报,他经常被拷打至失去意识为止。 当北越人发现麦凯恩的父亲是美军太平洋指挥总部(CINCPAC)的总指挥官——所有美军在越南的部队的指挥官时,给了他被释放回国的机会,但他断然拒绝了交换条件。 有一次在经过严厉而残忍的拷打后,麦凯恩的手臂已被打到抬不起来,他被迫签下一份由越南文写成的反美宣传文件。依据麦凯恩的说法,误签这份文件是他身为战俘的数年里最感到后悔的一件事。不过在麦凯恩签下文件后,北越人觉得这份文件不够好而没有使用,试着强迫他签下第二份声明,这次麦凯恩拒绝了。由于不断拒绝北越的要求,麦凯恩每周固定都要被拷打两到三次。 麦凯恩在北越当了五年半的战俘,大多数时间都被拘禁于著名的”河内希尔顿“,最后他终于在1973年被释放。由于最初拒绝北越提供的特殊释放机会,他被额外拘禁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在被释放后不久,麦凯恩重新返回岗位,成为海军VA-174”地狱剃刀“飞行中队的指挥官。这是一支驻扎在东海岸、配备A-7海盗式攻击机的海军训练中队。 获释后,他继续在海军服役。 年输给布什,八年后卷… 年,麦凯恩退伍,荣归故里的他,行囊中满载铜心勋章、银心勋章、功绩勋章、紫心勋章和十字飞行荣誉勋章。麦凯恩退伍前最后的职务是美国海军和参议院的联系人,这个职务也为他日后进军政坛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退伍当年,麦凯恩与辛迪·亨丝莉结婚,并且迁徙至亚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他在那里替岳父经营的百威啤酒代理分销公司工作,并开始得到当地商业团体的政治支持。当亚利桑那州任职最久的共和党众议员约翰·雅各·罗德宣布退休时,麦凯恩以共和党籍参选1982年的众议员选举,最后成功当选。在1986年,顺应共和党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的退休,麦凯恩也成功在接下来的选举中接替他的参议员职位。 年,麦凯恩被《时代周刊》命名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麦凯恩在1999年所写的回忆录《将门虎子》成为了最畅销书。 年,麦凯恩竞选总统,在共和党初选中被布什击败。 由于布什有曾经当过总统的老父亲撑腰,麦凯恩不得不重点出击。他跳过了在艾奥瓦州的共和党初选,专注于赢得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在访问至一个城镇时他发表了10分钟的演讲,接着宣布他将会留在那里回答每一个人的问题。他在新罕布夏州逗留了二百多个地点,几乎走遍了新罕布什尔州的每一个镇,试图以这种”零售政治“的宣传方式战胜布什的家族名声。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50岁的卡罗琳·沃基克说:”麦凯恩是个男人,可布什是个孩子,也许是个好孩子,但终究是个孩子。“最后,他赢得新罕布什尔州初选,瞬间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当时的分析家预言,若是麦凯恩在南卡罗莱那州获胜,他将会拥有无可抵挡的获胜气势。然而,麦凯恩输掉了南卡罗莱那州的初选,使得布什重振选举气势。美国学者认为,麦凯恩在南卡的失败归咎于布什动员了该州的福音派选民,同时麦凯恩的选战策略有失误,将布什的诚实与时任总统克林顿做比较的竞选广告,给选民的感觉过于负面。 据说,布什阵营还发起了一次虚假的电话民意调查以抹黑麦凯恩,锁定南方的保守派共和党选民为目标。麦凯恩实际上的确从孟加拉国领养了一个黑人女孩儿,布什阵营于是在电话中质问选民,如果麦凯恩与黑人妇女有混血私生女,他是否还支持麦凯恩。这种抹黑论调在布什的智囊卡尔·罗夫所著的《布什的大脑》一书里也出现过。 在南卡被击败后,麦凯恩赢得了密歇根州和政治基地亚利桑那州的初选。不过,麦凯恩在弗吉尼亚州的一次演讲中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在演讲中,麦凯恩批评了右派的福音教派名人佩特·罗伯森和杰里·菲维尔,当时,他骂福音教派牧师菲维尔是”狭隘的特工“,这个错误最终使他在弗吉尼亚落败,并在两周后的”超级星期二“初选中连续输掉13个州里的9个州。 麦凯恩的失败,和他的大嘴不无关系,尤其他曾错误的指控布什有反天主教倾向,也是因为他错误的批评了右派宗教人士,麦凯恩还被批评曾经称呼那些俘虏他的越南人为”gooks“(对亚裔人士的贬称),最初麦凯恩坚持使用这一词是正确的,在遭遇排山倒海般的批评后,麦凯恩才终于决定道歉。可是,一切都晚了,他的言论也激起了亚裔美国人的愤怒。麦凯恩之后虽然赢得了几个州的初选,但最后仍输给布什。 年总统选举,参议员麦凯恩为了党内团结,不计私怨,公开支持布什。其实,自从2001年”9·11“事件以来,麦凯恩经常赞美布什在反恐战争中的领导能力。据说,麦凯恩的老友兼参议院同事、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还曾邀请麦凯恩担任他的竞选搭档。不过,麦凯恩在选战中一直站在布什阵营一边。 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后,麦凯恩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考察2008年参选总统的可能性。2007年2月28日,他宣布角逐2008年美国总统职位。 如果麦凯恩在2008年的选举中获胜,他将成为美国历史上依据就任时间计算第二年长的总统,72岁的年纪超过了1980年以68岁高龄就任总统的里根。 对于有关他年龄和健康状况的疑虑,麦凯恩一概予以否认,宣称他的健康状况”非常好“。他还告诉所有人说,”我的母亲95岁了,身体很好,我当然更没问题。 年美国大选初选拉开帷幕后,共和党内一开始不被人看好的约翰·麦凯恩在赢得得克萨斯州初选之后,已经得到1191张选票,稳获共和党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早早锁定党内候选人的地位,等待民主党对手的出炉。 身体离开越南,脑子犹在战… 在2008年的选举中,麦凯恩占有很多优势:他是全国知名的政治人物;曾发起许多主要的游说案和竞选资金改革法案;并且带头揭发了阿布拉莫夫丑闻、服役记录(包括了曾经身为战俘的纪录),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曾大出风头;广泛的募款管道和能力;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里大力协助了布什总统;对中间选民的巨大感召力。 所谓成也萧和、败也萧何,以越战英雄为政治资本赢得人气的麦凯恩,同样也未能跳出越战对他思维和行为的束缚。 两军开战,一方的战斗英雄其实就是杀死对方的罪人。越南战争长达12年,美军死亡5.6万余人,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给美国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越南遭受的损害更为惨重。北越正规军和被认为是越共游击队的人员有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南越政府军死亡13万人,受伤50万人。 更为令人痛心的是,据越南的资料统计,越战中越南共有二百多万平民死亡。这些人,死在了美军的现代化武器下,其中的杀手之一,就是约翰·麦凯恩、美国人民的英雄。 对于越战,美国人深度反省,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越南战争也许是一场悲剧,美国本来是根本不应该闯进去的。”资深参议员、1976年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说:“我认为,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道义的错误。 遗憾的是,反省者不包括麦凯恩。 尽管曾经身为战俘,受尽战争之苦,但麦凯恩不愿反省,他对美军给越南人民带去的苦难视而不见,他一直主张凭借强大的军力来保护美国的海外利益。麦凯恩性情急躁、好斗,看上去随时准备为当年在越南战场的耻辱进行报复。他的言辞,很容易让人想起1964年总统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轰炸克里姆林宫的说法。麦凯恩掌握了美国的核按钮,给人的感受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恐怖。 麦凯恩说:”我时常会想起死在越南的战友。他们是为了荣誉、为了国家而死。他们让我在越南的阴影下看待一切事情。“2007年8月,他面对一群老兵发表了上述看法。 有了这个阴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美国,很多人都承认越南战争是一场失败,否则,越战纪念碑也不会平静地矗立在首都华盛顿的心脏地带,它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是静静横卧着的一段闪亮黑色大理石墙。设计者竟然是斯坦福大学三年级的华裔学生林璎。 墙的一端,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飘扬在粗犷的铜柱上,铜柱的底座铭刻着美国陆海空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军徽,旁边就是三座身着不同军服的士兵铜像,接着就是一段二百多米长的黑墙呈缓三角形展开。在镜面般的平滑的大理石墙面上,密密麻麻地铭刻着58000个越战丧生的美军士兵和军官的名字。 墙对面的雕塑是三个没有名字的士兵,不是昂首向天,充满英雄气概,而是一副反思和犹疑的表情,表达着美国人对这场战争的自省。 当然,这不包括麦凯恩。不肯服输的麦凯恩坚持认为越战是”高尚的事业“。如果不是政客们胆小如鼠,失败完全可以避免。他坚信,如果美国派遣地面部队进入越南,并且用B-52轰炸机进行战略轰炸,战争将是完全相反的结局。 他的这一想法在《将门虎子》中有所披露。他写道:”我看到苏联军舰在越南的港口卸下军火,我看到他们帮助越南修建地对空导弹基地。我对只准轰炸军事设施、道路、桥梁和电厂的规定不满,我觉得这不合逻辑、不可理喻。那些文职指挥官简直是白痴。 年,在美国律师协会发表演讲时,他说:“我和其他老兵一样,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认为越战是可以打赢的。我认为,只要打消耗战,美国会在付出一定代价后获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如果美国把战火推到北越,展开全面战争,持续使用空军,最终一定会赢。 随着政治经验的成熟和竞选总统的压力,他说话委婉了不少,但本质思想没有改变。 年12月,他在2000年初选的福地新罕布什尔州的菲利普艾斯特中学发表演说,大厅内座无虚席。他回忆越战经历时赢得排山倒海般的掌声。他说:”我们决不能再把我们的孩子们派到国外打仗,让他们死在那里。 如果这么说,倒也显出反战思想,要注意的是后半句:“如果不能实现胜利的目标。”言外之意,不是不打仗,而不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能随便打仗,只有当美国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才打仗。 接下来的问题是麦凯恩如何定义美国的核心利益。他认为,核心利益包括确保美国的生存与繁荣,保护盟友不受侵犯,在全球范围反击恐怖分子,防止核扩散。照此推算,伊朗应该在麦凯恩的打击范围之内。 麦凯恩认为,美军应该尽量不参与非战略性行动和人道主义行动,但是,涉及核心利益,即使进行全面战争也在所不惜。 年科索沃危机爆发,麦凯恩主张侵入科索沃,批评克林顿政府对空袭过分限制,不肯派出地面部队,他说:“这简直是刻意重复越战时期的教训。 年,朝鲜的核计划被曝光,麦凯恩立即批评克林顿政府搞绥靖主义,他提出美国军队动员起来,立即对朝鲜进行制裁。 在2007年的日本空袭珍珠港纪念大会上,麦凯恩发表演讲。他说,对于朝鲜和伊拉克这样的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击退流氓国家“的政策。如果对他们施压不起作用,就要采取军事手段。 对此,美国科学家协会的约翰·派克评论说:”在我看来,麦凯恩觉得打一下某个国家是再正常过不的事了。我想,他还没有真正从战场上回家。 担心中国崛起,支持日本入…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大选时或多或少会有“中国因素”存在。麦凯恩对华态度如何,且看YouTube网站上点击率比较高的几段录音:“美国外交唯一的长期巨大挑战,就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但是,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国能否崛起,而是中国发展成什么样子。”(2005年4月在百人会上的演讲)“我知道中国一直在侵犯知识产权,我要把他们告上世贸组织。我将给他们施压,让他们停止侵权。我告诉你,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他们会愈加重视知识产权,或许,这是促使他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最好方法。”(2007年11月在博客网站TechCrunch的讲话) 从这些只言片语可以看出,麦凯恩把中国视作对手,担心中国的崛起,也知道中国的崛起无法遏制。可以看出他的心里充满矛盾:既希望和中国接触,和中国进行贸易,也对中国的走向充满怀疑;既重视合作产生的利益,也力图表明双方是为了利益暂时合作,而不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盟友关系。 麦凯恩对于亚太地区或中国的看法,比较完整地体现在2007年11月发表在《外交》杂志的文章中,试译如下: 如今,世界权力中心东移,亚太地区正在崛起。如果我们抓住发展中的机遇,本世纪可以确保双方的安全、繁荣和自由。 几十年来,亚洲经济突飞猛进,其成就众所周知,鲜为人知的是更多亚洲国家进入民主轨道。日本前首相说“自由和繁荣”的方舟在东亚起航。印度总理说自由民主是“当今世界社会和政治机构的天然秩序”。亚洲国家正在加强联系,开展贸易和安全协作。 朝鲜的极权政府和贫穷社会和这个趋势背道而驰,今后的谈判必须要把朝鲜的弹道导弹计划、绑架日本人质、支持恐怖主义、支持核扩散等因素考虑在内。 直面挑战的关键在于和盟友加强合作,美国西部必须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我欢迎日本的世界领袖地位,欢迎日本成为全球大国,支持它的“价值观外交”,支持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为总统,我将加强和澳大利亚的联系,它的部队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和我们的军队并肩作战,我将寻求重建和韩国的关系,通过强化经济安全合作来减少摩擦,我将夯实和印度日益发展的关系。 在东南亚,我将寻求升级和印尼的关系,扩大和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的防卫合作,和有意愿的伙伴共同推进民主。我将击败恐怖主义、犯罪、毒品交易带来的威胁,我将结束缅甸悲惨的践踏人权事件。美国应该更积极地参加亚洲地区组织。 作为总统,我将使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的亚太民主国家伙伴关系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和崛起的中国打交道是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核心挑战。最近,中国的繁荣让更多的人脱离贫困,这是有史以来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新生力量意味着责任。下一步,我们理所当然地期待中国在国际上做一个负责任的经济伙伴,具体而言,中国的公司能采取透明的行动,中国应该对出口安全进行管理,让人民币遵从市场规律浮动,推进可持续性的环境政策,不再对世界能源供应采取不顾别人的做法。 中国号称要“和平崛起”,对军力建设采取更透明的态度。当中国建造更多潜艇、制造更多战斗机、更新弹道导弹、试验反卫星武器时,美国必须对这些挑衅性的行为提出质疑。中国用大量导弹和战争言辞威胁台湾时,美国必须记录在案。中国和缅甸、苏丹、津巴布韦等“贱民”国家发展密切的经济和外交关系时,会导致和美国的紧张关系。中国开办旨在派出美国的地区论坛和地区经济协作时,美国必须采取对应措施。 中国和美国不是命中注定的对手,我们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中美关系对双方、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都有益。然而,只要中国不实现政治自由,我们的关系将只能是利益共享,而不是价值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