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秦汉史-7

作者:吕思勉 字数:63030 更新:2023-10-09 09:58:16

②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③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   《汉书?匈奴列传》。  汉武帝作为封建时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能够在大政方针上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形势的发展,适时地改变前代单纯防御的战争策略,确立了新的攻势战略思想,夺回了战争主动权,改变了西汉王朝几十年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他针对匈奴的分布特点,正确地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针,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战略计划。为了贯彻主动进攻的攻势战略思想,汉武帝还进一步大力建设骑兵部队,提高了汉军在荒漠中行军作战的机动能力和攻击力。在用人方面,鉴于一些老臣宿将,如韩安国、李广等,虽然英勇敢战,令匈奴闻风丧胆,但由于多年来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影响,他们无法摆脱 守边 、 堵  击 等防御战法的束缚,每出战胜少败多,不能担负指挥骑兵集团在荒漠草原地区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的重任,因此汉武帝破格地选拔了一批如卫青、霍去病等善于指挥骑兵集团行军作战的年青将领,承担起打败匈奴的重任。  卫青、霍去病则不负重托,充分领会了汉武帝的攻势战略思想,每次出战都表现出主动进攻、大胆果决的积极进取精神,敢于快速冲击、远程奔袭、大范围迂回包围,由于他们的出色指挥,使汉军跋涉千里而攻势不减。在实战中,他们都能充分发挥骑兵的特长,以正面的连续冲击,配合两翼包抄,猛冲猛打,摧毁敌军的抵抗,这也是汉军所以战胜匈奴军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汉武帝在外交上派彭吴联络   貊,以阻止匈奴向东发展,派张骞通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切断匈奴右臂;经济上发展生产,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整顿币制和税收等,都为打败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匈奴在这几次重大战役中失败,除政治、经济等原因外,主要是对西汉几十年经济发展所积累的雄厚财力,以及西汉骑兵部队的迅速发展和战略战术的改变估计不足,在战略上轻视西汉,加之各部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配合,因此处处被动,不仅丧失了战争主动权,而且在汉军的连续打击下,连战连败,主力损失殆尽。  (四)汉武帝后期对匈奴战争的失利  经过几次大战,汉匈双方国力损耗都很大,但匈奴并未停止对汉边的袭扰,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的争夺和控制。为了打击匈奴的扰边和确保西域,汉武帝统治后期先后5次派军出击匈奴,但规模上已远不如以前,其结果也多不尽人意。  漠北决战后,伊稚斜单于迫于形势,主动遣使向西汉王朝请求 和亲 修好。汉武帝征寻群臣的意见,丞相长史任敞建议: 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 ①汉武帝乃遣任敞为使,要匈奴向汉称臣。伊稚斜单于知此建议是任敞所提,不禁大怒,扣留任敞,不让他回朝复命。在此之前双方经常互相扣留对方使臣,大抵相当。汉武帝闻任敞被扣,遂下令调集军马准备出击匈奴。恰在此时,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病故。汉武帝极为悲痛,下令将其葬在茂陵边,并令陇西、北地等5郡降服的匈奴军士卒,身着黑甲,自长安至茂陵列阵护送。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陵墓,以纪念其赫赫战功。但汉击匈奴的计划也搁置一边了。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伊稚斜单于死,其子乌维立为单于。  此时,匈奴经过几年的休养,又逐渐聚集起来,恢复了战力。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匈奴一部袭扰河西、五原,常遮断河西走廊,又联合西羌进攻陇西和金城,对西汉威胁很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令故太仆公孙贺率15000骑兵、从骠侯赵破奴将一万余骑兵,出塞寻歼匈奴军。  这是漠北决战后,汉军第一次出击匈奴。公孙贺出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北进2千余里,至浮苴井(今蒙古乌兰巴托南);赵破奴出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北进数千里,至匈奴河,皆不见匈奴一人,两路无功而还。但与匈奴联合的西羌,则被李息等军击败。  ①   《汉书?匈奴传》。  此后,汉匈双方使者虽往来不断,但边境也常有小规模冲突。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大将军卫青病故,终年50岁左右。卫青、霍去病两位抗击匈奴主将的去世,对西汉王朝是巨大损失。此后西汉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再也没有出现象他们两位这样杰出的军事统帅。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匈奴乌维单于死。其子詹师卢(亦称乌师卢)立为单于,因年少,号 儿单于.匈奴又往西北迁徙,其左部与西汉云中相对,右部与酒泉、敦煌相对。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冬,匈奴境内遇大雨雪,牲畜损失很大,儿单于又好杀伐,其内部极不稳定,人人自危,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使人赴汉,请求西汉派兵接应。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春,汉武帝命浞野侯赵破奴将2万骑兵出朔方,接应匈奴左大都尉。赵破奴与左大都尉约期在浚稽山汇合,然后一同北返。汉军出塞2千余里,将到浚稽山时,左大都尉准备起事,但事情败露。  儿单于杀左大都尉,发兵进攻汉军。赵破奴见匈奴军来攻,知左大都尉已失败,挥军击溃前来进攻的匈奴军,捕俘数千人,然后急速北归,撤至距汉境数百里时,匈奴军8万骑追上,将汉军包围。激战至晚间,赵破奴乘夜出营寻找水源,被匈奴军擒获。匈奴随即向汉军发动猛攻。汉军群龙无首,结果全军覆没。儿单于得胜大喜,次年,亲率大军进袭汉边,途中病死。其子年幼,匈奴立儿单于之季父、乌维单于之弟、右贤王句黎湖为单于。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向西北数百里,远者千里,沿途修筑城障列亭,一直到卢朐(山名),又令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之子)沿城障列亭布防,并派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筑城屯兵。同年秋,匈奴大举入侵云中、定襄、五原、朔方,杀掠数千人,打败数位汉二千石吏,并破坏徐自为所筑的亭障。与此同时,右贤王也率兵攻入酒泉、张掖,掠杀数千人。汉将任文领军急救,击退匈奴军,收复失地,夺回被掠人口、财物。是年冬,句黎湖单于病故,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立为单于。  此时,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公元前88年)击破大宛(原苏联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上、中游地区),威震西域。汉武帝乘胜下诏,宣称: 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①。意欲与匈奴决战到底。且靪侯单于由于初立,统治不稳,怕西汉乘机来攻,遂将以前匈奴扣留的汉使其不愿降匈奴者尽数遣回,且自称: 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 ②,以讨好西汉。一年后,浞野侯赵破奴逃回,被任为骠骑将军司马。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为使,以厚币重礼赠且鞮侯单于。苏武一行到匈奴后,其副使张胜参与策划劫持单于阏氏归汉的活动,且鞮侯单于遂将苏武等扣留,多方威胁诱降,苏武坚贞不屈,后被迁往北海(原苏联贝加尔湖)牧羊,19年后才被放回。  汉武帝闻苏武等被扣留,便又一次调集人马出击匈奴。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将3万骑兵出酒泉,因杆将军公孙敖率一部骑兵出西河,骑都尉李陵(?~公元前74年)率5千步兵出居延,另派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公孙敖。  ①   《汉书?匈奴传》。  ②   《汉书?匈奴传》。  李广利军出塞后,一路往西北行进,在天山遇匈奴右贤王部,斩杀万余人,得胜而归。但在归途中,被匈奴军主力包围。汉军苦斗数日,死伤十分之六、七,粮食也已尽,在这紧急关头,假司马赵充国请命,率一百余精勇骑兵为先锋,奋勇突围。赵充国身负创伤20余处,终于杀开一条血路,李广利趁势挥军冲出重围。回到汉境,汉军只剩万余骑。汉武帝对赵充国十分赞赏,任为中郎,后升任车骑将军长史。  公孙敖从西河出塞,一直到涿邪山,与路博德会合,也未见匈奴兵一人一骑,2人只好领军返回。  骑都尉李陵乃李广之孙,其所部5千步兵本被派为李广利军的辎重护卫,李陵不甘于此,主动提出别出它路,分散匈奴兵力,以策应李广利。汉武帝乃改令其出居延,原本让路博德为李陵的后援,但路博德不愿,李陵便孤军出击。李陵所率5千步兵, 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 ①,战斗力极强。李陵率军出居延,北行30日,跋涉千余里,在浚稽山与匈奴3万骑相遇。匈奴军欺汉军人少,发动猛攻,李陵指挥汉军列阵,以弓弩射敌,匈奴败走,汉军趁势追杀,歼敌数千。且鞮侯单于大惊,急召8万余骑,亲自指挥,围攻李陵军。李陵指挥汉军向南且战且退,一路斩杀匈奴万余人,最后距汉边仅百余里。且鞮侯单于想尽一切办法,不能围歼汉军,愈战愈胆寒,见距汉边已近,恐怕汉军有伏,意欲罢兵。这时李陵部下军侯管敢投降匈奴,供出李陵是孤军,并无后援。匈奴遂加紧进攻,紧咬不放,汉军不得脱,最后粮食、弓矢全部用尽,死伤惨重,无法再战。李陵只好命兵士乘夜突围,匈奴数千骑紧追不舍,李陵见走不脱,遂投降匈奴,其部下军士溃散,逃归者仅400余人。汉武帝闻李陵投降匈奴,十分震怒。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说情,被处以宫刑。不久汉武帝后悔未给李陵派出援军,乃遣使慰劳李陵部下逃归者。一年以后,公孙敖上报,称: 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①。汉武帝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全部处死。其实是原汉驻守塞外奚侯城的都尉李绪教匈奴为兵备汉。李陵痛其全家因李绪而被诛杀,派人刺杀了李绪,自己终身不再归汉。这样,第三次出击,以汉军损失2万余人马而告终。  两年以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匈奴进袭雁门。于是汉军第四次大举出击匈奴。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将6万骑兵、7万步兵,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万余,策应李广利;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3万人,出五原;因杆将军公孙敖将1万骑兵、3万步兵,出雁门。匈奴且鞮侯单于闻报,立即进行准备,他下令将辎重人口远移至余吾水(今蒙古鄂尔浑河)以北,自提10万骑兵,列阵于河南,专候汉军。李广利与且鞮侯单于接战,苦斗十余日,不分胜负,李广利见不能取胜,只好撤军退回。韩说一路未遇匈奴军,撤回汉境。公孙敖出塞后,与匈奴左贤王军相遇,结果失利。这样,这次汉军3路出击皆无功而还。  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且鞮侯单于死,其子左贤王立为孤鹿姑单于。此后,汉匈双方虽有六、七年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但双方都在积极准备,积蓄力量。  ①   《汉书?李陵传》。  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袭入上谷、五原,杀掠汉吏民。  不久又侵入五原、酒泉,杀2郡都尉。汉武帝决定尽全力打击匈奴。他命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7万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兵3万出西河;重合侯莽通率4万骑兵出酒泉,大举进攻匈奴。狐鹿姑单于得报,乃采用且鞮侯单于的做法,将辎重人口北移,徙至赵信城以北的郅居水(今蒙古色楞格河)  北岸。匈奴左贤王也将其部众北移,过余吾水六、七百里,居于兜衔山。一切准备停当,狐鹿姑单于亲提精兵南渡姑县水(今蒙古图音河),迎击汉军。  汉军分3路出击。御史大夫商丘成出塞后,一路搜寻匈奴军,至追邪径,未发现敌兵,便引军南返。匈奴见商丘成军后撤,急遣大将与降将李陵将3万骑兵追击汉军,在浚稽山,赶上汉军。双方大战9日,汉军且战且退,杀伤匈奴军甚众,至蒲奴水(今蒙古翕金河),匈奴军愈战愈不利,遂退走。  重合侯莽通出酒泉,行进千余里,至天山,遇匈奴大将偃渠与左右呼知王率2万余骑兵来攻。临战,偃渠见汉军兵强势众,胆怯,不战自退。莽通无功而还。为了保障莽通军侧翼的安全,汉武帝还令闿陵侯成娩率楼兰、尉犁、危须等西域6国之兵,进攻与匈奴亲善的车师。结果成娩大获全胜,尽俘车师王及其吏民而归。  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塞后,在夫羊句山与匈奴右大都尉及卫律所率的5千骑兵相遇,李广利以2千骑兵出战,杀伤匈奴军数百人,匈奴军溃散,李广利挥军北追,一路扫荡,无人敢挡,至范夫人城(今蒙古南戈壁省达兰札达加德西)。正在这时,西汉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巫蛊之变,李广利以前曾密谋更换太子的事泄,其妻子儿女皆被下狱问罪。消息传到军中,李广利十分忧惧,不敢立即回军,欲 深入要功 ①以赎罪,便指挥汉军继续北进,抵郅居水。匈奴军早已退走,李广利令护军率2万骑兵渡过郅居水寻战。汉军2万骑终于与匈奴左贤王部左大将所率2万骑相遇,激战1日,汉军杀左大将,斩杀甚众,得胜而回。李广利部下军长史与决眭都尉煇渠侯见李广利 危众求功 ②,恐怕日久必为匈奴所败,遂打算拘禁李广利,引汉军回撤。李广利得悉消息,斩长史。但军心已不稳,士卒也极度疲劳,李广利无奈只好下令撤军。汉军退至速邪乌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被匈奴孤鹿姑单于亲领5万骑兵拦截。激战中,双方伤亡都很大。匈奴乘夜在汉军阵前挖了一条深数尺的壕沟,然后从汉军背后发动猛袭,汉军大乱,全军覆没,李广利兵败投降,一年后,被杀。这样,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第五次出击,也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匈奴的最后一次大战,终以汉军的惨败而结束。汉武帝对此战的失败极为痛心,他下诏称: 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③。  此时,由于连年对外用兵,西汉的国力、军力大损,民怨纷起,各种矛盾激化,许多地方都爆发了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巫蛊事件,卫太子兵败自杀,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年老的汉武帝深悔自己过去的劳民伤财。  于是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诏自责,拒绝了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决定停止对匈奴用兵,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禁苛暴,止擅赋④,让民众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这就是有名的 轮台诏令.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终年71岁。临终前他指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c、左将军上官桀辅佐其于刘弗陵,即汉昭帝。昭帝时年8岁。霍光等继续了汉武帝终前规定的 与民休息 的政策,到汉宣帝时西汉又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①   《汉书?匈奴传》。  ②   《汉书?匈奴传》。  ③   《汉书?西域传》。  ④   《汉书?西域传》。  汉武帝统治后期对匈奴的5次用兵,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无功而还,或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没。究其原因,虽与国力损耗过大,军力下降,战马严重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作为最高统帅的汉武帝本人的失误。  经过前一阶段的几次重大胜利,汉武帝渐渐失去了清醒的头脑,日益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在战略指导思想上,不再有全盘、周密的考虑,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战略布署,甚至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盲目出兵,以致劳师损财,得不偿失,也给匈奴拦截远征汉军以可乘之机;在战役组织上,没有认真协调多路出击的汉军之间相互配合,造成他们各自为战,甚至让步兵孤军远出千里,到不适合步兵作战的荒漠地区与匈奴骑兵作战,从而给匈奴军各个击破提供了便利;在用人方面更是集中体现了汉武帝晚年的昏庸。他不再象以前破格提拔卫青、霍去病那样,选派优秀将领统军出战,而是重用毫无军事统帅之材的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夫人李氏的哥哥,汉武帝为了让他立功,每每让他作为主帅统兵出征。但从李广利4次出击匈奴,直至全军覆没,投降匈奴的过程看,李广利在军事指挥上是庸材,这一点汉武帝不可能没有看出来。汉武帝一味重用李广利,也说明汉武帝在失去卫青、霍去病之后已无可用的征战主帅,将才的匮乏,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反观匈奴,虽然整体实力已远远低于西汉,战争主动权也不在其手,但它能吸取以前战败的教训,利用汉军的种种失误,使汉军的5次远征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五)西汉后期对匈奴的战争  汉昭帝即位后,在霍光等人辅助下,致力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此时,匈奴经过汉武帝几十年的穷追猛袭,疲困已极,元气丧失殆尽,其衰落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孤鹿姑单于死。匈奴统治集团在立单于问题上发生矛盾,最后左谷蠡王壶衍鞮立为单于,但匈奴内部出现了分裂的迹象。壶衍鞮单于新立,匈奴恐西汉发动进攻,为了表示和解之意,匈奴送还了苏武等以前扣留在匈奴不愿投降的西汉使者。  但是到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匈奴又开始袭扰汉边。是年秋,匈奴骑兵侵入代郡,杀代郡都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匈奴又以2万骑兵,分成4队,同时进犯汉边。汉军发兵迎击,击败匈奴军,追斩捕虏9千人,并生擒其瓯脱王。匈奴见瓯脱王被擒,恐其引汉军来袭,又往西北远徙。  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侦知酒泉、张掖一带汉军兵力薄弱,欲出兵抢夺两郡。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匈奴的计划,立即加强了戒备。不久,匈奴右贤王、犁汗王率4千骑兵,分为3队,侵入张掖的日勒、屋兰、番和等地,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迎敌,大败匈奴军,杀犁汗王,匈奴逃脱者仅数百人。从此,匈奴不敢再入袭张掖。第二年,匈奴3千余骑侵入酒泉,掠杀数千人。随后数万骑兵南下寻机入侵汉边。此时,西汉边防军已严加戒备,匈奴军无机可乘,退去。  昭帝时,由于霍光等坚决执行 与民休息 的政策,致力于恢复经济,增强国力,因此对匈奴采取守势,仅在昭帝末期,利用匈奴、乌桓交战之机派度辽将军范明友将兵2万骑,出辽东击匈奴,匈奴军怯战,不战自退,范明友乘机袭乌桓,斩杀6千余人,其中包括乌桓3个王。  匈奴见汉兵强大,不敢再南下,便向西域发展,进攻与西汉有 和亲 关系的乌孙,夺其车延、恶师等地。乌孙向西汉求援。恰在此时,平元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死,汉军未出。霍光等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仅27天即因其放纵无度而废之。随后,又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宣帝即位,乌孙又遣使请求西汉出击匈奴,并愿以5万精骑配合汉军。  此时,西汉经过十余年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国力殷富、兵强马壮的盛世局面。汉宣帝和霍光决定出兵打击匈奴。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宣帝下令挑选全国的精兵组成远征军,并任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率兵4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将兵3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率兵3万余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率兵3万余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率兵3万余骑,出五原。5位将军共统兵16万骑以上,各出塞2千余里寻歼匈奴军。另外,汉宣帝还令校尉常惠督护乌孙发兵5万余骑,从西边进击匈奴。匈奴得悉汉军大举来攻的消息,急忙将人畜向北方远徙。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春,5将军率军从长安出发。度辽将军范明友出塞1200余里,至蒲离候水,歼敌700余人,获马牛羊万余头;前将军韩增出塞1200余里,至乌员、候山一带,歼敌百余名,获马牛羊2000头;蒲类将军赵充国本与乌孙相约在蒲类泽会合后,共攻匈奴,但乌孙军先到,见汉军未到,便退走。赵充国率军出塞1800余里,未能与乌孙军会合,便转而向西,在候山遇匈奴小股部队,杀单于使者蒲王以下300余人,获马牛羊7000余头,得知匈奴已远去,便引军退回;祁连将军田广明出塞1600里,至鸡秩山,斩俘19人,获马牛羊百余头。这时,西汉出使匈奴的使臣冉弘等从匈奴返回,遇田广明军,告诉他鸡秩山西边有大队匈奴人马。但田广明怯战,拒绝听从部下劝谏。下令退军;虎牙将军、云中太守田顺出塞800余里,至丹余吾水即止兵不进,下令回军,并诈称斩俘1900余人,获马牛羊7万余头。  常惠率乌孙军回军途中攻入匈奴右谷蠡王王庭,斩俘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汗都尉、千长、将以下39000人,获马牛羊骆驼等牲畜70余万头,大获全胜。  汉宣帝和霍光发动的这次5路大军远征匈奴之战,是西汉对匈奴作战以来出动精锐骑兵最多的一次,共达16余万精骑,表明了宣帝欲彻底摧毁匈奴的决心。但是其结果却十分不尽人意,取得的战果微乎其微,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匈奴早有所防,人畜军队早已远遁有关,但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主帅的汉宣帝和霍光(宣帝前期仍由霍光辅政)不具备汉武帝那样的 雄才大略 ,缺乏统兵之才。对这次出兵,他们没有确立具定的战略目的,制定具体的战略计划,只是笼统地规定5路大军各出塞2000余里,使统兵之将不知自己的战略任务,而且没有统一指挥,5路大军各自行动、各行其事,因此5路大军没有一路进至预定歼敌地区,便各自引军撤回了。  五月,各路汉军返回。宣帝下令将虎牙将军田顺、祁连将军田广明下狱问罪,2人自杀。其余3将赦免不罪。封常惠为长罗侯。  汉军这次大举出击,虽未给匈奴造成直接打击,但在匆忙北徙途中,其民众及畜产的损失极为严重,实力愈发衰落。匈奴深恨乌孙。这年冬,壶衍汗单于亲领万余骑兵进攻乌孙,捕虏不少人口,但是匈奴军在回军途中,遇大雨雪,冻死不少人,生还者尚不到1/10。与此同时,匈奴北面的丁令、东面的乌桓、西面的乌孙乘机进攻匈奴。交战中匈奴损失人口数万,马数万匹,牛羊更是无数,再加上冻饿而死,匈奴部民死者3/10,畜产死亡过半,国力更加虚弱。原被匈奴征服的诸国纷纷摆脱匈奴的控制。西汉也乘机出动3000骑兵,分3路,同时进攻匈奴,捕虏数千人。匈奴无力再战,自此匈奴鲜来袭扰汉边。  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匈奴壶衍汗单于死,其弟左贤王虚闾权渠立为单于。此时,西汉见匈奴势弱,为减轻百姓负担,撤去了一些外城(西汉建于塞外用于屯兵守边之城)。虚闾权渠单于闻讯大喜,欲与汉和亲。其左大且渠却与呼卢訾王各将万骑南下,欲相机袭汉。匈奴军未到汉边,其兵3骑逃亡入汉投降,报告匈奴军将来之事。汉宣帝立即下令调集边郡骑兵屯于要害之处,严加防范,并命大将军军监治众等4人,将兵5千骑,分3队,出塞迎敌。匈奴军发现有人逃亡入汉,便不敢再犯汉边,退走。治众等各出塞数百里,未见匈奴大军,仅捕虏数十人而回。这一年,匈奴又遇大饥荒,人民畜产死亡十分之六七,实力进一步衰落。  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右贤王屠耆堂立,是为握衍朐鞮单于。  握衍朐鞮单于即位后,与西汉修好,派其弟伊酋若王胜之入汉献礼。但是握衍朐鞮单于在内部大肆排挤、诛杀虚闾权渠单于的旧臣和子弟近亲,激化了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握衍朐鞮单于即位后不久,与他素有矛盾的日逐王即率部众数万骑降汉。宣帝封其为归德侯。其后匈奴内部更加分崩离析。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匈奴左部贵族立稽侯■为呼韩邪单于,发兵西击握衍朐鞮单于。握衍胸鞮单于战败自杀。随之匈奴各地贵族纷纷自立为单于,出现了5单于争位的局面。  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呼韩邪单于被其兄西部郅支单于击败,乃于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降汉,引部众南移,居汉边塞以外。第二年呼韩邪单于入朝觐见,宣帝以高于诸侯王之礼,迎送呼韩邪单于,并赐予大量财物。次年,呼韩邪单于再入朝,宣帝对他恩礼如初。  西部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后,进入单于庭,成为统治匈奴的主要力量,后见呼韩邪单于降汉,自感难以与之抗衡,遂引众而西,先后击败匈奴右部的伊利目单于和西域乌孙,并趁势击破坚昆,迫降乌揭、丁令。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病逝,元帝即位。元帝即位不久,郅支单于杀汉使谷吉,因怕西汉发兵攻袭,又率众西移,迁至康居东南,与康居联合,侵袭四周西域诸国,强迫他们向其纳贡,严重威胁西汉在西域的利益。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在副校尉陈汤力主之下, 矫旨 发兵,调集西域诸国军队及汉车师戊已校尉屯田卒共4万余人,分两路进击郅支单于。那支单于兵败被杀,其阏氏、太子、名王及1500余人均战死,400余人被俘,其余1000余人投降。至此,西汉彻底消灭了匈奴对抗势力,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元帝对他礼赐如初,并将后宫良家子王嫱(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号 宁胡阏氏.从此匈奴单于不断朝汉,并遣子入侍,直至西汉末,汉匈一直和平共处。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自高祖刘邦至汉元帝,历时160余年,终于以西汉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是以汉族为首的北方各族人民反对匈奴奴隶主贵族集团野蛮劫掠、杀戮无辜的正义战争,同时也是西汉王朝统一北方的战争。  西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扩展了西汉王朝的北部疆域,使其北达今贝加尔湖,西至今巴尔喀什湖,东临大海。同时加强了北方各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封建大帝国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汉匈双方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统帅和军事将领,如汉武帝刘彻、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 飞将军 李广,以及韩安国、赵充国、公孙贺、李陵等,另外还有匈奴冒顿单于等,他们以及他们经历的每一次重大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八、西汉通西域的战争  西汉时期,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统称为西域。这是广义的西域。  狭义的西域,仅指今新疆天山南北,即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以东,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区。西汉初,这里有36个小国,后又分为50余国。  西域诸国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周边。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且末、小宛、精绝、扞弥、于阗、皮山、莎车等国,被称为 南道诸国 ;在盆地的北缘有危须、焉耆、尉犁、乌垒、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国,被称为 北道诸国 ;在盆地西南、葱岭一带有蒲犁、无雷等国;在盆地的东端有楼兰,后称鄯善。这些国家语言不一,习俗各异,互不统属,人口少则几百,多则数万,一般为几千人到两三万人,龟兹人口最多,才8万人。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居民多从事农牧业,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单纯从事畜牧业,以畜产品等与邻国交换粮食等农产品。有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有相当发展,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楼兰人就懂得制造铁兵器。  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域。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种人。西汉文帝时,原来游牧于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被匈奴逼迫,西迁至此,挤走了塞种人。其后,原居住于河西一带的乌孙,为了摆脱匈奴的羁绊,也向西迁徙到此,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以北地区,称大月氏,少部分留下来,称小月氏。乌孙有63万人(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种人和月氏人),他们与匈奴同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以南的天山缺口,由姑师控制。姑师后来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一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  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踰葱岭,可至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踰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  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 僮仆都尉 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  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西域的交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府和西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一)征服楼兰之战  楼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扼西汉通往西域的要冲。西南通扞泥、且末、小宛、精绝、于阗等国,北通车师(姑师),西北通焉耆、龟兹等,东当白龙堆,通敦煌。国都为楼兰城(今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沙漠多,水草少,以畜牧业为主,农田不多。人口1万余,胜兵二、三千。  汉武帝通西域后,西汉使者经常往来途经楼兰,让楼兰供应粮食和饮水,一年中多至十几批,有的使者甚至劫掠楼兰人,引起楼兰的厌烦和不满。楼兰仰仗匈奴的支持,数次出兵攻劫、袭杀汉使,有时充当匈奴耳目,向其密报汉使动向,让匈奴出兵拦截汉使,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受到很大阻碍。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从票侯赵破奴率兵数万击姑师(车师)及楼兰。姑师也多次袭杀汉使。赵破奴令数受楼兰追杀、拦截之苦的王恢为先锋,率700人,攻破楼兰,俘楼兰王。楼兰降服于西汉。汉武帝封王恢为浩侯。  匈奴闻楼兰降汉,遂发兵出击楼兰。楼兰不敢抵敌,只好分遣王子入质西汉与匈奴,向两面称臣。李广利征大宛时,楼兰受匈奴指使欲发兵袭取汉军后队,被汉军发觉。汉将正任文领兵从小道袭取楼兰,擒楼兰王。楼兰王诉苦说: 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①。汉武帝体谅其处境,放他回国。以后匈奴不甚亲近楼兰。  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楼兰国遣使来接在汉为质的王子回国即位。但汉以王子犯罪,已将其处以宫刑,不便送其回国,乃找借口,拒绝楼兰之请。于是楼兰改立他人为王。后楼兰王又死,匈奴抢先将楼兰质子安归送回国即位。自此,楼兰倒向匈奴,继续拦截汉使。安归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西汉。  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遣平乐监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其后西汉常遣吏卒在其伊循城(今新疆若羌东米兰附近)屯田,镇抚其国。  并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  ①   《汉书?西域传》。  (二)与匈奴争夺车师(姑师)之战  车师,原名姑师,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东边缘,扼天山缺口。其国都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北)。北通楼兰,西通焉耆、龟兹等,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姑师对过往的汉使索要食粮、饮水等也甚感烦劳,常攻劫汉使,或充当匈奴耳目,让其出兵袭截汉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令从票侯赵破奴击破姑师,威震乌孙、大宛等西域诸国。其后姑师改称车师。因其距汉远,亲近匈奴,敌对过往汉使仍具有很大威胁。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以匈奴降汉的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一称闿陵侯),率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兵来救车师。汉军失利,退回。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令重合侯莽通(一称马通)率4万骑兵击匈奴,途经车师北。莽通令成娩率军中楼兰、尉犁、危须等西域6国兵,进攻车师,以扫除大军前进的障碍。6国兵将车师团团包围,车师投降,臣属于汉。  但汉昭帝时,匈奴又降伏车师,并遣4千骑兵仿西汉屯田制在车师屯田,监护其国。  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遣田广明等五将军击匈奴。匈奴屯田车师的骑兵惊去。车师又臣属于西汉。  匈奴对车师降西汉极为不满,令其遣太子军宿入匈奴为质。军宿母为焉耆人,他不愿入匈奴为质,逃往焉耆。车师更立乌贵为太子。乌贵即位后,与匈奴联姻,亲近匈奴,与其勾结,劫杀汉通乌孙的使臣。  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秋,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率屯田渠犁的田卒1500人,及西域诸国兵万余人,共击车师。破交河城。因乌贵在交河城北的石城,未能抓到他。后汉军粮尽,退回渠犁。不久,郑吉、司马憙再次发兵击石城。乌贵向匈奴求救,匈奴拒绝出兵。于是乌贵投降汉军。为使汉军相信,他还听从其贵人苏犹的建议,击破匈奴边国小蒲类。  匈奴闻车师又降汉,发兵来攻。郑吉、司马憙引兵北上迎敌,匈奴军不敢前进。郑吉、司马憙遂留20人留守乌贵左右,自引兵还渠犁。乌贵恐匈奴来攻,性命不保,乃率轻骑出奔乌孙。郑吉遂令吏卒300人屯田车师。匈奴单于派兵来争,郑吉、司马憙乃率全部1500名渠犁屯田卒赴车师,迎击匈奴军。匈奴添兵,汉军抵敌不住退保车师城中。汉宣帝急遣长罗侯常惠,率张掖、酒泉2郡骑兵来救。匈奴军见汉军大队来攻,退去。郑吉复还渠犁。  乌贵逃到乌孙,乌孙上书西汉,称欲将乌贵留在乌孙,以备将来车师有急,可从西面出击匈奴。于是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西汉从焉耆召还车师故太子军宿,立其为车师王,将车师一部分国民迁往渠犁。匈奴也立兜莫为王,率余众保博格达山北麓。自此车师分为前、后两部(亦称前、后国)。后部王都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  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分据西域的日逐王降汉。从此西域完全属西汉统治。汉置西域都护,以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驻乌垒城,镇抚西域诸国。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西汉又置戊己校尉,驻车师前国。其后,前部王复还交河城。  (三)远征大宛之战  大宛,中亚古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中、上游。该国出产良马,尤以汗血马著称,号称天马子。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到过大宛,受到大宛王的热情接待。汉武帝听张骞说大宛出产良马,便遣使持千金及金马赴大宛求购。大宛王毋寡爱其宝马,不愿给汉,汉使以大军将至相威胁。毋寡认为西汉远在东方,不会派大军远袭大宛,乃袭杀汉使,掠走其财物。  汉武帝闻使者被杀,财物被劫,不禁大怒,立命李广利任贰师将军,发兵数万远征大宛。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军出征,一路所经各国都不愿向汉军提供食粮,饮水,闭城抗拒汉军。李广利只好逐个攻打,能攻取的,汉军可以得到一些粮食、饮水;连攻数日不能下者,只好绕城继进。汉军一路消耗过大,到达大宛东境郁成城时,仅剩数千人,且个个饥饿疲困。郁成城守军顽强抵御,汉军攻城不克,自己却伤亡惨重。李广利见汉军锐气已尽,连郁成城都不能攻克,更何况大宛都城了,于是下令撤军,回到敦煌。这次出征前后两年时间,汉军生还者不过十分之一、二。李广利上书请求罢兵,汉武帝十分不满,下令玉门关守将不许李广利军一人入关。李广利心中恐惧,只好屯兵敦煌。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夏,浞野侯赵破奴击匈奴,其所部2万骑兵全军覆没。朝臣以为应停止进攻大宛,专力打击匈奴。汉武帝认为,大军已发,却不能降伏大宛小国,有损汉在西域的威望,西域诸国将轻视汉朝,不利于汉对西域的统治,因此他坚持要征服大宛。他将竭力反对出兵大宛的邓光等人下狱问罪,然后动员全国的力量准备第二次远征。他下令赦免囚徒,让他们从军,又调集恶少年 及边骑6万人,交李广利指挥,还有大量自愿从军者,远征军总数约10万之众。另外,还征集了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数以万计,驮运军粮及兵器弓弩等。受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有50余位校尉。由于大宛城的用水都是引自城外,汉武帝下令征集了大批水工,用以断其水源,并利用引水入城之孔道攻入城内。为加强边郡防卫,汉武帝还增调戍甲卒18万,驻于酒泉、张掖以北,置居延、休屠2部都尉分统,卫宿敦煌,又发天下七科谪,负责给李广利军运送军粮。在去敦煌的路上,人车相连,络绎不绝。汉武帝还拜两位颇知马者为执驱马校尉,以待攻破大宛后挑选良马。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命李广利再度远征大宛。这次汉军人多势众,声势浩大,沿途小国不敢对抗,纷纷开城出迎,供给食粮和饮水。只有轮台(今新疆轮台)抗拒汉军,闭城紧守。汉军攻数日,破城,屠轮台,此后无人敢挡。为了便于沿途获得足够的食粮和饮水,汉军分作数队西进,李广利率主力3万人首先抵大宛。大宛出兵迎敌,被汉军杀败,宛军退守郁成城,企图象上次那样拖垮汉军。李广利吸取教训,不再与郁成城守军纠缠,绕过该城,直袭大宛都城贵山城,首先切断其水源,然后将贵山城团团包围,日夜攻打,连攻40余日,破其外城,杀大宛勇将煎靡。大宛统治集团内部终于发生内讧,其贵人多怨大宛王毋寡匿宝马、杀汉使,招致如此大祸,于是共同杀死毋寡,遣使持毋寡首级赴汉营求和,表示愿将良马驱出供汉军挑选,如果不许和,则杀尽良马,与汉军血战到底。此时,康居派兵来救大宛,驻在附近。李广利又获知贵山内城已有汉人帮助宛人凿井取水,且存粮尚多,他与众将商议,首恶者毋寡已除,如果不许大宛降,其拼死坚守,汉军久攻不下,待汉军疲极,康居再来进攻,汉军就危险了,于是答应大宛的要求,停止进攻内城。大宛也赶出所有马匹,任汉军随意选取,同时还供给汉军大量粮食。汉军取其宝马数十匹,中等以下马3千余匹。又立大宛贵人中过去对汉亲善的昧蔡为大宛王,与他盟誓后,撤兵东归。汉军始终未能进入贵山城内城。从此大宛服属西汉。  李广利大军舍弃郁成城,西攻贵山城之时,在其大军之后,校尉王申生和曾任鸿胪之职的壶充国率千余人的一支汉军到达郁成城。王申生向郁成城守军索要食物、饮水,被拒绝,于是他轻率地下令攻城。此时,李广利大军已西去200里,郁成城守军侦知王申生人少势孤,便于一日清晨以3千兵马出城突袭汉军。王申生全军覆没,仅数人逃脱,报告李广利。李广利命搜粟都尉上官桀攻打郁成城。经过激战,郁成城守军终于抵敌不住,战败投降,郁成王逃往康居。上官桀率军追至康居,向康居要人。康居见大宛已破,遂将郁成王交与上官桀。上官桀手下上邽骑士赵弟在途中杀郁成王。  汉军击败大宛,威震西域。西域诸国纷纷遣子弟入汉贡献,并作为人质。  汉武帝对讨伐大宛的胜利,十分欣慰,封李广利为海西侯,赵弟为新畴侯。  从征将士升任九卿者3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  破大宛后,西汉自敦煌以西至盐泽,沿途修筑烽燧亭障,并在轮台、渠犁一带实行军事屯田,置使者校尉管理,为去西域的汉使提供住处和食粮、饮水。在西域都护正式设立之前,使者校尉实际上成了代表西汉政府领护西域各国的官员。  (四)降伏龟兹之战  龟兹,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国都延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国东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乌孙。有人口8万余,拥兵2万余。在西域城郭诸国中最为强大。  汉武帝通西域后,龟兹夹在西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多次反复,袭杀汉使。汉昭帝元凤中(公元前78年左右),汉使傅介子出使大宛,途经龟兹,责问其王。龟兹王向傅介子谢罪。待傅介子从大宛返回,龟兹王告诉他,匈奴使乌孙的使者返回也住在龟兹。傅介子率随从吏卒,袭杀匈奴使者。后汉昭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任命入汉为质的扞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屯田轮台。  当初,李广利破大宛回军途经扞弥,恰逢赖丹要去龟兹为质。李广利派人责问龟兹王,不许他入质别国王子,并将赖丹带回长安。这次汉使赖丹率军屯田轮台,龟兹贵人姑翼向其王进言:赖丹受汉官,逼近龟兹屯田,一定会对龟兹造成威胁。龟兹王听从姑翼之议,派兵攻杀赖丹,后又害怕,遂上书谢罪,西汉没有立即出兵。  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长罗侯常惠,监护乌孙发兵5万大破匈奴后,回朝途中,上书请击龟兹,以偿杀赖丹之罪。大将军霍光令其见机行事。于是,常惠调集龟兹以西诸兵2万人,又遣副使调集龟兹东面诸国兵2万人,令乌孙发兵7千,从三面进击龟兹。龟兹王极为惊恐,急忙相告,杀赖丹是前王听信贵人姑翼所干,于己无关,并执姑翼来见常惠。常惠斩姑翼,罢兵。  其后龟兹王绛宾娶乌孙汉解忧公主之女为夫人。绛宾及其后多次入汉朝,与汉亲,诚心臣服于西汉。  (五)击破莎车之战  莎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扼西汉通西域的要冲,东南通皮山、于阗,西南通蒲犁、无雷、月氏,西北通疏勒。国都为莎车城(今新疆莎车附近)。  汉武帝通西域后,莎车与西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不断遣子入汉为质。汉宣帝时,莎车王位绝嗣,莎车国人欲自托于汉,又得乌孙之心,乃请立乌孙汉公主之子万年为王。当时万年正在西汉,汉遣使奚充国送万年赴莎车即位。  但万年暴虐,令莎车人大失所望。莎车前国王之弟呼屠征杀万年及汉使奚充国,自立为王,并出兵逼迫周围邻国一同叛汉,致使鄯善以西,道路不通。  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卫候冯奉世护送大宛等国使臣回国,途经鄯善国伊脩城,驻守于此的汉都尉宋将向他报告了莎车的不轨行为。此时,西域都护郑吉在北道诸国间。冯奉世与副使严昌商议,认为如不立即攻莎车,待其势力强大将难以制服,那样必然危及汉在西域的统治。于是冯奉世下令调集诸国之兵,共15000人,进击莎车,破莎车城,呼屠征自杀。冯奉世另立莎车王其他昆弟为王。其余诸国叛乱也被平息,恢复了西汉在这里的统治。汉宣帝拜冯奉世为光禄大夫。  西汉通西域的战争,既是斩断匈奴右臂,彻底打败匈奴的战争,也是统一西北地区,扩大疆域的战争。经过汉武帝、昭帝、宣帝等几代的努力,终于清除了匈奴在这里的残余势力,确立了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统治,为后世西域地区完全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九、西汉末农民起义战争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西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外戚王莽于公元8年夺取了刘氏政权,建立 新 朝。王莽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企图通过实行复古 改制 ,来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结果 改制 失败,致使已经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终于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按照起义的地区,大体可分为3个系统,即:今湖北西北王匡(?~公元25年)、王凤领导的绿林军;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樊崇(?~公元27年)领导的赤眉军;今河北一带铜马、大彤、尤来等大小数十支总数上百万人的起义军。河北一带的起义军人数虽多,但各部不统一,所以其影响、作用和活动范围均不及绿林军和赤眉军。  (一)绿林军推翻新莽政权的战争  新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今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阳一带)地区发生严重饥荒,灾民无数,他们四出到野泽掘取野菜充饥,因人数众多,时常发生纠纷。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凤总是站出来,主持公道,为大家排忧解难,受到灾民拥戴,被推为首领。于是王匡、王凤领导灾民,组成起义军。最初他们只拥有数百人,后来南阳(今属河南)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也聚众来投,队伍壮大。他们以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为基地,四出攻打附近的乡聚,杀富济贫,史称 绿林军.几个月后,队伍壮大到八、九千人。  绿林军起义后不久,山东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并很快扩展到十余万人。全国其他地区也都相继爆发农民起义,震撼了新莽的统治。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改变了以前招降、收买的手段,组织了百万以上的军队对农民起义军实行全面镇压,重点放在以赤眉军为主的东方。对于绿林军则命令荆州牧率精兵2万进行围剿。  1。云杜之战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荆州牧发兵进攻绿林军。王匡闻讯,率绿林军出山迎敌。绿林军以主力在新莽军必经的云杜(今湖北京山)附近设下埋伏,由马武率一部兵力切断敌退路。新莽军到达后,绿林军优兵四起,莽军惊慌失措,数千人被歼。荆州牧率残军回窜,又遭马武军截杀,荆州牧被俘,其余被歼。绿林军缴获了莽军全部辎重。随后,绿林军乘胜攻克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然后回师攻占云杜和安陆(今湖北安陆北),擒获王莽派来巡视的大司马士。  云杜之战是绿林军自起义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的胜利。从此绿林军威名大震,附近义军、农民纷纷来投,队伍迅速发展到5万余人。  第二年,王莽又派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率兵进攻绿林军。这时,绿林山一带发生了疫病,起义军死亡过半。为了避免在不利情况下与莽军作战,以及防止疫病吞噬全军,四月,绿林军决定分兵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公元25年)率领,西入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吸引莽军的注意力,称 下江兵 ;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及朱鲔、张卬(一作张印)  率领,北上南阳,这是绿林军主力,称 新市兵.七月,新市兵进入随县,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聚集数千人起兵响应,称 平林兵.汉室宗亲刘玄(?~公元25年)在这时加入平林兵中。同年冬,汉宗室、南阳豪强、舂陵(今湖北枣阳南)人刘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兄弟也聚集宗族子弟、宾客七、八千人起兵,加入绿林军,称 舂陵军.十二月,下江兵转战至随县与主力会合,绿林军声势更为浩大。  2。沘水之战绿林军进入南阳后,南阳郡前队大夫(即郡太守。王莽改制改称)甄阜、郡属正(即郡尉)梁丘赐立即调集10万大军前来镇压。莽军在小长安聚(今河南南阳南)小胜舂陵军后,便不再将绿林军放在眼里。甄阜、梁丘赐下令将辎重全部留在后方,轻装前进。莽军渡过潢淳水,前临沘水(今河南泌阳西),依两水立营。甄阜、梁丘赐又下令毁掉兵营房舍,砸碎釜甑,拆毁后方桥梁,欲与绿林军决一死战。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绿林军分两路向莽军发起进攻。下江兵为右翼,首先击破梁丘赐军,接着,左翼舂陵、新市、平林3支兵也击败了甄阜军。莽军全军溃败,甄阜、梁丘赐死于乱军之中,10万大军被歼及溺死于潢淳水达2万余人。绿林军又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  3。淯阳之战绿林军打败甄阜、梁丘赐军后,立即转兵向西,进攻严尤、陈茂军。此时,严尤、陈茂正在荆州地区镇压当地起义军,闻甄阜、梁丘赐兵败身亡,急忙挥军北上,企图占据宛城(今河南南阳),挽回南阳莽军失败后的不利局势。  宛城是中原重镇,西屏武关,北通洛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严尤、陈茂率军到达淯阳(今河南南阳东)地区时,与绿林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  绿林军奋勇冲杀,歼敌3千余人,号称莽军名将的严尤,抵敌不住,与陈茂率残部狼狈逃走,放弃原计划,退守颍川。绿林军获得大批俘虏和装备,兵力扩大到十余万人,随即围攻宛城。  地皇四年二月,绿林军领袖为了扩大影响,在宛城南面的淯水沙洲上设坛,立刘玄为帝,国号 汉 ,建元 更始.4。昆阳之战刘玄称帝后,绿林军(汉军)一面由刘   率领主力继续围攻宛城,一面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兵北进,相继攻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以保障主力攻克宛城。  绿林军(汉军)不断发展壮大,接连攻城略地,使王莽终于认识到绿林军(汉军)对关中威胁最大,遂将镇压重点从东方的赤眉军转向绿林军。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三月,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征发各郡兵42万,号称百万,从洛阳南下援救宛城,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汉军)。  各地郡兵奉命向洛阳集中,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王邑、王寻率先头部队10万人,在颍川会合了严尤、陈茂军后,直逼昆阳。  此时,驻守昆阳的绿林军(汉军)仅八九千人。面对强敌,绿林军(汉军)将领在弃城而走,还是坚守拒敌的问题上发生激烈的争执。刘秀从全局出发,坚决主张坚守昆阳,以保证主力攻克宛城。正当议而未决之时,莽军已逼近昆阳城北,绿林军(汉军)将领们终于同意刘秀的意见,决定由王凤、王常坚守昆阳,派李轶、宗佻、刘秀等13骑乘夜突围,到郾县、定陵一带去调集援兵。  莽将严尤颇知用兵之道,他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提出:昆阳虽小,但城坚难攻,大军应绕过此城,先攻宛城绿林军(汉军)主力,绿林军(汉军)  主力一破,昆阳必将不战自破。但主帅王邑不知兵法,自恃兵众,欲血洗昆阳,再救宛城,他宣称: 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①。莽军列营百余座,将昆阳包围了数十层,旌旗蔽野,钲鼓之声闻于数十里之外,日夜攻打,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强攻。绿林军(汉军)战斗得极为艰苦,守将王凤一度动摇,向王邑乞降,但王邑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王凤投降。使守军认识到只有拼死坚守,以待援军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顽强地与莽军搏杀。最紧张时,城内居民也一起登城固守,打退了莽军无数次疯狂的进攻。  严尤见昆阳久攻不下,又建议:网开一面,撤去一角包围,让守军出逃,传播战败的消息,使宛城绿林军(汉军)胆寒。但王邑仍拒绝采纳,自恃兵多将广,一定要强攻下昆阳,以显示兵威。然而,他又不认真指挥作战,将攻城之事搁置一边,整日忙于向附近郡县勒索贿赂。  正当昆阳激战时,李轶、宗佻、刘秀等人在定陵、郾县紧急调集各路援兵,但一些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救援昆阳。刘秀提醒他们:如果能破敌,将来珍宝财物会比现在多万倍;如果为敌人所败,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于是各路援兵跟随李轶、刘秀开赴昆阳。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六月,李轶、刘秀率1万余援军赶回昆阳。刘秀率精锐步骑兵1千余人为前锋,李轶领主力在后,前至距莽军四、五里列成阵势。  王邑、王寻见绿林军(汉军)援兵人少,根本未将刘秀放在眼里,只派几千人开营迎战。刘秀立即向莽军发动猛攻,斩杀数十人,鼓舞了士气,接着又向莽军发动连续进攻,歼敌近千人,大败莽军,绿林军(汉军)士气大振。  此时宛城在绿林军(汉军)的长期围困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守将岑彭(?~公元35年)终于被迫投降。但这个消息尚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动摇莽军军心,假传宛城已破,绿林军(汉军)主力将至昆阳。消息传到昆阳城内,守军立刻士气高涨,更加坚决守城,并随时准备出城歼敌。莽军得此消息,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绿林军(汉军)在气势上已占据了优势。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决定对莽军中坚发起进攻,使其丧失指挥功能,造成莽军混乱,再乘机破敌,解除昆阳之围。他又精选了3千勇士,迂回到城西,涉过昆水,直攻莽军中坚。此时,王邑、王寻仍不以为然,他们见刘秀来攻自己,乃亲率万余人迎战。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下令各军不准擅自出战。刘秀指挥3千勇士,猛攻王邑、王寻军。莽军士兵多系被胁迫来的,本无斗志,经不住刘秀军的猛攻,很快溃败奔逃,其余各军因未得到出击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刘秀军击败王邑、王寻的中坚,斩杀王寻。此时昆阳城绿林军(汉军)见莽军阵脚已乱,立即开城杀出,与援军内外夹击,一时间杀声震天。莽军失去主帅,各军不知所措,乱作一团,很快全军崩溃,四散奔逃。此时又逢狂风暴雨,瓦掀石滚,绿林军(汉军)穷追猛撵,莽军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无数兵卒溺于■水(今河南叶县沙河),水为之不流。  王邑、严尤、陈茂仅率极少数残军逃回洛阳。绿林军(汉军)缴获了莽军大量辎重和装备,各种战利品堆积如山,绿林军(汉军)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  ①   《汉书?王莽传下》。  昆阳之战,绿林军(汉军)消灭了王莽的主力军,震动了新莽朝廷上下,使其统治临于土崩瓦解之势。这次战役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刘秀为绿林军(汉军)的胜利,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昆阳保卫战之后,绿林军(汉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激化。刘玄在农民将领李轶、朱鲔等人的支持下,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刘稷及其部将刘稷处死。刘秀表面无所举动,暗中却窥测时机,积蓄力量。  5。攻陷长安之战昆阳之战后,新莽统治末日来临。不仅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且统治集团内部也众叛亲离,不少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如天水豪强隗嚣占据陇西,蜀郡太守公孙述割据巴蜀等。王莽能控制的地区,仅剩洛阳至长安之间的狭窄地带。为了作最后挣扎,王莽将在东方与赤眉军作战的太师王匡(?~公元23年)、国将哀章调回,固守洛阳;命王邑从洛阳赶回长安,任为大司马,并任张邯为大司徒,苗?为国师;令都尉朱萌、右队大夫(即弘农太守。  王莽改制改称)宋纲防守武关;任命九位将军,均以 虎 为号,称 九虎将军 ,率北军精兵数万,在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回溪(今河南洛宁北)  一带布防。为了逼使九虎将认真防守,拼力死战,王莽将他们的家眷扣留在宫中做为人质。当时,新莽国库中有60多万斤黄金和无数珍宝,九虎将要求王莽散财励士,但王莽只给每位将领4千钱,引起九虎将和兵士的极大不满,无心作战。  昆阳大捷后,绿林军休整了近3个月,于同年八月,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北攻洛阳;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西入关中,直取长安。在此之前,刘秀已率兵攻取了颍川郡的父破(今河南陕县西南),招降了附近的5个县,被任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随后北渡黄河,到河北招降那里的各支起义军及州郡县王匡率领北攻洛阳的军队,一路进展顺利。九月,攻克洛阳,杀王匡、哀章。十月,刘玄将首都自宛城迁移到洛阳。  西路军在武关迫降都尉朱萌,攻杀右队大夫宋纲,占领了武关,进入关中。这时,析县(今河南西峡)人邓晔、于匡,弘农人王宪等起兵响应。绿林军(汉军)又在华阴击败了九虎将,迫使史熊、王况 二虎 自杀,另 四虎 逃亡,剩下郭钦、陈翚、成重 三虎 收集残兵退守渭口(今陕西华阴北)。李松率3千人与邓晔合兵进攻渭口,未能攻下。于是2人驻守华阴,以待后队,同时分兵出击莽军。邓晔命王宪率数百人,北渡渭河,进入左冯翊(今陕西西安北),向长安北侧迁回。王宪军所到之处,莽军望风归降。  李松也派部下韩臣向西直取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新莽波水将军窦融,并乘胜追至长安的长门宫(今陕西西安东北)。  绿林军(汉军)兵临长安,城内市民纷纷起而响应,举行暴动。王莽手中无兵可调,便效法秦二世,将狱中囚徒释放出来,编成军队,命将军史湛指挥,进攻绿林军(汉军)。但这支囚徒军刚过渭桥,便发生哗变,一哄而散,并掘毁了王莽的祖墓,焚烧其九庙。  十月一日,绿林军(汉军)攻入长安宣平门,与王邑、王巡等指挥的莽军激战。第二天,城中市民放火焚烧皇宫,引起王莽及众大臣极度惊慌。第三天,王邑指挥的莽军经过数日激战,伤亡惨重,无法抵敌,与王莽退守未央宫中的沧池渐台,企图依池拒守,做最后的挣扎。绿林军(汉军)与长安市民将渐台团团包围,猛烈攻打,王邑、王巡先后被杀,王莽无处可逃,长安商人杜吴冲上渐台,将王莽杀死。随后,绿林军(汉军)占领了整个长安城。新莽政权终于被推翻。不久,刘玄移都长安。  绿林军(汉军)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由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最终攻入长安,推翻新莽统治,其原因除人心向背等政治因素外,在军事上:其一,全国农民起义的迅猛发展,使农民起义军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莽军则陷入完全的被动。绿林、赤眉、河北等地的农民起义几乎同时爆发,且同样发展迅速,轰轰烈烈。各路起义军虽然在主观上缺乏主动的配合和支援,但客观上,各路起义军的迅猛发展,使王莽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只能派兵分头镇压,分散了兵力。莽军多方应付,疲于奔命,在战略上完全陷于被动。当绿林军处在最困难时,王莽将镇压重点放在东方,投入主要兵力进攻赤眉军,使绿林军摆脱了困境,迅速发展壮大。当王莽意识到绿林军对其统治已构成严重威胁时,一次又一次的军事镇压又全归于失败,终于被绿林军彻底推翻。因此绿林军的胜利,实际上也是整个起义军的胜利。其二,以王匡、刘秀为代表的绿林军将领,执行了正确的军事战略。云杜之战,关系到绿林军的存亡与发展。王匡正确地做出决断,不死守绿林山,而是主动出击,设伏于莽军必经之路,以少胜多,全歼莽军,使绿林军迅速发展壮大。  当绿林山疫病严重,队伍大量减员时,王匡等人果断舍弃根据地,分路行动,不仅使自己摆脱了困境,而且扩大了影响,进一步壮大了队伍。昆阳之战,刘秀胆识过人,充分体现出他杰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才能,是绿林军战胜数十倍之敌,消灭莽军主力的大功臣。其三,莽军将领庸碌骄狂,盲目轻敌。云杜之战,荆州牧率2万精兵,被王匡等不足万人之军全歼,不能说这不是因轻敌所致。沘水之战,甄阜、梁丘赐骄傲轻敌,致10万大军被绿林军以少胜多,2将兵败身死,也是轻敌所致。昆阳之战,莽军主帅王邑狂妄自大,盲目轻敌表现到了极点。莽军以42万大军南下救援宛城,是为夺取战略上的主动。但王邑看不到宛城所具备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迅速挥军南下,而是驻足昆阳,在一个无足轻重,不具任何战略意义的小城,为显示所谓兵威,以几十万大军与区区八、九千人进行决战,可见无能之极。严尤的两次建议,不能说不具备战略远见,但这些对莽军战略全局极为有利的良策,全被骄狂无能的王邑拒绝。莽军几十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坐视宛城失守,战略上丧失了可贵的时机。当刘秀等以区区万余人回救昆阳时,王邑不利用其兵力上的优势,全力围歼绿林军援军,而是仅出动极少部队与其交战,变优势为劣势,给刘秀等以可乘之隙,结果被斗志高昂的绿林军杀败,攻破中坚,主帅之一的王寻也被杀,牵动全军,几十万大军陷于混乱,终于战败溃散。实际上王邑哪怕采用严尤一条建议,或接受王凤投降,或以优势兵力围攻绿林军援军,都有可能使刘秀无用武之地。其四,莽军士气不高,兵无斗志。莽军中士兵多系强征而来的农民,有不少人还是临时强拉入伍的,他们对王莽随心所欲、脱离实际、搜刮式的 改制 早已恨之入骨,不愿为王莽统治集团卖命,士气极为低落,与农民起义军高昂的斗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绿林军能一次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客观原因。  (二)赤眉军反对新莽统治的战争  绿林军起义后的第二年(公元18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100多人在莒县起兵。当时青、并、兖、徐等州正发生严重的灾荒,广大农民无法生存,纷纷起而响应樊崇。很快这支起义军就发展到1万余人,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杀县吏,劫官府,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新莽地方郡兵,声势越来越大。后来,樊崇的同乡逢安,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集了数万人归附樊崇。比樊崇早1年起义的琅邪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南)妇女吕母率领的起义军,在吕母死后,其部众大多数也并入樊崇起义军。起义军已发展到十余万人。  最初,王莽集团对樊崇起义军十分轻视,尤其对起义军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以言辞为约束,甚为轻蔑,认为他们是 饥寒群盗,犬羊相聚 ①。后来见起义军日益壮大,地方郡兵屡遭败绩,特别是领青、徐2州牧事田况所率的4万大军也为樊崇起义军击破,王莽才渐感忧虑不安。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师羲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大兵镇压樊崇起义军。景尚、王党进入青、兖地区后,到处抢杀劫掠,引起当地人民的憎恶。樊崇见莽军来势汹汹,率领起义军避开其锋芒,与莽军周旋。  一直到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樊崇见莽军四处转战,已疲惫懈怠,于是指挥起义军对莽军发起突然进攻,景尚、王党猝不及防,其军遭全歼,景尚被杀,王党下落不明。  这一仗使王莽统治集团上下震动极大。同年四月,王莽又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公元22年)统十余万精兵东征,企图一举消灭樊崇起义军。樊崇闻讯,立即指挥起义军作好准备,为了避免与莽军交战时,双方混在一起,无法识别,樊崇下令全军用朱色涂眉,作为标识,由此被称为赤眉军。  王匡、廉丹率领莽军,一路奸淫抢掠,杀害百姓。在兖州无盐(今山东东平东),莽军打败了这里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杀死起义军1万多人。王匡极为得意,欲乘胜直扑梁郡(今河南商丘)赤盾军。廉丹劝他休整军队,以免兵士过分疲劳。王匡不听,竟自率军而走,廉丹无奈只好领兵相随。樊崇了解到莽军动向后,立即指挥泰山地区的赤眉军主力,急进至莽军南移途径的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地区,设下埋伏。王匡由于无盐的胜利,不把起义军放在眼里,大摇大摆地向梁郡前进。当莽军行至成昌时,遭到赤眉军的突然进攻,王匡、廉丹指挥莽军仓促应战,双方展开激烈的冲杀,互有伤亡,但赤眉军越战越勇,莽军渐渐支持不住,王匡见势不妙,弃军先逃,廉丹不肯逃走,被起义军杀死,莽军全部被歼。随后赤眉军又攻下无盐,守军1万余人也全部被歼。赤眉军乘胜西进,推进到濮阳(今河南濮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一线,威胁洛阳,与绿林军形成摇相呼应之势。  这时王莽感到赤眉军的威胁最大,急忙令国将哀章率30万大军驰援败逃至洛阳的王匡,准备再向赤眉军发动进攻。又派大将军阳浚率重兵驻防敖仓(今河南荥阳北)。后得知绿林军已建立政权,并围攻宛城,王莽又感到绿林军对关中威胁最大,急忙改变计划,把主力用于南方。  此后赤眉军在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交界地区,积极活动,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有力地配合了绿林军的行动。  ①   《汉书?王莽传下》。  (三)赤眉军攻灭更始政权(绿林军)的战争  当更始皇帝刘玄移都洛阳时,赤眉军正活跃于濮阳、颍川一带。樊崇亲率20余人赴洛阳联络。但刘玄拒绝与赤眉军合作,只授给樊崇等人一些空头官衔。樊崇见刘玄集团不怀好意,便在刘玄迁都长安之前,率众人潜出洛阳,继续领导赤眉军。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刘玄将首都移往长安。赤眉军乘更始政权西移的机会,立即兵分两路向西发展,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领,攻取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南击宛城;一路由徐宣、谢禄、杨音率领,进占阳翟(今河南禹县)、梁县(今河南临汝西南)。由于王莽政权已被推翻,起义目的已经达到,赤眉军中许多士兵离家长久,思乡心切,不愿继续从军作战,要求东归。樊崇等人认为部队东归必散,同时出于对刘玄集团的愤懑,决定西攻长安,以求新的发展。于是,这年冬季,樊崇、逄安和徐宣、谢禄等两路大军,分别由武关和陆浑关(今河南嵩县北)进攻长安。赤眉军沿途击败了更始抗威将军刘均和讨难将军苏茂两军,于次年(公元25年)正月,会师于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这时,刘玄派其丞相李松率大军前来堵截,结果被赤眉军打败,损失3万余人,李松弃军逃回。赤眉军继续向长安推进。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在郑地(今陕西华阴县北)拥立一个15岁的汉宗室后裔刘盆子为皇帝,国号也称 汉 ,年号 建世.随后顺利进占华阴地区,又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击破更始王匡、陈牧、成丹、赵萌、李松诸部,直逼长安。  这时刘秀也在河北称帝,并派大将邓禹攻取河东,从北面威胁长安。这样不仅削弱了更始政权的实力,而且迫使更始政权不得不派兵抵挡刘秀军,分散了兵力。  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刘玄与一部分绿林军将领的矛盾迅速激化。绿林军将领张卬等建议弃城东移,遭到刘玄拒绝,于是张卬与申屠建、廖湛、胡殷等密谋武力劫持刘玄东移南阳,但事机泄露,申屠建被杀,张卬、廖湛、胡殷发兵进攻刘玄,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刘玄逃出长安,奔入赵萌营中,因怀疑王匡、陈牧、成丹是张卬同谋,诱骗3人到赵营。陈牧、成丹先到,被杀,王匡闻讯,逃入长安。刘玄指挥李松、赵萌进攻长安,经过1个多月的战斗,王匡、张卬战败,投奔赤眉军。刘玄重新回到长安,但赤眉军已兵临城下。九月,王匡与赤眉军联合攻打长安宣平门(即东都门)。李松出战,兵败被俘,其弟城门校尉李汛被迫开门投降,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处死,更始政权灭亡。  绿林、赤眉这两支西汉末农民战争中最主要的起义军,在推翻新莽政权后不久,即陷入火并之中。在战争中,绿林军由于内部分裂,战斗力明显下降。在遭受赤眉军和刘秀两面夹攻的情况下,无能的刘玄作不出任何改变局面的军政决策,只以消极防御分兵抵挡的办法对付两面进攻,结果节节败退,使自己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其手下各部将领在战斗中,互不支援,各自为战,终于被各个击破。赤眉军抓住了更始政权(绿林军)的一系列失误,连战连胜,最终灭亡了建立两年零十个月的更始政权。但两支大军的火并,使刘秀得以坐享其成。  (四)刘秀统一河北的战争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玄移都洛阳后,不顾大多数绿林军将领的反对,派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的名义,持节北渡黄河,出使河北。  当时黄河以北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数十部农民起义军。他们各领部曲,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营强盛为名 ①,总共有上百万人。除了农民起义军外,还有不少豪强武装和新莽政权的残余势力。更始元年十二月,汉景帝第八代孙、赵缪王刘元之子刘林等人,立诈称汉成帝之子刘子兴的卜者王郎(?~公元24年)为帝,都邯郸,成为河北声势最大的割据力量。  刘秀到河北后,以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所过撤免贪官,平反冤狱,释放囚徒,恢复汉官名称,博得了相当一部分河北人士的好感,得到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信都(今河北冀县)太守任光首先表示支持刘秀,刘秀遂以此为基地,征发附近各县壮丁,得精兵4千。接着新莽和成(今河北晋县南)卒正(即太守)邳彤举城归附刘秀。昌城(今河北冀县西北)  人刘植、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人耿纯也各率宗亲子弟数千人,以其所据县邑,投靠刘秀。很快刘秀就聚集了1万余众。刘秀还招揽一些有才能的地主知识分子,如邓禹(公元2年~58年)、冯异(?~公元34年)等。为了扩大声势,刘秀还假借当地起义军城头子路和刁子都(一作力子都、刀子都)的名义,四处招集人马。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刘秀羽翼丰满,发兵进攻王郎。王郎派大将李育驻守柏人,刘秀军先头部队由前部偏将朱浮、邓禹率领,2将未探明敌情,冒然进军,被李育击败,辎重全部丢失。刘秀率主力在后,闻朱浮、邓禹失利,收其散卒,与李育交战,大破李育军,将失去的辎重全部夺回。  李育退守柏人城。刘秀攻之不下,遂引兵转而攻打广阿。这时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太守耿况、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太守彭宠各遣其将吴汉、寇恂等率领 突骑 (能冲突敌阵的重骑兵),前来协助刘秀进攻王郎,同时刘玄也遣尚书仆射谢躬领军到河北支援刘秀,刘秀兵力大增,遂东围钜鹿。  王郎部将王饶坚守钜鹿,刘秀军攻打月余不能下。后王郎遣倪宏、刘举率数万兵来救钜鹿,被刘秀军击败,战死数千人。四月,刘秀指挥大军进围邯郸,五月,城破,王郎被杀。从此,刘秀在河北站稳了脚跟。  刘秀攻灭王郎后,刘玄恐其势大难制,派人赴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罢兵回长安。同时撤消了耿况、彭宠等人的职务,任命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苗曾为幽州牧,并令谢躬率军屯驻邯郸,控制刘秀。刘秀以河北未定,拒绝了刘玄的命令,从此刘秀与更始政权之间出现裂痕。  刘秀的下一个目标对准了这里的农民起义军。他命令吴汉征集幽州10郡兵马,幽州牧苗曾阳奉阴违,被吴汉袭杀。接着刘秀又派耿弇攻杀韦顺、蔡充,翦除了更始政权在这里的力量。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刘秀首先进攻铜马起义军,双方战于鄡县(今河北钜鹿北)。当时铜马起义军拥众数十万,刘秀居劣势,他采取坚守营垒,耗其锐气的策略,不与其大军交战,专断其粮道,消灭铜马军的小股部队。相峙月余,铜马军兵疲粮尽,乘夜退走,刘秀挥军紧追,在馆陶(今河北馆陶)击败铜马军。后高湖、连重起义军赶来救援,与铜马军余部合兵,反击刘秀军,双方在蒲阳(今河北完县西北)激战,最后都被刘秀击败。刘秀将战败的起义军编入自己的军队,实力大增,扩充到数十万人,声威大振,被称为 铜马帝.接着,刘秀又在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击败了大彤、青犊等部十余万农民起义军,并以协同进攻为名,将谢躬军调出邯郸,令吴汉、岑彭袭取邯郸,乘谢躬得胜回军,毫无提防之机,设伏击杀谢躬,吞并其军,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  ①   《后汉书?光武帝纪》注。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冬,赤眉军分两路进击长安。刘秀闻讯,立即以邓禹为前将军,率6员裨将,领精兵2万乘隙西进,攻略河东,侍机南进关中;同时命寇恂为河内太守,负责兵马粮械的补给;任冯异为孟津将军,驻守孟津,防卫更始政权留驻洛阳的朱鲔、李轶,当时2将手中掌握着30万大军。刘秀自己亲率主力北上,进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的尤来、大抢、五幡等农民起义军。  邓禹受命后,从野王(今河南沁阳)出发,沿黄河北岸西进。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率兵经箕关(今河南济源西)入河东,击破更始守关将河东都尉,获辎重千余乘,接着进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连攻数月,未能下。六月,更始政权派大将军樊参率军数万人,由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渡过黄河,欲解安邑之围。邓禹挥军迎敌,在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乘樊参军刚刚渡河立足未稳之际,突然发动进攻杀樊参,全歼其军。  不久,更始政权又派驻河东的定国公王匡、襄邑王成丹及在弘农被赤眉军击败逃至此的抗威将军刘均等合兵十余万,共击邓禹。邓禹战败,部下骁骑将军樊崇战死。天黑后,王匡军始停止进攻,邓禹部下劝其撤兵,被邓禹拒绝。  第二天是 六甲穷日 ①,王匡不肯出兵,使邓禹得以喘息,他整理部队,重新进行部署。第三天天亮,王匡指挥全军猛攻邓禹,邓禹命各部不得妄动,待王匡军冲至营下,突然击鼓出击,大破王匡军。王匡等将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杀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弭强,获得无数兵器。自此河东全部为刘秀所有。  正当邓禹在河东作战时,孟津将军冯异为配合其行动,派兵出天井关,进占上党,诱降更始军(绿林军)十余万人。后更始朱鲔向河内发动进攻,被寇恂击败,冯异乘机反攻,夺取颍川、汝南、穰县(今河南邓县)及新野等地,进逼洛阳,使洛阳完全陷于孤立。  刘秀在元氏击破尤来、大抢、五幡农民起义军后,一路追击至右北平,连战连捷,不提防,在顺水(今河北徐水),被农民军杀了个回马枪,刘秀大败,弃军逃走,其军损失数千人。农民军紧追刘秀,刘秀慌不择路,几乎被擒,幸好为部下王丰、耿弇所救,逃至范阳(今北京大兴),其军数日不知刘秀下落,十分恐懼。农民军因元气已大伤,打败刘秀后,迅速退去。刘秀收集部队继续追击,在安次(今河北廊坊)再次得胜,杀千余人。农民军退入渔阳(今北京密云),刘秀命吴汉率耿弇、陈浚、马武等12将紧追不舍,终于在潞东、平谷(均在今北京通县)将农民军攻灭。  至此,河北地区全部为刘秀据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今河北高邑东南)称帝,改元建武,国号汉,史称东汉。  ①   古时以干支记日,自甲子至癸亥,凡 60 数为一轮,故癸亥日又称 六甲穷日.旧时迷信,认为这一天不吉利。  十、西汉的军事思想  西汉的军事学术较之先秦时期兵学兴盛的局面,相对沉寂。尽管西汉初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兵书的整理工作,曾指派专人负责校订。但西汉时期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兵书,只有一本3800余字的《黄石公三略》。另外《淮南子?兵略》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  (一)《黄石公三略》——古代第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  《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在这里遇见一自称 穀城山下黄石即我 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黄石公三略》,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上略》共2100余字,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内容丰富,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①强调 民本 、 兵本 思想,注重收揽人心、民心。这也是该书政略思想的核心。《三略》开篇即指出: 夫主将(治理、统率)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摧毁)。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这里的 英雄 指德才杰出的文臣武将, 通志于众 的 众 指民众、庶民。它不仅强调收揽英雄之心,同时指出君主的意愿要与民众相贯通,强调上下要同心,体现了它的 民本 思想。《三略》认为: 英雄者,国之于;庶民者,国之本。  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它还指出: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这里的 贤 也即 英雄.《三略》十分重视收揽 英雄之心 、 民心.对于 英雄 ,它认为不仅要 使贤如腹心 ,而且要 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 ,依功进行封赏,并且 赏功不逾时 ;对于庶民百姓,它强调要广施恩惠,爱护民众,具体应做到: 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 ,这样既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同时也增加了国力。《三略》还引用《军谶》: 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 的思想,强调富国先富民,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克敌制胜。从注重收揽人心的角度出发,《三略》指出治国统军的根本在于 察众心,施百务 ,即体察各类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列举出20个心态各异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办法,总的原则是,消灭怀有敌意的人,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三略》的 民本 思想体现在军略上,即是 兵本 思想,强调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 并指出 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三略》的 兵本 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②主张治国统军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柔、弱、刚、强四者兼施,巧妙运用。《三略》借《军谶》之语,指出: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并解释说: 柔者,德也;刚者,贼(祸害、灾难)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因此只有 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才会使国家强盛,前途远大,单纯用柔用弱或用刚用强,都将使国家衰弱、灭亡。《三略》还认识到,人的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指出: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 ,并认识到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提出战略战术的制定,要依据敌情的实际变化而不断修正,改变, 不为事先,动而辄随 , 因敌转化.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它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③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军事战略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对战略要地的占领和控制,要求 获固守之,获厄(险要关卡)塞之,获难(冲要)屯之(派兵屯驻).这种思想既是对前人关于在险要地形用兵战术的继承,又是对秦汉以来战争经验的总结。  但是《三略》把它提到了战略高度,这在以前的兵书中是没有的。  它是基于秦汉以来,战争的规模和范围,都较之先秦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动辄数十万,征战数千里,战略要地的作用也明显增大,夺取或失去某一个要地,往往可以导致全局的成败这样的实战经验而提出的。这种战略思想的出现是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又一重大进步。《三略》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克敌致胜的战略原则,即: 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示弱使其麻痹),敌佚去(调动)之,敌陵(气势旺盛)待之,敌暴绥(退军)之,敌悖义之(以正义之措对付),敌睦携(离间)之。顺举(利用敌错误之举)  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发布檄文声讨敌人的不仁之举),四网罗之 ,对先秦以来的用兵经验进行了比较完备的概括和总结。④提出了一系列统兵治军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将帅应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指出: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交锋) ,并引用越王勾践洒酒于河,与士卒同流共饮的故事,说明士卒虽不可能品尝出河中的酒香,但他们会因为将帅能与自己同甘共苦而拼死杀敌。《三略》还引用《军谶》的内容,具体指出: 军井未达(挖掘到出水处),将不言渴;军幕(帐蓬)  未办(搭好),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 ,并且要求将帅 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 ,申明这就是 将礼.《三略》说:将帅与士卒同安危、则 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 ,将帅 蓄恩不倦 ,则其士兵可 以一取万 ,战无不胜,再次强调将帅与士卒同安危,共患难,将帅时刻关心士卒的重要意义。《三略》还要求将帅必须赏罚分明,号令严明。它引用《军谶》之语,首先阐明了 赏 与 罚 的关系,指出: 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对于如何进行奖赏,《三略》具体指出,要把 崇礼 (礼节)和 重禄 结合起来运用,因为 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它十分推崇《军谶》: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以及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的军谚,指出: 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 ,并称: 礼赏不倦,则士争死.《三略》还认为赏罚分明是将帅确立权威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出: 赏罚明,则将威行 ,同时将帅还要做到号令严明, 将之所以威者,号令也 ,并称: 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 ,而 乱将(软弱少威,号令不明,指挥紊乱之将)不可使保(统御)  军 ,因为 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申明赏罚必信,号令严明是治军统兵的基本原则。⑤对于作为将帅的条件《三略》也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它指出: 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正因为如此,它借《军谶》的内容,指出在个人品质方面,将帅应具备: 能清(廉洁无私)、能静(沉着冷静)、能平(处事公允)、能整(整肃军纪)、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 等 八德 ,同时在知识和才能方面应具备 能知国俗、能图(熟知)山川、能表(明察)险难、能制(控制)军权 等能力。但除此之外,《三略》又进一步提出,将帅还必须懂得政治和熟知历史,对于 仁贤(仁人、贤人)之智,圣明(君主)之虑,负薪(平民百姓)之言,廊庙(朝廷)之语,兴衰之事 都应该有所了解。同时《三略》还强调了作为将帅应具备的 虑 、 勇 、 动 、 怒 4项素质。  虑 即深谋远虑; 勇 即勇猛果敢; 动 即把握战机,适时出机;怒 即适时、适度发怒。《三略》借《军谶》之语,称: 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 ,并指出 此四者,将之明诫也 ,同时还指出: 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对于将帅违背 八德 的危害,《三略》也指出: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独断专权),则下归咎(怨恨);自伐(夸耀),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贪恋女色),则士卒淫 ,同时强调: 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榜样);有三,则下奔北(战败);有四,则祸及国.《三略》对将帅的要求,较之先秦的《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有了很大提高,也更加全面,这正是秦汉时代战争规模扩大,将帅在战争中地位提高,往往独挡一面,因而对其各方面的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的反映。⑥《三略?上略》在最后引用《军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统军的方法、策略,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君主、将帅能去奸佞、用贤人,并总结说: 主察异言,乃睹其萌(祸乱的苗头);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老臣),万事乃理;主聘岩穴(有德才的隐士),士乃得实(人尽其才);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再次强调了争取 英雄心 、 民心 的主题思想。  《三略?中略》共650余字。从内容上讲,它与《上略》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主要阐述的是君主与将帅的关系,其中不乏精辟之处,为历代封建君主所推崇。其主要内容: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略》继承了《孙子兵法》以来,将帅统兵出战, 君命有所不受 的军事思想,引用《军势》之语,总结为: 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受朝中制约),则功难成.一方面指出将帅统兵在外,必须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自己制定作战方略,把握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争取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告诫君主,既授命于将帅,就不要干扰其指挥,尤其不要干扰具体的军事行动,否则将使其 功难成 ,甚至导致失败。②君主、臣下都应注重各自 德 (德行)  与 威 (威严)的树立。对于君主来说, 无德则臣叛 , 无威则失权 ;对于臣下来说, 无德则无以事君 , 无威则国弱.但是《三略》同时指出,臣下 威多则身蹶(身败名裂) ,因而要求臣下多 德 少 威 , 威 要适可而止,才不致因盖主而致祸。③强调君主在具备 德 的前提条件下,还要 加之以权变 ,进行统治。因为君主不精心筹策, 无以决嫌定疑 ;不施诡诈奇变, 无以破奸息寇 ;不用密谋, 无以成功.④战争之后必须收回将帅的兵权。《三略》依据秦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军事制度的特点,提出了: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的思想。告诫君主不要使臣下久专兵权,应采取临战任将,战后罢兵的措施,牢牢控制兵权。但《三略》也不主张君主谋害功臣,它解释 谋臣亡 并 非丧其身也 ,而是要 夺其威,废其权也.对于如何对战功卓著的将帅实行 夺威 、 废权 ,《三略》也具体提出了3条办法:第一、要 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 ,即授予极高的爵位;第二、 中州善国(肥沃土地),以富其家 ,即赐予肥田腴地;第三、 美色珍玩,以悦其心 ,即赏给美女、珍宝。《三略》提出这种思想,是既要保证君主的地位不受威胁,又要使将帅的功名身家得以保全,正如它自称的:人主……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 , 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这一套新的君主驾御将帅的谋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⑤《三略》在阐述君主驾御将帅的方略时,还强调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恰当地使用他们,也即要因人而致用。《三略》将人分为四类:一是智者,即有头脑、有智谋的人;二是勇者,即行为勇敢的人;三是贪者,即贪恋钱财的人;四是愚者,即愚笨蠢钝的人。对于这四类人,《三略》借《军势》之语指出: 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追求)其利;愚者不顾死 ,告诫君主要 因其至情(特点)而用之 ,并指出 此军之微(微妙)权也.同时,《三略》还提醒君主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 无使辩士(能言善辨之士)  谈说敌美 ,因为这样会使军心涣散;第二、 无使仁者主财 ,因为他会由于对吏民广施仁爱而附和他们的要求,滥发财物的;第三、 禁巫祝(即巫师),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以防止他们惑乱军心;第四、 使义士不以财 ,因为义士重礼轻利,对他们应以恩、义进行拢络,并指出: 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昏庸愚昧)主谋.《三略?中略》阐述的一系列封建统治方略、原则,虽然主要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为其 存社稷、罗英雄 服务的,但其中的某些思想,对今天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略?下略》共1100余字,它承接了《上略》、《中略》的思想,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招致贤人,任用贤才的问题,强调任用圣贤之人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忌贤妒能、重用奸佞的危害。用它自己的话说,《下略》是为了 陈道德,察安危,明贼(打击、迫害)贤之咎(危害)。 关于军事战略方面的内容不多,主要有两点:①主张励精图治国内事务,反对劳民伤财的远征。《三略》指出: 释近(放弃治理内部)谋远(图谋远方)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安逸、清静)而有终(善终) ,并指出: 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三略》的这种思想,是基于秦始皇、汉武帝兴衰成败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秦皇汉武虽然都是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武帝推动西汉王朝达到了极盛,但是他们都有 释近谋远 之举。秦统一后,对外频繁进行战争,对内实行严刑酷法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使秦王朝很快走向灭亡。汉武帝时,连年用兵,造成经济衰退,国力下降,人民怨声载道,使封建统治一度出现严重的危机。因此《三略》不仅指出 释近谋远 将会造成 劳而无功 的结果,而且进一步指出: 务广地(致力扩张疆土)者荒(荒废内政),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自己应当有的)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败、衰落). 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统治的方式方法)过制,虽成必败。 从战略高度申明了一味 释近谋远 ,政权将会得而复失,造成失败。②主张以 义战 反对不义之战。  从根本上说,《三略》是反对战争的,它称: 夫兵(兵器)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 ,并指出战争对人的生命和社会财富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还指出: 圣王(古代圣贤之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说明古代圣明的君主其本意也是不愿意进行战争的。但《三略》也知道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因而它又说:兵者, 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并称: 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主张要进行 义战 ,以 义战 反对不义之战。同时,《三略》还指出 义战 必胜,它说: 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用溉爝火(小火炬),临不测(高深莫测的深渊)而挤欲堕(摇摇欲坠),其克必矣。 但《三略》在主张 义战 的同时,也反对滥杀敌国人民,破坏对方财物,主张尽量减少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破坏。它指出:圣明之君在进行 诛暴讨乱 的正义战争时,尽管稳操胜券,但往往不急于进兵,不急于挥军冲杀,就是因为战争会 重伤人物也.《三略》的这种战争观,也是它在战争问题上的总的指导思想,具有比较积极的进步意义。《三略》能在两千年前提出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黄石公三略》作为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到宋代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受到历代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视。  (二)《淮南子?兵略》的主要思想  《淮南子》,本名《鸿烈》,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集体编写的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的杂家著作,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献上。刘向、刘歆父子校订图书,定名为《淮南内》,置于《诸子略》内,后世遂称《淮南子》,或《淮南鸿烈》。原书分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只流传内21篇。其中《兵略》篇专论军事,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其主要思想如下:其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政治上的得失。首先,政治上 得道 ,军事上才能取胜。《兵略》认为: 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精明);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所谓 道 者,即是与天地顺、与四时合的最高行为准则。得道者, 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失道者, 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因此政治上 得道 ,是保证军事上取胜的基本条件。政治上 得道 的军队可以 车不发轫(防止车轮滚动的木头),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 ,本国的社会生活秩序也不用打乱,即 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 ,只要对敌国 招义而责之 ,就可以 大国必朝(前来归附),小国必下.《兵略》还回顾了古时的战争,认为五帝时期的战争是 得道 的。那时的战争不是为了扩张土地,也不是为了 贪金玉之略(掠夺), 而是为了 禁暴讨乱 ,为了消灭 残贼天下 、令万民不得安生的 贪昧饕餮之人 ,如黄帝击败炎帝,颛顼诛杀共工,尧舜讨灭不义的丹水和有苗,因而战无不胜。他们用兵之前,往往先 教之以道,导之以德 ,不听, 则临之以威武 ,再不从, 则制之以兵革 ,因此用兵 若栉发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 ,是所谓 圣人之用兵.殷商以后,至春秋时期的用兵是所谓 霸王之兵.这个时期的战争,多是为了消灭 加虐于民 的 敌国之君 ,为 义兵 之举,因此往往 克(攻克)国不及其民,废其君而易其政,尊其秀士(仁人智士)而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这种战争 非以亡(消灭)存(存在)也,将以存(保存)亡(殆尽的东西)也 ,故也是 得道 的。战国时期的用兵则是 失道 的 晚世之兵.这时期的战争,无道之君往往设渠堑, 傅(防守)堞(城上女墙)而守 ,进攻一方也不是为 禁暴除害 ,而是要 侵地广壤 ,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为个人私利进行的战争,不仅 失道 ,而且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同时这种战争最终也不会获得胜利的,因为它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其次,军事上取胜的根本,在于加强政治统治,即为 存政 ,建立牢固的统治基础。《兵略》认为,军事上 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众多) 等物质条件,以及奇谋诈术的巧妙运用和良臣猛将的合理任用等主观条件,虽然是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条件,但 皆佐胜之具也 ,并不是保证战争必胜的根本条件。军事上的 必胜之本 在于政治上的强大,即 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略足以知强弱之势。 《兵略》认为: 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 并指出: 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 它主张 修政于境内 ,使 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 ,这样就可以 修政庙堂(朝廷)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指挥)而天下响应 ,《兵略》认为这是 用兵之上也.它还列举楚怀王、秦二世败亡的教训,以及武王伐纣的事例,说明 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 的道理。再次,《兵略》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中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 全兵(获得彻底胜利的军队)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的思想,主张: 制胜于未战.它说: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 ,这样可以 费不半而功自倍也.它主张先以德胜敌,然后再与之战,可以获得全胜,并指出: 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 ,反对穷兵黩武。它强调: 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所谓 庙战 ,即在采取军事行动以前,就敌我双方的 主孰贤?将孰能?民孰附?国孰治?积蓄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 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加强不足之处,保证最终取得全胜。《兵略》认为:只有进行充分的 庙战 , 运筹于庙堂之上 ,才能够做到 决胜于千里之外 ,并指出:庙战者帝.其二,比较精辟地论述了军事行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兵略》认为,军队出击,要如 神出而鬼行 , 运于无形,出于不意 ,使敌人无法察觉, 莫知其所之 、 莫知其所集 ,以达到出敌不意,攻其不备 的目的。《兵略》同时认为,军队不动则已,动则应 发如疾风,疾如骇龙 , 若从地出,若从天下 ,使敌人 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因此《兵略》十分注重 兵贵神速 的思想,指出一旦抓住 敌之虚 ,就要 乘而勿假也 ,要以 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及掩目 之势,迅速发起进攻,并穷追猛打,使敌人 静不知其所守,动不知其所为 ,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为此,《兵略》强调军队采取行动前一定要在思想上、装备上、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出击,就 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 ,这样就如同 以水灭火 , 以汤沃雪 , 何往而不遂?  何之而不用达? 为了保证 兵出而不徒归 ,《兵略》还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必须掌握 三势 、 二权.所谓 三势 ,即 气势 、地势 、 因势. 气势 即激发兵将的高昂斗志; 地势 即善于利用险要地形,能控制战略要地; 因势 即能把握战机, 乘敌之虚 , 因其劳倦怠乱,饥渴冻喝(中暑) 采取军事行动。所谓 二权 即 知权 、 事权.《兵略》强调在采取军事行动前,一定要详尽侦知敌情,并据此制定出完备的作战计划,同时要很好地隐蔽自己的军队,做到出敌不意,使 敌人之兵无所适备 ,此谓 知权.两军交战,能够灵活有序地调遣军队,布阵迎敌,使本方 受刃者少 ,而 伤敌者众 ,此谓 事权.《兵略》认为掌握好 三势 、 二权 ,选拔出精兵强将,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之后的军事出击是所谓 必胜之攻 ,是所谓 胜定而后战 ,可以 攻不待冲隆云梯而城拔,战不至交战接刃而敌破.它强调军队 唯无一动,动则凌天振地,抗泰山,荡四海,鬼神移徙,鸟兽惊骇 ,并指出,在这样的军队面前将 野无校(对抗)兵,国无守城 ,无人能挡。然而,《兵略》由于受道家 无为 思想的影响,最推崇的还是所谓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的战术思想。它指出, 静以合躁,治以持乱 并认为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而应变, 虽未能得胜于敌 ,敌人也 不可得胜之道也.并称: 敌先我动,则是见其形也;彼躁我静,则是罢(疲)  其力也。形见则胜可制也,力罢(疲)则威可立也.它还提出: 物未有不以动而制者也.但是,《兵略》推崇的 以静制动 ,并非被动地待敌先动而后击之,而是要 视其所为 ,根据敌人所犯的错误,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之后,出击致胜。当敌无隙可乘时,《兵略》认为要 饵之以所欲,以罢(疲)其足(满足) ,引诱敌人出错,一旦敌人 有间 ,就要抓住战机, 急填其隙 ,迅速出击,打败敌人。相反敌人若止而不动,《兵略》认为,己方应相应调整部署,待敌动做,侍机出击。若己方已先敌而动,也要尽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变我静而敌动,重新掌握主动。《兵略》反对在敌人未显现错误之举前,便冒然对其发动攻击,提出: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是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旗帜牢固树立的样子)之旗 ,强调敌 容未可见,以数(密集)相持 ,一定要等到 彼有死形 ,才可 因而制之.《兵略》在强调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强调以无形制有形。它认为: 诸有象(相貌、形象)者,莫不可胜也;诸有形者,莫不可应也.并举例说: 风雨可障蔽 ,是因其有形, 寒暑不可开闭 ,是因其无形的缘故。它认为,兵家所恃,无非是 天时 、 地利 、 巧举 、 人和.而此四者皆为有形之举,因而都有相应的破除之法,如: 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时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只有 无形者无可奈也 ,没有任何可以破除的方法。所谓 无形者 ,按《兵略》的描述,实际上就是 无法无仪 、 无名无状 , 上穷至高之末,下测至深之底 ,高深莫测、变幻无穷的军事韬略。《兵略》认为,善用韬略者,可以打败一切敌人。  其三,为将帅具体提出了一些统兵、用兵之要。①将帅必须使部下与自己同心齐力。《兵略》认为: 将卒吏民,动静如身,乃可以应敌合战。 因而强调将吏一定要 以民为体(身体) ,而兵民则一定要 以将为心 ,并指出:心诚则支体亲刃,心疑则支体挠北。心不专一,则体不节动,将不诚心,则卒不勇敢。 它还强调: 民诚从其(将帅)令,虽少无畏;民不从令,虽众为寡。 认为战争的胜负,在未 交兵接刃 之前就已由兵将的齐心与否而决定好了。《兵略》不仅强调兵将要齐心同力,而且还强调将帅应能使兵卒 同其心,一其力 ,指出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它认为: 良将之卒,若虎之牙,若兕(古代称类似犀牛的一种野兽)之角,若鸟之羽,若蚈(百足虫)之足,可以行,可以举,可以噬,可以触,强而不相败,众而不相害,一心以使之也。 因此要求将帅统兵,要 同其心,一其力 ,使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同时要 止如丘山,发如风雨 ,如此则战无不胜。《兵略》还指出: 夫五指之更弹,不若捲手之一挃(捣);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 《兵略》认为将帅能使部下 用力谐 ,不仅能致胜于敌,而且还可以以少胜众,以弱胜强。它分析了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寡胜众的问题,指出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是在人众一方 势不齐 ,即士卒不能同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人众一方做到 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若要以少胜之,则 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从这个角度再次强调士卒同心共力的重要性。②将帅要善于利用天道、地利、人和及兵势。所谓 兵势 ,即指战无不胜,攻无不破的气势。《兵略》认为: 兵之所隐议(占卜视兆)者天道也,所图画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决胜者钤势也。 它根据用兵的方略把将帅分为上中下3等,认为: 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 ,并善于把握战机,利用 兵势 ,战无不胜,从不失败,是所谓 上将之用兵 ; 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 ,虽然未必能获得全胜,但也能胜多败少,是所谓 中将 之用兵; 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懼,发则犹豫 ,结果动辄败北,是所谓 下将之用兵.《兵略》还十分重视 兵势 的作用。它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的情况下,若兵无势,仍不会取得任何战果。它要求将帅利用 兵势 ,要 如决积水于千仞之隄,若转员石于万丈之谿 一般,使任何人、任何军队都无法抵挡,这样才能百战百胜。③将帅要威义并用,要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兵略》认为: 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 所谓威义并用,就是要赏罚分明。《兵略》明确指出: 夫人之所乐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广泽,白刃交接,而卒争先合者,彼非轻死而乐伤也,为其赏信而罚明也。 赏能使士卒冒死征战,罚则使他们令行禁止。只有 赏信而罚明 ,军队才有战斗力。此外,《兵略》还强调将帅必须爱护部下,使自己得到士卒的爱戴。它说: 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 ,并指出: 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下。上亲下如弟,则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则不难为之亡。 因此要求 将必与卒同甘苦俟饥寒 ,这样他们作战时才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拼死杀敌。《兵略》还具体提出将帅要做到: 暑不张盖,寒不被裘 , 险隘不乘(乘车、骑马),上陵(山丘),必下(下车、下马) ,以体验士卒的辛劳,同时还要做到 军食孰(熟)然后敢食,军井通然后敢饮 ,与士卒同饥渴。不仅如此,《兵略》还要求作战时,将帅 必立矢射之所及 ,与士卒共安危。《兵略》认为,将帅能够做到上述要求,就能 积德 、 积爱 于自己的部下。它还指出: 良将之用兵也,常以积德击积怨,以积爱击积憎, 如此,何敌不可战胜。④将帅必须具备 三隧 、 四义 、 五行 、 十守 等能力或品质。所谓 三隧 ,即要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所谓 四义 ,指治国不拥兵自负,为主不独顾自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避罪;所谓 五行 ,指柔而不可卷,刚而不可折,仁而不可犯,信而不可欺,勇而不可凌;所谓 十守 ,指头脑清醒,谋略深远,意志坚定,明辨是非,不贪于货,不淫于物,不滥发议论,不推卸责任,不轻易欢喜,下轻易动怒。总而言之,就是要求将帅做到, 发(举措)必中诠(公允),言必合数,动必顺时,解必中揍(道理) ,同时还要做到, 通动静之机,明开塞之节,审举措之利害,若合符节.《兵略》认为,只有这样,将帅才能使自己的政敌无隙可乘,做到 攻则不可守,守则不可攻。 它还认为: 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 同时指出: 修己于人,求胜于敌,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 ⑤将帅要善于利用己方之 实 ,攻敌方之 虚.所谓 实 者,即指 主明良将,上下同心,气意俱起 ,同仇敌忾;所谓 虚 者,指 上下有隙,将吏不相得 ,为将者所持不直,士卒心中积怨深重。《兵略》认为: 虚实之气,兵之贵也。 两军相遇, 实则斗,虚则走.气虚一方是无法与气实一方对敌的。但《兵略》也指出: 胜兵者非常实也,败兵者非常虚也 ,认为 虚实之气 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它引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强盛及败亡的教训,指出:夫差最初之所以能取得包括生俘越王勾践在内的一系列战争的胜利,拥地2千里, 带甲七十万 ,是由于 用民气之实 的结果。其后,夫差 骄溢纵欲,拒谏喜腴 ,使上下失和,吏民不附,直至国灭身亡,是越王勾践 因制其虚 的结果。由此,《兵略》指出:善于治国统军者, 能实其民气,以待人之虚也;不能者,虚其民气,以待人之实也。 《淮南子?兵略》的上述主要思想,既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军事理论,同时又有许多独到之处,因而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十一、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的战争  (一)攻灭赤眉军的战争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县称帝,改元建武后,立即派大司马吴汉统军十余万围攻洛阳,同时命耿弇、陈俊屯兵五社津(今河南巩县以北),警戒荥阳以东。  此时,更始政权军队(绿林军)正与赤眉军激战于新丰附近,无法顾及东边的洛阳。吴汉率朱祐、岑彭、贾復、坚镡等11位将军攻打洛阳,更始将领朱鲔孤军守城,顽强抵挡(李轶因朱鲔中刘秀借刀杀人之计而被其刺杀)。  吴汉一连攻打了两个多月,未能得手。后刘秀亲至河阳,坐镇指挥,也未能奏效。九月,赤眉军攻陷长安,更始政权覆亡,刘秀遂遣岑彭劝说朱鲔投降。  起初朱鲔以曾主谋杀刘演及阻拦刘秀去河北之事,不敢降。刘秀向他明确表示不计前嫌,朱鲔见外援已绝,洛阳孤城早晚将破,遂开城投降。十月,刘秀定都于洛阳,控制了关东的战略要地,与西进的邓禹,对关中的赤眉军形成了夹击之势。  邓禹在河东击败更始王匡等所统的十余万大军之后,七月,自汾阴(今陕西韩城东南)渡过黄河,进入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在衙县(今陕西白水北)又击破了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之兵十余万。此后,邓禹军一路所过,各地豪强及更始驻军纷纷望风而降,邓禹军急速膨胀,号称百万,名震关西。赤眉军进占长安后,邓禹部属皆劝邓禹攻取长安,邓禹认为自己部队人数虽众,但能战者少,又缺乏足够的军资,不能与锐气正盛的赤眉军争锋,于是率军向北,至栒邑,控制了上郡、北地、安定3郡,一面休整部队,一面窥伺关中赤眉军动向,限制其向北发展。  赤眉军进入长安后,其四周:东有洛阳的刘秀,东南有南阳的成丹,南有汉中的刘嘉,西有天水的隗嚣,北有栒邑的邓禹,关中还有一些更始政权的残余力量,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但赤眉军没有制定任何相应的策略,来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将几十万大军屯驻于长安地区。而关中地区,由于屡遭战乱,人民饥馑,各地豪强反对赤眉军,纷纷坚壁清野,使赤眉军无法筹措到粮食,补给严重困难。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长安粮尽,赤眉军决定向西发展,走陇上(今陕西陇县)就食,寻找出路。但是,在那里赤眉军遭到隗嚣的拦截和暴风雪的袭击,冻死不少士兵,损失惨重,被迫退回。  当赤眉军离开长安西去时,邓禹军立即由上郡等地南下,轻而易举地攻取了长安,但邓禹并没有致力作好防卫准备,忽见赤眉军东返,匆忙派兵迎击,结果大败而归,邓禹慌忙退出长安,入据云阳(今陕西三原)。  九月,赤眉军再入长安。这时,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起兵于汉中的延岑经散关进入关中,联合更始将领李宝,合兵数万人,进驻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伺机占取长安。赤眉军派逄安率10万精兵进攻杜陵,大败延岑、李宝联军,斩杀万余人。延岑收集散卒逃走,李宝投降。但李宝并非真降,而是企图从内部搞垮赤眉军,他使人秘密勾通延岑,让延岑还军挑战,诱使逄安空营出击。当逄安率军疲惫不堪地回营时,李宝早已将赤眉旌旗全部换上了自己的旗帜,赤眉军顿时大乱,经不住李宝与延岑的两面夹击,几乎全军覆没。逄安仅率数千人走脱,逃归长安。这一战使赤眉军的元气又一次受到了极大伤害。  当逄安率10万精兵出击延岑、李宝时,邓禹探知城中只有刘盆子及一些羸弱之兵,立即返身还攻长安,赤眉守军拼死抵抗,战至晚间,谢禄所率赤眉后卫军赶到,与邓禹战于城内槀街,击败邓禹军,邓禹退守高陵(今陕西高陵)。刘秀见邓禹两战皆败,遂于十一月令其返回,另派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接替邓禹,西攻赤眉军。  赤眉军回到长安后,饥馑更加严重。十二月,赤眉军终于决定放弃长安东归,此时,赤眉军尚有20多万人的兵力。刘秀命破奸将军侯进等屯兵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屯兵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切断赤眉军东归的要道,同时令冯异西入函谷关迎击赤眉军。冯异西进途中进展顺利,沿途招降各地割据势力,很快进入函谷关,进抵华阴,与赤眉军相遇,双方相持60多天,互有胜负。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奉命东返的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到达湖城(今河南灵宝西)。邓禹因屡为赤眉军所败,企图借冯异兵力,击败赤眉军,挽回面子,遂邀约冯异与赤眉军决战。冯异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反对出兵,但邓禹坚持己见,命邓弘首先出击。赤眉军见邓弘来攻,立即挥军迎敌,与邓弘军激战,战至午后,赤眉军佯败,将装满泥沙伪装成粮食的辎重车全部丢弃,邓弘军兵士饥饿难忍,纷纷抢食赤眉军丢弃的 粮食 ,阵势大乱,赤眉军立即返身回攻,大败邓弘军。冯异、邓禹见邓弘战败,急忙领军来救,一度将赤眉军击退,冯异见士兵饥饿疲劳,主张停战息兵,邓禹不从,继续向赤眉军进攻,赤眉军重振军威,终于击败邓禹、冯异军。邓禹军全军被歼,邓禹仅率24骑逃回宜阳。冯异见势不妙,急忙弃马上山,仅带数人回营。  这一仗,赤眉军虽获胜,但并未改善饥疲的困境,东归的道路仍被冯异堵塞。冯异回营后坚守不出,很快又重新集合了队伍,补充了兵员。二月,冯异利用赤眉军东归心切的弱点,命令一部分精兵身着赤眉军服装,乘夜埋伏于大路两侧,使人赴赤眉营中约期会战。次日晨,赤眉军以万人进攻冯异军前部,冯异故意仅派少量部队增援,赤眉军误以为冯异兵少,乃出动全军来攻,冯异才以主力迎战。战至午后,赤眉军攻势渐弱,冯异急令伏兵出击,赤眉军已极度饥疲,见敌援兵又至,且无法辨别敌我,无心再战,全军惊溃,冯异挥军追杀,一直追到崤底(今河南洛宁西北),迫降赤眉军男女8万余人。至此赤眉军已兵无斗志,所剩十余万人,在樊崇统领下,折向东南。  刘秀知赤眉军战败,正向东南宜阳疾进,立即亲赴宜阳,调兵遣将,严阵以待,等候赤眉军。三月,樊崇率赤眉军到达宜阳,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之中,赤眉军粮尽力竭,不能再战,遂全部投降。延续10年之久的赤眉军起义终于失败。同年夏天,樊崇、逄安等再谋起义,但很快即被镇压下去。  消灭赤眉军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皆为刘秀据有,其政权统治渐趋巩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赤眉军自从起义以来,英勇善战,战术上亦较机动灵活,因此几乎每战必胜,多次以少胜多打败新莽军队,后来又推翻了更始政权(绿林军),占领了统治全国的中心。但是由于赤眉军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通盘全局的军事战略计划,单纯采取军事进攻的手段,自东方至长安,几乎占一地,弃一地,不建根据地,使自己没有可靠的后方。占据长安后,几十万大军集中在长安地区,不知所措,既不肃清关中各地的割据势力,也不把守各关口,利用关中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更没有发展生产,巩固已得胜利,致使赤眉军的控制范围只有长安及附近地区,不仅处在敌对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而且连维持军队最起码的军粮供给问题都无法解决,最后的西进和东归都是无奈之计,不是出于任何战略决策,因此赤眉军的失败是毫不奇怪的。  反观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已见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当赤眉军西攻更始政权时,刘秀准确地判断出 赤眉必破长安 ①,因此自己不出兵直攻更始,而是亲率主力经略河北,继续肃清敌对势力,巩固后方,同时派邓禹乘机绕道取河东,从北面威胁长安;令寇恂巩固河内,作为攻取洛阳的基地,以待将来夹攻赤眉军。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它使刘秀得以坐山观虎斗,客观上利用赤眉军攻灭更始政权,又不失时机地为下一步刘秀自己打败赤眉军作好了准备。在消灭赤眉军的过程中,刘秀抓住了赤眉军缺粮这个致命弱点,又一次准确地做出赤眉军 自当东来 ②的判断,同时鉴于赤眉军内部比较团结,战斗力较强的特点,作出了 以饱待饥,以逸待劳 ③的作战方针,避免与东归心切的赤眉军争锋、硬拼。邓禹急功近利,所以失败,征西大将军冯异忠实执行刘秀的这一作战方针,终于使赤眉军丧尽锐气,最终全军覆没。  (二)统一关东地区的战争  光武帝刘秀攻灭赤眉军后,已据有了原西汉13州中的冀、豫、并和司隶校尉部4州(相当于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其余地区则被11个割据势力所占有,从地理位置上说,他们对刘秀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在刘秀的东边有梁郡的刘永、青州的张步,东海的董宪、庐江的李宪;南边有南郡的秦丰、夷陵的田戎;西边有天水的隗嚣、成都的公孙述、河西的窦融;北边有渔阳的彭宠、九原的卢芳。其中力量最强的是刘永、隗嚣和公孙述,而对刘秀威胁最大的是距洛阳最近的刘永。  针对这种形势,刘秀采取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将打击目标首先确定在关东。为了解决西顾之忧,刘秀采纳了太中大夫来歙的建议,确立了联陇制蜀,即联络隗嚣,共同防备公孙述的战略,以避免隗嚣与公孙述联合东进,使汉军陷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十一月,刘秀派来歙出使天水。来歙与隗嚣有旧交,通过他的游说,隗嚣也派使者赴洛阳,刘秀对来使勉慰备至。但隗嚣仍举棋不定,又派绥德将军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出使成都,探听虚实。马援与公孙述本为同乡好友,他以为公孙述虽已称帝,但见自己来一定会像从前一样握手欢叙,谁知公孙述大摆皇帝威仪,排开盛大的仪式,迎接马援,还要封马援为大将军。马援手下皆愿留蜀,马援提醒他们: 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①于是马援还报隗嚣说: 子阳(公孙述的字)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②。隗嚣终于下决心与刘秀通好。不久,公孙述发兵数万进击长安,隗嚣出兵助汉,使征西大将军冯异得以大破蜀军。  此后公孙述又数次出兵击汉,均因隗嚣助汉而以失败告终。公孙述使人以大司空扶安王之位授隗嚣,结果隗嚣斩杀使者,出兵攻蜀,连破蜀军,从此蜀兵再未北出。这样刘秀的目的已达到,西顾之忧基本解除,得以全力对付关东割据势力。  ①   《后汉书?邓禹传》。  ②   《后汉书?邓禹传》。  ③   《资治通鉴》建武二年。  ①   《后汉书?马援传》。  ②   《后汉书?马援传》。  1。东攻刘永,解除洛阳侧背的威胁刘永是汉景帝的亲弟弟梁孝王之八世孙,也是汉室宗亲,其父刘立为王莽所诛。刘玄称帝后,刘永到洛阳见刘玄,被封为梁王,建都于睢阳(今河南商丘东南)。更始将亡时,刘永乘机起兵,招诱沛县豪杰周建、原西防起义军将领佼强等任为将帅,攻下济南、山阳、沛、楚、淮阳、汝南等28城。  后刘永又联络东海的董宪、齐地(青州)的张步,分别拜他们为翼汉大将军和辅汉大将军,成为关东最大的割据势力。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夏,刘秀派虎牙大将军盖延督率驸马都尉马武、骑都尉刘隆、护军都尉马成、偏将军王霸,以及原更始讨难将军苏茂,领5万大军进攻刘永。苏茂因屡受汉将的排挤,在进军途中叛汉,杀淮阳太守,攻取数县,自居广乐(今河南虞城),投靠刘永。刘永拜其为大司马、淮阳王。盖延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取了睢阳西面的襄邑(今河南睢县),另一路攻占了睢阳东面的麻乡(今安徽砀山),随后合军围攻睢阳,但数月未能攻下。一直到八月的一个深夜,汉军以云梯上城,终于攻入城中。刘永惊懼,急忙引兵从东门逃走,盖延挥军追击,大破刘永军。刘永逃到虞县(今河南虞县北),虞人反叛,杀其母及妻儿,刘永与麾下数十人又逃往谯县(今安徽亳州)。盖延军占领睢阳后,又先后攻取了薛地(今山东滕县)和沛郡(今安徽宿县西北)。彭城(今江苏徐州)、扶阳(今安徽睢溪西)、杼秋(今安徽萧县西北)和萧县等地皆向汉军投降。这时苏茂、佼强、周建合军3万来救刘永,与汉军战于沛西(今安徽宿县西),被打败,伤亡大半。刘永弃城,与佼强、周建退保湖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苏茂奔还广乐。盖延遂平定了沛、楚、临淮3郡的大部分地区。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刘永为了进一步拉拢董宪和张步,分别封2人为海西王、齐王,实力又有所增强。于是刘秀又派大司马吴汉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支援盖延,进攻广乐的苏茂。周建拼凑了10万之众来救广乐。吴汉将轻骑迎战,失利,激战中吴汉从马上堕落,摔伤了膝盖,退回本营。汉军见主帅受伤,军心不稳,吴汉裹创而起,激励将士: 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 胜不相让,败不相救' ,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①汉军士气复振。第二天,周建、苏茂出兵围攻汉军,吴汉选4部精兵及乌桓突骑3千余人,乘敌不备,突然击鼓杀出,周建军顿时溃散,返身向广乐城奔逃,汉军紧紧追赶,抢入城中,周建、苏茂大败,突围而走,逃往湖陵。  在此之前,睢阳人反汉,刘永乘机夺回睢阳。盖延正率军围攻。吴汉破广乐后,留杜茂、陈俊等守城,自率主力助盖延围攻刘永于睢阳。相持百余日,城中粮尽,刘永、苏茂、周建突围而走,汉军紧追不舍,刘永部将庆吾杀刘永降汉,刘永弟刘防献城投降。苏茂、周建逃往垂惠,共立刘永之子刘纡为梁王。佼强还保西防。  ①   《后汉书?吴汉传》。  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刘秀命捕虏将军马武、骑都尉王霸围攻垂惠,苏茂率五校兵来救,刘纡、周建也领兵出城应战,先败马武部,后王霸率军从苏茂、周建军背后发动猛袭,与马武前后夹击,反败为胜。周建侄周诵反叛,紧闭城门,不让刘纡、苏茂、周建入城,3人只好引兵逃走,途中周建死去,苏茂逃到下邳(今江苏宿迁西北),投靠董宪,刘纡逃到佼强处。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刘秀又遣骠骑大将军杜茂进攻西防,佼强战败,与刘纡投奔董宪。至此,关东最大的割据势力刘永及其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刘秀又据有了豫州东部和徐州的大部分地区,巩固了他在洛阳的统治。  2。南灭秦丰、田戎,统一荆州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一月,刘秀在基本解除刘永对洛阳的威胁后,命征南大将军岑彭等8将率9万大军南下。  岑彭首先进攻邓奉和董?。邓奉本为刘秀之破虏将军,建武二年四月,吴汉率军肃清南阳郡的更始残余力量,因军纪败坏,所过侵掠无度,引起当地人民的极大不满,适值邓奉回新野(今河南新野)探亲,见此惨景,愤而起兵反汉,击破吴汉军,获其辎重,屯兵于淯阳(今河南新野东南)。董?  为南阳堵乡(今河南方城)人,也因吴汉军的劫掠而于宛城起兵,后被汉扬化将军坚镡击败,退保堵乡,与邓奉联合,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岑彭先击堵乡,邓奉率万余人救董?。董?、邓奉所率都是南阳精兵,战斗力很强,汉军数月不能取胜。  次年三月,刘秀亲自提军南下,增援岑彭,分兵攻打淯阳,邓奉急忙连夜赶回淯阳,董?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下被迫投降。随后,岑彭率众将追击邓奉,刘秀亲自督战,大破邓奉军,邓奉无路可投,亦投降。  消灭董?、邓奉之后,刘秀令岑彭将3万兵乘胜南击秦丰。六月,秦丰与其大将蔡宏于邓县(今湖北襄樊北)设置防线,抵御汉军。相持数日,使岑彭军不能前进一步。刘秀很不满,使人责备岑彭。岑彭情急之中,终于想出对策,一日夜,他下令紧急结集部队,声称天明后西击山都(今湖北襄樊西北),并故意让俘虏逃回秦丰营中报告。秦丰信以为真,立即调动全军西移。岑彭得知秦丰军动向后,指挥部队悄悄渡过沔水(今汉水),击败阿头山(今湖北襄阳西北)守将张杨,从山谷间伐木斩棘开出一条通道,直插秦丰的王都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连破城外屯兵。秦丰闻讯大惊,急忙回军来救,夜袭汉军,但岑彭早有准备,见秦丰军来,立即出兵迎战,大破秦丰军,杀其大将蔡宏,秦丰退入黎丘坚守。  建武四年(公元28年)二月,秦丰部将延岑与夷陵的田戎分路来救黎丘。  延岑自击破赤眉军逄安部后,盘踞于关中地区,后被冯异击败,退出关中,又在穰(今河南邓州)被耿弇所破,延岑仅率数骑得脱,投奔秦丰,驻东阳(今河南邓州南)。延岑领军救秦丰,行至邓县,被邓禹击破,随后在武当,又被迫击而至的邓禹军打败。延岑逃往汉中,投奔公孙述,被封为汝宁王。  田戎见秦丰被围困,本欲降汉,但其妻兄辛臣开始劝他拥兵观变,后又抢先从小道投降岑彭,田戎怀疑辛臣会出卖自己,遂不敢降,而反与秦丰联合拒汉。岑彭分兵攻打田戎军,苦战数月,大破其军,其大将伍公投降,田戎率残军逃回夷陵。  是年十二月,刘秀亲临黎丘,调整部署,令建义大将军朱祐代替岑彭继续围困秦丰,调岑彭南取夷陵。田戎军抵敌不住岑彭军的猛烈进攻,夷陵被汉军所占。田戎弃城逃至秭归(今湖北秭归),汉军尾随而至,田戎无奈,领数十骑,逃入蜀地,投奔公孙述,其家眷及所部数万人尽被汉军俘获。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秦丰已被围困3年,部下阵亡9万余,仅剩千余人,粮食也尽,遂开城投降。至此,荆州地区全部为刘秀据有,为下一步西进奠定了基础。  平灭秦丰、田戎以后,岑彭派部将屈充到长江以南,班行诏命,很快江南各郡纷纷归降刘秀,江南地区也告统一。  3。北击彭宠,统一燕蓟渔阳太守彭宠曾为刘秀统一河北助过一臂之力,刘秀封其为建忠侯。但是刘秀称帝后,彭宠的原部下吴汉、王梁均位居三公,而对彭宠没有进一步加官进爵,使彭宠大为不满,他认为自己应该封王。于是,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彭宠起兵反汉。发兵2万余人攻打幽州牧朱浮,并分兵进击广阳(今北京大兴)、上谷(今河北怀来)及右北平。此时刘秀的主力正与刘永作战,还有一部分兵力仍在南阳地区征讨,无力北顾。一直到秋天,刘秀才派游击将军邓隆率军救朱浮。邓隆到达蓟地后,屯兵于潞(今北京通县东南)  南,朱浮军屯于雍奴(今天津武清北),两营相去百里之遥。刘秀闻报又急又恼,对邓隆派来的使吏说: 营相去百里,其势岂可得相及?比若(你)  还,北军必败矣 ①。果然,彭宠以重兵在正面作掩护,另遣3千轻骑绕至邓隆军背后,发动突然袭击,大破邓隆军,而朱浮军相距太远,无法救助,见邓隆军大败,只好引军退走。  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彭宠连拔右北平和上谷数县,并遣使以美女、丝绸联络匈奴,结为 和亲 关系。匈奴单于派左南将军率七、八千骑兵,在边境上往来为游兵,援肋彭宠。彭宠还南与张步等割据势力联合,共同对付刘秀。涿郡太守张丰亦举兵反汉,与彭宠联合,彭宠的力量更为强大。攻克蓟城后,彭宠自立为燕王。  面对彭宠的咄咄攻势,刘秀一面加紧西联隗嚣,解除西顾之忧,一面接受大司徒伏湛 北守东攻 的建议,继续以主力东攻刘永的余部,同时于建武四年(公元28年)五月,派朱祐、耿弇、祭遵、刘喜等将增援朱浮。  汉军先锋祭遵在涿郡击败张丰军,生擒张丰。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舒击破彭宠弟彭纯所率的2千多匈奴骑兵,以后双方暂成僵持状态。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二月,彭宠被侍奴杀死,使渔阳形势立即急转直下。虽然尚书韩立等又立彭宠子彭午为王,但不久,国师韩利杀死彭午,向祭遵投降。这样汉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渔阳,平定了彭宠叛乱,统一了燕蓟。  4。平灭董宪、张步,统一关东董宪原为赤眉军将领,后脱离赤眉军,以郯城(今山东郯城)为中心,据有了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并与刘永联合,受封为翼汉大将军、海西王。刘永死后,其余部多逃归董宪。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汉虎牙大将军盖延连破刘永余部苏茂、周建等,并在留县打败了董宪的军队。不久董宪部将贲休在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举城降汉,董宪闻讯,自郯城出击,围攻贲休。盖延率平狄将军庞萌欲救贲休,刘秀指示他们: 可直往捣郯,则兰陵必自解 ①。但2将认为兰陵危在旦夕,遂先救贲休。董宪佯败,放汉军入城,第二天突然以大兵合围兰陵,盖延等未曾戒备,慌忙突围而走,去攻郯城。刘秀斥责说: 闲欲先赴郯  者,以其不意故耳。今既奔走,贼计已立,围岂可解乎! ②盖延等至郯城,果然攻之不克,而董宪攻取了兰陵,杀贲休。此后,盖延率军往来于彭城、郯、邳之间,与董宪军作战,有时一天要打好几仗,颇有战果。刘秀因为盖延轻敌深入,多次致书提醒他。  ①   《后汉书?彭宠传》。  ①   《汉书?盖延传》。  盖延的部将、平狄将军庞萌,原是绿林军下江兵将领,后降刘秀。刘秀十分宠信他,曾说: 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庞萌是也 ①。这次随盖延击董宪,由于刘秀诏书总是写给盖延,而没有给他,庞萌怀疑盖延说了自己的坏话,遂反叛,杀楚郡太守,引军袭破盖延,与董宪联合拒汉,自号东平王。  刘秀闻庞萌反叛,大怒,亲率主力讨庞萌。董宪得知刘秀亲来,乃与刘纡、苏茂、佼强离开下邳,回到兰陵,派苏茂、佼强与庞萌合兵3万,围攻桃城(今山东宁阳)。刘秀在途中,闻桃城危急,立即甩下辎重慢行,急领3千轻骑、数万步卒,星夜兼程,前往救援,并命盖延与大司马吴汉、汉忠将军王常、前将军王梁、捕虏将军马武、讨虏将军王霸等到任城会合,共讨庞萌于桃城。刘秀率军到达距桃城60里的任城后,不顾众将的请求和庞萌军的百般挑战,命令部队休士养锐,坚守不出,以挫敌军兵锋。桃城守军闻刘秀亲来,更加坚心守城。庞萌尽全部力量,猛攻20余日,未能得手,兵疲将困,锐气全无。这时,吴汉等将各领兵马赶到,刘秀指挥汉军向桃城开进,并亲自上阵搏杀,大破庞萌军。庞萌、苏茂、佼强3人丢弃辎重,乘夜逃走。  董宪见庞萌等人战败,急与刘纡尽发全军,共数万人,屯于昌虑(今山东枣庄西北),又亲领精兵在新阳(今山东枣庄西南)设防,准备迎击汉军。刘秀先遣吴汉击破新阳,董宪退回昌虑,吴汉军追踪而至,董宪急忙招诱五校军余部数千人屯守建阳,两城相距30里,摇为呼应。  刘秀引大军至蕃县(今山东滕县),即命部队停止前进。此地距昌虑尚有百余里,诸将皆请求继续前进,刘秀不听,他认定五校军没有足够的粮食,粮尽其军必退,乃令各将坚壁自守,以待战机。不久,五校军粮尽,果然退去。刘秀立即挥军从四面包围昌虑,激战3天,破城。董宪与众将四散奔逃,刘秀命吴汉追剿,佼强无处可逃,率众投降,苏茂投奔张步,董宪与庞萌逃入缯山(在今山东枣庄东)。数日后,散卒知董宪尚在,又聚集起来,共数百骑,将董宪迎入郯城。吴汉等将尾随而至,攻下郯城,董宪、庞萌逃往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刘纡则被其部下杀死。  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二月,吴汉攻破朐县,董宪、庞萌被杀。此时关东的割据势力只剩下齐地的张步和庐江的李宪2人了。  建武五年十月,刘秀命建威大将军耿弇率军进击张步。张步得知汉军来攻,便以费邑为济南王,率重兵驻守历下(今山东历城西南)和祝阿(今山东济南西),又沿钟城(今山东济南南)至泰山立营数十座,以阻止汉军东进。  ②   《后汉书?盖延传》。  ①   《后汉书?庞萌传》。  耿弇指挥汉军渡过黄河和济水后,首先围攻祝阿,但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让守军出逃,散布战败的消息,瓦解敌军斗志。果然,钟城守军得知祝阿已破,立即逃跑一空。费邑急令其弟费敢驻守巨里(今山东历城东北),控制住要道,阻挡汉军对历下的进攻。耿弇率军进逼巨里后,为引诱费邑出战,故意虚张声势,扬言3天后将尽全力攻打巨里城,暗中释放一批俘虏,让他们把这个消息告诉费邑。费邑中计,立即率3万精兵来援。耿弇以3千兵继续围攻巨里,自率主力悄悄埋伏在路旁高坡上,待费邑军到,居高临下,猛扑下来,大破费邑军,斩杀费邑,费敢弃城率残军逃走。汉军乘胜连破费邑40余营,占领济南,随后进逼剧县(今山东昌乐西北)。  剧县是张步的都城,他令其弟张蓝率2万精兵守西安(今山东临淄西北),又从各地拼凑1万余人守临淄,两城相距40里。耿弇认为西安城小而坚,又有2万精兵驻守,不易获胜,乃决定先攻城大兵弱的临淄。但为了迷惑张蓝,耿弇通令全军5日后攻打西安。张蓝侦知此情报,急忙加强防守,日夜不敢懈怠。到第五天深夜,耿弇命全军饱餐一顿,待天明时进攻临淄城。  其部将护军荀梁等人争辩,认为应速攻西安。耿弇解释道: 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张)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张)蓝引军还奔临淄,并兵合执,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之言,未见其宜 ①。遂领军攻打临淄,半日即攻克。张蓝闻讯,心中恐慌,放弃西安,退归剧县,汉军唾手而得西安。  张步见自己的军队连战连败,遂亲领张蓝、张弘、张寿3个弟弟及原大彤起义军将领重异,率号称20万的大军进抵临淄大城以东,进攻汉军。耿弇利用张步自认兵多势众,急于求战的心理,先率军出淄水(今山东临淄东),佯为阻击,遇重异所统的前锋后,故意示弱,引兵退入临淄小城内,而让刘歆、陈牧分别列兵于临淄城下。张步军果然认为汉军胆怯,士气高涨,直攻汉军军阵,与刘歆、陈牧军撕杀在一起。耿弇见此,立即率精兵拦腰冲击张步军,大败其军。激战中,流矢射中耿弇的大腿,耿弇用佩刀砍断箭杆,左右无人知晓,直至黄昏,才收军。第二天,耿弇指挥汉军继续与张步军激战,从黎明战至黄昏,杀伤敌兵无数。经过两天的战斗,张步军受到重创。耿弇判断张步必将退兵,遂预先埋伏了伏兵。果然张步率军退走,汉军伏兵骤起,发动猛烈进攻,一直追至钜昧水(今山东寿光东)上,沿途八、九十里到处是张步军的死尸,其辎重2千余辆也为汉军所得。张步逃回剧县后,与兄弟分兵散逃各地。张步奔逃到平寿,耿弇追击而至,张步投降。随后,耿弇又引兵至城阳,迫降了五校起义军余部,这样,齐地也告平定。  对于庐江的李宪,早在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八月,刘秀即派杨威将军马成等将其围困于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李宪屡次向汉军挑战,马成均不予理睬,勒兵不战,李宪无计可施。到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城中粮尽,汉军破城,李宪突围逃走,途中被部下杀死。至此,关东的各个割据势力终于被彻底消灭了,东汉的统治直达大海。  刘秀之所以能在5年之内,消灭刘永等关东割据势力,统一关东地区,除了在战略思想上确立了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东后西、联陇制蜀、各个击破等正确的指导思想外,在战术指挥上,刘秀及其将领如吴汉、岑彭、耿弇等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水平,使汉军往往能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消灭对手。在整个关东战场,刘秀对于汉军的部署也极有策略,其主力始终保持对于主要方面的作战,而对于次要方面,对于威胁不大、势力较小的割据势力,或以少量兵力牵制、或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法,使汉军不致在这些方面消耗过多的有生力量,保证主战场的胜利。在客观上,关东各个割据势力,基本上处于各自守境自保的状态,也给刘秀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战略方针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是刘秀能够统一关东的重要原因之  ①   《后汉军?耿弇传》。  一。  (三)统一陇蜀的战争  刘秀消灭关东各割据势力之后,统一全国已势在必行,其战略重点立即由东方转向了西方。  在西边的3个割据政权中,巴蜀的公孙述已称帝,与刘秀势不两立。河西的窦融因与汉室有外戚关系(其七世祖窦广国为汉文帝皇后之弟),故心向刘秀,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归降刘秀,刘秀封其为凉州牧。据有陇西的隗嚣虽表面上归顺刘秀,但暗怀异心,其地不仅接近关中,对关中威胁最大,而且又是汉军进攻公孙述的必经之路。因此刘秀决定先取陇西,后图巴蜀。  1。平陇之战隗嚣(?~公元33年),是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新莽末年,被当地豪强拥立为上将军,起兵反莽,后依附更始刘玄,被任为御史大夫。赤眉攻陷长安前,隗嚣因参与劫持刘玄东归南阳的密谋,被刘玄追杀,逃回天水,招集旧部,自称西州上将军,据有天水、武都、金城(均在今甘肃境内)  等郡,拥兵十余万。因其 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 ①,所以手下有一批谋臣、战将,如班彪、申屠刚、马援、王元、杨广、行巡、周宗等,加之外联西羌,兵精粮足,名震西州。  刘秀为解西顾之忧,与隗嚣结好后,多次遣使让其入朝归降,都被隗嚣拒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平定关东的战争基本结束,刘秀准备将战略重点西移,为了试探隗嚣的态度,刘秀故意令隗嚣出兵征讨巴蜀,隗嚣托辞不出,刘秀察觉他是想三分天下,不愿天下统一,于是决心用武力消灭隗嚣。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四月,刘秀亲至长安部署兵力,命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等7将军,以借道陇西、讨伐巴蜀为名,向陇西进兵。  隗嚣知汉军不怀好意,急令大将王元据守陇坻(今陕西陇县西北陇山),伐木塞道,阻击汉军西进。汉军先锋、征虏将军祭遵先到,击败王元军,追至新关,待诸将赶到后,一起向王元军发起进攻。王元军居高临下,杀败汉军,并乘胜追击,捕虏将军马武率精骑断后,拼死撕杀,才将王元军击退,诸将引军退下陇山。  刘秀闻汉军战败,非常不安,为防隗嚣乘胜东进,命祭遵驻守嚣县(今陕西陇县南),耿弇驻守漆县(今陕西彬县),征西大将军冯异驻守嚣邑(今陕西旬邑东北),并令大司马吴汉由洛阳赶至长安,集结兵力、军资,策应各军。  ①   《后汉书?隗嚣传》。  果然隗嚣见王元获胜,即令王元、行巡率2万余兵,乘胜分别出击■县和栒邑。此时,冯异尚在前往栒邑的途中,闻此讯,其部将劝冯异停止进军,不要与士气正盛的隗嚣军争锋。但冯异认为: 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①,遂挥军急驰,抢在隗嚣军之前,悄悄进入栒邑城,偃旗息鼓,封锁消息。行巡不知,仍向栒邑急驰,冯异乘其不备,突然击鼓、竖旗,挥军杀出,行巡军惊乱奔逃,大败而走。此时祭遵在■县也击退了王元,终于稳定住了战局。  陇坻败北后,刘秀对隗嚣被迫采取守势,但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新的进攻。不久,窦融遣使向刘秀表示衷心归汉,刘秀大喜,令其出兵从河西夹击陇西。窦融遂出兵金城,击败了与隗嚣勾通的西羌封何等部,使隗嚣腹背受敌。刘秀还加紧了对隗嚣内部的分化瓦解工作,他命刚由陇西归降的隗嚣将领马援率5千精骑,往来隗嚣军中,拉拢其部属和西羌豪长。隗嚣见南、北、东3面受敌,内部动摇,感到形势危急,慌忙上书刘秀,声称前次交战,系部将自做主张所为,请刘秀谅解,企图以此作为缓兵之计。但刘秀令其停止抵抗,并再遣次子入朝,才可保全地位。隗嚣见此计不成,遂决定联蜀反汉,遣使向公孙述称臣。公孙述封其为宁朔王,并派军支援隗嚣。  建武七年(公元31年)秋,隗嚣亲统3万骑步兵进攻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在阴槃(今甘肃宁县西南)被冯异军阻住。隗嚣又分兵攻打■县,又遭祭遵抵抗,两路均无功而回。隗嚣部下大将王遵被刘秀招降,拜为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刘秀通过来歙、马援等人对陇西的政治瓦解工作,使隗嚣集团内部愈来愈不稳定。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刘秀乘隗嚣戒备松懈,准备再次发动新的进攻。他首先派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直插隗嚣军背后,进袭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切断其后方交通补给钱。途中祭遵病重返回,来歙自率2千余兵,劈山开道,继续西进,从番须(山谷名,今陕西陇县西北)、回中(今陕西平凉附近)直取略阳,出其不意,发动突然进攻,杀守将金梁,占领了该城。  吴汉等将知来歙得手,立即率军向略阳进发,刘秀急遣人将诸军追回,命令各军待隗嚣久攻略阳不下,兵疲将困时,再乘机进击。隗嚣闻略阳失守,极为震骇,为防刘秀大军乘机进攻,急令大将王元守陇坻,行巡守番须口,王孟守鸡头道(今甘肃平凉西),牛邯守瓦亭(今宁夏固原西南),自率精兵数万围攻略阳。公孙述也派大将李育、田弇率5千精兵前来相助。陇蜀联军对略阳发动了猛烈进攻,在多次强攻不成之后,又劈山筑堤,引水灌城。来歙率汉军将士顽强固守,箭矢用尽,便拆毁城内房屋,取木为兵器,打退陇蜀联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隗嚣尽其全部精兵猛攻略阳,自春至秋,数月不能破城,将士疲惫,士气大为低落。刘秀见时机成熟,立即尽发关东兵西进。  至漆县(今陕西彬县),刘秀夜召马援问策,马援用米堆成山川形势,详尽介绍军队进退的路线,刘秀更加胸有成竹,随即率军攻取了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这时,窦融也率步骑数万人,辎重车5千余辆,前来与刘秀大军会合。汉军分数路攻上陇山。汉将祭遵与隗将牛邯是旧故好友,祭遵致书牛邯,劝其投降,牛邯犹豫再三,终于归降刘秀。汉军遂长驱直入,直捣隗嚣军侧背,所过皆望风而降,汉军共招降了隗嚣13员大将,16个县邑及十余万吏民。隗嚣见势不妙,急遣王元入蜀求救,自率残部退守西城(今甘肃天水西南)。蜀将李育、田弇、退保上邽(今甘肃天水)。略阳之围遂解。  刘秀欲招降隗嚣,但隗嚣终不肯降,于是刘秀派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围攻西城,耿弇与虎牙大将军盖延围攻上邽。这时东方颖川农民军余部又起,河东守军也叛汉,洛阳告急,刘秀急忙令吴汉、岑彭继续进攻隗嚣,自己赶回洛阳。  ①   《后汉书?冯异传》。  吴汉、岑彭奋力攻打西城。守将杨广战死,隗嚣极为艰难,但其军将士拼死固守,坚持数月,眼看西城将破。到十一月,王元、行巡、周宗从蜀中讨得5千救兵赶到,3人挥军猛冲汉军,高呼: 百万之众方至! ①汉军大惊,未及列阵,王元等已杀入汉营,殊死拼杀撕开一个缺口,突入西城,把隗嚣救回冀县(今甘肃天水西北)。此时,汉军粮食已尽,不能再战,吴汉、岑彭被迫下令撤兵,耿弇、盖延也随后退兵。这样,陇西又复归隗嚣所有,双方恢复到战前的状态,但经过几次大战,陇西损失了大量军资、财物及兵力,粮食消耗也很大,实力大减。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隗嚣恚愤而死。王元、周宗立其少子刘纯为王。公孙述又遣大将赵匡前来相助。八月,刘秀命来歙率冯异、耿弇等5将军再攻陇西。耿弇先攻高平第一城。守将高峻将1万精兵抵御汉军,耿弇苦战1年,未能攻下。后刘秀亲往■县督战,并派寇恂招降高峻。谈判时寇恂斩杀高峻军师皇甫文,高峻失去主心骨,惶恐不安,遂开城投降。汉军又一次攻入陇地。建武十年(公元34年)七月,冯异击败援陇的蜀军,杀赵匡、田弇,隗纯退保落门(今甘肃武山东北)。十月,汉军攻破落门,隗纯投降,王元逃入蜀地,投奔公孙述。至此历时4年多的平陇之战终于结束。  刘秀平定陇西隗嚣的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4年多的时间中,刘秀不仅亲自挂帅,而且几乎集中了他全部精兵勇将,如吴汉、冯异、耿弇、岑彭、盖延、祭遵等,对陇西发动了3次进攻,但2次败回,遭到了自统一战争以来,最严重的挫折,直至隗嚣死后的最后一击才取得胜利,十分不易。  从整个战争过程看,造成汉军两度失利的原因,主要是刘秀在战略上低估了隗嚣。  隗嚣与其他割据势力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一,隗嚣长期经营陇西,颇得人心,有比较牢固的统治基础;其二,隗嚣能礼贤下士,在其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良臣战将,其中不少人肯为隗嚣拼力死战;其三,隗嚣的兵力虽不如刘秀多,但极其精锐,其中既有能征善战的陇西、上地骑兵,也有勇猛凶悍的西羌突骑,还有巴蜀的援军,而且他们占据着以守待攻、以逸待劳的有利地位;其四,陇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对于以上这些情况,刘秀估计不足,没有进行充分的战前准备,以致陇坻一战,先胜后败,汉军还未进入陇地即被王元击退;二次攻陇,眼看胜利在望,而军粮又不济,致使军心动摇,前功尽弃。  但是,隗嚣毕竟只有区区两郡之地,军力、财力远比不上汉军。隗嚣本人无论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战役指挥上,都距刘秀相去甚远,加之刘秀的统一是大势所趋等政治因素,陇西最终还是被刘秀统一了。  刘秀取得陇西后,向南可进一步平灭公孙述,统一巴蜀;向西可平抚诸羌;向西北可打通西域;向北可攻袭匈奴,因此,统一陇西,对刘秀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①   《后汉书?隗嚣传》。  2。灭蜀之战刘秀统一陇西后,巴蜀的公孙述已陷于孤立,刘秀决定乘胜伐蜀。  公孙述原是新莽政权的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新莽末年起兵,占据益州(今四川地区),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称帝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国号 成家 (取起于成都之意),建元 龙兴.此时公孙述已据有了今陕西和甘肃的南部、贵州和云南的北部,以及四川全部。在刘秀统一关东、陇西的战争中,他竭力扩张势力,收容战败逃入蜀地的延岑、田戎、王元等,还结纳了关中豪强吕鲔、张邯等人,拥兵数十万,加之西南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刘秀的劲敌。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公孙述乘汉军全力攻陇,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夷道(今湖北枝城)等地兵力薄弱之机。派田戎、任满、程汎率兵数万出江关(今四川奉节),沿长江东下,击败岑彭部将威虏将军冯骏、都尉田鸿、领军李玄诸将,夺取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夷陵、夷道,屯军荆门、虎牙两山,在长江上架设横江浮桥、斗楼①,植木水中,以防备汉军沿江西进。  岑彭从陇西返回后,数度率军夺取失地,均未成功,于是岑彭积极训练水军,制造战船,准备再战。  平陇之战结束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刘秀命吴汉率诛虏将军刘隆、辅威将军臧宫、骁骑将军刘歆,统兵6万余、马5千匹,与岑彭会合于荆门。因吴汉不习水战,刘秀命岑彭为主帅,由东而西攻蜀,为南路军。  又命来歙统陇西诸军南下,为北路军,对公孙述构成钳形攻势。  三月,岑彭率南路军溯江而上,首先发动进攻。偏将军鲁奇自愿为先锋,驾船乘风逆流西进,焚毁蜀军浮桥,为主力打通航道。随后岑彭挥军疾进,所向无敌。蜀兵大乱,慌不择路,溺死数千人,蜀将任满战死,程汎被俘,田戎急忙放弃三峡险地,退保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岑彭留刘隆为南郡太守,自率臧宫、刘歆等将,水陆并进,长驱直入江关,进入蜀地,所过之处,严禁部队掠略,纪律严明,沿途县邑纷纷开城降服。  六月,北路的来歙也对蜀地发动进攻,击败了公孙述防备汉军南下的王元、环安军,占领了河池、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但后来环安派人刺杀了来歙,北路军受挫。刘秀派扬武将军马成继续指挥北路军。不久,羌人反叛,马成军被调回陇西。从此灭蜀的任务便由南路军单独完成。  岑彭率军进至江州,见田戎军粮充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攻下,便留冯峻围困江州,自率主力北上垫江(今四川合川),攻破平曲(今合川西北涪江湾),获米数百万石。此时,吴汉亦率后续部队由夷陵溯江而上,接应岑彭军。  七月,公孙述命延岑、吕鲔、王元及自己的弟弟公孙恢调集重兵于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和资中(今四川资阳北)地区,以阻止汉军前进,保卫成都,又命侯丹率兵2万余人拒守黄石(今四川江津、璧山间),策应江州的田戎,防止汉军沿江深入。  针对蜀军的部署,岑彭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臧宫统领,率5万降卒,进据平曲上游,牵制蜀军主力延岑军;自率汉军主力退还江州,再溯长江西上,袭破黄石侯丹军,随后星夜兼程,疾行2千余里,深至岷江中游,绕至蜀军主力背后,攻取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并派精骑袭击距成都仅数十里的广都(今四川成都南),蜀人大惊,纷纷望风逃散。公孙述闻讯,以杖击地,惊呼: 是何神也! ①急遣刺客诈称逃奴,降汉,侍机刺杀汉军主帅。  ①   亦称关楼、望楼,建于浮桥桥面之上,既可瞭望敌情,又可发射箭矢。  十月,岑彭遇刺身亡,汉军放弃武阳,稍稍后撤。十二月,吴汉率3万军赶到,刘秀命吴汉统领全部攻蜀汉军。  平曲方面臧宫统领的汉军,在岑彭率主力走后,一度因军粮不济,引起慌乱,降卒多欲逃走。臧宫想引军退回,又怕蜀军趁势追杀。正在危急时分,刘秀派来增援岑彭的军队路过,臧宫急中生智,假传命令,截留这些军队及700匹军马和物资,补充自己。随后命令军队星夜进兵,出击蜀军,沿途派小股部队多张旗帜,登山击鼓以为疑兵,大军沿江而进,右岸为步兵,左岸为骑兵,水军乘船居中,声势浩大,人呼马嘶,震天动地。延岑正在布防,不意汉军突然杀到,急忙登山瞭望,见汉军漫山遍野,如潮涌来,更加震恐。  臧宫挥军猛攻,大破蜀军,蜀兵被杀、溺死万余人,十万余人投降,延岑逃回成都。汉军乘胜猛追,在平阳乡迫降蜀将王元,随后连下帛竹(今四川帛竹东南)、涪城(今四川绵阳)、繁县、郫县,从北面直趋成都。  吴汉接管岑彭军后,挥军北上进攻成都。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正月,吴汉军在鱼涪津(今四川乐山北)大破蜀将魏党、公孙永之军,进围武阳。  公孙述遣其子婿史兴统5千军赶来救援,又被全歼。汉军攻取广都后,遣轻骑直抵成都市郊,烧毁成都西南的市桥。武阳以东的诸小城均归降汉军。蜀军将帅惊恐万状,不少人叛离公孙述而去。刘秀又对公孙述诱降,仍遭拒绝。  七月,冯骏攻破江州,俘获田戎。  正当汉军节节胜利时,刘秀告诫吴汉: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踞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①。但吴汉急于取胜,竟违背刘秀的作战指示,主动出击进逼成都。他自率2万余人前至距成都十余里的锦江北岸立营,另以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万余人屯于江南,两营相距20余里。刘秀闻报,又气又急,遣使责备吴汉:不服从命令,轻敌冒进;与刘尚分营拒敌,给蜀军以各个击破之机。命令吴汉立即退回广都。但使者还未到,九月,公孙述已遣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分为20余营,同时向吴汉军猛攻,另以万余人牵制江南的刘尚,使其不能救援吴汉。吴汉军与蜀军大战一日,败入营垒坚守。此时吴汉意识到分兵两营的危险,遂准备退回江南与刘尚会合。为了迷惑蜀军,吴汉命汉军一连3天不得出战,在营内多树幡旗,整日烟火不断,第三日夜,悄悄渡江与刘尚合兵。谢丰等未曾觉察,天亮后,分一部分兵监视江北吴汉营,自率主力进攻江南,不防吴汉、刘尚同时杀出。双方从清晨一直激战至午后,蜀军大败,谢丰、袁吉均战死。此后吴汉与蜀军在广都与成都之间会战8次,汉军全胜,进占成都外城。其秋,臧宫军与吴汉军会合于成都城下。  公孙述困兽犹斗,采纳延岑 死中求生 的建议,拿出大批金帛,招募5千余敢死士,交延岑指挥,准备与汉军决一死战。延岑在市桥一带虚设旗帜,击鼓挑战,吸引汉军注意,暗中派出奇兵绕至汉军背后,发动突然袭击。  汉军不防,大败而逃,吴汉坠入江中,牵着马尾才得以逃生。汉军受挫,军心不稳,加之军中仅余7日粮,吴汉动摇,暗暗下令准备船只撤走。汉蜀郡太守张堪闻讯,急驰入营,力陈公孙述必败,劝阻吴汉不要退兵。吴汉乃决心坚持,并故意隐蔽精锐,示弱诱敌。  ①   《后汉书?岑彭传》。  ①   《后汉书?吴汉传》。  十一月,臧宫军进逼成都咸门,公孙述不知是计,派延岑出击臧宫,自率数万兵进攻吴汉。延岑多次击败臧宫,但汉军仍不后退,蜀兵从天明战至中午,不得进食,疲困不堪。吴汉见此,立即命护军高午、唐邯率数万锐卒出击,蜀兵大败,公孙述重伤而死,临死前将军权交给延岑。延岑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开城投降。汉军灭蜀之战胜利结束。  此时,九原的卢芳因部下全部归降刘秀,已逃奔匈奴。刘秀终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刘秀灭蜀之战是历史上第一次从三峡溯江而上攻灭蜀地割据势力的战争。作为汉军的统帅刘秀和此次入蜀作战的主帅岑彭,都充分认识到了水军的重要作用,在攻蜀前制造了数千艘战船,征集训练了数万名水手,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入蜀作战。大司马吴汉曾以水军过多,消耗粮食太大为由,打算废弃水军,与岑彭发生争执,结果刘秀将统兵权交给了岑彭,从以后的情况看,这无疑是进兵蜀地最正确的战略决策。灭蜀过程中,岑彭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如突破三峡天险;进围江州而不打,主力越城继进。特别是在北路军回撤,南路形同孤军,蜀军全力阻截的不利情况下,他指挥汉军主力避实就虚,进行了行程2千余里的远距离迂回包抄,绕至蜀军主力背后,直攻其统治中心成都,始终掌握着战争主动权,使其成为东汉初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继任的吴汉虽一挫于谢丰、再挫于延岑,甚至置前功于不顾,暗暗下令撤兵,但在刘秀的正确指导和张堪的鼎力佐助下,能极尽主观努力,反败为胜,完成灭蜀任务,也不失为东汉初的优秀将领。辅威将军臧宫在危急时刻,机智果断,化险为夷,指挥以降卒为主的军队击败蜀军主力,为灭蜀之战的胜利立下大功,其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十分出色的。但在战争过程中,汉军两位主帅来歙和岑彭先后被刺杀,这无疑是汉军方面的重大损失。  公孙述虽居于天险之地,经济上有巴蜀的财富作后盾,在战略上占有一定优势,但在政治上是割据政权,处于劣势,军事上更是消极保守,除攻取夷陵等地曾一度主动进取,战略上也有一定见地外,始终醉心做割据皇帝,居险自守,以致被动挨打,险阻不守、军心沮丧、内部动摇,最终彻底灭亡。  (四)刘秀的战略思想  刘秀是新莽末东汉初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军事统帅。  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他表现出了比其同时代的军事人物略胜一筹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秀的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善于纵观全局,以通盘全局的战略眼光决定重大的军事决策。昆阳之战,刘秀并非主帅,但他经过通盘全局的认真考虑,力排众议,使绿林军(汉军)终于作出了死守昆阳,为主力攻破宛城争取时间的正确决策,并抓住莽军的弱点和失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统一战争中,汉军先东后西,由近及远,联陇制蜀,各个击破割据势力的正确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更加体现了刘秀善于从战略全局上决策问题和驾驭战略全局的能力。  其二,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交替运用。刘秀初入河北时,势孤力单,既无雄兵,又无战将,于是他采取了一些深得人心的措施,开展政治攻势,不仅获得了当地新莽旧吏和豪强的支持,甚至还得到了农民的一定支持,使他在1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就由白手起家到拥有了几十万大军,建立了基业,其间并未进行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战争,军事行动仅仅作为实行政治战略的辅助手段。以后在镇压赤眉,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刘秀更是以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大力开展政治诱降活动,对敌诱之以利,迫之以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其三,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战机,适时、及时地进行战略重点的转移。  当刘秀在河北壮大力量、羽翼丰满后,他及时地南下取得河内郡,占据中央要地,威胁中原重镇洛阳,然后一面坐观绿林赤眉火并,一面积极巩固后方,同时派邓禹西进,侍机进取关中。更始灭亡后,他立即取得洛阳,截断赤眉东归的通道;消灭赤眉后,他又立即展开了统一战争;当关东趋于统一时,他又将战略重点迅速西移,进攻陇蜀,直至最后统一全国。  其四,量时度力,力求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每一次战争的胜利。在刘秀的战略思想中稳中求胜、不急于求成的特点极为突出。根据具体战况,刘秀有时指挥汉军以疾风暴雨之势猛冲猛打,有时则以长期围困战法取得最后胜利,如黎丘围秦丰长达3年之久,舒城围李宪也达1年半之久。刘秀还经常采取以逸待劳,敌疲我打的方针击败对手。如镇压铜马军,刘秀坚营自守1个月,待铜马军粮尽退兵时,才挥军猛袭,大获全胜;平灭董宪,刘秀又以同样方法,再获胜利。刘秀还经常告诫部下,运用这种战法。邓禹击赤眉,吴汉攻成都均因违背了刘秀的这种作战思想而遭失败。以后冯异代替邓禹,坚决执行以饱待饥、以逸待劳的方针,在崤底之战大胜赤眉军,吴汉也吸取教训,终于攻克成都。  其五,广收人才,知人善用。刘秀到河北时,几乎孤身一人,但他很快就聚集了象邓禹、吴汉、冯异、寇恂、姚期、耿弇、耿纯等一大批文武之士,成为其统治骨干。在以后的战争中,他不断提拔可用之才,如来歙、臧宫、岑彭、马成等,同时还争取敌方有识之士,给予重用,如朱鲔、马援等,以致在刘秀军中集中了一大批文武兼备、能独挡一面的将帅,这在历代开国功臣中是不多见的,他们对东汉王朝的建立和统一,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十二、东汉军制的变化  西汉后期,随着地主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小农经济大量破产,导致原先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旧兵制日形破坏。东汉建立以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为此,光武帝刘秀采取措施,对旧兵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给小农以喘息的机会。因而东汉兵制较之西汉时期的兵制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地方军制的变化  东汉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 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①,边境地区更是 靡有孑遗 ②,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生产,刘秀决定 省兵减政 ,对地方郡国兵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撤。其主要措施有: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郡国专职武官——都尉,并其职权于郡太守或相国,同时取消地方都试,郡国兵每年秋后不再进行军事演习;建武七年(公元31年),罢郡国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等常备军,士兵全部复员还乡,彻底取消了西汉正卒制度;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又 罢诸边郡亭候吏卒 ①,完全取消了西汉的戍卒制度。  对地方郡国兵制的这种改革,不仅节约了国家庞大的军费支出,大大减轻了人民的军赋负担,而且也使东汉的兵力分布形成了 居重驭轻 的局面,地方无法反叛中央。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都尉一职罢省后,郡太守再无互相牵制的对立面,从此独揽一郡的军政大权,极易造成割据势力的出现;取消地方都试,虽减轻了服役士卒的负担,但是也降低了军队素质,造成军队战斗力差;取消正卒、戍卒制度,使郡国无常设之兵,一旦有警,无法迅速征集军队,而边境无当番守望之戍卒,一旦外敌入侵,也难以组织迅速有效的抵御。为了弥补罢省郡国兵的缺陷,光武帝以后诸帝又采取了一些临时性措施,主要有:第一在各战略要地设置长期屯兵,以代替从前番上的正卒。这种长期屯兵有:黎阳营,光武时置于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屯驻千人,以谒者领之,作为京师洛阳的屏障;度辽营,明帝时为隔绝南北匈奴,置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东胜东北);象林营,和帝时为镇压南蛮,置于象林(今越南顺化);长安营、雍营,安帝时,西羌暴动,危及三辅,为此设长安营驻守长安,雍营守备三辅,屯兵于雍(今陕西凤翔);渔阳营,安帝时鲜卑犯居庸,设渔阳营以拒之;扶黎营,安帝时置于辽东属国之扶黎(今辽宁义县东)。以后顺帝时海上人民暴动,东汉政府不得不加强沿海地区的守备兵力。西羌暴动,东汉政府又于魏郡、赵国、常山、中山设置616坞,河南通谷冲要33坞,扶风、汉阳、陇道300坞,派兵分驻。如此,各地屯兵大增,军费开支巨大,甚至超过了西汉郡国常备军的军费开支,与刘秀 省兵减政 的初衷适得其反。第二发弛刑罪徒赴边戍守,以代替以前的边防戍卒。明帝以后,东汉边境多警,历届皇帝多次下诏发弛刑徒赴边戍守,有时甚至命刑徒携全家同往边境。徙边者皆由国家供给弓弩衣粮。第三利用匈奴兵守边。此举始于光武帝刘秀时。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头曼单于十八代孙、呼韩邪单于之孙比被南匈奴八部大人拥立为南单于,仍号呼韩邪单于,以其大父尝依汉得安 ①,故而袭其名号,并请求内附, 愿永为蕃蔽,扦御北虏 ②。刘秀从五官中郎将耿国之议,同意其请。二十六年, 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 ③, 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扦戍。  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 ④。  ①   《后汉书?郡国志》。  ②   《后汉书?郡国志》。  ①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虽然光武帝刘秀在汉初即实行了罢省郡国兵,取消地方军的措施,但实际上终东汉之世,地方上仍存在着一些取消不了的军队,不仅如前所述的各要地的长期屯兵,而且遇有战事时,还要经常征发郡国兵,或由中央遣将指挥,或由地方长官统领。东汉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各地反抗不断,为镇压这些反抗,一些地区的地方长官手中遂经常保持一部分兵力,变成常备的地方军。由于东汉地方兵没有都试,缺乏经常的训练,战斗力不如西汉的正卒、戍卒。到东汉末,随着中央集权制的破坏,地方州郡长官纷纷发展自己的武装,使之成为私人队伍,造成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二)中央军制的变化  东汉中央直辖部队在形式上沿袭了西汉的南、北军制,但是在实际上有了很大变化。首先,东汉禁卫军中虽有光禄勋、卫尉等编制,但已无 南军 之称;其次,东汉全国各要地设置的常备屯兵部队,有一些是直隶中央的,如黎阳营、雍营、长安营。故东汉中央直辖部队也包括一部分地方驻军,而并非专指京畿驻军。由于地方郡国兵的取消,中央军成为全国战略机动部队,凡较大的战争,都要赖于中央军的出动。  东汉中央直辖部队不同于西汉的又一变化,是禁卫军人数的大大压缩。  光武帝刘秀在大刀阔斧罢省地方郡国兵的同时,对中央禁卫军实行了 内省营卫之士,外罢徼候之职 ①的措施,削减其兵力。  内省营卫之士 ,指压缩光禄勋、卫尉所属的郎卫、卫士的员额。据陈傅良《历代兵制》: 光禄勋省户、骑、车三将及羽林令.户即主户卫的户郎,骑即主出入骑从的骑郎,车即主御车的车郎。户郎、骑郎、车郎及羽林兵的主将均被罢省,其员额肯定有所压缩。另外,卫尉属官中罢省了旅贲令,其职并入公车司马令,显然下属卫士也相应压缩。  外罢徼候之职 ,指压缩、裁减北军的编制。据《历代兵制》: 北军并胡骑、虎贲二校为五营,置北军中候,易中垒以监之。 中垒即中垒校尉。西汉北军八营,东汉时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归射声,又以北军中候代替原中垒校尉,北军中候只监军,不直接领兵,原中垒校尉属下本营兵也被罢省,如此,仅剩五营,兵员大为减少。变化后东汉中央军制如下:  ①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②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③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④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①   《历代兵制》。  1。中央禁卫军的兵力配备光禄勋属下部队有3:虎贲中郎将所统虎贲郎1500人, 无常员,多至千人 ①, 皆父死子代 ②;羽林中郎将所统羽林郎128人, 无常员 ③,时有增减。其兵源,光武时 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 ④,后多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选补;羽林左、右监所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  卫尉属下:南宫卫士令统 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 ⑤;北军卫士令统 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 ⑥;左都候统 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 ⑦;右都候统 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 ⑧;七宫门司马下属约七百人。共二千七百人左右,较之西汉南军卫士一、两万人相差悬殊,且东汉卫士多来自洛阳附近的固始(今河南临泉)、鮦阳(今河南临泉西)、公安、细阳(今安徽阜阳北)四县所谓 农野谨钝之人 ⑨,而非西汉时由地方郡国兵番上。卫士役期满后,东汉皇帝也如西汉皇帝一样,亲临赐宴,问候疾苦。  东汉执金吾(中尉)不再统领北军,其属下仅缇骑(骑兵)二百人,持戟(步卒)五百二十人①,任务是警卫宫城之外,洛阳城门以内, 月三绕行宫外 ②。缇骑多为富家子弟,执行任务时 舆服导从,光满道路 ,威武彪俊,华贵无比,为时人所欣羡,连光武帝刘秀都曾感慨道: 任宦当作执金吾 ③。与缇骑形成鲜明的对比,持戟多出身寒门,不如缇骑那样光彩夺目。  缇骑、持戟均非征发而来,系招募编成,这一点也与西汉不同。  东汉北军仅指西汉武帝时扩建的八校尉军,但已压缩为五营,由五校尉分统,兵员为三千余人,远远低于西汉时的数万人,其中屯骑校尉之下 员吏(一)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 ④;越骑校尉之下 员吏(一)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 ⑤;步兵校尉之下 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 ⑥;长水校尉之下 员吏(一)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⑦;射声校尉之下 员吏(一)百二十九人,领士七百人 ⑧。其兵士最初系由刘秀的元从士兵改编而成,以后父死子继。而长水校尉所属乌桓胡骑,很可能就是原刘秀手下的渔阳突骑。另外,安帝时,因国用不足,采纳群臣建议,凡 吏人入钱谷 ⑨者,可据数额得力关内侯以至五营士。这样,北军中又增加了大量 商贾惰游子弟 ⑩,他们大都是洛阳人,故《九州春秋》曰: 五营士生长京师 ,这与西汉北军多来自三辅地区也完全不一样。  ①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蔡质《汉仪》。  ②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  ③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祭质《汉仪》。  ④   《汉旧仪》。  ⑤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⑥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⑦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⑧   《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⑨   《三国志?王郎传》。  ①   《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②   《后汉书?百官志四》。  ③   《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④   《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⑤   《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⑥   《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⑦   《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