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年以前的日本本书按照历史分期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再按年代顺序和内容性质依次编排,第一部分选择和摘录资料十一篇,主要反映大和国家的兴起和古代日本与中国及朝鲜半岛的关系。第二部分包括资料二十四篇,内容主要环绕大化改新、班田制和中日文化交流三个重点。第三部分的二十一篇资料,主要以镰仓幕府的统治、反抗蒙古入侵和日本与中国宋朝的文化交流为内容。第四部分所选的二十九篇资料,反映了室町幕府的统治和它与中国明朝的关系。有关十五世纪声势浩大的日本农民起义的资料,获得较多的篇幅。第五部分以战国大名的割据和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统一日本为重点;第一部分 古代日本一、日本“神武东征”传说 选译自《古事记》中卷所裁神武天皇东征传说,这篇史料和《日本书纪》所载神武天皇东征传说相类似,大部分是出于后来编造的,多属于传说和神话。 神倭伊波礼毗古命(神武天皇)同他的哥哥五濑命在高千穗宫商议道:“住在什么地方,才可以使天下太平呢?还是往东方去才行吧。”就从日向出发,往筑紫国走去。来到丰国的宇沙的时候,有本地人宇沙都毗古和字沙都比卖二人前来归颇,他们特造一所一枚腾宫,设宴招待。其后又从这里迁移至筑紫的切田宫佐了一年。又东迁至阿够国的多祁理宫任了七年。再东迁至吉备的高岛宫住了八年。 后来又东行,在速吸门通着一位乘龟甲垂钓的人,振羽而来。伊波礼毗古命向他问道:“你是什么人?”回答道:“我是本地的伸,名叫宇豆毗古。”又问道:“你知道海路吗?”回答道:“知道得很清楚”。又问道:“你能够给我做向导吗?”回答道:“我能够。”于是伊波札毗古命便伸出船篙,把他引进船上,井赐他一名字,叫搞根律日子,这就是屡国造等的始祖。 从那里继续东行,经过浪速渡口,停泊在白肩津。这时候,登美的那贺须泥毗古①兴兵以待,乃交战,把御舟中的循牌取下来,因此,称其地为(木盾)津,现在仍称其地为日下之蓼津。和那贺须泥毗古交战的时候,五濑命的手被登美毗古的箭射伤甚重。五濑命说道:“我是日神的儿子,不宜向日作战,所以负伤。今后当迂回过去,背日作战。”他便转到南方去,到了血沼海,就在这里洗手,所以把这里叫做血沼海②。又从那里向南绕行,到了纪国的男之水门。五濑命慷慨激昂地说道:“敌兵把我射伤,能丧了命吗?”说完就死了。因称此水门为男之水门。死后葬在纪国的灶山。 神倭伊波礼毗古命又从这里东行,来到熊野村的时候,有大熊朦胧地出现,忽然又不见了。于是,神倭伊波礼毗古命忽然昏倒在地上,他部下的兵士也同时昏倒了。这时候,熊野地方有一个名叫高仓下的人,拿着一把大刀来到他跟前,把刀献给他。伊波礼毗古命忽然清醒过来说道:“我怎么睡得这么久呀!”便收下那把大刀,其时,熊野山的敌兵立刻都被砍倒在地。昏倒在地上的士兵也都清醒过来了,伊波礼毗古命便问获得这大刀的来由,高仓下答道:“我梦见天照大神和高木神以命令召建御雷神说:‘苇原的中国③近来很骚闹,我的御予们似乎很不安。那韦原的中国既是你平定的,所以还是你再降下去吧。’建御雷神回答说:‘我不降下去,这里有其时平定那国土的大刀,把它降下去就行了。’(中略)降下此刀之法,穿过高仓下的仓顶,叫它堕进里边去。次日早晨醒时,可持以献给天神之御子。这样说了,我就如梦里所指示的,早上一看自己的仓房里果然有一把大刀在那里,所以把这把大刀拿来献给你。” 以后,伊波礼毗古命又梦见高木神告诉他说:“你不要从这里进入此地的里边去,那里有很多的敌兵。现在我从天上派遣八咫鸟给你做向导,你跟着他走吧。”他便按照高木神的指示,跟着八咫鸟前进。走到吉野川④下流的时候,看到有人拿了鱼篓在那里捕鱼。伊波礼毗古命问道:“你是谁?”答道:“我是本地的神,名叫贽持之子。”(这是阿陀之鹈养族的祖先) 再往前进,便瞧见有尾巴的人从井里出来,其井闪闪发光。伊波礼毗古命间道:“你是谁?”答道:“我是本地的神,名叫井冰鹿。”(这是吉野首族的祖先)就从那里走进山里去,又遇见有尾巴的人,此人分开岩石,走了出来。伊波礼毗古命问道:“你是谁?”答道:“我是本地的神,名叫石押分之于,听说天神的御子来到,所以特来迎接。”(这是吉野之国巢族的祖先)从这里穿越山坂,就到了宇陀。因称此地为宇陀之穿⑤。 在宇陀有兄宇迦斯和弟宇迦斯二人。伊波礼毗古命先派遣八咫鸟去,对二人说道:“天神的御子来了,你们愿意来迎接吗?但兄宇迦斯却拿响箭把他射回去了。因称响箭落下的地方叫做诃夫罗前。兄字迦斯想要集合士兵以邀击之,可是集合不起来。因此假装做迎接的样子,造了一所殿,在殿里暗设陷坑等待着。这时候,弟宇迦斯前来告密道,“我的哥哥既把天神的御子的使者射了回去,又想要邀击,却没有成功。现在他又造了一所殿,在殿内暗设陷坑等待着。因此,我特意前来把这事禀告。”于是大伴连族的祖先道臣命和久米直族的祖先大久米命二人把兄宇迦斯叫来,骂道:“你这东西造了来供奉的大殿,可自己先进去,证明你是怎样供奉的吧!”乃紧握刀柄,用矛逼着,用箭对着,逼他进去,遂落在自己所设的陷坑里死了。然后拖出他的尸体来,乱刀砍斩,因称其地为宇陀血原。(中略) 从那里再往前行,来到忍坂的山洞的时候,有尾的蛮族八十个武士在那里等侯着。这时候,伊波礼毗古命乃赐给这八十人以宴(乡食),对于八十人设八十膳夫,各人佩刀,乃命令膳夫道:“你们一听见歌声,就一齐动手斩杀。”其时示知将击土人的歌曰:“忍坂的大山洞里住有许多人,虽然有许多人,英勇的久米兵士们拿着头椎、石椎的大刀杀光他们吧!英勇的久米兵士们拿着头椎、石椎的大刀,要击杀现在最好吧。”他这样地歌唱,兵士们一齐拔刀杀死了敌人。(中略) 这时候,迩艺速日命⑥前来,对伊被礼毗古命说道:“听说天伸的御子从天上降下来了,所以我赶着来了。”立即献上天上的宝物,表示臣服。迩艺速日命娶登美毗古的妹子登美夜比卖所生的儿子,名为宇摩志麻迟命,他是物部连、穗积臣、采女臣的祖先。这样地平定了凶神,平定了不服的人,定位在亩火之白梼原宫⑦统治天下。 神倭伊波礼毗古命(神武天皇)享年一百三十七岁。御陵在亩火山北方白梼的山顶上。 --------------------------------------------------------------------------------①登美毗古是那贺须泥毗古的别称。《日本书纪》称登美毗古为长髓彦,即长胫之意。②血沼海,《日本书纪》作茅渟海。③苇原的中国指全日本而言。④吉野川在大和国的吉野郡。⑤在大和国宇陀郡宇贺志村。⑥迩艺速日命,《日本书纪》作饶速日命。⑦亩火之白梼原宫,亩火即亩傍山,白梼原即橿原。据说在大和国商市郡白僵村大宇亩傍。现在祭祀神武天皇的官币大社橿原神宫是明治二十二年根据神话传说建立的。又据《日本书纪》所载:“辛酉年春正月庚辰朔,天皇即位于橿原宫,是岁为天皇元年。”按:辛酉年,即公元前660年。日本人把这一年称为建国元年。二、四道将军的派遣 录自《日本书纪》卷五,崇神天皇十年七月条。这篇文件说明了崇神天皇留经派大彦命等四通将军向四方扩张的传说。这些传说也反映了大和国向外扩张势力的历史过程。 十年(祟神天皇)秋七月丙戌朔己酉,诏群卿曰:“导民之本,在于教化也。今既礼神祗,灾害皆耗,然远荒人等,犹不受正朔,是未习王化耳。其选群卿,遣于四方,令知联意。九月丙戌朔甲午,以大彦命遣北陆,武渟川别遣东海,吉备津彦遗西道,丹波道主命遣丹波,因以诏之曰:若有不受教者,乃举兵伐之。既而共授印绶为将军。壬子,大彦命到于和珥坂上。时有少女歌之曰:“御间城入彦呀!你自己的命将要被杀害,你还不知道呀!”于是大彦命异之,问童女曰,“汝言何辞?”对曰,“勿言也,唯歌耳。”乃重咏先歌,忽不见矣。大彦乃还而具以状奏。于是天皇姑倭迹迹日百袭姬命,聪明叡智,能识未然,乃知其歌意,言于天皇。是武埴安彦将谋反之表者也。吾闻武埴安彦之妻吾田媛密来之,取倭香山土裹领巾头而祈曰,是倭国之物实,乃反之,是以知有事焉。非早图必后之。于是更留诸将军而议之。未几时,武埴安彦与妻吾田媛谋反逆,兴师忽至,备分道,而夫从山背、妇从大坂共入,欲袭帝京。时天皇遣五十狭芹彦命击吾田媛之师,即遮于大坂,皆大破之,杀吾田媛,悉斩其军卒。复遣大彦与和珥臣远祖彦国葺,向山背击武埴安彦,爰以忌瓮镇坐于和珥武燥坂上,则率精兵,进登那罗山而军之。时官军屯聚而蹢跙草木,因以号其山曰那罗山。更避那罗山,而进到轮韩河,与武埴安彦挟河屯之,各相挑焉。故时人改号其河曰挑河。今谓泉河讹也。埴安彦望之,问彦国葺曰:何由矣,汝兴师来耶?对曰:汝逆天无道,欲倾王室,故举义兵,欲讨汝逆,是天皇之命也。于是各争先射。武埴安彦先射彦国葺,不得中。后彦国葺射武埴安彦,中胸而杀焉,其军众胁退,则迫破于河北,而斩首过半,尸骨多溢,故号其处曰羽振菀。(中略) 冬十月乙卯朔,诏群臣曰:今返者悉伏诛,畿内无事。唯海外荒俗,骚动未止,其四道将军等今急发之。丙子,将军等共发路。 十一年夏四月壬子朔己卯,四道将军以平戎夷之状奏焉。是岁异俗多归,国内安宁。(下略)三、邪马台国 摘自陈寿撰《三国志·魏志》卷三十之《倭人传》,从文中可以看出日本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和国家出现及其与中国魏朝的关系。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驿所通三十国。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余里,始渡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余里,土地山险,多探林,道路如禽鹿之径。有千余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乘船南北市籴。又南渡一海千余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中略)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中略)南至邪马壹国①,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宫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中略)有七万余户,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略载,其余旁国远绝,不可得详。(中略)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余里。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自古以来,其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中略)其风俗不淫,男子皆露紒,以木绵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种禾稻、紵麻,蚕丝、缉绩,出细紵、缣绵。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兵用矛、楯、木弓。(中略)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皆徒跣。有屋室,父母兄弟卧息异处,以朱丹涂其身体,如中国用粉也。食饮用篷豆,手食。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中略)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对应声曰:噫,比如然诺,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佐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于为王,名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自为王以来,少有见者。以婢千人自侍,瞄有男子一人给饮食,传辞出入。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没,常有人持兵守卫。女王国东渡海千余里,复有国,皆倭种。(中略)景初二年②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其年十二月,诏书报倭女王曰:“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文,以到。汝所在踰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勤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今以绎地交龙锦五匹、绦地绉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中略)正始元年③,太守弓遵遗建中校尉梯儁等奉招书印绶诣倭国,拜假倭王,并赍诏赐金、帛、锦罽、刀、镜、采物,倭王因使上表答谢诏恩。其四年,倭王复遣使大夫伊声耆、掖邪狗等八人,上献生口、倭锦、绎青缣、绵衣、帛布。(中略) 卑弥呼以死,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婢百余人。更立男王,国中不服,更相诛杀,当时杀千余人。复立卑弥呼宗女壹兴,年十三为王,国中遂定。(下略) --------------------------------------------------------------------------------①邪马壹国即邪马台国之误。②景初二年:《魏志·倭人传》所载“景初二年”,实为“景初三年”之误。景初三年为公元239年。③正始元年:即公元240元。四、新罗王子天日枪“来归” 录自《日本书纪》卷六,垂仁天皇三年三月条。这篇文件记载新王子天日枪归服日本的传说,反映了大和国势力的扩张及其同新罗的关系。 (垂仁天皇)三年春三月,新罗王子天日枪来归焉,将来物:羽太玉一个,足高玉一个,鹈鹿鹿赤石玉一个,出石小刀一口,出石(木牟)一枝,日镜一面,熊神篱一具,总七物,则藏于但马国,常为神物也。 一云,初天日枪乘艇泊于播磨国,在于完粟邑时,天皇遣三轮君祖大友主与倭直祖长尾市于播磨,而问天日枪曰:汝也谁人,且何国人也?天日枪对曰:仆新罗国主之于也,然闻日本国有圣皇,则以己国授弟知古而化归之。仍贡献物:叶细珠,足高珠,鹈鹿鹿赤石珠,出石刀于,出石枪,日镜,熊神篱,胆狭浅大刀,并八物。仍诏天日枪曰:播磨国完粟邑,淡路岛出浅邑,是二邑汝任意居之。时天日枪启之曰:臣将住处,若垂天恩,听臣情愿地者。臣亲历视诸国.则合于臣心欲被给,乃听之。于是天日枪自菟道河遡之,北入近江国吾名邑而暂住。复更自近江.经茗狭国,西到但马国,则定住处也。是以近江国镜谷陶人,则天日枪之从人也。故天日枪娶但马出岛人太耳女麻多乌,生但马诸助也。诸助生但马日□杵,日□杵生清彦,清彦生田道间守也。五、高句丽广开土王碑文 译自《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二卷①第63页。高句丽广开土王碑亦称高句丽好太王碑。此碑于公元1876年在辽宁省辑安县通沟东冈村发现。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当时大和国王曾联合百济向朝鲜半岛扩张势力。但到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广开土王曾几次南下,击溃了百济的军队,并驱逐了大和国在半岛的势力。 (前略)大朱留王绍承基业,至□十七世孙、国罡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号为永乐太王。恩泽□皇天,威武抑被四海。扫除□□,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吴天不吊,三十有九,晏驾弃国,以甲寅年九月二十九日乙酉,迁就山陵。于是立碑,铭记勋绩,以示后世。其词曰:(中略)百残②、新罗旧是属民,由来朝贡。而倭以辛卯年③来渡海,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以六年丙申④、王躬率水师讨百残国,军□□首攻壹捌城,(中略)。百残王困逼,献出男女生白⑤一千人,细布千匝⑥。归王自誓:从今以后,永为奴客。太王恩赦□迷之衔,录其后顺之诚,于是□五十八□村七百,将残王弟并大臣十人,旋师还都。八年戊戌教遣偏师,觑帛慎土谷,因便抄得莫新罗□加太罗谷男女三百余人。自此以来,朝贡(论)事。九年己亥,百残违誓、与倭和通。王巡下平穰。而新罗遣使白王云:倭人满其国境,溃破城地,以奴客为民,归王请命。(中略)十年庚子⑦遣步骑五万、教往救新罗。从男居城,至新罗城,倭满其中。官兵方至,倭贼退。(中略)十四年甲辰,倭不轨,侵入带方界,(中略)王憧(右为重字)要截荡刺,使寇溃败,杀无数。十七年丁未⑧,遣步骑五万,(中略)杀荡尽,所获铠甲一万余领,军资器械不可胜数。(中略)惟国罡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尽为祖先之王,立碑墓上,铭其烟户,不令差错。(下略) --------------------------------------------------------------------------------①参照刘喜海编《海东金石苑》内的《高句丽好太王碑文》。②百残:即百济。③辛卯年:即公元391年。④六年丙申:即公元396年。⑤生白:即生口。⑥匝:即疋。⑦十年庚子:即公元400年。⑧十七年丁末:即公元407年。六、倭王武上表文 录自《宋书》卷九十七。 倭王武即日本史书中的雄略天皇。他在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四七八年)造使来中国,致书顺帝。这封书表说明大和国到公元五世纪时,逐渐征服了周围部落而统一了日本。 顺帝升明二年,倭王武道使上表曰:“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弥,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廊上遐畿,累叶朝宗,不衍于岁。臣虽下愚,忝胤先绪,驱率所统,归崇天极,道径百济,装治船舫,而句丽无道,欲图见吞,掠抄边隶,虔刘不已,每致稽滞,以失良风。虽曰进路,或通或不。臣亡考济实忿寇雠,壅塞天路,控弦百万,义声感激,方欲大举,奄丧父兄,使垂成之功,不获一篑。居在谅闇,不动兵甲,以是偃息未捷。至今欲练甲治兵,申父兄之志,义士虎贲,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顾。若以帝德覆载,摧此强敌,克靖方难,无替前功。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咸各假授,以勤忠节。”七、古代日本与中国大陆文化技术的接触 下列三篇文件,前两篇录自《日本书纪》第十卷,第201~209页和同书第十四卷第280~282页,第三篇译自《古事记》卷中。这三篇文件都说明中国大陆文化、技术,往往通过百济传入日本。 (一)《日本书纪》第十卷所载关于中国大陆文化、技术的传入 (应神天皇)十五年① 秋八月壬戍朔丁卯,百济王遣阿直岐贡良马二匹,即养于轻坂上厩,因以阿直歧令掌饲,故号其养马之处曰厩坂也。阿直歧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于是天皇问阿直歧曰: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是秀也。时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别巫别于百济,乃征王仁也。其阿直歧者,阿直歧之始祖也。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等之始祖也。(中略) 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国,欲达于吴。则至高丽,更不知道路,乞知道于高丽。高丽王乃副久礼波、久礼志二人为导者,由是得通吴。吴王于是与工女兄媛、弟媛、吴织、穴织②四妇女。(中略) 四十一年春二月甲午朔戊申,天皇崩于明宫,时年一百一十岁(一云崩于大隅宫)。是月,阿知使主等自吴至筑紫,时胸形大神有乞工女等,故以兄媛奉于胸形大神。是则今在筑紫国御使君之祖也。既而率其三妇女,以至津国,及于武库而天皇崩,之不及,即献于大鹪鹩尊③。是女人等之后,今吴衣缝,蚊屋衣缝是也。 (二)《日本书纪》第十四卷所载关于大陆文化技术的传入 (雄略天皇)十四年④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泊于住吉津。是月,为吴客道通矶齿津路,名吴坂。三月,命臣连迎吴使,即安置吴人于桧隈野,因名吴原。以衣缝吴媛奉大三轮神,以弟媛为汉衣缝部也。汉织吴织衣缝是飞鸟衣缝部、伊势衣缝之先也。 夏四月甲午朔,天皇欲设吴人⑤历问群臣曰:其共食者谁好乎?群臣佥口:根使主可。天皇即命根使主为共食者,遂于石上高拔原(乡食)吴人。(中略) 十五年,秦民分散,臣连等各随欲驱使,勿委秦造。由是秦造酒甚以为忧,而仕于天皇。天皇爱宠之,诏聚秦民赐于秦酒公。公仍领率百八十种胜,奉献庸调,绢缣,充积朝庭,因赐姓曰禹豆麻佐(一云禹豆母利麻佐,皆盈积之貌也)。 十六年秋七月,诏宜桑国县殖桑,又散迁秦民使献庸调。冬十月,诏聚汉部,定其伴造者,赐姓曰直(一云赐汉使主等,赐姓曰直)。 (三)《古事记》卷中所载关于中国大陆文化技术的传入 品陀和气命(应神天皇)在轻岛的明宫治理天下。(中略)百济国王照古王遣阿知吉师⑥献牡马一匹,牝马一匹。此阿知吉师是阿直史族的祖先。王又献大刀和大镜。天皇又命百济国贡献贤人。于是,百济国又派遣和迩吉师⑦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此和迩吉师是文首族的祖先。又长于手艺的人,有韩锻⑧名卓素,吴服⑨名西素二人,也同时献上。又秦造⑩的祖先,汉直的祖先,及知酿酒师名仁番,又名须须许理等人也陆续渡来。 须须许理把酿成的酒献给天皇,天皇因所献御酒而快乐,乃作歌曰:“须须许理所酿的御酒,我醉倒了”。天皇这样唱着歌走着的时候,拿起御杖,要打大坂路上的大石头,那石头走开了,欲俗语云:硬石头也要给醉汉让路。(下略) --------------------------------------------------------------------------------①应神天皇十五年:即公元284年。②穴织;即汉织之误。③大鹪鹩尊:即应神天皇之子仁德天皇。④雄略天皇十四年:即公元四七○年。⑤欲设吴人:即天皇欲宴飨吴人之意。⑥阿知吉师:《日本书纪》写作阿直岐。吉师是尊称,后世称为“史”,称阿直史,掌文书、国史和地志的官。⑦和迩吉师:《日本书纪》作王仁。日本史书中正式承认中国汉籍初次传入日本始自王仁。⑧韩锻:是三韩人的锻工。⑨吴服:是中国江南的纺织工。⑩秦造、汉直:都是三韩移民;他们住在乐浪和带方二郡,自称是秦人、汉人之后。八、佛教传入日本 下列两篇文件,第一篇录自《日本书纪》第十九卷,钦明天皇十三年条,第76—78页。第二篇录自《上宫圣德法帝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入朝鲜。由朝鲜百济直接传入日本。佛教是传入日本最早的宗教。 (一)录自《日本书纪》第十几卷 (钦明天皇)十三年①冬十月,百济圣明王(更名圣王)遣西部姬氏达率怒(口利)斯致契等,献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幡盖若干,经论若干卷,别表赞流通礼拜功德云:是法于诸法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此法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辨无上菩提。譬如人怀随意宝,逐所须用尽依情。此妙法宝亦复然,祈愿依情无所乏。且夫远自天竺,爰洎三韩,依教奉持,无不尊敬。由是百济王臣明谨遣陪臣怒(口利)斯致契奉传帝国,流通畿内,果佛所记,我法东流。是日,天皇闻已,欢喜踊跃。诏使者云:朕从昔来,未曾得闻如是微妙之法。然联不自决,乃历问群臣曰:西蕃献佛,相貌端严,全未曾看,可礼以不?苏我大臣稻目宿祢奏曰:西蕃诸国一皆礼之,丰秋日本岂独背也。物部大连尾舆,中臣连镰子同奏曰:我国家之王天下者,恒以天地社稷百八十神,春夏秋冬祭拜为事。方今改拜蕃神,恐致国神之怒。天皇曰:宜付情愿人稻目宿祢,试令礼拜。大臣跪受而忻悦,安置小垦田家,勤修出世业,为因净,舍向原家为寺。(下略) (二)录自《上宫圣德法王帝说》② 志癸岛天皇(钦明天皇)御世戊午年③十月十二日,百济圣明王始奉渡佛像、经论及僧等。天皇敕授苏稻目宿祢大臣,令兴隆也。 --------------------------------------------------------------------------------①钦明天皇十三年:即公元552年。②《上宫圣德法王帝说》是关于圣德太子的最早传记,由几部分材料合编而成书的。本书所选的是最初的一部分。③佛教由百济传入日本的年代,说法不一。依据《法王帝说》所载的戊午年,即公元538年。这和《日本书纪》所载钦明十三年(公元552年),佛教始由百济传入日本的年代不同。日本学者一般赞同《法王帝说》的说法,即佛教在公元538年,始由百济正式传入日本。第二部分 奈良平安时期一、上宫圣德法王帝说 译自《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七卷,第87页。圣德太子是用明天皇的皇子,原名厩户皇子,公元593年,被推古天皇立为皇太子,任摄政。他信奉佛教,奖励儒学。为了提高皇权,抑制豪族实力,他在公元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这是他效法隋唐进行改革的开始。 (前略)少治田宫云,御宇天皇(推古)之世,上宫厩户丰聪耳命,与屿大臣(苏我马子)共辅天下之政,兴隆三宝①,起元兴、四天皇等寺②,制爵十二级:大德、少德③、大仁、少仁、大礼、少礼、大信、少信、大义、少义、大智、少智。 池边天皇(用明)之后穴太部间人王,出厩户时,忽产上宫王。王之命,幼少聪敏有智。到长大,一时听八人白言,辨其理。又闻一知八,故号曰厩户丰聪八耳命。池边天皇甚爱念其太子升德王,令住宫南上大殿,故号上宫王。--------------------------------------------------------------------------------①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②元兴寺:亦称法兴寺或飞鸟寺。四天皇寺:一般称四天王寺。③少德:即小德。二、宪法十七条 录自《日本书纪》第二十二卷,推古天皇十二年条,圣德太子颁布十七条宪法,以提高皇室威权。这是日本最古的一部成文法。 (推古天皇)十二年①夏四月丙寅朔戊辰,皇太子亲笔作宪法十七条: 一曰,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论自通,何事不成。二曰,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则四生②之终归,万国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三曰,承昭必慎,不谨不败。四曰,群卿百寮,以礼为本。其制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礼,位次不乱。百姓有礼,国家自治。五曰,绝 弃欲,明辨诉讼。其百姓之讼,一日千事。一日尚尔,况乎累岁。顷治讼者,得利为常,见贿听谳,便有财之讼,如石投水;乏者之讼,似水投石。是以贫民则不知所由,臣道亦于焉阙。六曰,惩恶劝善,古之良典。是以无匿人善,见恶必匡。其 诈者,则为覆国家之利器,为绝人民之锋剑。亦佞媚者,对上则好说下过,逢下则诽谤上失。其如此人,皆无忠于君,无仁于民,是大乱之本也。七曰,人各有任,掌宜不滥。其贤哲任官,讼音则起。奸者有官,祸乱则繁。世少生知, 念作圣。事无大小,得人必治。时无急缓,遇贤自宽。因此,国家永久,社稷勿危。故古圣王为官以求人,为人不求官。八曰,群卿百寮,早朝晏退,公事靡 ,终日难尽。是以迟朝不逮于急,早退必事不尽。九曰,信是义本。每事有信,其善恶成败要在于信。群臣共信,何事不成。群臣无信,万事奚败。十曰,绝忿弃瞋,不怒人违。人皆有心,心各有执。彼是则我非,我是则彼非。我必非圣,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讵能可定。相定贤愚,如镮无端。是以彼人虽瞋,还恐我失。我独虽得,从众同举。十一曰,明查功过,赏罚必当。日者,赏不在功,罚不在罪。执事群卿,宜明赏罚。十二曰,国司国造,勿敛百姓。国靡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何敢与公,赋敛百姓。十三曰,诸任官者,同知职掌。或病或使,有阙于事。然得知之日,和如曾识。其以非与闻,勿妨公务。十四曰,群臣百寮,无有嫉妒。我既嫉人,人亦嫉我。嫉妒之患,不知其极。所以智胜于己则不悦,才优于己则嫉妒。是以五百岁之后,乃今遇贤,千载以来难待一圣。其不得贤圣,何以治国。十五曰,背私向公,是臣之道矣。凡人有私必有恨,有憾必非同。非同则以私妨公,憾起则违制害法。故初章云:上下和谐,其亦是情欤。十六曰,使民以时,古之良典。故冬月有间,以可使民。从春至秋,农桑之节,不可使民。其不农何食,不桑何服。十七曰,大事不可独断,必与众宜论。少事是轻,不可必众。唯逮论大事,若疑有失。故与众相辨,辞则得理。①推古天皇十二年:即公元六○四年。②四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指一切生物而言。三、大化改新诏 录自《日本书纪》第二十五卷。公元645年,孝德天皇仿效中国王朝年号,建元曰“大化元年”,这是日本有年号的开端。大化改新诏是在大化二年(公元646年)颁布的新诏书,其内容是效法隋唐封建集权国家的形式进行改革。 (大化)二年春正月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改新之诏曰: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①,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②,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其二曰,初修京师,置畿内国司、郡司、关塞、斥候、防人、驿马、传马,及造铃契,定山河。凡京每坊置长一人,四坊置令一人,掌按检户口,督察奸非。其坊令,取坊内明廉强直堪时务者充。里坊长,并取里坊百姓清正强干者充。若当里坊无人,听于比里坊简用。凡畿内,东自名垦横河以来,南自纪伊兄山以来,西自赤石栉渊以来,北自近江狭狭波合坂山以来,为畿内国。凡郡以四十里为大郡,三十里以下,四里以上为中郡,三里为小郡。其郡司并取国造性识清廉、堪时务者,为大领、少领,强干聪敏工书笔者为主政、主帐。凡给驿马传马,皆依铃传符尅数。凡诸国及关给铃契,并长官执,无,次官执。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凡田长三十步、广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段,租稻二束二把;町,租稻二十二束。其四曰,罢旧赋役而行田之调。凡绢、絁、丝、绵,并随乡土所出。田一町绢一丈,四町成匹,长四丈,广二尺半;絁二丈,二町成匹,长广同绢;布四丈,长广同绢、絁,一町成端。别收户别之调,一户资布③一丈二尺。凡调到物盐贽,亦随乡土所出。凡官马者,中马每一百户输一匹。若细马每二百户输一匹。其买马值者,一户布一丈二尺。凡兵者,人身输刀、甲、弓、矢、幡、鼓。几仕丁者,改旧每三十户一人(以一人充厮),而每五十户一人(以一人充厮),以充诸司,以五十户充仕丁一人之粮。一户庸布一丈二尺,庸米五斗。凡采女者,贡郡少领以上,姊妹及子女形容端正者(从丁一人,从女二人),以一百户充采女一人粮,庸市、庸米皆准仕丁④。 --------------------------------------------------------------------------------①子代之民:即天皇和皇族的私有民。②部曲之民:即臣、连、伴造、国造等地方贵族的私有民。③资布:即上等麻布。④仕丁:即服役的壮丁。四、班田收授 译自《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二卷,第93—97页。大化改新诏书颁布后,把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在这基础上,效法唐朝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授法。在《养老令》中关于户法与田令的原文,摘译如下:1.户令 凡户以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令掌检校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缴赋役。若山谷险阻,地远人稀处,随便量置。 凡户皆五家相保,一人为长,以相检察,使勿造非违。如有远客来过止宿,及保内人有所行诣,并令告知同保。 凡户逃走,令五保追访,三周①不获,除帐,其地还公。在未还之间,五保及三等以上亲均分佃食,租、调代输。户内口逃,同户代输。六年不获,亦除帐。地准上法。 凡造计帐,每年六月三十日以前,京、国官司责所部手实②,具注家口、年纪。若全户不在乡,即依旧籍转写,并显不在所由。收讫,依式造帐连署,八月三十日以前,申送太政官。 凡户籍六年造一次,起自十一月上旬,依式堪造。里别为卷,共写三通。其缝皆注其国、其郡、其里、其年籍。使五月三十日以前内讫。二通申送太政官,一通留国内。其杂户、陵户之籍更写一通送各本司。所须纸笔等调度皆令当户出。勘量国司所须多少,临时斟酌,不得侵损百姓。其籍至官,并即先纳后勘。若有增减隐没不同,随状下推。若国承错失,即在省籍具注事由。国亦注帐、籍。2.田令 凡给口分田,男二段,女减三分之一。五年③以下不给。其地若有宽狭,从乡土法。易田④倍给。给讫,具录町、段及四至。 凡官户奴婢之口分田,与良人同;家人奴婢,随乡宽狭,并给三分之一。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凡应班田者,在每班年正月三十日内,申请太政官。自十月一日起,京、国官司预行校勘造簿。至十一月一日,总集应受人,对共给授。二月三十日以内讫。 凡授田时,先课役,后不课役,先无后少,先贫后富。 凡给园地,随顾多少均给。若户绝,还公。 凡课桑漆,上户三百根,漆一百根以上。中户桑二百根,漆七十根以上。下户桑一百根,漆三十根以上。五年种毕。乡土不宜及狭乡未必不满数。 凡宅地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员申牒⑤,然后听。3.租庸调 凡田长三十步,广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一段租稻二束二把,一町租稻二十二束。 凡田租,准国土收获早晚,自九月中旬起输,十一月三十日以前纳毕。 凡调绢、絁、丝、绵、布,并随乡土所出。正丁一人,绢、絁八尺五寸,六丁成匹⑥。丝八两,绵一斤,布二丈六寸,并二丁成绚、屯、端。次丁二人,中男四人并准正丁一人。其调副物,正丁一人紫三两。(中略)京及畿内,皆正丁一人调布一丈三尺。次丁二人,中男四人各同一正丁。 凡调皆随近和成。绢、絁、布两头及丝、绵囊,具注明国郡里、户主姓名、年月日,各印以国印。 凡调庸物每年八月中旬起输,近国十月三十日、中国十一月三十日、远国十二月三十日以前纳讫。其调丝七月三十日以前输讫。若调庸尚未从本国发而身死者,其物退还。其运脚均出自庸调家。调庸物皆国司领送,不得随便□输。 凡正丁岁役为十日,若须收庸,为布二丈六尺,一日为二尺六寸。若留役满三十日,则租调俱免。若留役日数少,则计现役日数折免。正役不得超过四十日。次丁二人与正丁一人同。中男及京畿内收庸不在此例。(下略) --------------------------------------------------------------------------------①三周:即三年。②手实:即报告书。③五年:即五岁。④易田:即薄瘦地。⑤申牒:即个人向官厅申请的文书。⑥匹:即长五丈一尺,宽二尺二寸。五、平城奠都诏 录自《续日本纪》第四卷,元明天皇和铜元年条。元明天皇在和铜元年(公元708年),颁发平城奠都诏。仿效唐朝首都长安建筑式样,在奈良修建了规模宏壮的帝都。到和铜三年(公元710年)正式迁入,称为平城京。从奠都奈良到延历三年(公元784年)迁都长冈止,历经七代共七十余年。日本史上称为奈良时代。 (元明天皇和铜元年)二月戊寅①,诏曰:朕祗奉上玄,君临宇内,以菲薄之德,处紫宫之尊。常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逸,迁都之事,必未遑也。而王公大臣咸言,往古以降,至于近代,揆日瞻星。起宫室之基,卜世相土,建帝皇之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斯在。众议难忍,词情深切。然则京师者,百官之府,四海所归,唯朕一人,岂独逸豫;苟利于物,其可远乎?昔殷王五迁,受中兴之号,周后三定,致太平之称,安以迁其久安宅。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图,三山作镇,龟筮并从,宜建都邑。宜建营遘资须,随事条奏。亦待秋收后,令造路桥。子来之义,勿致劳扰。制度之宜,令后不加。六、国分寺建立诏七、唐大和尚东征传 译自《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二卷,第72~73页。唐大和尚鉴真(公元668-763年)为了向日本国传法,先后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753年抵达。他带去佛教各宗经典,在日本建立律宗,还传去了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刻艺术,对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大和尚讳鉴真,扬州江阳县①人,俗姓淳于,齐大夫髡之后也,(中略)巡游二京,究学三藏,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江淮间独为化主。(中略)日本国天平五年②岁次癸酉,沙门荣叡、普照等,随谴唐大使丹墀真人广成至唐国留学,是年唐开元二十一年也。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正门。若有不持戒者,为僧中之不齿。于是方知本国传戒无人。(中略)唐天宝元年③冬十月,时大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 、普照师至大明寺,顶礼于大和尚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传法无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将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尚东游兴化。”大和尚答曰:“昔闻南岳惠恩禅师④迁化后,托生于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又闻日本国长室王崇敬佛法,造一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中略)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今我同法之众中,有谁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时众默然。(中略)和尚曰:“此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若不去,我则去耳。”(中略)天宝二年癸未,当时海贼活动频多,台州、温州、明州海边均被其害,海路湮塞,公私断行。(中略)天宝二年十二月,举帆东下,到狼沟浦,遇恶风浪,波击舟破,人皆上岸,潮来水至人腰。(中略)冬寒风急,甚为辛苦。(中略)天宝七年十月十六日,(中略)离岸渐远,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上高山,怒涛再至,似入深谷,人皆荒醉,只唱观音。(中略)舟上无水,嚼米喉干,虽咽不入,虽吐不出。饮咸水则腹胀,一生辛苦,何比此激。(中略)到振州江口⑤,泊舟。(中略)和尚频经炎热,眼光暗昧。此处有胡人,闻能治眼,遂加治疗,但眼终失明。(中略)天宝十二年岁此癸巳十月十五日壬午,日本国使大使特进藤原朝臣清河、副使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大伴宿祢胡(广林吕)、副使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吉备朝臣真备,卫尉卿安倍朝臣朝衡⑥等,来至延光寺,向和尚曰:“弟子等早知和尚遍渡海,正欲向日本国传教。今亲奉颜色,顶礼欢喜。(中略)弟子等自有载国信物之船四舶,行装具足,去亦无难。”和尚许诺己竟。时扬州道俗皆曰:和尚欲往日本国。因龙兴寺防护甚固,出发无由。时有仁幹禅师自务州来,密知和尚欲出,具备船舫于江头相待。和尚于天宝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戌时,由龙兴寺出至江头。(中略)乘船而下,至苏州黄泗浦,(中略)十一月十五日壬子,四舟同发,(中略)二十一日戊午,第一、第二两舟同到阿尔奈波岛(冲绳岛),岛在多祢岛(种子岛)西南。第三舟昨夜已泊在同处。十二月六日,南风起,第一舟著石不能动。第二舟发向多祢去。七日至益救(屋久岛)。十八日由益救岛出发,十九日风雨大作,不知四方,(中略)二十日乙酉午时,第二舟至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⑦。二十六日辛卯,延庆师引和尚入太宰府。(中略)二月(中略)四日入京,(中略)引入东大寺安置。(中略)其年四月,始立戒坛于庐舍那佛殿前,天皇⑧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⑧、皇太子⑩亦登台受戒。(中略)后在大佛寺西,别作戒坛院。(中略)宝字元年⑾丁酉十一月二十三日,敕施备前国水田一百町。大和尚欲以此田立伽蓝,时有敕旨,施大和尚园地一区,此故一品新田部亲王之旧宅也。(中略)即宝字三年八月一日,私立唐律招提之名,后请官额,依此为定(中略)所立而今唐招提寺是也。(中略)宝字七年癸卯(中略)五月六日,结跏趺坐,向西而化,春秋七十七年⑿也。(下略)①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市。②天平五年:即公元733年。③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④南岳惠恩禅师:(公元515-577年),北魏时高僧。⑤振州江口:即今海南岛的海口港。⑥安倍朝臣朝衡:即阿倍仲麻吕。⑦秋妻屋浦:即今萨摩半岛西南部。⑧天皇:指圣武天皇。⑨皇后:指光明皇太后。⑩皇太子:这是孝谦天皇之误。⑾宝字元年:即公元763年。⑿春秋七十七年:据《群书类丛》等书所载为七十六岁,而不是七十七岁。八、阿倍仲麻吕的“衔命还国作诗”①和“望乡诗”② 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1年)华名晁衡(或朝衡),于公元717年随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在唐朝任从三品秘书监兼卫尉卿,擅长诗文。公元753年,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写了一首“衔命还国作诗”,赠给他的唐朝朋友。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船山长江口,他仰望明月,又写了一首“望乡诗”。后来由于海上飓风,船迷失方向,漂到南海一带。最后他又返回中国,继续在唐朝任职。公元771年,在长安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1、“衔命还国作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③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④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2、“望乡诗” 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①衔命还国作诗:摘自《全唐诗》七百三十二卷。②望乡诗:译自《古今和歌集》406。③天中:指中国唐朝。④蓬莱:指日本。九、空海撰“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碑文” 摘录自《遍照发挥性灵集》卷二,空海(公元774-835年)于公元804年随遣唐使来中国,遍访长安诸名寺后,往青龙寺拜惠果和尚为师,学真言密教。惠国将真言密教传授给空海。公元805年12月,惠果逝世。空海受众弟子委托,撰写了追悼阿阇梨惠果和尚的著名碑文《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全文用精致熟练的汉文写成。 大唐神都青龙寺故三朝国师灌顶阿阇梨惠果和尚之碑 日本国学法弟子苾(?)空海撰文并书 (前略)弟子空海,顾桑梓则东海之东,想行李则难中之难,波涛万万,云山几千也。来非我力,归非我志。招我以钩,引我以索。泛舶之朝,数示异相。归帆之夕,缕说宿缘。和尚掩色之夜,于境界中告弟子曰:“汝未知吾与汝宿契之深乎?多生之中,相共誓愿,弘演密藏,彼此代为师资,非只一两度也。是故劝汝远涉,受我深法,受法云毕,吾愿足矣。汝西土接我足,吾也东土入汝之室。莫久迟留,吾在前去也”。窃顾此言,进退非我师,去留随我师,孔宣虽泥怪异之说,而妙幢说金鼓之梦,所以举一隅示同门者也。词彻骨髓,悔切心肝。一喜一悲,胸裂肠断。欲罢不能,岂敢韫默。虽凭我师之德广,还恐斯言之坠地。叹彼山海之易变,悬之日月之朽。乃作铭曰: 生也无边,行愿莫极。丽天临水,分影万亿。 爰有挺生,人形佛识。昆尼密藏,吞并余力。 修多与论,牢笼胸臆。四分秉法,三密加持。 国师三代,万类依之。下雨止雨,不日即时。 所化缘尽,泊焉归真。惠炬已灭,法雷何春。 梁木摧矣,痛哉苦哉。松槚封闭,何劫更开。十、最澄奏请建立大乘戒坛表 译自《世界历史事典》第二十二卷,第111-113页。最澄(公元767-822年)是日本天台宗的开创者。他在公元804年随同遣唐使来中国,到浙江台州天台山国清寺,从行满和尚学天台宗,并把天台宗传回日本。他上表奏请建立大乘戒坛,虽曾受到奈良佛教各宗派的反对,但天台宗不久终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 沙门最澄言:罽宾①以西,大小别修。玄圃②以东,半满③兼学,虽东西有别,同期佛慧。究竟之了义,纯圆之教,为一乘妙法莲华经也。制问讯于小乘之类,断共住于讲堂之中。依当今顺经之制,将劝后学。伏维弘仁元圣文武皇帝④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忠孝空古,礼乐新今。万国欢心,两蕃归化。天地相感,定治制礼。乃有先帝御愿之天台一宗,韵高和寡,法重人弱。奖训未弘,赞仰不至。诚须造一家之式,劝悔后学。大小别居,争澄心之道。山邑同心,竭护国之忠。故唐表云,制情猴之逸躁,击意象之奔驰。若不敛迹于山中,不可成就也。伏望自今以后,天台之年分,每年季春(三月)十七日,差敕使一人,为奉登天之尊灵于比叡山院,依大乘得度,宗式如别。然则所传之佛乘,年年新兴。能传之学生,岁岁清净。不任诚恳之至。谨奉表陈请以闻。 弘仁九年⑤五月二十一日 --------------------------------------------------------------------------------①罽宾:汉西域国名,今克什米尔一带。②玄圃:昆仑山中地名。③半满:半字教是小乘,满字教是大乘。④弘仁元圣文武皇帝:即嵯峨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