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西洋世界军事史 卷2-8

作者:富勒 字数:38098 更新:2023-10-09 10:02:04

此时,俄军骑兵向联军的总司令部报告说:法军正分成行军纵队,从威森维尔斯前往莱比锡,在加亚有一支兵力薄弱的侧卫。这个报告是准确的。因为内伊忽视了他在上午四时接到的命令,并未向佩高等方向实行侦察。他并未把该军主力集中在加亚,反而把五个师中的三个都留在吕岑。此外,他的前哨也不够活跃,对仅仅相隔两英里的敌人都未发觉。维特根斯泰因获得骑兵报告后,决定先击毁法军侧卫,把敌军切成两半,并把所有在吕岑以东的敌军,都赶进埃尔斯特沼泽。拿破仑并未料到在5月2日会受到敌人攻击,所以他在大约上午九点时离开吕岑,骑马前往劳里斯东的部队,劳里斯东正奉命把克莱斯特逐出林德瑙并占领莱比锡。上午十一点钟,他由欧仁和内伊陪伴快要到达莱比锡时,突然听到加亚方面传来猛烈的炮声。内伊马上疾驰回到他的军部。拿破仑立即命令所有在莱比锡大路上行军的部队都转过来向加亚前进,至于留在吕岑以西的马尔蒙和贝特朗也奉命进行同样的运动。此后拿破仑也赶回吕岑。此时,在拉纳和大小果尔辛等地都已发生激烈战斗。下午两点三十分拿破仑飞马赶到时,第三军已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可是他的出现对部下产生了魔术般的效力。各部队一致发出“皇帝万岁”的呼声。德·欧德拉本的记载说:“所有伤员走过皇帝面前时,也一律向他敬礼并高呼万岁,即使已经失去了肢体甚至几小时内就会死去的人也一样。”拿破仑为内伊的部下打气,并率领他们前进。马尔蒙记载说:“在拿破仑的一生中,在这个战场上所冒的个人危险是最大的。他一再暴露自己,率领第三军的败兵反复冲锋。”激战之中,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将军也身负重伤。大约下午五点三十分,麦克唐纳在右,贝特朗和马尔蒙在左,都已逼近联军了(在下午一时,贝特朗的领先部队距加亚已不到四英里,可是他却没有立即前进,在那里停留到下午三时以等候新命令。这是一个标准的例子,可以证明拿破仑的将领是如何缺乏主动精神)。于是拿破仑命令德劳特在加亚西南面不远的地方集中八十门火炮。(在吕岑法军一共发射炮弹三万九千颗。)其次他把青年近卫军组成四个纵队,由老年近卫军和近卫骑兵担负支援,于下午六时三十分开始冲锋,一口气把拉纳、大小果尔辛等村庄攻了下来。直到夜幕低垂会战才结束。联军方面得知克莱斯特已被逐出莱比锡,害怕退却线会被切断,决定撤退。他们在撤退时秩序极为完整,带着他们的伤兵,并由骑兵担负掩护。法军赢得的胜利却不具决定性,如果再有两小时的白天,那么毫无疑问可以成为决定性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除非出现奇迹,否则联军必然会被赶入埃尔斯特沼泽并被全部歼灭在那里。法军并未追击,因为他们的骑兵不是俄军的对手。胜利的成本极高:法军损失18,000人(包括死伤被俘在内),其中有12,000人可能都属于内伊军。联军方面损失了11,500人。5月3日上午三时,拿破仑命令内伊部队在吕岑休息二十四小时,然后取道维登堡向柏林进发。易北军团则向联军追击,他们现正向德累斯顿全面退却。比罗率领普军三万余人留守柏林。经过无数争吵和辩论,俄普两军才决定取道德累斯顿撤往包岑,到那里他们可以获得巴克莱率领的13,000名俄军的增强。5月8日,拿破仑进入德累斯顿,决定在那里建立主要前进基地。他的交通线从马因斯到魏玛,然后分为两路,一路取道耶拿和阿顿堡直达德累斯顿,一路取道纽伦堡通往莱比锡。接着因为增援源源涌到,他又开始改组军队,以便同时向柏林和包岑两方面作战。他把无能的欧仁送回意大利,首先把易北和主力两个军团合并,然后再分为两个独立军团,一个由内伊指挥,一个由他自己指挥。前者包括第三军(内伊)、第五军(劳里斯东)、第七军(雷尼耶)和第二军(维克多),此外加上一个轻骑师和第二骑兵军,共有步兵79,500人,骑兵4,800人。后者包括第四军(贝特朗)、第十一军(麦克唐纳)和第十二军(奥地诺),此外加上近卫军、近卫骑兵和第一骑兵军,共有步兵107,000人,骑兵12,000人。在进行改组工作时,拿破仑又获悉奥地利已在与俄普两国谈判,但因为联军在吕岑失利,所以现在也在拖时间。他认为这是一个达到主要目的的开端——获得全面和平,所以在5月17日,他命令科兰古前往敌军前哨,要求谒见沙皇,同时为了加强这一步骤,认为联军可能会在包岑接受会战。他命令第十一军、第六军和第四军,并以第十二军担负支援,向该镇前进;同时也指示内伊,要他把第三军和第五军取道霍伊-维达向包岑推进,并把第二军和第七军向柏林推进。不久,他又取消了这个命令,改令内伊的全部兵力都向包岑进发。不幸得很,内伊早已命令雷尼耶停止运动,而第二军(维克多)也早已启程,所以尽管有拿破仑的这个补充命令,第二军甚至还有第七军,都可能赶不上这场会战。柏林最多只是个次要目标,如果联军在包岑遭到决定性失败,那么柏林的失陷也就是必然结果。可是当拿破仑在下达第一个命令时却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实在很奇怪。如果他能够早料到这一点,那么包岑会战就不会成为吕岑第二,而一定能为他赢得他所热望的和平。5月19日,拿破仑亲自去侦察位于包岑的联军阵地,它位于施普雷河东岸,由俄军64,000人和普军32,000人据守,名义上的统帅是维特根斯泰因。拿破仑决定在第二天以正面攻击来钉住敌军,而把内伊的兵力从北面倾倒在敌人后方,切断他们的交通线,把他们赶向波希米亚山地予以击碎。若这个目的达到,那么奥地利因为尚未准备妥善,就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没有奥地利协助,这支被击碎的俄普联军就会被迫接受他所指定的和平了。20日的战斗完全有利于拿破仑,因为沙皇不听将领的忠告,相信敌军的意图是想迂回联军左翼,而将他们向北驱离奥地利。这种想法无异于自动钻入拿破仑的罗网,他坚持要增强左翼而不惜减弱中央和右翼的兵力。这时内伊的军团也正用强行军赶来,到黄昏时分,他们已经分别到达下述位置:第三军,斯地尔;第五军,塞尔兴;第七军,霍耶斯韦达;第二军,森夫滕堡。前两个军已接近施普雷河,第七军尚距离三十五英里,而第二军则在五十英里以外。5月21日上午四时,内伊接到命令,要他向维森堡前进,于上午十一时在普莱提兹暂停,准备当拿破仑发动最后一次总攻击的同时打击敌军后背。第三和第五军在上午四时到五时之间离开了宿营地,在克里克斯渡过施普雷河,于上午十时到了普莱提兹。于是内伊命令暂停,等候总攻击的发动。可是总攻击一直迟到下午三时才开始,而发动之后,内伊并未能向维森堡压迫,反而被敌军右翼纠缠住了。如果内伊的全部兵力都已赶到,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发生,因为他还是可以命令第二和第七军继续向维森堡前进。联军认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于下午四时摆脱会战,由强大骑兵担负掩护,保持良好秩序向戈利茨退去。虽然如此,他们的情况还是十分危急,因为他们之间已经相互失去信心,彼此之间发生严重争吵,如果拿破仑此时进行强力的骑兵追击,那么他们也很可能迅速土崩瓦解。这次法军未能获得决定性胜利,拿破仑和内伊两个人都应负责。由于拿破仑第一个命令的错误,使维克多军完全丧失了参战机会,而雷尼耶也只是在会战结束时才赶到。内伊这个人也冥顽不灵,虽然一生追随拿破仑,却始终不明白拿破仑战略的真实意图,所以在普莱提兹才会发生混战。不过也可以这样反问一句,既然内伊是预定进行决定性打击的,那么为什么在5月21日上午拿破仑不亲自前往指挥呢?实际上克里克斯距离包岑不过八九英里。双方的损失数字有各种不同估计,可能都在二万人左右。法军虽付出了这样高昂的代价,但收获却极为有限。和吕岑会战一样,包岑会战又是一次虎头蛇尾的胜利。拿破仑对此也深有认识,当敌人开始退却时,他本来准备不顾一切追击。几分钟后,站在他身边的迪罗克元帅突然被一颗炮弹击毙。这使皇帝的神经大为震撼,于是命令吹停火号。当5月22日再开始追击时,奥地诺奉命留在后面,收集他的部队向柏林进发。5月27日,他到达霍耶斯韦达,同一天法军主力也渡过了凯茨巴赫河,联军向西里西亚退却,以求与奥地利保持接触。两天后,达武和旺达姆收复了汉堡。6月1日,联军撤到施维德尼茨,拿破仑也进入了布勒斯劳。虽然5月19日沙皇拒绝接见科兰古,可是6月1日三个交战国还是同意休战,以后于6月6日在布拉斯维茨又同意延期到7月20日,然后再延到8月16日,以便拟定和平条件,提交布拉格会议讨论。虽然当时派驻联军总部的英国代表伯格什勋爵认为休战对拿破仑大为有利,可是约米尼却认为这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大的失误,此后除毛德上校是个显著例外,其余史学家都赞同约米尼的见解。(在吕岑之战中,约米尼是内伊的参谋长,但不久他却逃到联军方面去了。)如果单单考虑战略情形,毫无疑问约米尼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如果联军在施维德尼茨接受会战——拿破仑虽然不知道他们已经下了决心——那么他要做的就只是在正面钉住他们,然后迂回他们的右翼,从而把他们击成碎片,赶入列森河去。那么为什么拿破仑同意这个奇怪的休战呢?他于6月2日写信给在巴黎的科拉克将军,从中可以找到他的理由:“我决定休战有两点理由:(一)因为我缺乏骑兵,使我难以完成巨大的打击;(二)因为奥地利已经表现出了敌意。”可是约克却说:“我们很怀疑这两个原因是否能完全解释这个奇怪行动。”的确如此,在许多战史学者中,毛德上校曾对这场会战进行过详细研究。他指出的理由如下:(一)因为此时拿破仑的兵员中有九百人是病号,而且截至此时,他的损失已比对方多出25,000人,所以他已经没有足够兵力来进行另一次会战,而如果这一战打败了,毫无疑问就会使奥地利投入战争。(二)对拿破仑的战术而言,一支强大有效的骑兵是不可或缺的。毛德又说:“他的炮兵虽然可以用强大火力在敌人的战线上撕开一些缺口,可是面对敌方的优势骑兵,他的步兵却很难跟进。换句话说,这种延迟足以使敌人有时间摆脱战斗。”没有骑兵就无法取得决定性战果。(三)同样重要的是他的弹药补给不足,因为他行军太快,所以补给纵队赶不上。此外他的交通线也经常被哥萨克和游击队骚扰。5月25日,哈里曾受到突袭;5月30日,一个炮兵纵队由一支六百人的部队护送,也在哈尔贝施泰德附近被敌人俘获。所以事实的真象可能是这样的——固然联军的战略形势十分恶劣,可是拿破仑的能量也已用完,所以他主动放弃了会战。第十四章:莱比锡会战(下)6月10日,拿破仑回到德累斯顿,因为从汉堡到德累斯顿之间的易北河渡口都在他控制之下,所以决定把这条河作为补给基地。他后来写信给圣西尔说:“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到德累斯顿和易北河的交通被切断,至于到法国的交通是否被切断,我并不太在意。”此时他的敌人也没闲着。6月15日,英国依照条约,给与俄普两国辅助费二百万镑,并宣称如果奥地利参加同盟,也可获得五十万镑。7月7日,瑞典皇储贝尔纳多特也倒向联军方面。7月19日,各国在赖兴巴赫开会,奥地利也参加了。依照条约,他们共同约定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冒单独与拿破仑交战的危险。如果在战场上单独与他遭遇,就应立即退却,一直等到联军兵力集中之后再对付他。不久,奥地利向法国提出下述和平条件:取消华沙大公国和莱茵邦联;伊利里亚各省归还奥地利;普鲁士恢复1805年的地位。因为拿破仑拒绝接受这些条件,于是普俄两国在8月10日宣布废止休战,两天后奥地利也向法国宣战。8月15日,也就是休战的最后一天,根据德·欧德拉本报导,拿破仑非常忧愁沉闷。他这种态度是绝对有理由的,因为敌方所集中的兵力的确十分强大。截至此时为止,他自己集中了442,000人的兵力,其中有四万余人为骑兵,共分为559个步兵营,295个骑兵中队,只有1,284门火炮支援。此外,拿破仑还有26,000人据守着易北河上的要塞,55,000人据守波兰和普鲁士境内的要塞,还有43,000人的二线兵力。他的对方为俄军184,000人,普军162,000人,奥军127,000人,瑞典军39,000人,还有盎格鲁-日尔曼联军9,000人,包括由布古上尉指挥的英国火箭连在内。这两个大野战军共分为556个步兵营,572个骑兵中队,68团哥萨克兵和1,380门火炮。在他们后面还有预备队和担负围攻的兵力143,000人和驻守普鲁士和波希米亚境内要塞的兵力112,000人。联军的野战军分为三个军团:波希米亚军团,由施瓦尔岑堡亲王指挥;西里西亚军团,由布吕歇尔亲王指挥;北方军团,由贝尔纳多特指挥。可是拿破仑却并不知道敌人有如此强大的兵力,8月12日他在德累斯顿估计敌军主力不过二十万人,是由沙皇和普王亲自指挥,位于西里西亚。因为奥地利人必须监视在因河和伊松佐河的法军,所以他们在波希米亚能够集中的兵力应该不超过十万人。为了应付这种局面,他决定采取两个作战:(一)在南面进行防御,以德累斯顿为基地。(二)在北面采取攻势,以汉堡为基地。第一方面包括预定在8月17日到达德累斯顿的第一军(旺达姆),在卢森堡的第二军(维克多),在利格尼茨的第三军(内伊),在哥德堡的五军(劳里斯东),在布恩兹瑙的第六军(马尔蒙),在洛温堡的第一军(麦克唐纳),在皮尔拉的第十四军(圣西尔),在德累斯顿的近卫军,以及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五共四个骑兵军。这支兵力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侧击西里西亚军团的前进线——向北通往柏林,向南通往波希米亚。对柏林的攻击由奥地诺指挥,并由达武从汉堡加以支援。奥地诺的兵力有在佩兹的第四军(贝特朗)、在卡拉的第七军(雷尼耶)、在巴恩斯的第十二军(奥地诺)和第三骑兵军。达武的兵力为汉堡附近的第十三军(达武)加上吉拉德的师。圣西尔和马尔蒙两位元帅都反对进攻柏林,圣西尔向拿破仑指出他对贝尔纳多特军的战斗价值不免估计过低。马尔蒙则预言似地说:“我感到非常害怕,不要以为你已经赢得了一次决定性会战,也许你会输掉两个。”在回忆录中,马尔蒙说拿破仑之所以想迅速进攻普鲁士,是因感情冲动的缘故,不过更合理的解释却还是象3月 11日的计划一样,用趋向柏林的运动把普俄两军向北拉,使其远离奥地利。8月15日,拿破仑率领近卫军离开德累斯顿前往包岑。8月17日,他在包岑听到消息说从布吕歇尔军团中已有相当数量的俄军被分派出来,正在转往波希米亚途中。于是拿破仑立即决定扑向布吕歇尔,一旦将他击败,再分别扑向波希米亚和北面的两个敌人军团,实行各个击破。为了达到目的,他命令旺达姆进到包岑,有两方面的意图:或是把他移向兹塔——但如果敌人乘机威胁德累斯顿,又可派他去支援圣西尔。他交给圣西尔的任务为“争取时间,放弃土地,但坚守德累斯顿,与旺达姆和总司令部之间都确保积极的联系。”8月18日在戈利茨,拿破仑又获得情报,证实有四万俄军正从西里西亚调往波希米亚,他马上决定进到兹塔,以便侧击他们的行军路线。可是到8月20日,他又得知布吕歇尔正在向第三、第五和第六军方向前进,于是又把这个计划搁在一边,而改向布吕歇尔进攻,并于8月21日越过波伯河。但是布吕歇尔知道他到来后,就根据以前议定的计划立即撤退。很明显,拿破仑并未认识到这是一个事先已有完整计划的战略性行动。8月22日,拿破仑从洛温堡写信给在巴黎的马里特说:“一般说来,我们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我的将领对自己缺乏信心。只要我本人在那里,他们就会故意夸张敌人的兵力。”这也许是指他接到圣西尔从德累斯顿寄来的报告,因为圣西尔告诉他说他正前往波希米亚,然后在波伯河上占领一个防御阵地。如果布吕歇尔想向德累斯顿或柏林进发,即可以侧击其行军线。接着他又犯了一个错误,这是对整个会战影响深远的。他突然想到有进行一个大迂回运动的可能性,就忽视了圣西尔的危险情况,不派旺达姆去支援,反而命令他前进到斯托尔本。这个大迂回运动是这样的:首先于8月25日集中近卫军、第一骑兵军和第一、第二,第六军等兵力于斯托尔本。第二天夜间,使十万人在肯尼格斯坦渡过易北河,占领佩尔拉,打击波希米亚军团的背面,把它歼灭之后,再前进至布拉格以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8月25日上午一时,拿破仑出发前往斯托尔本,派戈尔哥德将军到德累斯顿去察看圣西尔的情况。下午他听到一个谣言,说奥地诺已在大贝伦被贝尔纳多特和比罗击败,这在柏林以南约数英里,现在法军正向维顿堡退却。下午十一时,戈尔哥德回来报告说德累斯顿的情况十分危急。因为不敢冒险让德累斯顿失陷——这是他的主要补给基地——所以他又决定向萨克森的首府前进,26 日上午一时,他下达下述命令:近卫军和第一骑兵军都在上午四时出发,而旺达姆则继续向佩尔拉方向前进。等他们到达斯托尔本时,马尔蒙和维克多也立即随近卫军后面进发。于是,“大军如洪水一样奔流”。上午九时,拿破仑在疯狂的“皇帝万岁”呼声中乘马进入德累斯顿。上午十时,近卫军到达了,他们在过去四天之内已经走了120英里。到晚上,维克多和马尔蒙也赶到了。当我们审视这一迅速变化时不禁有这样的感想:如果拿破仑当初能够不变初衷,派旺达姆去增援圣西尔,则很可能集中他们二人的兵力,可以使德累斯顿坚守到8月28日为止,这样佩尔拉的迂回运动可以不至于中途变计。在拿破仑的亲自指挥之下,击毁波希米亚军团应该已成定局。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虽然他亲自赶往德累斯顿足以挽救主要基地,可是命令旺达姆单独向佩尔拉前进,却终于失去了胜利。如果他派维克多或马尔蒙两军中的一个去增援旺达姆,那么也许就可以赢得另一个“耶拿”,使他再度变成欧洲的主人。这种可能性也足以表示这次休战对拿破仑而言,并不象多数史学家认为的那样大错特错。当拿破仑转向布吕歇尔时,施瓦尔岑堡开始向莱比锡进攻,以求切断法军交通线,因为他误以为这是拿破仑的生命线。8月20日,他听到拿破仑去兹塔的消息,担心他会向布拉格前进,便挥动部队转向德累斯顿,于8月25日到达该城前方。第二天他决定在下午四时攻城——信号为三声炮响。26日上午,奥普俄三国的君主(弗朗西斯,腓特烈和亚历山大)也都赶来看他准备,上午九点,从雾中传来 “皇帝万岁!”的呼声,使他们大吃一惊——拿破仑又来了!他们立即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经过冗长的辩论,终于决定撤退。可是此时不知是谁放了那个号炮,于是没有进一步的命令而攻击自动开始了。虽然拿破仑手里只有70,000人,面对着150,000人的敌军,但是他却很轻松地把他们击败了。(约克对这次作战这样评论:“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数量和士气都是重要的因素,可是一个人的天才却足以胜过它们”。)战斗在下午九时结束后,马尔蒙和维克多也赶到了。此时,旺达姆已经在肯尼格斯坦渡过了易北河,并且把沃尔顿堡的欧仁亲王指挥的联军支队逐回到彼德森林。27日,拿破仑的计划是钉住敌人的中央部分,攻击两翼,将他们赶进山地,而旺达姆则进向特普里兹以阻塞他们的退路。上午六时,在倾盆大雨中,会战重新展开。联军左翼实际上被完全歼灭,法军俘获了13,000人以上。到下午四时,联军开始撤退。拿破仑全身透湿回到德累斯顿,认为会战在明天还要继续举行。那一夜,他匆匆写了三行信给巴黎的康巴西里斯:“我是如此疲倦和忙碌,所以无法多写。巴沙罗公爵可以为我代笔。一切进展都很顺利。”所以以往史学家们认为他已经是“疲惫无活力”,由此可知不尽其然。28日清晨,法军开始追击,由拿破仑亲自统率,到处都是被丢弃的兵器,还有许多情形都足以使他确信敌军已被击溃。因为他感到不舒服,所以坐马车回德累斯顿休息,而把追击任务交给他的军长们去执行。有许多人批评他在28日不够活跃,这就是一个合理解释。下午四时,他命令旺达姆——此时在海伦多夫——向特斯岑、奥西格和特普里兹压迫,打击敌人的背面。下午八点三十分,他得到两个坏消息:麦克唐纳在凯茨巴赫被布吕歇尔击溃,损失了15,000人(被俘)和一百多门炮。此外,奥地诺失败的消息也被证实了,他已经损失了3,000人。29日,当拿破仑还在德累斯顿时,旺达姆已前进到了库尔姆,8月30日上午八时,他正想击退一个俄国军团,突然背面受到攻击,全军被击溃,被俘者达 13,000人之多,包括旺达姆本人在内。31日上午二时拿破仑获得这个失败的消息,他无语地望着地图,心里想这已是决定命运的时候了。沙皇的副官布图林上校说:“库尔姆会战把本来已经遍布波希米亚谷地的失望气氛一扫而空,变成了万众欢呼的声音。”因为这一战使整个日尔曼都为之震动,而且也确定了奥地利对三国同盟的忠心。似乎很奇怪,虽然连遭挫败,却并未使拿破仑放弃占领柏林的计划,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使他的战略受到牵制。因为急于阻止北方军团前进到易北河,他命令内伊代替奥地诺,并于9月2日命令内伊在6日前进到巴恩斯,而在那一天他自己也应该前进到路科考去支援他,然后再从巴恩斯前进到柏林,在9月9日或10日占领该地。可是到第二天,拿破仑又被迫放弃这个计划中他自己所担负的部分,因为他接到麦克唐纳的紧急要求,他在波伯河上正遭受沉重的压迫。9月3日,拿破仑又从德累斯顿到了包岑,催促麦克唐纳的残部向霍彻克赫前进。布吕歇尔从法军攻击的激烈程度判断,知道拿破仑又在亲自指挥,于是立即退走。这使拿破仑不禁暴跳如雷。6日,圣西尔又送来警报,使拿破仑不能不赶回德累斯顿。8日,他在德累斯顿又听到坏消息,说内伊于6日在登纳维茨遭受了一次惨败,损失了22,000人,其中有13,000人被俘。虽然如此,圣西尔却说拿破仑还是能够保持冷静,好象是讨论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一样。在其他联军的胜利之后,登纳维茨的胜利使提罗尔倒向奥地利,而巴伐利亚也决定背弃拿破仑。此时,哥萨克部队在汉诺威、哈尔茨、威斯特伐利亚等地大肆活动。当他们到来之后,当地人民也跟着揭竿而起。整个日尔曼都起来反抗拿破仑。9月5日,拿破仑正压迫布吕歇尔后退,波希米亚军团又已恢复力量,施瓦尔岑堡再次向德累斯顿进发。不过他出发后又听到拿破仑回来的消息,于是立即退往特普里兹。10日,拿破仑向他进攻,但发现施瓦尔岑堡的阵地太坚强无法攻下,就留下圣西尔监视它,自己返回德累斯顿。四天后施瓦尔岑堡再度前进,而拿破仑却前往佩尔拉,并且在9月17日和18日亲自侦察联军阵地。正当此时,他又接到内伊一个“言之过早”的报告,说贝尔纳多特已率领八万人在罗斯兰渡过了易北河。21日,拿破仑回到德累斯顿,次日他率领近卫军会合麦克唐纳,击退了布吕歇尔,使他退往他在包岑附近的既设坚强阵地。当拿破仑面对这个阵地时,突然又接到内伊的过火的报告,说贝尔纳多特在瓦顿堡的易北河上已经架好桥梁,于是他决定,除一些桥头阵地以外放弃易北河以东的所有土地,并命令麦克唐纳也撤到西岸。这是迫于当时情况而不得不如此。自从8月16日以来,他已损失150,000人和300门火炮,另有50,000 名病员,其余人员中还有许多处于半饥饿状态。9月23日,他写了一封冗长而详细的信给后勤部长达鲁伯爵讨论补给问题,在信中他说:“军队的营养很差。如果认为不是这样那才是自欺欺人。”虽然如此,到9月底,他还是可以在战场上集中起256,000人的兵力和火炮784门,不过其中有许多都是未经训练的新兵。贝尔纳多特到达易北河之后,就在罗斯兰和维顿堡以下的地方架桥渡河,9月24日他率领全军出现于瓦顿堡。布吕歇尔决定向北移动与他会合。施瓦尔岑堡则决心放弃对德累斯顿的作战而向莱比锡前进。10月3日,布吕歇尔率领60,000人在瓦顿堡击败了贝特朗的15,000人,并于次日渡过易北河,同一天,贝尔纳多特率领76,000人,也在罗斯兰和贝尔拜渡河,前进到了莫德河。这个行动又迫使内伊退向德雷切希。拿破仑可以集中他的二十五万人向北面攻击布吕歇尔和贝尔纳多特的联合兵力十四万人,也可以向南面攻击施瓦尔岑堡的约十八万人。因为他占有内线便利,所以他的确有把他们各个击破的希望。所以并不象一般人想象的他已经是瓮中之鳖,事实上从战略上来看,他还是掌握全局的主人。10月2日他把第二军(军长维克多,16,000人),第五军(军长劳里斯东,14,000人),第八军(军长波尼亚托夫斯基,7,000人)以及第五骑兵军都交给缪拉指挥,并且指示他,当圣西尔(第十四军,28,000人)和罗勃(第一军,12,500人)坚守德累斯顿时,他就应阻止波希米亚军团向莱比锡前进。在这时,拿破仑即拟亲率主力向布吕歇尔和贝尔纳多特前进,在施瓦尔岑堡未能到达莱比锡之前先把他们击溃。现在发生了这场会战中最奇怪的事件。10月6日下午,拿破仑与圣西尔作了一次长淡,特别向他强调说明防御德累斯顿的重要性。可是到了午夜,拿破仑又召见他,告诉圣西尔说他已决心放弃该城,要他和罗勃一同北上。圣西尔的回忆录中记载拿破仑的话说:“我可以确定会有一场会战发生;如果我赢了,我对没有把所有的部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感到遗憾,如果我输了,把你留在这里也毫无用处,而对我的会战将毫无贡献。而且,德累斯顿在今天又有什么价值?”所以在7日,他命令圣西尔于10月8、9两日撤出德累斯顿城,可是十二小时后,拿破仑又改变了决心,违反他一向重视的集中原则,又命令圣西尔留在原地不动。为什么呢?可以猜想得到的理由是因为他担心放弃德累斯顿会使萨克森倒向联军方面。10月8日,拿破仑在莱比锡以东集中了十五万人兵力。贝特朗在斯切尔丹构成右翼,而马尔蒙与拉托尔在杜加构成左翼。他认为布吕歇尔在杜本,而贝尔纳多特在拿骚,这个猜想也不错,不过对他们的兵力却估计过低。9日,他向前攻击布吕歇尔,可是当先头部队进入杜本时,他们却发现布吕歇尔又溜走了。实际上,10月 10日,布吕歇尔在哈里附近已与贝尔纳多特会合,这却是拿破仑所不知道的。对这个戏弄他的老把戏,拿破仑感到非常恼怒,他现在该怎么办呢?他不能无限制向北前进,因为他知道施瓦尔岑堡正向莱比锡前进,而缪拉并不能把他挡太久。但如果他现在迅速回头进攻施瓦尔岑堡,那么毫无疑问施瓦尔岑堡也会立即撤退。所以很明显,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让施瓦尔岑堡前进,等他与缪拉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再象雷霆一样打击他。所有史学家都责备拿破仑不应在杜本徘徊不前,照本书作者的看法,这是一种误解。拿破仑把司令部设在埃伦堡,一直停留到10月14日。德·欧德拉本说,他看见皇帝在他自己房间里,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维恩说他老是关着房门召见将领。这些可能都是事实,不过在10月10日到13日之间,他还口授了62封信,这在他的《通信集》中占了四十二页之多。同时他也得知巴伐利亚降敌的消息。10月12日,他正式放弃了攻击布吕歇尔和贝尔纳多特的念头,通知缪拉说他已决定向莱比锡前进,拟于10月14日在那里集中二十万人。同时他也写信给马里特,内容相同。14日上午三时,他命令部队开动。下午七时,他写信给麦克唐纳说: “毫无疑问,明天(15日)会受到波希米亚军团和西里西亚军团的攻击。”14日正午,拿破仑到达莱比锡,从那里他可以听到南方传来的缪拉的枪声。那一天在列伯尔特-沃尔科维茨发生了此次会战中规模最大的骑兵战斗,但并无决定性结果。15日上午,在缪拉陪伴下,拿破仑视察了整个战场,到夜幕低垂时,法军的位置大致如下:第四军(贝特朗)在恩特里塔希;第六军(马尔蒙)在林登萨尔;第八军(维莱托)在马克里堡和杜森;第二军(维克多)在瓦赞;第五军(劳里斯东)在列伯尔特-沃尔科维茨;第九军(奥热罗)在茹克豪森;第三军(索汉)在莫考和杜本;第十一军(麦克唐纳)在杜加;第七军(雷尼耶)在杜本。近卫军作为总预备队,位于劳德尼兹和克罗顿多夫。第五骑兵军(赫利迪)在南段正面右方;第一和第四两个骑兵军(拉特尔和克勒曼)在中央后方;而第二骑兵军(塞巴斯坦尼)则在其左面。在联军阵营中也发生了怪事。布吕歇尔在哈里,而贝尔纳多特则在他北面相距约十五英里,布吕歇尔希望在波希米亚军团从南面前进时,他们也从北面向拿破仑逼近。可是贝尔纳多特却害怕拿破仑,希望避免与他接触,而主张保护与柏林之间的交通线。结果是布吕歇尔单独前进,后来贝尔纳多特也勉强跟着走,最后还是到得太迟,赶不上16日的重要会战。施瓦尔岑堡率领16万人于9月26日出发,但是行军速度极慢,直到10月14日才到达阿顿堡。十七天一共只走了70英里。他也不希望与拿破仑发生直接冲突,宁愿迂回而不进行会战。但是10月13日,他接到布吕歇尔的通信说:“现在三个军团已如此接近,如果能够同时向敌人集中兵力地点进攻,则可能一下子把敌人击溃。”于是沙皇亲自指挥,派维特根斯泰因率领大批骑兵去搜索敌军。这就是与缪拉之间所发生的大规模骑兵战斗。10月13日,联军方面正忙着准备次日的会战,布吕歇尔奉命加速前进,以便在莱比锡西南九英里处的马克兰斯塔特与波希米亚军团会合。1813年的莱比锡还是一个居民只有三万人左右的城市,周围都是古老的要塞工事,在工事外围就是郊区。西面是普莱西河和埃尔斯特河,中间构成了水网,上面设有桥梁,最主要的桥梁在林登朗,道路由此通往梅泽堡和威森维尔斯。在该城北面有巴尔塔河,在帕芬多夫村与普莱西河会合。南面为一连串的低缓山岭,最高的是加尔根堡。联军的攻击计划由施瓦尔岑堡拟定并由沙皇加以修正,内容如下:当布吕歇尔率领兵力54,000人向莱比锡西北前进时,另有三支兵力从西面和南面也向该城进攻。格莱率领19,000人攻击林德瑙并切断法军的交通线。梅维尔德率领28,000人向北前进到普莱西与埃尔斯特河之间地区。维特根斯泰因率领 96,000人在左翼普莱西河上负责攻击缪拉于10月14日占领的阵地,其中央位置在瓦赞。这种广泛的兵力分布结果形成了四个分别的战斗,在北面为莫克恩和林德瑙的会战,在南面为多里茨和瓦赞的会战。关于第一方面,拿破仑尽管在写给麦克唐纳的信上曾提到这一点,但他却不相信布吕歇尔会参加10月16日的会战。在会战中,他似乎已丧失了精力和勇气,在 1815年的会战中也是如此。10月15日下午十时,他写信给在林登萨尔的马尔蒙说,贝尔纳多特据报已经到了梅泽堡,同时也可以看见在马克兰斯塔德有许多营火,他补充说:“这使我相信敌人不会沿哈里大道前进,而会取道威森维尔斯,以便在佩戈附近与波希米亚军团会合。”他的假设就是这样,所以在10月16日上午七时,他指示马尔蒙把他的军移到莱比锡与列伯尔特-沃尔科维茨之间的中点位置,如果林德瑙受到攻击——拿破仑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他可以从那里救援,同时也可以向南运动。采取第二个行动的原因是拿破仑已决定用麦克唐纳的军来迂回正面在瓦赞的联军右翼;为了使这个侧击能确实生效,他就想起要马尔蒙去支援麦克唐纳。对拿破仑而言,他的假设错了,这真可以说是不幸之至。虽然在10月15日夜里,马尔蒙从林登萨尔的教堂尖塔上可以很清楚的看见远处布吕歇尔的营火闪闪发光,但是在接到上述命令后,却还是勉强准备执行。他刚开始行动,布吕歇尔的前卫就已经把法军前哨赶出了拉德-维尔德、斯塔米恩和瓦伦等地。马尔蒙认识到现在已经不可能执行那个命令,就回过身来在莫克恩和埃尔斯特河之间选择了一个防御阵地,接着他就向内伊求救,后者现在负责指挥整个北面战线。大约在上午十点钟,内伊指示贝特朗率领第四军去代替马尔蒙。贝特朗刚出发就在途中受到阿利希从林德瑙发来的紧急求救呼吁,因为他正受到格莱的优势兵力攻击。贝特朗深知林德瑙桥梁对全局的重要性,立即赶往救援。他把格莱击退了。以后当索汉第三军从杜本赶上之后,内伊派其中一个师去支援马尔蒙,而其余两个师继续执行贝特朗的原定任务。当他们接近麦克唐纳时,马尔蒙的情况又变得十分危急,一再派人来恳求他们回去。所以结果就如维恩所说,这一整天中,他们奔走于两个战场之间,连一枪都没有放。维恩说:“在皇帝眼中看来,这是那一天最大的不幸”。在莫克恩,马尔蒙受到约克军的猛烈攻击,这个村庄一再易手,但最后到下午五点钟,在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之后,约克终于在该村站稳了脚跟,马尔蒙退往哥里斯和欧特里希。日出后不久,拿破仑与缪拉一同骑马到了加尔根堡。这个上午寒冷而阴雨霏霏,地面上盖着一层厚雾。直到九点钟雾才开始消散。三声炮响表示联军开始攻击了。接着双方开始了猛烈炮击,一连打了五个小时都没有停下来。在炮兵掩护之下,联军分为四个纵队,沿宽广正面前进,这是一个要命的兵力分配,因为彼此都看不清楚,所以他们的攻击毫不协调。沃尔顿堡的欧仁前进到了瓦赞,在那里发生了激烈的肉搏战,直到上午十一时。最后他的人马还是被赶出了该村。在欧仁左面,克莱斯特向马克里堡冲锋,但在那里被法军炮兵阻住了;在欧仁右面,戈萨科夫前进到了列伯尔特-沃尔科维茨,也一样被炮火击退。这个撤退又使他与克勒瑙纵队之间现出一个缺口,后者于上午十时向大波斯拉前进。最后,在普莱西河与埃尔斯特河之间,梅维尔德也被击退,并被迫转入防御。上午十一时,法军的位置大致如下:波尼亚托夫斯基守住了马克里堡、孔尼维茨和多里茨。奥热罗在杜森支援他。维克多扼守列伯尔特-沃尔科维茨,莫迪尔和奥地诺各指挥两师青年近卫军充担预备队。老近卫军则在加尔根堡后方,而麦克唐纳在霍兹豪森等待马尔蒙到达。此时,德罗特已经奉命在瓦赞与列伯尔特-沃尔科维茨之间,集中150门火炮准备进行决定性攻击。拿破仑的意图是想用他的全部骑兵(除塞巴斯坦尼的军),在古登戈萨地区突破敌军中央部分,然后乘着混乱用步兵纵队进行攻击。此时麦克唐纳和跟在后面的索汉就打击在联军的右翼,把他们向已经碎裂的中央逼去。下午二时前不久,拿破仑已不能再等索汉到达,下令进攻。在炮兵掩护下,缪拉率领骑兵一万到一万二千人猛冲,步兵则集中他们后方。麦克唐纳则进向色维尔萨因。最初缪拉横扫他面前的一切,所向披靡,一连冲散了两营步兵和俘获26门火炮。如果步兵能够立即跟在马蹄后面前进,那么这场会战可能已经获得胜利。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突然北方远处传来轰鸣声。贝蒂尔认为是远处的雷鸣,可是拿破仑却立即听清了这是炮声。他掉转马头向莫克恩方向飞奔。可是在瓦赞方面,此时却正需要他在场督战,他一走之后,一切都丧失了重心。这时缪拉已深入到古登戈萨南面,维克多已进入了奥恩汉的牧羊场,奥地诺正在向克罗本前进,莫迪尔正向大学树林前进,劳里斯东向古登戈萨前进,而麦克唐纳也向色维尔萨因前进,但是此时联军方面也已召集了他们的预备队。缪拉的马现在正遭到轰击,而侧面也受到俄国骑兵13个中队攻击。劳里斯东的军被击散,向德罗特的炮兵阵地退却。在法军方面,这种混乱逐渐扩大及于全军:维克多被迫放弃了牧羊场,奥地诺也被迫退出了色维尔萨因。在法军右翼,梅维尔德已经渡过普莱西河并进入多里茨,但被击退,他本人也被法军俘虏。这次战斗结束之后,拿破仑命令把御营设在斯托特里兹的干潭内,照惯例周围由老近卫军围护。于是他召见被俘的梅维尔德将军,这本是他的熟人,从梅维尔德方面他才知道巴伐利亚的维内德将军已在因河与奥军携手,并准备进攻法军在马因斯和法兰克福的交通线。这个消息使拿破仑认为必须退却,为了争取时间,他决定把梅维尔德送回联军司令部,并请他转达一个谈判休战的建议。自然这不会有什么结果。现在拿破仑决心退却,照我们看似乎已毫无疑问,因为在下午七点,他已命令贝特朗率领第四军准备出发,以确保在梅泽堡、弗莱堡、威森维尔斯、柯森等地的萨尔河和恩斯塔特河上的渡口。而莫蒂尔则率领两师青年近卫军来接替他在林德瑙的防务,不过也可看出,他一直等到10月18日才真正打算实行退却。这是一个致命错误,因为他现在手中仍然还有十六万人的兵力,若能在10月17日向莱茵河上前进,虽然这是主动放弃日尔曼,但却毫无疑问仍然可以确保法国东疆,这比他以后在1814年的处境好得太多了。10月17日只有零星战斗,双方都准备明天的行动。18日凌晨二时,雨仍在下,法军从营地中撤出,开始向孔尼维茨-多里茨-普罗布斯希达-茹克豪森-霍兹豪森-兹维朗恩多夫-庞斯多夫-希内维尔德一线退却,此后再沿巴尔塔到帕芬多夫和哥利斯。雷尼耶的军于该日到达。和法军一样,联军在17日这一天留在原地不动以等待柯罗里多、贝尔纳多特和班尼希森到达。他们到达之后,联军兵力可以增加到295,000人和1,466 门火炮。施瓦尔岑堡18日的行动计划是准备分为六个攻击纵队:黑森伯格亲王攻击罗斯尼格,巴克莱攻击普罗布斯希达,班尼希森攻击茹克豪森-霍兹豪森,布吕歇尔攻击莱比锡东北,格莱攻击林德瑙,贝尔纳多特则在他与布吕歇尔之间。17日下午21时,拿破仑命令把总部移到斯托特里兹的烟草工厂,三小时之后,他乘马往普罗布斯希达,由那里转往劳德尼兹去与内伊元帅会晤。他在劳德尼兹一直停留到上午五时,然后再前往林德瑙,依照唐恩的记载,他曾命令在那里架设额外的桥梁。上午八时,他回到斯托特里兹,吃早餐时,敌方火炮开始发射。他立即命令贝特朗向萨尔河进发。直到下午二时,法军前哨还只是缓缓被击退,联军极小心的前进。只有黑森伯格亲王率领的左面纵队,在多里茨和杜森经过了激烈战斗,并将两地攻占。接着他前进到孔尼维茨,但被波尼亚托夫斯基的波兰部队击退。巴克莱在前者右面等待班尼希森的到达。后者还落后很远,正在缓慢前进。但是仍没有贝尔纳多特到达的消息。此时在林德瑙,贝特朗已完全击败了格莱,并挺进到了威森维尔斯。下午二时,在罗斯尼格周围发生了激烈战斗,但是奥热罗和波尼亚托夫斯基仍然坚守孔尼维茨,而在普罗布斯希达,维克多在劳里斯东支援下也一再击退巴克莱的纵队。巴克莱屡次突击都不能成功,随后奉施瓦尔岑堡的命令才改取守势。此时班尼希森因为数量比麦克唐纳占优,经过激烈战斗之后占领了了霍兹豪森和茹克豪森。他再前进又占领了柴维劳多夫,但是在斯托特里兹还是被击退了。这时贝尔纳多特终于在他右方出现,下午三时,他们二人合力攻下莫尔考。在强大炮兵火力支援下,包括波古上尉的火箭炮在内,他们又向庞斯多夫进攻,也把它攻下了。不久,拿破仑又用青年近卫军和老近卫军将该地夺回,在发现无法据守后又自动撤出。内伊也把他的右翼撤到色尼尔豪森和斯图兹。正撤退时,雷尼耶的两个萨克森旅和一个野炮连,本来位于希勒尔豪森正面,却投降了敌方。当他们通过时,法军骑兵还以为他们是向前进攻,不禁向他们欢呼。虽然孔尼维茨、普罗布斯希达和斯托特里兹三个据点仍在坚守,可是到傍晚,其他各点的法军都已经被迫退到莱比锡城郊。马尔蒙已被赶出了谢尼菲尔德,退到劳德尼兹,下午四时,内伊和索汉也都已经负伤。到此时拿破仑才认识到此地不可再留,所以夜幕低垂之后,他就在营火下用他习惯的精确态度,开始口授撤退的命令。这个命令本身已经遗失,但是它所规定的行军序列大致如下:老近卫军领先,接着是奥地诺率领的两师青年近卫军,第四骑兵军,第一和第二两军,最后是第二骑兵军。以上各部队在其余兵力掩护下,应立即经过林德瑙开始撤退,直到下午八时,拿破仑还留在野战营中,以后才回到莱比锡城内,留宿在普鲁士旅馆。他在那里与巴沙罗公爵(即马里特)一同工作到深夜。布吕歇尔在黄昏时才知道贝特朗已在向萨尔河行军,于是立即命令约克军开始行动,占领梅泽堡和哈里。当10月18日的战斗停止时,还是没有获得决定性战果。法军仍守着从孔尼维茨到普罗布斯希达、斯托特里兹、克罗顿多夫、劳德尼兹直抵莱比锡城北之线,而在西面,拿破仑的退却线也依然畅通无阻。关于这一夜的情形,道伊列斯基有下述生动描写。“夜幕垂下,天空照耀得通红。斯托特里兹、谢尼菲尔德、多里茨和莱比锡城的郊区,都已起火燃烧。我军(联军)方面充满了欢乐气氛,各方都有捷报传来,反之敌军则陷于混乱之中。他们的辎重、炮兵、残破的团队,几天没有吃饭的士兵,都挤在一块,因为莱比锡周围河上的桥梁不够用。当我们的炮弹落下时,在狭窄的街头上到处都可以听到无数伤兵的呼号。战场上,刚刚还有两千门火炮在那里怒吼,现在却已象坟墓一样沉寂。这种会战后的沉寂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恐怖,使人感到别有意味。”18日黄昏,施瓦尔岑堡颁发次日作战命令。还是和惯例一样,完全是平行的攻击,仍然和过去的攻击命令一样,并没有企图集中在任何一点上。此外,除了布吕歇尔曾经采取前述步骤以外,也不再有任何切断法军交通线或准备追击的意图。19日上午二时,法军留下前哨在孔尼维茨,普罗布斯希达和斯托特里兹等处,撤出了那些村庄,麦克唐纳率领第七军和第十一军,共约三万人,奉命坚守莱比锡城以掩护大军退却。同时也命令在德累斯顿的圣西尔设法自行逃脱。上午七时,联军继续展开攻势,不久又暂停下来,以便谈判使这个城市投降,因为沙皇希望能兵不血刃攻下该城。上午九时,拿破仑与他的盟友萨克森国王道了再会,在混乱中策马走过林德瑙桥。当时的混乱情形,德·欧德拉本有下述描写:“车辆、火炮、牛羊、妇女和兵员,伤的、死的和幸存无恙的都挤在一起。在这种混乱情形之下,连继续行军都已不可能,当然更谈不上自卫抵抗。”在混乱中,卡陶将军在距离桥头不远的地方,看到一个人只带着少数随从走过来。他以为是个普通人,等到走近时正想前去盘问,才知道正是皇帝本人。拿破仑还是保持着冷静常态,似乎对周围的毁灭景象并不关心。拿破仑于上午十一时过桥,在林德瑙的磨坊下马,口授了一些命令之后就开始熟睡。此时,与沙皇的谈判也已破裂,于是在莱比锡的战斗开始爆发,法军和波兰部队在绝望之中仍然死战不休。下午一点不到时,拿破仑仍在熟睡,虽然炮声并不足以惊扰他,可是一声巨响却把他惊醒了。一个工兵班长过早的把林德瑙大桥炸毁了,他的上校并不在场——正上前去看是哪个军最后渡河。这对法军的后方部队而言是一个惨重打击,因为另外那座便桥早已垮了。麦克唐纳、波尼亚托夫斯基和许多官兵都跳入河中。麦克唐纳侥幸到了西岸,而那位英勇善战,刚在战场上晋升为法国元帅的波兰亲王却不幸淹死。不久,在埃尔斯特河东岸的战斗就以法军全面投降告终。20日,败军主力在威森维尔斯渡过萨尔河。23日进入埃尔弗特,在那里一直停留至26日以补充给养。在埃尔弗特,拿破仑知道维内德亲王率领四万人的巴伐利亚部队,在哈南挡住了他的退路。他一点都不在乎,领兵直向维内德前进,在10月28日到31日之间把他打得惨败,使其损失超过9,000人。拿破仑一直通过法兰克福前进,于11月2日到了马因斯。他在那里停到11月7日,然后返回巴黎,于11月9日到了圣克劳德。两天后,圣西尔在德累斯顿投降。会战如此方告结束。10月18日的损失数字并无确切统计,可能双方都在25,000人左右。在10月16日到19日之间,联军的死伤总数估计约为54,000人,而法军则为 38,000人,如果把俘虏、医院中的伤兵和逃亡者都计算在内,那么这个数字可能要加倍。联军获得的战利品十分可观,包括二十八面军旗、325门火炮、 900辆弹药车和40,000枝步枪。法国将军有六个战死,十二个负伤,将官被俘共三十六人,包括劳里斯东和雷尼耶在内。此外维恩还说,在10月18日那天,法军一共发射了95,000颗炮弹,而在10月16日到19日之间,又再加上200,000颗。在10月19日,法军炮兵所余炮弹只有16,000 颗。德·欧德拉本说:“在他一生之中还是第一次,这位法兰西的领袖在文明的欧洲中心,于众目睽睽之下被敌人击败了。换句话说,他已经打输了一场决定性会战。” 这次一点借口都没有,既没有波兰的烂泥,也没有俄罗斯的严冬。他输掉了第二个“特拉法尔加”,这次是在陆上。他的主动权已经丧失。虽然他忍受着这个震动,充分表现出其英雄本色,但这却是个致命打击,使他的元气永远无法恢复。联军的胜利已在欧洲历史上点燃了新的烛光。胜利之前与胜利之后是完全两种局面。欧洲大陆到处都是欢呼声,正好象勒班陀之战后的情形一样。到处都展开了反对拿破仑的激烈宣传。可是这场“民族大会战”,今日看来还具有更深远的影响,这是英国体系的胜利,现代普鲁士从此兴起,而法国开始衰颓。此外,个别国家之间的斗争已逐渐成为过去,这种原始冲突不久将为世界大战所取代。拿破仑的战略是失败了,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工具不适当,或是因为他的假设有错,而主要原因却是他的政策已经不符合时代的精神。他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世界帝国,沿着过去那些伟大征服者的足迹前进。可是时代已经改变,欧洲已不再是一盘散沙,许多民族都已团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个民族国家。它们各自分道扬镳,使他的个人神化主义的设想无法实现。在耶拿会战中,拿破仑不仅毁灭了一支封建陆军,而且也肃清了封建思想的最后一点余烬。从这些灰烬中,却产生了新的民族军队,终于在莱比锡会战中把他自己击败了。在埃尔斯特河边的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现代欧洲却从此脱出了中世纪的蜕壳。大事记(十五):一八一四年的战争虽然对一八一三年的战争英国没有什么直接贡献,可是从一八○八年他们在西班牙发动战争以来,就始终使拿破仑处于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若非如此,那么莱比锡会战就不可能获胜。此外,英国的财政援助也是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反法同盟之中,英国有如鹤立鸡群一般,对推翻拿破仑的工作,始终是个永久性和支配性的因素,从特拉法尔加会战之后,英国一直都在继续努力。自始至终,英国的目的是商业与政治并重,每当和平在望之时,英国政治家都不会忘记,对英国而言,所有欧陆强国无一不是其假想敌,所以马上就会努力重建势力平衡。英国并不要求瓜分或征服法国,而只想使其退回到原有的地理疆界——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奥地利也赞成这个政策,因为它害怕俄普两国的势力会日益强大。沙皇表示反对,因为他想一雪拿破仑进入莫斯科之耻,所以希望能在巴黎签订和约。不过最后同盟国还是决定暂时采纳英国的建议,于一八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将和平条件传达给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的答覆闪烁其辞而无诚意,所以这些条件立即撤回,而代之以一个公开宣言,说明联军将不惜侵入法国以推翻拿破仑,但仍希望在触及法国土壤之前先获得和平。这个宣言并不能感动已开始厌战的法国人民,唯一达到的效果却是唤醒了一七九二年的精神。神圣的国土面临危险,法兰西开始奋起武装迎敌。法国的形势极为恶劣,因为北面的麦克唐纳和南面的马尔蒙,一共只有五万三千人的兵力可供使用,却要防守长达三百英里的莱茵河之线。敌人共有五个军团面对着法兰西:在北面为贝尔纳多特和布吕歇尔,兵力分别为十万二千人和八万二千人。中央为施瓦尔岑堡,兵力为二十万人,南面为奥意联军,五万五千人。在加斯科涅还有惠灵顿的八万人。拿破仑估计敌人在一八一四年春季之前不会前进,这一次他又算错了,新年甫过,坏消息接二连三传来,元月十一日,那不勒斯王缪拉倒向联军方面;三天后,丹麦的腓特烈六世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更糟糕的是在东北两面,联军开始以意想不到的高速前进:比罗和格拉汉姆冲入荷兰,施瓦尔岑堡率领联军主力经巴塞尔和贝尔福特前进,布吕歇尔率领西里西亚军团也进入了洛林,并将维克托赶出了南锡。一月二十五日,施瓦尔岑堡率领十五万人,位于兰格尔与巴尔之间,而布吕歇尔已在圣狄则尔渡过马恩河并接近了布里尼,该地由维克托和麦克唐纳据守。同一天,拿破仑离开巴黎前进到沙隆,展开了一场新的会战。这次会战比起他过去进行的会战,其卓越性并不逊色。他在圣狄则尔附近有四万二千人,麦克唐纳正率领一万人前来,而莫尔捷则率领两万人驻在特鲁瓦。他立即在圣狄则尔附近击溃了一师敌军,然后于一月二十九日打击在布吕歇尔头上,希望阻止他与施瓦尔岑堡会合。这个行动失败了,布吕歇尔撤回到巴尔,二月一日在拉罗歇尔使拿破仑受到重创,拿破仑也退回了特鲁瓦。联军方面相信拿破仑的力量已经崩溃了,所以认为战争已是胜利在望,可是正当他们设宴庆功之际,其临时的利害结合也就快到了破裂的边缘。拿破仑退回特鲁瓦时,联军方面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决定布吕歇尔率五万人从西北向巴黎前进,而施瓦尔岑堡则率领十五万人从西南方向取道桑斯以接近法国首都。这种不合于战略原则的分散兵力,原因是纯政治性的。奥地利对俄国的野心深感忧虑,也和英国一样不愿意法国被宰割。反之沙皇却希望有一个脆弱的法国,以改变权力平衡的的形势,而使俄国坐收渔利。他的目标是获得整个波兰,为了赔偿普鲁士在波兰的领土损失,准备把萨克森给它。此时,英国外长卡斯尔雷勋爵也在联军总部中,他强烈反对俄国的政策,因为他认为要想获得持久和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中等强度的法国,最好是由其旧有王朝统治。梅特涅支持卡斯尔雷的主张,但是沙皇却不信任梅特涅,决定向巴黎挺进,不过他也同意让法国人自由选择其未来的统治者。这种兵力的分散,对拿破仑而言可说非常有利,因为他采取内线作战,这可以使他能够用少量兵力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尤其是因为布吕歇尔现在指挥的部队已经是以俄军为主力,分成三个独立纵队前进,所以对他更为有利。为了击败他们,二月七日,拿破仑命令马尔蒙占领塞扎讷,并于二月九日亲自出发支援他。第二天,马尔蒙和内伊在香波贝尔打击阿尔苏谢夫的军,几乎把他们全部歼灭;次日,拿破仑又率领两万人,在蒙特米瑞击败了沙肯的军,把他们赶过了马恩河,向北逃走。拿破仑留下莫尔捷去追击沙肯,自己则于二月十三日夜间出发增援在沃尚的马尔蒙——他正受到布吕歇尔第三纵队的压迫。拿破仑打击了这个纵队,经过顽强战斗,又把敌人击退到了贝吉赫。这样在四天之内,用不到三万人的兵力击溃了布吕歇尔的五万人,并使对方受到一万五千人以上的损失。这些胜利的效果有如触电一般,巴黎恢复了镇定,农民都奋起抵抗侵入者,切断他们的征发队,阻击他们的巡逻兵。在把布吕歇尔应付完毕之后,拿破仑又听说施瓦尔岑堡已经分兵两路前进,一个纵队取道布赖,另一个则在枫丹白露。因为必须放弃对布吕歇尔的追击,使他颇感怒恼,只好回头向南,于二月十八日,在蒙特娄攻打符腾堡的欧仁,将他击退,夺回了塞纳河上的重要桥梁。骄傲使他的优秀战略失败了。他知道沙皇的野心已引起了其他同盟国的忧惧,企图诱使奥地利退出同盟。但是他拒绝放弃比利时和莱茵河的疆界,谈判终于破裂。三月一日,同盟国代表在肖蒙集会,大家同意不单独与拿破仑媾和,必须等到法国接受其旧有国界时才停止战争。在这些谈判中,英国的主要贡献就是又给与同盟国以五百万镑的补助。此时布吕歇尔继续前进,二月二十五日,拿破仑在特鲁瓦听到这个消息,又出发去攻击他,可是当拿破仑来到时,布吕歇尔却又巧妙地向北撤退,在拉费尔利用一座断桥使拿破仑延迟达三十六小时之久。直到三月七日,拿破仑才追上他,在克隆尼又把他击败了,并把他赶回到了拉翁。三月九日和十日夜间,布吕歇尔又用突袭击败了马尔蒙,拿破仑被迫撤回到斯瓦松。三月十七日,他得知在南面的施瓦尔岑堡已在向巴黎进攻,就立即赶往迎击,三月二十日在阿尔希双方发生了血战,法军有二万三千人,而奥军则有六万人。战斗结束后,拿破仑撤回到塞扎讷。拿破仑的兵力不足以阻止施瓦尔岑堡攻入巴黎,所以他决定先进入洛林,召集那里的要塞守兵,然后打击在施瓦尔岑堡的后方和交通线上,以迫使他回头。这是个无可奈何的赌博。在圣狄则尔他发布了“全民皆兵”的布告,命令洛林的守军突围而出与他会合。可是三月二十三日,他的一个传骑送信给在巴黎的皇后,途中被哥萨克的巡逻队截获,这封信落入沙皇手中,使他知道了拿破仑的想法。此时施瓦尔岑堡已在退却,沙皇力劝他回过头来,暂时放弃交通线,与布吕歇尔联合起来继续向巴黎前进。这样一来,拿破仑的行动非但不能迫使奥军后退,反而使通往巴黎道路门户洞开,毫无阻拦。三月二十五日,施瓦尔岑堡开始前进,布吕歇尔也从沙隆出发,采取与他平行的运动。那一天,马尔蒙和莫尔捷两军在拉费尔被击溃。在附近,派克索德将军的一师国民兵,只有四千五百人,在苦战后几被全歼,这是这场会战中最英勇的一页。现在只剩下马尔蒙和莫尔捷两军的残部担负巴黎的守城任务。领导他们的却是皇帝的兄弟约瑟夫,此人软弱无能,早已惊慌失措。在蒙马特尔山脚下,这两位元帅还在作背城一战的打算。三月三十日,最后一战开始了。约瑟夫和他的兄弟杰罗姆在高处观战,他们看到大势已去,就命令马尔蒙和莫尔捷与敌人谈判。结果双方同意休战,巴黎获得了荣誉投降的待遇。拿破仑正在维特里,听说巴黎已经感受威胁,立即催促部队向枫丹白露前进。在那里他听到马尔蒙降敌的消息,因为元帅们拒绝再追随他,所以就于四月十一日宣布退位。二月二十日,他告别了近卫军,四月二十八日夜里,由贝特朗和德劳特二人陪伴,在弗雷尤斯上了英国的巡洋舰“无畏”号,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去了。五月三十日,签定了一系列条约,总称为第一次巴黎条约,内容为确定法国国界回到一七九二年十一月一日的态势为原则。依照其中一条,所有交战国应在维也纳集会以讨论一个全面的和约。九月,会议召开了,不久就使各同盟国几乎到了战争边缘。沙皇要求兼并整个波兰。卡斯尔雷在梅特涅和塔列朗支持下坚决反对。英奥法三国对俄国的势力大增都同样感到不放心,认为假如它的国界向西推进到日尔曼境内,那么欧洲的均势将全部被推翻。所以到一八一五年一月三日,他们达成了密约,准备集中四十五万人向俄国宣战。会议还在继续,可是在三月四日,他们获得了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走的消息。当会议正在进行之时,拿破仑对其间的争吵都有良好的情报,到二月十三日,他听说富歇正计划推翻路易十八,他决心再回法国去碰碰运气。二月二十六日(星期天)夜间,他在费拉约港率领官兵一千零五十人,上了七艘小船,躲过了法国的看守船,于三月一日在圣朱安湾登陆。三月七日在格勒诺布尔附近,他发现拉弗里隘路正由第五团扼守。当他走近时,一位王党军官大声喊道:“他来了,开火!”拿破仑回头对指挥其卫士的马勒上校说:“命令士兵把枪持在左手,枪口朝下。”然后他独自向前说:“第五团的弟兄们,你们认识我吗?这是你们的皇帝。你们开枪吧!”一阵“皇帝万岁!”的呼声掀起了。滑铁卢会战的第一个回合已经打赢了。三月二十日他回到巴黎,那天是他儿子的生日。第十五章:滑铁卢会战(一)因为滑铁卢会战受到极其彻底的研究和批评,所以会战中犯的错误更显得特殊而鲜明。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些也正是多数会战中的一般错误而已。但是这场会战却有独特之处,就是这个时代中的两位名将,经过二十二年的战争,在这场会战中才第一次正式交手,而他们两位也的确都是杰出的将领。此前,除查理大公以外,拿破仑面对的敌将,才能都不过中等,反之惠灵顿的情形也是一样。现在这两位伟大的将领面对面碰上了,所以他们及其部下所犯的错误,在他们的盛名和特殊才能的对照之下,就更显得触目惊心。因为在两人中拿破仑的名气更大,所以他被惠灵顿击败后,引出了许多无稽的神话,有人认为拿破仑的天才已在衰减之中,有人认为他已是个病人,或是因为养尊处优而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凡用来支持这些看法的证据都是故意歪曲的:因为与马伦哥,奥斯特里茨,耶拿和莱比锡诸次会战相比,拿破仑既没有变好,也没有变糟。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天才过于自负时,有时不免会生活在幻想之中。(注:科兰古的回忆录上曾说:“当有一个思想在他头脑中生根之后,皇帝就会被他自己的幻想带着走。他沉醉甚至沉溺于幻想之中。”)他对自己的能力和运气都有坚定的信心,所以科兰古也说:“对于不欢喜的任何思想观念,他简直完全不予理会。”六月二十一日,他在滑铁卢战败之后曾对科兰古这样说:“好吧,科兰古,还是很不错!会战失败了!国家如何忍受这次挫败?物质上已经损失了。这是个可怕的灾难。但是那一天还是胜利的。军队的表现还是极为优异,敌人在每一点上都被击败了,只有英军的中央仍然还能坚守。当一切都已过去之后,军队才突然被恐怖所乘。这是不可解释的……”事实并非如此,这是由他的幻想产生的必然结论。他始终认为他一个人可以控制一切,做一切工作,而只要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不管所使用的是什么工具,结果都照样能够获得圆满解决。从惠灵顿身上,他遇到了与他自己完全不同的将才。惠灵顿的部队规模小而精锐,指挥可以集中于一人,对部下的要求不是自动而是服从。虽然他也和拿破仑一样专制独裁,但是惠灵顿却有一个特长,就是能把远见与常识结合在一起,他的幻想很少与理性脱节。他的兵力总是居于劣势,所以他必须采取冷静谨慎的态度。但若认为他只是谨慎有余的将领,那却未免大错特错,许多人都犯了这个错误,连拿破仑本人也不例外。虽然他是防御能手,但是当条件有利时,他也一样会大胆进攻,敢冒极大的危险。这种例证很多,不必赘述。他的费边战术是完全合乎常识的:当条件需要慎重时,他能够慎重;但条件改变了,他也能够象雷霆一样打击。在他那个时代的将军们,很少有人对战术的认识象他那样彻底。他认清了当时步枪的弱点,虽然在近距离是致命的武器,可是对远距离却毫无用处。他也认清了英国士兵的特性就是坚定和迟钝,这是法国士兵没有的。所以他常常用两列横线来迎击敌人纵队,换句话说,他至少可以使火力增加四倍。为了保护自己的人员和迷惑敌人,他总是设法尽量利用地形掩护。因为如此,所以在维米诺之战中,朱诺完全受了欺骗,而在波萨科之战中,马塞纳也把英军的中央误认为其右翼。在萨拉曼卡是如此,在滑铁卢也是如此。大体而言,他的大战术属于“防御攻势”的范畴,就是说他总是先鼓励敌人进攻,等敌军处于混乱之中,再依赖枪烟的掩蔽,他就开始发动反攻。他很少集中火炮,不仅是因为他很少能有足够数量的火炮,而且因为他的横线战术要求的是炮兵的疏散而不是集中。此外,他也很少追击已被击败的敌人,因为通常他的骑兵总是脆弱无能的。另外还有一个事实也必须记住,因为这与他善于利用地形的事实结合在一起,可以使他升到最优秀战术家的地位。那就是他对一切事情都以亲眼看为原则,除非不可能时,他才会依赖间接的情报。如他自己所说:“我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总是亲自在场——我看见了一切东西,并且亲自动手做一切事情。”和拿破仑一样,他也是身兼总司令和参谋长的职务,因为如此,他的指挥方式事实上也是“拿破仑式”的。假如他指挥的是一支大军,必须要分为几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部分,那么毫无疑问,他这种中央集权的控制体系也一定会象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会战后的情形一样,感到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一旦回到巴黎,拿破仑立即开始进行其伟大惊人的工作,重新建立一支大军。人员多的是,因为在法国境内到处充斥着被解散的退伍老兵和释放回来的战俘。但是枪械、装备、马匹和弹药却甚感缺乏,而皇家陆军十万人则已年老力衰。不过他的主要问题却还是主要军官的选择,因为他的元帅和将军的大部分都已宣誓向路易十八效忠,其中包括苏尔特,贝尔蒂埃,麦克唐纳,圣西尔,絮歇,奥热罗,内伊等人。虽然有些人再次投效他,但其中又有许多人对他的前途丧失了信心。更糟的是在已经出入于路易王朝的人员与未出仕者之间又存在互相的猜忌。(注:不过这一点却被过份夸大了,结果几乎使惠灵顿误入歧途。)为了有效执行其大战术,他至少需要四个人,必须能够彻底了解其“营方阵”体系:一位参谋长,能够明白的把他的思想作成书面命令;一位骑兵将领,能够掌握集中的骑兵;两位侧翼指挥官,当他不在场时也能执行他的计划,达到他的目标。在过去他一向依赖贝尔蒂埃担负参谋长的职务,虽然这个能干的“书记长”愿意再为他效力,可是六月一日却不幸死了。拿破仑选定苏尔特接替他。这可说是一个错误决定,因为苏尔特虽然是个能干的指挥官,但他却从未做过一个军团的参谋长,甚至连一个军参谋长也没有做过。这次会战的失败,恶劣的参谋工作实在是个主要原因。拿破仑拒绝收留缪拉充当骑兵指挥官,而改用格鲁希。可是当会战开始不久,他又派格鲁希指挥右翼。这又是一个错误选择,因为格鲁希虽然是个很优秀的骑兵将军,但他从来未曾指挥过一个军,更不用说是一个军团的一翼。他把左翼的指挥权托负给内伊也是同样错误,因为早在一八○八年他就说过,内伊对他的思想一点都不了解。在“百日复辟”中,拿破仑所犯的一切错误,要以这四个位置的任命最足以决定命运,即使说这是造成其失败的主因,似乎一点都不夸大。在圣赫勒拿岛时他也认清了这一点,因为他告诉拉卡萨说,假如缪拉在那里,胜利就可能属于他。他也对高尔高德说,苏尔特殊少贡献,任用内伊也是个极大的错误,他应该让絮歇指挥右翼而不用格鲁希。有一个人他却没有提到,就是达武,这可能是他的诸将中最优秀的一个。他把达武留在巴黎担任总督,因为他说把首都交给任何其他人他都不敢放心。可是达武的答复却毫无疑问是对的,他说:“但是陛下,假如你是胜利者,巴黎当然是你的,反之若你战败了,那么我和任何人对你都将毫无用处。”法国的元帅们固然已经这样缺乏生气,可是团级以下官兵却仍然具有充沛的热情,不过已经用处不大了。惠灵顿说有个侦探把他们与一七九二年的法军相比。霍沙依对一八一五年的法军这样评论说:“他们冲动易怒,没有纪律,对长官缺乏信心,害怕阴谋,随时可能发生恐慌现象,但是在愤怒之下,又可以有极英勇的表现。拿破仑从来没有运用过这样的战争工具,它一方面是那样锐利,而另一方面又是那样脆弱。”尽管有许多困难,到五月底,拿破仑却已召集了正规陆军二十八万四千人,支援他们的还有补助兵力二十二万二千人。不过其中有许多不过是名单上的数字。在正规军中,他把其中的十二万四千五百人组成北方军团,由他亲自指挥;其余兵力则分为莱茵、罗亚尔、阿尔卑斯和比利牛斯等军团,以及其他要塞和后方部队等。北方军团包括五个步兵军、近卫军和骑兵预备队。这五个军是:第一军,军长德隆,一万九千九百三十九人;第二军,军长莱里,二万四千三百六十一人;第三军,军长范达米,一万九千一百六十人;第四军,军长杰拉尔德,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五人;第六军,军长罗包,一万零四百六十五人。近卫军又分为老年近卫军,由弗里昂指挥;中年近卫军,由莫朗指挥;青年近卫军,由杜斯米指挥。此外还有吉约和勒菲弗尔的两个近卫骑兵师,共有官兵二万零八百八十四人。骑兵预备队由格鲁希指挥,共分为四个师:第一师,师长帕约,三千零四十六人;第二师,师长艾尔克斯曼,三千五百一十五人;第三师,师长克勒曼,三千六百七十九人;第四师,师长米尔豪,三千五百四十四人。这个军团总计有骑兵二万三千五百九十五人,步兵八万九千四百十五人,炮兵一万一千五百七十八人,火炮三百四十四门。在维也纳,由七个国家组成的同盟,正打算组成五个军团:(一)英荷军团,九万三千人,由惠灵顿指挥。(二)普鲁士军团,十一万七千人,由布吕歇尔指挥,这两个军团都在比利时境内。(三)奥地利军团,二十一万人,由施瓦尔岑堡指挥,位于莱茵河上游。(四)俄罗斯军团,十五万人,由巴克莱指挥,在莱茵河中游。(五)奥意军团,七万五千人,由弗莱蒙指挥,在意大利北部。他们的计划由格赖泽瑙拟定的,简单说来,就是用数量优势来压碎拿破仑。惠灵顿,布吕歇尔和施瓦尔岑堡三个军团都直向巴黎前进,假如其中有一个军团被击败或被迫撤退,则由巴克莱向前援助,而其余两个军团仍继续前进,不必加以援救。弗莱蒙则以里昂为进攻目标而不趋向巴黎。惠灵顿负责指挥在比利时境内的全部兵力,各军团于六月二十七日到七到一日之间同时越过法国国界。四月初,惠灵顿从维也纳启程前往布鲁塞尔,五月三日他在泰尔蒙与布吕歇尔会晤。虽然他们都不相信拿破仑会采取攻势,但是他们却认为,如果他采取这种行动,那么他们应集中主力在科特里-布拉斯-索姆布雷菲之线。不管是否果真如此,第二天布吕歇尔就把他的司令部从列日移到了那慕尔,并命令他的四个军前进:(一)第一军,三万二千六百九十二人,由杰森指挥,前进到弗勒吕斯;(二)第二军,三万二千七百零四人,由佩尔希指挥,前进到那慕尔;(三)第三军,二万四千四百五十六人,由色勒曼指挥,前进到于伊;(四)第四军,三万一千一百零二人,由比罗指挥,前进到列日。布吕歇尔军团共有步兵九万九千七百一十五人,骑兵一万一千八百七十九人,炮兵九千三百六十人,火炮三百一十二门。惠灵顿的军团是一支混合性部队,共有英国人三万一千二百五十二人,英王的日尔曼兵团六千三百八十七人,汉诺福人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五人,荷兰和比利时人二万九千二百一十四人,不伦瑞克人六千八百零八人,拿骚人二千八百八十人,以及工程人员一千二百四十人等等。共有步兵六万九千八百二十九人,骑兵一万四千四百八十二人,炮兵八千一百六十六人,火炮一百九十六门,工兵一千二百四十人。他的步兵在名义上分为两个军和一个预备队:第一军,共二万五千二百三十三人,由奥伦奇亲王指挥;第二军,共二万四千零三十三人,由希尔勋爵指挥;预备队,共二万零五百六十三人,由惠灵顿直接指挥。到五月底,第一军占领了蒙斯,鲁乌列斯,弗斯纳,塞尼费,尼维尔,吉那普,苏瓦尼,昂吉安和博纳尼。第二军占领了卢色,阿斯,格拉蒙,根特,阿罗斯和奥登那尔德。骑兵由乌克斯布里基勋爵指挥,沿丹德河宿营。预备队则宿营在布鲁塞尔周围,惠灵顿的司令部也设在那里。拿破仑充分认清了联军在比利时境内的分布拉得太长,而且也正确判断他们在七月一日以前不能完成前进准备。因此他决定争取主动,进入比利时,依次击败英普两军,不让他们会合在一起。此外,他又认为比利时人内心是亲法的,可能会起来帮助他作战,而英国战败之后,英国内阁即可能倒台,取而代之的新内阁将是亲法派的政府。假如英普两军被击毁后战争仍不能结束,那么他就要与阿尔萨斯的莱茵军团会合以打击奥俄两军。莱茵军团现在由拉普指挥,人数约二万三千人。和一八一四年的情形一样,他计划尽量利用其所占的中央位置,而他最希望的就是在战争甫一开始就能获得一个惊人的光荣胜利,以此巩固法国内部的团结和打击敌人的精神。六月初,北方军团奉命在毛布基-阿韦讷-罗克鲁瓦-齐梅地区集中。六月十二日上午三点三十分,当各军向指定位置前进时,拿破仑也出发前往阿韦讷。内伊元帅在那里也加入了他的阵营,三个月前,内伊还叫嚣说要把拿破仑关在铁笼里献给路易。在阿韦讷,拿破仑发布了一个富有刺激性的命令,一开头就说:“士兵们,今天是马伦哥会战和弗里德兰会战的纪念日,”结尾说:“时机已经来到,不是征服就是灭亡!”六月十四日,他又把司令部移往包蒙特,到夜幕低垂时,除第四军以外,所有部队都已完成了集中的任务。法军集中之时,英普两军对敌情却毫无所知,仍然分散住在他们的营地中。直到六月十三日夜里,杰森军设在松布耳的前哨才向军长报告,说在包蒙特周围可以看见许多营火,杰森这才猜到是敌人来了。(注:以前当然也有谣言,但未经证实。)他立即把消息传达给布吕歇尔。六月十四日黄昏时的布吕歇尔,心中的盘算是以为根据《泰尔蒙协定》,惠灵顿会来救援他,所以命令第二、第三和第四军一齐集中在索姆布雷菲。他同时也命令杰森应作顽强抵抗以掩护他的集中,若被压迫即应撤到弗勒吕斯。从战略上来说,这种在敌人打击距离之内的前进地区集中兵力是极其愚蠢的行为,这使拿破仑在会战开始后的四十八小时之内就有机会获得光荣的胜利。虽然布吕歇尔一直蒙在鼓里,可是到六月十五日,他的眼睛终于张开了,因为在那天清晨,指挥杰拉尔德军领先师的包尔蒙将军逃到了杰森军中,把拿破仑的实力和计划都全部泄露出来了。但布吕歇尔仍然相信他自己的实力强大,继续保持着盲目的态度,从那慕尔赶往索姆布雷菲,于下午四时到达并决定接受会战。六月十五日凌晨三时,拿破仑骑上马,于正午在万众欢腾的疯狂场面中进入了查利瓦。下午三时略过之后,他在那里会晤了内伊,因为缺乏马匹,所以内伊在阿韦讷耽搁到现在才赶上。拿破仑对他很友好,命令他指挥第一和第二两个军以及勒菲弗尔的骑兵师,依照高尔高德记载,他指示内伊扫清在查利瓦-布鲁塞尔大路上的敌人,并占领科特里-布拉斯。六月十五日的公报记载也可以证明拿破仑曾作上述指示,因为它记载说:“皇帝已把左翼的指挥权交给莫斯科亲王,在本日黄昏时,亲王的司令部应设在布鲁塞尔道路上的科特里-齐明斯。”虽然内伊并未照办,可是这个记载却可证明拿破仑的意图是希望他能够如此。内伊去接掌他的部队时,格鲁希也上场了,不久,拿破仑就命令他指挥第三和第四两军,以及加尔和艾尔克斯曼的两个骑兵师。拿破仑又命令他击退普军,使其向索姆布雷菲退却,但是格鲁希的行动却十分迟缓,到下午五点三十分,拿破仑感到不耐烦,亲自骑马上前催促他赶快行动。接着就是一场猛烈的攻击,杰森军的主力被击退到弗勒吕斯。此时,内伊也已把一个普军支队赶出了哥塞利,可是他已不再是耶拿会战中的内伊了,他现在变得谨慎持重起来,命令莱里的军暂停进发,而只派勒菲弗尔的近卫骑兵师在无支援的条件下前进。下午六点三十分,勒菲弗尔在弗斯纳遭遇到敌人的强烈火力。这支敌人是荷比军的一个支队,由贝纳德亲王所指挥的拿骚旅,正向科特里-布拉斯退却。勒菲弗尔虽然追踪,但发现敌军的阵地过于坚强,不是单靠骑兵能攻下的,只好退回弗斯纳。那天夜间,法军分为三个纵队宿营在一片十英里见方的地区中。据拿破仑自己说:“这样的部署是使兵力在对付普军和英荷军时都可以同样方便,因为它早已夹在二者之间。”在这个正方形区域中,三个纵队的位置如下:(一)内伊方面:勒菲弗尔的骑兵师在弗斯纳;莱里的第二军在哥塞利与弗斯纳之间,其中格拉德的师已经推进到了弗勒吕斯公路;德隆的第一军在马尔青尼与哥塞利之间。(二)格鲁希方面:帕约和艾尔克斯曼的两个骑兵师位于朗布沙特附近,在弗勒吕斯之南;范达米的第三军和骑兵预备队在查利瓦与弗勒吕斯之间;杰拉尔德的第四军则在沙特莱横跨松布耳河两岸。(三)总预备队:近卫军在查利瓦与吉里之间;罗包的第六军在查利瓦以南。下午九时,拿破仑回到他设在查利瓦的司令部,他已经感到筋疲力竭,从上午三时起一直都在马鞍上,所以现在立即开始休息。午夜时内伊到达使他起了床,两个人一起谈话直到六月十六日上午二时,内伊才辞出。关于这次会晤,内伊的副官黑米斯上校这样记载说:“皇帝要他共进晚餐,并给与他命令,把他对十六日这一天的计划和希望解释给他听。”所以似乎是不用说明,内伊必然把他为何没有占领科特里-布拉斯的理由解释给皇帝听,而拿破仑也必定曾指示他应于六月十六日清晨加以占领。这都只能算是常识,因为假如惠灵顿前来救援布吕歇尔,那么拿破仑计划的唯一要点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只应付一个敌人,因此尼维尔-那慕尔道路有加以封锁的必要。若不作如此假设,那简直是把拿破仑当作战略蠢材看待了。那么此时惠灵顿又在干什么呢?虽然他在会战中的一切行动都曾由许多高明的史学家加以详细分析,可是分析结果表明的唯一正确事实,就是他对这个情况根本上毫无准备。他根本不相信拿破仑会采取攻势,他似乎已为布鲁塞尔的安逸生活所迷惑,因为六月十三日还有谣言说拿破仑仍在毛布基,所以他一点都不紧张,正陪着利诺克斯夫人玩耍,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向她讨好。虽然在六月十四日还有其他谣言传来,可是直到次日下午三时,他才获得了一个确切的报告,说在蒂安附近的普军前哨已经受到攻击了。惠灵顿认为拿破仑的意图是取道蒙斯前进,然后打击英荷军的交通线,所以他在下午五时到七时间命令各师集中在其早已指定的位置上,并且通知他们保持准备,以便一接到命令即可开始行动。(注:惠灵顿的这种想法,是对拿破仑战略思想的完全误解。因为这样运动只会把惠灵顿和布吕歇尔两人越逼越近,而不会使他们隔开。)依照这个命令,奥伦奇亲王应在尼维尔集中其第二和第三两个师的兵力。师长分别为佩潘齐和沙斯。黄昏时候,布吕歇尔有通信送来,说明他的军团已集中在索姆布雷菲。于是在下午十时,惠灵顿发出了他的第二道命令,内容如下:第三师(师长为阿尔顿)从博纳来前进到尼维尔。第一师(师长为柯克)从昂吉安前进到博纳来。第二师(师长为克林顿)和第四师(师长为柯尔维里)分别从阿斯和奥地那尔德前进到昂吉安。这个命令的意义就是说英军的集中是距布吕歇尔越拉越远,很明显,他的意图是想掩护从蒙斯和阿斯到布鲁塞尔的道路,而不是要与布吕歇尔合作。这些命令发出之后,惠灵顿即前往出席里士满公爵夫人的宴会,在那里一直闹到次日上午二时为止。快到午夜时,他接获多恩堡将军从蒙斯送来的报告,说拿破仑已把他的全部兵力都移到了查利瓦,在蒙斯前方已没有敌踪。这样一来,惠灵顿担心敌军攻击其右翼的想法不攻自破。在他的官方报告上说:他已经命令全军向科特里-布拉斯前进。鲍里斯上尉(以后升为上将)的记载可以证实这个决定。他说在晚餐时,惠灵顿和里士满公爵离开宴会,走进书房去看一张地图。把门关上之后,惠灵顿说:“上帝作证!拿破仑已经欺骗了我。他已经领先了二十四小时的行军时间。”里士满问他意图如何,他回答说:“我已经(应该是将要)命令军队集中在科特里-布拉斯,但是我们不仅是要在那里阻止他们,若有可能,我应该在这里与他决战。”他说这话时,用指头指在地图上滑铁卢的位置。此后惠灵顿就立即离去,于上午七点三十分出发前往科特里-布拉斯。如果梅尔克上尉的经验是一个标准例证,那么这次英荷军团的前进集中,其情形就可以说是十分混乱。前后的命令互相冲突,有些单位根本没有接到命令,有些命令也不完全,有些军官身上还穿着赴宴的礼服,有许多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在尼维尔,只有一些部队是完整无缺的,离开战场的人多得出奇。一个伤兵可能有七八个甚至更多的人伴送。问他们为何离开战场,回答也是莫明其妙:“科特里-布拉斯之战已经开始了。”当惠灵顿赶往科特里-布拉斯时——该地在布鲁塞尔之南,相距约二十五英里,杰森的普军正沿着李格尼溪,占领着一个突出阵地。其右翼在华格尼里,中央在圣阿曼德,左翼在李格尼。直到正午他们都孤立无援,以后佩尔希的第二军和色勒曼的第三军才陆续到达。佩尔希立即布署在杰森后面,而色勒曼则展开在它左翼,夹在索姆布雷菲与梅希之间,并沿着李格尼溪布置了一支强大的掩护兵力。此时,拿破仑假设联军的行动会依照战争规律,就是说为了掩护其集中会先向后撤退,所以他突然得出结论:惠灵顿会撤向布鲁塞尔。因此他决定向该城前进,假如惠灵顿在那里不动,就准备与他决战,并把他赶到安特卫普,也就是说使他远离布吕歇尔,因为布吕歇尔的基地设在列日。但是在行动之前,又必须把杰森的部队击退到根布卢后面,以使布吕歇尔不能利用那慕尔-瓦弗尔-布鲁塞尔大路。心中存着这样的念头,拿破仑就于上午六时口授了两封信,一封给内伊,一封给格鲁希,解释他的意图。在给格鲁希的信中,他说普鲁士军若集中在索姆布雷菲-根布卢,他就要攻击他们,但一旦占领根布卢之后,他就要把预备队移向内伊方面对惠灵顿作战。在给内伊的信中,他又把这些话重复了一遍,并且指示他在预备队一加入到他这方面来之后即应准备向布鲁塞尔进发。此时,他应把一师兵力推进到科特里-布拉斯以北约五英里的地方,保留六个师在科特里-布拉斯,另外派一个师到马尔拜斯与格鲁希的左翼相联系。此外,他又告诉内伊应用克勒曼的师来代替勒菲弗尔的师。似乎他更记得内伊的头脑是如何顽固,所以不厌其烦的把他的作战方法解释给他听。他说:“在这场会战中,我已采取下述的一般原则。把我的军团分为两翼和预备队。预备队由近卫军充当,依照情况的演变,我会使它加入两翼方面的作战。同时,依照环境的变化,我也会从两翼抽调兵力来增强预备队。”这些信件发出不久之后(大约是上午八点),拿破仑又接到格鲁希送来的报告,说已发现有强大纵队正从那慕尔方向向索姆布雷菲接近。这个情报指出普军的全部或是大部正在向索姆布雷菲集中,而且英军也更有前来支援的可能。因为这个事实使他的计划受到了干扰,所以拿破仑拒绝相信它,一点都不加修改,继续从查利瓦出发,于上午十一时前到达弗勒吕斯。他在那里发现范达米的军已经列好战线面对着圣阿曼德——杰森突出阵地的西面——并且也才知道杰拉尔德的军还留在很远的后方,其原因似乎是受到恶劣的参谋业务的影响。拿破仑立即前往侦察敌情,虽然他看见的只有杰森的一个军,但从部署上可以知道它并非后卫,而是掩护全面前进的前卫,向时也确保索姆布雷菲-科特里-布拉斯道路,因为这是惠灵顿来援时所能使用的唯一大路。于是一切都明朗了,尽管他的固定观念和战争规律都不是如此,可是联军却的确是在进行前进的集中,并企图会合在一起。但是在杰拉尔德军赶到之前,拿破仑觉得攻击力量还是不够,杰拉尔德于下午一时才到达。此时,佩尔希和色勒曼的部队也展开了,拿破仑看到敌方兵力已经不止一个军时,不禁大喜过望,因为他决定在这天下午与布吕歇尔算总帐。他的计划的确十分卓越,首先用帕约和艾克斯尔曼的骑兵师把布吕歇尔的左翼(色勒曼军)钉住,其次再歼灭他的右翼和中央部分(杰森与佩尔希)。在后面的作战中,他的意思是从正面压迫普军中央和右翼,以强迫布吕歇尔消耗预备队。一方面从科特里-布拉斯把内伊调过来,打击在布吕歇尔右翼的前面,而近卫军则同时击碎他的中央部分。照这个计划,他希望能击毁布吕歇尔全军的三分之二,而迫使其余三分之一向列日撤退,远离惠灵顿。下午二时,他指示苏尔特通知内伊,说格鲁希在下午两点三十分时即将攻击在索姆布雷菲到布里之间的敌军。下面就这样说:“陛下的意图是希望你先攻击你所面对的敌人,将他们猛烈击退之后即回转到我们这方面来,然后包围我前面所已提及的部队。假如这些部队已先被击溃,那么陛下将移到你这个方向上来,用相似的方式来帮助你作战。”于是他又转到杰拉尔德方面,他的军正面对在李格尼展开的突出阵地的南面——他说:“很可能此后三个小时之内将决定战争的命运。假如内伊能彻底执行其命令,普军可能会全军覆没。”下午两点三十分,当格鲁希的骑兵纠缠住色勒曼时,范达米军和格拉德的师(他已经配属给范达米)向圣阿曼德发动猛烈攻击,而杰拉尔德则攻击李格尼。但是普军的抵抗却异常激烈,所以在下午三点十五分,拿破仑指示苏尔特把下述命令传达给内伊:“陛下要我告诉你立即对敌军右翼采取迂回行动,打击在他们背面上。若你能努力以赴,则我们正面的敌军即可崩溃。法国的命运操在你的手中。”“对这个迂回运动的执行,不可再犹豫一分钟。指挥你的部队向布里高地和圣阿曼德前进,这个胜利可能会具有决定性。”命令送出之后,拿破他又从查利瓦的罗包方面获得消息,说内伊正在与兵力约两万人的敌军周旋。他担心三点十五分钟送出的命令还不够清楚,因为他假定只要有莱里的一个军,内伊即足以击退其当面的敌人,所以又命令比多耶尔伯爵带着他那道著名的“铅笔命令”亲自送给内伊。(注:这个命令已经遗失。)因为环境阻止内伊率领其全军向布里前进,所以他指示内伊只派德隆一个军去攻击普军后方。同时他又命令罗包的军前进到弗勒吕斯。这最后的命令足以说明拿破仑在六月十六日的会战中实在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当他在大约上午十时从查利瓦向弗勒吕斯前进时,同时也应该命令罗包的军向前推进。假如他曾下过这样一个命令,那么姑且假设罗包的军正午时开始行军,因为弗勒吕斯与查利瓦之间相距只有八英里,所以他的先头部队在下午三点三十分时应该已经到了弗勒吕斯,若是如此,他就可以不必再将那个手令送给内伊了。即便说在上午十时,拿破仑还不能决定应该在什么地方使用罗包的兵力,那么他也应该命令他先推进到梅耶——靠近罗马大路和查利瓦-布鲁塞尔道路的交点上——这里无论是援助内伊或者他自己,都要比查利瓦方便得多。实际上,罗包到下午七点三十分才到达弗勒吕斯,因为弗勒吕斯到华格尼里的距离超过四英里,所以已经太迟,无法再向布吕歇尔的右翼运动。德隆军的徘徊歧路虽然是个严重的意外事件,但却并非不常见,在耶拿和莱比锡会战中也曾发生类似事件。可是在六月十六日上午,把罗包这个军留在查利瓦却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巨大错误。此时战斗仍继续激烈的发展着,格拉德在向圣阿曼德突击时战死了,而杰拉尔德则攻入了李格尼。因为普军右翼受到了强烈的压力,所以布吕歇尔被迫一再抽调其预备队,到下午五点钟,预备队差不多已经用完了。到此时为止,拿破仑带到战场上来的六万八千人中,已经使用的不过五万八千人,却已钉住了布吕歇尔的八万四千人。所以现在已经到了进行决定性打击的时候了,他估计在下午六时就可以听到德隆的炮声在普军右翼的后方轰鸣,所以他准备挥动近卫军杀入在李格尼的敌军中央部分,从那里冲入,切断布吕歇尔右翼与索姆布雷菲之间的联络,而将杰森和佩尔希的兵力彻底歼灭。近卫军正准备进行他们的大突击时,范达米突然单骑跑来见拿破仑,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他说在后方约两英里半的地方看见一支敌方纵队,人数在两三万之间,正在向弗勒吕斯接近。那会不会是内伊或是德隆?可是范达米却硬说那是敌军。(注:范达米只派了一位军官去侦察这个纵队。他刚刚接近就仓惶跑回来说,“他们是敌人!”说也奇怪,德隆却并未派一个先遣传骑来报告他的到达。)拿破仑现在不免感到困惑,因为他估计德隆应从罗马大道上趋向布里高地,而不应以弗勒吕斯为目标——这在普军中央之南。他立即命令近卫军暂停行动,准备迎击前进中的纵队,同时另派青年近卫军中的杜斯米师去支援范达米,因为他的人员已经惊慌到了极点。此外又派一个副官去确定这个纵队属于谁。下午六点三十分,这位副官回来,报告说那是德隆的部队。接着他又派另外一个副官去催促德隆赶紧向华格尼里挺进,可是这个副官到达之后,才知道只有他的领先师(师长杜鲁特)是朝这个方向前进,而其余的师则已在撤退之中,这是遵从内伊送来的命令。再派一个副官去命令德隆转过头来前进,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差不多还要三个小时的时间,才能使他们赶到华格尼里,而到那时天已黑了。很少有人认识到,由于德隆出现的方向完全出乎意外,结果几乎使拿破仑打输了这次会战。这使范达米军的士气完全崩溃了,以至于其师长之一勒弗将军,为了阻止部队逃走,甚至把炮口面对逃兵,普军乘法军混乱的机会,猛烈突击圣阿曼德,若非青年近卫军到达,进行了一次坚定的反击,否则范达米的全军就会一哄而散了。这次德隆所造成的虚惊,其直接结果是,等情况稳定之后,拿破仑所剩时间已经太少了,(注:日落的时间为下午八点),最后突击能够生效,可是要具有决定性却已经很困难了。事实上的确如此,因为直到下午七点三十分,拿破仑才开始发动其最后突击。虽然太阳还高高地悬在地平线以上,可是巨大的风暴卷积云层却使战场上的景色十分暗淡。于是风暴大作,雷声吞没了炮声,在大雨如注之中,夹杂着“皇帝万岁!”的呼声,近卫军冲锋了。因大雨使枪械无法发射,他们好比一道钢铁洪流,把普军扫出了李格尼。当大雨停止时,在零乱的云层之间,落日又射出最后的光辉,此时布吕歇尔也疾驰到了战场上。他想用罗德尔的骑兵——三十二个中队——来抵抗法军,他亲自率领他们向近卫军方阵冲锋——他们正向布西磨坊前进(在布里之南)。混战之中,布吕歇尔的坐骑被枪弹击中,把他掀倒在地。他的副官诺思茨骤马赶来营救。虽然已被法军包围,但因天色已经昏黑,情形又十分混乱,所他就地拖起这个已经半失知觉,受了擦伤的七十三岁的老元帅,安全的逃走了。若非如此,滑铁卢之战也许就不会发生。虽然布吕歇尔的中央部分已经完全被击碎了,而他的右翼与左翼间的联系也完全被切断了,可是在黑暗掩蔽下,第一和第二两军的残部还是能够无秩序的向索姆布雷菲与罗马大道之间的地区撤退。假如德隆跟在后面追击,那么他们可能会全部毁灭。而且只要还再晚两个钟头天黑,那么单靠近卫军的力量也照样可以获得同样结果。贝克上尉在《滑铁卢会战史》中的评论一点都不夸张:“这样一个大捷的消息,可以使欧洲的基础都发生动摇,同时也可以唤起法国人的热情,使拿破仑获得最后的胜利。”尽管如此,李格尼之战依然是一场极大的胜利,这使拿破仑在第二天获得了攻击惠灵顿的机会,而且不必担心布吕歇尔干扰。快到夜里十一时,拿破仑才回到弗勒吕斯,在前哨掩护之下,整个法国军团都宿营在李格尼溪左岸。和惯例一样,对双方的损失有许多不同的估计,但普军的死伤和被俘总数似乎约为一万六千人,而法国则在一万一千到一万二千人之间。关于普军的损失还应加上这些数字:在那天夜间另有八千人到一万人,丢弃了军旗,自动逃往列日去了。(注:根据格赖泽瑙的解释:这些人所属的省区,过去曾是法兰西帝国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是同情拿破仑的。)这个逃亡对六月十七日的情况也具有重大影响,对布吕歇尔而言,其价值至少为一个军。这时,在科特里-布拉斯方面的情形又如何呢?当上午十时惠灵顿到达该地之际,他发现萨克斯-魏玛和拜兰德的两个旅正据守着十字路口和村落。虽然佩潘齐师的这种集中方式违反了惠灵顿在六日下午五时所下的命令,可是对这位公爵而言,却是不幸中之万幸,因为假如该部真的服从了他的命令,那他可能永远到不了科特里-布拉斯了。事实真象是:当奥伦奇亲王离开尼维尔去参加里士满公爵夫人的宴会时,他的参谋长雷比库将军听说萨克斯-魏玛的旅已受到攻击,并已退到科特里-布拉斯,就命令佩潘齐把他的另一个旅(拜兰德)开往增援。后来在下午十一时雷比库才接到惠灵顿于下午五时发出的命令,他就不加改动照转给佩潘齐师长,这位师长凭其主动判断,把这道命令搁在一边,不把他的部队集中在尼维尔,而仍然留在科特里-布拉斯不动。他当时也没有料到这个聪明的不服从却救了布吕歇尔全军;因为如果他服从命令,那么内伊赶到科特里-布拉斯时,就会发现这里已经没有守兵了。那么他对拿破仑在上午六时发出的命令,以及后来苏尔特在下午二时所传达的指示,都可以一律遵照不误了。惠灵顿发现在他前方几乎没有敌军存在,就在上午十时三十分写信给布吕歇尔说明其部队运动的情形。这似乎是以一个备忘录为根据的,在他离开布鲁塞尔之前,他的参谋长德朗西上校曾把这个备忘录交给他。这个文件的内容完全不准确,因为上面提及的某些单位,根本距离其所指定的位置还很远,所以他们何时可以到吉那普和科特里-布拉斯是无法确定的。这封信送出不久之后,一切都还平静无事,惠灵顿亲自骑马经过布里高地,于下午一时在布西磨坊与布吕歇尔会晤。关于他们会晤的详细情形已经不得而知,不过根据莫弗林伯爵的记载(注:他是布吕歇尔派驻惠灵顿司令部的联络官),惠灵顿同意给与布吕歇尔支援,不过条件却是他自己不受到攻击。至于惠灵顿对布吕歇尔部署的观感如何可以用他答复哈丁爵士的话来说明,哈丁是他派驻布吕歇尔总部的代表,当问及对布吕歇尔的部署有何意见时,这位公爵回答说:“假如他们在这里战斗,一定会遭到惨败。”下午二时以后,惠灵顿返回自己的防地,于下午三时回到科特里-布拉斯。由于德朗西的备忘录,他发现自己的部署也许比布吕歇尔的更糟。实际上他能回到该地都算是奇事,假如内伊不是徒负虚名,那他可能就会回不来了。在午夜与拿破仑会晤之后,内伊回到哥塞利,他本应立即命令莱里集中兵力于拂晓后用最快速度赶往弗斯纳——此时由巴切鲁师和皮里的骑兵据守。同时也应命令德隆向哥塞利靠拢。他一直等到上午十一时才开始调动兵力。这种毫无必要的延误,长达五六小时之久,实为其后来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与佩潘齐的果敢主动精神恰好形成对比。上午十一时四十五分,莱里的军才出发,两点钟时奉到内伊的命令,肃清科特里-布拉斯南面森林中的敌军。莱里害怕这种所谓“西班牙式的战斗”,就是说英军会隐藏起来,直到最紧急关头才又突然出现,所以前进时非常谨慎。他共有一万九千名步兵,受到三千名骑兵和六十门火炮的支援,都是可以一呼即至的,此外在他后面还有德隆的全军,在二万人以上,不过距离尚远而已。实际上,虽然莱里此时并不知道奥伦奇亲王的兵力不过是步兵七千八百人,骑兵五十人,炮十四门。所以只要内伊或莱里能够具有寻常人的果敢程度,那么任何奇迹都救不了科特里-布拉斯。当惠灵顿下午三时回到该地时,发现情况已颇为危急。科特里-布拉斯村已快要失陷,若非皮克顿的师从布鲁塞尔道路上赶来,而默伦的骑兵旅也从尼维尔赶来,否则就输定了。不久,不伦瑞克公爵的军才赶到,于是莱茵军团在数量上才略处于劣势。下午四时过去不久,内伊才接到苏尔特下午二时发出的命令,要他先把敌人击退,然后再趋向布吕歇尔右翼后方。这时,内伊总算认清了攻占科特里-布拉斯的重要性,命令向前进攻。在这次攻击中,不伦瑞克公爵负了重伤,正象他的父亲在奥尔施泰德一战中的情形一样。内伊现在希望德隆能够支援莱里,对他迟迟未到感到十分焦急,实际上很早之前即应有所调度,那么现在就不必着急了。事实上,德隆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并不太远,因为在四点到四点一刻时,他的军有一半早已到了罗马大道西北,而他自己曾骑马赶来,先侦察科特里-布拉斯的情况。德隆走后,传送拿破仑“铅笔”手令的比多耶尔将军又赶到了,他本应先直接把这个命令的意义告诉德隆的先头部队指挥官,然后再把它交给内伊。可是他却根据自己的主见,直接命令这个纵队向李格尼方向前进。这个“铅笔”手令似乎写得非常潦草,很可能是比多耶尔把命令宣读错了,没有说纵队应向华格尼里的方向前进,反而是说应向圣阿曼德前进。德隆回去后才知道方向又变了,他立即派参谋长德拉康布里将军去向内伊询问究竟。此时,内伊在数量上已渐趋劣势,正盼望德隆的兵力快来,以帮助他赢得自己的战斗。所以他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发雷霆,几分钟后,苏尔特在下午三点十五分发出的命令又送来了,就是“法国的命运操在你的手中”那一个。内伊的脾气就更大了。使情况更糟的是英军的阿尔顿师又恰好在此时从科特里-布拉斯村中向外出击,许多因素使内伊的心理丧失了平衡,他在一怒之下,又把皇帝的命令放在一边不去照办。可是他却并没有冷静的考虑一下,从战术观点来看,德隆的军已经越走越远,现在召它回来也无用处。内伊要德拉康布里回去,向德隆传达一个肯定的命令,要他再回过头来。德隆当然照办,到夜幕低垂之后,他才赶回来与内伊会合。对内伊而言,如果德隆的部队不是因为这个荒谬的错误,一定可以早到,惠灵顿就可能会遭受到一次惨重失败。对拿破仑而言,如果这个铅笔“手令”可以看得清楚,就不至于惹起这场虚惊,那么布吕歇尔就不能够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准备对拿破仑的最后攻击。这个突击就可以提早两个小时发动,法军就可以乘胜追击,把普军完全歼灭掉。这两方面机会的丧失,其主要原因都是因为集中的时间发生了延误。杰拉尔德的第四军至少延误了三个小时才到达弗勒吕斯。而集中在弗斯纳的莱里第二军则延误了五个小时以上。在这两方面作战的各个军长中,只有德隆最不应受责备,不过当德拉康布里在维勒尔·普尔温追上他时,他对内伊的疯狂命令本不应服从,因为事实上时间已经不够,再转回去毫无意义。因为德隆中途被调走,内伊不仅大发脾气,而且也丧失了判断力。他命令克勒曼以一个骑兵旅的兵力单独向惠灵顿的步兵方阵冲锋,用马蹄践踏他们。克勒曼对这个命令却英勇的执行了,他击溃了哈尔克特的第六十九团,把他的第三十三团赶进了森林中,但却被第三十和第七十三两个团挡住。虽然如此,他仍然冲到了十字路口。当这种英勇而并无结果的冲锋正在进行的时候,巴达斯少校又来了,他是把皇帝的口头命令传达给内伊。内容是说不管内伊的境况如何,对调走德隆的命令却必须绝对予以执行。内伊在愤怒之中简直要疯了,他猛的跑出去,冲到溃散的步兵中间,终于把他们集合拢了。到下午九时,战斗以僵局结束,两军都重占他们在上午已经占有的位置。即使到这天白昼将尽之际,由于他自己在六月十五日的延误和德朗西命令的模糊,惠灵顿所能集中的兵力还是很有限:步兵不到一半,炮兵三分之一,而骑兵则只有七分之一,一共有三万一千人。不过内伊方面也同样不高明,交给他指挥的兵力为四万三千人,他却只能集中二万二千人。死伤数字双方也大致相当,都在四五千人之间。第十五章:滑铁卢会战(二)不过直到此时,拿破仑的计划还算进行得颇为顺利。他已击败了布吕歇尔,现在剩下来的工作只是击败惠灵顿而已。现在,如何击败惠灵顿就变成了其主要问题,所以他在下午十一时返回弗勒吕斯时,因为一整天几乎完全没有听到内伊方面的消息,所以他应该派一位军官到弗斯纳去,为他搜集有关内伊情况的报告,并且更应该指示内伊对惠灵顿的行动,并应每隔一个小时向他报告一次。拿破仑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他已疲倦不堪。(注:在六月十五日,拿破仑于上午三时起身,在晚上九时到午夜之间在查利瓦休息,与内伊谈话到上午二时为止。十六日上午二时到四时之间可能继续休息。上午十时,他离开查利瓦前往弗勒吕斯,于晚上十一时才再回到弗勒吕斯,然后一直休息到六月十七日的上午六点三十分,一共是五十一个半小时,他只休息了十二个半小时。)若果真如此,那么苏尔特以参谋长的身份,应该自己为他处理这些事情。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假设布吕歇尔会在夜间向其在列日的基地后退,而惠灵顿也会从科特里-布拉斯后撤。事实上,惠灵顿是准备如此的,但因为他手中的骑兵和炮兵都太少,不足以掩护撤退,所以才没有实行。六月十七日上午七时,拿破仑知道格鲁希在上午两点三十分时命令帕约的骑兵前进搜索,他们于上午四时报告说,敌人已向列日方向全面撤退。这个报告更加强了上述的第一个设想。实际上,帕约的骑兵中队遭遇到的不过是数以千计的溃兵,他们正漫无目的地游荡着。拿破仑接获这个消息时正在吃早餐,同时前一天派往内伊方面传达命令的弗拉豪将军也从弗斯纳回来,带来了有关科特里-布拉斯战斗的一切情报,并说惠灵顿仍留在原地未动。于是苏尔特立即写信给内伊,告诉他布吕歇尔已经失败并退却的消息。接着他这样写道:“皇帝即将前往布里磨坊,大路经过那里从那慕尔以达科特里-布拉斯道路。这个行动将使英军不可能在你正面上作战。以后,皇帝将取道科特里-布拉斯道路直向英军进攻,而你则从正面加以夹击,该军团就会立即被击为碎片。”“陛下希望你守住你在科特里-布拉斯的位置,若不可能,请即送详细报告来,皇帝就会照我上文中所说的办法行事。反之,假如英军留下的只是一支后卫,那么就应立即进攻并占领他们的阵地。”“今天必须结束会战并补充物资,集合散兵和召回所有的支队。”这是个很特殊的文件,因为它指出,虽然拿破仑并不能确定惠灵顿的军团是否仍留在科特里-布拉斯,可是他也不能断定惠灵顿不在那里。所以既然知道布吕歇尔正在撤退之中,那么不管惠灵顿军团是否也在撤退,他都应该明确命令内伊向当面敌军进攻,而同时率领第六军和近卫军去支援他。可是拿破仑却命令罗包去协助在那慕尔道路上的帕约师,并另外派遣骑兵去侦察,看英军是否仍留在科特里-布拉斯不动。作了这些措施之后,他就驰往格鲁希的司令部去抚慰伤兵和检阅部队。他正忙于这些工作时,在上午十时到十一时之间,指挥搜索部队的军官回来报告,说英军仍留在科特里-布拉斯未动。帕约也报告普军正在耿布卢集中。拿破仑终于从幻梦中醒来,他立即下了决心,命令罗包和德劳特把第六军和近卫军调到马尔拜以支援内伊对科特里-布拉斯的攻击。接着他又口授了两封信,一封给格鲁希(他本已当面给与了口头命令,这是一个补充),另一封给与内伊。在给格鲁希的信中,他说:“立即率领骑兵和第三、四两军的步兵向耿布卢前进。你应向那慕尔和马斯提特方向搜索(即在索姆布雷菲的东南和东北)并追击敌人。对敌军的运动应随时向我报告,以便让我测知他们的意图。测知敌人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在与英军分开呢,或是有联合的意图?是掩护布鲁塞尔还是列日?是否想在另一次会战中试试他们的运气……”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