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隋唐五代史-3

作者:史仲文 字数:53747 更新:2023-10-09 10:00:51

(一)天宝危机当了20 多年太平皇帝的玄宗,自开元二十四(公元736 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①由此,潜伏下深刻的社会危机。在随后的20 年间,玄宗沿着奢欲和怠政两个方面自己将自己推向了绝路。  1。人君德消通常都以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玄宗罢张九龄、裴耀卿相职,命李林甫兼中书令、牛仙客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作为由治趋乱的分界,即所谓"治乱固已分矣"②。这留在后面叙述。让我们先看看玄宗本人的一些重要变化。(1)天子家事开元二十四年前后,玄宗被接二连三的"天子家事"所烦恼。随心所欲的结果,导致了始料不及的惨局。  此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二十三年,先为惠妃亲生女咸宜公主选驸马杨洄,大办婚礼。接着,又为惠妃亲生子寿王册妃、纳娶杨玉环。先前,玄宗宠幸赵丽妃,以其子为皇太子。此时,寿王最受"钟爱"。废立太子之争,必然公开化。尽管张九龄一再强调"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并列举了历代废立造成的大乱、流血乃至失天下,都无济于事。二十五年四月,玄宗竟偏信杨洄的一面之词,废太子兄弟3 人为庶人,随即赐死。后代史家评论此事说:"明皇一日杀三庶人,昏蔽甚矣。"①年底,武惠妃死。进入开元二十六年,玄宗是怎么样一种状况呢?立何人为太子,"犹豫岁余不决。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②被玄宗称为"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的高力士,确实"揣知"皇上心意,说出"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的话来,坚定了玄宗立第三子忠王玙(后改名亨)为皇太子的决心,解决了"天子家事"中的一大难事。  然而,自武惠妃逝去,"上心忽忽不乐。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按:天宝六载以前称温泉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③因此,  ① 《资治通鉴》卷214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  ② 《新唐书》卷宗165《崔群传》。  ① 《新唐书》卷222 中"赞曰"。  ② 《资治通鉴》卷214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五月。  ③ 陈鸿:《长恨歌传》。  二十六年冬、二十七年冬到骊山,都只逗留半月左右。二十八年正月,仅小住8 天。还是"老奴"最能"揣知"圣上的心意,"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①如果说这一年十月玄宗在骊山18 天是与杨太真初次幽会,那么二十九年十月至十一月便是杨太真正式随玄宗避寒温泉宫了。史称:"不期岁,恩礼如惠妃","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②天子家的两件大事都得到满意的解决,陶醉于盛世、喜庆之中的玄宗下诏改开元三十年为天宝元年。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二月,玄宗加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尚书左、右丞相复为仆射,东都为东京,北都为西京,州为郡,刺史为太守。天宝三载正月初一,改"年"为"载"。天宝的最初3 年间,明皇与太真"娘子"4 次幸骊山温泉宫,每次都在30 天以上,因此"史言帝耽乐而忘返"③。天宝四载八月,玄宗60 周岁生日(千秋节)第二天,正式宣布"太真"妃号为"贵妃"。贵妃仅次于皇后,而当时未立皇后,玄宗设此封号是要使杨贵妃统领后宫。  (2)荒怠政事开元二十四年冬,玄宗自东都回到西京,从此"不复东幸"。用李林甫的话说,"知上厌巡幸"。如果说玄宗"怠于政事"自此始,那么经过数年"家事"烦恼的天子,刚刚寻求得一位精神上的寄托,沉溺在新的欢乐之中,还有多少心思会放在勤政上!天宝三载,明皇与太真"娘子"的恋情正在如胶如漆之际,便从容地对高力士说出:"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①尽管高力士强调"天下大柄,不可假人",玄宗仍然听不进去,足见其倦怠、厌政之深!  李、杨恋情的升华,必然助长明皇思慕由人间美景进入天仙胜境,"天长地久"地"世世为夫妇"。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开元十三年改集仙殿为集贤殿,表明其信"贤"不信"仙"。此时,重建集灵台,表明颇信神仙。四载正月,玄宗竟对宰相说,在宫中筑坛祈福,"俄飞升天,闻空中语云:'圣寿延长'"。于是,太子、诸王、宰相纷纷上表祝贺。到天宝九载前后,时人以明皇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②所有这一切,都是二人同享:"昨夜上皇新受箓,太真含笑入帘来。"③"唐之君诞妄而臣侫谀",已经不再是什么"怠于政事",简直就是昏庸荒政了。  (3)奢靡成风荒怠政事、思慕长生,与之相伴的绝不会是刻厉节俭,只能是崇尚奢靡,即所谓"心荡而益奢"。  开元末年,贵臣贪权,饰巧求媚,提出将赋税与贡献区分开,即"赋税当委于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于天子,以奉私求。"实际上,这是在教  ① 《新唐书》卷5《玄宗纪》。  ② 《太平御览》卷141《杨贵妃》。  ③ 《资治通鉴》卷215 玄宗天宝二年十月胡三省注。  ① 《资治通鉴》卷215 玄宗天宝三载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九载十月。  ③ 张祜:《集灵台二首》,《全唐诗》卷511。  天子如何侵吞天下"贡赋"中"贡"的部分,任其挥霍。玄宗竟然"悦之",新建琼林、大盈二库,收藏天下之贡。后来,陆贽一针见血地指出:"荡心侈欲,萌柢于兹。"④天宝四载,随着太真"娘子"获得贵妃的地位,杨氏远近亲属顺着裙边成为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暴发户。其兄杨铦为殿中少监,从兄杨锜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为驸马都尉,"贵妃三姊,皆赐第京师,宠贵赫然。"由于"用度日侈,后宫赏赐无节",玄宗又不想总是从国库中支取,户口色役使王鉷"探知上指",便私下把岁贡额外钱百亿万转入大盈内库,"以供宫中宴赐"。王鉷蒙骗玄宗说:"此皆不出于租庸调,无预经费。"玄宗"以鉷为能富国,益厚遇之",提拔为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实际上,王鉷是"务为割剥以求媚,中外嗟怨。"①到天宝七载,玄宗又以贵妃的3 个姐姐"皆有才色",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史称:"三姊与铦、锜五家,凡有请托,府县承迎,峻于制敕;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上所赐与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②当时,天下赋调之正数钱物,皆归于太府寺左藏署。八载二月,玄宗率百官"观左藏"。由于"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这样一种表象,更使玄宗以为"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③李林甫、杨国忠、杨氏五家、高力士等,是当时"贵宠之家"的代表,也是穷奢极欲的典型。  半个多世纪以后,当唐明皇的子孙回顾这一盛世的殷富时,便发现:"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④玄宗晚年造成的奢靡成风、物务多废的恶果,给后来的唐代官民的印象是无法抹掉的!  早在开元中期,人们便以关中大风震电,蓝田山推裂百余步影射"人君德消政易"①。作为民谣,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开元中期的政治状况,也是民心的一种表达,认为皇帝一天不如一天了。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的事实,恰恰证明着"人君德消政易"。  2。宰相误国玄宗自开元末年"渐肆奢欲,怠于政事",给宰相专权造成了可乘之机。先是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②,后是杨国忠取而代之,以聚④ 《旧唐书》卷139《陆贽传》。  ① 《资治通鉴》卷215 玄宗天宝四载八月、十月。  ②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七载十一月。  ③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八载二月。  ④ 《旧唐书》卷16《穆宗纪》。  ① 《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  ②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十一载十一月。  敛而"终成其乱"③。  (1)委政林甫李林甫出身宗室,曾祖父是李渊的从父弟。以辈份而论,李林甫当是玄宗的远房叔叔。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班子。但当时张九龄为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还不是主要执政者。面对玄宗"渐肆奢靡,怠于政事",张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而李林甫却"巧伺上意",并"日思所以中伤"张九龄。两年多的时间,"林甫日夜短九龄"。于是,玄宗"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并罢政事④。自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始,李林甫为中书令(后改称右相)整整16 年,至其病卒。  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之后,便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他对谏官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补阙(谏官)杜琎上书,第二天就被出为地方县令。谏官议政之制被破坏,"自是谏诤路绝矣"。不过,此时的李林甫还谈不上"自专大权"。天宝三载,他见户部尚书裴宽为玄宗"所重",恐其拜相,只能暗中指使刑部尚书裴敦复"以五百金赂女官杨太真之姊,使言于上(玄宗)"①,才将裴宽排挤出京。这时的李林甫,对于功业才望超过自己的人,还只能是"百计去之"。  当皇上与太真"娘子"久住骊山"耽乐而忘返","悉以政事委林甫"  之后,他才得"自专大权"。就是说,玄宗的"欲高居无为"助长了宰相弄权。先前,自姚崇始,中书令大体上是三五年一更换。玄宗委政李林甫后,这一更换制度被彻底破坏。  李林甫专权,当以天宝四载始起大狱为标志。这一年,为铲除"不附己者",开始制造冤狱。吉温,素称"惨酷"。罗希奭,"为吏深刻"。李林甫得此二人大喜,"二人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罗钳吉网'。"②随即,韦坚、杜有邻、王忠嗣等冤案接连发生,左相(侍中)李适之自求散官,罢政事。同平章事陈希烈更是"唯诺"而已,"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制度规定,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李林甫改为午前"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③为了"耽宠固权",李林甫更想出"杜出将入相之源"的诡计。他声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应当多以"蕃人"专任大将。这些人多不识文字,不能为相,便可以解除他人"出将入相"之忧了。可是,他却没料到,安禄山起兵正是"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①。(2)权假国忠接替李林甫为右相(中书令)的杨国忠,原名钊,与杨贵妃是从祖兄妹关系。经诸杨"引之见上,得随供奉官出入禁中"。玄宗赏识他的"强明",称其为"好度支郎"。借助诸杨的影响,被用为王鉷的判官。  天宝六载,李林甫屡起大狱,别置推事院,以杨钊为御史,与酷吏吉温、③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七载六月。  ④ 《资治通鉴》卷214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14 玄宗天宝三载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15 玄宗天宝四载六月。  ③ 《资治通鉴》卷215 玄宗天宝五载四月。  ① 《旧唐书》卷106《李林甫传》。  罗希奭共同制造冤狱,"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一年当中,杨国忠以聚敛骤迁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15 余使职。七载六月,又升为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至九载,为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玄宗赐名国忠。吉温以其"恩遇浸深",便为其"画代林甫执政之策"。从此,杨国忠开始翦除李林甫的心腹,以谋取宰相大权。  十一载四月,杨国忠借王鉷弟王銲与邢縡利用龙武万骑作乱之事大作文章,断言王鉷必定"预谋"。玄宗以其"不应同逆",李林甫"亦为之辩解",左相(侍中)陈希烈"极言鉷大逆当诛"。王鉷赐自尽,杨国忠兼京兆尹,加御史大夫及京畿、关内采访等使,"凡王鉷所绾使务,悉归国忠。"②更进一步,又"穷竟邢縡狱,令引林甫交私鉷、銲与阿布思事状",陈希烈等则"附会国忠,证成其状,上由是疏薄林甫。"③自此,杨国忠与李林甫成为死敌。当南诏大举犯边之际,李林甫乘机"奏遣"身兼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赴镇所,试图将其挤出京师。杨国忠辞行时哭诉"必为林甫所害,贵妃亦为之请",玄宗竟许以"屈指待卿,还当入相"。不久,李林甫病卒,杨国忠即为右相(中书令),兼文部(吏部)尚书,领40 余使职。  为"收人望",杨国忠建议"文部选人,无问贤不肖"。于是,"国忠凡所施置,皆曲徇人所欲,故颇得众誉。"①然其居相位后,"妬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则有过于李林甫。史称杨国忠"立朝之际,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颐指气使,无不詟惮。"②当其忌左相陈希烈时,陈希烈便"累表辞位"。他见京兆尹李岘"不附己",便借"灾沴归咎",贬其为长沙太守。河东太守兼采访使韦陟"文雅有盛名,杨国忠恐其入相,使人告陟赃污事,下御史接问。"凡此种种,引起高力士的担忧,对玄宗说:"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玄宗听罢,"默然"无语③。  杨国忠"终成其乱",有两点不同于李林甫。肃宗时的宰相房琯说出一点:"往杨国忠聚敛,产怨天下。"④宋代学者苏轼更有一段系统论述:"(宇文)融既死,而言利者争进。韦坚、杨慎矜、王鉷日以益甚,至杨国忠而聚敛极矣。故天宝之乱,海内分裂,不可复合。"⑤"聚敛极矣",走向反面,导致"天宝之乱",这是杨国忠甚于李林甫的一个方面。  杨国忠"终成其乱"的另一不可推卸的罪责是:千方百计欲"以激怒(安)禄山,幸其动摇,内以取信于上"。天宝年间,安禄山恩宠日渐加深,又握有兵权,"(杨)国忠知其跋扈,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上不之信。"杨国忠或指使门客刺探安禄山"阴事",或"围捕其宅",或贬其安插在京官中的耳目,使得"禄山惶惧,遂举兵以诛国忠为名"。当玄宗欲以皇太子监国,自己领兵亲征之时,杨国忠担心太子将置诸杨于死地,指使杨氏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待到哥舒翰奉敕镇守潼关,以"利在守险,不利出攻。"杨国忠担心哥舒翰"持兵未决,虑②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十一载四月、五月。  ③ 《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①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十一载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③ 《资治通鉴》卷217 玄宗天宝十三载九月。  ④ 《新唐书》卷139《房琯传》。  ⑤ 《栾城后集》卷11《历代论五》。  反图己,欲其速战,自中督促之",致使"王师奔败,哥舒受擒,败国丧师"。所有这一切都被载入史册,故称"皆国忠之误惑也"①。  3。天下势偏开元中期以来,明皇开边意未已,精兵皆戍北边,使天下之势偏重。  (1)边将日重节度使的设置,见于睿宗之时。玄宗开元年间,陆续设置了河西、陇右、幽州、剑南、朔方、太原以北(河东)、安西、北庭等节度使。每一节度使领若干州,为这一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功名卓著者往往可以入朝为相,故节度使地位颇重。  自唐兴以来,军事统帅都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四夷之将,犹不专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然而,时至开元中后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余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则庆、忠诸王,宰相则萧嵩、牛仙客,始遥领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②早在开元四年,刚刚拜相的宋璟就注意到边将邀功的问题。史称:宋璟"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竟生侥幸,痛抑其赏"③。可是,宋璟罢相后,边将久任、遥领、兼统的情况都变得越来越普遍。  至天宝元年正月,适应"吞并四方"的需要,玄宗分平卢别为节度,共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它们是: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兵2.4 万;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兵 2 万;河西节度使,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兵 7.3 万;朔方节度使,捍御突厥,治灵州,兵6.47 万;河东节度使,与朔方犄角以御突厥,治太原府,兵5.5 万;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兵9.14 万;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兵3.75 万;陇右节度使,备御吐蕃,治鄯州,兵7.5 万;剑南节度使;西抗吐蕃,治益州,兵3.9 万;岭南五府经略使,绥静夷、獠,治广州,兵1.54 万。这样的部署,不仅造成"公私劳费,民始困苦",而且出现"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的情况。再加以李林甫提出边将"用寒畯胡人","诸道节度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始禄山倾覆天下"①。  (2)宠信禄山安禄山,柳城(今辽宁朝阳)混血胡人。开元二十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用为捉生将,认作养子。二十四年,为平卢讨击使,讨击奚、契丹,贪功兵败,按军法当斩。张守珪惜其骁勇,执送东都候旨。宰相张九龄坚持依军法,并奏道:"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②玄宗仅免其官。张守珪死后,安禄山凭着行贿送礼、献"忠"取媚两条,步步高升。二十八年,为平卢军兵马使。二十九年,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两蕃(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天宝元年,为平卢节度使。二  ① 《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②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六载十二月。  ③ 《资治通鉴》卷211 玄宗开元四年闰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六载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99《张九龄传》。  年正月,首次入朝向玄宗献"忠"心,说:"臣若不行正道,事主不忠,(虫)食臣心"①。三载三月,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礼部尚书席建侯巡视河北后"称禄山公直",宰相李林甫、户部尚书裴宽"皆顺旨称其美"。三人深受玄宗信任,"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  天宝六载正月,安禄山以范阳、平卢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大约从这时起,常令其将刘骆谷留京师,刺探朝廷动静。史称"安禄山潜蓄异志","凶逆之萌,常在心矣"。然其"外若痴直,内实狡黠"。岁献俘虏、奇珍异兽不绝于路,向玄宗再次表白腹中"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玄宗命诸杨与其叙兄弟,安禄山更"请为贵妃儿"。玄宗"以为信然,益爱之"②。七载六月,赐其铁券,享有赦免死罪的特权,称其镇守北疆犹如"万里长城"。九载,赐爵东平郡王,唐朝边将封王自此始。十载二月,求兼河东节度使。从此,安禄山便握有平卢节度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兵3.75 万人,范阳节度使(治所在今北京西南)兵9.14 万人,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兵5.5万人,计约20 万人,占十镇之兵的40%,"禄山恃此,日增骄恣。尝以曩时不拜肃宗(太子亨)之嫌,虑玄宗年高,国中事变,遂包藏祸心,将生逆节。"③20 万镇兵之外,安禄山又收养奚、契丹骁勇善战的壮士近万人,畜战马数万匹,军需、珍宝不计其数,以高尚、严庄、张通儒与将军孙孝哲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崔乾祐、田承嗣等为将领。值此"将生逆节"之际,朝中正是李林甫、杨国忠"为仇敌"之时。天宝十二载,杨国忠使人劝说安禄山,让其诬告李林甫与突厥降将阿布思谋反。此时李林甫已死,安禄山趁机打击阿布思。当阿布思为回纥攻破后,安禄山诱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  史称:"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及杨国忠为相,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①杨国忠没有能力控制安禄山,便只能"屡言禄山有反状"。可安禄山已然是"恩宠日深",不单出入宫掖不禁,就是与贵妃对食"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杨国忠只得"厚结"哥舒翰,"共排安禄山"。哥舒翰已为陇右节度使,杨国忠又奏以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赐爵西平郡王。至此,安禄山兼统三镇,封东平郡王;哥舒翰兼统二镇,封西平郡王,当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而杨国忠又兼领剑南节度使。以三镇对三镇,兵力相当。只可惜"承平日久,未尝习兵",加之权力倾轧,将相的心思全用在了"争宠固位"上。久已荒政的皇上,"依违"其间,既"权假宰相",又"益信禄山为忠"。结果,杨国忠"数以事激"安禄山,"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安禄山则"决意遽反",以"将兵入朝讨杨国忠"为借口,起兵范阳,酿成大乱。  ① 《安禄山事迹》卷上。  ② 《资治通鉴》卷215 玄宗天宝六载正月。  ③ 《安禄山事迹》卷上。  ① 《资治通鉴》卷216 玄宗天宝十二载五月。  (二)藩镇起伏安禄山起兵直指两京,是玄宗天宝年间潜伏的种种危机的总爆发。战乱过后,皇权低落,盛世不复再来。藩镇自河北、山东扩展到河南、江淮,此起彼伏,形成割据局面,影响及于唐亡。  1。安史之乱自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范阳起兵,中经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  史思明再起范阳,至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 年)结束战乱,前后7 年又3个月,史称"安史之乱"。  (1)禄山构乱天宝十四载七月,安禄山打算派遣兵将潜入京师,上表献马3000 匹,每匹牵马夫2 人,以蕃将22 人部送,车300 辆,每辆车夫3 人。河南尹达奚珣疑其有变,上奏提醒玄宗。"于是上稍悟,始有疑禄山之意。"然而,竟无丝毫戒备。十一月,皇上与贵妃、诸杨依惯例避寒华清宫,安禄山发所部三镇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共15 万,号称20 万,起于范阳(今北京西南),南下直趋两京。"兵起之后,列郡开甲仗库,器械朽坏,皆不可执,兵士皆持白棒。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①所过郡县,望风瓦解。北京(太原)副留守被劫持,陈留、荣阳等郡连连失陷。朝廷仓促应战,命高仙芝、封常清相继东讨,又以哥舒翰守潼关。高仙芝、封常清相次败绩,洛阳失守,安禄山军逼潼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由代北入河北,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据兵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余万;其附禄山者,唯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②安禄山西攻潼关,受到来自背后的威胁。  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不久,颜杲卿兵败,河北复为安禄山部将占据。其后,河北反复拉锯。六月,由于杨国忠猜疑哥舒翰,促其引兵出关,为安禄山将崔乾祐所败。潼关失守,京师无险可据,玄宗在杨国忠、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的怂恿下,仓慌出走剑南。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北),禁军统领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及韩国、秦国夫人。"军士围驿,请"陛下割恩"将贵妃"正法"。玄宗无奈,"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①安禄山宠将孙孝哲带兵进入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赀尽掠之,府县因株根牵连,勾剥苛急,百姓愈骚。"②七月,太子亨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八月,玄宗逊位,称太上皇。九月,以广平王俶(后改名豫)为天下兵马元帅。至德二载(公元757 年)正月,正当郭子仪、李光弼等奉命收复东、西两京之际,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等所杀。唐军乘机反攻,又借来回纥兵助援,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退保邺郡(今河南安阳),史思明奉表以所部13 郡、  ① 《安禄山事迹》卷中。  ② 《资治通鉴》卷217 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18 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② 《新唐书》卷225 上《安禄山传》。  兵8 万投降,肃宗以其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河北复为朝廷所有。十二月,太上皇还京。  (2)思明再起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李光弼以史思明"终当叛乱",筹划除灭之策。事泄,史思明据魏州(今河北大名),与安庆绪相呼应。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步骑20 余万攻讨安庆绪,史思明发范阳兵13 万以救邺郡。由于官军各路兵马互不统属,九节度之师溃散。史思明既败官军,屯驻邺郡,杀安庆绪及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安庆绪先前所据有的州县及兵众,至此尽归史思明。二年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九月,史思明入洛阳,城空,无所得,但以其为叛军的中心据点。十月,河阳一战,李光弼军大败史思明。上元元年(公元760 年)九月,肃宗下诏:郭子仪统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还定河北。"由于宦官鱼朝恩从中作梗,事竟不能行。二年二月,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邙山,官军败绩,河阳、怀州再陷。三月,史思明被其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洛阳即皇帝位,改元显圣,密使人至范阳杀其异母弟史朝清及不附己者。其部自相攻杀,数月范阳方定。  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四月,太上皇、肃宗相继晏驾,宦官李辅国引太子豫即皇帝位,为代宗。十月,以长子适(kuò ,音扩)为天下兵马元帅,会诸道节度使及回纥于陕州,进讨史朝义。史朝义兵败北逃,"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①此间,出现军士废立节度使的情况。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卒,裨将李怀玉等推侯希逸为使。河东军乱,杀节度使邓景山。  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逃至范阳。其部薛嵩、张志忠、田承嗣、李怀仙相继归顺朝廷。史朝义欲投奚、契丹,被李怀仙追杀,传首京师。长达7 年又3 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平定。  2。割据形成史朝义传首京师,虽然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其遗留的祸乱却又从此而起。  (1)仆固之叛在长年征战当中,皇室对统兵将帅多所猜忌。自用宦官观军容以来,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屡屡遭到用事宦官的排挤。在决胜史朝义的最后征讨中,仆固怀恩作为诸军节度行营副统帅"为人构陷,愤怨殊深",便企图借助史朝义余部实力,达到拥兵固宠的目的。  代宗宝应元年十一月,在穷追史朝义的进军中,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4 州降,恒阳节度使张志忠以赵、恒、深、定、易5 州降,仆固怀恩受降后都保留了他们的职位。数日后,朝廷下制:"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①半个多月后,朝廷以张志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仍然统领恒、赵、深、定、易5 州,赐姓李,名宝臣。李宝臣以王武俊为先锋兵马  ① 《资治通鉴》卷222 肃宗宝应元年十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2 肃宗宝应元年十一月。  使。  第二年闰正月,史朝义已经传首京师,河北诸州皆归朝廷。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朝廷方面"亦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于是,以薛嵩为相、卫、邢、名、贝、磁6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5 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史称:"河北藩镇,自此强傲不可制矣。"②藩镇雄据一方,又称方镇。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数年间,边兵精锐者大都征调入内,称为"行营"。  吐蕃乘机步步深入,尽占河西、陇右之地。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 年)七月,仆固怀恩以"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说谕回纥,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而为人构陷,愤怨殊深",引回纥、吐蕃10 万兵马入犯关中,京师震骇。朝廷以仆固怀恩所领将士多为郭子仪朔方军旧部,遂诏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大使,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仆固怀恩引兵退去。永泰元年(公元765 年)九月,仆固怀恩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刺数十万众分道入犯关中,吐蕃趋奉天、党项趋同州(今陕西大荔)、吐谷浑等趋盩厔(今陕西周至),回纥继吐蕃之后,仆固怀恩又以朔方兵继其后。途中,仆固怀恩暴卒,大将范志诚统其众。郭子仪奉命进驻泾阳(今陕西泾州),回纥受盟而还,吐蕃夜遁。  仆固怀恩卒后,代宗们亦有所悟,竟发出"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①的"悯然"之叹。  (2)魏博抗命在朝廷对付仆固之叛和抗击吐蕃入犯的同时,仆固怀恩欲借以为"党援"的河北四镇乘机不断壮大实力。代宗在位期间,以田承嗣最为跋扈。  田承嗣,卢龙人,安、史的嫡系与死党。前面已叙,归唐后被仆固怀恩奏留为魏博防御史。宝应二年六月,又升为魏博节度使。在魏博,田承嗣尽举管辖围范内的户口,强壮者入籍为兵,仅留老弱从事耕种,数年间拥兵10万。同时,又从中精选骁健者万人为卫兵,称为"牙兵"。广德二年正月,田承嗣奏准以其所统辖的兵马名为"天雄军"。  其先,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来瑱被宦官程元振诬陷赐死,其属右兵马使梁崇义被推举为帅,朝廷无力征讨,以梁崇义为节度留后。永泰元年五月,平卢节度使侯希逸镇淄青,好游猎,营塔寺,不得人心。军士推李怀玉为帅,赶走侯希逸。七月,朝廷以李怀玉为知留后,并赐名正己。至此,割据局面初步形成:"承(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收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正己皆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①大历三年(公元768 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朱泚、泚弟滔共杀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自称留后。朝廷密诏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遣将讨伐,不胜,遂以朱希彩为卢龙节度使。七年,朱希彩残虐将卒被杀,牙兵推朱泚为留后,朝廷遂以朱泚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八年,昭义(相卫)② 《资治通鉴》卷222 代宗广德元年闰正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3 代宗永泰元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3 代宗永泰元年七月。  节度使薛嵩死,弟薛崿为留后。其年九月,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堂"。十月,加同平章事。九年三月,又以皇女永乐公主许其子田华。"上意欲固结其心,而承嗣益骄慢。"  大历十年正月,田承嗣诱昭义将吏作乱,兵马使裴志清赶走留后薛崿,率其众归田承嗣。田承嗣乘机袭取相、卫、邢、洺4 州,独占昭义管辖之地。成德、淄青素来就被魏博所轻视,李宝臣、李正己上表请求讨伐田承嗣。朝廷亦"欲因其隙",于四月下令命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阳、泽潞诸道发兵前临魏博。八月,田承嗣"以诸道兵四合,部将多叛而惧","遣使奉表,请束身归朝"。朝廷竟准其所请,暂停围攻。田承嗣以此为缓兵计,先挑拨成德、平卢两军,避免魏博被切断;再拉拢李正己,解除南顾之忧;又利诱李宝臣"密图范阳",转袭朱滔,瓦解北线攻势。十一年二月,以其两次上表请入朝,下诏赦罪,恢复官爵,其余部众一概不究。不久,汴宋留后卒,都虞候李灵曜以田承嗣为援,自为留后,欲效河北诸镇。朝廷下诏讨伐,田承嗣却遣其子田悦救援。田悦兵败而归,李灵曜被押送京师斩首。代宗复命征讨田承嗣,诸道相互观望,朝廷"亦无如之何",悉复田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  至代宗大历十二年底,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由先前控制10 州扩大为控制15 州,拥兵10 万,雄据东方;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据7 州,拥兵5 万;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据7 州,拥兵5 万;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据6 州,拥兵2 万。各镇"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上宽仁,一听其所为。""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①3。方镇连兵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卒,太子适(kuò ,音扩)即位为德宗。德宗初年,欲革前弊,锐意削平藩镇,展开了一场新的殊死较量。  (1)四镇称王德宗即位前,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卒,以其侄田悦为留后。同时,淮西左厢都虞候李希烈赶走节度使李忠臣,诏以李希烈为淮西留后。德宗即位,又以李希烈为淮西节度使。  建中二年(公元781 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卒,子李惟岳自为留后。当初,成德李宝臣、淄青李正己、魏博田承嗣、山南东道梁崇义商定,要子孙世袭。因此,田承嗣卒,李宝臣力争以田悦继嗣,朝廷依准。如今李宝臣卒,田悦多次为李惟岳请继袭。朝中也有人以为:"惟岳已据父业,不因而命之,必为乱。"德宗想革除旧弊,说:"贼本无资以为乱,皆藉我土地,假我位号,以聚其众耳。向日因其所欲而命之多矣,而乱日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乱,而适足以长乱也。然则惟岳必为乱,命与不命等耳。"②坚决不许。田悦、李正己各派使者与李惟岳"潜谋勒兵拒命",于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道"遥相应助",连兵与朝廷较量,出现了所谓的"四镇之乱"。二年五月,田悦派遣兵将首先抢攻邢、磁二州及临洺,欲消除成德、魏  ① 《资治通鉴》卷225 代宗大历十二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26 德宗建中二年正月。  博两镇结合部位的威胁,六月,李正己派兵扼守徐州甬桥、涡口,梁崇义阻兵襄阳,切断江淮、江汉粮道。德宗决意平藩"已乱",先与吐蕃、回纥通和,使边疆暂时安定,从西京抽调防秋(防吐蕃秋季入犯)兵1.2 万人赴关东。同时调集朔方、关中、太原,西至蜀汉,南尽江、淮、闽、越诸道兵,试图一举粉碎四镇的连兵抗命。七月,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于临洺大破田悦,德宗又命幽州留后朱滔讨李惟岳。恰逢李正己卒,其子李纳擅领军务,与李惟岳派兵救援田悦。八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连败梁崇义,攻入襄阳,梁崇义传首京师。三年正月,朱滔大败李惟岳,成德兵马使王武俊杀李惟岳,传首京师。其时,马燧等再破田悦,田悦退守魏州。河北略定,李纳势孤力单,朝廷以为天下不日可平。李惟岳被杀,德宗轻率下诏三分成德镇。朱滔、王武俊以分割成德镇不是论战功行事,对朝廷生怨。被困魏州的田悦闻讯乘机相与联络,说:朝廷"志欲扫清河朔,不使藩镇承袭","三镇连兵,若耳目手足之相救,则他日永无患矣!"①朱滔、王武俊以其所说为是,发兵救援。三年四月,德宗命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东讨田悦,以拒朱滔、王武俊。六月,官军大败,朱滔、王武俊与田悦会师魏州。十一月,四镇结盟,朱滔为盟主,自立为冀王,称孤,田悦立为魏王、王武俊立为赵王、李纳立为齐王,均称寡人。  (2)朝廷蒙难四镇连兵称王未已,又有节镇镇帅加入到割据阵营中,兵变称帝,攻占京城长安,朝廷再度西逃。  先前,淮南节度使李希烈斩获梁崇义,攻占山南东道治所襄阳后,据为己地。朝廷另派节度使接管,李希烈不满而去。德宗加李希烈同平章事,改任淮宁节度使兼平卢、淄青、兗郓、登莱、齐州节度使,使讨李纳。四镇称王之时,李希烈正率部移镇许州,彼此"交通",共袭汴州,使东南转运不敢沿汴渠、蔡水西上,建中三年十二月,朱滔、王武俊等劝李希烈称帝,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第二年正月,"四王"各遣使上表李希烈,称臣劝进。八月,李希烈以3 万兵围襄城(今河南襄城)。淮西招讨使李勉为救襄城,遣将乘虚直捣李希烈巢穴许州(今河南许昌)。德宗命中使指责李勉违诏,撤兵中遭伏击而败,襄城更加危机。  建中四年十月,德宗征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固原一带)诸道兵以救援襄城,节度使姚令言率兵5000 途经京城长安。军士冒雨,一无所赐,京兆犒师,粗米咸菜,众怒而哗变,攻入长安城中。德宗与太子、诸王、公主从宫苑北门仓惶出走,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将共推前任泾原节度使、被夺兵权留住长安私第的朱泚为主,朱泚趁机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这一事 件,史称"泾原之变"。与此同时,李希烈攻占襄城。朱泚自将军兵围逼奉天经月,邠宁留后韩游瓌(guī,音瑰)、京畿渭北节度使浑瑊拒兵血战。十一月,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昼夜兼程赶到奉天救援。奉命东讨田悦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此时也回师向西,击退朱泚,使其退守长安,奉天解围,宰相卢杞等忌其战功,阻止德宗召见李怀光,又命其引军东取长安。李怀光顿兵不进,上表揭露宰相卢杞、宦官翟文秀等罪恶,德宗贬卢杞等为远州司马,杀翟文秀。兴元元年(公元784 年)正月,德宗下诏"罪己"赦天下。王武俊、田悦、李纳见赦令,皆去王号,上表谢罪。  ① 《资治通鉴》卷227 德宗建中三年二月。  然而,李希烈自恃兵强财富,反倒称起皇帝来了,号国大楚,改元"武成"。此间,李怀光心生异志,与朱泚通谋,想吞并李晟统领的神策军。事泄,李怀光据兵向西,德宗逃离奉天,又欲奔蜀。李晟一面激励将士,一面上表德宗,请留驻梁州(今陕西汉中)"以系亿兆之心"。四月,韩游瓌、浑瑊在奉天会合,与李晟东西呼应。五月,李晟、浑瑊大败朱泚、李怀光,朱泚逃奔泾州,李怀光逃奔河中,朝廷收复京师。六月,朱泚被部将斩杀,传首行在。七月,德宗一行返回长安。  贞元元年(公元785 年),马燧、浑瑊合兵屡败李怀光,进抵河中(今山西永济)。八月,河中守将纷纷投降,李怀光不知所为,自缢而死。至此,唯有李希烈尚据淮西抗命。  贞元二年初,李希烈部将连续进犯襄州、郑州,均被击退。四月,淮西大将陈仙奇毒死李希烈,杀其亲眷,举众归顺朝廷,授为淮西节度使。  由讨伐四镇之乱,引出李希烈、朱泚、李怀光的更大兵祸。虽然战火平息,但藩镇世袭和自立统帅也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二年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陈仙奇,自为留后,朝廷也只能承认。此后,终德宗之世,藩镇自为留后、藩镇间的彼此攻战,不绝于史。而朝廷竟行"姑息之政,是使逆辈益横,终唱患祸"①。德宗末,宪宗初,"天下方镇四十八","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②。  ① 杜牧:《守论》序,《樊川文集》卷5。  ② 《资治通鉴》卷237 宪宗元和二年十二月。  (三)宫廷变动自安禄山构乱至"四王"、"二帝"连兵被平息,"大唐天子"由玄宗经肃宗、代宗过渡到德宗。整整半个世纪,宫廷变动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或明或暗地影响着后来的政局。  1。三帝更替肃宗、代宗、德宗虽然都是以皇太子的正式身份继承帝位的,但其继承方式却各自不同。  (1)父子分道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开元二十六年立为太子。李林甫、杨国忠多次"潜谋不利",以致"几危者数四"。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太子亨委曲求全地渡过了18 个春秋。  马嵬驿兵变,改变了太子亨的处境。尽管说太子是兵变主谋的证据并不充分,但太子参与密谋又是确凿无疑的:"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所谓"太子未决",至多可以解释为"未下决心",但绝不是想"制止"。兵变之后,何去何从?父老遮道请留:"若殿下(太子)与至尊(玄宗)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①玄宗执意入蜀,给太子脱离父皇控制提供了一个"为百姓主"的极好机会。李辅国"乃献策请分兵北如朔方,以图兴复。"②李辅国又"密启"太子妃张良娣,张良娣"赞其谋,遂定计北趣灵武。"③太子的两个儿子,建宁王倓、广平王俶,也积极鼓动太子留下来。从此,玄宗与太子亨分道扬镳。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 年)七月甲子,玄宗到达普安郡(今四川剑阁)。3 日后,颁布制命: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同时,又以永王璘、盛王琦、丰王珙为方面统帅,共讨安禄山。孰不知,就在玄宗到达普安的那天,太子亨已经抵达灵武3 天,宣布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其时,文武官员不满30 人,以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一个月后,肃宗的使者到达成都。玄宗出于无奈,不得不宣布"让"位,成为唐朝历史上的第三位太上皇。  (2)后宫弄权肃宗即位后,采纳李泌建议,以长子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至德二载,广平王俶、郭子仪统兵收复两京。乾元元年,张良娣已由淑妃进为皇后,李辅国依附皇后,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其时,广平王俶已由楚王进封为成王。张皇后亲生子兴王佋只有几岁,便欲立为皇嗣,肃宗则以"成王长,且有功"立长子为皇太子,改名豫。  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前后,"张皇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朝政,请托无穷,上(肃宗)颇不悦,而无如之何。"①对于太子豫,"(皇)  ①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218 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② 《册府元龟》卷668《翊佐》。  ③ 《新唐书》卷77《肃宗废后张氏传》。  ① 《资治通鉴》卷221 肃宗乾元二年二月。  后犹欲危之,然以子佋早世而侗幼,故太子得无患。"②待到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张皇后与李辅国之间出现矛盾。四月,张皇后乘肃宗"寝疾弥留"之际,以李辅国"久典禁军,四方诏令,皆出其口",矫诏召太子入宫,"谋诛辅国"。太子豫以"圣躬不康,当出外徐图之。"张皇后"知太子难与共事",便召肃宗次子越王系谋。越王系与内谒者监段恒俊选宦官有勇力者200 余人,授甲于长生殿。射生内侍程元振知其谋,密告李辅国,李辅国以兵护太子藏于飞龙厩,深夜突入宫禁,搜捕越王及其同谋,"幽皇后于别殿","皇后、越王俱为辅国所害"①。同时,肃宗驾崩,太子豫于肃宗灵柩前即皇帝位,为代宗。  (3)大历恢复代宗即位之时,正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决胜之际。宝应元年四月,以长子奉节王适(kuò ,音扩)为天下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十月,长子适已由鲁王进为雍王,仍为天下兵马元帅。  代宗在东宫时,以李辅国专横,心甚不平。继位后,"以辅国有杀张后之功,不欲显诛之"。十月壬戌夜,"盗入其第,窃辅国之首及一臂而去。"②广德元年(公元763 年),又削去宦官程元振的官爵,放归田里。二年正月,立长子雍王适为皇太子。  二年三月,代宗以刘晏为河南、江、淮以来转运使,疏浚汴水。"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唐世推漕运之能者,晏为首,后来者皆遵其法度云。"③大历五年(公元770 年)二月,诏定京兆府户税:"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又"悉以度支之务委于宰相。"④十三年正月,敕毁白渠支流碾硙以灌农田,升平公主请留其二硙。代宗说:"吾欲以利苍生,汝识吾意,当为众先。"⑤公主当天即令人毁之。经济问题当在经济卷详述,这里略略提及,旨在表明代宗大历年间已开始注意恢复生产,并出现一些将成为趋势的新情况。  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始有病",以皇太子监国。当月,代宗崩,遗诏以郭子仪摄冢宰,主持葬礼,太子适即皇帝位,是为德宗。  2。德宗朝政德宗李适(公元742-805 年),在位25 年,改元3 次,依次为建中、兴元、贞元。"贞元"者,欲追贞观、开元之治也。史称:"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①(1)初革积弊德宗即位,便着手革除肃、代以来的积弊。  首先是戒奢省费。大历十四年闰五月,诏罢四方贡献,又罢梨园使及乐② 《新唐书》卷77《肃宗废后张氏传》。  ① 《旧唐书》卷115《越王系传》。  ② 《资治通鉴》卷222 肃宗宝应元年十月。  ③ 《资治通鉴》卷223 代宗广德二年三月。  ④ 《旧唐书》卷11《代宗纪》。  ⑤ 《资治通鉴》卷225 代宗大历十三年正月。  ① 《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下》"史臣曰"。  工300 余人。泽州刺史上《庆云图》,德宗下诏:"朕以时和年丰为嘉祥,以进贤显忠为良瑞,如卿云、灵芝、珍禽、奇兽、怪草、异木,何益于人!布告天下,自今有此,无得上献。"②先前各国所献驯象、豹之类,统统放归山林。出宫女数百人。七月,毁元载、马璘等宰辅、将帅宅第,以绝天宝末年以来贵戚宅第"穷极奢丽"之风。年底,诏以天下财赋皆归左藏国库,改变玄宗后期至代宗"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而入于大盈内库的积弊。  在戒奢省费的同时,德宗更注意"天下钱谷",以充国用。大历十四年闰五月,以刘晏判度支,总领天下财赋,掌江南、山南、江淮、岭南以及关内、河东、剑南各道利权。刘晏虽然"变通有无,曲尽其妙",但"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而其理财"以爱(养)民为先",故"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财赋岁入便随着人户增长而不断增加,"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①。  建中元年(公元780 年)正月,德宗始用杨炎议,作两税法,详见本史经济卷。然而,诏以天下钱谷皆归金部、仓部,罢盐铁、转运等使,却几度反复。罢刘晏盐铁、转运等使,"天下钱谷,无所总领"。复置使职,"餽运之务,悉委于(杜)佑"。罢杜佑利权,"出纳无所统",又引起混乱,复以刘晏门生包佶、崔纵分领汴东、西水陆运、两税、盐铁使,总度支大要。贞元二年(公元786 年)年初,又罢水陆运使,以诸道租赋悉委观察使、刺史遣官部送京师。不到两个月,关中仓廪竭,禁军喧哗。恰逢浙江东西道节度使、平章事、江淮转运使韩湿运米3 万斛至陕,六军皆呼万岁。秋后,江淮粮米陆续运抵关中。年底,以韩滉兼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作为执掌国用大权的诸使之职,至此方成定制,不再逆转。因使职拜相,或以相领使,自德宗以下,遂成惯例(唯敬宗一朝例外)。韩滉兼充诸使,此职则由文臣充任转而为镇帅兼领了。  (2)削弱相权鉴于玄宗后期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弊端,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 年)十月便令宰相轮流执政事笔,轮流承旨,10 日一更换。肃宗在位的7 年间,主要是张皇后与李辅国弄权,未出现宰相专权的情况。  代宗在位的17 年间,元载以谋诛宦官鱼朝恩,"自谓有文武才略,古今莫及,弄权舞智,政以贿成,僭侈无度。"②元载专权,主要是杜绝谏官论事,排斥异己(如颜真卿、李泌等)。当代宗知其所为后,渐收其权,于大历十二年诛之。  德宗一朝,进一步限制相权,助长了内廷势力的发展。  初年,杨炎独任大权,以复恩仇为事,诬陷刘晏致死,天下冤之。继而,卢杞陷杨炎致死。及至泾原兵变,朝廷西出奉天、梁州。德宗"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必与(陆)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①陆贽,自德宗即位,便召为翰林学士,数问得失。因此,史称:"贞元之政,多参决于内署。"②李泌的时罢时用,也表露了德宗多听信顾问② 《资治通鉴》卷225 代宗大历十四年闰五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6 德宗建中元年七月。  ② 《资治通鉴》卷224 代宗大历五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0 德宗兴元元年三月。  ② 《旧唐书》卷158《韦贯之附绶传》。  之臣,而不信任宰臣。  贞元二年,以刘滋、崔造、齐映同平章事,但令其分判尚书省六部之事:齐映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刘滋判吏、礼部,崔造判户、工部。宰相仅行六部长官之权,而失中枢决策之职。后李泌拜相,德宗又以军旅、吏礼、刑法分委宰相李泌、张延赏、柳浑。李泌奏道:"至于宰相,天下之事咸共平章。若各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也。"强调"宰相之职,不可分也。"③九年,陆贽、贾耽、赵憬、卢迈同平章事,诏改秉笔10 日一轮换为1 日一轮换。十二年,干脆不任宰相,自御史、刺史、县令以上皆皇帝自选用,中书省只走文书程序而已。结果,德宗所取信的裴延龄、李实、渠牟等,"权倾宰相,趋附盈门"。实际上,仍然是不信外廷信内廷。  (3)依重宦官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直至中宗之世,仍然是"权未假于内官"。玄宗的发迹,与内官高力士密不可分,因而崇重宫禁。高力士以其"谨密"、"倾心奉上",特承恩顾。天宝十三载,玄宗置内侍监2 人,正三品,以高力士、袁思艺对任之,打破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的旧制。但高力士"谨慎无大过","巧密,人悦之",没有擅权乱政之举。  李辅国扈从肃宗灵武即帝位,被擢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以心腹委之。  "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宰相李揆,"位居台辅,见辅国执子弟之礼,谓之'五父'。"①代宗即位,以其有定策之功,尊为"尚父",加司空、中书令。  程元振亦有辅定代宗之功,挤掉李辅国,接替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之职。  史称:"是时元振之权,甚于辅国,军中呼为'十郎'。"②襄阳节度使、同平章事来瑱,肃宗灵武即位时第一任宰相裴冕,都因与程元振小有过节,程元振便诬来瑱以罪,竟遭诛杀;又发属吏赃私,外贬裴冕。"二人既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元振犹以骄豪自处",勋爵加至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此二人虽守三公、封王爵、干预国政,但尚未全握兵权。  代宗时,宦官掌枢密,宦官监领禁军,到后来都逐渐演变成制度。  永泰年间,宦官董秀掌枢密。至大历十二年,始终以董秀"宣传诏旨于中书门下"③。董秀被诛,乔献德接任。宪宗时,正式定名为枢密使。再后,便是"宰相、枢密,共参国政。"④宦官监领诸军,当自肃宗乾元元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使讨安庆绪,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为发端。代宗广德元年底,吐蕃入犯京畿,诸道兵将皆忌程元振弄权陷害,征召不集。鱼朝恩带领禁军迎奉,深受宠异,改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典神策军。鱼朝恩虽然"恃勋自伐,靡所忌惮",甚至妬郭子仪功高,屡行离间,但仍然不能够任情与夺,由己废立。鱼朝恩被诛以后,内官不复典兵。德宗即位之初,以李光弼属吏白志贞"小心勤恪",引为腹心,由司农卿调用为神策军使。白志贞纳豪民赂,补③ 《资治通鉴》卷232 德宗贞元三年六月。  ① 《旧唐书》卷184 李辅国传)。  ② 《旧唐书》卷184《程元振传》。  ③ 《册府元龟》卷665《恩宠》。  ④ 《资治通鉴》卷250 懿宗咸通二年二月。  为军士,多不在军,仅以名籍领取给养。泾原之变,德宗急召禁军,白志贞无兵保驾,唯有早年在东宫时的两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带领大小宦官百余人左右从行。白志贞贬官后,左、右神策军,悉委窦文场等主之。  兴元元年(公元784 年)十月,德宗"颇忌宿将握兵多者,稍稍罢之",遂以窦文场监神策军左厢兵马使,王希迁监右厢兵马使,后王希迁罢,以霍仙鸣监右厢。"宦官握兵柄,自此不可夺矣。"①贞元二年九月,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四年,置左、右神威军,与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曰十军。"神策军尤盛,多戍西京,散屯畿甸,禁卫皇室。八年,左神策大将军柏良器募才勇之士,窦文场恶之,以其妻党犯卫禁而治其罪,贬柏良器为右领军。史言:"自是宦官始专军政,为宦官挟兵权以胁天子张本。"②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乃以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仙鸣为右神策护军中尉,右神威军使张尚进为右神策中护军,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策中护军。""时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③禁军戍卫,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护军中尉,其军多至15 万人。十七年以后,杨志廉、孙荣义分别以左、右神策中尉副使之职接替左、右神策护军中尉,效法窦、霍,怙宠骄恣。依附者众,宦官之势益盛。故史言宦官"自贞元之后,威权日炽。兰锜将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帅,必以贿成,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①宦官专掌禁军,自德宗一朝成为常制,终唐之世不变。  宦官威权日盛,带给社会的一大危害便是宫市强买。  先前,宫中购买市间物品,命官吏主持,按值讨价。自贞元十三年前后,"屡有中官于京城市肆强买人间,率用直百钱物,买人数千钱物,仍索脚价,及进奉门户,谓之宫市。"②中官(宦官)购物,"不持文牒,口含敕命","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另派数百人于市中查望,白取其物,不还本价,称之为"白望"。常常是"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③徐州刺史张建封入觐京师,具奏宫市之害。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希宦官之旨",奏以京师游手无业者数千万家,"仰宫市取给"。德宗竟信其言,凡言宫市者皆不听用。十四年,京兆尹吴凑再奏宫市之弊,宦官以其为右金吾都知赵洽、田秀岩之谋,二人坐流天德军服役。  如果说自肃宗起,皇帝都有宦官参预拥立,那么经德宗一朝宦官威权的膨胀,其后不单能够拥立皇帝,而且可以废黜君王了。  ① 《资治通鉴》卷231 德宗兴元元年十月。  ② 《资治通鉴》卷234 德宗贞元八年十二月。  ③ 《旧唐书》卷184《窦文场、霍仙鸣传》。  ① 《旧唐书》卷184《宦官列传》序。  ② 《唐会要》卷86《市》。  ③ 《旧唐书》卷140《张建封传》。  (四)元和中兴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 年)正月,德宗病疾而崩,太子李诵继位,即顺宗。  顺宗以病体登基,在位8 个月,是一个过渡性的帝王。其间,韦执谊为同平章事,王伾为翰林学士,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兼充度支盐铁转运副使,主持朝政。史家称:顺宗"自其执政以后,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贬李实,召陆贽、阳城,以范希朝、韩泰夺宦官之兵柄,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①七月,顺宗以"积疾未复",权令皇太子李纯监国,以杜黄裳为门下侍郎、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八月,顺宗以"疾恙无瘳",令皇太子即皇帝位,自称太上皇,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皇太子李纯即位于宣政殿,是为宪宗。顺宗"革德宗末年之乱政",被称为"永贞革新"。  宪宗即位的第二年,改元"元和",历史进入一个"中兴"的时代。  1。政归宰辅唐代的一位史家在记述和评论宪宗一朝政事时写道:"上自藩邸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果能剪削乱阶,诛除群盗。"②军国枢机归于宰相,确实是宪宗朝政的一大新气象,也是使"唐室中兴"的一大重要因素。  (1)股肱良臣元和元年(公元806 年)二月,宪宗与宰相论帝王为政之道。杜黄裳对答说:"帝王之务,在于修己简易,择贤委任"。"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他特别强调:"人主常势,患在不能推诚;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诈,礼貌或亏,欲求致理,自然难致。"①宪宗深以为然,表示"犹须宰执臣僚同心辅助,岂朕今日独能为理(治)哉!"四月,策试制举之士,元稹、独孤郁、白居易、萧俛、沈传师等才智之士被启用。元稹上疏论谏官职能,奏请恢复百官以次进对、正衙奏事等制度。宪宗"颇嘉纳其言,时召见之。"  二年正月,杜黄裳出镇河中,以武元衡为门下侍郎、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李吉甫(公元758-814 年),字弘宪。拜相后,以"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而裴垍久在礼部、考功二司,多识"今之才杰",使其举荐。裴垍所举30 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当时翕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②三年九月,李吉甫密荐裴垍代己为相,自图出镇淮南。"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六年正月,裴垍病免后,李吉甫复入朝知政事。九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请袭父位,李吉甫以淮西四境无援,宜因时取之,"颇叶上旨,始为经度淮西之谋。"③其间,七年,  ①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5《顺宗》。  ② 《旧唐书》卷15《宪宗纪下》"史臣蒋系曰"。  ① 《旧唐书》卷14《宪宗纪上》。  ② 《旧唐书》卷148《裴垍传》。  ③ 《旧唐书》卷148《李吉甫传》。  李吉甫与李绛共相。五月的一天,宪宗与宰相们在延英殿"论治道"。"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体倦,求退。"宪宗挽留说:"朕入禁中,所与处者独宫人、宦官耳,故乐与卿等且共谈为理(治)之要,殊不知倦也。"④李吉甫暴病卒后,吴元济纵兵侵掠及于东都都畿,宪宗"悉以兵事委武元衡"。十年六月,刺客袭杀武元衡,伤及裴度。有请罢裴度官以安方镇之心者,宪宗大怒道:"若罢度官,是奸计得行,朝纲何以振举?"裴度亦以平定方镇为己任,宪宗则以"大计属之"。史言:"时群盗干纪,变起都城,朝野恐骇。及(裴)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以为必能殄寇。自是诛贼之计,日闻献替,用军愈急。"裴度拜相后,诸司公事,咸取中书门下处分,"延接奇士,共为筹画","天下贤俊,得以效计议于丞相"①。  总之,宪宗所用宰相,大多可谓"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尤其是"宰执臣僚同心辅助,延英议政漏下方退"的"君臣共成治道"的局面,为开元末年以来直至唐亡极其罕见。故史言"我有宰衡,耀德观兵。元和之政,闻于颂声。"  (2)强化皇权元和君臣共理"军国枢机",旨在耀武伸威,中兴唐室。翦削藩镇之乱,下面专叙。这里,着重其强化皇权的一些主要措施。  李吉甫拜相前后,多次提出隔离方镇与其属郡关系的建言。元和元年九月,建言:"州刺史不得擅见本道使,罢诸道岁终巡勾以绝苛敛"。二年拜相后,以"常病方镇强恣",又从容向宪宗进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则风化可成。"宪宗深然之,"出郎吏十余人为刺史"。针对藩镇"终身不易地",容易形成地方上的盘根错节关系,"吉甫为相岁余,凡易三十六镇"②。  宪宗君臣能够耀武伸威,与其整顿财政更有直接关系。  元和二年,李吉甫奏上《元和国计簿》。统计资料证明:"天下方镇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其中,"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则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余人,比量天宝士马,则三分加一,率以两户资一兵。"①如此状况,财赋所出仍然在于江淮。为此,转运之职,日重其选。元年四月,杜佑请解财赋之职,仍举李巽自代,为度支、盐铁转运使。史言:"自榷管之兴,唯刘晏得其术,而(李)巽次之。然初年之利,类(刘)晏之季年,季年之利,则三倍于晏矣。"②四年,李巽又荐程异"晓达钱谷",复为扬子巡院留后,累迁淮南等五道两税使。程异"厉己竭节,江淮钱谷之弊,多所铲革。""时淮西用兵,国用不足,异使江表以调征赋,且讽有土者以饶羡入贡,至则不剥下,不浚财,经费以赢,人颇便之。"因此,专领盐铁转运使。十三年,以程异为同平章事,依前充使。当程异"知西北边军政不理,建议置巡边使","请自行,④ 《资治通鉴》卷238 宪宗元和七年五月。  ① 《旧唐书》卷170《裴度传》。  ② 《新唐书》卷146《李栖筠附吉甫传》。  ① 《旧唐书》卷14《宪宗纪上》。  ② 《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总叙》。  议未决,无疾而卒"。虽然出于习惯势力,"以(程)异起钱谷吏,一旦位冠百僚,人情大为不可",但"(程)异性廉约,殁宫第,家无余财,人士多之。"③在依重江淮赋税的同时,裴垍提出的财赋改革方案对于重振皇权更具重要意义。  先前旧制,天下百姓所输赋税一分为三:一曰上供,上交朝廷;二曰送使,送交节镇;三曰留州,留于府州。德宗初定两税法时,实物值钱而钱不值钱。后来由于钱币短缺,变成实物不值钱而钱币越来越贵重。按照当初所定两税税钱,百姓交纳的赋税"已倍其初征"。这仅仅是从实物与钱币的关系方面而言,实际情况更有甚者。"其留州、送使,所在长吏又降省估使就实估,以自封殖而重赋于人。"就是说,留州、送使的两部分,地方官吏根本不按照尚书都省规定的价格进行征收,而是尽量压价压等,"重赋于人"。元和三年裴垍拜相后,提出:"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观察使,仍以其所莅之郡租赋自给,若不足,然后征于支郡。"①裴垍的方案有两个要点:一是防止地方"重赋于人",要求留州、送使部分必须"依省估"。另一要点是部分地剥夺节镇"自专税赋"的权力,"以其所莅(在)之郡租赋自给"。这样,"诸州送使额,悉变为上供",不仅使朝廷赋税收入增加,"江淮稍息肩",而且与李吉甫所建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相呼应,从两个方面削弱藩镇实力,以强化中央皇权。  2。翦除藩镇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至宪宗即位,藩镇抗命出现扩大趋势。其中,实力最强、对朝廷威胁最大的是成德、魏博、淄青、淮西四镇。  (1)初定三镇宪宗刚一登基,西川节度使韦皋病卒,节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元和元年正月,刘辟又求兼三川节度使,朝廷不许,遂起兵围东川。公卿多以"蜀险固难取",宰相杜黄裳则主张用兵:"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治)也。"同时,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建议宪宗"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刘)辟必可擒。"时为翰林学士的李吉甫"亦劝上讨蜀",宪宗"深以为然,于是始用兵讨蜀"②。正月出兵,九月高崇文长驱直入成都,骁将高霞寓擒获刘辟。西川平定,高崇文"槛刘辟送京师","并族党诛之"。  上年八月,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朝,以其甥杨惠琳知夏绥留后。宰相杜黄裳以韩全义出征无功,骄横不逊,直令致仕。元和元年三月,以李演为夏绥节度使,杨惠琳勒兵拒命。朝廷调河东、天德军合击之,夏州兵马使张承金斩杨惠琳,传首京师。  夏、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亦不自安,虽求入朝,实无行意,一拖再拖。宰相武元衡对宪宗说:"陛下初即政,锜求朝得③ 《旧唐书》卷135《程异传》。  ① 《旧唐书》卷148《裴垍传》。  ② 《资治通鉴》卷237 宪宗元和元年正月。  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①于是下诏征李锜入朝,李锜"诈穷,遂谋反"。二年十月,以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削李锜官爵及属籍。又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三面合兵讨李锜。李锜所属兵马使张子良等3 人、牙将裴行立同谋为内应,擒拿李锜,械送京师,镇海遂平。翰林学士裴垍、李绛上言,以李锜家财赐浙西百姓,代当年租赋。  夏绥、西川、镇海三镇平定,极大地增强了宪宗君臣削平藩镇的信心和决心。  (2)方略之争元和四年三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王武俊长子)卒,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三镇平定,"欲革河北诸镇世袭之弊,乘王士真死,欲自朝廷除人,不从则兴师讨之。"宰相裴垍以为不可,久议未决。翰林学士李绛以为:"范阳、魏博、易定、淄青以地相传,与成德同体,彼闻成德除人,必内自不安,阴相党助";若兴师四面攻讨,彼等必将"按兵玩寇,坐观胜负,而劳费之病尽归国家矣。"因此,也主张:"军旅之事,殆未可轻议也。"②七月,卢龙节度使刘济、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田承嗣孙)、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或"有疾",或"病甚",宪宗再次提出发兵讨成德的问题,认为刘济、田季安"若其物故(死去),岂可尽如成德付授其子,天下何时当平!"李绛等人则认为:"淮西事体与河北不同,四旁皆国家州县,不与贼邻,无党援相助。朝廷命帅,今正其时,万一不从,可议征讨。"特别强调:"臣愿舍恒冀难致之策,就申蔡易成之谋。"①然而,宪宗讨平成德之心过于急切,不纳李绛等人先易后难的平藩方略。四年十月,以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瓘为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等使。在谏官、御史的极言论谏下,宪宗仅削去吐突承瓘四道兵马使,改处置为宣慰,命恒州四面方镇各进兵招讨。十一月,淮西节度使吴少诚病卒,部将吴少阳自为留后。宪宗"以河朔方用兵,不能讨吴少阳",于五年三月承认吴少阳为淮西留后。自四年十月下制招讨成德王承宗,至五年七月王承宗遣使"乞输贡赋,请官吏,许其自新",朝廷"以师久无功",下诏复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前后历时10 个月,发兵20 余万,所费700 余万缗,损兵折将,一无所获。九月,吐突承瓘自行营回京,裴垍、李绛以"承瓘首唱用兵,疲弊天下,卒无成功","他日复有败军之将,何以处之?"请惩处之。宪宗罢吐突承瓘中尉之职,降为军器使。六年正月,以吴少阳为节度使。  七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卒。夫人元氏召诸将立其子田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又以田怀谏年幼,召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宪宗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以为不必用兵,魏博当自归朝廷。经二相反复辩论,宪宗决计"不用兵"。魏博以"朝命久不至,军中不安"。而田怀谏幼弱,军政决于家僮,众皆愤怒,推举田兴为留后。十月,朝廷政先遣中使宣劳的惯例,直接降"白麻"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田兴"感恩流涕,士众无不鼓舞。"李绛以"田兴不贪专地之利,不顾四邻之患,归命圣朝",建议"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使四邻劝慕"。十一  ① 《资治通鉴》卷237 宪宗元和二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237 宪宗元和四年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8 宪宗元和四年七月。  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150 万缗犒赏军士,减免所辖6 州百姓赋役1 年。田兴奏乞节度副使于朝廷,又奏所部缺官90 员,"行朝廷法令,输赋税"。郓、蔡、恒三镇游说田兴,不听。八年正月,赐田兴名弘正。魏博就这样"悉心奉朝廷,变两河藩镇故事",成为元和年间抚平方镇的一个特例。  (3)讨平淮西元和九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匿丧,以病闻,自领军务"。宰相李吉甫也对宪宗说:"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备之,劳费不可支也。失今不取,后难图矣。"①十月,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招讨吴元济,以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其军,以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十年三月,田弘正遣其子田布将兵助严绶讨吴元济。吴元济求救于恒、郓二镇,王承宗、李师道数上表请赦吴元济,宪宗不准。李师道派大将将兵趋寿春(今安徽寿县),声言助官军,实为支援吴元济。为策应淮西,李师道使人募东都恶少数百,攻入河阴转运院,烧钱帛30 余万缗匹,谷3 万余斛,造成人心恐慌。群臣多请罢兵,宪宗遣御史中丞裴度赴行营察看用兵形势。裴度回京,言淮西必可取,又推荐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  十年六月,李师道派刺客刺杀了力主征讨淮西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刚刚"言淮西必可取"的裴度。然而,暗杀并未能阻止朝廷征讨的决心。宪宗以裴度为相,裴度强调:"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①用兵之事,宪宗悉以委之裴度。裴度改以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以高霞寓为唐、随、邓节度使,专事攻战;以李逊为襄、复、郢、均、房节度使,调5 州之赋以供军饷。  此间,朝廷误以刺杀武元衡是成德王承宗指使,下诏数其罪恶,绝其朝贡。而王承宗又纵兵四掠,魏博、卢龙、横海、义武四镇屡上表请讨王承宗。十一年正月,削王承宗官爵,命河东、幽州、义武、横海、魏博、昭义六道进讨。宰相张弘靖、韦贯之以为"两役并兴,恐国力所不支",都主张"先取吴元济,后讨(王)承宗"。朝廷两面作战,陷入被动。六月,高霞寓兵败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仅以身免,中外惊骇。宰相入见,多劝宪宗罢兵。宪宗决心不变,说:"胜负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②于是,独用裴度之言。年底,以李愬(李晟子)为唐、随、邓节度使。十二年五月,罢河北行营,停止对成德用兵,乃"并力先取淮西"。  李愬到达唐州(今河南泌阳),安抚军心,查明敌情,重用降将,麻痹对方,瓦解敌军士气,鼓舞官兵斗志。元和十二年上半年,先后攻占了蔡州(今河南汝南)外围的一些要点,与郾城李光颜的主力相联。闰五月,盐铁转运副使程异自江淮督办财赋而来,得供军钱185 万缗。六月,吴元济以其部下多叛,兵势日蹙,上表谢罪,愿束身归朝。宪宗许其不死,但吴元济被其左右及大将董重质所挟制,不能出境。  七月,朝廷再次议讨淮西之事。宰相李逢吉等皆以"师老财竭,意欲罢  ① 《资治通鉴》卷239 宪宗元和九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9 宪宗元和十年六月。  ② 《资治通鉴》卷239 宪宗元和十一年六月。  兵",唯有裴度表示"请自往督战"。宪宗立即命裴度兼彰义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八月,裴度至郾城,以"诸道皆有中使监阵,进退不由主将","悉奏去之,诸将始得专军事,战多有功。"①其时,淮西精兵皆在郾城以南的洄曲和四周边境,防守节镇首府蔡州的都是老弱兵将。九、十月间,议定"乘虚直抵其城"的计划,由李愬密报裴度获准。十月辛未夜,李愬以精骑突将9000 分为前、中、后三军,自将中军,顶风冒雪奇袭蔡州。鸡鸣雪止,蔡州城破,擒吴元济。此时,董重质正拥精兵万人据洄曲,李愬厚抚其家室,遣其子前去招降,董重质单骑降于李愬,李光颜军进占洄曲。申州、光州及诸镇兵2 万余人相继来降,淮西遂平。淮西既平,淄青李师道、成德王承宗皆忧惧,上表纳质,复献属州。十三年七月,以李师道"顽愚反复",诏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十四年二月,平卢兵马使刘悟杀李师道及其2 子,传首于魏博田弘正军营。田弘正公告天下,淄青12 州皆平。十五年,成德王承宗卒,弟王承元继,归顺朝廷。"自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贡供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②  ① 《资治通鉴》卷240 宪宗元和十二年八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1 宪宗元和十四年二月。  (五)政局反复淮西平定,河北"尽遵朝廷约束",使得宪宗渐浸"骄侈"。求长生而好神仙,迎佛骨而贬名士(韩愈)。将相再遭冷遇,宦官更得宠信。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年)正月,宪宗暴崩。自此,政局反复不定,内廷宦官擅权,外廷朋党相争,地方藩镇起伏。"大唐帝国"在如此纷繁的权利"内耗"之下,一天天地更加衰落了。  1。皇帝废立自宪宗暴崩,穆、敬、文、武、宣及其后的懿、僖、昭八帝,都是经宦官拥立而继位的,足以显示出内廷宦官擅权的程度。  (1)弑杀拥立宪宗在平定藩镇进程中,虽然迫于宰相、谏官的"极言"而罢吐突承瓘左神策中尉之职,但不久又复其为左神策中尉。同时,还将宦官承受表奏,出纳帝命的职掌制度化:"宪宗元和中,始置枢密使二人,刘光琦、梁守谦皆为之。"其职掌"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①枢密使渐渐从皇帝与宰臣间重要桥梁的地位,转而与宰臣共参国政。因此,两枢密使与两军中尉,成为势倾朝野的权贵,被称作"四贵"。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暴崩。当时的说法是,内常侍陈弘志弑帝于中和殿,但其党"讳之",故云"上服金丹,药发",外人不知究竟②。先前,宪宗以长子宁为皇太子。但太子早逝,吐突承瓘曾欲谋立宪宗次子沣王恽,而宪宗却立三子遂王恒为皇太子。此时,宦官中出现争执,吐突承瓘仍然拥立沣王,中尉梁守谦与王守澄、马进潭等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瓘及沣王恽。闰正月,太子恒即皇帝位,为穆宗,第二年正月改元长庆。  长庆二年(公元822 年)冬,穆宗与宦官击马球,因惊吓而得"风疾"。从此"人不闻上起居","独宦者十余人侍侧"。十二月,诏立长子、景王湛为皇太子。穆宗在位4 年,知枢密王守澄"专制国事,势倾中外。"四年正月,穆宗病危,命太子监国。宦官欲请郭太后(郭子仪孙女、郭暧之女)临朝称制,太后撕裂制书说:"卿辈勿预朝政,何患国家不安!"①当晚,穆宗崩于寝殿。数日后,太子港即皇帝位,尊郭太后为太皇太后,第二年正月改元宝历。  敬宗在位3 年,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宝历二年(公元826 年)十二月,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饮。酒酣,苏佐明等弑敬宗。刘克明等矫旨,以宪宗第六子绛王悟权勾当军国事,想趁此"易置内侍之执权者"。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定议,以卫兵迎穆宗次子江王涵入宫,发左右神策、飞龙兵尽斩刘克明一伙,绛王悟亦为乱兵所杀。江王涵即皇帝位,为文宗,更名昂,第二年二月改元大和(亦作太和)。(2)甘露之变文宗在位13 年,二改年号:大和(公元827-835 年)、开成(公元836  ① 《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总序、《文献通考》卷58《枢密院》。② 参见《资治通鉴》卷241 宪宗元和十五年正月《考异》。  ① 《资治通鉴》卷243 穆宁长庆四年正月。  -840 年)。即位之初,每以太宗孜孜政道,尤勤于政理。"帝以累世变起禁闱,尤侧目于中官,欲尽除之",然"制御无术,几致颠危"②。  大和二年(公元828 年)三月,文宗亲策制举,贤良方正刘蕡对策,极言宦官之祸:"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希望文宗能够"揭国权以归相,持兵柄以归将"③。考官见刘蕡策,皆叹服,但畏宦官而不敢录取。  四年,文宗以宦官势力强盛,弑杀宪宗、敬宗的宦党尚有在身边者,尤其是神策中尉王守澄,招权纳贿而不能制之,密与翰林学士宋申锡言,宋申锡主张"渐去其威权"。文宗以宋申锡"沈厚忠谨,可倚以事",便擢为同平章事。五年,文宗又与宋申锡"谋诛宦官",宋申锡引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以密旨晓谕之。王璠泄其谋,王守澄、郑注知之,使人诬宋申锡谋立文宗弟漳王,被贬而卒。其后,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郑注又引李仲言(后改名训)见王守澄,荐于文宗。  宋申锡贬死后,宦官愈益专横。文宗"外虽包容,内不能堪"。李训、郑注揣知其意,多次以"微言"打动文宗。文宗以其可与谋大事,二人亦以"诛宦官为己任"。当初,拥立文宗,宦官、右领军将军仇士良也有功,而王守澄抑之。李训、郑注为分王守澄之权,于九年五月以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九月,郑注为凤翔节度使,李训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十月,李训、郑注请除王守澄,遣中使就其第赐酖杀之。  王守澄死后,李训、郑注欲尽诛宦党。郑注赴凤翔召募壮土,李训在朝中聚集力量。大和九年十一月壬戌早朝,金吾大将军韩约奏称其衙中石榴树上降有甘露,欲诱引宦官到金吾卫衙围而诛之。当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带领诸宦者前去视看时,发现有变,急拥文宗还宫,出左、右神策兵闭宫门、索诸司、捕朝官。"诸司吏卒及民酤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余人","诸司印及图籍、惟幕、器皿俱尽。"预谋的李训、郑注和宰相王涯、舒元舆、贾。。以及王璠、郭行余、罗立言、韩约、李孝本等十余家,"亲属无问亲疏皆死,孩稚无遗"。"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①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甘露之变"。  (3)矫旨另立开成四年(公元839 年),因上一年太子永卒,复立敬宗少子陈王成美。五年正月,文宗病危,命知枢密刘弘逸、薛季稜引宰相杨嗣复、李珏至禁中,欲奉皇太子监国。两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以太子之立,功不在己,矫诏立穆宗第五子颍王瀍(chán ,音蝉)为 皇太弟,以太子成美年幼,复封陈王。文宗崩,仇士良说皇太弟赐杨贤妃、皇弟安王溶、陈王成美死。皇太弟瀍即皇帝位,为武宗,第二年正月改元会昌。  会昌元年(公元841 年)三月,武宗利用仇士良与知枢密刘弘逸、薛季稜的矛盾,趁机将两枢密除掉。三年六月,仇士良深知武宗颇"忌恶"自己,便以老病求致仕。其党送归私第,仇士良教以"固权宠之术":"天子不可令闲,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他事,然后吾辈可以得② 《旧唐书》卷17 下《文宗纪下》"史巨曰"。  ③ 《资治通鉴》卷243 文宗太和二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5 文宗太和九年十一月。  志。慎勿使之读书、亲近儒生,彼见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辈疏斥矣。"①这番话从反面告诉了为君者,当何以作为!  会昌五年秋冬以来,武宗服方士金丹,已觉有疾,但秘其事。六年正月,疾久未平,不能视朝。三月,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下诏以皇子冲幼,立宪宗第十三子光王怡为皇太叔,更名忱,令权勾当军国政事。武宗崩,皇太叔即帝位,为宣宗,第二年正月改元大中。  追溯一下宪宗之后五帝的世袭,穆宗为宪宗第三子,敬宗、文宗、武宗分别为穆宗的长子、次子、第五子、宣宗乃宪宗第十三子,亦敬、文、武之叔。  2。朋党之争在内廷操纵废立、大干国政的同时,贯穿穆、敬、文、武、宣五朝外廷、影响朝政的另一要事,便是朋党之争。贯穿这五朝的党争,大多称其为"牛李党争",以牛僧孺、李德裕分为两党的代表人物。不过,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1)记载纷纭关于"牛李党争",不少记载都以宪宗元和三年四月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李德裕父、宰相李吉甫恶其直言,泣诉于宪宗,遂贬考策官杨于陵,牛僧孺等久不能升迁为起因。《资治通鉴》基本上作如是观。唐宋时的一部专书《元和朋党录》,记牛李朋党始末,更是"自牛僧孺试贤良"始。①《旧唐书·宪宗纪上》、《唐会要·制科举》关于此事的记载,均不涉及李吉甫,只称"权幸恶之"、"权幸或恶其诋己"。再从3 人对策唯一保留至今的皇甫湜《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看,其议论锋芒所指是宦官专权,而非指李吉甫。其论策最激切的文字:"岂可使之(宦官)掌王命、握兵柄,内膺腹心之寄,外当耳目之任呼?此壮夫义士所以寒心销志,泣愤而不能已也!②皇甫湜还建言"日延宰相与论义理",以去"汉末之祸"。"汉末之祸",亦即宦官专权。  关于考策官杨于陵被贬,其墓志铭这样记道:"会考制举人,奖直言策为第一,中贵人大怒,宰相有欲因而出之者,由是为岭南节度使。"③所谓"中贵人大怒",与皇甫湜对策的基本内容正相对应。前面提到的《旧唐书》、《唐会要》所云"权幸",似亦可由此而知其所指,乃宫中之"权幸"--宦官。  总之,有关此次制科的记载多所歧异,应当审慎对待。  接下来,便是穆宗长庆元年三、四月间的科试案。两《唐书·李宗闵传》、《资治通鉴》等,都以李宗闵涉请托罢为外官,与当时为翰林学士的李德裕、元稹、李绅据实以奏直接相关,因此认为:"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此次科试,主考官钱徽也受到牵连,接替钱徽进行复试的是王起。《旧  ① 《资治通鉴》卷247 武宗会昌三年六月。  ① 《郡斋读书前志》(袁本)卷2 上《杂史类》。  ② 《全唐文》卷685。  ③ 李翱:《唐故赠司空杨公墓志铭》,《全唐文》卷639。  唐书》中有此2 人传记,但都只提到元稹、李绅,尤其是元稹对科试攻击最力。其他相关者如段文昌、杨汝士传,也未提及李德裕。两《唐书·李德裕传》根本未涉此次科试之事,显示此事与李德裕原本无关。  以上两起科考事件,姑且不论史书记载的歧异,就以通常的说法,事涉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也只能证明牛僧孺、李宗闵与李德裕成见甚深,尚不能说"各分朋党,互相倾轧"。而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裴度与李逢吉党之争。(2)逢吉排度自讨吴元济,宪宗以军务悉委裴度,李逢吉便"虑其成功,密沮之,由是相恶。"长庆二年三月,李逢吉由山南东道入为兵部尚书。不久,谮元稹、裴度罢相,李逢吉拜同平章事。"自是寖以恩泽结朝臣之不逞者,造作谤言,百端中伤裴度。""属时君荒淫,政出群小,而度竟逐外藩。"①与此同时,李德裕、牛僧孺皆有入相之声望,"逢吉欲引僧孺,惧(李)绅与德裕禁中沮之,(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寻引僧孺同平章事。"②穆宗在位时,李逢吉"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敬宗即位后,"李逢吉用事,所亲厚者张又新、李仲言(后改名训)、李续之、李虞、刘栖楚、姜洽及拾遗张权舆、程昔范,又有从而附丽之者,时人恶逢吉者,目之为八关、十六子。"①宝历元年(公元825 年),昭义节度使刘悟卒,其子从谏谋袭其位,仆射李绛以泽潞内地,不可许,而"宰相逢吉、中尉王守澄受其赂,曲为奏请。"②据《资治通鉴》记载,自宝历元年年底,"言事者多称裴度贤,不宜弃之藩镇,上(敬宗)遣使至兴元劳问度,密示以还期。度因求入朝,逢吉之党大惧。"二年正月,"裴度自兴元入朝,李逢吉之党百计毁之。""上虽年少,悉察其诬谤,待度益厚。"二月,复以裴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十一月,出李逢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此后,李逢吉不再执政。  文宗即位之初,以裴度、韦处厚为相,"励精求治,去奢从俭",欲革"两朝之弊"。大和元年四月,"贬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李续为涪州刺史,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张又新为汀州刺史,李逢吉党也。"③时至大和三年八、九月,党争开始出现变化。八月,"征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为兵部侍郎,裴度荐以为相。会吏部侍郎李宗闵有宦官之助,甲戌,以宗闵同平章事。"九月,"以李德裕为义成节度使。李宗闵恶其逼己,故出之。"④李宗闵秉政之后,"屡荐僧孺有才,不宜居外。四年正月,召还,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⑤李宗闵"引僧孺协力,罢(裴)度政事。二怨相济,凡德裕所善,悉逐之。于是二人权震天下,党人牢不可破矣。"①就以上史实而言,穆宗、敬宗时的党争,主要表现在李逢吉排斥裴度上。  ① 《旧唐书》卷167《李逢吉传》。  ② 《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  ① 《资治通鉴》卷243 穆宗长庆三年九月、四年四月。  ② 《旧唐书》卷161《刘悟传》。  ③ 《旧唐书》卷17 卷上《文宗纪上》。  ④ 《资治通鉴》卷244 文宗太和三年八月、九月。  ⑤ 《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  ①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文宗大和三、四年,党争开始由李逢吉排斥裴度转向李宗闵、牛僧孺排斥李德裕了。李德裕为裴度所器重,欲荐为相。牛僧孺因李逢吉、李宗闵所援引,与李宗闵结党。由此,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之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裴度与李逢吉之争的继续。  (3)牛李党争牛僧孺虽然早就对李德裕有成见,但牛、李两人第一次正面冲突,并影响其后两人的进退,是大和五年九月关于如何处置吐蕃维州降将的争执。其时,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率其部投奔成都。任西川节度使不到1 年的李德裕派兵据其城,具奏其状。"下尚书省议,众状请如德裕之策。"独牛孺僧以为"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文宗"遂诏西川不纳维州降将"②。李德裕即以其城及悉怛谋等尽归吐蕃,吐蕃诛之于边境,极其惨酷。史言:自此二人"大不平,遂成宿憾。"③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在不少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严重分歧。  在对待藩镇问题上。幽州兵乱,副兵马使杨志诚逐节度使李载义,自为留后。牛僧孺以为"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就连比较偏袒牛党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批评说:"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下之道哉!"①六年年底,文宗了解到处理维州降将产生了"以快戎心,绝归降之义"  的后果,便出牛僧孺为淮南节度使。又因李德裕在蜀"以政绩闻",召为兵部尚书。七年二月,李德裕以兵部尚书拜相。接着,文宗与李德裕、李宗闵专门就"朝廷有朋党乎",展开过几次讨论,《新唐书·李宗闵传》有较详记述。李德裕以为"今中朝半为党人","陛下能用中立无私者,党与破矣。"文宗说:"众以杨虞卿、张元夫、萧濣为党魁。"李德裕请出为刺史,"帝然之"。李宗闵为杨虞卿辨护,说"德裕居外久,其知党人不如臣之详。"但又不得不承认"虞卿日见宾客于第,世号行中书,故臣未尝与美官。"李德裕进一步质问:"给事中非美官云何?"李宗闵无言以对。六月,李宗闵罢相,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大和八年九月,"王守澄、李仲言(即李训)、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十月,李宗闵入朝为相,出李德裕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德裕请留京师,改为兵部尚书。李宗闵借口"制命已行,不宜自便",遂以李德裕为镇海节度使,木兼平章事。为此,文宗大为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②九年,李训、郑注用事,贬李德裕后,又相继贬路隋、李宗闵及李宗闵党杨虞卿、李汉、萧澣等。九月,文宗下诏"再申朝典",欲"扫清朋附之徒,匡饬贞廉之俗","应与宗闵、德裕或新或故及门生旧吏等,除今日已前放黜之外,一切不问。"③开成五年(公元840 年),武宗即位,召李德裕入朝。九月,以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即陈"理政之要":其一,"辨邪正"。"正② 《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  ③ 李珏:《故丞相牛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720。  ① 《资治通鉴》卷244 文宗太和五年正月、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5 文宗太和八年十月、十一月。  ③ 《旧唐书》卷17 下《文宗纪下》。  人一心事君,无待于助。邪人必更为党,以相蔽欺。"其二,"君臣无猜"。"一委辅相,故贤者得尽心。""政去宰相,则不治矣。"其三,"政在中书"。"辅相率三考(三年)辄去","使政在中书,诚治本也。"①整个会昌年间,李德裕对待牛僧孺、李宗闵,基本上是以其在边事、藩镇问题中的失职、"相与交结"而加贬黜的,不见德裕"构陷"二人的任何记载。  宣宗一即位,因"素恶李德裕之专",便出其为荆南节度使,仍兼同平章事。随后,以白敏中为相,解李德裕平章事,为东都留守。史称:"初,李德裕执政,引白敏中为翰林学士。及武宗崩,德裕失势,敏中乘上下之怒,竭力排之,使其党李咸讼德裕罪,德裕由是自东都留守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②时在大中元年(公元847 年)二月。六月,进牛僧孺为太子少师,擢令狐綯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十二月,再贬李德裕为潮州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二年初,白敏中等兴覆勘"吴湘狱"案,"使(魏铏)诬引德裕,虽痛楚掠,终不从,竟贬死岭外。"③结果,李德裕再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不久,牛僧孺卒于洛阳。第二年年底,李德裕卒于崖州。  3。节镇生变宪宗之后,藩镇再起。穆宗至宣宗,朝廷对藩镇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了。只是武宗时平定泽潞,略使朝廷"纪律再张,声名复振。"  (1)方镇再起穆宗即位之初,承宪宗余威,调动了河北节镇镇帅。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卒,以魏博田弘正代,又以王承宗弟承元为义成节度使。刘悟自义成徙为昭义节度使,李愬为魏博节度使。  长庆元年正月,卢龙节度使刘总弃官为僧,朝廷以张弘靖代之。七月,卢龙军乱,囚张弘靖,推朱克融为留后。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杀节度使田弘正,自为留后,朝廷起复田弘正子布为魏博节度使。八月,诏魏博、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各出兵临成德境,若王庭凑执迷不悟,宜即进讨。王庭凑围深州。十二月,深州诸道行营节度使杜叔良讨王庭凑,兵败脱身还营。执政以"兵久无功,府藏空竭",请赦朱克融,专讨王庭凑,遂以朱克融为平卢节度使。二年正月,魏博牙将史宪诚杀田布,自为留后,朝廷即以其为魏博节度使。"宪诚虽喜得旄钺,外奉朝廷,然内实与幽、镇连结。"王庭凑围深州,官军三面救援,皆因乏粮不能进。二月,深州告急,朝廷不得已,遂以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军中将士官爵皆复其旧。"由是再失河朔,迄于唐亡,不能复取。"①三镇自立节帅,被称之"河朔旧事"、"河北故事",为抗命者所仿效。  昭义节度使刘悟,亦效"河北三镇",招聚不逞之徒,浸骄不逊。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 年)八月,刘悟暴卒,子从谏谋以刘悟遗表求知留后。朝廷议者多以昭义为内镇,与河朔异,不可许为留后。左仆射李绛上疏,以  ①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② 《资治通鉴》卷248 宣宗大中元年二月。  ③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① 《资治通鉴》卷242 穆宗长庆二年正月、二月。  为"兵机尚速","伏望速赐裁断","决无即授从谏之理"。但李逢吉、王守澄"计议已定,竟不用绛等谋。"②十二月,以刘从谏为昭义留后。二年四月,刘从谏为昭义节度使。  敬宗宝历二年,还有两起节镇生变之事。一是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卒,其子、副大使同捷擅领留后,重赂邻道,以求承继。二是幽州军乱,杀朱克融及其子,都知兵马使李载义权知留后。  文宗大和元年五月,以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调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  "朝廷犹虑河南、北节度使构扇同捷使拒命,乃加魏博史宪诚同平章事。丁丑,加卢龙李载义、平卢康志睦、成德王庭凑检校官。"①但李同捷仍不受诏,并遣其子弟以女妓、珍玩重赂河北诸镇。王庭凑为李同捷求节钺不成,乃助之为乱。朝廷命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与康志睦、史宪诚、李载义等各帅本军征讨。三年四月,李同捷被斩,传首京师,沧景(横海)一镇平定。  七年正月,加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同平章事。"从谏以忠义自任,入朝,欲请他镇。既至,见朝廷事柄不一,又士大夫多请托,心轻朝廷,故归而益骄。"七月,刚刚拜相不久的李德裕"请徙刘从谏于宣武,因拔出上党,不使与山东连结,上(文宗)以为未可。"②同年,杜牧以河朔割据,朝廷姑息,连连著文论攻守之策,以为"上策莫如自治,中策莫如取魏,最下策为浪战,不计地势,不审攻守";"大历、贞元守邦之术,永戒之哉!"③至武宗即位,河北三镇情况是:魏博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何重顺;成德治所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元逵;幽州(今北京西南),节度使张仲武。其时,昭义治所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领泽州(今山西晋城)及邢、洛等州,故又称"泽潞"。  (2)平定泽潞"甘露之变"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多次上表言仇士良罪恶,请"清君侧"。仇士良亦以刘从谏"窥伺朝廷",谮于文、武二宗。"由是与朝廷相猜恨,遂招纳亡命,缮完兵械,邻境皆潜为之备。"会昌三年四月,刘从谏疾病,对妻裴氏说:"吾以忠直事朝廷,而朝廷不明我志,诸道皆不我与。我死,他人主此军,则吾家无炊火矣!"①于是,与幕僚"谋效河北诸镇",以弟之子稹为牙内都知兵马使。  刘从谏卒,刘稹秘不发丧,逼监军崔士康奏称刘从谏疾病,请命其侄刘稹为留后,武宗君臣展开一番辩论。  宰相与谏官多以"回鹘余烬未灭,边境犹须警备,复讨泽潞,国力不支,请以刘稹权知留后。"  宰相李德裕独持异议,认为:"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敬宗不恤国务,宰相又无远略,刘悟之死,因循以授从谏。""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  ② 《资治通鉴》卷243 敬宗宝历元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3 文宗太和元年五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4 文宗太和七年正月、七月。  ③ 参见《樊川文集》卷5《罪言》《战论》《守论》。  ① 《资治通鉴》卷247 武宗会昌三年四月。  武宗问道:"卿以何术制之?果可克否?"  李德裕回答:"(刘)稹所恃者河朔三镇。但得镇(成德)、魏(魏博)不与之同,则稹无能为也。""山东三州隶昭义者,委两镇攻之。"②武宗即命李德裕草诏赐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新赐何重顺之名),遣御史中丞李回宣慰河北三镇,王元逵、何弘敬得诏,"悚息听命"。五月,以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东、河阳、武宁等镇兵合力攻讨,刘稹求降皆不接受。鉴于以往用兵,诸道出境皆仰仗度支供给军饷,取一县一栅据以为功,迁延时日,李德裕请赐诸军诏,令王元逵取刑州、何弘敬取洺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必攻取县邑。  会昌四年八月,成德、魏博奏邢、洺、磁3 州降。潞州闻讯,大为恐慌,刘稹被杀,传首京师,新命卢钧为昭义节度使,将泽州划隶河阳节度使,泽潞平定。  正当官军进讨泽潞之际,太原横水戍兵入城作乱,推都将杨弁为留后,与刘稹约为兄弟。武宗以刘稹未平,又起一乱,遣中使往太原宣慰。中使受杨弁赂,欲保之。李德裕以为杨弁"决不可恕",请令起榆社军,并命王元逵兵自土门入,会于太原。河东监军吕义忠即召本道兵,诛杨弁。  用兵泽潞,李德裕大改德宗以来之弊。历年将帅出征屡败,其弊有三:一为诏下军前,宰相多不预闻;二为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三为每军各有宦者为监使,尽选军中骁勇数百为牙队,军势稍却,辄先自走,阵从而溃。李德裕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议定: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监使取十人自卫。同时,号令只自中书省出,且简要,将帅得以施其谋略。因此,所向皆有战功。  自兴兵以来,河北三镇每遣使至京师,李德裕常常面谕之:"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藉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并让其"归语"各镇:"与其使大将邀宣慰敕使以求官爵,何如自奋忠义,立功立事,结知明主,使恩出朝廷,不亦荣乎!"同时,对比了李载义"为国家尽忠平沧景"与杨志诚"遣大将通敕使马求官"的"福"与"祸"。鉴于李德裕经常"如此明告之","由是三镇不敢有异志。"①终宣宗之世,再无大的战事。  ② 《资治通鉴》卷247 武宗会昌三年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8 武宗会昌四年八月。  (六)边疆伸缩自玄宗天宝年间起,唐朝与周边各政权的关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1。海东盛国玄宗开元末,渤海王大武艺卒后,由其子钦茂继立。至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渤海始为国,钦茂为国王。其后半个世纪,与唐朝虽然遣使、朝贡不断,但国君变换频繁。  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 年),大仁秀立为渤海国王。下年,改年建兴。"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②五京是,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中京显德府(今吉林敦化)、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兴)、西京鸭渌府(今朝鲜慈城一带)。其困境,北至怀远府(今黑龙江同江),东达于海,为安边府(今俄罗斯奥耳加),南尽泥河(今朝鲜龙兴江),西抵扶余。鉴于大祚荣、大武艺时代"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其国中设官大抵如中华之制,其文化多受中原影响。因此,宣宗时诗人温庭筠曾有《送渤海王子归国》的佳句流传:"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③迄至懿宗之世,遣使、朝贡不绝。  顺便提一下朝鲜半岛、日本与唐朝的关系。  朝鲜半岛仍然是新罗政权,与唐朝一直保持着遣使、朝贡的关系,没有发生大的武装冲突。  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不绝于史册。据统计,自肃宗至昭宗的一个多世纪中,日本遣唐使的派遣共有8 次。其中,迎入唐使1 次、送唐客使2 次。遣唐使的派遣不如前期,一是唐朝"渐渐衰颓",二是"凡可汲取的唐朝文化已大致汲取,日本文化即将萌芽"①。  2。唐蕃战和玄宗开元末,吐蕃入犯渐渐由虏掠人畜财物转而为攻占疆土,唐政权专以陇右、剑南两节度使防御吐蕃。双方连年争战,互有胜负。  安史之乱起,陇右、剑南两节度之精兵内调,边防空虚,"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②。广德元年(公元763 年),吐蕃入大震关,长驱直入,直逼京师。代宗出逃陕州,吐蕃入长安,拥立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③郭子仪设疑兵,吓退吐蕃,代宗还京。但从此,唐失河西、陇右,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为吐蕃出没之境,京畿时时受到威胁。同年年底,吐蕃又攻占剑南道松、维、保等州(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代宗在位的② 《新唐书》卷219《渤海传》。  ③ 《全唐诗》卷583。  ① 〔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75 页。② 《旧唐书》卷196 上《吐蕃传》。  ③ 《资治通鉴》卷223 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十七、八年间,唐、蕃和、战交错。凤翔、泾州(今陕西泾川北)、邠州、渭北等地均设节度使,驻重兵以备吐蕃。  "德宗即位,先内靖方镇,顾岁与虏确"。建中元年(公元780 年),两次遣韦伦出使吐蕃,"欲以德绥怀之"①。四年,唐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于清水(今甘肃清水)会盟,承认吐蕃所占州县为其属地,重新划定疆界。贞元二年(公元786 年),吐蕃败盟,尚结赞大举进攻长安以西数镇,又陷盐州(今陕西定边)、夏州(今陕西横山西北)。尚结赞以为,"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若"去三人,则唐可图也"。于是,使用诡计"离间李晟,因马燧以求和,欲执浑瑊以卖(马)燧,使并获罪,因纵兵直犯长安"②。德宗几乎中计,然最终未让尚结赞得逞。三年,以李泌为相,李晟、马燧、柳浑等仍然共执国政,李泌提出"结回纥、大食、云南(南诏)与共图吐蕃"的策略。从此,唐与吐蕃的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贞元四年,唐许婚回纥,回纥遂与吐蕃绝交,愿为唐击吐蕃。西川节度使韦皋结好南诏,使"云南与吐蕃大相猜阻,归唐之志益坚。吐蕃失云南之助,兵势始弱矣。"③六年,吐蕃趁回鹘内乱,攻占唐之北庭,安西由是路绝,不知存亡,仅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犹为唐守。其后,吐蕃之势渐衰,内乱不已,正如贞元九年南诏王致韦皋帛书所说:"天祸蕃廷,降衅萧墙,太子弟兄流窜,近臣横污,皆尚结赞阴计,以行屠害,平日功臣,无一二在。"④德宗后期、宪宗年间,吐蕃虽然不时至边境骚扰、虏掠,但多被击退。  尤其是韦皋在蜀21 年,"服南诏,摧吐蕃",使唐之西、南边疆大体无事。而大食王诃伦却"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①陇右一带,往往是唐、蕃相互拉锯。元和末,吐蕃"日夜惧王师复河、湟,不安寝食",遣使求和、朝贡不断。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 年),唐蕃会盟。盟文规定:"中夏见管,维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为主。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结援。"②唐以大理卿刘元鼎为西蕃会盟使,赴吐蕃就盟。二年,结盟。三年,竖立盟碑,迄今仍完好地保存于拉萨大昭寺前。  武宗以后,吐蕃内乱,彼此攻杀。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 年)二月,吐蕃所控秦、原、安乐3 州及石门等7 关归唐,唐以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诸镇接应。随后,沙州(今甘肃敦煌西)民众首领张义潮率众举义,唐人响应,吐蕃守将逃走,以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五年冬,张义潮发兵略定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0 州,遣其兄义泽奉沙、瓜等11 州地图入朝,"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③。唐朝于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十一年冬,吐蕃酋长尚延心率河、渭2 州降唐。终唐之世,陇右东道大抵为张义潮及其继承人所控制,吐蕃也一分为四而衰落下去。  ① 《新唐书》卷216 下《吐蕃传下》。  ② 《资治通鉴》卷232 德宗贞元三年六月。  ③ 《资治通鉴》卷233 德宗贞元四年十月。  ④ 《新唐书》卷222 上《南诏传上》。  ① 《唐会要》卷100《大食》。  ② 《旧唐书》卷196 下《吐蕃传》。  ③ 《资治通鉴》卷249 宣宗大中五年十月。  3。回纥兴亡回纥是一个游牧部落,唐初时分为9 部:药逻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号称九姓回纥。  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 年),回纥首领吐迷度与唐军联合击灭薛延陀,以其12 部归唐。翌年,唐以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吐迷度又自称可汗。回纥所控之地,太宗置以6 府7 州,总隶于燕然都护府。其后,回纥助唐击西突厥,收复北庭。东突厥复起,一度大败九姓回纥。开元年间,回纥渐盛,"杀凉州都督王君■,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玄宗命郭知运讨逐"①。  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 年),骨力裴罗击破拔悉蜜、葛逻禄2 部,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入朝,册为怀仁可汗。"于是怀仁南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犍山,旧统药逻葛等九姓,其后又并拔悉蜜、葛逻禄,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战则以二客部为先。""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②。怀仁可汗卒,其子继立,号葛勒可汗。  安史乱起,两京失陷。肃宗遣故邠王男承宷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宷,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至德二载(公元757 年)九月,回纥遣其太子叶护领其将帝德等率精兵4000,助唐收复西京。当初,肃宗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相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③长安收复,回纥欲如约。广平王俶(后来的代宗)拜于叶护马前,使西京幸免于虏掠。但东京洛阳收复后,回纥"直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④。肃宗封叶护为忠义王,每岁送绢2 万匹。乾元元年七月,肃宗以幼女为宁国公主,许配回纥可汗。  代宗即位后,又向回纥借兵助讨史朝义。其时,葛勒可汗卒,子登里可汗继立。登里可汗态度骄横,有辱唐天下兵马元帅、雍王适(后来的德宗)及其随员。唐军收复洛阳,回纥再度纵掠,火焚圣善寺、白马寺,伤死万人,火焰累旬不灭。明年,仆固怀恩叛唐,引回纥、吐蕃数万之众进逼长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亲赴回纥军营,说服登里之弟、合胡禄都督药罗葛,合力击退吐蕃。作为对回纥的报答,"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①如此"和市",弄得唐朝府库空虚,马价直至宪宗时才一次偿还积欠绢180 万匹。  德宗即位后,因曾为登里可汗所辱,怨恨回纥。登里亦欲举国南下,再行虏掠。宰相顿莫贺这干劝止,登里不听。顿莫贺这干乘人之心厌战,击杀登里及其亲信、鼓动兴兵犯唐的九姓胡2000 人,自立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贞元三年,在李泌"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策略劝说下,德宗许以合骨咄禄毗伽可汗求和,且允亲,以咸安公主妻回纥可汗。第二年,回纥请改为回鹘,加回鹘可汗为长寿天亲可汗,遣使送咸安公主聘于回鹘。  ①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② 《资治通鉴》卷215 玄宗天宝三载八月、四载正月。  ③ 《资治通鉴》卷220 肃宗至德二载九月。  ④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①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从此,回鹘不时助唐以击吐蕃,回鹘与唐朝相安无事。不过,回鹘自身也渐渐在内乱中削弱。  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 年)黠戛斯以10 万之众攻破回鹘城,烧荡殆尽,回鹘散奔西北。南下的一支,至武宗末年被唐击败。  4。南诏盛衰玄宗天宝七载底,云南王皮逻阁卒,子阁罗凤继立。自此,南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附吐蕃反唐、附唐反吐蕃、独自扩张。  天宝年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卞忿少方略",其属姚州太守张虔陀好色贪婪。南诏王谒见都督,按照习惯都要带着妻室。九载,阎罗凤途经云南,张虔陀不仅勒索贿赂,还要污辱同来的女眷,阁罗凤不应。张虔陀一面派人辱骂,一面向朝廷告其罪状。阁罗凤由是忿怨,发兵攻云南,杀张虔陀,取羁縻州32 州。明年,鲜于仲通率兵8 万击南诏,阁罗凤请和,"如不听,则归命吐蕃,恐云南非唐有。"鲜于仲通自恃兵多,进军西洱河(今洱河),被南诏击败,死6 万余。阁罗凤"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称"赞普钟",给金印,号"东帝"①。阁罗凤自立国号为大蒙。此时,杨国忠以剑南节度使当国,又调天下兵10 万,使剑南留后李宓出击南诏,进攻大和城(今云南下关),几乎全军覆没,死者十之七八。  安史乱起,吐蕃乘隙命南诏攻唐,阁罗凤因以夺取巂州会同军(今四川会理),进据清溪关(今四川甘洛、石棉间)。当此之时,唐朝自顾不暇,吐蕃向河西、陇右扩展,南诏得以自我完善,完成立国规模,建起一套中央、地方官制和军事征战系统。代宗末,阁罗凤卒,其子先已死,遂立其孙异牟寻。南诏、吐蕃合兵,分三路进攻剑南,欲取成都。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将兵万人,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联军,收复被吐蕃攻占的维州、茂州(今四川茂汶及茂汶以西一带)。"李晟追击于大渡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产崖谷死者八、九万人。吐蕃悔怒,杀诱导使之来者。"南诏、吐蕃间出现隔膜,"异牟寻惧,筑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徒居之。"②吐蕃不再称其为"兄弟之国",改封南诏为日东王。同时,"吐蕃役赋南蛮重数,又夺诸蛮险地立城堡,岁征兵以助镇防,(异)牟寻益厌苦之。"先前唐之西泸令郑回,在阁罗凤攻占巂州(今四川西昌)时被虏入云南,此时为南诏清平官,深得信任。郑回劝异牟寻说:"今弃蕃归唐,无远戍之劳、重税之困,利莫大焉。"①恰好李泌也劝德宗联诏抗蕃,唐朝以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唐与南诏的关系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贞元九年夏,异牟寻遣使三路到达成都,上表请弃吐蕃归唐。第二年,德宗以袁滋为册南诏使,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银窠金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正式称南诏。袁滋一行至曲州(今云南昭通),曾摩崖刻石以纪其事,刻石碑文尚存。其后,异牟寻即发兵袭击吐蕃,复取昆明城,又破施、顺诸蛮,并虏其王。吐蕃多次出兵分击南诏、剑南,异牟寻与韦皋各发兵抵御,至使吐蕃无功而回。十七年,韦皋将兵2 万分9 路攻吐蕃,异牟寻与韦  ① 《新唐书》卷222 上《南诏传上》。  ② 《资治通鉴》卷226 代宗大历十四年十月。  ① 《旧唐书》卷197《南诏蛮传》。  皋合兵进围维州。第二年初,吐蕃大相论莽热将兵10 万解维州之围,南诏生擒论莽热,"虏获尤多"。  宪宗元和三年,异牟寻卒。其后,弄栋节度使、王爵蒙嵯巅势力膨胀,操纵拥立南诏王的大权。自蒙嵯巅始,南诏开始向外扩张。  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 年),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昏瞆无能,边境防御松弛,蒙嵯巅倾全部武力攻入成都,"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②随后,又攻掠骠国(今缅甸境)。西南边境,战事不断。宣、懿时,蒙酋龙立,自称皇帝,改国为大礼。勇将段宗牓杀摄政蒙嵯巅,南诏政权转入段氏手中。咸通元年(公元860 年),安南引南诏兵3 万,乘虚攻入安南(今越南河内)。其后,又连连攻入安南。七年,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懿宗命安南、邕州(今广西南宁)、西川各保疆界,不得进攻南诏。十年,南诏入犯西川。十一年,围攻成都。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 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方驱南诏过大渡河,收复所失州县。广明元年(公元880 年),宰相卢携、豆卢琢对南诏的扩张有过一个简要的概括:"自咸通以来,蛮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弊疲,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战士死于瘴厉,百姓困为盗贼,致中原榛杞,皆蛮故也。"①唐朝走向衰亡,南诏也在内乱中灭国。  ② 《新唐书》卷222 中《南诏传下》。  ① 《资治通鉴》卷253 僖宗广明元年六月。  五、唐室乱亡唐朝的皇位自宣宗传至懿宗,就开始进入日益崩溃的年代。不到半个世纪,祸乱越发不可收拾,唐皇室从名存实亡终至彻底乱亡。  (一)时局动荡懿宗即位伊始,社会出现全面动荡。君臣愈益骄奢贪残,各地起义连绵不断。  1。君奢民苦司马光在分析懿宗、僖宗两朝的时局时简要地说道:"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①下面,分别叙述。  (1)懿宗骄佚大中十三年(公元859 年)八月,宣宗饵药疽发于背,宰相不能够相见。宣宗密以所爱第三子夔王滋嘱托枢密使王归长等3 人,使其拥立为帝。左军中尉王宗实与王归长等素不同心,被出为淮南监军。当其入寝殿面辞宣宗时,皇帝已然崩世。王宗实怒斥王归长,责以矫诏,遣宣徽北院使齐元简迎宣宗长子、郓王漼,立为皇太子,权勾当军国政事,并杀掉王归长等。太子漼即帝位,为懿宗,第二年正月改元咸通。  懿宗在位14 年,骄奢无度,淫乐不悛,史言"李氏之亡,于兹决矣。"  懿宗颇喜音乐宴游,"殿前供奉乐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设不减十余,水陆(珍馐)皆备,听乐观优,不知厌倦,赐与动及千缗。"其游幸更是奢费,"曲江、昆明、灞浐、南宫、北苑、昭应、咸阳,所欲游幸即行,不待供置。有司常具音乐、饮食、幄帟,诸王立马以备陪从。每行幸,内外诸司扈从者十余万人,所费不可胜计。"①同昌公主深受懿宗宠爱,出嫁右拾遗韦保衡,极尽奢靡,"赐钱五百万贯,仍罄内府宝货,以实其宅。至于房栊户牗,无不以珍异饰之。又以金银为井栏、药臼、食柜、水槽、釜铛、盆瓮之属,仍镂金为笊篱、箕筐,制水精、火齐、琉璃、玳瑁等床",又有"连珠之帐,却寒之帘,犀簟、牙席、龙罽、凤褥"等侈丽之物②。  懿宗信佛,在唐朝的皇帝中也是一个突出的典型。史称:"奉佛太过,怠于政事。"咸通三年(公元862 年)四月,设置戒坛,大度僧尼。十四年三月,遣使至凤翔法门寺迎取佛骨。群臣劝谏者甚众,以至有人用宪宗迎佛骨而驾崩的事实来劝阻,懿宗竟然说:"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于是,"广造浮图、宝帐、香■、幡花、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尽夜不绝。"四月,"佛骨至京师,导以禁军兵仗、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仪卫之盛,过于郊祀,元和  ① 《资治通鉴》卷252 僖宗乾符元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0 懿宗咸通七年十二月。  ②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  之时不及远矣。"①骄奢与滥刑,在懿宗身上犹如孪生。咸通十一年,同昌公主病卒。懿宗因为爱女之死,迁怒于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一连杀医官20 余人,收捕他们的亲属300 多,囚于京兆府的狱中。宰相刘瞻、京兆尹温璋极力劝谏,懿宗大怒,叱出朝堂。随即,贬刘瞻为荆南节度使,贬温璋为振州司马。温璋感叹道:"生不逢时,死何足惜!"仰药自杀。同昌公主的丈夫、宰相韦保衡又诬陷刘瞻与医官"通谋",误投毒药药死公主,懿宗再贬刘瞻为康州刺史。宰相路岩与刘瞻"不协",趁机再利用懿宗的余怒,翻阅《十道图》,以罐州离长安上万里,再贬刘瞻为驩州司户。  懿宗宠信的几名宰相,也都是当时的巨富,以致贿赂公行,奢靡成风。  路岩自咸通五年拜相,在相位8 年。一次,至德令陈蟠叟上书召对,奏请"破边咸一家,可赡军二年",懿宗问边咸是谁,陈蟠叟回答说:"路岩亲吏"。懿宗十分恼怒,怒的不是边咸、路岩,竟是陈蟠叟,将其贬流②。路岩亲吏的家产便可供军响2 年,路岩的财产就可想而知了。陈蟠叟上书遭贬逐,更加助长了宰臣们的贪暴。《南部新书》甲卷记有当时的一段民谣,专门形容宰相的贪婪:"曹确、杨收、徐商、路岩同秉政,外有嘲之曰:确确无余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贿(路)几时休。"  地方官吏的贪残,往往引起民众的怨怒。陕州刺史崔荛"自恃清贵,不恤人之疾苦。百姓诉旱,荛指庭树曰:'此尚有叶,何旱之有?'乃答之,吏民结怨。既而为军人所逐,饥渴甚,投民舍求水,民以溺饮之。"①咸通八年"怀州民诉旱,刺史刘仁规揭榜禁之,民众,相与作乱,逐仁规,仁规逃慝村舍。"②刺史如此,县令也竞相仿效。杜荀鹤有《再经胡城县》诗以记其实:"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③从军的戍卒,对其上司的贪婪早已怨恨无比。定边节度使李师望"贪残聚私货以百万计,戍卒怨怒,欲生食之"④。  整个懿宗一朝,上至皇帝,下至县衙,真可谓无官不贪,无官不残,确实已经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地步!  (2)僖宗昏庸懿宗迎佛骨至京师不到3 个月,便病危不能省事。两军中尉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懿宗少子普王俨为皇太子,权勾当军国政事。咸通十四年七月,懿宗崩,太子即位,年仅12 岁,为僖宗,第二年改元乾符。  宦官田令孜先前是普王府小马坊使,有宠于普王俨。如今普王成了皇帝,立即擢升田令孜为知枢密。乾符二年(公元875 年)正月,又以其为神策中尉。僖宗年幼,在位15 年,政事一概委以田令孜,呼为"阿父"。田令孜即纳贿除官,不复关白;又钳口杜谏,肆意挥霍。  自委政"阿父",田令孜一面引诱僖宗专事游戏,一面专权擅杀朝臣。  僖宗在田令孜的引诱下,善骑射、剑槊、法算,于音律、蒱博无所不精,  ① 《资治通鉴》卷252 懿宗咸通十四年三月、四月。  ② 详见《资治通鉴》卷251 懿宗咸通十年十月。  ① 《旧唐书》卷117《崔宁附崔荛传》。  ② 《资治通鉴》卷250 懿宗咸通八年七月。  ③ 《全唐诗》卷693。  ④ 《资治通鉴》卷251 懿宗咸通十年十月。  又好蹴鞠、斗鸡,尤其擅长击球。他常对优伶石野猪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①广明元年(公元880 年)二月,左拾遗侯昌业以黄巢进占广州、潭州,沙陀寇代北、逼晋阳,而皇帝不亲政事,专务游戏,田令孜专权无上,社稷将危,上疏极谏。僖宗盛怒,召侯昌业至内侍省,赐死。十二月,黄巢自洛阳突入潼关。田令孜唯恐天子责已,便归罪于宰相卢携,昏庸的僖宗贬卢携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卢携无处申诉,仰药而死。  黄巢攻占长安,僖宗逃往西川。在成都仍然"日夕专与宦官同处",议论天下大事,待朝臣"殊薄"。左拾遗孟昭图以车驾出京,南司朝官皆莫之知,致使宰相以下官员多所丧生,而北司却独得安全,上疏强调"天下,非北司之天下","天子,非北司之天子","北司未必尽可信,南司未必尽无用";若"天子与宰相了无关涉,朝臣皆若路人",则"收复之期,尚劳宸虑"。奏疏被田令孜扣压,贬孟昭图为嘉州司户,秘密派人于途中将孟昭图沉入蟇颐津,"闻者气塞而莫敢言"②。  当初,黄巢攻占长安后,宦官曹知慤(què,音确)召集壮士据守嵯峨山(在今陕西三原西北),多次夜入京城袭击黄巢军营。朝廷以其有胆略,嘉而擢升为内常侍,成了内侍省的副长官。田令孜十分不高兴,便矫诏使邠守节度使王行瑜袭杀曹知慤的壮士营。"令孜益骄横,禁制天子,不得有所主断。上(僖宗)患其专,时语左右而流涕。"③光启元年(公元885 年),僖宗君臣回到京师。为控制河东辖境内的安邑、解县两池榷盐专利,田令孜竟然挑拨节度使之间的争斗,致使僖宗再度出京西逃。  从此,天下大势便成为这样一种状况:一是大大小小的割据者逐渐开始混战,朝廷对于强者的军事行为一概承认。右补阙常濬的一则上疏,足以表明这一点:"陛下姑息藩镇太甚,是非功过,骈首并足,致天下纷纷若此,犹未之寤,岂可不念骆谷之艰危,复怀西顾之计乎?"①二是南街北司都分别借助节镇的实力相互排斥,节镇也利用南衙北司的争斗扩大自身的势力。结果,南街北司的冲突变成节镇间的军事征战。节镇间的角逐与南衙北司的争夺交织一起,整个局势越来越加复杂。  懿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有一篇《直谏书》,概述了当时"国破民苦"的实际,转录于下:"国有九破,陛下知之乎?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贿赂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  今天下苍生,凡有八苦,陛下知之乎?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  百姓有冤,诉于州县,州县不理;诉于宰相,宰相不理;诉于陛下,陛  ① 《资治通鉴》卷253 僖宗广明元年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4 僖宗中和元年七月。  ③ 《资治通鉴》卷256 僖宗中和四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6 僖宗光启元年七月。  下不理,何以归哉!""国有九破",表明朝廷再难以维持正常统治;"民有八苦",说明百姓已难于继续生存下去。  2。民众起义懿、僖骄奢、昏庸造成的"国破民苦",导致了连绵不断的民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贪婪残暴的各级官吏,彻底地动摇了唐朝政治统治的基础,加速了这一腐朽政权的崩溃。  (1)浙东起事懿宗刚一继位,就遇上浙东地区民众的起义。  大中十三年十二月(公元860 年1 月),以裘甫为首的浙东民众攻占象山,多次击败朝廷的征讨。当时浙东兵力薄弱,"甲兵朽钝,见卒不满三百",民众起义很快就发展起来。懿宗咸通元年正月,浙东观察使郑■德派兵征讨,被裘甫击败。义军乘胜攻下剡县(今浙江嵊县),"开府库,募壮士,众至数千人。"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曰罗平,铸印曰天平",分其部众为32 队。远近聚众起义的百姓,纷纷来归,众至3 万。于是,"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震中原",连续攻克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县。  义军将领刘暀提议急取越州(今浙江绍兴),拒守浙江,"大集舟舰,得间则长驱进取浙西,过大江,掠扬州货财以自实,还修石头城而守之,宣歙、江西必有响应者。"同时"遣刘从简以万人循海而南,袭取福建。如此,则国家供赋之地,尽入于我矣。"而王辂则主张"据险自守,陆耕海渔,急则逃入海岛。"①裘甫采纳了后一主张,未能使义军继续壮大。咸通元年三月,懿宗调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王式也看到义军可能对朝廷形成威胁,以为朝廷用度"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①于是,发忠武、义成、淮南三道镇兵合击裘甫义军。至六月,裘甫军被围剡县,双方激烈交锋,3 天中83 次拼杀,妇女"亦乘城,摘砾以中人"。最终,裘甫、刘暀等被擒遭杀害,整个起义历时7 个月。  (2)戍卒兵变浙东民众起事不到10 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历时更长的桂林戍卒兵变。  早在咸通四年,南诏攻占安南之后,朝廷敕徐、泗两镇募兵2000 赴援,分800 人戍守桂林,约定3 年为期,派兵来替代。可是时至咸通九年,戍守桂林的兵卒已满6 年,多次请求代还,徐泗观察使崔彦曾、都押牙尹勘等却以府库空虚,派兵替代戍守桂林的兵卒,费用颇大,要这些戍卒再留1 年。七月"戍卒家人飞书桂林,戍卒怒,牙官许佶、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文、姚周等九人,杀都头王仲甫,立粮料判官厐勋为都将。群伍突入监军院取兵甲,乃剽湘潭、衡山两县",一路指向家乡徐州②。  ② 《全唐文》卷804。  ① 《资治通鉴》卷250 懿宗咸通元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0 懿宗咸通元年三月。  ② 《旧唐书》卷177《崔慎由附彦曾传》。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