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一千二百[二十三] 一千二十四十四日一千二百[三十四] 一千十二冬夏至先后数 空先 后加小寒 芒种 [六十]大寒 小满 [百十]立春 立夏 [百五十]雨水 雨 [百八十]惊蛰 淸明 [百九十八]春分 [二百四]后加小暑 大雪 [六十]大暑 小雪 [百十]立秋 立冬 [百五十]处暑 霜降 [百八十]白露 寒露 [百九十八]秋分 [二百四]#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7刻法除之加 先后定数。○经云在前历则前 后加在后历则前加后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8求朔下定程度。○以朔下昏分前后数为在前历上弦下昏分前后数为在后历前后分乃 之加之。#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9求望度。○以望为在前历下弦为在后历。#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0求上弦。○上弦为在前历后朔为后历。 凡从朔至望以昏之前后数加 。 是望前用度。 自望至下弦用晨分加 定晨昏定程度。 自下弦至朔用晨分前后数加 。 其秒半已上收一。#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1宣明步晷漏术第五。○中统四千二百。 辰刻八[二十八分]。 昏明刻各二[四十二分]。 刻法八十四。[度母同刻法。] 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四十七分半大述历法]。 距极度五十六[八十二分小分五]。定气 屈申数 [黄道去极度度分八十四为母] [夜半近漏刻分八十四为母][距中星度度分八十四为母] *(阳城日晷)冬至 屈六十五 一百十五度 二十七刻[四十]八十二度[二十二] 阳城日晷一丈二尺七寸[三十二]小寒 屈二百二十五 一百十四度[四十六] 二十一刻[二十九]八十二度[六十四] 阳城日晷一丈二尺三寸[十一分九]大寒 屈二百六十五 一百十二度[二十五] 二十七刻[七十四]八十四度[三十九] 阳城日晷一丈一尺三寸分[三十]立春 屈四百八十五 一百八度[五十五] 二十六刻[十]八十七度[二十一] 阳城日晷九尺九寸四分[七十八]雨水 屈五百八十五 一百三度[六十七] 二十五刻[九]九十度[七十九] 阳城日晷八尺三寸七分[八十一]惊蛰 屈六百六十五 九十七度[八十] 二十三刻[七十四]九十五度[三十三] 阳城日晷六尺八寸八分[七十四]春分 屈六百六十五 九十一度[二十五] 二十二刻[四十二]一百度[三十八] 阳城日晷五尺四寸四分[七十]淸明 屈五百八十五 八十四度[五十五] 二十一刻[十]一百五度[四十三] 阳城日晷四尺一寸九分[五十九] 雨 屈四百八十五 七十八度[六十七] 九十刻[七十五]一百九度[八十一] 阳城日晷三尺二寸[六十九]立夏 屈三百六十五 七十三度[八十] 十八刻[七十四]一百十三度[五十四] 阳城日晷二尺五寸四分[五十一]小满 屈二百二十五 七十度[二十五] 十八刻[十]一百十六度[二十六] 阳城日晷一尺八寸九分[十九]芒种 屈六十五 六十八度[四] 十七刻[五十五]一百十八度[十二] 阳城日晷一尺五寸七分[十四]夏至 申六十五 六十七度[三十四] 十七刻[四十四]十八度[五十四] 阳城日晷一尺四寸七分[八十]小暑 申二百二十五 六十八度[四] 十七刻[五十五]一百十八度[十二] 阳城日晷一尺五寸七分[十四]大暑 申三百六十五 七十二度[二十五] 十八刻[十]一百十六度[三十六] 阳城日晷一尺八寸九分[八十九]立秋 申四百八十五 七十三度[八十] 十八刻[七十四]一百十三度[五十五] 阳城日晷二尺四寸八分[五十一]处暑 申五百八十五 七十八度[六十七] 十九刻[七十五]一百九度[八十一] 阳城日晷三尺二寸[六十九]白露 申六百六十五 八十四度[五十五] 二十一刻[十]一百五度[四十三] 阳城日晷四尺一寸九分[五十九]秋分 申六百六十五 九十一度[二十五] 二十二刻[四十二]一百度[三十八] 阳城日晷五尺四寸四分[七十]寒露 申五百八十五 九十七度[八十] 二十三刻[七十四]九十五度[三十三] 阳城日晷六尺八寸八分[七十四]霜降 申四百八十五 一百三度[六十七] 二十五刻[九]九十度[七十九] 阳城日晷八尺三寸七分[八十一]立冬 申三百六十五 一百八度[五十五] 二十六刻[十]八十七度[二十一] 阳城日晷九尺九寸四分[七十八]小雪 申二百二十五 一百十二度[二十五] 二十六刻[七十四]八十四度[三十九] 阳城日晷一丈一尺三寸八分[二十]大雪 申六十五 一百十四度[四十六] 二十七刻[二十九]八十二度 阳城日晷一丈二尺三寸九分[十二]#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2求每日屈申定数。○如求每盈缩分术入之则各得所求。#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3推戴日之北每度晷数。○南方戴日之下正中无晷。 自戴日之北一度乃初数一千三百七十九从此起差每度增一终于二十五度。[增二十六分起二十六度每。] 度加所增二终于四十度增五十四分。 起四十一度每加所增六终于四十四度增八十分又起四十五度增一百四十八自从每度加所增二终于五十度增一百五十八分。 起五十一度每度加所增七终于五十五度增一百九十三分起五十六度每度加所增九十终于六十度增二百八十八分又起六十一度增四百四十自终每度加所增三十三终于六十五度增五百八十分。 起于六十六度每度加所增三十六终于七十度增七百六十分。 起七十一度每度加所增三十九终于七十二度增八百三十八分。 又七十三度增一百九十八分七十四度增一千五百三十八分七十五度增二千五百九十八分七十六度增四千四百五十八分七十七度增七千二百九十八分七十八度增五万四千三百九十八分七十九度增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八分至于八十度。 各为每度差因累其差用加初数满一百为分分满十为寸各为每度晷差。 又累晷差各得戴日之北度数。#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4求阳城晷每日中常数。○置其气去极又先以百乘小分刻法而一以距极之度及分 之各得戴日之北度数及分。 各以屈申定数乘戴日北所置度分之晷差满百为分分满十为寸各为每日晷差。 乃以屈 申加其气初晷数各其每日中晷常数。#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5求每日中晷定数。○各置所入定气小余以中统 之为中后分。 不足者反 中统为中前分。 置前后分以其日晷差乘之如宣明统法而一为变差。 加 其日中晷常数。 冬至一日有 无加夏至一日有加无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6求每日夜半漏定数。○置每日黄道屈申差数以五乘之二十四除之所得得其日夜半漏定数。#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7求昏明小余。○以刻法通夜半定漏各以大小分从之卽所求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8求每日昼夜漏刻及日出入辰刻。○倍夜半定漏加五刻为夜刻。 以 百刻为昼刻。 以明刻加夜半定漏命日半 外卽日出辰刻。 以昼刻加之。#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9求每日更筹辰刻。○倍夜半定漏以二十五除之为每筹差刻。 五乘之为每更差刻。 以昏刻加日入辰刻卽甲夜辰刻也。 但以更筹差刻累加之满辰刻去之卽各五夜辰刻及分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0推每日黄道去极度数。○二十一乘屈申定数以二十五除之为黄道屈申差。 屈 申加其气初定数满刻法从度各为每日去极之度数。#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1求每日距中度定数。○以万二千三百八十六乘黄道屈申差满刻法为度不满为分。 各以屈加申 其气初日距中度各得每日距中度定数。 倍距中度以 周天度余五而一为每更差度。#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2求每日昏明及每更中宿度。○所临置其日加时赤道宿度以距中度加之命以宿次卽各其日昏中所临宿度。 以每更差度加之命如前卽其夜二更初中所临。 以次累之各五更及所临宿度及分。#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3求九服所在每初日中晷常数。○以所求气去极度数为后气去极度数相 各为其气屈申定数冬至后屈夏至后申。 因测所在冬夏至日晷长短。 但测一至已得不必要复冬夏。 于其戴日之北每度及分晷数校取长短同者便伪所在戴日之北度数及分每气。 各以屈申定数加 之因冬至后者每气以 因夏至后者每气加之各得每气戴日北度数及分也。 因其气所直度分之晷数长短卽各为所在每定初日中晷常数。 其测晷有在表南者亦据其晷尺寸长短与戴日之北每度晷数同者。 因取其所直之度距戴日度反之为出戴日南度然后以屈申定数加 之。#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4求九服所在昼夜漏刻。○冬夏至各于所在下水漏以定当处昼夜刻数。 及相 为冬夏差刻。 半之以加 二至昼夜数夏至以加冬至以 为春秋分定日昼夜刻数。 乃置每气屈申漏差以当处二至差刻乘之加二至去极差度四十七及八十而一所得依分前后加 二分初日昼夜漏刻。 春分前秋分后加夜 昼春分后秋分前加昼 夜各得所在定气初日昼夜漏刻数。#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5求次日者。○置每日屈申差亦以刻乘之差度而一所得以屈 申加其气初漏刻各得所求。#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6求距中度及昏明中宿日出所在。○皆依阳城法仍以差度而今有之卽得。 又术置所在春分定日中晷常数与阳城每日晷数校取同者因其日夜半漏卽为所在定春分初日夜半漏。#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7求余气日。○每以屈申漏差依分前后加 刻分。 春分前秋分后以加秋分前春分后以 漏刻法为刻不满为分各为所在定气初日夜半定漏。#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8求次日。○以屈申漏差依阳城法求之卽得。 此术究理大体合通。 但高山平川视日不筹校日晷长短乃同。 考其水漏多少悬刻以兹 课前为审览校。#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69步交会术第六。后准日一[余一千三百三十七秒一千七百四十四]。终率二十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二[秒六千五百一十二]。终日二十七[余一千七百八十二秒六千五百一十二]。中日十三[余五千九十一秒三千二百五十六]。交朔日二[余二千六百七十四秒三千四百八十八]。交望日十四[余六千四百二十八秒五千]。前准十二[余四千五百五十四秒一千五百一十二唐余三千七百五十四秒一千七百四十四。]阴历蚀限六千六十。阳历蚀限二千六百四十。阴历定法四百四。阳历定法一百七十六。交率二百二。交数二千五百七十三秒法一万。半交中六百[余六千七百四十五秒六千六百二十八]。#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0求天正经朔入交。○置通积分以天正闰余 之盈终率及秒去之不盈者满宣明统法为日不满为余秒。 命日 外则所求年天正经朔加时入交泛日及秒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1求次朔入交。○因天正所入加交朔日及余秒。#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2求望。○以交望日及余秒加之满终日及分秒皆去之数命如前各得次月及望加时所入。 若以经朔望小余 之卽各其日夜半入交泛日及余秒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3求定朔望夜半入交。○视其经朔望夜半所入若定朔望大余有进退与经朔日辰不同者亦进退交日。 否则因经为定各得所求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4求次定朔夜半入交。○因前定朔夜半入交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余皆六千六百十七秒三千四百八十八。#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5求次日○每日累加一策满终日及余秒去之命如前法各得其日夜半入交泛日及余秒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6求朔望入交常日。○各以其日入气 定数 加入交泛日余满。 若不足进退其日卽入交常日及余秒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7求朔望入交定日。○置其日入历 定数以交率乘之如交数而一所得以 加常日余数除如前卽入交定日及余秒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8求月行入阴阳历○其朔望入交定日及余秒如中日及余秒已下者为入阳历已上者去中日及余秒今为月入阴历。阴阳历[爻目] 加 率 [阴阳积 月去黄道度][小阳] 初 加一百[八七] [阳阴初 空][小*阳{阴}]小阳 二 加一百[七一] [阳阴一百八十七 一度六十七分]小阴小阳 三 加四百[四七] [阳阴三百五十八 二度百十八分]小阴小阳 四 加一百[十五] [阳阴五百五 四度二十五分]小阴小阳 五 加七十五 [阳阴六百二十 五度二十分]小阴小阳 上 加二十七 [阳阴六百九十五 五度九十五分]小阴爻目 率 [阴阳积 月去黄道度]老阳 初 二十七 [阳阴七百二十二 六度二分]老阴老阳 二 七十五 [阳阴六百九十五 五度二十九分]老阴老阳 三 一百[十五][阳阴五百五 五度二十五分]老阴老阳 四 一百[四七][阳阴五百五 四度二十五分]老阴老阳 五 一百[七一][阳阴三百五十八 二度一百十八分]老阴老阳 上 一百[八七][阳阴一百八十七 一度六十七分]老阴#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79求四象六爻每度加 分及月去黄道定数。○以其爻加 率与后爻加 率相 为前差。 又以后爻率与次后爻率相 为后差。 二差相 为中差。 置所在爻幷后爻加 率半中差以加而半之十五而一为爻末率因为后爻初率每以本爻初末率相 为爻差十五而一为度差。 半之以加 初率小象 之老象加之为定初率。 每以度差累加 之小象以差 老象以差加各得每度加 定分。 修积其分满百二十为度各为每度月去黄道数及分。 其四象初数无初率上爻无末率皆倍本爻加 率十五而一所得各以初末率 之皆牙得其率余依术 各得所求。#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80求朔望夜半月行入阴阳历变数。○各置其日夜半入历日及余秒以其日夜半入交定日及余秒 之。 其秒不等当修变相通然 之如不足加终日及余秒然后 之。 余为定交初日夜半入历及余秒。 而一以定交初日夜半入余各乘其日历定分如宣明统法而一所得满刻法为度不满为分各以加其日入历积度分及 相 其卽为其夜半月入阴阳度数及分也。#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81求次日。○但以其日历定分加之满法为度卽得。 交度三百六十三余六十六母八十四。#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82求朔望夜半月行入四象度数。○置其日夜半入阴阳历度数及分以一象之度九十除之。 若以小象除之则兼除差度。 一度分一百六大分十三小分十四讫。 然以次象十四除之所得。自大衍历有此度差合半之为四象度差。 今空除小象二半以小阳小阴为次命之。 起小阳每象度分一百一十三大七小分一。 小度差者小分就其全数 外卽其日夜半所入象数及分也。 先以三十分阴阳度分十九而一为度。 不尽以十五乘十九除为大分。 又不尽者又乘阴为小分然以象度及分除之先以乘阴阳度分七而一为度。 不尽以十五乘七除为大分又不尽者又乘又除为小分。 不尽半已下弃。 然以象度除之。#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83求朔望夜半月行入六爻度数。○置其日夜半所入象度数及分以一爻之度十五除之所得命起其象初爻 外卽其日夜半所入爻度数及分也。 其月行入小象初爻之内皆沾近黄道当朔望卽有亏。 宜去其月行入去象黄道初爻之内及差象上爻之内皆为沾近黄道。#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84求入蚀限。○其入交定日及余秒如前限已上后限已下者入蚀限。 望入蚀限则月蚀朔入蚀限则日蚀也。 月在阴历则日入蚀限如后准已下为交后前准已上者以 中日及余秒余为交前。 限满全者皆退之从余为去交前后分。 此蚀限术举其常率。 若* {须}审定在蚀分术之中当可求其置交前后定分十一乘之如七千三百三除之为去交定也。 在蚀分术之中当可求其定也。 度数不尽以统法乘之复除为余。#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