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历史]魏武(三国之后的天空)-6

作者:魏武 字数:29426 更新:2023-10-08 23:06:54

周恩来慢慢转过身来:“所以,不能小看那小日本!我们要向那小日本学习!要想打败强硬的对手,首先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对手的强硬之处学过来,学到手,甚至比对手的强硬之处还要强,这样才能以强制强。”  赵瑞芝、宋一茗、宋维新、邓颖超都望着周恩来。周恩来那充满着深沉的忧思的眼睛,此时却写满了信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所以,我决定:这次回天津后,准备一下,筹措一点路费和学费,东渡日本,去学习。”  第四章  读着这位守常先生和仲睿先生的文章,感到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激荡于纸面。还有适之先生的文章,也令人振奋。赵瑞芝决计女扮男装,考入北大。  一  这一年,北京的秋寒来得比往年早。  才刚刚是九月下旬,寒秋之初,北京已被笼罩在阴郁肃杀、寒气袭人的秋风秋雨之中了。尤其是最近,连着几天,都是先风后雨。每天一过午后就狂风大作,整个宇宙间,到处都回响着野兽狂吼般的风啸声。天色灰而发黑,阴云密市,沉郁而凝滞,像一口黑闷的大铁锅似地扣在大地上。狂风过处,迷蒙的尘土,细碎的砂粒,以及纸片、枯叶、人与各种兽类的已干散的粪便和各种各样污秽的物件,都被搅合在一起,掀卷起来,在空中狂飞乱舞,时而扬上高空,时而又沉落下来,时而飘飘悠悠,时而旋着旋儿,把整个天地间搅得迷迷离离、混混沌沌的。马路上的行人,在这狂风和狂风卷起的砂尘、杂物的凶狂扑打下,都低着头,拢着肩,掩着脸,身子向前屁股朝后地弓着腰,颠颠跌跌地艰难地走着,时不时还被迫地扭转过身子,背顶着风站上一会儿,或者倒退着慢慢走上几步。那些拉洋车的,拉板车的,尤其是上面坐着人或者拉着东西的,更是举步艰辛,虽说车的轮子是在转动着,但好长时间也行进不了多少,弄不好还时不时地被狂风的猛劲拉拽得后退不止。风后紧接着便是雨,倾盆大雨从沉郁阴黑的云天上哗哗地泼洒而下。伴随着大雨的倾泻,闪电不时地撕裂着浓重的乌云,飞掠着耀眼的蓝光,雷阵也不时地轰隆隆地滚过。在这狂风暴雨的肆虐下,不仅行人稀少,就连平时街头巷口那摆满了的摊点,那吆喝叫卖声争先恐后、此起彼落的卖热馒头的、卖烙饼的、卖各类小吃的草棚棚、布棚棚,也都没有了,只剩下那些破烂砖头、那些长条形的破木板子和烂板凳,东倒西歪地乱扔在那儿。街面上行人越来越稀少,街面也显得越来越空荡,甚至连无家落身的野狗野猫也见不着了。偶尔有上几辆洋车、汽车从街中间驶过,也是几声急促杂乱的脚步声和马蹄声后,四周又归于风雨的啸吼。风狂雨骤,雨骤风狂,似乎这天地间已不是人类的世界了,而是一切都是在狂风暴雨肆虐的淫威之下。  这一天,赵瑞芝上午到街上去买了两件换季的秋装,中午天变之前就回到了住处,因为今天午后宋维新要来告诉她关于北京大学是否同意补括她为新生的事情。  来北京后,赵瑞芝和宋一茗都暂时先住在宋家兄妹的一个表姨家里,和表姨的二女儿也是小女儿漆小玉住在一起。  漆小玉,女高师的学生,开朗,爽直,待人热情,年龄比她们俩都大,待她们就像大姐姐一样。宋一茗上女高师,就是她去信提的建议。这几天,她领着宋一茗在忙着办理入学手续。  漆小玉曾劝说过赵瑞芝也上女高师,说现在男女同校还没有先例,像北京大学这样全国有名的第一流的高等学府,恐怕还不会破这个例,接收她入学。但赵瑞芝一心一意想上北大,漆小玉也只好笑笑作罢。  十几天来,宋维新一直在为赵瑞芝上北大的事情而奔波。本来,他们在天津卫和周恩来、邓颖超分手后抵达北京时,北大的招生已经完毕,但后来又传出消息说,新任校长蔡元培先生致力于改革北京大学的学制,决定扩大文理二科,所以还要再补充招收一些文理二科方面的新生。不用说这对于赵瑞芝是一个意外的喜讯和机会。于是宋维新就立即着手帮赵瑞芝跑补招方面的事情。  虽然是一个意外的喜讯和机会,但事情也并不是那么好办。这十几天,宋维新从早到晚奔走着,没有着落,甚至连补招的入学考试都不允许参加,理由就是因为赵瑞芝是个女性,如同一茗的表姐漆小玉说的一样,现国内还没有实行男女同校,北大作为首席高等学府,要顾及自己的声誉,不愿造次破这个例。  这一下,当头一个问棍无情地打在赵瑞芝头上,打得赵瑞芝晕头转向,束手无策。她不顾一切地逃婚出来,来北京,就为的上学,上北大,要是上不了北大,可怎么办?回去,绝不可能!实在不行,上女高师,但她一心一意想上北大,痴心执著,总是难以舍去。  天哪!在中国,囚禁女子的铁笼,怎么这样难以冲破?!  赵瑞芝忧心如焚,心头被浓黑的阴云笼罩着,沉压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此时也黯然无光,溢满着伤感和焦虑;她吃不下,喝不下,整天坐在窗前,思绪像一团纷杂的乱麻似地勒捆着她的脑神经,折磨着她,使她的脑子一阵阵地抽动着,跳着,难以忍受地剧烈地疼痛着。  宋维新、宋一茗兄妹,还有漆小玉,都替赵瑞芝着急。  不管怎么着,在北京也要把大学上上。回去,是绝不能回去的!她好不容易从那阴森森的活人坟墓中逃了出来,怎么能再回去呢?  他们几个都这样认为。  就连宋家兄妹的表姨杨玉霞也说:“既然已经出来了,就决不能再回去!再想想办法吧!”  宋维新一天到晚不辞辛苦地奔走着,在找关系,找门路,想办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事情仍没有个让人感到宽慰的结果。北京大学负责办理补招新生入学考试的那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先生,一个又瘦又小的迂腐的老夫子,嘴咬得很紧,一点也不松口,半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像在吟诗诵文般地拖着调子说:  “不可!不可!补招女子。绝不可也!绝不可也!”  眼看着补招新生入学考试的日子已经来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赵瑞芝的嘴角都已经急起了泡。宋家兄妹和漆小玉也都坐卧不宁。最后还是漆小玉毕竟比赵瑞芝和宋一茗都年长几岁,还有点主意,说女高师正好也在补招新生,干脆让赵瑞芝用赵瑞芝这个原名报考女高师,同时,让赵瑞芝把自己名字中“芝”字的草字头取掉,改成赵瑞之,报考北大,光参加补招考试,反正他们不知道是男是女,先考完再说。两手准备:如果考的成绩不理想,北大没能考上,就上女高师,女高师要求的成绩比北大要低一些;如果考的成绩不错,考上北大了,就再想办法。要想尽一切办法!总之,不能回去!在北京一定要把大学上上!  大家都赞同,说漆小玉的办法是可行的好办法。  赵瑞芝想想,也觉得只能这样试试。就让宋维新帮她用“赵瑞之”的名字报了名,后又在漆小玉,宋一茗操持下,着一身男子装束,参加了考试。  考试下来,赵瑞芝考得特别好,成绩优异。  今天,宋维新就是拿着赵瑞芝的考试成绩,去绕着圈子投石问路去了。  赵瑞芝队街上买衣服回来时,家里没人。宋家表姨父漆立德最近应财政总长梁启超的邀请,出任财政部部员,去部里上班去了。表姨杨玉霞昨天夜里受了风寒,身子不大舒服,由小玉的奶妈林妈陪着,叫了辆洋车去医院看病了。宋一茗和漆小玉去女高师为一茗办理入学手续去了。  赵瑞芝坐在窗前,等候宋维新来。  靠着窗户的桌子上,堆放着宋维新和漆小玉给赵瑞芝借来的各种各样的书报杂志,都是新近出版的,很新潮的。其中,《青年杂志》她过去曾看到过,翻阅过,陈独秀先生,就是她从《青年杂志》上知道的。后面的由《青年杂志》改刊而成的《新青年》、还有《甲寅》、《晨钟报》、《甲寅日刊》等,她过去都未见过,这一次来北京她才看到。她如饥似渴地认真地读这些书报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她又一次一阵阵地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激人心血沸腾的气息扑人脸面,动人心弦。尤其是,她又知道了一个人,一个名叫李大钊、字守常的青年学者。这位李大钊先生的文章,和陈独秀先生的文章一样,才气横溢,文笔通达流畅,铿锵嘹亮,笔锋犀利,气势磅礴,尤其是立意清新并富有勃勃生机,内蕴深刻而丰厚;谈古论今,以现今引未来,对历史遗训的大胆批判,对当今时弊的大胆鞭挞,对未来前途的大胆预测,思想和认识上的真知灼见,无一不诉诸笔端。读他们的文章,赵瑞芝时时都感受到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激荡于纸面,从字里行间迸然呼啸而出。  春日载阳,东风解冻……  ……彼幽闭贞静之青春,携来无限之希望,无限之兴趣,飘然贡其柔丽之姿于吾前途辽远之青年之前,而默许以独享之权利……  ……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此之精神,即生死骨肉、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盖世之气魄也。惟真知爱青春者,乃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惟真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者,乃能具此种精神与气魄。惟真有此种精神与气魄者,乃能永享宇宙无尽之青春……  这是李先生刊出在由《青年杂志》改刊的去年九月份出版的第二卷第一期《新青年》上的长篇论文《青春》。  这是一篇号召青年奋起反对专制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气贯长虹的力作。  文章深刻指出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激愤斥问:“此长久之历史,积尘重压,以任桔其生命而臻于衰败者,又宁容讳?”当然,问题“不在于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而这种“回春”的“再生”的办法就是“革命”。李先生在文章中列举了土耳其的“青年之政治运动”,列举了“印度革命之烽烟一缕,引而弥长”,也列举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指出未来的希望在青年身上。  ……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  ……冲决历史之栓桔,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这篇文章,赵瑞芝一开卷触目,立时就被字里行间的一种博大的青春浩气所吸引,所慑服,阅之恨晚,爱不释手,一口气反复读了四五遍。她感到一股清新和煦的徐徐春风,消融开了自己十多年来被禁钢在沉郁和寒凝之中的心扉,使自己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尤其是上述的几段,每每阅之,竟与笔者心通情融,情不自已地大声朗朗读之,反反复复,数通不止,以至于有的都可以熟背下来。  从宋维新那里得知,这位才华横溢、文笔奇丽的李大钊先生,曾留学日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修政治本科,曾组织过神州学会,积极从事反袁世凯复辟活动。这期间,开始潜心于对一种来自欧洲的新的学说,宣传劳工神圣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探求。回国后,担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主笔,现在在北京大学供职,是北大经济系教授兼校图书馆主任。李先生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厚诚,深得广大师生的信服和敬仰,在校外社会上也很有声望。  除李守常李大钊先生外,赵瑞芝从书报杂志上还知道了一位字适之的胡适先生。胡先生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回国后,现也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诗人,文笔也极好。胡先生刊登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赵瑞芝读过,也颇有清新、激人振奋之感。  李守常李大钊先生、胡适之胡适先生,听说还有钱中季钱玄同先生,还有刘半农先生,再就是还有陈仲甫陈独秀先生。这么多学者、哲人、文豪,都荟萃于北京大学,这更坚定了赵瑞芝入学北大的意念。  也不知道宋维新今天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消息?是令人欢欣、令人振奋的喜讯?还是像以前一样,是令人沮丧、也令人气愤的不好的消息?  宋维新这些日子确实也够辛苦的,每天从早到晚为她赵瑞芝实现入学北大的夙愿而奔走着。也真难为他了!赵瑞芝心头一股热流涌腾上来,又向全身通流开去,使她全身上下立时沐浴在一种热烘烘的感觉之中。  她从内心深处感谢家维新。  一个确实很不错的青年,她这样想着。那天夜里,她从黑森森的孔家公馆里逃出来,在寒气凛冽的空荡荡的大街上毫无目的地奔走着,没有去处,孔家二少爷孔文才把她领到了宋维新家里。第一面,宋维新就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那让她这个在中国封建传统的陈腐中长大的旧式女子感到新奇和钦羡的黑亮的卷发、笔挺的西服、尖形锃亮的皮鞋和金丝边眼镜暂且不说,光他那神采奕奕的勃勃英气和他那大方、颇有韵致、不拘束的潇洒的神态,就给赵瑞芝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到后来,谈话稍微多了,也稍微熟悉一些了,宋维新那谈古论今的渊博的学识,那幽默风趣而又不失风度、很有分寸的谈笑,特别是,当赵瑞芝得知,宋维新家客厅里那幅《创造亚当》的临摹的油画,是出自宋维新之手,她对宋维新已经钦佩到了极点,简直都有些着迷了。后来,她和宋家兄妹又一起结伴来京。一路上,宋维新在照料自己小妹宋一茗的同时,也兄长般地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她,使她深受感动。到北京后,赵瑞芝、宋一茗住在宋家兄妹表姨家,同漆小玉住在一起。宋维新住在学校,每天就这样跑赵瑞芝人学的事情,每天都过来看看她,告诉她跑的情况。事情很棘手,但他总是不灰心,总是充满着必定成功的信念和决心,而且,他还宽慰她,给她鼓劲,让她不要沮丧,不要过于悲观,让她振奋起精神。  他是那么自信,又是那么热心。  赵瑞芝在心中满怀着对宋维新感激之情的同时,也觉得很过意不去。  感激之情也好,过意不去也好,宋维新的身影,总是时不时地在赵瑞芝的心中闪掠着。她每天都希望见到他,都盼着他来,尤其是,每天午后一到这时候,她就焦灼不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高耸的胸脯剧烈地一起一伏着,心律不齐,心怦怦地狂跳不止,浑身燥热,眼睛不时地透过窗户玻璃朝院子的大门方向望着。  她是在急切地等待着他给她带来什么消息吗?好像是,但又不完全是。她像隐隐约约的还有点什么说不清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赵瑞芝自己也说不清。  二  同每天一样,一过午后,天色就开始变了。  赵瑞芝焦虑地等候着宋维新的到来。  她随手在桌子上时而拿起书,时而拿起报纸,时而又拿起杂志,心不在焉地胡乱翻着,翻过来,又翻过去,什么都看不进去,便又随手扔回到桌子上去。  墙上的挂钟“当、当、当”地敲了三下。  赵瑞芝走到窗户跟前,朝外望着。  窗外,沉暗下来的天空,又像扣着的黑铁锅似地笼罩在大地上。狂风一阵阵地从窗前啸然掠过,使劲地把窗根的腊梅树扯拽得摇来摆去,把还没有撕扯尽的粉红的花瓣大把大把从枝条上又撕扯下来,撕得粉碎。向高空中撒开,扬去;霎时间,数不清的粉红花片在满空中狂飞乱舞,扬扬撒撒,飘飘悠悠,好像严冬已经提前来临,飞扬起了漫天漫地的粉红色的鹅毛大雪似的。天地间混混沌沌,阴黑一片。相跟着狂风的脚步,西边远处天际刺喇喇一道耀眼夺目的闪电,如飞龙走蛇般倏然掠过,把黑云密布的天空撕裂开一块,旋即熄灭逝去,继之而来的就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过了一会儿,又是一闪,一响;又过了一会儿,又是一闪,一响;又一次一闪,一响,电光尚未完全熄灭逝去,巨响也尚在轰鸣之中,滂沱大雨就倾天而落,暴雨铺天盖地地泼洒着,时而像是用水瓢往下狠泼,时而又像是用筛子朝下猛筛,时而直直地垂落,时而又成了斜斜的网,时而又交错混乱地狂飞乱舞,已看不清是一条一条的了,只可见是白花花的混沌一片,与从屋顶上奔泻而下的白花花的瀑布和从地上撞击进溅的白花花的水花交杂混合在一起,使得天地相连,共为一体,完全成了一个昏暗迷乱、混沌不清的白花花的水的世界。  赵瑞芝在窗前站了一会儿,又在房间内来回走了几圈,完后又站在窗前,望着外面。  一是不知道情况怎么样,二是雨下得这么大,宋维新现在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赵瑞芝焦灼的心一阵阵地在抽搐,在瑟瑟发颤。  墙上的挂钟,在单调而又枯燥地“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地走着。  赵瑞芝下意识地朝挂钟扫了一眼,时针已经指向了四点,“当、当、当、当”的报时声响了起来,在房内的空中刺耳地回荡着。  四点了,还不见宋维新来。  往常,两点半多一点,最晚三点,宋维新就来了。  今天,这是怎么回事?。  赵瑞芝愣怔怔地看着挂钟下面那来回晃动着的下摆,愣怔怔地看着,呆想着。  是啊,今天这是怎么回事?  突然,院子门一响,随着门的响动,一个人影一闪。  啊,来啦!赵瑞芝从愣怔中猛醒过来,急忙转身向门口走去。  “嘭、嘭、嘭!”轻轻的敲门声。  “快请进!快请进!”赵瑞芝快步迎上前去。  房门被推开,一个瘦高个子、身穿青布长衫、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的青年男子,从风雨中闪身进来。  是孔文才,孔家公馆的二少爷。  “啊?!是你?!”赵瑞芝非常意外而又很惊喜。  “这地方好难找呀!”孔文才甩了甩衣袖上的雨水,又跺了跺脚上的雨水。孔文才浑身上下都是水淋淋的;满身满脸,头发、青布长衫、黑亮的皮鞋,都如同被水浸过,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成线地往下流淌着水,眨眼功夫,他站的地方,脚下已江上了一大滩白亮亮的水。  “你什么时候回到北京的?你怎么找到这里的?宋维新你见了没有?”赵瑞芝问。  “刚才我去北大了,见到继陆兄了。阿嚏!”孔文才回答着,浑身打了个寒噤,忍不住地打了个喷嚏。  一听孔文才说他刚去北大见着宋维新了,赵瑞芝两眼刷地一闪亮,忙不迭地连声问道:  “你刚去北大了?见到宋维新了?他说没说什么?情况怎么样?他没说今天有没有什么好消息?他怎么还不到我这儿来?”  孔文才两手抹了抹脸上的雨水:“他说他等一下陈学长,完后马上就来,让我先来,给了我一个地址。阿、阿、阿嚏!”  “哎呀,你看我!你得换身衣服。”‘赵瑞芝猛地才从忘情中回过神儿,望着水淋淋的孔文才了自己很不好意思,很过意不去,但又感到很为难:“到哪儿找你穿的衣服呢?这可怎么办?”  “不要紧!不要紧!等一会儿就干了。”孔文才撩起长衫的下摆,把水拧了拧。  “这么温,都湿透了,哪里能过一会儿就干?这样会得病的!”赵瑞芝着急地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房间里打着转转,两眼四下里看着,满怀期望地希望能找出点什么能让孔文才临时替换一下的东西来。  但是,什么都没有。这是漆小玉的闺房,不可能有什么男人穿的东西。要找,只有到那边漆小玉父母亲的房间里去找,可是人家家里人都不在,怎么好随便去人家房间里乱翻乱拿呢?这宋一茗和漆小玉也不赶快回来。  赵瑞芝心急火燎,转来转去盼着宋一茗、漆小玉她们赶快回来。  外面,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小一些了。  孔文才拧着长衫上的水,宽慰着赵瑞芝:“不要紧!一会儿就干了。不要紧!一会儿就干了。你看:这里已经快干了。”  说话间,院门响动,随着一阵轻快地跑着的高跟皮鞋的声音传来,  她们回来了,赵瑞芝焦虑而无措的心情一下松缓了下来,赶忙朝门口迎了过去。  最先推开门进房子来的,是漆小玉。漆小玉进到房子里,先看到的,就是水淋淋的孔文才,她惊奇地看看不认识的孔文才,又看看赵瑞芝,又看看孔文才;惊奇之中带着询问。  赵瑞芝刚要给漆小玉介绍孔文才,还没等开口,宋一茗进来了。  “文才死!”宋一茗一看见孔文才,先是一愣,后又一下高兴地大声叫了起来。  “茗妹!”孔文才也挺高兴地笑着。  “你什么时候来的?什么时候回校的?怎么不来看我们?你不是说只比我们晚一二天就回校吗?怎么拖了这么长时间才来?……”  “茗妹,先别问那么多!”赵瑞芝笑着打断了宋一茗连珠炮似的一连串的发问,“赶快让小玉姐想法找几件能替换的衣服,先让文才兄替换一下。”  宋一茗才顿时醒悟:“哎呀!就是。你怎么被淋成这个样子了?小玉姐,你找几件姨父先不穿的衣服,先让文才见替换一下吧!有没有?”  漆小玉点点头:“有!我去找上几件,等一会儿到那边去换。”说着,拉开门出去,到那边房子去了。  宋一茗说了声:“好!”又转过头问孔文才:“你怎么被淋成这个样子了?没叫辆洋车吗?”  孔文才苦笑着:“我就是坐洋车来的。洋车拉到前面那条街上,我一问,是谭家铺子,我就说了声:到了,就下了车,让洋车走了。谁知道,这前街后街有两个谭家铺子,那是个饺子馆。继陆兄给我说的应该是这个,杂货店,谭家铺子,害得我在雨里面找了好大一阵子。”  “你真是个书呆子!”宋一茗嗔怪地笑着说。  “谁是个书呆子?”宋一茗话音还没落地,宋维新从外面进了房子。刚才都在听孔文才说两个谭家铺子的事情,谁都没有听到院子门的响动。宋维新不知怎么,也是让雨淋得水淋淋的,西服、领带、皮鞋,也都和孔文才一样,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哎,哥,你怎么搞的,也淋得水淋淋的?”宋一茗不解地问。“人家文才见是因为不知道有两个谭家铺子,你也给人家没说清楚,人家跑了好多路,才让雨狠淋了一家伙,你是怎么搞的,也让雨淋成了这个样子?”  “唉,说不成了!”宋维新摇摇头,脸色灰灰的,满脸都是沮丧而又愤慨的神情。  赵瑞芝心里隐隐猜测到事情不顺,心情忧郁地轻轻地说了一句:  “都先去把衣服换一下吧!”  “对,哥,小玉姐到那边房子去给文才兄找替换的衣服去了,干脆你和文才兄现在一块儿过去,把衣服换一下。”  三  雨还在下着,大一阵子、小一阵子、小一阵子、大一阵子地下着。  宋家表姨父漆立德已从部里下班回来。表姨杨玉霞也从医院回来了,打了一针,情况有些好转,在里间卧室躺着休息。漆小玉去厨房帮助林妈做饭去了。其他人,宋家表姨父漆立德、宋家兄妹、赵瑞芝、孔文才,都坐在客厅里聊着。  刚才,别人都还没有回来的时候,赵瑞芝原本想开口问一下孔文才她走后他们家情况怎么样,他哥孔文义情况怎么样了;还想问一下她自己家那边有什么反应,她父母亲到孔家公馆来过没有;再就是,她还想知道一下,她的逃婚和出走,外边人都知道了没有,县里社会上有些什么反应。但是,后来转眼一想,又不想开口问了。尤其是关于孔家公馆里的情况和孔文义的情况,她觉得用不着去问,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去问,她和孔家公馆一点关系没有,和孔文义也一点关系没有,操那份闲心干什么?她赵瑞芝是她赵瑞芝,孔文义是孔文义,两个人现在已经互不牵连了,已如同陌生路人,风牛马不相及了。至于她们家的情况,她父母亲的情况,倒确实想知道一下,出来后,尤其是到北京后,时不时地还想一想,心里多少总还是有些惦念,所以想知道一下。但是,想一想,又觉得心很凉,父母亲太狠心,太绝情绝义,就没有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当人看,随随便便就往火坑里推,根本不管自己女儿的生死,这又让人太伤心,伤心透顶!  从孔文才的角度来说,很想把赵瑞芝走后的情况给赵瑞芝说一说,后来见赵瑞芝没有打问的意思,而且宋家表姨家的人和宋维新、宋一茗他们都回来了,有些话也不好再说了,也就没有再谈及这方面的事情。  其实,说什么情况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孔文才特别想见到赵瑞芝。  他特别想见到她,至于为什么,孔文才自己也说不大清楚。对这位名义上已经成为他大嫂、而实际上没能成为大嫂的年轻女性,他内心深处不知怎么总莫名其妙地隐隐骚动着一种说不清的情潮。  当初,他在北京上学,他哥哥病卧在床,病情很重,气息奄奄,危在旦夕。家里来信说,想用古老的沿袭下来的冲喜的办法,救哥哥一命,说不定也还能把病治好。孔文才很爱自己的哥哥。哥哥孔文义自小聪颖过人,善学好读,特别有灵性和才气,精通史事,能写一手令人赞叹的好文章,尤其是诗词,令人叫绝,而且书法功底也很厚实。哥哥崇服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的才气,崇服司马迁、文天祥的正气,很赞赏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对李世民也很崇服。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他自己大笔挥就的“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大字幅。父母亲尤其是父亲说哥哥有“治世鸿鹊之大志,前途无量”,很偏爱哥哥,对哥哥言听计从。面孔文才从小好奇心强,对外面的新鲜事情特别感兴趣,不愿意关在阴暗的书房里反复死啃那些纸都发黄了、迸发着一股子霉气的孔老祖宗的《论语》和孟老二《孟子》,一心想到外面去上学,可父母亲坚决不同意。后来还是哥哥说了话,父母才同意他到北京上了法政专门学校。孔文才对哥哥敬服而又依恋,小时候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后来慢慢长大了,对哥哥的感情更深。哥哥患病后,他常常躲在家中花园假山后涕泪不已。来北京上学后,他也每月都给哥哥写信问候病情。半年来,他远在北京,惦念着哥哥的病,忧心如焚。他不情愿让可恶的病魔夺去哥哥的生命。绝不情愿!哪怕是他去代替哥哥死也心甘情愿!但是,他不赞同用冲喜那种方法去救哥哥。冲喜,这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带有很浓的迷信色彩的陋习。它根本救不了哥哥的命,而且还会再去把人家一个好端端的女儿随着挤上害掉。这是害人的事情。不能干!家里信中竟然还说什么让他回去代替哥哥迎娶新人,与新人拜天地,再把新人送进洞房,让他去当这害人的帮凶。岂有此理!这伤天害理之事,他死也不能干!过后,家中又来了好几封信,还拍了电报,他都回信以功课忙而未同意回去,同时在回信中反复明确表示不同意家里这样做。后来,以至于一直对他冷脸恶语的父亲亲自动笔给他写了封信,哀哀切切,恳恳相求,让他回家一次,而且,信还是专门打发了一个人,火急来京,亲手递交到他手上的。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决意不去助纣为虐,便仍以功课忙脱不开身为借口,又把来人打发了回去。十天后,又接到父亲一封亲笔来信,把他凶言恶语大骂了一通,并不允许他以后再进家门。家里面定的给哥哥冲喜的日子是个公历、旧历的月和日都为双号的“四双”佳庆喜日。在日子临近的前四五天,孔文才突然脑子一转,觉得应该回去一趟,应该回去劝阻哥哥坚决拒绝办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肯定是在哥哥病重,什么事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父母亲背着哥哥决定的。要把事情真相告诉给哥哥,让他坚决拒绝。于是,孔文才就买了车票,急忙朝家里赶。没想到,车子在路上又出了故障,把时间给耽误了,赶到家里时,新人已经进门了,一切都来不及了。他从自己房间的玻璃上看着,在喧闹的、热烈而刺耳的鼓乐声中,赵家小姐被搀扶着进了中堂,旁边是穿戴着新郎官服饰的姑表妹孔丽虹。他的心一阵剧烈地抽缩,浑身感到一股寒气袭人。赵家小姐,他没有见过,听说长得很美,听看见过她、又从戏台上看过神话戏《精卫填海》的人说,长得就像戏里面的那个炎帝的女儿精卫女。刚才他从侧影和背影上看出,名不虚传,是个很美的女子。他可怜和同情这女子,为这女子陷身于这个活人的坟墓而感到无比的伤痛和悲哀。他决定帮一下这位赵家小姐。后来的事情,就是那样发生了。  他没有想到,这个名义上已经成了他大嫂而实际上根本没有成为他大嫂的赵瑞芝,赵家小姐,长得不仅比他想象的还要美,还要秀气、清丽、贤淑、文静,而且,还极有主见,极富有反抗精神,有志气,性情刚烈,这使他对她极为敬佩,极为崇服,以至于无比倾慕。  然而,她毕竟还是他名义上的大嫂,他不敢胡思乱想,不敢造次,也不愿意有意无意地去伤害他敬爱的大哥,他只能是在心中抑制不住地暗暗骚动着这种无法诉说的情潮。  是敬佩?是崇服?还是倾慕?或者干脆就是一种炽烈的爱?孔文才说不清楚,其实也无法说得清楚。  在湘水县家里,赵瑞芝走后,孔文才一直就在惦念着她。有时候他特别想她,想得夜夜失眠,要不是哥哥病情又有些加重,他可能在赵瑞芝和宋家兄妹离开县城后的第二天、第三天也会紧跟着赵瑞芝的身影启程回北京的。那天早上,她们离开时,他送她们,表面上是对宋维新和宋一茗喊着:“你们先走一步,我后面很快就来!”实际上,他觉得他是在向藏在车里面的赵瑞芝喊着,在向她从侧面表述着自己的心迹。后来,哥哥的病情略微好转一些了,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北京,到北大先找见了宋维新,又急急忙忙找到了宋家表姨家这里。  此时,宋家表姨正在讲刚才她在医院里碰到的一件趣事。  大家都饶有兴趣地听着。  赵瑞芝也在听着,但她的心还是牵在宋维新所办的事情上,她很想问一问今天的情况,尽管她已经预感到而且已经从宋维新脸部的表情上看出来今天的情况仍然不好,但她还是想问个清楚,可是,她又不想打断宋家表姨的那兴致勃勃的讲述。她只好等过上一会儿再问。她一边听着宋家表姨的讲述,一边有时也按捺不住自己心绪地向宋维新那边扫上几眼。  这期间,孔文才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赵瑞芝。  而与此同时,宋一茗也一直在用一种火辣辣的目光,热烈而大胆地定定地望着孔文才;她发现孔文才一个劲儿地在注视着赵瑞芝,而丝毫没有发觉她一直在望着他,心里说不上是一股子什么滋味,正好表姨讲的趣事也讲完了,她便问孔文才道:  “文才兄在想什么心事儿?在惦念家里兄长的病吗?”  “噢,不!”孔文才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是在想赵小姐上北大的事。”  宋家表姨一下也被提醒了,笑着说:“噢,就是。我光顾着闲聊了,忘记问一问赵小姐上学的事情了。维新,事情到底办得怎么样了?”  宋维新沮丧地摇摇头:“刚才在那房子换衣服时,我已给文才兄说了,看来希望不大了。”  这一说,赵瑞芝还没说什么,宋一茗一下着急了,火燎燎地问他哥:  “你不是找陈学长去了吗?”  “我一上午就是在等他。”  “他怎么说的?”  “他也是那个说法,北大不好破这个例。”  “他文章里不是写得那么好吗?他不是极力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封建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男女平等的吗?怎么一碰上实际问题,一来真的,他就缩头缩脖子,也往后缩了呢?”“辣妹子”的“辣”劲儿又上来了。  宋家表姨杨玉霞“哼”了一声:“你们那个什么陈学长,我看也不过是个绣花枕头。”  表姨父漆立德慢吞吞地说:“陈先生可能也有什么难处。”  赵瑞芝从忧思中抬起头来:“就是,姨父说的对,陈先生可能也有什么难处。我们也不要过于强人家所难。”  “那你说怎么办?不上了?白奔忙“一场?,’宋一茗气不平地问赵瑞芝。  赵瑞芝看看宋一茗,不知说什么好。  宋维新有气无力地低声说:“实在不行,就去上女高师吧!反正报考女高师的成绩也都是挺高的,再也用不着费那么多事了。”  宋一茗的“辣”劲上来了:“不行!还得争!你们这些男人,都是绣花枕头,表面上一个比一个行,一动真的,一碰个小钉子,就没戏唱了,一个一个都朝后缩。”  宋维新望着自己妹子:“那你说怎么办好?”  “怎么办好?争!继续争!拿出个狠劲儿来,争到底!瑞芝姐,就像你下狠心从孔家公馆跑出来那样,拼上一口气,争得自己的权利。下决心从孔家跑出来,那是争自己做人的权利。现在,这是争自己上学的权利。对我们女子来说,上学的权利,其实也还是做人的权利。不争不行。男女公开社交,不也是硬争出来的。现在,男女公开社交既然已经允许了,为什么男女同校不行?争!争到底!”  宋维新问:“那你说,还怎么个争法?我跑了这么多天,该找的我都找了,该说的话都说了,还是这么个结果。还怎么争?”  “你找过负责补招新生的人了?”  “找过了。”  “不行?”  “不行。”  “你也找过陈学长陈教授了?”  “找过了。”  “也还是不行?”  “也还是不行。”  “那就再去直接找校长!”  “找校长?”  “对,直接去找校长!”  “找校长就能解决问题?”杨玉霞怀疑地望着自己的姨表侄女。  宋一茗很肯定地说:“校长是一校之长,学校的事情他说了算,他可以做主。”  宋维新问:“要是校长那里也不行呢?”  宋一茗回答说:“去试试看嘛!咱们中国有句老话: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去试一试,说不定还能有点希望呢!”  漆立德想了想,也赞成自己的姨表侄女的说法:“就是,一茗说的对!直接去找一下蔡元培蔡先生,说不定还真有点希望。蔡先生很有民主思想。他早年曾办过女学,也提倡过小学男女同校,说不定这次以赵小姐为头名,在北大开创一个先例呢!”  宋维新苦笑着摇摇头:“那也不一定。我们陈学X,民主思想也很强,是他创办了《青年杂志》,极力宣传科学、民主,发起开展新文化运动,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刊登了《敬告青年》那篇轰动了全国的文章,向全国青年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奋发自立的要求,希望青年们排除陈腐,自觉奋斗。平时在讲课时,他也是那样慷慨激昂,让我们青年以剑与火的精神冲破社会的黑暗,塑造光辉灿烂的自我。原先我以为找他,他一定会帮赵小姐一把的,我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没想到,等了一上午,把陈学长盼等来了,仍然是那句‘不能破例’的话。令人寒心透顶!找到蔡校长,能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吗?我看未必。”  沉默。谁都不开口说话了,都像心上压了一块沉重冰寒的铁砧似地,默默地、忧虑重重地坐着。  过了一会儿,还是“小辣椒”,咱们的“辣妹子”,火辣辣地打破了沉重憋闷的气氛:  “怎么啦?都不说话。为什么都像是天要塌下来似的,一个个满脸的愁云?找校长,如果也希望不大,那再想别的什么办法嘛!光愁能有什么用?”  赵瑞芝忧戚惨然地淡淡一笑,摇摇头:“再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宋一茗冲着她的瑞芝姐诡秘地一笑。  “好,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好,一茗,你给你瑞芝姐想个办法出来!”杨玉霞说。  “表姨,你别将我军!我还真想了个办法。”  “什么办法,你说说!”  大家都随着杨玉霞的目光,朝宋一茗望去。  “我想了个办法,就看瑞芝姐你敢不敢干?”  赵瑞芝一下精神也来了,两眼扑闪扑闪地灼灼发亮,看着她的“辣妹子”。  “敢不敢干?”宋一茗又追问了一句。  “你还没说出是什么办法呢。”  “你先说,你敢不敢干吧?”宋一茗狡黠地笑着。  “敢干!”赵瑞芝想了想,决然地说。“只要不是让我去杀人放火,不是让我去坑害拐骗人,只要能让我上上北大,我就敢干!”  “那好。哥,其实这个办法,你早已经给瑞芝姐用过了。”宋一茗对宋维新说,“为什么就不能大着胆子接着用下去呢?”  宋维新不解地望着妹妹。  “你不是把瑞芝姐的名字中的‘芝’字取掉了草字头,用‘赵瑞之’这个像是男人的名字帮瑞芝姐报上名,让瑞芝姐穿男子服装又参加了考试的吗?而且,成绩单子上也写的是这个‘赵瑞之’,那何不就让瑞芝姐索性用‘赵瑞之’这个名字,再一次女扮男装,先去报到上课呢?等报了到,进了教室,上了课,生米做成熟饭了,看他们怎么办了他们还会开除瑞芝姐,把瑞芝姐从校门里撵出来不成?”  石破天惊。宋一茗的绝妙主意使在座的每个人,包括赵瑞芝本人在内,都惊愕不已;随即,除赵瑞芝以外,又都从惊愕很快转为极度的狂喜,都两眼闪烁着惊喜的目光,看看宋一茗,又看看赵瑞芝,又看看宋一茗,点着头,连连赞许着。  杨玉霞夸奖自己的表侄女:“哎呀,一茗,我的小辣椒,还真有你的!行!好主意!”  “怎么样?瑞芝姐,敢不敢干?”宋一茗盯视着赵瑞芝问道。  赵瑞芝脸红红的,心也在怦怦地狂跳。她有些怕,迟迟疑疑的,光是微微笑着,不明确表态;完后,她看着宋一茗,看着大家,又看着宋一茗,轻轻摇摇头。  “怎么?瑞芝姐,你不敢干?”  “我有点怕。”  “怕什么?你那时候,从孔家公馆里跑出来,多勇敢呀!我们都特别敬佩你。现在,你怎么啦?你的那股子勇敢劲儿跑到哪儿去了?”  “这不一样”  “怎么下一样。这也是一种抗争的方式。不发现则罢,一旦被发现,更可表明你的决心,表明你追求自我的坚定的信念。”  漆立德正喝着茶,放下手中的茶盅,接过表侄女的话头:“一茗说得很有道理。赵小姐,我看一茗这个办法,不妨试一试,未尝不可。”  正说着,漆小玉进来招呼大家过去吃饭。  第五章  北大成了进步青年向往的中心。女子是否是“万恶之源”、“多事之物”,两位新文化先驱进行争论,女扮男装败露。绝处逢生,赵瑞芝成了北大第一名女学生。  一  北京大学成了全国进步有为青年注目向往和汇集的中心。  北京大学,其前身是历史上有名的“百日维新”中根据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建议,由光绪皇帝下诏、梁启超以六品街而创立的京师大学堂。校址坐落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同时还将原设官书局和新设译书局也都并入大学堂。  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被辛亥革命的巨炮彻底摧毁以后,这里一度是良旁混杂、鱼龙乱聚之地。那些穿着长袍马褂、朝思暮想地想抱住封建皇朝的大腿,以科举而进身入仕的举人、秀才们,在他们的梦想随着清王朝以至整个封建制度的被摧毁而彻底破灭之后,便将辫子剪去,将长袍马褂换成西服,又妄想以新学为自己的晋身之阶。他们混杂在那些“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的有志青年之中,除少数的还读点书、研究点学问而外,相当一部分都以打麻将、捧戏子、逛妓院度日。使得校园里,新鲜气息和霉败之味交混在一块,勃勃向上的生机和颓废没落的腐朽杂合在一起。  袁世凯想恢复帝制当皇帝没能成功反而送了命以后,思想家又是教育家的蔡鹤卿蔡元培先生被请到这里,出任校长。  蔡元培先生,这位在思想理论界和文化教育界横贯中外、学识卓著的通才巨子,光绪年间的举人、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又为编修。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他痛心疾首,深感学西方先进科学、走西方强国之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愤开始研究西学。戊戌变法中,积极宣传变法,对戊戌六君子敬佩之至。变法失败后,蔡先生深感清廷政治腐败,改革“无可希望”,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便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回到老家浙江绍兴,投身于教育,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支持新派,后又去上海,担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清末举人、后来的同盟会会员邵仲辉邵力子及江苏省教育司长、省议会议员黄炎培,都是蔡先生的得意学生。1902年,蔡先生东渡去日本,但很快又回国,在上海与章炳麟章太炎先生、蒋智由先生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被推选为会长,编辑教科书,出版书报,后又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被推举为这两校的总理。在学生中,他大力宣传反封建专制,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宣传西学,并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积极培养民主、科学、进步的有志有为青年。1903年冬,他与蒋维乔先生等,组织了“拒俄同志会”,出版发行了《俄事警闻》报,即后来的《警钟日报》,揭露沙皇俄国蚕食我东北的罪行。1904年冬,与龚宝铨先生等,组织了光复会,被推举为会长,并动员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加入了光复会。次年,蔡先生在上海又秘密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被指定为上海分部主盟员。1907年,徐锡麟、秋瑾在安庆和绍兴的武装起义失败、两位反清爱国义士惨遭杀害后,蔡先生悲愤而出国,留学德国,学习和研究哲学、心理学、美学和伦理学,很有建树。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西渡回国,受孙中山先生邀请,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职期间,极力主张学校实施西方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推行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忠君、尊孔、读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军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五项教育。就在这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同时也因受到拥袁复辟派势力的排挤,愤然辞职,退出内阁,旅居德意志和法兰西,从事教育和美学研究。1915年,与吴永珊吴玉章先生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及华法教育会,大力提倡勤工俭学活动。短命的袁氏“洪宪王朝”垮台之后,受聘来北京大学任校长。  蔡先生一担任北大校长后,就立志并致力于北大校风的整顿和教育的改革。首先针对北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潜心于学习和学术研究,而两眼直盯于官场仕途的不良风气,明确提出扭转学生观念,他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制定出一系列措施,如严禁嫖赌等,来整顿校风。在学术上,蔡先生坚决反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力主实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倡民主与科学。他以为“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余地。”他既聘请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陈独秀先生、胡适先生、钱玄同先生、刘半农先生等人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和文科教授,聘请宣传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先生为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又聘请潜心于经史学和古文字学的王静安王国维先生,聘请宣传无政府主义、埋头于国故研究、竭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刘中叔刘师培先生等,也为北大教授。一时,诸家学派云集,各类学术争鸣,北京大学成了政治、思想、学术研究的中心。有时候,各个思想、学术派系内部也经常唇枪舌剑,争执得不亦乐乎。  一天午后,在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教授的办公室,陈独秀学点和李大钊主任,这两位同手高擎民主与科学大旗、向封建营垒一起猛烈冲击的志同道合的教授,关于是否在大学也可实行男女同校一事,争执起来。  原来,陈学长来图书馆借书,顺便到主任办公室小坐,与李大钊谈起他最近准备再写一篇关于反对封建礼教的文章,正说着,那位负责补括新生的职员来找李大钊问购买西方原版精典著作方面的事情,与陈独秀相遇,双方打了个招呼。陈独秀问:  “那个宋维新同学再没有找你吧?”  “没有”  “那位维新同学精神可嘉,但不现实,也不可取。”  “他和他说的那位小姐,怕也不是一般的关系,要不怎么那么卖力地为那位小姐奔忙呢?”  陈独秀笑着点点头:“我想也是。”  李大钊过来插话问道:“什么小姐?两位这样兴致勃勃。”  陈独秀不屑一提而淡淡地说:“文科的一个学生无理取闹。”  李大钊看看陈独秀,看看那位职员,关切地问:“怎样无理取闹,仲甫先生有无受损?是个什么样的学生?现学校正遵蔡校长之命从严整整饬风校纪,怎容此学生还这样在此撒野?”  负责补招新生的职员说:“那位同学其实也没有怎么撒野,只是死缠硬缠地要我们同意补招他熟悉的一位小姐进咱们北大上学。”  “噢,又是男女同校的问题。”李大钊点点头,他手里拿着一本正翻开的外文书,站在那里,若有所思,须臾,像是想起了什么似地,把手中的外文书随手放在旁边的茶几上,快步走到自己的办公桌跟前,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摞子信来:“我这几天也收到了一些来自两湖、两广和四川、云南等地的女青年学生的来信,要求来我们北大学习。仲甫先生,您看看!”李大钊边说着,边把信给陈独秀递过去。  陈独秀没有接信,淡漠地说:“不看了吧!”  “仲甫先生,我觉得男女同校不是什么坏事情,符合我们反对封建专制的主张。蔡校长早在几年前就提倡过小学男女同校,现在,社会又向前进步了,我们是不是从我们北大开始,开个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不可!守常,此先例万万不可开!”  “为什么?”  “现在还不是时候。”  “守常不明。请仲甫先生明教!”  “女人的事情是比较繁杂的,弄不好就会惹出很多麻烦来。现在我们正在遵蔡校长之命,大力整顿校风,如果招收些女学生进来,不仅校风整顿不好,反而还会把学校搞得更乱,更不可收拾。”  李大钊望着陈独秀,微微一笑:“依照仲甫先生这话的意思,女人乃是万恶之源了?”  陈独秀正言作答:“话虽不能这样说,但女子乃多事之物,女子容易引起某些方面的麻烦,这一点,守常,难道不是这样吗?”  “什么?‘女子乃多事之物’,这句话,守常似乎有点耳熟,守常似乎觉得与孔丘语‘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这句话有点相近。若不是在此亲耳闻之,守常至死也不会相信这种话会出于仲甫先生之口。”  陈独秀有些语塞,脸色微微有些发红。  李大钊继续说道:“先生刚才还说什么‘女子容易引起某些方面的麻烦’,先生所说这‘麻烦’之事,守常认为不能都归罪于女子。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里,一提及淫恶,便言之‘万恶淫为首’。便将女子认作是淫恶之本,弥天大罪之源。守常认为,这是对女人的极不公平之说,是黑暗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女性压迫、欺凌、禁锢的具体表现。先生是竭尽全力反对封建专制的,是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是发起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和骁勇之将,先生在精辟之作《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鞭答孔丘之道,淋漓尽致,张扬西洋妇女独立自营之生活,无不令人心悦诚服。可是,依照先生刚才的说法,不是与先生自己著文所阐述的观点,和先生为之而奋起战斗的事业相悻吗?不是无形中与那些尊孔复古的封建余孽之流的陈词滥调、腐言朽语相随而同流合污了吗?”  原本坐在椅子上的陈独秀猛地一下愤然而起,两眼怒目直视着李大钊:  “守常先生,你这是在指责我?”  李大钊冷静地望着陈独秀,面对着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多岁、而且又一直令他崇仰敬服的思想家和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猛将,对他刚才的那一席关于“女人是麻烦之源”的说法,确实感到有些义愤不平,而与此同时,对这位陈学长又很是迷惑不解。李大钊双目迎视着陈独秀的怒冲冲的目光,极力抑制着自己的激动,语调和口气都尽量平和地说:  “守常丝毫没有指责先生之意,只是对先生所写与所说、所言与所行不一以至相背感到有些惑然。”  陈独秀怒气狠狠地看了李大钊一眼,“哼”了一声,转过身满面温色拂袖而去。  “仲甫先生!”李大钊向前追了一步。  陈独秀毫不理会,扬头朝前走去。  李大钊望着傲气的陈独秀远去的背影,义愤之情不禁又从心底涌起,自言自语道: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对女子都如此偏见,反封建专制何以能彻底?”  旁边,那位职员凑上前来:  “李主任所说极是,陈学长对女人一直都很有偏见。他说女子只可玩而不可信。八大胡同①有过许多关于陈学长的艳情传闻,李主任不知对此可曾耳闻一二?”  ①八大胡同:北京当时妓院集中的地区。  李大钊没有理会那位职员,什么都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望着陈独秀渐渐远去的渐渐模糊的身影,默默地望着,望着……  陈独秀学长在私生活上不大检点,关于这方面的风声,多少也吹进过李大钊的耳朵里,李大钊也略知一些。陈学长对女性怀有偏激之见,可能就与他在私生活上不检点有着很大关系。与他交往过的人都知道,这位陈学长在各个方面都喜欢追求个“新”字,喜欢弃旧图新,热衷于新鲜和新奇。在情侣和性爱上也是这样。他认为,在追求知识和研究学问上,不能因循守旧,抱着陈腐不放。在恋情和性关系上,也不可抱残守缺,把自己禁锢在旧观念里面。一次,在同一故交酒后闲聊中,他就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女人如同衣服,穿过以后,就算旧衣服了,哪怕是只穿过一次,也算旧的了,如果再一味地穿下去,就没有新鲜感了,就缺乏刺激性,必须要换一换才有新味。”他的原配夫人高氏在家乡以贤惠而闻名乡里,为他生了两个聪颖好学的英俊公子,但他并不满足,又与妻妹高君曼恋起情来,竟携高君曼一起赴日留学,同居一室。高夫人病故后,公开与高君曼双宿双飞,后正式续高君曼为妻。时间一长,他又产生陈旧之感,又想寻求新的刺激,夜里便经常跑京城的八大胡同,一时关于他的风情艳闻四起。一些保皇党分子和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守旧派分子,经常以此对他进行攻击。风声传到他的续妻高君曼那里,高君曼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她大打出手,撒泼打闹了个天昏地暗,尔后两人分居。  对陈学长,李大钊是又敬佩又惑然不解。  二  那时候,步邹容、陈天华之后,又一英才以“独枝一秀”在皖河河畔奋起,创办“藏书楼”,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鼓吹反清,遭到通缉后,亡命日本,因组织“中国青年会”,被遣送回国,尔后在上海、安徽、芜湖等地创办《爱国新报》、《国民日报》,以激进思想和文才而名扬大江南北,被捕后视死如归,何等英雄气概,一时传为美谈,再度亡命日本后,革命恒心不减,与章行严章士钊先生创办《甲寅》杂志,宣传革命。  那时候,李大钊也正在日本留学。  李大钊,是广阔的冀东大平原的儿子,在帝国主义列强如狼似虎地扑向神州之时,诞生在河北省乐亭县滦河边一个村子的一个爱国而正直的读书人家里。由于受家风的熏陶,李大钊从小就关心时事,关心政局,对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对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凭借封建势力在中国横行霸道,深恶痛绝。他幼小的心灵,已经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濒亡,为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而焦虑重重,忧心忡忡,自小就立下了要为国家为民族的进步与富强而奋发效力的雄心壮志。1907年,李大钊考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也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使他欣喜若狂。但不久,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复辟倒退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最终又归于失败,使他痛心疾首。他毅然参加了陈翼龙组织的中国社会党,并组建了天津支部。从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李大钊应邀赴京创办《法言报》。此时,袁世凯加快了复辟倒退的脚步,疯狂镇压革命力量,在上海火车站枪杀了革命党人宋教仁之后,又在京城枪杀了社会党领袖陈翼龙,并凶狂捕杀革命党人。李大钊被迫潜出京城,暂时避居老家乐亭祥云岛。虽暂避居于故里,但革命之志不减。面对袁世凯的血腥镇压,李大钊毫不畏惧。为了表明自己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坚定不移的决心,他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大钊。一是自勉,激励自己奋勇向前,百折而不挠;二是以燕北慷慨悲歌之士而自喻。此时,正值法政专门学校创始人汤比龙选派毕业生前往日本留学,李大钊被选中。  在日本,李大钊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源,认真研究各国政情,求索于各个主义之间,以中国的实际情况,觉得这诸多的主义,帮不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中苦苦挣扎的贫穷落后的中国的忙。从这时起,他通过阅读辛德秋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吹进他郁闷的心扉,使他心胸豁然开朗。  时值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复辟帝制,国民反响强烈。李大钊写了情绪激烈高亢的讨袁檄文《国情》,寄给了章士钊先生在东京创办的《甲寅》杂志。  章先生接到《国情》一文,如获至宝,赞不绝口,把文章推荐给和他一起编辑《甲寅》杂志的陈独秀,并亲自写信诚恳邀请李大钊来寓所面谈。两人见面后,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相互都为对方痛感国情之危艰、民族之厄运的爱国爱民族的深情和真知灼见所诚眼。  袁世凯为称帝,卖国求荣,与东洋签订了奇耻大辱的“二十一条”,国亡之时已迫在眉睫。国民群情激愤,在日本的留学生也一个个义愤填膺。而英雄气概一向十足的陈独秀,此时却有些灰心丧气,写了一篇题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刊登在《甲寅》杂志上。针对陈独秀的消沉悲观,李大钊赶写了一篇题为《厌世心与自觉心》的文章,以“厌世之辞,嫌其太多;自觉之义,嫌其太少”而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陈独秀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一代前驱,又以“精勤不懈”,“前途当发曙光”激励国民尤其是青年面对逆境更应奋起斗争。为避免与他所敬服的陈独秀产生误解,随稿又寄去一封要求与陈独秀会面、愿当面解释并请教的信,给《甲寅》主编章士钊。  陈独秀回信应允会面。  《甲寅》编辑部同仁们,以及章先生自己,章先生夫人吴弱男,都深知陈独秀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根本客不得不同的政见,别说李大钊只不过是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的区区一学生,就是那些颇负盛名的文坛政坛宿将,他都不放在眼里,常常与他们争短论长,而且以气势压人。对方生气而去,他却以胜利者自居,洋洋自得,傲然处之,所以常常不欢而散,伤朋友之间和气。这一次定然也不会例外。大家都很担忧,尤其是章先生。仲甫是他多年肝胆相照的文友和挚交,守常是他新近发现的一位才识兼之、德行并优的后起之秀,他实在不愿为此区区小事而使两知己友人之间产生芥蒂。  会面是在章先生家里。  章士钊忧心忡忡,头天晚上几乎彻夜未眠,忧虑着第二天两位铮友的会面。  章夫人吴弱男也与夫同忧。吴弱男娴淑贤慧,温文尔雅。她是名门望族之女。其父吴保初,是与谭嗣同等人齐名的海内四公子之一。受家庭熏陶,她精于文墨,极富才气,虽与反清名士章士钊结为伉俪,但仍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是贤妻良母主义的积极倡导者。这一夜,她也是为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旷世之才第二天的会面而瑞惴不安。  第二天,李大钊先行来到。  李大钊在此之前因《国情》一文曾来过章先生家,与章先生及夫人吴弱男都有过一面之交。李大钊的才识、豁达,以及敦厚、纯朴,给章士钊和吴弱男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们对李大钊如同自己家里人一样,所以李大钊一来,马上就感受到一种既像师长、师母,又像长兄、长嫂那样的亲昵和关切。  章先生热情地请李大钊落座之后,吴弱男微笑着送来了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茶:  “请喝茶!守常先生不愧是有才识之人,很守信用。仲甫先生可能很快就到。”  “陈独秀先生要来?他同意跟我会面?”李大钊惊喜地说。  章士钊掩饰住自己的忧虑,沉静地说:“今天特地请你来舍下叙谈,就是因为仲甫先生已经同意在此与你会面,一起探寻一下有关救国救民的大事。仲甫先生马上就到。仲甫先生一般也是很准时的。”  李大钊听后高兴地说:“事实才能真正说明一切。看来,社会上关于陈独秀先生的孤傲、盛气、目中无人等等的传言是不足以信的!就今天他同意与我会面,足可以看出:陈独秀先生不愧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致力于神州中华复兴、愿以己血荐轩辕的猛将,是位十分豁达开明的有识有志之士!”  “是何人在此如此抬举仲甫?仲甫愧不敢当,愧不敢当!”那边,李大钊的话音还来落地,这边,随着清亮而爽朗的说笑声,走进一个三十七八岁的中年男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陈仲甫陈独秀先生。陈独秀,一副现代派教授模样,身穿西服,头已谢顶,宽阔的额头写满了智慧,两道浓黑的刀眉耿然而立,博士型金丝边眼镜后,熠熠闪亮着一双不大但极有神采的眼睛,两目之间相距较远,给他面部神态又增添了几分傲气和严肃性,而那一双大耳朵和厚厚的嘴唇,既显示着他的宽厚,又显示着他的偏执。  陈独秀气宇轩昂地走了进来。  章士钊迎上前去。李大钊也起立相迎。  章先生指着李大钊:“仲甫,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就是……”  “不用了!不用了!”陈独秀几大步走到李大钊跟前,主动伸出双手,紧紧握住面部表情还有些拘谨的李大钊的双手:“您就是李守常李大钊先生?嗯,不错!不错!文如其人。真是文如其人啊,啊?哈哈……”音容神态爽朗而又潇洒。  李大钊原本就不大善于辞令,再加上对面前这位政坛理论界大人物多少还有点敬畏,所以一直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是连连说道:  “过奖!过奖!先生过奖了!”  陈独秀落座。李大钊也坐回原处。  章夫人也送上热茶来:“仲甫先生,请用茶!”  陈独秀接过茶:“谢谢!夫人真乃贤妻良母之典范呀!”  吴弱男脸色微微一红,笑笑:“仲甫先生又开玩笑了。”  陈独秀爽朗地大笑起来。  章士钊也微微笑着,对李大钊说:“仲甫先生喜欢说笑,严谨而不失其豁达,脱俗而不失其诙谐,冷峻而不失其热烈,真乃名士之快风也!”  李大钊说:“陈先生能屈驾面会守常,守常深感荣幸。”  陈独秀正喝着茶,放下手中茶杯:“守常先生差矣!何谓‘屈驾’?切不可这样说!孔丘之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此话千真万确。就如常人所说:为师者不在年高。守常光生就是一位年少于我的师者。”  陈独秀这样说,大大出乎于在座的章士钊、吴弱男、李大钊意料。一代做世英才,英雄气概十足,以盛气而威慑神州,今日却成了如此之谦谦君子。如此谦美之辞,竟出了他陈独秀先生之口,真让人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事实确实如此,所以令他们惊愕而楞怔,尤其是李大钊,惶恐而不知所措,同刚才一样,不知该说什么,只是连连说道:  “陈先生过谦了!陈先生过谦了!守常实不敢当,实不敢当。”  “守常先生,仲甫确实是肺腑之言。仲甫所说,你受之无愧。是你的那篇文章,使我从迷惘中苏醒,茅塞顿开,看清了前景,丢掉了悲观与消极,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的信心与希望。今日,仲甫特地来求教于你,望守常先生万勿谦辞!”  陈独秀语气如此诚挚恳切,使李大钊极为感动,浮在心头的惶恐不安,顿时也云消雾散,情激心热地说;  “陈先生如此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实实令守常发自心底感动,守常愿与陈先生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计,为我中华复兴而竭尽全力。”  陈独秀也高兴地连连点头:“太好了!太好了!人生得一知己,不易。今日,仲甫又得守常先生这一知己,实乃大喜。”  李大钊也连连点头赞同:“守常也是此同感。”  章士钊见两人如此和谐而投机,甚为欣慰,先前的重重忧虑也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兴奋,竟像逢了喜事的小孩似地咧着嘴笑着,对夫人说道:  “弱男,仲甫先生刚才说:人生得一知己,不易。而我行严今日得二知己,是不易之中不易。今日我们三知己相聚,乃大欢大喜大庆大贺之日,劳你辛苦,略备小酌,让我们在一起庆贺一下,怎么样?”  吴弱男文静地微微一笑:“刚才在你们说话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了。”  章士钊高兴地对吴弱男抱起双拳:“谢夫人!生行严者父母,知行严者弱男也!”  陈独秀也竖起大拇指,朗朗地笑着说:“不愧是贤妻良母主义者!”  吴弱男脸色微微发红地笑着,去厨房和帮佣一起把酒菜端了进来,摆在桌上。  “请!仲甫先生、守常先生,请!”  “行严先生,请!”  各人都依次坐下。  李大钊招呼道:“夫人也请来吧!”  吴弱男笑答道:“你们先喝,我那边忙完,一会儿就过来。”  章士钊为陈独秀和李大钊各斟上酒,完后又给自己斟满,拿起酒杯,真情而诚挚地说;  “人常说:酒逢知己干杯少。今日,行严虽说不才,但得两位英才知己,实为三生有幸。行严愿与两位知己同心携手,为救国救民,为复兴我神州中华而尽瘁效力!”  “谢谢!仲甫定不负行严先生之厚望!”  “谢谢行严先生!守常也一定不辜负先生和夫人的错爱!”  三人碰杯畅饮。  李大钊放下酒杯,诚恳地向陈独秀请教道:“仲甫先生,拙文《厌世心与自觉心》是草率之作,文中言词有许多不当之处,请先生多多包涵!在此,请先生明示!”  “守常先生不必过谦!先生《厌世心与自觉心》实为一篇醒世雄文。立论高屋建瓴,通篇意在明辨是非曲直,由浅入深,剖析透彻,以理论理,令人心悦诚服。”  “仲甫先生过誉。守常清楚,这是仲甫先生对守常的鼓励之说。”  “不,不!仲甫所言并非虚夸。守常先生的那篇文章确实是一篇上乘之作。”  “守常在文中所述的,只是一些尚未深思熟虑的浅见。不知仲甫先生对救国救民还有何宏论高见,想赐教一二,以供守常思索。”  陈独秀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又把酒杯一放,略略想了一想,感慨地说:  “当今神州中华黑暗重重,我考虑了很久,惟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拯救神州,只有Democracy(德莫克拉西)和Science(赛因斯)这民主与科学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科学与人权并重是惟一可行的自救之路。民主与科学这‘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两盏可以把神州从愚昧和落后的黑暗中引出来,并进而引向光明未来的明灯。几干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把民主与科学排斥在外,甚至禁铜起来。现在仍是这样。独裁和愚昧把中华神州正推向更深更黑暗的深渊。所以,必须把科学与民主这两盏明灯,当作两面战斗的旗帜,在神州高高举起,高高举起来!惟有这样,才能把我神州中华从危难中解救出来。除此而外,别无他路!行严先生,你说呢?你同意我的这种看法吗?”  章士钊思索了片刻,说:“仲甫先生所谈,不是不对,但仅仅只可作是理性的设想,而我比较注重现实。现在,袁世凯在国内正紧锣密鼓地加快复辟的步伐,面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卖国行径,几句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是否能阻止得了呢?”  李大钊说:“现在的问题是,一定要让四万万同胞都明了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意义,明了只有以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代替封建专制的旧文化,才能阻止把我们神州中华拉向倒退,才能彻底打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黄粱美梦。”  陈独秀点头赞同:“守常先生所言极是,与仲甫所想一致。以新文化唤醒四万万民众,尤其是激励起青年一代,乃是当务之急。仲甫已筹划多日,准备近日内回国在上海创办一个新型的杂志,名字可暂定为《青年杂志》,旨在宣传科学与民主,倡导进步,倡导新文化。行严先生,守常先生,恳望你们两位能鼎力相助,撰文支持!”  李大钊慷慨应允:“那绝没问题!守常定全力以赴,与仲甫先生并肩共进!”  几日后,陈独秀回国。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一代划时代的英杰,从黄浦江畔又昂首奋起,高擎起醒目地大写着科学与民主的两面大旗,在沉沉笼罩着浓厚的封建陈腐气味的神州大地,高高飘扬,是何等的令人振奋!  陈独秀先生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刊发了《敬告青年》的战斗檄文,高亢而激越地吹响了向旧封建专制文化营垒全面猛烈进击的号角。号角声声,传向大江南北,传向长城内外,震荡着整个神州大地。  相继,陈独秀先生笔下走雷,《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如一发发巨型炮弹,投向陈旧腐朽的孔家店,炸得孔家店摇摇欲坠。  第二年年底,陈独秀被聘请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就设在北池子箭杆胡同九号陈独秀住所。  这时,除钱中季钱玄同教授、沈君默沈尹默教授已在北大文科任教而外,刘寿彭刘半农先生、胡适之胡适先生、周遐寿周作人先生,以及在教育部任职的周树人鲁迅先生,也都被聘请来北大文科任教。  同年,李大钊也被邀请,来北大担任经济系教授并兼图书馆主任。  以《新青年》为阵地,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开始形成。  这几天,陈独秀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以新思想、新文化向封建专制制度进击。现在,号角已经吹响,战鼓也已经敲起,下面,战斗怎么进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怎么深入?  当初,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陈独秀就是想以《青年杂志》作为新思想、新文化向封建专制进击的有力武器。他的《文学革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进击的第一声号角而吹响、作为第一声战鼓而擂起的。  那是~个寂寞清冷的月夜,在上海寓所。  陈独秀走出屋子,踏着白花花的月色,踱着方步,在庭院里缓缓地来回走着。  清冷的惨白的月光,从幽幽深邃的夜空中撒落下来,布满了整个庭院。院门旁边那棵已经临近枯朽的老榆树的树梢上,浮罩着一层淡淡的银色的月辉,宽大的树冠下面,树身逆着冷月投落在地面上的浓厚的阴影,是那么阴冷、那么沉郁、那么黑森森地立在那里,与白花花的月光,形成了极鲜明的反差。  陈独秀缓缓地来回走着,不时地抬头望望那深邃的夜空和那清冷苍白的寒月,思绪沉浸在深深的忧虑和探索之中。  他的视线落在院门旁边的那棵老榆树和老榆树下的阴黑的树影上,心猛地一沉落,他好像觉得那老榆树把阴黑的树影也投落到了他的心头上,使他心里感到一阵阴冷。八股文,不知怎么他想到了八股文。他想到了那旧的封建文化赖以支立于世的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封建皇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而又呆板的文体,现已持续有三百多年至四百年的时间了。  到清王朝手里,科举也沿袭前朝,以《四书》、《五经》和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的八股文体为标准,分三级进行考试。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县、府一级称之为院试,中试者称之为秀才。省一级称之为乡试,中试者称之为举人。各省举人到京城参加最高级考试,中试者称之为进士。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凡是已考上举人和进士的人,就可以做官和享受各种待权。  在此八股文体仕途的影响下,读书人都以熟知《四书》、《五经》之类的孔家店的陈腐之物为荣,反之,则被轻视、被弃斥,以至受“文字狱”之牵连。  文比以及各类学术,被死死地禁锢在这封建专制的桎梏之中,尤其是到了清朝。起初,在清初时,稍微还好一些,但从雍正、乾隆年代大兴“文字狱”、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主义以后,文化和各类学术,都被严酷地冻结在了万丈寒冰之中,冷凝停滞,一派沉沉死气。“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  清朝八股文,不仅盛行于科举文人之间,而且,波及着当时的文坛日趋仿古摹古和日益腐朽没落。在雍正、乾隆年间,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古文派,极为兴盛风行。他们主张“文以载道”,崇尚以“词章”宣扬“义理”,凡不合乎孔家店条文的,都不可学,不可写,不可宣传与褒扬。他们以唐宋以来的古文派的正统而自居,成为清朝封建文学思想的“学霸”。与此同时,和方苞、姚鼐的桐城派文人相适应的,还有昭明文选派的骈体文,刻意仿古摹典,滥用对偶排比,堆砌词藻典故,以华丽空泛的文字游戏而自以为是。  陈独秀的脑海里闪现出清朝末年倡导过“诗界革命”的维新派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他的《人境庐诗草》中的几句诗: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  沿习甘剽窃,妄造丛恶愆。  “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可谓切中时弊,入骨三分。凡是孔丘老夫子未曾说过的话,都不可写进自己的诗文,被冰寒的铁链锁得如此之紧,一点都动弹不了,多么可悲可叹!  清末以来,致力于变革的志士仁人,对这种被禁铜的昏沌愚昧,早已愤激难抑。黄遵宪大声疾呼:“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篇,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烂。”陈天华用通俗流畅的白话文体写出《猛回头》、《警世钟》那样的惊世醒世之作,妇孺皆可朗朗上口诵读:“拿鼓板,坐长街,高声大唱……”何等的痛快淋漓!  在此前后,也曾有人创制官话字母,提倡拼音文字,还有人创办过《白话报》、《白话丛书》等,提倡用通俗明了的白话文取代晦涩的文言文,但也都没能形成气候。  陈独秀又想起自己创办的《新青年》在还是《青年杂志》时,所刊载的文学作品,虽以很大气力翻译介绍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法国的左拉、挪威的易卜生、英国的王尔德等这些西洋大文豪的上乘佳作,但都因为是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表达,所以也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像这样下去,不要说文化和各种学术发展不了,就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都被捆住手脚,都被窒息住,无法进步。  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是个有血性的民族,虽历经劫难,血泪相浸,但奔突着的地火没有熄灭,有朝一日,它必定会燃烧成冲天的熊熊大火,照亮整个宇宙。  现在,我们要点燃这个火种,把奔突的地火从下面引上来,让它在整个神州大地熊熊烧起。  想到这里,陈独秀胸中激起一派豪情,一股股炽烈的血潮在心底涌腾着。  适之。陈独秀想到了胡适先生。  对,去找胡适先生。  适之先生,是陈独秀的小老乡,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曾留学于美国,开始是学农学,后又改学哲学和文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得意门生。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多次向《新青年》投稿,大力主张“文学革命”,提出“文学革命”可从八事入手,即:“不用典,不用成套话,不讲对仗(文当废骄,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不摹仿古人,须言之有物。”  近期,适之先生已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在到处演讲他的“文学革命”和他竭力主张的“八事”。听说,他已把他的“八事”观点,成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那何不把它索来,刊登在《新青年》上,让它作个风头,掀卷起一股大的浪朝来呢?  主意已定。  事情就是这样不谋而合。第二天一大早,陈独秀正准备去适之先生那里的时候,听见有人轻轻敲门,打开门一看,一位白净而微胖的青年学者站在门口,正是他准备要去拜访的胡适先生。  陈独秀是感到那么的吃惊,又是那么的高兴,整个面部都闪耀出了抑制不住的欢快的熠熠光彩,他热情地把胡适让进了院子,让到了书房。  胡适正是来投送《文学改良刍议》的稿件的。  陈独秀接过稿件,简直喜形于色,很快地略略翻阅了一下,两眼迸发着激动的炽烈的火花,声调都有些微微颤抖地说:  “十天后见刊。适之先生,这是我们向封建专制文化,向八股文全面进击,也是先生所力主的‘文学革命’的第一炮!后面,我们还将打响第二炮、第二炮……到那时,看看吧!炮火连天,神州震荡,那些桐城派、‘文选’派的陈腐老朽及其残渣余孽,定将都被我们打得抱头鼠窜、屁滚尿流!”  说完,开怀大笑。  爽朗的笑声,一声声如雷滚动,震得整个屋宇都有些微微颤动。  十天后,《文学改良刍议》醒目地刊登在一九一七年一月号的《青年杂志》上。  紧接着,一九一七年二月号《青年杂志》,又刊出了陈独秀亲笔撰写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伴随着第二炮的打响,这篇文章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大旗上极其醒目地亮出了“三大主义”:  第一,推倒雕琢的阿诙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第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第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文学改良刍议》的“八事”观点,这《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尤其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一字,一句,都是一把把刺破封建专制文化巨网的利剑;一字,一句,部是一团团与沉沉黑夜彻底决裂的烈火。  啊,铮亮灼目的利剑!  啊,熊熊燃烧的烈火!  在这万马齐病的中华,在这风雨如磐的神州大地,率先勇敢地挥舞起这刺破罗网的利剑,点燃起这烧毁黑夜的火种,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后来,来北京后,《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战兴更浓,斗志也更加昂扬,那一篇篇向封建专制进击的文章,更如一把把铮亮灼目的利剑,刺向封建专制文化的巨网,也更如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火,烧向那腐朽社会的沉黑的寒夜。  然而……  然而这敢于率先向封建营垒冲锋陷阵的英杰,对那些被封建专制主义压在最底层的女性们,却持着如此偏见!却唱出了同孔家店一样的调!  李大钊感到迷离惑然不解。  “叮当、叮当……”  上课的铃声打响了。  在外边三人一堆、五人一伙地聚集在一起天南海北地闲聊的同学,都中断了自己的话题,依次走进了教室。  赵瑞芝混在几个不爱闲聊的同学中间,早已经提前在教室里坐好。  由于心虚的缘故,她坐在远离黑板和讲台的最后一排,低着头悄悄地坐着。  同学们都进来了。她不敢抬头,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前后左右,看有没有人特别注意到她。  太紧张了。她太紧张了。她简直惶恐得要命。她的心在胸腔里嗵嗵嗵地狂跳着,怎么按捺也按捺不住;大脑里的血管也在突突突地猛跳着,膨胀得像是马上就要进裂开来似的;浑身也在瑟瑟颤抖,几乎每一个部位都在抖动,像筛糠似的,比疟疾病人犯病打摆子还厉害。  她用眼角偷偷地向四处看着。  其实,谁也没有去专门地注意她。  她今天完全是一副青年男子的装束:头发剪得短短的,梳成了一个西式分头,身穿一套白色西服,系着条天蓝色领带,潇洒而又极富有风韵。正好,班上还有几个同学也穿着一身西服,把突出感冲散了一下,所以也没有特别地引起人们注目,只是有几个稍微多望了她一眼,可能也就是被她的气质和英俊所吸引,心想着:这美哉少年,是从何处而来的?  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在等老师来上课。  今天上的是文学课。  由胡适教授主讲。  胡适教授,赵瑞芝未曾见过,但其名早已多次耳闻,另外在报纸杂志上也多次看到过。赵瑞芝知道这是位从西洋留学回来的洋博士,是位和陈独秀先生、李大钊先生、以及钱玄同、刘半农等先生齐名的鼓吹新思想、新文化的著名的学者、教授、诗人。《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就是出自于这位胡适教授的笔下,在进步的革命青年之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不知是谁轻轻地说了一句:“来了!胡教授来了!”  赵瑞芝慢慢抬起头,望去,只见一位白胖的青年教授走进了教室,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今天,第一课,由我来给你们上。敝人姓胡,名适,字适之……”  大名人,洋博士,大学者,大诗人。同学们都满怀着钦佩和崇拜,高兴地热烈地鼓掌。  掌声过后,胡教授清清嗓子:“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的题目是:《我的文学建设论》……”  胡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了题目。  “……我的文学建设论,其宗旨可以用十个大字概括,就是这十个字……”  胡教授在黑板上刚写的题目的下面,又遒劲有力地刷刷刷地写了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我们现在要竭力提倡文学革命。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  大家都静静地听着。  尤其是赵瑞芝,简直就是入迷地在听着。她忘情地直直盯视着胡教授,听着,脸上还不时闪现出欢愉的兴奋的神采。  赵瑞芝听课的神情,引起了胡适的注意,他不时地向赵瑞芝望上一眼。  胡适无意之中对赵瑞芝的一点注意,使得赵瑞芝不由得又心虚地惊慌失措起来。她以为教授发现了她的什么破绽,对她产生了怀疑,她的心又紧张地狂跳着,血的流速加快,手脚冰凉,还在籁籁发颤。她听着胡教授讲课,望着胡教授,可是当胡教授有意无意之中把目光投向她的时候,她马上慌忙失态地把头低下,低垂着头,用两耳捕捉着胡教授的讲课;可是,过了一会儿,听得一高兴,把头又抬了起来,又凝目直视着讲台上的胡教授,而当胡教授把视线又投射过来时,她又赶忙把头低下。这样几次以后,赵瑞芝再也不敢抬头了,一直就低低地垂着头听课;心嗵嗵嗵地慌乱地跳着。  这反倒更加引起了胡适的注意。  胡适一边讲着课,一边从讲台上走下来,慢慢地踱到赵瑞芝的桌位跟前:  “……刚才我讲了,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那么,这位同学,请你来说说,我们要创造的那种国语文学,到底是什么?”  赵瑞芝站起来,脸胀得通红,答不上来。  “不要紧!说的不对,也不要紧!”  赵瑞芝仍然是说不上来,她显得既非常的慌乱与惊恐,而且同时又是无比的羞赧,脸上的鲜红显得更红,而且大面积地向外扩散开去,蔓延到了双耳后以至整个脖颈。她两只大眼睛满含着慌恐和羞怯,扑闪扑闪着,望着胡适,摇了摇头,轻轻地小声说了句:“先生,我说不上。”说完,很快又把头低了下去。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